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精选12篇)
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 篇1
小学语文课本和相应的古诗文选中收录的古诗, 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它们琅琅上口, 字字珠玑, 意境优美, 思想深刻, 能开拓学生美的视野, 陶冶美的情操, 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 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 且时间都已久远。因此, 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怎样去学习、理解古诗词呢?各人有各法:有人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 有人把它当散文去欣赏, 但他们忽略了诗中还有意境的存在、语言韵律的组合……
简单来说, 古诗教学的方法就是朗读与分析相结合, 两者要求有机统一, 协调发展。
一、朗读
鲁迅先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 发讫即罢。”这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反复吟诵,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体现整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 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 夸张抑扬, 读出节奏。入忘我之境地, 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 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 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 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 要做到抑扬顿挫, 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 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有些古诗, 诗题便是内容的眼, 如李白的《静夜思》,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 语调可略微低沉些, 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 体会到河山的壮丽, 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 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指导;陆游的《示儿》, 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 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初读是感受, 是较为朦胧的理解, 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 再与分析相结合,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在理解中朗读巩固, 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在朗读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 然后经过分析得知这样美好的河山已被金所占, 再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直到体会到对祖国深沉的爱。在这个阶段, 通过分析朗读, 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由于古诗短小、精悍, 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 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 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 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 或抒发个人胸臆, 或痛斥朝政腐败, 或自怜悲惨身世。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关键词句, 理解诗的表现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 插上想象的翅膀, 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 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这个阶段的朗读中借助插图和分析, 使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场景:在美好的季节, 李白在黄鹤楼愉快地送孟浩然到景色迷人的扬州去, 当孟浩然的船扬帆远去了, 李白还在江边目送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同时品味“烟花三月”的宜人景致与“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情表达的方式:以浩浩长江水暗指自己起伏的心潮, 也就是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与自己的无比向往之情。
简言之, 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 不是光把诗背熟, 而是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明白这是教法, 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主要的方法。
二、分析。
古诗分析必须因“材”而定。
1. 了解作者、历史背景。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 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 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 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 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 看到这一切, 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 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 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 他眼见报国无望, 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 如能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 让学生学会在学习古诗时, 邀游一番历史时空。
2. 把握重点、品味意象。
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 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 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中国古代诗歌形象,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 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 所以,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 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 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 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 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3. 拓展思路, 培养能力。
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在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 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 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如把《寻隐者不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要求展开合理想象, 写出当时的情境, 要按一定的顺序, 内容具体, 语言通顺。改写时, 教师要激发想象;是什么人问童子?在什么地方问?可能问了些什么?童子是怎样回答的?当时山上是什么情况?找到了吗, 为什么?这样, 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 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加强, 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总之, 教学古诗有“法”而又无“法”, 我们要因教学的诗歌而定。关键是要给学生一条学习的捷径。在古诗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教学一首诗时不仅仅要重视让学生明白一首诗的诗意, 更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 篇2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是一份宝贵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现在我们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部分教师为了应对考试,只是对诗词做简单的讲解,对一些名句做重点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就万事大吉了。今年,我参加了国培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我认真观看并学习了古诗词课堂专题。学习后,我在古诗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
那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读为主,品味诗韵。学生通过初读韵味、细读探究、品读感悟、诵古诗来参与教学。
(一)初读韵味
这个教学环节我通过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自己范读,让学生三听其声,一听字音,小声跟读;二听节奏,笔画斜线;三听韵味,哪个词短促,哪个音稍长;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诗的韵律。充分体现了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下,我仔细回想,效果非常好。学生听后先自己练习,我又指名读,唯一的遗憾是课堂上没能检验全体学生。正如王教授所说,我可以通过小组检查或同桌相互读,来更好完成这一教学环节。
(二)细读探究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补充了诗的背景知识资料,学生边听边欣赏了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字词的意思和诗句的意思,并在书上留下思考的痕迹。遇到难懂的字词可以和小组同学或老师商量。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学懂的我没有再讲,让学生体会夸张的用法。字词障碍扫除后,学生大胆交流诗句的意思。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最后让学生闭眼想象诗的意境,教师采取引读的方法(即教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的内容对出相应的诗句),加深学生的理解。
课下回想,的确还有不足,课堂上没能给学生点到;夸张的写法学生总结出来后,也没能进行拓展,让学生再想想夸张的诗句;诗句意思也应该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同桌相互再说一说。
(三)品读感悟
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通过品读,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想法,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站得高,看得远”。而且学生对这两句的诵读很到位,读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年少气盛。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带学生一起博览天下,了解国家领导人吟诵这两句诗的资料。并让学生回忆还有哪些诗句也说的是这个道理,之后又让学生谈了自己学完诗后的感想和收获,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4)诵古诗
通过我的激励,课堂上孩子们尝试用最短的时间进行了背诵,因为读出了韵味,悟出了诗情,学生很快完成了背诵任务。
探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效方法探讨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根据古诗的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首先,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其二,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三,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最后,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
二、深刻体昧诗歌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多为名篇,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用词精妙,讲究一个“炼”字。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那些关键字词,通过赏析这些字词,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全诗的情感或意境有准确的感悟。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全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孤寂的境地。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引导学生品析“尽”、“闲”这两个字,再去读一读“高飞尽”、“独去闲”,就发现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尤其是“尽”和“闲”,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旬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而诗人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学生在品词赏句后体会到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以“静”作为全诗的血脉,巧妙地抓住诗中的几个重点字,将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
三、联系生活,模仿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赠汪伦》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李白正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用桃花潭水来比喻他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際,仿照《赠汪伦》写写朋友、家人间的送别诗。学生们兴趣盎然,亲情、友情跃然纸上。一学生是这样写的:“奥丽乘车将欲行,忽闻身后告别声。高速公路长万里,不及梦婷送我情。”也有这样写的:“妈妈帮我缝衣服,一针一线密密缝。绵绵纱线细又长,不及妈妈爱我情。”模仿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有创意地表达,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信息加工、处理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引导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自主探究。
四、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国古代诗歌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臻完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这些古诗,有平仄、押韵、格律的音乐美;有对仗、对词的对称美;有诗中有画的绘画美,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所以,教师在让学生知道古诗的作者、朝代;会说词义;会说诗句的意思;知道写的景(事);知道抒发的情感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五、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教学,发掘古诗词内在的底蕴
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展开教学,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进而充分发掘古诗词的内在底蕴。一方面,倡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古诗词的内容进行表演,并给予表演评奖和奖励。这样的表演与讲解相结合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再如:还可以将古诗词改变成儿歌,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骆宾王的《咏鹅》为例,教师可以将这首诗改成儿歌:大白鹅,大白鹅,弯弯的脖子高高昂,喔―喔喔,喔―喔喔,向着蓝天唱着歌。白白的羽毛,绿绿的水,红红的脚掌划呀划,清清的水儿真漂亮。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因而,教师要适当增加课外知识,加深学生的鉴赏能力
总之,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学素养,才能正确把握古诗词蕴含的意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才能有效地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当然,想要探寻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模式,还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成才视野下小学古诗教学的新方法 篇4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学习古诗,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增大各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古诗的形式短小,语言精炼,含意深刻,不易理解,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大多停留在熟背的层面,对于古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往往都不甚了解,学习古诗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概括,精炼含蓄的特点均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古诗考试时只考默写,不涉及理解, 因此,也即要求学生背熟即可。教学生读古诗容易,教学生读懂古诗则有很大的难度,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古诗的能力,促进学生成才,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古诗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开展探究。
(1)创设意境,激起兴趣。古诗词教学首先要求能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很快地融入那诗情画意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古诗有了兴趣,自然会自主去学习、探究。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了解诗人激趣。“诗如其人”,了解“其人”能从侧面了解其诗。了解诗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介绍诗人的诗风;二是介绍诗人的评价;三是介绍诗的创作背景。②故事激趣。一个简单的故事往往能让学生领悟到深刻的道理,在古诗教学中,那类以叙事为主要内容的古诗,可以运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展开教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采用串讲法,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联想法比较适用。③以画激趣。包括挂图法、多媒体动画法、参观法、简笔画法。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我要求学生先理解字词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简笔画。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传神地画出那陡峭的高山,湍急的水流,飞快的小船和站在船头兴高采烈的诗人。④音乐烘托。让音乐走进古诗课堂教学,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进入意境。
(2)巧拨妙引,教给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对课内古诗采用“五步法”主动探究。①课前查询知诗人。此环节主要做法为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②介绍背景解诗题。此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③质疑讨论明诗意。此环 节主要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④想象诵读悟诗情。此环节可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古诗,接受诗人的情感的熏陶。⑤迁移运用背诗文。学完诗后,让学生画一画, 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三、超越文本,探究课外古诗
众所周知,光凭课内这几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仿写是远远不够的,且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并且新课标后面还附录了75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这就是要求学生超越文本去探究古诗。笔者对课外古诗的探究指导主要采用“诵读——探究”两步曲。
(1)诵读古诗,增强文化底蕴。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我选择了100首,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写景状物之作。由于学生对古诗都有兴趣,他们会自觉地完成背诵任务。识记古诗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为整个探究活动及创造性仿写打下扎实的基础。
(2)探究古诗,倡导自主合作。在探究课外古诗时学生可分组探究、互相协作,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组:相约四季。诗词作者都不能跳出四季去写景状物。景物总是属于季节的,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和物,可以让学生从四季角度探究古诗词。第二组:“偷”得修辞解诗意。古诗多用修辞,且诗词作者手法高妙,往往不露痕迹,却极尽诗意,故我们可“偷”得修辞解诗意。第三组:一切景语皆情语。几乎没有哪首诗词是纯描写自然风光的,大都是作者当时心情的主观反映。如写“春”,杜甫面对国破家亡,抒发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痛心情。第四组:拷贝古诗。歌曲创作和广告创意大量借鉴了古诗丰富的资源。如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借鉴张继的《枫桥夜泊》,而杜甫的《绝句》的四句诗均被作为菜肴名称。
四、拓展古诗,仿效古诗创意
走出课本,使学生在写作时能运用古诗。走出课堂,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找寻诗意。春天到了,按惯例要组织学生去踏春、放风筝,欣赏春天的无限风光。在春意盎然中描绘春天的古诗就会脱口而出。例如,《春晓》《咏柳》等,通过探究,孩子们都会被诗人敏锐的洞察生活的能力所倾倒,惊叹诗人们善于捕捉大自然神韵的才能。在前辈诗意的光辉指引下,这些“初生牛犊”们纷纷擦亮眼睛,用智慧同大自然对话,自己仿写古诗。
“它生长着,仿佛是一个黄中带绿的调色板,又好像一块淡绿色的桌布,它的脚步过处,那便是春天。”(小凡《草》)
我在春季里,贪婪地收集春日的美景———转瞬就是夜晚匆匆降临。(孙梦闲《恋春》)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胡逸文《阳春》)……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5
1.范读诗歌,用优美的语音感染学生。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把诗中“孤”、“独”二字读的深远幽邃,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把学生带入了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的环境中,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创设情景,感受诗美。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如朗读《初春》,要满怀喜悦,读出诗人对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通过植物生长、动物活动、人的活动来展现春天的美丽,读时要把握这些情景变化和欣喜情怀的不变。朗读要形式多样,如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要灵活运用录音、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
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达到由读通顺到读懂、读出感情的目的。)多媒体的感性刺激以及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并体验诗歌的内涵。
3.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用“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本身就是书画结合的艺术品。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
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有时也会根据诗歌的需要做成动画、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用优美的“意境”,唤起学生的美感
意境,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就是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形象是诗的本质。
而诗歌的形象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中的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学生们)的感官,而只能借助于语言作媒介,由学生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同时由于它具有间接造型的特点,能从更多的侧面来揭示形象的丰富内涵,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
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就要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在悠悠黄河、万仞孤城的广阔背景下戍关将士吹奏思念家乡笛子的画面,领会诗人抒发对朝廷不关心戍关将士生活的无限感慨之情。又如教学《独坐敬亭山》,要通过学生探讨明白:“众鸟高飞尽”说明只留下李白孤独一人;“孤云独去闲”说明云也飘走了,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说明诗人孤寂到只有把山当朋友来倾诉心中的孤独。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教师盲目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有的诗歌学生可能不能完全懂,只能领略大意,教师也不要过于苛求。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行。
做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篇6
【关键词】古诗词 多媒体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57-01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尤其是高年段的教材内容中,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通常会有一个单元的内容为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记载,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史上也一样散发着熠熠的光辉。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古典文化作品,对于学生了解文化历史、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古诗词的教学枯燥,不如现代文阅读那样生动和丰富,因此教学中只是注意朗诵而后背诵,学生熟练地背诵了,但是诗词中蕴含的意境和文学美则没有深刻领会。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一、营造氛围,促进兴趣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说的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广泛而不好把握。古诗词更是教师教学最感头疼的一部分内容。短短几句话,怎么能讲40分钟?于是一遇到古诗词的教学,老师就感到头疼,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古诗词高度精炼,意境优美而深远,老师应该很好把握诗词的内涵进行教学。教师要在教学前给学生描述出诗词要表现的意境,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将诗词的写作背景描述给学生,让学生沉浸在一种诗意的氛围中。
例如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横沙道中》,课前我做一些在准备,也让学生搜集辛弃疾的资料,然后上课时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接下来我先为学生描述了这首词的大致景色,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唯美地介绍了作者所写的环境和意境,那些景色描写的绝句,我用现代语言进行稀释:月色朦胧的夜晚,一钩新月高悬天边,不知道是谁碰动了树枝,惊飞了一只喜鹊,扑棱棱地飞走,给寂静的夜晚带来了声响;清风徐徐,疏星朗朗,鸣蝉声声。一群农人站在稻田里,瞭望一望无际的稻田,畅谈着不久的丰收景象,河塘里青蛙呱呱地鸣叫,叫声里带着暑天的燥热。这时候几滴雨点落下,哦,真是好雨,给这酷暑降温了。我这样描述后,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美感,学生也被老师的讲述深深打动。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开始朗诵诗词,并出示全诗。开始了新课的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很多。
二、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教学
古诗词都是经过几千年淘洗后沉淀的精华,而且每一首古诗词中都有一些经典的词句,使得整首古诗流传下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品,经过了时代传承,流传至今,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抓住词中的重点词句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在这首词中,教师应该抓住“谙”“红”“火”“绿”“蓝”等关键词语,理解作者从一个侧面描写春天景色的写作手法。抓住描写色彩的字词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理解文中所要描写的江南的景色。学生通过色彩词汇的分析,领会了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功能,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了词中所蕴含的优美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熟读背诵强化积累
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增加积累,还是丰富文化素养的途径。因此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文都要求学生背诵,这是知识增加积累的手段。背诵的前提是熟读,古诗词具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要注意交给学生断句、重点字词的音节朗诵等,充满感情的朗诵为背诵打下良好的基础,熟读成诵。背诵是强化记忆的手段,是丰富积淀的途径。古诗词的朗诵教学应该是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词读多遍其意也自现。所以读是理解的先导,只有熟读才可能成诵。古诗词的朗读要注重断句、注重重点字词。古诗词的韵律明晰,朗朗上口,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更是经典中的经典,特别适合学生的朗诵和背诵。
四、利用多媒体增加趣味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颠覆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辅助作用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烘托教学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多媒体具有声光色的优势,尤其适合古诗词的教学。利用互联网以及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远意境。网络上有很多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只要认真搜索并灵活使用,都可能成为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帮手。古诗词多是写景、抒情的内容,但是作者的写作角度却不同,通过不同角度,选取了不同的景色,从不同的侧面入手,字词句都生动有吸引力。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的优势,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势在必行。
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和方式,是老师应该认真对待的话题。如何提高效果,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内容实际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马振宝.让古诗词在教学中流淌美的音符[J].文教资料.2011(03)
[2]张金河.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中学语文.2011(03)
浅谈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篇7
一、做到寓教于乐
1. 吟诗
古诗有“只可意会, 不成言传”的意境美, 这种意境最好的揭示体例是诵读。只有有激情地吟诵, 才能体味出诗的真味, 若是教师事先筹备好与诗的情调、节奏相协调的音乐、营造吟诵的空气, 那么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
2. 唱诗
学生喜欢唱歌, 有时还喜欢自编自唱。按照这一特点, 在古诗文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鼓舞激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文。这种变读为唱, 学生学得兴奋, 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文的陶冶。
3. 画诗
画家用线条、颜色暗示形体, 诗人则用说话来绘色绘形。高尚尊贵的“画笔”, 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 又可使“诗中有画”, 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教材中的很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 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 以画讲诗”的体例打开学生的心扉。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时, 让学生画一画草的盛衰, 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 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境。
二、培养诗趣意识
1. 淡化诗意, 品析诵读, 尊重个性化理解
如何去展现诗歌, 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 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 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 学生通过品读理解, 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 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 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 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 能使学生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 抑扬顿挫, 韵味无穷, 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 诗文的意境之美、形象之美, 还可以积累语言, 受到熏陶感染。
2. 诗中有画, 画中有情
古诗词讲究格律, 字斟句酌, 值得推敲, 通过品评、诵读,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
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 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 也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 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例谈 篇8
一、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例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同学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
二、品字析词
“一字值千金”,用这句话来形容古诗中的精妙之字绝不为过。这就是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精深之所在。要想使古诗教学成为学生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就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精深。于是,在我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最后总会有这样一个环节:请你闭上眼睛,感情朗诵或者听别人朗诵这首古诗,细细品味,你觉得这首古诗那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儿?以下是我在教学《舟夜书所见》一诗中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生1:我觉得“簇”字用得好,“簇”不同于“吹”,它给人的感觉是小风吹起了小浪。而“吹”就会让人觉得风吹起来的浪花非常大。生2;我觉得“散”字特别好,一个字,“一点萤”变为“满河星”的动态描写了出来。而且“散”和“满”形成相互照应。生3:我觉得“见”字用得好。它将“月黑”的情况下,“渔灯”若隐若现的感觉写了出来。生4:我觉得“孤”字用得好。一个“孤”字,营造了一个平静的氛围,并且“孤”和“一点”相照应。生5:我觉得“萤”字用得好。它将若隐若现的孤光,比成了萤火虫,多形象呀!……学生在品读中,不断感叹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不断感叹作者描述景色之美,不断感叹中国古诗艺术的博大精深。《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提出“品读”这一概念,其实,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好的品读素材。
三、营造氛围
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如《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膀上,以更雄伟的气势面向世界,开创未来。我们学生的胸襟将因之而博大,目光将因之而睿智,人格将因之而优秀,志向将因之而高远。
参考文献: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用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或悲凉凄惨的情境,或愤懑激昂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四、反复诵读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五、想象意境
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的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作品。在古诗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想象必须依托文本。要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在实际教学中,我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想象。如:借助多种媒体组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借助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启迪想象;借助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唱,丰富想象。我在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时,让学生通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让学生品读“放歌”、“纵酒”、“还乡”、“穿巫峡”、“下襄阳”等诗句,边读边想象所叙述的人和事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领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在古诗教学时,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总之,优秀古诗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古诗,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值得我们去品味、体会、想象,让我们共同行走在古诗教学的道路上,和学生一起去咀嚼、消化、回味这精神食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1).
[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
[3]肖川主编.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
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 篇9
一、知人论世, 联系作者生平、时代背景, 探求古诗的意思
“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 他认为要理解作品, 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知人”就是要了解其人以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的。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呻吟, 也不是凭空而来, 都是有感而发, 因而联系作者的处境和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 作者是唐代的杜甫。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 是一部“沉郁顿挫”的交响曲, 为什么单单这首诗被称之为“生平第一快诗”呢?这就要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 (763) 春天, 作者杜甫当时五十二岁。宝应元年 (762) 冬季, 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 收复了洛阳和郑 (今河南郑州) 、汴 (今河南开封) 等州, 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 即广德元年正月, 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 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 (今四川三台) , 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 在极度兴奋中, 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故称之为“生平第一快诗”。
全诗可分四联, 首联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 直接叙写喜讯, 起势迅猛, 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 如果用散文的写法, 必需很多笔墨, 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 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 落脚于“喜欲狂”, 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其实, 无需说什么了, 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 而是笑逐颜开, 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 再也无心伏案了, 随手卷起诗书, 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老年人难得“放歌”, 也不宜“纵酒”, 如今既要“放歌”, 还须“纵酒”, 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 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 春天已经来临, 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 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 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身在梓州, 而弹指之间, 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 全诗也至此结束。
二、找诗眼, 把握情感基调
古人谈诗, 常有诗眼之称。在我们看来, 所谓“诗眼”, 就是一首诗内在结构上的关键字句, 它是理解这首诗的一把钥匙, 也是揭示这首诗灵魂一扇窗户。例如:“漫卷诗书喜欲狂”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诗眼。何以这样讲呢?通篇看来, 全诗都是围绕着一个“喜”字而发。“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的第一句是写喜讯的传来;“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的第二句是写听到喜讯后的最初反应;“却看妻子愁何在”, 诗的第三句是写喜情的波击及与影响, 妻子儿女平日的愁云也消失了;“漫卷诗书喜欲狂”, 第四句是写喜悦的表现与程度, 手舞足蹈, 近于发狂。诗的后四句, 既是闻喜后的感情发展与思想活动, 还进一步发掘了喜情的来由。纵酒高歌, 青春作伴, 从哪里走呢?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样一条最捷便的路线。
所以, 实际上“诗眼”就是诗的内在思想感情的纲。纲举目张, 抓住这个纲在理解全诗就会无往而不胜, 真乃是“神光所聚”, 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诗眼, 也就把握住了诗的情感基调。
三、抓意象, 赏画面, 品意境
所谓意象, 指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所谓意境, 指诗人描绘的客观物象与其流露的主观情感触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歌时, 首先要抓住诗中具体意象, 并对意象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 使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空间, 从而感知诗歌完美的意境。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有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中“月”“乌”“霜”“江枫”“渔火”“客船”, 这些意象中霜是透明的, “渔火”是鲜艳的,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 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 敲击在旅客的心上, 这怎能不引起旅客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乡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 眼前会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主体图画, 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由此可见, 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 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 更重要的是理解作者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 这才能真正读懂古诗。
诗中的意象有时不仅仅指自然景物, 再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 这首诗有个很大的特点, 那就是诗中的意象多为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若加上题中的河南、河北, 地名多达8个。在篇幅极短的诗中出现这么多的地名是耐人寻味的。这么多的地名一方面表明作者是生活在动荡不安、背井离乡的社会环境中, 另一方面也准确地表现出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古诗教学的一些方法 篇10
一、反复吟诵
在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把诗歌读熟、读美, 反复颂读, 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可以摇头晃脑去领略古诗的语言美。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 可见颂读是多么的重要。如教学《一望二三里》, 就可让学生反复颂读, 读出诗的韵味就可, 没必要大讲特讲。
二、略讲
古诗语言精练, 蕴含深刻, 我认为在低年级教学中, 教师只是大概把诗的意思告诉学生就可以了, 老师没必要一字一句“剥烂泡碎”去肢解古诗, 那会令低年级学生一头雾水。如教学《渔歌子》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三、讲故事
有些古诗虽然只有短小的几句, 却包含着一个优美的故事。通过老师给学生复述, 创设一个故事情节, 学生对古诗的内容自然就心领神会了。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中就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白一生豪放, 喜欢游山玩水, 结交朋友。有一次, 到桃花潭这个地方游玩, 结识了一个叫汪伦的人, 两人义结金兰。当李白乘舟将离去的时候, 汪伦唱着歌, 并以脚和着拍子为李白送行, 李白十分感动, 感叹道, “桃花潭水纵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啊!”于是就有“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饱含着真挚友谊的名句流传千古。
四、时代背景突破
有些古诗, 由于学生年龄小, 且距作者描写的诗的年代甚远, 无法体会到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境, 所以学生对诗歌的内涵也就不能理解透彻, 因此, 讲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对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尤为重要。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 给学生讲解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后, 学生就会对“初闻涕泪满衣裳, 漫卷诗书喜欲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五、诗配画
一些写景诗, 作者只用三言两语就给我们描绘一幅秀丽的风景画。在引导学生领会诗意后,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绘制图画, 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如办诗配画小报, 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 也可以是几首诗几幅画。看着学生的作品, 就可以知道他们对诗歌的领会程度。
六、吟唱
古诗的意境本来就非常美, 再加上语言精辟, 因此, 把诗歌唱出来也是一种很美的艺术享受。如在教学《鹅》、《悯农》时就教学生吟唱, 从唱的过程中领会诗的意境。
七、闭眼想象
有些描写风景的诗歌在学生熟读成诵后, 由老师或者选出一些积极的同学颂读, 在他们颂读时, 就可以让其他学生闭眼, 细细倾听,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的美丽, 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杨万里的《小池》的教学中就可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想象“泉眼”“树荫”“小荷”“蜻蜓”……在其中的这样一幅静谧, 温馨且赋予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八、问答式
一些诗歌的结构上会出现“自问自答”的形式的诗句。因此, 老师在教学时, 就可以随着诗中描写的情境, 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效果很好。如教学《咏柳》时, 老师铺设悬念:“在清清的小河旁, 有几棵垂柳倒映水中, 枝条翠绿翠绿的, 就像是绿色的丝带, 是谁灵巧的小手裁剪出来这么美的景色?”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回答“二月春风” (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师可以继续延伸, “二月春风这把灵巧的剪刀还裁剪出了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引发出了学生的创作灵感。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认知规律;个体差异;定期抽查;读写结写
一、让学生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意也。”朱熹的这句话给我们指出诵读对于理解文意的重要性。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诵读这一重要环节,重点培养学生要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先对应背篇目熟读成诵,这样,在接下来的理解文意环节,学生就轻松多了。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
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开发学生的记忆。在古诗词背诵这一环节上,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弄懂诗词大意。对那+些语文学习兴趣浓、基础好的学生,可适当给其限定较短的时间,加大背诵量,而且要求他们尽量掌握诗词背景及其大意。先背诵一定的篇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地会从记忆中拾起那些曾经积累下的名句名篇,七岁时背过的诗词,可能到八九岁时才对起意思明白八九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有目标、有计划,定期抽查,温故知新
教师应给学生制订一个近期目标,让学生按计划完成诵读任务。教师还应定期抽查,背诵新篇目的时候要求学生随时复习已背过的篇目,这样,可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而不至于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抓了这个,丢了那个。
四、读写结合,强化记忆
古人强调,学习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就是说只有多读还达不到积累古诗词的目的,在读的同时还必须勤动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古诗词教学中,每首古诗词应尽量让大部分学生能及时默写下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用古诗词来陶冶情操的目的。
让我们在古诗词教学方法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陈出新,让祖国的文化瑰宝深入下一代的骨髓。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用古诗词的魅力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生活。
试论古诗的教学方法 篇12
关键词:古诗,教学方法
一、以诵读为本, 感受古诗的音乐美、语言美
学诗当然要从读开始, 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古诗语言往往精练含蓄, 意蕴丰富, 且富有节奏感, 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可见, 加强诵读, 学生能够在读中理解文意, 培养语感, 同时也可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为了让学生读好,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 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的节奏, 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 例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 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 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反复诵读之中, 学生定能对诗有一定的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读”。如朗读、吟读、品读、说读等, 指导学生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 语速的徐缓疾急, 语调的抑扬顿挫,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 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当然, 诵读活动不应流于形式, 它是为理解诗服务的。教师可先作示范,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读读, 相互听听, 对于一些抒情性较强, 写景优美的诗, 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 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诵读活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 如:学习新课前, 让学生预习自读;新课开始后, 教师要范读, 学生朗读;新课结束后, 可让学生结合所学, 带着自己的感觉去品读、吟诵。
如:在教李白的《望天门山》时, 我让学生按这种节奏并用缓慢、婉转、低沉的声调反复吟咏: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此诗读起来气势飞扬, 荡气回肠。流畅的节奏仿佛使人在音乐中进入美的情境中, 在反复的诵读中, 学生仿佛看到了青山、碧水、红日、白帆, 感受到了大好山河的雄壮美。在这诵读中, 学生的情感仿佛与李白的情感相融合, 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采用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 循序渐进
无可否认, 多读是有其重要的作用的, 但若我们在读的过程中, 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 相信读的效果会好很多。在教学中, 我喜欢采用读思相结合的方法, 采用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例如, 一读诗, 读准音;二读诗, 读准节奏;三读诗, 弄明诗意;四读诗, 体会情感……这样, 能使教学显得思路清晰, 有条不紊, 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 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所以收到了较理想的课堂效果。
如:在教张继的《枫桥夜泊》时, 我首先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 把诗句读通顺;其次, 按七绝的规律把节奏画好, 试着读出节奏;第三, 借助下面的注释试着去理解诗句的意思;第四, 反复读诗, 体会诗人因落榜而带来的那种孤寂忧愁的情感。这样设计一环扣一环,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从而很巧妙的完成了教学。
三、注重诗歌品析中想象与联想的运用
古诗言简而义丰, 且有很强的画面感, 我常常提醒我的学生, 品析诗歌时, 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树上的积雪, 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 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 在色彩的调配上, 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 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这样的色彩美、构图美都需要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想象与联想, 否则也就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深邃而优美的意境了。
四、动手画画, 其乐无穷
常言“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这是对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另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 尽在其中。根据古诗的这一大特点, 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 让他们根据理解, 发挥想象, 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 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 异常的投入。
如:学生们在画《望天门山》一诗时, 他们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 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 绿水中, 一只小舟顺水而行, 诗人站立船头, 仰望两岸的青山和天边的红日, 通过画画, 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 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同时他们也喜欢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 并且效果奇好, 真是一举两得。又如: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 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句诗意的同时, 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 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 我再引导学生读诗, 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 而且, 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时, 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 极大丰富了画面, 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五、以赛促学, 不亦乐乎
现在的学生, 大部分都有爱表现的欲望, 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能力的肯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确实是很重要的。而在诗歌教学中, 恰恰能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激发起他们的斗志。古诗, 一般来说, 篇幅较短小, 而且朗朗上口, 易于背诵, 所以我会根据古诗的特点进行如古诗朗读比赛、背诵比赛, 默写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这些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可以说, 学生的热情非常的高涨, 几首诗一眨眼的工夫就让他们熟记于心。学生赛得开心, 背诵的教学目标也易于完成, 效果令人相当的满意。
如:我在教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时, 在诵读的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全班齐读 - 分组赛读 - 男女赛读 - 小组代表赛读, 学生们赛得不亦乐乎, 不知不觉当中也就完成了这首诗背诵的教学任务。
以上是我在古诗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方法, 这些方法并不是一课的教学步骤, 我们可根据实际的教学进行穿插渗透, 以求达到最优化。希望在今后的日子中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 获得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陆春.小学古诗教学之我见[J].才智, 2008 (18) .
[2]张丹.新课标下小学古诗教学略论[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07) .
【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推荐阅读: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11-19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谈11-25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例谈11-27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09-24
小学古诗文教学方法谈09-19
小学生积累古诗的方法11-21
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论文09-04
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11-02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08-09
小学古诗教学过程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