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方法谈

2024-09-19

小学古诗文教学方法谈(精选12篇)

小学古诗文教学方法谈 篇1

古诗是一种魅力十足的文学体裁,它的魅力在于典雅和大气磅礴。在教学古诗时,根据古诗的内容、意境和韵律,教师为学生创设声情并茂的学习情境,不但可以让古诗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视听结合,带领学生体验

多媒体和电子白板为小学语文课提供了诸多便利,特别是在古诗教学方面。我认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古诗教学应该是建立在视听结合之上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体验到古诗的韵味和魅力。因此,在教学苏教版五上《清平乐村居》时,我围绕古诗的意境和内容,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与古诗相关的视频,并用充满磁性的嗓音朗读这首古诗,这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也获得了听觉上的享受。而且为了丰富情境,还有《高山流水》作为配乐,这样古诗教学就变得古香四溢,韵味十足。在此期间,随着古诗的朗读、音乐的渲染,还有视频的展示,我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身处诗中描述的环境当中,会生发什么样的情感和心境?即如何理解诗词“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场景。由此让学生从体验延伸到思考上,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视听结合,诱导学生思考

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等设备创设出视听结合的古诗教学情境,并在这个基础上诱导学生思考,这是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在这期间,根据学生对视频的理解,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和看法。例如,教学古诗《山行》时,在学生通过视频进行体验的同时,我让学生围绕视频中交代的内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作者主要描述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介绍的?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哪些风景,这些风景又是怎样的?”随后,我为学生导入古诗正文,并要求学生寻找最终的答案。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了解古诗中描述的内容,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尤其是在学生思考上述几个问题时,我们还可以透过部分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由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视听结合,鼓励学生实践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实践,即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去尝试朗读古诗,在感受其中意境的同时说出自己对古诗的看法和体会。该环节的开放性相对较强,所以颇受学生的喜爱。例如古诗《赠汪伦》,有的学生在学完之后便发出这样的感叹:李白对汪伦的感情比桃花潭的水还深,足见他们之间感情的牢固和深厚。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交朋友也要交像汪伦这样的朋友。但有的学生表示:这首古诗应该是告诉我们,交朋友更多的是看对方的内在,而不是看他的表面,这首古诗中提出的桃花潭水应该不单单指感情的深厚,还有人的内心。当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所以他们在分析的过程中自然难以快速把握重点。但是透过他们的回答,我们可以进行点拨式的启发,这样学生在把握核心思想方面便可以更加游刃有余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依然无法离开教师的指导和板书的辅助,所以教师不能盲目使用多媒体,在必要的时候要使用传统的指导方法,只有“新”“旧”完美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获得充分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有效、真实的提高。但是,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在围绕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创设情境时,我们有必要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小学古诗文教学方法谈 篇2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讲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点考虑:

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如“歌声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浥”,“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再就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还有,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二、熟读

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说起诵读,其实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难怪有人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了。因此,读诗也不应该离开吟咏诵读,所以古人又说:“读诗之法,须扫荡胸坎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即晓其义也。”所以书声琅琅,“南窗读书吾伊声”,“夜半犹闻读书声”,才是读书富有诗意的境界。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

什么是熟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达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换句话说,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混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三读法 篇3

关键词:小学 古诗文 教学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那么,如何去展现这一意境呢?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把以往那种不厌其烦的讲解时间留给学生自主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古诗、理解古诗、品味古诗。现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一同分享小学古诗文教学三读法。

一、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朗读,再现古诗文意境美

自主朗读能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美,体会古诗的感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自主朗读,在自读中理解古诗文的内容,读懂诗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竭尽全力让自己融入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只有一遍一遍地自读自品,才能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古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才能产生丰富想象,回味古诗文的意境、情节、场面。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能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见远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默读,品味古诗文韵味美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默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只有平静的湖面,才有可能映照天空的云”。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以朗读为主,要留给学生个人默读的时间,要让学生在个人默读中充分品味古诗文的时间和空间。因为默读就是学生与语言的对话过程,也是学生自己抓住古诗意向,通过想象来悟情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静思品味、仔细考虑,所以默读不能被代替。一堂古诗文教学课,既需要书声琅琅,又需要鸦雀无声。如《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让学生自读古诗,读得文通字顺,初步理解诗的大意;然后进行默读,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展开丰富想象作画;最后互相欣赏作品。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成诵,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自然就熟读成诵了。古诗文都是韵文,句式整齐,语言精练,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于诵读,学生也十分喜欢读背。因此,学习古诗文时,不必急于强迫学生知道作者、理解诗意,而应先让学生充分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阅读是理解的前提,“熟读了,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的求知欲十分旺盛,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让学生先熟读成诵再学习诗意,这也是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它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有了感性直观的语言积累后再进行知识的消化、吸收、再积累,学生读得越熟,理解和体会才越深刻、真实。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背得出了,老师才教得下;学生背得出,才能学得下去。”

学习古诗文,需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诗人写诗时,感情可能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曾经听一位老师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让学生谈学习体会,有的学生说诗人认为瀑布很美,有的说诗人热爱庐山瀑布,有的说诗人热爱大自然。这是不对的?但老师偏偏不敢肯定学生的回答,绕一个大圈,给出的答案是“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老师的答案没错,但学生的理解又有何不可呢?学生的思维正积极发散,他们诵读了诗文、体会了诗意后,有感觉就让他们尽情地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只要他们所悟的合乎情理,能自圆其说,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再如学习《咏柳》一诗,学生很快就熟读成诵,知道诗中用了几个比喻句分别描绘柳树、柳枝、春风的美。老师鼓励学生再诵读诗句,并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来读,读给班上的好朋友听。他们有的读出了柳树美,有的读出了柳枝美,有的说春风美,有的说树美、枝美是风的功劳,最美的是春风……只要老师肯放,肯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的感受同样丰富、真切。

总之,古诗文教学是丰富多彩的,自主诵读能让学生自己学懂、品位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今后,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诵读时间,使他们轻松学会古诗,了解优秀的古代文化,受到诗歌艺术的熏陶,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心灵的陶冶,让多彩的朗读充满古诗文的原野。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篇4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教学生学习古诗词, 诵读古诗词, 既不能放任自流, 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 要着力于整体感知, 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那么, 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文教学?

一、借助媒体, 轻松理解古诗

古诗产生的时代久远, 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和体会诗词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和意境, 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 孩子们也无法真切地体会诗意。这时就要借助多媒体, 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 既帮助学生降低了理解诗意的难度, 又拓展了课外知识。如《江雪》一诗, 出现了“孤舟蓑笠翁”一句, “蓑”与“笠”这两件物品学生从未见过, 在现实生活中也难以寻找。我通过课件再现这些古老的物品,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和认识, 更好地理解了诗意。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历史, 还可以带学生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 帮助理解诗意。在学习《望洞庭》时, 许多学生都没有亲历其境, 难以真正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美景。我在教学时用多媒体播放了洞庭湖的视频,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领略到月夜洞庭湖的宁静优美。这样的课堂,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整体感知, 领悟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 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 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 景为宾, 景物无自生, 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 情乐则景乐。”由此可见, 古诗的意境美, 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意境美呢?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 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具体说来有三点:首先, 教师应该动之以情, 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 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 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 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其次, 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 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最后,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如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要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 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 就自然理解了他“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心情。

三、反复吟诵, 感受韵律美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诗和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以它们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读者, 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诗歌中的情感饱和的意象包容在格律里面, 我们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古诗距今毕竟时代久远, 兼以“文约而意丰”, 很多东西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 方能深刻理解。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引领学生感受诗歌中的韵律美。一方面, 做好朗读指导。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 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在诵读教学中, 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句为三个音节:“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七言句为四个音节:“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等。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自主诵读, 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 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 与诗中人相通, 充分地发挥主动性, 读出语言的味道和感染力。

四、遵循认知规律, 加强积累

诵读与积累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 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 而不应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至少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 这对提高语文素养很有裨益, 但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千方百计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对那些记忆力较差, 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 要抽空单独进行辅导。还可以采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手抄报、配乐朗诵等, 以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对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阅读, 多积累, 进一步丰厚底蕴。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篇5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古诗。每首古诗都有着自己的情境,诗人都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所以古诗教学是一种情境的教学。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的内容难于理解。那么教好这些古诗,对记忆力最活跃的小学生将会终身受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一定比重的古诗词,我们不得不思索,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什么,怎样教?

一、古诗教学,悟“道”为先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缘事而发。”我国古代诗歌继承了“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或抒写对国事民情的忧虑,或抒写报国无门的感慨,或抒写建功边关的豪情,或抒写退隐田园的乐趣,或写儿女情长,或写朋友情深„„无论什么内容,其思想性都是我们鉴赏的重点。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虽然反对一味对思想内容进行分析,但我们鉴赏古诗却不应该忽视思想内容,不应该忽视古诗思想内容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比如《锄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体会农民种粮的艰辛,让学生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并且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古诗教学,诵读为主

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古诗教学更离不开反复诵读。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非常重视朗读训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古诗优美的意境,流畅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学生的体悟才会深刻。需要指出的是,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最好多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觉。节奏、重音、抑扬顿挫的声调,学生一听范读自然明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背熟每一首古诗,直到能正确默写。

三、古诗教学,品情是关键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古诗词的灵魂。学生要从古诗词中吸取营养,必须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发挥古诗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必须涵咏诗词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和热爱古诗词的兴趣,必须理解古诗词的情感。要使学生“领情”,教师应该掌握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1、从作者描绘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创设的意境,进而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统一体,承载和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抓住作者在诗词中为我们描绘的意象,往往能体味出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滁州西涧》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幽草、山涧、黄鹂、深树、渡口、孤舟这些意象,创设出一个幽寂凄清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孤独的感情和无人理解的痛苦。

2、让学生知晓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方法

古诗词虽然可以叙事抒情、写景抒情、议论抒情,但常见的抒情方法不外乎两种: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把自己的感觉和感情抒写出来,像李白的《赠汪伦》最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直接写出他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是古诗词间接抒情最常见的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绘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缘情写景、移情于景在古代诗词中极为常见。比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融情于景,抒写了对秋景的热爱之情。

3、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词中一些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对比、夸张、想象、虚实相生、点面结合等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虽然没有必要把这些名词术语教给学生,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所感知。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教师可对诗歌中的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适当点拨:作者实写出墙的一枝红杏,虚写满园的春色,表达出对万紫千红的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古诗教学,“想”不可少

联想和想象,不但是古诗词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也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必不可少的方法。古诗词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想”。体味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表达的思想感情,岂能少得了想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需要学生从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展开想象以体味壮阔的意境;“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需要学生在头脑中浮现李白目送友人远去的情景,以领会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古诗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为主,以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辅之。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入非非”,给学生插上想象和创新的翅膀。

五、古诗教学,“说”是追求

学习了一首古诗,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感悟。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恰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准确表述出学习古诗后自己的感受、见解,正是彰显学生个性的好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兴趣、夯实语文基本功的好时候。对程度较好的学生,还可要求他们口头仿写,既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还能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一箭数雕,何乐而不为?

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6

一、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批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二、巧用媒体,情景结合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台。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诗意,晶析诵读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四、启发想象,升华主题

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进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7

一、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最好催化剂。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文教学, 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会对学生学习古诗文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在教学古诗《嫦娥》时, 可以从学生喜爱的神话故事入手, 通过讲述嫦娥偷取灵药, 飞向月宫的传说, 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再范读诗句, 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 从而进入嫦娥飞仙的诗境。此时, 无需教师再做提点, 学生已能做到书声朗朗了。

再如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画面, 聆听古朴典雅的音乐, 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 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 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 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 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 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 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 为学生学习这首诗做好情感铺垫。教师再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容易进入古诗的学习。

二、以古诗为载体,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教学中教师以古诗为载体, 给学生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 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 土陶艺术、国画、民乐、书法、文学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宝库。古诗, 是中华文化中绚丽的瑰宝。古诗的意境则是古诗的灵魂。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曾说:“昔人论文字, 以意为主。”古诗的意境, 是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是文学评论家衡量古诗优劣的标准。

因此,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尽力地营造氛围让学生入境感悟。在教学《枫桥夜泊》时, 创设了这样的意境:悠扬婉转的笛声在教室上空飘荡, 屏幕上, 夜空、丛林、江水、古寺……悠远、深邃。孩子们微闭着眼, 完全进入诗的意境。此时拉开全诗教学的序幕:笛声悠悠, 宁静的画面上出现《枫桥夜泊》的诗句, 潇洒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 经过一番碰撞后, 排列成整齐的四行, 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读在耳畔响起……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诗境, 感受诗人枫桥夜泊时的心情, 和诗人一起去谛听那一声声钟鸣。

三、加强诵读, 体味诗味, 陶冶情操

自古以来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 可见读的重要性。古诗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 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 并且古诗都是韵文, 句式整齐, 音韵优美, 语言精练, 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也比较喜欢背诵。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讲解, 而应让学生反复诵读,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 记忆力也处于黄金段, 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让学生先读, 然后会背诵, 这样对于诗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了, 正如“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然而在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和语调。有的论者认为, “在领会作品的涵义和价值之前, 接受者应该先欣赏它的情感和语调方面。整个接受过程都是在语调背景上并在其催化作用下进行的。接受者可以感受到它的艺术提示作用。” (鲍列夫)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运用恰当的语调带领学生朗读, 体味诗味。另外,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例如分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 甚至可以适当的模仿古人读诗时的样子, 配以适当的动作,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古诗, 陶冶他们的情操。

四、运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

在古诗词教学中, 恰当运用电教手段, 音画合璧,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 对理解古诗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如在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时, 课件演示各幅重阳节热闹、欢快、团圆的照片, 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国民族音乐, 让学生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而面对此情此景,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其间配上哀伤的音乐) 。两种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 帮助学生超越时空,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到了王维的孤独、寂寞,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因此在吟诵时, 使得学生见其形、感其清, 深入其中, 读得淋漓尽致,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 巩固、提高古诗词学习效果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 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如何在诵读、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还原历史, 还原生活场景, 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到诗词的美感呢?因此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 扩大储存量。如学完高适的《别董大》, 你是否还知道其他送别的古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 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 完全可以跳出教材, 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 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 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 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8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诗是有声的画”, 具有意境美和图画美, 是陶冶性情, 培养想象力的好教材。上课伊始, 教师就要努力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以优美动听的古曲、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描述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 诱发学生的情感。如:我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 开课时就用哀愁凄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动情的情境描述, 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宁静、寒冷、凄清的意境中。学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和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 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仿佛此时正与诗人一起在深秋的夜晚, 听着悠远的钟声, 站在船头眺望远处隐隐约约的寒山寺……入情入境, 体会游子思乡之愁, 感受意境的凄美。这样, 使学生对诗意有了一定的感知, 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悟中诵读领会美

诵读, 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 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 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因此, 在古诗诵读的教学中, 反复诵读, 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意境是基本方法;整体感悟, 悟出诗情、悟出诗意、悟出诗韵是基本原则。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在教学实践中, 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 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 低唱慢吟地诵读, 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 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的入调, 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 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 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自然而然,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这是教育艺术的理想境界。如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 反复地读, 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 联系拓展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 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 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 将古诗诵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送别”的名诗,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激发学生新一轮的诵读热情。在教师的巡视指导下, 学生在小组里自由练读、看图会意、品析美读, 通过交流获得对古诗的朦胧理解。把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 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学以致用, 而且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 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提高对古诗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3. 想象入境法

古诗构思精巧, 多处留有艺术空白, 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 借助想象、联想, 补其空白, 走进诗人所描写的世界, 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 如《咏柳》, 诗人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我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 展开丰富的想象, 品味这无穷之意。再让学生熟读成诵, 自然水到渠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再现画面,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三、拓展延伸创造美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乐学”“活学”。使我们的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古诗具有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等特点, 如果将其与美术、音乐、舞蹈等学科结合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 教师们常常把“诗配画”“诗配舞”“诗配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乐中学, 在趣中悟, 在情中演。我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时, 让学生初读这首诗后, 告诉学生古诗也可以谱上曲子演唱的, 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由梅艳芳演唱的歌曲《静夜思》, 让学生跟着唱, 学生兴趣极高。看着学生陶醉的样子, 我应势利导:“我们也来为《夜书所见》配上曲子吧!不过, 配曲之前, 必须先理解诗的意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 不同版本的诗配曲《夜书所见》便“出炉”了。曲调五花八门, 有儿歌《我们的田野》, 有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 还有……在学生起伏的歌声和不断的笑声中, 学生不但熟记了古诗, 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而且通过学科间的相互交流、渗透、整合, 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和课堂, 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9

小学古诗教学有其特殊性, 在教学要求中众说纷纭, 但基本的一条就是要让学生对每个字、词、句做出明确的解释, 并能够直译成现代文。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下, 我总结出古诗教学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现把它称为古诗学习四步法。

一、释诗题

诗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作者拟题时往往绞尽脑汁。诗歌的题目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只要细加分析, 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 弄清诗歌将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明白诗题的意思来为诗歌的学习做好铺垫。如我在教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时, 让学生先分析题目的意思。分析过程中很多同学不知道“子聿”做何解, 所以不能完整的理解诗题。在通过引导后学生得知“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 根据《示儿》的学习经验, 马上就说出了诗题的意思。并分析出古诗的内容与陆游和小儿子说的话有关, 成功的为学习古诗内容做出了铺垫。

二、知诗人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通常是有感而发, 或触景生情的情况下。那么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出这首古诗呢?通过对作者的了解, 可以分析出作者创作时所处的背景, 心情, 以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一来对于诗歌的内容就更加容易理解。如《春望》这首诗是“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 八月, 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所俘, 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如果学生对作者所处的创作的背景不了解, 那么就很难理解“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这句诗的思想感情, 更不能理解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以及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的内心感受。

三、明诗意

经过前面对诗题的解析, 诗人的了解, 再来理解诗文的内容就简单了许多。首先在学生学习生字词时, 就已经能通顺的朗读古诗。再通过看注释、查字典, 学生们已经基本明白诗句的意思。以此为基础, 让学生进行自我感知, 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时,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的情况下, 借助字典查阅疑难词语。接着我又为学生创设陆游在弥留之际与孩子对话的情境, 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自我感知, 没想到学生居然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充分地了解了诗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理解诗句的内容, 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 同学们了解到作者是朝廷收复失地的情况下创作。对“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马上就做出了正确的解释。这样一句接一句的结合前面的诗句进行分析,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诗的意思。

四、悟诗情

古诗的情感多是隐性、含蓄的, 少有外向的。那么怎样来引导学生感悟出古诗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呢?在了解了背景, 解析了诗题, 明白了诗意后。我要求学生去思考:1.古诗写了什么?2.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是喜悦, 还是悲伤?是愤怒还是忧愁?是孤独还是感伤……往往同学们在理解诗意后马上就能正确的回答出来。“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通过抓住诗歌的关键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孤独感,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孤独的时候创作了这首古诗是想表达什么呢?学生们抓住“节日”与“思亲”这一点进行分析, 很快就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并且溶入到诗的情感中去, 和作者产生共鸣, 达到感悟诗情的效果。

优秀的古诗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 优美的诗句, 深刻的内涵, 精炼的语言, 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正确把握作品蕴含的情感, 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热爱古诗词, 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摘要:《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诗文不少于150篇。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地位, 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些古诗词呢?本文就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进行总结, 并明确古诗教学思路, 为学生创设情境感悟诗歌内容, 从而高效率完成古诗课堂教学任务进行阐述。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10

一、启发想象, 领会大意是前提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要解读古诗, 似乎无从下手。但是世事因果相随, 所以, 应遵循从整体到部分, 再由部分到整体的原则朗读入手, 让学生追本溯源。在理解了诗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诗文大意后, 还必须深入挖掘, 细细品味, 发挥想象力, 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 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 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 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 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空间思维力,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 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 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然后初步诵读古诗文,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 将诗文读准, 抓好节奏,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诗的韵律美, 理解大意, 这是对诗歌语言和意境鉴赏的基础。小学生的理解可能是肤浅的、不深入的, 这是他们的不足。有些与他们的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 要把学生带入到教材描写的情境中,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需要首先进入角色, 努力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展开心灵的翅膀, 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利用我们的想象, 为下面的深入鉴赏作好铺垫。

二、理解词句, 直觉切入是关键

要了解古诗的意义, 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对词语、句子的理解的表层含义和对内容情感理解体悟的深层意义。小学以字、词、句等基本语言单位为教学要点, 因此, 讲解古诗时也必须以此为基础, 尤其要注意古今汉语字、词、语法上的差异。还应依据诗歌的特性, 注意诗歌语言的某种模糊性。诗是语言的精华, 优秀古诗文短小精悍, 语言凝练, 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反复推敲, 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对实词要准确牢记, 不断积累;对虚词的用法要总结归纳, 准确判断;还要掌握句式的基本规律, 并能根据基本义理解词语在诗歌中临时具有的词义。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 正确了解古诗词句的意义, 不但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 更要在古诗语言表达特色的层面上认识。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 从直觉性切入, 必须注意古诗的白描、比喻、夸张、衬托、拟人、象征等形象化的表现方法。教师教学时介绍古诗背景, 一定要抓住重点, 言简意赅。当学生再现画面接触诗人“所见”时, 已经接触诗人“所感”, 即进入古诗里的新境。

三、激发情趣, 探求意蕴是目的

如何把握诗歌深层含义, 成为了教学的难点。这一难点的突破, 是学生在对意境体味的基础上升华领悟的结果, 并非教师的直接灌输。只有水到渠成的理解, 才能进入诗人的创造艺术境界, 感受到诗人跳动的脉搏。小学生正是凭借形象发挥想象, 在情感的推动下, 初步领会诗的意境, 在语言与画面之间架起一座高桥, 为进入意境这一更高境界做了铺垫。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 再以课后思考题引路, 让学生再读古诗, 动笔画出, 继续采用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手段, 让学生展开想象, 各抒己见, 体会感情。同时, 要激发情趣, 大胆想象当时的意境。在学诗时, 我们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 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 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 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的理解, 从而真正感受到诗歌的美, 欣赏到诗歌的美。由此, 小学生便可从有限的形象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四、反复吟诵, 训练朗读是重点

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 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释放着无穷的魅力。因此, 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读诗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 我坚持以诵读为本, 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诵读, 反复吟咏, 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在指导学生朗诵时, 要注意联系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得到熏陶, 绘声绘色的领读, 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要注意诗的节奏和停顿, 读出感情, 让孩子们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 得到文学的启蒙教育, 提高学生的素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 在朗读中体会, 在朗读中想象, 在朗读中欣赏,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曾说:“令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 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 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 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 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要让学生“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让学生专心诵读, 不急于求成, 边读边体味感悟, 才能读出味道, 读出境界, 读出感受来。

在古诗教学中, 要让古诗教学精彩纷呈, 充满情趣, 教师就要认真解读古诗, 根据每一首古诗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法。通过找寻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法, 增加学生对古诗的了解, 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 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语文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王松泉.语文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但是,这种枯燥、机械、琐碎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削减了诗人“以诗言志”所提供的令人无限遐想的广阔空间,二是束缚了学生的遐想空间,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长此以往,不但古诗文所蕴藏着的美感会被扫荡殆尽,而且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将深受影响。其实,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在古诗文教学中多重视內容与诗意相结合,那么,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也可以变得活起来。

一、激发兴趣,引导诵读

我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经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手脚并用,打着拍子来读。因为《毛诗序》中说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呢?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我用这种方法教学了两年,感觉效果不错,现在我班的学生在古诗诵读方面兴趣很浓,并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

二、体会意境,感受诗情

别林斯基说:“诗歌的本质在于美寓于形象中,给予无实体的概念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只要把诗人所描写的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就能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众所周知,古诗本是有情物。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全能融入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中。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认真揣摩语言,把握情和景的统一,虚和实的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清平乐村居》中小儿“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是这样品味“卧”字的:

1、反复品读这句诗。

2、看图观察想象小儿的神态、动作等。

3、让学生把“卧”换成“躺”、“趴”,想想有什么感觉。

这样一来,学生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卧”的情境、“卧”的情趣。辛弃疾这首田园诗词的另类风格、另类情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诗人在写诗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往往只描绘印象深刻的景物或人物,感受最强烈的场面或细节,而省去某些情节和过程,使诗句之间在内容上有较大的跳跃性,时间上可以相隔许多年,地域上可以跨越千万里,从而形成一些情节发展的“空白”留给读者许多联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诗人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个人生活经验,展开丰富又合理的想象,为诗句情节的跳跃的地方填补空白,通过填补空白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并训练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训练。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叙事,只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缘由,没有描写黄鹤楼下依依惜别的情景。后两句写景,是一幅由船帆、晴空和长江水组成的景物画面。四句诗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表现友人辞别黄鹤楼,乘坐孤帆一叶,沿江东去的情景。这是诗中直接描绘的实境。在这幅送别的实境里,我们见到了客人,没见到主人;读到别离的行动,没有读到一个字眼直述离恨另绪。但是,只要细细吟咏,张开灵魂的眼睛去看,这孤帆、碧空、这楼台、江水,是景语,又都是情语。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些意象(景语)去体会诗人的情思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孤帆”来品析:

1、知道什么叫孤帆吗?

2、出示帆船点点的长江画面后诘问,在浩瀚辽阔的长江上只有一条船吗?

3、那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只有一条船?

于是学生明白了: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只集中有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在他眼里,茫茫长江上没有其他的船,只有朋友乘坐的这一只帆船。

孤帆,一只孤零零的船,让我们看到了呆立在江边的诗人,看到了他那怅惘的凝滞的眼神,看到了他郁郁难平的心潮。这个诗人的形象,是作品实境中所没有的,但又确实存在于诗句之中,存在于可见的实境之中的。如果不加以咀嚼,学生们怎能体会到离别的忧愁,远行的孤独呢?

三、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古诗文灿若繁星,我们要精心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

例如:在观看插图引入《清平乐村居》时,可让学生背诵高鼎的同名诗《村居》;当学生描述到“大儿子在田间锄草”时,可引导学生吟诵《锄禾》;当学生描述到“小溪里开满了荷花”时,相机引导学生吟咏《江南》。比如:我在执教白居易、张煌言、万俟咏《长相思》三首,还引入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加以对照。

教学时,我们要在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的基础上,精选有关诗句、诗篇,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浅谈小学古诗的审美教学 篇12

一、赏析语言,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语言美

古诗中通常有一些被称为“诗眼”的词语, 抓住这些字眼才能“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因此, 引导学生品味古诗之美, 首先应把握古诗中的语言, 尤其是关键字眼。例如, 《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 我们先让学生思考:“你能通过‘春色满园’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而‘关不住’又是另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细读品味, 披文入情, 体会到春色不但满园, 而且“满”到“关不住”的程度。诗中以“关不住”和“出墙来”相呼应, 把“一枝红杏”写活了, 眼看出墙“红杏”, 心想墙内百花;透过出墙“一枝”, 领会墙内皆春。这样,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还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审美活动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活动, 古人讲:“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儿童的审美情感是以形象感知为依托的,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感受诗的语言, 走进古诗美的情境。教学杜甫的《绝句》, 先让学生通读诗句, 想想“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词) , 接着学生在小组中讨论, 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 并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二、以图配诗, 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意象美

以图解诗, 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 这对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象美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图画再现, 是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绝美意境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杜牧的《山行》前两行, 可采用简笔画的形式, 在黑板上勾勒出嶙峋的高山, 弯弯曲曲盘级而上的石径, 升腾缭绕的白云, 若隐若现的人家, 将画的形象与诗中的文字相结合, 直接把学生带入诗句描绘的图像之中, 这样, “远上”“斜”“深处”等较难理解的词意便可以迎刃而解, 学生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后两行诗, 可以通过摄制正午时分, 经太阳折射后的红枫叶的相片, 让学生产生“霜叶”红透的美感。这样讲到“霜叶红于二月花”时就不再显得苍白。学生通过画面的再现, 似乎也同诗人一起, 在山林间欣赏红叶的美, 对霜叶的感受就可以拓展出来, 如, 学生有的说枫树林像一团不灭的火焰, 有的说枫树林像在蓝天上燃烧, 在白云间跳跃……至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感受就不言而喻了。

以图解诗也有助于学生想象作者产生某种思想感情的原因, 与作者形成共鸣, 这也是进入古诗意境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又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 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 教师则可以用简笔画再现情境, 黑板上勾勒出彩云、高山、江水、小船。学生边讲, 教师边画, 画面从无到有, 处于变化之中,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带入“彩云间”“千里江陵”“两岸猿声”“轻舟”“万重山”等意象中。

三、反复吟诵, 引导学生体会诗的声韵美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我国古诗独特的格律, 使得诗的语句间具有对仗、平仄、押韵等技法, 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独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最适合于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咏诵, 学生可以展开联想, 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后, 点出“生紫烟”的“生”字, 形象生动, 须用肯定的语气强调奇景让人产生真实感, 好像诗人在赞叹“这哪里是云彩, 简直就是香炉里冒出来的缕缕青烟啊!”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让学生一边读, 一边想象美景, 教师引导学生在“照”字后面要有小停顿, 这是诗歌的音节停顿;在“炉”字后面应该有一个较长的延长音, 表示作者在观看、想象;“生”字要重读, 但要用虚音, 表示惊叹, 不能读得很生硬。全句读成“日照/香炉/生/紫烟”, 如此一来, 诗韵便在吟咏中形成, 学生的情感被富有感染力的诵读激发出来, 惊叹、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四、填补空白, 引导学生解读诗的情境美

上一篇:POCT血糖仪下一篇:缺陷与原因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