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

2024-09-24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共12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 篇1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

嘉善县天凝镇中心小学 陆琴芳 [摘 要]优美的古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古诗有着他特有的魅力。从意境引入、解释课题、认字学词、反复吟读到构思画面、再现意境这几个古诗常态教学的基本步骤,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体验,从诗趣、诗意、诗情等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做一点浅显试探。

[关键词]诗意,吟读,体味,诗情,再现,创新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古诗占有的篇目虽然很少但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尽管小学生在这一阶段正是知识的旺盛期,但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题解式的,回答式的,或者是翻译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过份的追求一个方面只能给学生造成负担。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古诗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一、入境释题,体味诗趣

古典诗歌语言高度凝炼,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并蕴含着无限的深情。只有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才能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入境

通过教师的分析,要在再现意境时把诗人的主旨在特定的情与事相结合的境界中表达出来,并非容易的事,必须讲究引学生入意境的方法。

(1)、故事入境:小学生尤其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古诗教学前讲述一段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当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时,我在课前讲唐代安史之乱的故事,教学《七步诗》时,在释题时跟学生讲曹丕、曹植二兄弟不能相容的故事。这些曲折动人的故事,引人入胜,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2)、图像入境:如教《锄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烈日下老农锄

地的画面,讲讲中午太阳当头照时的情景,并体会烈日下劳动的感受,想像农民辛勤劳动的形象,从而懂得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又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他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幅“春晓图”,再上课就不难了。

(3)、情景入境: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因为诗的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的情和作品客观的景”的完美统一,所以只要分析“意中的景,景中的意”,中心就揭示出来了。

(4)、吟诵入境:“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声声见心,易唱动听,悦耳感人,又因为“俯而读,仰而思,熟读精思理自知”是传统的教诗方法,所以运用吟诵引入法,在实践中是奏效的。它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情趣。

(二)、释题

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炼,概括了全诗的内容,破题方能入诗境,如果在教学一开始能有一个新颖别致的解题过程,那这堂古诗教学课一定更能引人入胜了。但因为诗题的高度凝练性,光用讲的方式可能很难办到了。所以我想在古诗的释题环节中,能否恰当运用声像媒体,发挥它的直观特点,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我借助录像创设情境,那凌空飞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红日映照下,庐山上紫烟缭绕,宛若仙境;瀑布飞流直下,轰然作响。那色彩、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这样用录像生动地再现庐山飞瀑,从而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题目就不解自破。

(三)、了解作者

在布置预习时我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对诗的相关材料做搜集。只有大量的阅读诗人的材料,我们才能拉近时空的距离,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触摸到诗的灵魂。如学习陆游的《示儿》这首诗,如果学生不知道他生活的年代背景,不知道他一生爱国,一生

戎马,就不能真正明白他为何“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也就不能被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情怀所感动。

二、嚼字品词,体悟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梅花》这首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歌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那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指导学生将“绿”换一个字,是否更好?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来”、“到”、“入”、“过”、“满”等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有色,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读着“绿”字仿佛看到了绿茸茸的细草铺满江岸,这正说明诗人对每个字的精心设计和选择。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当遇上难以言表的字、词时,多媒体能帮助我们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真正做到了化难为易。如古诗《题林西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含义深刻,富有哲理,难以讲清。教学时,我出示了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光”幻灯片,于是庐山雄伟、奇异、多姿的景色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和神奇的魅力,一一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投影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大部分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又如,当学生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爬”向山顶的画面时,便很快理解了“石径斜”(山行)的意思;看到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远处伸展的情景,学生很容易明白“一径深”的含义。所以说,不是出与形式,电教媒体确实能帮上我们的大忙。

三、吟句读诗,体会诗情

古诗之美首先在于她的音律美。他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所以学古诗在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粗通文章后,必先朗诵。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常常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都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读通、读对全诗后,再配音乐读则更能升华感情,如教《泊船瓜洲》一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我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断,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同时我启发学生大胆想像: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

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经过不断反复朗读和吟咏,能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来。在教学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时,要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想象林中宁静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到这短短二十个字却能给我们描述出一幅“山中宁静,人语远传。斜阳透过密林,在青苔上投下斑驳光影”的山林图画。带着想象来朗诵,学生自然能把那份宁静、美好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同样的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只有让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想象的奇妙,才能朗诵出李白诗中的气概。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才会喜爱上古诗,才能真正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四、述景画意,体验创新

一首首古诗,进入学生视线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没有可视的绘画,没有可赏的舞蹈,没有形、色、音具一体的影视动态形象。然而我们能尽自己的所能让学生从中听到了落叶的叹息、看到了溪水欢快流淌,闻到了缕缕的野花芳香,甚至感悟到悲欢离合的种种人生活剧。

(一)、依情述景

俗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写景诗,要使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脑海里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意,为分析诗的意境打好前提。如教《泊船瓜洲》一诗时,我配上委婉的音乐并启发学生大胆想像: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妻子怀中咿呀学语的稚子是否会喊“爸爸”,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什么时候能在明白的朗照之下与家人团聚„„一首首古诗,进入学生视线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没有可视的绘画,没有可赏的舞蹈,没有形、色、音具一体的影视动态形象。然而我们能尽自己的所能让学生从中听到了落叶的叹息、看到了溪水欢快流淌,闻到了缕缕的野花芳香,甚至感悟到悲欢离合的种种人生活剧。

(二)、再现诗意

看起来似乎一堂古诗课已经完满告终了,但如果我们能指导学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再现出来,充分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不就“更上一层楼”了么?

(1)、画演古诗,交流创意

在我国古老的文化建构中,诗与画是一对十分密切的姐妹艺术,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

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小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山行》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远山上画几个屋顶表示;有的认为屋子应该隐约出现在浮云之间;有的认为只在弯曲的山路上画上几个农作归来的人;还有些同学认为只需在远山之间画上袅袅炊烟即可。又如:在教学“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诗时,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像。结果,有的学生画面上的蝴蝶隐约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画。理由也各有不同:有的说把蝴蝶画成淡黄色,和菜花就分辨不出来了;有的说画上儿童正拍着脑袋思考,“蝴蝶飞哪儿去了,怎么找到它呢?„„虽然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已经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如果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选进教材中的大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我想大概是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吧,因此我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结果发现学生很能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创造性表演,把古诗充实成一个个绘声绘色的小品。记忆最深的是学生表演《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询问童子师傅的去处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童子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焦急无奈,举目远眺的;有故作神秘,睨视微笑的„„学生种种表现,再现了这篇古诗在他们头脑中的不同意境,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不同创意。

(2)、改写古诗,体验创新

在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如果我们能趁热打铁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诗文进行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我启发学生也学着写写这样的诗: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在实际中学习生活中,学生也对改写古诗津津乐道: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日照烤炉升紫烟,近看烤鸭挂街边。口水直下三千尺,只是口袋没有钱。„„我觉得这就是孩子们的创新之花在灿烂绽放。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它有优美的古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有着他特有的魅力,我的学生喜欢闲暇之时吟上几句喜欢的诗句,我知道他们喜欢古诗,我也喜欢,更喜欢上古诗课。我知道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因此要让学生学好这几千年的文化,上好古诗课任重道远。对于怎样教学小学语文中的古诗,一定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冠明.《教小学生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尝试》.《教育评论》2001 [2]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 篇2

(1) 开篇引趣, 诱发好学之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 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 如果开头生动有趣, 引人入胜,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就是这个道理。

(2) 语文教学的开篇引趣有以下几种。 (1) 审题入手, 开门见山。这是一种直接导趣, 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教师直奔主题, 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2) 描摹开始, 创设情境。情感只能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因此, 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 酝酿气氛, 让学生触景生情, 诱发出某种情感。 (3) 巧言悬念, 引起注意。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教师巧立悬念, 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底细的兴趣。 (4) 介绍背景, 做好铺垫。

(3) 描绘形象, 品尝真情之乐。形象性是美育的主要特征, 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客体, 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 学生心中就不会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教学也就不能取得预定的效果。

(4) 习题训练, 享受创造之乐。加强习题训练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 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习题训练, 可以使学生获得应用的好处, 从而懂得创造之乐而积极创造。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微 篇3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通过古诗文教学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价值就越发的凸显出来。因此,必须要深化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学习氛围;课程改革;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94-01

古诗在我国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古诗以其特有的方式孕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新课程改革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要背诵的优秀古代诗文和以往相比有所增加,难度有所加大,同时新增许多优秀诗词,这也显示出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促进古诗教学的改革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大量学习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古人生活的认识,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文学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丰富文学内涵。通过对伟大诗人的人生经历与重要成就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绝句、律诗、散曲、小令等诗词的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学生们的文学底蕴,丰富文学知识。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一些平时作文课上所理解不到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从而深化对写作技巧的运用。比如著名华裔作家田晓菲,她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在父母的引领下阅读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在初中时就写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在16岁时写下了《十三岁的际遇》并最终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因此被广大青少年熟知。毫无疑问,儿时的古诗词积累,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优秀的古诗词往往建立在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之上。对古诗词的深入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世间万物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曹操的《观沧海》一文,每一句话都体现出了沧海之大,而且从“东临碣石”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描绘出沧海的磅礴景象,这些都是建立在诗人丰富的想象之上。学习这篇古诗,学生在分析诗句、理解情境的同时可以通过观察和想象,将自身代入到诗句之中,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析

1、将兴趣带进课堂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兴趣,但孩子们年龄较小,兴趣容易变化,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为学生培养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并为学生塑造诗词所表现的意境。比如在讲解六年级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并且体会到诗句中的情感变化。教师不能仅仅有字面上的解释,“放歌”、“纵酒”即为高兴,“涕泪满衣裳”即为悲伤,这样教学让学生们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是不现实的。教师不应吝惜自己的情感,积极跟随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真正地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真正明白诗句的内涵。

2、走进生活,贴近现实

小学生毕竟有自身难以避免的缺陷,心智尚未成熟,很多事情都是随着感觉走,缺乏理性思考。教师应把握住小学生们的心理变化,正确发挥教师的作用,给学生们塑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就是诗歌生活化,教育学生在日常的交流和活动之中引用诗歌来调料生活,这其实也是学习诗歌最好的机会。例如,公园散步时,看到水中盛开的荷花,会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和朋友道别时联想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诗句真正走进生活,贴近现实,更容易深化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三、汲取诗句精华,读写结合

深化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适当的读写结合。因为只有这样,诗句中的精华才会真正为学生所汲取,只读不写,学生们难以把握住诗词中的核心,而止写不读,不仅抓不住核心,反而会让古诗词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1、引用诗句进行读写训练

引用古诗中的佳句这一方法,在各地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广泛使用。教师不仅要对古诗词进行系统的解析和鉴赏,还要锻炼学生们对名文佳句的运用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使用所学过的古诗佳句进行写作训练。可以真正理解古诗词的精神内涵,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带来质的提升。例如很多地区的小学就要求学生们进行写作练习时运用所学诗词佳句,从而让学生们的文章精彩纷呈,可以说,利用诗句进行读写训练,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2、古诗改写进行读写训练

采用改写的方法进行读写训练也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构建思想框架,将古诗词改编为记叙文。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将诗句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深化对诗句的认识。如在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由于全诗围绕“送”进行情景描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围绕“送”重点写,将“辞” 、“下”、 “尽”与“流”等主要的渲染词汇进行重点想象描写。这样诗的意境将会扩大化,诗人的情深意挚就跃然纸上。

小学语文教育是孩子启蒙之路上重要的一部分,深化对小学古诗教学的认识,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深化对古诗文的教学和理解,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金如香.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7月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 篇4

[摘要]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引发出各种问题,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情景 创设

一、从问题出发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探究学习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因此,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创设问题情境是语文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条件。创设问题情境的路径大致有以下几种:由教师或教材直接提出;由学生加工而形成的问题情境;学生从提供的一组问题中选择而形成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四种不同的方法决定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也不同。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何种路径确定问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的熟练程度而定。

二、抓住课文题目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课题就是问题的一个着眼点,为此,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我在导入课题后,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当你读了这个题目,你会想什么?生:我想知道题目中的《再见了,亲人》是谁与谁再见?生:我想知道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生:我想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生:我想知道再见的情景是什么样的?生: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情景的?师:好!同学们想知道那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很会动脑想问题,那么大家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读课文,你一定能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学生就带着心中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去课文中寻找、探究。很快,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探究所得。生1:老师,我经过自读课文,知道了课文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说再见,课题中的亲人指的是朝鲜人民。生2:我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离开朝鲜了,朝鲜人民在依依不舍送别„„由此,我深刻的体会到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老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积极性很高,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学习。

三、围绕课文主题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为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有效地学习课文。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紧扣着文章的主题,取用“主题开花式”的探究学习法。例如,《跳水》一文的主题是借船长在危机时刻机智沉着救孩子一事告诉我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的行动。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主题,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围绕主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要用向小孩开枪,来威吓小孩跳水呢?”“这又说明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对这一个问题很感兴趣:命令小孩跳水是为救小孩,可为什么要拿向小孩开枪来要挟呢?于是就迫不及待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所在。而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题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巧用课文留白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教材因为篇幅和字数的限制,篇章内容往往从简,造成了文章“留白”的现象,利用这样的“留白”,创设问题情境,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写话训练。例如,《唯一的听众》文中记述到“我”得知老人是音乐学院教授的真实身份

之后,用一个省略号制造了一个情节空白点。为此,我这样创设:请同学们想象,省略号省去的是怎样的情景?做写话练习。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写道:“我每天早早地来到小树林中,为我那‘唯一的听众’拉琴。林中飘扬着悦耳的琴声,老人露出甜蜜的笑容,我心里也感到暖融融的。”有的写道:“第二天一大早,谁知老人已经坐在长椅上等我了。我看着老人平静的眼神,我全神贯注地拉了一支我最拿手的曲子,老人眼睛湿润了。”就这样,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将语言内化、运用,进一步感受到了“我”与老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五、通过发现“矛盾”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有些教材所反映的生活与现实往往会有一些距离。学生在感受、理解时往往有失偏颇,这大多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所致。然而,这样的矛盾,恰恰可以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如教学《飞夺沪定桥》,教师可先出示红军行程时速的示意图,然后请学生根据示意图提问。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凭我们的经验,每小时走五六公里并不算快,课文中怎能讲“飞”呢?在强烈的探究欲望的驱使下,大家深入研究了红军行军途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并且考虑到这是二十多小时不间断行军的平均时速,这样自然就深刻、全面地理解了红军“飞”的神勇。当

然,也有一些由于写作年代或写作角度的局限造成的实质性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要使课堂动感与鲜活,教师必须以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托,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5

雷山县排告完全小学 冷可明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探 篇6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重要目标,高度重视诗歌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捍卫母语教育民族尊严,引导学生吸收本民族文化智慧的有效措施。古诗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而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正是引领学生走入古诗天地的重要一步。本文总结了几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设备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工具,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效果有锦上添花的功效。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图画或视频等方式,为课堂创设情境。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导入的同时,要辅以适当的语言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语文课的目的毕竟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课的每个环节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使得教学偏离应有的方向。教师可以运用优美的引导语,解说多媒体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欣赏过多媒体导入内容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解说或发表感想。

二、故事导入

很多古诗背后都有历史典故,也就是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情感贴近生活,能激发人的情感和兴趣,小学学生容易被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因此用白话故事导入古诗教学是可取的方法。

运用故事进行导入,要注意用时不宜过长,内容要紧贴课文内容,并最终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故事导入还可留下悬念或提出问题,也可以用让学生讲述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唐代有两位著名的大诗人,一位叫李白,另一位叫孟浩然,他们俩是非常好的朋友。在阳春三月的一天,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乘船去扬州,李白到江边送行,依依惜别之后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去的小船,李白的心情很复杂,他羡慕孟浩然前往繁华的扬州,难过友人离开不知何时再相见,痛苦不能再和孟浩然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这难舍难分的送别情景连岸边杨柳,江上沙鸥也为之动容。李白的激情与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一同澎湃,终于迸发而出,留下一首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也称“温故知新导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带出新课。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贯穿了各个学段,且要求学生重视积累,也有很多诗篇在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古诗,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能够使学生拓展思路,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微 篇7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能不能“好之”与“乐之”跟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首先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示范引路, 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要善干利用榜样的力量。教师在课外多训练, 练就一身范读的真本领, 在语音、体态、意境、情感等方面给予学生示范和启迪, 作出表率。也可让班上一些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充当“小老师’, 还可借助现代教育手段 (如音响、录像等) ,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来激发生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朗读中来。

2. 褒扬为主, 热情鼓励。

“教育的艺术, 首先不在于获得知识的多少, 而在于激励、鼓舞、欣赏。”一味批评, 过于严格, 只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产生自卑甚至逆反心理, 所以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 多鼓励少指责。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中肯地评价, 热情地鼓舞, 从而消除他们的胆怯、畏难的情绪, 创设一个轻松宽容的环境, 让他们想读、爱读、乐读。

3. 提供机会, 积极参与。

小学生好奇心强, 好玩好动好表现, 应更多地给他们创造朗读的机会, 让他们积极参与, 在不断地实践中锻炼, 提高朗读的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加大朗读训练量。好的课文, 在课前预习时, 课后复习时, 课堂教学中多组织学生认真地读, 切实保证朗读的量。也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性地读精彩段落、生动的细节、精美的语言……也可让学生自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对比朗诵……通过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读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二、注重朗读指导, 进行有效训练

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艺术, 是学生由“念”到“读”转化, 不能靠“自学成才”, 应加强训练方法的指导, 进行有效的训练。

1. 加强朗读技术的指导和点拨。

朗读技巧是在读准确、读流利的前提下对朗读的停顿、节奏、重音、速度作艺术的处理。朗读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停顿。段落与段落之间, 句与句之间, 各种标点符号都有不同的停顿, 都要认真地区别。要把一篇文章读生动, 读得意蕴深长就要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表示激动的场面要读得高昂, 表示沉痛的场面要读得沉重, 表示祥和的场面要读得平稳……这些技巧都要对学生讲清。如果朗读的材料是描绘人物形象的, 应根据人物形象来确定朗读的方法。悲哀、迟钝等话语速度应慢些, 热情、睿智的话语速度应快。教师指导得法, 启发得当, 学生训练到位, 才能有效地提高朗读技术。

2. 创设情境, 生动地训练。

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只有营造一个富有生气、轻松热烈的氛围, 学生才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朗读情境, 唤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来。

(1) 画面演示。电教多媒休在课堂中的运用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它能把文章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富有情趣、充满吸引力。学生可以从各类形象的直观演示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并通过感知、理解、想象去感受作品中的意境。

(2) 借助配乐。一些抒情性极强的散文作品, 借助音乐可以沟通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 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器官, 音乐的感染力唤醒学生积极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高朗读能力。

3. 开展活动, 强化实践。

朗诵能力务必强化实践, 使学生养成正确朗诵的习惯。课内外强化实践的方法很多, 这里略举一二。

(1) 对比朗读。同一篇文章, 通过不同读法的比较, 让学生快读、慢读、舒缓地读、急切地读、高兴地读、悲伤地读……比较不同语调语气的表达效呆, 找出最佳的朗读方法。

(2) 朗读竞赛。小学生好胜心强, 竞赛这种方式符合该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小组为单位, 推选一位同学上台比赛, 评出优胜者, 当选为擂主, 其他同学进行挑战擂主的活动。刺激学生踊跃参加,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使学生整体朗诵水平向良性方向发展。

(3) 分角色朗读, 排演课本剧。这一方法较适合角色特多的小说或戏剧教学。在学生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 进行角色体验, 分角色朗诵甚至排演一幕课本剧剧, 进行场景表演, 寓教于乐。

小学语文教学探微 篇8

一、紧密联系家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感和行为,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努力构建家校教育网络,使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有新的认识,改变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另外还应该通过公开电话、信箱、调查问卷、学校网站等形式及时与家长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与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多讀课外读物

加强课外阅读,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课外阅读列入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学生学语文的同时爱阅读,提高学习能力。

三、注重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道德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以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学生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反映学生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获奖证书、最满意的作业等等。教师每学期都要开展评选“学习标兵”、“读书标兵”等活动。制订了形式多样的学生多元激励评价细则。学生成长记录袋记载着学生的成长足迹,浓缩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四、紧密联系生活

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也随时随地用到语文。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做生意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个响亮的商铺名称;有的学生家长是园林工人,则可以让他写一写园林景色方面的诗歌等。这样,不仅学生的兴味盎然,家长更是感受到了子女的成长。语文教学生活化,既能够改善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死板僵化,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强了学生的兴趣和练习,使素质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让我们努力拼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吧!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 篇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的方向是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的方法是“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语文课程标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为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分段施教、创新教法、情感教育的教学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段施教 一、二年级我把古诗教学的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为后期古诗的学习积累材料,夯实基础。从三年级开始,在古诗 教学中,我一直采用这样七个教学目标:

1、知道作者;

2、知道朝代;

3、会说词义;

4、会说诗句的意思;

5、知道写的景(事);

6、知道抒发的情感;

7、会背、会写。其中1、2、7为自达目标;

3、4为合作导达目标;

5、6为助达目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首诗时,告诉学生“招”是牧童示意路人不要出声、悄悄过来,告诉他去路(“招”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是“摆”的意思)。《梅花》中“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幽幽清香,实际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江雪》“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教师教学用书》。我在教学中对于景、情理解,体会,不拘泥、不苛求,能说出“寒梅遨雪图”、“寒江独钓图”,能体会到“渔翁不是真正在钓鱼”、“梅花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就可以了。

由于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分设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二、结合古诗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主,但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读背背,时间长了,学生们就会觉得学生古诗枯燥无味。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在古诗教学中敢于创新,利用三个结合,来不断拓宽古诗的教学内容。

1、诗书结合

为了使学生既会背诵古诗,又会默写古诗,还能以古诗为范本,进行写字练习,我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很多古代的书法家都是以古诗为内容练字的,你们想不想成为书法家?课后我把所教古诗用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的字体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们认真练字,并在写字课上进行书法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学生既会背默古诗,还提高了写字水平。

2、诗画结合

画画可以说是小学生们的最爱,在语文课上如果让学生把画笔拿出来,肯定会引起很大的欢呼声。小学课本中的古诗,大都意境优美,诗情里面都能读出很多画意。为此,我在教学完古诗内容后,除了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卷,然后根据自己的想像,把古诗的意境画在图画本上,并在图画上留出足够的位置,把诗句题写在图画上,这样一篇古诗在学生们的画笔中就变成了一幅图画,并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诗文结合

到了高年级后,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想象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果能把一首古诗变成一篇文章,更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拓宽 古诗的教学内容,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把古诗的写作背景、当时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都讲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们大胆地发挥想象力,设想自己就是古诗的作者本人,把言简意赅的诗句扩展开来,加上当时的历史环境,想象当时的自然环境,把古诗的译文变成一篇小散文。虽然要求有点偏高,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听的津津有味,并能欣然下笔,把四句的古诗变成一篇二三百字的小文章。

三、结合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 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贞操。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方法 篇10

在学习古诗词之前,应该让学生在课下预先查找与古诗词和作者相关的资料,为课上古诗的学习做铺垫。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去挖掘课外的知识,从而增加对古诗词、对诗人有更多的好奇,产生更多的学习的兴趣。并且,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方向性和选择性,要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资料。

这个课前预习的任务,既为课堂上对古诗词的学习打下了更好更坚实的基础,而且让学生在自己学习和发掘的过程中增加了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还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对诗人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还应解释题目。这一部分会涉及到作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

在解释诗题的时候,加入对各朝代代表性诗人的讲解,丰富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比如,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就要着重介绍诗人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这个人,大方而又爽朗,喜欢饮酒与作诗,也喜欢交朋友,为人十分洒脱。对他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写作风格,生活背景都加以介绍和扩展,让学生们对诗人和他的作品产生更多的兴趣。

二、赏读古诗,走入诗境

古诗往往短小精悍,尽管字数有限,但所表达的诗词意境和思想感情却往往是意味无穷,并且可以让人慢慢回味的。古诗有着高度浓缩的内容,并且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有时候,一些古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难懂的,并且即便是大致了解了诗的意思,要真正进入诗的意境也是非常不简单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尽管他们能把古诗背诵下来,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对古诗产生兴趣,所以也就不能获得从古诗中的美的熏陶,也无法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途径,来创设更多不同的情境,借此来把古诗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拉近一些,这样,学生也会对古诗的学习更加有兴趣,自然在理解上也会更容易。

教师可以利用播放背景音乐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共鸣,也能够更好地融入进古诗的意境。另一种方式是将图画与古诗结合,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利用画面感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兴趣。毕竟,小学生喜欢画画,基于这一特点,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诗与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古诗的理解上画一幅诗意图,来表现古诗的内容以及意境。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们进行比赛,以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游戏和比赛的形式,类似古诗句接龙游戏、诗句背诵抢答等等,让学生们在游戏当中收获快乐的同时,还能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且把古诗更快更好地背诵下来。

例如学习《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就可以让学生们根据古诗描绘的画面,想象是怎样的“白日”是如何“依山尽”,“黄河”又是怎样“入海流”,然后根据自己想象出的画面画一幅诗意图,小组几个同学可以一起讨论,看哪位同学画的意境更与古诗相符,更能表达出作者的诗意。

三、咬文嚼字,体味诗意

古诗的美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靠繁多的字数堆砌的,相反的,古诗文字精炼,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仔细推敲而来的,精致而富有内涵。古诗具有朦胧美,需要我们反复体味反复琢磨,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更好地品味出古诗当中的意境美。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领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真正地领悟到古诗之中美妙的意境,毕竟有些时候,故事的意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教学的技巧,应自然一些,顺着古诗的意境来分析体味诗句,否则不但破坏了古诗的美感,而且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每首诗本身不同的特点,从每一个词、每一个字出发,在对字词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基础上,启发并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

教师要注意,讲授古诗时应富含饱满的感情,把自己的感情带入其中,从而触发学生的同感,使学生一同进入或是喜悦或是伤感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要注意自己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等都要富于感情,紧扣古诗的主题与思想感情。

比如,在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含义,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张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庐山风景照片,这样,把庐山在各个方向、各个角度不同的姿态与魅力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正面、侧面、远观、近观,庐山的各种形态,各种美感都让学生得到真切的体会,再引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说他无法看清庐山真面目呢?”让学生们反复阅读古诗,结合所看的庐山的照片,能使大多数孩子一下子领悟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小学语文书法教学探微 篇11

小学语文书法教学写字兴趣书写习惯汉字是尊严,书法是国粹。书法,就是写字的技法。“书”有写字的意思;“法”就是方法、技法、法则,也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要想写好字,必须懂得书法艺术。教育部2011年新修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要求提出了“规范”“端正”“整洁”“优美”的书写新要求,写字教学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一、兴趣引导,鼓励写字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真理至今颠扑不破。因此,要让学生写好字,必须先调动起他们的兴趣。

1.了解汉字历史,感受文字乐趣

从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就不难发现,教材多次出现从象形字到现代字的演变,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好奇心,趁机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如写字教学的第一课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片段:先出示“马”字的一系列演变过程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他们会发现,原来还是我们现在学的汉字最简单,最好写,也最美观!这时老师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是要变化发展的,未来的字会变成什么样,那就靠我们来创造了。”学生们听后,学写字的兴趣就更浓了。

2.编写写字儿歌

对于小学生来说,写字课显得比较枯燥。而儿歌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瑯上口。把笔画造型等编成儿歌,让学生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3.玩中写,乐中悟

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写字兴趣的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反复和汉字见面,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记住汉字的字形的写法。如“背写猜字”活动,学生甲用食指在学生乙的背上写字,然后让学生乙猜是什么字,甲、乙学生交替进行,最后统计谁猜中的多,谁就胜了。依次类推,还可以手心写字,大腿写字,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汉字的书写,加上这些活动还带有比赛的性质,学生乐此不疲。

二、及时纠正,养成习惯

在我的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呢?通过实践,我注重以下几个写字习惯的培养:

1.坐姿及握笔的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写字姿势是基础。于是,我把正确坐姿及握笔的要点编成顺口溜,如“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胸离桌子约一拳,手离笔尖约一寸。”让学生熟记成诵,并印发给家长,让家长配合学校,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坐姿及握笔习惯。

2.书写规范字的习惯

要掌握千变万化的书写线条,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学好规矩,循序渐进”。书法的学习离不开这条基本原则。为此,写字课中,对规范、优美的基本笔画及汉字部首进行教学是重中之重。在课堂上,我把八种基本笔画、部首写法结合范字教给学生,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笔笔到位,各个象样。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学以致用,逐步写成规范的正楷字。

3.认真读贴的习惯

读帖是指临摹者在写前对字帖静观默察,细想体味,对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笔先。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不读贴,或对字帖稍作浏览,就匆匆下笔,以至顾此失彼,徒劳无功。要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读贴能力和习惯。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临笔画,临间架结构,临行气,临章法等。

三、教师讲解,示范引领

1.直观

直观性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表象。在书法教学中,老师的示范,能让学生直接感知。例如,指导学生写捺画,一般先要向学生讲清楚运笔过程:逆锋起笔,中锋行笔,至收笔处微顿,提笔出锋。说说简单,做好却很难。教师要在讲清要领之后,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亲眼看到起笔、顿笔、逆锋、出锋是怎样书写完成的。通过教师的示范,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提、按、逆、转、轻、重、缓、急的用笔动作及特征。学生由感知到理解,对上述运笔方法,不再觉得抽象,而是一个可见的运动过程。

2.模仿

书法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不论是仿影、描红、还是临摹,其实都是一种模仿。由模仿到入规入帖,然后广涉博取,最终形成自家面目。模仿是学好书法写字的一般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教师应适当应用这一特点,在书法写字教学中认真示范,让学生模仿。

3.个别辅导

教师在课堂上作示范,除了在黑板上范写,也可以到学生中间单独示范辅导,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示范辅导,让其直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另外,教师要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多穿插讲述一些书法家学习轶事,这些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客观上的激励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作业展览,竞赛激励

通过写字作业的展示等形式,促使学生写好汉字,并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激励学生练好字,在不足中追赶,在追赶中超越,逐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练字精神。

1.作业传阅法

学生的作业有优有差,我们可以挑选那些书写特别工整、簿面特别整洁的本子,利用晨会课时间在班里传阅,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不难发现,传阅过的那几天,学生写字特别认真,书写质量特别高。无疑,是那些优秀的本子对他们产生了影响,这就是榜样的作用。有了目标,当然会加倍努力。假如我们能隔三差五或者是天天传阅,效果必然非常理想。这其实也是学生通过与同伴比较,发现自身差距,继而达到奋起直追的效果。

2.作品展览法

我在板报中开设书法“作品展厅”一栏,专门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定期举办作品展览,将所有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请学生进行评价,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开学初,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份优秀作品,期末时,再拿出一份优秀作品,两份作品同时展出,只要有进步的就给予奖励。各种展示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写字的兴趣,整个班级也因此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

3.竞赛激励法

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是孩子们的天性。经常有层次地开展一些书法竞赛活动,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写字课上,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字比赛。字书写得好的同学在学习园地展出,对获得进步奖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书法竞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

总之,在小学阶段,通过培养学生写字兴趣,逐步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在老师的示范引领下,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使他们在各种书法竞赛活动中,逐步提高书法水平。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新修版).

小学语文互动教学探微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互动模式,教学方法

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见语词。“师生互动, 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 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不同传意互动方式, 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 效果最差;双向传意, 效果较好;多向传意, 效果最佳。教学过程中的传意互动, 核心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学会探究, 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 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 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 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学是一种定向的有目的的活动, 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 就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尽管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但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人, 没有教师的指导, 他们的主体性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存在差异, 他们各自拥有的信息和经验也不对称,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 才能有效、经济地认识世界与获得发展。

二、优化课堂学习环境

一堂好课并不一定需要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于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推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主动建构意义和发展智慧。对于一堂好课来说, 学习环境的功能是为学习者进行学习行为提供资源、工具和人际方面的支持。其中, 学习资源包括各种所需的信息材料, 帮助学生学习的已有认知, 信息加工处理工具学生的学习空间, 等等。

三、在互动教学中发挥师生、生生交互作用

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三阶段:启动阶段 (发动―萌动) ;联动阶段 (调动―主动) ;能动阶段 (助动―自动) 。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行为状态分为七个环节:引发、投入、耦联、加速、深入、强化、拓展。互动发展分为七个过程: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内联互动、发展互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其与认识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激发互动学习欲望, 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学习目标, 产生求知兴趣, 进入学习角色, 激发内在兴奋复习旧知。

开始互动———投入: 学生将互动学习欲望转化为学习动力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唤起学习欲望,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提出问题, 激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 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感受新知。

初步互动———耦联: 学生将互动学习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行为, 提出学习提纲, 教师指导学法, 组织学生自学, 运用学法, 了解、吸收学习内容, 质疑问难, 兴奋趋于明显热烈:理解知识。

充分互动———加速: 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 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 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主动思考, 多向交流, 理解、消化知识, 情绪高涨, 外在兴奋达到最高点:消化知识。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 以巩固、内化获得, 为更具创造性的互动做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 进行评价反馈, 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体系, 加深理解, 加强练习, 矫正错误, 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巩固知识, 从外在兴奋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内联互动———强化: 学生各自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内在能动式学习,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 找出规律, 举一反三, 出现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 情绪强烈, 再一次外在化:掌握知识。

发展互动———拓展:在一定量和质的互动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在更广泛的外部环境中互动学习、发展,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着重思维品质的改善, 发展创造性, 把所学知识与方法用于学习和实践生活及新知识的学习中, 并养成习惯。全体保持兴奋状态对运用创新产生欲望:运用知识。

四、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

新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而不是客观知识的灌注和接受过程,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不应当被重视, 而是要求教师终结那种从外面向学生灌注预存客观知识的办法, 放弃以支配、控制、专断为特征的方式, 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经验、体验和对问题的独特看法, 尽可能地采用激励、对话、合作与协商的方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五、搭建帮助学习的支架

由于受到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的限制, 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教师的职责不是代替他们学习或将现成知识存放在他们头脑里。在一堂好课里, 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好“脚手架”, 使他们凭借着这种支持拾级而上, 自主能动地获得知识。

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适当时刻搭建脚手架, 确保学习活动效果和效率, 从而使问题解决吸引学习者的兴趣。一堂好课所搭建的脚手架就是: 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中提供必要的经验或联系, 以促成其形成适合问题解决和组织良好的经验结构。

上一篇:在挂职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下一篇:针对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瑞文教育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