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三步曲(共10篇)
小学古诗教学三步曲 篇1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学习生字词语,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设计理念:
1.对于二年级的孩子, 由于知识储备较少, 理解能力也较差, 对于古诗的含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 在教学中不能就诗教诗, 而应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课文的图与文字的描述, 将几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孩子进行熏陶和教育。
2.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 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后由图入文, 图文结合, 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 渐入佳境, 在读中思、在读中想、在读中悟, 直至最后融情于境, 感悟其哲理。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 板书“登”, 指名读, 读准字音和复习写法。
2. 给“登”组词 (登上、登高) 。
3. 今天, 我们要和古代的大诗人去登一座楼, 这座楼的名字叫——— (继续板书:
鹳雀楼) , 谁能读好这个楼的名字 (指导学生读好楼的名称) 。
4. 鹳雀是一种鸟, 形状像鹤。
这座楼 (出示图片) 就是因常有鹳雀留在上面休息, 而得名为鹳雀楼。这座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城上。本来这座楼并不出名, 就是因为这首诗而名扬天下, 成了游览胜地。
5. 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登鹳雀楼》的意思就是登上鹳雀楼) 。
6. 理解了古诗题目的意思, 相信你们自然就能读好这个题目了 (指导读好题目:登/鹳雀楼) 。
二、扣题质疑
1. 读了这个题目, 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2. 生质疑。 (这首诗是谁写的?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诗人还想到了什么?)
3.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三、读准诗音 (知音)
1. 拿到一首诗我们首先要读准它的音, 谁来读一读。
2. 指名朗读, 纠正字音。
(点评:你读得既正确又流利;你读得字正腔圆, 有板有眼;你不但读得流利, 还读出了古诗的味道, 真了不起!)
四、理解诗意, 体悟诗情 (明意、悟情)
1. 了解诗人
读了课文以后, 我们知道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回答) 对, 他是唐代的大诗人王之涣。 (出示诗人的画像) 王之涣的诗歌在当时很有名气, 他的诗有不少被当时的乐工制成乐曲, 广为传颂, 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首诗中诗人王之涣在一个傍晚时分登上了这座鹳雀楼, 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2. 借助图画, 学习诗的前两行
(1) 诗人站在楼上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来看一幅画面 (出示课件, 再现太阳依着山慢慢下沉的画面) 。
(2) 生回答:诗人站在楼上看到了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了。
(3) 说得真好, 在鹳雀楼的前面是中条山, 山脉连绵起伏, 诗人站在楼上看了太阳就是靠着这座山在慢慢地往下沉, 所以诗人用了哪一个词来形容, 此时的太阳是靠着山下沉的? (生:依) 说得非常准确。
(4) 太阳下沉到最后怎么样了? (生:看不见了) 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 就说出了你们说的意思, 是哪个字 (生:尽) 真聪明!“尽”就表示完, 没有了的意思。
(5) (出示诗歌的第一行:白日依山尽) 借助画面我们理解诗中的“依”和“尽”, 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白日是什么意思?) 对, 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 我们再来看这幅画面, 诗人是什么时候登上这座楼的? (生:傍晚) 傍晚时候的太阳有时是什么样的?有时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生:有时通红通红的;有时颜色很淡) 对, 你们说得很好, 因是傍晚时分, 太阳颜色很暗淡, 所以诗人才会说它是白日, 而不能理解为白色的太阳。
(6)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行诗, 读出太阳慢慢下沉的情境。 (点评:太阳下沉得还不够慢;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一幅太阳靠着山在慢慢下沉的画面, 谢谢你!)
(7) 在鹳雀楼下是一条黄河, 诗人站在楼上还看到了些什么呢? (出示课件再现滚滚的黄河水流向大海的情境)
(8) 生:看到了黄河里的水在流动。
(9) 黄河里的水是什么样的呢?你可以用学过的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生:滔滔) 对, 老师这儿还有几个词语 (教师相机出示:滔滔、滚滚、奔腾不息、波涛汹涌) , 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记一记。
(10) 这样气势非凡的黄河水它最终流入了哪里呢? (生:大海)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中说到的“黄河入海流”)
(11) (出示第二行诗:黄河入海流) 指导学生读出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 流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情境。
(12) 站在鹳雀楼上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象,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太阳靠着山慢慢地往下沉, 滚滚的黄河水流入了大海)
(13) 将前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
3. 学习诗的后两行,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 诗人此时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 这句话就是说 (出示:想要看到, 就要
(3) 生: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就要再上一层楼。
(4) 那诗中的“欲”就是想要的意思, “千里目”自然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通过这句话, 诗人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出示:只有站得, 才能看得
(5) 指导读好后两行诗句。
4. 配乐朗读、背诵整首诗
(1) 指名配乐朗读。
(2) 指名配乐背诵。
(3) 集体配乐背诵。
五、听音乐, 画诗境
1. 请同学拿出你的笔和纸, 来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
2. 配音乐, 学生自由作画。
3. 交流、赏析。
六、学习生字词
1. 出示生字:“雀”、“楼”。
2. 指导书写。
3. 学生练写。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三步曲 篇2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后,生怕她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晚上,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弹奏背诵古诗文“三步曲” 篇3
一时间,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关注。教育部也已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按照教育部的规划,我国将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纵论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到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反对“去中国化”;从外事活动中阐释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到万米高空的专机上倡导学古诗文经典……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展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瑰宝的一部分,而经典诗文则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源远流长,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背诵;对于执教者来说,要帮助学生轻松地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许多人为此提出不同的观点,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呈“百花齐放”之态。鄙人也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疏浅的见解。
作为语文教师,我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文学根基和艺术修养,在教学实践中尽最大能力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表达出来,挖掘出其丰富的内涵,而且还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生逐渐喜欢了,也表示愿意去读去欣赏,愿意去传承了,关键就是怎么把它背诵下来。
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归纳总结出实现目标的“三步”:
一、再现情景,让人身临其境
古诗文描绘的情景,可能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久远,不易理解,执教者可根据需要介绍一些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再现古诗文描绘的画面,学生可能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叫联想记忆法。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很长,学生很难把上下片连贯背下来,最初只能背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名句。这时,执教者可把苏轼政治上不得意的一些经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用文字再现出苏轼借酒浇愁,思念亲人却又表现得积极乐观的状态表达出来。初步把词的上片背下。又通过一轮明月照“无眠”的线索,让学生再现词人月下怀念兄弟的情景,表达积极乐观美好愿望的下片也顺利背下。如果说名篇的背诵都能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情景,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轻易地背下来。那么对于普通的古诗文,是否同样也可以采用此法?例如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也可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再现作者“自富阳至桐庐”的美景,让学生置身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的大自然音籁中,愉快地背下这篇文章。
二、创设情景,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古诗文描绘的生活场面,学生非常难体会时,不能产生共鸣,要背诵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时,我们可创设情景,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友谊、思乡、思念亲人等情感,不管是土豪还是平民百姓都可能产生过的,是古今永恒的话题。在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时,对于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雪景,但对于送别朋友的情景,他们都可能深有体会。我们可以把送别的场面定在“愁云惨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特定情景中,让学生置身于离别的情绪中,再去体会那种依依不舍的惆怅心情,当然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就是很自然的,背下这首长长的古体诗也变得非常容易了。
三、试比高低,采取竞争机制
要达到背诵的目标,没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是较难实现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引进竞争机制。结合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把这个特点引入背诵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实现目标:(1);分组;(2)男女对抗;(3)讲读前背,讲读后背。
不管是分组比,还是男女对抗赛,也不管是讲读前背,还是讲读后背,根据学生的基础定下比赛的内容。一些较简单的绝句和律诗,由基础较差的同学背;长诗和词就由基础较好的同学背。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力强,让他们讲读前背;讲读后背是由基础差的同学来实现这个目标。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基础较差的同学都能背下来。
竞争机制的引入,让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很浓,有了自己价值实现的荣誉感。下课后,还余兴浓浓,甚至还要求背书、默写。在教学中,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执教者也会兴趣盎然,也会有一种成功感,真是一箭双雕。
学习背诵古诗文,我认为这“三步”还是走得不错的。
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所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这有效的3步,效果应该是明显的。
我们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经典,努力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得到美感,产生愉悦之情。
“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蕴高远,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大力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文明,弹奏好这背诵古诗文“三步曲”。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涵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三步曲” 篇4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例如,我在教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校刚刚举行了数学手抄报比赛,所以可将原教材的内容转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五(1)班刚刚举办的数学手抄报评比中,板面设计合理,字体工整的占全班人数的五分之三,板面新颖别致,字体隽永,色彩搭配合理的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谁愿意帮助算一算,字体工整的,板面新颖别致的共占班级人数的几分之几。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手抄报的制作过程,学生易于接受,学习数学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再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而积”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宽和高,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而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急,并对信急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而积的真实体验,这样的教学是非常有利开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的。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1.模拟生活场景,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当问题与现实背景有关时,我们就创设与课题相联系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数学问题。
如教学“植树问题”时,首先提供给学生小棒若干,有刻度的纸条等学具,让学生模拟种树,然后观察列表,发现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棵数=间隔个数+1。接着模拟在直路上种树的几种不同情况(头尾都种、都不种、头种尾不种)分别找到求棵数与路长的方法,再模拟在圆形花坛周围种树,再研究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得更深思维更精确,这对思维准确性培养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还原生活本质,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是指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它是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让学生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可以安排这样一道“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的练习:下面是儿童公园的一些活动项目:双人双飞(每人每次6元),太空船(每人每次3元),惯性滑车(每人每次4元),碰碰车(每人每次5元),水上行走(每人每次7元)。如果每人给30元的游乐券,设计游戏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他们从自身的爱好出发,开始琢磨怎样设计自己所喜欢的游乐方案?怎样使自己喜欢的项目多玩几次?怎样玩才能使30元的游乐券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技能培养生活化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为学生多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中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探究。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例如,教了“比例应用题”后,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树高。大树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学生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办法,可有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跟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是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竹竿子是影子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小学古诗教学三步曲 篇5
一、做好“三读”,打下基础
先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通过读《标准》了解数学课程的价值,即通过数学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同时,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读《标准》还要弄清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不同学段的目标。《标准》明确提出“四基”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四基”可以看作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生当前学习、未来学习和长远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标准》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固然重要,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再读教师用书。无论什么版本的教材,都配备了详细说明编写体例和编写特点的教师用书。就北师大版本的教师用书来说,新教师必须用心读懂这样三篇内容:一是每册教师用书都有的《顺应孩子天性的一套教科书》和《关于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说明》,二是《分册主编小语》。通过研读这三篇内容,了解本套教材的编写体例、编写特点、内容分布,掌握本册教材各个单元内容呈现的出发点和所要实现的意图,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三读教材。读教材就要认识几个角色: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读教材还要了解本册教材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关系。读教材还要弄清教材的基本呈现方式,什么是“情景 + 问题串”,为什么呈现那些材料和过程,“试一试”与“练一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处理……这些都要仔细研读,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前“三备”,心中有数
这里所说的“三备”指的是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全册备课就是要熟知本册教材的每个单元内容,读懂本册教材编写的“序”,跟上下册之间的联系等,再制定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制定目标时首先要将教材根据课标划分的几大领域进行分类,然后根据相对应的所教年段的教学目标来制定本册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恰当地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中也不会拔高或降低课堂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
单元备课要针对本单元进行分析,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怎样的,思考教材是如何编排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课时是如何分配的。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思考本单元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了解以往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碰到了哪些困难,应该如何应对等。
课时备课时就要具体解读每一个课时的教材,关注教材在呈现本课时知识点时的方式,思考为什么要如此呈现,学生适不适应这样的呈现方式等。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不仅要关注教材每个情境、例题包含了哪些信息及所承载的知识点,还要关注每一道练习,思考每一道练习所承载的任务和目标,从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以避免将练习视为简单的答题或者检测反馈。
三、熟悉“三生”,有的放矢
作为新教师,在进课堂之前,一定要摸清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要做到事先对学困生、学优生和特殊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一是找原先担任教该班的教师了解情况。可以了解谁是科代表、哪些是小组长,可以了解原来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的方式,了解对学生常用的评价、鼓励方式,了解哪些学生学习能力强些、哪些学习能力弱些、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
二是正式上课之前,走进教室找学生聊聊。可以聊一聊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老师,聊一聊他们的假期作业、上学期的学习情况,聊一聊他们的困惑、问题……
三是要做一份学生花名册,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做些标记,还要按照学生的座位顺序做一份座次表,不仅可以避免上课时叫不出学生姓名的尴尬,还可以帮助自己尽快记住每一名学生的名字。
小学古诗教学三步曲 篇6
一精心备课, 熟记于心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 备课的质量决定了上课的效果。就如同盖房子打地基一样, 地基打得好, 房子就结实;如果地基打不好, 那么, 房子的质量就无法保证。所以, 备课尤为重要。只有精心备课, 把教材琢磨透彻, 内化到心中, 达到熟记于心的程度, 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演绎, 才会以不变应万变。
精心备课就是要做到深入解读文本, 视野广, 多层面。可以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 潜心研读文本, 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 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 投入其中, 忘乎所以, 不带任何的功利性, 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 从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 可以怎么学, 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 哪些是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从而准确定位学习的起点;第三步,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当我们通过精心备课把所要教的教材内容熟记于心的时候, 上起课来我们会神采飞扬, 热情高涨, 思路敏捷, 我们高昂的上课情绪会很自然地带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个个高举小手, 积极发言, 师生相得益彰, 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二深研教材, 开发资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这两句话, 告诉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 教学时能达到依据教材、高于教材的水平, 这就需要深研教材, 开发资源。
第一, 要深研每一篇课文, 结合学生实际,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凡卡》一文篇幅很长, 主要反映的是凡卡在城里过着非人的生活, 受尽了折磨, 迫切想回到乡下, 而乡下的爷爷又养活不了他, 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乡下, 等待凡卡的都是悲惨的命运。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不能按照一般的教学过程来进行, 需要选择一个突破口进行“长文短教”。既然全文的基调是“苦”, 那么, 你认为文中的哪一段的描写最让你感到揪心?直入主题, 直奔重点, 学生会很快找到文中的重点段 (第八自然段) 通过对凡卡吃的、住的、睡的、挨打受气这些方面的描写,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通过猜一猜凡卡还会挨哪些打, 使学生从心里同情凡卡, 为凡卡鸣不平。这样学生很快地就进入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之中, 又找到了其他几段描写凡卡心里很苦的部分。这样, 一篇很长的文章学习起来变得简单了, 效率提高了。学生从中知道了描写人物特点可以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体现。甚至可以让学生仿照《凡卡》一课的写作方法尝试写一段心理描写, 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第二, 要深研整册课文。虽然我们在教学中都紧紧围绕单元训练重点进行, 但是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第一场雪》的教学, 完全可以放到本地区什么时候下第一场雪了, 再上这一课, 把学生的亲身感受与文本进行比较感悟, 理解自然会深刻得多。还有低、中年级下学期教材的第一单元教学内容里一般都有描写春天的课文, 由于本地区的春天往往都比教材中的“春天”来得晚一些, 课文不妨先放一放, 等这里的春天真的来了, 再教学《燕子》、《春天来了》等课文, 再写类似《发现春天》这样的作文, 文本与现实相结合,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必定会事半而功倍。
第三, 开发资源, 拓展内容。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独立的, 如果就为了学课文而学课文的话, 会很快学完一本书。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才能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课前要让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的知识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上完课以后, 还要布置学生去调研周围的环境, 并且要做好记录和写出研究报告。这样的安排, 充分挖掘了这一课的语文课程资源, 增强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再如学习了王安石的诗《梅花》以后, 可让学生搜集其他诗人写梅花的诗篇, 再积累一首王安石的其他作品, 以一篇带多篇, 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充分预设, 注重生成
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生个体, 他们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预设要充分, 结合学情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同时, 还要灵活应对课堂上的生成。
如教学《凡卡》一课时, 在读到凡卡在鞋匠家里受气的一段时, 忽然有学生问:老板为什么用鱼头戳凡卡的脸?这是备课时根本没想到的, 于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 结果有的说:鱼头硬, 戳在脸上疼, 可见老板的狠毒;有的说:老板根本就没看, 他是拿起东西就打, 根本就没把凡卡当人看……就一句话的争论, 引发了对文本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样是这一课, 快要下课了, 又有学生质疑:凡卡一天学没上过, 一个字不认识, 怎么会给爷爷写了这么长的信呢?是不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往往认为批改作业只是检查和反映学生对所讲知识的掌握情况, 因此在批改中仅以勾叉或简单的等级划分来应付了事。殊不知批语是教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恰当的批语会对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作业批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英语作业和语文作业一样, 是训练语言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批阅作业可看作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老师巧用恰当的批语, 不仅是对学生的作业做出评价, 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鼓励学生并融合师生关系, 增强学习效果。有一次, 我班有一名成绩较差的女生早读缺席, 在当天的作业中我给她的作业评价之后, 补了这样几句话:What’s wrong with you?Why didn’t you come to read English this morning?Lazy or ill?Pay attention to your healthy, ok?我当时怕她不懂又用中文批注。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这名平时不爱听讲的学生听得格外认真, 而且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感激与亲切, 更让人感动的是在下一次的作业中她还写了“Thank you very much, dear teacher!”我知道我这几句简单的批语已把关爱传递给了学生。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 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该课的爱好、兴趣等。那么在批改作业中利用好批语, 给学生积极、关爱、激励性的语言, 不仅有利于情感交流,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该课的兴趣。我在批改作业中特别注意这一点, 尤其对中等以下的学生, 只要有一点闪光点我就抓住契机予以肯定。例如, 对作业有错但书写工整的学生, 我给的批语是“How beautifully you write!If only be more careful!”针对不同的情况, 用不同的批语来表达赞扬和鼓励, 很能打动他们的心, 使他们受到激励和鼓舞, 慢慢改变厌学情绪, 对该科产生学习兴趣, 英语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好的作业批语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客观的评价, 而且克服
可能的啊?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通过凡卡的血泪诉说, 你会有这样深的感受吗?只有让不认字的凡卡写信, 才会更深地打动我们的心。通过凡卡的手写出作者的心, 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这个生成对文章主题的深化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是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中的生成往往是学生创新思想的火花在跳跃, 抓住这样的契机展开教学路径,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谈论到再生的问题, 大多数学生一致认为煤是不可再生。可是有一个同学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煤是可再生资源, 因为我们现在用的煤炭就是远古了整体评价的不足, 更表现了个性的东西。不同的学生在作业中虽然也表现出了共性的东西, 但更多的是个性的东西。如果整体讲评, 势必不能照顾到个别学生, 这就促使老师在下批语时要因材施教。利用批语因材施教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培优补缺的教学策略上。对于优生, 一般的鼓励已司空见惯, 老师在批语时顺便有意识地列出一些杂志的索引、书名、具体的有声材料等引导他们有效地进行自学。对于有待进步的学生, 热情的评语常常会引起很大作用。用词要简单, 且要切合教学实际, 巧妙地复现最近所学词语、句型, 以利于学生巩固, 让他们看后受到鼓舞或启发, 减少畏难情绪。如Spell the word more times and you will make it.I’m sure you can do better if you read the conversation on page17。这些批语中既复现了最近所学词语又具有鼓舞作用。
四模范与表率作用
教师在批改作业中能持之以恒地为学生写出符合实际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批语, 本身就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而教师使用丰富多彩的英语批语, 力争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分别对待, 避免千篇一律, 模范地实践了教师自己提出的要求:Use English whenever possible。而且教师批语用的句型、词汇客观上又给学生一个运用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有现实意义的阅读, 并学一些用法。如在批语中用到表示good的不同词语, 既新颖又实用, 远比惯用的good、best更有效果。
另外, 在写批语的过程中, 老师工整的书写、正确的拼写也是一种无声的示范,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excellent, especially等单词常在老师批语中出现, 学生错拼为escellent、expecially的现象就会减少。
总之, 作业批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手段, 也是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途径。只要教师对批阅学生作业倾注满腔热情, 不断使用新批语, 体现出老师的爱心与智慧, 批语就会发挥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
[责任编辑:王以富]
时期形成的。又是一个没有预设的问题, 这也正是一个教育学生节约资源的好机会。经过激烈的讨论, 学生普遍认识到:煤的确可以再生, 但要等上几千年、几万年, 我们又有谁能等得到呢?它的再生对我们人类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一定要节约现有的自然资源。精心预设, 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注重生成, 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绽放生命的活力。
精心备课, 熟记于心;深研教材, 开发资源;充分预设, 注重生成, 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的“三步曲”。
[责任编辑:王以富]
摘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备课, 熟记于心;深挖教材, 开发资源;充分预设, 注重生成, 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三步曲”。
小学英语增效减负三步曲 篇7
1.首先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应有一桶水。现在, 知识信息正高速发展, 系统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 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 多媒体的制作, 软件的开发等等。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 具有其先进性。所以, 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 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 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 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
2.其次是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 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备课上应多研究, 多斟酌, 多进行教学探索。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充分, 对一堂课的教学思路, 教学逻辑清晰可见, 教学目标明确无误, 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为此, 教师应化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
3.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教师不能不知, 在教学中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很必要的。获取反馈信息的方式很多, 可提问一些中差生, 可面向整体学生发问, 可让学生上黑板练习, 可以在讲授完某一知识点、某一练习后让学生举手示意获取反馈。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 直到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止。
4.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是取得课堂高效的重要一步。很多时候课堂效率不高, 学生听讲效果差, 有一个主要原因, 就是学生没有做好听课前的预习, 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 结果上课时间被白白浪费。而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授课, 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 学生上课也要备学, 这就是预习。课前预习是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 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5.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取得课堂高效的前提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 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 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 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二、分层次布置作业
所谓分层次布置作业, 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动机、心理特征、习惯、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 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当然, 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划分,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实施动态管理, 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适时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调整,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实施动态管理, 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适时对学生的分组进行。
1.作业的内容, 从类型上可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按其形式可分为听力作业、口语作业与书面作业;按照题型来分, 听力作业又分分层次布置作业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接受能力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 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当然, 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划分为听句子, 选择句子中所包含的信息;听对话, 选择最佳答案;听短文, 填写所缺单词等。口语作业包括自编自演对话、朗读或背诵课文等。书面作业包括阅读文章后做题、书写单词、短语、用词或短语造句、写作文等。
2.每次给学生布置何种类型、形式和题型的作业, 要依据每单元不同的学习目标, 有的放矢地按上、中、下三个层次来设计布置作业。布置的作业要层次分明, 结构合理, 题量适中;作业量不能太多, 也不能太少;更不能太简单, 难易要适中, 多少要适量。例如, 《人教版》Book III Unit5:Dinner’sready对于第一节课后的书面作业, 程度好的A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编写有关饮食爱好方面的对话, B组学生要求他们写3-5个有关饮食爱好的句子, 而对于C组学生, 则要求他们记住本节课学过的对话即可。
三、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评价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评价必须以激励性为主。如果教师的评价过于简单、单调, 甚至评价不当, 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脆弱的自尊心。如:A组学生的作业, 写评语时, 应该多使用Excellent!或Perfect!对B组学生来说, 写评语时, 可使用Well done!All right!、Great!、OK等。而对C组学生来说, 教师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如:I hope you can do better!、Keep it up!、Keep working on it, youaregettingbetter!等。这种客观地评价,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心理上均产生心理优势, 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 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通过我的实践和探索我觉得做到了以上的几点, 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和课务负担, 学生对学习非常感兴趣, 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 能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12.
作文教学三步曲 篇8
中考重视阅读,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二是课文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目前考课外篇目,就是考阅读知识;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因此,现代文课外阅读实际上已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
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以考试为例,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概括就是识字组句,积累文字、文章。阅读识记,为课堂教学打基础。
二、掌握章法
谋篇布局涉及到文章的各个部分,如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以及贯串全文的线索等等。文章的整篇要谋划,文章的各个部分要巧安排。把握每个方面的要求,写出来的文章就能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详略得当。谋篇布局最为重要的准则是要突出文章的主题。谋篇布局要遵循的另一准则是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人的思维的逻辑规律。
谋篇布局需有清晰的线索。谋篇布局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照应也要巧作安排。文章谋篇布局还要讲究开头与结尾。讲究开头结尾,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达内容。古人对文章有个十分形象的说法,即文章要“豹头、熊腰、虎尾。”文章除内容要充实外,开头要漂亮,首句开门见山,结尾要有力。
三、表达思想
小学古诗教学“五步曲” 篇9
一、自主感悟,读准诗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诗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
二、了解背景,升华主题
学习古诗的第二步是在初读的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诗人以及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汪伦这两个人,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诗人及写作背景,也能直接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大概理解。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及主题。有些古诗的题目包含了古诗内容,语句精简,意揽全文。从理解古诗的题目入手,分析全文大意。
三、自主理解,体会诗意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意境全出。老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在古诗词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学生通过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诗人词人的世界。
四、画演古诗,探究诗意
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五、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要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化学概念教学“三步曲” 篇10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是以常见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为基础, 以物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线索,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概念。它由个别到一般, 由简单到复杂, 由感性到理性, 由分散到集中, 穿插渗透, 组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恰当地引入概念, 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掌握, 以及应用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恰当地引入概念
对概念的学习方式不同, 引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学生通过了解概念形成方式学习化学概念时, 教师应注意选择能适合于研究这个概念的事例, 借此概括归纳出相关概念。例如,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一节中对催化剂概念的引入, 我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为什么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会放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2.观察:让学生观察并认识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颜色、状态等性质。
3.让学生用小试管进行分组实验:
(1) 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思考: (1) 木条是否复燃? (2) 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
(2) 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思考: (1) 木条是否复燃? (2) 加入二氧化锰后放出氧气的速度有何变化?
(3) 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烘干、称量。
观察思考:称量所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与加入时的质量比较有无变化?
(4) 将称量所得的二氧化锰再加入到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
观察思考: (1) 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有无变化? (2) 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思考, 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不仅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还会使产生氧气的速度加快。在此基础上, 我再提出催化剂的概念, 便能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 在引入概念时, 教师不仅要选择与概念有关的例证, 而且应尽可能地采用图表、实物、实验、录像、投影等直观教学形式, 使学生便于从形象生动的例证中抽象出本质属性, 从而对新概念认识深刻、理解透彻。
二、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1.教师要善于找关键词, 分析概念。如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关键词有四个: (1) 一定温度; (2) 溶剂为100克; (3) 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4) 溶质以克为单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紧扣这四个关键词, 让学生知道这四方面缺一不可。
2.教师要善于举反例、抓变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教师不仅要从正面让学生认识概念, 还应从反面或侧面去分析它。例如, 在学习氧化物的概念时, 教师可举反例提问:在H2SO4、NaOH、NaNO3、KMnO4中都有氧元素, 它们都是氧化物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中抓变式, 使学生的思维更流畅。
3.抓住相近的概念进行联系和对比。例如, 金属活动性和金属导电性的区别。导电性好的金属不一定是活动性强的金属, 因此, 铜、银、金虽然导电性良好, 但它们的活动性较弱。这种同中求异地抓对比, 异中求同地找联系, 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 使用时也更加灵活。
三、培养学生灵活地应用概念
学习化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化学概念去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也是极其重要的。
1.应用概念从不同侧面来解决问题。例如, 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当SO2与H2S反应时, 教师应启发学生用SO2的氧化性来讨论反应的产物;当SO2与溴水反应时, 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用SO2的还原性来分析产物。
2.应用概念时不能忽视隐含的信息。例如, 根据质量守衡定律解释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 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大时, 学生很容易忽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这时教师应带领学生重新回顾质量守衡定律的内容, 助其引导分析, 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学古诗教学三步曲】推荐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三步曲05-20
古诗教学四步曲09-30
小学生作文训练三步曲12-13
小学古诗教学过程05-21
小学古诗教学浅析07-15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原则07-19
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05-30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11-19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思考12-10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