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三步曲

2024-05-20

小学作文教学三步曲(精选12篇)

小学作文教学三步曲 篇1

作文教学流派纷呈, 每位教师对作文教学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策略、价值取向等, 但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从“愿写”到“会写”似乎已成为公认的教学规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与改革, 摸索出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寻源挖泉

一个人说话或写文章必然要有一定言语表述动机的支持, 即要有话愿说, 有言可表。如何在实践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 并帮助学生寻找话题, 挖掘可表述的具体内容呢?

1. 设《悄悄话》

从学生学拼音起, 我就设计了《悄悄话》本, 学生可以通过拼音、文字、图形等形式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师给予书面答复和回应。学生会在《悄悄话》里询问何时春游;会诉说自己受到的委屈;会偷偷地告诉老师自己的生日快到了……当学生看到老师用朋友般的语调所作出的回复后, 情绪高涨。这样, 在一来一往中, 学生的话语便多起来, 表述也慢慢清楚明朗了。

2. 说“身边事”

在班级每周两次的综合节目———“万花筒”中抽一段时间为“说‘身边事’”, 目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景物和用心感悟身边的人事, 并将观察、感悟所得通过言语表达出来。

“身边事”既可以是间接获得的, 如看报、看电视等, 亦可是亲眼所见, 亲耳所闻的。如:班里一位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有一天在西湖边和妈妈一起散步, 亲眼看到有人跳湖, 对他的震动非常大。说“身边事”帮助他完成了情感驱动下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换, 他将事情讲得具体有条理。事后, 他写了一篇关于此事的作文———《一件难忘的事》, 文从字顺。

3. 续文本情

在教材中挖掘写作资源既能深化文本的阅读, 又能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 降低写作难度。如学了《赠汪伦》后, 教师引导学生给自己的朋友写信, 表达对朋友的感情。有的学生写给幼儿园时的伙伴, 有的写给老家的朋友……文章虽显稚嫩但封封情真意切, 当他们收到朋友的回信时都欢呼雀跃。

二、融汇积累

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 而是通过长期的语言和思想的积累, 使语言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从而影响作文水平。而写的内容应当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 并将理解的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 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 同时, 通过书面表达使自己的理解更具体、更深刻。据此, 笔者进行了如下实践:

1. 摘录—摘评—评论

一年级时设了《摘抄本》, 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其内容来源主要是自己在看课外书的过程中摘抄下来的。这能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好词好句。二年级时考虑到学生认知、理解、表达能力的提高, 将《摘抄本》改为《摘评本》。到了三年级, 根据二年级的情况, 发现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在“评”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因而在“摘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内容, 设置《评论集》:可以针对文本阅读中看到的字、词、句、段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将生活中看到的人、事、景、物作为评论的对象, 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感受等。内容和侧重点的改变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使表达更丰富、更流畅、更活跃。

2. 读书沙龙

每周一、周四中午抽4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读书沙龙, 由学生对所选择的阅读内容进行自主理解和分析, 并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可以个体进行, 小组进行, 亦可自由组合进行。在此基础上, 定期组织学生汇报自己阅读的结果。再由倾听者对他人阅读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或针对阅读者提出的观点发表新的看法, 并设置《随感记录本》, 将所思所感所想记录下来, 教师、学生、家长分别给予反馈。学生在《随感记录本》中往往记录了交流讨论时碰撞出来的思维火花, 这成了学生写作的素材, 为直接写作创设了缓冲的坡度, 使学生不再畏惧写作, 感到有话可写, 且慢慢地感到自己能文从字顺地进行书面表达, 并对书面表达越来越有兴趣和信心。

“融汇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在“读写结合”理念指导下进行展示和对话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沉淀、凝结下来, 起到了“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导流成河

通过前面两步打好了充实的基础, 如何让这些素材实现质的飞跃, 让学生真正会写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实践:

1. 倡导真情随意

在平时的批改、反馈中都非常珍视“无忌”的童言, 并揭开童言背后的情感, 予以理解、引导和关注。如一学生在日记中写自己和伙伴踢足球踢得正欢时, 妈妈却对他说学英语的时间到了。他写道:学英语是我自愿的, 可踢足球是我的最爱。有时我不想去学英语了, 妈妈就会说:“你以为家里钱多啊?你自己说愿学的呀!”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 笔者在班内组织了一场“我该怎么办”的讨论, 这个话题学生很有话讲, 列举了各自的情况, 在你一言、我一语中, “学得认真、玩得开心”这一价值取向渐渐凸显。很多学生在随笔中还记述了此事。让学生说心里所想,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自觉愉悦地表达出来, 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过程循序渐进

儿童思维的发展跟年龄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 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多种能力都是循序渐进的。为此, 笔者对常规性练笔 (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目的、要求、及操作也力求循序渐进。

常规性练笔以一周为周期, 一、二年级称为《心语》, 三年级始称为《心语公交车》。《心语》的侧重点是让学生愿说愿写,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为此, 教师不仅在写话的内容上加以引导 (如上文所述) , 还在形式上加以点拨, 如列出一个建议表, 贴在每本《心语》的内封面, 内容有:我的想法、日记、儿童诗、童话、我的大作、为图配文。学生写了哪种形式就在哪种形式后记上一笔, 这既开拓了他们写作的思路, 又激起他们尝试不同写作形式的兴趣。《心语公交车》侧重点是培养三年级学生修改和评价的能力, 并进一步提高行文中用字造句的规范性和标点使用的正确性。“公交车”顾名思义是一站站停靠过去的, 即在师评之前增加了生互评的环节, 具体是以留言的形式, 在全班范围内各小组依次轮流交换, 每人批改评价两至三本并署名。而在师评时, 教师对进步大的和写得好的 (包括书写正确、整洁、表达清楚、情感真实等) 盖上标志图案, 只有得到标志图案的文章才能上去展示、诵读。另外, 标志图案的多少还将和语文作文成绩挂钩。这种种诱导目的是使学生不断努力, 提高写作水平。

3. 营造情趣氛围

首先, 在班内形成对某些价值取向的认同感。好文章没有标准, 但有一些特点, 比如关于语言、关于情感等。教师应以学生的视角去关注, 以学生的兴趣去聆听, 以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而后让学生悟到“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等就是好文章的特点之一。

其次, 努力在班内营造浓厚的写作氛围, 经常把学生收集到的好文章贴在“关注”栏里, 将学生自己写的习作贴在“展示台”上, 除了评“童话大王”“小诗人”等外, 还评“论坛高手” (评价能力) , 另外经常选出一些有争议的文章进行“点石成金” (修改能力) 活动。

每个学期有一项常规性的活动就是在期末出班级文集。每个学生和教师、家长一起挑选几篇自己在这个学期中最棒、最有特色的文章打印成稿, 有能力的还可配以插图, 由教师设计封面, 撰写卷首语, 最后装订成册, 人手一本。这一本本集子是他们在写作路上成长的足迹。

小学作文教学三步曲 篇2

摘 要:电子书包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各个学习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它既能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还能优化教学设计,创设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电子书包 小学语文 教学高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了一个新高潮。为了促进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发展,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电子书包应运而生。其实,电子书包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测评等各个学习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它本质上是学校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物。电子书包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交流的开放性、互动的频繁性深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它能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还能优化教学设计,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年应用电子书包,对于其运用方法及价值深有体会并将电子书包有效应用归纳为“三步曲”。

一、课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提出,而学生在课前有效的预习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起点,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要想让这一重要的预习环节落在实处,它的动力源泉必然是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预习根本没有兴趣,不管教师怎么向学生灌输预习有多么的重要,一切都将会成为一纸空谈。电子书包的出现恰好可以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让学生把预习当作一件乐事,乐此不疲。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小学生对电子产品具有天生的亲近感,让他们人手一部平板电脑去搜索、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探求他们未知的领域,他们可是积极主动,百做不厌![1]

例如,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苏教版)一文时,由于故事发生在2003年,那时现在的他们还未出生,对于“非典”、叶欣他们不甚了解,甚至是闻所未闻。为了让学生能在学习课文时深刻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就得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时收集有关“非典”和叶欣的资料。他们利用平板电脑中的乐桌面就可以查找相关的资料,我还可以发送链接,让学生上网访问“叶欣纪念馆”。有了电子书包这一资源平台的帮助,学生了解了“非典”的可怕,了解了叶欣的事迹,还了解了更多像叶欣这样的白衣战士的事迹,甚至还通过视频再现了当时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学生将搜集所得的资料进行简单地整理、归纳、保存,然后带进课堂进行交流,无论是在小组内还是班级里,他们的交流都是异常得积极而热烈。

要想让课前预习落在实处,光有兴趣还不行,还得要有一定的方法加以引导,并且做好预习的检查。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预习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可以通过电子书包推送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前检测等功能进行引导和检查,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服务。

学生接受后就可以在平板上预习、作答,完成后提交。新课前,我可以线上批阅学生提交的预习导学案或利用课前检测功能对学生进行预习检查,以此来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

如此有效的预习落在了实处,可以让学生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也为实现“高效课堂”的真正高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中巧用多种功能,创设高效课堂

电子书包不论从教师端还是学生端都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资源平台,并能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知识面,将课堂进行合理延伸,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师对教学的评价效能,为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可以说它的有效运用,大大活跃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感召力,实现了高效语文课堂教学。

环节一:师生同屏 共同注意

电子课本的使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尤其是在学习重点段落时,教师可以启用电子书包的同屏功能,将所学的重点段落通过平台和学生同屏。

比如在学习《珍珠鸟》第4节这一重点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不分散,都集中到这一段,我就可以开启同屏功能,让学生平板上显示的内容和我在大屏幕上出示的内容一致。这样学生不管是看自己平板,还是看老师的大屏幕,都是相同的内容,这样就可以

环节二:随堂资料 互动交流

电子书包的云推送功能可以快速推送课堂所需要的随堂资料,这些资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也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积极有效的互动交流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2]

例如:在学习《云雀的心愿 》一文交流森林的其它作用时,我利用电子书包推送了随堂资料――“森林的作用”与同学们分享。这份资料中罗列了几十种森林的作用,孩子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读后要求他们先在组内交流自己从中获取了哪些知识,然后用上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它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句式来介绍自己对森林的认识。孩子们快速地对资料进行筛选、整合,然后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

由此可见,电子书包提高了师生、生生互动的频繁率。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化被动为主动,高效地完成了本堂课的任务。[3]

环节三:课堂练习以学定教

这里所说的课堂练习是随堂针对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填空)的检测,平台通过智能判断对错,学生第一时间看到答题解析,教师在学生答完题后马上看到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电子书包的魅力所在,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根据数据分析反馈的情况,教师对于重难点或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生字词“幽静”时,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把它与“安静”“宁静”等词区分开,我利用电子书包这一教学平台发送如下的课堂练习(这是智能题库里的题目,课堂练习也可根据需要手工录入到题库里。)

学生喜欢比赛,特别是现场竞赛,当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提交了答题后,电子书包方便快捷的“数据分析”显示了学生的答题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幽静”“宁静”不能正确区分,那么课堂上我就重点讲解这两词的区别。

这样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针对普遍性错误,教师能及时调整思路,把握课堂节奏,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同时教师的教学有针对性,省时高效。

实践证明,电子书包的恰当应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崭新的学习环境,也让他们在多元化学习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又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创设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课后合理延伸资源,拓展多元训练

课后的巩固训练是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更需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因而在课后作业布置上也需要尽量多元化。每堂语文课在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后,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训练的内容之一。比如在学习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高尔基对孩子的爱,就可发挥电子书包的功能,推荐学生阅读高尔基的另一篇文章――《小摄影师》,可以直接把此故事推送给他们,也可以把相关链接发给他们。如此的拓展阅读可以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开阔了学生的语文视野。课后,教师还可以把课堂上有关的课件、问题解析与习题分析的电子文档以及讲授重、难点的PPT打包,并共享到平台的资源库中供学生随时自主复习使用。

在课后练习中,学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将自己完成的作业拍成图片发送给老师;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发送电子作业给学生,这是师生最喜欢的一种作业方式,因为利用它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分层布置练习,还可以与学生作一对一的学习了解与个别辅导,实现个性化教育,并在平台中批改学生完成的作业,给予反馈和点评。

电子书包不仅可以拓展课外学习资源,?为师生提供一个先进的测评方式。教师可设计电子化的考试卷发布到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平台完成作业。当学生完成作业提交后,电脑系统自动评卷,能即时查询到系统或教师评阅的结果。教师通过系统,可即时检查到所有学生的卷面情况、分数,并进行分析统计等。

任何一种学习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电子书包这一新型科学技术的产物也不例外,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合理地、巧妙地应用电子书包,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它来实现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三步曲 篇3

一、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1.教给观察方法。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教给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我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如书包、储蓄罐、小玩具等,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以“文具盒”为例,我在指导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文具盒的特点。以详细描述文具盒的形状、图案、内部结构和作用为例,指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观察,帮助学生把个别、部分的认识以综合,把各部分连起来说。

2.指导从说到写。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结果。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我们要让学生说真话。教学时,我重视说的训练,先让学生说,在会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学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先说再写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表达水平,也能帮助学生纠正语病。

3.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当学生有了一时的写作兴趣还不够,还要有长久写得意志。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有着扎扎实实的带班功夫,是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的带班。从开学初到学期末,从你接手到从你手上移交,你的学生写作兴趣不衰退,持久地旺盛着。要从带班的角度去研究作文教学,上好每一节作文课。而不是从上好一节课的角度去琢磨作文教学,搞花花绿绿的治标不治本的作文教学。

二、善引会导

1.上好每一堂课。一位叫周存辉的特级教师上的一堂作文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借鉴了他的教法,上作文课时我也来了个自我介绍:“我姓谢,今后大家就叫我谢老师,是一个语文高级教师,为什么叫高级教师呢?我会思考,喜欢动笔,有时一不小心,自己的作文就会发表。不信?如果你的作文写得好,我为你写上几句评语,你的作文就会发表——发表在你的作文本上……”接着我在黑板上寫了一个题目《新来的语文老师》,并提示学生:“你们根据谢老师刚才的谈话再拟一个题目吗?”学生听后,会马上说出几个题目来:如《会思考的老师》、《会写作文的老师》……后来我又让学生向我提问,引导他们什么都可以问。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顿时,教室小手如林生怕机会给别人抢了去。紧接着我让学生围绕老师刚才写的作文想出些更好的作文题目,聪明的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思考。出现了诸如《老师笑了》、《有您,我很快乐》……最后我跟他们说:“学会了命题,你的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2.教师从日常生活入手,引导积累习作素材,激发习作兴趣,鼓励自主参与习作实践。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去分类摘记。如好的词语、优美语句、精彩片段等,在摘记时还可加入见解和认识。成立班级图书角。①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要增添四到五本书放在班级图书角。②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各种书。要求学生做到一借一还。为了激发读书兴趣,定时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说书的主要内容,谈读书的感受,背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等,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学生有习作素材,自然就会有话可说。

3.从模仿入手。模仿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是通过模仿他人的作品,从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模仿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性。仿写是作文的必由之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优秀习作,教师可在班上念,可出墙报,可编成集子传阅,可推荐到报刊发表等,以此激励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从而逐步养成写作的好习惯。

三、教给修改方法,培养自改习惯

1.学生自批。学生自批,是指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习作后,首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与评改。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写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既要有生活的积累作基础,也要有浓厚的语言功夫。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只有不断的修改,才能使文章更加完美。我们可以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从易到难,对习作自批先提出简单的要求:①格式是否正确。②是否有错别字。③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第一次批改我只提第一条要求,学生觉得很简单,会做了。第二次再提出第二条要求,这样几篇习作批下来,学生们基本上掌握了自批方法,感受批改习作的乐趣。

2.同学互批。由于接受认识积累所限,学生对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不一定能认识清楚,而对自己的长处也同样难以发现。这就需要有人帮他指出来,好的加以发扬,不足的加以改正。我的做法是:①对小组长进行指导。②4人一小组,每人全部阅读且至少批改一本,并要求签上批改人的姓名,以示负责。由小组长负责指导本小组批改情况。③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也要加以肯定。寻找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提高措施。④各小组推荐出两篇公认的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

小学作文教学三步曲 篇4

一、做好“三读”,打下基础

先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通过读《标准》了解数学课程的价值,即通过数学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同时,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读《标准》还要弄清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不同学段的目标。《标准》明确提出“四基”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四基”可以看作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生当前学习、未来学习和长远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标准》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固然重要,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再读教师用书。无论什么版本的教材,都配备了详细说明编写体例和编写特点的教师用书。就北师大版本的教师用书来说,新教师必须用心读懂这样三篇内容:一是每册教师用书都有的《顺应孩子天性的一套教科书》和《关于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说明》,二是《分册主编小语》。通过研读这三篇内容,了解本套教材的编写体例、编写特点、内容分布,掌握本册教材各个单元内容呈现的出发点和所要实现的意图,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

三读教材。读教材就要认识几个角色:智慧老人、淘气、笑笑、机灵狗。读教材还要了解本册教材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关系。读教材还要弄清教材的基本呈现方式,什么是“情景 + 问题串”,为什么呈现那些材料和过程,“试一试”与“练一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处理……这些都要仔细研读,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前“三备”,心中有数

这里所说的“三备”指的是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全册备课就是要熟知本册教材的每个单元内容,读懂本册教材编写的“序”,跟上下册之间的联系等,再制定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制定目标时首先要将教材根据课标划分的几大领域进行分类,然后根据相对应的所教年段的教学目标来制定本册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恰当地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中也不会拔高或降低课堂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

单元备课要针对本单元进行分析,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怎样的,思考教材是如何编排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课时是如何分配的。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思考本单元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了解以往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碰到了哪些困难,应该如何应对等。

课时备课时就要具体解读每一个课时的教材,关注教材在呈现本课时知识点时的方式,思考为什么要如此呈现,学生适不适应这样的呈现方式等。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不仅要关注教材每个情境、例题包含了哪些信息及所承载的知识点,还要关注每一道练习,思考每一道练习所承载的任务和目标,从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以避免将练习视为简单的答题或者检测反馈。

三、熟悉“三生”,有的放矢

作为新教师,在进课堂之前,一定要摸清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要做到事先对学困生、学优生和特殊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一是找原先担任教该班的教师了解情况。可以了解谁是科代表、哪些是小组长,可以了解原来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的方式,了解对学生常用的评价、鼓励方式,了解哪些学生学习能力强些、哪些学习能力弱些、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

二是正式上课之前,走进教室找学生聊聊。可以聊一聊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老师,聊一聊他们的假期作业、上学期的学习情况,聊一聊他们的困惑、问题……

三是要做一份学生花名册,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做些标记,还要按照学生的座位顺序做一份座次表,不仅可以避免上课时叫不出学生姓名的尴尬,还可以帮助自己尽快记住每一名学生的名字。

小学作文教学三步曲 篇5

摘要:农村小学的低段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听课习惯不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因此作为农村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效率非常重要。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只有通过课前仔细、认真地分析教材和学生,进行有效地备课,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的有效学习,最后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各种辅导,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备课;课堂纪律;作业辅导

一、谱写备课前奏曲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有效的备课作为基础,好的、精彩的备课就是一段很好的前奏。如何备好课,则备好六要素非常重要,即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

(一)深入钻研教材、建立知识点的联系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师生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运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把担子压在自己身上,深入学习并钻研教材,将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建立起来。不让每堂课所教的知识点脱离开,而是将各个知识有血有肉地联系起来。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带动学习新的知识。

(二)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学情来备课

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设计,才是最有效的备课。充分了解学生指的是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学识水平、数学学习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特长、身心和年龄特点等。

(三)巧用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如此多的教学方法,是否每一节课都要将这些方法用上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来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四)通过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他的学习效率有着必定的联系,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反之,不仅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反而会因为失败而受到打击。因此,教师在备课中,也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好的学习数学方法有:归纳总结法、温故知新法、课前预习法、对比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少走弯路,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

(五)恰当使用教具,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数学教学教具包括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具的使用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使用什么样的教具。教师可以用实物,连环画或漫画,以及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学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演奏课堂纪律生命曲

小学低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爱模仿等特点,他们记忆力好,形象思维能力强。但这一阶段的孩子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爱活动、坐不住、坐不久。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中的纪律与课堂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如果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课堂纪律好,那么学生学习的效率就高,反之,学习效果就差。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管理学生的课堂纪律。

(一)小组竞赛法。比如将学生分成4个大组,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各个大组的名字,事先讲好比赛规则,比赛的内容可以是上课的坐姿、遵守纪律情况、回答问题情况等各个方面,根据各个大组成员的表现给各个大组加分,最后胜利的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上课就可以比较好地控制自己,促使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如果没有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明显降低,不愿意举手发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采取了小组竞赛的方法之后,小学生因为集体荣誉感强,比较好胜,所以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二)提示法。教师还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提示语来提醒

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比如教师发现课堂纪律有些松散时,喊一声口令,学生马上停止讲话并做端正,同时教师及时表扬坐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也比较容易遵守课堂纪律。因为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教师需要经常提醒学生,他们才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

(三)榜样法。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经常用用榜样法来控制课堂纪律,比如有学生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好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扬这位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学生就会照着榜样学习。因为小学生善于表现和模仿的天性,促使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他们树立一些榜样,让他们模仿和学习。

(四)活动法。就是当学生上课上到一定时间时,出现懒散、坐不住的现象时,教师可以通过做活动来适当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又重新投入到学习中来。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只有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学生才能对英语学习更加感兴趣。

维持和管理课堂纪律的方法有许多,不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效。一个教师能够控制并驾驭课堂,等于控制和驾驭了学生,那么学生上课学习的效果自然就高了。

三、提升课堂作业检阅曲

学生的数学作业往往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结果。由于农村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实际,数学课堂作业的质量与整个数学教学的质量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如何使数学课堂作业更有效呢?

(一)课堂作业堂堂清

每节课,教师最好尽可能地留出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做数学课堂作业。尤其是应用题,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跟学生进行分析反馈。每堂课的作业每堂课都要将其清理完整,即当堂的作业不留到第二节课去完成,并也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当堂完成。

(二)发现问题及时改

课堂中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和指导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在作业中的问题,如果只是个别人的错误,则可别订正即可。如果是普遍的错误,那么教师可以马上再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和集中订正。

(三)后进生个别辅导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完成作业的时间对后进生进行辅导,辅导的形式可以是到

学生位子上去。也可以把学生叫到面前进行辅导,同时还可以发挥优等生的优势,请优等生去辅导和帮助后进生。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低段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农村小学低段学生学习数学大环境的影响下,教师的课堂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就需要数学教师潜心备课、认真上课、用心辅导。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三步曲”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分类号】G623.2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小学语文学科也是如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想顺利的实现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应努力运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走好语文教学“三步曲”,让语文教学既充满生机与活力,也增强教学有目的性与有效性。

教学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引起心理反应,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

如在《ai ei ui》一课识字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导入时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了知识。

又如在教《落花生》一文时,在学生明白了文中父亲是要“我”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落花生和苹果、石榴两者只能择其一,你想做什么?”学生分成了“苹果、石榴”和“落花生”意见相反的两派,进行“实话实说”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同时学生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也都流露出来了,个性得以张扬。

教学第二步:自主探索,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课前指导学生自己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天气,并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中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观察的天气的语言等,拓展学习空间,验证语文能力。自主性学习的空间大,在单位时间内个体获取的信息量多,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教学第三步:合作交流,突破学习重点难点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包括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写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具体条件,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

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两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进行辩论,由朗读到脱离课本。经过演练,从中推选出三组在全班进行辩论赛。一小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字正腔圆,语气强烈。一小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次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节奏明快,针锋相对。孔子曰:“吾不能决也。双方斗为平局,不分胜负。”“哦!”全班发出热烈的喝彩声。我接着说:“孔子当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态度。假如孔子现在还活着,他老人家会怎么样裁判呢?”学生抢着答:“仍然是平局。”“为什么?”“因为两个小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两个小儿观察事物光凭直觉,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早晨、中午的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太阳大小也相同,只是背景不同罢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自寻找自己的有利证据,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总之,“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步曲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教师应结合教材,巧妙的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引导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有所收获,有所启迪,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丽艳 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初探《时代文学》2014年24期

2.马应昶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新课程》2012年1期

作文教学三步曲 篇7

中考重视阅读,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二是课文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目前考课外篇目,就是考阅读知识;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因此,现代文课外阅读实际上已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

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以考试为例,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概括就是识字组句,积累文字、文章。阅读识记,为课堂教学打基础。

二、掌握章法

谋篇布局涉及到文章的各个部分,如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以及贯串全文的线索等等。文章的整篇要谋划,文章的各个部分要巧安排。把握每个方面的要求,写出来的文章就能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详略得当。谋篇布局最为重要的准则是要突出文章的主题。谋篇布局要遵循的另一准则是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人的思维的逻辑规律。

谋篇布局需有清晰的线索。谋篇布局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照应也要巧作安排。文章谋篇布局还要讲究开头与结尾。讲究开头结尾,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达内容。古人对文章有个十分形象的说法,即文章要“豹头、熊腰、虎尾。”文章除内容要充实外,开头要漂亮,首句开门见山,结尾要有力。

三、表达思想

作文教学三步曲 篇8

一、做好素材的积累

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积累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积累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文字材料, 如文言名句, 经典名著, 甚而古今中外的时文轶事, 凡警示人心, 文辞佳丽者, 均可入文, 为文章添彩增色。二是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 热切关注自然和人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各具特色的家庭生活, 往往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只要用心体察, 必能有所收获, 如父母对儿女的舐犊情深, 朋友间携手并肩, 同舟共济的友谊, 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总结而来的。

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获取有用的信息, “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可以吸收, 可以借鉴, 正如美学家所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二、锤炼语言

写作技巧只是文章的外壳, 语言才是文章的灵魂, 孔子也说过,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是写作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所谓锤炼语言, 就是在遣词造句时, 努力做到语言的准确、流畅, 尤忌不可生造词语。这样由词及句, 由句及篇, 从而达到语言表达上的生动优美, 如行云流水、卷舒自如, 令人耳目一新, 心旷神怡。

语言的锤炼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 需要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要由浅入深, 秩序渐进, 非朝夕之功, 也无捷径可走, 稳步前进方可见其成效。

三、创新精神

写作是纯个性化的思维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写作,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对于学生而言, 每次作文都是一次创造性的展示。

这种创造性不仅能表现在学生自由自主地抒发主观感受, 表达自己最独特的心灵体验, 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

文有定法, 不可随意下笔, 文又无定法, 不可因循守旧,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只有创新才能进步。

创新源于积累而终于想象力, 没有开阔的视野, 没有丰厚的积累, 不必谈创新, 而拘泥于旧知识、旧形式, 不敢越雷池一步, 又是创新的绊脚石。

只有在积累上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驰骋想象, 才是真正的创新。

当然, 创新只是一种方法, 一种原则, 不能脱离实际, 过分求新求异, 这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进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来看, 无疑是南辕北辙。

小学英语增效减负三步曲 篇9

1.首先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应有一桶水。现在, 知识信息正高速发展, 系统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 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 多媒体的制作, 软件的开发等等。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 具有其先进性。所以, 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 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 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 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

2.其次是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 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备课上应多研究, 多斟酌, 多进行教学探索。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充分, 对一堂课的教学思路, 教学逻辑清晰可见, 教学目标明确无误, 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为此, 教师应化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

3.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教师不能不知, 在教学中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很必要的。获取反馈信息的方式很多, 可提问一些中差生, 可面向整体学生发问, 可让学生上黑板练习, 可以在讲授完某一知识点、某一练习后让学生举手示意获取反馈。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 直到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止。

4.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是取得课堂高效的重要一步。很多时候课堂效率不高, 学生听讲效果差, 有一个主要原因, 就是学生没有做好听课前的预习, 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 结果上课时间被白白浪费。而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授课, 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 学生上课也要备学, 这就是预习。课前预习是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 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5.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取得课堂高效的前提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 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 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 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二、分层次布置作业

所谓分层次布置作业, 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动机、心理特征、习惯、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 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当然, 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划分,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实施动态管理, 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适时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调整, 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实施动态管理, 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适时对学生的分组进行。

1.作业的内容, 从类型上可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按其形式可分为听力作业、口语作业与书面作业;按照题型来分, 听力作业又分分层次布置作业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接受能力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 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当然, 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划分为听句子, 选择句子中所包含的信息;听对话, 选择最佳答案;听短文, 填写所缺单词等。口语作业包括自编自演对话、朗读或背诵课文等。书面作业包括阅读文章后做题、书写单词、短语、用词或短语造句、写作文等。

2.每次给学生布置何种类型、形式和题型的作业, 要依据每单元不同的学习目标, 有的放矢地按上、中、下三个层次来设计布置作业。布置的作业要层次分明, 结构合理, 题量适中;作业量不能太多, 也不能太少;更不能太简单, 难易要适中, 多少要适量。例如, 《人教版》Book III Unit5:Dinner’sready对于第一节课后的书面作业, 程度好的A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编写有关饮食爱好方面的对话, B组学生要求他们写3-5个有关饮食爱好的句子, 而对于C组学生, 则要求他们记住本节课学过的对话即可。

三、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评价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评价必须以激励性为主。如果教师的评价过于简单、单调, 甚至评价不当, 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脆弱的自尊心。如:A组学生的作业, 写评语时, 应该多使用Excellent!或Perfect!对B组学生来说, 写评语时, 可使用Well done!All right!、Great!、OK等。而对C组学生来说, 教师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如:I hope you can do better!、Keep it up!、Keep working on it, youaregettingbetter!等。这种客观地评价,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心理上均产生心理优势, 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 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通过我的实践和探索我觉得做到了以上的几点, 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和课务负担, 学生对学习非常感兴趣, 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 能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12.

化学概念教学“三步曲” 篇10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是以常见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为基础, 以物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线索,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概念。它由个别到一般, 由简单到复杂, 由感性到理性, 由分散到集中, 穿插渗透, 组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恰当地引入概念, 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掌握, 以及应用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恰当地引入概念

对概念的学习方式不同, 引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学生通过了解概念形成方式学习化学概念时, 教师应注意选择能适合于研究这个概念的事例, 借此概括归纳出相关概念。例如,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一节中对催化剂概念的引入, 我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为什么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会放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2.观察:让学生观察并认识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颜色、状态等性质。

3.让学生用小试管进行分组实验:

(1) 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思考: (1) 木条是否复燃? (2) 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

(2) 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思考: (1) 木条是否复燃? (2) 加入二氧化锰后放出氧气的速度有何变化?

(3) 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烘干、称量。

观察思考:称量所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与加入时的质量比较有无变化?

(4) 将称量所得的二氧化锰再加入到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

观察思考: (1) 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有无变化? (2) 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思考, 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不仅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还会使产生氧气的速度加快。在此基础上, 我再提出催化剂的概念, 便能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 在引入概念时, 教师不仅要选择与概念有关的例证, 而且应尽可能地采用图表、实物、实验、录像、投影等直观教学形式, 使学生便于从形象生动的例证中抽象出本质属性, 从而对新概念认识深刻、理解透彻。

二、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1.教师要善于找关键词, 分析概念。如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关键词有四个: (1) 一定温度; (2) 溶剂为100克; (3) 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4) 溶质以克为单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紧扣这四个关键词, 让学生知道这四方面缺一不可。

2.教师要善于举反例、抓变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教师不仅要从正面让学生认识概念, 还应从反面或侧面去分析它。例如, 在学习氧化物的概念时, 教师可举反例提问:在H2SO4、NaOH、NaNO3、KMnO4中都有氧元素, 它们都是氧化物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中抓变式, 使学生的思维更流畅。

3.抓住相近的概念进行联系和对比。例如, 金属活动性和金属导电性的区别。导电性好的金属不一定是活动性强的金属, 因此, 铜、银、金虽然导电性良好, 但它们的活动性较弱。这种同中求异地抓对比, 异中求同地找联系, 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 使用时也更加灵活。

三、培养学生灵活地应用概念

学习化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化学概念去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也是极其重要的。

1.应用概念从不同侧面来解决问题。例如, 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当SO2与H2S反应时, 教师应启发学生用SO2的氧化性来讨论反应的产物;当SO2与溴水反应时, 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用SO2的还原性来分析产物。

2.应用概念时不能忽视隐含的信息。例如, 根据质量守衡定律解释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 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大时, 学生很容易忽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这时教师应带领学生重新回顾质量守衡定律的内容, 助其引导分析, 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学生作文训练三步曲 篇11

从事多年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始终觉得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是一大难点,因为纵观小学生的作文现状实在令人难以恭维。主要表现在:一是题材不够新颖,千篇一律,缺乏真实和创新;二是内容枯燥,胡编乱造,东拼西凑;三是阅读积累不够,缺少好词好句,难以表达真情实感;四是没有对实际生活和事物细心观察的好习惯,缺乏想象力;五是教师的指导和批改做的不够。那么如何突破瓶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训练。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会观察的动力之源。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做到观察仔细,才能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学生才能乐于投入观察,这样的观察才有效,印象才能深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观察,表扬学生观察,才能激发学生无尽的观察兴趣。

2.培育学生的观察方法。观察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以观察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的对象归纳起来有动物、植物、人物、事物等,一要抓住特点去观察(外形特点、语言特点、动作特点、品质特点、最美的地方、与众不同的地方等);二要抓住观察的顺序。观察的顺序一般有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一个整体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的空间位置的顺序来观察,是观察事物的主要观察方法,而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观察,是事物的主要观察方法。另外,还有直接观察、对比观察等等。

3.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发生的事物,看到过的事物,把自己看到、听到的东西,用笔记下来,形成自己的观察笔记。这样,久而久之,不断积累,作文的材料就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文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因此,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从而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有了浓厚的观察兴趣,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学生就能够分辨出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就会对社会和人生有自己较深刻的认识与思考。通过深思就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写出具体、生动又有较深思想内涵的好文章。

二、积累能力的培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语言文字、好词好句等素材的积累运用,这样的作文才能算得上生动、具体、感人,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1.在观察中积累。主要是在观看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媒体影像传播中,在现实生活中积累,比如:在观看影视剧、动画片时,把听到和看到的语言文字素材积累记录下来。

2.在课内教学中积累。如:在教师规范的教学用语中,在课文反复地诵读中,在课堂的口语交际中,在课堂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在课堂的小练笔中积累。

3.在课外的阅读中积累。要指导学生大量的阅读学生喜欢的中外儿童文学和名著,鼓励学生摘抄,写读书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

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日积月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三、说话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因此,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使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学生有话可说,才能写出生动、具体、感人的作文来。

1.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说话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给孩子多创造说话的情境,搭设说话的舞台。比如,阅读精彩的片段,以读促说;仿写一段话,以写促说;遣词造句等,都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途径。

2.在口语交际、看图说话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创设多种语言情境和宽松愉悦的交际氛围,做到说话有条理,句子通顺,词语丰富,语句精彩。看图说话,也是说话训练的一个主要内容,要让学生做到有序观察,能说清楚图画内容和图画要表达的内涵,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达到说话训练的目的。

3.在各种班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可在班级经常开展讲故事(包括成语故事)比赛,课前一首诗,读书汇报会等活动中为学生搭建说话的舞台,让学生做到想说、敢说、能说、会说,就能改变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的局面。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语文认知规律,循循善诱,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奏出华美的乐章!

科学概念教学三步曲 篇12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科学 概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许多科学现象与知识都是通过学生观察而获取的, 科学概念也不例外。观察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是概念学习的基础, 学生只有通过观察不同的科学材料, 并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分析与归纳, 才能形成科学概念的表象, 为理解科学概念奠定基础。在教学时,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呈现能代表科学概念特征的一些事物让他们进行观察, 以此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科学概念的轮廓。

教学片段一:

师:现在, 我们来进行一项比赛。我请几位字写得比较好的学生来黑板上用毛笔蘸水进行书法比赛, 看谁写的字更漂亮。 (几位同学到黑板前写一首古诗)

生:没办法比, 因为他们一首诗还没有写完, 前面的字就不见了。

师:对呀, 为什么刚刚写到黑板上的字一会就没有了呢?

学生有的转头与别的同学交流, 有的低头在那思考, 还有的一脸茫然地看着我。过了一会儿, 终于有学生举手说话了。

在这里, 老师通过一个书法比赛来让学生观察蒸发现象, 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写在黑板上的字没有了, 从而获取蒸发的表象, 把学生的思维迅速调动起来。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蒸发的概念, 直接切入主题, 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水蒸气就是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 这种现象就叫作蒸发。所以, 在对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时, 我们就要让学生先观察一些科学现象, 初步判断出这种科学现象的显著特征, 然后再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推理, 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表象, 为进一步研究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二、让学生在探究中完善科学 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已经对科学概念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但是要准确把握科学概念的内容, 让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我们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逐步完善科学概念, 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就好比“水蒸气”与“蒸发”这两个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只是知道写在黑板上的液态水跑到空气中去了, 但是是什么条件促使它蒸发到空气中的呢? 教材中给出的定义中是说通过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后散发到空气中的。如果单纯让教师说教, 学生对这几个关键词的理解与掌握, 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所以, 我们就要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明白什么是水蒸气, 什么是蒸发, 以更好地掌握这两个科学概念。

教学片段二:

师: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水蒸气与蒸发的概念,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蒸发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生, 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下面, 我们就来做三个实验。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第一个小组研究空气流通速度与蒸发快慢的关系, 第二小组研究蒸发面积与蒸发快慢的关系, 第三小组研究温度高低与蒸发快慢的关系, 并分别给每一个小组安排相应的探究实验材料。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然后汇报。

科学概念的形成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修正前面所形成的初步概念, 逐步丰富概念的内涵。就像教学片段二中所描述的那样,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对于蒸发的概念内涵已经能深入把握了, 也知道蒸发现象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甚至提出了与教材概念不相同的观点, 这些都是探究活动带给我们的意想不到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关键。

三、让学生在举例中巩固科学 概念

当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取了科学概念的内涵之后, 我们还要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理解的概念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把科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片段三:

师: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有关蒸发的例子吗?

生:雨后路面慢慢变干了就是一种蒸发现象。

生:洗衣服后在晾绳子上晒也是利用蒸发原理的。

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在教学时, 我们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让学生巩固科学概念。这样, 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才能更牢固, 更有效。

上一篇:金融学投资策略影响下一篇:评估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