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规律

2024-08-23

小学作文教学规律(通用12篇)

小学作文教学规律 篇1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个层次的国民教育都在努力改变旧体制, 适应素质教育的新体制, 小学教育也不例外。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为小学作文教学在方法论上寻求契合点提出建议。

关键词:形象思维,逻辑,小学作文,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小学的教学水平也提高到一个层次。具体表现为:小学教学逐渐放弃了以往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法, 转到以“趣”、“真”“活”“实”为特色的教学上, 从书本教学逐渐转移到生活教学的轨道上, 这点特别体现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上。

一、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 思维定向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概括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 还不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特征。儿童最初的思维习惯较多依赖具体的事物, 可以说, 离开具体思维和感性认识, 就不太能思考了, 这时候需要通过必要的引导, 使之转换为较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上来。

人从3岁左右开始, 在大脑良好发育的前提下, 已具备了从较低级的思维模式向较高级的思维模式转换的客观条件。这时候, 儿童开始能够把实物象征符号和实物本身联系在一起, 逐渐有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趋势。

人成长到6-7岁, 是思维从“低级的、不随意的、自然的”向“间接的、概括性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段时期也仅仅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较抽象的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这时由于儿童还不能真正地运用词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思维还具有“狭隘性”、“表面性”, 还不能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关系。这段时间完全要让儿童放弃形象思维能力向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转变是不可能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 要逐渐开导学生逐渐走到逻辑思维方式的路线上来, 必须在发展好儿童形象思维的前提下, 因势利导发展儿童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 不能操之过急, 这样才能在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正确引导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方便课堂教学, 提升学生素质。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规律, 笔者认为, 在小学教学中, 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 充分考虑到形象教学的基础上, 提升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 主要培养在创新思维能力上的提升。

二、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小学生提到写作文, 出现最普遍的反映就是“没东西写”, 教师批改作文, 出现最频繁的评语是“千篇一律”。学生对作文缺乏激情,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无奈, 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状况。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过于局限课本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太过于局限课本。这是大多数教师都容易走入的误区, 认为, 按照课本教, 不会有错。其实, 作文教学就忌讳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写作方法的机械教学。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写作的激情, 更扼杀了学生的自由思维带来的创新性。相对于小学生来说, 写作不在乎用华丽的辞藻、不在乎有相当系统的思维性, 只要合乎天性, 贴近生活的真实性便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 只要求能把一件物品描述清楚, 讲述一件事情让人明白, 但前提是真实性和原创性。这一方面,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 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遵循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二) 缺乏互动交流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 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基本上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交流,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适当的纠正的机会很少。学生上课还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教师不太顾及到学生的感受, 处于一种盲目教学状态。

(三) 题目要求雷同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上对作文题目的要求过死, 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不利于思维的充分发展。作文题目的雷同导致了学生写作内容的雷同, 这是必然趋势。学生对该题目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积累和素材, 或者不感兴趣, 就开始参照作文书, 导致雷同现象。

三、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建议

(一) 提倡自由教学

思维具有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不能被统一。在作文教学上, 应该多让孩子使用比喻, 这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不能用课本上的框架固定了儿童思维能力的自由发挥, 多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 多学多观察。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作文教学首先强调生活的积累, 其次是精蕴的探求, 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的精辟论断。对于小学作文教学, 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东西, 重在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爱好, 而不是培养一个作家。其实, 儿童天性爱玩, 对于有趣的事, 充满好奇。这些都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必须注意之处,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可以在小学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力量, 对比较抽象的字、词、句、段、思想, 尽可能引导学生依靠形象思维去理解。并配合形象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课件教学、声音教学和影像教学。在不具备自然教学条件的学校, 建议教师将大自然的声音、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在外表形象和声音的展示过程中, 促进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对于生活知识的积累。

(二) 遵循思维规律

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儿童只有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 才是教学进一步深化的关键和主要目的。当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巧妙地加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在学生作文的实践中, 在正视学生对于事情的感性描写外, 适当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和对文章结构逻辑的初步涉足, 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巧妙结合, 对于作文的教学有进一步的重要意义。

(三) 培养创新能力

不要太过于拘泥学生作文题目, 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思维能力, 作文的题目可以涉及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作文题材。语言也不要太过于拘谨,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对自然生活的观察, 贴近生活, 巧妙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的形象描写写作手法, 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在足够掌握经验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从而, 在作文教学中, 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笔者认为, 能做到这些, 并达到应有的效果, 小学作文教学就算是成功的了。课程改革使我国的国民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但仍不能掉以轻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也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为加快国家教育多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颖.从思维概念的辨析中看儿童思维的独特性[J].学前教育·幼教版, 2008.4

[2].戴斌荣.儿童思维分类实证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8

[3].华晓芬.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J].当代教育论坛, 2008.9

[4].史淑敏.走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J].时代教育, 2008.8

[5].张秀梅.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心得[J].甘肃教育, 2008.9

小学作文教学规律 篇2

小学口琴教学规律初探

在乐器中,口琴是非常适合作为小学器乐教学的`乐器.口琴有固定的音高,悦耳的音色,是小学生容易掌握的乐器.口琴适用于独奏、齐奏及重奏,适合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应该如何安排小学口琴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 者:雷沁沁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福州,350001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3)分类号:G623.7关键词:小学 口琴 规律

遵循教学规律,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规律    教学目标    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情感的血液流动起来,与课文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在情感中阅读,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

一、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要设计好语文教学目标,就要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做到以下五个结合。抽象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在设计上既要有抽象的教学目标,又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在具体表述时,抽象和具体的目标可以融合在一起。抽象的目标使师生在教学中有更宽广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师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而具体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紧扣课文,为创造性教学开展提供可行切入点,二者是一种有机的互为补充的关系。即时目标和延时目标相结合,即时目标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当堂实现的目标,延时目标是关注学生课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

二、阅读探究,品读感悟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备,在优美的言辞中表达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探究感悟,使其学习积累优美语言的同时,思想情感、品德情操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净化和升腾。深入阅读,体会感情。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都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味,只要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引导到位,学生一定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主动积极地理解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品德得到定位。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思考讨论以后生活、学习中该当如何走下去,从而促使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踏踏实实,认定目标,努力攀登。

三、以情激情,启发想象

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陪伴积极思想情感的参与,因此阅读文章时,教师慷慨激昂地渲染,抑扬顿挫地讲述,对启发学生进入角色,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文中,与文中人物同欢乐、共磨难,对学生思想情感一定会有强有力的感染。

四、联系实际,亲身体验

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述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举出类似实例,说出自己的体会并进一步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再进一步理解课文,对提高其生活认识、品德的形成定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实际表演一下,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诗歌内容,还寓品德教育于其中。

五、让家庭生活走进课堂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有很多作文就是写家庭生活的,但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真正会做家务的学生并不多,为鼓励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亲身参与到生活中,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让家庭生活走进课堂”活动。如课堂“再现妈妈的一天”。活动前,我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妈妈一天的工作,然后课堂再现妈妈的一天,孩子们在忙碌中真正感受到妈妈的辛苦。让家庭生活走进课堂,既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激发孩子们对家庭、生活的热爱之情;既激活孩子们的思维,又提供很好的写作素材。

六、由境入情,激发学生内心感受

通过一系列办法使学生从文中之事、文中之境中激发情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用形象化语言教育感悟人类,让人们在阅读中丰富知识、净化心灵、提高认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如果把文章描绘的语言与可观具有视听效果的多媒体相结合,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情感更容易被激发,心灵深处容易受到更大振动。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可结合电教媒体进行,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学习中感受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收藏价值及对英法联军丑恶行径的痛恨。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泸定桥及周围环境的险峻,让学生了解红军要夺取泸定桥的困难。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强直观效果,比单纯文字说教效果强很多倍。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我还选取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真实感受红四团和敌人抢时间、夺天险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美读文章,感受意境

教师的情感如春风化雨,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感染着每个学生,引导着学生的积极行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是最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因此,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另外,在采用其他阅读教学方法(如引读、品读等)时,应该融入情感因素,还可以利用脸部表情、体态语言传达感情,让学生在情感阅读中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时刻注意适当融入各种情感,从而达到多层面训练学生语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作文教学规律 篇4

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小学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作文知识和技能技巧,而更应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不同阶段学生所提出的习作要求,分年级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即小学低年级作文训练应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先,小学中年级作文训练应以培养学生相应的作文能力为轴,小学高年级作文训练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为重。这样,经过日积月累的作文训练,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小学低年级作文训练应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先

小学低年级作文训练应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的做法是开展互动写话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低年级作文改为写话,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让学生在写话中积累写作经验。众所周知,学前适龄儿童的口头语言已经发展到可以与教师和同伴进行无障碍交流的程度。根据本人的观察,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比较爱说话,但遇到写话训练则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我开展了互动写话训练,在学生写话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交流、写作、评改这四个环节上,注重营造师生间、生生间多边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共享写话资源,分享同伴写话经验,从而激发写话兴趣,提高写话能力。低年级的写话训练,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 一起玩——拓展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课堂内,我要求学生将写话内容与课文文本内容相结合。我认为学生平时学习的课文是学生进行语言模仿和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于是,我引入仿写课文、续编、表演课本剧等形式指导学生写话。如在学习了《月亮的话》《我是苹果》等课文后,我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内容,同桌合作背一背,仿照课文说一说。学了《爱写诗的小螃蟹》一课后,我请学生分角色表演,并开展想象续编课文等训练。

有时,我也利用午间活动时间,组织学生玩“老鹰捉小鸡”“添鼻子”“丢手绢”等各种游戏,引导他们开开心心地活动,真真切切地体验活动的乐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话训练。此外,我还将写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如写一写春游活动中大家一起挖莴笋的趣事,或者“一个梦”“QQ宠物”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也可以成为生动有趣的话题。

2. 互相说——先说后写,引导学生言之有序

提出具体明确的写话要求,让学生“会说”,这是引导学生写话的前提。我从开始要求学生“大胆说,声音响亮”入手,要让别人听清楚你说的是什么;然后要求“把话说得完整”,说清楚:“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再从说几句到说一段,说话时的态度要大方、自信。再后来逐步提高要求,要求学生“说出最真实的想法”,且“不重复,说得连贯”,使学生逐渐进步。

促进多向互动交流,让学生“乐说”。低年级学生语言经验少,但他们善于模仿。因此,教师应根据儿童语言发展从模仿开始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说话活动,让学生时时感受到互相交流的快乐,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采用了同桌对话、小组交流、找好朋友说话、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自主、生动、有趣的说话环境中快乐自如地表达。

3. 共同写——师生共写,师生间开展平等交流

学生经过快乐的体验活动,又进行了一番口头交流,这时已经产生了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此时,教师就同一内容开展“下水”写作,与学生共同体验写作的过程,用自己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会构思立意、结构布局和提炼表达主题等。

4. 大家评——多元评价,引导学生互相欣赏

(1)互订标准

通过和学生的集体讨论,大家归纳了如下几条评价标准供点评参考:选材有意义,恰当使用好词佳句,内容真实、描写生动,无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书写端正。指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根据文章内容,灵活选用标准,点评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别人的优点。

(2)互相评价

第一阶段:同伴点评。在每一本写话本上开辟“互评对话”的栏目,小组成员每天轮流阅读小组成员写的话,并写上自己的点评。第二阶段:师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的写话本,同时将自己的生活习作供学生互相阅读,自主点评。第三阶段:学生自评。看了同伴的点评留言和教师的评语后,学生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并写下自我评价。

(3)互推佳作

本人一般要求每个小组每次作文后要推出一篇佳作,有的张贴在班级的“佳作园地”里,有的发表在班级的内网中,有的推荐参加征文比赛,让学生充分分享彼此之间的优秀习作。

二、小学中年级作文训练应以培养学生相应的作文能力为轴

小学中年级作文训练应以培养学生相应的作文能力为轴。怎样培养学生相应的作文能力呢?我的做法是:开展微格写段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年级习作的要求有八条,概括起来就是要培养学生写作信心和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掌握作文方法和提高作文能力。随着写作要求的逐渐提高,班级中学生作文能力的两极差异开始显现。经验表明,常规的作文训练是面向全班整体的,容易忽略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和具体问题。于是,我采用“微格”训练法,即根据学生写作现状,将写作要求分解为若干个项目,每一项训练的目标都直指学生的问题所在,每一次分解训练就是一个“格”,格格相连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文训练系列,学生就是在这一个又一个“格”的训练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1. 开展拟标题训练,要求学生做到以小见大

学生刚开始学习写作,自拟的标题一般都很平淡、罗嗦,甚至会词不达意,题文不符。于是,本人以课文的题目为典范,让学生说说好在哪里;讲评同伴作文的题目,比较优劣;还拿出几篇范文让学生拟一个题目,并运用成语法加以归纳,如《惊心动魄》《虚惊一场》,或运用悬念法加以归纳,如《心急吃不了甜枣粥》等,从而揭示好的标题具有短小简练、新颖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写标题。

2. 开展选材训练,要求学生做到真情动人

针对有些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选材偏题或材料虚假等问题,本人专门进行了选材训练。要学会选材,必须要有材可选,因此,我专门在班上设立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每日一摘,积累好词佳句;每日一记,记最难忘的事,不拘字数,重在观察,积累作文材料。有了日积月累的丰富材料垫底,在选材训练时,学生就可以根据作文的题目,自主在“摘记本”上进行选材,在小组内开展交流,然后各组推荐代表与大家分享,再通过集体评议,评选出“最佳材料奖”。通过这样的积累,学生也明白了选材要典型、有意义,更要有真情实感,才会动人。

3. 开展描写训练,要求学生做到有血有肉

针对有些学生的文章读起来干巴巴的,概括叙述多,细节描写少的问题,我先以同样题材写一篇“下水作文”,指导学生找到自己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句子,通过品词品句,共同赏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细节添加法,也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在一篇习作中添加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等的描写,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二是修辞运用法,也就是引导学生在作文描写不形象、不生动的地方用上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等,通过训练,学生很快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描写方法。

此外,针对学生开头结尾比较简单草率的问题,本人还进行了“凤头豹尾”的首尾写作训练。针对学生上下段落衔接不自然的问题,我还进行了承上启下的过渡训练。总之,本人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写作要求进行分解细化,小步伐、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微格写段训练,每次聚焦一个小点,逐个击破,并坚持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三、小学高年级作文训练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为重

小学高年级作文训练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为重,引导学生写有个性的作文,进行自由表达。《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小学低年级开展的互动写话训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在小学中年级开展的“微格”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写段的方法和技能;而到了小学高年级,我将作文训练的重点放在个性体验上,即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解放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体验意识,在作文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力求使作文成为学生自由心灵的舞蹈,成为学生自我发现、不断创造的行为,成为学生的生活之需和发展之需。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 作文自拟题目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要减少对学生的束缚,提倡学生自拟作文题目。有了中年级作文题目的“微格”训练,到了高年级时,我一般只给出作文范围,要求学生按照范围,根据内容自拟题目。如写一次难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拟的题目可谓丰富多彩:《险过铁索桥》《信念》《惊魂一刻》等。教师让学生自拟题目,鼓励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兴奋点和动情点,从而给予学生更加广阔的表达空间。

2. 题材取之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体验。本人鼓励学生每天写一篇生活日记,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记录下来的事情并不一定要有多大的意义,但必须有学生自己的个性体验和感受。每隔一段时间,本人会敞开心扉与学生互动,在课前“每日一议”上进行交流分享,使生活日记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3. 当面个别指导

基于学生写作基础、能力、悟性各不相同的特性,他们的作文特点也就自然各不相同。好的作文和共性的问题可以在大家面前讲评,但是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个性化的问题,应尽量实现个别化辅导,即当面个别指导,使作文指导更趋个性化和人性化。实践证明,面批作文是最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好方法。

4. 评价标准多元

作文评价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起着导航的作用。在作文评价中,教师要充分体现“人的发展”,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智力结构、作文差异,定出各不相同的评价标准,从而使作文评价从模式化走向个性化,并对不同学生提出分层次的要求,其中对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评价,哪怕其作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题目写得好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让其体验到作文的成功和快乐。

5. 推荐刊登习作

对学生的习作尤其是其中优秀的习作予以推荐和刊登发表,能给学生成功和快乐的体验。我经常鼓励学生自发写稿、投稿。对于一些优秀的稿件,我也会主动推荐给学校广播台和各级各类报刊。在班上,我还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编辑班级的《小脚丫作文月刊》,为学生展示习作个性,交流习作经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从不同年级段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着手,建立低中高有序、课内外一体,听说读写交融的作文教学长效提高的新体系,给学生的心灵以广阔自由的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多年来,经我指导过的学生,他们普遍对写作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写作的视野也不断开阔,写作的基本能力,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基本形成。在去年进行的全国小学语文四年级质量抽测中,我区的作文成绩优秀率为62%,我班学生的优秀率达到85%。另外,已有四十多人次获市和区作文比赛奖。

综上所述,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要全面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就必须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遵循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自身的规律,让小学作文教学在促进儿童语言发展并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这或许就是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中小学教学过程的规律 篇5

20世纪后期以来的教育改的和发展哪些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发扬教育民主,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师发展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关注学生。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的,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强化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

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教师)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 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教态从容自如(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高,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德育原则?导向,输导,因材施教,执行统一,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机和,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尊重新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简答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1完善学生的知识机构2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

3、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4、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

5、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种类: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特点:评价目的促进发展,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的标准分层化,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 评价作用:导向,鉴定,监督,调节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

我国中教育教学基本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

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学要有系统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体系化;按学生的认识顺序,有深入浅,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

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当众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教学中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常用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选择依据是: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教育平等的含义是什么?

1、教育机会平等

2、教育权利

平等

3、教育资源平等 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综合评价应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3、强调定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意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1、教学观念上,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2、教学目标上,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

3、教学内容上,着眼于课程的综合化

4、教学过程上,着力于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因素

4、学生主观因素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记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为什么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应该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因为转变学习方式1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2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3有利于建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4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应注意: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转变教学方式;2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如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1、自我意识正确

2、人际关系协调

3、性别角色分化

4、社会适应良好

5、情绪积极稳定

6、人格结构完整

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1、智力类型差异(学生在知

觉、记忆和思维方面的差异)

2、智力发展水平差异(一般能

力差异,指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

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有些

人早熟,有些人智力发展的较晚)

4、基础知识差异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你会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技术。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

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提高教师的喜神修养

3、发扬教育民主

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1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

2、具备一定的知识修养3具备一定的能力修养

4、拥有一定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发挥教师的主导用作3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学生多方面发展

缺点:1维持教学秩序过程中影响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难以照顾到个别差异3学生交往受到限制4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的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和消极等待的态度。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族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德育的常用方法:榜样示范法,说理教育法,实际锻炼法等等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1专业知识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宽厚的教育、心理、管理科学知识)

2专业能力素养(对学生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语言表达能力等)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您另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准备律。在进入某 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3.1)(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

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强调尊重和赞赏,帮助和引导,反思,合作。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课堂导入类型:直接导入,温度导入,直观导入,问题导入,实例导入,情境导入

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1600-1800其中800-1000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2500认识,2000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认识3000字,2500会写

常用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探究活动为主(发现法)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遗忘规律的特点: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容易遗忘;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识记比有意识识记更容易遗忘;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遗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马斯洛的人格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良好记忆品质表现: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改变了教育技术。

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因材施教,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和具体内容:对教师自身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是对学生的直接示范,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内容有: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教育的经济功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显示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在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育家及其代表著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尔》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洛克《教育漫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合理设计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加强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设置合适的目标;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应;训练归因;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合理利用外部江上,有效运用表扬。

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素质教育内涵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

如何有效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器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原则:是带有较少的“直接性,命令性,指导性”特征,而带有较 少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特称的一类教学,这类教学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理论假设是学生乐于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

语言学习规律与小学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语言习得规律;语言学习的目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学习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自然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切实利用好这一关键期意义重大。然而,现阶段的小学英语很显然是没能利用好这一关键期,甚至是严重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也忽视了语言学习的目的。

那么语言的习得规律是什么呢?我认为,其规律是:先有大量语言输入再有逐渐的语言输出,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先于写,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那么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交流。想一想,正常情况下,孩子从出生到会整句说话一般至少要经过三年时间,那么在这三年中,孩子都在做什么呢?这段时间被称作“沉默期”(SILENT PERIOD),他们虽然不说话,却在用心地观察、听,大量收入信息,而大人很少会去逼迫孩子说话,相反总是耐心地以多种方式让孩子听懂对他们说的话,并不厌其烦地重复。等孩子开始发音说话时,大人总是给予高度地肯定及鼓励,即使说错也不会责骂批评他们。学习母语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呢?

再来看我们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不可否认,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听、说、读、写平行状。

在孩子刚一接触英语就开始听一点,说一点,再读一点,写一点。把语言当作知识来学大大限制了语言信息的输入,实质上删除了语言感知的环节,看似遵循了学习语言的规律,实际上是一种形式化的听说领先。例如:三年级英语中有这样一个句型:What’s the time ? 正常回答是:It’s….这个句型相对简单,在师生或生生操练句型的时候,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而在一次考试中,出现了一个排序题,中间多出了一句:Let me see. Oh, it’s…。结果,三分之二的学生排错。尽管他们对“Let me see”的意思也是理解的,但就这么个小变化就让他们乱了阵脚。虽然现在的英语课堂非常注重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教师们也精心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但苦于没有先经过大量的语言信息的输入,而最后导致交流模式化,语言生硬,内容单调乏味,根本无法达到交际的效果。

2.为考试而学英语。

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的英语是主科之一,当然也就必须参加考试。虽说现在要实行素质教育,但有多少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呢?与素质教育对应的便是应试教育了。应试教育的本质则是以分数论英雄。老师们是兢兢业业,利用课余时间找出各种题型给学生练习;家长们不放过学生们的任何一个休息日,找家教,上培训班。补习什么呢?背单词,学语法,做练习。确实,这样做效果显著。在每一次的英语抽测中,英语成绩都是高不可及的。一般情况下,一所实验小学的五六年级英语均分能达95分左右,那么三四年级的英语均分能达97分左右。而普通学校的英语成绩也都能达到90分左右。如果低于85分,则名次一定靠后。这样的英语成绩应该是不错的了,实际上能真正用英语交流的少得可怜!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正因为现今的英语教学模式有误,因而导致了中式英语、哑巴英语、语法英语等情况的发生。一位在美国拿了英文博士学位的人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他的一个朋友带了几个美国朋友去登长城,尽游兴之余,一位美国朋友内急,出于礼貌没有使用WC, toilet,lavatory等词汇,而是说:May I go some where?这位中国朋友便照字面意思理解,以为他要去其他地方逛逛,便回答:Of course.You can go anywhere(在哪里都可以)。其尴尬程度可想而知。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熟练而正确的交流),如果我们所做的偏离了这一目标,那么所有的努力将是徒劳无功!那么,就尽一切努力,根据语言习得规律,来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

首先,打好英语听说基础。

小学英语处于学习英语的最初阶段,学生正处于儿童早期,模仿能力非常强,在这段时期中,尽量以听说为主。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听说氛围。比如课文录音,英文儿歌,英文小故事。老师适时和学生交流。交流过程中。以老师说,学生听的模式为主。当学生听懂了,他们自然能够模仿并说出来。

其次,多读英语课外读物。

中国有几句古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英语学习时说过:“与其多读语法书,不如多读文章。”又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课文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基地”。但是仅局限于课文中那几句日常交际语是远远不够的。如今,我们大力提倡小学生多读语文课外读物,学英语也应如此。通过读英语课外读物,去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人情世故和社会价值观,只有丰富了自己的英语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英语修养,才能更加有利于今后的英语交流。

再次,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时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模仿什么,怎么模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语言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同时,也希望上级有关部门,结合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研究并改革英语考试命题方式,使英语教学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To develop the learners’ awareness of the language system and the ability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imon Greenall, 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及英国 Macmillan出版社主编之一)。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人民日报》,原载于1964年2月17日。

[2]Simon Greenall青岛新标准英语培训会上的发言.2004年9月。

应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 篇7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规律的。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教育中的一部分同样有规律,同样会受到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制约。之所以提出遵循规律,是因为教育是一项极其崇高的事业,是神圣的,是有规律的,教师在对待时的态度要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遵循规律,首先要知晓规律,了解规律,掌握规律。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该要知晓和掌握以下的规律。

一、语文的规律

任何一门学科,一定有其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要摸索它的内在规律,才能取得成效。比如,语文中的文字是以表意为主的方块字,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字的字形是由笔画、部首、结构三个方面因素决定的。许多汉字往往是一个字形有两三个甚至更多的读音。汉字的字义更复杂,一个汉字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表达多种含义。以上这些就是汉字的内在规律。那么,汉字的内在规律、词语的内在规律、句子的内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综合起来就是语文的规律。作为语文教师这是首先应遵循的规律。

二、语文学习的规律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指语文学习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是语文学习活动发起和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逻辑轨迹。这个轨迹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第二步是训练语文的基本功,第三步是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从大的范围讲,语文知识是为语文能力服务的,语文能力是从语文基本功中逐步形成的。如果从小的范围讲,语文学习也分为三步:第一步是阅读语言文字,了解其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第二步是研究语言文字,分析其是怎样来表达内容和情感;第三步是体验语言文字,提高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抒情达意的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这些规律也应遵守。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

当知晓和掌握了语文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之后,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只要遵循语文的规律,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就已经是在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了。其实,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就是教师按照语文的规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积累语言素材,训练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的发展过程一般经历阅读的感知阶段、阅读的理解阶段、阅读的鉴赏阶段、阅读的创新阶段,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的规律。如果我们在教学时,总是停留在低级阶段,这是违背阅读规律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不会提高。如果我们在教学时,直接进入高级阶段,这也是违背阅读规律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规律就这样在教学中发挥着作用。

小学作文教学规律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索规律,课堂教学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一位老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赛场次》一课时, 听到这样的教学设计:出示六支球队, 让学生想一想六个球队要进行比赛可以怎么比? 引出两种比赛方法:淘汰赛和单项循环赛. 介绍淘汰赛和单项循环赛的规则, 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进而总结出规律.

一、激发“探索规律”欲望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 而应该化被动为主动, 积极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样的, 探索能力培养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对探索活动的兴趣、动机是形成探索能力的前提. 因此, 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是探索性思维教学的一个关键. 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和好奇心.

二、经历“探索规律”过程

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当中, 技能与方法的培养我们是可以看得见的, 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 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 孩子们一方面将获得深刻且丰富的情感体验:有绞尽脑汁之后的豁然开朗, 有层出不穷的认知矛盾, 有亲身实践后的刻骨铭心……只有在探索过程中真切地体会成功与失败, 快乐与伤心, 这种体会才能不断激励孩子们再次参与到探索规律活动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一方面, 由于“探索规律”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探索规律而言, 一方面要让学生探索并掌握规律; 另一方面则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线索, 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

三、拓宽“探索规律”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 》提倡呈现问题的多样性、问题解决的多样性以及答案具有不唯一性. 首先每个人都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探索规律”不应该只注重结论, 更多的应该是“探索规律”的途经与方法, 其意义是让学生在探索过程当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发散性思维. 学生是个鲜明个体, 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灵活开放地拓宽“探索规律”途径, 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激活思路, 充分调动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 让每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案例】 “鸡兔同笼”教学

例题:鸡兔同笼, 上面看有8 个头, 下面看有26 条腿, 鸡兔各有多少只?

小组合作探究, 互相交流想法.

小组汇报成果:

(一) 列表法. (二) 画图法. (三) 假设法. (四) 列方程.

【感悟 】在解决 “鸡兔同笼”的过程中, 一方面引导学生采用画图、列表、假设、列方程等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 拓展思维的广度. 另一方法为了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交流探索, 让学生在不同探索的途径中掌握规律. 这不仅仅能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与记忆, 而且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完成对规律的理解和升华,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积累“探索规律”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小学教材中定理, 定义的发现应建立在对具体情境的观察、比较、归纳、分类之上, 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提出自己猜想, 最后再用演绎推理证明自己的猜想. 在探索过程中, 应从具体的形与数出发, 发现隐藏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体验“猜想———探究———发现”的过程, 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有条理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

【案例】 “商不变”规律的教学

首先观察一组加法算式:9 + 3 = 12;8 + 4 = 12;7 + 5 =12;……

归纳出加法运算具有“和不变”的规律, 即“一个加数增加多少, 另一个加数就减少多少, 那么它们的和不变”

接下来观察一组减法算式:60 - 12 = 48;55 - 7 = 48;72 -24 = 48;…… 总结出减法运算的 “差不变”规律, 即 “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者减少相同的数, 那么它们的差不变”.

再来观察乘法算式:2 × 36 = 72;4 × 18 = 72;8 × 9 = 72;……

得到乘法运算具有“积不变”的规律, 即“一个因数扩大的倍数与另一个因数缩小的倍数如果相等, 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在此基础上, 自然而然的想法就是“除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 ”. 应用之前“探索规律”的经验, 通过与加法、减法和乘法类似规律的类比, 联想出除法的这一规律即“被除数、除数同时 (扩大) 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

【感悟 】在上述 “商不变”规律的教学案例中, 学生之所以能够比较好地发现“当被除数、除数同时 (扩大) 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这一规律, 得益于在探索“和不变、差不变、积不变的变化规律”中积累的经验.

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规律研究 篇9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听觉艺术, 它的声音是随时间的流逝而流动的, 只有注意倾听, 音乐才会通过耳朵进入学生的思想海洋与想象世界。那么, 首先要培养学生专注倾听的能力以及为学生准备一个能够注意倾听的良好环境。其次应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训练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于音乐的感知与初步反应, 引发思想与音乐的共鸣展开丰富的联想。

1. 通过音乐欣赏引导学生审美兴趣与美的感受能力

音乐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情感丰富, 但能否在欣赏者的身上被感知, 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 人常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行审美教育, 其审美兴趣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教学中老师可先入为主, 用生动而富有趣味性的口吻和带有启发性的谈话, 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作品上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给六年级学生音乐欣赏课《月光下的凤尾竹》中, 我用了一个唯美故事把学生带入其中, 让他们感受到在月光笼罩下的凤尾林中曼妙的绿叶、悠悠的葫芦丝声、灵动的身影、美丽的傣族姑娘以及优美的舞蹈。又如在五年级上册音乐欣赏课上, 欣赏的是德国勃拉姆斯的作品《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我在这一课里就设计了一项比较全方位的感受体验, 我把《老鹰抓小鸡》编成了一个有趣的情景剧让配课老师和同学们来表演, 随着音乐配上故事旁白, 让孩子们看着情景剧来欣赏作品, 这不光是让幼儿从听觉上去感受音乐, 他们的肢体、视觉也在帮助他们理解作品。这样的作品原本对幼儿来说更本难以理解、感受, 甚至可以说是让学生接不着“地气”的东西, 但就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们完全能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和发展变化, 随着熟悉的故事内容以及精彩的情景表演已经让他们的情绪完全带入了音乐的意境当中, 从而让学生们敞开了各自的审美之门。

2. 引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音乐是非具象性艺术, 它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描述具体情节或刻画内心活动, 只能依靠欣赏者的主观联想与想象力来实现, 因此当人们在受到音乐艺术的感染激励时, 往往形之于色。在教学欣赏活动中, 我鼓励学生把欣赏中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 从中了解学生是怎样理解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容感情的, 产生了什么样的联想、想象, 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表达的方式可以用语言描述, 也可以用动作表演。譬如, 在民乐欣赏《赛马》时, 当我要求他们随音乐舞动时, 音乐一开始, 同学们做着骑马的动作, 当听见弓子模仿马叫声时, 他们就不约而同的摆出各种各样的马嚎叫的样;又如在六年级音乐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教学活动中, 孩子听到优美的三拍子旋律, 不由自主地跳起傣族舞, 有的模仿着竹叶曼妙的身姿、当听到轻快的旋律有的又模仿着金孔雀灵动的身影, 有的甚至为舞蹈的女生做出一番吹葫芦丝的模样, 热情欢快。

二、音乐感受能力的巩固与加强

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之后, 还需不断巩固和加强他们的感受能力,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丰富他们知识技能, 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 这是不断巩固和发展音乐感受能力的必备条件。

1. 音乐表情术语逐步融入课堂

在欣赏教学活动中, 教师经常结合学生对音乐艺术的体验感受, 引导他们认识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音乐表情手段在艺术表现上的表情作用, 以巩固和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在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 一开始我让学生跟我做律动, 让学生从动作上感知三拍子音乐节奏强弱弱的特点;模仿吹奏葫芦丝感受音乐的轻快;引入傣族舞蹈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优美;利用画图谱,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又如, 在欣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时, 先看了一段卓别林表现此作品的录像来欣赏全曲, 让学生对全曲有个初步认识, 然后分段欣赏, 加深印象。在深入剖析时, 我把此作品分成三部分来听, 听完第一部分时, 同学们能感受到了这段音乐当中的平稳附点节奏, 音乐是平稳、柔和的, 有同学说“鸡妈妈带小鸡们出门找食物, 他们在努力的寻找。在第一段句末减慢的地方, 有孩子说“危险快来了”。在第二部分快速段落中有孩子感受到“快”与“激烈”有孩子说, 鸡妈妈在跟老鹰作斗争, 小鸡吓得四处躲藏。就这孩子们认识到声音的长短、快慢在这段音乐中的表情作用。同学们生动的描述反映他们头脑中有关于音乐的表象, 表达了他们对音乐内容情绪的理解感受, 这些理解和感受与有关表情手段的知识联系起来, 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2. 乐器音色辨别的初步训练

音乐欣赏中器乐欣赏占了很大比重, 因此对于各种乐器的认识既能够开拓学生视野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极大兴趣, 但乐器种类繁多, 音色、音响也各自不同, 在小学教学中应由浅至深逐步让学生接触各种乐器, 培养能够通过听觉辨别各种乐器的能力。因此, 我就注重让学生的感受表现力, 由于在我们学校用普通的电子琴上音乐课, 学生对各种器乐音色的听辨能力还是很微薄。为了帮助学生丰富听觉实践, 提高听觉差别感受性, 应该让学生从熟悉的音色开始接触, 如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葫芦丝已经是普及于我们生活中了, 所以当学生听到自己熟悉的声音可以激发听赏的兴趣, 而积极参与听赏活动。又如我给三年级级学生欣赏《森林的歌声》时, 我都是分句引导听赏, 里面有的笛子声、小提琴声、吉他声, 学生们都能通过认真倾听, 听辨出每样乐器的音色, 在整体欣赏的过程中, 同学们都能听到不同的乐句做出相应的乐器演奏模样而且感受其中。

为此, 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据我们的教学大纲选择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譬如:二胡的代表作《赛马》、钢琴曲《小狗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民乐作品《春节序曲》等一系列优秀代表作给学生欣赏, 意在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 在他们的记忆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 为开阔他们的音乐眼界, 为培养他们“听音乐的耳朵”奠定良好审美基础以及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

摘要:音乐感受能力是人体审美能力中的一种, 是随着时间、空间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是感觉与感情的合二为一。简单的讲, 它是将人体与五官从客观世界得到的信息反映于内心世界并加以情感的作用力, 使之成为一种富有情感和个性的独特的心理活动。音乐欣赏过程实际上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附于对音乐作品的听赏, 同时也与初级音乐欣赏中“官能欣赏”程度相吻合。无疑, 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 音乐欣赏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欣赏,感受能力,小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小音乐教学有声辅导函授班教材.音乐欣赏入门[M].上海文艺出版社.

[2]洪波.器乐欣赏基本知识[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3.

[3]郑和钧.协同教学与素质发展[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 1995.

[4]王伟任.音乐欣赏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6]许卓娅.欣赏活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语言学习规律与小学英语教学 篇10

那么语言的习得规律是什么呢?我认为, 其规律是:先有大量语言输入再有逐渐的语言输出, 听先于说, 说先于读, 读先于写, 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那么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交流。想一想, 正常情况下, 孩子从出生到会整句说话一般至少要经过三年时间, 那么在这三年中, 孩子都在做什么呢?这段时间被称作“沉默期” (SILENT PERIOD) , 他们虽然不说话, 却在用心地观察、听, 大量收入信息, 而大人很少会去逼迫孩子说话, 相反总是耐心地以多种方式让孩子听懂对他们说的话, 并不厌其烦地重复。等孩子开始发音说话时, 大人总是给予高度地肯定及鼓励, 即使说错也不会责骂批评他们。学习母语尚且如此, 更何况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呢?

再来看我们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 不可否认, 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听、说、读、写平行状。

在孩子刚一接触英语就开始听一点, 说一点, 再读一点, 写一点。把语言当作知识来学大大限制了语言信息的输入, 实质上删除了语言感知的环节, 看似遵循了学习语言的规律, 实际上是一种形式化的听说领先。例如:三年级英语中有这样一个句型:What’s the time ? 正常回答是:It’s….这个句型相对简单, 在师生或生生操练句型的时候,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而在一次考试中, 出现了一个排序题, 中间多出了一句:Let me see. Oh, it’s…。结果, 三分之二的学生排错。尽管他们对“Let me see”的意思也是理解的, 但就这么个小变化就让他们乱了阵脚。虽然现在的英语课堂非常注重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 教师们也精心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 但苦于没有先经过大量的语言信息的输入, 而最后导致交流模式化, 语言生硬, 内容单调乏味, 根本无法达到交际的效果。

2.为考试而学英语。

我们都知道, 小学阶段的英语是主科之一, 当然也就必须参加考试。虽说现在要实行素质教育, 但有多少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呢?与素质教育对应的便是应试教育了。应试教育的本质则是以分数论英雄。老师们是兢兢业业, 利用课余时间找出各种题型给学生练习;家长们不放过学生们的任何一个休息日, 找家教, 上培训班。补习什么呢?背单词, 学语法, 做练习。确实, 这样做效果显著。在每一次的英语抽测中, 英语成绩都是高不可及的。一般情况下, 一所实验小学的五六年级英语均分能达95分左右, 那么三四年级的英语均分能达97分左右。而普通学校的英语成绩也都能达到90分左右。如果低于85分, 则名次一定靠后。这样的英语成绩应该是不错的了, 实际上能真正用英语交流的少得可怜!

综上所述, 不难发现, 正因为现今的英语教学模式有误, 因而导致了中式英语、哑巴英语、语法英语等情况的发生。一位在美国拿了英文博士学位的人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他的一个朋友带了几个美国朋友去登长城, 尽游兴之余, 一位美国朋友内急, 出于礼貌没有使用WC, toilet, lavatory等词汇, 而是说:May I go some where?这位中国朋友便照字面意思理解, 以为他要去其他地方逛逛, 便回答:Of course.Youcan go anywhere (在哪里都可以) 。其尴尬程度可想而知。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 (熟练而正确的交流) , 如果我们所做的偏离了这一目标, 那么所有的努力将是徒劳无功!那么, 就尽一切努力, 根据语言习得规律, 来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

首先, 打好英语听说基础。

小学英语处于学习英语的最初阶段, 学生正处于儿童早期, 模仿能力非常强, 在这段时期中, 尽量以听说为主。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听说氛围。比如课文录音, 英文儿歌, 英文小故事。老师适时和学生交流。交流过程中。以老师说, 学生听的模式为主。当学生听懂了, 他们自然能够模仿并说出来。

其次, 多读英语课外读物。

中国有几句古话:“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英语学习时说过:“与其多读语法书, 不如多读文章。”又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 才容易记住, 才知道用法。”课文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基地”。但是仅局限于课文中那几句日常交际语是远远不够的。如今, 我们大力提倡小学生多读语文课外读物, 学英语也应如此。通过读英语课外读物, 去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 生活习俗, 人情世故和社会价值观, 只有丰富了自己的英语知识, 提升了自己的英语修养, 才能更加有利于今后的英语交流。

再次, 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时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 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 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 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模仿什么, 怎么模仿, 检查学生的实践, 是否正确, 是否熟练。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 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语言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必须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同时, 也希望上级有关部门, 结合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 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 研究并改革英语考试命题方式, 使英语教学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实现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To develop the learners’awareness of the language systemand the ability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 Simon Greenall, 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及英国Macmillan出版社主编之一) 。

摘要:社会在进步, 科技在发展, 学习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自然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切实利用好这一关键期意义重大。然而, 现阶段的小学英语很显然是没能利用好这一关键期, 甚至是严重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也忽视了语言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习得规律,语言学习的目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人民日报》, 原载于1964年2月17日。

试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规律 篇11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过程。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语文反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活动继续开展的中性力量或行为。那么懂管理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总是紧紧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种种创造性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再教学计划的制订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上,都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局面,那么何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科学?另外,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所以特别强调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1、自我管理

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代要求。

2、隐性管理、以情唤情。

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笑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小学生年龄段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四位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学生。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個“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关心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他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3、轻敲响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4、目光暗示。

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生。冷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教师不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启发释义或小结强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切不可老是两双扶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使视线顾此失彼。尤其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对后进生,更应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

5、动作指引。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互相感知的意识信号。如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可以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语文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去领会,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教师的面目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控制作用,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达到移情传神的功效。甚至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

6、环境熏陶。

小学作文教学规律 篇12

一、什么叫阶梯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遵循阶梯规律。这个阶梯规律就是在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年级段, 德育渗透呈“直白———隐晦———倾听”的纵深而向上的阶梯状态。用图例表示如右。

所谓低年级的“直白”, 就是指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要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什么对、什么错、应该怎么做等, 不要拐弯抹角。这种“直白”不是说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特指教师的教授不要绕弯子, “信息出示”明朗些。中年级的“隐晦”, 就是指在对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不要直白, 而要含蓄, 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品德教育。高年级的“倾听”, 即指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 老师不再多加论述, 而是倾听学生的心声,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心灵获得洗涤。

以寓言故事《狼来了》的教学为例。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孩子懂得不能说谎, 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这是本篇课文德育渗透的中心。就这一篇课文, 不同的年级渗透德育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低年级设计】

问题:小朋友, 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为什么山下的人不再理放羊的孩子呢?

预设:因为放羊的孩子说谎了———狼没有来, 却说狼来了;山下的人以为放羊的孩子还在骗他们呢。

总结:是的, 总是说谎的人, 他的话是没有人会相信的。我们小朋友要做个——— (引说) 诚实的孩子, 不说谎话。

【中年级设计】

问题:想想看, 为什么山下的人不再理放羊的孩子呢?

预设:因为放羊的孩子总是说谎, 狼没有来, 却说狼来了;山下的人以为放羊的孩子还在骗他们, 他们才不上当呢。

再问:狼真的来了, 放羊的孩子大声呼救, 却没有一个人来。如果你是放羊的孩子, 你会想什么?

预设:我真后悔!我不该用谎话骗人;谎话害人, 我的羊全没了;以后我再也不说谎了, 我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 谎话害人要不得, 为人诚实最重要。

【高年级设计】

问题:同学们, 山下的人不再理放羊的孩子了,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预设:

(1) 山下的人不再理放羊的孩子, 是因为放羊的孩子总是说谎。可见说谎的人, 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2) 诚实是金。放羊的孩子用说谎换来一时的快乐, 却失去了山下人的信任, 最后让自己陷于危险之中, 得不偿失。

总结:谎言和诚实, 哪个才是金子呢?同学们都明白。难道放羊的孩子不知道对与错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二、为何要遵循阶梯规律?

为什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遵循阶梯规律呢?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 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低年级学生大都没有能力思考特别复杂的问题, 即使他关注到了, 也仅仅是用自身简单的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来感受简单的对和错。老师直白的告诫,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 老师就可慢慢地提高要求, 直到学生能自己完全体会课文的思想。

三、遵循阶梯规律要有原则

1. 中心的原则。

对于语文教材, 编者在选材的时候都有其意图, 每一篇语文教材都有其主流的思想。我们遵循阶梯规律渗透德育的时候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即:不违背中心的原则。

2. 尊重的原则。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渴望被肯定。只有不断的肯定, 自信才能不断增强, 学生的生命之花才会愈加灿烂。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 无痕的原则。

上一篇:综合指数评估法下一篇:数字化校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