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四步曲

2024-09-30

古诗教学四步曲(共12篇)

古诗教学四步曲 篇1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 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和灿烂。而古典文学更是祖先传给我们的瑰宝, 它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其中, 唐诗宋词以它凝练含蓄的语言, 深邃育人的意境, 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小学课本里选用了70多首古诗词, 让学生从小就徜徉于古典文学的海洋, 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从小热爱国学, 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领略中华民族的伟大。在古诗词教学中, 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诵读背诵积累而已, 而有的教师则无限延伸拓展, 违背了选编它们的意图。我比较喜欢唐诗宋词, 所以在教学语文的二十多个年头里, 有意识地翻阅资料, 学习先进的经验, 再结合自身的特点, 总结了具有自己一点特色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第一步:初读, 彰显古诗词的韵味美

在教学一首古诗词之前, 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熟悉它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本首古诗词的重难点, 再设计生动直观的导语, 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在欲望和兴趣的驱动下接触这首诗词, 默读整体感知并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拦路虎”。教师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正确认识诗词中的每个字, 将比较生僻的字的拼音写在字的上面或旁边, 熟练掌握字的读音, 大声朗读古诗词。如在教学《渔歌子》时, 我先让学生默读圈出了生僻字“鳜”“箬”“笠”“蓑”, 然后让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者文章后的注释知道了每个字的读音, 并把拼音写在它们的旁边, 还在习字本上练习书写。学生边写边读, 既记住了它们的读音, 还记住了它们的样子。解决了障碍后, 我让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进行诵读, 并要做到流利、正确, 这样还使得他们初步感悟到了古诗词的韵律。

古诗词大多都是谱曲后可以吟唱的, 所以它独特的节奏和韵脚, 我们也应该清楚告诉学生, 让学生在初读过程中注意重音和节奏。这样,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自然地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 感受到它们与白话文的不同, 受到美的熏陶。此外, 古诗词中读音和现代读音相差很大的字, 教师要用醒目的标记告诉学生。如《山行》中的“斜”和“生”, 在这首诗中就读“xiá”和“shēn”。这种读音难点我们就不能让学生自主解决了, 而要明确告诉他们。

第二步:释词, 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

由于古诗词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 与现代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有一定的距离, 所以每句话中每个字的意思都有特殊语境中的含义。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每个字的意思, 并选择最合适的词语替换, 贴近作者的本意, 并通过画面、视频、音响等课件让学生感受其语言的独特, 感悟其间蕴藏的美丽。教师还可以适当延伸讲解课外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用字的准确、生动、形象。如在教学《咏柳》这首诗, 我要求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每个字的意思, 重点知道“碧玉”“绿丝绦”“裁”“似”等字的意思, 然后抓住“垂”“裁”“剪刀”这些字, 体会作者用字的精确和生动, 明白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可以增添文学色彩。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的魅力时, 我还借用一些文献资料, 让学生体会每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几番修改、反复斟酌而选用的。如我给学生讲了贾岛的故事, 使学生在掌握每个字的意思的基础上, 感悟到古诗词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凝练。

第三步:解句, 领略古诗词的情境美

在学生掌握了每个字的意思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每个字连接起来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在此环节, 教师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 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 这样可以为教学带来多样性。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思维不同, 理解出来的句意就各有特色, 侧重点不一样。教师只需在他们感到比较棘手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点拨。由于古诗词的凝练和浓缩, 适当时可以加上一些补充的语言, 而且还要调整某些字的顺序, 使翻译过来的语句更流畅、更规范。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 在最后两句的翻译中, 学生感觉比较困难。于是, 我引导学生加上主语, 并引导学生探究“晚”的原因就是“红于二月花”, 把两句话连起来调整顺序, 翻译为:“因为经过风霜的多次浸染, 枫叶红的像火一样, 比春天时的百花还要鲜艳夺目。我被这些枫叶吸引住了, 停下车来细细观赏, 竟然忘记了时间。”这样翻译出来的语句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还会在眼前浮现出作者笔下的美景, 感受当时当地的奇特和瑰丽。在学生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出古诗词所蕴含的情境美。

第四步:晓篇, 感知古诗词的整体美

由于古诗词和现代语言的迥异,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时省略了一些可以隐藏的语言。所以在把每句话的意思连接起来时, 教师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每句诗的简单叠加, 还要让学生展开自己合理丰富的想象, 结合作者整首诗的意思, 补上诗词中的空白, 让古诗词更加完整, 更加丰满, 感受到古诗词的委婉的整体性。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 为了让古诗更完整更丰满, 我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作者刚到朋友柴门前看到的景象, 理解主人不开柴门, 而我又反复敲门的原因, 再让学生由“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主人院子里的春意盎然的美景。最后调整一二句的顺序:“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怜屐齿印苍苔”, 让因果关系更加明显。在学完后, 我让学生动笔根据这首诗写成一篇记叙文, 既明白了每句诗的意思, 更领会了整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感受到了美。

第五步:悟情, 升华古诗词的灵魂美

小学课本里选用的古诗词都有深刻的内涵, 有的抒发作者的情感, 有的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 有的借物言志, 有的说明深刻的道理, 这就是古诗词的灵魂。对此, 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会, 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时, 教师要深入浅出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作者的情感如和风细雨般深入学生的心田, 让古诗中的情感熏陶学生, 点亮学生的心路。如《忆江南》《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写景的诗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墨梅》《石灰吟》等表达作者伟大的志向;《题西林壁》《明日歌》等蕴含深刻的道理。因此,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根据不同的主题以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诗词中的情感,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陶冶他们的性情。

第六步:心读, 凸显古诗词的乐感美

古诗词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可以用有感情的朗读来体现。所以, 古诗词的落脚点应该就是有感情地朗读, 用心地读, 读出诗词中的情感, 读出诗词中的志向, 读出诗词中的哲理。对此, 教师要进行指导示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课件播放音频和视频, 学生掌握朗读基调;继而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示范;学生在两次不同的范读中, 基本掌握了朗读中注意的地方, 自己再反复多次诵读, 力求读出作者的情感, 淋漓尽致地体现古诗词的魅力。另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诗词的感情配上古筝、笛子、琵琶等古典乐器弹奏的乐曲, 让诗词中的情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 充分感受诗词的情感, 让学生从心里爱上古诗词。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重学生的品质养成。古诗词的教学更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遇到古诗词就运用“六步曲”进行。这样, 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唐诗宋词, 而且还会走进古诗词, 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 热爱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 激起学生的民族精神和自豪, 更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古诗教学四步曲 篇2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1.解析词句。2.理解诗意。3.感受诗情。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1.知诗意。2.解诗句。3.悟诗情。4.入诗境。

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

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2.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

3.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古诗后,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到恰当的“知识停靠点”,如教学《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如《宿建德江》,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起始,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而在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再来解决。

二、解诗句。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解释诗句要围绕阅读目标进行,因而首先必须明确阅读目标。抓住诗歌大意,教师指导学生思维发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最后师生共同确立阅读目标。如《泊船瓜洲》的诗歌大意是诗人瓜洲夜泊时的所见所思,那么当时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样一疑一思,诗歌的基本阅读目标就明确了。接着,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操作来完成:

1.再现形象。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基本方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再如“独钓寒江雪”,应是老翁独自一人,在满天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钓,理解时需要作调整和补充。

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接着引导他们联想,按诗歌所描写的,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按常理,农夫应丰衣足食,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深化。

三、悟诗情。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又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为什么诗人在泊船瓜洲时会在内心问自己:“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看到庐山千变万幻的峰峦,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把古诗读懂读好读活。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依“象”悟情。即引导学生以第二环节通过诗句的想象形象为基础,进一步体验象中之意、象中之情。学了“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特别描写一枝红杏?诗人看到这一枝出墙来的红杏,是怎样的心情? 2.读诵深化。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

四、入诗境。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做到的,但教学中往往难以达到,这就直接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如诗人为什么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就会产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动情发问呢?进一步探究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是怎样自然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让学生体验,这是怎样的一个天地啊。在入诗境中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

2.复述入境。把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融进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体验,较自由地走入诗歌境界。

小学古诗教学“六步曲” 篇3

小学语文课本收入了许多古诗,这些古诗有的情景交融,自然天成;有的意境清新,意味深长;有的形象生动,音韵优美,因而很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让儿童从小学习和吟诵一些古诗,可以增进知识,发展语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得到极好的艺术享受。

古诗教学历来是一大难点,教师煞费苦心,往往收效甚微,我认为,古诗教学必须紧扣以下几个环节,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诗情

很多古诗饱含着强烈的情感,因而教学必须紧紧抓住一个“情”字展开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儿童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情感,力求让学生的情绪与诗歌产生共鸣,可以通过介绍时代背景,制作形象生动的多媒体,结合实际生活或配合书中插图,引导学生感情投入。如《锄禾》一诗插图就十分形象感人,若再结合教师恰当的言语引导,学生的情感是容易调动起来的。

二、弄清诗意

由于古诗自身的特点,给学生理解诗意带来许多困难,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例如《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之“怜”这里是“爱”;《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应解为“因为”;《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的“但”是“只”。这些属于古今异义。“处处闻啼鸟”是“闻鸟啼”的倒置:“欲穷千里目”,的“穷”这是词性活用。至于诗中出现的省略、跟踪的地方要引导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联系。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省却了三问,即:“松下问童子,(师父在家吗?)言师采药去。(到哪里采药?)只在此山中,(在山中何处?)云深不知处。”对诗中关键字、词必须重点点拨,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要引导学生牢牢抓住两个“异”和一个“倍”去领会诗意。

三、感受“美”意

古诗题材广泛,内涵丰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深入领悟古诗的内容美。

1.感受情趣美。学习《敕勒歌》时,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多幅北国草原的美丽图片,并播放了录像:蔚蓝的天空白云飘,广阔的草原上牧草茂盛,调皮的牛羊躲在草丛中美美地吃着鲜嫩的青草。可风儿更加调皮,轻轻一吹,草浪起伏,隐没在草丛中的牛羊时隐时现……这样,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上的勃勃生机,领悟到了蕴涵在“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情趣美。

2.感受情感美。诗贵言志。诗人们借助古诗抒发了许多美好的情感:有热爱、向往美好生活的;有蕴涵深刻哲理、激励后人努力向上的;也有胸怀豪情、对祖国满腔热忱的……让学生领悟这些情感,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能陶冶心灵、丰富情感,有利于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

教学郑板桥《题竹石》时,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深深扎根于怪石丛中的劲竹、迎风挺立的纤纤细竹、寒冬腊月连成一片的翠竹。学生看到任凭狂风摧折、任凭天寒地冻,竹子始终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感悟到做人也要像竹子那样,不怕困难与挫折,树立信心,勇于进取。

又如教学《出塞》,我展示寒冷、荒凉、战火不断的边塞生活,让学生体会守边战士不远万里出征边关,拼守边疆,抵抗外来侵略的豪情壮志。战士的爱国热忱震撼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3.感受想象美。不少古诗是诗人创作时大胆想象,尽情放飞思维的翅膀所产生的杰作。学习古诗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古诗独特的想象美,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想象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播放了一段录像,让学生看一看从香炉峰上腾空飞落的瀑布,听一听瀑布飞泻下来时发出的轰响。我还补充了多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遥望、近观、侧看、俯视、仰望瀑布。学生如身临其境,深深被庐山瀑布雄伟的气势所震撼,被瀑布优美的身姿所吸引。他们发现只有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大胆、富有创意的想象,才能表达出诗人当时看到瀑布的感受,才能描绘出庐山瀑布这一伟大的自然奇景,从而感受到正是诗人的独特想象赋予了诗句神奇的魅力,使诗句成为千古吟诵的名句。

四、明白诗理

古诗由于语言精炼,意蕴深远,教师要引导儿童体会诗句中的深刻含义,尤其是诗中的比喻义和饱含哲理的象征意义。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了春天给大草原带来了生机,春风赋予小草生命,其中更歌颂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小草精神”。《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作者不满于现状,向上攀登,追求更高境界,这种宽广的胸怀,不凡的气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永远会给人鼓舞。

五、进入诗境

古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而表现各异,有的深广,有的壮阔,有的幽远,有的清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诗境展开想象,使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从而受到美的陶冶,艺术的享受。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寄寓诗人在友人去后的怅惘情绪,教师应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的孤船扬帆,逐步远逝,却还是望着、望着,直望到孤帆在蓝天与江水相接之处消失,还仍旧凝视着波涛滚滚的长江向天边奔流……”

六、读出诗味

1.诵读古诗

我在班级网页上建立了“古诗朗诵屋”,下设东南西北四个朗诵角,让学生进入其中诵读古诗,一周两首,从不间断。我还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诵读比赛、古诗接力诵读比赛。古诗诵读比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朗诵才华的好机会;古诗接力诵读比赛促使学生更多、更广泛地阅读古诗。有时,我还把学生诵读的古诗录下来,经加工后再播放给学生昕,让学生欣赏评议。

2.吟唱古诗在诵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还鼓励学生学习吟唱一些通俗易懂、韵律明快的古诗。我向学生提供多种背景音乐,让他们在自由选取的背景音乐伴随下吟唱古诗。这样,变读为唱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锄禾》是学生最喜欢吟唱的古诗之一,每次吟唱,他们特别认真,脸上写满了对农民同情、敬爱的神情。有的学生在吟唱时还能开动脑筋,配上动作,载歌载舞,使古诗学习更加新鲜有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节奏鲜明,音韵铿锵,高低快慢,抑扬顿挫。通过大声地朗读、吟诵,可以更深人体味诗中的情感,进入诗歌意境。其作用是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替代的,课本中大量的古诗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熟读成诵,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古诗教学四步曲 篇4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学习生字词语,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设计理念:

1.对于二年级的孩子, 由于知识储备较少, 理解能力也较差, 对于古诗的含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 在教学中不能就诗教诗, 而应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课文的图与文字的描述, 将几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孩子进行熏陶和教育。

2.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 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后由图入文, 图文结合, 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 渐入佳境, 在读中思、在读中想、在读中悟, 直至最后融情于境, 感悟其哲理。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 板书“登”, 指名读, 读准字音和复习写法。

2. 给“登”组词 (登上、登高) 。

3. 今天, 我们要和古代的大诗人去登一座楼, 这座楼的名字叫——— (继续板书:

鹳雀楼) , 谁能读好这个楼的名字 (指导学生读好楼的名称) 。

4. 鹳雀是一种鸟, 形状像鹤。

这座楼 (出示图片) 就是因常有鹳雀留在上面休息, 而得名为鹳雀楼。这座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城上。本来这座楼并不出名, 就是因为这首诗而名扬天下, 成了游览胜地。

5. 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登鹳雀楼》的意思就是登上鹳雀楼) 。

6. 理解了古诗题目的意思, 相信你们自然就能读好这个题目了 (指导读好题目:登/鹳雀楼) 。

二、扣题质疑

1. 读了这个题目, 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2. 生质疑。 (这首诗是谁写的?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诗人还想到了什么?)

3.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三、读准诗音 (知音)

1. 拿到一首诗我们首先要读准它的音, 谁来读一读。

2. 指名朗读, 纠正字音。

(点评:你读得既正确又流利;你读得字正腔圆, 有板有眼;你不但读得流利, 还读出了古诗的味道, 真了不起!)

四、理解诗意, 体悟诗情 (明意、悟情)

1. 了解诗人

读了课文以后, 我们知道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回答) 对, 他是唐代的大诗人王之涣。 (出示诗人的画像) 王之涣的诗歌在当时很有名气, 他的诗有不少被当时的乐工制成乐曲, 广为传颂, 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首诗中诗人王之涣在一个傍晚时分登上了这座鹳雀楼, 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2. 借助图画, 学习诗的前两行

(1) 诗人站在楼上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来看一幅画面 (出示课件, 再现太阳依着山慢慢下沉的画面) 。

(2) 生回答:诗人站在楼上看到了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了。

(3) 说得真好, 在鹳雀楼的前面是中条山, 山脉连绵起伏, 诗人站在楼上看了太阳就是靠着这座山在慢慢地往下沉, 所以诗人用了哪一个词来形容, 此时的太阳是靠着山下沉的? (生:依) 说得非常准确。

(4) 太阳下沉到最后怎么样了? (生:看不见了) 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 就说出了你们说的意思, 是哪个字 (生:尽) 真聪明!“尽”就表示完, 没有了的意思。

(5) (出示诗歌的第一行:白日依山尽) 借助画面我们理解诗中的“依”和“尽”, 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白日是什么意思?) 对, 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 我们再来看这幅画面, 诗人是什么时候登上这座楼的? (生:傍晚) 傍晚时候的太阳有时是什么样的?有时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生:有时通红通红的;有时颜色很淡) 对, 你们说得很好, 因是傍晚时分, 太阳颜色很暗淡, 所以诗人才会说它是白日, 而不能理解为白色的太阳。

(6)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行诗, 读出太阳慢慢下沉的情境。 (点评:太阳下沉得还不够慢;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一幅太阳靠着山在慢慢下沉的画面, 谢谢你!)

(7) 在鹳雀楼下是一条黄河, 诗人站在楼上还看到了些什么呢? (出示课件再现滚滚的黄河水流向大海的情境)

(8) 生:看到了黄河里的水在流动。

(9) 黄河里的水是什么样的呢?你可以用学过的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生:滔滔) 对, 老师这儿还有几个词语 (教师相机出示:滔滔、滚滚、奔腾不息、波涛汹涌) , 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记一记。

(10) 这样气势非凡的黄河水它最终流入了哪里呢? (生:大海)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中说到的“黄河入海流”)

(11) (出示第二行诗:黄河入海流) 指导学生读出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 流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情境。

(12) 站在鹳雀楼上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象,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太阳靠着山慢慢地往下沉, 滚滚的黄河水流入了大海)

(13) 将前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

3. 学习诗的后两行,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 诗人此时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 这句话就是说 (出示:想要看到, 就要

(3) 生: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就要再上一层楼。

(4) 那诗中的“欲”就是想要的意思, “千里目”自然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通过这句话, 诗人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出示:只有站得, 才能看得

(5) 指导读好后两行诗句。

4. 配乐朗读、背诵整首诗

(1) 指名配乐朗读。

(2) 指名配乐背诵。

(3) 集体配乐背诵。

五、听音乐, 画诗境

1. 请同学拿出你的笔和纸, 来画一画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

2. 配音乐, 学生自由作画。

3. 交流、赏析。

六、学习生字词

1. 出示生字:“雀”、“楼”。

2. 指导书写。

教你四步学好古诗词 篇5

【精彩栏目快速通道】 教学论坛 | 文言字典 中国文化 | 二十四史 古文观止 | 诗词大全 国学博览 | 主题诗词 七上译文 | 七下译文 八上译文 | 八下译文 九上译文 | 九下译文 必修一集 | 必修二集 必修三集 | 必修四集 必修五集 | 选修译文 四大名著 | 白话古籍 历代名文 | 历代名词 诗经鉴赏 | 诗词名篇

古诗三百 | 唐诗三百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山水诗 | 田园诗 边塞诗 | 送别诗 节日诗 | 思乡诗 哲理诗 | 闺怨诗 爱国诗 | 婉约词 咏物诗 | 咏史诗 爱情诗 | 春节诗 元宵诗 | 清明诗 端午诗 | 七夕诗 中秋诗 | 重阳诗 咏春诗 | 咏夏诗 咏秋诗 | 咏冬诗 雨的古诗 | 雪的古诗 风的古诗 | 花的古诗 山的古诗 | 水的古诗 长江古诗 | 黄河古诗 老师古诗 | 母亲古诗 战争古诗 | 友情古诗

教你四步学好古诗词

一、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

如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如果没有诗下的注释,我们只认为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但加上注释,我们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是通过写景表达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二、了解诗人的生平。

如李弥逊的《春日即事》。结合诗人生平可以知道,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三、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典诗歌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松、梅象征高尚的节操;牡丹象征富贵;柳象征送别、留恋等,主旨就不难理解了。

四、善于发现“诗眼”。

古诗鉴赏四步曲 篇6

【关键词】古诗鉴赏;题目;作者;注释;内容

古诗鉴赏难就难在诗句读不懂、抓不住要害上;就是一首较为熟悉的诗词,由于设题的角度不同,考生也不一定答得非常正确。其实,我们若能善于捕捉古诗词当中的相关信息,就能找到一把快速打开解读古诗词的钥匙,化难为易。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分四步来解读古典诗歌。

一、抓住题目透视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的纲;纲举目张,我们可以通过题目这个窗户来透视诗歌的内容。有的题目能直接传达诗歌的主要信息,如《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005年高考福建卷)、《新晴野望》(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等,把时间、地点、事件传达得清清楚楚;有的题目能直接告诉体裁,是词还是诗;有的题目能直接告诉我们诗歌的中心内容,如《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2006年高考江苏卷)、《邯郸冬至夜思家》(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等,把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一下子告诉了我们;有的诗歌题目能直接告诉我们诗歌的类型,像《出关》(2007年高考山东卷)是边塞征战诗、《夜归》(2006年高考四川卷)是写景抒情诗、《鹧鸪天·送人》(2007年高考江苏卷)是送别诗。知道了诗歌的大致分类,就有利于我们鉴赏这首诗歌。如果不先看诗歌题目就读原诗,要读懂意思确实比较难。

二、抓住作者论世

学生刚接触诗歌,还需借助作者来理解诗歌,根据自己已经积累的作者的相关知识来解读诗歌,知人论世;所谓“世”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从诗人生活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变迁中,透析诗歌中的隐含信息,能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如一看到杜甫,就能想到他的沉郁顿挫、语言精练传神、忧国忧民;一看到李白,就能想到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的古诗鉴赏题《新晴野望》作者是王维,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之作,大多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情趣;他写景善于动静结合。了解了这些,再来鉴赏诗歌就简单多了。《新晴野望》前三联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写了一组风景镜头,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是静物写生,虽秀美,但有点空旷,缺乏活力。因而,作者最后写道:“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两句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如此,我们就能把问题回答的清楚了。可见从作者入手,了解作者的生平际遇、思想倾向、创作背景,对理解诗歌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抓住注释领会

在古诗鉴赏试题中,诗文下经常有注释出现。大家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注释,它们往往是诗中用典或时代背景的解释,它们能使我们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它们是我们打开诗歌的一把金钥匙。

如《示长安君》(2007年高考湖南卷)诗后有一注释:“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从这个注释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际遇。这首诗是王安石使辽之前,写给其大妹长安君的,此时王安石已年届四十,仕途奔波多年,总觉大志未伸;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从青年时代起就想干一番事业的政治家,到了不惑之年还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其悲怆的心情可以想见;可是,这种心情又不是可以随便对人吐露的,且不说别人不一定能理解,稍不小心还可能招致“诽谤朝廷”的罪名!只有在像长安君这样自小和自己手足情深的亲人面前,才能一吐为快。他与大妹自小情深,然而会少离多,可见相见不易,偶尔相见必然喜极而泣;湖海相隔之后短暂相逢,又要远赴万里尘沙之外的异域,不能不使人倍觉悲怆。明白了这两点,再来回答问题,应该说找到了捷径。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四、抓住内容剖析

鉴赏古诗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剖析诗歌内容,这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传达的信息、反映的社会现实,进而概括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旨。

要把握剖析内容,首先要准确区分诗歌类型。我们经常接触的古代诗歌大体上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思乡送赠诗”。“写景抒情诗”是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新晴野望》(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咏物言志诗”是诗人通过对所咏之物的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红梅》(2004年高考北京卷)。“怀古咏史诗”是作者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借古讽今,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过华清宫》(2007年高考湖北卷)。“边塞征战诗”是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的情感或抒发相思离愁的情感,如《出关》(2007年高考山东卷)、《凉州词》(2006年高考天津卷)。“思乡送赠诗”是诗人在他乡难免思乡写诗寄托情感,或因送别亲朋好友而写诗赠人,如《鹧鸪天·送人》(2007年高考江苏卷)。准确地区分古诗类型,能有效地帮助我们鉴赏古诗。

其次,要品读语言,把握诗眼。古人作诗非常讲究炼字,而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那个字就是诗眼。找出诗眼,思考作者的意图,挖掘其中的深意,就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如《新晴野望》(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三联的“明”“出”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找准这两个字,揣摩明白这两个字的内涵,诗歌所描绘的一幅天然绝妙图就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再次,要根据起、承、转、合的诗词规律疏通句义,把握诗歌主旨。疏通句义就是在分析技巧、揣摩语言的基础上,翻译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考生还应根据古诗的章法来分析诗句。关于古诗词的篇章结构,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也有“章法”可循,这就是元代范椁说的“起、承、转、合”,创作诗词要扣紧这四环,鉴赏诗词也要扣紧这四环。“起”,即开始,一般是景物描写,托物起兴;“承”,即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景物;“转”,即转折,就是由景物描写转到人物心理的描写上;“合”,即收合,就是把诗歌的写作情感合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上。譬如绝句,首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末句为“合”。如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起句是景物描写;次句承接写景物,即承上句的“光”字;第三句宕开一层,转出诗人的举动;末句点题,合到作者思家的情感上,突出“思”字。律诗每首八句,第一、二句(起联)为“起”,三、四两句(颔联)为承,五、六两句(颈联)为“转”,七、八两句(结联)为“合”。

古诗教学四步曲 篇7

一、创设应用情境

首先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 捕捉生活素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他们熟悉的情境, 激发兴趣, 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 先让学生观看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 又通过学生举出的生活实例, 如太阳的升落、每周的延续……激发兴趣, 掌握循环的定义, 又出示2÷3, 1÷6, 在计算和讨论中, 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又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 我先宣布本周兴趣小组开办, 请根据各人的兴趣和爱好报名……然后告诉大家刚才调查的过程就是统计, 经过调查得到的各组人数叫数据, 为了把结果表示清楚, 就要对数据加以整理———提示课题.二、培养应用意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是要让学生知道, 生活中充满数学, 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主动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完“确认位置”新授课后, 可启发学生用自家的住所、班级里的座位等说一句话, 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学习“时、分、秒”后, 可让学生制定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表.既提高了兴趣, 又蕴含了运用数学知识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在生活中用.

三、提高应用能力

强调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是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有应用的意识, 更要引领学生分析、思考、比较、鉴别, 让他们真正具有实际应用的能力, 而不是生搬硬套.

如新教材第3册35页, 有这样一题:“有27箱苹果, 小明每次能运8箱, 他须运几次?”因刚学完“有余数除法”, 大部分同学思维定式用27÷8=3 (次) ……3 (箱) .此时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这余下的3箱该怎么办? (再运一次) 所以得出小明需要运4次的答案.又如, 新教材第2册《5的乘法口诀》练习题中有一思考题:“小方唱一首歌需3分钟, 现5名同学一起唱这首歌需几分钟?”教师可组织学生表演.通过实践, 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 灵活应用知识, 而不是“南水北调”.

四、扩大应用评估

在考试内容方面, 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考查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联的, 能体现综合应用的内容.如前年五年级数学期终试卷有这样一题:“一种巧克力饼干每千克12.68元, 现小明买了1.3千克, 应付多少元?”在试卷分析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能正确计算, 却没有考虑到现实生活中比分还小的人民币单位根本没有, 故错误率很高.

奏好教学过程四步曲 篇8

一、怎样引入新课和创设学习情境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备课时, 一定要花心思如何去导入新课, 虽然导入新课在一堂课当中占的时间不多, 但所扮演的角色却是相当重要的, 教师通常都要费尽心思来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一般说来, 一个导入至少需要完成下列四个目标中的一个: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建立联系和组织指引。

例如, 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任意画一些三角形并量出每一个角度的度数, 然后告诉老师其中两个角的角度, 老师就一定可以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们觉得很神奇和不可思议, 直接就引起了学生们对于探究三角形的兴趣和动机。又如, 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们复习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多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联系, 当学生知道了多边形可以通过画对角线的方式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的时候, 就建立起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导入了新课。这是一个用活动、用问题引入的好例子, 圆满的完成了导入的任务。教师先用学生活动的模式让学生考教师,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准确回答三角形内角度数的经历中激发起学生也要学会的强烈动机;教师引入三角形内角和来导出多边形的内角和, 这样既引入了新知识, 又复习了旧知识, 还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 综合理解。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到, 要用问题的方式来导入新课, 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是很重要的, 它既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除了以用一些游戏活动或实验等产生悬念和问题的引入方式外, 教师还可以用讲授的方法来导入正题。比如, 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 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着手问:做一锅汤, 要知道味道好不好, 怎么办?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喝一点试试味道就行了。不错, 要知道这锅汤的味道如何, 取点样本试一下就知道了, 所以, 在生产中很多检查都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来完成的。这样, 教师就由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入了要讲的内容。课堂气氛也跟着活跃了起来。对学生来说, 学习动机是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 它总是和需要直接关联的。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提供诱因,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怎样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

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越来越重视以学生为主体,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 教学过程要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展开, 也就是说, 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 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

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足准备, 必须清楚每一个知识点, 包括每个概念、定理和公式等, 都要经过仔细地探究和思考。再结合学生们的现有水平, 预测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 该怎么去引导解决。如果事先不做好这些准备, 在上课过程中就会手忙脚乱, 既达不到预定的探究知识的效果, 也会浪费课堂上的时间。要有准备的探究, 而不是盲目地探究。

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探究时,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节奏, 适当地安排时间, 不要因为探究过程而影响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有些老师在引导学生来探究的时候会不知不觉用了太多的时间, 导致课堂内容都没有讲完就下课了。在探究开始时, 可以适当放慢节奏, 确保每一个同学都明确要探究的问题, 如果匆匆带过的话, 可能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探究的任务是什么, 只能看着别人在讨论, 完全就是浪费了课堂上的时间。之后, 再进入真正的探究,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明确任务阶段, 一定要稳妥, 不能贪快省时间。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象或精辟的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方向发生错误的时候, 教师可以适当指点错误, 并暗示正确方向,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道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大方向没错, 却走了弯路, 变得繁琐的时候, 教师要及时肯定其中合理的地方, 并指出需要改正的地方, 鼓励学生另觅捷径, 探索出更优良的方法。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 有时候在课堂上探究的气氛很好, 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节奏, 不能一发不可收拾, 更多的探究可以留到课后让学生们继续讨论, 不能因为探究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学生谈就完成之后, 一定要对取得优秀成果的同学进行表扬和肯定。尽量多地让学生在课内交流成果, 教师也要适当总结并反思整个探索的过程并做一些适当的点评。

三、怎样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无论课堂上的讲课是多么的精彩, 学生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 学过之后不复习的话, 又会很容易把所学的知识都忘掉。所以, 教师一定要做好复习巩固的工作, 这是维持课堂取得的果实的重要一步。教师在新知识的探究、操练和复习中都会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 以加深、巩固和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可以通过一些提问的方式来加强学生们对知识的印象。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来为学生巩固和强化知识。无论在新知识的探究阶段, 还是在巩固和强化阶段, 教师都应用不同的方式来加强学生们对知识的印象, 帮助学生记忆, 减少遗忘。通过知识构建的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 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点的记忆。巩固和强化的常见方法是练习, 通过练习题来加强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达到熟悉掌握知识点的目的。教师也可以花点心思设计一些游戏或竞赛来考察和巩固学生们的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怎样结束课程

有时教师还没有讲完预定的教学内容时就下课了, 也不要马马虎虎收场结束, 收尾同样是课堂的一个重点, 一个好的结束可以学生感觉意犹未尽, 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教师可以进行简短的归纳和小结, 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 适当赞扬在课上表现突出的学生。还可以将知识适当引申, 开阔学生的视野, 也可以用知识间的联系来带出下节的课题, 埋下伏笔, 让学生继续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

总地来说, 这教学四步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教师一定要花时间去实践和探索,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 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不断跟随着发展变化。然而, 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都少不了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四部曲, 那就是导入新课, 探索讲解, 复习巩固和结束。

小学应用题教学“四步曲” 篇9

一、分清题型,明确数量关系

学生会正确地分析应用题, 能根据已知条件找出表明数量关系的词语,并由此进行判断、推理是列式计算的基础。指导学生分析应用题,首先要判断是哪个类型的应用题。如果条件里给出了路程和时间(速度 ),就可以明确为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如果条件里给出了工作效率和时间, 就可以明确为做工问题的应用题;如果条件里只给出了几个工作时间,再没有其他量,那就明确为归“1”问题的应用题;如果条件里出现了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就明确为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在正确判断题型之后,就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认识两个条件之间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二、列式计算,理清思路顺序

对于复合应用题的学习和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而列综合算式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列综合算式应在列分步算式的基础上进行。如一块钢坯重150千克,先截下60千克做40个同样的零件,照这样计算,余下的钢坯可以做这样的零件多少个?从问题中可以看出,首先要算出余下的,那么就要从总量中减去先截取的,然后从“照这样计算”引导出第二步求单位平均量 (60÷40), 第三步用余下的钢坯÷单位平均量 , 这样分析后,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就很简单了。

三、复述讲解题意,加深理解深度

复述、讲解分析的过程、列式的依据,不仅可以掌握某一类型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还可以检验学生对题意是否理解透彻。这一训练,对于启发学生自觉地把数量之间的关系, 从具体的事例说明概括为一般的法则或特性,并且进一步加以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学生会复述讲解题意,既可以提高应用题教学的质量, 又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把自己获得知识的有关信息反馈给教师。

引导学生复述讲解, 开始阶段可以采用问答式进行。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连贯地讲述题目的结构特征,计算方法和选择算法的依据。以分数应用题为例: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2、5,还剩多少吨 ? 就要引导学生说出已知的条件有几个,单位“1”是谁“用去的”怎么求。学生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流畅地说出“原有的减去用去的就等于剩下的”这一等量关系,就表明其完全掌握了解答此类应用题的方法。

四、改编、自编应用题,提升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编题是提高的过程, 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 过程。通过自编应用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也能使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自编应用题,学生的思路会变得更清楚、明确,叙述和判断会变得更有把握和根据。通过改编应用题可以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融会贯通, 并且能深入地理解不同类型题目的内在联系逐步认识各类应用题的来龙去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灵活地应用知识, 进一步认识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改编应用题是自编应用题的基础, 在训练自编应用题前,应先训练改编应用题,为自编应用题打好基础。在改编应用题时,可以让学生对同一应用题的条件进行改编,也可以对问题进行改编,形成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训练模式。

在改编的基础上进行自编, 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 只要在题型范例的基础上编出相同类型的条件和问题,进行连接组合,就能编出完整的应用题。

上述“四步”虽各有其任务,但是它们彼此之间有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分析是基础,列式计算是目的,复述讲解是巩固和反馈,编题是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每个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地衔接每个环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校外少儿声乐有效教学四步曲 篇10

关键词:校外声乐教学,合理分班,形象教学,选材技巧

校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许多家长对校外教育的培训越来越重视, 少儿声乐作为其中一项也受到了许多家长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孩子投身于声乐学习中, 可是学习成效却不明显。其主要原因还要从现状说起:

1.家长层面。很多家长认为声乐就是简单意义上的唱歌, 孩子回来能够哼上一两首歌就不错了, 有的甚至认为唱歌就是去娱乐一下, 它和其他的学科辅导不一样, 因此, 只是把孩子送到老师那里, 从不加以要求。

2.学生层面。绝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导致孩子在上课的过程中出现嘻嘻哈哈、敷衍了事的状况, 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后练唱任务更是置若罔闻, 随便应付。

3.教唱方面。少儿声乐教学, 不只是单纯的教会学生唱几首歌曲, 而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使他们的音乐艺术天赋得到开发, 提升音乐教育的正能量, 提高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然而现实中的发声训练太枯燥, 孩子们没兴趣, 教学的成效偏低。

鉴于以上现状, 笔者在教学的同时不断思考:在校外教育的这片蓝天中, 应该如何提高少儿声乐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走好声乐教学四步曲, 来有效促进和提高校外声乐教学的效率。

一、探明学情, 合理分班———奠定有效教学的“前奏”

声乐表演兴趣班一般采取大课班的教学模式, 学员来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年龄跨度比较大, 所以音乐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一情况, 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年龄层次和音乐基础进行分班。如我的声乐班共有150位学员, 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我设立了初级、中级、高级班和精英四个级别的班级。初级班是由低年级的学员组成, 主要来自一二三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嗓音明亮, 性格活泼开朗, 教学中以表演唱为主, 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感觉, 为进一步提升音乐素养打好基础。中级班是由四五年级的学员组成, 他们是初级班的延伸, 有着一定的音乐基础———不管是在音乐修养、音域宽度, 还是声音技巧等方面, 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艺术表现力较强。声乐高级班是中级班的提高, 基本是由13到15岁的学员组成, 这个年龄段的学员虽然多数开始进入变声期, 但是他们音乐基础比较扎实, 有着良好的歌唱状态。声乐精英班的学员是从每个班的优秀学员中挑选, 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这个班的学员多数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有突出表现, 演唱技能较娴熟, 舞台表现有张力, 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通过这样梯队式的分班教学, 使得孩子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循序渐进, 演唱技巧逐步提高, 音乐素养慢慢积累, 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声乐学习的氛围, 也慢慢培养出了一批当地认可的优秀小歌手。

二、形象教学, 提高兴趣———打造有效教学的“副歌”

少儿声乐教学具有打造周期较长、练唱相对枯燥的特性,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习。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事物的前提和基础。在少儿声乐教学中, 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歌唱产生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因此, 教师需要把握每一个年龄层次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选择符合他们年龄段的教学内容, 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趣味性的教学语言, 使孩子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体验、感受歌唱的魅力, 从而激发他们对歌唱的兴趣。少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要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 采用生活中的感觉、有趣的小故事启发他们, 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完成声音的技巧练习。

三、因班而异, 精选教材———形成有效教学的“篇章”

在声乐教学中, 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 它直接关乎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嗓音条件、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为他们选择不同的演唱曲目, 确立不同的演唱风格。我在教材的选编上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适龄性。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 在选择教材的时候, 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他们的歌曲。像低龄儿童, 初学声乐, 音域较窄, 我会为他们选择《山楂果》、《娃娃赶鸭鸭》、《宝贝小米多》等;而中年级的学生, 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 为他们选编的歌曲也要相应的增加演唱难度, 如《来到拉萨》、《想变成一棵树》等;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声乐有一段时间了, 音域得到了拓宽, 音乐理解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时就要为他们选择一些艺术歌曲来演唱, 如《绒花》、《鼓浪屿之波》等。

2.多样性。孩子年龄小, 感受力不是特别强, 容易对重复的音乐风格产生疲劳。因此, 在选择教材时, 注重所选歌曲在题材内容、体裁形式、风格特点上的多样性, 可以增进学生对唱歌的兴趣, 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进而培养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3.原创性。原创歌曲承载着较强的地域文化, 它的推广既能丰富少年儿童的艺术生活, 又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我们身处江南水乡, 小桥流水, 风光旖旎。当地的作曲家吴利明老师挖掘地域文化精髓, 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少儿声乐作品, 有具有浓郁水乡特色的《水乡歌》, 充分表现了水乡孩子对家乡的热爱;有适合二三四年级学生演唱的, 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文明出行、具有爵士乐特点的歌曲《让一让》;有适合高年级学生演唱的《彩色的风》、《和阳光跳个舞》;还有适合男生演唱,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歌曲《街舞少年》, 等等。这些原创歌曲的注入, 不仅让学生浸润在家乡浓浓的水乡氛围中, 同时也让他们唱出了属于他们年龄的独特风采。

4.时代性。富有时代气息的少儿歌曲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 尤其是一些融合了流行音乐元素的少儿歌曲。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我紧扣时代节奏, 为不同性别、年龄的孩子选择相适宜的歌曲。

四、注重技巧, 提高素养———唱响有效教学的“高潮”

对于歌曲的处理, 我一般从四个层面入手,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与综合素养———

1.分析作品———把握内涵。每一首曲子都有它特定的创作背景, 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 需要和学生探讨和分享对作品的理解, 从分析歌词入手, 将歌词表现的内容, 塑造的艺术形象通过自己的知识和体验,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作品。如歌曲《水乡歌》, 这首歌曲的歌词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优美的诗歌, 作曲者赋予了它优美的旋律, 让水乡的孩子唱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歌词中的引子部分“水乡什么多?水多, 船多, 歌儿多”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表现出了水乡孩子的活泼可爱和俏皮, 三段体的歌词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幸福生活的图画。充分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后, 学生在演唱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歌曲。

2.体悟情感———生动再现。歌唱是情感的艺术, 也是人们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训练是贯穿歌唱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中, 常常会引导孩子们“以情带声, 以情动人”, 在训练他们声音技巧的同时, 注重歌唱中的情感表达。

3.咬字吐字———灵活准确。要想成功地演唱一首声乐作品, 必须做到清晰地咬字吐字, 再加上完美的声线, 这样才能使感情的倾吐做到真实, 使艺术感染力达到极致。如《好一个杨排风》这首歌, 歌曲特点是节奏快, 十六分音符多, 学生在演唱时很容易含糊。我要求他们在唱“抚摸着帅旗帅旗啊”和“呼啦啦啦的帅旗啊”这两句时, 强调“抚”字和“呼”字, 后面的字轻带, 不必每个字都咬住, 这样就能把十六分音符的地方唱好, 避免出现跟不上节奏的情况。“好一个杨排风”这一句是整首歌曲的灵魂, 在演唱的时候, 咬准“好”字, 牙关打开, 用咬苹果的感觉来体会……经过这样的一系列处理, 歌曲在演唱时更有气势了, 为我们再现了杨排风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

4.创编表演———张扬个性。孩子天生有表演的欲望, 在校外教育的大摇篮里, 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 往往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了让他们在舞台上有更好的表现, 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 融入歌唱表演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会在教学歌唱技巧的同时, 加入表演的训练, 为每首歌设计适合儿童特点又有个性的动作, 让学生把歌曲的内容和情节以边唱边舞的形式表现出来, 尤其注重他们在演唱时的表情、姿态和形体的训练。

古诗教学四步曲 篇11

第一步:“泡”开诗歌,知道“是什么,说什么”

解诗:读题归类,检索加工,细研尾句。

所谓“读题归类”,即仔细读诗词的题目,根据题目准确将诗词归到具体的类别当中,是送别诗,还是边塞诗,是咏物诗,还是闺怨诗等。根据相应的诗词类别大致推知其应该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接着“检索加工”,即仔细阅读相关的内容,包括作者及相关的注释以及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及相关的手法等等,进而能够对诗词内容与情感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最后“细研尾句”,即对诗词的尾句或是尾联进行细心研读琢磨。往往在尾句(尾联)中将主旨情感突出与点明深化。这样再结合前面的检索加工,就能够基本上把握本诗词的情感与主旨了。基本上理解与把握了诗词的内容与情感,为下一步具体作答做好了铺垫。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快速理解诗词:1.“泡”题目——初判题材,定向归类。2.“泡”注释——检索加工,知人论世。3.“泡”诗句——联想想象,明确内容。4.“泡”情感——细研尾句,晓情明旨。

第二步:“锁”定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审题:审清题眼,审辨隐含,审明考点。

所谓“审清题眼”,就是要抓住诗词试题题干中的关键所在。即“题眼”,是问什么,要考查什么方面,是诗词中某个意象,某句、某联,还是某阕中某个字的含义等,或是什么情感,或是某种艺术手法等等。所谓“审辨隐含”,就是仔细辨析题干中隐含的内容是什么,需要考生仔细辨析出来,然后再结合题干内容作答。所谓“审明考点”,这是重中之重。比如诗词考纲中关于古典诗词的能力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二是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作为考生,要非常明确这两方面的要求的具体考点是什么。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够一眼明了本题要考查的是哪项考点。是考意象,还是意境;是情感,还是艺术手法;是考查语言,还是思想内容等等。这样针对不同的考点,相应明确不同考点的答题要点,就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与作答出相应问题了。

第三步:“定”准格式,做到“问多少,答多少”

表达:切准要点,巧用术语,具体作答。

所谓“切准要点”,就是不同的考点,答题的要点是不同的,一定要准确切入。比如,意象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什么意象,二是意象的特征,三是通过意象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就能够将相关内容答准,不漏点。所谓“巧用术语”,就是诗词鉴赏中有许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我们平时如果掌握得多一些,再能将这些术语与相关诗词内容、情感、手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以景结情”、“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等等,巧用这些术语增加答题的准确度与深刻性。所谓“具体作答”,就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作答,不能空对空。诗词本身就是比较抽象与含蓄的,出题者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所以诗词作答的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阐释才行。比如借景抒情,考生要具体答出借什么景抒什么情才可以。绝不能只答一句本诗词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这样高度概括的话,下面没有具体内容了,这是答古诗词题的大忌。

下面以2014年北京卷古诗词题为例来谈。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受。

问题: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第一步:“泡”开诗歌,知道“是什么,说什么”

解诗:读题归类,检索加工,细研尾句。

从题目看“奉陪郑驸马韦曲”是一首奉命陪人游览景致的诗词,可以算作借景抒情的诗。再加上给的注释中“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这一注释看似无心,其实大有深意。尤其是注释的后半部分“求仕于长安而未果”,足以说明此时作者是一种无奈与灰心。陪驸马游览“韦曲”胜地,而自己却“求仕未果”此时的心情便可想而知。

下面再检索加工,知人论世;发挥想象,明确内容,可以推知诗中“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可以想见此时作者是借酒浇愁,年龄越来越大,而自己却求仕未果。

再次,仔细研读诗的尾句“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结合试题中的第三题中所给的注释可知,可以看出作者“求仕未果”之后,有一种意欲归隐的想法。这样基本上能够把握住全诗的主要内容与情感,为下文的作答做好铺垫。情感如果把握不准,往往会偏离题意。

附:【诗词译文】韦曲这里的花开得这样美丽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实在是惹人心动到了极点。杯中盛满了绿色的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我一心欣赏美景,顾不得山石尖锐的棱角勾破了我的衣服,藤梢刚刚长出来的嫩芽,颜色那么嫩绿新鲜,直刺人的眼睛。面对这样的美景,什么时候我也能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第二步:“锁”定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审题:审清题眼,审辨隐含,审明考点。

下面先看问题: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第二步:审清题眼,审辨隐含,审明考点。

在这一问题中,题眼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问的是有关思想情感,而且给定了答题的范围是最后两句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再去仔细审辨隐含,“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这一隐含中明确指出了刘岩隐逸不仕。最后“审明考点”是考查怎样“表达思想情感”,这样再结合注释“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与尾句“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将这三个方面结合串联到一起,情感就出来了,即作者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第三步:“定”准格式,做到“问多少,答多少”

表达:切准要点,巧用术语,具体作答。

首先“切准要点”,既然是让结合最后两句分析怎样表达思想情感,那么首先就要将最后两句的内容先大致翻译一下,之后知道这里是采用刘岩的典故,手法上肯定是用典。再者“巧用术语”,就是结合内容将“典故”、“曲折含蓄”用上,这样就能准确规范地将“怎样表达”的问题答出了。最后是“具体作答”,就是该翻译的翻译,该用的术语要用上,该答的手法答出,抒发的是什么情感等要具体答出,绝不能空谈。

附:【参考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对韦曲春色的喜爱之情,进而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四步曲” 篇12

一、激发写作兴趣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就会产生很多消极抵触情绪,会极不情愿地进行写作。此时,在学生的心中,写作就如同完成一件艰巨而繁琐的工作,完成的质与量自然不高。相反,如果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就会产生更多的乐观情绪与积极行为,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参与,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兴趣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与取得成功的基础,要搞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就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写作浓厚的兴趣。

1. 以教师吸引学生。

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写作的喜好。教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喜爱,学生自然会把这种积极的情感转移到他所任教的学科上来。我们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形象,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收起“高高在上”“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成为朋友;收起严肃与呆板,拿出自己的爱与微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期待、热爱与真情。这样,教师自然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赢得学生的好感,进而转移到写作上来。

2. 以美文激励学生。

教师可以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或者本班学生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之美,以此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写的欲望。尤其是本班学生的优秀之作,更能起到激励作用,可以使学生以此为目标和榜样,鼓励学生认真地对待,努力完成。

二、积累语言素材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写作素材就是写作的基石,没有一定的素材,作文就如同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许多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丰富的语言素材,写作时就如同闭门造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学生写作时无内容可写的问题。

1. 学会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写作源泉,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能够打动读者的优秀作品。我们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以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充分调动生活经验,以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来写出富有个性的作品来。在平时,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人、物等的方法,让学生留心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上学放学路上、与父母家人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一次旅行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宝贵的写作资源。

2. 学会阅读。

阅读是吸收与内化的过程,而写作则是倾吐与表达的过程,要想表达得好,就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吸收。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阅读的机会,要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而不是仅局限于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要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语句的优美、用词的精炼、感情的真挚、意境的优美,要领会作者的布局、立意与构思,达到真正理解,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为己所用。

三、加强写作训练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与训练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的写作训练中提高对材料、方法的驾驭能力,使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不断提高。

1. 限时完成写作。

限时写作这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每节写作课,要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

2. 口头作文训练。

与书面写作相比,口头作文更具灵活性与随意性。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课堂教学的间隙等,学生可以自由发言,长短不限,只要与话题紧密结合,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都可以。这种训练方式灵活,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3. 坚持写日记。

教师要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学会用笔来记录自己的一言一行,记录所熟悉的人,记录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哪怕只是“流水账”式地记录自己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也要让学生坚持,使学生在不断的写中提高。

4. 进行随堂练习。

教材所选入的文章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与写作,在学习这些优秀的文章时,我们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缩写、写读后感等各种训练。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四、改革批改环节,使之成为师生交流的阵地

以往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但是学生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对批改意见与作品进行比照。评价不是写作的终结,而是写作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是提高学生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改革传统批改方式,使批改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事,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批改进行积极回复,使之成为师生交流写作方法与沟通情感的阵地。

1. 交流写作方法。

批改的重要作用在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文章的成功之处与问题所在,以便扬长避短。因此,教师在批改时,要做到真实而具体,切忌一些大话,要用具体的语言对学生的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批改,让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批改内容是不尽相同的,要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使批改成为师生交流方法的阵地。

2. 沟通情感。

作文是学生现实生活与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学生的喜怒哀乐、情感的波动、心理活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作文中,不管学生写得好或差,教师都要加以重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急,在学生沮丧时给予鼓励,在学生取得成功时给予祝贺,在学生失望时给予激励,要用语言来化解学生心中的“冰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温暖学生的心灵,使批改成为师生沟通情感的阵地。

上一篇:高中生写作能力培养下一篇:清洁生产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