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三部曲

2024-06-07

古诗教学三部曲(精选10篇)

古诗教学三部曲 篇1

青海西宁市城北区教育局(810000)李安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都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这些诗句读起来简单、好理解,学生读起来能够朗朗上口。学习这些古诗,既可以为学生养成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又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祖国文化的精华。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呢?几年来,我致力于探索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出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步骤。根据低年级儿童喜读爱背、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地运用感性材料,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引导学生人情入境,进入诗情画意,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在想中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在画中升华对古诗的理解。

一、读一读——感知古诗

古诗大多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非常喜欢读。但是,我们教师在进行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时,总担心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够,往往包办代替,把自己的理解、教参的解释一股脑儿地搬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取代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但是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己读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体验与自我感知。对课文的内容不是由教师先整理出来后再教给学生了,而是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不是教师所能替代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完成的,它只有靠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品味。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总爱读这些古诗,就像喜欢儿歌那样。在教学古诗之前,我直接问学生:“读读看,看看你读到了什么。”有时候,学生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可能给我们一个惊喜。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但他们仍能从字里行间挖掘出自己所理解的东西。

在学习《村居》(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时,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文章,并谈谈发现了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我发现这首诗写了小草、莺飞、杨柳、大堤、学生、东风、纸鸢等,是一幅好美的图。”“我看到了几个小学生在河堤上放着风筝呢。”“我还看到杨柳在春风的吹动下已经吐出绿芽了。”更让我感觉到惊奇的是,有一个孩子竟这样问:“‘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里的“醉”是什么意思呀?杨柳可没有喝酒呀。”他的话让本来活跃的教室安静下来。是呀,杨柳为什么会“醉”呢?他们睁着大眼睛等着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正所谓读而生疑,疑而知不足。不满足的心态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知识的传授奠下了良好的氛围,难解字词的瓶颈问题也在学生的主动求知中迎刃而解。于是,我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往年春天里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想想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带着这种陶醉的心情和表情去读这句诗。学生读得绘声绘色,仿佛真的陶醉在美丽的二月风光里。

二、想一想——懈读古诗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爱想象,他们的想法有时会出人意料。学习古诗就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爱想象的天性。只有想象,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诗的内容与意义。所以,我们的古诗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对古诗的字、词、句的理解与背诵上,而应该让学生通过文字来充分感悟到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与内容。因此,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我经常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配乐朗读,然后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古诗所表达的场景中畅游,最后再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在学习《小池》(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这首古诗的时候,在学生了解诗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之后,我播放了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用自己浑厚的声音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伴着悠扬的音乐声,一幅迷人的小池图景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看着他们摇头晃脑的样子,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可以感觉出他们已经完全被眼前的情景所陶醉。此时,我再让学生谈谈刚才所看到与想到的景象,孩子们都纷纷举手抢着回答:“我看到了一个泉眼正在呼呼地向外淌着水,还不时地冒着一个个水泡。”“我看到了岸边树的影子被阳光照在水中,有几条小鱼在树荫下快活地游动着。”“我看到了几片还没放开的荷叶才从水下伸出一个角上来。”“我看到了一只蜻蜓站在荷叶的角上。”

看看这些孩子的回答吧,如果用我们教师的语言来讲述这首诗,也许不会有这些漂亮的回答。如果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思考,我们孩子的思维就会禁锢在我们教师设计的圈套里出不来。通过学生自由的回答,我已经感觉到虽然是低年级的孩子,但是他们已经学会把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古诗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种理解既是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对美的体验。他们了解了诗中所表达的意思,更体会到时诗外的情感,将心中的感慨借助诗人的诗句表达出来。

三、画一画——升华古诗

由于低年级古诗常常把图画、韵律、语言等融为一体,对学生有着一种特殊的审美教育。因此,我经常在教学完一首古诗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来作画,画出诗中所描绘出的场景。孩子们会欣喜地在课堂中拿起了画笔,画《所见》,画《小池》,画《绝句》,画《村居》„„在画《村居》中,孩子们会为如何来画风而争论不休;在《所见》中,因为诗中说的是没有发现蝉,所以孩子们为要不要画蝉而展开激烈的争论。我们不会去论孰对孰错,因为孩子们自觉、主动的艺术再创造为我们的低年级古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古诗教学三部曲 篇2

一、解诗题, 讲诗人

诗题乃诗眼, 是全诗内容的浓缩、概括, 点出其意, 必将有助于学生对全诗内容的初步理解。这就如同看一个人, 先观其面貌, 便能对其性格及阅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诗题就是整首诗的脸, 诗人将诗的意蕴涵于其中, 将情愫寄托其上, 所以学习诗歌的第一步, 便是揭开诗题这层面纱, 对诗的内容作一整体把握。诗题的构成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 地点型。如曹操的《观沧海》,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杜牧的《泊秦淮》, 王维的《竹里馆》,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等, 均是交代了写作的地点, 而大部分又是将地点作为写作对象, 教师要讲明这一点, 使学生在心中勾勒出诗歌的轮廓, 便于做更细致的分析。 (2) 叙事型。此类诗题更是凝练地将所述之事先行告知于读者。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将前因后果均交代清晰, 《春夜洛城闻笛》, 更是时间、地点、事件一应俱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把写作的状态展现得一览无余。岑参的《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均叙事明了。赵师秀的《约客》, 更是直白。另外, 还有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对这些叙事类诗题加以讲解, 将会对学生的诗歌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抒情型。诗歌是诗人情之抒发, 意之表达。有些诗题, 往往“迫不及待”地将诗人的情绪暗示给读者。如李白的《行路难》, 一个“难”字, 蕴涵了万般艰辛、无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个“破”字, 更是道出了无尽的孤独与辛酸。古诗历来以含蓄著称, 若不是情之漫溢, 断不会如此直白地将内心之情流露于“脸”上, 使人一眼看到自己的愁苦。 (4) 评议型。此类多是议论性诗歌, 作者将自己的目的赋予诗题, 使人一目了然。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赵翼的《论诗》等, 直白干脆。

解完诗题, 便要对诗歌的作者作一下讲解了。了解作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知道他是谁, 而是要通过他所处的时代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这有助于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观沧海》, 只有先对曹操当时东征乌桓之历史背景了解清楚, 才能充分领略“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的大气磅礴。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只有了解到刘禹锡的被贬之状, 才能更深刻地领悟“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之无奈与落魄, 进而对诗人的乐观由衷钦佩。再如《过零丁洋》, 若不了解文天祥及当时的社会境况, 如何体味“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的苦楚呢?

二、抓字眼, 明诗意

了解了诗题与诗人, 接下来就是对诗句的学习了, 这是诗歌学习的第二层。当然, 把握诗句的意思并不能单单依靠直白的翻译, 这样反而会破坏诗的含蓄之美。细心观察你会发现, 每句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而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灵魂, 那就是字眼。引导学生找出字眼, 挖掘其内涵, 便能对诗句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以卢纶的《塞下曲》为例:“林暗草惊风”, 一个“惊”字, 既写出了风之突然、凶猛, 同时也巧妙地交代了“将军夜引弓”的原因, 将李广的勇敢、警觉充分展现了出来。而“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的“平明”, 本意早晨, 不仅与上句中的“夜”形成反差, 也显示出了将军对箭法的自信, 一个“没”字, 更是把李广的无比神力描绘到了极致。至此, 一个勇敢机智、武艺高强的边塞将军的威武形象跃然纸上。

三、想意境, 悟诗情

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创造,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进一步领略我国灿烂辉煌的悠久文化的神韵。这一层也是诗歌学习的最高层, 是最终目的之所在, 前两层都在为其做铺垫。

古诗教学“三部曲”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81-01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明中的灿烂精华,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让学生跨越时空,实现与诗人的对话,既有利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富有生命力的诗歌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古诗教学中“如何跨越时空,实现读者与诗人的对话”这一问题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诗兴趣

古诗意蕴深刻,情感丰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生获取情感体验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它相隔年代久远,时代背景复杂,给学生学诗带来困难。调查表明,小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对学古诗不感兴趣的比例越高。这样的状况也更容易使教师一不小心就走进古诗教学就是“解释古诗”的误区,课堂教学中采用“问答法”,充满活力的诗歌艺术成了枯燥乏味的理解意思,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陷入两难的境地。因此,如何让学生产生学诗的兴趣显得格外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材众多的古诗中,有不少诗歌描绘的是大自然的秀丽风光,祖国的壮丽山河。对于这类诗歌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学诗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创设有效的情境,“先声夺人”。这里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说说如何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教师在课前播放庐山风光片,让学生欣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了庐山后的感受,然后教师介绍庐山:庐山是世界级名山,以雄、奇、险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涌鸣雷的清泉飞瀑展示了它无穷的魅力。自东晋以来,诗人们满怀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歌词赋有4000多首。宋代诗人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一样千古长流,脍灸人口,家喻户晓。

风光片的播放和充满诗情的介绍,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零距离地感受了庐山的美,而教师充满深情的介绍,更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奠定了学好古诗的基础,学生读诗也定会诗味盎然,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走入李白的世界,开始与这位唐朝最著名的诗人进行文字和思想的交流。

二、重视朗读,品味语言美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多角度、有创意,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有些课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对于语言凝炼、感情丰富的诗歌,更要把朗读摆在重要的地位,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美,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直指诗人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的教学要重视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有人说:“体会了诗歌的情感,才是读懂诗歌的标志。”此话一点也不为过。现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谈谈朗读的多元性和创造性。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是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理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就可以让学生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而诗人笔锋一转,“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样壮丽的河山竟被金兵侵占,从朗读中,学生就能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其实,这首诗的教学并不一定到此结束。课堂上,我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向南宋统治者诉说这几句诗,还让学生从“遗民”的角度向诗人倾诉这首诗。不同角度,富有创意的朗读,深入理解了诗人的感情,课堂弥漫了诗的芬芳。投入情感地读诗,也读出诗的情感了。

三、拓展延伸,提升文化素养

入选语文课本的诗固然经典美丽,其他的诗作也不乏精彩。我们的家乡浙江新昌,地处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山山水水,飘满诗香。据考证,唐宋以来,有史可查的诗人来新昌、天姥、沃洲寻诗访友的多达400名,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整个唐王朝,共有130多人的380多首诗歌或直接描绘新昌秀美的风光,或赞誉新昌的风土人情、前贤名士。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孟浩然的《石城诗礼拜》、白居易的《沃洲山禅院》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颂咏新昌山水风光的名篇佳作。在古诗教学中,带领学生诵读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传唱,不妨让学生接着读读“乱泉飞下翠屏中,色黄珍珠巧缀同”,体会一下新昌水帘飞瀑的壮美;吟诵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也让学生读读“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边。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以领略沃洲的美丽山水。有效地拓展阅读内容,不仅使学生积累了美丽的诗句,提升了诗歌的文化价值,更让学生增加了对诗人的了解,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爱家乡,更爱诗歌的情感。

深入挖掘古诗教学资源,让学生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感受古诗的魅力,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让传统的文化瑰宝大放异彩,教师要和学生共同畅游诗的海洋,品尝诗的美味,使诗的课堂魅力无限。

参考文献:

[1]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有效作文教学“三部曲” 篇4

孝昌县小河镇中心小学:周秀兰

摘要:本文从“小学生作文现状”入手,阐述了要打造最有效的小学作文课堂,必须弹奏“前奏、合奏、重奏”这个作文教学“三部曲”,即前奏——课前初写;合奏——课中训练;重奏——课后修改。让我们奏响有效作文教学的“三部曲”,让百分之百的小学生都喜欢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三部曲 有效性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一大难题。在实际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怕作文,学生最感头痛的是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写,无从下笔”,有的同学干脆抄袭。学生对作文课毫无兴趣,作文课堂的有效性更是无从谈起。

如何提高小学作文课堂的有效性,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上作文呢?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逐渐摸索到了一些作文教学的门道。我认为只要弹好“前奏、合奏、重奏”这个小学作文教学“三部曲”,就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动手写作:写课堂,写生活,写出有效性的作文课堂。

一、前奏——课前初写,阅读观察,认识作文,激发兴趣。

1、课前布置初写作文。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有的教师上作文课常常搞“突然袭击”,要到上课时才亮出作文题目,学生在缺乏生活积累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作文,就会陷入困境而兴趣全无。

作文“三部曲”的前奏很重要,是作文的基础。在每一次作文课前,我都根据每一组课文的作文训练的要点,设计题目(范围),布置作文,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布置题目后,向学生作简单提示后,让学生收集有关的写作素材,并尝试第一次写作——初写。初写有意淡化了针对题目的具体指导,是鼓励学生放开手脚,打破框框,发挥创造思维,不拘一格地选择恰当的体裁,去观察生活,搜

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所写当然不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阅读和观察相关作文内容。

课前大量的阅读相关作文内容,积累素材,提高自身作文修养,写出的文章才会神韵;课前仔细地观察所写的对象,作文时才会胸有成竹,才会言之有物,习作才会丰满。

例如:在一次半命题作文《介绍家乡的景物》的作文训练中,有个学生描述了观音湖旁的所见所闻:一群孩子争先往池塘里扔小石子,几个大人不顾警示牌上的标语“不得跨越”,越过护拦,到湖边洗手、洗脸„„小作者在文中发出呼吁——请保护我们的观音湖,请保护我们的家园。如果不仔细阅读和观察相关作文内容,学生的作文也许都成了“观音湖风景优美,人人保护观音湖”的老套之作,哪来的如此精彩、鲜活的描写?哪来如此深刻的思考?

3、了解作文,认识作文。

有些学生认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自己不想当作家,就可以不要学习写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了解作文,通过实例说明作文教学的目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如我们日常工作中要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农村有时贷款要写申请报告,工厂生产的产品要写广告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给亲友写信等等。让学生明白写作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能,让学生认识到写文章不仅是我们学习、生活的需要,而且还是社会的发展、人类进步的需要。我们不仅需要作文,而且一定能写好作文。

3、渲染情绪,激发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情地参加作文训练。把兴趣因素引入作文教学无疑会带来勃勃生机。

例如:写《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时,我先设计激情洋溢的开场白,再朗读具有强烈抒情意味的范文,最后利用生活中发生的激动人心的真人真事为学生设计、渲染出一个较强的情绪场,让学生在强烈的情绪场作用下激发起写作热情。学生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再投入写作必定会事半功倍。

二、合奏——课中训练,先说后写,巧妙引导,灵活多样。

1、克服畏难心理,增强习作信心。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产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的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我平时注意了解学生,从日常接触中、从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中选择作文的内容。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训练,学生肯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逐步消除畏难心理,增强习作信心。

2、童话引路,先说后写。

针对小学生富于幻想,喜爱童话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听童话、说童话、读童话、写童话,从而把学生引上爱听、爱说、爱读、爱写之路。先听老师讲童话故事,再让学生自己讲一讲,最后写下来。让先看再说再写,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这样他们要说的内容就多了,有的说“捉泥鳅”、有的说“采野果”、有的说“跳家家”、有的说“捉迷藏”„„然后在作文课上引导他们把自己参加这些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让学生用“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从而达到人人都能动手写作的目标。

3、动笔写作,巧妙“引导”。

学生正式动笔写作,仍然少不了老师的巧妙引导。淡化对具体文题的“指导”,强化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指导。写作指导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不能削弱,还应得到加强。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把自己头脑中的形象通过文字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让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这是教师巧妙指导的重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血肉,语言生动,文章就显得圆润丰满,具有活力。那么,教师怎样指导小学生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呢?关键还是在于丰富学生的词汇。词汇是作文中塑造形象,表达思想的基本语言材料。词汇丰富,表达时就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就生动、优美感人。小学生的作文经常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归根到底是缺乏词汇的缘故。例如,描写人时,男的总是“四方脸,高

鼻梁,粗眉毛,大眼睛”,女的则是“苹果脸,羊角辨,水汪汪的眼睛,惹人喜爱的酒窝”。这样,写出来的人没有个性,没有特色。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运用词汇的意识,我在作文前总是向他们提供可能运用到的优美词句,为他们提供练习运用的机会。

4、写作训练,灵活多样。

每到作文课,学生往往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所以写出的文章也是枯燥乏味的。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注重进行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

有时我会让学生听一首歌,然后以“一支最动听的歌”为题写一篇文章;有时我会让学生看一幅画,然后以“一幅美丽的画”为题目作文。在国庆来临的时候,让学生抒发“祖国,我为你自豪”的激情;在“六一”前夕,我让孩子写心中的儿童节。有一次上课时,学生正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课,忽然教室内飞进一只麻雀,它叽叽喳喳的叫声吸引了全班大部分同学的目光,面对此景,我干脆把所讲课文内容暂告一段落,即时引导学生仔细去观察这只麻雀,让学生大发议论,即兴写作,从而为学生能更好的写作说明文提供了一好素材。

此外,写日记,演讲,摘抄也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必要补充,也要多加训练。写文章,必须勤写多练。而写日记是其行之有效的方法,日记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三言两语,一段两段都可以,长期坚持下去,既可以广泛积累素材,又可频繁练笔,这样协作水平自然会有提高。即兴演讲由于内容不作统一要求,学生不受任何限制,不会过度紧张,所以既可以活跃气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摘抄一些优美语句、语段,也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最有效的办法。

进行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使学生有了激情,有了动力,他们都跃跃欲试地想去创作,优秀的学习习作也就会应运而生了。

三、重奏——课后修改,取长补短,动态评定,集中讲评。

1、相互修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篇文章写完之后,如果再回过头来看看,必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是漏洞,所以文章的修改是必要的。

修改文章可以是“大动干戈”进行大范围的调整;也可以是“小试牛刀”,讲究文章的遣词造句。修改文章可以是写完后立即改,也可以搁置一段时间再去

改,把文章放一段时间,让大脑有一个调整,再构思的机会,然后再修改,会使文章更臻完美。

小学作文教学,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修改文章,大到修改他人文章,小到修改自己的文章,让学生在修改文章中,发现他人之长,自己之短,以弥补写作上的缺欠,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2、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结环节,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已。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所以,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整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再升华的最佳时机。

3、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级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级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从而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4、集中讲评,展示学生作文风采。

作文讲评是指导和批改的延续。长期以来,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似乎是天经地义,实际上,作文的讲评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也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讲评过程中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每次作文讲评,我都会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二三篇,进行集体讲评。讲评时,出示习作,由教师或学生朗读一遍,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然后我针对文章实际,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总结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有时我还可穿插选读其它学生的作文片断,让大家欣赏、借鉴,找出自己作文的差距,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总之,让百分之百的小学生都喜欢作文,都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掏给自己的老师,这是我们每一个作文老师的美好愿望。“三部曲”作文教学法,课前前奏

是基础,课中师生合奏是重点,课后重奏(讲评修改),是课堂作文的提高与升华。我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三部曲”作文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我们奏响作文教学“三部曲”,共同打造高质高效的作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创设灵活、多变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尝试和实践》

幼儿体育教学反思三部曲 篇5

愿学、厌学;起点过高,幼儿难掌握、怕学。如中班幼儿的球类教学中,幼儿从小班就能拍球,如果一味的让幼儿从头开始,幼儿会产生厌倦、不想学的念头,所以在了解幼儿基础上,必须变化玩球的方法,可以从围绕皮球拓展活动内容,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兴趣。

2.重点是否突出

重点是一节课内的枢纽,在时间分配上必须保证重点的练习时间,同时辅以重点内容的练习方法,引导和启发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让每个幼儿做到心有重点,练有重点,这样才能使一堂课有个灵魂。

3.难点是否突破

难点就是大多数幼儿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即动作技术)。它要根据幼儿各方面的素质来综合,根据实践的需要来变化,在追逐跑类游戏中除了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外,还必须有良好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这样才有可能突破并能合理的运用,这样既可激发幼儿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幼儿奔跑的能力。

4.讲练是否透彻

动作技术在理论理解的基础上,还要通过一些身体的强化练习才能得以掌握。每个幼儿都喜欢体育游戏,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游戏的手段方法当做一条主线,通过精确的讲解、示范,来引导幼儿练习、引导幼儿探究、引导幼儿竞赛,同时在巡回指导中纠正幼儿常犯一些错误的游戏方法,以便幼儿能正确的学,愉快的学。

二、教学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主动地在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反思,这种反思能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以及目标达成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组织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灵活,巧妙调控,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

1.幼儿在课中的参与

幼儿是课堂中的主体,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幼儿没有参与或少参与,就算不上“主体”了。幼儿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幼儿是否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幼儿是主动的、积极的,还是被动的、应付的。

2.幼儿在课中的交流

交流是培养幼儿友好往来,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为主体的具体体现。课堂中,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幼儿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可以与教师、伙伴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教学中我常用“随机式”的分组方法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挥,但由于素质的差异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于是可以用“朋友式”的组合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幼儿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交流的气氛相当浓厚,幼儿的个性更能无拘无束的发挥。因为他们是朋友,从而也促进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减少了个体的差异,因为他们为了这个合作体进行互助,使自己的这个合作小组能全面发展和提高。在各类游戏的学习中幼儿通过“朋友式”交流,合作式的学习,发现许体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兴趣。

3.幼儿的目标达成在课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有无切实掌握动作方法,并将所学的方法纳入自己原有的能力中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关注在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投入,是否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在致力于面向全体的同时,是否能让素质好的“吃得饱”,让慢生“吃得了”。让每个幼儿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我的低年级写话教学三部曲 篇6

我的低年级写话教学三部曲

“书面语和口语是人们创造的用来表现世界的符号,学生们学会了认识和使用这些符号,就可以提高他们听、说、读、写、想象和创造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便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一定书面语(即写作)能力的重任。而学生在掌握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重重真实又无法回避的困难:无兴趣写、无东西写、不知怎么写„„于是文不从字不顺的,搪塞性的、虚假的“流水帐”、“奉命文”在老师们的面前便屡见不鲜。《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对学生提出的“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而纯洁学生的写话动机,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鲜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应是每个低年级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解除束缚使孩子文如泉涌。

“戴着镣铐跳舞”是对当今作文教学的生动写照,应付考试,规定模式,限定内容,这一条条锁链无一不束缚着孩子的思维,孩子们整天“只看到校园高墙的四角,思考着老师某些莫名其妙的发问,呆呆地猜测着老师想要得到的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依葫芦画瓢,无论是选材立意,结构安排,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千篇一律,根本谈不上个性,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童趣。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自由表达”。这就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拨云见日,指点了迷津。如何挣脱作文教学的“镣铐”,让学生习作能“自由舞蹈”呢?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这是第一曲。1.放形式,不拘一格。

有趣的童话,幼稚的诗歌,浅显的议论文,短小的记叙文,什么文体都不限,什么体裁都可以;看图作文、拼音作文、绘画作文、录音作文,请大人代笔什么形式都鼓励,同样一幅画面,在不同的小朋友心中就有不同的观察所得与感受,站在不同的角度,定位不同的方向,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不拘一格,充满生机,让人爱不释手。2.放内容,滔滔不绝。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七彩的,儿童的心灵世界是丰富的。儿童又具有与别人分享想法和感情的天生愿望。而写话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展示生命色彩、再现生活真实、交流思想感情的极好的形式。老师们应因势利导,放任孩子们自由地发挥,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能说出来,写出来,各自在自己原有的表达基础上前进,说什么,写什么都可以。对生活开放,对自然开放,对学校开放,对课堂开放,对每个人开放,也许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表扬,一句批评,一句鼓励,一个微笑,也许同学间不起眼的一个矛盾,操场上一课低矮的小树,枯萎的小草都是他们写作的素材,只要爱写,肯写,就一定能多些,善写。经过试验,我惊喜地发现曾经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写出了一篇几百字的关于我的钢琴老师的文章。这样多种多样的形式,无形中激活了他们的表达欲望。3.放情感,童真童趣。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体情感体验也会有所不同,就是对同一件事、同一种物、同一处景,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不强加给学生诸如“中心明确、立意深刻”之类的要求,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我们不该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语言,否则会束缚孩子的天性,抹杀孩子的童真。

当然,要想真正打开孩子的话匣子,提高习作水平,单凭“放纵”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常常思维单

一、观察粗糙、感受浅近,而且现在的孩子一拨比一拨慵懒,一批比一批浮躁。这中间,教师如何多组织活动、引导观察,点拨启发,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二、结束虚伪使孩子吐露真言。写作是一个万花筒,可以存贮无瑕的童真,可以定格欢乐的童趣,也可以折射出多彩的童心。漫步其间,你不用担心他是否完美,只要是无拘无束的说真话,表真情,笔端就一定会充满生机。这是第二曲。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我们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特别是低段语文老师,在鼓励孩子张开嘴巴多说话,拿起纸笔多写话的同时,千万别束缚太多、捆绑太紧。让纸和笔为孩子们构筑一个个快乐的心灵家园吧!作文贵在真实。因而,我便引导孩子写话要多写: 1.真人

例如一次要孩子们写写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不亲眼所见,你绝对想象不到孩子们眼中的自己是多么可爱又可笑,“我是一个能吃的人”“我是一个爱睡觉的人”“我是一个爱玩拼板的人”,多么有趣,多么真实,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正是最最美好的吗?

还有一次,一个孩子们写我的老师,他没有写出老师多么关心我,多么漂亮,他没有恭维这个应是学生心中的“神”,而是选取了一个角度“胖”来写,的确,我是很胖,这是真的!2.真事

“大扫除的时间到了,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干了起来,一会工夫教室就被打扫的干干净净了。”这是真的吗?现在的孩子都是小宝贝儿,从不干家务的它们能利索的干这些脏活,累活吗?不如让孩子写些真实的劳动场景。“小刚正在扫地,他把笤帚竖着拿,东扫一下,西扫一下,回头看看扫完的地面,自己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想把地扫干净真难呀!”还有的写道“某某真偷懒,一边玩一边干„„.”这些真实的描写使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同时还能进行思想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3.真景

一次孩子们写我的学校,有个同学写了学校的楼道,它是这样说的:“楼道里很空,光秃秃的墙,连一幅画都不挂,还没有幼儿园的好看。地面被墩的很滑,那天我差一点就摔倒了,现在走路我还是小心翼翼的。”这样的文章不知老师们看了会做何感想,难道你觉得这样的文章就不好吗?这样的景色就不美吗?不,很美,美在真实,通过这篇文章不正折射出学校在人文环境和卫生与安全等诸多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吗?这样的真心话实实在在,发自内心,这不比“我的学校很漂亮,红花,绿草,垂柳,整洁的校园,干净的甬道更有价值么?夫复何求?

4.真情

来看看一个小朋友写的文章“那天,为了争一支铅笔到底是谁的,毛毛打了刚刚,老师知道后很生气,他瞪着毛毛,眉头紧皱,还不停的拍着桌子,大声批评着他们,吓得我趴在桌子上,一动也不敢动,好像是我犯了错误似的,毛毛和刚刚也低着头,他们都哭了。”这篇习作里,老师的愤怒,自己的恐惧,毛毛和刚刚的伤心与害怕都表现出来了,这些都是真实的情感,我读了以后深有感触。真情实感动人心啊!、三、借助想象,使孩子妙笔生花

写话时,用上联想和想象,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感人的艺术形象。因此,在平常的写话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联想和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不无裨益的。这就是我进行阶段性序列写话训练的第三步,即让孩子写想象作文。1.生活中激发想象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

一个夏天的雨后,我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去玩,忽然一个孩子高兴的大叫到:“快来看,这只小蚂蚁!”于是呼啦啦的孩子们都围了上去。我伸头一看,原来是一只蚂蚁正在一个小水坑挣扎。我灵机一动,何不„„。于是我往水里扔了一片树叶,对孩子们说:“注意观察,看看这只聪明的小蚂蚁会怎么做?”„„果然,小蚂蚁借助树叶艰难的爬了上来,孩子们高兴的欢呼了起来。回去后一篇篇趣味横生的文章就此应运而生。

2.课文中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

如学习一年级下册《兰兰过桥》后,同学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象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子呢,这是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分头想一想,把想象中的桥写下来。虽是三言两语,但却表现了孩子们最美好的希望,对生活的期盼。

3.空白中整合想象

在教学中选取一些相关的事物或词语,让学生进行整合,填补其中的空白,也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

奏响七部曲 爱上古诗词 篇7

【关键词】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读诗,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让学生的人格得以提升。诗词鉴赏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让学生们爱上古诗词呢?我认为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应落实好以下几个步骤:

一、强调朗读吟诵

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由于诗歌具有音乐美,韵律美,讲究节奏和韵律的特点,所以朗读的要求更高,刚开始学诗的时候教者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字面内容后,通过反复吟诵,体会其音乐美,进而体会其思想感情。这是能准确理解和鉴赏诗词的基础。

二、了解作品作者

(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

文学是一个时代的胎记,诗歌也不例外。任何一个时代或社会的风云变幻都会在文学作品中折射出来。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富强的时期,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诗歌的繁荣,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所以才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气概,才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盛唐之音。

(二)了解作者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达观、李清照的婉约含蓄,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要注意作家的风格的多样性。如沉郁顿挫的杜甫也唱出过“青春作伴好还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平生快诗。

(三)弄清诗歌类别

弄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如中国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迈派和婉约派。一首诗,只有在诗歌分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便于理解。

三、读懂典故古语

典故的运用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地读懂诗歌,更谈不上鉴赏。可是,如果遇到“典故”这个拦路虎而不知所措的话,就必然影响到鉴赏的效果。此外,古代还有许多固有的名词称谓,例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黄道赤道两侧一周,选取了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察天象的标帜,称为”二十八宿”。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以二十八宿的名称表示方位或地域,如果不看注释,是弄不明白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细看注释的好习惯。

四、把握意象意境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它来表情达意的。“一切景语即情语”,分析诗中之情自然离不开所描写的景物——意象。读诗先观意象,即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

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及诗中某些特定意象,自然会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意境,是诗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离不开意象。

五、品味精彩语言

语言的鉴赏品味常常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品味语言,首先要懂得古代诗歌炼字的精妙。古代诗人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譬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评论家津津乐道的著名的“眼”。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一要重点关注动词。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的动词用得十分形象,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的感觉,串联了陡峭的山崖、汹涌的浪涛、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

二要关注修饰语。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潜”、“细”,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三要关注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特殊词。例如李清照《声声慢》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起到强调作用。

六、领会诗意主旨

有的诗词,字面上难懂,但只要从字面上弄通了,诗意也就大致领会了。有的诗词,字面上很容易懂,而要真正领会诗意,却很不容易。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写景诗,其实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孤愤的,是首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诗。若不能逐句理解诗意,不能体会到诗人的本意。

七、推敲表现手法

诗歌的鉴赏过程中,辨析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是不可或缺的鉴赏能力之一。明确了诗歌抒发的情感和表现的主旨,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诗人是怎样把情感和主旨表达出来的。即先明确写了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考虑是怎样写出来的。除了修辞手法之外,常见的表现手法还有用典、起兴、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烘托、动静结合、正侧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只要对诗词读出兴趣,并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的方法与规律,学以致用,长此以往,必能打开诗词鉴赏的大门,培养出较高的诗词鉴赏与品析能力,爱上古诗词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浅谈美术教学四部曲 篇8

怎样改革美术课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前提,更是关健。由于教学观念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认为美术课是非主课。针对这些偏见,需要我们去改进。下面就我初教美术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激兴。兴趣,是学生愿学的内动力。要学生学好美术,就要激发学生爱好美术的兴趣。我通过讲有关美术方面的故事、参观大自然、赏析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美术,向往美、追求美、享受美。兴趣激发出来后,会产生强大的内动力,一种愿学、乐学、好学的风气油然而生。记得第一堂美术课,学生谈天、看书、做其他事,视美术课为副课中的副课。现在上美术课,秩序井然,无论是临摹,还是写生或是进行创作,大家专心至志。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最好的老师。

二、练笔。练笔,是美术基本功的.训练方法,要学生学好美术,必须强化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美术造型的基础是线条和色彩。线条有长短、曲直、粗细、轻重、虚实之分,而且还能表现绘画者的思想情感,如简炼豪放的墨线如同书法一样流畅,表现了画家的气质。色彩有原色、间色、环境色之分。在进行具体配色时,还要遵循色彩的统一与变化原则。其色彩本身了传递某一种心理特点,反映作画者的内在性格,如红色:活泼、跳跃、有冲动感。在讲清绘画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临摹名画或写生,并且加以示范。挑选优秀作品进行表彰,进一步激发学生,鼓励爱好。使学生的美术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美术爱好者得到发展。这种练笔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实、要厚、要循序渐进,基本功才会扎实。

三、创意。美术也要反映现实,表现大千世界。美术反映现实就要进行创意,正如历史伟人所说:艺术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的创意又如一位美术家所言:要把山上之竹变为眼中之竹,要把眼中之竹变为心中之竹,要把心中之竹,变为纸上之竹。创意,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更美、更新、更高的境界。国庆50周年时,我指导学生举办的国庆书画展,受区教委的好评,学生也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学生在每次市、区组织的书画比赛中获得很好成绩。

四、修身。修身就是检点自己的品行,简单地说就是人格的培养。我在美术教学中,始终把修身放在激兴、练笔、创意全过程中,使学生练意志、练毅力、练技巧、练人格。

古诗教学三部曲 篇9

对比研究:古诗教学新思路――苏教版六上《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

蒯威

古诗教学多为一节课学一首,或是重点学一首,再一笔带过式地拓展几首。现行教材中的古诗课文一般为两首,且它们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苏教版六上)时,我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将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引领学生走上古诗“研究”之路。

一、对比,学习研究方法-

师:对比是研究的好方法。把这两首古诗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首古诗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一)相似点:

师: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1.诗人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陆游和朱熹都是宋代著名诗人。

师:谁能简要介绍一下这两位诗人的情况?

生: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他一生做诗甚多,今存九千多首,是创作最多的诗人。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他不仅是南宋诗坛的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像《示儿》《秋夜将晓出蓠门迎凉有感》等都是他脍炙人口的作品。

生:朱熹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春日》。

2.读书

生:这两首诗都是写读书的。

生:《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和儿子谈怎样读书的,诗共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

生:朱熹写的《观书有感》也有两首,讲的都是自己读书的一些感想与体会。

3.说理

生: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都闪烁着诗人理性的思考、智慧的光芒。

师:这是个很重要的发现。那么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什么道理呢?

生: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告诉我们,做学问不仅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功夫,还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多实践,多运用。

师:看来早在一千年前,陆游就已提出“知行合一”的学习原则。从这首诗所讲的道理中,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名言或是诗句呢?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生:学以致用。

师:有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你觉得跟这首诗所强调的道理有联系吗?

生:“纸上谈兵”讲的是只会书本上的知识,没有实际运用的能力。与这首诗所讲的道理正好相反。

生:《观书有感》这首诗说的是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求知,这样才能让自己像水一样始终保持清澄明净,聪明睿智。

生:由这首诗我也想到了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

【评析:在古诗词学习中,一些哲理性的诗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对此,教师通过拓展意思相近、相反的`诗句,或让学生联想熟悉的成语、名言,形成对照联系,再加上老师恰当的精讲,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师:这两首诗有这么多相似之处,难怪教材编者要把它们放在一起。的确,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这两首诗中的诗句,你能说一说吗?

生:要写出好文章,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这正如古人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生:李明是我们班上公认的才子,有人问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出色,他只是笑笑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每天坚持读书,让我取得了一些小成绩。”

(二)不同点:

师:那么这两首诗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这两,首诗虽然都讲了道理,但表达的方式却并。不一样。《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前两句是写自己读书的感受,教育我们做学问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后两句教育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论文范文 )可以说,这首诗所讲的道理是直接表达的。

生:《观书有感》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由景色引发思考: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敏锐。诗中的道理并没有直接说,而是寓理于景,借景喻理。

【评析: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是一堂课学习一首(或再拓展多首),看似任务比较明确,学生容易把握,实际上却忽视了教材的编写意图,降低了学习的要求,时间久了教学也难免单一化。把两首古诗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用研究的目光进行赏析,不仅能读出这两首诗的异同,从中深入品味古诗内涵,还能有效地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不断生成的舞台。】

二、拓展,端正研究态度

师:通过刚才大家对这两首宋诗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与心得呢?

生:我发现宋代的诗特别喜欢讲道理。

师: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发现。但仅凭这两首诗就作出这样的判断还不够严谨,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再找一些宋诗来读一读?

师:回忆一下我们读过哪些宋代的诗,有没有像这两首诗一样讲道理的呢?

【评析:“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往往有一点收获,发现就会自然地放大、夸张。此时,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成果的分享者,还要成为学生研究的引领者、规范者。这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拓展同类的古诗,从更多的古诗中发现共同的规律,这既是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更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生: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告诉我们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生: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来”,这也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师:的确,唐诗已经创造了难以企及的辉煌。到了宋朝,诗人们只能另辟蹊径,他们在创作了与唐诗相媲美的宋词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三、存疑,延续研究兴趣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你还有什么疑问?你还想研究什么?

生:这两首诗都是组诗中的一首,其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生:唐代也有哲理诗,与宋代的哲理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师:古人说:“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有疑问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收获,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对这两首诗展开讨论、研究,还可以把今天学习到的研究方法用到其他古诗的学习中,让我们把对古诗的“研究”进行到底!

【评析:语文是开放的,多元的。语文课堂的结语需要的不是总结陈词,盖棺定论,而是激励和引导。通过对这两首古诗的继续质疑、存疑,就能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研究热情延续到课外,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是一件幸事。】

阅读教学“三部曲” 篇10

【关键词】渲染;感悟;升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重在一个“读”字,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读”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途径。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古人对于评价一篇好文章归结为六个字:凤头、猪肚、豹尾。其实,对于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也是很恰当的。即:预读时应有“精”度;熟读时应有“深”度;回归整体时应有“力”度。

一、凤头——预读求精重渲染

“预读”是学生将原有阅读认识水平带入新的阅读情境,给“教与学”埋下感情基调。这时,应充分发挥媒体及教师范读的作用,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当然,合理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行范读才是成功的第一步。如《再见了,亲人》《小珊迪》这样的课文。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很快会给学生一些情绪上的感染,进而整体地把握住蕴含的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而《第一场雪》中雪后美景的一段,教师声情兼备地范读作者重笔墨描绘的迷人景致,并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置身于粉妆玉砌的雪景中,眼前满是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银条儿,微风徐来,树枝轻摇,玉屑飞舞的情景。学生在听读时,就已初步领略到了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为进一步体会文字的形象感和情趣感铺好了基石。“身教重于言教”。叶圣陶先生说:“美文尤要美读”。语文教师美的范读,可以唤起文中美的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触动学生情感的弦。同时,也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原来注入情感的诵读竟会有这样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范读是我们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把金钥匙。

二、猪肚——熟读深思化感悟

(一)提倡自读诵读,使之读有所得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自由诵读最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掌握朗读速度,有利于边读边想,真正读有所得。尤其对于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不必为“赶不上”而发愁,不会因赶速度而“囫囵吞枣”,这样更有利于解析全文。如《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我让学生充分自读,学生在充分自读后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色及其变色的原因。此时,课文脉络十分清楚,往后的教学就相当顺利。

(二)以“思”导读,以读代“导”

比如,《奇怪的大石头》一课中在理解“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这一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

1.让学生先小声地读,从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中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

2.再自由读,找出“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3.教师再安排指名读和齐读。不仅避免了朗读的“盲目性”,同时也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形式感和形象感。

总之,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课文的意境、思路、观点、主张常能得以酣畅淋漓的体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是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论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三、豹尾——回读整合促升华

(一)咀嚼品析

带领学生进行体会、比较、分析语言,能引导他们体会到语言间的细微差别,积淀语感,体会其内在意蕴。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品析主要采取重点句指导朗读及比较朗读的方法。前者如《两只小狮子》中重点抓住狮子妈妈的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来进行朗读体会;后者如《爬天都峰》中把“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与“我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句子的比较,并指导朗读,从而体会到爬天都峰的艰难。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时,有意识设计多种形式的想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也使他们得到再创造性的美的享受。

1.再造想象还原文中画。如《清澈的湖水》一文,当学生读到“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可以问孩子们“想看看这美丽的画面吗?”然后告诉她们:“这美丽的画面就在你们的脑海中,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句子多读几次就能用心看到。”利用孩子们想要看到美景的心理,激起朗读的兴趣,使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形成生动的画面。再如“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可激励学生:“想经常欣赏小鱼的表演吗?就让这可爱的小鱼深深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这样朗读前先让学生用心去想象那是怎样一幅美丽而富于生趣的动态画面,再读也就了然于胸。

2.比较想象丰富文中画。如在《风筝》一文教学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放风筝时风筝断了线的经历,比较文中的画面,再指导朗读,我想感情是会更真的。

3.推测想象揣度文外画。例如《明明上学》一文最后一段写的“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这里的“笑”是感激的笑,感激小文的提醒,理解这句话重点要落实到“笑”的含义上。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行默读,再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去悟去想,猜一猜明明可能会说什么?就不难体会这两个词包含的儿童所特有的纯真感情。

总之,回读整合就是让学生回过头来把课文全面地读一读、理一理、联一联,融会贯通,并化为有感情地体会、朗读,从而使阅读目标全面完成,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优化。

其实,这样预读、熟读、回读体现了文中作者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不正是阅读教学的“三部曲”吗?

上一篇:春颂的阅读答案下一篇:时势造英雄辩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