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点滴感悟

2024-05-14

古诗教学的点滴感悟(通用12篇)

古诗教学的点滴感悟 篇1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精华,对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一、激情引趣,感受意境

1. 介绍背景,导入激趣。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用情趣教学法导入古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就学生思维的灵动和创造的张力,达到“课亦始,趣亦生”的境界。如,在学习《春晓》一诗导入新课时,我这样导入: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回到故乡。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而且还急于想诵读这首诗,领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2. 媒体辅助,创设情境。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和录音等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词的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在教学《咏柳》一诗时,我将初春季节刚吐新叶的高大垂柳以及温和的春风组成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并配上音乐进行朗诵。学生目睹了初春垂柳在二月春风的吹拂下像剪刀一样的新叶,一下子就进入了诗的意境,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目睹画面,朗诵几遍不但把这首诗很快背诵下来了,而且还很快地理解了诗意。

3. 展开想象,吟诗作画。

有诗必有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古诗中诗人往往将所描写的外物与内心情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丽意境。在教学中我会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古诗词情景,让他们把这个情景用笔画出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这种读诗作画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让学生领会了诗情画意,发展了形象思维,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如,在扩展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对于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仅仅通过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糊涂的。我抓住“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画结合起来教学,通过作画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指导学生想象其中的情节、场面。这样古诗在学生的画中灵动起来,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妙趣横生。

二、吟咏赏读,乐趣无穷

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句式整齐简单,音韵优美和谐,语言精练,易于诵读。因此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能让人感受到悦耳和谐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因此,古诗教学要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彻于教学始终。我在教学中常采用范读、领读、齐读、自由读、学生与学生合作读、师生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起始阶段自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在深入体会了诗的丰富意蕴之后,让学生抑扬顿挫,反复吟咏,把情感通过朗读的语调、语气以及停顿等读出来。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朗读时可采用叠读的形式(即:老师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学生跟读“三千尺”),瀑布飞泻直下的磅礴气势在师生一唱一和中灵动了,学生陶醉其中情绪激昂。“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在一次比一次慢的朗读中学生仿佛飞到了九天,置身于银河中,飘飘欲仙,如痴如醉。

三、阅读拓展,升华情感

教材只是个凭借,其选编的古诗词是有限的,教师要在教学古诗词时,注重课外的拓展,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掌握古诗词文化的概貌都是有益的。其中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而且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在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后,我还带动学生学习了他的《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学习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了《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了解诗仙李白”、“探访诗佛王维”等,丰富了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了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达到了以趣生情的效果。

古诗教学的点滴感悟 篇2

捂着发烫许久的双颊,惭愧地望着镜中的自己,愧疚、悔恨如一张巨大的网,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夜幕下,那个羞于遁形的女孩终于揭开面纱,再一次正视自我。

打开记忆的闸门,教学路上,从第一次接触古诗起,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终不得其法,焦虑、思索、实践之时,偶见一名师,„五读‟教学之法甚妙,于是乎,将实践进行到底!深感欣慰的是自我感觉孩子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心中窃喜!一遇到古诗教学,法宝一亮相,貌似„完美‟收工!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日子在担心与庆幸相互交织的轨道穿行,直至今日,泉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中《出塞》一诗的教学,让我如醍醐灌顶,总纠结怎样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出塞》一诗提供很好的范例,小练笔带着孩子们一同走进将士们的内心,体会他们对家、对和平的极度渴望,诗歌补白,多次地替将士年迈的父母、娇弱无依的妻子发问“为何万里长征人未还?”,一次又一次看似无心的课外资料补充,却是将环节紧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思良将‟呼之欲出,无需过分讲解,诗人的情感水到渠成地呈现在每一位与会者心中。

古诗教学点滴 篇3

关键词:意境;生活;兴趣

古诗作为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至今都让我们津津乐道。但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小学生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差。再者,古诗的语言是古汉语,对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难度确实不小,古诗又具备诗的特点,为了追求韵律美,必须按照一定的平仄格式和韵脚来填写,这就使古诗的语言更加浓缩简洁,常常用几个字就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更增加了教学难度。

事情总有两面性,古诗语言简练,难以理解,但它却朗朗上口,易读易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古诗时要遵循这一特点,还原古诗的原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人的意图,感受并欣赏到它这一独特的美,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所在,他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发挥想象,充分去理解古诗创设的意境。

如何带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呢?

要走进古诗的意境,我们首先要走进诗人的生活,只有走进了诗人的生活,我们才能走进诗人的心里,只有走进诗人的心里,我们才能了解诗人的诗,只有了解了诗人的诗,我们才能真正走进诗人创设诗的意境,这时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诗的这种独特的美。

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常常有一个误区,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那几行诗上,不厌其烦地让孩子去背诵、去默写,甚至有的老师让学生去背诵默写古诗的译文,使学生学习古诗成了痛苦的煎熬,我曾经不只一次地听孩子们抱怨古人为什么要写这些破东西,害得我们还得学呀、背呀、写呀的,太可恨了,虽说童言无忌,听似几句笑话,但心里不免有些酸楚,慷慨悲歌的诗人在孩子的眼里成了给人无缘无故增加负担的坏蛋,那些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成了孩子们眼里的破东西,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在诗词教学中的失败。

所以,我们在教学古诗时不能整节课只围绕着那几句诗没完没了,我们一定要把这首诗放回到诗人的生活中,用诗人的生活来理解诗,用诗再进一步去理解诗人的心理,这就把诗和诗人充分联系到了一起,给枯燥的古诗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这样我们讲解起来才能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才能得心應手。

比如,在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们就一定要把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简历讲透,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这首诗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让学生深有感触,我边讲解边播放了幻灯片,让学生亲眼目睹盛唐时社会经济空前的繁荣,人民的生活空前富足,只因安史之乱,这一切都不复存在,大唐一下子变得千疮百孔,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堪。前后两张幻灯片一对比,学生一下就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反差,从而了解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再从杜甫的生平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下安史之乱给诗人带来的巨大伤害,在整个安史之乱过程中,诗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有时甚至要挨饿受冻,多少次诗人都徘徊在死亡的边缘。学生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当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时的那种欣喜若狂的表现了。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诗人从此可以安居乐业了,百姓的生活从此也有所好转了,一想到这些,诗人不禁涕泪满衣。从四川的剑门关到河南洛阳那么遥远的路途在诗人眼里似乎一下子就能到达,迢迢千里,诗人只用了两句,点了一下途经路线,就轻松到了洛阳的家中,可见当时诗人的那种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这样把诗人的生活和诗人的心情充分融合到他的诗中,诗来源于诗人的生活,诗人的生活又汇成了诗。学生在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中去学习古诗,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有了兴趣,他就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努力地去学习。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写景诗占有很大的比例,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复杂的历史事件或政治斗争不能深入地去理解,所以在小学课本中选择的古诗大部分都是写景诗,对于这类诗,我先从景物下手,让学生先观赏景物,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比如,在学习袁枚的《所见》这首诗时,学生对牧童骑着黄牛这件事比较陌生,这在古时司空见惯的一个小生活场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似乎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因为放牛这件事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连活牛都很少见,更不要说放牛。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多个幻灯片来重现古时的这一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具体的影像,这样对于他理解和记忆这首诗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对于牧童为了捕蝉,突然站住不出声的这一生动有趣的画面,我们可以大力渲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孩子们就和牧童一起分享了这份童年的欢乐,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很容易就记住并理解了这首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介绍诗人和时代背景。切不可走形式主义,照本宣科,敷衍了事,把诗和诗人脱离开来,为学诗而学诗。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古诗教学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课堂也会像其他课堂一样妙趣横生。

这就是我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来的一点经验,说出来与大家共享。但愿通过我们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祖国的这一文化瑰宝能发扬光大。

阅读教学的点滴感悟 篇4

一.正确认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阅读是吸收是积累, 写作是抒发是表达, 它们是吸收与释放的关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彼此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同等重要, 不能偏颇。写作教学应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 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 形成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认识的能力;阅读教学, 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它与写作教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为写作教学服务的。

1. 阅读教学可为作文教学提供借鉴的模式和范例

陶行知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运用教材范文的多种技法, 提高写作能力。如记叙文的开篇方法就可以从下列篇目中学习, 借鉴和提高:开门见山———《白杨礼赞》, 交代动机———《回忆我的母亲》, 描写环境——《驿路梨花》, 议论抒情———《谁是最可爱的人》《记一辆纺车》等等。当然, 其他写作方法的训练, 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衔接过渡等同样也可以学习教材中范例。

2. 阅读教学可以汲取写作养料

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古人已有最精辟的论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 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们知道, 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 接触的生活范围有限, 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教材容量的限制, 造成他们阅历少、见解低、知识面窄、语言贫乏, 在写作能力提高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行不通的, 必须靠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 拓宽他们的视野, 增长他们的知识, 使作文训练有了源泉, 活水不断, 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实际上, 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 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 明辨事理, 增长见识, 提高鉴赏能力, 陶冶高尚情操, 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 我们教师必须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 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把阅读和积累作为学习提高的自觉行动。真能如此, 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不断呈现可喜局面, 同时, 学生养成的良好阅读积累习惯将使其受用终身, 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阅读教学可以“以读促写”, 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教学可以依托教材中有关知识例文。如议论文写作思路训练可以这样设计:首先, 通过课内学习议论文例文, 运用有关知识短文调整认知结构, 使思路由混乱过渡到有条理——这是基础, 使思维方式初步合理顺畅, 有利于学生确立议论文观点, 分析事物, 提出论据;其次, 通过课外一事生疑、一言启发等, 用课内所学知识具体分析, 形成观点, 恰当说理———这是发展, 意在实际训练中运用思维, 使学生明确议论文写作中一事一理或多理、多事一理或多理的特点;再次, 进一步运用课内知识, 夯实认知结构, 使看事析理能力均能深入——这一步是深化, 让思维方式进一步合理, 拓宽思路, 学习议论文写作和表现手法等。

二.引领学生广泛阅读, 夯实写作基础

阅读就和人的身体发育需要吸引多方面营养一样, 我们不要单一地只读某部作品或某个作家的作品, 或某一个方面的书, 教师要引领学生“多”而“广”地去读。著名作家贾平凹建议:“文学书要读, 政治书要读, 哲学, 历史, 地理美术……凡是能够找到的书都要读读, 古今的中外名著。”鲁迅也曾说过:“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 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因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 才能吸取生命生长所需的营养, 只有广采百家之长, 才能丰富语感, 写起文章才能引经据典, 得心应手, 我们的作文内容才会营养全面, 不会再因“偏食”而“贫血”。例如:读文学作品能使学生情感丰富, 提高想象力;读科普技术能使学生扩大知识面, 激活思维和探索热情;读历史传记能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规律, 以古鉴金。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5

佗城镇中心小学

傅雪

古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向小学生推荐了一部分要求学生背诵的课外古诗,在小学阶段,语文教科书中就出现了一些内容健康、文字较为浅显的古诗。对丰富小学生的情感,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具有较大的作用。由于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加上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小学生读古诗词只能凭借相关工具书或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理解。而我们山区小学还是那种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老师解,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只是逐字逐句地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说出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古诗文的赏析是很少涉及的,然而,现在还是应试教育中,古诗文赏析在测试中还是经常涉及。

为此,我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的教学,除了一般的让学生自己会朗读达到背诵及默写的程度,理解诗句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外,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对古诗文的赏析教学:

一、了解写这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他主张的思想。

要求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与他生活的时代、诗人的爱好、思想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发展、民俗习惯等。

二、理解诗题。

要理解古诗中的题目是点明所描写的对象,还是所描绘景物和抒发感慨的地点,或是为谁而写,等等。

三、领悟诗情。

理解了一首诗的句面意思,还不算把一首诗真正地读懂,还必须领悟诗的意境。因此,描绘景物的诗,我们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动画面。

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作者既写了事又写景,写的是眼前送别的景象,抒发作者与朋友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春光明媚,繁花似锦,碧波荡漾,李白站在黄鹤楼,望着远远消失在水天交接处的小船,久久不愿离去,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福江水,伴随行舟,将友人送别到目的地。

四、古诗文的运用。

古诗文凝练的表达的效果,是它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在日常口语表达和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会较好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古诗文中,诗人常常还会运用到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问、对偶等,判断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恰当运用了古诗文,关键在于对古诗文的理解。只有理解了,在判断与运用时,才会正确无误,恰如其分。

五、改写。

改写就是把古诗文改写成其他文体的文章。如:把唐朝白居易写的《钱塘湖春行》改写成一篇精美的小散文等等。

对语文教学的点滴感悟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10

语文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教师若只注重分数,就会被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也会无助彷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真正从语文学科着眼,回归真正的语文教育

面对纷繁杂芜的参考资料,面对越来越重的应试压力,面对社会越来越功利化的现状,本真的语文教学逐渐被人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对高分数的一味追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切背离了教育本质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是否真正从语文学科着眼,追求高分数的教学模式是否欠妥。教育的功利化现状常常束缚了教育活动,使学生完全失去了话语权,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上倍受煎熬,固化他们的思维,扼杀他们的灵气,泯灭他们的个性。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袒露情怀,倾吐心声,表露真情。学生不仅用感官去感知世界,而且用心去倾听世界,用情去体验世界。

二、教师要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既要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语文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可以尝试在作文课上让学生看看其他同学的优秀作文,让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提高了,学生才会对语文这门学科高度重视,才能从思想上准备学好它,乐于学好它。真正有语文味的语文课首先是一堂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普罗塔戈说过,“人的头脑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增强信心。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深刻理解文本内容,获得审美的愉悦。也许现在的考试制度沒有对朗读水平的考查,也许在“唯分至上”的时代,任何与考试没有直接联系的能力培养都可以被忽视。但我们应该知道,朗读可以让学生真正感悟文本真谛,身临其境地体会人物的命运,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与满足,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的目光暗示,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笔者在带高三文科班时,学生普遍感觉《红楼梦》太长看不下来,提不起兴趣。于是笔者利用多媒体,在银幕上投放重点情节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看完了复述交流。通过电影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剧情,熟悉人物形象。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多沟通交流,少一点怨气、牢骚,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目前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依然是成绩。作为教师,我们常常身不由己地去做许多无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不仅浪费大量时间,还常常与我们的利益挂钩,关乎尊严。例如每一次考试分析会,学校都会将教师所教班级成绩一一通报,并进行表扬和批评。现实的残酷让教师整天板着脸,学生望而生畏。即使学生考再高的分数,他们也不领情。分数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更不能将它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教育活动不能太功利化,不能以成绩论英雄。有的教师因为偶尔的考试成绩不佳就满腹牢骚、怨气,并且把怒气往学习不好的学生身上撒。一个只会磨分数的教师永远不会受学生欢迎。所以,我们应该对学生宽容一些,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和他们真诚沟通交流。王栋生老师经常拿一些杂文的题材,跟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杂文,王老师和学生相对,接触他们活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于是在生活上、思想上很充实,心理上很愉悦。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也一定有他的长处。有些学生调皮、捣乱,他们其实也只是更加叛逆一些而已,绝大多数不存在品质方面的问题,这些学生一旦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许会比那些听话的孩子更出色。在沟通时,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思维、科学方法,倾听他们的心声。古人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在教学中让教师学生互动质疑,再从所提问题中根据自己所关注的信息、情感需要自主选择问题、探究问题,这样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倍增,学习向着更深的层次、更广泛的空间拓展。例如在材料作文的讲解中,笔者每次都会和学生交流材料的立意取向,倾听的他们的想法。有时笔者发现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往往会非常深刻,甚至比参考答案还要精妙。学生充满勇气与自信的创新、个性化的想象,教师适当的点拨讲解,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小学数学教学的点滴感悟 篇7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热情

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感情。学生喜爱老师, 就会对老师的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当然, 这也不是让老师一味地迁就学生, 而是要求我们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循循诱导。其次是以用课堂和课外向学生反复讲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使学生重视教学, 并有决心和信心学好数学。其三是广泛利用直观教学, 发挥电教的作用,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生动有趣的实物,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其四是注意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意识, 利用小学生自尊心强、好胜的特点, 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 活跃课堂气氛, 在各种竞赛活动结束后, 教师及时总结或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奖品, 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二年级乘除法的口算后, 我们举行了一次分组竞赛, 学生为使所在的小组获得竞赛的胜利, 都认真记口诀, 纷纷争先抢答。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接着组织了一次书面口算测试, 我买了橡皮、铅笔、作业本、卡通贴画等奖品, 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领到奖品, 不但课堂上认真复习, 连课外和做游戏的时候也争论不休。测试后, 大部分学生都领到了奖品, 学生都很高兴, 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高了。

二、让学生手、脑、口并用, 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

手和脑、脑和口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动手可以使脑得到发展, 动口可以发展思维, 有利动手。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在二三十年代就主张“教、学、做合一”, “手和脑一块干”, “教育学都以做为中心”。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运用这些方法, 坚持少讲多练多实践, 使手、脑、口有机结合。如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时, 事先准备了一些“小商品”, 在课堂上让一部分学生当售货员, 另一部分当顾客, 学生在买卖活动中掌握了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大大降低了解答应用题的难度, 而且培养了学生文明待客, 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三、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天性爱玩这一特点, 我有计划地在课外引导学生玩数学兴趣活动。一是猜谜活动。把小学数学的口诀、概念等编成谜语, 利用节日举行猜谜活动, 以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二是玩夺红旗或戴大红花。把许多种类不同的小计算题设计成升旗台形状, 限定时间, 看谁先计算完, 并且准确无误, 谁就夺得了红旗。一个学生夺得了红旗后, 全体学生都热烈鼓掌表示祝贺。小学生都逞强好胜, 这次夺得红旗或戴上红花, 决心下次还获胜。没有夺得红旗的, 争取下次戴上红花。三是讲故事、编故事。我提倡学生买一些关于数学的趣味书, 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数学故事书, 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趣味书都带到学校相互借阅。过一段时间后, 利用作完作业后的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讲数学故事比赛, 作为老师带头讲, 进而引导学生自编故事讲, 讲他们自己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编故事, 学生对数学运算符号的运用、由来及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四是做数学游戏。比如让学生对口诀、找朋友、当小医生等。在学完乘法口诀后, 组织学生对口诀。一个学生说出口诀的前半部分, 另一个学生很快对出后一部分, 一定时间内谁对出的多, 谁就是优胜者。有时是让学生拿一些写有部分口诀或计算题的题板, 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自己题板上的题相对应的“朋友”。我搜集了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错误集中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当“小医生”, 看谁诊断得准, 医治得好。许多学生爱面子, 惟恐自己落后, 就虚心向别人请教。很快, 题中的错误都找出来了, 以后再遇见类似出错的情况就少了很多。有趣的游戏改变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 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激发起了学好数学的热情。

技校数学教学的感悟点滴 篇8

数学是技工学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是技工学校学生知识框架的核心基础。它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数学教学过程中, 发觉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既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更无法满足专业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 有必要对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 以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下面就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调整谈谈自己的体会。

1 结合专业课讲解数学, 提高数学的实用性

“老师, 学习数学与我们所学的专业有什么关系?”我常碰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我一直注重课堂教学思维的严密性、逻辑的严谨性, 而忽视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虽然能够比较熟练地解题, 却不明白数学与自己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 更不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专业课中的实际问题, 就造成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甚至不学。因此, 有必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专业紧密结合, 提高数学的实用性。

数学教学与专业结合的途径就是尽可能结合专业课讲解数学的概念、数学习题, 要多采用与专业课有关的例子。比如, 在讲函数的概念时, 可以结合具体专业多介绍一些与函数概念有关的问题, 如在三产业类专业班级授课时介绍产品总销售量与利润就可建立函数关系, 在电仪类专业班级授课时介绍电压与时间、电流与时间等问题;在机械类专业授课时, 介绍产品生产总量与产品成本等实例。通过结合学生将要大量接触的、与专业课有联系的实例讲解数学概念和例子,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用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这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减少繁琐的理论推导,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技工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需要用严密的逻辑来证明一个纯数学的问题, 因此不必要求学生对一些数学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像高中那样弄得清清楚楚, 而是要求学生能用这些公式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因此, 教学中一些不必要的、耗时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都可以删减。如对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只作介绍;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只须给出公式而不需要推导。

但是, 在教学中也不能过多的删减教学内容, 否则很难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的许多概念如集合、函数等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 抽象思维得不到发展, 就难从具体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 使数学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 还要让学生能够接受, 同时注意要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他们付出努力才能掌握。

3 实施分层教学,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全一样, 就容易使基础好的学生认为所学内容太简单, 对所学内容缺乏积极性, 逐渐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基础差的学生则对数学深感学习吃力, 以致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 教师可打破教学模式单一的局面, 在同一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采用多层次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中实行同步授课、而对教学目标、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学业考核等实行分层次实施,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函数的概念”教学中可分三个不同的教学层次, 第一层为: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子建立函数概念的模型, 如学习科目与学习成绩两者就可建立函数关系;第二层为:用数学词语“变量”理解并抽象出函数的概念;第三层为:用集合观点理解函数概念的三要素即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再如, 在教学过程中, 先讲授能直接套用公式的例题, 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再讲授难度较大的例题, 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布置课堂练习时, 让基础好的学生解一些难度大的综合性的题, 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解一些简单的题, 教师在学生中巡视, 随时点拨、引导学生,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这样能够使学生找到学习的起点,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4 设计好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 不仅枯燥, 也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教师应精心设计好课堂, 在教学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 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猜想、分析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已知”去探索“未知”;鼓励学生从问题的解决、从自身经验、自己发现并进行总结, 从中去感悟数学思维方法。例如, 在讲对数的定义时, 可以设计三个问题:一是已知、, 如何求?二是已知、, 如何求?三是若已知、, 如何求?举例后学生可以解决前两个问题。接着让学生猜想是否可以取任何实数?同时猜想在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第三个问题, 学生的思维给调动起来, 急于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 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引入数学科普故事, 或讲数学名家的趣闻,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上感悟是:为了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专业课和实践中去, 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以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各方面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因此, 有必要对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 以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作者就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和调整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技校数学,教学,感悟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点滴 篇9

一、关照孩子的年龄特点,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读说写的教学,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 正常授课之外, 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在教学论坛不断请教同仁, 时常对以往的教学进行总结。

现代网络发达, 它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向高手请教。我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些教学高手, 经过和他们的探讨, 让我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你、喜欢语文, 孩子们天真可爱, 纯洁无瑕, 同时也贪玩好动, 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都对语文学习保持旺盛的热情。

二、利用可视化工具促进快速识字

在学习《祖国多么广大》这课的时候,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说道:“海南岛上, 鲜花已经盛开。”“岛”是一个生字,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的小学生来说, 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字并很快地记住呢?——很简单, 利用可视化工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 这时候, 让可视化工具大显身手, 教学立刻有声有色起来。

我先出示一幅海南岛的旖旎风光, 伴随着柔柔的轻音乐, 立刻吸引住了同学们的眼球, 之后, 画面聚焦, 特写一个突出水面的小山上, 旁边相应地出现一个艺术字“山”, 接着传来清脆的鸟叫声, 只见从远处飞来一只色彩斑斓的可爱的小鸟, 旁边相应地出现一个艺术字“鸟”, 呵呵, 看来, 小鸟也被海南岛的美景所吸引, 小鸟落到了山上, 安居乐业了, 这时候旁边相应地出现一个艺术字“岛”字及读音。在生动的画面情境中, 活灵活现, 有声有色, 利用学生熟识的语言材料“鸟、山”进行组合识字, “岛”字的音、形、义在孩子们的脑中扎根, 真正达到了乐学、易学, 省时高效。

这样的例子很多, 不胜枚举。多媒体情景的设定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识字教学步入了“学生乐学”的理想境界。如此学习, 课堂氛围温馨轻松, 视觉图像丰富多彩, 学生对生字、对课文都会印象深刻。

三、扩大阅读量, 认真分析, 写好作文

小学生要打好写作基础是从三年级开始的, 所以从三年级开始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课外阅读也是通过课内阅读的引导来延伸的。因此在讲解课文时要随时运用好教材, 放开学生的想象思维, 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 让他们跟随课文去体验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感受, 并随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因此, 备课时我不会轻易放过能让学生动笔的地方。然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读自己喜欢的书, 并随时把自己的感受和补白写在读后感本上, 打开学生思维灵动的大脑。

久而久之, 学生写作文时就会用上自己读的书中的知识说明自己的是与非。反过来, 写事时就会用上书中的知识更有说服力地证明自己的对与错。所以我认为, 多读书对习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

音乐欣赏教学点滴感悟 篇10

一、现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常见形式

1. 单一听赏型

单一听赏型, 即教师仅凭音响资料, 整堂课以一种听的方式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缺少教学的艺术, 课堂上缺乏互动性、趣味性、探索性, 死气沉沉, 更谈不上激活思维与激发情感, 不符合普通中小学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

单一听赏型的产生, 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 目标不甚清楚, 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 就将其用整堂课单独上听赏课。单一听赏课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 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单一听赏型的产生, 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且在造成他们心理疲劳和兴趣滞后, 拒绝音乐课这种课型的必然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对象的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2. 语言替代型

“语言替代型”, 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 整节课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犹如语文课一样, 与上面的单一听赏型形成两个极端。

诚然, 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 语言也是一种音响, 但是, 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 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 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 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 教师需要适当地引导或提示, 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二、对音乐欣赏课的一些看法

形成语言替代型的原因较为复杂, 有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条件, 如:语言表达能力强, 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教师在忽视了音乐的非语意性的前提下, 常常会形成一种习惯, 以语言替代音乐。

1. 欣赏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

在参加听课活动中, 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通过各种引导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 可是得到的答案与作品的内容完全没有关系, 这就是我们在思维惯性下造成的错误。一节欣赏课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学设计, 在此前还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让学生对一段体、二段体、大小调、和声和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有了解, 使学生能够结合这些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用自己的角度理解作品, 感受作品。音乐欣赏教学中, 不能用成人的视角去要求学生, 这样只能打击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2. 欣赏课不是才艺展示课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形式百花齐放, 在各方面希望同时发展, 这是在教学改革的指导下的繁荣景象, 我们要学习和支持实施。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音乐欣赏课让人眼花缭乱, 这就过犹不及了。在中学的一节40分钟的音乐欣赏课上, 通过十分钟的欣赏, 就开始编排舞蹈, 创作诗歌和绘画作品, 然后是配乐诗朗诵, 现场舞蹈和绘画作品展, 热闹非凡。课后大家心照不宣。现在的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 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但是大家都知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因而, 聆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 学生不是专业的舞蹈家、画家, 所以在欣赏音乐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学会用心听音乐。

3. 欣赏不一定都能说出来

音乐欣赏是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生活阅历、音乐知识等综合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感悟能力不同, 表现能力也不同。在欣赏教学中, 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讲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有些学生在聆听的时候面部表情丰富, 肢体语言自然流露。可是教师让他说的时候, 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 无法表达他心中的感受。我们知道音乐是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 是非语言义的, 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 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 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 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在音乐欣赏课中, 音乐是第一位的, 学生是音乐的主体, 有自己的主观色彩,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 尊重他们的想法, 不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 只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 体现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喜爱, 在欣赏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 能不能说出来就不那么重要了。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点滴感悟 篇11

首先,我们都说要“重视”概念教学,仔细想想,“重视”概念教学的什么?“重视”到什么程度?是“重视”概念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还是“重视”概念教学的策略和有效性?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其实,无论你是登录知网,还是打开百度,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关“概念教学”的文章层出不穷,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极言“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至于对概念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课堂教学策略,优秀教学案例等等,更是不胜枚举。但真正触动我的,还是偶然读到的吴正宪老师的一句话:传授怎样的概念和怎样传授概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理解的第一印象。可以说,用“醍醐灌顶,拨云见日”来形容我的感受,并不为过。是啊,概念教学,首先要解决的,还是一个“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其次,每一个科学的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数学概念也不例外。所以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所谓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概念,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所学概念具有哪些本质属性,以及这一概念包含有哪些对象。对此,我并不完全赞同。任何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我们在过分强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是不是也同样关注了概念的产生背景呢?比如《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在花费大气力让学生理解小数意义的时候,可曾想过小数的由来和产生?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抓住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原因以及在这些原因中隐藏着数学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相关概念的“整体结构与关系”,这样在具体到“某一”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时,也好方便与其他相互关联的数学概念的辨别与再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概念产生的源头,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记得听过一节《负数的认识》,执教教师通过 “远古放羊”的故事引入,以羊的数量的增减为切入点,让学生发现并参与到建立“负数”这一新概念的创造活动中来,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关于数学概念的掌握,我们习惯于分为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类型。概念形成,无非是立足生活经验,积累活动经验,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简而言之,就是从若干特殊事例推出一般概念,如《平均分》《分数的初步认识》等典型课例;概念同化,更多的需要寻求知识联系,形成逐级同化。其思维方式不同于合情推理,而是演绎法——从一般概念推出其某种特殊情形,例如有文章提到的特级教师郎建胜设计的《小数的意义》一课,联系小数和整数的关系,以独特的概念同化方式教学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不是截然对立的,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可以结合着用。另外,我们也能够看到,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主要用到的是“概念形成”,辅之以“概念同化”,在这种背景下,学习材料的组织,对概念形成的掌握,无疑是影响深远的。

第四,决定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概念的水平和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教师。除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设计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就像吴正宪老师指出的那样:尽管我们可以在教学方式上大做文章,但是对数学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却是学生走进数学大门、认识数学现象的重要基石。概念教学,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概念的由来和产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要解决好“怎样教”的问题,最好还要努力去尝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概念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绝妙的逻辑美、简洁的形式美……”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一个概念的产生,其中都隐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这一切,都是对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素养的要求。

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感悟点滴 篇12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 今天,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逐步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 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 丰富的教学内容, 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 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 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 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情境创设, 协作学习,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抓住最佳时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 通过多种教学媒体参与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大胆实践应用所学数学知识, 有机会感悟数学价值, 从而更热爱学数学。

二、注重情感教学

1.情感教学的意义重大

情感英文叫做“Emotion”, 我们之所以研究它, 是因为情感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 数学不像历史那样有故事, 不像语文那样朗朗上口, 不像外语那样充满着新奇, 它是那么的“枯燥”, 而课堂情感教学, 它既是学生更好的认知手段, 又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途径, 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这种情况下, 在春风融融的课堂上, 教师以情感人、以心育人, 天长日久,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数学素养。

2.教学以人为本

一个人做事情能否成功, 主要看其意志兴趣和动机。 在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情感体验, 把重心放在育人这方面, 让他们对数学学习“好之乐之”, 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数学有它自身的特点, 它是数学学习的认知根本。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的贡献, 挖掘数学美, 让大家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让同学们认识到, 如果没有数学, 就没有美好的生活。 我们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注意他们对数学看法———他们的学习态度是向积极转化还是向消极发展? 他们对学习有没有信心?课堂上他们是热情洋溢还是无精打采? 我们呵护学生, 关心他们, 信任他们, 都会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都会对他们的学习数学产生极大的推动。

3.数学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

由于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 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 因此教师要学习心理学, 懂得学生心理, 了解学生需要, 因为教师的思想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 对学生的情感建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要从内心热爱数学, 课堂上对数学的演绎激情澎湃, 对数学教学工作无限热爱, 从而感染学生, 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将这份美好的情感传递给他们。 如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低下, 没有高层次的关于数学方面的情感修养, 就无法做学生的楷模, 给他们起到带头作用, 更谈不上让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熠熠生辉,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4.利用情感的迁移

感情迁移 (transfer of affection) 指在两种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有可能发生感情或评价的迁移, 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象地说明, 就是爱屋及乌。 同样的, 学生喜欢一位老师, 喜欢的讲课方式, 尊重他高尚的品格, 那么学生也极有可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讲课内容。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应利用这种情感的迁移功能, 以情促教, 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对数学进行探索, 培养终生学习数学的观念。 讲课时我们精神饱满, 神采奕奕, 声音铿锵有力, 语言幽默诙谐, 让学生感觉到无比的温暖和快乐, 让他们认识到老师对他们寄予厚望。

三、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需打团体战

学生厌学, 如何处理? 其实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引领方法,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比如我校有一位老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学生上课不注意倾听, 其他学生发言, 发故意起哄, 老师问他为什么, 他说“我什么也不会”。 老师又问:“简单的听一听, 总可以吧! ”这位同学有些不耐烦地大吼道:“我连小学一、二年级的也不会, 你还让我学习么? ”这位老师听后生气了:“一年级的知识不会回去上一年级? 来这里发什么火? ”这位学生回答:“我才不愿意上呢! 家长非让我来! ”这是事后这位老师的原文口述, 自己不想上, 从老师身上, 从学校找原因, 故意气老师, 只要一有借口马上回家。 据调查, 这位学生确实忘掉了一二年级的知识, 没有课本, 也没有作业。 怎样让这样的学生动起来, 是我研究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一是从心里感化他, 二是需要让他从最基础的学起, 节节有收获, 天天有进步, 课堂有事做。 反过来, 真难哪。 一课老师这样做, 必须下一番苦工夫不可, 其他科任老师不但不配合, 反而会嘲笑。 反正不影响我的成绩管他哪, 出那么多冤力真傻。 老师之间的团体战真难打啊。

总之, 数学教学需要周密地考虑, 学习新理念、情感教学, 让大家快乐地学习, 掌握学习的技巧等缺一不可, 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知识, 而且做到发展思维, 提升数学素养, 培养综合能力。

摘要:本文从让学生懂得数学新理念、注重情感教学和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点滴感悟, 希望同仁指正。

上一篇:施工合同索赔管理下一篇:业务驱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