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2024-06-26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精选8篇)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篇1

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胡文英

中国古典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其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可谓重“言”(语言材料)而轻“文”(人文价值)。重“言”却低效,学生不能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轻“文”致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不可即。究其原因,一是中考“指挥棒”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降低了古诗文考查难度,并且只考课内,还规定了基本篇目。这就无怪乎教师课内古诗文还要“选择”讲,“游刃有余”于上述两种课型了。“指挥棒”也导致教师不肯深解教材,古诗文人文素养的出发点、落脚点在哪里,心中“无底”,也就无从“教”起。二是教师理念守旧,不肯与时俱进,总抱着传统教法“以不变应万变”。也有人视“价值观”形成为教育的“副产品”,于是“顺其自然”。三是“言教”具有可量化的“硬要求”,即考试成绩;所以诸如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信口开河式的问答等充斥着课堂。《新课标》的颁布无疑是为古诗文教学打开一个新的天地,使古诗文的学习回归了本真。新课标注重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感受优美语言”,提倡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对诗句的本身意思只需要“大体把握”即可。下文谈谈作为教师在古诗文阅读教学实施方面的策略。1.变死记硬背为吟咏玩味

死记硬背只会泯灭学生的灵性,吟咏玩味必定给学生带来快乐情趣,促其自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述了寿镜吾先生吟咏玩味的情景:摇头晃脑,陶醉其中,以致学生游戏起来而不知。吟咏玩味是区别于为背而读的赏读,是为理解而读的品读。吟咏,是一种由口入心、意会、品味的过程,韵味吟中得,兴趣吟中生。多吟,自会进入文中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丰盈和深刻。所以,教学古诗文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等,进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完美学生人格。吟咏玩味到如出己口,应试也就不成问题。2.变“说文解字”为“授之以渔”

“说文解字”,字字落实,教师苦矣,学生收获微矣。为其自得,应变教师“说文解字”为学生“咬文嚼字”。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拨,“授之以渔”。如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整体注释的,要据此落实关键词的含义;只注释关键词的,要前后贯通全句意思;没有注释的词句,要结合语境探究意义。如《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罪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中两个“效”字课下无注,但联系语境不难看出,前为名词“责任”之意,后为动词“完成”之意。再要根据大语境(如课文主旨)推断。如《陈涉世家》中“弗胜,守丞死,乃如据陈”一句中“弗胜”的主语是什么,有说为义军,有说为守军。一些教参所谓鼓励学生多元个性解读,模棱两可。其实,结合文本表现的义军浩大声势看,后者才妥。还要教学生根据文本所写地域环境理解。如《岳阳楼记》中“虎啸猿啼”的解读,就要考虑洞庭湖地区是不是虎猿生活之地;其实,所谓“虎啸猿啼”只是形容“阴风怒号”之声而已。

3.变架空分析为讨论探究

由于薄“文”,教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盘托出,不引领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上乘之法是变教师架空分析为学生讨论探究。如教学《岳阳楼记》,可让学生以结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为切入口探究作者思想感情。为此,探明“斯人”至关重要。从上文看“斯人”指“古仁人”,没有“古仁人”我和谁同道呢?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会使学生肃然起敬;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分析,“斯人”暗指同道好友滕子京。作者不忘借题发挥,劝勉滕子京勿因“谪守”而“以物喜”“以己悲”的良苦用心会令学生怦然感动。再如赏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抓住“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一句提问:“一般情况下‘负者’走累了,要‘休’;‘行者’高兴了,会‘歌’。那么把原句改成‘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如何?”通过讨论,明确:“负者”会“歌”、“行者”要“休”,皆因被醉翁亭美景吸引,于是“负者”“得意忘累”,“行者”“得意忘行”。讨论探究与架空分析比起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学生学会因“言”悟“文”和据“文”赏“言”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4.变“题海苦练”为活动体验

古诗文巩固练习,依然“题海战术;,令学生倍感苦恼。如能适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体验,益于学生自得。譬如背诵,《陌上桑》中侧面描写罗敷之美的句子,“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可让学生以哑剧表演;《答谢中书书》语言精美凝练,可用对对联的形式,由学生一人出上句,一人对下句,或反之;许多古诗词本是歌词或又谱新曲,采用学唱歌曲的效果不亚于反复背诵。再如综合练习,引“开心辞典”进课堂,设置词句理解、行文思路、表情达意等一系列问题由学生闯关,优胜者即评为“语文之星”,对于巩固理解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人文素质的效果也绝不逊于“题海苦练”。

总之,学问之道,贵能自得。“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要灵活运用“四变”之法,引领学生自得其中。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篇2

一、按计划有序进行诵读

在班级开展这样的诵读实验, 首先就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新课标中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 强调学生朗读, 要求让学生充分的读, 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 逐步学会欣赏, 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 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发表独立见解, 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 学会读书。同时, 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 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因此, 诵读的第一步是确定好每一年级必读的篇目。根据要求, 采取共同诵读与自选相结合, 在黑板报上专辟一角, 确定每周的内容, 教师采取讲故事、引导学生看图、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大体了解意思, 练习朗读、背诵。

正确的诵读能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 理解经典古诗文内容。古诗文的诵读应注意正确朗读, 主要解决读准字音、分清句段和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这是诵读经典古诗词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做得充分, 在诵读时发现有哪些生字, 就应该利用工具书, 标上拼音, 扫清阅读障碍。千万不要遇到生字就一跳而过, 这样就中止了对文本的理解, 而且也无法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诵读时根据内容的需要, 读出各种语气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

二、引导学生分清句读

分清句读就是要注意句中的停顿, 千万不可读破句应注意:较长句子中的句中读音停顿, 要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 不可凭主观臆断。诵读时, 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疾不徐, 语调抑扬顿挫。有效的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激发感情, 提高鉴赏水平, 而且可以增强语感, 提高诵经的效果。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吟诵的时候, 对于探究所得到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 而且是亲切的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熟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也可以帮助记忆。反复朗读的过程, 是一个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渐渐消化的过程。因此, 文言诗文要在理解的同时, 采取反复消化的办法, 边熟读、背诵, 边理解、记忆, 然后再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消化和理解。

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古诗文

这个方法适用于刚入学年龄较小的学生, 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 这个时期, 他们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耳濡目染”, 他们非常善于模仿学习。其方法是:老师念一句, 学生跟着念一句, 念完一段了, 再重复一次、两次或多次, 然后学生自己念一遍、两遍、多遍, 然后全体一起念或部分人一起念, 可以变换读的方式, 或快或慢、或吟或唱, 或齐读, 或接龙, 或问答, 偶尔变换花样, 可以促进诵读喜好。总之, 就是反反复复地多念、多听。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为他们营造一个诵读的环境。教师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 在学生的面前诵读经典, 不管他听不听, 都要坚持诵读下去。这样持续一段时间, 孩子也就模仿会了, 也就能“脱口而出”了。你往往只要提一个字, 他就会自己背下去的。如果能有相关经典的诵读录音, 在早读时平时反复地放给学生听, 效果也是很好的。最好是老师带诵, 录音辅助, 这样, 全班都可以感受到道德的真谛, 都可以同时接受道德修养的教育, 其效果会更好!在诵读时, 需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孩子们本来是活泼可爱的, 而且喜欢背书、念书的, 所以, 只要顺势利导, 很容易保持轻松活泼的气氛。因为我们不要求孩子们去理解, 所以, 尽量少去讲解或不讲解, 以轻松、没有压力的心情去诵读。

四、主动引导学生阅读

这个方法主要适用于年龄稍大, 具备一定理解分析能力的儿童。对这些孩子的教育, 家长和老师配合可以先和他们交流, 给他们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让他们首先认识到自己必须要加强道德修养。然后, 再告诉他们经典诵读的方法, 并引导帮助他们进行诵读。由于他们自己已经接受了道德教育必要性的观点, 所以, 他们也就能够自觉地进行诵读了。对学生要少责备多鼓励, 对有成就的学生常加鼓励, 一直让他维持在高峰上, 他会愈背愈快, 最终可达到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对于不良的学生也不必责备, 说不定他哪天开窍就上路了, 只要有进步就表示满意, 加以赞赏, 也会让他获得一种成就感。

五、教师要宣传诵读古诗文的重要性

开学初先要在班上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对学生全面发展, 特别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树立学生向善的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要求孩子们人人积极参与。同时和家长取得联系, 请家长特别关心和支持这项活动, 每个家长都知道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学经典都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诗情画意, 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结晶, 如能够勤读常背, 那一定对自己的文化积累和语文功底有极大好处的。在召开家长会, 把诵读篇目推荐给家长, 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 支持、配合、协助老师, 让孩子不仅在学校里能诵读, 在家里也能跟着大人一起读, 让学生感到诵读经典著作是重要而且非常有意义的一项活动。

总之, 将经典古诗文诵读融入语文教学, 有利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有利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典古诗文诵读就是在学生学习记忆的黄金期、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陶冶其优雅的性情, 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塑造其优良的人格。

摘要:古诗文特别是那些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一般都具有声韵和谐、意味隽永的特点。以经典美文为典范,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学会细细品味, 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意旨、意境和意趣, 这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很有帮助。

关键词:诵读教学,小学古诗文教学,学生

参考文献

[1]何秀兰.略论语文课诵读教学的意义[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S1) .

[2]兰润花.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广东教育 (教研版) , 2008, (11) .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困惑与策略 篇3

究其原因大致如下。客观上,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中古诗文的编排不尽合理。缺乏必要的衔接与梯度,学生无法从中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完整的能力。比如,初中文言文“短”“浅”,只要懂得大意,不求字词的一一落实,更不必涉及语法教学,而高中文言文篇幅长,难度大,力求字字落实,要懂句式、语法。从初中到高中,教学要求跨度很大,学生普遍难以适应,教师也普遍感到难以人手。再加上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元的,必修教材1~5中只有必修三中“寻觅文言津梁”是单独组元的,其余的文言文散见于各个专题中。涉及的学习方式也不一样。其中“文本研习”共5个专题。“问题探讨”3个专题,“活动体验”1个专题,“研习,活动”1个专题。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点也分散在各专题后的少量练习中。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整体积累”。主观上。学生对古文阅读、翻译、古诗鉴赏缺乏兴趣。加上我们的教学方法可能单一、陈旧,教学效率低下……这给学生“抓分”无疑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面对这样的窘境,已经进入高考复习的教师,可以通过一轮复习重新梳理,再次整合,加强训练等手段进行补救,更为重要的是要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通过实践,我以为,加强诵读。培养语感不失为古诗文教学的好方法。

学生进入高中后,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加强诵读品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提倡放声朗读。力求熟读成诵

读书无论是“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法”还是“五到(加上耳到、手到)法”,都是很好的经验之谈。因为只有充分调动起视觉、听觉及活跃的思维,做到视听结合,手脑并用,别人的外部语言才能更好地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转化。从心理学角度看,阅读是感知、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和行为结构的总和。叶圣陶先生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当时作者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不仅因为诵读时对于写在纸上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而且因为教师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学生的朗读是活的,在朗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教师指导下的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古诗文的好办法。

在诵读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更容易感受作品的感情美、景物美、人物美、语言美。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自我的情感体验所产生的效果是远非教师的启发诱导、理性分析所能达到的。长期下去,便会形成对这类信息的敏锐感知,接受起来,也就能“轻车熟路”“畅通无阻”了。这样,在读书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理解与感悟,又逐步提高了对语言的敏感。

二、指导静心品味,求得真切感受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因此,阅读教学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在思考揣摩中让学生体验语感。教师要紧扣文章特点,准确选择典型字、词、句中语感因素较强的品味点。如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会推敲传神的字眼,品评优美的句式,领悟含义丰富的句子,来达到对语言文字的情味与意趣的感悟和领会,达到对语感的有效训练。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如果说创设情境体验语感属于感性的话,那么比较思辨的方法则能推动学生语感能力向着理性升华。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如《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千古名句,考生常常将“幽”写成“忧”,况且“忧愁”一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推敲两个“yōu”,学生不难发现:“幽”者“幽深”也。强调了“愁”之“深”,而非一般的“忧愁”!通过比较揣摩,精确理解了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学生的翻译能力:默写正确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三、激发丰富想象,形成鲜活印象

语感的产生需要长期生活经验和阅读的积累,需要众多知识的储备。当学生感知语言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有效地启动学生认识结构中的?相似的信息,使两者耦合、同化,学生认知结构与古诗文之间的“结构差”就能尽力缩小。语感活动就会畅通无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更加完善。也只有当学生真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才能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生成的形象丰满起来,成为立体的、具体的、鲜活的存在。当学生与故事主人公感同身受后,他们会同喜同悲,会为遭遇不幸而感叹唏嘘,为苦尽甘来而倍感欣慰,这正是丰富想象,感受“鲜活”的佐证。

如2007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第一小题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因此,这两句诗包含了三种情感: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如果考生缺乏一定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一般只能答出一种或两种情感,很少有人答完整。

四、鼓励拓展视野,促进终身发展

在重视诵读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把那些文质兼美的名篇背诵下来。这些优秀的篇章储存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组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中,成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养料。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腹有诗书气自华”,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背诵的名篇越来越多。对古诗文的语言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强,古诗文的阅读水平、解题能力就会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推荐古代诗文。例如。每天阅读一首古诗或一篇简短的古文。或者在教学古代作家的作品时,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在教学《(史记)选读》时,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只能选讲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要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通读《史记》;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时,推荐宋诗让学生阅读,以比较唐诗与宋诗的差异。况且“大语文观”也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科书,为此。语文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当学生真正爱上了读书,如饥似渴地趴在书本上阅读时,他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定会与日俱增,突飞猛进。

如果在三年的高中学习过程中,师生能坚持这样做,就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会积累几百首古诗和大量的古文:学生不仅能轻松地应对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翻译、古诗鉴赏、名句默写题,而且对自己的终身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 篇4

迎河中学

朱丽

在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仍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认为学好古诗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中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就算是完成了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这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法,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文言文教学误区。这种教学的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新,缺少师生互动,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学生不懂得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之乎者也”,好象不学也可以,所以学生对文言文就不会感兴趣,自然也不会对文言文加以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明确提出两条“目标”: 目标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80篇优秀诗文。

所以,中学文言文教学应紧紧围绕以上两条“目标”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努力探索和实践“新课标”。据此,本文围绕文言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这个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建议不防通过以下策略来完成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一、讲究读的方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这种读不是盲目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激发起学生美读的兴趣。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自我完成。

2、读准诗文的节奏。古韵文节奏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如《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简直是语言的仓库,佳词美句,成语特多,认真诵读,收益非浅。再如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生领悟人物无穷的精神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3、赏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古诗文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古诗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对相隔两地亲人的深情祝愿,“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诤诤誓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一种顽强拼搏、百折不回的意志等都能够让学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教师对学生审美情感应该千方百计地激发,充分发挥古诗文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美好情感。

4、赏思想。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有思想文化的精华。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我们应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让学生接受这些思想光华的照耀。

5、赏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口技》让学生见识了古代民间表演的精妙,《核舟记》让学生领略到古代的微雕绝活„„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享受生活中的美和积累艺术素养的过程。

6、赏美景。许多古诗文中描绘的如画的美景,令人神往,让人陶醉。有“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谧空灵的山谷,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的三峡。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又引领我们欣赏早春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呈现边塞风光。这一切怎能不令人惊叹“江山如此多娇!”心中自然而然涌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呢?

7、赏意境。意境优美的古诗文的感染力特别强。它会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艺术空

中认识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了做人之理和报效国家之理;读杜甫的《望岳》,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体会到一种开阔的胸襟和立志奋勇攀登高峰的精神等等。

四、培养学生的怀疑能力。不迷信教科书和权威的注释,在学习中提倡质疑,主张“自圆其说”,只要言之有理,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五、注重积累运用。文言文的精华部分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所以,要多诵多记经典的古诗文,尤其对联、成语、名言、古诗词,都是汉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应该让学生继承和借鉴这些艺术形式。还可以启发学生“以读促写”,借古人的为文之道,提高写作能力,进行改写扩写等。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自觉”路径 篇5

——以苏轼《水龙吟》教学为例

江苏省泗洪中学 程振理

在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论坛上,笔者执教了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一词,受到与会专家与老师们好评。反思这一节研究课,我觉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觉”权力,让学生“自觉”阅读,“自觉”认知,“自觉”理解,“自觉”赏析,“自觉”评鉴。笔者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自觉”体悟,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应然路径。

一、解构文本学习心理,让学生“自觉”阅读

阅读学认为,文本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的心理认知活动。因而,文本阅读离不开读者的个性体验与独特感受。“语文即语言”[1],其文本的载体是语言文字。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东西,通常总是通过“自觉”的心理活动而实现其认知、理解、赏析、评鉴和沟通交流的。人们阅读生活的方式,包括对文本的“阅读”与“内化”,原本就伴随着“自觉”的心理认知活动。也就是说,文本阅读本身实质上就是一种对言语文本的“自觉”行为。

这里所谓的“自”是指“自己、自主、自然、自发、自动、独自”等;“觉”,含有“感觉、察觉、品觉、悟觉、醒觉”等意。许慎《说文》:“觉,寤也。从见,学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寐觉而有言曰寤”。因而,“自觉”主要指“自己感觉、自能察觉、自主品觉、自可悟觉、自会醒觉”之意。

任何文本的字词句篇,按照不同规则组合的语言文字,分别表达着不同的含义与意蕴,传递着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即便是同样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章,不同的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譬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独特意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复杂情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奇特神韵„„阅读者无不以“自觉”得之,古诗词阅读尤其如此。

例如,笔者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一词,将学习目标设计为:“初步学会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自觉感悟苏轼词作言语意蕴”,而将导学方式确定为“自觉自悟,对话交流”。这是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2]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觉”权力,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3],即不宜作过多的呈现与分析,而要让学生“自觉”阅读。

二、抓住诗词体裁特征,让学生“自觉”认知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较之小说、散文、戏剧等,诗歌更显其含蓄、凝练、跳跃、丰富。面对同一篇古诗词文本,每一位读者都会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运用自己独特的的认知方法,遵循自己思维的“自觉”路径,自主领悟文章的内涵与优美,自主体验思想情感释放的快意,因而必然产生“自觉”的文本解读。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自觉”的平台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体悟与建构文本意义。笔者在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一词时,为了引导学生对词这种独特的体裁有所认知,利用上课之前的两分钟特意设计播放了一个说唱《水龙吟》的视频,学生们很快听出了唱词的内容,顿时兴趣大增,怀着好奇而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的学习环节。在多种形式的反复吟咏《水龙吟》之后,笔者率性大胆地为《水龙吟》现场谱曲并演唱,唱出自己的理解与情意。在我的感染和鼓励下,个别大胆的学生也颇具个性的唱上了一两句。这其中,无论是老师的曲调,还是学生的唱声,自然不乏阅读者对诗词内容的个性化解读,其实更是一个独特的心理“自觉”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自觉”释放的过程。

不仅如此,我还结合当前流行的歌曲如《青花瓷》等,引导学生以今溯古、比较体味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与章质夫《水龙吟?杨花词》(燕忙莺懒花残)的韵脚与重音等,以使学生加深对古诗词体裁特征的认知,体味古诗词体裁的独特与魅力,进而个性化地“自觉”阅读与品味。

三、把握诗词言语风格,让学生“自觉”理解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形象、含蓄等特点,通常需要学生字斟句酌、自觉理解,方能读懂诗词句意,领会言语内在情蕴。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词言语风格,关注古诗词语言现象。语言风格诸如“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等,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风格的语言背后,寄寓着作家不同的情感。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语言幽怨缠绵,寄寓了目睹杨花而惜春伤己之情;苏轼《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语言雄壮超脱,则寄寓了身经风雨而潇洒旷达之情。

古诗词语言现象,例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月”涉及音乐文化常识,指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绿”和“闹”,涉及古诗词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无赖”另有特定语境义,这里是可爱、顽皮的意思;“昨夜西风凋碧树”中的“西风”隐喻严寒甚至是反动势力,“东风夜放花千树”的“东风”则隐喻希望、美好或是革命的力量,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深入体味,去理解和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这必然是一个“自觉”理解的过程。

在教学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对话交流:读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后,你最欣赏词中哪一句?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句?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旨在引导学生从把握诗词语言风格的角度,自觉理解词句内蕴。学生自主展示时,仅“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一句,就有多名学生的多种解读:有的学生说“惜,怜惜的意思。从教坠,即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有的学生说“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这就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有的学生说“这里运用了反衬手法,作者于‘无人惜’处,暗暗透出缕缕怜惜之意”,还有的学生引唐圭章《唐宋词简释》语解读“咏杨花确切,不得移咏他花。人皆惜花,谁复惜杨花者?全篇皆从一‘惜’字生发„„”。

如此诸多解读,虽为学生“自觉”所悟,却又都能够自成其理,自圆其说,可见古诗词的阅读与理解,本身就是一个“言语自觉”的过程。

四、感悟诗词形象意境,让学生“自觉”赏析

形象与意境是诗歌内容的主体。品读和感悟诗歌的形象与意境,便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情感倾向,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主旨。一般来说,诗歌的形象多表现为人物和意象。一首诗中的意象往往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内蕴丰富的。在传统的诗歌中,一些诗的意象通常有其固定的象征内涵,如明月象征团圆或寄托相思、杨柳象征离情别绪、蝉喻指品行高洁、冰雪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等。诗人对形象或意象描写所形成的特有境界或情调,往往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大多也正是借助具体形象(人、事、物、景或意象)及其相互关系来体现的。

感悟诗词形象意境,同样要让学生“自觉”赏析。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词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独特意境、情感形象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自觉”建构文本意义。因为,人对语言的理解与内化原本就是“一个自我发掘、发现、发展的过程:从人生而具有的脑内语言习得机制(LAD),到得到后天刺激形成具体某一门语言的表达能力”[4],是一个信息输入、内化加工、合成输出的自觉过程。

笔者导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时,问学生:“这首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你如何理解这首词刻画的形象?”问题一出,学生积极讨论,主动交流,发言也不尽相同:

生:这首词意境凄惋,刻画了一个像杨花“抛家傍路”一样的游子形象。

生:这首词借写杨花的忽飞忽坠,意境缠绵悱恻,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刻画了一位伤春思妇的形象。

生:这首词的意境幽怨迷离,但既不是写杨花,也不是写思妇,杨花和思妇其实都是作者苏轼的化身。

生:这是首咏物词,意境凄伤悲怨,既刻画了杨花的“物”的形象,也刻画了如苏轼一般的游子离人形象。

……

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调动起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运用自己独特的的认知方式,追寻着心中“自觉”的理想答案,甚至当场就有别的小组成员站起来反驳,学生思绪得到了“自觉”地飞翔。显然,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生的赏析是“自觉”的。

五、教给诗词赏鉴方法,让学生“自觉”评鉴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历来并无固定模式,然而但凡鉴赏古诗词,总离不开阅读理解、体悟品味与分析评价,诸如刘勰的“玩味说”“披文入情说”、曾国藩的“涵咏说”等,仍是一个阅读个体内在的心理“自觉”过程,需调动起阅读者自身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积累。为此,在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最为通用的鉴赏流程:“看一看(观其作,识其人)、查一查(查其注,辨其体)、读一读(读其词,感其味)、议一议(议其作,明其旨)、品一品(品其句,悟其妙)、想一想(想其技,得其法)、评一评(评其优,获其美)、悟一悟(悟其境,领其情)、背一背(诵其句,会其心)、写一写(写其意,赏其蕴)”,姑且称之“诗词鉴赏十步诀”。

学生在“自觉自悟,对话交流”过程中,通常会涉及诗词评鉴诸要素,比如炼字、赏句、析景、悟情等,还包括对诗词所用表现技法之赏析评鉴。教师应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基本的诗歌技法与评鉴方法。古诗词表达方式以描写、抒情为多,其表现手法通常有比喻、对比、对偶、借代、双关、引用(用典)、衬托(正衬、反衬),情景交融、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等。凡此种种,皆须以学生为赏鉴主体,让学生走进文本,“自觉”评鉴。

在教学环节中,我还让学生“结合历代评家鉴语,品读比较苏轼《水龙吟》与章质夫原作《水龙吟》的异同,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此举并不强求学生一定要认同历代评论家的观点,而是倡导独立思考、自觉品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评鉴观点。何况,教材所提供的历代评家鉴语,本就是各执一词。因而,学生对古诗词的评鉴,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当然,这并不是说古诗词的鉴赏就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解读,这里只是侧重强调古诗词的解读要经历一个阅读个体“自觉”的过程。例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虚实结合,画龙点睛,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究竟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此情此意,需要教师“垫路搭桥”,相机引导,学生方能“自觉”体悟,而不是教师直接呈现所谓的“标准解读”。

总之,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说:“古人之言,包含不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高下,各有心会。”古诗词的阅读因阅读个体的“自觉”差异而出现多维度解读,这其实是“不同的阅读主体因其心理图式的不同而形成的正常阅读现象”[5]。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和独特体验,不能用固有的思维定势,简单地呈现非此即彼的定论。无论什么样的古诗词,无论前人有过怎样的解读观点,学生都须“自觉自悟”“心领神会”,方能自觉建构文本意义——这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应然路径,是完全符合诗歌鉴赏规律的,也体现了教学者对审美接受主体的尊重。

参考文献:

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篇6

摘要:古诗词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使用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关于古诗词描绘意境的理解提供便利,并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知识,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我国古诗词蕴含的巨大魅力,提高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

古诗词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古诗词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更加重视培养语文运用和审美能力。但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古诗词教学,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提升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重点研究问题。

一、反复诵读,提高学生兴趣

古语有言“书读百变,其义自见”,表明想要深入理解一篇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背景、感情,学生必须用心诵读和体会,古诗词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不自觉的状况下,便能就作品主旨情感做好细致把控。学生必须反复诵读古诗词,才能品味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体会古诗词作品的意境,感受独特的学习效果。想要学好古诗词就必须学会诵读,诵读不单单是指机械式地死记硬背。学生要基于作者创作背景及所处生活时代来理解诗词,充分挖掘诗词想要表达的情感。如在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先告知学生词人所处的生活时代。柳永是一位满腹才华的才子,却科考不得志;他也是频繁出入歌妓场所的浪子,满腹文采和抱负,却郁郁不得志。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词,将不理解的诗词标注出来,在教师讲解时便于重点理解,以深入了解诗词表述的感情,提高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古诗词的反复吟咏,对古诗词的节奏能准确地把握,同时还能体会到古诗词中蕴含的感情,体验到古诗词的语言韵律美,给学生以真切的感受,并在不自觉中感受美的真谛。如在学习李白的《蜀道难》时,诸如“笔势纵横„„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整首诗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语言豪放有力,且情感丰富张扬。教师在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先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之后再通过朗诵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浪漫情怀,从而实现与作者在思想上的共鸣。

二、了解创作背景,深化学生理解

古诗词不仅可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也能阐述当时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境遇。学习古诗词时,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及作者生活状况便于学生理解诗词、深入挖掘诗歌的深厚感情。教师讲解古诗词前,要先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及作者当时的遭遇,给学生留出一段进行诵读的时间。同时,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力,融入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中,深刻感受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如在讲解《将进酒》这首古诗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将进酒》这种诗创作于天宝三年,是李白在遭受排挤后再次踏上漫游山河的旅途中所创作的。整首诗运用了大起大落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作者与友人登高饮酒的豪迈情怀,展现出作者顽强不屈的性格。反复诵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古诗词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品味创作意象,强化学生情感体会

古代诗人总喜欢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述的情境中,或者借助祖国美好山河表达自己的豪迈激昂之情。通过描述百姓疾苦来影射国家的治理效果及作者对国家的担忧,学生必须融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才可以真切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如何让学生切身感受跨时代的情感就成为学习古诗词的重要内容了,这也是考验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找出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感受整个作品阐述的意象和韵律。学生也要发挥想象力,融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切身感受作者的悲欢离合或喜怒哀乐。如在学习《声声慢》这首词时,该词包含了大量的意象描写,如大雁、梧桐、秋雨等,每一样景物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凄凉、哀伤的感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挖掘古诗词的意象,使其展开深层次的思考,更好地把握古诗词。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归纳和处理意象的能力,便于日后鉴赏诗歌。

例如,李商隐的《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玉生烟”。整首诗的特点主要是对仗工整,句式统一,在节奏上也抑扬顿挫,语言巧妙且意蕴深远。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始就使用多个叠词,整首词读起来自然流畅且层次分明,给人如泣如诉的感觉,将内心的悲伤与无奈表现得恰到好处。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对偶手法使用较多,文章形式美,表现明显,语言明快,练字考究,在用典方面也恰当自然,可谓骄文当中之经典。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不能简单地翻译古诗词,而要在反复阅读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及体会。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由象入境的目的,并对作品蕴藏的思想情感予以充分地理解和表达。例如,《赤壁赋》是一篇充满哲理且意蕴深远的经典作品。开篇时,作者详细描写了自己和友人在初秋时分,在月下泛舟的情境。学生对写作背景了解后,可以借助教材中的相关注释对作品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可以依照作者的描绘编写出一个小故事,仔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情感变化,为学生学好这篇作品奠定坚实基础。这种方式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并自觉地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感受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在学习柳永《雨霖铃》这首词时,词人运用了“杨柳”“暮霭”“寒蝉”等意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合,从而形成了一幅古代汴京河畔的离别图,并将离别伤感之情与具有画面感的词句紧密结合,使学生眼前形成一幅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其中的艺术美。

五、应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更多的现代技术已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学会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以便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并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感受我国优秀古诗词的魅力。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可以借助流行歌曲,让学生与作者及作品进行感性沟通,加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也可以将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以短片、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想象周公瑾的无限风光并感受作者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借助直观的图片,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对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以及之后的学习均有一定的帮助。古诗词本来就可以谱写成曲子,用来进行演唱。随着音乐的发展,部分古诗词也被谱写成众人传唱的曲目了。通过音乐形式来鉴赏古诗词,让学生获取心灵上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篇7

关键词:小学教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中的古诗文教学, 是对青少年进行古典教育的主要途径, 必须深入研究, 以科学、客观的教学原则为指导,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能力。

一、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统一

小学生古典诗文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 比如诗歌和古文中的词类活用、词序的变换等, 都要靠听教师在课堂上的仔细讲解才能逐步掌握, 然后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逐渐培养起“阅读浅易的古典诗文的能力”, “扩大视野,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高尚情操”。但是, 课内的时间减少了, 必讲的内容必须要安排在课内, 自主阅读以及扩展活动在课内就不好完成。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 就要把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毫无疑问, 在古典诗文的阅读教学中, 课内教学能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但是古典诗文的课内教学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首先, 阅读材料单一、阅读量小;其次, 阅读的目的单一;第三, 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集体进行, 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而课外阅读恰恰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首先, 课外阅读量大, 可以积累多方面的知识, 能有效地促进课内教学。通过课外阅读, 获得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也接触到了很多跟课内有关的知识, 为课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基础的学习也就成了有理解的阅读, 而不再是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记忆, 学生的记忆力增强了, 理解能力也相应地发展了, 这时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也就更容易了。

二、知识传授与全面陶冶相统一

小学阶段又是古典诗文阅读教学的基础阶段, 知识传授与全面陶冶哪个也不能偏废。因此, 必须坚持知识传授与全面陶冶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 因为古典内容的教学难度要大于其他的文章, 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把知识的传授当成重要的教学任务。比如, 古代汉语里的一些词语现在依然存在, 我们还经常说经常用到, 但是它的意义己经变了, 形同异意。如现在“青春”指青年时期, 原先也指明媚的春天明媚的春光, “青春作伴好还乡”;古典诗文多压韵, 为了压韵会出现语序倒置的现象, 古典诗文用语凝练, 有时会省略一些成分, 比如“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的主语应该是人,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中前一句的宾语、“生”的主语都是草。所有这些, 都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 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古诗文阅读能力。

但是, 现行的语文考试中对古典诗文的考查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至多是让学生解释字词、补充诗句或者默写诗歌, 因此很多教师为了拿高分, 在教学中目的要求只有一个:背过, 考试的时候能够默写出来就行, 对其他方面就不作或者很少作要求了。我们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培养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人, 而并非只是懂接受、容纳知识的容器。我们的教育如果仅仅是教授学生以知识, 而未加以文化的熏陶和道德的感化, 那么教育也就丢失了自己的灵魂。

三、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统一

小学生的自觉性较差, 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时候, 根本不可能自觉、独立地进行学习。比较适宜的就是集体的、在老师指导下的班级授课式的学习。此处所说的集体学习就是指班级授课中的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的集体学习。现在, 我们国家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班级授课的这样一种集体学习方式。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 是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 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 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以班为单位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授课时间, 有利于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另外, 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认知差异、人格差异、性别差异都对教育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也就是充分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马先义.《语文教育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钱加清.《语文教学论要》.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袁行需.《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浅谈古诗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8

一、通过诵读感知古诗文的美

古诗文的语言是一种凝练、贴切、含蓄、优美的艺术语言。它具有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的特点,需要学生悉心揣摩,反复诵读、精读方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美感。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文,要从诵读开始,诵读方法主要是仿读、范读、齐读、分组读。语文老师可以先播放教材录音,再给学生范读,让学生掌握字音、分清句词,然后再让学生齐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强调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轻重、语调变化、节奏快慢。通过熟读甚至背诵,让他们读出作者的语气、情感,读出诗词的意境,感知诗词的内涵,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还可以让他们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陶冶情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增添文化积淀。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导学生诵读时把重音读在“今朝”一词上,并反复朗读整句诗就能体会到诗的意境,“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表达诗人作为革命家坚定的信念和伟大抱负。

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对古诗文教学尤为重要,根据多年的经验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导语引入法。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能很快吸引学生,引人入胜。2.竞争法。根据初中生好强好胜、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如古诗文朗读比赛,古诗文成语比赛,通过各种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3.想象法。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映入脑海,使学生觉得新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4.质疑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诱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各个角度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有兴趣学习。

三、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学习方法

古诗文的学习枯燥乏味,也是初中语文最难学的部分。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我据多年探究,总结为以下六个方法:1.加强对古诗文的理解。古诗文的理解包括由字词到语句的理解,由段落到全文的理解。理解要做到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词解字,因字释词,因段解句,因篇解段。2.增加词汇的积累。 “词汇”的积累是学好古诗文的关键,是文言文必须跨越的门槛。古诗文的词汇包括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训练,把词汇归类让学生多读多背。3.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古诗文句式特点是学习古诗文必须攻克的难题。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学生熟练掌握句式特点,句意的理解就很容易。4.学会调整倒装的成分。古诗文的句子成分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别。古诗文大多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或是数量词后置,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们学会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5.学会补充省略成分。古诗文一些语句有时会省略主语、省略宾语或是省略量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6.掌握一些常用的古诗文文学常识。如: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常用的表现手法,古诗文名家的生平简历,古诗文中的一些典故。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为古诗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古诗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利用课件能把含蓄精练而又有点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古人的真实的生活情景。比如一些山水田园诗,可以根据诗文的意境用幻灯片制作几幅描绘农村田园风光和古代农家小院炊烟袅袅的画面,配上恬静、抒情的古典音乐,把诗歌古色古香的情景呈现于学生眼前,让他们感受田园的美丽风光,体会古代人民的纯朴生活,领会诗歌的意境,从而更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古诗文具有丰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营养,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加强思想修养。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掌握古诗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古诗文的意境美、语言美贯穿于古诗文教学之中,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上一篇:中学生差生评语下一篇:开到荼蘼亦舒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