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苏轼的古诗词阅读

2024-07-07

词人苏轼的古诗词阅读(共9篇)

词人苏轼的古诗词阅读 篇1

苏轼,死后被后辈们追封为宋代杰出词人,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见他在宋词中的造诣之深厚,令人叹服。

诗词的区别,词源自于诗,但却比诗演化发展的更为精妙,诗受着格式的束缚,没有很大的施展空间,而词却不一样,词首先字数没有强制性要求,而且押韵方面管理的更为宽泛,更适合抒发自己的情感。

苏轼的词在宋朝中所有词人里面,又是极其特殊的一位,他开创了宋词的另外一种风格。在苏轼之前,宋词的整体风格是清丽的、婉约的,在现代来看是适合小资情调的,而自苏轼起,宋词的风格就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清秀转变成了豪迈。从小清新的风格转为了旷达开阔之风格。

再结合苏轼的整个人生经历,创作宋词的具体风格来分析,苏轼的文学创作又可以简要地分成两个时间段,前半生和后半生。从政经历的第一次大落便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分水岭。前半生的苏轼,饱怀激情,将自己的满期抱负寄托在宋国的朝廷上,期望自己能够通过科举制度报效国家,事实上他也确实通过科举成功。但朝廷之复杂岂是一个单纯的热血青年所能随意驰骋的天地,在与王安石的冲突中,在与新派政客的矛盾中,苏轼的人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的词风变得由婉约变得无比慷慨,他将自己满腔的情怀尽抒发在宋词之中,变成为了我国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最为代表的作品。

词人苏轼的古诗词阅读 篇2

实际上, 字词解释或翻译, 不是解读;没有对字词句进行认真的涵泳咀嚼, 游离在文本之外, 给学生一些诗词的抽象的含义或主旨, 也不是解读;解读是要于明显的意义里展开隐蔽的意义层次, 解读的过程, 始终要涵泳在“这一篇”“这一句”“这一词”里, 含义或主旨一定要从涵泳中感到觉出。按“于近言中探远旨”的策略, 以苏轼《定风波》为例, 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教学。在复习作者相关知识, 介绍写作背景后, 进入以下训练:

训练一:背诵默写

对古诗词, 我们应该反复地以诵读的方式“演唱”。古诗词教学, 首先,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吟诵;其次, 让学生都基本能够背诵默写词作。学习古诗词, 基本能够背诵默写, 是一起讨论的前提。

背诵默写及作者作品知识复习, 要求在预习时完成。

训练二:整体感知

请以“这是一首……的词”的句式, 写几句话, 表述你对这首词的感知。

教师拟参与交流预设:

这是一首借写自然风雨以写人生风雨的词。

这是一首通过写眼前景当下事, 含蓄表达人生感悟的词。

这是一首苏轼自己劝解自己的词。

这是一首透露出苏轼随缘自适、旷达乐观胸襟的词。

这是一首写出了苏轼自我疏解烦恼的心理过程的词。

这, 既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词作, 又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训练三:辨识结构

1. 请先指出词上下片的起句、承句、转句、合句

古人写诗作文, 都讲究起、承、转、合的技巧, 读懂了这些技巧, 对我们的写作, 就会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所以, 叶圣陶先生指出, 诗文“怎样说起, 怎样接说下去”“到末了又怎样收场”的行文技巧, 是需要着力关注的。

2.写出你所感到的作者起、承、转、合的思路或技巧

上片的“起”, 用了一个选择式语句, “何妨”是要选择的, “莫听”是要舍去的;承句紧接起句中的“行”字而写;转句“谁怕”以强调的方式转进, 鼓励自己不要怀疑自己的选择, 不要怕像现在这样!合句在转句做了强调, 但到底不要怕怎么样又未明的情况下, 结之以“一蓑烟雨任平生”, 既让悬念得解又与前面的“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起勾勒出自己现在和此去将随缘自适的生活。

让学生充分准备并交流后明确: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起) 。竹杖芒鞋轻胜马 (承) , 谁怕 (转) ?一蓑烟雨任平生 (合) 。料峭春风吹酒醒 (起) , 微冷 (承) , 山头斜照却相迎 (转)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合) 。

下片起句直写“风”, 交代自己当时喝了酒而且有点醉;承句紧接“料峭”“醒”而写, 既写出了酒醒后微寒的真实感觉, 又为下句写阳光起到了铺垫作用;转句为“反转”———由春风的微冷而转写暖和的阳光;合句回扣开篇, 点明风雨已歇, 其中又暗含自己已经看开了之前所遭遇的人生挫折之意。

训练四:披文入情

引导语———古诗词讲究言近而旨远, 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蕴或主旨, 往往藏在浅近文字的言外之意中, 诗人所描写的眼前的景或事, 往往只是用来表达真正意蕴的“象” (这种隐含着作者要表达的含蓄情意的景物或情境, 就是所谓“意象”) 。所以, 要想了解诗词的主旨, 就需要把浅近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探究出来。下面, 我们就尝试对此词主旨进行探究 (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 :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言外之意

刚才已经说到, 上片起句, 作者劝自己要选择“吟啸且徐行”, 而不选择总是听着“穿林打叶声”, 那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有什么言外之意呢?试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人生际遇猜猜看。这里在写雨的同时写到风, 但不着“风”字, 风是大是小?你从哪里看出? (风较大, 从“穿”“打”看出, 如果是微风, 就只用“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的是更大的狂风, 用了“卷”“折”:“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明确:“穿林打叶声”喻指所遭受挫折被贬之事, “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劝自己不要耿耿于怀心里总想着被贬之事;明白了这一句,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也就好理解———不如自适于现在这种清闲自在、自由潇洒、近乎归隐的生活。

2.“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象意义

从“竹杖芒鞋”中你读出什么言外之意? (“竹杖”:扣序言中“沙湖道中遇雨”。林中路定是崎岖不平, 下雨路又会更滑, 故需“竹杖”;“芒鞋”:备有草鞋供出游时应对山路的崎岖与湿滑, 可见诗人当时比较清闲, 可以经常游览山水, 才会有此经验作此准备。)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都是指被贬到僻远之地, 清闲自在、自由潇洒、近乎归隐的生活。“轻”是轻快、轻松之意, “马”可以联系陶渊明“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一句理解, 因为古代官员一般骑马或乘马车出行, 以示身份地位, 所以这里“竹杖芒鞋轻胜马”是说自己现在清闲自在的生活比在京为官自由潇洒, 不能仅理解为“拄着竹杖穿着芒鞋走路比骑马还轻松”。“一蓑烟雨”, 用“一蓑”作修饰“烟雨”的数量词, 极为新奇而富有诗意!这里的“蓑”就是“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中“蓑笠翁”的“蓑”, 因而, “一蓑烟雨”就有近乎归隐的生活之意;“烟雨”则是代表一种朦胧迷离之美, 将“蓑笠翁”安排在这样一种环境中, 有一种使得“蓑笠翁”宛若神人的效果。当然, 也有一丝丝孤寂之感在其中。

3.“酒醒”的深层意蕴

下片需仔细品析的首先是“料峭春风吹酒醒”, 如果认为这里的“酒醒”就仅是酒力过了清醒了, 就读得太实。这里的“醒”, 更是指自己明白了应如何面对挫折与应对世事人生!

4. 说说“山头斜照却相迎”中“却”“迎”之妙

“山头斜照却相迎”有两个词用得很妙:一是“却”写出诗人在酒醒正觉微冷时被阳光照到的惊奇之感;二是“迎”, “迎”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首先, 将阳光拟人化, 好像阳光也知道“我”此时微冷;其次, 不是“送”而是“迎”, 是说, “我”将去的方向充满阳光, 表现出对未来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 有历尽艰难之意, 但从一个“迎”字与“到”的不同, 即可感受到苏轼的更为豁达超然。

5.“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深层意蕴

“萧瑟”, 这里是拟声词, 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风声常用“萧瑟”或“萧萧”来摹写, 另如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流”。“向来萧瑟处”表层意思是来时正吹风下雨之处, 但深层意蕴是指以往的人生挫折, 因而“回首向来萧瑟处”的深层意蕴, 是对人生挫折的回首。所以, “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写回首往事的感受, 言外之意是, 自己已经看开了之前所遭遇的人生挫折。此句连用两个“也”字极妙, 读来音韵很美, 背后含蓄的意蕴也引人思索。写晴雨的诗词名句, 如果列出两句, 一句是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另一句就是苏轼的这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表达都极为清新。

训练五:主旨概括

用“通过写……表现出作者……启示我们:……”的形式概括词的主旨。

明确:通过写沙湖道中遇雨之事, 与被贬自适的心理过程及对世事人生的感悟, 表现出作者旷达超然、随缘自适的乐观胸襟, 启示我们:遇到挫折或不幸, 不要总是沉迷在其中, 而要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发现当下和未来的美好!

以上训练的目的, 主要是以《定风波》的解读与赏析为例子, 让学生感知古诗词理解与鉴赏的基本方法, 训练学生独立理解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小结与拓展:

由上述探究可知, 表面看, 作者在写眼前景当下事, 但透过浅近文字的言外之意, 实则处处在劝解自己:不要耿耿于怀心里总想着被贬之事, 应该自适于现在这种悠闲自在、自由潇洒、近乎归隐的生活。写“沙湖道中遇雨”之事不是作者的目的, 作者的目的是借“沙湖道中遇雨”之事, 写自己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人生的思考。为何“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而“余独不觉”并“故作此词”, 也就不言自明了———正是因为“沙湖道中遇雨”之事让自己对人生有了如此感悟!

教师分享预设:用自己写的《我的森林公园》《一肩松涛》及其感受与学生分享。

晏几道,拒见苏轼的狂妄词人 篇3

宰相府里的“宝二爷”

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晏几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父亲晏殊官居相位,比起政治上的建树,其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文采和词作。晏几道出生时,晏殊已47岁,算是老来得子。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晏几道得到了父亲格外的宠爱。

晏殊自幼聪颖过人,继承了父亲优良的文学细胞,7岁就能写文章,14岁就参加科举考试。不但考了,成绩还很不错,一去就拿了个进士的身份回来,把一帮寒窗苦读却没考中的大哥大叔们刺激得够呛。虽然文学上,晏几道给老爸晏殊增了不少面子,但他从小也没少让晏殊忧愁。

有一次,晏殊在家中举办宴会,当着满座宾朋,他想让年仅5岁的小儿子露一手,就叫晏几道出来背首诗。小孩子倒是不怯场,开心地跑上来,拍着小手,张嘴就唱:“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宾客们一听,宰相家小公子竟然爱背柳永的艳词,个个面面相觑,哭笑不得。晏殊涨红了脸,厉声呵斥道:“住口!小孩子不得胡说乱唱!”小晏几道委屈地流出了眼泪,辩解说:“我就觉得好听嘛,为什么不能唱?”晏殊不禁喟然长叹:“孺子不可教也!”

这也难怪,晏几道生来就在绮罗脂粉堆中长大,珠围翠绕,锦衣玉食,“金鞍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每天的生活就是跌宕歌词,纵横诗酒,斗鸡走马,乐享奢华,根本不知农桑,哪知世事艰难呢?

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去世,晏几道春风得意的生活也戛然而止,17岁的他立刻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霜刀雪剑。当初,宰相府前总是车水马龙,前来拜见的官员趋之若鹜,现在则“门前冷落鞍马稀”,人情世态的巨变,真的比小孩的脸来得还快。用黄庭坚的话说,“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意思是:众人虽然声称喜欢他,但又都小心地观望着,不想有过多的交往,于是晏几道逐渐被冷落。

更糟糕的事发生在熙宁七年(1074年),晏几道的朋友郑侠因进《流民图》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罗织罪名,交付御史台治罪。政敌们从郑侠的家中搜到晏几道的一首《与郑介夫》(郑侠字介夫),上面写着:“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这些人如获至宝,以讽刺“新政”、反对改革为名,将晏几道逮捕下狱。

这突然的变故让家人措手不及,他们急忙展开营救,最后案件交到了宋神宗手里。好在宋朝的皇帝文学素养都不低,看罢晏几道的诗,不仅没有上纲上线,反而称赞他文采好,马上就命令释放晏几道。这件事虽然有惊无险,但经过这么一折腾,原本就坐吃山空的家底更加微薄,晏家的家境每况愈下。这件事对晏几道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从一个书生意气的公子哥,沦落为潦倒落魄的贵族。

不过,晏几道人生的星空虽然黯淡,也并非没有一丝光亮。元丰年间,宋神宗在宫中举办宴会,特别征召晏几道侍宴。晏几道得以一展才华,即席写下了一首《鹧鸪天》:“碧藕花开水殿凉,万年枝外转红阳。升平歌管随天仗,祥瑞封章满御床。金掌露,玉炉香。岁华方共圣恩长。皇州又奏圜扉静,十样宫眉捧寿觞。”这首词交由皇家歌舞乐队演唱后,“大称上意”,不久就授予他颍昌府(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许田镇监的官职。

虽然40多岁才得到一个小小的官职,晏几道还是很兴奋。他年轻时就曾自负“锦衣才子”“少陵诗思”,抒发过“姮娥已有殷勤约,留著蟾宫第一枝”的雄心壮志。如今终于得到一展抱负的机会,他可不想错过。此时颍昌官场上,知府韩维是晏殊的弟子,有着这层特殊的关系,再加上对自己才气的自信,晏几道上任伊始,就大胆给韩维献上了自己的词作。韩维很快给予回复,说你的那些词作我都看了,“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希望你能“捐有馀之才,补不足之德”,不要辜负我作为一个“门下老吏”的期望!全然没有昔日晏家门生的温情,而是一副道学面孔,家长作派。晏几道读罢,如同大冬天里被人泼了一瓢冷水,全身都冷透了。

像贾宝玉般不通世事,很傻很天真的晏几道在此番受挫后,就此放弃了对仕途的向往与努力,他一头扎进诗词的世界,因为那里才是他的大观园,可以遮风避雨,安逸而舒适。

一生中的四大红颜

晏几道生于侯门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使他一生都对女人有着特殊的依恋。他的每一首词,差不多都与爱情有关,最著名的《浣溪沙》里,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写尽了失恋人的孤单,让人惆怅千古。特别是在经历了家境衰落、仕途坎坷之后,晏几道更是把全部忧愁都融进诗酒风流,沉浸于爱情的感伤中。

读晏几道的词,出现最多的是莲、鸿、苹、云4个女子。她们是晏几道的朋友沈廉叔和陈君龙家的歌女。晏几道经常到这两家去做客,在一起饮酒赋词,每有一首新作,就交给她们即席演唱。这4个女子貌美如花,又善于表演,歌酒相和,让人如醉如痴。

晏几道写给她们的词,总是真情流露。他在《虞美人》中写小鸿:“年年衣袖年年泪,总为今朝意。问谁同是忆花人,赚得小鸿眉黛,也低颦。”而写小云则说:“双星旧约年年在,笑尽人情改。有期无定是无期,说与小云新恨,也低眉。”

4个人中,晏几道更为倾心的,似乎是小莲和小苹,因为她们在词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在晏几道的笔下,小莲是一个活泼的女子,能歌善舞,“梅蕊新妆桂叶眉,小莲风韵出瑶池。云随绿水歌声转,雪绕红绡舞袖垂”;她还十分顽皮,“生憎繁杏绿阴时,正碍粉墙偷眼觑”,居然恼恨杏子成丛满树,挡住了她偷窥的视线;有时她也任性,“小莲未解论心素,狂似钿筝弦底柱。脸边霞散酒初醒,眉上月残人欲去”,没有酒量,却故意抢着喝,然后借着醉意,把筝弹得如金蛇狂舞。

与小莲相比,小苹则要沉静许多,第一次见面就给晏几道留下了惊艳的印象:“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一袭绣有两个“心”字的薄罗衫子,幽怨的琵琶声里满含着相思,站立在落花丛中孑然一身,归去时像彩云飘然而逝,写得如此美丽,怎不令人心动?著名的古曲《彩云追月》,据说便是由这首词创作而来。

和这几位歌女的相见,总是让晏几道欢喜无限,“小颦若解愁春暮,一笑留春春也住”,可相聚匆匆,转眼间离别又在眼前,每次高兴的会面,都难免以悲伤落幕,“啼珠弹尽又成行,毕竟心情无会处”“春来还为个般愁,瘦损宫腰罗带剩”。世间相爱的人都是如此,欢喜越多,离愁越浓。

这样神仙般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后来好友沈廉叔早早过世,陈君龙卧病不起,莲、鸿、苹、云几位歌女也都各自散去,不知所踪。

有一次,晏几道在一场酒宴上,意外地与其中一位歌女相逢了,他惊喜交加又无限伤感,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年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当年,歌女含情脉脉殷勤劝酒,自己甘为红颜一醉方休,如今突然相逢,还怀疑是不是在梦中。

又有一次,晏几道意外地收到了小莲托人辗转捎来的书信,他喜出望外,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手捻香笺忆小莲,欲将遗恨倩谁传。归来独卧逍遥夜,梦里相逢酩酊天。花易落,月难圆,只应花月似欢缘。秦筝算有心情在,试写离声入旧弦。”他多么希望能够与小莲见一面啊,可“花易落,月难圆”,唯有一醉,期望能够在梦中相见。

晏几道的恋爱对象,都不是什么高贵的淑女,而是身份低下、被人贩来卖去的歌女舞伎,然而他对她们却从没有轻贱之心,在这一点上,他与许多文人追求情色的逢场作戏有着很大的不同。他的感情真淳、深沉,没有掺入一丝水分。纵然是萍水相逢,毫无结果,他也会把真心投进去。“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他看得懂官场浮华,却看不透爱情。可是因为有这样的真情投入,才让他的文字有了动人心魄的力量,就像清代文学家陈廷焯所说:“晏几道的词无人不爱,就胜在了情上。用情不深的人写出来的词,即便再雅致再有才,也打动不了人。”

一辈子不改孤傲的脾气

好友黄庭坚曾总结晏几道,说他有“四痴”:做官连连受阻,却不愿意低声下气依傍权贵;文章自成体式,却从不用做晋升之阶;挥霍千百万,家人饥寒交迫,却面露傲慢之色;别人多次辜负自己却依旧始终相信别人。“四痴”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晏几道孤傲耿介、不合世俗的性格。

晏几道的人脉资源相当丰厚,北宋名臣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皆出自他父亲的门下。就是晏家自身,也不乏出类拔萃的人物:两个姐夫,富弼官至宰相,杨察位居礼部尚书,几个哥哥也都在朝为官。如果他肯开口相求,请他们推荐一下,当官应该是轻而易举的。然而,他却不仅不依傍权贵,甚至对他们冷脸相向。

大观元年(1107年),权倾天下的奸相蔡京在重九、冬至日,几次派人请晏几道写词。晏几道无奈之下,写了两首《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晓日迎长岁岁同,太平箫鼓间歌钟”,竟然没有一句言及蔡京。一个绝佳的拍高官马屁以求升官的机会就这样流逝了。不识时务的晏几道终其一生,也仅做到通判这类小官。

在文学创作上,晏几道同样执拗。宋词发展到那时,已是苏轼主导的慢词的黄金时代,然而晏几道却秉承着五代十国《花间集》(收录有温庭筠等晚唐至五代词人的作品,风格艳丽香软)的传统,固守着小令的阵地。对此,文坛领袖苏轼颇为不解,一次,他想通过自己的学生黄庭坚引见,登门拜访。不料晏几道却断然拒绝说:“如今在朝廷当大官的,有一半都是从我家出去的,我都没空见他们,更何况你!”面对如此倔强的落魄公子,苏轼也只能一笑了之。

晏几道的生活一度十分窘迫,甚至连家人的温饱都成了问题,可他却安之若素,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他的书。据北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记载,晏几道的书很多,每次搬家,都十分麻烦,他的妻子非常厌烦,讥讽他就像乞丐不肯丢弃乞讨的饭碗。晏几道写下了一首《戏作示内》,幽默地告诫她说:“生计惟兹碗,搬擎岂惮劳……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这些书就是咱们家的饭碗,搬动它们怎么会觉得劳累呢?希望你也爱护它们,就像你珍惜自己的头发一样。

宋朝学者王灼评价晏几道“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说他有六朝王、谢家族子弟的气质,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确,优越的家庭出身,特别是过人的才气,让晏几道骨子里透着一种自负,甚至是狂傲之气。这种狂妄,一方面源自性格,另一方面则与他看破官场的倾轧与黑暗有关。他说:“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用现代诗人叶嘉莹的话说:“从他诗中所写,都可见到他对官场中得失争逐之营谋的恐惧和轻鄙。”

因为看破,便不以为意。正是有了这份不侍权贵的磊落与清狂,晏几道的痴才显得如此可爱。

毕生心血《小山词》

元祐四年(1089年),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到颍昌当知府,接替了韩维的职位。他是晏几道的“粉丝”,上任后极力撺掇他将词作结集出版。晏几道以前写的词,多是一些即席之作,写完就交给歌女歌唱。所以他的词都是用来听的,就像现在的流行音乐,它的流传,是通过音乐完成的。晏几道也想有所整理,以免误传,于是,《小山词》诞生了。

晏几道为《小山词》写了一篇自序,解释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音同成)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馀,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他没有把创作拔高到教诲世人的高度,而是简单地归结为两个字:“自娱”。黄庭坚为《小山词》写了序言。他对晏几道的词作只专注于爱情离愁这样的小圈子感到疑惑,晏几道回答说:“我盘跚勃窣(音同苏),犹获罪于诸公,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意思是,我夹着尾巴做人,那些人还加罪于我呢,要是把胸中想说的话都讲出来,那等于是在对着他们的脸啐唾沫!他醉心于小令的创作,是对自身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社会现实的逃避。

关于《小山词》的创作风格,南宋藏书家陈振孙以为:“叔原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认为晏几道的水平几乎超过了当年温庭筠这批花间派词人。民国学者陈匪石则认为“由是以上稽李煜、冯延巳,而至于韦庄、温庭筠,薪尽火传,渊源易溯”,即晏几道的文学传承应该向前追溯,不但包括花间派,还可以追溯到以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这种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小山词》形似花间,其实神通南唐,这也是晏几道在自序中所言“续南部诸贤余绪”的本意。这是因为,小山词与李煜的南唐词一样,都是从坎坷的人生中蜕化出来的,意有所喻,情有所感。小山词与花间词的区别,有人喻之为“花间词如披金戴玉之贵妇,小山词如天生丽质之少女”,后者有一种“华贵而不肤浅,沉郁而不枯寂”的内在气质。

作为父子词人,世人难免要将父亲晏殊的《珠玉词》和儿子晏几道的《小山词》作一番比较。叶嘉莹以为小晏词意境“实在远较乃父为狭隘而浅薄。”现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则说:“《小山词》从《珠玉词》出,而成就不同,体貌各具。珠玉比花中牡丹,小山其文杏乎?”父子词风相近,而韵味各有不同。大晏的词,雍容富丽,风流蕴藉,虽是闲语,却别有种人生宽阔的深闳意境;小晏的词,哀愁感伤,都是从自己的切肤之痛中来的,所以“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说到底,这种差别是由各自的人生境遇造成的。

《小山词》在文学史上无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陈匪石在《宋词举》中说:“至于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词蕃衍,其风始微,晏殊、欧阳修、张先,固雅负盛名,而砥柱中流,断非几道莫属。”因而,《小山词》在出版后,得到了历代词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初,李清照已将晏几道列为“宋初小令四大家”之首。宋以后各家词选本,《小山词》总是必不可少的。元代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中录有当时传唱最广的“宋金十大名曲”,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高居排行榜第三位,足见影响之久远。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年过古稀的晏几道安然辞世。他走了,而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小山词》却流传千年,历久而弥新。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 篇4

2.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秋月春花,输与寻常姊妹家。——辛弃疾《减字木兰花·纪壁间题》

3.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辛弃疾《定**·暮春漫兴》

4.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5.记取桔槔春雨后,短畦菊艾相连。——辛弃疾《临江仙·窄样金杯教换了》

6.被公惊倒瓢泉,倒流三峡词源泻。——辛弃疾《水龙吟·被公惊倒瓢泉》

7.似三峡风涛,嵯峨剑戟。——辛弃疾《瑞鹤仙·片帆何太急》

8.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辛弃疾《满江红·和廓之雪》

9.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其二)》

10.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辛弃疾《霜天晓角·旅兴》

11.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12.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13.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14.彩胜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辛弃疾《好事近·元夕立春》

15.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6.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17.微有寒些春雨好,更无寻处野花香。——辛弃疾《浣溪沙·总把平生入醉乡》

18.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9.孤竹君穷犹抱节,赤松子嫩已生须。主人相爱肯留无。——辛弃疾《浣溪沙·种松竹未成》

北宋词人欧阳修的诗词名句 篇5

2.有时三点两点雨霁,朱门柳细风斜。——欧阳修《越溪春·三月十三寒食日》

3.绿苔长秋雨,黄叶堆空阶。——欧阳修《题张应之县斋》

4.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5.更值牡丹开欲遍。酴醿压架清香散。——欧阳修《渔家傲·三月清明天婉娩》

6.关心只为牡丹红,一片春愁来梦里。——欧阳修《玉楼春·常忆洛阳风景媚》

7.颜色清新香脱洒。堪长价。牡丹怎得称王者。——欧阳修《渔家傲·叶重如将青玉亚》

8.九月重阳还又到。东篱菊放金钱小。——欧阳修《渔家傲·九月重阳还又到》

9.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慧勤归余杭》

10.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欧阳修《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三十七韵》

11.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欧阳修《画眉鸟》

12.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13.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诗词名句 篇6

2.乞巧处、家家追乐事,争要做、丰年七夕。——张孝祥《二郎神·七夕》

3.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张孝祥《水调歌头·五岭皆炎热》

4.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5.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6.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7.西湖西畔晚波平,袖手时来照影。——张孝祥《西江月·不识平原太守》

8.丝金缕翠幡儿小。裁罗捻线花枝袅。——张孝祥《菩萨蛮·立春》

9.明日是新春,春风生鬓云。——张孝祥《菩萨蛮·立春》

浅析苏轼的思想性格与诗词的风格 篇7

一、 苏轼的生平、思想性格对创作的影响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出身官宦人家,是有文化明大义的女子,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其学识修养已相当成熟。

苏轼才华出众,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早年就立下用世之志,并主张改革现实中的弊端,他在考进士时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就讲以“仁政”治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轼关心国家命运,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写了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优秀作品。

苏轼22岁中进士后,25岁与弟弟和父亲再至汴京,授河南主薄,不赴。26岁参加制科考试,入三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授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从此踏上仕途。恰巧遇到苛刻严厉的上司,28岁的他对世事对官场的认识是十分感性的,苏轼在凤翔三年,30岁还京,因父病故回乡,34岁再到汴京,做判官告院,意想不到的是,他竟与当朝宰相王安石在政见上发生了冲突,他主动提出离开朝廷,到地方做点实实在在的对老百姓有用的事情,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出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此时年轻气盛,由于才华出众,科场得意,就连仁宗皇帝也对他备加赏识,使得苏轼对前程充满自信。八年的实践证明,苏轼不仅是处处为民着想的好官,且是有能力的好官,正因为走出京城到了地方,开阔了眼界,锻炼了他的思想和情感,他的诗写得更好,他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向往西湖的人到过西湖的人的心声。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以诗文讪谤新政的罪名被拘捕,押至汴京后关在御史狱中到十二月底方结案出狱。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几置死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但不得签署公事,近于流放。苏轼被流放黄州,在生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窘迫,申请荒地耕种,苏轼把它叫东坡,把自己叫东坡居士。

苏轼的生活、思想与创作从此开始了巨大的转折,这几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克服生活困难克服精神困惑是一种潇洒,对自己性格的反思和人生的历练则更是一种潇洒,世事变迁,宦海沉浮。苏轼满怀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面对长江边的赤壁发出了震撼古今的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艺术的杰作、豪放词派的巅峰之作。

宋神宗的用人思想后来发生了变化,变动了用人的政策,又锁定了苏轼,宋神宗亲自书写手诏,把他从黄州挪到京城附近的汝州,而在这个时候,苏轼却偏偏决定要去见昔日的政敌,早已闲居江宁的王安石。可王安石已不再热衷于国事和政治,热情地邀请苏轼住在江宁。苏轼最终决定上疏请求不去汝州,留在常州。

元丰八年,神宗病故,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政局发生变化,苏轼即被启用为登州知州,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由于苏轼锋芒毕露,又为旧党官僚所忌恨,难免卷入政治权利的斗争,苏轼再次要求外放,于是又出知杭、颖、杨、定等州做地方官五年。高太后病逝,哲宗执政,又恢复神宗新法,苏轼竟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一贬再贬,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苏轼获赦北迁,还想回朝再竭忠诚,不料行至常州病死,历尽了他宦海沉浮的一生。

不管贬到哪,惠州也好琼州也罢,尽管这里的条件最为艰苦,但苏轼思想旷达,随遇而安,出现了又一次的创作丰收,诗风恬淡超拔,精深华妙,成为一生创作的最后锦绣。

苏轼的思想境界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有对现实的批判,有对人生如梦的感慨,也有潇洒自如的抒情。

二、 苏轼诗词的风格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成就非凡,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意境。

乌台诗案之前,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热情奔放,挥洒自如,向往憧憬仕途,雄心壮志报国,讽喻政治,激情澎湃。 乌台诗案之后,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 至于晚年远谪惠州、儋州,淡泊旷达的心境,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

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气势磅礴、豪迈奔放如洪水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超脱豁达,委婉含蓄清淡,如风吹花香远溢。

就词作而言,他的词,在题材内容、形象塑造、语言运用、表达技巧、风格特色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他不仅以豪放词开一代新风,他的各种风格的词作,都有佳品。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亦即豪放风格、旷达风格、婉约风格。主要风格是豪放,写人咏景状物以奔放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苏轼是旷达风格的代表作家,旷达即心胸开阔豁达,是修养与人格的自我表现, 感悟人生,乐观向上,目光远大,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婉约风格的词委婉含蓄,离愁别绪,闺情绮怨,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

词人苏轼的古诗词阅读 篇8

阅读 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选自《春渚纪闻》)

【注】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至有一字穷岁月 ( ) ②及见今人所藏遗稿( )

③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 ) ④得东坡完生数诗稿(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蘧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

A.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C.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D.何有于我哉(《<论语>》)

9.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2分)

(1)疑皆冲口而成(标在动宾之间)[来源:学§科§网]

(2)渊明为小邑(标在主谓之间)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改正尽善,方 出以示人。(2分)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2分)

译文:

11.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 。(2分)

答案

8、(1)①穷尽,用尽。②到,等到。③已经。④数篇,几篇。

(2) C

解析:(1)这四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变化,要能区分古今意思。 (2)A、介词,到。 B、比。 C、在。例句中的于也是这一意思。 D、对,对于。

9、(1)疑/皆冲口而成 (2)渊明/为小邑

解析:了解句子意思是标出停顿的前提。(1)疑是动词,后面是它的宾语。(2)渊明是主语,后面是谓语。

10、(1)(欧阳修)改正得极好后,方才拿出来给人看。(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 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解析:(1)译准尽方等词,补上主语。(2)译准但闲人耳。

11、示例:作文不惮屡改

词人苏轼的古诗词阅读 篇9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风格,方法

苏轼 (1037-1101) 是北宋中叶的古文大师和诗家词人, 是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南宋初期的著名女词人, 是婉约派的代表。本文拟对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一赏析。

一、天上人间, 浑然一体

在《水调歌头》里, 苏轼任凭着思想纵横驰骋, 充分发挥了他的联想和想象, 通过细致的心理活动描写, 表现了他的独特的思想感情: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在《水调歌头》里, 上阂主要是表达了苏轼对自己政治仕途不顺利的感慨。“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是何等的无奈, 只能把内心的郁闷通过酒来抒发出来, 同时点明饮酒赏月。“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表面上是写的赏月, 实则暗含了对当今朝廷形势的担忧和自己为官的不顺。下面三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苏轼仕途的不顺利对他的影响很大,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苏轼内心的矛盾, 想回到朝廷, 为朝廷效力, 可是官场的钩心斗角又让他害怕, 难以适应。最后“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反映了苏轼内心的变化, 觉得还是人间好, 做地方官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为朝廷效力, 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这首词的上阂, 苏轼通过内心的联想和想象, 将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交融在一起, 使天上人间打成一片。这是词的上阂。

在下阕里, 词人分层次地写出了月光照耀下的人物和景物:“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这是一个从上到下, 又是从外到内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 好一幅立体的画面.由朱阁, 而绮户, 而无眠的人, 写出了月光的动态;由景物而人物, 由无情而有情, 赋予了月光人的生命, 人的思想感情。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 是苏轼诗词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他在《题西林壁》的诗里写道:“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任何一个事物, 由于观察的角度和层次不同, 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既是经验之谈, 也是美学的原则。这首词, 就是这种美学原则的形象化的体现。

在这首词里, 词人以无法抑制的激情创造了天上人间的美好境界。这首词真实地描写了苏轼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也表现了苏轼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反映了他不满于现实, 却又不能超脱现实的真实的心理状态和作为伟大的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

二、句法奇创, 情景婉绝

李清照 (1084—1151?) 是南宋初期著名的女词人, 是婉约派的代表。她和苏轼所处的时代不同, 社会地位不同, 因而风格迥异。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 还是大宋的一统天下;而李清照所处的时代却是外族入侵, 国家山河破碎。李清照在她的丈夫赵明诚死后, 一个人孤孤单单, 终日愁眉不展, “欲语泪先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而到了《声声慢》里, 这种愁思可说是达到了顶点: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妻妻渗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 到黄香, 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一开头, 就连用十四迭字, 极度形容了这种愁思之深。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 内心极为哀愁, 再加上一人孤处, 更是百无聊赖, 空虚郁闷, 为了排解这一哀愁, 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 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 常言说“人悲物亦悲”, 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 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无光的。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 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 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 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 说天气变化无常, 忽暖忽寒, 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 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 而写作此词时, 已是形单影只, 孤身飘零, 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 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 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 借酒浇愁。

可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自己内心的悲痛又有谁人知道, 只能寄托那南飞的大雁, 那南飞的大雁缺似曾相识, 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却物是人非, “雁过也”更是点睛之笔, 使得整个气氛有形有色, 有血有肉, 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愁之情。

上阙完了——但是词人的愁思还没有完, 于是下阕接着写, 她的眼光忽然触到了那些象征纯洁爱情的菊花, 回想起丈夫在时, 曾经一起游览, 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他摘了一朵菊花, 轻轻地替在她的鬓发, 那是多么的快活自在, 多么的一往情深.可是如今呢?丈夫先她走了, 还有谁来摘取菊花?她痴痴呆呆地靠着窗户, 眼望着窗外的天色, 一个人孤孤单单, 优思重重, 心情烦乱, 怎么能够握到天黑?而且客观环境又更来加浓了这种悲剧气氛:“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秋风苦雨, 真个使人愁杀。于是词人脱口而出:“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综上所述, 苏轼和李清照两个人的风格是不相同的, 一个是豪爽奔放, 一个是婉转凄清。虽然李清照和苏轼虽然有着不同的风格, 却有着相同的创作方法, 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不朽的作品, 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参考文献

[1]李长征.飘逸旷达超然物外——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思想特点之我见[J].渤海学刊, 1997, (03) .

上一篇:对照检查材料模式下一篇:沙特项目质量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