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东坡诗词(精选8篇)
苏轼苏东坡诗词 篇1
苏轼苏东坡诗词
1.《沁园春·孤馆灯青》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清清。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2.《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3.《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4.《南乡子·何处倚阑干》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何处倚阑干。弦管高楼月正圆。胡蝶梦中家万里,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
明镜借红颜。须著人间比梦间。蜡烛半笼金翡翠,更阑。绣被焚香独自眠。
5.《清平乐·清淮蜀汴》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清淮蜀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6.《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苏轼苏东坡诗词 篇2
是什么让中华文学史的长河源远流长?是无数奔腾的支流,为它注入新鲜的活力,使它开疆拓土,一往无前。宋词得以作为其中的一大支流,多亏有位名家奋挽词学百年难登大雅之旧势,力开宋词千载垂名文史之新篇,他无疑是文学长河中最壮丽的一朵浪花,他就是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我国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正是他奇伟瑰丽的想象和妙到巅毫的文笔,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词句;正是他将词的写法、题材、意境、主旨做了全新的发展,开创了豪放词一派;正是他重塑了词的地位,使词的艺术品位大大提升,使宋词和唐诗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璀璨的双子星。
二、苏词词风嬗变的三个阶段
个人的天赋秉性及政治生涯的沉浮,塑造了苏轼,也塑造了苏词。以时间为序,苏词的风格经历了从精雅到雄健,继而发展为旷达的三个阶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姮娥双燕照画梁
苏轼很早就在诗、文方面体现出杰出的才能,如20岁(1057年)即以《刑赏忠厚之至论》名动京师,以至于欧阳修叹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24岁(1061年)之作《和子由渑池怀旧》更是风行全国,人人传诵。然而现存的苏轼词集表明,直到其任杭州通判(1072年)时,苏轼才开始词的创作,这时他已经35岁,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词的萌芽可追溯到隋唐,本是为了配合音乐的演唱而产生的,是歌宴酒席上娱宾遣兴的文艺形式,最初只在民间流行,登不上大雅之堂。虽然其中李煜、柳永等名家迭出,推动了词的发展,但词的主题仍然受限于男女相思、伤春悲秋、离愁别绪等狭窄领域,语言追求精致华美,音律必须曲折多变,形式讲究错落有致,风格往往柔婉妩媚,正如清朝田同之在《西圃词话》中总结的“以男子而作闺音”,文学史上曾有“诗庄词媚”之说。虽然范仲淹等有意将慷慨悲凉的边塞生活引入词的创作,写出了《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但在传统因袭作用下,词仍然没有跳出“艳科”的樊篱。
苏轼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奋厉有当世志”,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在诗文和政治上做文章,一心要在经世济民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对于填词作曲这种“小道”不以为然。然而,现实并不如意,苏轼1057年考上进士,少年得志,热血沸腾,先外派陕西,后调回京师,作《进策》《进论》数十篇,却如泥牛入海。后又与当朝宰相王安石发生矛盾,在京城待不下去了,请求外任,1072年被任命为杭州通判。通判只是二把手,没多少事情做,苏轼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江南文风荟萃,名满天下的苏轼身边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文人,酒宴歌会不断。杭州富丽繁华,水秀山媚,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天然范本。诗酒流连之际,或许也包含了对政治的无奈,苏轼开始了词的创作。1073年春末,在一个月明之夜,出差润州的苏轼怀着对妻子的思念,写下了如下的词句: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少年游·润州作》
上片后三句与前三句形成对比,似杨花的飞雪变成了似飞雪的杨花,体现出去年离别的凄凉和今年内心的思念。下片用姮娥独守月宫的典故,以双燕相伴的画面,反衬出妻子的孤寂,这一高超的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首婉约的相思之词,画面洁净清丽,与之前李煜、柳永等词作大家相仿,仍然有“作闺音”的印迹。但是高手毕竟与众不同,一出手就有新意。钱钟书曾言:“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宋诗多用典故。苏轼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在其填词的初期,将自己擅长的诗的写法应用到词的创作中,以诗为词,巧妙用典,语言明净,一脱传统词作的轻佻气和脂粉味,意境深远。
苏轼填词兴趣与日俱增,他逐渐改变了“以男子作闺音”的传统写法,题材日益宽广,意境不断拓展,词风开始转变。1074年中秋,苏轼陪同太守来看天下闻名的钱塘大潮: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瑞鹧鸪·观潮》
上片写弄潮儿形象,碧与红色调鲜明,执旗的健儿分外显眼;山与旗一大一小,写出了少年郎敢于与自然搏击的大勇气,欢快的拍手齐唱与钱塘大潮背景一起,给人以开阔雄健的观感。下片写潮退之后渡口帆落,山头红日静景与上篇动景结合,用词质朴无华,却又回味悠长。这首词以民间风俗为内容,画面生动活泼,冲出了传统词作题材上的樊篱。
任杭州通判时期是苏轼填词生涯的习作阶段,依靠的是不世出的天赋和扎实的文学功底。苏轼登上词坛之初,采用以诗为词的技巧,并拓展词的题材范围,语言精致明净,意境淡雅深远,迥异于婉约词浓词艳调却抒情纤细的传统,极大地提升了词的品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原有格局。这段时期作品,体现了第一阶段的苏词风格:精雅。
2. 雕弓满月射天狼
开阔的胸怀和豪迈奔放的本性引领苏轼将男儿雄健之气导入词的创作,适时而至的政治升迁,推动苏词的创作进入第二阶段,并开宗立派,名垂青史。
1074年9月,苏轼杭州通判任职期满,官升一级,调任密州知州,首次执掌地方,这大大激发了苏轼建功立业的豪情,在赴任的途中,苏轼写道:“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身为一州之首,事务繁杂,灭蝗抗旱、兴修水利,苏轼忙得不亦乐乎,杭州那样的歌会酒宴一去不复返。加上密州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民风强健彪悍,更是激发了他雄浑豪迈、狂放不羁的本性。此时他将词的创作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将传统的“诗言志”引入到词的创作中,使词的意境大幅提升,与传统婉约词各异其趣。1075年10月,在听说宋将王韶大破西夏后,情绪激昂的苏轼写下了他的不朽名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被誉为豪放词的开山之作,尽管此行仅是去常山祈雨,也没有猛虎可搏,但在作者奔放的词作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词学史上的重大变革。上片写出了自己率一众人马呼啸而过的盛大场景,肩上苍鹰,身旁猎犬,无不显示其英武之态,欲学孙郎射虎更是将其豪情一泻千里。词的下片主要抒发作者的报国豪情,以魏尚自比,希望在边疆建功立业。在短促有力的语句中,我们看到的是“鬓微霜,又何妨”的雄健精神,是“西北望,射天狼”的必胜信念。
本词大量用典,文字慷慨激昂,意境豪迈雄健,将作者欲效力疆场、以身许国的澎湃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反传统词作“小红低唱我吹箫”的缠绵绮靡之风,写出了一种刚劲有力、豪迈奔放的新风格,读后使人热血沸腾。在济世的豪情与开阔的胸怀中,苏轼将宋词推向了有别于婉约的另一高峰。作者本人对此也十分满意,曾说“虽无柳七郎风味,自是一家”,而“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将近两年的知州生涯过去了,虽然取得了卓越的政绩,但眼见百姓的悲苦却无能为力,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苏轼有一种深深的挫折感。1076年当着中秋的皓月,作者凭着酒性,写下了中秋词的名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苕溪渔隐丛话》曾高度评价此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从中不难看出本词的巨大影响力。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雄健豪迈相比,此词构思浪漫,境界阔大明朗。生活的挫折,使词人多了些彷徨,多了些无奈,正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作者并没有消沉下去,天赋的乐观秉性使作者最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结。
经邦济世是传统士人的终极梦想,身为地方一把手的苏轼豪情满怀,急欲建功立业,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创作。在雄浑豪迈的本性涵养下,苏轼将“诗言志”传统引入到词的创作,在题材、语言、写法、意境上形成一股昂扬雄健的气派,整体上突破了传统词婉约柔媚的格局,开创了豪放词一派。密州时期的作品,体现了第二阶段的苏词风格:雄健。
3. 回首平身烟雨净
成就东坡的不仅仅是得志中的雄心,也有失意中的思考。曾有人评价《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清幽之气重,而豪放之气不足”,苏词与后世辛弃疾等豪放词相同之处在于境界阔大,不同之处在于辛词结尾多“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沉郁之叹,而苏词多“俯仰人间今古”(苏轼《西江月·重阳栖霞楼作》)的释怀之言。苏轼这种超然释怀的情感,来自于他乐观的人生态度,更有政治生活的打击,这对于他个人来说,何其悲也!对于中华文学史来说,何其幸也!
1079年7月,乌台诗案爆发,苏轼从湖州知府任上被逮捕,囚禁于御史台130天,其间九死一生,最后贬官黄州。1080年正月初一,苏轼离开京师,开始了长达5年的流放黄州生活。在仕途极度失意和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苏轼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这使苏词的主旨超越了抒情言志,而囊括更丰富的哲理。
1082年春,经历沧桑、动心忍性的苏轼戴着暮雨潇潇,披着一袭残照,放歌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信步而过的是瑟瑟的冷风和苦难的人生,回首所见却是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融融夕阳。全词以“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分别作结上下片,不见了从前的激烈壮阔,却给人以更为邈远与淡然的意境。在淡淡烟雨中我们看到的是苏轼的释怀与超然,这是他饱尝人生“风雨”后自我内省与内悟的结果,此时的东坡以“任平生”的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一切风淡云清。黄州及以后惠州、儋州等贬官时期的作品,体现了苏词第三阶段,也是最具有特性的风格:旷达。
如果说蕴含在词句阐述中的哲理只是其作品留下的宝藏,那么苏轼留给我们更大的财富无疑在于他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天性、健全的人格和旷达脱逸的胸怀深深地融入其生活的平凡琐屑和举手投足之间,深深地融入其词章的一字一句之中。这种旷达已浸入词人的骨子中,使得他能随时自我解脱,随时发现生活中的美,给贫困、孤寂的生活带来阳光,从而实现对苦难的超越。正是这种富含哲理的旷达风格使苏词显得如此的卓尔不群,这也正是苏词带给我们无尽的美的享受的内在原因。
1099年,历经两起两落,已是人生暮年,流放到海南儋州的苏轼,生活极端困难,搭一茅屋自居,时有断炊之虞,但看到无边的海景、绚丽的桃花和迎春的村民,词人写到: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却错落有致;不用“春”字之句,分别用了两个“红”字和两个“花”字。不但不显反复,反而音调优美,意韵悠扬。“无限春风来海上”、“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下,一个接近生命终点的老人,仍然观察到春的美丽,歌颂春的生机,体现了作者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浩然之气,读来使人油然感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情怀。老却东坡成甘酿,此词全然不顾填词中重字之大忌,不受格律之约束,确又浑然天成,自是东坡晚年超旷世外之豁达于诗歌中的体现。这种旷达不言而喻,却又浸人肺腑,这种旷达成就了苏轼别具一格的词作,更成就了苏轼绚丽多彩的人生。
三、结论
苏轼的词作,通过以诗为词的写法,打破了诗庄词媚的格局;通过题材的丰富化,冲出了传统词作“艳科”的樊篱;通过浪漫的构思和驰骋的想象,赋予词以高远辽阔的意境;通过对人生主旨的反思,超越了抒情言志的传统,囊括了更丰富的哲理。同时,苏轼词的创作又与个人政治生涯的沉浮息息相关,处处体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其词风经历了由精雅到雄健而至旷达的三个阶段,具有鲜明的特色,读苏轼词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参考文献
[1]王水照.苏轼选集(修订本)[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15.
[2]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版,2015.
[3]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王水照,崔铭.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当苏轼变成苏东坡 篇3
受到皇帝赏识时,苏轼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那么笨,那么拙,歪歪倒倒,却变成了中国书法的极品。
他原来是朝廷大员,但因政治原因,朋友都避他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上争东争西呢?
那时候,他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夫人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归采仿佛三更”说的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打呼噜,“敲门都不应”。在他之前的诗里,若敲门都不应,他肯定就要发脾气了,现在就算了,还颇有兴致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酒,一身刺青的壮汉把他打倒在地,说:“你是什么东西,敢碰我!你知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么样!”
壮汉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真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认为全天下人都要认识他,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有了另外一种包容,有了另外一种力量。
从东坡作品观苏轼人生 篇4
学号:S121100874 姓名:张叶
从东坡作品观苏轼人生
摘 要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文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轼一生坎坷, 多次被贬,九死一生, 但他虽处逆境, 然而独立不依, 刚正不阿, 他在出仕与退隐间彰显个性, 理想与现实间困顿排徊, 宇宙与人生中淡定通达,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这里结合苏轼的作品,从他坎坷的人生境遇,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加透彻的进行作品研究。
关键词: 苏轼 人生境遇 作品研究
引 言
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旷达词代表了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 还有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奋厉有当世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事功, 而是爱民和为直道而献身, 处穷时仍不忘兼济天下之志。二是忠言谠论, 直而不随,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三是超然物外, 旷达乐观, 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 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 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四是和诗歌共着生命。他对自己平生功业的评价表现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有诗能穷人的深切体验, 却认同诗穷而后工的观念, 自觉地在穷蹇的境遇中追求诗艺达到新的境界, 表现出极可宝贵的气骨与诗胆。而这些作品特征都和他坎坷波折的人生境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章 苏轼的逆境人生极其文学创作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 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 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 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 一时分成两派: 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 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 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 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 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 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诚然,作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他有自己的阶级局限性,所持的观点也未必正确。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 他在作品中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身份和角度, 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 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禀,饱不及黎元。”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在另一首《吴中田妇叹》中他写道:“官今要钱不要米, 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对当时赋税沉重, 谷贱伤农的现象进行了批判。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 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 苏轼九死一生, 历经磨难, 经过4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 侥幸获释, 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心, 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 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 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
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 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 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 傲岸的心性, 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那样: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虽然苏轼在历次党争中都是处于被排挤、受打击的处境, 但苏轼并没有苟容取合。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时, 他不顾自身安危, 屡次上书, 反对骤变, 认为欲速则不达, 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弊端时,时时缘诗人之义, 托事以讽。因此遭到新党排斥, 通判杭州。他离京时, 友人文同曾劝他说“北客若来休问事, 西湖虽好莫吟诗”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 但苏轼并没有听从朋友好意的劝告。从通判杭州到湖州的九年间, 针对当时新法的流弊, 他写了一系列的政治讽刺诗, 如《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等。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他在任地方官期间, 看到了新法的某些利民之处, 于是改变了对新法的态度, 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元丰年间写给朋友的信中, 他坦率地说“ 吾挤新法之初, 辄守偏见, 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优国, 而所言差谬, 少有中理者。今圣德日新, 众化大成, 回视向之所执, 益觉疏矣。若变志易守, 以求进取, 固所不敢,若晓晓不已, 则优患愈深。”《东坡续集》卷《与滕达道》> 反省了自己对新法的偏激态度, 但他并未利用自己认识缺点的机会去谋求上进。旧党专权后, 苏轼批评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 不复较量利害, 参用所长。”《东坡奏议集》卷《辩试馆职策问札子》> 因而又遭到旧党排挤。无论受到多大的打击, 苏轼始终坚持自己的节操。苏辙《东坡墓志铭》说苏轼“ 临事必以正, 不能俯仰随俗。” 就连他的政敌也不得不敬仰他的品格。与苏轼的蜀党相对立的朔党人物刘安世说“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 才意高广, 惟己之是信。在元丰则不容于元丰, 人欲杀之。在元佑则虽与老先生王安石> 议论, 亦有不合处, 非随时上下也。”见马永卿辑《元城语录》卷上> 苏轼在《与杨元素》里说“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 惟温是随。所随不同, 4 其为随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 始终无间, 然多不随耳。”《苏轼文集》卷 > 我们从“非随时上下”、“ 然多不随耳”可以看出, 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而对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 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 不满, “ 如食内有蝇, 吐之乃已。”《曲淆旧闻》> 其性格真是率真得可爱。《东坡事类》记载“ 苏子瞻泛爱天下, 士无贤不肖, 欢如也。尝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 下可陪田院乞儿。子由晦默, 少许可, 尝诫子瞻择交, 子瞻日Α ‘ 吾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在这一点上, 苏轼更近于道家的“ 真” 的本质。道家对儒家的“礼”、“仁义”的批评, 和苏轼批评程颐如出一辙。苏轼并非不知道这种真率个性给自己带来的麻烦。他也曾努力地晦藏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在“乌台诗案” 后被贬黄州期间, 过着“ 深自闭塞, 扁舟革履, 放浪山水之间, 与渔樵杂处” 的生活《答李端叔书》>。苏轼欲学阮籍“ 口不藏否人物” “君不见阮嗣宗减否不挂口, 莫夸舌在齿牙牢, 是中惟可饮醇酒。读书不用多, 作诗不须工, 海边无事日日醉, 梦魂不到蓬莱宫。”《送刘海陵》>他的朋友滕达道常写信嘱咐他要“ 益务闭藏而已”。苏轼对此深有领悟, 以为“终日无一语一事, 则其中有至乐”,还把这称之为“奇密”之法,“惟不肖与公共之,不可广也 ”清人周心如《纷欣阁丛书》本《东坡先生翰墨尺犊》八卷收苏轼给滕达道之书简第<封>。他在黄州可谓是缩着头过日子。但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一离开黄州,他的个性就又露出来了。“空肠得酒芒角出, 肝肺搓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 吐向君家雪色壁。”《郭祥正家, 醉画竹石壁上> 一旦有了牢骚, 苏轼还是忍不住要发出来“我本不违世, 而世与我殊。” 《苏轼诗集》卷8 《送岑著作》> 苏询当年对两个儿子的看法是对的, 他担心苏轼“不外饰” ,将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麻烦。苏轼始终不能做到象子由那样深藏不露, 所以他一生受到的打击也就比苏辙要大得多。他自己说“予尝有云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 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 故卒吐之。与渊明诗意不谋而合, 故并录之。”《东坡题跋》卷三《录渊明诗》>宁可得罪人, 也要一吐为快。他胸中毫无芥蒂, 因此也不在乎别人对他的意见。秦观《答傅彬老简》对比苏轼、苏辙的文章风格时说“ 中书之道, 如日月星辰, 经纬天地, 有生之类皆仰其高。补胭则不然。其道如元气, 行于混沦之中,万物由之而不自知也。”《淮海集》卷)> 这其实就是两人不同性格在文章中的反映。
“三十三年, 飘流江海, 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 “ 老去君恩未报, 空回首, 弹铁悲歌。”可见词人仍在出人之间徘徊。在词人看来, 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 还乡”。
然而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元佑年间,旧党得势,朝廷起用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承认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疑忌,受到他们的排挤。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广东惠州),3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海南儋州)。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1年后就病逝了。
第二章 从东坡作品看苏轼旷达的处世态度
纵观苏轼坎坷的人生境遇和他的经世之作, 我们就可推衍出如下两点认识: 一是苏轼广泛地吸收了儒、佛、道三种思想,为我所用地建立了自己/ 混合的人生观0;二是, 虽然苏轼彻悟到人生的短暂和虚空, 但他最终却仍以其热爱生命和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观主义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并以其善于解脱忧患的达观的处世态度倾倒了无数的中国读书人。
1、处变不惊, 执着追求
古人说: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 为人正直率真。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 不阿附权贵, 不投机取巧。当风雨袭来的时候, 苏轼没有见风使舵, 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 太阳总会出来。因此他履险如夷, 泰然自若。在任何环境下, 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正因为如此, 他从不趋炎附势, 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刚贬到黄州时, 在定惠院寓居, 他作了一首《卜 算子》: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笔者认为, 这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正是苏轼独立不倚刚正不阿的政治操守的象征。2.随缘自适, 超然物外 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 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 悲观厌世的念头, 苏轼没有, 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去适应环境的变迁, 人事的调动。我们来看他的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逆境中的苏轼和其它农夫一样, 春至而耘, 秋至而收, 完全融入当地生活。一代文学巨匠, 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 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 那么他淡泊名利, 随遇而安的态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超然台记》中他有这样一段话: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漓,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 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 吾安往而不乐?!苏轼知足感恩, 他认识到 人之所欲无穷,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所以选择安贫乐道, 澹泊自持。由于苏轼超然物外,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忘怀得失,所以能做到 无往而不乐。无论身在何方, 总能随缘自适, 自得其乐。苏轼晚年遭贬, 一次比一次远, 最后被流放到野蛮的天涯海角, 几乎没人相信他能生还,然而65岁的东坡老人居然奇迹般的等到了遇赦北归的那一天, 活着渡海回来, 这是一个奇迹, 连他自己也觉得很得意, 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3.寄情山水, 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 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 他常常登山临水, 怀古凭吊, 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 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 苏轼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黄州, 坎坷的经历, 艰难的处境, 让他在无所事事、被人监督的日子里, 感到苦闷和矛盾: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在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中苏轼诉说着“长恨此生非我有!”的辛酸和无奈, 多想能够抛开功名利禄, 逃遁山林, 返归自然: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但是这种消极避世的念头在面对赤壁古战场时, 却化作了豪迈奋发, 从苏轼的心中喷涌而出: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 7 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苏轼在逆境中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 创作了大量的名篇, 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
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人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 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 通, 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 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 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 还是身处逆境, 都是如此。苏轼在其词文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 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 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参考文献
苏东坡经典诗词 篇5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少年成名,二十二岁即中进士,二十六岁又入制科第三等,科考可谓是一帆风顺,但在仕途上他的一生却是大起大落,坎坷异常。宋神宗熙宁四年,由于与推行新法的王安石等新党人物政见不同,苏轼请调离京任地方官,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宋神宗元丰二年,他因“乌台诗案”入狱,几乎送命,后在众人的说情下才免于一死,次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转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宋神宗又为他恢复名誉,任为登州太守,十余日后出任礼部郎中,同年腊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元丰八年,神宗崩逝,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开始重新任用旧党人物,史称“元佑更化”,苏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连升三次官,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成为正三品的大员,离宰相仅一步之遥,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最顶峰。但此时苏轼发现他与旧党领袖司马光的政见上同样有着较大的分歧,司马光病逝后旧党内部更是爆发了著名的“洛蜀党争”,让苏轼对官场深感厌倦,再次请求外任。元佑四年,朝廷终于同意苏轼的恳求,让他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后相继出任颍州太守、扬州太守、定州太守等职。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元绍圣,开始重新推行新法并大力打击元佑大臣,新一轮的政治灾难再一次降临到了苏轼的头上,绍圣元年四月他以“讽斥先朝”的罪名被贬至英州,未至贬所,八月即贬至惠州,绍圣四年再被贬至儋州(今海南岛),流放到“天涯海角”。直至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召还,次年即病逝于江苏常州,享年六十五岁。尽管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但他在文坛上却光耀后世,成为不朽的大文豪:他的散文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皆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书法自成一派,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他的画也很有名,善画竹石,师于大画家文同却又自具风格;他的诗富有新的生命,具有新的境界,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为北宋的代表;他的词更是豁达豪迈、立意高远,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后来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中国历史上,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文学家,也是一位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人物典范,他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性格正直、乐观而又豁达超然,一生际遇坎坷却始终屹立不倒,无论身居何处,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他一生反对新法却并不全面否定新法,而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持肯定态度;他在地方任上也有着很好的政绩,能够兴利去弊、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在屡遭不幸的一生之中苏轼的精神境界得到了不断地升华,他在去世前曾作《自题金山画像》一诗,可说是他对自己一生所作的一个最好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诗精选: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洗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词精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掏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我一直觉得,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只有李白可以与之相比。两人同样都是满腹经纶的天才人物,李白放荡、东坡豁达;李白浪漫、东坡豪迈;两人的一生也都是跌宕起伏,李白空有满腔抱负却报国无门,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凭吊中度过;苏轼虽少年成名却也命运多舛,北宋政治上的两党之争让他屡遭贬斥,常常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所处的逆境带给他们的不是沉沦,相反将他们文学上的天才完全地激发了出来,于是有了李白那瑰丽奇绝的长诗,有了东坡那豪迈奔放的名词,让我们陶醉于其中乐而不返。
苏东坡诗词与广告 篇6
不过因此倒是想起苏东坡的许多词被用来做广告的事情来,便把以前的一篇关于苏东坡做广告的文字一并放到这里来,供大家一乐。古往今来名人撰写应景广告诗联,不仅在当时就起到了名利双收轰动作用,而且还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于今人来说因为这样的文化背景衍生的老品牌同样令人刮目相看。在创造诗文广告方面北宋人文巨匠苏东坡应该算是出类拔萃的了,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不仅在诗文造诣方面独步古今,饶有趣味的是我们发现他的诗作中居然有很多成为经典的广告,有意无意间成就了中国广告界诗意文化的另一朵奇葩,在如今浑浊的广告世界里依然如黑暗里的明珠一般璀璨。
苏东坡总是一个遇到事情就写下来的人,他的广告嗜好经常令人啼笑皆非,但是这良好的习惯非常有利于我们来研究这个可爱的家伙。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叫《次韵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他虽然忘记加上一句“龙井水洗病眼有效”的广告语,但是说明眼药水一样是可以用诗来广告宣传的: 漏尽鸡号厌夜行,年来小器溢瓶罂。弃官纵未归东海,罢郡犹堪作水衡。幻色将空眼先暗,胜游无碍脚殊轻。空烦远致龙渊水,宁复临池似伯英。[/center] 诗中先说自己备受眼疾之苦,后得龙井泉水后不仅神清气爽而且感觉自己写字作文的妙趣又回来了。伯英者,张芝也,善草书。自比张芝草圣可见泉水之功。广告宣传之力不亚于现代的“农夫山泉有点甜”,不过读起来实在有点拗口就是了,这可能还只是苏东坡广告诗里的冰山一角而已。
苏东坡的诗文不仅在遥远的过去造益世人,而且成为当今一些名山胜境的代言金字招牌。《题西林壁》一诗和李白的《看庐山瀑布》一起成为庐山佳境的代表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的喟叹和禅意的讳莫如深造就了变幻莫测的人间仙境庐山美名,从意境趣味言竟无出其右者。而说到杭州西子湖人们不禁又会想到子瞻的另一首佳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大概天堂美景总在苏东坡的笔下得以神奇地展现,而人文趣味赋予的景观价值也同样妙不可言。试想,现在黄髫稚子咿咿呀呀所背诵吟唱之国文古诗者乃苏公当年之广告文字,也不失为一桩趣事
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苏轼在海南创造了另一个广告奇迹。据说苏东坡贬谪琼州期间,经常到一家环饼店吃零食,看店东家是位年迈守寡老妪,生意经营得一般,苏东坡感触其境遇觉得应该为她做做宣传,就写了一首环饼诗送老妪,其曰: 纤手搓来五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诗中描绘环饼制作之工,色彩诱人,并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环饼的可爱之处,寥寥数句,环饼脆嫩宜人的特点和品质高贵的定位都显现无遗。据说老妪环饼从此美名远播,一时门庭若市、火暴之至,堪称广告炒作的经典,这种创意在今天看来还是那么精妙,名人、名作等同起身,宵小环饼,何来之福?
苏东坡的策划方法不仅对别人管用,自我推销也有一套。他被贬至湖北黄州时自己偏爱吃猪肉,并自己发明了一种“东坡肉”红烧法,据说为了推广他的“东坡肉”他专门写了一首《 食肉歌》:“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熟时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黃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饱得自家莫当官。”虽然疑为后谣托,但是“东坡肉”因此流传到现在还是让人津津乐道的美食。
又张邦基《墨庄记录》记载,宋神宗元丰三年,美食家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官黄州做判官,闲暇时嗜蜜成瘾,在《安州老人食蜜歌》中又对蜂蜜大加夸奖:“安州老人心似铁,老人心肝小儿舌。不食五谷惟食蜜,笑指蜜蜂作檀越。蜜中有诗人不知,千花百草争含姿。老人咀嚼时一吐,还引世间痴小儿。小儿得诗如得蜜,蜜中有药治百疾。正当狂走捉风时,一笑看诗百忧失。东坡先生取人廉,几人相欢几人嫌。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因君寄与双龙饼,镜空一照双龙影。三吴六月水如汤,老人心似双龙井。”后来,这位仁兄竟发展到每每以酿造蜜酒自慰,自己琢磨出一套酿蜜酒的方法,据说武汉蜜酒就是沿用他的方子。如此辛劳于工还不罢休,又作一广告诗推广自己的杰作: 巧夺天工术已成,酿成玉液长精神。莫道迎宾无佳物,蜜酒三杯一醉君。
但是这则广告诗现在来看并没有晋代郭璞的《蜜蜂赋》写得好:“散似甘露,凝如割脂,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百药须之以谐和,扁鹊得之而术良。”不过如果印在蜜蜂园出品的东西里还是一样有一种无比雄厚的文化依托力量的,最起码苏比郭名气要大嘛。相传苏东坡对茶叶情有由独钟,有一次他朋友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给他他即诗兴大发作一首茶广告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诗词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篇7
林语堂曾说, 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 他的诗文都是心灵的自然流露, 他的作品散发着生动活泼的人格魅力……
一.豁达乐观是他的外部表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思想比较复杂, 主儒术而不迂腐, 参佛老而不沉溺。性格坦率真诚, 随缘自适,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夜晚, 常人会是早点休息, 一睡解百愁呀!可无情似有情的明月也许是同情这个人生不如意的人, 在他正解衣欲睡之时, 月色照入门里, 词人于是乎欣然起行, 找怀民漫步庭院, 共同赏月, 并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试想如果不是乐观的情怀, 一个失意之人对月怎能不会伤感?如果不是豁达之士, 心烦意乱之时怎会月下赏景?真是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 热爱生活、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 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风度完美地结合。
二.百折不挠是他的内在品质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坡》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之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黄州春天的某个早晨, 风和日丽, 天高气爽, 苏轼约友郊游, 玩得尽兴时, 天公不作美, 下起了大雨, 同行兴致全无, 狼狈不堪, 奔跑避雨, 抱怨连连, 唯独苏轼听着雨打竹叶声, 哼着小曲, 拄着竹杖, 穿着芒鞋, 漫步雨中, 胜似闲庭信步, 悠然如初———“谁怕”, 何等豪迈!何等洒脱!同行的人皆笑其“痴”, 可谁解其中味啊。
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呀!仕途多磨难, 三起三落, 跌宕起伏, 历尽坎坷, 他都能够“也无风雨也无晴”地泰然处之, 坦然地面对。他执中持平, 守正不阿, 虽遭贬而无悔, 虽九死而无怨, 再大的风雨又奈我何?百折不挠, 从容潇洒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报国爱民是他的精神内涵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绵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在1071年, 因和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调。朝廷派他去做杭州通判, 三年任满, 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上阕:“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全城的百姓都来了, 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 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 太守倍受鼓舞, 气冲斗牛, 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 决心亲自射杀老虎, 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爱人者人恒爱之”苏轼的爱民由此可见一斑。
下阕:“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仕途受排挤, 事事不如意, 一贬再贬, 苏轼仍积极出仕, 实乃令人扼腕, 千百年来谁能企及。苏轼在饱受迫害的情况下仍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 前来召自己回朝, 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渴望有朝一日一展抱负, 杀敌报国, 建功立业。“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修苏堤, 建学校, 谤新法, 抨旧党, 哪一项不是利国惠民, 泽被后世?“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是苏轼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苏轼《东坡志林》的创作特色 篇8
一、创作风格自然随性
苏轼提倡质朴流畅的文风,主张创作应顺乎自然。他在《自评文》中谈自己创作体会时说的“随物赋形”,就是依据具体的内容题材,来确定和选择相应的形式与手法,使之与其所写的对象协调一致。所谓的“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就是有所写则写,以意尽为准,决不强写和硬做。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他形成了自然平易舒畅的风格。试看《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题为“夜游”,实际上并没有承天寺夜景,而是突出渲染月色。苏轼以月为题材的作品较多,总能发前人之不能发,抒个人之幽思情怀。在本文中,叙事,则所见、所念、所行平铺直叙据实情一一道来;写景,则以水中景致喻庭下月影,空灵剔透,有如神来之笔;抒情,则委婉深沉,欲吐还休,似闲还愁,充满怅惘之意,细细辩之不乏压抑之苦。通篇不仅语言高度凝炼精美、不假雕饰,而且行文自然、活泼,确实与他的散文理论相互契合。
二、语言通俗幽默
苏轼的幽默诙谐在他生前就闻名于世,《东坡志林》当中不乏苏轼戏谑他人、调侃自己的文章,如《诵经帖》。即使在遭遇病痛、烦恼甚至厄运时,他也有自我调侃的释然,以特有的风趣来为自己驱除困扰。如《子瞻患赤眼》: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痁,汝视物吾不禁也。”
苏轼患眼病,却不见他倾诉病痛,创作出一段自己与口、眼之间的风趣对话,给病痛中的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苏轼的幽默已不仅仅是其机敏智慧的才气流露,它也是苏轼在坎坷多艰的经历中形成的对人生的一种乐观领悟。
三、思想内容深刻
(一)经世济民的思想情怀。苏轼希望通过德治仁政“使天下归仁”的政治思想贯穿其一生,这是他为官从政的核心思想。在《记讲筵》中对资政殿学士韩维反对用兵,主张以仁德之心治理天下的谏言大为肯定,赞扬“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在《汁河斗门》中批判尸位素餐、庸碌无能的朝廷官员,在《张仪欺楚商于地》中借古讽今,揭露对皇帝进言献策,主张向异族侵略者妥协屈服的投降派是欺君惑主的“后世之臣”。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苏轼心系国家之忧、百姓之苦,其济世救民、尽忠报国的思想是从来都不曾磨灭的,这也是他的文章中自然具备浩然大气的根本原因。
(二)刚正不阿的道德节操。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对他的评价:“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东坡志林》中的篇章,深刻地表现出了苏轼的这种刚正节操。
如在《裴頠对武帝》中鄙视裴頠欺君媚主的小人行径;在《武帝踞厕见卫青》中怒斥卫青“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的奴才嘴脸;在《王夷甫》中讽刺毫无人格、恬不知耻的王夷甫应当羞愧而死;在《刘聪吴中高士二事》中讥笑刘聪和吴中高士珍爱富贵名利甚于生命。苏轼怀着强烈的憎恶之情,生动逼真的刻画出了一副副奸佞小人的奴颜卑骨。这种嫉恶如仇正是作者刚直性格和不屈气节的深切体现。
综上所述,苏轼的《东坡志林》是一部有代表性,兼具艺术、思想价值的作品集。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作品主要是词和散文,读来总有高山仰止之感。笔者以为《东坡志林》中的文章更接地气,而且也能突出体现苏轼的思想深度和创作成就,其文通俗易懂,其义含义隽永,其神通古贯今。重视和研究《东坡志林》,一则可以全面认识苏轼的人品、思想和文风,二则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