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茶文化

2024-11-04

苏东坡与茶文化(通用10篇)

苏东坡与茶文化 篇1

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东坡,是苏轼(1037-1101)东坡居士的自号,四川省眉州人,北宋嘉祐二年进士,著名文学家,诗词文章造诣很高,他“以诗为词”,对诗词革新的巨大成就,震撼当时诗坛。世人以东坡词为豪放派代表。在苏东坡的诗词中部份是咏茶的诗词,而且是宋代咏茶诗词最多的作家之一,对当时茶文化的传承创新起了促进作用,对后代茶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一、咏茶诗词佳作二首

《汲江煎茶》诗和《西江月》(茶词),是咏茶诗词少见的佳作。苏东坡元符三年(1100)被贬儋州(属今海南省),当时作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①,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描述了取水、烹茶、饮茶及其功效的全过程。笔法细腻、刻画周到,充分反映了他63岁高龄远徙异乡,处世乐观、闲散自在的生活情趣。该诗颇受后人推崇。他元丰五年(1082)作的《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乳花浮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词牌下有序:“送建溪双井茶、谷帘泉与胜之。胜之,(黄州太守)徐君猷后房,甚丽,自叙本贵种也。”词意充分概括了名茶、名泉、茶质、茶形、茶味以及茶美、人妍等文化内涵。气势豪迈,意境清远,是一首以茶喻人的佳作。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因此“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诗中“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是说煎茶即使取用江水,也须以清澈的江水并用炭火的火焰烹煮。

二、诗词中提到的名茶

宋代名茶品种较多。在苏东坡诗词中提到的名茶主要有:双井茶、日铸(注)茶、月兔茶、垂云茶、雪芽茶、龙焙茶等等。茶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如若用名茶赠送友人,标志着友情的深厚。双井茶是当时的主要贡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苏东坡对双井茶的描述,除在《西江月》(茶词)序中提到外,还见于《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的诗,双井,是修水县的一个地名,位于县西30里,今以“宁红”茶著名。日铸茶产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的日铸山。诗见《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月兔茶》:“中有迷离玉兔儿。”“此月一缺圆何年”之句。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诗见《怡然以垂云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龙焙茶,《西江月》(茶词)的首句就是:“龙焙今年绝品。”说明它是当年新产的超级茶。龙焙是一个泉名,以龙焙泉水濯制的茶称为龙焙。是宋代建溪进奉皇帝的御茶。

在苏东坡咏茶诗词中,有时名茶与名泉并提。如他居住江苏宜兴时作的《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雪芽、阳羡都是当地名茶,意谓雪芽与阳羡,还要配送无锡的惠山泉。如《西江月》(茶词)“龙焙今年绝品”的后句,就是“谷帘自古珍泉”。谷帘泉位于江西省星子县35里庐山康王谷中。其水味甘,如同帘布挂岩而下。古人认为谷帘泉水是天下第一。故有“谷帘自古珍泉”的词句。

下面叙述苏东坡饮茶思念“蜀冈”的问题。被唐代“茶圣”陆羽誉为天下第五泉的“蜀冈”,是扬州的一个山丘,丘上有井水口味甘甜如蜀江水。苏东坡是蜀人。认为蜀冈水有乡味,他作的《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其一:“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的诗句,就是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饮茶与饮酒的关系

苏东坡的咏茶诗词中,饮茶往往与饮酒相关,酒醒后一般要饮茶。这在熙宁九年(1026)他任密州知州时作的《望江南》词中可以见证:“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且对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词意是古时以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天)为禁火节。禁火以后,从酒醉中醒过来,不禁发出思念故乡的感叹。因为寒食节后清明节世人有扫墓的俗习,于是,只能生起寒食禁火后的新火烹煮新茶,过着品茶饮酒作诗的生活。

苏东坡饮茶是午时茶(11-13),饮酒是卯时酒(5-7)。他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时作的《浣溪沙》词中,提到“午盏”,午是饮茶的时间,盏是装茶的杯盏。《南歌子》词中,有:“卯酒醒还困”之句。卯酒是卯时饮下的酒。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认为,卯时酒“神速功力倍”。

苏东坡诗词中,在酒与茶之间认为酒胜过茶。他作的《薄薄酒并引》的词,引中有“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之句,其二有:“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衣裳”之句。意谓浓度淡薄的酒,要胜过茶水;容貌丑陋的妻妾总比独守空房强;粗布衣也比没有衣裳好。然而,酒胜过茶也非绝对。在寒食节,由于禁火冷食,不论山珍海味的酒肴,也应以节前备好的清茶、糖粥代替。他作的《南歌子》(晚香)词,其中“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糖)”,就是上面所说的意思。改火,是古时一年四季用不同的木柴取火。

旧时,茶有多种含义,主要为饮料外,订婚聘礼称为“食茶”。茶又是茶与点心的合称。因此在苏东坡诗词中,茶有时是泛指的。如他在初至密州时作的《雨中花》词,其中有:“荡飏yáng茶烟”之句。这里所说的茶烟,并非专门煮茶的烟火,而是泛指一天三餐茶饭袅袅上升的炊烟。

四、对饮茶功效的认识

苏东坡对饮茶的功效,其认识与唐代诗人基本一致。认为饮茶具有解渴消渴、消烦清心、兴奋提神等作用,并且认为茗茶是心灵美的感受。分别来说:

解渴消渴功效。词见《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几句的词意是说走在乡间绵延弯曲的小路上,既走累了又喝了几杯酒,觉得昏昏沉沉很想睡上一觉。于是,便向村野的一户人家,敲门探问家里有没有茶喝。把思茶解渴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茶的消渴(中医学的一种病名)作用,诗见《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说明饮茶可以治疗消渴病。

消烦清心功效。《望江南》词中“且将新水试新茶”之句,意思是说通过品茗新茶以摆脱扫墓思乡的烦恼。对于清心除俗作用,诗见《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一啜更能分幕府,定应知我俗人无”。

兴奋提神功效。诗见《汲江煎茶》中:“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意谓枯肠禁受不起三碗茶的兴奋作用,结果只好坐起来听着儋州城中不断的更鼓声。他在《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的诗中,也提到:“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意思是赠茶为包居士僧房禅坐能战胜睡魔,我自己为了作诗打腹稿今夜睡眠只好休止了。

苏东坡还认为,茗茶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他的《佳茗似佳人》的咏茶诗:“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这几句诗充分体现了茗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五、传承唐代斗茶风俗

宋代传承延续了唐末五代流行的斗茶风俗。斗茶就是比赛茶质的优劣。斗茶的风俗,在苏东坡的诗词中有所体现。他在《月兔茶》的诗中有:“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之句。在《行香子》(茶词)中提到:“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斗赢一水指斗茶时获得“一水”(斗茶术语)胜利,相当于千钟酒的功效。两腋清风,典出唐诗人卢仝的一首诗,谓茶喝足后,“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斗茶的内容包括斗形、斗香、斗味、斗色四方面。其中形、香、味都可按直觉的感受作出判断。唯有斗色要以白色茶沫为佳,而且茶沫存留以长久不散为好。苏东坡在《浣溪沙》词中:“雪沫乳茶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之句。就是描绘茶的形、色、味。茶以白色为珍品。故以雪乳形容。雪沫乳花,是指茶盏中浮着如雪如乳的泡沫。蓼茸蒿笋试春盘是说享受了具有蓼茸蒿笋嫩芽茎杆制作别有风味的野餐茶肴,尝到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情趣。春盘是古时立春日装菜肴果品礼物的盘子。他《西江月》(茶词)中:“盏浮茶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两句,就是说从茶盏中浮着乳花般轻圆白色的泡沫看,人间没有敢与双井茶竞美的茶了。

苏东坡与茶文化 篇2

1. 东坡在黄州留存于世的诗词文

东坡居黄4年又4个月, 他作诗200多首, 作词66首, 文与小品170多篇, 赋3篇, 信札280多封。诗以《东坡八首》、《定惠院海棠》二首、《红梅花》为代表;词以《念奴娇》、《水龙吟》为代表;赋以《前赤壁》、《后赤壁》为代表;文与小品以《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为代表;书札以《与朱鄂州书》为代表。

2. 东坡在黄州留存于世的书画作品

东坡博采众长, 开创“尚意”书风, 名列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首。居黄期间存留于世的书法有《景苏园帖》之集, 画有写梅之品。其中书法的代表作有《寒食帖》。

3. 东坡在黄州留存于世的饮食

好酒爱食的苏东坡在黄州制作了很多有特色的食品, “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东坡鱼”、“东坡蜜酒”等。比如“东坡肉”的来历是这样的:当时黄州猪多肉贱, 东坡想出一种吃肉的方法, 他戏作《猪肉颂》:“净洗铛, 少著水, 柴头灶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这就是黄州东坡肉的做法。元丰五年五月, 躬耕东坡的苏轼, 小有收成, 于是自制蜜酒。他在《蜜酒歌》中称赞道:“真珠为浆玉为醴, 甘露微浊醍醐清。”如此美味甘露, 让人口馋不已。

4. 东坡在黄州留存于世的养生之道

东坡的养生之道主要有:一是内丹术, 包括静功、斋居;二是外丹术, 包括食丹、俭膳、药疗。在日常饮食方面有东坡羹、东坡肉, 在药膳方面东坡羹算是一绝。东坡的养生法主要有一用茶漱口保护牙齿, 从而有利于消化;二是节饮食, 符合现代医学的“食不宜过饱, 七八分为宜”和“食不宜过于肥腻”的说法, 有利于健康;三是养老法, “软蒸饭, 烂煮肉。温美汤, 厚毡褥。少饮酒, 惺惺宿。缓缓行, 双拳曲。虚其心, 实其腹。丧其耳, 忘其目。久久行, 金丹熟。”这一方法很适合老年人。

5. 东坡在黄州的遗迹、遗址

东坡在黄州居住四年多的时间, 他的足迹踏遍了黄州鄂州大江南北的主要景点。比如黄州城区的定惠院、安国寺、临皋亭、朝天门、承天寺、快哉亭、涵晖楼、栖霞楼、竹楼、赤壁、龙王山、东坡雪堂等, 周边县市麻城崎亭、浠水巴河、麻桥、兰溪、清泉寺, 黄梅的五祖寺, 大冶的磁湖和西塞山, 鄂州的西山、樊山等。

6. 东坡在黄州生活的一种精神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是如何度过人生的最低谷呢?东坡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们, 那就是坚毅执着的人生信念, 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当他初到黄州时, 一家二十几人的生活十分困难, 后来, 在朋友的帮助下得到废弃的营地数十亩, 东坡躬耕其上, 自食其力弥补粮食的不足。东坡用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到日常琐事中, 从最简单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从而收获快乐。比如东坡爱酒, 他自己动手酿制“东坡蜜酒”, 从酿酒过程中享受快乐。他总是笑对苦难, 比如生病了他也笑, 一次他到沙湖相田得疾病, 到浠水请名医庞安常诊治。安常耳聋, 见面后, 东坡就戏弄他说:“余以手为口, 君以眼为耳, 皆一时异人也。” (《游沙湖》) 东坡在黄州谪居四年有余, 成就了他的黄州精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溪水尚能西。” (《浣溪沙》) 正是东坡黄州精神的写照。

摘要: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创造了独有的黄州东坡文化, 本文对黄州东坡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阐释。

黄冈巧卖“东坡文化” 篇3

9月21日,第三届东坡文化节在黄冈举行,本届节会的主题是“弘扬东坡文化,促进合作共赢”,以东坡文化为主线,分“遗爱东坡、感悟东坡、回味东坡、牵手东坡、印象东坡、寻觅东坡”六大主题篇章展开。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这句著名诗句把湖北黄冈(原称黄州)、广东惠州和海南儋州紧密联系在一起。2010年1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首届东坡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儋州、惠州、黄冈签署《黄冈惠州儋州友好联盟框架协议》,确定三市轮办东坡文化节、以此联手打造东坡文化品牌。

第三届东坡文化节由黄冈轮值主办。在本届节会上,四川眉山市(古称眉州,苏东坡的故乡)申请加盟《友好联盟框架协议》后,东坡文化节将由四市轮流主办。

本次节会上,首届大别山革命老区农副特色产品(旅游商品)展销会,在黄州市东坡大道北段同时举行。旨在进一步深化鄂豫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加快大别山红色旅游转型升级,促进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提升大别山革命老区农副特色产品及旅游商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是全国红办主办的“第六届鄂豫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主题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晚,东坡文化节开幕式暨“千古东坡·黄州情”文艺晚会也在遗爱湖公园东坡文化广场举行。晚会突出东坡元素、黄冈特色、友城形象,通过以苏东坡诗词赋为内容的歌舞、交响乐、诗词咏诵、黄梅戏演唱等创作型文艺节目,全面展现黄冈城市特质和文化魅力。

第二天,东坡文化产业论坛暨“(3+1)城市市长对话”在黄冈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旨在继承和发扬“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东坡精神,以推动文化发展,着力打造国际间、地域间、地区间的东坡文化专题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对进一步加强东坡文化研讨交流和研究成果的物态转化,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论坛由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陈鲁豫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喆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院长曾来德和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发表主题演讲;广东省惠州市陈奕威市长、海南省儋州市严朝君市长、四川省眉山市宋朝华市长、湖北省黄冈市刘雪荣市长签订《黄冈惠州儋州眉山友好合作框架协议》,并进行面对面对话,共论东坡文化,同打东坡品牌,促进合作共赢。

而22日下午,在黄冈宾馆举行的经贸洽谈会又将文化节推向了高潮。会上共有16个项目签约,总投资128.1亿元。其中,市直项目3个,总投资46.6亿元(另有投资约50亿元的恒天集团的蔡家潭旅游开发项目正在洽谈,未计入);黄州区6个,总投资59亿元;化工园3个,总投资4亿元;南湖工业园4个,总投资10.5亿元。

会后,黄冈市市长刘雪荣说,“我们所在的黄州处处都留下了苏东坡的足迹,呼吸的空气里还弥漫着苏东坡的气息,走过的街道、说出的地名、谈起的建筑都与苏东坡息息相关,遗爱湖公园之‘遗爱’也来源于苏东坡的作品。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苏东坡在黄州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冈一笔巨大的精神文化遗产。”

近年来,黄冈大力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将城市定位为东坡文化名城。“黄冈对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优势有着准确的认识。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建设不将是仅仅围绕着经济,而将是围绕着文化来进行,最终会让每一个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城市记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中说道。

佛印与苏东坡的故事 篇4

一、佛堂里,正和佛印大师一起打坐参禅的大学士苏东坡突然问道:“你看我打坐的样子怎么样?”

“像一尊佛。”佛印说。“你看我打坐的样子怎么样?”佛印见苏东坡非常高兴,也问道。“像堆牛粪。”苏东坡说。

佛印知道苏东坡又趁机“嘲弄”自己,也不在意,只是笑而不语。

苏东坡以为赢了佛印,回到家后,就眉飞色舞的向妹妹苏小妹叙说了一遍。

苏小妹却正色道:“心如佛,所以看人像佛。心如粪,所以看人如粪。哥哥,你实在是比不上佛印禅师的境界啊!”

相由心生,境随心现。这则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你怎么看待工作,它就是怎么样的:无论什么工作,如果你把它看得低贱,它就会成为低贱的;如果你把它看作高尚的,它就会成为高尚的——即使在一般人眼中它是低贱的。因为你以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来做这件工作时,它就会因你的责任心和高度负责的行动使之变得高尚起来。责任心和热情可以使一份低徽的工作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林肯说:只有卑下的人,没有卑下的工作。

有责任心的人可以将卑微的工作变得伟大,而缺乏责任心的人则会将崇高的工作变得卑下。

二、知道佛印和尚还是从语文课本的《核舟记》了解他的。佛印是北宋一位金山寺名僧的法号。名了元,字觉老,三岁能诵《论语》,五岁能诵诗三千首,被称为神童。

佛印和苏轼那就是一铁磁。不过佛印很低调,但是很善于调侃,最经典的事情就是苏轼问佛印:“我在你眼里是什么?”佛印说:“您就是一尊佛。”苏轼又说:“你在我眼里是什么知道不?”佛印笑而不答,“你在我眼里就是一坨牛粪!”说完哈哈大小、扬长而去。回到家后,苏轼把和佛印的对话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说你这个SB,自己吃亏了还笑得那么HIGH,人家佛印看你是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但是你……让人笑喷的同时不禁想起了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猫吃了亏却不知为何。

有一次,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突然拿出一把写有苏轼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反应过来,笑指着河岸上有只正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轼好参禅,偏偏水平有限,曾有一次,作一偈差人送与佛印,中有“八风吹不动”语。佛印看后,批“放屁”于后,东坡大怒,过江问罪,佛印曰:“既„八风吹不动‟,为何一屁打过江。”苏轼吃闷亏,还得拜服。

佛印总是很会调侃和还击苏轼,但往往俩人都不吃亏,吃亏也不生气,谁叫人家哥俩好呢?

三、在苏轼的和尚朋友中,有一位佛印以机智捷才著称。

佛印出生富庶,博学多才,精于佛法,但从未打算出家。皇帝亲自接见佛教徒,以示对佛教抱有好感。苏轼把佛印推荐上去。皇帝见佛印面容不俗,颇具才情,钦赐度牒。佛印因此只好出家。

他与苏轼的故事中,大多有一些哲理的味道。一日,苏轼与佛印游一寺院,进山门,见两金刚像(降妖伏魔之意)。苏轼问:这两个金刚哪个更重要? 佛印答: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至殿内,见一观音,手持念珠。苏轼问:观音自己是佛,手持念珠向谁祷告?佛印答:向自己祷告阿。苏轼问:为何?佛印答:你也知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阿!

“鸟”这个字在民间俚语里,有一个意思颇为不雅。苏东坡想以此字跟佛印开个玩笑。苏东坡说:“古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比如说:时闻啄木鸟,疑是敲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鸟‟对„僧‟的聪明。”

苏东坡与茶文化 篇5

话说苏东坡自从看了黄州菊花落瓣后,终日闷闷不乐。过了几天,便去马太守家做客。饮茶之间,苏东坡又谈起错改菊花诗得罪王丞相一事,马太守很有感触,主张苏东坡以代他送表章为名,赶快回京向王丞相道歉。

回到家里,苏东坡便想起王荆公一年前对自己嘱咐的话:“老夫幼年灯窗十载,染成一症,老年复发。太医看是痰火之症。虽然服药,难以除根。必得阳羡茶,方可治之。有荆溪进贡阳羡茶,圣上就赐与老夫。老夫问太医官如何烹服,太医官说须用瞿塘中峡水。瞿塘在蜀,老夫几欲差人往取,未得其便,兼恐所差之人未必用心。子瞻桑梓之邦,倘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苏东坡当初心中不服,根本未把这事放在心上,如今想想却要做好这件事,以赎妄言之罪。此事不可轻托他人,现今夫人有恙,思想家乡。既然太守美意相助,岂不一举两得。

黄州到眉州,一水之地,路正从瞿塘三峡过。哪三峡?西陵峡、巫峡、归峡。西陵峡为上峡,巫峡为中峡,归峡为下峡。此三峡共长七百余里,两岸连山无阙,重峦叠嶂,隐天蔽日,风无南北,惟有上下。自黄州到眉州,总共四千余里,夔州适当其半。苏东坡到了夔州,与夫人分手,嘱咐得力管家,一路小心服待夫人回去。自己则另叫侍从找来船只,从夔州出发,顺流而下。这时正是重阳刚过,江上水势还大,船上行时,非常缓慢,下行时则非常迅速。苏东坡来时正怕迟慢,所以舍舟从陆。回时乘着水势,一泻千里,好不顺留。苏东坡看见那峭壁千仞,沸波一线的壮丽景色,不由得想做一篇《三峡赋》,但因连日鞍马困倦,凭心构想,不觉睡去,也没有告诉水手打水之事。到醒来时,船己过了中峡。苏东坡急忙吩咐:“我要取中峡之水,快与我拨转船头。”水手禀道:“老爷,三峡相联,水如瀑布,船如箭发。若回船便是逆水,日行数里,用力甚难。”苏东坡沉思半响问:“此地可以泊船,有居民否?”水手禀道:“上两峡悬崖峭壁,船不能停。到归峡,山水之势渐平,崖上不远处就有市井街道。”苏东坡命水手将船靠了岸,吩咐一小吏:“你上岸去,叫一个年长知事的居民来,不要声张惊吓他。”这人去了不多时,带来一个老者上了船。苏东坡客气地说:“我是过往客官,我请问你,那瞿塘三峡,哪一峡的水好?”老者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昼夜不断。都是一样的水,难分好坏。”苏东坡暗想:“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水都一样,何必定要中峡水呢!”于是,叫手下给官价向老百姓买个干净的磁瓮,自己立于船头,看水手将下峡水满满地汲了一瓮,用柔皮纸封固,亲手签押,即刻开船。直至黄州拜了马太守,夜间写成贺冬表,次日送马太守审阅,隔两日起程去京。

苏东坡来到东京,首先去拜见王安石。听说王太师让他在东书房相见,想起去年改诗的事就惭愧起来。苏东坡走到东书房见了王安石就拜。王安石急忙扶起道:“这又不是在大堂相见,何必这么多礼。坐下,坐个。”苏东坡坐下,偷看诗稿,贴于对面。荆公用拂尘往左一指道:“子瞻,可见光阴迅速,去岁作此诗,又经一载矣!”东坡起身拜伏于地,荆公用手扶起道:“不必这样,不必这样!”接着又问:“你见了黄州菊花落瓣么?”苏东坡道:“是。”王安石道:“你原来未见过这种菊花,也怪不得你!”苏东坡谢道:“学生才疏学浅,全仗老太师海涵。”

寒暄一会儿,王安石问道:“老夫烦你带瞿塘峡水,可有么?”苏东坡答道:“有,已带在门外”。王安石即刻命堂侯官将水瓮抬进书房,亲自以衣袖拂试,打开纸封。命童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水如蟹眼,急取水倾入,其茶色半响方见。荆公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道:“巫峡。”荆公道:“是中峡了?”东坡道:“正是。”荆公笑道:“你又来欺侮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昌充中峡水?”苏东坡大惊,忙将当地居民的话讲述一遍,说明取下峡水的原因。王安石道:“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水缓急相半。太医官知老夫得中院病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适中。今见茶色半响才出现,故知是下峡水。”

听了王安石一席有关水经的谈话,苏东坡赶忙离位请罪。王安石道:“子瞻何罪之有!都因你过于聪明,以致疏忽大意。今后须得细心观察,千万不可轻言妄断就是了。”

一张图搞清楚中国茶叶分类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历代茶人富有创造地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茶类,外加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繁多,制茶工艺不断革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类。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分类方法,有的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划分,有的根据茶叶外形来划分,有的按初、精制情况划分。当然,在众多的茶类划分中,运用最广泛、最权威、认知度最高的当属中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

绿茶

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全国有18个产茶省,主要产地为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我国绿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80%左右。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步骤。

杀青方式有加热杀青和热蒸杀青两种,以蒸青汽杀青制成的绿茶称“蒸青绿茶”。干燥以最终干燥方式不同有炒干、烘干和晒干之别,最终炒干的绿茶称“炒青”,最终烘干的绿茶称“烘青”,最终晒干的绿茶称“晒青”。

多年来的研究发现,众多茶类中绿茶最保健。市场上常见的名优绿茶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

红茶

红茶基本工艺流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主要是经过“发酵”形成的。

所谓发酵,其实质是茶叶中原先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在多酚类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物——红茶色素。这种色素一部分能溶于水,冲泡后形成了红色的茶汤,一部分不溶于水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红茶的红汤红叶就这样形成了。我国红茶最早出现的是福建崇安一带的小种红茶,以后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1875年,工夫红茶制作方法由福建传至安徽祁门一带,继而江西、湖北、四川、台湾等省大力发展工夫红茶。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茶类,远销东欧、西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于安徽的祁红和云南的滇红早已名扬海外,享有盛誉。

市场上主要的红茶有祁红、滇红、川红、金骏眉、坦洋工夫、汪洋工夫等。

青茶

青茶也叫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其外形色泽青褐。

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传统工艺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汤色黄红,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郁,具有独特的韵味。乌龙茶主要产自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因品种上的差异,乌龙茶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四类。

闽北乌龙: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带,主要有武夷岩茶、闽北水仙、闽北乌龙。

闽南乌龙: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由此传向闽北、广东和台湾。产于福建南部的乌龙茶,最著名、品质最好的是安溪铁观音。

广东乌龙:主要有广东潮州地区所产的凤凰单枞和凤凰水仙最出名。台湾乌龙:主要有冻顶乌龙、阿里山乌龙、文山包种、东方美人等。

黑茶

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黑毛茶是压制各种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各种黑茶的紧压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有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边茶等。

白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晒干或烘干。白茶常选用芽叶上白绒毛多的品种,如福鼎大白茶,芽壮多毫,制成的成品茶满披白毫,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醇。

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市场主要的白茶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黄茶

黄茶的加工工艺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黄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

苏东坡与茶文化 篇6

单位:江永县进修学校

姓名:周爱松

考籍号:290105200225

内容提要:

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已经在五代时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到了宋代,词的发展蔚为大观。无论是在词的题材,还是词的内容,词的技巧上都获得了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在风格上,宋人把词从靡靡之音中解救出来。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开创了词的豪放风格。而苏试和辛弃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但由于他们的个人气质,生活的经历不同。因此,他们的豪放词风格同中有大异。总之,东坡的豪放词豪放中见旷达,洒脱。辛弃疾的豪放词则豪放中见慷慨悲壮沉郁,气魄雄大。一个是士大夫文人之词,一个是军人英雄之词。

关键词:

苏东坡

辛弃疾

豪放词

一、豪放词的发展历程

豪放词源远流长,与整个词史相始终。早在唐、五代词体初兴时,一些“边塞词”即可视为豪放词的滥觞。如现存敦煌曲子词中的《望远行》、《生查子》等。文人作品中有韦应物的《调笑令》和毛文锡的《甘州遍》等。在北宋词中,首先把豪放风格带入词的,当推范仲淹的《渔家傲》。在这首词中,作者首次把西北边陲的鼓声带入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本篇为发端者之一。全词气魄极大,语气沉郁雄浑。风格悲壮,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字里行间,开苏、辛豪放词先河,同时他是北宋词风转变的一个标志。(1)到了苏东坡和辛弃疾更是把花间月下,谈恋爱的男女带到了塞外,赶到了战场上。尤其是辛弃疾,他在继承苏东坡的前辈词人的基础上,以词人中特有的战斗精神和爱国思想,使其词在战场上得到的实践,不仅延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了具有雄放阔大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气势以及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范围,开拓了更自由广阔的天地。

二、苏、辛豪放词创作的社会和个人因素

法国的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2)中认为:一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同样一种文学风格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时代土壤。苏、辛的豪放词创作也得益于一定的社会因素,但主要的还是个人因素。随着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愈演愈烈,随着词的诗歌形式的日益成熟,加之范仲淹的导夫先路,词的题材愈来愈扩大了,但毕竟在发挥社会功用上面。尤其是到了南宋初期,许多志士仁人放对偏安求和,力主恢复中原。不仅见之实际行动。同时也通过各种文学样式来抒愤,来宣传。靖康之变的社会巨变,民族斗争的白热化。在创作题材和风格上给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苏、辛无疑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苏、辛分别在北、南宋这样的土壤下吸取了不同豪放词风格的养料。

另外从个人因素看:苏东坡生活在北宋,在这一历史阶段,虽然说国内各种矛盾都趋于尖锐复杂,但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引起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对他的影响比较大。他就是在新、旧党的斗争中遭受坎坷的。他为官数年,宦海浮沉,大起大落。尽管如此,但一方面,他有儒家的入世思想。胸有大志,随时为国家效力。在贬黄州是他写下了《念奴桥·赤壁怀古》。那种“乱石穿孔,进套拍案,卷起千堆雪”气势和英雄形象都是苏东坡所追求向往的。而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失败之后,他能够采取回避的态度,接受了老庄的处世哲学,他又是天才横溢、秉性中奔放乐观与自由、自信。在思想上,融儒、释、道思想于一体。能够表现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心态。拿的起,放得下。因此,在他的词作中,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的气势,奔放。即便是“人生如梦”、他也在“把愁苦寄托给江月”中寻找旷达。而对于辛弃疾的一生。他生活的历史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这种矛盾的深度和广度,决非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可比拟的。这是一场民族存亡,你死我活的大搏斗。正是由于在这种时代生活的辛弃疾,青少年的他亲眼所见,有过青少年时期的那段火热的斗争实践。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就形成他一腔的忠愤之情和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思想。在这种形势下,在时代人民的需要下,不可能采取回避的态度。弃黎民百姓于不顾,而只能“事有可为,杀身不顾。”而行其志。想忘世而不能忘世,欲求超脱而不能超脱。因此,在这种进功立业与隐逸之间难以抉择,就反映到他的词作中,表现出战斗中的慷慨激昂、悲壮的豪。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沉郁顿挫词风。

三、东坡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同和异

1、东坡和辛弃疾的豪放词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他们的豪放词具有共同之处:

他们词风的共同之处在于那些语言明快、直抒胸臆的作品。由于苏、辛两人都是积极入世的士大夫,都表现词的社会工具性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历史责任感。要求干预现实、为国效力。所以他们的一些词都豪气万丈,有气势。如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起首,开篇聊发正是作者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而心深处郁积已久苦闷无法抑制的迸发。“少年狂”则说明他雄心未灭,壮心未老。豪气十足。又如《念奴桥·赤壁怀古》,作者通过集中周瑜的形象,刻画了一个年轻气盛,具有雄才大略。从容不迫。谈笑间大破敌人的儒将形象。而以“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借怀古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同样,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离挑灯看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样要求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而一句“可怜白发生”则感叹自己白发上头,大好时光已经流逝报国壮志难以实现。等等,以上苏辛的词都表现出了豪放气概,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2、下面我们着重谈谈他们之间的显著差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个苏东坡,一个辛弃疾,你怀古,我也怀古,同为豪放词;你方唱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也吟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谓“竞自风流”,一时难分高下。难怪二人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好比巍巍耸立的两座驼峰,可比肩相共,合称“苏辛”了。记得一副对联专写辛弃疾成就与为词之风格:“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恰道出二人词的前承后继的密切关系。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二人词虽有相通之处,也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首先,写作目的、背景不同。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约作于公元1054年,当时,作者40多岁,贬于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是个闲职,这对于一向想建功立业、素有大志的苏轼来说,不啻是一场重大打击——身贬异地,命运难定,远离朝廷,顿觉报国无门。于是,满腔悒郁与悲愤亟待排遣,便只好借写周郎以自慰,聊发怀古之幽思,而寄半生无成之感慨了。

而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约作于公元1076年,其目的是申诉当前对西夏战争的不利,警告当时拥有兵权,好大喜功的韩佗胄,勿沽名钓誉而急躁冒进,同时,也为自己的长期闲置而不被重用鸣不平,对朝廷中无人能恢复中原失地深表隐忧。所以,这首词与其说是一篇怀古之作,倒不如说是一篇启奏书,一篇倾吐心中不平的志气篇。其次,怀古内容不同。苏轼词题为《赤壁怀古》,立足怀古,旨在追念与仰慕三国时众英雄,尤其是年轻有为、俊采风流的周瑜。词中写周瑜:英俊潇洒,儒雅而多情,更为重要的是他少而得志,深得孙氏家族之重用,结为内亲,又足智多谋,立下不世之功,声名远播。此等际遇怎能不令同样有才华而仕途坎坷的作者感慨万分呢?所以借怀古慕英雄自慰人生的不称意,则必成自然之势。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从内容上看,虽也属怀古之作,词中多典,略显繁杂,但该词的取材范围却仅限于京口北固亭之一地,写的可谓紧凑与精简。京口,今江苏镇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一个早年就曾参与抗金的名将,一个关心国事立志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诗人,一旦登上军事重镇京口之北固亭,则必定会万事皆涌心头,心忧天下之事了——借怀古以寄当时之忧。可以这样说,该词其怀古是表面的,其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才是本质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里有雄心壮志的真情流露;“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有对统治者盲目出兵的严辞警告;“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有对早年驰骋沙场,纵横中原的战斗回忆;“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所寄的隐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既有报国无路的伤感流露,更有对国事关注的热肠慷慨。总之,辛词《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苏词《赤壁怀古》相比自不同,它更多的是立足现实,着眼于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现实性更强。再次,写作方法、表现技巧不同。苏轼词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多用烘托、反衬手法。词中写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笔精练、传神。“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概括有度,抒情自然。这里,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能创设出赤壁古战场的雄奇险峻之势,更好地突出驾驭这场战争的主帅——周瑜的指挥若定与文韬武略,较完美地塑造出一个年轻的成功者形象。借以表现作者自己的渴慕英雄,建功立业的用世之情。此外,写三国时的众英雄,写小乔的初嫁,无一不是采用烘托手法,突出周瑜的智慧与伟业,英俊与潇洒,风流与儒雅。辛弃疾词,则多叙事、用典。词中从孙权写到刘裕,写到刘义隆,写到霍去病,写到廉颇,无处不用典,以至不太长一词竟多用五典,可谓是典故入词的大胆突破与典范示例。可以推想,作者当时肯定是心怀国事才登上北固亭遥望中原。彼时彼地,也一定是“万事忧乐寄心头”,凡与北固亭有关事情一并向作者脑海涌来,几令作者“将栏杆拍遍”而难尽悲愤。其用典以叙事,其叙事以抒情,实属自然之势。尽管如此,也能让我们透过他的屡屡用典,窥见其“欲说还休”的难言之隐与艰难心曲,洞见其志在收复河山的“铁石肝胆。”前人评辛弃疾词,多道其沉郁悲壮之风如唐朝之老杜,很为中肯。最后,结尾感情不同。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体现更多的是豪放与旷达,虽有“人生半百而无成”的感慨与遗憾,但在勘破仕途的苏轼看来,人活着更应该洒脱与大度。也许苏轼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他很会自遣与自嘲。尽管此时已是“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但“借酒以酹江月”也倒不失为一种超脱世俗、摆脱烦恼的好办法——无半点沉沦与忧愁!辛弃疾词是如此结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热心报国之志终不能捐弃放下!尽管无人引荐老身,然而一旦沦为贫身,让他真的变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邻家种树书”,他岂能心甘?积极用世之心终不能变!这,也许就是辛弃疾的人生悲剧和词家之幸的必然了!(3)

其次,由于他们个性的差异,气质的不同。苏、辛两人的豪放词风格必然会有各自的特点。如苏东坡,他性格倾向豪放——心胸开阔、雄放不羁,表现在词作上,便自然形成内容广阔,笔势纵放的情状;他有政治家的气度,诗人的风雅,冷静的理性,富于探索精神,胸怀坦荡,随遇而安,乐观诙谐;他还有“灵气仙才”、旷达的人生态度、浪漫的诗人气质。他学得了李白的洒脱,学得了李白的豪放飘逸、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的豪放词中融入了盛唐的气来,情来和神来。同时,他的豪放、洒脱又与李白的不尽相同。而是融入了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理性思考。从而形成其豪放词豪迈奔放旷达洒脱的风格。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定**·沙湖道中遇雨》。“竹仗满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阴雨任平生。”的胸怀;《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的狂放;《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倾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天壁。”的雄奇;《沁园春》“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至君尧舜,此事何难。”的潇洒。《水调歌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奔放。早在风华正茂,年轻有为,考取功名的青年时期。他所写下的《沁园春·怀子由》,天才横溢的苏轼就在这首词中表现的那样的奔放和自信。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念奴桥·赤壁怀古》:一开始,诗人就放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仅是全词的总起,更是全词内容的总括。本词最足以代表苏轼的豪放词风,它的豪放主要表现在它的语言、气势、物象和人物形象的豪放,通过江浪汹涌的形象和高亢的音节。给读者以笔力雄浑,气象万千的感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眼前赤壁的景色,穿空、裂岸、卷起等一系列词汇构成的惊险气氛和大江东去构成一幅十分壮美的画面。这种壮美的艺术形象必然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宏伟的事业心,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心,这样的胸怀和抱负,体现了他思想感情的豪放,同时,词中还写到了周瑜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对自己的遭遇,没有成就大业而感慨、怨恨,然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向江月倾诉和表白的心理状态来说,在存在感慨中更多的是表示不做具体计较的旷达心态,而这种心态有促使他发出“江月是能了解我”的那种坚持理想的精神。这就表现了东坡豪放中见旷达的词风。而他的那种“仙才”的个性又使他的“大江东去,浪涛尽”那中“天风海涛”之曲。豪放飘逸,如信手拈来,深的自然之妙。(4)而辛弃疾的豪放词在昂扬奔放、“雄壮”之余,尤重“悲壮”乃时代使然,个人遭遇使然。当其时,广大人民同仇敌忾,戮力驱金复国,但南宋朝廷游移余求和、战之间,主和者又屡屡得势,致使爱国志士报国无路,辛弃疾毕生主战,但先是沉沦下位,继之任非所用,早揍无效,两度罢居,而壮志难酬,其秉性执着,“一片丹心不厌,一腔悲愤难平”虽师庄学陶,终神随屈子,是以发而为词,“雄放”之余,必宗“悲壮”,如《破阵子》。题曰“赋壮词以寄”,看其“吹角连营”以下,确乎一路雄风,至壮至刚,可谓豪放,然结句“可怜白发生”,一声浩叹,文情陡落,仍然化“雄放”为“悲壮”。辛弃疾又是战将,其豪放词乃英雄之词,主刚劲崇伟之美,而融合豪婉,自铸新词。

试证之以词: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风雷怒,鱼龙惨。

——《水龙吟·过南剑赏心亭》下片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愠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5)首阕《水龙吟》虽以豪情壮语发端,以下则极尽沉郁顿挫,人言此地剑光斗牛,地俯仰天地,则又高山压顶,潭水冷却之感,却又鱼龙飞舞,风雷激荡,一语一转,一步一顿,将即图觅宝剑报国,却又忧谗畏讥的复杂心态为传出。次阕《水龙吟》写其壮志空怀之悲,并不用一直笔,而是叠用三事,或反用其事,或正面取意,或半面语缩,总以“休说”、小“羞见”、“可惜”——一波数折,一唱三叹手出之,结处换取红巾温泪,抒发英雄慷慨呜咽之音。也别具深婉之旨,是以“纵横豪岩,而笔笔能留”、“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一为晚期佳作,一为早期成名之作,但慷慨悲壮、沉郁顿挫之风却一脉相传。

我们又不妨看看他的另一豪放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

此词与苏轼《念奴桥·赤壁怀古》同是登临怀古,同为两宋词坛名篇佳作,苏词一起高歌“大江东去”,声震九天,气笼全篇,继之由歌咏眼前雄伟山水而缅怀古代英雄光辉业绩。境界阔大,气势恢弘,一路豪纵酣畅,而最终却自叹自嘲,结于人生如梦,一切化为虚无缥缈。于恣肆雄放中,更见清旷超逸之风,确乎诗人之词。而辛词不同,通首故实,借古喻今。用事虽多,却决不见呆板、杂乱之状。一则,描述生动。二则,或无觅处立意,或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用事手法多变。三则,更有一种潜在的爱国激情汹涌澎湃。虽复国壮志难酬,却坚持执着、孜孜以求。故其词豪而不放,重婉曲盘旋,抑扬抗坠之致。词情则炽热而凝重,激切而深沉。而篇末一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尤为精警。于慷慨刚劲中,更显苍凉悲壮。而这,也正是辛词有异于苏词的个性所在。由此可见,辛的豪放词体现一种昂扬奔放、主“雄放”一格,而在自我抒情则沉郁顿挫,趋向“悲壮”的词风。

四、风格总结。

从以上的作品分析得出,苏东坡的豪放词,飘逸、奔放、清新。是婉约的抒情,所谓其豪放亦止《大江东去》一词。(俞严《援国词话》),苏轼天份高绝,“每事具不十分用力······词亦尔。”下笔如“万湖泉涌,不选择地尔皆出。”平心而论,放则放矣。豪则未必尽然。而辛弃疾的豪放词,以雄浑慷慨悲壮为近。“气魄极雄大,意境极其沉郁。”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豪放词比较起来,“一气体高,一魄力大。”,“一旷,一豪。”(王国维语)

总之,苏轼豪放词的豪放中表现出来的高旷飘逸、清雄韶秀更多的是出自主体襟抱的超妙而具潇洒出尘之姿。而辛词的幽壮雄放,沉郁则更多的是时代产物。是斯人于斯世相结合的结果。具有深沉厚重的历史感。

(1)《崇文盛世》刘扬忠 著/中华书局

1997年3月第一版

P56(2)丹纳(法国)《艺术哲学》北京出版社

1998年版

P40(3)“同为豪放,竞自风流”

杜成怀

中国论文网

(4)《诗词论析》张志岳 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10月版 P169(5)《南宋词学审美理想》张惠民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4月北京第一版

P175(6)《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2003年2月

酥锅与苏东坡 篇7

家家做酥锅,一家一个味

如果要给济南拍一个美食广告,酥锅一定是不可缺少的重头戏。

南方小孩捧着一碗芝麻糊舔嘴角的时候,济南小孩们正扒着灶头看母亲制作酥锅:这是一道百料齐炖、五味杂陈的杂烩,白菜厚厚的铺满锅底,大棒骨、鱼、海带、豆腐,凡是家人想吃的东西都可以依次放进去大煮。中火开锅,小火焖煮,无需加水,白菜的汁液会带动食材和调料的混融。过程中陆续放入糖、醋、盐、料酒、老抽,在制作过程中何时加糖、何时加醋,各放多少,都成了各家酥锅的“秘诀”,所谓“家家做酥锅,一家一个味”。最后,淋上一层香油,盖上锅盖,闷上一宿,第二天一锅沁香扑鼻的酥锅就成型了。

小孩们能在酥锅香味中搓着小手一宿成梦,那味道简直自备穿越功能,径自袭击二十年后的嗅觉和味蕾。

在济南,旧俗中年初一不能动刀烧火,所以年三十晚上包的饺子是主食,酥锅成为最重要的配菜。既然是过年,酥锅当然也要讨些彩头,比如白菜豆腐保平安;长长的海带象征着居家过日子要精打细算,细水长流;莲藕喻示藕断丝连的亲情,花生更是长生之果等。

每逢腊月二十七、八,老济南们开始张罗着准备酥锅。旧时物资缺乏,一般人家则会把年夜饭剩下的鱼头鱼尾、鸡骨鸡爪等等七零八碎当做荤料放进酥锅,家境稍好的会在酥锅里多放一些鸡鸭鱼肉。跟着食材在灶间翻滚的还有各种元素:鸡鱼肉里富含蛋白质和热量;海带含碘丰富,在不算富裕的年代是防止甲状腺肿大的良药;藕性味甘寒,是健胃凉血、补肺滋阴的首选。

作为老济南人的春节食品,过年的时候走亲访友,几乎家家都能拿出一份酥锅招待客人。“鱼酥肉烂、酸咸甜香、形态晶莹、色似琥珀”,这16个字体现的正是济南酥锅的色香味形,也正是因为这16个字,每每有酥锅出炉的时候,夹带鱼肉的醋香飘满整个小巷,街坊邻居总会登门要求寻一碗尝尝。

登堂入室的鲁菜经典

其实,酥锅源起淄博博山。相传北宋年间苏轼前往山东诸城赴任太守,途中苏小妹从窑工处获知了一种用砂锅制作“大锅菜”的配方。她将原本乱放的大锅菜有序码放,在锅盖上还横放了一块底面平整的石头,以增加压力,防止香气外漏。一夜炖煮,文豪兼吃货的苏轼被一股陌生的奇异香气唤醒。因此锅为苏门所创,因此这道菜被命名为“苏锅”。

不管世上有无苏小妹,“苏锅”因其酥烂可口,被改称“酥锅”流传至今。

济南酥锅是在博山酥锅的基础上发展成型的,虽然口味相差无几,但是品相有了质的改观。作为家常菜,博山人通常不会在意酥锅的品相,往往将菜切块下锅,加之酱油的调色,盛在盘子里的酥锅基本上是黑乎乎的一堆,虽然入口香,但确实“不上相”。

后来一些济南饭庄的大厨改变了这种“随心所欲”的做法:将食材较为完整的放入锅内,加长焖制时间,保证各种材料的酥烂。这样做出的酥锅品相完整,可与腰花组团,也能独占一盘之地,成为鲁菜一道经典菜品。

汇泉楼、燕喜堂、聚丰德、便宜坊是旧时济南的四大鲁菜馆,这四家的酥锅可是各具特色。汇泉楼的酥锅就以品种繁多为特点:酥鸡、素鱼、酥海带、酥白菜经过厨师的再加工可单独成菜,也可制成一桌酥锅大宴。燕喜堂的酥锅则是以拼盘精美独特著称。燕喜堂的厨师们在制作酥锅时加入花生、鸡蛋等材料,利用这些食材可做出“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把简单的菜品做成一盘精美的艺术。

苏东坡传 篇8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其者少矣。其诗词书画,造诣少有人能及;其幽默达观,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其关心百姓疾苦,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其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其不畏权贵,每每对之戏谑不已;其平易近人,即令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

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苏东坡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最后成为了苏东坡性格中的超脱。

《苏》中写道:“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我想,这便是苏东坡的超脱。

苏东坡一直以陶渊明自比,享受安闲的田园之乐。他也从佛教和道教中汲取精华,构成自己的人生观。他虽未入教,但却从宗教的哲学中获得了超脱的快乐。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就是这样吧!

苏东坡作文 篇9

古今中外的文人数不胜数,我却唯独钟爱苏轼。原因有二:一便是其作品;二便是其为人。其作品豪迈、洒脱、果决;华丽的辞藻之下无一丝半点遮遮掩掩、拖泥带水,而又富含哲理。他的诗词文章,是绝不会留下后话,不存在所谓俗套的多余的“弦外之音”,这便是说,他是把他所想一吐无余了,这也是为何读苏词,末了只留下强烈的震撼的原因了。

苏轼的性格、为人,我想是千言万语也诉不尽。仅从生平而言我想杜甫与他最为相似:前半生锦衣玉食;后半生颠沛流离。不为别的,只因他口无遮拦、心直口快,因而成为了朋党之争的受害者。我想他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他兴办水利,注重农业发展,拯救广大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关心人民疾苦,他没有狂热地追求权力的欲望,取而代之的是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实干。他尽自己所能,为百姓所思所做。人们所敬重的不是权倾朝野、胡作非为的王安石;而是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地方官吏苏东坡。他的这些伟绩,我想比起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丝毫不会逊色,反之也许会更加耀眼。

他走遍大江南北,广交朋友无数。歌姬、僧人无一例外,他都一视同仁。他怀着一颗佛教徒的心,感化他人;无谓鬼神。他处世圆滑而无心机,嫉恶如仇而对事不对人。也因为如此,奸佞之人决容不得他的正气凛然。他一日不除,奸党一日不安。面对弹劾,他不为之所动,毫无畏惧,其政敌也无可奈何。狱中的他仍安心养息,鼻息犹如惊雷。被贬黄州,仍不忘记忧国忧民。自从“东坡居士”为人所知,他已矗立于人生之最高峰。

或许他真是因降生于天蝎宫下,一生祸多福少。而他是以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意念无转。他生于盛世,最终卒于乱世。

苏东坡与美食之间的那些事儿 篇10

与荔枝的不解之缘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食荔枝二首》)。每当读到这句诗,不禁会想象荔枝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使得苏轼这位大文豪发出这样的赞叹。确实,苏东坡十分赞赏荔枝,先后写过至少4首有关荔枝的诗,其内容除了欣赏荔枝的形态、色泽、滋味外,更表达了由荔枝引起的对社会和时代的批判和议论。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这是苏东坡《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中的部分诗句。苏东坡将荔枝比做海山仙人(因其产于广南海滨),其外壳如大红棉袄,内皮如红纱内衣,果肉莹白如玉。它无须等待杨贵妃的鉴赏,本身就具有倾国倾城的风采和漂亮姿质,就像个美丽的女子一样。它与松树、桧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因困于霜雪而味道粗涩。先生们小酌新酿的桂酒时,果盘中盛献的是如赤龙珠的荔枝。荔枝的美味好似煮熟了的蛤蜊一类的海味,更像烹好的河豚腹部般丰腴。如果说《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基本上是对荔枝本身的品质与滋味的赞美的话,那么《荔枝叹》表达的则完全是另一番主旨,文笔沉重,情感厚实、急切。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苏东坡借助联想,抨击了汉唐时期的趋炎附势者为博得皇帝的欢欣,不顾百姓死活,千里迢迢进贡荔枝,给广大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同时,表达了关切普通人民生活疾苦的拳拳之心。

情有独钟东坡肉

提起东坡肉,很多人会忍不住口水直流。苏东坡不仅创制了东坡肉,而且在猪肉的鉴赏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先从东坡吃猪肉说起。他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听说东阳猪肉的味道非常鲜美,于是就派差役到东阳县去买猪。这个差役是个酒鬼,买完猪,在回来的路上喝醉了,将东阳猪弄丢了。为了应付差事,他就在杭州附近买了几只猪回去交差。苏东坡发了许多请帖,请大家来品尝东阳猪。宴会上,客人们吃着猪肉齐声赞道:“东阳猪肉的确味美!”“东阳猪肉比起杭州猪肉,又香又肥哩!”苏东坡举筷一尝,皱起眉头说:“这怕不是东阳猪肉吧!”唤来差役,他还不承认。正好门口有人禀报,几个老百姓把逃走的东阳猪送回来了。这时,那差役才认了错。此后,大家更佩服苏东坡了,而肉美味佳的东阳猪也开始变得有名起来。

他在任杭州太守时,亲自动手烧煮猪肉赠给修浚西湖的民工,而且方法独特,味道鲜美,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东坡肉。它实际就是红烧肉,但因用慢火煨制,酥而不腻,味道佳美,成为浙江的一道名菜。后来,苏东坡被贬谪居黄州,当地人不善烧制猪肉,他便将在杭州的烹煮制法在此地加以推广,并作《食猪肉》诗一首以咏之:“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诗的语言平易得像顺口溜,“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自然就成了烹煮东坡肉方法的关键词。

风味素斋东坡豆腐

苏东坡不但创制了东坡肉,还创制了著名的东坡豆腐。据宋代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一书记载,此菜的来历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有关。

相传,苏东坡与宋代镇江金山寺的方丈佛印和尚是至交。这位佛印和尚是位高僧,满腹经纶,才高八斗。苏东坡每到镇江,必至金山寺与佛印论诗文、对对子。金秋某日,苏东坡偕佛印泛舟长江,船小风轻,随波逐流,二人开怀畅饮,谈笑风生。酒过三巡,佛印向东坡索句。苏东坡朝江岸上一看,便随手往江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循指望去,只见河岸上有一条大黄狗正在狼吞虎咽地啃骨头。佛印顿悟,原来苏东坡在戏耍自己呢!苏东坡出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不示弱,呵呵一笑,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大蒲扇扔到水中。苏东坡心照不宣,不禁抚掌赞叹道:“妙!妙!妙!”原来佛印将苏东坡的诗扇扔入河中,是对了一个巧妙的下联:“水流东坡诗(尸)。”那一晚,苏东坡与佛印玩得很是尽兴。次日清晨,他吃罢早饭又兴冲冲地闯入佛印禅房要与佛印比文。恰逢佛印和尚正在打坐,佛印见苏东坡到来,便同他开玩笑说:“学士此间无处坐。”苏东坡接着说:“愿借四大五蕴之身为座。”佛印灵机一动,他知道苏东坡不但是位美食家,还有相当高的烹饪技艺,便和苏东坡打赌说:“我有一问,请你回答,若答不出,罚你做一餐素斋与我品尝,并将你身上的玉带留给金山寺。”苏东坡恃才欣然答应。佛印说:“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学士哪里坐!”苏东坡一时竟回答不出来,只得将玉带解下,并下香积厨为佛印做素斋。苏东坡让厨僧下山买来上等豆腐和香榧子,将豆腐切片用葱油煎至金黄,然后加入20多枚剥去壳的香榧子和酱料等同煮。用这种方法烹制出的豆腐,风味特别的鲜美,口感与众不同。佛印品尝后赞不绝口,将此肴题名为“东坡豆腐”。最为珍贵的是,苏东坡当年留下的玉带,现仍完好地保存于镇江金山寺的“四宝室”中,与东坡豆腐一并流传千古。

味道鲜美东坡鱼

一次,苏东坡的好友佛印禅师知道他要来拜访,就将西湖鲜鱼洗净剖开,鱼身割了5刀,清蒸好放在磬里。苏东坡到了之后就已知道了,却故意装作不知,叹口气说:“我早上写对联,上联写好,下联却一直写不出。”佛印就问他上联是什么,苏东坡答道:“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马上对了下联:“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哈哈大笑说:“你磬里有鱼啊,拿出来吃吧!”佛印拿出鱼来,对苏东坡说:“吃鱼不难,不过你要说出这鱼的名目来。”苏东坡说:“这不是五柳鱼吗?”佛印笑着回答:“这不是五柳鱼,这叫东坡鱼,你看长长的、白白的鱼身,不正像你的长须吗?”东坡举筷一尝说:“苏东坡吃东坡鱼,味道好鲜啊!”从此,“五柳鱼”又名东坡鱼,成为西湖一道名菜,流传至今。

上一篇:书——我的良师益友作文下一篇:中学家访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