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诗词苏轼(精选12篇)
中秋节诗词苏轼 篇1
苏轼诗词名句
1、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2、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6、君子不重则不威。
7、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8、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9、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13、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4、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15、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20、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21、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23、笔所未到气已吞。
2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5、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26、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28、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中秋节诗词苏轼 篇2
关键词:苏轼,茶诗词,述评
宋代文人好茶成风, 苏东坡嗜之尤深。在北宋文坛上, 与茶结缘的文人不可悉数, 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东坡那样对品茶、烹茶、种茶等茶事在行, 对茶史、茶功也颇有研究, 还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文学作品。苏东坡和茶, 展现的是文人与茶的和谐结合。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 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 (今四川眉山) 人, 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文、书法、绘画, 无一不能, 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造诣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轼的一生, 足迹遍及各地, 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 从宋辽边陲到岭南海滨。长期的贬谪生活, 为他提供了品尝各地名茶的机会, 也让他在沉苦之时保有一腔向上飞扬的胸襟, 在贬谪之境不失敏锐乐观的人生态度, 正因如此, 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间断地泡出诗意的芳香。他一生写过近百首咏茶诗词, 其中近50首是专门咏茶的。
苏轼的50首咏茶诗词中, 有不少是描写北宋名茶的。它们是《月兔茶》、《和钱安道寄惠茶》、《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 报以大龙团, 仍戏作小诗》、《新茶送签程朝奉以馈其母, 有诗相赠, 次韵答之》等诸篇, 其中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次韵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 洗尽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 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首立意灵动的诗, 赞美的是产自武夷山麓建州北苑的龙凤团茶。
元祐七年 (1092) , 诗人的好友曹辅给诗人寄来北苑刚刚制出的壑源新茶并诗一首。诗人步原韵和诗一首, 以表谢意。曹辅的原诗没有流传开来, 苏轼的这首诗却成了咏茶的名篇。
全诗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在高入云端的茶山上, 茶芽为流动着的云雾所浸润。清洁的泉水将采下的茶芽轻轻清洗, 以保证新茶气味的芬芳。圆如明月的茶饼在春风陶醉的夜晚来到诗人家, 诗人饮后不觉像唐代诗人卢仝那样清风生两腋, 从而感受到武林的春意。此茶不仅制作精美, 产地正宗, 品质也很优良。我写下此诗请千万不要嘲笑, 在我的心里, 从来佳茗似佳人。因为佳茗与佳人均容貌艳丽, 蕙质兰心。全诗句句写佳人, 又句句写佳茗。诗中的玉川子, 是唐代诗人卢仝的别号, 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他赢得了茶中“亚圣”的称号;明月, 指团茶;武林是旧时杭州的别称, 以武林山得名;心肠, 此指茶的内质;膏油, 是指涂在茶饼上面的一层膏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膏油首面新”中的“不是”两字, 意思是“不只是”。
在苏轼的笔下, 壑源新茶成了刚刚出浴的美人, 如出水芙蓉, 冰肌玉肤, 粉妆未匀;品饮时令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春意;不加膏油, 又显出天然的真味和内在的美质。尤其是“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 开风气之先, 成为后人品评佳茗的习惯用语。全诗用词典雅, 拟人描写精采, 画面感强, 意境优美, 确为咏茶诗中的佳作。
茶之为人所好, 主要是其物质功利性, 以其味为人所赏, 而苏轼以之同于美人香草, 则不仅在其物质性, 更着眼于其精神性。此诗以仙山灵草之冷艳高洁与佳人之天姿妙质目新茶, 得天地之灵气具仙草之冷艳, 真香呈露, 妙质天成, 恰似佳人不施粉黛清水芙蓉, 天然去饰, 屏弃一切脂粉膏油, 有冰雪之心性, 美玉之姿质。苏轼一贯主张“求真”、“去饰”, 故其赞美佳人非浓妆艳抹着意修饰, 而是洗尽脂粉的天然本色。苏轼《薄命佳人》诗有“故将白练作仙衣, 不许红膏污天质”之句, 取自然天成之美, 推赏真态真色天籁, 而不喜人为之外饰, 以为用红膏涂饰以求其美, 反倒有污天质。“从来佳茗似佳人”, 看重的正是佳茗之质美去饰。宋人黄儒《品茶要录》云:“沙溪之园民, 或杂以松黄, 饰其首面, 试时虽鲜白, 而不能久。”蔡襄《茶录》云:“茶色贵白, 而饼茶以珍膏油其面, 善别茶者, 以肉理润者为重。”可知造茶者“膏油首面”意在以次充好蒙骗不知茶者。东坡以佳人天姿比佳茗去饰, 有防伪之意义, 更在于表现其以真为美的审美观念, 与其一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
苏轼深谙茶事, 写过不少煎茶诗, 如《试院煎茶》、《汲江煎茶》、《记梦回文二首》等。他以极为罕见的回文形式描写梦中雪水煎茶的《记梦回文二首》, 顺读倒念, 回还成趣。特别是《汲江煎茶》, 更是脍炙人口的煎茶诗:
活水还须活火煎, 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仍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此诗是诗人流放海南时所作。此前, 他的政敌将他作为元祐党人的主要人物, 象摆弄棋子一样摆弄着这位才华绝代的诗人的命运。他先被贬至惠州, 诗人在这里购买了住房, 准备终老于此, 而更重要的是, 他在岭南四季如春的大自然的美色中陶醉了, 写了几篇美酒佳泉名茶的诗文。他的政敌却阴狠地再次上奏朝廷, 御笔轻轻一划, 笔尖遥指孤悬海外的海南岛, 这年苏轼正好60岁。遭受如此困厄的苏东坡, 却直面笑对人生, 不仅唱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悔, 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的昂扬诗句, 更在这远离中原文明的蛮风瘴雨中, 寻找到了生活的美色, 以煎茶品饮的方式, 来滋润饱受创伤的心灵。诗人不惧身躯老迈, 偏要到清深江水中汲取活水, 且亲自生火烹茶, 看那乳白的茶汤翻液, 犹如听到松风和鸣, 再饮上三碗茶汤, 于是逸兴遄飞, 诗情横逸, 久久不能入睡。特别是“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勺分江入夜瓶”句, 写得很有气魄,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之思, 豪放之情, 瑰丽之想。大瓢能贮月, 小勺可分江, 如此横溢的才思, 竟从屡遭困顿的鬟发皓白老人的心中流出, 那诗意茶情是何等的出类超群。
苏轼的这首《汲江煎茶》诗问世后, 得到了他身后许多文人的赞美。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此诗作过深入的剖析:“七言八句, 一篇之中句句皆奇, 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古今作者皆难之。”“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将活火烹, 自临钓石汲深清’, 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 一也;深处取清者, 二也;石下之水, 非有泥土, 三也;石乃钓石, 非寻常之石, 四也;东坡自汲, 非遣卒奴, 五也。‘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状水之清美极矣。‘分江’二字, 此尤难下。‘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仍作泻时声’此倒语也, 尤为诗家妙法;即杜少陵‘红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也。‘枯肠未易尽三碗, 卧听山城长短更’, 又翻却卢仝公案。仝吃到七碗, 坡不禁三碗;山城更漏无定, ‘长短’二字, 有无穷之味。”
杨万里主要分析了苏轼在此诗中的用字造句之奇。实际上, 此诗之奇更在于境界之奇, 一种能引人入禅的境界, 一种能让人在淡淡的感伤中回味人生的无奈的境界, 一种能让人走向通达和看淡一切的境界。此外, 这首诗还展现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茶艺之美, 在静静的月夜, 在荒郊野外汲水、生火、煮茶、品茗, 竟是此等超凡脱俗的美。茶, 是苏轼艰困日子里心灵的慰藉, 精神的依恋和苦闷的解脱。古今多少人品茶、恋茶、悟茶, 但有几人能比苏东坡品味之深、感悟之深?
从上述诗中, 我们可以看出, 苏轼对烹茶用水也非常讲究, 他秉持“精茗厌凡泉”的思想, 留下了许多鉴水品泉的诗篇。如《游惠山》、《安平泉》、《蛤蟆背》《虎跑泉》、《雪诗》、《求焦千之惠山泉诗》、《元翰少卿宠惠谷帘水一器龙团二枚仍以新诗为贶叹味不已次韵奉和》等。特别是《求焦千之惠山泉诗》写得尤为精妙:
兹山定空中, 乳水满其腹。乃隙列发现, 臭味实一奇。
浅深各有值, 方圆随所蓄。或为云汹涌, 或作线断续。
或鸣空洞中, 杂佩间琴筑。或流苍石缝, 宛转龙鸾蹙。
瓶罂走千里, 真伪半相渎。贵人高宴罢, 醉眼乱红绿。
赤泥开方印, 紫饼截圆玉。倾瓯共叹赏, 窃语笑僮仆。
岂如泉上僧, 盥洗自挹菊。教人怜我病, 箬笼奇新馥。
欠伸北窗下, 昼睡美方熟。精品厌凡泉, 愿子致一斛。
这是一首对惠山泉的颂歌。作于熙宁五年 (1072) 。惠山泉曾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 苏轼也曾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的美妙诗句, 但能如此详细描绘惠山泉, 惟独上引此诗。诗人将倾荡磊落的诗情和丰富瑰丽的想象, 全部附丽于这一泓晶亮清莹的泉水。诗人猜想, 那偌大的惠山腹内, 肯定空旷无比, 贮满了无穷无尽的惠泉, 所以能源源不断地从腹内流出, 一会儿如汹涌的云涛, 一会儿如纤柔的细线。泉水淙淙, 如琴奏佩鸣;泉水曲曲, 如龙鸾宛转, 如此美妙的泉水, 堪为佳茗的永恒伴侣。所以请求朋友寄赠一斛清泉, 以便消受美泉配佳茗的人间乐事。
在苏轼的笔下, 泉不仅景美, 其质烹茶更美:精品厌凡泉, 愿子致一斛!茶已是苏轼生活中重要的情趣和精神上的快乐;同时, 苏轼还表达他对泉边老僧生活的赞许:岂如泉上僧, 盥洗自挹掬;也透露了他对当时生活的满足:欠伸北窗下, 昼睡美方熟。
同样作于熙宁五年的《试院煎茶》一诗:
蟹眼已过鱼眼生, 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 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 未识古人煎水意。 (古语云, 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 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 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 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 搏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自高时。
则反映了茶已融为苏轼生命与情感的重要部分。苏轼对茶的依恋已深入其生命的深处, 说明了烹茶品茗的美妙滋味已深融于他的骨髓, 表达了他对生活中有茶即很满足的一种心态。能把烹茶的过程描述得如精妙生动, 比喻如此贴切, 至今尚无第二人。除了超人的文学才华之外, 如果不是对茶有着发自生命深处的喜爱, 苏轼可能难以写出如此令人神往的茶诗。
从苏轼的茶诗词中, 我们还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是那种远遁人世高蹈风尘的隐士茶客。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世, 饱览沧桑, 巧茶喻志, 借茗抒情, 歌颂人间的真善美, 鞭挞现实的假恶丑。如绍圣元年 (1094) 底作于贬居地惠州的《荔枝叹》一诗, 诗人以犀利的笔锋, 借古讽今, 先谴责自东汉至唐, 以进贡鲜荔枝博取宫妃欢颜而不得不“十里一置飞尘灰, 五里一堠兵火催”, 害得黎民百姓“颠坑仆谷相枕藉”, “惊尘溅血流千载”, 进而讽刺当朝大臣丁谓、蔡襄之贡大小团茶, 钱惟演进贡牡丹, 取宠于皇上。诗曰:“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 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苏东坡自注云:“大小龙团始于丁晋公, 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 (欧阳修字永叔) 闻君谟进小龙团, 惊叹曰:‘君谟, 士人也, 何作此事耶!’”建溪龙凤团茶最为精好的是“头纲”, 即指惊蛰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据丁谓《北苑茶录》载:“每岁分十余纲, 惟白茶自惊蛰前兴役, 浃日而成, 飞骑疾驰, 不出仲春, 已至京师, 号为头纲”。这种“头纲”茶, 品质优异, 数量极少, 主要用于进献皇上。当朝的高官权贵曾有“黄金可有, 而茶不可得”的感叹, 可见此茶的珍贵。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写道:宋仁宗赵祯对此茶“尤所珍惜, ……惟南郊大礼, 致斋之夕, 中书枢密院各四人, 共赐一饼”, “两府八家分割以归, ……藏以为宝”, “至嘉佑七年, 亲享明堂, 斋夕, 始人赐一饼, 余亦忝预, 至今藏之。”八位高官, 仅获赐一饼, 且分割而归, 藏以为宝;身为谏官的欧阳修, 供职二十余年仅获一赐, 此茶之身价可想而知。其实, 对于龙凤团茶, 大文豪苏东坡也是望眼欲穿, 企盼能获得皇上一赐。他在《七年九月自广陵如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之一中云:“乞郡三章字半斜, 庙堂传笑眼昏花”。“上人间我迟留意, 待赐头纲八饼茶”。道出了苏大学士企盼能获赐“头纲八饼茶”的心情。苏东坡通过《荔枝叹》犀利地揭露了帝王的骄奢淫逸, 官吏的献媚买宠, 并对因此而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莫大的同情, 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然而, 美中不足的是, 对蔡襄的指责, 却只看表象不见本质。蔡襄改制小龙团, 确有“争新”之实, 却无“买宠”之意。用历史发展观加以分析, 可以说身为福建转运使而专为朝廷督办贡品的蔡襄督办贡茶、创制小龙团, 乃依常例的合情合理之举, 斥之为“买宠”, 不免失之求全太过。如此苛责, 与苏轼仕途困厄心情失意不无关系。对蔡襄推动茶叶生产的贡献, 还是应该予以肯定。
在《和钱安遒寄惠建茶》、《种茶》等诗中, “谁知使者来自西, 开缄磊落收百饼”和“千困输大官, 百饼炫私斗”等诗句更揭霹了官府欺诈茶农, 横征暴敛的罪行。象这种闪光的诗句, 在苏轼的茶诗中俯拾可取。
刘学忠先生评论说:“宋代饮茶人生的典型代表是苏东坡。茶的面目、精神在白居易那里还是朦胧的, 到苏东坡便明朗清晰起来了。白居易还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的酒茶互补人生, 苏轼则纯乎是茶的人生。……饮茶, 体现了宋代文人风格独具的生活世相与生活哲学。茶较诸酒, 质地纯任自然平和, 故能圆融调和三教, 化解一切矛盾, 使身心归于平静安宁。茶味轻甘, 适宜于表现恬适轻松的生活, 能使人‘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 (周作人《喝茶》) , ‘乳瓯十分满, 人世真局促。意爽飘欲仙, 头轻快如沐。’ (《寄周安孺茶》) ‘享受自己, 也是装点自己。’ (阿英《吃茶文学论》) 饮茶, 也使宋代文人的‘近世相’化为文雅而有清致。茶性阴寒, 清火敛气, 它能使人具有平静而冷峻的内在克制意志, 苏东坡即通过饮茶达到了这种境界:‘唯能剩啜任腹冷, 幸免酪酊冠弁斜。’如果说酒人胸中是火山, 则茶人腹中是冷库———其中强大的冷源即来自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空漠感。这种使内劲对人生忧患进行清醒的冷处理, 说明宋人的心理制衡机制更成熟了。饮茶, 显示了苏轼及宋代文人的历练深邃, 圆融潇洒, 精致清雅, 平凡深刻, 但却也掩饰不了一种圆熟世故、退守淡漠的老人心态。……饮茶, 是极圆人生的生活世相。若问宋代文人该如何生活, 他们会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吃茶去’”!
苏轼诗词教学例析 篇3
一、苏轼诗词教学思想解读
在传统的诗词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只是重视对诗词本身内容的解读,很容易忽略掉诗词背后的内涵知识,这就导致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脱离教学内容实际、文化背景探索浅薄情况的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对初中苏轼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传统的初中诗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初中苏轼诗词的内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文中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了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针对学生对苏轼的人生经历、历史典故等十分感兴趣的情况,对《记承天寺夜游》所描写的月夜景色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可当作者想到自己因为有关新法的诗句,被人说是以诗讪谤而被捕入狱,面对月夜美景却又无比孤独,凄凉。但他还是能够自我排遣,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述的过程中,将诗词中的语句进行有效的分析,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苏轼诗词的理解程度。
初中苏轼诗词教学中,在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价值时,还要通过诗词了解作和的情怀。为初中苏轼诗词教学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苏轼诗词教学策略探析
1.对苏轼诗词内容的深度思考
为了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苏轼诗词的具体内涵,就需要在教学策略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初中生学习诗词知识的实际特点,制定出合适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诗词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促进学生对于诗词知识的深度理解,进而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剖析初中苏轼诗词的内涵为基础,促进学生对诗词理解程度的提升。
例如,在苏轼诗词《江城子》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剖开诗词内容的表面,对苏轼的个人特点、个人精神进行深入的挖掘。以“苏轼为什么要描述自己出城打猎的形象?”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对于文章表达的苏轼豪迈、渴望为国效力的心理进行生动的描述。具体来说,在研究苏轼诗词内容的过程中,核心内容就是理解苏轼的豪放精神,这是苏轼文章的一种共性特点。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苏轼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首先弄清楚苏轼诗词的精神内涵,即“豪放精神”,然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分析研究,进行后续教学过程的设计,最终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分析苏轼诗词的特点,提升学生对于诗词知识的理解程度。
2.对苏轼诗词剖析方式的改革
为了充分的发掘出初中苏轼诗词的内涵,就需要在对苏轼诗词剖析方式的研究中,充分结合初中生的语文诗词学习特点,进行对语文诗词剖析方式的改革:首先,要保证诗词剖析方式能够结合初中诗词知识和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其次,要保证语文诗词剖析方式可以实现和诗词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紧密结合,拓宽诗词知识教学的普及渠道;最后,要保证制定的教学方式能够结合知识点内容进行紧密的搭建,以便于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蕴含在诗词中的知识内容。
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诗词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并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水调歌头》涉及的文化知识的进行探索研究。以《水调歌头》中一些千古传唱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词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诗词的语句美和意境美,植入这篇诗词的教学主题,寻找到《水调歌头》中的核心知识点,即“思念之情”,并将《水调歌头》中涉及到的典故都总结出来,可以根据《水调歌头》中涉及的概念,得到诗词中的具体内涵,学生也就可以更快地完成对于诗词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初中苏轼诗词的教学策略制定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去探索苏轼诗词中蕴含的文人精神和知识典故,合理利用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初中语文教材中苏轼诗词的理解程度的提升。
苏轼诗词摘录 篇4
水龙吟 苏轼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馀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锺美酒,一曲满庭芳。
念奴娇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木兰花令 苏轼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西江月 苏轼
闻道双衔凤带,不妨单著鲛绡。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沈烟袅。云鬓风前绿卷,玉颜醉里红潮。莫教空度可怜宵。月与佳人共僚。
渔家傲 苏轼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鸟散馀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苏轼 南乡子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尽是刘郎去后栽。
南乡子 苏轼
何处倚阑干。弦管高楼月正圆。胡蝶梦中家万里,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明镜借红颜。须著人间比梦间。蜡烛半笼金翡翠,更阑。绣被焚香独自眠。 苏轼 南歌子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水调歌头 苏轼
苏轼经典诗词 篇5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诗词名句欣赏 篇6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赤壁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后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东栏梨花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蝶恋花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多情却被无情恼。
鹧鸪天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水龙吟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浅析苏轼的思想性格与诗词的风格 篇7
一、 苏轼的生平、思想性格对创作的影响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出身官宦人家,是有文化明大义的女子,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其学识修养已相当成熟。
苏轼才华出众,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早年就立下用世之志,并主张改革现实中的弊端,他在考进士时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就讲以“仁政”治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轼关心国家命运,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写了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优秀作品。
苏轼22岁中进士后,25岁与弟弟和父亲再至汴京,授河南主薄,不赴。26岁参加制科考试,入三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授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从此踏上仕途。恰巧遇到苛刻严厉的上司,28岁的他对世事对官场的认识是十分感性的,苏轼在凤翔三年,30岁还京,因父病故回乡,34岁再到汴京,做判官告院,意想不到的是,他竟与当朝宰相王安石在政见上发生了冲突,他主动提出离开朝廷,到地方做点实实在在的对老百姓有用的事情,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出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此时年轻气盛,由于才华出众,科场得意,就连仁宗皇帝也对他备加赏识,使得苏轼对前程充满自信。八年的实践证明,苏轼不仅是处处为民着想的好官,且是有能力的好官,正因为走出京城到了地方,开阔了眼界,锻炼了他的思想和情感,他的诗写得更好,他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向往西湖的人到过西湖的人的心声。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以诗文讪谤新政的罪名被拘捕,押至汴京后关在御史狱中到十二月底方结案出狱。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几置死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但不得签署公事,近于流放。苏轼被流放黄州,在生活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窘迫,申请荒地耕种,苏轼把它叫东坡,把自己叫东坡居士。
苏轼的生活、思想与创作从此开始了巨大的转折,这几年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克服生活困难克服精神困惑是一种潇洒,对自己性格的反思和人生的历练则更是一种潇洒,世事变迁,宦海沉浮。苏轼满怀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面对长江边的赤壁发出了震撼古今的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艺术的杰作、豪放词派的巅峰之作。
宋神宗的用人思想后来发生了变化,变动了用人的政策,又锁定了苏轼,宋神宗亲自书写手诏,把他从黄州挪到京城附近的汝州,而在这个时候,苏轼却偏偏决定要去见昔日的政敌,早已闲居江宁的王安石。可王安石已不再热衷于国事和政治,热情地邀请苏轼住在江宁。苏轼最终决定上疏请求不去汝州,留在常州。
元丰八年,神宗病故,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政局发生变化,苏轼即被启用为登州知州,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由于苏轼锋芒毕露,又为旧党官僚所忌恨,难免卷入政治权利的斗争,苏轼再次要求外放,于是又出知杭、颖、杨、定等州做地方官五年。高太后病逝,哲宗执政,又恢复神宗新法,苏轼竟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一贬再贬,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苏轼获赦北迁,还想回朝再竭忠诚,不料行至常州病死,历尽了他宦海沉浮的一生。
不管贬到哪,惠州也好琼州也罢,尽管这里的条件最为艰苦,但苏轼思想旷达,随遇而安,出现了又一次的创作丰收,诗风恬淡超拔,精深华妙,成为一生创作的最后锦绣。
苏轼的思想境界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有对现实的批判,有对人生如梦的感慨,也有潇洒自如的抒情。
二、 苏轼诗词的风格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成就非凡,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的意境。
乌台诗案之前,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热情奔放,挥洒自如,向往憧憬仕途,雄心壮志报国,讽喻政治,激情澎湃。 乌台诗案之后,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 至于晚年远谪惠州、儋州,淡泊旷达的心境,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
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气势磅礴、豪迈奔放如洪水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超脱豁达,委婉含蓄清淡,如风吹花香远溢。
就词作而言,他的词,在题材内容、形象塑造、语言运用、表达技巧、风格特色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他不仅以豪放词开一代新风,他的各种风格的词作,都有佳品。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亦即豪放风格、旷达风格、婉约风格。主要风格是豪放,写人咏景状物以奔放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苏轼是旷达风格的代表作家,旷达即心胸开阔豁达,是修养与人格的自我表现, 感悟人生,乐观向上,目光远大,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婉约风格的词委婉含蓄,离愁别绪,闺情绮怨,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 篇8
关键词:苏轼 诗词 旷达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的12位英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等,其中惟一入选的中国人是苏轼。《世界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尚属首次。苏轼缘何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关、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他却以旷达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人留下厚重的精神财富。
一、探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
(一)性格的形成
要探索苏轼的人生情怀,须了解其性格的早期形成。苏洵对其二子的脾性甚是了解,这从他给二子的命名可知。他在《名二子说》中,阐明为子取名的缘由:“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是辙者,善处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轼”是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暴露于外。“辙”是车轮碾过的印迹,既无行车之功,也免翻车之祸。取“轼”以体现苏轼率直外向的性格,取“辙”表示苏辙的平和深沉。苏洵的这个判断在苏轼、苏辙身上得以应验。苏轼锋芒外露,个性真挚坦率,“临事必以正,不能俯抑随俗”。苏轼正直的性格与其家庭教育分不开,他的母亲非常注重苏轼的人格教育。在《宋史·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轼十岁时,“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暗,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少年时代就向往像范滂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决不逃避。
其弟苏辙在为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中也提及苏轼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庄子旷达超脱、任性逍遥的思想促成了苏轼“胸中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性格的形成。正是这种性格,支撑着苏轼在极度失意的仕途中却从未倒下,用道家的超脱与旷达的精神主宰他的词风。
(二)佛禅释的影响
苏轼诗词所表现的宽阔胸襟与豁达态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苏轼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和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苏轼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极深,自幼便“奋厉有当世志”,终身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他一生都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不委曲求全,不迎合时俗,不跟风,不苟从。无论新党执政,还是旧党当朝,他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便遭遇那么多的磨难,他心中“望美人”(《前赤壁赋》)垂顾的期望一直未能消弭,为朝廷所用的执着也时时撞击心扉。
在面临官场的挫折与劫难后,苏轼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在被贬黄州之后,基于对命运的反思,开始对佛教进行认真的研读。在《答毕仲举书》中,苏轼说:“学佛老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所谓“静”、“达”,就是身在黄州的苏轼对佛学的期许,那象征着佛教空静与达观的境界,就是既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民生,又要在面临人生失意之际,善于开解心结,转换心态,勇于面对挫折磨难。道家的“真”,也是苏轼评价一切的准则。苏轼的主体人格有一种独立于世的品质,一种超逸绝尘的性情,因而不苟于流俗。苏轼乐天知命的思想来源于庄子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的观点。知命,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积极尽人事直到无可奈何而后已。乐天,是一种无信誉外物,不受外物所累,随遇而安的处世观。因而,素食一生既能竭尽人事,又能随遇而安,无往而不乐。
二、解读旷达情怀的内涵
“旷达”,是一种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其内涵是指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苏轼旷达情怀中难能可贵的是在三次贬谪、多次流放中仍表现出安然处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吟咏自然,享受清风明月般的恬然自安
苏轼描写大自然的词,取材广阔,意境深远。在对大自然的吟咏中,也表现出摆脱自我、融入自然的旷达境界。“让自己有限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1.放情山水,忘怀物我
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住在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对于经历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他在《西江月》中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这首小词,反映苏轼在黄州的放旷生活,写景之中,处处有“我”,“我”之情怀,即在景中。写于同时期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读完上片,我们的眼前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在这安恬幽美的夜晚,他醉复醒,醒复醉,恣意所适;时间于他,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对于历尽宦海沉浮、九死一生的苏轼来说,现在置身于这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物我两忘,自然超适。
2.寄寓物象,彰显人格
苏词咏物,不但重形似,而且重神似,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高远寄托和旷达情怀。苏轼词中常咏月、咏梅、咏鸿,用这些寓意高远的自然物象来表现自己傲世独立的旷达之情。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红梅》)词中把红梅人格化,也是苏轼的自我独白。他发掘和升华了自然界所塑造的梅花凌寒不屈、迎风斗雪的品格——“梅格”,即使泛点红色,但冰容玉质未肯迎合时俗。苏轼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对梅花的描写中,把自身的思想和人生理想寓于“梅”的形象之中,让“梅”成为自己人生际遇和人格的代言物。苏轼还借孤鸿表明心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卜算子》)这里用孤鸿衬托,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孤鸿”不仅表现了某种人生哲理,而且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具体地说,孤鸿的超世拔俗、高举独行正是词人自我人格的写照,同时也蕴含了一种人生如幻的哲理,“杳杳而没,不计东西”。还有透露出人生只是个悠悠长途,所经所历不过是鸿飞千里行程中的暂时歇脚,不是终点和目的地,总有希望和未来。可见,苏轼在承认人生悲哀的前提下,又始终追求人生的自由;在面对人生的缺憾时,会提出了强烈而美好的愿望,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躬自反省,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作为保守派代表人物的苏轼成为新党围攻的目标,遭遇了人生的劫难。被贬黄州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低谷,却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答李端叔书)他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艰苦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他要努力创造出兴味盎然的生活。例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原是生活中一件极普通的小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但其深层蕴含,却是词人的处世态度。词的上片写冒雨而行的心情,在铺天盖地的骤雨袭击下,诗人仍是那样的安闲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出一个履险如夷、泰然自处、任天而动的仙人形象。词下片写雨后景物和感受,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夕阳斜照,而酒意早已飘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出苏轼不畏人生坎坷,安之若素的超然情怀。
也正因为这种情怀,从元丰五年七月到十月,苏轼在黄州赤壁的三次歌咏,成为千古绝唱。《前赤壁赋》中的一番主客对话:“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诗人用明月和江水比喻人生,揭示人生的两方面:一方面,生命渺小、短暂,不可挽救的逝去;另一方面,生命又是永恒的。江水东流,明月亏缺,但是水流不断,月缺又月圆。每个生命都与江水、明月一样长存天地。苏轼走出了历代文人对人生短暂的感伤,领悟到只要将自己的每一分投入到自然界无限的境界中,享受每一分生命、月光,抒写用心咀嚼的文字,便是永生、永恒。古人曾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对于此时的苏轼来说,立言成为他在黄州时期实现不朽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身在逆境,他总能把稍纵即逝的感受,把对人生坚定不渝的信念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使之永留人间,使生命焕发光辉。
(三)通达事理,营建自得其乐的精神家园
苏轼遇事通达,能从多角度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使自己不陷于政治的漩涡、不沉于苦难的深渊,表现出一种理性的追求。
被贬惠州、儋州意味着苏轼的命运再次遭受重大的挫折。环境更加险恶,生活更加艰难,但是他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聪明,赋予了他解脱忧患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超然自得,不改其乐”(《与元老侄孙书》),林语堂亦称他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忧患来临,一笑置之”。如果说当年被贬黄州之时,苏轼还有东山再起的斗志和希望,此时一贬再贬,他早已将生死得失置之度外。苏轼明白,在人生败落低迷的极点上,必须做终极的人生思考方能解脱自己的心灵,超脱现实的苦难。苏轼顿悟,人生并非只能一味地往上爬升,暂停脚步,欣赏沿途风景,也无不可。因此在晚年备尝艰苦,九死一生之际,他笔下的春景仍富有生机与活力:“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减字木兰花》)海南岛在宋时被目为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所咏,多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而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调,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与此意留蛮荒。他年谁与作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九疑吟》)苏轼与其他逐客不同,他对异地风物不是排斥、敌视,而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即此一端,亦可见词人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自我拓展了享受人生乐趣的心灵空间和营建了自得其乐的精神家园。
综观苏轼一生,正如其自嘲:“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虽然一生坎坷,但他始终表现出洒脱旷达的精神。现在看来,即便遥隔近十个世纪,苏轼的至理哲语,依然亲切如昨,仍具现实的生命力,在人生不同的心境里,都会折射出智慧、旷达、欣愉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王水照.苏轼[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周汝昌等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C].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4]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M].北京:中华书局,2008.
苏轼诗词朗诵 篇9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
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满庭芳云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
感叹,因作“满庭芳”云。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
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莫上孤峰尽处,萦
古代诗人苏轼的诗词 篇10
古代诗人苏轼的诗词
1、《宿望湖楼再和》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
夜凉人未寝,山静闻响屐。
骚人故多感,悲秋更憀慄。
君胡不相就,朱墨纷黝赤。
我行得所嗜,十日忘家宅。
但恨无友生,诗病莫诃诘。
君来试吟咏,定作鹤头侧。
改罢心愈疑,满纸蛟蛇黑。
2、《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6、《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7、《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8、《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10、《满江红》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11、《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2、《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3、《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岐亭并叙》苏轼诗词 篇11
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
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
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季常使人劳余于中途。
余久不杀,恐季常之为余杀也,则以前韵作诗,为杀戒以遗季常。
季常自尔不复杀,而岐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
其后数往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
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従百余日也。
七年四月,余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独至九江。
乃复用前韵,通为五篇以赠之。
昨日云阴重,东风融雪汁。
远林草木暗,近舍烟火湿。
下有隐君子,啸歌方自得。
知我犯寒来,呼酒意颇急。
抚掌动邻里,绕村捉鹅鸭。
房栊锵器声,蔬果照巾。
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
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
须臾我径醉,坐睡落巾帻。
醒时夜向阑,唧唧铜瓶泣。
黄州岂云远,但恐朋友缺。
我当安所主,君亦无此客。
朝来静庵中,惟见峰峦集。
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
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
刳肠彼交病,过分我何得。
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
不见卢怀慎,烝壶似烝鸭。
坐客皆忍笑,髡然发其。
不见王武子,每食刀几赤。
琉璃载烝豚,中有人乳白。
卢公信寒陋,衰发得满帻。
武子虽豪华,未死神已泣。
先生万金璧,护此一蚁缺。
一年如一梦,百岁真过客。
君无废此篇,严诗编杜集。
君家蜂作窠,岁岁添漆汁。
我身牛穿鼻,卷舌聊自湿。
二年三过君,此行真得得。
爱君似剧孟,扣门知缓急。
家有红颊儿,能唱绿头鸭。
行当隔帘见,花雾轻。
为我取黄封,亲拆官泥赤。
仍须烦素手,自点叶家白。
乐哉无一事,十年不蓄帻。
闭门弄添丁,哇笑杂呱泣。
西方正苦战,谁补将帅缺。
披图见八阵,合散更主客。
不须亲戎行,坐论教君集。
酸酒如齑汤,甜酒如蜜汁。
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
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
几思压茅柴,禁网日夜急。
西邻推瓮盎,醉倒猪与鸭。
君家大如掌,破屋无遮。
何従得此酒,冷面妒君赤。
定应好事人,千石供李白。
为君三日醉,蓬发不暇帻。
夜深欲逾垣,卧想春瓮泣。
君奴亦笑我,鬓齿行秃缺。
三年已四至,岁岁遭恶客。
人生几两屐,莫厌频来集。
枯松强钻膏,槁竹欲沥汁。
两穷相值遇,相哀莫相湿。
不知我与君,交游竟何得。
心法幸相语,头然未为急。
愿为穿云鹘,莫作将雏鸭。
我行及初夏,煮酒映疏。
故乡在何许,西望千山赤。
兹游定安归,东泛万顷白。
一欢宁复再,起舞花堕帻。
将行出苦语,不用儿女泣。
吾非固多矣,君岂无一缺。
各念别时言,闭户谢众客。
苏轼的古诗和诗词 篇12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爪印,鸿毛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新城道中(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海棠
东风袅袅泛春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夜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陌上花(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花(三)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情。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庐山烟雨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赠刘景文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纵笔(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纵笔(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澄迈驿通潮阁
余生欲老南海村,帝遣巫阳召我魂。
杳杳天低鹊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西江月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醉落魄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南乡子自述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定**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中秋节诗词苏轼】推荐阅读:
中秋诗词中秋诗词06-12
苏轼的中秋思乡诗句06-12
中秋节来源 中秋节诗词 月饼别名11-09
中秋节诗词短信05-27
中秋节诗词鉴赏07-25
中秋节的诗词名言08-20
中秋节诗词大全简单10-18
中秋节佳句古诗词12-17
赞美中秋节的诗词好句09-04
中秋习俗诗词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