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诗词鉴赏

2024-07-25

中秋节诗词鉴赏(共14篇)

中秋节诗词鉴赏 篇1

导读:

中秋节在9月27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游子的慨叹,“中秋月圆人圆”是最美好的情景。以下是关于中秋节的美文摘抄,有原创诗歌、伤感美文、写景美文,用文字描绘这个中秋夜,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情感,愿秋风明月把这份情送到心中挂念之人的心中。

关于中秋节的原创诗歌

《中秋望月》

作者:zhangjian825

一轮明月挂夜空,

却是故乡分外明。

秋风若是知我意,

捎上思念为友朋!

《中秋》

作者:天晴

八月十五中秋月

农家丰收祭月忙

丹桂飘香秋高爽

阖家团圆相聚欢

中秋月儿圆又圆

高挂月空亮如灯

人间琴瑟酌酒歌

可怜嫦娥空闺冷

《中秋月》

作者:郡城

凉台枯枝夜露懒,

闲步空庭等月圆。

守得孤灯独自眠,

残透霜雪月婵娟。

《忆中秋》

作者:尐可

又是一年中秋时

花落谁家待何时

中秋本是团圆夜

却惜浪子流天涯 往昔记忆饼对月 今朝唯有空望月 赏花赏月赏金秋 难聚难分难相守 五湖四海来相聚 各自举杯话殇阅 醉后方可入梦境 梦中惊现儿时忆

《中秋有感》之一 作者:仲夏的夜

寂寥不见明月圆; 举头三思茫茫然。 含丹飞仙辞人间, 英雄娥女绝尘凡。

中秋节诗词鉴赏 篇2

一、在目标确定中弘扬传统文化

本课三首咏月的诗词, 情景交融, 想象丰富。虽然写于不同的时代, 但是, 表达的主题却都相同, 都是浓浓的思念之情。《十五夜望月》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怀念, 《水调歌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怀念, 《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的是对同胞的怀念。为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及习俗有深入的理解感悟, 围绕课文我确定了下列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学会在丰富的美的联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通过感知诗词内容领会诗情。

4.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习惯。

二、在导语设计中弘扬传统文化

首先, 我以猜谜的形式, 引出话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因此, 活动一开始我就以猜谜的形式引出话题: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 一年中哪一夜的月亮是最圆的?谁知道中秋夜有哪些习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呢?

这个导语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每个学生都有过节日的经验, 但是很多学生只是知道过节, 却不知道其中的缘由, 这一设计以此为切入点, 在交流中, 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中秋的一些风俗,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让学生领悟到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三、在意境品味中弘扬传统文化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 故要欣赏诗歌, 必须发挥意境联想。因此, 在品读阶段, 我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意境联想: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 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 使我们不由得联想到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必须从学过的传统古诗词中提取。这一活动既联系了旧知, 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可能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自然沉浸在精美的意境中, 也可能联想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再比如就“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一句进行揣摩, 学生自然联想到, 月中的桂树、树下的白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这样, 可以使学生真正深入地领悟到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在重点研读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精读课文阶段, 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 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和词句本身蕴含的哲理。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我抓住传统名句“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要求:同座先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就会明白:人月无常, 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 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从而使学生从传统名句中领悟到明睿的哲理, 形成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在反复吟诵中弘扬传统文化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 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我们更应尽可能多地去积累, 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 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三首古诗词, 直到能背诵。此外, 我还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诗词, 如分组竞赛、同座竞背等。

六、在拓展交流中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诗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 发扬民族文化, 可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所以, 在拓展的环节我要求学生以“月”为话题, 畅所欲言, 必须引用很多的咏月名句, 多多益善, 当然, 如果诗兴盎然, 也可自己作一首咏月诗。此环节重在引发学生灵活运用咏月诗词名句, 自然也就引发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 也能诱发学生的即兴创新能力。

七、在课堂总结中弘扬传统文化

这节课我引领学生学习了不同时代的三首诗词, 感受到了诗人在传统节日里渴盼团聚的愿望。借机我还与学生一起总结了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除本课的三位诗人外, 学生们又想到了:李白是咏月的高手,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便足以证明, 还有“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等, 都是借月亮表达乡思乡愁的。由此推想到:古人常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古时候, 交通不便, 信息不畅, 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圆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 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 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 希望通过月亮来问候他们的亲人, 捎去他们深深的祝福和情意。在总结中, 学生也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华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 在最后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这三首诗词想象丰富, 意境很美, 其实对于古典诗词而言, 这只是沧海一粟。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 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使你们的文学素养不断提高, 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在倾听结语中, 学生的民族感情得到了升华。

八、在作业布置中弘扬传统文化

学生学完课文后, 对课文内容及蕴含的情感已有了清晰的了解, 为了让学生实现文本外的拓展, 扩大知识面, 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四人为一小组, 以“中秋之月”为主题, 办一期手抄报, 要求分栏目, 板块清晰, 有自己的特色。优秀的手抄报先在班级交流, 然后张贴上墙, 特优的还将它推荐到学校橱窗展览。

这项作业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作信心。为了圆满完成任务, 课下, 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 去读课外书, 了解与月有关的民俗文化。这样, 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了自觉学习的愿望,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中秋节诗词选 篇3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

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

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

睡眼朦胧,恍若梦中。

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节诗词 篇4

1、古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古诗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3、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唐诗

1.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5.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现代诗歌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难演的戏

在众人围成的舞台上

没有灯火 没有音乐

只有用我嘹亮的声音

唱那首忘了名字的歌

那又怎么样呢

岁月还将继续

不知到哪一天 又要分离

月已升至半空

原来湖水也会有潮声

原来自始至终永恒不变的只是月圆月缺

苍白的林中

秋菊绽放

月下

你我含泪挥别

1992年10月9日

外国诗歌

1.威尼斯船歌

〔英〕穆尔 屋○尚家骧译

当晚风吹过那彼亚采塔的时候,啊,妮娜,你可知道,有谁在此等候?

虽然你戴上面罩轻纱,我也能分辨,你知道我的心中爱情如火燃烧。

我披上船夫的伪装在此等候,我战栗地告诉你:“小船已准备好了。”

啊,来吧!趁乌云还遮掩着明月,快来吧!让我们趁此月夜飞奔他乡!

2.皓月

〔法〕魏尔伦 ○葛雷译

皓月闪烁在树林,枝干上 树叶下

发出一种声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倒映着黑色的柳影,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

辽阔,温馨的宁静

似乎走下

星光闪烁的苍穹

诗词鉴赏之形象探究 篇5

一、诗词形象的含义及分类

诗词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 它可以是人物形象, 也可是景象和物象。

二、如何鉴赏形象

1. 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 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 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因此, 我们在鉴赏人物形象时可以运用这两个方法: (1) 知人论世, 关注背景。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如陆游的《诉衷情》,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 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 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 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 景物形象

鉴赏景物方法:抓景物特点, 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提问方法: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景物+特点+情感。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

诗中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 组成一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 可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欣赏和流连。

3. 鉴赏物象

(1) 抓物象的特点; (2) 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 又直又硬。

这首诗托物言志, 以“小松”喻人, 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卑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提问方法: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

答:物象+特征+情感。

三、诗主情

中国古代诗词往往不是直抒胸臆, 而是借助一定的景、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或借景抒情, 或托物言志。经过长期的运用, 结合景、物的特征, 人民的风俗习惯, 各种景、物有了自己固定的含义象征、感情寄托, 这就形成了意象。因此我们还可以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来鉴赏形象。

中秋节诗词佳句 篇6

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

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们互倾的思念。举杯望明月,天涯共此时。

秋空给人以深深的思索,您留给我的瑰宝是哲人的深思明辨,还有那从容出世的信条。中秋的月亮,在窗外静静地悬着。我愣愣地看着它。仿佛它是一面明镜,你我在互相注视。明月当空洒银泄玉,中秋正至喜世悦人。

月白风情两岸亲人同望月,牛耕女织双星伴侣偶牵牛。中秋月圆圆,人儿团圆圆。

三五良宵秋澄银海,大千世界光满玉轮。华夏九州同祝福,中秋两岸盼同圆。九夏芳辰八蜒共庆,一轮明月两岸同圆。

中秋应节名诗佳句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中秋节诗词苏轼 篇7

1、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2、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6、君子不重则不威。

7、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8、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9、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13、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4、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15、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20、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21、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23、笔所未到气已吞。

2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5、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26、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关于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分析 篇8

一、当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首先, 是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相对比较功利化。在高考这根教学指挥棒的指引之下, 高中的语文之中诗词的鉴赏教学相对趋向于功利化。在日常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侧重于对鉴赏技巧方法的灌输, 但是很少对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进行培养, 特别是高三教学阶段, 很多诗词鉴赏的技巧都如同潮水一般地涌向了学生。而有相当一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师, 并不注重诗词鉴赏题目上的质量, 反而是比较追求诗词鉴赏题目的数量, 希望通过训练上的多多益善, 能够压中高考的题目。这些现象的出现, 归根到底就是对于学生高考成绩的追求, 忽视了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一个渐进性的过程, 极大地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自然规律, 丧失了诗性美的追求, 很大程度上和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即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的要求相违背。

其次, 是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地位没有进行凸显。在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学生往往是被放在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 诗词鉴赏通常是缺乏学生的个人体悟, 而变成了一种教师个人自己对于题目的解读。实质上, 学生才是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视的主体, 无论是谁, 包括教师也无法进行代替和包办。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鉴赏主体, 无论是学生的经验、知识, 还是这些学生的情感、性格以及思想都是不尽然相同的, 所以他们对于诗词等文学作品的鉴赏, 必然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个人特色。所以, 诗词鉴赏的教学应该要以学生作为中心, 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 不应该以教师的个人审美强加于学生身上。

最后, 是教学过程的僵化、趋向于模式化。在整个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过程之中, 诗词本来就是一种具有相对较强文学特征的一种体裁, 但是往往在教学的过程之中, 教师并没有注重对这些诗词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 而是要求以僵化的解答模式, 即是第一解题、第二释词、第三结构、第四总结等类型的手段, 对诗词鉴赏的艺术进行人为的切割。而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机械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僵化的教学程序, 也极大地削弱了诗词本身的趣味性, 也对学生的主体创造性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抑制。

二、加强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建议

(一)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

新的课程改革,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较高的要求。而就在诗词鉴赏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学生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意识正是处在于一个初步形成的阶段, 因此, 高中的语文教师是有着不可以进行推卸的教学引导责任。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要将主导型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高中语文教师要更好地提升自身对于传统诗词的鉴赏综合素质。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 更不能够固步自封。因为高中的教材不可能常常进行修改, 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自己诗词鉴赏知识的更新, 在日常的教学备课的过程当中, 要如同一池活水, 才能够包容各种新的知识。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对传统的中国诗词进行积累以及关注, 更要关注到现当代的诗词发展。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不够重视新体诗, 所以其所教导的学生接触的数量也不多。实际上, 现代的诗词因为节奏明快, 意境优美, 也可以引起高中生的喜爱以及共鸣。

(二) 尊重高中生的个体性差异, 将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发挥出来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 一方面, 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 也是学生不断认识自己并且发展自己的过程, 是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过程。在诗词的鉴赏教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的语感的培养, 要关注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现实的状况, 高中的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到语言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教师要转变自身对于学生的传统观念, 要认识到当前的高中生并不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鉴赏主体, 不能够刻板地接受知识,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 都是一个具有完整自我审美价值观的个体。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当中, 高中生才是诗词鉴赏的主体, 高中语文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对于诗词的鉴赏感受以及审美价值观去代替学生对于诗词的鉴赏以及感受。高中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且尊重学生的诗词鉴赏的主体地位, 并且让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在鉴赏过程当中得以发展, 特别要珍惜学生的创造性的鉴赏理解。教师在诗词鉴赏的教学过程当中, 促进学生个人审美价值观的发展, 这样才能够在高中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 要引导学生对诗词创作以及诗词鉴赏的手法技巧的掌握

传统的诗词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都是和诗词这一种文学体裁的特征以及审美上的追求相互适应的。诗词常见的表达方式不少, 如反语、对比、衬托、双关、通感、互文、夸张、借代等修辞上的技巧, 而表现技巧有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等。所以, 高中的语文老师要注意对这些技巧的特征以及作用, 向学生进行传授, 才能够让学生在解答诗词鉴赏问题的时候, 用词更为准确。不过, 这一方面不能够仅仅依靠填鸭式的灌输, 而是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鉴赏实践上的经验进行剖析、体悟, 这样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才能够有质的提升。学生要通过这些诗词中不同的意象, 去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意象之间的联系。

三、结语

诗词鉴赏对于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对于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这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曾祥富.浅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读”的方法[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 (4) .

[2]史道仁.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 2008, (14) .

中秋节诗词、对联、灯谜 篇9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②中秋的对联灯谜对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③中秋的对联灯谜:

1、中秋归来(打一词牌名)

2、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3、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4、明月照我还(打一明代人名)

5、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6、寂寞嫦娥舒广袖(打一舞蹈术语)

7、华夏共赏中秋月(打一旅游用语)

8、中秋度蜜月(打一成语)

9、清风拂面中秋夜(打一四字常用语)

10、一轮明月挂中天(打一四字股市术语)

11、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

12、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

13、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

14、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

15、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中秋的对联灯谜答案是:

1、八归

2、月季

3、花好月圆

4、归有光

5、赏光

6、水袖

7、观光

8、花好月圆

9、明月清风

10、日涨盈亏

11、当归

12、软盘

13、第二次握手

中秋节诗词佳句精选 篇10

谪仙玩月图——明·谢时臣

谪仙,是大唐李白。李白初到京城长安,遇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一见李白,惊叹为“谪仙人”。

这位谪仙人喜好咏月,相传他出蜀前对师娘暗生情愫,而她就叫“月娘”。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伴着一首《但愿人长久》,我们来欣赏东坡的两首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是佳句,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与前一首词境遇不同,苏轼由怀念其弟苏辙(字子由)到终于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他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别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把酒问月的“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往往起得突兀,问得离奇。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乡愁和亲情永远是中秋佳节的一大主题,和李白并称“李杜”的杜甫一首《月夜》哀婉动人。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乡愁和亲情是牵绊,相思与怀远又何尝不是,虽然这里或许揉进了甜蜜的哀愁,也使人柔肠寸断。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表妹两情相悦,但以温馨开始,以无言结局。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在他看来,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心中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如何不让人伤心至极?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诗人创作此诗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联想到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而此刻正是诗人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所以在如此佳节,又是诗人得意之时,以此背景,诗人创作了此诗。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例谈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高效教学 篇11

一、创新教学模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很适合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进行学习与感悟, 这本教材分两大部分六单元。“诗歌之部”三单元: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散文之部”三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每单元又分为“赏析指导”“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三部分。针对这本教材教师应该采取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少教多学就是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又高效、实用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并按预习、合作、 导入、朗读、探究、总结六个步骤详细地进行诗歌鉴赏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更多的是把空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的感悟与体会。

例如说在《定风波》这一古诗词的学习中,要在掌握课文的同时比较苏轼遭贬后同一时期的作品,通过课文的比较探究出苏轼对于此诗歌的思想成因,做到走进诗人,了解诗人,学会分析诗歌的背景及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首先让学生多自己诵读几遍,并且在诵读后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歌用现代的语言描述成一篇学生自己较为擅长的现代文。例如词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当读到这一句时,学生的脑海中应该浮现出在烟雨蒙蒙的时分,诗人一身蓑衣草鞋,潇潇洒洒、坦坦荡荡、无所谓然地行走在人世间的一幅景象,学生要先以自己的感情带入诗词当中,然后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理解作为这堂课程的切入点,纠正或者延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对课程的重点进行指点疏通,使学生对于这篇诗词更有把握,之后老师便可以对这篇诗词进行总结,找出本篇诗词的重难点,剩余的时间就交予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与探究,使学生对这篇文章更有自己的理解支撑点,对诗词的记忆更加深刻。这就是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及作用,这样的简单教学不仅留给同学更多地学习空间,也更能将这篇诗词以同学的记忆方式深刻的记在同学的脑海中。

二、加强师生互动

“师生沟通,课堂互动”是一个确立师生关系和师生活动的重要概念。课堂教学中,无时不真实地存在着师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特别是在课堂上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本身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这种模式的着眼点、着力点、落脚点都是学生自主、积极、 有效的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出一种出自内心的自觉接受和相互维持的生活的质,把基础定在尊重人格,把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沟通。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师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这个环节充分地弥补了诗歌的不易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协同作用,所以在学习中有任何的不明白都应主动与老师交流,并且教师更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教学,主动地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积极欢乐的氛围,使生硬拗口的古诗词成为有趣的教学内容。

还是以《定风波》为例,我们融合了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在把诗歌翻译成现代文的环节中,教师可随意让某些学生现场进行描述,当然在描述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描述,即使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偏差,也应该在之后请另一位同学来进行纠正,充分地将师生互动最大化,尽量做到课堂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对这首诗词都有一定的理解与记忆,在愉快的氛围当中提升课堂效率。

三、总结

中秋节诗词歌赋 篇12

宋・文天祥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2.《十五夜抵建宁》

明・徐渭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3.《舟次中秋》

明・张煌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4.《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5.《彩云追月/中秋》 (当代)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中秋节诗词名句精选 篇13

2、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4、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5、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6、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7、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8、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9、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10、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1、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2、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3、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4、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5、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16、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17、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18、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9、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中秋节诗词鉴赏 篇14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两相比较, 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 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 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 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诗歌中的“对比”, 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 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 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如南宋初的一首民歌: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零在外头?

运用对比, 能使描写对象的区别更加明显。这首民歌, 就是通过强烈的对比, 描写了百姓离乡背景的痛苦。

又如, (唐) 张籍《野老歌》

老翁家贫在山住,

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

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末锄犁倚空室,

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

船中养犬长食肉。

结尾两句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的鲜明对比, 将富商穷农的矛盾即城市与农村的矛盾突显出来。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衬托”一词时作如此说:“为使事物特色突出, 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换言之,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 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其目的都是为了凸显被衬托事物的特色, 以最终突出人物形象或诗歌主旨。

衬托是古人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杜甫有名句“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 惟其“星垂”, 才能见出原野之广阔;惟其“月涌”, 方可反映江水的流动:是为烘托的妙用。而王维的五绝“独坐幽篁 (幽静的竹林) 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竹馆里》) , 弹琴长啸, 更突出了月夜之幽静;明月相照, 尤显得深林的昏暗:是为反衬的妙用。只要我们在古诗阅读和鉴赏中细加玩味, 一定能深刻体味其用心之深、表达之妙。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 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 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 直插云霄, 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比如王维 (诗佛) 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其中一句是“桂花落人间”的倒文, 以动衬静;三、四句以有声衬无声:全诗用衬托手法, 描绘出了清新、幽静的情境。

再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 此句却写动、写声, 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 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 以动写静, 愈见其静, 以声衬静, 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有的诗歌中既运用了对比, 又运用了衬托, 这就需要我们阅读鉴赏时仔细分辨, 慢慢品味。如:

陆游《秋旱方甚, 七月二十八日夜忽雨, 喜而有作》:

嘉谷如焚稗草青,

沉忧耿耿欲忘生。

钧天九奏箫韶乐,

未抵虚檐泻雨声。

“嘉谷如焚”与“稗草青”形成对比, 强烈的反差, 突出秋旱之严重;三四句以“钧天九奏箫韶乐”为陪衬, 突出诗人静听“虚檐泻雨声”的喜悦心情。再如: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 作者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 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 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从而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毕业自我评价下一篇:语文课的内容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