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鉴赏(共2篇)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鉴赏 篇1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节日,中秋,饮酒赏桂
【名句】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出处】
宋·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译注】
回忆昔日中秋,在丹桂丛中,饮酒赏月,花在酒杯中,月在酒杯中。
【说明】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感怀而作。上片写景,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往日的中秋佳节与今日中秋雨夜作对比。下片着重抒情,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欲乘风问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慨,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
【赏析】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中秋时节,正是桂花开得繁盛的时候,十里飘香,沁人心脾。中秋之夜,在桂花丛中饮酒赏月,清香馥郁的桂花香与酒香混合在一起,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酒杯中有洒落的桂花瓣,还有天上皎皎明月,月与花、酒、人离得如此之近,那情景多么美好。然而,在这美景之前加一个“忆”字,一切都变得遥远渺茫了。回忆中的中秋是令人怀念、令人迷醉的,眼前的中秋却是“云湿纱窗,雨湿纱窗”,阴雨连绵的,无花、无月,只有那愈饮愈愁的酒。
这首词作于何时已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这时作者依旧出于失意之中——“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抒发的是报国无门的苦闷。首几句回忆越美越能衬托出作者当时内心的痛苦,当然,中秋之夜的云和雨不仅仅是外在客观环境的记录,更是作者心底的凄风苦雨。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鉴赏 篇2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题前小序说,前人诗词有赋月者而无送月者,本词别开生面,从“送月”这一新的角度,探討了词人朦胧猜想到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宇宙观,是一首想象奇特、构思新颖的送月词。
“可怜今夕月”,首句先对月亮赞美。以下便接连提出疑问,“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可爱的月亮降落到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在对月亮的出没作了猜想之后,词人又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是不是天外空荡无涯无际,只是一股大风把明月送走了?月亮无根悬在空中,是谁把它系住了?月宫的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前两问,问的是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后一问,说明词人对有关月中嫦娥的神话故事产生了怀疑。
下片紧承上片,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提出了疑问。“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是针对月亮的运行路线说的。有人认为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却又无从查问,这种说法让人迷茫困惑。“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是写词人的担忧,如果月亮真的经过海底,真担心海中往来奔突的鲸鱼,撞坏了月宫中的华美宫殿、亭台楼阁。“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在月亮通过海底的时候,本来就会游水的蛤蟆固然无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二句,对月亮运行经过海底的说法提出问题。如果月宫中的房子不被撞坏,玉兔也和蛤蟆一样,顺利渡过大海,没有发生任何问题,那么圆圆的月亮又为什么渐渐地会变成“钩”样的月牙呢?
全词一气呵成,紧凑连贯,读来势同破竹。词的视野广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包含生活逻辑,且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彻底打破前人咏月的陈规,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其意义较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寄托深远,其境界较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物词更高一筹。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鉴赏】推荐阅读:
宋词一剪梅的翻译和鉴赏09-24
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09-22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鉴赏解析10-25
一剪梅·怀旧原文及赏析05-17
高二《一剪梅》教学设计05-18
一剪梅李清照课件07-14
《一剪梅》说课稿课件09-10
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10-09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