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2024-07-27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共2篇)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篇1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鉴赏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68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李句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而后其父李格非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篇2

关键词:创作背景;兰舟;雁字;教学

【分类号】I207.23

一、关于创作背景

本词系南宋词人李清照知名度较高的作品。在赵世杰的《古今女史》之中被称为“颇尽离别之情”[1],况周颐也曾经评价此词“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为佳”。[2]词中“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句极具艺术魅力,想必没有较好的文学底蕴和生活体验不会写出这般语句。

青州十年,是两人幸福的十年。这十年里,随着蔡京等人退出历史舞台,赵明诚兄弟也开始重返仕途,本来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但李清照却不。据研究资料可知,在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两人还未曾真正分开过,此次赵明诚重返仕途之后,夫妻二人分开生活,对于她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折磨。

除分别外,笔者认为还有一定的政治原因。在翻阅资料中了解到,李清照在其出嫁后第二年,“其父列入元祐党籍,共十七人,不得在京城任职,李格非名在第五,遂被降为京都提刑。”[3]后来其父被免职,惩处加码。“至于格非最后受到何种惩治、结局如何,史无明载。”[4]相反,她的公公赵挺之却得势。对此,李清照心急如焚。史料说她曾书信公公,求他出面保护自己的父亲,赵挺之是否同意史料未记载,但从李清照“炙手可热心可寒”对赵挺之的回敬可知并没有营救。在京无依靠,失去了家门依托,对于刚出嫁的李清照来说打击不小。政治集团的厮杀肯定在她心中留下了烙印,美好的生活让她领略到什么叫政治的残酷。其二,在她的公公赵挺之去世后,赵明诚兄弟三人遭到蔡京诬陷,被罢官职,携家眷回青州老家,对于赵明诚来说略有失落,但对李清照来说却是因祸得福,在青州她与丈夫度过了少有的和美歲月。当赵明诚重返政治舞台之时,李清照不是欢庆,这其中除了“悔教夫婿觅封侯”之外应该还有些许政治担忧在里面。

二、关于“兰舟”

词由“红藕香残玉簟秋”开始,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由室外之景到室内之景,点明了时间为残秋。后面提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月满西楼”,可以看出是夜晚,又回到室外。在很多教学中对此句翻译为“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残秋深夜,前面还写冷滑如玉的竹席,怎么就出门泛舟了?出门泛舟为何又要“轻解罗裳”?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矛盾的,老师和学生心里应该都有疑惑。

“兰舟”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也曾提到,“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书本中对“兰舟”解释是用兰木做的船。对此,《历代名家词赏析》中解释为“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船的形态”[5],还有书上解释为换上更加宽松的衣服去登舟,实在是有点破坏词的意境。解释五花八门但没有将两者的关系、上下文联系说明白。

经查阅,还有一位学者的观点比较新奇,他说“兰舟”应该指“床榻”。 在古代用“兰”作为女子的闺房之说也是有的,有诗句“自有兰闺数十重”,在这里作为女子的闺房讲。细细想来较符合上下文的联系。室外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词人解衣欲睡,此时月满西楼,自己的夫君重返仕途,自己独守空房,词人心中不免泛起离愁、思念之情。在语境、动作及时空逻辑上更为恰当些。

三、关于“雁字”

在许多教案中发现,有些老师讲解时将其与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比较阅读,这种比较阅读的确是一种好方法。词中后面“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教材中解释为“雁字,指鸿雁飞行的队形,有时像一字,有时像人字”。在《声声慢》中,词人同样用了“雁”,写道“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了“雁字”却没有像《声声慢》中用“雁”呢?很多教案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单从字面上看“雁子”是指的大雁,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文中解释的“雁字”却不同,不仅告诉了我们是大雁,还告诉了我们大雁飞行的形状是什么样子,意义比起用“雁子”更丰富。通过这首词我们也了解到,这是一首离情思夫词,词人思念自己的丈夫,联系上下文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言,理解为“人字”型更为恰切。

对比阅读自然是好,但是在对比时一定要到位。在对比中寻找异同,而不是泛泛的去对比学习。

四、关于全文

以上是对几个小的着眼点的探究,回到全文的角度在看。

品诗读词,抓住词眼,剖析意象来理解思想感情,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但是这样很容易将诗词拆碎,有时不能回到整体。

李清照的这首词很明显分为上下两片,作品通过“独上兰舟”“登楼望月”“花零水流”“两处闲愁”四个场景,从不同侧面描述了女主人的思夫情结。两片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情感,只不过是两种写法。上片是比较华丽矜持的,用“玉簟”形容光滑的竹席,“罗裳”形容女性的服饰,用“锦书”来美称书信,庄重典雅,切合闺中知识女性的身份,而另外一种是比较直白的,“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无计可消除”,俗而工巧。

分析意象目的是通过意象来反观词人或是诗人表达的情感,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分析意象时应该注意上下两片,一种情感,两种写法。通过写法的讨论,让学生学习语言的使用,不管俗或是雅,都应该知道怎么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这也是语文技能目标中所呈现的,从字词识别到提取词义,到基本的阅读技能再到最后的高级阅读技能中的写作,诚如梁启超在《作文入门》的观点,在古文教学中渗透写作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标。

课堂教学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直接关系。解读文本需要我们于无疑处质疑,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经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格拉底也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哪怕前人早已对这个问题有定论,我们也要咂摸一下。

参考文献:

[1][3][4]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况周颐:《蕙风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5]高青:《轻解罗裳为哪般—再议李清照一剪梅之“兰舟”句》,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九期。

[6]康震:《康震评说李清照》,中华书局2007年版。

[7]丁凤来:《唐宋词深度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上一篇:感谢朋友盛装莅临我的青春作文1000字下一篇:初一语文竞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