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文阅读理解

2024-10-02

高考古诗文阅读理解(共11篇)

高考古诗文阅读理解 篇1

高考古诗文阅读鉴赏策略

高考古诗文阅读鉴赏备考策略,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三个维度:第一维度:建立以教材复习为主的横坐标(x轴);第二维度:建立以考点复习为主的纵坐标(y轴);第三维度:建立以针对复习为主的竖坐标(z轴)。

文言文阅读鉴赏如何备考?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三个维度:

第一维度:建立以教材复习为主的横坐标(x轴)。教材是依据,是根本,是学习文言知识最熟知的语境,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的活标本。教师可采用串讲、点拨、分析等方法进行文言文的第一轮复习,让学生利用早晚读进行诵读、清理、归纳等工作,减少“背诵默写”的压力。(有些篇目就是高考的必背篇目。)

教师通过对重点文言课文(或者“必修模块”)中文言知识的串讲,能够使学生从熟知的语境中迅速把握一些关键的字词句,大大提升文言知识积累的效率。这种将教材横向联系起来整合文言知识的方法,效果比较理想。

第二维度:建立以考点复习为主的纵坐标(y轴)。考点复习体现了备考的针对性,选择一本完善的高考文言复习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将书本中的文言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进一步提升学生文言知识复习的广度和效度。同时,考点复习结合往年的高考真题来讲解,并且围绕一些经典的模拟题来帮助学生训练提高,都符合知识掌握的一般规律。而学生纵向地训练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考点中的重点。比如120个实词中哪些是经常考到的,在经常考到的实词中,哪些义项是经常考的。在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学生也都可以进行相关的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的“训练笔记”。

教师除了让学生读懂文段练习考题之外,还可以围绕考点,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考点知识清理。教师根据考点,进行必要的疏通和引导,加上学生反复的纵向训练和归纳,文言字词句落实了,文言知识加固了,运用能力也在无形中加强了。

第三维度:建立以针对复习为主的竖坐标(z轴)。学生在横向清理与纵向归纳的基础上,还应该将备考继续引向深入,即根据自身的复习实情,主动建立重难点突破的第三坐标。比如“断句和翻译题”,其实断句和翻译的知识根基还是文言字词句的落实。怎么突破翻译?怎么突破断句?教师可以加以引导,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简短的文言趣文,让学生进行自我翻译。也可以拿往年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段直接进行翻译,既规范又可以达到训练的效果。至于断句,当然也可以拿高考试题中的文言语段,让学生进行整体的断句训练。

对于古代诗歌鉴赏,惯常的复习备考常常是围绕“语言、内容、手法、主题、风格”等指标来进行的。其实,在学生的实际阅读鉴赏中,最大的.难点依然是怎么有效地读懂一首诗歌的字面意思。因为任何鉴赏,都离不开最本质的语言载体,而对最本真的诗句的解释与分析,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对于诗歌的字词句如何进行有效解读呢?

第一,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诗歌意象。中国古代诗歌大多离不开意象,意象经过诗人的不断感知体认,一般在表意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生在复习中有意识地掌握大量的古代诗歌意象,无疑对诗歌文句意思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诗歌创作常识。古代诗人写诗,常常讲究一字传神,讲究炼词、炼句与炼意,所以考场里需要鉴赏的字词句,大多与诗歌的情感或主旨有关;古代诗人写诗,特别讲究音韵和谐,多用整句、对仗句,这些句子语义常常相关、相近或者相反,这就为我们解读诗歌的字面意思提供了上下勾连理解的可能。另外,为了平仄押韵的需要,诗人常常将文句内容进行必要的倒装。

第三,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关于古代的文化常识,可以让学生从古代文言阅读中积累,也可以由教师专门进行传授讲解,对一些常见常用的文化常识进行整理归纳,以帮助学生丰富储备。

第四,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古代诗歌是古代诗人在文言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一些诗句的理解依然要依靠文言基础知识,所以对很多诗歌的字面意思的解读都离不开文言翻译的功底。这一点,学生也要特别加以重视。

至于古诗文名句默写部分,落实字词句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这里的“重要”主要体现在“书写准确”这一点上。在备考中,对于一些易错字、易错词、易错句应该摘录强化记忆,并且反复默写。

高考古诗文阅读理解 篇2

学□校张

玉, 甘冰肃

兰州

7300) 30

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 全国卷的古代诗文考题分值为32分, 其中文言文阅读题19分, 诗歌鉴赏题8分, 古诗文默写题5分。文言文阅读与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考生考试复习的重点、难点, 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 现笔者将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古代诗文阅读鉴赏题应试策略总结如下。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应试策略

文言文堪称当代学生学习语文的头等难题, 而高考试题中这部分最难的就是文言句子翻译题。文言句子翻译题是按“点”给分, 在做题时考生一定要本着一个“细”字认真答题。

1.把句子放到原文中了解大意, 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

2.看看句子有无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如果有, 按还原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后的意义用法翻译。

3.逐字翻译句子, 句中不理解的词语要根据上下文, 借助已有的词汇储备为该词选一个恰当的解释。

以2009年全国高考II卷的文言文阅读翻译题为例, (1) “自以不能广施, 至使此人颠沛, 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 令足通行。”句中要注意的词是“施”、“颠沛”、“乃”、“立”。首先, 把整句话放到原文中了解其大意;其次, 发现此句无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第三, 逐字翻译全句, “施”可译为“施舍”, “立”可译为“建立”、“树立”等, 再根据语言习惯, 确定为“建起 (小桥) ”, 虚词“乃”套用它常见的两种用法:一承接, 一般译为“于是”、“就”, 这里应该是表承接关系。则全句译为: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 致使这人跌倒, 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 让人足以通行。 (2) “若以其贫老邪, 耋齿甚多, 屡空比室, 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要注意的词是“其”、“耋齿”、“比室”。“其”是指代自己的用法, 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学过“而予亦悔其随之”。“耋齿”则可以联想“耄耋老人”一词, 可以判定此处意思为“老人”。古人习惯用“发”、“齿”一类的词表示年龄, 比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祭十二郎文》中的“而视茫茫, 而发苍苍, 而齿牙动摇。”“比室”的“比”在《促织》一文中学过“纳比笼中”, 意思是“并在一起”, 还有“比肩接踵”、“天涯若比邻”等, 那么“比室”就是“在一起的人家”。则全句译为: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 老人很多, 家家户户经常贫困, 不止是我一人而已。

二、古诗词鉴赏题的应试策略

下面笔者谈谈古诗词鉴赏题的选材规律和应试策略。

(一) 选材规律

1. 体裁以诗词为主, 兼有元曲。

2. 朝代多以唐宋为主。

3. 大多为名家的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

(二) 鉴赏步骤

第一步, “五读”。“五读”要读细读准。

1. 读诗歌题目。

仅仅是题目就能提供给考生很多重要信息, 如诗歌类别、主要内容、诗人的思想感情等。2009年的考题《军城早秋》, 从题目上可以得到两个信息:时间和地点。地点表明了作者诗情所起———“军城”, 要写军旅生活;而“早秋”一词与下文的“秋风”照应, 反映秋高马肥季节边关的紧张意味。由此考生能够初步判断本诗的题材和主要内容, 进而确定该诗的题材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读作者。

熟悉作者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诗词的语言风格及创作背景。

3. 读诗前小序和诗后注释。

2009年全国I卷中《次石湖书扇韵》一题对石湖、姜夔的注释不但让考生了解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还让考生大致了解到诗歌中的人物范成大归隐的思想倾向。

4. 读正文。

绝句要一句一句读, 律诗要一联一联读;词要先分上下片, 然后按句号读。

(1) 判断每句的表达方式 (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 。 (2) 分析诗词中意象的声、色、度以及各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3) 分析诗词意境, 把诗词中的意象联系在一起,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 感受诗词意境。 (4) 根据以上分析, 总结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

5. 读考题题干。

首先, 要明确每题涉及几问, 问的是什么, 题干中有没有提示语;其次, 要明确考题是单考一个知识点还是综合考查。

高考古诗文阅读复习对策 篇3

【关键词】高考;古诗文;复习

一、古诗词鉴赏复习

(一)了解诗词大意

教师在进行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环节时,应通过大量的练习实例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鉴赏方法的规律性。古诗词阅读首先要明确大意,也就是作者通过文字描述的场景,很多学生理解偏差都是由于没有弄懂作者所述的基本内容。

(二)了解诗词情志

明确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作者传到的画面,主要意象的选用、反应心理活动的词句来分析作者通过诗文表达的情志。了解诗词情志有助于学生对诗词主旨和精神的把握,有利于行程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了解诗词背景

诗词背景是对诗词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深化分析的辅助因素,很多时候学生可以通过诗词的创造背景更加准确的把握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词背景的方法,也就是根据作者和年代结合课内知识进行把握[1]。

(四)了解诗词意象

诗词的意象不仅仅是重要考点,也是诗词分析中的重要因素,是诗词分析的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进行古诗词鉴赏复习教学时,要针对每一个案例引导学生找出关键意象,并对意象的含义准确定位。教师还可以将古诗词中常见的主要意象进行归纳分析,但要注意结合实例。

(五)了解诗词典故

用典是古诗词的一种常见修辞,也是学生最容易出现理解障碍的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课内学过的古诗词的用典情况作出集中复习总结,使学生形成一个总体认识,然后针对用典实例展开集中练习,提高学生的驾驭能力。

二、文言文阅读复习

(一)加强基础知识复习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内容比较繁杂,学生在课外练习中的误差率较高,成为高考丢分的重灾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立足课本,将课内学习过的基础知识系统总结复习,而且要反复加强复习,扎实基本功才能形成综合能力。

(二)加强技巧方法复习

1.实词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取胜之道在于基础+方法+练习,学生的基本功到位以后,就要着重于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的技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专项集中训练,进而形成稳固能力。实词法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即是定位课内实词,通过实词解读掌握文章大意。

2.上下文法

文言文阅读中多义字词非常多,是学生在进行具体阅读时最头痛的内容。教师理论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多义词的方法。即通过上下文的对应缩小多义字词的范围,通过文章的具体语境找出最恰当解释。

3.成语法

学生在进行文言文训练时,必然要遇到一些实词难以解读,课内教学没有涉及,学生阅读没有遇到,造成阅读理解的障碍。教师可以在复习环节,找到相关例证引导学生根据成语法进行合理猜测,因为成语或熟语的含义很多都在日常中耳熟能详,但是成语往往来源于古文,在意思和用法结构等方面与古文保持一致,是学生判断生字词的最佳参照[2]。

4.语法法

教师应该在复习中强化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掌握,通过语法功能判断词性和词义,尤其要加强词语活动现象的训练。

5.位置法

即通过对应词语的词性和词义根据逻辑关系定位一个生字词的具体解释。比如,通过逻辑衔接词可以判断该生字词与对应词成反义或近义关系,就可以明确该生字词的所指,类似逻辑关系还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

(三)加强解题策略复习

1.以“境”解题

教师在文言文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形成语境思维。即在整体阅读文章后,对文章的主旨大意形成把握以后再开始解题,解题的过程中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总分结合,每一个字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具体语境下连接在上下文中的要素,必须综合分析。

2.以“题”解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审题,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干部分往往隐藏着很多信息,是辅助学生解题,减少学生思维误区,节约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技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阅读前先读题的习惯。

3.以“文”解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对文章关键信息的筛选能力,排除无用信息,避免学生在难句处耽误时间。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审题,规划考察重点内容,然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定位总主旨句和段主旨句。

4.以“注”解题

很多学生在解题中忽略注解的重要作用,或是不明确注解的主要用法。教师可以通过高考实例引导学生掌握以注解题的方法,注解中往往隐藏着创作背景等信息,不仅仅是对一处词句的注释。

5.以“旨”解题

学生对主旨的把握程度将决定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高低和答题准确率的高低。教师要通过大量训练和方法传授帮助学生树立主旨意识,强化学生对文言文主旨的把握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定位法引导学生找准文章中心句,也即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或者归纳法,通过对每一个段落主要内容的总结归纳出文章的思想主旨。

参考文献:

[1]童志斌. 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高考古诗文阅读理解 篇4

禁止翻印

高中必背篇目理解性背诵默写(1)《劝学》

1、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 ”

2、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子〃劝学》篇中指出“ ”的观点是相同的。

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2)《逍遥游》

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 ”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2、承上启下的句子:

3、哪几句表明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就是:

(3)《师说》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择师的标准是: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4)《阿房宫赋》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 ”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5)《赤壁赋》

1、形容洞箫声“。”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2、苏轼《赤壁赋》中的“ ”的诗句,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浩叹。

(6)《氓》

1、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

2、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

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7)《离骚》

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感叹,这两句诗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是 ;表明自己降生祥瑞的句子是。包含父亲对自己美好期望并给自己取美好名字的句子是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 ”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

4、我们可以从《离骚》中“ ”这两个句子看出,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5、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 ”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6、兼具“内美”与“修能”的诗人报国尽忠心切,唯恐时不我待:“ ”

阿楠整理 内训教材 禁止翻印 三年6班内训教材《新题型之理解性背诵默写》—阿楠整理

禁止翻印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47)《过零丁洋》(文天祥)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2.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借地名写出形势和情况的危急凄苦的诗句是:。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4.该曲的主旨句是: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

2.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4.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 句子是:(50)《己亥杂诗》(龚自珍)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

2.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

高考古诗文阅读理解 篇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木兰花令①

黄庭坚

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歊台②上青青麦,姑孰堂③前余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④,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⑤,问取矶头新妇石⑥。

[注]①作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6月9日,其时作者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任知州,在任上仅9天即被免职。②凌歊台:又作陵歊台,位于当涂县城关镇(姑孰),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③姑孰堂:当涂地名。姑孰溪流贯其中,姑孰堂凌驾溪上。①管江山:“吏隐”的代称,把做官作为隐居的一种手段,不以公务为念,优游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隐。⑤惺惺:此处意谓清醒、明白。⑥新妇石:即望夫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用典,以当涂的历史遗迹人诗,发思古之幽情,流露出沉重的世事沧桑之感。

B.“暂”“稍”两字既包含对友人的宽慰,又表达了虽遭免官,但将很快复职的坚定信念。

C.词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定分清宾主,一切终将归于空无,不信可去问问那屹立的新妇石。

D.这首词虽记宴会,却没有具体描写宴会情形,而是侧重表达作者因被免官而生的感慨。

15.“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答案:B[评分说明]选B给3分,其他选项不给分,两个选项及以上不给分。[解析]“但将很快复职的坚定信念”错,属曲解文意。结合上下文,“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是写作者虽然被免官,但也有了机会流连山水,享受山水之乐。[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能力,具体涉及诗歌的内容和意象、表达技巧及作用、重难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

15.①江山总是千古一样美好,云空也是千古一样澄碧,昨日自己还是主人,今天就已变成客人,抒发了世事无定、难以预料的人生感慨。②自己居官九日即被免职,把千古不变的江山和云空和世事翻覆对举,表达了对自己遭遇的不平之情和嘲谑之感。[评分说明]共6分,一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根据所选诗歌特点,借鉴2019年高考全国I卷和2020年高考全国II卷命制,既体现了高考命题指向,又实现了对具体诗歌的针对性考查,能有效发挥对高考复习备考的引导作用。试题要求回答词下片一、二两句表达的情感,是近年古代诗歌阅读的常考点,考查考生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两句融情与写景、叙事之中,需结合所写之境,所叙之事,分析其背后之情,再结合作者的经历,不难得出答案。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人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注]崇宁二年,黄庭坚寓居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时作。诗人刚结束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

(1)结合诗句,简析“接”、“香”字的作用。(4分)

(2)末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

.(1)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境界阔大。表达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又极具动感和比拟效果。“接”字写出山川相缪的壮丽景色,接着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其特色不在视觉形象,而且清香四溢,着一“香”字而境界全出。(4分)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或比拟)的手法,借一“凉”字点明了他在山水间逍遥自适的心境。无论是视觉之“光”,还是嗅觉之“香”,均并作一种“清凉”之感,既切合夏日“追凉”,又蕴涵着玄思理趣。(4分)

译文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鄂州南楼书事赏析:

《鄂州南楼书事》是黄庭坚的诗作。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为皎洁的月光,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诗人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鄂州南楼书事》描述的情景是: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那天晚上,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他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

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9分)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写作者同伊人离别在即,行船将发,表达两人难分难舍、无限凄楚的离别之情。

B.窗前槐树绿叶繁茂,室内显得昏暗,室外榴花耀眼,开篇两句以黯淡之景渲染别离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C.本词以柳叶和梨花来比喻伊人的双眉和脸庞,以“皱”眉和“倾”泪刻画了因离别而伤感的伊人形象,通俗而贴切。

D.结句作者写夜半酒醒,唯见月色皎皎、江水悠悠,无限离恨,尽在不言之中,如此写法颇具蕴藉含蓄之美。

15.本词与柳永《雨霖铃》皆为送别词,试比较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答案

B。B

项“黯淡之景”不正确,前两句描绘了室外繁茂明艳的景色,与室内暗淡的气氛形成对比,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话别双方感伤凄苦的心境。

15.(1)借景抒情。柳词通过“寒蝉”“骤雨”等意象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之情;黄词借“烟雨”“

轻舟”等意象营造了凄迷的意境,表达了离别时的无限凄楚之情。

(2)虚实结合。两首词都写到眼前分别时的凄恻缠绵,这是实写;又都宕开一笔,想象别后酒醒的孤寂凄冷,这是虚写。虚实结合,把离愁别恨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评分说明:每点

分,其中手法

分,结合诗句分析

高考必备古诗文 篇6

1.孔子语录 《论语》2.鱼我所欲也 孟子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4.曹刿论战 《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6.出师表 诸葛亮7.桃花源记 陶潜8.三峡 郦道元9.马说 韩愈10.陋室铭 刘禹锡11.小石潭记 柳宗元12.岳阳楼记 范仲淹13.醉翁亭记 欧阳修14.爱莲说 周敦颐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高考必备古诗文17.关雎(关关雎鸠)《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高考必备古诗文如下:21--39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26.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27.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岑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3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36.泊秦淮(笼寒水月笼沙)杜牧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高考必备古诗文如下:40--64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解答技巧 篇7

一.读懂

我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是人类语言的结晶, 它语言凝炼, 意蕴深远, 语言结构独特, 考生阅读的难度大, 如果连诗词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 要想解答鉴赏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 赏析先得读懂。

1.读标题, 明确诗歌的类型, 确定赏析的方向。

诗歌的题材不同, 其表现方法就不同, 表现方法不同, 赏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赏析前要先明确诗歌的类型, 以确定赏析的方向。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 主要有写景、咏物、怀古三类, 这三类诗词的表现特点各异:写景诗借景抒情, 咏物诗托物言志, 怀古诗借古讽今。诗词的标题往往就能显示出诗歌的题材类型。《秋夜》 (2004年福建卷) , 《登金陵凤凰台》 (2008年江苏卷) , 《水芙蓉》《窗前木芙蓉》 (2008年广东卷) , 《题李世南画扇》 (2008年宁夏卷) , 这些题目显示的诗歌类型很清楚, 它们分别是写景、怀古、咏物、题画 (题画诗多为写景诗) 诗。

2.读作者, 读诗人的经历、思想倾向及其诗歌风格, 读诗作的时代背景。

“诗言志”, 言诗人之“志”;“歌诗合为时而作”, 作时代之“诗”。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兮”、“扈”、“汩”、“侘傺”等楚方言, 他的每首诗几乎都是以楚声谱写出的“地方戏”;李白性格豪迈率真, 感情奔放, 思维活跃, 他的诗歌显示出了豪放飘逸清新明朗的风格, 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杜甫一生布衣, 又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时代, 开元盛世、玄宗征边、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阶段和事件无不在他的诗歌中显现, 透过他的诗可以探究到唐的兴衰史, 其诗不愧为“诗史”;陆游一生积极投身于抗金复国的洪流之中, 至老“尚思为国戍轮台”, 临终还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

诗的“志”、诗的“格”、诗的“言”, 诗的“风”都不是一律的, 诗意会因人、因时、因境而异, 读诗就得要先读诗人, 读诗时, 读诗境, 而后才能悟诗意。

3.读诗句, 把握基本内容, 感悟思想情感, 弄清主要写法。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 在前两“读”的基础上要逐句读诗词, 整体理解其意。古诗词讲究格律, 每一种体式一般都有句数、句式、字数、平仄、押韵、对仗以及用字用词等方面的限制, 加之它语言凝练含蓄, 读诗句特别要注意其几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 “绿”性一变, 静态的绿色转换成了在春风吹拂下, 万草始生, 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视觉形象, 诗的感染力大增;语序颠倒,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将词序调整为“望中犹记, 四十三年, 扬州路烽火”词意就贯通明白了;词语省略,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补上省略的应为“ (漫天) 黄沙 (中) (我) (身经) 百战 (磨) 穿 (了) 金 (铠) 甲, (如果) 不破楼兰 (我) 终不还 (乡) ”, 语句连贯完整后, 诗意也好理解了。

掌握古诗词的这些表达规律,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将诗词拟成散文, 把握诗词的整体内容, 就能吃透诗意, 弄清主要写法。

二.审清

高考诗歌鉴赏题命制的角度多:情节内容, 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词语练字;单角度鉴赏, 多角度鉴赏;单项赏析, 对比赏析;一项一问, 多项多问。解答前应审清题意, 理解命题意图, 明确答题方向和条项。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007年江苏高考卷) 。

这个题目是就规定的两句进行赏析。两个问题, 前一个问思想感情, 后一个问表现手法, “哪种”是要求考生回答出一种手法。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从归隐角度看, 这首元散曲 (吴西逸《[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008年四川高考卷) 。

这个题目是就诗歌具体内容的角度命制的, 特别强调的“归隐”是解答的中心。题目考查的是情节内容的赏析。

鉴赏的类别要求不同, 解答的角度和方法就不同, 考生要把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看清楚, 题目千差万异, 要求各有侧重, 审不清, 解答就会出差错。

三.找准

古诗词鉴赏的角度很多, 要能准确完整地解答其题目, 必须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 找准鉴赏点和答题的对应点并以此作为解答的依据。有的题目说得很清楚是就某一个字、某一句话、某一联、某一片, 还是整首诗词的哪个方面的赏析;有的却没有言明, 要考生根据题干的提示到具体的诗词中去找出赏析点。

黄氏延绿轩高启

葱葱溪树暗, 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 一时放春入。

[注]芜, 丛生的草。

(1)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007年天津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要求赏析的点说得非常清楚, 前一个是两个叠词, 后一个是一个诗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可以在诗中直接找出赏析点, 然后结合诗中的对应点以及全诗进行分析, 这两个题目的解答要点就清楚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 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2008年辽宁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要求对“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结合的方面作分析, 题干中并没有言明什么景 (赏析点) , 要解答这个题目, 先得找出曲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 然后再理清顺序和分辨动景和静景进行赏析。曲中描写的景是“长江”、“淮山”、“江帆”、“山泉”、“晚云”、“夜露”、“新月”、“塞鸿”。分析可见“江山”是远景, “帆泉”是近景;“江山”是静态, “帆泉”是动态;前四句写白天, 后四句写夜晚。这样找出赏析的对应点进行分析, 解答起来就清楚了。

四.答全

诗歌鉴赏题解答要坚持用必要的术语、结合诗句分条具体作答的原则, 答规范, 答全面。

诗歌赏析题的命题角度不外乎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炼字等, 每种题目的命题都有其规律, 解答也有一定的规范。考生要把握规律, 按照规范逐点解答。

情节内容主要指意象、意境、情景、情境、事件、细节等具体内容, 这类题目解答的要领:找出诗歌中具体的情节内容, 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分析其作用。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 (2004年江苏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都是就情节内容命制的, 根据题目的指向, 在诗中可以找出“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表示边塞地名的词;“三春白雪”是边塞的气候特点,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描写的是征人们频繁被调动、时时忙练兵的艰苦的戍边生活, 每个情节中都蕴含了“征人”之“怨”。通过分析可以这样答:

(1) 诗中涉到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地名都是边塞地名, 诗中写的内容都是征人们的戍边生活。

(2) 征人们怨年年岁岁的频繁调动, 怨时时刻刻的练兵备战, 怨气候酷寒景色单调, 通篇都充满了“怨情”。

“诗言志”。“志”者思想感情也。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 也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这类题目的解答要领:熟悉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和诗作的背景, 找出作者情感的具体载体 (情节内容) , 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春日即事李弥逊 (1)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2) ,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1) 李弥逊 (1085—1153) , 字似之, 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 (2) 张罗地, 指门前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高考卷二)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的分析。注解说得很清楚, 作者是南宋的官吏, 因主战, 触怒秦桧等投降派被削职。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落职失势闲居在家时所写。题为“春日即事”, 说明这是因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的写景抒怀诗。前两句描写的是春残日暮的景象———天近黄昏, 小雨霏霏, 落花狼藉———清冷凄苦的景色;后两句描写的是冷寂的闲居生活———门可罗雀, 归鸟声声, 自己掩门———空寂落寞的处境。仔细探究这两幅哀景, 可以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悲哀之情:前者表现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空寂寂寞愁绪, 后者表达的是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叹。通过这样逐步的分析, 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这首诗通过对春残日暮的景象和冷寂闲居生活境遇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高考古诗鉴赏例谈 篇8

【关键词】:古诗鉴赏 答题方法 型 形象 意境 炼字

中图分类号:G63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08-02

高考古诗鉴赏题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为使学生有“法”可依,有例可援,进而提高古诗鉴赏的水平。下面举例谈谈高考古诗鉴赏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一、鉴赏形象型

第四桥

宋•萧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境。

答题步骤:

1、体味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和其中的关键字词;

2、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3、指出形象描绘的作用或效果;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形象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心境,虽然是孤独一人,却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二、鉴赏意境型

梦回

宋•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

1、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氛围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诗歌开篇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象,阵阵捣衣声更是触发起无限的愁肠。尚未入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正是诗人愁肠百结、彻夜不眠的诗人的自况。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三、鉴赏炼字型

溪亭

宋•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1、表明自己的看法。

2、准确阐释二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3、具体分析这二字所描绘的景象;

4、说说这两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综合概括,形成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迈上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寂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在亭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四、鉴赏诗眼型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正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2、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名“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五、鉴赏语言风格型

长干曲四首(其一)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

答题步骤:

1、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分析作者的感情;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饰,烘托出一个素朴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六、鉴赏表达技巧型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元•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在这首小令的上阕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答题步骤:

1、准确地指出曲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2、结合全曲说说这个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3、分析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表现出怎样旨趣;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抒情方式。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面对;而眼前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外面的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黄昏的雨滴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一景一物,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

七、理解诗句意义型

看叶

宋•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的“意味长”包含哪两层意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题步骤:

1、明确诗句的表层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义;

2、分析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

3、综合概括,形成答案:“意味长”,一是说这种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说,绿叶不像花那样生命短暂,它给人的美感是长久的。通过这一饱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附众人的审美趣味。

八、评价观点态度型

霜天晓角•梅

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有人说本词是“怀人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答题步骤:

1、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2、从诗中找能佐证观点的材料;

3、综合概括,形成答案:(1)是咏梅之作。词题是“梅”,词的内容句句或直接或间接写梅。上阕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与“天淡”、“云去来”相融相洽。下阕虽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情。

高考古诗文鉴赏讲解 篇9

(一)诗歌常见题材

1、欢聚离散皆是缘——送别抒怀诗

2、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征战诗

3、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诗

4、煮酒把盏话桑麻——山水田园诗

5、古今多少兴亡事——怀古咏史诗

6、悔教夫婿觅封侯——思妇闺情诗

(二)诗歌内容鉴赏“六看”

1.看题目认识对象 2.看作者了解背景 ....

3.看意象把握情感 4.看尾句参透主旨 ....

5.看注释破解难点 6.看题干得到启示 ....

(三)诗歌分类解答: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常见感情:

1、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分别时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2、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3、借诗吐露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多在诗人艰难困厄之际)。

4、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5、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留恋之情。

常见特征:

时间:秋季或春季 季节:清晨或傍晚、月夜

地点: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等

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 ③唱歌送别

常见意象:

长亭、南浦、阳关、古道、灞桥、灞陵亭、谢亭、劳劳亭、隋堤、河梁、杨柳、柳絮、“阳关三叠”、劳歌、离歌、骊歌、笛声、浊酒、寒蝉、晚风、春草、流水、斜阳??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4分)

(1)边塞诗的产生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盛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特点及常见意象

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人物: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

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器物: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刁斗、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qì]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音乐:《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雄奇、壮丽、奇丽、壮阔;

(3)常用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手法;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故;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4)思想主旨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和民风民俗。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宣泄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如:“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军中遍吹行路难。

如: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李贺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

5、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6、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5)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主题思想迥异的艺术风格?

1.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

而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这样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多用来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即使同为唐诗,但也有较大不同。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但到了中晚唐时期,诗人们虽然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其中已不免多少悲壮,多少感伤。

2.与个人际遇密切相关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 羁旅思乡诗简介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换句话说羁旅诗应指人们被抛出原本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被移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不适应的心理感觉所创作的.诗歌。

羁旅诗表达的感情主要有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由于这些这些感情是亘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所以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

(2)表现手法

羁旅诗的创作手法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1)、乐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3)羁旅诗常用意象

月亮:见月怀人,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

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日暮: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4)羁旅行役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1、概念及介绍: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故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语文高考古诗文答题技巧 篇10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问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也谈高考“古诗词鉴赏” 篇11

一、汝果欲懂诗,功夫在诗外——整理归纳和识记相关知识点

整理归纳哪些知识点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5种: 表现方法一览表、修辞方法一览表、常用意象典故一览表、人物形象及诗歌情感分类表和语言风格分类表。据笔者调查,虽为高中生,但不理解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含义,分不清表现方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大有人在,不懂“子规”、“鹧鸪”、“梧桐”、“芭蕉”寓意者亦不在少数,至于用不上规范书面语言来描述诗词语言风格的则比比皆是。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因为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上都没有系统编排过这些知识。而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作支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进行具体的赏析练习前,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认真地整理、理解和识记这些知识,做好归纳笔记。

二、汝果欲下笔,题型须清楚——梳理试题类型,明确答题思路和步骤

纵观历年各地高考试卷,古诗词鉴赏的题型大概可以分为六类:析形象、炼字句、说语言、解诗情、释手法、作评论。下笔作答之前,首先必须对题目类型有明确的判断。自说自话,毫无章法,甚至答非所问,此皆自取其咎。揣摩命题者的用意、思路明确步骤鲜明地答题方能博得高分。虽然此说与新课改理念多有违背,但却是不争之事实。下面将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及答题步骤归纳如下。

(一)析形象

诗词中的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三类。诗词中比较常见的人物形象主要有高士、隐者、英雄、志士、征夫、游子、恋人、朋友、闺妇、少女、诗人等,其形象特征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应该明确归纳备用。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有一些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特征在不同诗词中甚至同一诗词的不同地方都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在整体把握全诗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例如“月”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和“绕船月明江水寒”两句中;而另一些则在长久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意蕴,如上文所提到的“子规”、“鹧鸪”、“梧桐”、“芭蕉”及“杨柳”、“松柏”、“梅”、“竹”等,这些古诗词常用的意象应该集中认识、理解、记忆。不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还是事物形象,其分析过程都基本一致,概括来讲,就是“括、描、揭”,即:总括形象特征、描绘具体形象、揭示诗人情思。

(二)炼字句

炼字句分为炼字和炼句。炼字和炼句思路没有什么不同,均要从两个角度作答:一是解释含义和表达的情思,二是揭示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简明而言即“释意解情思,说‘法谈效果”。这就是我们要整理表现方法一览表和修辞方法及其效果一览表的原因,如果我们已经对这些知识了然于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说语言

说语言主要指分析语言特色。广义的语言特色应该从音韵、句式、修辞、风格方面分析,狭义的语言特色则只从修辞和风格分析。古诗词基本上都押韵,因此答案是确定的:即音韵和谐,读之朗朗上口。句式也只有完全整齐与整散相间错落有致之分别。至于修辞、语言风格之类型和说法,则早梳理备案以俟之矣。

(四)解诗情

诗情考查历来是重头戏。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要么凭主观臆测造成误解,要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固执一端失之于偏,还有的浅尝辄止失之于浮泛,明显缺乏方法意识。其实解读诗歌的情感是最讲究技巧的。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解悟诗情“三抓一挖”的思路。

首先要抓“情语”,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人情感外漏之处,往往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若有则必先抓住;其次要抓景语、典故和叙事语。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要把景语当情语,景语又可分为两类:无特定情思的形象和 “意象”。因为意象含有特定情思,所以可以联系其固有情思打开解悟全诗情感的思路。看似无特定情思的形象,如果据诗人描述凭借想象综合成画面,品其意境,则难度骤减。杜甫《登高》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中“猿”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寓悲伤之感,此即“钥匙”,风、天、渚、沙、鸟单列难解其意,据此作画,天地旷远,台上人之渺小孤单立现,秋风凛冽,风中鸟之艰辛无依可感,沙渚清白,山中猿之惶恐悲鸣可闻。意象、典故意蕴先含,因此需要早备“常用意象典故一览表”。有些诗词融情于叙,所以要细细品味叙事语言;第三要挖背景。背景对于诗情的解读至关重要,诗人写作诗歌时的处境、心境,甚至身份、年龄等,都与诗情有关联,因此,诗题、诗注、诗中的叙事语言都需要仔细揣摩,以期挖掘出有用的背景信息。解答要求揭示诗歌情感的题目时,应该先概括内容,再揭示情感,特别要注意全方位思考,立体式揭示。

(五)释手法

古诗词鉴赏必定有一道题从艺术的角度设问。不懂何为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写作特色,此题自然无从下手。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都是外延比较大的概念,广义上说它包括表现方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语言特色(包含修辞)、叙事人称五方面,狭义上说它主要指的是表现方法和修辞方法,但到底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角度来解答,这要根据赋分等具体情况考虑。修辞方法比较好理解和整理,暂且撇下不说。表现方法的情况比较复杂,有许多不清不楚的地方,这里斗胆谈谈自己的拙见。笔者建议首先把表现方法和诗歌内容联系起来,诗歌的具体内容千差万别,但宏观地来分类不外乎写人、叙事、写景、抒情。这样问题就会具体化,某两句是写景,就说写景方法,某两句是抒情,就说抒情方式。当然要注意的是,许多诗歌的表现方法是非常丰富的,要从多个角度来思考。比如分析写景语言,除了分析写景方法,恐怕还要分析抒情方式,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整理表现方法一览表时要按内容分类整理,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也要认识到有些表现方法具有普适性,比如对比、衬托,写景可用,写人亦用,还有些表现方法很特殊,比如比兴。如果对内容早做梳理,这些题目就成了最简单的送分题。

(六)作评论

作评论一般是对某诗评观点进行评述,每年高考试卷中都出现这种题型。相对而言,此种题型开放性强,较难做具体的预设。但也应看到,此题型答问方式比较统一。一般应该先亮明自己的观点,(除非题目只要求对已有观点做阐发)再结合诗歌语言解释诗评观点,这等于在原诗中寻找证据或证据链。要注意,千万不可脱离原诗。若要唱反调,则须证据确凿,态度慎重。如果老师能够在复习时带领学生下足诗外功夫,整理、归纳和识记相关知识点,澄清模糊认识;再理性分析、梳理试题类型,明确答题的思路和步骤,精讲精练,则诗词鉴赏云里雾里的局面一定会大有改观。

上一篇:元宵节闹花灯作文500字下一篇:VB单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