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2024-07-14

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共11篇)

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篇1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题中必考题, 长期以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好多学生容易丢分的一道题。其实, 只要用心发现, 诗歌鉴赏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看题目, 判断诗歌题材、情感

1.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歌题材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诗歌题材大致有这几类:山水田园诗、咏怀诗、怀古诗、咏物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边塞诗等。每一种题材的诗歌所涉及到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意象等各有其特点。因此, 只要我们能够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 也就能够找出该诗歌题材所对应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内容。如何才能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呢?从诗题出发是最好的方法, 如:

春日秦国怀古 (2011.新课标卷)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在这首诗歌题目中, “怀古”两个字直接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古诗。这一诗歌题材通常有以下特点:结构方面一般是写作者到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内容方面多涉及到国家、统治者、古地、古人等;情感方面多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之情, 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个人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 揭露统治者的奢侈、昏庸和腐朽。怀古诗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通常采用寓情于景, 乐景写哀情, 哀景写哀情等手法。常用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故等。通读全诗, 我们不难发现, 诗人通过对秦国古地今天的破败之景的描绘抒发了对秦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每一年的诗歌鉴赏题, 有很多是可以从诗题判断出来的。《野菊》 (2012.天津卷) ———咏物诗, 《蝶恋花·出塞》 (2011.浙江卷) ———边塞诗,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2010.山东卷) ———咏怀诗, 《送魏二》 (2010·江苏卷) ———送别诗, 《春日忆李白》 (2011.江苏卷) ———思乡怀人诗。

2.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

南朝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出“诗以言志”一说。写诗是为了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因此, 我们把握住诗歌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就基本读懂了诗歌。从诗题出发我们通常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捕捉到诗人的情感, 如:

思远人 (2012.新课标卷)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从诗题“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 因思念而想到要研墨写信, 情到伤心处便落下眼泪。泪水打湿了红笺。

又如《最爱东山晴后雪》 (2012.安徽卷) , 诗题中“最爱”直接表明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悦之情;《怀天经、智老, 因访之》 (2011.四川卷) , 诗题中的“怀”字, 一语道破了诗人对朋友间友谊的珍视。

二.从常见诗歌意象判断题材、情感

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熟记并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是高考的必备。如, 《度破讷沙》 (其二) (2012.湖南卷) 第一问:从题材来看, 这首诗属于什么诗?这首诗有雁、铁衣两个重要意象, 雁, 思乡之意;铁衣, 战场上特有事物, 暗含军旅生活的艰辛。由这两个意象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2012.山东卷) 第二问: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孤, 孤独之意。舟, 水上交通工具, 没有定所。结合诗句中的雁、霜月、枫桥等意象, 我们可以判断出“孤舟”有漂泊、流浪、思乡、孤寂之意。

《野菊》 (2012.天津卷)

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菊花, 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向, 象征高洁与孤高。陶渊明对菊花情有独钟, 如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菊花是远离世俗繁杂的高洁之物的象征, 与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心境相契合。李清照也喜欢以菊花入诗,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借用菊花表达了对赵明诚的思念与孤寂之情。

对菊花这一意象有初步了解后, 再来解读这首诗就显得轻松许多。山野中的菊花, 花色清淡, 香气清馨, 有人观赏与否, 它依旧灿烂的绽放着美丽的花朵。尾联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意在表现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情趣。甚至有的诗歌鉴赏题是直接考查某个意向的, 如:

江城子 (2012.江西卷)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问: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杨柳”“飞絮”两个事物均为暮春景物, 有凋谢、逝去之意, “杨柳”多在送别诗中出现, 有依依惜别之意;“飞絮”随风而逝, 有离别与漂泊之意。

三.寻找诗眼

古人作诗, 喜设诗眼, 善设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是诗眼,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过处, 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流露出作者奉诏回京的喜悦之情;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形象的表现了春天到来时杏花争相开放的热闹情景, 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通过这一“闹”字表现出来;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通过对月亮、清霜、江枫、渔火、钟声等凄凉与萧瑟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幽寂凄凉的氛围, “愁”字是该诗的“诗眼”, 为全诗定下了忧愁的感情基调。

诗眼何在?诗眼主要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具体位置经常出现在标题或首联中。如《最爱东山晴后雪》 (安徽卷.2012) , 诗题中的“爱”字便是诗眼, 流露出作者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 再如:

怀天经、智老, 因访之 (2011年.四川卷)

今年二月冻初融, 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 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 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 纶巾鹤氅试春风。

问: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标题中的“怀”字便是诗眼, 有怀念之意, 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可知诗人形象情趣高雅, 珍视友情, 风流飘逸。

四.关注注释

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部分, 经常会给出注释, 所给注释往往对诗歌的解读有帮助作用。如:

咏素蝶诗 (2010年.全国卷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此题考查的是诗人借咏素蝶来抒发何种情感。由注释中“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等信息, 可知诗人怀才不遇, 尾联“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向往。通过对注释和尾联的解读, 我们可知诗人在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技巧, 对素蝶的歌咏意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及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再如:

雨雪曲 (2010年.陕西卷)

雨雪隔榆溪, 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 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 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 苍苍别路迷。

注: (1) 江总 (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 字总持, 济阳考城 (今河南兰考) 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2) 榆溪:指边塞。 (3)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问: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从注释中“榆溪:指边塞。”这一信息, 我们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再结合结尾句“漫漫愁云起, 苍苍别路迷”就能判断出此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又因难以回到家乡而增添了不少的忧愁。

总之, 在高考语文试卷上所出现的诗歌鉴赏题, 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果有题目, 而且题目不是“无题”“绝句”之类的时候, 从题目, 我们就可以判断诗歌题材、情感,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诗眼、注释寻找切入点, 当然, 每一个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对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积累, 古诗词中常见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也要熟记于心, 以备无患。

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篇2

重点难点梳理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高考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高考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

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高考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显然,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高考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难点攻略

一、掌握常见类型,避免无米之炊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都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除客观因素外,主观上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应是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尽管种类繁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某些角度给它作个大致的分类。如: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如第一类中直接抒情是第三类中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第三类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第一类的间接抒情。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喻、比拟、对偶等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我们高三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课文诗歌,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对象。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当然,我们还可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钩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钩连课内联系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工作取得小投入而大产值的效果。

三、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①2008年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②20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⑴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⑵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⑶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③20江西卷: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④年福建卷: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如:①包含了比喻和对比;②包含了对比、寓情于景、用典和议论等;③包括了对比、比喻和象征;④主要是借景抒情。这种题型往往给考生的答题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考场上,导致考生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失分的原因有很多——或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或说明不到位,或分析不透彻;或程式不规范,或要素不齐全。尤其是解答大角度类型的题目时,考生出现的问题相对更多,有时甚至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即一旦表达技巧的类型答错,往往导致后面的分析说明也牛头不对马嘴。

要解决这些问题,平时复习注重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相对来说,高考题目的命制和答案的设置更为科学和规范,其设题的特点、答案的模式、切入方式甚至字数的安排都值得我们去分析揣摩。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偶成

(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春,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高宗由扬州逃往镇江,再到杭州。此时作者正避乱岳州,从岳州太守那里借得后圃君子亭暂居,自号园公。

这首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3.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中吕】迎仙客

张可久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两篇作品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答案)

1.前三句实写:松荫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对的蝴蝶不停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这些都是眼前之景。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这是想象之景。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主要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作者通过描写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的海棠来表现自己不避艰险的精神和孤高脱俗的人格。

古诗词鉴赏技巧 篇3

一、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

要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要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诗意。诗词鉴赏题大多设两道题,从不同的侧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要对问题作出准确的评价,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作到整体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

例如陆游的《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之初切忌受“苦”、“愁”、“寂寞”等局部字眼的干扰,影响对全局理解,以为是慨叹梅之不幸,抒写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是用先抑后扬和反衬手法来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的美好品质。

二、关注题目、作者、注释、细节等

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了解作者,就能做到知人论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词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譬如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陆游等,都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作研究性的总结概括。看注释,可以了解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有时一个细小的细节,却是诗词主旨的集中体现。例如:唐朝朱庆馀的《近试献张水部》:“洞房昨夜罢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初看是写一个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见公婆的紧张与不安,但结合诗题仔细分析却不是这么简单。诗的题目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委婉含蓄。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考生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把他比作新嫁娘等待见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帮自己过关的心情表现得贴切生动。如果不分析题目,鉴赏诗歌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的核心。品味意境就要感知意象,古诗词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表现离愁别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雁”、“红豆”等寄托时光不在岁月无常的情怀;常用“竹”、“兰”、“梅”、“菊”等表现志节。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所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刘勰《文心雕龙》)。

例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中的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营造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反衬的手法。

四、抓住诗眼体会主旨

“诗眼”是揭示主旨和艺术内蕴的警策之语。诗眼是诗中最凝炼、最传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词句,是理清诗歌脉络的筋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有全集之眼、一篇之眼、数句之眼;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字为眼者。它能提挈全诗,统领整篇。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的诗眼是“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真意”、“忘言”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发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超脱尘世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看诗词的类型

古诗鉴赏一般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

例如元代王冕的一首《咏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很明显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点,同时又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写景抒情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都追求水乳交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月”、“捣衣声”都是触发“孤栖忆远”的媒介,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着“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全诗全用白描,写得有声有色,情景如见。

六、了解常用典故,准确把握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古诗常用典故如“司马青衫”、“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等,还有历史人物、事件的典故,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高山流水”、“乘风破浪”等。诗人之所以用,就是有所寄托。例如“楼兰”,《汉书》记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再如“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的上片从早上写到半夜,自己百无聊赖的情形,词的下片写的是半夜难眠时对黄昏一幕的幻觉。词人在幻觉中看到另一个孤独的“我”,这个“我”已经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在的心情,有的只是与丈夫久别,对菊把酒消愁,对着苍茫黄昏而不知回屋……一任菊花幽香飘满衣袖。如果没有理解陶渊明的“情致”,没有了解李清照的愁怀,就很难准确把握诗词的内涵,就很难准确理解诗词中的用典故和反衬的艺术表现手法。

七、掌握常见的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解答技巧 篇4

一.读懂

我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是人类语言的结晶, 它语言凝炼, 意蕴深远, 语言结构独特, 考生阅读的难度大, 如果连诗词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 要想解答鉴赏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 赏析先得读懂。

1.读标题, 明确诗歌的类型, 确定赏析的方向。

诗歌的题材不同, 其表现方法就不同, 表现方法不同, 赏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赏析前要先明确诗歌的类型, 以确定赏析的方向。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 主要有写景、咏物、怀古三类, 这三类诗词的表现特点各异:写景诗借景抒情, 咏物诗托物言志, 怀古诗借古讽今。诗词的标题往往就能显示出诗歌的题材类型。《秋夜》 (2004年福建卷) , 《登金陵凤凰台》 (2008年江苏卷) , 《水芙蓉》《窗前木芙蓉》 (2008年广东卷) , 《题李世南画扇》 (2008年宁夏卷) , 这些题目显示的诗歌类型很清楚, 它们分别是写景、怀古、咏物、题画 (题画诗多为写景诗) 诗。

2.读作者, 读诗人的经历、思想倾向及其诗歌风格, 读诗作的时代背景。

“诗言志”, 言诗人之“志”;“歌诗合为时而作”, 作时代之“诗”。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兮”、“扈”、“汩”、“侘傺”等楚方言, 他的每首诗几乎都是以楚声谱写出的“地方戏”;李白性格豪迈率真, 感情奔放, 思维活跃, 他的诗歌显示出了豪放飘逸清新明朗的风格, 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杜甫一生布衣, 又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时代, 开元盛世、玄宗征边、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阶段和事件无不在他的诗歌中显现, 透过他的诗可以探究到唐的兴衰史, 其诗不愧为“诗史”;陆游一生积极投身于抗金复国的洪流之中, 至老“尚思为国戍轮台”, 临终还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

诗的“志”、诗的“格”、诗的“言”, 诗的“风”都不是一律的, 诗意会因人、因时、因境而异, 读诗就得要先读诗人, 读诗时, 读诗境, 而后才能悟诗意。

3.读诗句, 把握基本内容, 感悟思想情感, 弄清主要写法。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 在前两“读”的基础上要逐句读诗词, 整体理解其意。古诗词讲究格律, 每一种体式一般都有句数、句式、字数、平仄、押韵、对仗以及用字用词等方面的限制, 加之它语言凝练含蓄, 读诗句特别要注意其几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 “绿”性一变, 静态的绿色转换成了在春风吹拂下, 万草始生, 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视觉形象, 诗的感染力大增;语序颠倒,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将词序调整为“望中犹记, 四十三年, 扬州路烽火”词意就贯通明白了;词语省略,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补上省略的应为“ (漫天) 黄沙 (中) (我) (身经) 百战 (磨) 穿 (了) 金 (铠) 甲, (如果) 不破楼兰 (我) 终不还 (乡) ”, 语句连贯完整后, 诗意也好理解了。

掌握古诗词的这些表达规律,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将诗词拟成散文, 把握诗词的整体内容, 就能吃透诗意, 弄清主要写法。

二.审清

高考诗歌鉴赏题命制的角度多:情节内容, 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词语练字;单角度鉴赏, 多角度鉴赏;单项赏析, 对比赏析;一项一问, 多项多问。解答前应审清题意, 理解命题意图, 明确答题方向和条项。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007年江苏高考卷) 。

这个题目是就规定的两句进行赏析。两个问题, 前一个问思想感情, 后一个问表现手法, “哪种”是要求考生回答出一种手法。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从归隐角度看, 这首元散曲 (吴西逸《[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008年四川高考卷) 。

这个题目是就诗歌具体内容的角度命制的, 特别强调的“归隐”是解答的中心。题目考查的是情节内容的赏析。

鉴赏的类别要求不同, 解答的角度和方法就不同, 考生要把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看清楚, 题目千差万异, 要求各有侧重, 审不清, 解答就会出差错。

三.找准

古诗词鉴赏的角度很多, 要能准确完整地解答其题目, 必须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 找准鉴赏点和答题的对应点并以此作为解答的依据。有的题目说得很清楚是就某一个字、某一句话、某一联、某一片, 还是整首诗词的哪个方面的赏析;有的却没有言明, 要考生根据题干的提示到具体的诗词中去找出赏析点。

黄氏延绿轩高启

葱葱溪树暗, 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 一时放春入。

[注]芜, 丛生的草。

(1)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007年天津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要求赏析的点说得非常清楚, 前一个是两个叠词, 后一个是一个诗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可以在诗中直接找出赏析点, 然后结合诗中的对应点以及全诗进行分析, 这两个题目的解答要点就清楚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 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2008年辽宁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要求对“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结合的方面作分析, 题干中并没有言明什么景 (赏析点) , 要解答这个题目, 先得找出曲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 然后再理清顺序和分辨动景和静景进行赏析。曲中描写的景是“长江”、“淮山”、“江帆”、“山泉”、“晚云”、“夜露”、“新月”、“塞鸿”。分析可见“江山”是远景, “帆泉”是近景;“江山”是静态, “帆泉”是动态;前四句写白天, 后四句写夜晚。这样找出赏析的对应点进行分析, 解答起来就清楚了。

四.答全

诗歌鉴赏题解答要坚持用必要的术语、结合诗句分条具体作答的原则, 答规范, 答全面。

诗歌赏析题的命题角度不外乎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炼字等, 每种题目的命题都有其规律, 解答也有一定的规范。考生要把握规律, 按照规范逐点解答。

情节内容主要指意象、意境、情景、情境、事件、细节等具体内容, 这类题目解答的要领:找出诗歌中具体的情节内容, 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分析其作用。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 (2004年江苏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都是就情节内容命制的, 根据题目的指向, 在诗中可以找出“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表示边塞地名的词;“三春白雪”是边塞的气候特点,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描写的是征人们频繁被调动、时时忙练兵的艰苦的戍边生活, 每个情节中都蕴含了“征人”之“怨”。通过分析可以这样答:

(1) 诗中涉到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地名都是边塞地名, 诗中写的内容都是征人们的戍边生活。

(2) 征人们怨年年岁岁的频繁调动, 怨时时刻刻的练兵备战, 怨气候酷寒景色单调, 通篇都充满了“怨情”。

“诗言志”。“志”者思想感情也。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 也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这类题目的解答要领:熟悉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和诗作的背景, 找出作者情感的具体载体 (情节内容) , 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春日即事李弥逊 (1)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2) ,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1) 李弥逊 (1085—1153) , 字似之, 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 (2) 张罗地, 指门前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高考卷二)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的分析。注解说得很清楚, 作者是南宋的官吏, 因主战, 触怒秦桧等投降派被削职。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落职失势闲居在家时所写。题为“春日即事”, 说明这是因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的写景抒怀诗。前两句描写的是春残日暮的景象———天近黄昏, 小雨霏霏, 落花狼藉———清冷凄苦的景色;后两句描写的是冷寂的闲居生活———门可罗雀, 归鸟声声, 自己掩门———空寂落寞的处境。仔细探究这两幅哀景, 可以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悲哀之情:前者表现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空寂寂寞愁绪, 后者表达的是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叹。通过这样逐步的分析, 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这首诗通过对春残日暮的景象和冷寂闲居生活境遇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篇5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1.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豪放洒脱型。(2)忧国忧民型。(3)归隐田园型。(4)寄情山水型。(5)儿女情长型。(6)保家卫国型。(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描写。(2)烘托。(3)对比衬托。(4)比兴手法。(5)抒情方式。

3.鉴赏形象的技巧。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1)意象语言。(2)情感语言。(3)象征语言。(4)特定称谓语言。

2.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

1.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加强表达效果。例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2.表现手法:(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菊”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梅”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2)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3)注重写景:诗歌贵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方式主要有侧面烘托、以景衬情、静动结合、虚实结合、卒章显志等。

3.结构:诗歌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层层渲染铺垫、首尾照应、结构对比等。

四、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品的意义、审美趣味与感情基调。要准确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以下几种:1.思乡主题:如赞颂壮丽河山、抒发羁旅愁思、思念家乡等。2.咏人主题:如同情劳动人民、反映离乱痛苦生活;思念亲友,依依惜别、情深意长等。3.慰己主题:如抒发凌云壮志、施展才华抱负;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生平的喜悦等。4.报国主题: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感叹、山河沦丧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5.伤世主题: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等。

如何解答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篇6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试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一、掌握常见类型,避免“无米之炊”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都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除客观因素外,主观上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应是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尽管很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某些角度给它作大致的分类。如:

1.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 修辞方法。

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3. 其他常用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如第一类中“直接抒情”是第三类中“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第三类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第一类的“间接抒情”。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喻、比拟、对偶等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高三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诗歌课文。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当然,我们还可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勾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勾连”课内联系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工作通过“小投入”得到“大产值”。

三、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

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

2.“大角度”设题。

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

高考古诗词鉴赏必须抓好“四看” 篇7

一、看注释

注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简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等, 一类是对诗词中关键的、疑难的词语进行解释, 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 所以必须重视。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 回答问题。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1)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2) 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2006年辽宁卷)

分析:古代贬谪诗中往往包含两类情感:一是表达消极避世的悲观情绪, 一是表达积极入世的乐观的心态。此诗注释中交代写作背景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铿然”一词结合前面的“自爱”看出他坚强乐观的情怀。

二、看题目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 其中隐含了许多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类型等, 题目常常对答题起到暗示作用。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 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心情。

分析:题目中“思家”一词, 就已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是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答案:“抱膝灯前影伴身”体现了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三、看作者

对于像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人, 我们应该要做到“知人论世”。因为作品往往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 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本诗的作者是王维, 题目是“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一个“闲”暗含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而“辋川”一词又暗示了此诗是王维晚年所作。王维一生在宦海沉浮, 仕途坎坷, 年轻时因为伶人舞黄狮案, 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后遭遇了张九龄罢相, 安史之乱时, 又被安禄山强迫做官, 之后一度遭贬。虽然之后王维官至尚书右丞, 但归隐之心已决, 最终他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 过着半官半隐的悠闲生活, “与道友裴迪, 浮舟往来, 弹琴赋诗”, 真可谓其乐融融。因此, 将标题和作者结合起来分析, 即可准确无误地回答这道题。

答案: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

四、看前人评价

古诗词鉴赏题中有一种重要类型, 就是列出前人对本诗词的评价, 然后请考生谈自己对该评价的看法, 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做过这样的评价:“絮飞花落, 每易伤春, 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2004年辽宁卷)

分析:此评价中“旷达”一词最为重要, 也隐含了答题的指向性, 考生可以根据这个词做答。

答案: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 虽泄了花枝凋零, 却有些许青杏新生, 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 燕子轻飞, 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 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 这样一来, 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 句末虽言萋萋芳草, 确以“天涯”起笔, 意境开阔。总之, 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 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高考诗歌鉴赏的小技巧 篇8

首先,要有耐心。在阅读诗歌时,切忌浮躁不安,需保持耐心,把握内容情感,准确分析手法。其实大可将诗歌当成文言文来读,调动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文,那就容易理解诗歌内容了;通过内容把握情感时,切忌先入为主和断章取义,注意立足整体,全面准确把握情感,需关注题目和作者以及科学利用注释。

把握内容情感后,分析诗歌的手法。要准确分析诗歌的手法,先要熟记各种手法。把握手法的小技巧是对手法进行分类记忆。以下的分类仅提供参考。首先将手法分为四大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接着再进行细分。

抒情手法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曲笔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描写手法分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又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还有衬托、对比、白描。景物描写分描写角度和其他手法。角度分空间、色彩、感官。空间色彩角度包括远近、高低、声色;感官角度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其他手法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衬托、对比、渲染、烘托。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借代、双关、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

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用典、象征、抑扬、借古讽今、叠字、引用等。

其次,细心审题。在考场上,要想顺利完成诗歌鉴赏,需细心审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审清题目是答题的关键。审题时,需明确问题问什么,问几方面的内容,问题指向的区域。一般性问题,一目了然,如,“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2015年全国新课标II卷)”一看题目就能明白是回答诗歌感情并作分析,问题指向的区域是后两联。但是面对一些变形问法,就需谨慎细心。如,“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6分)”这是要回答抒情手法;“第三句的‘赊’字有怎样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回答的内容是炼字类。

最后,用心答题。最后答案的呈现至关重要,是夺取分数的制胜法宝。谨记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答题规范,分点作答。附一些题型的答题步骤:

意境类:概括特点+分析+效果

情感类:分析内容+手法(可点明可不点明)+情感

技巧类:点明技巧+分析+效果

炼字类:字意+句意+点明手法+作用

形象类:概括特点+分析

三心兼备,在考场上,拿下诗歌鉴赏应是易如反

掌。如(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1,风低削碎中原路2。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3。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1堵:座。2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3轩举:意气飞扬。

8.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来描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9.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首先,结合注释,翻译诗歌:几座山峦险峻肃杀,秋风拂过广阔平原,鹰迅猛急速地掠过。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时呼鹰逐兽。男儿空有一身武功绝技和谁一争高下呢?年老了仍意气飞扬,因为人间还有多少狐兔!月黑时候,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时刻,我特别想你!

诗歌开篇描绘环境,鹰掠过大地,回忆当年打猎的英勇,现空有一身武功绝技和谁一争高下,即使年老仍意气飞扬,老当益壮。通过想念鹰出猎,托物言志,表明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诗歌通过环境烘托营造鹰勇猛、意气风发的形象。

浅析高考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篇9

一、梳理知识, 加强积累

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表达技巧知识系统, 累计鉴赏术语, 让学生学有所知, 我们必须对表达技巧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了解表达技巧的有关常识。表达技巧可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类。表达方式包括抒情、描写、记 述、议论, 说明不常用。其中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抒情方式多种多样, 由此派生的表达技巧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描写手法有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动和静、虚和实、欲扬先抑等。

二、讨论辨析, 明确概念

如:辨析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表达方式中的三种抒情方式。首先通过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进行讨论辨析: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接着师生归纳三种抒情方式的异同之处: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都是间接的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于景物之中, 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借景抒情的景指自然风景 (非物品) , “情”分别指喜怒哀乐的情绪和热爱、赞美等感情 (非思想) 。托物言志指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使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物”指景物、物品等事物, “志”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能给人带来视听感官的愉悦, 托物言志却能让人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借景抒情的“景”为纯粹的自然景物或约定俗成的抒情对象, 而融情于景的“景”却具有浓郁的主观情感色彩。

再如辨析对比、衬托、烘托三种表达技巧, 为了充分独立地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思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辨析三者的不同之处:

1.指出诗句的表达技巧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杜甫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2.讨论探究

3.点拨归纳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 对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 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明显。 衬托以次要事物为陪衬, 突出一个主要事物, 一方是工具, 一方是目的, 两者主次分明, 用近似条件衬托主体事物是正衬, 用事物的对应条件衬托主体事物是反衬, 衬托双方有主次之分。 (两显)

三、例题解析, 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受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让学生通过例题解析, 掌握高考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

1.出示例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三四两局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2.分析作答

第一步:找景物 (青苔红树雨月) ;找关键词:“愁”“远书”“归梦”;提示愁的内容是思念故乡和亲人。

第二步:分析景物特点 (“青苔”和“红树”在雨中寥落, 在月中含愁, 凄清冷寂) 。

第三步:分析情感 (情感特点:孤独冷清。情感内容:思念家乡和亲人) 。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最大的特点是融情于景。 (步骤一:点明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及“雨景”、“月色”的描写, 赋予了客观景物浓厚的主观色彩, 营造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步骤二:具体指出景物特点) 表达了悲哀、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步骤三:具体指出抒发的情感) 。

3.总结方法

①题目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艺术手法、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②答题要领:

第一步:要区分鉴赏要求, 即试卷结构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 还是表达方式、章法结构角度, 还是兼而有之进行鉴赏, 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是什么)

第二步: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鉴赏。结合相关诗句, 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怎么样)

第三步: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传达怎样的兴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为什么)

③解题格式:

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趣)

四、习题训练, 拓展延伸

针对高考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重点和难点设立两道习题, 这样可以及时巩固、反馈, 查缺补漏, 掌握运用答题技巧, 让学生学有所获。

第一题:分析以下两首诗的表达技巧。

(1)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静拳, 船尾跳鱼拨剌鸣。

(2)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二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 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 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 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中考古诗鉴赏解题技巧 篇10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呢?纵观近几年中考诗歌鉴赏题,通过对于诗歌鉴赏教学实践的探究,笔者有了一些心得,现总结如下:

一、技巧策略

1 意象组合,进入意境

意象是指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恰当的意象组合,就能营造一个优美的意境。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和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钟情山水的形象,怀古伤今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等。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托物言志。言近而意远,只有把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再加以重新组合,再现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2 寻找规律,把握情感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大概可分为以下八类:惜别、离别、思乡、讽喻、怀古、报国、咏景和恋友之情,作者的情感都能通过意象在诗中充分体现出来,如:古人常通过游子、折柳、天涯、家书、归雁、明月、秋、落叶等意象,表达思乡之情。平常要引导学生多积累总结。

3 由表及里,解读诗文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就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其次,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也是正确把握诗歌主旨的重要途径之一。然后,仔细研读诗歌语言,特别是关键字句、修辞手法和所用典故等;注意捕捉隐含信息,有的诗句语意双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意境。总之,要指导学生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并注意同类型诗歌的比较。

二、解题思路

1 先读题干,审清题意。把握试题的要求,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2 找准诗眼,找突破口。在分析的过程中,找到关键词,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打开解题的突破口,得出正确答案。

3 体味意象,追寻情怀。在欣赏诗歌时,要仔细品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4 反复辨析,准确核对。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理解上的片面偏差,很容易出错,因而反复辨析,也是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三、解题方法

联想法、辨析法、综合法、筛选法、比较法等。

四、题型分析

1 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题格式为: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2 表达技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问、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3 想象描绘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绘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4 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把握其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某个词的作用。常见提问方式包括: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5 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思路如下:

(1)审题、主要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回答什么。

(2)分析。①整体把握:这是一首什么诗?大致内容是什么?②理解诗意:写什么事物?写出什么特征?③分析语言:用什么手法?运用哪些重要词语?④领悟情感: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

(3)答题格式:先流畅地翻译句子,加入必要修饰语,然后进行赏析时要确立鉴赏角度。

(4)常见提问方式:①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②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③“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④“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层次例析 篇11

高考阅卷组分析发现, 很多考生往往是生硬地套用一些所谓的诗歌鉴赏的“术语”, 但并不明白这些术语的用法, 乱贴标签。

学生在解题时也总是先把一些主要术语塞进脑子里, 然后用排除法去试验:先看“比喻、拟人”, 再看“借景抒情”, 有没有“对比、衬托”, 是不是“虚实结合”。

在指导学生时, 我们首先要让他们明确表达技巧的相关术语及内涵, 将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及手法了然于胸, 做到“授之以鱼”, 更应该让学生明白诗人是如何运用这些技巧的, 做到“授之以渔”。

实际上, 表达技巧的分析应该在一首诗歌的不同层面进行, 以下是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点感悟。

一、整体层面的表达技巧

这个层面是就诗歌的主旨而言的,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可以称之为“表达目的”。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表达目的主要有以下这些:1.表达某一类情感, 如思念故国家园和亲人, 寄托壮志难酬的郁愤, 抒发时光流逝的感叹, 向往山水田园生活等, 这一类抒情诗歌可以说占了大部分比重;2.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追求和不同流合污的坚定操守,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安石的《孤桐》;3.领悟某种人生哲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4.揭示某一社会现象, 如杜甫的一些诗歌;5.表达一种特定的情趣体验, 如钱珝的《未展芭蕉》等。

诗人要如何来实现最终的表达目的呢?往往会借助于一些手段, 这就涉及到表达技巧的问题。为诗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 我称为整体层面的表达技巧, 主要有以下这些:

从景与情 (境) 的关系入手, 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渲染烘托等手法。

从物与情的关系入手, 有托物言志、借物寄情 (趣) 、象征等手法。

为达到委婉抒情的目的, 除以上一些手法外, 还有借古讽 (伤) 今、用典、对比、衬托等手法。

如果感情比较强烈, 抒发地比较直接, 那么就是直抒胸臆的手法。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了解一些手法的运用:

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抒发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或是表达一种闲适安逸的心境。但诗人情感的抒发并不是直接的, 而是借助于对傍晚乡村景色的描写, 从整体层面来说, 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 以景物来烘托心情的表现手法。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其一)

(金)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元好问借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 不趋时, 不与群芳争艳, 表达自己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追求, 并以此告诫自己的儿辈, 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诗人通过元宵夜赏灯的香艳女子和灯火阑珊处的“那人”的对比, 塑造了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 寄托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 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反衬。

在整体层面分析表达技巧, 一定要结合诗人的表达目的, 看看诗人在诗中是如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是直抒胸臆, 还是借助于一些景、物或是叙事等其他手段来实现的。

二、局部层面的表达技巧

局部层面是就诗歌的内容而言的。为了实现最终的表达目的, 诗人需要通过一些方法途径, 如可以借助写景、状 (咏) 物、叙事等手段, 把景、物等具体内容写好, 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抒情类诗歌中大部分情感的抒发都是委婉含蓄的, 如通过水流花谢的景象来表达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哀叹;通过对古道、西风、柳树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离别时的不舍;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绘来寄寓归隐之情。在表达自己的志向追求时, 诗人往往会借助于一些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物来实现, 如梅兰竹菊等。有些诗歌的主旨还可以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 如柳宗元的《江雪》, 就是通过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来表现诗人遗世独立的清高品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则通过“那人”形象的塑造, 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

为写景状物等内容服务的表达技巧, 我称之为局部层面的表达技巧, 主要有以下这些:

比喻、比拟、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白描和工笔;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对比、衬托;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

移步换景、由高到低、由近及远、视觉与听觉结合等。

还是以上面三首诗歌为例, 从局部层面了解一些手法运用:

雷震的《村晚》从写景层面来看, 一、二两句,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 色彩和谐、清新幽雅, 描绘了一幅宁静、温馨的乡村晚景图, 其中“山衔落日浸寒漪”一句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而三四两句应该是诗歌的关键句, 暮归的老牛, 牛背上卧着的信口吹笛的牧童, 使画面充满了无限生机, 整幅画面, 人与大自然显得那样和谐, 牧童的笛声不但没有破坏诗歌的基调, 反而更增添了一种恬静悠远的意境,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

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在具体写海棠花时, 诗人用的是对比衬托的手法, 通过将海棠与桃花、李花进行对比, 说它比桃花、李花开得晚, 而且花朵色彩淡雅, 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 并不起眼, 不像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 吸引人们的眼球, 衬托出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净的品质;同时赋予海棠以人的特点, 因而又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用一群盛装艳服的赏灯女子来反衬“那人”的形象, 这里的“蛾儿雪柳黄金缕”运用的是“借代”的手法;而在表现元宵佳节的热闹时, 诗人又进行了极力的渲染, 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 写出了当晚灯火辉煌、游人如织的景象。

在局部层面分析表达技巧时, 一定要结合景、物等具体的内容, 看看作者在写景、状物或叙事时都用到了哪些表现手法。

三、主要手法和次要手法

我们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一定要有针对性, 赏析一首诗歌, 应该落实到该诗歌重点运用的表现手法, 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或是把一些次要的手法当做主要手法进行分析。诗歌的阅读需要把握住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 整体层面中诗人为实现最终表达目的而采用的手法一定是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 而在局部层面中, 就某一具体内容赏析而言, 我们也要学会抓住该内容所运用的重点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2013年浙江绍兴市联考试卷古诗鉴赏题要求对两首“宫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宫怨

(唐) 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 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 共滴长门一夜长。

宫怨

(唐) 司马札

柳色参差掩画楼, 晓莺啼送满宫愁。

年年花落无人见, 空逐春泉出御沟。

两首诗都是表达“宫女愁怨”的主题, 那么两位诗人分别是如何来表现的呢?两首诗的一二两句都有皇宫的景色描写, 所以学生马上想到的就是借景抒情, 不同的是前一首是乐景衬哀情, 后一首从“啼”和“愁”可以看出是哀景衬哀情。但是如果仔细思考, 会发现这样的回答经不起推敲。从整体层面而言, 诗人是要表现“宫女愁怨”但在一二两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们并不能看出这一点。

前一首诗一二两句描绘的景色非常美好, 写出了昭阳宫殿里彻夜笙歌的热闹情景。这两句写的不是“宫怨”, 恰恰是“宫怨”的对立面;后两句突然转入另一种情景, 另一种氛围, 这里没有花香, 也没有月明, 有的是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 是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 失宠的宫女形象马上展现在读者面前, 让人不免为她心酸落泪。分析至此我们明白了, 写承恩不是诗人的目的, 而只是手段, 通过前后这样鲜明的对比, 突出深化了“宫怨”的主题, 所以, 对比才是该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后一首诗要怎么才能看出“宫怨”的主题呢?第一句无疑看不出来, 第二句有“满宫愁”, 但只是写出了宫女面对美好春色的一种即时的“愁”绪, 还没有上升到“怨”这个主题, 当阅读到第三句的“花落”时, 我们不禁会发出感叹:这些“落花”不就是那些容颜凋谢的宫女吗?“无人见”写出了这些宫女被幽禁、冷落之苦, 而最后一句, 落花“空逐春泉”正表达了宫女们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可见, 诗人是用极富象征意味的景物暗写宫女的命运, 含蓄蕴藉, 意境深婉。

从局部的层面而言, 前一首诗从“昭阳”、“长门”二词可以看出用典的手法, 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居处, 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的居处, 唐诗通常分别用以泛指失宠、得宠宫人住地。第三句“似将海水添宫漏”, 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 而后一首的落花“空逐春泉出御沟”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但在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时, 应该先从最重要的层面入手, 结合诗人表现的“宫怨”这个主题, 指出对比和象征这两种主要表现手法, 然后再来说用典、夸张、拟人等局部层面的表现手法。

上一篇:高中诗词下一篇:科学常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