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鉴赏的答题技巧

2024-07-20

1古诗鉴赏的答题技巧(共7篇)

1古诗鉴赏的答题技巧 篇1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具体的方法请特别关注如下两个方面:

1、答题前做到“三看”,强化答案准确度(1)看题目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也常常是作答的切入点。它往往直接揭示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冬至”表时间,“邯郸”表地点,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是说冬至佳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这才“思家”,“思家”揭示了此诗的主旨。李益《春行即兴》中“春行”表时间、事件,“即兴”揭示了诗人触景生情,写所见所闻所感。

(2)看作者

①通过作者来确定时代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适当了解时代背景,“知人知世”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的诗歌艺术。“初唐”王勃、骆宾王、陈子昂以刚健壮大的审美追求,促进了唐诗的革新运动,一洗纤弱之风,使人读起来仿佛有一种浩然之气激荡在胸中。“盛唐”诗坛上名家辈出,杰作如林。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李白及边塞诗派的高适、岑参和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都产生在这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诗歌与时事政治的关联强化了,盛唐诗歌中的热情受到理性的抑制,因此杜甫的诗变得“沉郁”,在其他诗人那里,激情或转化为怪诞,或转化为哀苦。“晚唐”少有自由奔放的朝气,没了满怀激烈的勇气;多了失望,多了无奈,哀婉衰飒的气氛笼罩着这个时代的诗歌。诗人或借对历史的追怀而喟叹现实,或借对自然的眷念而厌倦人世,或借对爱情的描写求取个人的心灵的慰藉。而宋诗比之唐诗,正如钱仲书先生所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想见胜。”这一方面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的生活经历,比起唐代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人,都要简单得多,比较重理智轻感情;另一方面宋代强化了文人对于国家政权的依赖性,文人比较注重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表露。因而宋人诗歌的题材和主题多选在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执著,对前途的追求;在艺术上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表达方式的显露、遣词造句的精工和对理趣的追求。

②看作者的创作风格。先看主体风格: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是豪放派词作,还是婉约派的词篇。次看个体风格:一个作家的整体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趣向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陆游等都有固定风格外的创作。

③注意走近作者。这就是说鉴赏时要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方面内容。如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步入文坛、步入仕途后,几度遭贬,被斥归乡,与农民相伴,了解民间疾苦,所以他诗歌创作的主线就是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渴望和对未来的必胜信念,因此感情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明此乎,回答2005年北京卷比较鉴赏陆游《夜游宫·记梦寄题伯浑》与《书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就容易多了。

(3)看注释和诗前小序

一些古诗词的前面有一个不长的的“序”,或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或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或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鉴赏时不能忽视;如诗词后面附有注释,一定要仔细阅读,因为有的也提供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帮助你解读诗词,甚至还有的暗示题目的答案。2005年16套高考试题,就有9套附上注释;其中天津卷鉴赏汪元量《湖州歌》,山东卷鉴赏戴复古《江阴浮远堂》,考生如果忽视了“注释”所说“此诗是元灭南宋,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和“戴复古,南宋后期诗人”的有关提示,答案的准确度势必受到影响。

2、分析试题的类型,力求答题到位

本来历年选入试题的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较浅易,切入角度较小,回答起来也并不是很难。但答题的结果年年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近年采取“综合能力评价的方式”设计题目,较有层次,历此评分标准可操作性强,如考生答题不规范,泛泛而谈,极易漏掉一些要点,造成整体“意会”、“言传”不到位。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会丢分。

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一些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供大家选用。

(1)“诗眼”型题 设问方式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① 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 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 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 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 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 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问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

① 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 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2004年高考天津卷要求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 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 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意境含物、情、意三个方面,三者各自侧重,分出三种类型:

① 物境:景重,情浓,意淡,如韦应物《滁州西涧》。② 情境:情重,景散,意明,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③ 意境:意重,情浓,景淡,如王之涣《登鹳鹊楼》。答题时要三者皆说,只是有所侧重而已。答题要点:

① 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 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①2004年广东卷问杜甫《江汉》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 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② 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③ 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 什么样的形象。② 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 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2005年高考浙江卷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 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 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

(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答题要求:

① 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 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 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 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 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 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 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① 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 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

① 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 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1、树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活力 坚强

生命力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松柏:坚挺 竹: 气节 梧桐:凄苦 柳: 送别

2、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花落:凋零 失意 菊:隐逸 梅:傲雪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高洁 坚强 留恋 傲岸

积极向上

伤感 春天的美好

人生的灿烂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脱俗 不屈不挠

逆境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微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 凄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孤)雁:孤独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瘦)马:奔腾 追求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漂泊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小雨:春景 希望 暴雨:残酷 热情 春风:旷达 欢愉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生机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政治斗争 希望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生命的易逝 露:人生的短促

云:游子 漂泊

石灰:节操 纯洁 天阴:压抑 愁苦 天晴:欢愉 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 脱俗 寂寞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6、颜色类 白:纯洁 无瑕 丧事

喜事 名望

红:热情奔放 青春 绿:希望 蓝:高雅 黄:温暖 紫:高贵 黑:黑暗

7、其他类 活力 忧郁平和 神秘 绝望 和平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命途多舛

古人: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诗歌常见意象诠释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时段: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朴美好

安逸宁静 乡村:思归 厌俗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好洁净

忘尘厌俗

思乡

思亲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朝阳:希望 朝气 夕阳:失落 消沉 活力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1古诗鉴赏的答题技巧 篇2

一、破译诗歌标题的暗示

俗话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标题就是诗歌的眼睛。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 诗人拟题时往往绞尽脑汁, 标题因而会富含诸多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类型、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因此, 在进行古诗阅读鉴赏时, 只要我们细加分析, 善于抓住标题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表现手法, 从而推断出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通过分析归纳, 笔者发现其情形大致如下:

1. 以古人、古事、古物为诗

歌标题的诗歌, 可初步推断为咏史怀古诗, 其表现手法或对比或借古讽今或写景叙事相结合, 如陆游的《石头城》、杜牧的《赤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 以一般的事物作为标题

的诗歌, 可初步判断为咏物诗, 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如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虞世南的《蝉》。

3. 以表现情感、态度的字词

作标题的, 可初步推断出诗歌要表达的是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如陆游《书愤》, 由“愤”可以推断出诗人要表达的是内心的愤懑之情;李绅《悯农》, 由“悯”可以推断出诗人要表达的是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怜悯之情;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思”则表达出诗人在冬至这天,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 有些诗歌的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涉及的时间、地点、中心事件,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秋”、“春”、“夜”、“喜”等;有的直接点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忆”、“送”、“归”等。

请看2009年江西卷的诗歌鉴赏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问: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答: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 (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 的感情。———标题就有一个“喜”字。

又如2008年江苏卷第10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 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标题就是咏史怀古诗的经典格式。

二、破译诗歌署名的暗示

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 这是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技巧。到现在为止, 高考诗歌阅读鉴赏题中的诗作基本上是文人诗, 即都有署名 (署上作者姓名) 。作者这个姓名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暗示, 因为诗人的创作风格、语言特色, 以及诗作表达的思想内容, 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是与诗人的气质、美学观念分不开的。我们只要在平时的积累中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在解答古诗鉴赏题时, 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如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其中有一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这个问题, 若从诗歌的遣词造句来分析解答, 对于大多数考生, 可以说是个难度较大的题目, 但我们若从作者本身去考虑, 就会变得简单多了。相传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 老妇人说理解了, 他才定稿抄录出去;老妇人说不理解, 他就进行修改, 直到老妇人说理解了方才罢休。这就是有名的“老妇能解”的故事。由此可知,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是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 而这也正好体现了该诗语言的特色。

此外, 如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沉郁顿挫的风格, 现实主义的手法;李白飘逸豪放的风格, 浪漫主义的手法;辛弃疾、陆游爱国情怀为主, 常抒壮志未酬之感, 豪放流畅的风格;柳永、李清照婉约含蓄的风格, 伤感缠绵、凄婉清丽的情怀;苏轼的豪放旷达, 姜夔的峭拔雅丽, 李商隐的幽婉典丽, 曹操的苍凉慷慨, 杜牧的俊爽明丽, 高适、岑参的雄浑奇拔, 孟浩然的恬淡宁静, 等等。我们只要在平时注意对这方面内容的积累, 对阅读鉴赏诗歌是大有裨益的。

如2009年四川卷诗歌鉴赏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 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包含热爱之情, 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 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陆游是爱国诗人。

又如2008年天津卷试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 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 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 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写出了夕阳西下, 炊烟升起, 绿竹、荷花清新可爱, 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

三、破译诗歌注释的暗示

古诗阅读鉴赏题中, 有些诗歌的后面会有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或是对诗人的简介, 或是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 或是对诗歌写作情况的说明, 或是对诗歌字词的解释。对于这些注释, 我们应该结合诗歌进行全面的理解。可以这样说:凡注释都有“暗示”, 因为如果没有提供需要我们加以充分利用的信息的话, 就没有必要注释了。这些注释, 或暗示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或暗示作者的情感态度, 或暗示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不一而足。如2005年全国高考天津卷中汪元量 (南宋) 的《湖州歌 (其六)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第二问是:“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考生对苏轼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应该比较容易回答, 但对汪诗所表达的可能就会有多种理解了。但是在回答时如果能注意诗后注释的暗示, 即“此诗是元灭南宋时, 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回答起来就会变得明确:一个是抒发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时的悲痛心情, 一个则是表达对历史英雄不再的感慨;一个侧重现实, 一个侧重怀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 诗歌考查的范围在不断加大, 所选择的诗歌的作者我们也比较陌生。因此, 命题者在命题时, 往往会对诗歌的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或诗中的某些字词进行注释, 我们在解题时对此应予以重视, 很多时候, 这些注释很可能就是问题答案所在。

如2009年全国卷试题: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 (726~765) :字季鹰, 华阴 (今属陕西) 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 广德二年 (764) 秋率兵西征, 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4分)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 斗志昂扬, 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 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 显示必胜的信心。

又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试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 (1) 月, 春来六上弦 (2) 。

时时开暗室, 故故 (3) 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 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 夜久落江边。

[注] (1) 瞿唐:瞿塘峡, 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 安史之乱后, 杜甫曾困居于此。 (2) 上弦:上弦月, 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3) 故故:常常, 频频。

(1)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 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

答: (1) 全诗以明月兴思情, 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 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 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 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 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 (1) “万里”突出空间范围之广, 表现了广阔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 反衬了诗人个体的渺小及孤独寂寞之情。 (2) 运用叠词“时时”, 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 与下句的“故故”相对, 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3) “夜久”强调时间之长, 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 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注释的作用可谓不言自明。

四、破译试题题干的暗示

命题者在设置问题时, 往往会在题干问题的设置上给予一定的暗示, 我们只要抓住命题者陈述问题时的这些有意暗示, 有些看似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如2008年全国高考北京卷中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 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 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 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 逐客已无家。”其中一问是:“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并作简要分析。”对于这个“要求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并作简要分析”的问题, 考生要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确实有些伤脑筋。其实命题者在陈述这个问题前就有一句交代的话, 即“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因此, 在作答时, 只要抓住“诗风接近杜甫”这个暗示, 用已知的杜甫的风格特征去回答本题就可以了, 即沉郁悲怆、深沉凝重。

又如2008年湖北卷试题: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 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 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 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 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 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 侯蒙见之大笑, 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 官至宰相。

问:《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与侯蒙词一样, 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 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 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 (1) 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 大器晚成。 (2) 《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再如2009年湖南卷试题: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 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 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 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 一帘疏雨, 梦里寻春去。

问:词多富情趣, 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 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答: (1) 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 认为春天固然美好, “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 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 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篇3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1.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豪放洒脱型。(2)忧国忧民型。(3)归隐田园型。(4)寄情山水型。(5)儿女情长型。(6)保家卫国型。(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

2.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描写。(2)烘托。(3)对比衬托。(4)比兴手法。(5)抒情方式。

3.鉴赏形象的技巧。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1)意象语言。(2)情感语言。(3)象征语言。(4)特定称谓语言。

2.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

1.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加强表达效果。例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2.表现手法:(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菊”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梅”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2)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3)注重写景:诗歌贵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方式主要有侧面烘托、以景衬情、静动结合、虚实结合、卒章显志等。

3.结构:诗歌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层层渲染铺垫、首尾照应、结构对比等。

四、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品的意义、审美趣味与感情基调。要准确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以下几种:1.思乡主题:如赞颂壮丽河山、抒发羁旅愁思、思念家乡等。2.咏人主题:如同情劳动人民、反映离乱痛苦生活;思念亲友,依依惜别、情深意长等。3.慰己主题:如抒发凌云壮志、施展才华抱负;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生平的喜悦等。4.报国主题: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感叹、山河沦丧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5.伤世主题: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等。

阅读理解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篇4

下面是六类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模式。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知识联系】

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蕴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知识联系】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主旨:诗歌具体内容+诗歌主题

三、表达技巧类 【设问方式】 手法类:

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就某一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知识联系】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高——低俯——仰虚——实动——静)描写(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正面、侧面、反面,描写还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四、语言炼字类

炼字类:这句(联或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分辨优劣。语言特色类:诗歌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语言特色,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知识联系】

1.诗眼: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2.炼字:用最妥贴、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3.语言风格常用术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

4.答题时把关键字词放在句中,结合全诗意境情感分析。表明观点即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含义包括解释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还原景象要求展开联想和想像,结合诗歌整体表述诗句所描摹的景象。

五、多角度综合类

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景与情的关系怎样?(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等表达技巧)答题时参考以上四个方面的答题模式,问什么答什么,简单分析,略有侧重。

六、开放题型类

(一)评价类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语,判断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并阐明理由。【答题示例】范成大《次石湖书扇韵》

问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二)续写类(略)附:诗歌意象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竹——气节、积极向上菊——隐逸、高洁、脱俗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柳——送别、留恋、伤感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地位的卑微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音信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历史的发展趋势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思归小雨——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暴雨——残酷、荡涤污秽的力量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狂风——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天晴——欢愉、光明云——游子、漂泊石灰——节操、纯洁白——纯洁、无瑕、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沉静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平和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英雄——追慕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的感叹乡村——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夕阳——失落、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篇5

答题技巧: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诗歌鉴赏题

答题技巧

1、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2、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5、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6、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特别提示

1、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

2、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

3、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

原则: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忠实于文本,“要什么,给什么”。

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1古诗鉴赏的答题技巧 篇6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

(一)“诗眼”炼字型

(二)名句赏析型

(三)表达技巧型

(四)语言特色型

(五)情感赏析型

●答题技巧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5)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6)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义。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示例2: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阔”字更好。“阔”是空阔、开阔之意;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且“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失”字更好。“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示例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答: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示例2: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自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此句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鲜明。

●题目形式

(1)第一文库网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示例1: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示例2: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答题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1: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2、谈谈你对这首诗整体的理解。

●答题要点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示例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思想?

答: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示例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作业布置

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填两个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答题技巧 篇7

一.景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鉴赏设题, 一般是问“有哪些意象”、“描写了哪些景”、“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分析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或“这些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不管以什么样的题型考察, 答题时均可以遵循四大步骤:找———描———点———析。首先找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然后描绘这些形象所组成的画面, 再点出诗人写景所用的手法, 最后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示例一: (2007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第一步, 找出景物形象:“新晴”下的“南亩”, “倾家”而出的农人;第二步, 描绘画面:雨后, 阳光明媚, 农人全家在农田里正辛勤地耕作;第三步, 点出手法: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第四步, 分析情感: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参考答案]尾联写了雨后, 阳光明媚, 农人全家正在农田里辛勤耕作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 给前面所绘的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 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 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示例二: (2009年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1)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 (2) 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1)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2) 青旗:酒旗,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解析:第一步, 找出景物形象:“柔桑”、“嫩芽”、初生的“蚕”、“平岗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第二步, 描绘画面: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第三步, 点出手法:借景抒情;第四步, 分析情感: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诗人借景抒情, 表达了自己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

二.事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诗歌一般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人格追求。事物形象类的设题一般是“诗歌描写了怎样的形象”“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回答此类题可以遵循三大步:归纳事物特点———点明方法技巧 (拟人或托物言志) ——分析思想情感。这样答题可以不遗漏要点。

示例一: (2009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 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 (t uò) , 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 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 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 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 即严武, 受封郑公。箨 (tuò) , 笋壳。帙, 包书的布套。

问: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请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第一步, 归纳事物特点:嫩、新、阴凉、净、香;第二步, 点明方法技巧:托物言志;第三步, 分析思想情感:寄寓了诗人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的理想。

[参考答案]竹的形象:嫩竹新出, 竹影阴凉, 雨洗竹净, 风送竹香。诗人托物言志, 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 不要摧残人才 (答案符合诗意, 言之成理即可) 。

示例二: (2010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解析:本诗设题很清晰, 恰好反应了上面所说的三步。只是顺序不同而已。

[参考答案] (1)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 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 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 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 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人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鉴赏设题一般是考察人物形象的特征和人物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类设题一般是“刻画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怎样的性格特征”或“怎样刻画人物形象”, 回答此类题目也可以遵循与事物形象鉴赏相似的三大步:第一步, 分析形象特点;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

示例一: (2008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联系其写作背景, 回答问题。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 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 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 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 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 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 侯蒙见之大笑, 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 官至宰相。

问: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解析:第一步, 分析形象特点:根据诗文和注释, 可分析出词中人物幽默、乐观;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借事抒情;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表现了诗人受人讥讽后的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和其志向的高远。

[参考答案]诗人借事抒情, 表现了人生态度: (1) 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 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2) 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 他不自卑, 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3) 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 “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示例二: (2010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访隐者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 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结合第三、四句, 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第一步, 概括形象特点:“山翁”足不出户, 无人造访, 隐居世外;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采用了侧面烘托;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参考答案]本诗写了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 足不出户的隐居生活, 通过描写隐士居处幽僻的景色, 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环境侧面烘托, 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法无定法, 同学们应根据情况灵活应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 上面所谈的步骤还是应了熟于胸。只有熟练掌握了上面的技巧,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才能手到擒来, 迎刃而解。

上一篇:质检员上岗标准下一篇:绍兴东湖公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