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答题方法例析(教师中心稿)

2024-09-1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例析(教师中心稿)(共2篇)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例析(教师中心稿) 篇1

古诗鉴赏及答题方法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例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⒅羌笛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⒇鸿鹄

例如: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感遇二首》柳宗元)

六、古诗鉴赏答题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七、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八、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其一)春 望 杜甫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赖春色到江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便教莺语太丁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古诗词的鉴赏题及答题方法 篇2

古诗词鉴赏题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题目又有各自具体的解题方法和答题程式。

一、炼字、炼句型

1、炼字型

【提问方式】①诗词文本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②诗中某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③某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说明理由。④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个字?请赏析。

【分析】答炼字型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看,应放回句中,特别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等来分析。

【答题程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后明确形象,再现景象、情景。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④末尾最好点名:所以这个字用得极为传神。

【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2、炼句型

【提问方式】①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②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③你从这名句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④这句诗现在被赋予什么新的含义?⑤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分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通常要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主题思想。

【答题程式】①指出修辞手法;②分析句子的含义或引申义;③点明“表达……感情”、“抒发了……情趣”、“表达了……志向”或“渲染了……环境”等。

【示例】

清平乐·独宿俘山王氏庵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二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简要赏析“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这两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屋外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渲染了词人所处的恶劣环境;句中的“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的情景拟人化了。(意对即可)

二、分析形象,意境型

1、形象型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有何特点?②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③这个形象设计得很巧妙,请简述它巧在何处。④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什么寓意?

【分析】①懂得形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②形象蕴涵诗人的思想和情感。③要根据诗词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④熟悉一些诗词形象的基本寓意。

【答题程式】①找到形象并明确其类别,展示形象;②概括形象基本含义、具体特点或结合诗词主旨分析作者写此形象的原因;③揭示作者情感,即形象的意义或者指出该形象的作用、效果。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参考答案:①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③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2、意境型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②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词客情感的物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具体说来: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答题程式】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不必每个景物都写到),用自己的语言把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摹出来。②用简练的词语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雄浑壮丽、沉郁忧愁、开阔苍凉等,关键要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据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屠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②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③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三、情景描述型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②概括作者描绘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白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分析】①审清题意,把握准题干信息,不能将题意中描述画面理解为字面上的翻译。②要反复阅读,品味语言,读懂诗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③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主题,体味文本中描绘的意境,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细致描绘。

【答题程式】依照题目指定的范围,紧扣诗词句子中描摹的物象,加以描述。

【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给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参考答案: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四、赏析思想情感型

【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③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分析】解答时,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答题的词语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寄情山水、怀才不遇、蔑视权贵、离愁别恨等。

【答题程式】

①这首诗词通过塑造……形象或景物,写出了……情境或氛围。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③组织语句时的常用格式:“诗(词)中(通过)描绘(塑造)了……的景物(形象)。或者通过……对比,诗人抒发(表达、寄寓、歌颂、批评)了……的情感(品质、情操、观点)等。”

【示例】

吴门道中二苜(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

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

一蓑烟雨湿黄昏。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五、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语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有何效果?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分析】解答时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艺术技巧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运用的好处,再谈谈作者的情感或手法的妙处。此外,常用术语有:①表达方式(往往是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②表现手法——烘托、对比、象征、虚实结合、用典、小中见大、动静结合等;③修辞方法——比喻、夸张、对偶等。

【答题程式】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修辞手法)。②结合诗句具体阐释为什么说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运用该手法的好处、效果或表达出诗人……感情或揭示了……的道理。

【示例】请赏析戎昱《移家别湖上亭》的表现手法。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面对春风荡漾的湖面,看着朝夕相处的柳条、藤蔓和黄莺,诗人却要搬离久住的湖上亭,与它们分别。以这些景物衬托了诗人无限的眷恋之情和离别的伤感。

六、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分析】应从诗歌的语言风格或特点来解答。常用术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A从语质上分,有朴素型的,如明白如话、简洁洗练、清新淡雅、平淡自然等;有华丽型的,如辞藻华丽、绚丽秀美等。B从表意上分,有明快型的,如平易明快、悠扬轻快、直率奔放;有含蓄型的,如含蓄凝练,隽永委婉、低回婉转、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当然也要熟悉一些作者的语言特色,如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等。

【答题程式】

①总体评价,即用简明的词语准确点明语言风格。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为什么说是这种语言风格。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理想等。

【示例】请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②“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朴素自然。③诗人用这种清新明快的语言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七、诗句比较辨析型

【提问方式】

有人认为这句诗好,有人认为换成那句诗好,你觉得呢?

【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作中找到理由,并加以阐述。

【答题程式】①明确诗句涵义。②简洁语言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或反对,或褒,或贬,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清远市田家炳中学学习心得下一篇:送韦员外还京,送韦员外还京崔峒,送韦员外还京的意思,送韦员外还京赏析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