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鉴赏

2024-06-27

古诗词曲鉴赏(精选7篇)

古诗词曲鉴赏 篇1

古诗词曲鉴赏

九年级上册

一、阅读《关雎》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是说男女之间的爱快乐而不放荡。“哀而不伤”说的是追求失败了,失恋,即使有些失落的情绪,不必过度伤感,更不至于悲痛欲绝。

3、《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4、赏析诗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答:前一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思恋之情。“辗

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体现了诗经的韵律美。

5、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

追求,突出表现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爱情观。

二、阅读《蒹葭》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本诗选自《诗经

秦风》,是一首典型的()诗。

5、文中“宛”字用得极其精妙,试分析。

答:“宛”是“宛如、若、像”的意思。这个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

6、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本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

发了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三、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花来比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表达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2、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惆怅、惜别、和思念之情。

3、请分析“即”“忽如”的表达效果。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见雪景时的惊异神情。

4、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5、对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提出一个疑问。

如:为什么武判官走出很远诗人仍然目送着? 从“山回路转”看出路途是什么样的?

6、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表现了雪中送别的真挚情谊。

7、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花喻雪的写景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9、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借自然景物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0、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感情真切,韵味深长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四、阅读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

2、说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含义。

“一般滋味”的含义是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3、“锁”在词中的意思是:锁住。

4、与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5、“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了作者无法言说、无法摆脱的离愁,其中“别是”历来被大家所称道。请简析你对“别是”的理解。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6、《相见欢》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亡国的无限愁绪和无尽的悲哀之情。

7、李煜的《相见欢》一词中以“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和万般无奈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五、阅读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1、请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既是现实生活里的春景,也是词人往昔美好生活情感的记忆。“花落去”是伤春,“燕归来”是伤别,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富含哲理。

2、分析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

示。

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时光年华易逝难留的愁苦与无奈,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警醒后人,应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给自己留下无奈和哀愁。

3、“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什么内容,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

答:写出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孤独和失落。与之呼应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4、这首词中描写了什么时节的哪些景物?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变化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

5、《浣溪沙》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6、晏殊的《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表明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九年级下册

一、阅读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的句子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的写景名句,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是诗人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饮酒》一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抒发了诗人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

5、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6、谈谈你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解。

这句关键在“悠然”一词,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主观情感已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从而进入一种分不清哪是我,哪是景的境地。

7、首句中“庐”的意思是:简陋的房屋。

8、谈谈为什么不能将“见南山”的“见”字改为“望“字?

答:因为“望”字是主动地看,而“见”字是不经意看见 的意思。“见”字能够写出诗人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七年级

二、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2、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

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诗蕴含了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3、本诗前两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

4、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颈联表达了作者高兴、喜悦的心情,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尾联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生” 和“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6、《次北固山下》一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全诗文辞优美,意境开

阔,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

三、阅读杜牧的《赤壁》,回答下列问题。

1、《赤壁》一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本诗借古伤今,对周瑜做出异于史家的评判,慨叹周瑜的丰功伟绩多靠历史机遇的成全,暗叹自己生不逢时。

2、本诗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谁?

答:是唐代的杜牧。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感慨自己空有满腹才华,但缺少周瑜那样好的机遇。

4、《赤壁》一诗属于哪一类诗?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属于咏史诗。特点是借史实抒发作者的情感。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古诗词曲鉴赏 篇2

1 妙解茶事

古诗词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古诗词曲中展现了丰富的茶文化。由于古诗词曲带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体现, 因此, 将古诗词曲中的茶文化进行翻译并非朝夕之事, 而想要将原文中的文化意蕴传达出来更非易事。翻译不仅仅是一种字符的转换, 更是一种含义的再创作过程, 是译者思想理念与审美价值的体现。因此, 文学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统一, 更是两种文化的提升。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语言由词汇组成,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不同语言的词汇在对等时双方势均力敌, 在不对等时, 一方处于优势。如果两种语言能够对等自然更好, 如果不能对等, 就要争取优势, 在统一下得到提高。译文是统一的结果, 译文能够改变一方的劣势, 使双方相对等, 甚至发挥一方的优势。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事也纷繁复杂, 只有真正将其中繁琐之处化解而出, 译出茶诗中的意境之美, 才能真正传达出原文的思想内涵。例如在《红楼梦》中的《四时即事之冬夜即事》中写道:梅魂竹梦已三更, 锦罽爽鸟衾睡未成……却喜侍儿知试茗, 扫将新雪及时烹。文中介绍了在三更后, 窗外的优美景致, 暗香浮动、青山白头, 梅竹相映, 冰雪之态更显孤傲, 松影婆娑, 胭脂尽心酸, 无奈无写处, 只得唤侍儿扫新雪以用来烹茶。文尾处谈到了茶事中的烹茶, 如果直接以字面含义译出, 读者恐怕很难体会作者的用意, 但是如果能够化解茶事的含义, 则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茶情意韵。译者将原文中的扫将新雪及时烹译得恰到好处, 此译法可以看出译者对我国传统茶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陆羽的《茶经》中曾记载, 茶水高为山水, 中为江水, 下为井水, 因此, 茶水有不同出处, 方能显现茶之贵贱。在《红楼梦》中, 雪水煎茶被妙玉用来招待宝黛二人, 此妙论精彩绝世, 由于雪有清寒之感, 茶有清神之效, 因此, 二者相配更能够使人心情愉悦, 清新脱俗。由于文中提到试茗要烹烧的火力恰到好处, 才能够使茶香更加持久, 即为好茶。因此, 在翻译之时化解为新雪烹嫩茶的妙趣之境, 不仅充分地展现出译者深谙茶事之道, 同时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使其充分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艺术之美。

2 甜与苦的自如转换

在茶诗词的翻译中, 译者希望可以将神似作为翻译标准, 最终达到一种较高的目标, 不仅使读者了解原文含义, 更能体会原文意境之美。在译事过程中, 译者要在尊重原文内容的基础上, 不仅译文含义与原文相同, 而且要达到一定的神似, 能够与原文合二为一, 由于译者本身的审美价值的体验而使其具有更自由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但是这种自由一定要在尊重原作者的前提之下, 也就是说, 翻译不仅仅是对原文作者内容含义的正确理解, 更是对其言外之意的深刻感知和理解。所谓的理解和创造自由, 也会受到一定制约, 否则, 翻译的结果往往会误解原文, 使读者误会。茶事活动是传统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不仅形式多样, 而且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的范围也较广。在茶事翻译时, 往往会对茶色、茶味等内容进行介绍, 这些内容所涉及的种类繁多, 每一种类都有独特的表现手法, 如何才能真正将译文忠于原文, 并能译出其言外之意, 正是翻译实践的关键所在。例如在《浣溪沙》中写道:谁念西风独自凉……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此诗为悼妻之作, 情景凄凉。作者怀念亡妻, 极尽思念之感, 虽然天人永隔, 往事却历历在目, 心中悲苦, 不禁泪如雨下……词中满含深意, 香茶涩味, 令人无限感慨。茶性寒味苦, 而苦后又令人无限回味, 无法忘怀, 正如作者心中之感。作者从曾经与妻共处的画面中感受到了温馨的点滴, 使得内心无法忘怀, 如何将这一情境生动地译出, 真正传达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正是原文所要表现的意境之美。译者将甜与苦之味相交换, 曾经的作者与妻子琴瑟和鸣, 一对才子佳人, 爱情甚是甜美, 茶味虽苦, 但却在口中无限回味, 甜味无穷, 在译者甜与苦的自如转换中, 使诗中之意蕴表露无遗。

3 清晰的茶文化意象

意象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意的融合, 或者是主观情意在客观事物中的表现。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服务于诗歌意境的, 因此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意象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正是这些特点才使其在不同的诗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力, 只有对意象进行界定, 才能使其表现出的语境更具有针对性。虽然诗词的翻译没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 但是要与原作的意象相近。因此, 在对茶文化的意象融入到英语翻译中时, 首先要考虑到茶文化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内涵意蕴, 并采取相应的译法, 使其茶文化意象更加清晰化, 进而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茶文化的审美意境, 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 以获得精神的愉悦享受。例如《过山农家》中写道: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表晴。诗中介绍了一幅自然的农家场景, 诗境也从最初的幽静进入充满喧嚣的氛围当中。诗人在展现劳动场景时, 也充分地反映出了其自然纯朴的山农本色, 使全诗的色调更加明朗, 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体验。在诗中, 茶作为一个体现茶文化的意象, 虽然单纯的焙茶本身并没有过多含义, 但是当它成为诗中的意象时, 就传达出不同的意思, 因此, 为了能够将诗人的情感更鲜明地表现出来, 使诗中的审美意味得到更好的展现, 在译文中, 将焙茶烟暗作为一种茶文化意象出现, 诗人借此来展现农人纯朴自然的性格, 使整诗都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在翻译时, 为了能够使读者理解更容易, 获得更丰富的精神体验, 可以采取清晰的意象译法, 从中感受茶境之美, 同时也能够更真实地传达出原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审美感受, 是极具表现特色的译法。

4 俚语的通合

在古诗词中, 作者常常用正面勾勒出整诗的情感主线, 然后再配以渲染, 使整诗的气氛与环境更加匹配。点面的结合是十分协调的, 失去任何一点都会使诗词失掉意蕴之美。点与面之间, 有很强的呼应性, 只有相互照应, 才能相得益彰, 否则, 不仅无法真实再现原诗内容, 也会将原有的意境破坏掉。在茶文化的翻译中, 点面结合的方法也是十分适用的, 尤其是对词诗中的俚语, 可以通过对俚语的通合翻译之道, 使翻译更加贴切, 能够更加传神地传达出原文的意境之美。例如《折桂令》中写道:倚蓬窗无语嗟呀, 七件儿全无, 做甚么人家……茶也无多, 醋也无多……此曲中情声合韵, 恰到好处。其中多处用到了俚语, 通俗易懂。贫穷人家倚窗无语, 只能声声叹息, 却无自解之玥。最基本的七件事却不足以, 柴如似灵芝一样贵重, 油仿佛甘露般珍贵, 米如丹砂般缺少, 尽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但仍令人感同身受。其中茶与醋运用了排比, 更增添了文中的心酸与沉重之气。生活如此艰难, 温饱都无法解决, 又谈何去逍遥自在呢, 曲中充分展现了下层民众的辛酸生活。作者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技法, 通过俚语的运用使全文充满了自然清新之气, 也突出了茶的重要性。如果在翻译中采用俚语的通合之法, 可以在传达茶香意蕴的同时也突出了俚语特点, 那么就能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无限的趣味, 感觉更加亲切自然。而其中俚语的巧用也能够使译文更加具有韵律, 和谐而雅致, 使译文与原文之间更加相符, 实为妙译。

茶是自然之物, 雅俗共享, 而茶事活动纷繁复杂, 能够展现丰富多样的茶文化特色。在古诗词曲的茶文化翻译中, 想要真正传达出完美的茶文化意象与内涵底蕴, 绝非易事。因此, 茶事繁琐, 翻译不易, 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从妙解茶事、甜与苦的自如转换、清晰的茶文化意象、俚语的通合等方面对古诗词的茶文化翻译进行分析研究, 才能真正了解茶事译事, 积极促进茶文化英译的发展与传播, 使中国传统茶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摘要: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本文以中国传统茶文化为基础, 对古诗英译中出现的茶文化翻译进行了分析讨论, 希望能够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古诗词曲,茶文化,英译

参考文献

[1]郭著章.唐诗精品百首英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29.

[2]吴小英.唐宋词抒情美探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255-256.

[3]许渊冲.汉英对照元曲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457.

[4]翁显良.以不切为切——汉诗英译琐议之一[J].外国语, 1981, (5) :28-30.

古诗词鉴赏—词曲(二) 篇3

[仙侣]醉中天 咏大蝴蝶

王和卿

弹破庄周梦①,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难道②风流种,唬杀③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注:①庄周梦:据《庄子齐物论》载,庄周曾在梦中化为一只蝴蝶轻盈地飞动,醒来不知是自己化作蝴蝶还是蝴蝶化作自己。②道:描述。③杀:助词,用在动词之后,表示程度深。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大蝴蝶的哪些活动?这只大蝴蝶具有什么特点?

(2)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描写这只大蝴蝶有什么寓意?。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小桃红

盍西村

杏花开候不曾晴,败尽游人兴。红雪①飞来满芳径,问春莺,春莺无语风方定。小蛮②有情,夜凉人静,唱彻醉翁③亭。

注:①红雪:像雪花一样飘落的杏花花瓣。②小蛮:指歌女。③醉翁:欧阳修自号醉翁,曾作《醉翁亭记》,这里是作者自指。

(1)“问春莺,春莺无语风方定”一句,诗人问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问春莺?

(2)在这首曲里,诗人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①,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②,有白衣③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①堪题:值得写,值得描画。②泼醅(pō pēi):通“酦醅”,重酿未滤的酒。③白衣:指平民百姓。

(1)在这首曲里,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山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诗人为什么要学陶渊明归隐山林,借酒浇愁呢?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这首曲运用了哪些意象?诗人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本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对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寿阳曲 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1)一场夜雨把诗人从梦中惊醒过来,诗人梦到了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2)诗人把夜雨比喻为离人的眼中的泪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说明与检测古诗词曲 篇4

《说明与检测》古诗词曲测试题

【主编阮兴刚】

1、--------------------------,却话巴山夜雨时。

2、几处早莺争暖树,--------------------------。

3、------------------?归雁洛阳边。

4、我寄愁心与明月,----------------------。

5、长风破浪会有时,------------------------。

6、闲来垂钓碧溪上,--------------------------。

7、-------------------------,长夜沾湿何由彻。

8、潭西南而望,------------,明灭可见。

9、人生自古谁无死,-----------------------。

10、安得广厦千万间,---------------------。

11、苟全性命于乱世,-----------------------。

12、杜牧在《泊秦淮》中用“------------------------,-------------------------”表达出对官僚豪绅不顾衰微国运,沉溺酒楼欣赏亡国之音的强烈不满。

13、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生事物无比美好,总会代替旧的事物,正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的那样:“------------------------,-----------------------”。

14、李白《行路难》中运用典故表明他虽遭权贵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句子是:“-----------------------,-------------------------。

15、“中国梦”让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振奋,令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华民族“----------------,-----------------”(杜甫《望岳》)的雄心壮志。

16、“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让人想到《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 1

阮老为你整理古诗词曲测试

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

17、晏殊《浣溪沙》中表达惋惜和欣慰交织的情感并深蕴着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18、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歌颂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19、面对离别,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吟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眷念之情;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叹“--------------------------,------------------------”,表达了对归京友人的不舍之意。

20、从“神十”顺利升空到“嫦娥三号”探月,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飞天的梦想,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怀着“-------------------------,------------------”(李白《行路难》)的志向,奋发有为,报效祖国。

2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来表现老师有学问,知名度高。

22、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小时候,我们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跟着孟浩然吟诵“春眠不觉晓”;长大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让我们感受到山高水长的深情厚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让我们体味到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希望重新受到朝廷任用、报效国家的句子是:------------------------,----------------------------。

24、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李煜的“--------------------”(《相见欢》)借梧桐写出了自己国王被囚的深深寂寞;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杨花衬托了自己对朋友遭贬的无限忧伤;白居易的“-------------------------,2

阮老为你整理古诗词曲测试

----------------------”(《钱塘湖春行》)借莺歌燕舞,表现了的西湖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25、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与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26、传统经典文化能够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面对得失时,我们应该具有《岳阳楼记》中“---------------,----------------”的豁达胸怀;陷入困境时‘我们应该拥有《游山西村》“----------------------,----------------------”的坚定信念;被人误解时,我们应该保持“人不知而不愠”的宽容心态。

27、《论语》中概括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名句是:----------------,-----------------。

28、“人生贵相知”,真挚的友情能带来温暖与慰藉。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细细叮咛,蕴含着对远行朋友的深挚情谊;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的浓浓愁思,抒发了对被贬友人的深切关怀;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用“-----------------,-------------------“的殷殷劝告,表达了的宦游友人的真挚勉励。

29、王维《使至塞上》中运用典故,暗指唐军在前线战斗屡获大捷,唐帝国声望已远震域外的句子是:-------------------,------------------------。

30、中华诗文,含英咀华,一次洗礼,一次收获;漫步潼关,体会张养浩”伤心秦汉经行处,----------------------“的无限伤感;泛舟赤壁,感受杜牧”-------------------,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兴亡慨叹;登临岳阳楼,领略范仲淹“------------------,-----------------”的旷达胸襟。

31、醉翁之意不在酒,----------------------------。

32、-----------------------------,隔江犹唱后庭花。

3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34、几处早莺争暖树。

35、--------------------------,不亦君子乎?

36、峰峦如聚,-----------------,------------------------------。

阮老为你整理古诗词曲测试

37、--------------------------,铜雀春深锁二乔。

38、塞下秋来风景异,---------------------------。

39、重岩叠嶂,-------------,-----------------------,不见曦月。

40、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2、---------------------------,病树前头万木春。

43、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4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5、--------------------------,却话巴山夜雨时。

46、岱宗夫如何?-------------------------。

47、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

48、---------------------,-------------------,贤者能勿丧耳。

49、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游子漂泊在外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50、乡村景色常常入诗入词。“--------------------,----------------------”(《饮酒》)借乡村美景,写出了陶渊明归隐后的恬静心境;“------------,----------------------”(《游山西村》)写出了山西村周边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特殊境界。

51、《岳阳楼记》中“----------------------,----------------------------”两句,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5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古仁人志士共同的人生追求。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的诗句来表达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闲赋在家的辛弃疾,醉里梦里也不忘自己杀敌立功的愿望,在《破阵子》中用“--------------------,--------------------”的诗句来生动的再现激烈的战斗场面。

5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54、我们应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面对当前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正如王安石《登飞来峰》诗句中所说:“---------------------------,------------------------。”

阮老为你整理古诗词曲测试

55、绿色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我们学过许多歌咏绿色的古诗词,请任意写出三个分别含有“绿”字的诗句:①---------------,------------------;②------------------,------------------;③---------------------,--------------------。

56、在《曹刿论战》中,具体描写曹刿小心谨慎地观察敌情的语句是:“-----------------------,---------------------------”。

57、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启发我们虚心取人之长;刘禹锡的“-----------------------,----------------------”,启发我们面对人生挫折、失意要学会达观。

58、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呐喊,是志趣的表达。李商隐的“--------------------------,--------------------------”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文天祥“-----------------------,--------------------------”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的英雄气概;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表达了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丹心。

5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表现杜甫关心天下寒士的宽广胸襟与美好愿景的诗句是:“------------------------,---------------------”!

60、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绝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61、李白在《行路难》中坚信自己报效国家的抱负终可实现,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62、古诗常蕴含着哲理,给我们以启迪。王湾《次北固山下》中“-----------------------,5

阮老为你整理古诗词曲测试

----------------------”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告诉我们人生虽曲折坎坷,但一定要乐观自信。63、子曰:“岁寒,---------------------。”(《论语》)形象地阐述了身处浊世更显君子风范的哲理。

6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中“------------------,----------------”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65、为国效力是大漠边关永恒的歌。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借“燕昭王筑台”的典故把这首歌唱的慷慨激昂;范仲淹《渔家傲》中的“-------------------------,-------------------------”通过刻画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把这首歌唱的苍凉悲壮。

66、面对离别,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为归京的友人吟诵“------------------,----------------------------”,心情黯然;白居易却是“------------------------------,----------------------------”(《钱塘湖春行》),心情飞扬。

67、诗歌讲究炼字,寥寥几笔,便意味悠长。“枯藤老树昏鸦,------------------------”描绘出一幅村野图;“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出一幅江南月夜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一幅大漠夕照图。

古诗词曲鉴赏 篇5

浩口中学

文朝丽

邵礼生

何光兵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

2、会品析诗词曲的语言。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写作技法的鉴赏。

学习重点:古诗词曲赏析的解题方法。

一、导入语

通过研读2012年“三市一企”考试说明可知,古诗词赏析材料选自人教版和语文版课标实验教材(7—9年级)中的所有古诗词(人教版“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除外)。考查角度一般从思想感情、主要内容、名句赏析、语言分析等角度入手,所以复习时应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训练,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探索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例题演绎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⑴ 诗中间接点明诗人出使边塞季节的词是“__”。(限2个字)⑵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交代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的沙漠中,烽火台燃起一股浓烟;在苍茫中见到一轮落日在黄河的尽头,使人感到荒凉而温暖。

D.从诗题“使至塞上”以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⑶ 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做边思:诗歌赏析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解答方法有哪些?

归纳记录:

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5、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二)实战演练之客观题解答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回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的焦灼。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情调。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答案:A “焦灼”不妥。《蒹葭》虽缠绵悱恻,但朦胧、幽美,和《关雎》一样“哀而不伤”,是求之不得的怅惘。

方法小结:做这类客观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表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或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 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5、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三)实战演练之主观题解答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⑴ 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____。⑵ 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小结:做这类主观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四)实战演练之各显身手

1、对《天净沙 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想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秋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其中。B.颔联炼字精妙。“随”字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3、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⑴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_____。

⑵“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_____比喻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____效力的思想感情。

4、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⑴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的心境。

⑵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_____的景色。

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古诗鉴赏 篇6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4.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1分)

▲ 25.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3分)

▲ 24.【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解答这类试题,必须熟悉诗歌的主要内容,并且作出详尽的分析。首先前三句中描写的景物:雨、青草、池塘、蛙,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答案】(1分)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意对即可)2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的赏析。“闲”是没事做,因为客人未到,可知等的焦急的心理,诗人当时侯客不至,心情或是无聊或是烦躁或是不安。

【答案】(3分)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2分,意对即可)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1分,意对即可)

迎 燕(宋)葛天民

咫尺① 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①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1.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能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

2.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解析】本题是对古诗词识记能力的考查。可根据下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提示,马上就可想到上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来,但要注意默写时不能有错字。

【答案】旧时王谢堂前燕。

2.【解析】本题是对诗句中关键词语鉴赏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既要结合全使内容,又要联系诗词主旨来思考,可从“旧帘”在诗中与某些内容的照应关系、构成的修辞特点以及诗人情感等方面来组织语言,只要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答案】①“旧帘”表明这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家庭,呼应首联的“寻常百姓家”。②“旧帘”是小燕子顺利找到前一年住过的人家的标志。③“旧帘”与上句中的“新燕”均为名词,词性相对,符合诗歌的对仗要求。④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答到三点即可)

3.【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解答这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句子中“翅湿”“泥香”等重点词,把燕子衔泥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切忌只作句子翻译。

【答案】示例:春雨绵绵,小燕子扑扇着翅膀忙着衔泥筑巢,细雨沾湿了双翅,嘴上衔着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意近即可)

纳 凉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注】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1.前两句,“①”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成了诗人 ②的心境。

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十、1.【解析】此题考查字词赏析能力。根据提干提示,关注前两句,理解其大意;然后采用逐字比较排查的方法,抓住“柳外凉”三个字前面是“追”字可确定(1)的答案。(2)处,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角色体会诗人找到了心仪的纳凉之处,一边纳凉,一边观景的悠然、闲适、自在心境。

【答案】①追 ②(纳凉时)悠闲自在 2.【解析】此题考查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理解全诗大意,体会诗人笔下诗情画意的美,以及心境的悠然、惬意,再根据“风定池莲自在香”中“风”与“莲”的常用寓意,即可领悟诗人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人生追求。

【答案】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

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

九、1.【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意境的描述。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更好。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本事的前两句写景,所以描述画面时应抓住前两句描述即可。

【答案】日落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三两户人家。描绘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诗歌常用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此类题作答时应注意三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拟人和反衬。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 :代指故乡.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1.从首联、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节。(2分)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如情感,请作赏析。(3分)

八、【解析】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第1题要求根据关键词语推断节日名称,按民间习俗,九月初九这一天,中国人都要登高望远、怀念亲人,所以,从两句中的行为动作可推断出节日是重阳节。第2题要求回答诗词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解答时,可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答案】1.登高;望远;重阳。2.“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解析】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

【答案】白云堆 深林 2.【解析】本题是对诗句鉴赏能力的考查。诗的最后两句是写樵夫挑柴下山的情景,“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不说是樵夫挑柴,而说挑的是蝴蝶,语句含蓄,意蕴颇丰,一种生活的悠闲自在其中,一个“竟”字表现了喜出望外,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

古诗词曲鉴赏 篇7

摘 要: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交通不便,音信难寄,于是羁旅行役人思归,闺妇思夫,中国古典诗坛上便多了一种抒发相思别情的诗。这些诗歌因其表意的真切,情感的幽咽缠绵,表现手法的独特丰富,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文整理归纳了古典诗词歌赋抒写离愁别恨常用的几种方法:想象、日暮之景、衰飒秋景、月、比喻、夸张、谐音双关、迷蒙烟雾、长亭等方法。

关键词:中国 古诗词曲 抒写 离愁别恨 常用方法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原野上流淌着一条相思河,这条河源远流长,从每朝每代每个天涯海角人的心河里流出,从“诗三百”流来,流过“离骚”,流过“汉乐府”,流过“唐诗”、“宋词”、“元曲”……它悠约缅邈,潆洄盘旋,清泣悠咽,如怨如诉……

“悲欢离合总无情。”古代社会交通不便,音信难寄,于是羁旅行役人思归,闺妇思夫,上演了一幕幕动人的相思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般难分难弃,引得多少代人感叹唏嘘。我们不妨将这方面作品拿来赏读,却不期发现古诗抒写相思别情另有绝招,姑且称之为“神来之笔”。笔者分析如下,以讨大家之正。

一、借想象抒写思念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思维一旦插上想象的翅膀,将会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于是遥迢的路途似乎消失,思念的人则会“如期而至”。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岗,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国风·卷耳》

这位采卷耳的妇女,才采了浅浅一筐就坐在路边想起在外的丈夫了,她想象丈夫驾车登山,饮酒遣怀,思念自己,最后马儿疲病,仆人病到,何等恓惶。通过想象将思妇的殷殷牵挂,忧心忡忡之状生动再现出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江城子》

“悲莫悲兮生别离。”“不思量,自难忘”,不思是思,思何甚!思念如山泉汩汩,自溢难禁;思念的人如秋风秋雨中枯枝败叶,憔悴消损。梦中相逢,泪眼向对。“料得”三句,又设想亡者肠断月明之夜,亡者如此,生者何似!“明月夜,短松岗”,化景为情,其情何堪!每读至此,感人泣下。

类似的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些想象是合情合理的,抒写的都是人之常情,朴质不矫作。古人云:“古诗贵朴质,质朴则情真。”故能感人。

二、以日暮之景点染思情

对故国故土的眷恋是旅居异地之人的一大情结。“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这是多么强烈的思归之情。也许正是暮霭残照,迷离淡烟之温馨静谧,点染了游子对家园的情愫;也许正是暮归的鸦雀牛羊让游子徒生眼羡,才有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慨叹,才有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千古断肠之句。日暮烟波之恍惚迷离与乡愁悠悠相因相依,相含相吐,乡关何处,乡愁何甚!又一次日薄西山,漂流异乡的游子,踟蹰傍路,无家可归。本应日暮则归,然日暮不归,反衬妙极。

三、以衰飒秋景烘托思情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群雁辞归,远行人触目伤怀,因景添愁。“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在这里动用几种最能表现秋意凄清的意象:碧远的天空、飘零的黄叶、一阵紧似一阵的西风、南归的大雁、经霜红叶,恰好折射出崔莺莺“心中之秋”——离愁别恨。“泪染霜林”一笔,更是至情所致。这里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秋之怆凉衬托人心苦怨。“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夫之

四、以禽兽能归反衬人之不能归

“黯乡魂,追旅思”这是多少游子的心理共鸣,然而自然界总是无情地刺激他们敏感的心。屈原在《哀郢》结尾处抒写对故国的怀恋:“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为了表达对祖国的怀恋,以禽兽尚能怀恋家园反衬自己无法回归的深重悲哀,于是“狐死首丘”执着的家国之思一代代流传下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女子思念远游之人,以鸟兽知归来反衬人不如物,此种感情读来令人回肠荡气。类似诗句还有“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五、借“月”抒写相思

“月”以其清远高洁之貌,娴雅幽静之态,倍惹人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融融月色传达着离别人彼此之间的问候和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多么美好的祝愿啊!月亮她善解人意,人缺月缺,人圆月圆;她也故意为难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仅是离别之人互递情意的使者,也是游子牵系家园的一根丝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虽有悖自然之理,却是至理之情。

六、用比喻抒写离愁

感情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何以抒写得形象可感呢?比喻是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根据所比事物之不同,分述以下:

1.以流水不断喻思情缅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春水之浩荡肆恣,奔泻千里之势喻亡国之囚的故国之思可谓形到神随。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以滔滔江水喻别情,真挚动人。

2.以春草喻离情 “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 春草青青,青惹情生;春草广多,离情无垠;春草滋蔓,情思不断。“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触动了人的离愁,而草自青青,故曰无情,以草之无情又衬人之有情,可谓神笔。同类诗句“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

3.以“车轮转动貌喻百结愁肠 汉乐府民歌“离家日以远,衣带日已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浓重深厚的乡愁无法排遣,就像车轮似的在自己肚子里回环辗转。这一比喻非常形象。

七、用夸张写相思之甚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的末章三句,用递进夸张手法抒写无法排遣的惆怅之情,表达了有情人别离后的殷切思念。李清照抒写对丈夫的思念“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因思念之甚以致人比园子里的黄花还要瘦损。

八、用谐音双关抒情

1.“柳”谐“留” 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习。“柳”即挽留,表依依不舍。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主人为朋友于客栈设宴饯别,店外被朝雨洗润得鲜亮的柳叶辉映得满室青青,柳色青青,别情依依。这里景即情,情即景。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的也是折柳送别。李白更有诗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里的春风好似知人别苦,故意不吹柳条,不使柳条发青,人们也因此不再折柳,不再送别了。表达了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离别之苦。

2.“丝”谐“思” 抒写思念,为了避免简单直露,一览无余,用“丝”谐“思”,语意双关,诗歌感情在大胆抒发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增强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尤以女子口气为多。如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丝”即指绿草蔓如丝状,又是女子触景生思情。孟郊诗《去妇》:“妾心藕中丝,虽短犹牵连。”“丝”即指藕丝,又指去妇思念前夫。李商隐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指蚕丝,又是人心中之思,思念执着缠绵,至死不渝。

3.“莲”谐“怜” 魏晋乐府民歌《西洲曲》:“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写女子在莲子成熟时节对男子的相思,用“莲子”谐“怜子”,用“莲心”谐“怜心”,隐指对男子的爱情。表达含蓄自然,巧妙灵动,意味隽永。

九、用“长亭”写离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弘一大师的这首离别歌很容易把人的思绪引向千年以前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斜阳脉脉,笛声幽咽;自古以来,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在长亭如梦似幻地上演,多少愁肠百结的诗句经久不息地流传,人们最熟知的当属《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段了。为了送行,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之人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古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之说。“长亭”从很早开始就成为一个意象并出现在古诗词中,

“诗缘情而绮靡。”以抒情为主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主要形式,更以抒写忧伤之情较为普遍。“离愁别恨”本忧伤之情也,克制的感情,尤其忧伤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感情的生发往往是受了某种触动,“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于是山石草木,江河湖海,朝晖夕阴无不触动着人们最敏感的情思,“物色之动,心也摇焉。”所以日暮,冷秋、明月、鸟兽、春水、青草、柳枝、红莲、丝蔓等平常之景也有了人的灵性。景生情,情生景,感情便含蓄委婉,温柔典雅,留给人广阔的想象天地。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每读这些诗句,感动的心犹如傍绕青山之依依流水,欲离又即;犹如搅醒春日之呢喃燕语,似醒却痴。让我们的心灵在诗歌的引领下渐趋丰富,让我们的情感在古人的激荡下越加动人。

参考文献:

[1]马美信.中华古诗观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程千帆,周汝昌等著.唐诗鉴赏辞典[C].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蒋星煜.元曲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学习先进教师事迹演讲稿下一篇:以取舍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