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语言能力详解

2024-07-28

古诗鉴赏语言能力详解(共9篇)

古诗鉴赏语言能力详解 篇1

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做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诗,花柳自无私”(《后游》陆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平时加强课外阅读,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古诗鉴赏语言能力详解 篇2

下面我们看看刘禹锡的《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诗以“秋风”为题, 首句“何处秋风至”, 就题发问, 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萧萧送雁群”化无形为可闻可见的景象, 从而把不知何处而至的秋风惟妙惟肖地写入诗篇。“朝来”一句承接首句的“秋风至”, 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 这就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 它却依附其它事物的存在而随处可见。尤其是结尾句, 更可以说明秋风已为“孤客”所“闻”。“秋风”是诗人吟咏之物, 由秋风送来“雁群”, 有由“雁群”引出庭树, 由秋风中的“雁群”引起诗人“孤客最先闻”的共鸣。整首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风”一词中展开的, 所以说“秋风”构成了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所在。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是把握一首诗的整体线索, 或者由它来奠感情基调, 抓住这个字或词, 就可以更好的更准确的把握诗歌内涵。我们在讲解的时候, 可以突出强调该字或词在一首诗词的结构上所起的主旨作用或达到的表达效果去给学生讲解, 分析。

关键句的含义的讲解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我们看下面这首散曲的妙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 叹新年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 都在心头。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叹新年”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传·马周传》记载, 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 曾住在新丰的旅舍, 店主人不理他, 备受冷落。“落灯花棋未收”, 又化用了赵师秀《有约》:“有约不来过半夜,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人在这里化用典故和诗句, 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 而且读来抑扬顿挫, 同时又渲染了他孤寂惆怅的气氛, 使诗句蕴涵更丰富, 耐人寻味。纷纷落下的灯芯余烬及散乱的棋局, 又从侧面表现了诗人梦前以棋解忧, 梦后孤独对灯百无聊赖的情怀。可见, 关键句的理解对把握一首诗歌的内涵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马周困新丰的典故和“有约不来过半夜, 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句, 进一步参悟诗人的那种孤寂和冷落惆怅的情怀。至于他的这种情怀源于何处, 我们就要进一步去分析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了。

把握诗歌情感流向的关键我以为还是要从语言入手,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最能说明这一点。诗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历来被大家推崇。但是, “绿”字好在何处?除了动感, 其实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体现出了诗人思念家乡, 归心似箭的情思。在时间的流转中, 漂泊的旅人对亲人的思念甚是迫切。他们的思念在时间里日益加重, 在作品中, 他们往往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消解。再如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下江陵》) ”, 看起来像是描写夹岸风景, 而实际上诗人在这里抒发的是一种孤寂忧愁之感, 凄凉哀怨之思。这是因为“猿”这个意象本身的原因。古诗中“猿”为凄凉, 哀伤的象征。我们在古典诗歌教学当中, 分析诗歌语言的时候要善于化大为小, 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也要善于应用一些专业的术语。比如诗歌语言风格及特色, 我们可以用“清新”“绚丽”“明快”“含蓄”“沉郁”“悲慨”等词去分析, 这样既可以做到不失其偏颇, 也能更好的把握住诗人的情感流向。

诗歌语言的教学当中, 除了上述之外, 在鉴赏诗歌语言时, 了解诗歌语言的结构特点也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诗歌语言结构一般情况下有这么几种: (1) 语序颠倒。诗歌中的倒装也被称为“倒文”, 它主要是为了压韵, 或为了照顾对仗。但颠倒之后, 往往起强调作用; (2) 叠词对句。叠词对句的使用能增强诗歌语言的韵律感, 起到强调语意的作用。 (3) 特殊结构。古诗词中词语错位, 语句跳跃, 成分省略, 特别是动词的省略常常会产生特别的艺术效果。古诗词中连用多个意象名词时, 往往省略常规句中的动词, 这样会使描写更加富有意境。这里面也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绿”字, 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它不但具有了动感, 而且还把诗人的某种情怀也呈现出来了。

高考古诗语言鉴赏解题探究 篇3

一、关注“炼字”的技巧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获得精炼传神、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整首诗可能因一字之炼而使文气灵动飞扬,富于神韵。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手法叫做炼字。高考命题专家常常以炼字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们鉴赏诗歌语言时首先要抓用得好炼得妙的字词,涵咏它所表现的内容、传达的韵味和产生的表达效果。那么如何进行“炼字”分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重点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动词是诗歌活的灵魂,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增强诗歌的气韵,给人以动态美的享受。孔尚任《哀江南》“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无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中的“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心。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感知恨别的内心痛苦。王勃“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中用“湿”言“光”,用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将生活的原态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关注修饰语

修饰语犹如美丽女子化妆用的淡淡脂粉,能揭示出诗词意象的神韵,传达出诗人的内在情感。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女子情绪上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关注特殊词

特殊词包括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北宋词坛欧阳修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词)问世后,叠字的运用颇受倚声家的重视。叠词的作用不外乎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下七对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07年天津卷考查“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中“葱葱、靡靡”的作用。拟声词有时也属于叠词,拟声词可以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拟声词与诗文一起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落叶纷飞、飒飒有声,江水流逝、奔腾不息的图景,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意境开阔,格调慷慨悲凉,沉郁顿挫。表示颜色的词一般表现描写对象的色彩,能够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诗人的心情和主观情致。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这一组颜色的对比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地写出了枝叶茂盛,花朵稀少的凋零形态,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香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苦闷。词中着意于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二、关注文言语法现象的影响

文言语法现象对诗歌理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上。倒装是古人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而对语序作出的调整,应该说表意较含蓄。今天我们再读欣赏,想要读懂弄通句意,就必须仔细揣摩作者表达的本意,理解时就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将它还原。

1.主谓倒装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应理解为“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鹦鹉洲”分别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结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也属于此种情况。

4.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不受“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5.定语位置变化

(1)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实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刘叉《从军行》“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实为“闻声不见横笛人”;陆游《昼卧》“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实为“生帐里香雾,积枕边书山。”

(2)定语后置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我们知道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的花重)

6.其他的倒装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目穷千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古诗中语句倒装很多时候可以使诗句声律和谐,使诗句达成某种形式的修辞,而能提高审美趣味,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是将谓语“归、下”前置而构成了很好的对仗。如果我们赏读时能体察到作者的用心,那么不仅能欣赏到古诗的形式结构美,还可以领略到诗歌绝妙的风光意境美。

古人说“言为心声”,古诗鉴赏中品析作者含蓄或直白的语言,涵咏诗歌质朴或华美的词句,会引领我们步入诗歌的古典殿堂,会指引我们叩击诗人的多情心扉,让我们徜徉于诗情画意中,与诗人高贵的灵魂对话!

培养初中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篇4

我们知道,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构成阅读能力。其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鉴赏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阅读能力的最高阶梯。鉴赏能力一般指对鉴赏对象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其中包括在接触文学艺术作品时所具有的评价、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探索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意义

《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明确规定初中生要“初步具有鉴赏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一般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典诗词。而九年制义务教育六至九年级H版语文教材收入讲读课的古诗词有9首,收入“每周一诗”的有120首,这些古诗词基本上是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代表作或成名作,那些“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钱梦龙语)所以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奠定了这一文学样式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每年中考都有古诗词的背诵默写,每年高考都有古诗词鉴赏题,都表明这一板块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青睐。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诗之国,诗之国的子孙应从小汲取古诗词的营养,继承光大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正如江泽民同志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

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只有诵读、赏析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上升到迁移的阶段,这样博闻强记烂熟于心,才有可能“出神入化”,借鉴引用、化用古诗词名句;才能得心应手、意随情牵,“缘事而发”“有感而发”地尝试古诗词的创作。

三、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方法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植根于语文课的诵读,辅以选修课的知识讲座,依托课外的借鉴和创作。具体说来,培养的方法主要有:

1、课内指导学法,读读背背。

 初中生对古典诗词意蕴的把握、理解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精讲与点拨,但光靠老师的这点讲解,显然是很难在短时间奏效的。一般来说,古典诗词的学习仍应以诵读为主。一方面,对待初中生在古诗词的理解上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教师应持宽容的态度,不能求全责备,正如宋代理学家陆象山所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另一方面,我们主张理解记忆,反对死记硬背,但初中生在古诗词的背诵中不可能全部理解,有些古诗词就得死记硬背,即使不懂,也得先吃进去,吃下去了,随着日后知识水平的提高社会阅历的丰富,总能慢慢消化,有所领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印证了这一点,他说他小时候背的许多诗句不全懂,“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程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论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诵读能力,自然包括朗读和背诵两项基本能力的训练。古诗词的朗读,既要达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的朗读要求,也要仔细品味诗的意境,了解一点格律,读出诗的韵律美。在鉴赏古诗词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并加深领悟,这样才能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难以学好的。当然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没有足够的诵读量,浅尝辄止,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是不可能有大的提高的。我认为初中语文教材H

样,教师肯定,这样即使再差的同学,只要他有兴趣,也会跃跃欲试,纵是课堂上背不出,课外也会“笨鸟先飞”。课后的背诵巩固实行“责任制”,以组为单位,组员到组长处背,组长到科代表处背,科代表到老师处背。教师负总责,随时抽检任何一位组长、组员、有徇私舞弊者,均要承担连带责任。这样的监督机制,保证了背诵能责任到人,不致流于形式。

默写是检验背诵成果最理想、最直接、最功利的手段。为了节省时间,提高默写质量,我常在上新课前用5分钟左右时间把近期学过的几首诗词混在一起进行“局部默写”,即教师读出上句(下句),要求学生写出下句(上句);或抽出其中的名句进行理解性默写。正如清人赵执信所认为的那样:诗之可贵,乃在于它能通过一鳞一爪,叫人联想到隐在云中的那条龙仍是“首尾完好”的。这既能检测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情况,又能管窥到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化程度。

第五、在古诗词的背诵中,教师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当堂进行“下水”背诵,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记得初三下学期我教曹操的《观沧海》,在范读、点拨完诗的意境和背诵的思路时,我提示同学们只要抓住这首诗的“境”——客观的自然景物(水、岛、树、草、风、波、日月、星辰),背起来就易如反掌了。我刚一说完,就有一位同学在下面嘟哝:“说的那么容易,那你来背背看。”顿时教室里静的出奇,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注视着我,我不得不说:“那就我先来试试吧!”当我非常流畅现身说法地背出全诗后,班级里响起了阵阵掌声。之后接二连三,同学们几乎个个都能背出来。这堂课下来,我体会颇深,看来不仅要提倡写“下水作文”,也要提倡“下水背诵”,真是“身教”重于“言教”啊!

2、选修课(活动课)开设古诗词系列专题知识讲座。

常言道“功夫在诗外”,为了巩固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读读背背的成果,除了学生课外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温故知新外,教师必须设法“扶一把,送一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我想到了开设古诗词系列专题知识讲座。我们反对在文言诗文的教学中过细的作品分析和过多的古汉语语法的灌输,但也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基本常识

柳》、李白的《赠汪伦》杜甫的《绝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王之涣的《凉州词》、陆游的《小园》等共11首全是借春景来抒发诗人情怀的名篇佳作,其中千古名句俯拾皆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基本上把春天从早春、初春、晚春到春夏之交都描摹得非常形象生动,淋漓尽致。到了这一学期快结束时,曾几的《三彳瞿道中》、杨万里的《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摹写盛夏风物的名句又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浪漫火热的夏季。这种编排,非常切合时境,为初中低年级学生感悟古诗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蓝本。这样让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教起来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也等于有了一个可以触摸得到的情境,特别容易感悟,容易接受。

在学生系统学完初中四年的古诗词进行总复习前,我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在充分吃透课本上的古诗词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设想编一本《初中生古诗词读本》。我原以为大部分同学只会把初中四年八本语文教材的古诗词辑录成册就算交差了,结果大跌眼镜,有的同学对129首古诗词按时间朝代的先后重新归类编排,有的按诗人词人名气的大小、影响的深浅、数量的多少重新排序辑录,有的把古诗词的辑录同练习书法、美术结合起来,有的不仅有辑录的文字材料,还有配上音乐自己朗读制成配套录音带,有的还把小学学过的古诗词也一块选进去。大部分同学都用电脑打字,图文并茂,装订成册,美观大方,既展示了同学们对初中古诗词的诠释,又尝试了一回做编辑的辛劳,锻炼了各自的动手能力。

4、指导学生借鉴与创作古诗词。

巧妙地引用、化用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句,往往能借古说今,实现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巧妙融合,既意存高远,又能增添文采,引起读

世界在人生的面前一样,我们感到了那种„知也无涯,生也有涯‟,以„有涯‟追求„无涯‟的困惑和乐趣。”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是再创造的最好“释意”。

文学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古诗词就更是如此。没有生命的张扬,就不会有灵性和创造力,也就更谈不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情画意。古诗词的语言最具灵性,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是最富浪漫情怀、最富生命激情的“写诗族”。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借鉴古诗词语言运用技巧、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风格,提高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本领,尝试诗词写作,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将是大有裨益的。

四、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几年来的古诗词教学探索实践,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国古诗词的渊源流长和博大精深。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往往在一首首古诗词的教学中油然而生。利用古诗词这一文学样式来培养初中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我想是找对了路。

1、通过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初中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对夯实语文功底,提高文学素养很有帮助。

同学们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不满足于读读背背,也尝试写赏析评论短文,尝试改写古诗词为其它文体,乃至尝试诗词的创作,不仅有继承,而且有创新,这使他们与古人的时空距离缩短了,无疑,这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为古诗词的教学开辟了一块处女地。最大的受益是培养了学生一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意识。

2、宽知识面,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诗歌鉴赏的方法详解 篇5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

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

详解中考古诗文:观潮 篇6

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méngchōng)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gě)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jìu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jiān)也。

译文

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的奇观。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是最盛的时候。当潮远远地从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不久越来越近,就看见湖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好像吞没了天空,冲荡了太阳,其气势非常的雄伟豪壮。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的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不久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就好像踩在平地一样。突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彼此一点也看不见,只听见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焚烧的“敌船”,随着水波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面长的大彩旗。争相奋力迎着潮水逆流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沉浮,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但是旗尾一点也没有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夸赞自己高超的技能。

如何提高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篇7

一、注重积累, 夯实基础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 无非是熟读、吟诵、背默, 重要的是理解、记忆, 然后才能够在发表自己看法, 也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谈得上鉴赏, 最后能陶冶性灵、变化气质, 达到较高境界。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需把工夫下在平时, 借助课堂, 多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而后逐渐地提高其能力。

1. 课内指导学法, 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一般来说, 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 我们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 用读来带动背并加深领悟, 逐步形成语感。当然语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背诵量作为前提,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古诗文背诵量为50首, 这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 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因此, 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2. 课外进行比赛, 让学生赛一赛、争一争。

每学期开学之初, 我班第一节课进行的内容就是了解目录, 明确本册书要掌握的古诗文, 然后展开背诵比赛。不管老师有没有讲到这些内容, 学生都可以提前背诵。比赛不仅在小组之内, 也在小组之间, 获胜的小组将被评为本学期的“最佳背诵小组”, 获胜的同学则被评为“背诵之星”。对于此类张张嘴就能完成的任务, 学生还是很乐于做的, 老师的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发现有进步的同学时一定不要忘记表扬。

学生的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 将是不可估量的, 课内的古诗文背诵完毕之后, 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二、知人知事, 分门别类

中考把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内容上。学生要想学会鉴赏古诗词, 首先就必须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所处的广阔的时代背景, 因为只有把诗词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 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比如诗仙李白《行路难》, 如果不了解李白被赐金还山的经历, 又怎能理解他“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与失落。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如果不了解他作为亡国之君被囚禁于汴京的身世, 又怎能理解“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的愁苦与哀伤。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学常识与时代背景的介绍,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另外, 学生在学习古诗歌的时候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因此, 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 可分为古风 (古体诗) 、格律诗 (近体诗) ;按语言, 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 可分为山水田园诗 (写景诗) 、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词按风格, 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三、掌握方法, 适量训练

1. 审清题干, 留意注释。

命题人设题时一般会在题干中给出提示。这些提示往往或点明考查要点, 或提示赏析要点, 或透露诗词的主旨。此外, 有些注释虽然只有短短一两句, 却会透露诗词的写作背景、内容、风格与意境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考场上所需要注意的。如2010年河南中招21小题: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这明确告诉我们要从“炼字角度”来对名句进行赏析, 但仍然有不少考生因没有留意到该关键词而失分。

2. 掌握角度, 科学答题。

(1) 赏语言

古诗词的有些词语生动传神, 起到挖掘本文的主要内容, 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 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作用。这些词往往受到命题人的青睐, 常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首联中的某某字用得很好, 好在哪里?”“这句话中某个词能不能用其他词来替换, 为什么?”学生在回答此类试题时不能就某个字词孤立地来谈, 应结合情感意境来分析。例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 它表现了大自然景色的秀丽美好, 哪怕作者不是有意观看, 也会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 淡泊名利, 安恬自适, 热爱美好的田园生活。

再者, 还可能出现分析语言风格的试题。这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能单就词语运用的巧妙来答题, 而应结合本首诗风格来谈。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然而结合词语来回答。

(2) 赏用典

典故是古诗词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者通过借用典故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内涵。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在诗词中的含义,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近几年的中考, 关于典故的考查备受出题人的青睐。如:2011年河南中考试21小题:“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时不仅要了解古诗词中所运用的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而且要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3) 赏修辞

古诗词中, 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 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 领悟作者的感情。就中考而言, 比喻、拟人、夸张是常考的修辞手法。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就在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这就要求考生不仅准确判断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而且结合诗句来谈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好处。

(4) 赏感情

诗词的思想内容, 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指的是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学生则通过品读古诗, 跨越历史的门槛, 与诗人作心与心的交流, 去神游祖国的秀美河山, 去感受那雄壮的英雄气概, 去体味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受到陶冶, 启迪和激励, 提高语文素养。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几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学生在平时可根据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进行分类记忆, 从而加深印象。

(5) 赏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 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 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情感的熏陶, 心灵的净化, 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近年来分析意境型的试题逐渐增多。如: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而所谓意境就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境界, 它包括景、境、情, 在答题时缺一不可。

上述备考技巧只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体会。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 也仅仅是入门, 要想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必须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 操千曲然后晓声”, 学生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 多看多练, 自然能突破这一中考难点。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往往以精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 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本文谈谈提高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方法

参考文献

[1]高爱云.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 篇8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知识储备;切入口;格式化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古诗词鉴赏”,从所选的古诗来看,唐诗不再是首选,名句名篇也不再是专利,而且范围越来越广,唐、宋、元、明、清各代诗词均有,北京卷甚至选择了《诗经》中的内容鉴赏;体裁有诗、词、曲;形式有一首、两首,还有三首并列共同鉴赏。这充分说明靠押宝猜题来应对高考已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此类试题开放性越来越大,所以考生在平时学习时应努力扩大知识面,加强知识储备,掌握鉴赏方法,以便在考试中夺取高分。

一、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正确认读理解诗词

1.正确认读字词,消除文字障碍。诗词与文言文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存在与现代汉语古今字词差异的障碍,只有消除了文字障碍,我们才能初步理解诗词大意。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表面看并无难懂的字词,如果深究,“随意”一词就不好理解,以现代汉语的词义理解“随意”,诗的尾联无法说通,也就无法体会作者思想情感。“随意”在诗中是“即使”的意思,明白了这个词的含义,尾联才能真正读通:即使春天的花草凋零了,王孙们还是值得留在这山林之中,暗寓作者自己的归隐之心。像这样,因为一个词义不懂而影响对整首诗或一句诗意理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值”(遇),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中的“等闲”(不经意),杜甫的“朱门酒肉臭”中的“臭”(香味)等等。可见,虽然有些诗我们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但并不等于我们理解了这首诗,文字隔阂常常会产生误导作用,值得注意,不可掉以轻心。

2.掌握句式特点,读懂诗词。诗词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并不完全遵守古汉语特殊句式的规则,这是因为诗词受格律、平仄、字数等因素的束缚,形成一些特有的倒装句、省略句、假设句、反问句,不了解这些句法句式,就难以读懂诗词。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比上面所举的诗歌更难懂,除了用典之外,还有句式的问题。“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一句中,既有省略句也有倒装句,两种句式混合,造成了阅读的困难。“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个省略句,“为报(报答)”之前省略主语,之后省略宾语。依照古汉语承前省略的规律,省略的主语应是第一句中的“老夫”,即作者自己;而省略的宾语,从“谁”“倾城随太守”的句意中推测,显然为“百姓”。

诗词中的省略句能借用古汉语规则,倒装句则与古汉语的规则不一样,往往因平仄需要而进行调整。“亲射虎,看孙郎”应为“看孙郎,亲射虎”。这只能从连贯的句意中分析,既然是“亲射虎”如何又是“看孙郎”呢?只有“看我像孙郎(即孙权)一样,亲自射杀老虎”才能与上句衔接通顺。

诗词中的假设句、反问句也很有特点。假设句往往不用表假设性的副词,仅靠句意表现,需要细心体会。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钢雀春深锁二乔”,如果读不出前句的假设意味,那将会错误理解作者的意思。反问句有标志性的词“岂”,如“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但更多诗句,常用某些表内心活动的动词放在句首来表示反问,如“敢”“肯”“忍”等。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即为一例。这里的“肯”应理解为“怎肯”“岂肯”的意思。

诗词句式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体会、多比较。必要时,可以背诵一些有特殊句式的诗句,这对熟练地掌握句式,进而认读、理解诗词,会有较大帮助。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两方面,考生在平时学习时应努力扩大知识面,加强知识储备。

二、训练寻找鉴赏古诗的切入口的能力

许多考生面对所要鉴赏的诗词不知从何下笔,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得从寻找鉴赏古诗的切入口入手。

1.切入口在题目。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结合题目要求(鉴赏诗中“折柳”的寓意)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一特点。“折柳”既是提问点,也是理解诗歌的切入口,考生可结合“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含义加以理解,不难体会“折柳”的含义,再结合第四句中的“故园情”,就可得出本诗重在抒发思乡之情。实际上,只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调动知识储备就可以寻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2.切入口在诗句。比如:

阅读郑域的《昭君怨》这首词,完成词后两题。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①本词上阕吟诵的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②本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只要抓住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就可分析出来。“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可判断出是“梅”;又结合“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可推断写了“季节、花色、香气、花枝的形态、栽种地”。下阕只要抓住“冷落”“富贵”则知运用的手法是“对比”;由“两地不同栽,一般开”可推出表现了“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思想。

当然,鉴赏时要避免脱离原文、题目要求,要注意忠实原文,不可以无根据地想象、联想、比较、描写,甚至不符合客观实际地推导、判断。

3.切入口常在关键词。

诗是感情的结晶,因而诗中最能显现感情的字眼,恰恰是窥视该诗内蕴的窗口。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题中的“喜”与诗中的“好”字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又如“多情”是《念奴娇》中的词眼,“空城”是《扬州慢》中的词眼。

4.切入口是冷暖词。

古代诗歌中色彩的运用也往往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暖色(红、黄、橙)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是欢愉快乐的,而冷色(白、绿、蓝)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所表达的感情大多是凄苦悲哀的。

5.切入口是议论抒情句。

诗言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些在诗中有直接的表露,这比通过写景句来找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容易得多,并且也更为准确。如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问就表现了作者还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

6.切入口是作品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之一,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是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该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研读注释!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来表达深刻的主题。辛棄疾的《摸鱼儿》中“长门事”的典故,是暗示自己受别人的诬陷,不受重用。“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则警告当权的主和派不要得意忘形,他们的结果也将是很悲惨的。

三、加强对鉴赏性文字的格式化训练

小学语文必考古诗词详解及练习题 篇9

1《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敕勒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顾名思义就是歌颂北方敕勒族游牧生活的美好。

2、相关考题(1)敕勒歌是一首____朝时的民歌。(北)(2)穹庐是指______(蒙古包)(3)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____(现)

2《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1、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年间设置的一种掌管音乐的机构(有点像现在的娱乐公司),负责搜集民歌,乐谱,训练音乐人才(歌手)。所以由乐府搜集而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是乐府诗了。

2、相关考题(1)《江南》题目中的“江”是指________________(长江)(2)汉乐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汉朝掌管音乐的机构)(3)诗歌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快乐心情。(采莲人)(4) “鱼戏莲叶间”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 项 向 天 歌。白 毛 浮 绿 水,红 掌 拨 清 波。

1、这首诗的作者是骆宾王很多孩子都知道,但是知道他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就很少了。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三人一起被合称为“初唐四杰”

2、理解这首诗应该注意的几点:色彩:白毛、绿水、红掌动作:向、歌、浮、拨。

4《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这首诗每句都在写风,主题也是咏风。说风能使晚秋的叶子落下,能催开二月的鲜花,能掀起千尺巨浪,能把翠竹吹得歪歪斜斜。实际上这首短小的诗告诉了我们一个写作的简单规律:所写内容一定是扣题详写的,从不同的几个方面。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孩子尝试自己写写风。

2、相关考题(1) “三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深秋)(2) “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能够)(3)填上一个表示数字的词语。解落____秋叶,能开_____月花。过江_____尺浪,入竹_____竿斜。

5《山村》 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这是一首经典的少儿启蒙诗,但在给四年级孩子授课的过程当中仍然有学生不知道这首诗,尤其是对于作者的一些情况的不了解,下面整理一些供大家参考。

1、作者简介: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又称安乐先生、百源先生,谥康节,后世称邵康节,北宋五子之一,北宋理学家。

2、与邵雍相关(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出自邵雍(2)邵雍一声淡泊名利,以教书为生。当时的司马光,程颢,程颐等都非常敬重他。还凑钱给邵雍买了一套房子。取名为“安乐窝”这也是他号安乐先生的由来。(3)邵雍精通易学。说白了就是很会算命。(4)邵雍最适合读的一首作品就是这首《山村》

6《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关于作者:贺知章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主要擅长写绝句。另外一首《回乡偶书》也广为流传。

2、这首《咏柳》是一首咏物的诗,通过对于柳树的描写,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3、相关考题(1)本诗中妆的意思是_________(打扮),丝绦________(用丝编成的绳带)(2)本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设问)的修辞方法。(3)诗人把(春风)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7《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一个乐府古题。李白用了这个题目所以叫“古朗月行”,但李白并没有袭旧,而是自成以风格。尤其是前四句,通过简单的文字写出了儿童对于月亮懵懂的认识。

2、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同样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的巧妙结合,表现了一个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意境。

3、相关考题。(1) “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怀疑)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古朗月行)和(静夜思)(2)李白的这首小诗写得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3)诗中(又疑瑶台镜)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8《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又叫《悯农》,作者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共两首,这是其一。诗的重点是写农民的辛苦,并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2、相关考题(1)这首诗当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2)诗的开头描写了烈日当头(农民)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歌表达了对农民(敬重与同情),著名诗人范仲淹《江上渔者》中也有两句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饥苦,这两句诗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里。)(3)请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9《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题目顾名思义就是送给汪伦的诗,汪伦是李白的朋友。本诗以潭水之深比喻两人情谊之深。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真正做到了”景真情切“

2、相关考题。(1)这是一首( )诗,是( )送别( )(2)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 )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3)本诗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的写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10《悯农》其二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译文:春天中下一粒种子,秋季能收万颗粮食,全国都没有闲置的土地,但仍然有农民饿死。很多学生,直译这首诗是没有问题的。但农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既然收了那么多粮食,为什么还会有农民饿死呢?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造成的悲剧。

2、相关考题(1)《悯农》二比《悯农》一更加深刻,对农民的辛劳及悲惨命运做了真实的描写,你有什么感想请说一说。(2)诗中第(1)句写春种,第(2)句写秋收。春华秋实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辛苦)。“一粒粟” 和“万颗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农民劳动(创造的巨大财富)。

11《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作者:王之涣 字季凌。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2、重点词语解释:(1)鹳雀楼:是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在上面栖息而得名。(2)依:傍着 尽:消失 穷:达到极点 更:再。

3、相关考题。(1)前两句诗是诗人所____(见),短短的十个字,现在看来,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后两句是诗人所(想),要想看到最远方,就得登上更高一层楼。(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现在被人用来鼓励别人积极向上、不断努力。请你写出其他的激励人们的诗句(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12《画鸡》明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作者:唐寅,字 。是明朝很有名的 和 。

2、直译:它的头上鲜红如红花怒放的帽子不用栽培是天生就有的,它是白鸡所以满身雪白走过来。一生中它从来不敢随便说话,一旦喊起来千门万户就随着打开了。

3、这首诗前两句状物明确,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生动的刻画出了大公鸡的威严姿态。后两句又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说出了公鸡的威严,同时也是在暗喻自己。

13《绝句》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作者:杜甫。字 ,号 。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 “他的诗被称为” “

2、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作者居住的环境四周美丽的景色。碧绿的柳树上,黄莺在歌唱,晴空万里的蓝天,一行白鹭在飞翔。( )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山的白雪,门外沿江停着来自万里以外的船只。( )这首诗由近及远,描写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副非常优美的图画。

3、相关考题(1)大李杜指的是( )和( ),小李杜指的是( )和( )(2)诗人杜甫生于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时,历尽艰难,他的诗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实,所以被后人称为( )(3)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请另外写出两句描写该季节景色的诗。

14《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夜雨景。”好雨“同时也说出了作为一个”好人“应该具有的高尚品格。

2、相关考题。(1)读音。好( )雨,潜( )入夜,花重( )锦官城(2)这首诗是描写春夜( )的,诗人按照( )雨,( )雨,(看)雨的思路,赞美了( )的及时。(3)”好雨知时节“这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15《凉州词》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直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黄河远上:。

孤城:。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度:。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何须:。

3、相关考题(1)辨音黄河远上白云间( )京口瓜洲一水间( )(2)判断对错仞是古代长度单位,七米或八米为一仞。( )诗中杨柳指的是《折杨柳》这首曲子。( )

16《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作者:字牧之。号 。主要擅长写七言绝句。与当时另外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合称”小李杜“除本篇以外杜牧的七绝《赤壁》建议学生背诵。

2、诗文分析: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山势的高峻。三四句写深秋美景。通过对夕阳中的枫叶和二月的花朵的对比,突出了红叶特有的美。描写景物的顺序由远及近。

3、相关考题。(1)小李杜是指________ ,李杜指( ),王孟指( )同为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韩柳指的是( )(2)仿照例子填空。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古人写秋常写秋的悲凉,而这首《山行》却是秋的颂歌。著名诗人刘禹锡也有一首诗是颂秋的,把这首诗默写下来。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7《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夜宿山寺就是夜晚借宿在山上的寺院。

2、这首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楼的高,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3、危楼,这里指高楼。而不是快要倒塌的楼

4、直译: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5、相关考题。(1)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危楼_______________ 百尺_______________(2) 本诗运用了( )修辞手法,写出了楼宇的高。

18《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日照香炉生紫烟。

1、直译: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2、本诗描绘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色。前两句写香炉峰和瀑布。后两句是诗人想象,化静为动。

3、相关考题。(1)组词炉( )庐( ) 遥( )瑶( )(2)判断对错(都是正确的)1)诗人采用夸张的方法,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前两句把动态瀑布写静了。( )3)”疑“与疑是地上霜中的”疑“意思相同( )

19《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2、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3、相关考题(1)白居易是一个( )诗人(2)蓝在句中的意思是( )(3)诗中的对仗句是( )(4)”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熟悉)”红胜火“意思是_______( )”绿如蓝"意思是_____________。( )

20《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 。现在浙江杭州人。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是著名的田园诗人。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前两句写牧童骑牛边走边唱,后两句,歌声嘎然而止,原来是想捕捉树上的鸣蝉。

3、相关考题(1) 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林樾:_______( )意欲________( )(2) 填空。1) 袁枚字( ),号( ),是( )代诗人。2) 本诗中哪一句描写了牧童的静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哪一句描写了牧童的静态?(忽然闭口立)

21《华山》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直译:华山高耸,只有天在它的上边,再没有别的山能与它同高齐肩。抬头望,江上太阳近在眼前,低头看,白云在脚下下盘旋。

2、有趣的是,历史上还有一位曾三步成诗的诗人,他便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寇准。据史料载,寇准年少时,其父宴请宾客,酒至酣,一客人提议请寇准即席赋诗助兴,寇准欣然应允。客人命题为《咏华山》。接题后,寇准踱步思忖,至三步,一首五绝脱口而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寥寥数句,道出西岳华山雄伟峭拔之势,满座宾客无不叹服。

3、作者: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平仲。寇准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4、相关习题(1)《华山》这首诗主要写了华山的______。( )(2)本诗通过对于( )衬托出了华山的高

22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直译:早晨辞别了耸立在云霞里的白帝城,坐船而下,相距千里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回去。两岸的猿猴的叫声一直在山谷回响,轻便的小船,已经穿过了万座重重的高山。

2、重点词语解释:(1) 早发白帝城:。(2) 朝辞:。(3) 千里江陵:。

3、相关考题(1)《早发白帝城》是写唐朝大诗人( )在( )时从( )出发。(2)“万重山”与“一日还”突出了诗人回家时的( )心情。(3)李白的时擅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与本诗中的哪一句同样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

2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直译:老朋友孟浩然与我在黄鹤楼辞别,在繁华盛开的三月,他乘船东下去扬州,孤单的船儿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绵延的长江水滔滔不绝的在天边奔流。

2、这首诗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主要写两人的离别之情。情调轻松,充满了诗情画意。

3、相关考题(1) 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指的是( )(2) 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唯”的意思是( )(3) 请写出几个含“际”的成语。(4) 这首诗同《赠汪伦》一样是一首( )诗,本诗借景抒情,而后者以( )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形象。

24《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作者:字廷秀,号诚斋。写的诗被称为“诚斋体”,诗集为“诚斋集”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朝杰出的诗人。

2、直译: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那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虽然他们找不到蝴蝶,但是他们依然很高兴、快乐。

3、相关考题。(1)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 )(2)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晚春农村景色的诗,请找出能够体现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动词( )、( )(3) 本诗作者是( ),是( )朝的杰出诗人。

25《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直译: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2、卢纶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小学阶段所说的《塞下曲》指得是这首。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

3、相关考题。(1) 辨音。本诗最后一局中“没”应读( ),棱读( )这首诗中的那两句写出了将军的箭法高超。( )

26《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直译:泉眼无声的,好像很珍惜似的细细流着泉水,树荫映照着池水,仿佛也无限喜爱这柔和明丽的水面。小小的嫩荷刚刚露出一个紧裹着的尖角,就已经被戏水的蜻蜓发现,立在上面歇息了。

2、这首诗写得就好像一幅花鸟鱼虫的画一样,画面中,池,流,荷,蜻蜓层次丰富,生机盎然。

3、相关考题:(1) 组词惜( )昔( ) 池( ) 驰( )(2) 泉眼无声惜细流中的“惜”的意思是(珍惜)(3)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晴”的意思是(喜爱晴天)(4) 杨万里是(宋)代诗人,字(廷秀),号(诚斋),是一个多产诗人。

27《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直译: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沿着泗水河边去寻找美丽的景色,看那无边的大地一时间都换上了新装。在春游中很容易认识了东风的面容,因为春天总是百花吐艳,万紫千红的。

2、作者: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3、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在一个晴朗日子里,诗人在泗水河寻春的情景。后两句写百花争艳,万紫千红,处处一片春的气息。

4、相关考题。(1) 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胜日”指的是(风和日丽的日子)(2) 无边光景一时新中的“一时”指的是(一时间,形容时间短暂)(3) 等闲识得东风面中的“等闲”(平常)(4) 《春日》是诗人漫步在(泗水)河畔,享受踏青的乐趣。诗中的哪两句诗你觉得最富有哲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8《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直译:西塞山下,白鹭掠过,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更是肥美。戴着青竹笠,披着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都不想回家。

2、作者:张志和,字子同。自号“烟波钓徒”《渔歌子》共五首,流传最广。这首诗通过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期望自己永远隐居江湖,向往自由生活,享受人间乐趣的心情。

3、相关考题(1) 张志和是(唐)代著名诗人,自号(烟波钓徒)(2) 这首诗第一句点明地点,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第二句,表现了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第三句运用了( 借代)的修辞方法,第四句描写了捕鱼人的(捕鱼的情态,乐而忘归)

2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直译:西湖到底是处在六月中,风光与其他时节都不同。连天的荷叶无边无际,格外碧绿,映照着阳光的荷花,也异常红艳。

2、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是夏天,作者选用的景物是荷花。前两句写诗人面对六月的西湖风光,发出由衷的赞叹,后两句抓住了与四时风光不同来描述。

3、相关考题。(1)“晓出”的“晓”指的是(早晨)(2)“别样”的意思是(特别)(3)这首诗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送朋友(林子方)时写的一首诗,送朋友的时间是(早晨),地点(西湖)。(3)这首诗描绘的是夏日的景色,你从哪句诗能够看出来?

30《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直译: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 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皇宫里才有,平常百姓家哪里能听见几回?

2、《赠花卿》意思就是(以此诗)赠送给花敬定。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这句说战乱勘定后的成都,主将大张筵席,尽情作乐。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天上:双关语,虚指指天宫,实指皇宫。

3、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31《竹里馆》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准确描述。

2、重点字词: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深林:指“幽篁”。

3、直译: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4、相关考题。(1)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李白被人称为诗仙,王维被后人称为(诗佛)。

3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直译:我独自一人作客他乡,每逢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在远方就知道兄弟们登上高处,身上都佩戴着茱萸,却少了我一个人。

2、重点字词:(1)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团聚登高的习俗。(2)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3)茱萸:一种植物,在重阳节的时候佩戴。

3、这首诗是王维十几岁的时候写的,通过写自己思念家乡进而想到家里的兄弟思念自己。使思乡之情更加深刻。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了千古名句。

4、相关考题:(1)九月九日是( 重阳)节,解放以后九月九日又被定为(老人节)。(2)判断对错:诗中的山东指的是现在的山东省(X)(3)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思乡)之情。

33《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直译:原本我就知道,人死后一切都无踪迹,伤心的只是看不到国家统一的那一天。待到军队挥师北上收复失地的时候,不要忘了在祭祀的时候,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2、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是一个多产诗人。

3、这首诗是陆游写给自己儿子的遗言,也是绝笔。表达了作者一心希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和对南宋政府腐败无能的悲愤。

4、相关考题。(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歌。(2)《示儿》是陆游的(绝笔)制作。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告诉儿子,即便是他死了,也不要忘记把国家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3)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北定”指的是(收复北方)(4)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翁”指的是(你的父亲)

34《江雪》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直译:群山上看不到一只鸟的影子,纵横交错的道路上也没有行人的脚印。在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以山水田园诗为主。

3、这是一幅寒江独钓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见行人和飞鸟,只有一位渔翁在江面上垂钓。诗人是借渔翁的形象比喻自己,超凡脱俗。

4、相关考题。(1)柳宗元与当时唐朝另一位大文豪(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与宋朝的( )( )( )( )( )王安石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2)孤舟蓑笠翁中的老渔翁是(柳宗元)的精神写照。(3)这是一首五言( 绝句),这首诗仿佛一幅画,你看到了怎么样的一幅画呢?

35《望洞庭》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直译:洞庭湖水与秋月交相辉映,湖面上风平浪静,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望洞庭的山水美景,恰像一只雕刻剔透的银盘里的一颗青螺。

2、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是唐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被后人称为“诗豪”

3、这是一首写景诗,前两句写洞庭湖与秋月,后两句写山水全景。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图。

4、相关考题(1)这首诗中有两个比喻句,请你分别找出来并写出本体和喻体。(2)判断对错。两相和的意思是指水域月光融为一体。(对)白银盘是指用白银做成的盘子。(错)(3)刘禹锡被称为(诗豪),王维为(诗佛),李贺为(诗鬼),白居易为(诗魔)

36《春晓》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道少。

1、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擅长五言绝句。

2、直译: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清晨起来听到处处都有鸟在叫。回想深夜一阵风声和雨声,不知道多少献花被吹落了。

3、相关考题。(1)辨音。不觉(绝)晓 睡觉(叫) 处处(触) 处(楚)理(2)诗中描写了( )季的美好景象。诗人不是从所见去抒发情感,而是从所(闻)去联想,让人好像( )鸟叫,好像(看到)花落。(3)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春天的诗。《咏柳》

37《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作者:王翰,字子羽。主要写边塞诗,以这首最为著名。

2、直译:精美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美酒,将士们正在准备举杯畅饮,琵琶声从远处传来,催促他们上马出发,将士们喝醉了躺在战场上,您可别见笑,自古打仗有几个人可以从战场上平安回来啊!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战士们在出征前宴会上畅饮的场面,表达了饿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4、相关考题:(1)“欲饮琵琶”中的“欲”意思是(将要)“夜光杯”是指(用晶莹剔透的白玉做成的酒杯)。(2)对错1)王翰和王之涣都是唐代诗人,他们写的《凉州词》都是边塞诗(V)2)最后一句是反问句,是千古名句,令人深思。(V)3)这首诗描写了战士们出征后的场面。(X)

38《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作者:王昌龄 字少伯。擅长写边塞诗。

2、直译: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秦汉时的关塞,自秦汉以来,无数的将士战死沙场未能回还。只要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关,就可以抵挡入侵的敌人,不叫他们越过阴山半步。

3、《出塞》为旧乐府题。内容大都市写战争的。王昌龄这首诗有感于边防战火不断,守边战士长期服役不能回家与人团聚,因而希望朝廷能选派良将杀敌,使人民过上和平的生活。

4、相关考题。(1)辨音。万里长征人未还(环) 还(孩)来就菊花但是龙城飞将(犟)在 将(读一声)军不教(四声)胡马度阴山 教(一声)课(2)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他是(汉)代名将,被世人成为(飞将军)(3)“阴山”指今天的(内蒙古)境内,古代中国的边疆要塞。(4)这首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千古名句,前半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39《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直译:一个阴雨绵绵的秋夜里,远迎好友来到吴地,天亮的时候送别好友,连那楚山也显得冷清孤独。你回到洛阳后,若亲朋好友问起我的情况,你就说我心里依然坦荡高洁,好像一片冰放在晶莹的玉壶里。

2、相关考题。(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的“七绝圣手”(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2)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请写出三首(诗的题目即可)(3)王昌龄送的人是(辛渐)

40《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直译:山中空寂清幽,只听见人声,看不见人影。夕阳斜射进茂密的树林,洒落在青苔上。

2、这首诗送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多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上一篇:踢足球的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多媒体教学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