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方法

2024-05-10

古诗词鉴赏方法(共12篇)

古诗词鉴赏方法 篇1

诗词鉴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品中诗人之情相会的过程。优秀的诗歌, 形象鲜明具体, 意境深邃阔大,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 如何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 使其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 是诗词鉴赏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以下几种鉴赏方法必不可少。

一.挖掘意境, 引发联想想象

“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 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 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 才有依托。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 说不尽“边愁”。结句轻轻宕开一笔, 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 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 秋月高照, 景象壮阔而悲凉。无限的乡愁, 壮志难酬的忧怨, 对祖国山川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下子涌了上来。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象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 竟至一夜之后, 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去花园, 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通过想象, 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 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二.抓住意象, 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 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用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 就使读者体会到词人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 可是人事已非;夕阳虽好, 终要沉没, 燕子虽回, 只是似曾识得!花只有落去, 园只能独自徘徊, 好不惆怅!

三.斟酌词句, 提高审美水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是作者的情感体验, 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

(一) 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 真情才能铸真景。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年华多美好, 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 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 因为它们都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 映衬出囚居异邦之愁, 描绘出他阶下囚的心境。结句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 无穷无尽。许多人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 主要原因就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

(二) 音乐美:“诗”向来是与“歌”并称的, 一直以来就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音乐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 读来令人回味悠长。

四.重视吟诵, 仔细品赏体味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 往往能先声夺人, 使人从听觉情感上受到感染, 达到“言若出于吾之口, 意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词句通俗易懂, 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事物, 通过高度艺术概括组成一幅极其凄凉的清秋逆旅图, 让读者体会到作者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愁, 通过多次品读, 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再如《琵琶行》, 全诗基本上节奏都要求舒缓、深沉, 但对于琵琶演奏的一段, 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 读得缓急有度, 才能体会出音乐回肠荡气的魅力, 令人感叹琵琶女的技艺高超。总之, 吟诵是一种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 进入并体会诗歌情境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词满纸留香, 让人回味无穷, 在鉴赏诗词时带给我们的有时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作为教师除了交给学生方法外, 还必须留给他们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去感悟, 这样才能进入诗词的美好境界。

古诗词鉴赏方法 篇2

一、古诗词的外在: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反面)抒情(直间、间接)议论

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 高——低 俯——仰

虚——实 动——静 人——国

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常见于律诗的中间两联)

夸张、反复、复沓、顶真、互文、设问

语言风格:朴素、绮丽、清新、沉郁、豪放、活泼、直白、含蓄、婉约

诗词体裁:古体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

近体诗(格律体:律、绝、词、曲)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规定

楚辞体:楚国屈原所创,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代表作《离骚》,后人又称为“骚体”。(初中六册中无)

乐府体: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诗词类别:边塞诗、送别诗、怀人诗、爱情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

(写景诗、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诗词作者:

其他方面:赋比兴、用典、线索、烘托、移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二、古诗词的内涵:

关键字词所表达的含义是否与中心及写作意图相悖。

整句表达的意象含义是否正确,与中心是否相反,律诗中颔联、颈联有无颠倒

整首诗的意思、所抒发的感情

使至塞上(唐王维)

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正能状其神韵。“孤烟”后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圆”“直”用得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1.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练习:①、赏析诗中的名句(或描述诗中的名句)

②、谈谈此诗与《汉江临眺》的意境或风格的区别。

2.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东风无力”指春天将尽,春风已没有先前那种催生万物的力量。既点明时令,又造就一种伤感的气氛。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古名句)巧用比喻和谐音淋漓尽致地表现主人公相思之情。本义: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尾联的“蓬山”是虚无缥缈的海上仙山,根本无望到达,说“无多路”,说要请信使去探望,显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罢了。

3.《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练习:①、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 ,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年华易逝要珍惜)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文融)的表现手法。

②、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 (婉约) 词。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对偶;这一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④、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和“旧”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

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或“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失的惋惜之情。

⑤、从哪可以看出此词是怀人之作?(至少写两句)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赏析填空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 和 。

(2)作者采用 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答案:(1)叶的茂盛 花的凋零 (2)委婉含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归去”,作者交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6.下面一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C )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示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7.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诗的目的:从表面看,是指责秦淮河边酒楼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因为她们居然在高唱那首不祥的《后庭花》;其实是指责那些端着酒杯眯着醉眼津津有味地欣赏歌曲的人,即达官贵人之流,亦即他们的所代表的统治阶层“不知亡国恨”。“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了互文修辞。(相似的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意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河水和沙滩。《泊秦淮》借陈后主亡国的故事来讽刺那些在晚唐风雨飘摇的时代,还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封建统治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是南唐荒淫误国的陈后主作的歌曲。“犹唱”意义深远,它把读者的思绪由历史而带到眼前的现实,再由现实而推想到将来,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上句诗的意思是说,如今,正当晚唐内忧外患严重、民不聊生之际,那班官僚贵族们却还叫歌女们唱这种亡国的曲调。

练习:①、首句用两个“笼”字,好在什么地方?

②、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个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年幼无知,又抒发了自己的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中的精品。

8.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阅读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②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约 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①

【作者】

1170-1220,字紫灵秀,永嘉人。宋宗室。绍熙元年(1190)进士,任上元主簿,江东从事,高安推官。晚寓钱塘,卒。所著《清苑斋诗集》一卷,今存。

【注释】

①灯花:没灯的灯芯久燃成炭,结成花形,叫做灯花。

【品评】

我国初夏季节的江淮流域,每每有一段较长的阴雨天气,时值梅子初熟,因称梅雨天。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梅雨又称霉雨,因为这雨沾在衣服上,易生黑霉。这首诗写一个梅雨之夜,约客对棋,而客人却失约时的期待心情。

由于久候无聊,便不自觉地拿起了棋子敲着棋盘,这时,灯芯燃得过久,也恰巧落下。这是动作。而屋外绵绵不绝的雨声、蛙声和屋内断断续续的敲棋声又互相应和。这是音响。在这动作与音响之中,主人寂寞的心情便准确地透露了出来。

黄梅成熟的时节,不仅雨量偏多,而且又阴晴不定。古代诗人很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就各随自已的生活实际写了出来,对景抒情,如曾纡《三衢道中》云:“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戴复古《夏日》云:“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而此诗则写“黄梅时节家家雨”,写晴,写雨,写半阴半晴,都有其独特的意趣。

10.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李汉超刘耀业)

11.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作者:搜集整理 阅读鉴赏本站原创 点击数: 760 更新时间:-5-18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12.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皆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苏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郁孤台]在今赣州西北田螺岭上。[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故。此处代指京师。[愁余]使我发愁。[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译文]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中间不知有过多少人的伤心眼泪。我站在高处向西北眺望长安,可惜无数的群山一层又一层,遮住了我的视线。但青山毕竟无法阻挡奔流的江水,依旧向东奔流不息。黄昏中我独立江边,深山里又传来几声鸟啼,更令人惆怅。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篇3

怎样把“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笔者认为应抓住下面几个要点。

第一,关注题目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诗题之中,我们往往能明确诗歌的类别,把握其表现手法和内容特点。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怀古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留恋愁苦,闺怨诗的思远怀人,羁旅诗的漂泊思乡,边塞诗的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等。从《春夜别友人》中读出离愁,从《望月怀远》中读出思乡,从《客至》中读出喜悦。

第二,抓住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质,即诗中的景和物。一些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流水代表时光流逝功业无成或绵绵的愁思,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菊代表高洁和隐逸,竹代表正直和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离愁等。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抓住意象及其特点,并反复揣摩体味作者思想感情,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中的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每个意象都那么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浓郁的孤独与感伤的气氛,意境清幽绝尘,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再如[正宫]《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境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前面四句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体现温润柔美特征的流水和给人以飘逸渺远感受的白云,还有小径、小舟、青山。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世外桃源图,充满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第三,把握诗歌的艺术技巧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分析角度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

行文构思如“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采用意象相加的方式,构成凄凉、孤寂的旅途环境。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对偶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运用奇妙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春天竟然可以分为三份,各有各的去向,细想又多么确切,春天的踪影忽地无处可寻,难道不是已随同杨花化成尘土和流水了吗?又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则运用比喻手法,用离人泪比喻杨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如“小轩窗、正梳妆”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苏轼这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运用了抒情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对比、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如苏轼《江城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为实,下片记梦为虚,虚实结合,把诗人的思念、悲凉写得凄婉哀伤,真可谓一字一泪。杜甫的《旅夜书怀》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冷寂、孤独的艺术氛围。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借物寓意,通过写孤鸿自拟,可见贬谪后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诗歌的风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飘逸,仙气满卷;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王维诗诗中有画,富有禅趣,静美幽独;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清浅可爱;李贺

诗奇诡谲幻,鬼气森然;贾岛诗推敲苦吟,峭瘦清寒;杜牧诗旷达俊爽,清丽自然;李商隐诗含蓄典雅,悱恻缠绵,此外还有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寓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冲淡等。

第四,还应注意诗歌的语言

“诗文有不可易之法者,辞断而意属,连类而比物也。”古典诗歌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强,还具有暗示性、多义性、隐喻性等特点,所以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再现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体悟诗人的主观感情,进而走入诗人营造的或优美、或寂寥、或苍凉悲壮、或雄浑阔大的意境,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例如《项脊轩志》(此文为散文,但下面这一句具有诗词特征):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赏析:每月最可爱的莫过于望夜景致,天如盖,黑幕上的明月高悬,月华如练,轻披在半截短墙上,银光在玉盘的映衬下,反射出幽兰之气。月下桂影婆娑,细枝交错,画出黑色的鱼网,铺在墙头。墙上影,月中桂,近相和,遥相对。微风过处,暗香浮动,明月照无眠,人陶醉,夜难寐。

通过明月、半墙、桂影、微风等美丽的意象展开想象,大量运用比喻手法,再现了原文美丽、可爱、幽雅的意境,归有光对这间斗室的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我们更应注意古诗的“炼字”问题,可以从描摹物象形态、概括景物特点、景物的动静转换、人物蕴含的感情和心理、修辞手法、遣词、等方面揣摩, 如“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咽”用拟人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两个字尽现凄凉孤寂之情。

第五,关注背景和注释,知人论世

诗人的特殊经历和思想往往会反映在诗歌中,如杜甫的西南漂泊和忧国忧民,王维的禅思,苏轼的被贬和旷达,以辛弃疾为首的一批南宋爱国诗人、词人的收复失地的热望和壮志难酬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诗歌。例如《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驾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掠去,中原尽失。②作者向子諲为南宋主战派大臣之一。

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对中原尽失、二帝被掠的伤痛之情。②对“靖康之耻”难以忘怀、难以洗雪的痛切之情。③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

若不看注释,第二点就答不出。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篇4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多问,多读,关注

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普遍感到难学, 一是读不懂, 二是不会表达。那么如何才能读懂诗歌, 进而领略其妙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应多问多读。

一、“多问”可完整感受作品

所谓多问, 即问写什么, 问如何写, 问怎么写。通过这步步逼问, 可尽快进入阅读状态, 从而会激起欣赏者去关注诗歌的主要内容、表达技巧、作者的情感及观点态度等, 进而从整体上感受作品, 长期坚持还能培养品读诗歌的品质。例如, 杜甫的《倦夜》:“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可分析如下:

写什么?前六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写了什么景?通过对秋夜里的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 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 勾画出了一幅清凉月夜意境图。为何写?透过这幅图, 我们看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 突出了诗题“倦夜”意。接着质疑: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 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交待了时局动荡, 诗人有报国之志, 但却报国无门, 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怎么写?写景抒情相结合。先写景, 景中寓情;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 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 点明了题意, 结句中的“空悲”二字, 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如此层层追问, 便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表达技巧及主旨有了全面的把握。

二、“多读”可全面把握诗歌

1. 读注释、题目:

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该看做是有效信息。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的解释或提示, 标题中的信息一般可用来解释诗的内容、情感。从考试的角度看, 高考的命题题干也能给考生提供很多信息, 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内容, 理清答题思路、答题要点。如《征人怨》这首诗, 从题目就可知道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写的是在外征战的士兵的怨恨之情。再如2009年的高考题《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标题点出了时间 (“早秋”) 、地点 (“军城”) 等信息, 有了这些信息, 我们再调动有关古代诗词中相关的意象积累, 了解到“汉关、寒云、冷月、西山”有“边境局势紧张”的寄寓, 诗的立意也就大致了然了。总之, 标题中包含着诸多信息, 这些信息就如同是一把把钥匙, 我们可以用它快速打开通向诗歌主旨的通道。2009年广东卷, 瞿唐:瞿塘峡, 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 安史之乱后, 杜甫曾闲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2009年全国卷, 姜夔的《次石湖书扇韵》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 自号石湖居士。姜夔:字尧章, 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人, 浪迹江湖, 一生不仕。”从中揣摩出诗歌的隐含意义, 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2. 读关键句:

所谓的关键句, 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 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 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 深入地剖析, 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 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的内涵。例如,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 红蜡泪, 遍照画堂秋思。翠眉薄, 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其中“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是关键诗句。这一句的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 点点滴在梧桐树上, 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该句描写人之常见常闻之景物,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委婉含蓄地点示了词的内涵:那一直滴到天明, 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 其实正如主人公的离情绵绵不断。如此品悟, 不仅把握了诗情, 而且让诗情感染了自己, 从而真正达到了鉴赏的目的。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两句是关键句, 作者为什么不能辨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呢, 作者分析的答案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3. 读问题:

诗歌鉴赏题的设置是紧紧围绕高考考点展开的, 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多个方面。因此可以这么说, 问题的题干既是向阅读者质疑, 又起到提示作用, 提醒答题者, 这首诗或在形象, 或在语言, 或在表达技巧, 或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突出的地方, 值得去品读欣赏。

例如:2008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 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 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 处处采菱归。

(1) 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问题 (1) 是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暗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炼字之妙。“遍”字表现松茂鶴多, “稀”字表现来访者少, 两者对比写出山居环境的清幽。

问题 (2) 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后四句在写景抒情上有突出的地方, 后四句营造的“景” (意境) :夕阳西下, 炊烟袅袅升起, 嫩竹荷花清新可爱, 人们采菱而归, 借景抒情,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 篇5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篇3)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古诗词比较鉴赏方法例谈 篇6

比较主旨情感异同 比较鉴赏古诗词主旨情感的异同,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四个方面:①议论抒情是重点;②诗词首尾须看清;③人生经历要联系;④写作背景来参考。

例1 阅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解析 韦诗末句“窗间人独宿”的“独宿”二字,表明诗人睡着了,只是一个人,所以虽有孤独之情,但程度不深,更多的是被前文所描写的美景所陶醉。而赵诗最后一句“寒枝不成宿”,“不成宿”三字,以“惊鸟”自况,在“寒枝”上不能入眠,可见其孤独之极。相比韦诗,其孤独程度要深得多。再者,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也不尽相同:韦氏生于唐代望族,世代为官,韦本人更是长期担任地方长官,只是因离家时间长,诗作中难免流露淡淡的孤独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但更多的是聆听和感知大自然的一动一静,追求恬淡自适的生活境界;赵秉文身世没有注释出来,读者未必了解,但从末句可看出他被苦闷心情所缠绕,全诗抒发的应是极度的孤独悲苦之情。

答案 ①同:孤独;②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比较写作手法的异同,我们必须对古诗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熟记于心,才能结合具体的诗词筛选出答题要点。

例2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

(唐)钱 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解析 比较表现手法,首先得熟知几种不同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各种艺术手法的了解,我们不难从众多手法中精心筛选出答案。

答案 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比较意境形象异同 古诗词的抒情、言志、说理等内容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在某种程度上,古诗词中的形象可以直接理解为“意象”, 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每一种意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独特情感。因此,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比如同样是写“水”,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和白居易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情调就大不一样。这是因为“水”所处的情景不一样造成的。

比较语言风格异同 对于语言风格的比较,一要从作者所属流派来考虑;二是要抓住作者在长期的创作中形成的语言风格,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典雅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三是要联系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阅历。

例3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词,说说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解析 前词写作者打猎场面,有声有色,气势豪迈,表现出作者抗击敌人的壮志和决心;后词为怀念亡妻而作,表达了对亡妻真挚的忆念和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答案 前者叱咤风云,充满壮志豪情;后者低回婉约,通篇如泣如诉。

1. 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中思·喜春来】春思

胡祗遹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①《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②《春怨》和《春思》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①《春怨》首句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她对征戍亲人的思念之情。(解答第①题,必须看《春怨》的最后一句“不得到辽西”,辽西是当时的边疆,自然透露出对戍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怨恨战争”方面答亦可)《春思》末句写黄莺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现了一种闲适、喜悦的心情。(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角度答亦可)

古诗词鉴赏常用五方法 篇7

每一首诗词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基本要素, 比如季节、时间, 人物 (主人公) 及其相关动作, 人物所处地点和人物心情等。在鉴赏分析时若能抓住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有效分析, 往往能切中诗歌命脉, 明确诗词“画意”, 体会诗情。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 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 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 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 相思愁白蘋。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看, 抒情主人公是诗人自己。“青山”暗点季节是春天, “落日五湖春”一句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 但也点明了是春天时节。“汀洲”是指水边平地。春光明媚, 景色怡人, 本该是踏春赏景的好时节, 但此时诗人身处如此妙境又在做什么呢?通过“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 我们发现诗人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自己出神凝思、依依惜别的忧伤情绪。最后一句一个“愁”字则更鲜明地点染出诗人心中那份无尽的失落、惆怅的伤感。全诗境界开阔, 新颖别致, 情景交融, 意味不尽。

二、抓住作品中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 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 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 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 是借助客观物象 (如山川草木等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 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 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 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 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 意象所体现的情调, 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三、体会作品中的“意境”

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 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 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

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 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 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 情与景的融合。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 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 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 人“无计留春住”, 花亦然。

2、情景分列。

在诗词中, 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 表面看来, 情与景是并列的, 是分开的, 实际上, 情景一致, 情景交融。在一句之中, 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 如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 “水流”、“云在”是景, “心不竞”、“意俱迟”是情;在一首之中, 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 如杜甫的《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事,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上部分写景, 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 下半部分抒情, 反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 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 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3、景略情在。

有的诗词, 表面看来, 又全是抒情, 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象这样的诗词, 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 情与景一致, 但写成诗时, 却把景略去了, 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 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 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 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 景虽略了, 但意境很完美。

四、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 但不能排斥逻辑思维, 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 和抽象思维一样, 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因此, 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 不能忽视逻辑思维。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在作品中为逻辑思路, 又弄清楚词和词、句和句的逻辑联系, 那么就能透彻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比如, 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表面上写景, 实际上寓情于景。因果联系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必然联系。我们可以拿这个观点去分析这首诗。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古典诗词中,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 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 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如: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 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 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必须用简洁的文字, 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

六、作品的“含蓄之美”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到作品中的“含蓄之美”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 更为别致。

如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 首句托“红豆”起兴, 暗喻后文相思情, 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春来发几枝”, 寄语设问, 饶有情趣, 读来倍倍觉亲切。“愿君多采撷”, 仍言在此而意在彼, 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 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 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 又合相思之情, 妙用双关, 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深婉。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 语浅情深, 意味深长。

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方法, 就可以理解鉴赏古诗词中的基本含义, 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寄于诗词中的深刻韵味。

摘要:初中学生常用的诗词鉴赏方法:基本要素分析、抓住作品的意象、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中古诗词鉴赏有效复习方法 篇8

一、研透《考试说明》,领会新课改理念

《考试说明》是指导高考语文复习和命题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解读《考试说明》要义,是每位考生在考前复习阶段必做的功课,特别是新课标改革的第一届考生。古代诗歌阅读分值增加了3分,更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的考查,新增加的分值更说明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掌握命题人的思路和角度,找到有效复习的方法。

二、整理古诗词基本知识,夯实知识能力

整理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并形成复习手册,对知识点要烂熟于心。鉴赏诗歌须具备的知识积累有:

1.诗歌分类:赠友送别 诗、咏史怀古 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闲适隐逸诗、谈禅说理诗、思妇闺情诗、羁旅行役诗、悼亡诗等。

2.诗歌常用的表述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3.诗歌常用的表现方法: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想象、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4.诗歌的意象、意境。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如人、物、景等。意境指的是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诗歌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 适淡泊、清新 飘逸、沉郁顿挫等。

5.诗歌中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坚贞爱情、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6.诗歌的语言风 格:朴素自然、清 新飘逸、沉郁 顿挫、淡雅高远、华 妙艳丽、雄健 高昂、悲壮苍 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等。

7.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等。

三、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沉下心来,反复品读,重视古诗词本身传达的内容,从而解读古诗。

1.读诗题。诗题是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它往往标明写作时间、地点、对象、感情基调、类型等。读诗题,可以从题目中获取一些答题的信息,能理解诗文的中心,甚至能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春 夜洛城闻 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情感及事件。

2.读作者。读作者可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事迹、思想感情、风格 流派及其 创作的时 代背景、目的等,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也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文。

3.读注释。读注释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注释有介绍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暗示本诗用典的。比如《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1绿绮:古代名琴。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读 诗时有注释的一定不能忽略。

4.读诗句。整体感知 诗句,反复揣摩 诗句的含 义,疏通文意,从表层到深层,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从而从整体上理解这首诗词。

四、规范诗歌的答题步骤

1.先审好题干,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离开诗词的内容乱答一通。

2.看题目有多少问,赋分多少,列举序号答题,让答案清晰明了。

3.结合诗词内容,尽量用所积累的古诗词知识点来答题。

4.要注意复习课及复习资料中所讲到的答题方法,因为每一种诗词类型都有自己的答题模式,尽量按里面的答题模式来答题。

答题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论题干 如何要求,一定要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相关知识点规范答题,这样才会有成效。

也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 篇9

一、捕捉信息,读懂诗意

捕捉信息、读懂诗意是鉴赏古诗词的第一步,当我们拿到一首古诗词时,首先要掌握大概信息。要掌握古诗词的大概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标题、作者和注释。

1.看 标 题

对于一首好诗或者好词来说,标题是其“眼睛”,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首先要看古诗词的题目。有的古诗词的题目直接揭示了和古诗词有关的季节或时令; 有的直接点出了古诗词所要赞颂的对象;有的直接写出了故事事件等。

比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的“幽”一字就是全诗的“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 ,阒寂无人 ,草径清幽 ,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 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体现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依然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2.想 作 者

了解作者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之一,作者的生平、作者经历、作者的思想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都会影响作品的思想感情。其实了解作者实际上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文本,然后走进作者,走进古诗词。比如:在2014年新课标卷2中有这样一道诗词鉴赏试题(在此处只选取一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 ]韦庄1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释1: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问题: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5分 )

本题中虽然在注释中对韦庄做了大致的介绍, 但是不全面。要把此题做好, 可以结合修教材中出现过韦庄的《菩萨蛮》,再了解他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他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直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在文学创作上,他面对天地翻覆的社会巨变,冷静而深入地思考,效法杜甫,写下了不少焦虑时难的诗篇。这样我们可以全面结合作者的生平解决试卷中的问题。

3.读 注 释

读懂注释,利用好注释,就能从一个点或一个面上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2014年北京语文高考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道诗词鉴赏的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 和辛弃疾 的“最喜小 儿无赖”,两处“无赖 ”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 谓韦曲的 满眼春色 , 让自感老 去的诗人也 觉得应借酒释怀,享受春光。

C.五六句通 过“石角钩 衣”、“藤梢刺眼”的 细致描写 ,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 了“反言”,如“恼煞人 ”,实际是爱 煞人 , 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 韦曲花 ,至今无赖 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 知何址 ,但苔深韦 曲 ,草暗斜川 。 (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 花无赖 ,独擅终南 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 春浩渺 ,酒香韦曲 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 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 文物尽 ,眼中多少 可儿坟。 (清 (此当作明 ,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本试题难度系数不高,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属于中等难度题。不难发现,本试题给了我们所需要的关键性的注释,这样学生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结合补充内容进行解答。本试题的第三小题就和注释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二、抓住细节,悟出精髓

古人在作诗时,特别讲究炼字。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教给学生从哪些角度鉴赏字词。

1.看 动 词

动词在古诗词中是装饰古诗词的,它能使作品化美为媚,使文学作品充满动态的美。比如刘永的《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骤雨初歇”,这句中的“歇”字用得十分巧妙。“歇”,本来是人才有的动作,但是作者却说“骤雨初歇”,从这一个字中便会感觉到雨都活了,都有了生命。

2.形容 词

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在此举一个例子,这首诗虽然不是高中课本中的,但是这首诗中的那个形容词用得绝对精妙,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乱”字,可以理解为花的颜色繁多,所以看起来很“乱”;也可以理解为花长的不整齐,很无序所以“乱”;还可以理解为,因为是早春,所以花开得还不是太茂盛,所以“乱”。

3.数量 词

古诗词鉴赏方法 篇10

一、择点导读,建立诗词初步感知

高中古诗词内容很丰富,在课堂教 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古诗词内容进行分类导读。首先要对古诗词 背景进行分析。每一首诗词都有其独特的产生背景,掌握这些背景信息,对于准确领悟诗词内涵和作者情感都有重要帮助。其次是文字句意梳理。熟悉古诗词 表面意义是鉴赏 顺利进行 的第一步。再 就是寻找 “诗眼”“词眼”,这是诗词鉴赏最需要关注的点,让学生抓住“诗眼”“词眼”不放松,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最后要体味作者情感。诗词都是有 感而发,这个“感”自然 是作者情感,了解作者情感才能形成认知共鸣,抵达诗词和谐真义。

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先让学生自行阅读,通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作品的相关情况,然后给学生提出几个思考问题:苏轼有什么样的词风呢?这首词你最喜欢哪一句?作者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这个过程就是鉴赏。

二、创设情境,体味诗词情感意境

古诗词教学要注意创设情境,为学生认知创造有利条件。古时古人古事都是诗词构成要素,我们要体味诗词情愫意境,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气氛渲染。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展示那时那事那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就可以与作者形成对话。不管时空跨越多大,一旦情感接通,就可以让学生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倾听作者的心声。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还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走进那个特定的时空中,完成对古人古事的探寻,建立起有形感知。

在学习《虞美人》时,我首先将作者李煜生平和相关介绍投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然后重点强调了李煜抒发情感的独特风格,学生很快就能够掌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就是一个“愁”字。随后,我播放了一首邓丽君的《独上西楼》,学生情感被充分感染,再来阅读这首词体会更深刻了。

三、方法设定,深度挖掘诗词内蕴

古诗词鉴赏并没有固定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阅读理解中总结,进行针对性指导。首先要弄清诗词要素构成。对诗词时 代、背景、人物、事件、表 达、结构、情感等,都需要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其次是特 征筛选。每一首诗词都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写法、构成、语言、用典等方面,都能够找到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再就是情感把握。这是诗词鉴赏的最重要因素,挖掘作者情感因素才能掌握鉴赏方向。最后是掌握基本格式。鉴 赏没有固定格式,但一般格式还是需要明确的,“鉴赏=角度切入+特征效果+作者情感或主题内涵”这个格式属于一般鉴赏思维程序,具体运用时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辛弃疾是宋朝高 产词人,他的作品 大多为爱 国情调。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用典,借古论今,我让学生先找一找词中都提到了哪些古代英雄,然后对这些古人古事进行剖析,最后对当时社会背景进行比对。学生很快就有比较全面的认知。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赏析:这一句是用典,用“英雄”一词赞颂孙权,感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表达内心的惋惜痛楚,暗喻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四、拓展训练,实现认知能力迁移

古诗词鉴赏是情 感感知过 程,通过对诗 词特征分析,找到鉴赏角度,进行情感 渗透,与作者形 成情感共鸣,这样的认知才是鉴赏成果。教师要根据学生建立鉴赏认知情况,对训练内容进行科学筛选,提升针对性,这样才能确保诗词鉴赏成效。

李清照作为历史上的才女代表,她的词作显示的是阴柔之美。在学习《声声慢》时,学生特别喜欢作者的用词之独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叠词的应用体现的是作者深沉悲凉的心境。为了让学生对词义有深刻认知,我专门挑选了初中时学习过的一首李清照的词《醉花阴》,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李清照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挖掘,鉴赏效果得以有效巩固。

清泉润诗情,秀景炼文 意。古诗词阅 读鉴赏,让学生在具体阅读体味中获得深切感知,获得性情陶冶。高中古诗词阅读鉴 赏并没有 固定模式,教师适时 进行引导,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建立诗词感知奠定基础。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还要与学生形成良 性互动,共同探索古诗词鉴赏方法,并通过相关训练设置,对学生认知能力进行迁移,最终建立完善的鉴赏认知体系。

摘要:古诗词阅读鉴赏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积极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拓展训练,提升学生古诗词认知能力。

古诗词鉴赏的四种方法 篇11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歌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二、诵读感悟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熟能生巧的作用。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再如《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只有借助品读咀嚼,才能有深切的感悟。

诵读可以分为:

(1)熟读成诵。多读,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逐步积累,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2)联系扩充。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3)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比如《锦瑟》一诗中,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尾联丰富深邃的内蕴,缺少了想象的参与,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

三、品评赏析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语意含蓄。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诸如受字数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于韵脚的约束,不得不运用倒装;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要合辙押韵等,只有从这些细部入手,反复品评,仔细赏析,才能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准确的评价。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古典诗歌中运用比喻,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游子”、“母亲的恩泽”。再如:“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万壑松”比喻音乐震撼人心的效果。

2.借代。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很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望天门山》)中的“帆”本是船的一部分,但其借指“船”;“岸芷汀兰,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鳞”同样也是采用部分代替整体的借代手法,借指“鱼”。

3.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如王维《相思》,首句“红豆生南国”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读来倍觉亲切。“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双关,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深婉。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4.色彩烘托法。色彩烘托指的是诗人在作品中把多种色彩并列在一起,相互映衬,使人感到鲜明、振奋、活跃,从而加强意境中的效果。如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江岸,更显绿波粼粼。这里,同色烘染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异色相映则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造成一种红者更红、绿者更绿的效果,正因如此,作者怎能不忆江南呢?杜甫也是着色的高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都艳丽如画。

另外还有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衬托(辛弃疾的人生际遇使他在《破阵子》里抒发英雄末路之感慨,以梦中的理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反衬现实的“可怜白发生”,以壮写悲,更显其悲);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正确顺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等等。

四、探究体验

通过前面三步,我们已经了解了诗歌的作者与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并了解了诗歌的语言特点。这一步,我们的关键就是要在前三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挖掘、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

从古诗的内容上,我们可以把古诗分成三类:写景抒情类;叙事抒情类;状物、托物言志类。下面各举一例来谈谈如何进一步去挖掘、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

1.写景抒情类。

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

2.叙事抒情类。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第一句的“僵卧孤村”和“不自哀”互为转折关系。即:虽然“僵卧孤村”,但是并“不自哀”。要是别人处在作者年迈孤独、身体衰弱的境地,肯定会悲观消沉,但是陆游却不然。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递进。即:不仅“不自哀”,而且还要思念“戍轮台”,足见诗人“穷且益坚”的雄心壮志。后两句承接前两句的意思,但在语意上更加深入一层。由于诗人思念甚切,直至深夜还不能成眠,因而能听到屋外的风雨声,疑为千军万马在奔腾,这样促使他在睡梦里也跨着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北方前线,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搏斗。这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写法,完全符合生活逻辑,也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急切思念杀敌报国的心情。

3.状物、托物言志类。

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由上面各点看来,只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指导学生走好这四步,那么学生就不会再为古诗词阅读而头痛,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出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出古诗词的艺术形象,领悟出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古诗鉴赏方法之我见 篇12

中学生应该掌握以下赏析方法:

(1) 知人论世。明了诗人所处时代、主要经历、语言风格、美学追求以及创作某一首诗的心境等因素, 有助于理解诗意、把握诗情。古语说“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人的情感既有个别性, 又有普遍性。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 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 用创新的手法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感情。情感越珍贵, 唤起越强烈, 反响越普遍, 艺术就越优秀”。他还拿李白的《把酒问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对比, 申述诗的普遍性:“在吟诵这些诗的时候, 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和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 每一首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既然如此, 我们欣赏诗歌, 就应深入到作者的内心, 与作者的思想相合、感情相契, 进而准确地领悟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思。例如岳飞的《小重山》:

昨夜寒跫不住鸣。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 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此词情调低回蕴藉, 与作者那首著名的、情调壮怀激烈的《满江红》相比, 区别极大。有人评述这两首词, 认为《满江红》情调高昂, 远胜于《小重山》。缪钺先生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 中肯地指出, 二者“所要表达的都是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不过因为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 因此在作法上不免有所差异, 实际上是异曲同工”, 并且赋诗提醒读者:“将军佳作世争传, 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 诸君细读《小重山》。”

(2) 联系语境。语境指言语交际的环境, 其范围有广狭之分, 狭义的语境仅指环境, 即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还包括交际双方的背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在具体的语境中, 语句除表达一定的显性意义外, 常常还包含语境赋予的隐性意义。阅读脱离语境, 理解就非常困难。欣赏诗歌, 只有抓住语言所提供的具体语境, 方能深入、准确地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而且, 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 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比如杜甫的著名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里的“落花时节”一语该怎么理解呢?有人联系第三句“江南好风景”, 于是说杜甫又遇到李龟年的时间当是春天, 当时春光正好, 百花早已盛开, 有的已经开始凋落。有人进一步联系第一二句, 认为李龟年过去是岐王、崔九等王公大臣宠幸的歌手, 如今流落江南, 说明他的极盛时期已过, 到了他的“落花时节”了。还有人从杜甫这方面联系, 说杜甫少年得名, 十四五岁就出入岐王宅里、崔九堂前, 满怀抱负却始终无法施展, 辗转漂泊, 垂垂老矣, 这落花时节实在是对自身不幸的感叹。又有人认为, 仅从李杜身世上着眼还不够, 尽管他们都是飘零异地, 景况凄凉, 但唐王朝经过了安史之乱, 开元时代的升平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落花时节还包含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无限感慨。还有人主张把以上几种理解合起来, 说这里写李杜穷途相逢, 彼此身世之悲、国家兴亡之叹难以言喻, 而只在大好春光中点出“落花”一语, 更让人觉出感慨万端、无从说起的悲凉。上述理解都不错, 但深浅大不相同。原因是对语境的体会和挖掘不同, 有的人理解得窄, 有的人理解得宽。由此可见, 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 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3) 借用联想和想象。朱光潜说:“作诗和读诗, 都必用思考, 都必起联想, 甚至于思考愈周密, 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 诗的境界愈美备。”例如, 赏析杜诗“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语, 李思敬是这样展开想象的:“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山雪景之后, 再把眼光投向窗外, 又发现了奇观:透过他那院门口, 又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这又是一个合乎透视学原理的描绘:他把辽远的‘万里船’和杜家院门口压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 以门口为画框, 则万里船竟如泊在门中。”至于读诗生发联想, 司马光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古人为诗, 贵于意在言外, 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如‘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草木深, 明无人矣;花鸟, 平时可娱之物, 见之而泣, 闻之而悲, 则时可知矣。”

上一篇:沙参麦冬汤下一篇:企业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