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

2024-07-14

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精选5篇)

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 篇1

在高中阶段, 诗歌的考查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和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就近几年山东省高考卷的古诗词命题趋势而言, 对思想内容、表达技巧、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占有较大比例。古诗词阅读试题实现了考查由单纯的阅读、表达走向高度综合的目的。山东卷在古诗词的试题赋分方面, 一直都保持在8分, 题量为2个, 以简答题形式进行考查。考查方式依照课改要求与《考试大纲》, 并没有明显变化。以下将分析2010年到2013年四年山东卷在古诗词方面的考查态势。

2010年山东卷第14题: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1起, 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 怆悢2使心伤。

【注】1商风:秋风。2怆悢 (liàng) :悲伤。

从诗歌测试材料来看, 本诗属于魏晋诗, 题材为“述志感怀”, 且有注释。命题者给古代诗歌鉴赏材料加注, 内容通常涉及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生疏的作者、生僻的字词、特点称谓用语等。

第一小题考查:诗中“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分值分配为3分。从题目内容可知, 此题的考查内容为“反思评价”, 评价文本中提供的特点信息。命题者给出考查限定的信息, 要求考生从内容或形式方面分析限定信息, 最终为限定信息作出评价。这类题目给了考生很大的空间, 难度也相对高, 考生需要综合作品中的多项信息, 在全面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评价。最终得出结论。第二小题考查: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分值分配为5分, 表达技巧及情感态度, 是古代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考查方式。第一问考查表达技巧。首先考生头脑中要有作品表现形式的知识框架, 然后通过阅读品味诗句, 辨析该诗属于哪一种表现形式, 并运用相应知识具体分析作品的内容。第二问考查情感态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就要探寻隐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情感取向。考生应细细品读、由表及里, 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2011年山东卷第14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 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 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 年年长自清。

2011年的诗歌测试材料为唐诗。唐宋诗词为每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测试材料来源。题材为“咏物言志”。

第一小题考查: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 飞空作雨声”的妙处。本题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在阅读方面发展了能力层级。本题要求考生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来鉴赏诗歌。本题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第二小题考查: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此题第一问以一个意象为考查对象, 要求考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 完成题目要求。第二问则是通过对全诗的理解, 评价作者的情感取向。

2012年山东卷第14题:

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 江名。

2012年考查了一首宋诗, 题材为“羁旅思乡”, 包含有注释。此类题材的诗歌是历年高考诗歌考查的重点。

第一小题考查: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赋分3分。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 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 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 兼以风声萧萧, 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 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本诗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E ( 鉴赏评价 )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E ( 鉴赏评价) 。

2013年山东卷第14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 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 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 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 山中独不眠。

2013年考查了一首清诗, 题材为“羁旅行愁”。当时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 孤独一人, 对月思乡, 感慨身世浮沉。第一小题考查: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本题赋分4分。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 考查的是物象——烟。烟, 即雾气、云气, 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作铺垫作映衬, 第三句运用比喻, 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 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 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 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 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 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第二小题考查: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本题赋分4分。本题考查考生对该诗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综合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 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 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 概括出失眠原因, 写出诗歌的情感。

从2010年到2013年四年的山东高考古诗词测试内容可见, 以古诗考查为主, 四年中未出现词、曲、赋的考查, 但并不排除今后不会考到。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鉴赏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 表现出命题者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 追求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来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鉴赏能力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 表现出命题者重视诗歌的审美价值, 追求以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来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评价

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 篇2

公式

诗歌鉴赏答题公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歌 篇3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 “谁家玉笛暗飞声”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2. 简析两首诗歌是怎样描写笛声的。

3. 分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4. 赏析这两首诗在表达艺术上的不同之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8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崔道融,江陵人(今湖北江陵县),唐末诗人。

5. 这首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6. 简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7.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 诗歌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2题。

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①杜审言,襄阳人,是杜甫的祖父。

②这首诗是杜审言被流放峰州途经襄阳时所作。

9. 本诗颔联中有两个“平中见奇”的词,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0. 这首唐诗在写景方面别具特色,请简要分析之。

11. 请从意境角度赏析“归路满尘埃”这句诗。

12. 根据你的理解,请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6题。

三月晦日送客

崔 橹

野酌乱无巡, 送君兼送春。

明年春色至, 莫作未归人。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3. 试分析崔诗中“兼”字的作用。

14.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15. 两首送别诗各有特色,请试作简要分析。

16. 根据你的理解,请分析两首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20题。

华清宫三首(其一)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7. 这两首诗歌都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作一分析。

18. 这两首诗歌中都提到了“月”,“月”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19. 请赏析李诗中“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句。

20. 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

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①

柳宗元

无限居人②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

荆州不遇高阳侣③,一夜春寒满下厅④。

[注] ①元和十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后奉诏回京,临行前永州亲友为他饯行。至驿站后他感慨万千,便写下这首诗寄给他们。却寄:回寄。②居人:指居住在永州的故旧。③荆州:永州古属荆州。高阳:指汉高祖刘邦的谋士郦食其。他是陈留高阳人,见刘邦时自称“高阳狂士”。在楚汉战争中,他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并亲自劝说齐王归汉。④下厅:客舍。

21. 首句“独醒”二字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

22. 柳宗元举诏赴京时有那么多故旧亲朋为他送行,为什么还是感到“可怜寂寞”“一夜春寒”呢?

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 篇4

什么能使诗歌飞翔?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古典诗歌大多篇幅短小, 意味悠长, 或因景而情, 或感物抒怀, 或托物言志, 以其丰富瑰丽、多姿多彩的想象力创造了浩瀚无穷的艺术形象。我们鉴赏古代诗歌, 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诗歌艺术的蓝天中,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想象分为一般想象和审美想象两大类型。诗歌鉴赏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 也叫艺术想象, 它自始至终思考的都是具体的形象, 在对形象的顿悟中达到具象的抽象。根据审美想象的心理机制、特征以及古典诗歌的特点, 对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朗诵默写, 感知形象

朗诵即朗读吟诵, 朗诵需要一种气场, 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轻重缓急都能烘托渲染气氛, 展现一个场景, 显现某种意境, 表达特定的情感, 让学生的整个身心沉浸在艺术氛围中, 把文字变成音符, 奏出优美的旋律, 形成鲜活的意境。其次是默写, 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默诵, 将朗诵中获得的有声的音符内化为无声的音乐, 让学生沉浸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中, 对诗歌形象的感知更真切、更清晰、更鲜活。将诗句的风骨、气韵、智慧的积累内化为文化积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诵默写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进行审美感知, 领略诗的情感及哲理。主要做法是:

(一) 多样诵读, 感悟体验

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将听读、范读、跟读、引读、角色读等多种方式的诵读交错进行,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从而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

(二) 媒体介入, 身临其境

利用多媒体创造朗读情境, 传递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 形声并举, 音画同步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如临其境, 很快融入诗情画意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驱遣想象, 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三) 读演结合, 融情入境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朗诵,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中把握诗句的语气、旋律、节奏等, 配合恰当的动作、表情, 使学生全身心融入诗歌情景和艺术氛围之中, 亦演亦读, 演中悟情,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读”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语言美, 通过声音刺激听觉, 在大脑中想象诗歌形象、意境、情感等的轮廓, 形成表象, 为感悟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意象和情感打下基础。

二、捕捉意象, 再造形象

意象, 是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艺术形象。在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炼就“火眼金睛”, 培养学生意会和捕捉意象的能力, 并且能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再造形象, 在脑海中显现出一个新的形象。再造形象需要想象力高度活跃, 或由景及情, 或由物至理, 抓住相似点和联系点进行联想, 在脑海中把诗歌语言描绘的形象自由展现出来。

(一) 抓意象的固定意进行联想

古典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 握住诗人情感跳动的脉搏, 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如看到杨柳、长亭、南浦、酒就立刻想到离别;看到月亮、鸿雁、羌笛等自然联想到思乡。让学生了解并熟记一部分常见的传统意象, 可以积累诗词知识和鉴赏经验, 为审美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抓意象的语境意进行联想

意象既有固定性, 又有多义性、丰富性, 再加上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嗜好不同、选择诗歌意象的情感倾向也不同, 所以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揣摩它的意蕴。比如“月”,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抒发人生苦短的感慨;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暗示诗人恬静安闲的心境;苏东坡《阳关曲·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抒发人生离别飘零的哀伤。

(三) 抓意象的组合点进行联想

古典诗词强调意象的组合, 组合方式是多样多变的, 但有一个情感的核心、焦点把看似无关的意象统领起来, 这就是意象的组合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点进行联想, 统领意象群, 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所有意象都是为“伤离别”而设, 离别前的凄凉、离别中的依恋、离别后的怅惘都可以围绕“伤离别”去想象。

(四) 抓意象的空白点进行联想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的特点, 因而诗歌中存在许多“空白点”, 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在审美想象的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 联系生活实际, 抓住意象的特征以及具体情境进行联想想象, 填充诗歌空白, 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古诗的空白点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省略字词或成分。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思维过程是:他乡的夜晚, “我”辗转反侧, 不能入眠, 皓月当空, 照到床前的月光洁白如霜, “我”抬头远望明月, 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使“我”低头落泪。这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凭语感揣摩推测, 补全省去的词语或成分, 使意象完整连贯。其二, 借助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 若干个意象直接组接并置, 创设出一个个画面。如“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等诗句全由名词性意象构成, 这需要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进行联想和想象, 将零散的意象变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从而意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生命的追求。

三、感悟意境, 创造形象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意境构成的基础是情景交融。感悟意境是一个由景入情、由实到虚、由显到隐、从有限到无限的形象再创造的过程。

(一) 借助意象赏画面

意境是一系列的诗歌意象组合而成的艺术的生活场景或画面, 欣赏时要依据意象的形态、大小、声色、明暗、动静、时空交替等进行联想想象, 在脑海中创造出美的画面, 感受诗歌意境美。如“月”的意象, 从外形联想象征团圆, 常寄托怀人思乡之情, 营造的意境常常是孤寂悲凉的;从色调联想月的清辉象征高尚的节操、内心的平和, 营造的艺术氛围常常是朦胧静谧的;从时空的角度去联想, 月的永恒寄托着诗人对岁月流逝、人生短暂、历史沧桑的感慨, 常常给人苍凉辽远的感受。所以感受意境, 创造形象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让自己身临其境, 融入作者所描述的艺术画面之中。

(二) 由实而虚入诗境

古典诗歌常常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象外之象”而生成“象外之境”“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眼前之景为实, 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 情感为虚;形象为实, 抽象为虚;有限为实, 无限为虚;侧面为实, 正面为虚。虚实之间, 想象是纽带和桥梁。在审美鉴赏时, 必须介入想象, 或由实到虚, 或由虚而实, 我们在欣赏时就要抓住意象特征进行想象, 融入诗人营造的艺术氛围当中, 才能进入真正的审美情境。如杜甫《秋兴》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描绘秋日峡江萧条凄清、阴森冷寂的景象, 风霜凄紧, 严冬将至, 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 联想起杜甫坎坷的一生、老病孤愁的晚年, 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

(三) 一字之妙品诗境

古典诗歌在追求意境这一审美目标中常常千锤百“炼”, 化腐朽为神奇, 创造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这一功夫被称为“炼字”。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弄’字, 而境界全出矣。”[1]抓住这些精妙传神的“诗眼”,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可以达到管中窥豹, 一叶知秋的审美效果。炼字的实质是炼意。古代诗人炼字丰富多彩,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连词、叠音词等都可以成为炼字的对象, 但炼的最多的是动词和形容词。鉴赏时要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达到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鉴赏效果。如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的“铺”, 因为是“残阳”, 所以太阳几乎接近地平线, 很像“铺”在江面上, 炼词极为生动、准确;同时“铺”字还描绘出夕照下秋天江面的柔和静谧, 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实际上, 学生的审美想象总是与读、赏、悟、品交融在一起, 学生的古诗词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就是在这样的循序渐进、水乳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审美想象力的本质属性是情感性、自由性与生命性, 让我们扬起想象的风帆, 鼓起想象的翅膀, 使思维灵动, 让诗情飞扬, 彰显生命的活力, 生命的张力, 生命的动力。

参考文献

古诗词鉴赏.明清诗歌 篇5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诗中术语:拟人、化无形为有形、反衬、以乐景写哀情、色彩对比鲜明、借景抒情。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术语:拟人(春未老)、化无形为有形(风细)、对比反衬(超然台上不超然)、夸张(一城花)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诗中术语:托物言志、自喻、象征、双关、反问、呼应、反讽、反语。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8.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是自比、自喻,是自身的象征。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诗中术语:叠词、动静结合、点题、拟人、移情、想象、双关、衬托、象征。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9.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6分)

8.(5分)答: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2分)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3分)

9.(6分)答: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1分)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2分)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2分)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1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诗中术语:色彩对比鲜明、想象、虚实结合、联想、象征、呼告。

8.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答: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8.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1分)

9.(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完成8~9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有紫气,识宝之人挖地四余丈,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诗中术语:衬托、想象、拟人、移情、借景抒情、用典、比喻、象征。

8.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9.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6分)

8.颔联寓情于景(1分)。“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2分)“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2分)9.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每点2分)

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越女新妆出镜心。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妆罢低声问夫婿,齐纨未足时人贵,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中术语:从对面落笔、比喻、衬托。

8、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5分)

9、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6分)

8、都运用了“比”的手法(1分,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2分);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2分)。

上一篇:精品工程惠民生下一篇:转型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