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

2024-08-03

《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精选11篇)

《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 篇1

这组诗作于作者晚年时期。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被谪官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进入了一向被称为难于上青天的蜀地。到了元符元年(10),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在被流放的六年中,他处逆境而不屈,安然度之。元符三年(11),被放还。他于建中靖国元年(11)出四川。崇宁元年(11),他赴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从湖北沿江东下,途经岳阳,冒雨登岳阳楼,饱览湖光山色,写下这两首诗以表达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这时,他已被贬七年,流转在四川湖北一带,环境非常恶劣,又到了对于古人来说算是高龄的五十七岁。据任渊所作黄庭坚诗谱,此二诗手迹有跋云:“崇宁之元(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三日,夜发荆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阳),数日阴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独上岳阳楼。”

《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 篇2

进入高中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经常一脸无所谓或一脸的茫然,而老师经常变得很尴尬,甚至不知所措。面对这种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古典诗歌是不是远离了我们的学生?我们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难道丧失了吗?那在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上能否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二、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发现:现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已非常重视诗歌诵读,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反而下降了?到底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歌阅读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的思考。

三、造成现状的原因

(1)古典诗歌与我们确实有一定的距离,学生肯定会有阅读障碍,畏难情绪使得学生对诗歌望而却步。(2)教师很难兼顾新课标与高考对诗歌的双重要求,经常顾此失彼。新课标要求的诗歌要求主要是美的熏陶,美的培养。让学生认知美、感受美、表现美。而高考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含义,掌握固定的答题模式和答题思路。这无疑让诗歌教学陷入了一种狭隘和逼仄之中,使诗歌教学变成了浅层次的阅读、背诵固定的答题思路,大量的练习之中。很多教师在这矛盾和尴尬之中没有找到出路,诗歌的教学缺乏魅力和感染力。(3)在浮躁剧变的社会里,学生急功近利,非常着急,急着出成绩,很难静下心来好好读一首诗,这也使诗歌教学变得异常的艰难。

四、案例描述

课题:杜甫《登岳阳楼》;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课时:1;提供者:陈嫦娥单位:石狮市石光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来源于杜甫晚年的代表作。这篇文章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

(二)教学目标

1. 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2.学习诗歌,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对于杜甫,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都是属于标签化的了解。2.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虽然浅显,但凡是古诗,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学生懂得这个道理,但在实际阅读中却不懂得迁移。4.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拟采取提问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理解诗歌所体现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本课教学重难点在于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2)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是唐朝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里,所以他跟其他的读书人一样,都希望能积极干预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尽管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是不得志的,在仕途上可以说一无所获,再加上唐朝政治的日渐败坏,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的生活也处在颠沛流离中。这首诗是写在唐代宗大历三年冬,这时距离杜甫去世的时间是两年,杜甫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这里有著名的洞庭湖和岳阳楼,杜甫独自登上了岳阳楼,并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2.赏析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从字面上理解,很简单,以前我就听说过洞庭湖、岳阳楼的大名,现在我终于看到了洞庭湖,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此时杜甫的心情是怎样的?3.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历来为人所传颂,它的精妙之处在哪里?4.赏析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靠在栏杆上,杜甫流泪了,为什么流泪?

(二)学生活动

1. 多数学生都认为喜悦、激动。

这是把诗歌标签化、简单化,没有真正走进诗歌,精读文本的结果。要知道昔闻和今上有一个巨大的时间跨度,不管是作者,或是国家,抑或是政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老多病、饥寒交迫的杜甫在国家动荡不安,政权摇摇欲坠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心情应是复杂的,一言难尽的。2.对颔联,大多数只能感受到洞庭湖的浩瀚壮阔,不能体会杜甫的感情,这是因为没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原因。要知道写出了洞庭的壮阔,越显示了人的渺小,写出了洞庭湖的亘古不变,就反衬了生命的短暂,人事的不可捉摸,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而又已走到人生尽头的人面对茫茫宇宙,地久天长,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悲痛。3.学生都能说出哭的原因:为自己,为国家,为天下的百姓。

(三)设计意图

1. 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感受诗意。2.感受杜甫独特的人格魅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不登岳阳楼,读不懂范仲淹 篇3

秋风袅袅,枫叶披霜,在丰收的渔舟唱晚中,我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陵、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的三大名楼。它肇自汉晋,因三国时岳州曾设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楼”之称。

相传岳阳楼是三国吴国大将鲁肃的阅兵台。魏晋南北朝始由军事用楼变为供人游览的观赏楼,南朝颜延之是我国第一位登览它的有影响的文人,他的《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有感而作》,是我国现存最早吟咏岳阳楼的诗篇。但那时此楼并不叫岳阳楼,而称巴陵城楼。

岳阳楼定名和声名远播,始于盛唐张说。张说是洛阳人。唐玄宗时,召为中书令。不知为什么,他得罪了皇帝,开元四年,把他贬守岳州。此时,张说饱经风霜,年近半百,乃借扩修岳阳楼,以寄情消愁。竣工后,遂定名为岳阳楼。

张说修筑岳阳楼后,常与士人登楼赋诗,岳阳楼便成为文人学士雅聚吟咏之地,贬官迁客散愁泄怨之所。其间佳作颇多。佼佼者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开元二十五年,右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即以诗自荐。其诗致张丞相共有八首,此为其中之一。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景观。一个“平”字,写出八百里湖水的浩渺,一个“混”字,画出水天的浑涵,一个“蒸”字,一个“撼”字,捉住了洞庭内在的磅礴气势和外在的煊赫声威。有声有色,充满活力,遂为咏湖名句。前人评论此诗说“起法高浑,三四雄阔。”宋末元初有位叫方回的评论家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并列,谓“后人不敢复题”。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唐乾元二年(739)春天李白因永王磷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中途被赦免,诗人惊喜交加,当即沿江东还,来到岳阳时,写了许多诗,广为传颂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即为其中之一:“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前两句写登楼俯视下界所见之辽阔景象,三四句写仰观天宇之所见所感:五六句极言岳阳楼之高耸,七八句叙写诗人的酣饮之乐。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一时乐以忘忧的欢快心情与旷达胸襟。

但就诗的思想境界、人格光辉、艺术造诣及对后世影响等各种综合因素来看,在众多吟咏岳阳楼诗作中,首屈一指的当数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风,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千古绝唱,作于唐大历三年岁暮。当时57岁的诗人,饱经忧患,身染肺病、风湿、右臂瘫、左耳聋等多种疾病,又逢国家风雨飘摇,万方多难。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却又“落日心犹壮”。这样,他有幸登临渴慕已久的岳阳楼时感情极为复杂,笔下情景也就如八百里洞庭一样千汇万状,雄浑苍茫。首两句以“昔闻”起题,“今上”接应,单刀直入,一虚一实,快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写登临所见,以气吞云梦的胸襟怀抱和融铸万物的煌煌巨笔,卓然光掩前人,洞庭汪洋将吴楚相隔,天地日月出没沉浮于浩波之上。“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古人此论,诚不为过。五、六句笔锋陡转,由浩茫宇宙变而为凄苦小舟,诗境阔狭顿异,魅力摄人心魄。最后两句,一大一小,一虚一实,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至此,洞庭日夜汹涌,天地为之低昂的壮阔气象扑面而来,诗人心忧天下,古今为之俯首的伟大胸襟豁然洞开。难怪岳阳楼上有一名联,慨叹“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心。”让人登楼一望,胸中就流不尽千百年兴亡旧事,眼前就数不尽历史长河里的豪杰英雄,咏不尽千变万化的波光云影,唱不尽古往今来的人间悲喜。

关于岳阳楼的身世,已向读者交待了不少,但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岳阳楼品牌的还不是孟浩然、李白和杜甫,虽然他们的诗文,或多或少地勾勒了岳阳楼的形象,但毕竟难以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岳阳楼数千年来屡建屡毁,其形制多有变化,幸有历代丹青妙手精心制作,我们今日方得窥其往昔倩影。

从滕子京致书范仲淹求记时送去《洞庭秋晚图》可知,宋以前即有关于岳阳楼的绘画,可惜均未能传世。此去岳阳楼,裁发现楼下不远处建了若干个不同朝代的岳阳楼的形制,其中有唐代、宋代的仿真模型,我想那可能是当今造园者凭空想象而已。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岳阳楼图,为元代夏永所绘扇面图。夏永字明远,工画亭台楼阁,曾用头发绣成《黄鹤楼图》、《滕王阁图》。宋代的岳阳楼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凭空想象了。

但是,尽管如此,说起岳阳楼,我们是不能忘记滕子京这个人物的。没有此人,岳阳楼可能会在华夏大地上消失;没有此人,也就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一名篇的问世。

滕子京,河南洛阳人,北宋政治家,是范仲淹的好友,与范仲淹同于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有一年他率军民抗击西夏八侵,时值天气阴晦,士气不振,他大设牛酒,犒劳士卒。结果被他人诬告,罪名是“滥用公使钱”,“用度不节”。被贬岳州。他在岳州三年,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其中重修岳阳楼就是其中之一。

岳阳楼重修之后,他为范仲淹送去了《洞庭秋晚图》,希望范能以图写一篇《岳阳楼记》。范仲淹此时正谪居邓州。

范仲淹不在岳阳楼,但作为文化人的范仲淹写这篇短文,是无需深入生活的,时代的风云早已聚汇于胸。于是,他应友人滕子京之请写下了《岳阳楼记》。范仲淹的这篇文章,通体俱在谪守上着笔,提出了从“贬谪”来解读文本的视角。贬谪文学所表现的心态往往是复杂矛盾的,作者们常在愤懑之余,徘徊于超世和用世之间,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油然流露对退守独善,超然尘外生活的向往,而范氏此篇则属贬谪文学中的另类。文章既有痛苦的忧愤,也抒发了忘怀人事的出世之想,但占主导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觉的使命感,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仍一如既往。

贬谪文学在文体上有一特点,即往往与山水亭阁相结合,寓情于景,通过细腻独到的写景,来一吐心中之块垒。文中的两段写景,虽是想象之辞,但用语凝炼,形象鲜明,如在眼前;又兼属对精工,音节铿锵,朗朗上口,历来为人所乐诵,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这两段描写围绕着对“悲喜——尤乐”的认识,与全文的主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景物的一阴一晴,逗引出心情的一悲一喜,这时的悲喜是局限于一己一身的。而作者却扬弃了这种悲喜观,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一种超越个人利害的悲喜观,并进一步生发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正是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这篇文章成为冠绝一时而又传之永久的至情美文,千古风范。以致后世乾隆皇帝都心有所动。他在为元末画家夏永所绘扇面《岳阳楼图》的题诗中云:“先忧后乐仲淹记,至语

真先获我心。”题诗呈扇形,留有“自强不息”等印章,此诗已刻成诗碑,存于岳阳楼的碑廊之中。

范仲淹的这一思想,是他伟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集中反映。与他同时的另一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道,他从小即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能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绝非偶然。

由于《岳阳楼记》如此优美感人,还曾引起一个有趣的问题,范仲淹写作此文时并不在岳阳,也未见过新修的岳阳楼,这或许是他在楼本身着墨很少而多写洞庭风光的原因之一。那么,他是否到过洞庭湖呢?对此,1982年《北京晚报》曾展开过讨论。一些文章,特别是岳阳本地作者的文章,认为范仲淹所以能写出绝妙的美文,是因为他从小寄寓洞庭湖畔的安乡之故。而历史学家邓广铭撰文认为此说“谬之千里。”

我以为这两方面的认识都过于偏颇。司马迁的《史记》,其艺术之水准到达中国文学和史学的峰巅,他是否亲历和目击了文中的一切呢? 当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我军占领南阳》的美文,他是否去了南阳。去现场和不去现场,都不是决定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关键取决于作家对宏观时事的把握,对崇高境界的表达,对人世生活的认识。如果,以僵死的思维去度量作家的思维活动,那也太小瞧名震千古的伟大文学家了。

另外,从《岳阳天下楼》一书可以看出,大凡历史上有成就之文人,都会游历各处名山大川。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进入仕途,更可奔走各处。着笔那一时他不在岳阳,并不等于他压根儿就没有去过岳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即为证明。

我登上岳阳楼,凭栏而望,左顾君山,孤影若浮;右挹大江,涵虚吞吐。说巴山蜀水之胜,全萃眼底,也丝毫不为夸张。春秋水涨,一望淼然。这时你才深深体会到,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句,乃是天赐、天意之笔。身置湖楼之窗,谁人不吐出“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惊人佳句呢?

在远方那沉沉的暮霭中,君山仍然清晰若画,这个方圆不过1平方公里的名山,如碧螺,如盘髻。有了它,岳阳楼便有了映衬;有了它,岳阳楼才显得充实。

我拾阶而上,发现这岳阳楼的建筑是那么卓绝奇特,它的建筑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三层、四柱、飞檐、纯木”,全楼没有一颗铆钉,梁、柱、方、檩,互相咬合、牵制,架稳脚实,严整美观。同游者无不惊叹:岳阳楼,在力学、美学、建筑学、工艺学等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聪明才智。

岳阳楼,不仅以它独特的建筑艺术而闻名天下,还以它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而吸引着游客。步入楼内,如进入了对联与诗词歌赋的世界。许多长联,并非虚弄笔墨,很多短句,更有那洞天之工。其中一幅“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年历史再从头”,不仅对得工整,而且词简意深。寥寥16字,括山河而贯古今,领文明而赋大志,可谓匠心独具。李白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白居易的“岳阳楼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等,无一不让人咏之、叹之,荡气回肠。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刻在几个楼层的檀木板上。尤其是二楼的一块檀木上,刻的是清代第一流书法家张照的手迹。字体刚劲峭峻,圆转多姿,雕刻刀法纯熟,极为精致。清乾隆八年,重修岳阳楼时,岳阳知府黄凝道特请当时著名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重写了这篇记文。刻成木屏六块,嵌在楼上正中。后来一个姓李的知府,见楼记雕屏,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妄想偷运海外,故请人仿制一幅,换下真迹,然后托病辞官,将雕屏装入船内运走。但天不饶奸,船至湖中,突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船翻人沉,雕屏随波漂撞,被船夫捞起送回,但已掉了两块,“渔歌互答”的“互“字也被撞烂了。这个“互”字和另两块都是另请人书写雕刻的。但因修补精细,仿制逼真,让人难辨真伪。

对张照书写的这幅雕屏,我是非常熟悉的。那年,我去山西。一位朋友在黄河岸边的农民家里,用20块钱买下了四本清代乾隆八年的拓本。那位朋友和我打赌,我若猜出是谁的书法,他分文不要,奉送给我,若猜不出,关系再好再铁,也不能拿走此物。天不负我,展开拓本,我一眼便猜出是张照的手迹。依我观,那幅拓本应该是在雕屏被偷之前拓下的,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我登岳阳楼,我也在思索着岳阳楼。

岳阳楼,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它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它应该是民族的精神坐标,它应该是永远活着的,站立着的为人师表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千古名句的核心价值,既不是宣扬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也不同于发去国怀乡的感慨和计较忧谗畏讥的个人得失,而是表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忧乐观。揭示了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这一思想旗帜,不知激发了多少后来者忧乐天下,胸怀人民啊。

远的不再细表。在当代中国的革命史上,有这样几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吟唱着范仲淹的千古绝句来到岳阳,用他们的亲身实践,为范仲淹的名句作了最好的注脚。

第一个走来的是熊亨瀚烈士,他早年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在辛亥革命后不久的1913年,赴日本途中过岳阳时,写下了抒发忧国忧民感情的《过岳阳》:“风雨暗神州,男儿急国仇。哪来诗酒兴,吟醉岳阳楼。”

第二个走来的是邓中夏烈士。1921年,他为革命奔走于长沙、武汉之间,过岳阳时,他写下了抒发豪情壮志的《过洞庭湖》,其中诗云:“问今为何世?豹虎满道路。禽猕歼除之,我行适我素。”

第三个走来的是郭亮烈士。1922年他到岳阳从事革命活动,坐船过洞庭湖,豪情满怀,奋笔疾书,写下了《过洞庭湖》“潇水流,湘水流,流入长江不见头。龙君送我洞庭水,何时洗尽人间愁!”

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他们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他们的笔下岂止是奔腾若时代的波澜,他们整个战斗的一生何尝不是一首无比壮丽的诗篇呢?

我走下岳阳楼,我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对于今天的新长征,对于我辈的人生路似乎有了新的含义,似乎有了新的内容了。如何实践它的核心意义,每个人都应该作出回答的。

《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 篇4

2.第二首诗笔力雄奇,请结合诗句分析其“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年老被贬的.沉痛;九死一生、涉险而过的庆幸;即将回来家乡的欢欣。

第二首:对君山奇秀景色的赞美。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展望。

2.意象新奇:运用比喻将君山峰比作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奇秀;将湖面翻涌的白浪比作“银山堆”,写出了满面的奇丽;

意境壮阔:诗人登高远眺,极目所见,风雨满川,巍峨的高山也宛如小小的发髻,胸襟开阔。

情感豪放;相像自己荡舟江上在巨浪中游赏美景,气概豪迈。(答手法奇特、用法奇特的也可酌情给分)

创作背景

秋晚登古城古诗词鉴赏 篇5

生平简介

作为一个由隋入唐的名门子弟,李百药(565—648 )的经历是非常坎坷的。他幼年多病,但博学强记,号为“奇童”,其父李德林隋文帝时任内史令(宰相)。皇太子杨勇召他为东宫学士;隋炀帝即位,李百药失宠,出为桂州司马,旋即解职还乡里。入唐,又遭李渊猜忌,流放泾州。李世民即皇帝位,重其才名,召拜中书舍人,此时他已年过花甲。以后多次拔擢,成为李世民身旁的文学重臣。李百药“藻思沉郁,尤长于五言诗,虽樵童牧竖,并皆吟讽”(《旧唐书·李百药传》)。尤其长期外斥阶段创作,写景抒情,吊古咏怀,多失意愁苦之辞,情真调苦,感人至深。

《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 篇6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4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1、北山:指万山,因在襄阳西北,故云。

2、隐者:浩然自谓。

3、二句谓佳节思念张五,所以才试着登高相望,自己的心也随着秋雁向远方的朋友飞去。登高:古人有九月九日登高的风俗。

4、兴:兴致。

5、发:激发。

6、沙行,在沙滩上行走。渡头:渡口。

7、荠(jì):荠菜,一种野菜。

8、洲:一作“舟”。

9、何当:何时。载酒:携酒。

10、重阳节:古人称阴历九月九日为重九节,九为阳数,故又称“重阳节”,俗以此日登高饮酒为乐。

赏析:

登岳阳楼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投影文字及图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中《杜工部集》。

三、诵读、整体感知

(一)疏解字词

板书:坼chè

乾坤qián kūn

戎马róng mǎ

轩xuān

涕泗tì sì 解释:

坼:分裂

乾坤:指天地

戎马:代指战争

轩:窗户

涕泗:眼泪、鼻涕

(二)请学生听读,要求闭目静听,潜心感受。可以播放朗读材料,也可以教师配乐范读。

(三)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出感情。

(四)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点评(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重音、感情等方面来评价)。

(五)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六)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感知形象。

四、研读赏析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1.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诗人对洞庭水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没有形容,没有夸张,不见抒情。

2.似乎不见抒情,是否此句真的是大白话,不含真情?

文字的朴素无华,并不代表情感的苍白。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3.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中内敛的情感是怎样的? 是尽兴一游洞庭湖的夙愿得以实现的喜悦,还是历经漂泊流落于此的苦痛?这是需要仔细揣摩的,从文字的表面乍看之下,很容易从人之常情推测出诗人此时有着登楼的喜悦,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的许许多多的感触。从作者简介的环节中,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泡影!诗里的“昔””今”两字自有其深深的媚力。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读这两句诗脑子中浮现的画面。

萧瑟秋风,吹起洞庭湖层层波涛。远天无日,低空断云,冷雾凝霜,枯草横陈。岳阳楼上,一位老者凭栏而立。他鬓发如霜,衣衫破旧,但两只眼睛却深深地凝望着洞庭深处。岳阳楼上已无昔日的繁闹,冷冷清清。老人独立在岳阳楼上,周围没有一个人陪伴。他是谁?没人晓得。

(二)颔联: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1.简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诗的颔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中一样。

2.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动用想象,达到了这样宏伟和辽阔的精神空间。一个“浮”字,不着痕迹地把苍茫大地变得轻了,也把洞庭湖反衬的极目无垠而且深沉浑厚了。写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读到这样的诗句会涌起怎样的想象?

眼前这不可透视的浩瀚之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深沉的秘密呢?试想那不可思议的、开天辟地的一刻吧:或许只是由于造物者莫名其妙的偶然一念,两手轻轻一擘,于是就像是佛所预言的劫数陡然降临,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洪水滔天、天崩地解!(“坼”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惊天动地地断裂)尘埃落定之后,南中国的这片辽阔的疆土便成为今天遥遥相望的“吴越”和“荆楚”,两大板块之间的这条宽广近千里的巨大“地缝”,后来被人们称为八百里洞庭。

这就是“吴楚东南坼”所传达出的言者的惊悸和敬畏!面对这无边的浩淼,他嗒然若丧其所守,仿佛一时丧失了灵智,惟一所能朦胧知觉到的只有“动荡”(浮)——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动荡!””我”所能意识到的一切和意识本身都被“动荡”所浮载、所淹没消融。久久的沉溺和困惑之后,诗人终于省悟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动荡”其实就是“宇宙”本身——“乾坤日夜浮!”

(三)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1.清代黄生《杜说》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上下联中内容反差大,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差? 五、六句,转到自己身上。杜甫从760年开始,就度着“漂泊大西南”的艰苦岁月,在现在已整整八年了。从四川经湖北到湖南,漂泊的生活使他和亲朋的书信来往完全断绝;加上一身多病,正如随处漂泊的孤舟一样,自己一路上只有以舟为生,如今看到这样开阔的天地,就不能徒然想起自己。天地是如此广阔,可是自己的处境却狭窄到这种地步,两相对比更为难堪。这是诗人此时的实际感受,所以上面写得极开阔,这里写得极黯淡,前后映衬,越显得两者矛盾。而诗人的无穷感慨,也就不难从这里看的出来。

诗写到这里,要想收束是极不易的,难道还要为个人的境遇埋怨下去吗?不,杜甫是一个始终关心祖国安危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就是在这种境况下,他还是没有忘记国家大局。这一年(768)年吐番进犯,祖国的西北边正处在多事之秋。“戎马关山北”指得正是这事。然而通过这一句,我们却猛然感觉到诗人的“凭轩涕泗流”不仅不是为个人身世悲恸,而且上面的“亲朋„„”两句,也并非是单纯的个人流落的感叹,正因为国家多难,诗人却引起国家身世的重重感触而老泪交流了。“戎马关山北”五字绾上结下,在这里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描述诗人“涕泗流”时内心的活动。参考:

他凝望洞庭的眼睛湿润了。他多年浪迹天涯,怀才不遇,饱尝尽世间冷暖。他失去过亲人,失去过家园,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人生坎坷,现在又多病无医,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湿润的眼中流下的泪,是对人生的苦楚,是对命运的怨恨,是对亲人的眷恋,是对朋友的怀念。想自己空负经天纬地之才,却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眼见国土沦陷却回天乏术,不由得不痛上心头。山河破碎身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恰若雨打之萍;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地,孤寂之苦却无可诉之人!

眼望关山只见雄关漫道,远眺长安唯睹战火硝烟。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惨剧又在眼前萦绕。新安道上抓丁差吏的凶狠,石壕村中夜半老妇的哀求,潼关城下筑城民工的辛苦;新婚诀别,垂老离家,无家贱子;千里饿殍,白骨现道,暴尸堆叠,哀鸿遍野„„老者无法想下去。人民受难,百姓遭殃,自己却无能为力。眼见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自己又无法挽救,老者陷入深深的自责„„

老人凭栏失声,这哭声中包含着苦,包含着怨,包含着恨,包含着愁„„ 小结:

杜甫的诗堪称“诗史”,加之诗人深广的爱国情怀,高超的文字功力,使他的诗作,尤其是晚期律诗,更具一种沉郁顿挫,一唱三叹之特点,极耐开掘。《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著名的诗作,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起被镌刻在江南三大文化名楼之首的岳阳楼上,自唐以来,一直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主流穿越千年而永不漫泯。

课堂总结

登岳阳楼教案 篇8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教学难点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G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登岳阳楼反思 篇9

本节课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教完后,我觉得本节课总体是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优点:

一、从总体设计思路与教学过程看,本节课教学始终遵循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训练,老师引导。整节课至始至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很足,多大10多分钟。

二、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到拓展检测,始终围绕“诗歌意境赏析,语言品味,主旨探究”进行,紧扣教学重难点,突出高考诗歌考点,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三、本节课运用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如何赏析诗歌做了方法指导,特别是语言表达技巧方面做了针对性指导,基本解决学生答题思路会乱,表达不清等问题。

登岳阳楼杜甫教案 篇10

1【教学目标】、背诵本诗。、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 朗读背诵(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 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 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 à n)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四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 ? 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五 布置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杜甫教案

2一.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及新教材的要求,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方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重在于教会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让学生关注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学习积累一些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走进诗境,感悟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知识准备: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习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习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实效性。

情感准备: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让学生感悟不同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四.学法指导:

1、了解作家作品、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 感悟式 自主式 交流式 点拨式 讲析式 比较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

2、教师做相关补充。

三、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

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

4、触摸诗人,知人论世,置身诗境 ;

四、具体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

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

方法: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

【明确】:

①重点抓住“昔”“今”

②联系背景及诗人

诗人用了“昔闻”告诉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可谓百感交集!

2、第二联是千古流传名句。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

(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

【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势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阔到狭窄的意境)。

(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由洞庭的广阔壮丽之景到个人的遭遇与境况。

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4、第三联中诗人把自己的身世经历融入里面,表达自己黯然凄凉的心境,诗人仅仅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凉吗?联系尾联作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明确】:

①通过个人而想到国家,(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②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孤舟,无人赏识,国家战事频繁,生灵涂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

5、教师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五、延伸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课后思考练习二)

方法:

①学生讨论交流、分析

②教师可提示相关内容,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拨

【师点拨】:

①意境方面:李白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写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样,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起舞,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不同。

②风格不同:杜甫的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显得沉郁顿挫。李白的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显得豪放飘逸!

六、教师引导学生在鉴赏基础上当堂成诵

七、课堂小结:

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相交融,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八、作业:

1、将本诗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杜甫的《阁夜》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在一些重点字的理解上师生应多交流,如词中“坼”和“浮”作者通过这两个字到底是为了描绘一幅怎样的图景,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感悟,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登岳阳楼记 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涵咏诗歌,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

2、学习诗歌,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背诵《登岳阳楼》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爱国情怀,激发自己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学习难点: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扩展阅读

教学方法:吟咏 启发 诵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亲爱的同学们,望月吟诗是古人的一种习惯,所以我们领略到了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登楼赋诗更是古文人的一种喜好,今天,让我们和杜甫一起登楼赋诗-------

(学生自己定学习任务,教师展示幻灯片,师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悟,指导诵读(展示原诗)

1、自由朗读,结合书下注解,读懂诗句

2、质疑问难,大声朗读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本诗的意思

4、指名朗读,划分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快慢

三、指导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本诗

1、以思带说:

诗中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加入自己的想象,更生动形象的描绘。

2、炼字:

抓住关键字“坼”“浮”进行体会

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诵读,读出杜甫诗风“大气”之感,体会作者心胸开阔

四、探究作者杜甫形象

1、想象:杜甫在楼上看风景,我们在书中看杜甫,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诗人的举止、肖像、神情

2、思考:是什么使诗人老泪纵横?结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诗谈谈

(师展示幻灯片):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3、探究: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及对国家情感的?那为什么要先表达自己的情感?

联想一下我们学过的老杜的诗(师展示幻灯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登楼》

4、总结:鉴赏诗词应从景和情入手,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觉得描述诗的意境应分几步(师展示幻灯片):

绘景—摹形---溯情

5、记诵:融入情感,想象自己是杜甫,大声读背

五、迁移扩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读《旅夜书怀》

结语(师展示幻灯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朱光潜)

让我们热爱诗吧!

作业:

上一篇: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会”成功召开下一篇:种植合作社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