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的文言现象

2024-08-05

《岳阳楼记》的文言现象(精选7篇)

《岳阳楼记》的文言现象 篇1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注释

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念)。

(1)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楼高三层,下临洞庭湖,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jùn):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古时朋友间多以字相称。谪zhé①<动>谴责;责备。《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我。”②<动>被贬官,降职。《琵琶行》:“~居卧病浔阳城。”③<名>缺点;过失。《老子》:“善言无瑕~。”

【谪戍】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在这里作为<动>被贬官,降职解释。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到了,及。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增,扩大。制:规模。

(8)唐贤今人:唐代和宋代的名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岳阳楼记作者是谁

2.读岳阳楼记有感字

3.岳阳楼记整句翻译

4.《岳阳楼记》 范仲淹

5.岳阳楼记中考试题集锦

6.关于岳阳楼记的赏析

7.《岳阳楼记》的读后感

8.《岳阳楼记》中考题及答案集锦

9.《岳阳楼记》有关资料

10.杜甫《登岳阳楼记》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岳阳楼记》的文言现象 篇2

如何才能把“文”“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笔者以为, 不妨从“写作意图”的探寻入手,把“言”与“文”结合起来教学文言文。

众所周知,任何写作都是有写作意图的,而要达成写作意图,必然要有目的、有指向地选择写作材料并进行具体的言语表达。其中,写作材料以及具体的言语表达,自然是“言”,这是毫无疑义的。

而“文”一般是指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常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1“文言”本身的文化属性;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 3文言文记载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4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1]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文化内涵”一般以第四个层面的“言志载道”为主要诉求。

我们知道,文言作品都是作者的自我言说,其 “所言志所载道”,都无可避免地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言志载道”常常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体现,必然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和作者的个性化的生命印迹。因此, “写作意图”不但能体现“文”,而且也是“文”的本质呈现。

至此,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写作意图”的终极追寻是“言志载道”,即“文”,而要达成这样的 “写作意图”,则必须选择合适的写作材料以及具体的言语表达,即“言”。因此,从探寻“写作意图”的角度入手,把“言”与“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可以说得通的,也是可行的。

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这样设计文言文教学也确有颇多收益。首先,因为有写作意图的探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文言文教学不但不再枯燥,而且充满了探究的乐趣。其次,因为有一条明晰的教学 “线索”,所以文言文教学很容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再似单纯的“言”的教学那样显得很是零散。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在写作意图的探寻过程中, 文言文教学既有语言文字教学的扎实性,也具有与文言文本身相匹配的文学性、文化性。总之,从写作意图的探寻入手,把“言”与“文”结合起来教学文言文,不但是可行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例如,《岳阳楼记》一文,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景抒情文。从写作意图上讲,作者写作本文主要不在于“记事”,也不在于“写景抒情”,而于劝勉、讽谏,在于表达作者追寻“悲心宏愿”的最高境界和志在致君尧舜的宏伟志向。所以,教学本文,不妨从“劝勉”“讽谏”“致君” 三个层面,逐层深入地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探寻写作意图的过程中,通过诵读、解释、翻译,把 “言”“文”结合起来,深入理解文本,感悟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大情怀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

一、“文”“言”结合:在文体突破的写作意图探寻中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写作意图,会选择不同的文体、主题、材料、语言、结构等来表达。例如,《岳阳楼记》一文,便可以从文体的角度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言”“文”结合中,进行文言文教学。

众所周知,“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 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岳阳楼记》是篇“记”,按照常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记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情。然而,根据史料记载,作者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更没有登过岳阳楼,作者也仅仅知道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这件事情本身,至于是怎么修的,修的过程,以及修建后成了什么样子,作者一无所知。而滕子京也只不过寄上了一幅描绘洞庭风景的山水画《洞庭秋晚图》给他,这让他如何作“记”呢?因此, 作者要写作岳阳楼“记”,就必须突破文体另辟蹊径,不然,是无法写作本文的。可是,该如何突破呢? 仅仅从文体形式本身进行突破吗?如此突破的写作意图又是什么呢?这些都是值得仔细研究的问题。 事实上,引领学生从“写作体式”到“写作内容”两个层面,探讨本文突破“文体”的过程,便是探寻到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便是“文”“言”结合的教与学过程。

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环节一:巧设角度

师: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这么多的关于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名言佳句,他们或描写美景,或抒发内心情感。范仲淹是怎么评价前人的诗文的? (前人之述备矣)“备”是什么意思?翻译“前人之述备矣”这句话。(生略)

师:既然“前人之述备矣”,且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又把这些“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岳阳楼上。 现在范仲淹作“记”,如果还是如前人一般描写自然景色、抒写个人情感的话,那不是明摆着要跟唐贤今人比个高低吗?(生补充:更何况作者还没有去过岳阳,没有登过岳阳楼,对于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完全没有情感体验)因此,作者写作本文时,不能因循前人之路,或简单描写,或抒写个人情怀,必须巧设角度。

环节二:“异”中劝勉

师:“据《岳州府志》记载,嘱托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滕子京因被人诬告挪用公款正贬官岳州。 当时的滕子京悲愤愁苦,牢骚满腹,打算岳阳楼竣工之后,凭栏痛哭以泄其愤”。[2](屏显)如果你是范仲淹,你该如何巧设角度,写作本文呢?你是从哪几句话看出来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借嘱托写作《岳阳楼记》的机会,劝勉滕子京。

师:那咱们再来看看,本文中哪两句话是劝勉滕子京的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看看这两句话在什么位置?齐读第五小节。

师:既然是劝勉滕子京,为什么不在文章的开头直接劝勉呢?而且,请仔细看第五小节,这两句劝勉的话是范仲淹直接说出来的吗?(没有,是借古仁人之口)那又是为什么呢?

师:既然不能直接劝勉,请再读全文,看看范仲淹是如何委婉劝勉的?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目的是什么?

生:先褒扬他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然后,再劝勉。目的是为了便于滕子京接受劝勉。

师:文章是从哪两个“异”中劝勉的?

生:一是指“物暗己悲”与“景明则喜”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异”;二是指迁客骚人的“物喜己悲”,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 “异”。

师:文章没有直接点明劝勉,滕子京为何能一读便知?

生:当时的滕子京也是迁客骚人,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劝勉于他,但身为贬谪之人的滕子京读完此文,岂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所以,这篇文章虽然名为“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情,实为劝勉滕子京。(板书:劝勉)

二、“文”“言”结合:在隐喻比较的写作意图探寻中

中国自古便不乏劝勉的好文章,如《劝学》便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劝勉文,《出师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篇很不错的劝勉文,《岳阳楼记》一文如果仅仅止步于“劝勉”的话,那么这篇文章是很难从众多优秀美文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名篇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还有更深的原因,还需要我们继续探寻。

仔细研读文章,笔者发现,“劝勉”只是作者写作本文时最为直接的属于表层的意图,而且“劝勉” 的也不仅仅是滕子京一个人。联系时代背景,我们知道造成滕子京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滕子京本人,而在于朝廷,在于皇帝和当朝权贵。只有皇帝和当朝权贵听进了作者的“讽谏”,才能使更多的迁客骚人、贤臣志士少一些愤懑而更多地为国效劳。所以,作者写作本文的更深的意图当是“讽谏”。

可是,如何讽谏才合适呢?要知道,讽谏失误, 在那个几乎没有法制的皇权社会里,那是有生命危险的。于是,作者想到了隐喻。如果隐喻得当的话, 不但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达到讽谏的意图。因此, 从比较隐喻出发,在“文”“言”结合中,探寻作者更深的写作意图,是个很好的教学切入口。

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作者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劝勉滕子京吗?别忘了,当时作者自己也是迁客骚人。很显然,范仲淹还有更深的用意。齐读三、四两小节,请两位同学翻译这两段。(生略)思考这两段仅仅是表面上的因景设情吗?“霪雨”和“景明”,仅仅是自然景观吗?(不, 显然有某种隐喻)

生:本文用“天空”“日”“月”“云”等形象隐喻宋仁宗和当朝权贵。从材料上看,隐喻的效果很好,宋仁宗不但保住了作者的名位,死后,还赐予最高级别的谥号。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隐喻皇帝和当朝权贵呢? 如此巧妙的隐喻固然有保护自己的意思,但仅仅如此吗?请看材料:

范仲淹一生都志在致君尧舜。[3]他二十七岁始入仕,纵观其三十多年的为官经历,虽然遭遇多次起落,但其对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他“一心为国、为民”“一心忧君、忧民”。

生:他如此巧用隐喻,不仅仅在保护自己,更是希望皇帝和当朝权贵能听进他的讽谏,希望他们能少点“阴”多点“晴”,能让更多的迁客骚人、贤臣志士为国效劳。

师: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用意不仅在于劝勉滕子京一个迁客骚人,其更深的用意是讽谏朝廷。(板书:讽谏)

三、“文”“言”结合:在境界辨析的写作意图探寻中

“言”为心“声”,任何写作都不是外在的,都是作者内在情感思想的外在表达与流露,甚至很多时候,更是委婉地展现了作者的生命思考和理想追寻。教学本文亦不例外,作者写作本文不仅仅是为了“劝勉”,也不仅仅是为了“讽谏”,其实,更是作者的生命追寻———“致君”的外在展现。而作者具有致君尧舜的宏伟志向,又是跟作者的思想境界分不开的。因此,教学本文,可以从境界的辨析入手,在 “文”“言”结合中,进一步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

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任何一篇散文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这篇文章除了劝勉、讽谏外,是不是还有更深的用意呢?请再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哪三重境界?哪一重境界要更高一些?为什么?

生:本文写了这样三重境界:或物暗己悲,或景明则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

生:第一重境界最低。第二重境界,仅对“己”而言,无论人世如何变化,都宠辱不惊;但第三重境界,就不同了。那已经进入了“无我”的境地,不但宠辱不惊,更是心怀天下。可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的境界要高一些。

师:文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作者一直在追求着“先忧后乐”的古仁人之心。

师:然而,那个时代,像他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就连滕子京那样的贤臣,还仅限于普通迁客骚人的“或物暗己悲,或景明则喜”的境界。怎能不让作者发出“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无限感慨啊!

师: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写作本文除了劝勉、讽谏外,还有更深层面的用意,即澄明自己“先忧后乐”的“悲心宏愿”,希望更多的迁客骚人能跟他一道前行,以实现他致君尧舜的宏伟志向。

(板书:致君)

《岳阳楼记》的审美教学 篇3

一、感受语言美

课文的语言美由准确、鲜明、生动构成,它表现在不同的语言结构上,如语音美、语词美、语句美、语段美等。语言优美的文章,不仅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同时能带来愉悦之情,并能最大程度地陶冶情操,润泽心灵。《岳阳楼记》寥寥数百字,却给人辞采斐然,气势沛然的印象,其语言准确生动、音韵和谐优美、情感丰富起伏,更是妙绝。

感受语言的准确生动之美。教读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用得最准确生动的词句,并述其理由。学生讨论后归纳如下:如“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的一“衔”一“吞”,用拟人手法,赋洞庭湖水以生命,尽显其浩瀚磅礴、吞吐日月的气势;“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比喻形象,一“跃”一“沉”写尽洞庭湖水在月光映衬下的妩媚。

感受语言的音韵和谐之美。《岳阳楼记》全文在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这种音韵和谐之美,有时是通过音律的对仗来体现的,如:“日星隐耀,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有时是通过整齐的韵脚来表现的,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有的是通过叠词的运用来呈现的,如“浩浩汤汤、霪雨霏霏、薄暮冥冥”等。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通过范读,听配乐朗诵带,学生表情朗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带动学生听,带动学生读,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多方位地去感受和欣赏文章的音韵和谐,旋律抑扬之美。

感受语言的情感起伏之美。文中除了这种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搭配产生的外在的音韵节奏之美外,还有以情感的跌宕为主线产生的内在音韵节奏之美。整篇文章虽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境和情怀,但这种情怀不是单调平缓的,而是丰富起伏的,兴奋悲忧之情贯于其中。尤其是在文章的第三、四节,写到了“阴”与“晴”两种天气条件下,人们观赏洞庭湖景色的心情变化时,既有两段文字的整体对仗,又呈现出作者情感的丰富内涵及曲折变化,带给读者多样多彩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情感起伏之美,可先让学生品析重点词句,然后披文入情,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读出作者感情的变化,读出节奏的变化之美。

二、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画面、色彩、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由自然万物形成的画面,将作者的情感注入物象,则形成了“意境”。因此在意境中写景,其目的是为了抒情,《岳阳楼记》就是这样一篇情感丰富,意境高远的作品。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欣赏这样几幅画面来品味意境美。

巴陵胜状图:“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是一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画面。其境之中,既表现了作者容纳百川般的开阔胸怀,同时又暗含规劝朋友滕子京,虽遭贬谪,但仍然要心胸开阔,矢志不渝。此融意于境之法,可谓高妙。

春和景明图:“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此图从“境”来讲,扣住一个“明”字,落实在“乐”字上。登楼所见,确是明媚秀丽,使人流连。从“意”来讲,扣住一个“忘”字,落实在“喜”字上,真可谓情景交融,形神俱现。

霪雨霏霏图:“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吼,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一段从“境”句来看,是扣住“阴”字来写,落实在“萧”字上。登楼所见,阴冷凄楚,令人黯然。从“意”上来讲,作者扣住一个“感”字,落实在“悲”字上。可谓是见景生情,融情于景。

这三幅画面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同格迥异的洞庭景观图,同时又在“境”中巧妙地注入了作者的情感,即“意”,是优美意境的典型呈现。

在详细介绍了三幅画面后,教师可以“美读”的方式来完成整篇文章的“朗读”:让学生闭上双眼,让他们随着教师的美读去张开想象的翅膀,徜徉在波光水色中,陶醉在真情挚语中。叶圣陶先生之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是获得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既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亦是通向作者感情的渠道。它于语文美育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教师深情并茂,字正腔圆地朗读,学生很快就可进入课文情境.接下来可要求学生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创造性地描绘这三幅画面。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这三幅图画,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充分感受洞庭湖浩瀚的气势、秀丽的风光、作者的情感意蕴,由衷地感叹作者的神妙之笔。

三、领略人格美

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此一变动缓慢的组织使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于其他个体之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能决定其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而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也能反映其独特的人格。如果《岳阳楼记》仅仅只有洞庭湖自然美景之描绘,即使语言朗朗上口,音韵节奏袅袅不去,萦绕心耳,而没有作者丰蕴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博大的人文关怀,那么《岳阳楼记》也算不上一篇绝世之作,此文之所以千古传诵不衰,更在于作者峻洁的人格之美。教师在教学时,可注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人格美。

首先,可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体现作者思想的句子。如:“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宠辱偕忘”“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等等。

然后再提问:这些语句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或情感?

学生通过讨论,教师可归纳,这些语句分别体现了作者以下几种情感:

忧国爱民之思。如“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古仁人们)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居民间又为君主忧虑。范仲淹就是这样做的。范仲淹写此文时,由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两度遭贬谪,被迫离开了朝廷,但他并不因此愤世嫉俗,逃遁隐世,亦或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个清闲快乐,他的政治态度是在朝庭做官就要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居民间又为君主、江山社稷考虑,常怀忧国忧民之思和报国之志,其胸怀是多么宽广和令人景仰啊!

兼济天下之意。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是体现作者伟大人格,令后人无限景仰和崇敬的名言。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故刻苦攻读,五年不曾解衣睡觉。做官以后,更是恪尽职守,多有善政。即便是遭贬谪时,他都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来自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何等崇高的人格!

宠辱不惊之怀。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等。《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意思是:不管得到恩宠还是受到侮辱都不惊慌,只是悠闲地欣赏庭院前的花开花落;不管升迁还是贬谪,都毫不在意,只是漫不经心地随天边的云霞自由舒卷。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所不同的是,范仲淹的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淡泊不是简单地逃遁和退舍,而是作者人格的完美体现,是“古仁人之心”的呈现,正是有了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古仁人之心”,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讨论后,接着要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这些句子,通过对这些重点句、段的诵读,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人格之美。最后用课件展示范仲淹的形象,让学生通过读文识人,将其伟岸形象溶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心中,溶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构成我们坚不可摧的民族魂。

中学语文课堂是一块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善于用一双慧眼去挖掘,必能发现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美点,再加上教师的悉心点引,必能使学生流连在美的大观园中而忘返,身心得以滋养,性情得以陶冶,人格得以润泽。如能这样,语文教育也就善莫大焉!

《岳阳楼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4

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7-11题。(12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若/夫/淫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然/则/何时而/乐耶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D.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大易小,甚善 B.可以一战

C.全石以为底 D.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

10.将文中画线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1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④段是修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7.A(2分) 8.D(2分) 9.D(2分)

10.(1)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象。(2分)

(2)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2分)

文言文《岳阳楼记》阅读附答案 篇5

文言文阅读。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连月不开_____________

(2)忧谗畏讥_____________

(3)沙鸥翔集_____________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放晴(2)说别人坏话(说坏话)(3)鸟停息在树上(栖息)(4)朝廷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文言文习题答案 篇6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节选)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云归而岩穴暝 暝: (2)野芳发而幽香 芳:

(3)而或长烟一空 一: (4)把酒临风 把: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7.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4分)

《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节选):

参考答案: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每小题1分,共4分)

(1)幽暗,昏暗 (2)花 (3)全 (4)执,拿

16 翻译下列句子。 (每小题2分,共4分)

(1)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2)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17 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 (每小题2分,共4分)

(1)主要描写了琅琊山早晚和四季景色的变化。

浅谈《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 篇7

有句话叫:“人逢喜事精神爽。”一个人在心情高兴、愉快与否,直接影响着他眼中的景物的色彩。此正所谓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果“迁客骚人”面对“浊浪排空”的洞庭湖景时,产生“以己悲”的感受还是可以理解的话(因为他们本身是“迁客骚人”),那么,作为“迁客骚人”的登楼者面对“春和景明”的洞庭湖景而产生“其喜洋洋者的感受”就难于自圆其说了。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应该先有情,才会有景,而不应先有景,而使人生情(如果有的话,那么这样的景,也应该具有类似“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景物体验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受)。由此看来,是不是范仲淹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呢?答案是否定的。这要从范仲淹此文中景物描写的隐晦内涵谈起。因为这两段中的景物描写,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景物描写,它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具体说来,我们在理解第三段的景物描写时,首先,应当将其看作是于“迁客骚人”不利的政治环境。其次,具体到细节内容时,如“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此句,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乌云笼罩,黑暗阴晦政治环境的象征,它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气候的总体写照。至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则象征着黑恶势力恣意横行。“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则象征着君王受蔽,将星隐退,正义力量不得彰显。“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象征的则是正常的秩序被打乱,忠臣义士遭打击。“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则象征着在暗无天日的特殊时期,奸臣当道,小人得志。

上一篇:服装网络营销策划方案下一篇:三字经图文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