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

2024-06-07

杜甫《登岳阳楼》(精选5篇)

杜甫《登岳阳楼》 篇1

进入高中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经常一脸无所谓或一脸的茫然,而老师经常变得很尴尬,甚至不知所措。面对这种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古典诗歌是不是远离了我们的学生?我们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难道丧失了吗?那在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上能否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二、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发现:现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已非常重视诗歌诵读,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反而下降了?到底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歌阅读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的思考。

三、造成现状的原因

(1)古典诗歌与我们确实有一定的距离,学生肯定会有阅读障碍,畏难情绪使得学生对诗歌望而却步。(2)教师很难兼顾新课标与高考对诗歌的双重要求,经常顾此失彼。新课标要求的诗歌要求主要是美的熏陶,美的培养。让学生认知美、感受美、表现美。而高考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含义,掌握固定的答题模式和答题思路。这无疑让诗歌教学陷入了一种狭隘和逼仄之中,使诗歌教学变成了浅层次的阅读、背诵固定的答题思路,大量的练习之中。很多教师在这矛盾和尴尬之中没有找到出路,诗歌的教学缺乏魅力和感染力。(3)在浮躁剧变的社会里,学生急功近利,非常着急,急着出成绩,很难静下心来好好读一首诗,这也使诗歌教学变得异常的艰难。

四、案例描述

课题:杜甫《登岳阳楼》;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课时:1;提供者:陈嫦娥单位:石狮市石光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来源于杜甫晚年的代表作。这篇文章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

(二)教学目标

1. 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2.学习诗歌,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对于杜甫,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都是属于标签化的了解。2.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虽然浅显,但凡是古诗,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学生懂得这个道理,但在实际阅读中却不懂得迁移。4.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拟采取提问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理解诗歌所体现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本课教学重难点在于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2)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是唐朝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里,所以他跟其他的读书人一样,都希望能积极干预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尽管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是不得志的,在仕途上可以说一无所获,再加上唐朝政治的日渐败坏,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的生活也处在颠沛流离中。这首诗是写在唐代宗大历三年冬,这时距离杜甫去世的时间是两年,杜甫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这里有著名的洞庭湖和岳阳楼,杜甫独自登上了岳阳楼,并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2.赏析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首联从字面上理解,很简单,以前我就听说过洞庭湖、岳阳楼的大名,现在我终于看到了洞庭湖,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此时杜甫的心情是怎样的?3.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历来为人所传颂,它的精妙之处在哪里?4.赏析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靠在栏杆上,杜甫流泪了,为什么流泪?

(二)学生活动

1. 多数学生都认为喜悦、激动。

这是把诗歌标签化、简单化,没有真正走进诗歌,精读文本的结果。要知道昔闻和今上有一个巨大的时间跨度,不管是作者,或是国家,抑或是政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年老多病、饥寒交迫的杜甫在国家动荡不安,政权摇摇欲坠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心情应是复杂的,一言难尽的。2.对颔联,大多数只能感受到洞庭湖的浩瀚壮阔,不能体会杜甫的感情,这是因为没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原因。要知道写出了洞庭的壮阔,越显示了人的渺小,写出了洞庭湖的亘古不变,就反衬了生命的短暂,人事的不可捉摸,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而又已走到人生尽头的人面对茫茫宇宙,地久天长,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悲痛。3.学生都能说出哭的原因:为自己,为国家,为天下的百姓。

(三)设计意图

1. 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感受诗意。2.感受杜甫独特的人格魅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不登岳阳楼,读不懂范仲淹 篇2

秋风袅袅,枫叶披霜,在丰收的渔舟唱晚中,我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陵、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的三大名楼。它肇自汉晋,因三国时岳州曾设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楼”之称。

相传岳阳楼是三国吴国大将鲁肃的阅兵台。魏晋南北朝始由军事用楼变为供人游览的观赏楼,南朝颜延之是我国第一位登览它的有影响的文人,他的《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有感而作》,是我国现存最早吟咏岳阳楼的诗篇。但那时此楼并不叫岳阳楼,而称巴陵城楼。

岳阳楼定名和声名远播,始于盛唐张说。张说是洛阳人。唐玄宗时,召为中书令。不知为什么,他得罪了皇帝,开元四年,把他贬守岳州。此时,张说饱经风霜,年近半百,乃借扩修岳阳楼,以寄情消愁。竣工后,遂定名为岳阳楼。

张说修筑岳阳楼后,常与士人登楼赋诗,岳阳楼便成为文人学士雅聚吟咏之地,贬官迁客散愁泄怨之所。其间佳作颇多。佼佼者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开元二十五年,右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即以诗自荐。其诗致张丞相共有八首,此为其中之一。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景观。一个“平”字,写出八百里湖水的浩渺,一个“混”字,画出水天的浑涵,一个“蒸”字,一个“撼”字,捉住了洞庭内在的磅礴气势和外在的煊赫声威。有声有色,充满活力,遂为咏湖名句。前人评论此诗说“起法高浑,三四雄阔。”宋末元初有位叫方回的评论家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并列,谓“后人不敢复题”。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唐乾元二年(739)春天李白因永王磷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中途被赦免,诗人惊喜交加,当即沿江东还,来到岳阳时,写了许多诗,广为传颂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即为其中之一:“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前两句写登楼俯视下界所见之辽阔景象,三四句写仰观天宇之所见所感:五六句极言岳阳楼之高耸,七八句叙写诗人的酣饮之乐。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一时乐以忘忧的欢快心情与旷达胸襟。

但就诗的思想境界、人格光辉、艺术造诣及对后世影响等各种综合因素来看,在众多吟咏岳阳楼诗作中,首屈一指的当数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风,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千古绝唱,作于唐大历三年岁暮。当时57岁的诗人,饱经忧患,身染肺病、风湿、右臂瘫、左耳聋等多种疾病,又逢国家风雨飘摇,万方多难。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却又“落日心犹壮”。这样,他有幸登临渴慕已久的岳阳楼时感情极为复杂,笔下情景也就如八百里洞庭一样千汇万状,雄浑苍茫。首两句以“昔闻”起题,“今上”接应,单刀直入,一虚一实,快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写登临所见,以气吞云梦的胸襟怀抱和融铸万物的煌煌巨笔,卓然光掩前人,洞庭汪洋将吴楚相隔,天地日月出没沉浮于浩波之上。“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古人此论,诚不为过。五、六句笔锋陡转,由浩茫宇宙变而为凄苦小舟,诗境阔狭顿异,魅力摄人心魄。最后两句,一大一小,一虚一实,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至此,洞庭日夜汹涌,天地为之低昂的壮阔气象扑面而来,诗人心忧天下,古今为之俯首的伟大胸襟豁然洞开。难怪岳阳楼上有一名联,慨叹“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心。”让人登楼一望,胸中就流不尽千百年兴亡旧事,眼前就数不尽历史长河里的豪杰英雄,咏不尽千变万化的波光云影,唱不尽古往今来的人间悲喜。

关于岳阳楼的身世,已向读者交待了不少,但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岳阳楼品牌的还不是孟浩然、李白和杜甫,虽然他们的诗文,或多或少地勾勒了岳阳楼的形象,但毕竟难以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岳阳楼数千年来屡建屡毁,其形制多有变化,幸有历代丹青妙手精心制作,我们今日方得窥其往昔倩影。

从滕子京致书范仲淹求记时送去《洞庭秋晚图》可知,宋以前即有关于岳阳楼的绘画,可惜均未能传世。此去岳阳楼,裁发现楼下不远处建了若干个不同朝代的岳阳楼的形制,其中有唐代、宋代的仿真模型,我想那可能是当今造园者凭空想象而已。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岳阳楼图,为元代夏永所绘扇面图。夏永字明远,工画亭台楼阁,曾用头发绣成《黄鹤楼图》、《滕王阁图》。宋代的岳阳楼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凭空想象了。

但是,尽管如此,说起岳阳楼,我们是不能忘记滕子京这个人物的。没有此人,岳阳楼可能会在华夏大地上消失;没有此人,也就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一名篇的问世。

滕子京,河南洛阳人,北宋政治家,是范仲淹的好友,与范仲淹同于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有一年他率军民抗击西夏八侵,时值天气阴晦,士气不振,他大设牛酒,犒劳士卒。结果被他人诬告,罪名是“滥用公使钱”,“用度不节”。被贬岳州。他在岳州三年,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其中重修岳阳楼就是其中之一。

岳阳楼重修之后,他为范仲淹送去了《洞庭秋晚图》,希望范能以图写一篇《岳阳楼记》。范仲淹此时正谪居邓州。

范仲淹不在岳阳楼,但作为文化人的范仲淹写这篇短文,是无需深入生活的,时代的风云早已聚汇于胸。于是,他应友人滕子京之请写下了《岳阳楼记》。范仲淹的这篇文章,通体俱在谪守上着笔,提出了从“贬谪”来解读文本的视角。贬谪文学所表现的心态往往是复杂矛盾的,作者们常在愤懑之余,徘徊于超世和用世之间,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油然流露对退守独善,超然尘外生活的向往,而范氏此篇则属贬谪文学中的另类。文章既有痛苦的忧愤,也抒发了忘怀人事的出世之想,但占主导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觉的使命感,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仍一如既往。

贬谪文学在文体上有一特点,即往往与山水亭阁相结合,寓情于景,通过细腻独到的写景,来一吐心中之块垒。文中的两段写景,虽是想象之辞,但用语凝炼,形象鲜明,如在眼前;又兼属对精工,音节铿锵,朗朗上口,历来为人所乐诵,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这两段描写围绕着对“悲喜——尤乐”的认识,与全文的主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景物的一阴一晴,逗引出心情的一悲一喜,这时的悲喜是局限于一己一身的。而作者却扬弃了这种悲喜观,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一种超越个人利害的悲喜观,并进一步生发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正是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这篇文章成为冠绝一时而又传之永久的至情美文,千古风范。以致后世乾隆皇帝都心有所动。他在为元末画家夏永所绘扇面《岳阳楼图》的题诗中云:“先忧后乐仲淹记,至语

真先获我心。”题诗呈扇形,留有“自强不息”等印章,此诗已刻成诗碑,存于岳阳楼的碑廊之中。

范仲淹的这一思想,是他伟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集中反映。与他同时的另一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道,他从小即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能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绝非偶然。

由于《岳阳楼记》如此优美感人,还曾引起一个有趣的问题,范仲淹写作此文时并不在岳阳,也未见过新修的岳阳楼,这或许是他在楼本身着墨很少而多写洞庭风光的原因之一。那么,他是否到过洞庭湖呢?对此,1982年《北京晚报》曾展开过讨论。一些文章,特别是岳阳本地作者的文章,认为范仲淹所以能写出绝妙的美文,是因为他从小寄寓洞庭湖畔的安乡之故。而历史学家邓广铭撰文认为此说“谬之千里。”

我以为这两方面的认识都过于偏颇。司马迁的《史记》,其艺术之水准到达中国文学和史学的峰巅,他是否亲历和目击了文中的一切呢? 当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我军占领南阳》的美文,他是否去了南阳。去现场和不去现场,都不是决定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关键取决于作家对宏观时事的把握,对崇高境界的表达,对人世生活的认识。如果,以僵死的思维去度量作家的思维活动,那也太小瞧名震千古的伟大文学家了。

另外,从《岳阳天下楼》一书可以看出,大凡历史上有成就之文人,都会游历各处名山大川。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进入仕途,更可奔走各处。着笔那一时他不在岳阳,并不等于他压根儿就没有去过岳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即为证明。

我登上岳阳楼,凭栏而望,左顾君山,孤影若浮;右挹大江,涵虚吞吐。说巴山蜀水之胜,全萃眼底,也丝毫不为夸张。春秋水涨,一望淼然。这时你才深深体会到,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句,乃是天赐、天意之笔。身置湖楼之窗,谁人不吐出“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惊人佳句呢?

在远方那沉沉的暮霭中,君山仍然清晰若画,这个方圆不过1平方公里的名山,如碧螺,如盘髻。有了它,岳阳楼便有了映衬;有了它,岳阳楼才显得充实。

我拾阶而上,发现这岳阳楼的建筑是那么卓绝奇特,它的建筑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三层、四柱、飞檐、纯木”,全楼没有一颗铆钉,梁、柱、方、檩,互相咬合、牵制,架稳脚实,严整美观。同游者无不惊叹:岳阳楼,在力学、美学、建筑学、工艺学等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聪明才智。

岳阳楼,不仅以它独特的建筑艺术而闻名天下,还以它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而吸引着游客。步入楼内,如进入了对联与诗词歌赋的世界。许多长联,并非虚弄笔墨,很多短句,更有那洞天之工。其中一幅“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年历史再从头”,不仅对得工整,而且词简意深。寥寥16字,括山河而贯古今,领文明而赋大志,可谓匠心独具。李白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白居易的“岳阳楼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等,无一不让人咏之、叹之,荡气回肠。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刻在几个楼层的檀木板上。尤其是二楼的一块檀木上,刻的是清代第一流书法家张照的手迹。字体刚劲峭峻,圆转多姿,雕刻刀法纯熟,极为精致。清乾隆八年,重修岳阳楼时,岳阳知府黄凝道特请当时著名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重写了这篇记文。刻成木屏六块,嵌在楼上正中。后来一个姓李的知府,见楼记雕屏,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妄想偷运海外,故请人仿制一幅,换下真迹,然后托病辞官,将雕屏装入船内运走。但天不饶奸,船至湖中,突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船翻人沉,雕屏随波漂撞,被船夫捞起送回,但已掉了两块,“渔歌互答”的“互“字也被撞烂了。这个“互”字和另两块都是另请人书写雕刻的。但因修补精细,仿制逼真,让人难辨真伪。

对张照书写的这幅雕屏,我是非常熟悉的。那年,我去山西。一位朋友在黄河岸边的农民家里,用20块钱买下了四本清代乾隆八年的拓本。那位朋友和我打赌,我若猜出是谁的书法,他分文不要,奉送给我,若猜不出,关系再好再铁,也不能拿走此物。天不负我,展开拓本,我一眼便猜出是张照的手迹。依我观,那幅拓本应该是在雕屏被偷之前拓下的,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我登岳阳楼,我也在思索着岳阳楼。

岳阳楼,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它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它应该是民族的精神坐标,它应该是永远活着的,站立着的为人师表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千古名句的核心价值,既不是宣扬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也不同于发去国怀乡的感慨和计较忧谗畏讥的个人得失,而是表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忧乐观。揭示了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这一思想旗帜,不知激发了多少后来者忧乐天下,胸怀人民啊。

远的不再细表。在当代中国的革命史上,有这样几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吟唱着范仲淹的千古绝句来到岳阳,用他们的亲身实践,为范仲淹的名句作了最好的注脚。

第一个走来的是熊亨瀚烈士,他早年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在辛亥革命后不久的1913年,赴日本途中过岳阳时,写下了抒发忧国忧民感情的《过岳阳》:“风雨暗神州,男儿急国仇。哪来诗酒兴,吟醉岳阳楼。”

第二个走来的是邓中夏烈士。1921年,他为革命奔走于长沙、武汉之间,过岳阳时,他写下了抒发豪情壮志的《过洞庭湖》,其中诗云:“问今为何世?豹虎满道路。禽猕歼除之,我行适我素。”

第三个走来的是郭亮烈士。1922年他到岳阳从事革命活动,坐船过洞庭湖,豪情满怀,奋笔疾书,写下了《过洞庭湖》“潇水流,湘水流,流入长江不见头。龙君送我洞庭水,何时洗尽人间愁!”

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他们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他们的笔下岂止是奔腾若时代的波澜,他们整个战斗的一生何尝不是一首无比壮丽的诗篇呢?

我走下岳阳楼,我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对于今天的新长征,对于我辈的人生路似乎有了新的含义,似乎有了新的内容了。如何实践它的核心意义,每个人都应该作出回答的。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篇3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漂泊!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像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杜甫诗《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篇4

1.导入新课

用亲切抒情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诗歌教学的氛围中,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推出杜甫及其作品《登岳阳楼》。

2.回顾杜甫

师生共同回顾杜甫生平及文学常识,这个环节以学生回顾、述说、识记为主,教师只做点拨、补充。重点之处板书,以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概念。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正音正字,注重断句和重音,体会韵律,理解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2)学生诵读。结合诵读指导,采用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学生范读、全班齐读多种形式,有诵读全篇,又有品读名句,使学生对诗歌初步领悟。

(3)词语辨析。尾联对句“凭轩涕泗流”中的“涕”“泗”学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可以辨析,以理解杜甫当时的心态和全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4.合作探究

(1)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主体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登岳阳楼/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2.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二、写作背景介绍(2分钟)

三、学生齐读并背诵诗歌。(5分钟)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诗意理解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五、质疑、探究(8分钟)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情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第五、六句写什么?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5、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六、整体赏析(6分钟)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 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首联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昔闻”与“今上”构成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昔闻”指诗人青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势磅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开了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颈联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沉郁之叹)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政治生活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哪曾想最终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都成泡影„„

尾联凭栏遥望北方,忧国忧民。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七、作业布置(2分钟)1.完成“探究•讨论”一。2.背诵并默写诗歌

课后习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蹩脚(bié)

乾坤(qián)斡旋(wò)大大落落(lā)B.戎马(rónɡ)擢升(zhuó)女红(ɡōnɡ)歃血为盟(shà)C.涕泗(sì)诠释(quán)襁褓(bǎo)与时俱进(yù)D.剽悍(biāo)鞭挞(tà)唱喏(rě)自给自足(jǐ)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 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 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 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3.下列诗句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C.亲朋无一自,老病有孤舟。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4.下列对《登岳阳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登岳阳楼》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B.《登岳阳楼》意境宏大,炼字炼句准确。C.《登岳阳楼》中,“昔、今”二字有深刻的含意。

D.《登岳阳楼》颔联形象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5~9题。登岳阳楼 □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写景,既是________写,又寓________,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9.结合诗作,谈谈诗作是如何将“情”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0~11题。月 夜① □ 杜 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 ①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安禄山攻陷潼关,杜甫身陷贼营在长安所作。②鄜(fū)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10.这首诗的一、二两联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答案: B解析: A.“落”读luō;C.“与”读yǔ;D.“剽”读piāo。

2.答案: C解析: C.老病:年老且生病。

3.答案: A 解析: B.月—夜;C.自—字;D.四—泗。4.答案: A解析: A.为其晚年作品。5.答案: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答案: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答案: 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8.答案: 实 想象

9.答案: 首联两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夙愿终偿的欣喜之情。颔联两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吴楚之地好像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洞庭湖太广大了,天地日月都像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这四句,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情衬,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颈联两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当时杜甫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宽,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志消沉。

10.答案: 想象或虚写(也可写作对写手法)。首联明明是自己看着长安的月亮怀念妻子,却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独自看着月亮一定在怀念长安的丈夫;颔联诗人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而想象小儿女陪妻看月,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这样使得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妻之情,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

上一篇:最新版人教版初中英语知识点汇总下一篇:中秋节赏月唯美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