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登岳阳楼》学案

2024-11-30

《夜归鹿门歌》《登岳阳楼》学案(通用5篇)

《夜归鹿门歌》《登岳阳楼》学案 篇1

《夜归鹿门歌》学案

高二语文组

鲍树柏

【学海导航】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志趣。

【知识清单】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二、背景介绍

本诗为七言古诗。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意在鹿门山辟一住处,一度隐居在此。因为他的诗歌多写隐居闲适,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这首诗就是如此。

【学习内容】

一、诗句赏析与评价

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 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3.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4.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二、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一首诗中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有的以某内容为线索,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4.答题模式:公式:是什么(点明结构特征或以什么为线索)+为什么(具体分析结构特征或为什么以此为线索)+怎么样(这样构思或这样的线索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有何效果)5.答题示例

(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4分)答: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是什么)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为什么)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怎么样)后几句为第二层次,(是什么)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为什么或怎么样)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是什么)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为什么或怎么样)“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是什么),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为什么或怎么样)

【课后巩固】

(2011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是什么)由上片的“渐向暝”到下片的“更深人去”(为什么)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怎么样)《登岳阳楼》学案

高二语文组 鲍树柏

【学海导航】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

【知识清单】

一、简要了解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二、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学习内容】

一、诗句赏析与评价

1.首联“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2.赏析颈联“坼”“浮”二字。明确:“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3.颈联中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明确: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4.颔联叙写了作者什么的感受?

明确:颔联转而写自己因登楼而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信全无,自己一身病痛,唯有一条孤舟。空阔的境界,往往激发人们的飘零孤苦之感。

5.赏析尾联,如何理解“涕泗流”?

明确: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又想到自己老迈,壮志未酬,以及自己孤苦伶仃,生活落败的遭际,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二、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赏析形象型

诗歌中的形象,既包括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塑造的景象和物象,即意象。

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其他人物。

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景象或物象。1.提问方式:诗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提问变式:诗歌中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3.解答模式:公式:是什么(塑造了什么形象)+为什么(结合诗句加以赏析,看意象)+怎么样(表达了什么情感)即:通过什么描写(意象),塑造了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般顺序: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4.答题示例: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由诗句中野径、桑麻、篱边菊、犬吠、日斜等具有田园生活意象的描写,(为什么)可以看出陆鸿渐是一个是寄情山水,高洁不俗,不以尘世为念,潇洒疏放的高人逸士形象。(是什么)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怎么样)

【课后巩固】

(2011四川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天经;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诗人形象:通过对以诗自娱,观赏杏花,寻二子,纶巾鹤氅等的描写,(为什么)塑造了一个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的形象,(是什么)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怎么样)

《夜归鹿门歌》教案 篇2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五、布置作业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附《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篇3

云南省景谷县一中

高中语文

杜琴

课程分析:《夜归鹿门歌》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的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一首诗歌,是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所写的。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这首诗便是如此。此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学情分析:经过必修教材1-5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学习训练,高二学生在分析诗歌时应该已经基本上能熟练运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学法设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根据学生实际,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诗歌所呈现的画面,抓住意象,领悟意境。然后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主旨。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也设计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教学流程:

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一)导入: 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略)他是——孟浩然。(展示课题)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二)解题: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时间、诗体裁)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学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课脚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把相关内容勾画出来。(2分钟)

2、教师做相关的知识补充。(3分钟)(课件展示)(1)作者简介: 地位: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

◎ 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询问同桌或者老师。(2分钟)

2、听录音,听后,全班齐读。(4分钟)(四)疏通诗意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借助课脚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意。遇到不会翻译的句子,可以询问同桌或者老师。(自主学习3分钟)

(课件展示)诗歌大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二、分析诗文,探讨研究

(一)探讨研究: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述这两个场景。

2这两个场景分别有什么特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3、“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4 归纳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自由中速放声朗读诗歌,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整体感受诗歌的情感。然后独立思考上面的问题(5分钟),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答案(5分钟)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后面发言的同学不得重复前面的,可以做补充。(展示)

1、(略)

2、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3、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二)、深入探究

1、本诗是如何来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的?

2、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展示:

本诗使了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作者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 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四、迁移应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阅读,说说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学习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8页练习题三《归嵩山作》,独立思考上面的问题,然后形成答案。(10分钟)附:《归嵩山作》诗意

译文: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展示)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异:《夜归鹿门歌》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古诗夜归鹿门歌原文及赏析 篇4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登岳阳楼》《 菩萨蛮》 学案 篇5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3、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自主学习】

1.导课。背诵杜甫《登高》,说说本诗选用了 意象,营造了 意境,抒发了作者 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2.背景补充: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

3、思考①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 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③、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④、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4.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100字左右,先组内交流,后优在班上交流。

5.从内容、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反馈检测】

比较阅读:

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6.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7.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8.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9.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0.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我的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作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游人只合江南老

2、春水碧于天

3、垆边人似月

4、皓腕凝霜雪 .

5、还乡须断肠

三、内容理解

1、请从词作第一、二句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短语概括韦庄《菩萨蛮》所写的内容。

答:

2、江南具体好在哪里?(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

答:

四、思考:“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江南美女那么多,词人为什么偏偏提到“垆边人” ?

【合作探究】

1、(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幅江南美景图,美在何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2.(故园之思)“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乡为何一定要到老?还乡又为何断肠?

3、(江南之美与故园之思)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与他对家乡的思念又有什么关系?

【达标反馈】

一、自我检测

1、赏析此词,选择不正确的答案()

A、词的开头就点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B、“春水碧于天”,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写江南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写出江南春季多雨,那就不妨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人眠,写得悠闲之至。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侧面描写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词中这两句前句是总写,后句是特写。

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正当年华,回去岂不要日夜思念而肝肠寸断。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2、有感情背诵此词

【学后小结】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后搜集韦庄的其它四首词,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理解其故园之思。

菩萨蛮1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菩萨蛮1

[敦煌曲子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上一篇:《快乐的泼水节》评课材料下一篇:平安祝福语一句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