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诗《夜归鹿门歌》(共5篇)
孟浩然的诗《夜归鹿门歌》 篇1
作品介绍
《夜归鹿门山歌》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62首。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原文
夜归鹿门山歌(1)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2)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3)忽到庞公栖隐处。(4)
岩扉松径长寂寥,(5)唯有幽人自来去。(6)
《夜归鹿门山歌》注释
(1)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三十里。孟浩然曾长期在此隐居。
(2)渔梁:沙洲名,在鹿门山的沔水中。喧:喧哗声。
(3)开烟树:指鹿门山上的树被暮色笼罩,看不分明,在月光照耀下重新显现出来。
(4)庞公:即庞德公,汉代末年的隐士。
(5)岩扉松径:指岩壁当门,松林夹路。
(6)幽人:隐者,这是指诗人自己。
赏析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特意在鹿门山开辟一处住所。他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这首诗题名“夜归鹿门”,虽然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途经沔水口时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态。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与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的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所以这首诗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也表现出了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
《夜歸鹿門山歌》孟浩然
山寺鍾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夜归鹿门歌详案 篇2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诵读鉴赏与品悟(教案)
天津市第82中学 陈亚红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诗人孟浩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本首诗的语言特色。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诗句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归隐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内涵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掌握意象——意境——情感的分析思路。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1诵读诗歌,逐步深入作品
2讲析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感受品读作品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师:(配乐朗诵)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诗人的身上,一格一格的,很美。揉揉惺忪的睡眼,温暖的感觉,传遍全身。仿佛是一夜之间,春天已占领小小的山村。窗外,是谁的叫声如此婉转?沿着一米阳光的道路钻进书房。诗人舒展了一下手臂,细细倾听。这些清新而温馨的声音,让心灰意冷的人,重新贮满希望和信心。依稀记起昨夜,风夹着细雨,敲打着屋檐。这群音乐的孩子,总让人想起乡间的童年,母亲在油灯下轻轻哼着的歌谣。那些昨天还含苞待放的花儿,在这飘着细雨夜晚摘下薄薄的面纱,羞红着脸,怯怯地立于院中,和风雨亲吻。花开花落的声音,有谁听见?清晨,一位诗人拾起那飘零的花瓣,梦里花落知多少?你知道这篇散文描绘的是那首诗歌的内容吗?
学生:孟浩然的《春晓》
师:台湾女作家三毛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记得当年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天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树梢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郭敬明的成名作《梦里花落知多少》更是陪伴我们度过了花样的青春年华。孟浩然的诗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那么,同学们心目中的孟浩然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呢?
生: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人称孟襄阳,40岁之前他隐居鹿门山,过着隐士的生活,40岁时,到长安应试,失落而归,后归张九龄门下,做了幕僚,后病死。他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生后人。把他的诗歌整理为《孟浩然集》。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2、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并且言之有据。看来,大家对孟浩然还是非常了解的,我把同学们说的内容概括一下ppt.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再一次领略诗人笔下的山水之歌,田园之美。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生: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眷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40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这首诗是孟浩然决心隐居绝意仕宦时写的,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朗读,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所谓置身诗静,就是PPT,下面,我们就找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学生1:读的比较流畅。
师:读的不错,只是要注意栖字的读音。下面大家齐读这首诗歌,读的时候注意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生:齐读。
师:这次大家字音节奏处理的较好,但读的语速有点快,我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这首诗歌的内容。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师:说的真美,大家来说一下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生:宁静、悠然
那应该用快速的语调?对了,要对的稍微慢一些,读出宁静自然、流转自如的感觉。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生:齐读。
师:我还想请我们班朗读好的同学来读一读。生1:读。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齐鼓掌)师:谁还想试一试?挑战一下? 生2:读。
师:读的真好,我想大家已经大体了解了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首诗歌。PPT这首诗歌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画面、意境和情感,说一说他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意境的。
在有些意向因为诗人常常用它来表达特点的情感,所以,这个意向就有了特定的含义,比如柳与“留”字谐音,就常表达留意,依依不舍之情,诗经中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昔。雨雪霏霏。再比如流水,多表达时光的流逝,人生命运的无常,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有时,同一意向在不同的诗歌当中,其表达的情感会有不同,比如饮酒,有时表达一种喜悦得志之情,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有时表达一种郁郁不得志苦闷和离别的伤感,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以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各种意向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系在一起,仔细品味意向的特定含义。
(学生讨论2分钟)
生:意象:钟声、渡头、江村、渔人、“我”、鹿门、月、烟树、岩扉、松径、“幽人” 图景:黄昏江景图、月夜山景图
意境:山寺的超然僻静 世俗的杂乱喧嚣
幽美恬淡
情感:屏弃世俗生活,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清幽闲适的归隐生活的志趣 师:有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对诗的最后一句产生了疑问,“幽人”指的是谁呢?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谁能帮他解答一下?
生1:诗人自己,因为此时在鹿门隐居的是作者自己。生2:是指庞德公,因为作者是来到了庞公栖隐地地方。师:我想在这里应该既指庞德公,也指自己,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
师:那意境是怎样的呢? 生: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师:老师在阅读这首诗歌的时候私底下把这句诗改了一下,把惟字改成了“还”,你们觉得改得好不好?(自豪样)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惟”为“单单;只”之意。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师:原来是这样,诗歌中的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要细细的咀嚼鉴赏才能品出味道来,我以后再也不敢乱改诗歌了。这句诗中,作者已将自己和天地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宁静、超脱、悠然自得的,但也透露出了一丝孤寂和无奈。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山,读来颇像一则随笔描述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知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行舟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染世俗到空寂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的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俗,前人说孟浩然的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歌咏情,诗言志,这正是他清高淡然的思想性格的体现,李白更有诗赞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表达对孟浩然的崇敬仰慕,赞美之情。
3知识总结
师:我们一起总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意象 绘图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诗歌中的图景画面。第二步:说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用双音节词概括,比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第三步:溯情感。因为________景色而表达__________的情感。
4、比较探究
师:诗人在长期的创作中,会形成自己不同的特点,包括语言、选材、意境、情感等,大家看下面的四首诗歌,判断一下,哪一首是孟浩然的诗歌?其他三首诗歌的作者是谁?(1)南征(2)耶溪泛舟 作者? 作者?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落景馀清辉,轻桡(náo船桨)弄溪渚。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闲暇自得)。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白首垂钓翁,新装浣纱女。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想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3)辛夷坞(4)送韩侍御之广德 作者? 作者?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shì赊)酒与君倾。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生:第二首是孟浩然的,第一首是杜甫的吧 生:我觉得第三首是孟浩然的,第四首是李白的 师:同意第二首的举手?看来大部分同学同意第二首,恭喜你们答对了。你们是凭借什么做出的判断? 生:第一首有“多病”,有“北望”,说明他在病痛中海盼望着收复失地,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生:第四首是李白的诗歌,因为在诗歌当中有酒,李白最爱喝酒了,所以他的诗歌当中关于酒的句子很多,而且诗歌体现的情感潇洒而豪放,正好符合作者的性格。
生:第二首诗孟浩然的,因为是描绘的是山水田园的内容,而且语言清新自然,第三首应该是陶渊明的吧
生:第三首是王维的吧 师:何以见得?
生:王维的诗歌讲究画面感,苏轼就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非常好,第三首是王维的诗歌,除了画面感之外,就是王维的诗歌当中有禅意。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孟浩然的这首《耶溪泛舟》,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对孟浩然的了解,任选一个角度比较一下这首诗和《夜归鹿门歌》的异同。生1:语言:清新自然,通俗直白 生2:都是写景抒情的作品 生3:《夜》写宁静自然的山景,《耶》表现江南生活的恬静,风土人情,榆林竹寨,在夕阳垂钓的老翁和淡雅的村姑少女。
生4:场景不同,一个宁静,一个热闹
生5:情感不同,一个是悠然自得中有孤寂,一个是从大自然中吸取的欢乐
师:今天,我们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的方法鉴赏了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相信大家对孟浩然其人,对这首诗会有新的感悟,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的不错,可是语速还是稍快,我们站起来,试着把这首诗友感情的背诵一遍。
五、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山水之歌 田园之美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篇3
孟浩然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看标题:夜归鹿门歌 时间、地点(隐居地)用典 找出描写景、物、人的词语
山寺
鸣钟
夜月
岩扉
松径
景物(意象)
庞公、幽人(人)
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
三、赏析诗歌
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僻静
喧闹
比较 黄昏闻钟
渔梁晚渡
洒脱的情怀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世人回村
我归鹿门
隐士自得之志趣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月开烟树,夜归鹿门)
山路美妙无比
不觉到了目的地
“忽”字 说明 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高士隐居图
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2、诗歌描绘了什么内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抒发什么感情?
前四句通过江边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动态场景描写,表现出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后四句通过诗人山中隐居静态场景刻画,突显出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挣脱世俗,追逐隐逸的情怀,营造出山中清幽寂静的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3、诗歌主旨: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4、艺术手法
(1)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此为一比;(2)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3)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
(4)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
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思考:你从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江边世俗场景和山中隐居场景的对比,表现了诗人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表现了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抒发了诗人心中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的情怀。
【相关考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描写了哪两个场景?这两种不同的场景是如何统一到诗境中的? 答:分别描写了江边与山中两个场景,写山寺传来的钟声与江边嘈杂的人声,表达诗人对世俗的不满,再写山中清幽寂静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一路写来,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它们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共同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唯有幽人独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答: “独”说明诗人独自一人,而“幽”是诗人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这首诗写诗人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结合全诗,请对“流水”“暮禽”作简要赏析。
答:“流水”寓有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含有“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诗人因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而决意归隐之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孟浩然的诗《夜归鹿门歌》 篇4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11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
2、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知人论世”。
3、 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
【重点难点预测】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
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3、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诗境”。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
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阳人,是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写过一首诗说明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学习过程】
一、 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朗读这首诗
2、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并解释。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1、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有什么作用?
2、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
3、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忽”字的运用③“幽人”中“幽”的运用)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背诵此诗
六、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5
张本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4、对比阅读王维《归嵩山作》,根据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思路,体会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随机导入,书写标题:……
二、文本解读:
1、释题:鹿门山、歌……
2、孟浩然简介及写作背景等。
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置身诗境,朗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和感情。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讨论诗歌内容。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拿出稿纸,通过联想、想象,根据内容,画一幅画……老师点评,补充。
四、合作探究
1、在诗歌的画面里,作者选择了哪些基本意象?写了哪两个场景?
明确:山寺、钟鸣、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
黄昏江边 月夜山中
2、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
明确: 江边杂乱喧嚣 世人回家 山中超然僻静 我归鹿门
3、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对比 两种归途 两种选择 表现作者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4、本诗作者写 “夜归”的“归”途,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江上舟........行到鹿门山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明确:实际是写: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诗人是洒脱的但同时也带有隐隐的失落、无奈和惆怅。
小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及鉴赏方法…… 深入探究炼字炼词:
5、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6、提问:这首诗第八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课堂小结: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构造了一种平淡自然,幽美恬淡的意境,抒写了作者摒弃世俗生活而安于归隐的情怀志趣。
五、拓展阅读:请同学们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基本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即完成课后习题三。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第二大题。
【孟浩然的诗《夜归鹿门歌》】推荐阅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10-25
孟浩然的唐诗夜归鹿门山歌03-25
《夜归鹿门歌》赏析09-04
夜归鹿门歌赏析02-07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10-10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04-28
《夜归鹿门歌》《登岳阳楼》学案11-30
孟浩然常见的诗02-26
孟浩然的诗初秋赏析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