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下中学语文

2024-05-29

古诗词鉴赏下中学语文(共9篇)

古诗词鉴赏下中学语文 篇1

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在这四大样式中, 小说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文体。可是如何阅读和鉴赏小说, 大多数学生还很茫然。不少学生阅读小说只是看故事情节, 老师布置写鉴赏文章, 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课题。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 以《孔乙己》这篇小说为例, 谈谈小说鉴赏的方法。

一、理清线索, 把握情节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中心, 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 因此, 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书这个环节开始, 只有熟悉故事情节, 才能把握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

众所属知,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必须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小说也是如此, 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由线索贯穿起来的, 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线索。

《孔乙己》一文的线索:孔乙己与“笑声” (笑声中登场———笑声中表演———笑声中惨然死去) 。

孔乙己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如此鲜明、深刻的印象, 是与小说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写法分不开的。作者不仅从孔乙己的衣着、相貌、举止、神态上写出他的迂腐可笑, 而且从他所处的环境、个人遭遇中表现他的悲哀。孔乙己的周围充满了冷漠与残忍的“笑声”, 这笑声贯穿全文。

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 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它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而且使小说的主旨表现得更突出、更深刻。

二、掌握手法, 分析人物

如果说小说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理清线索, 把握情节的话, 那么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 而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几种呢?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 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

1. 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 特别是对他脸色的描写

鲁迅先生擅长于肖像描写, 他能准确地抓住人物的特征, “寥寥几笔, 而神情毕肖”。孔乙己出场时对他的肖像作了这样的描写:“他身材高大, 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这一段肖像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遭遇。

文中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 这些“脸色”的描写, 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站着喝酒”这一动作, 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窘迫, 这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的自赏自傲的心理。“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鲜活地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卖弄学问的得意。“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 却又经济拮据而窘迫的恐慌无奈的心情。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 见他满手是泥,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 他喝完酒, 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被打断了腿, 蜕变成四足爬行的“动物”, 照理说, 四肢着地应是“爬”字, 可是作者偏偏用一“走”字, 而且一再强调孔乙己是这样“走”的。可见, 其间蕴藏着作者多么深广的愤懑和不平啊!作者不忍心改“走”为“爬”, 孔乙己毕竟也是人啊, 可现实又不能不令人瞠目结舌:他确确实实沦为四足爬行的“动物”, 似“走”实“爬”, 这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从两个“走”字中充分地流露出来。更为撼人心魄的是, 孔乙己嗜酒成癖, 至死不改, 即便是到了穷途末路, 仍要“摸”钱喝酒。这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结果, 更是作品振聋发聩的力量所在。

3. 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小说多次描写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 反映了他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之深。在“不多不多”之后用上《论语》里的句子“多乎哉?不多也”, 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描摹得穷形尽相。他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 这是他争辩时说的话。这种争辩, 是孔乙己式的。他把“窃书”与“偷 (物) ”“读书人的事”与别人的行为区别开来, 在字面上作辩解, 其实是无力的, 只是在玩概念。正因为如此, 所以他越是说得认真, 酒客就越讥笑他。这也与他开口闭口“之乎者也”的性格相吻合, 更显出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和可悲。

三、鉴赏环境, 概括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是鉴赏小说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文章开头占用三个自然段描写咸亨酒店, 为孔乙己的出场做了铺垫。咸亨酒店独具风格:曲尺形的大柜台;随时温酒的方式;下酒的小菜———盐煮笋、茴香豆、荤菜;“短衣帮”靠柜外站着, 买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长衫主顾则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这其中一长一短、一里一外、一荤一素、一坐一站, 鲜明的对比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 这是旧社会的缩影。小说第2、3段介绍“我”的职务, “我”的见闻, 实际是写出封建社会那令人活泼不得的、阴冷的一角:气氛单调无聊, 人与人之间对立、欺诈、猜疑、冷漠。孔乙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 “穿长衫”又“站着喝酒”的特殊地位, 揭示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尖锐矛盾。孔乙己既不肯脱下长衫, 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 不肯与劳动人民为伍, 又摆脱不了穷困潦倒的境遇, 这就决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孔乙己》中还有一段自然环境描写。“中秋过后, 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看看将近初冬”, 写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时仅仅二十个字左右就交代了时令 (天气) 的变化, 衬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预示了孔乙己的不幸结局。这简单几笔的勾勒, 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 小说鉴赏应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因此,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或预习课文时, 必须按照这三个环节进行;在指导学生鉴赏作文时, 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 要抓住小说的某个方面进行读后感或评论性文章的写作。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诗词鉴赏下中学语文 篇2

论文题目:姓名: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学段:学科: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冯佩兰恩平市华侨中学***高中语文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恩平市华侨中学冯佩兰

摘要:古诗词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和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本文鉴于表达技巧、语言品味等诗词鉴赏教学切入点的局限性,从诗题剖析、诗词人文背景、诗眼及意象等方面出发,联系高考语文广东卷的相关试题,就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词鉴赏 教学策略

古诗词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和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尽管所谓教无常法、教无成法,但诗词鉴赏教学的立足点却始终未变,即诗词作为经典的语言艺术,其鉴赏也应更注重于对词、句内涵的推敲,在作者语言简洁、准确及传神等方面的讲授要格外用心。长期以来,中学的诗词鉴赏教学似乎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强调由表达技巧入手,从中揣摩诗词内容及其中流露的情感,或注重从语言的品味中走进诗词的深远意境。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在高考鉴赏题或日常的诗词鉴赏学习中无法完全发挥其应有作用。

由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作了一些探索,发现联系相应的高考试题进行鉴赏评析,能更为有效地增强效果。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诗词鉴赏教学中结合历年高考相关试题展开的教学尝试及思考。

一、剖析诗题,指导学生初步猜想与把握诗词内容

诗词尤其是诗歌的题目往往会相对直白地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对于鉴赏者或学生判断诗词的类型和内容存在着重要的提示作用。譬如《出塞》、《从军行》等很明显属于“边塞”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之“送”字则可判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的“览古”则可判断为“怀古”诗或借景咏志;等等。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这一点,学生在诗词鉴赏中就能稳稳地迈出第一步了。譬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一题,在简析“晚”、“望”二字时,学生就应紧扣观景诗起承转合的规律,从中找寻到归艘、钟声、江、青山、远帆等词。相反,片面地忽视题目的指向性,则可能会增加判题时间,或因思

考失去立足点而盲目答题。如鉴赏朱熹的《观书有感》时,如何不结合诗题理解诗意,就很难准确地把握诗的主旨——“谈读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由诗题着手,力求初步判明诗词大致内容,为剖析诗词内涵提供便利。

二、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强调了解诗词人文背景的重要性

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知人论世,对著名诗人的生平、思想、所处历史背景以及创作风格能做到大致了解。诗词鉴赏的核心就是辨词析句、领会作者的感情。感情是诗的生命,诗词中的人、事、物或景,无一不是作者喜怒哀乐和思想主张的曲折描述。学生对诗词作者人物背景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可成为学生评析诗词、领会思想的“金钥匙”。

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应在日常的诗词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流派、创作风格及生平经历,从点滴积累;二是鼓励学生做好笔记,将相关测试和阅读中所涉及的诗人生平和创作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注意归纳总结;三是引导学生掌握构建与搜索记忆仓库的方法,使学生初步领会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诗歌的表现内容进行鉴赏。2004~2010年高考广东卷的诗词鉴赏题中有两次涉及到杜甫,分别是《江汉》和《月》,但只需学生对“诗圣”杜甫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就不难回答如下问题:“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从杜甫的咏景诗中我们大多可得出这样的规律,即国事艰难的忧虑、思乡的孤独寂寞使诗人很多时候都在诗中流露出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在解读杜甫的其他作品时,自然也就能举一反三。

三、抓诗眼抓意象入手,指导学生准确提取诗词主旨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尤为讲究诗词创作的 “炼字”。通常来说,诗或句中最传神的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譬如在李白诗词的拓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登金陵凤凰台》为例,将名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提炼出来,或陶渊明《饮酒》中 “悠然见南山”的“见”,都能使学生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进一步明确诗词鉴赏的的答题方向。2004年广东卷杜甫《江汉》一诗中的“老马”“心犹壮”等也很明显地展示了诗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在教材的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总结归纳,譬如“岁寒三友”梅松菊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鸿雁”是传书信使;“月亮”多暗喻思乡之情;等等。以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为例,教师可就其中的11个意象向同学们展示意象在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相信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此方面知识积累,对于学生以考试时以诗歌意象为着眼点来解读诗歌内容和情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就2010年广东卷诗词鉴赏题黄庭坚的《望江东》来说,第2小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要判定词中蕴含的虚实相生手法,就要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一句的虚写意象中感悟到现实中情感阻隔给诗人带来的感伤之情。很明显的,词中的细节描写特点明显,如“思量只有梦来去”“灯前写了书无数”等等,如学生能注意体会其中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对于词的情感剖析无疑是有所补益的。

四、品味语言,体悟诗词的深远意境

诗词鉴赏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意境中品味词、句的能力。诗中的词、句只有在统一的诗境中加以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这也是诗词教学与传统审美观教育的重要结合点,如《月夜忆舍弟》一诗的总体意境就须从“月是故乡明”一句总体把握和理解。具体来说,要从诗词中体悟深远意境,应从以下几点出发:其一,把握特殊语法现象尤其是为合乎诗词规则而产生的变式句、词类活用现象等,譬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此如此。其二,明辨修辞手法,如08年考查的吕本中《木芙蓉》、范成大《窗前木芙蓉》就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但分别在不同的意境中描述了闲适之士豪迈大度的形象与凄苦孤独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其三,了解典型的语言风格。古诗词语言风格有形象、生动与质朴;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之分,这与此前所述的作者生平就存在较多联系,杜甫的《江汉》《月》就是表现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诗风的典型例子。

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除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外,学生也应主动拓展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把握好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同时在阅读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与诗词鉴赏教学的诸多教学手段相呼应,实现鉴赏能力乃至于人生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古诗词鉴赏下中学语文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最宝贵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广大的学生们应该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不断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进一步提高自我本身的审美感受能力,陶冶美好的情操。这也需要高中老师的帮助,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殿堂,激发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古诗词的热情,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探究出如何让学生们对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寄予足够的重视的道路,让学生发自内心去热爱古诗词。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1、学生准备不足、认识偏下。一些高中生对古代文史知识储备不够,缺少古典文学底蕴,不了解古诗词在言语、形式、韵律、技法等方面的特征,认为古诗词缺少时代特征,特别是长一点的诗词,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难记。还有些学生受当下流行的快餐阅读文化的冲击,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认为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因而对阅读和学习古诗词持一种冷淡态度。

2、学生的动机单纯,为考而学。多数同学学习诗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纯粹是为了应付高考试卷里的诗歌鉴赏题,而不是为了鉴赏美,不是为了更好地体验人生和社会、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因此,这种学习不会带来精神的愉悦,只会成为学生沉重的外在压力。

二、中国古诗词的特点

我国的古诗词有着漫长且丰盈的发展历史,这些光彩夺目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只有全面认识古诗词的特点,才能让同学们对它感觉不再那么陌生。中国的古诗词具有抒情性,就是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为主,更侧重于主观情绪的表达;古诗词的形象性是它第二个特征,就是说通过一点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悟和态度,这些形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都寄予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古诗词的含蓄性和跳跃性也给其增添了一抹神秘高深的色彩,只有掌握了这些主要的特征,才能更好的进入古诗词的意境,理解其中隐含的道理和文化。

三、提升高中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载体,蕴含着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着悠久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当今快餐文化、网络文学以及浮躁气氛对学生们的冲击,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责无旁贷。通过学习古诗词而得到的帮助,会让学生们一生都受益匪浅。而且这也是当代学生的责任与任务。

四、字面理解联系时代背景,感知诗词感情

意象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意识,但是仍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对意象的理解要将字面意思与诗人的生活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联系,准确理解。如在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鉴赏,要对辛弃疾其人以及生活的时代、写作背景要有所了解,基本对诗人的理解再对其诗词进行鉴赏,能够做好事半功倍。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词中,“风”、“雨”均非实指自然界中的风雨,而是人为的打击、受挫,“烽火”指的是战争,“扬州”也非实际的扬州,而是被金朝攻陷的大宋国土,上述意象均包含着当时的时代信息。从字面延伸到诗人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诗词,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五、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1、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素质。作为学生们古典文学的引路人,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古典文学修养,增强教师对古诗词的审美,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补充。一个教师只有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提升自己,不局限于教科书上,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吸引学生们的注意,让他们充分享受知识。除了课本之外,要多了解文学典籍、文学作品以及有关于美学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文学底蕴,这样才能把古诗词讲透,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增强激情的迸发,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古诗词大都表达了古人对事物和社会的一种情感,抓住情感就是抓住诗歌的内涵所在。在有限的课堂上,老师必须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角色,把含蓄的诗词变得生动、易于理解。把诗歌的想象空间无限放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切身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思想。

2、更新教学观念。要改变传统古诗词教学中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方式,因为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很难带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会去的明显的成效,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止是单纯的做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更多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们对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热情。

3、借助类已于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古诗词需要学生们掌握及其丰富的内容,为了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接受这些知识,是课堂教学得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储备相关的各种知识,可以让学生节得到超大容量的知识,也可以将枯燥单一的文字与图片、动画生动的结合起来,吸引学生们注意力,还可以加深印象。利用多媒体其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上给课堂增添活力,也为学生们学习提供一个自足学习的平台,变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热爱。

六、结语

古诗词鉴赏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现代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够有能力负担起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中生建立完美人格的需要,因为它既可以发展其个性,又能培养其独特的审美能力,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 杨振春.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学周刊,2015(11).

[2] 刘诗.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其教学建议——以高考语文湖北卷(2005-2014年)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5(03).

[3] 彭丽娜.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才智,2015(18).

[4] 沙莎.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鉴赏探究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12).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浅析 篇4

一、知人论世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古诗词鉴赏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由于文学作品是原作者思想感情与当时经历的外观体现, 个人经历与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而诗人的性格、人生经历在诗歌中都留下了很多印记, 从而变成情感模式。例如, 陶渊明早年做过几次小地方官, 41岁担任彭泽县令, 任职80多天弃官归隐, 最后老死,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至今为人夸赞。其《归园田居》展现了他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 同时映射出劳有所获的美好愿望。全诗在幽美、平淡、虚景与实景的映衬下交相辉映、完美柔和, 普通的田园景物在他的笔下异常生动、淳朴, 充分体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回归自然的喜悦。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先看作者, 再分析时代背景, 这样才能掌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理解作品内容, 进而更加准确地掌握各种景物特征。

二、明确意象

意象有植物、自然、动物与行为之分, 意象是理解作者思想的关键。例如, “杨柳”有离愁别绪之情;“月”表示思亲, 从而引发乡愁、离愁;“鸿雁”、“双鲤”指书信;梅花指代不屈不挠、高洁;竹象征着气节、向上、不俗与正直等。

在诗词鉴赏中要透过外表, 领会外表隐藏的感情与意趣, 注重客观与主观的结合。只有找准作品意象, 领会作品隐含的意趣, 才能真正领会诗词情调与价值。例如, 近年中考经常出现的古诗词鉴赏题———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为了领会诗中“折柳”的含义, 必须理解“柳”的本质含义。从学生学过的“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这些诗句来看, 古诗词中的“柳”都有着特殊含义。随风摆动、柔顺婀娜的“柳”与“留”谐音, 古人有折柳的习俗, 这就很容易联想到“柳—留—惜别”, 即离别的人看见杨柳就想到依依惜别的场景, 从而涌现出离愁。

三、观图, 领会美

在苏轼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有:“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诗歌属于典型的感性形象, 只有抓住特点, 才能达到诗情画意统一的要求, 而观图就是一种好方法。在初中诗词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插图, 通过领会图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所处环境, 帮助学生领会诗词隐含的意境, 初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时, 教师可以配上精美的图片, 帮助学生从色彩、线条、构图上理解这千古名句。在图片中, “大漠”与“孤烟”属于线面结合, 诗中谈到的落日悬在天空, “落日”与“长河”是两个单独的画面, 和上句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不对称。而大漠孤烟、水中落日则给人很好的自然景象。在这种情况下,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就给人一种内容与形式都对称的感觉, 形成自然统一的局面, 同时衬托了作者凄美哀婉的情思。

对于教材中的观赏性图片, 除了要引导学生作全面、细致的观察, 教师还应该结合诗歌图片与内容, 在诗画描绘中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四、读诗, 渲染美

虽然古诗词的篇幅短小、字数不多, 但是却是华夏文化的代表, 很多时候给人以心灵震撼。由于很多古诗词都有音节、韵律, 故朗读时很顺口, 方便记忆。反复朗读古诗词, 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 并领会古人应用语言文字的睿智与聪慧, 同时加以想象, 从而领会文字的内涵, 进而在体会与感知中掌握诗意。

例如, 《桃花源记》中“夹岸数百步”中的“夹”念“jia”一声, “屋舍”中的“舍”读四声。只有在朗读中学会停顿, 才能领略诗词内容, 从而熟读成诵。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如妻子、交通、鲜美、绝境等, 都需要学生认真朗读与思考。在朗读中, 学生能够深入解析文本。古人言:“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熟读文字后, 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始字斟句酌, 在品味音韵美的同时, 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五、品情, 感受美

古诗词具有很好的表达技巧, 其意境千姿百态, 精巧的语言凝聚着作者的思维, 散发着超强的魅力。鉴于此, 在领会诗词的同时, 学生还需细细品味, 感受隐含的情感基调, 这样才能深入文章大意, 感受更加深层的意境美。

例如, 在《归园田居》中的“夕露沾我衣”、“种豆南山下”都没有丝毫掩饰, 醇美的意境与平淡的口语整合在一起, 平淡中满含柔美、情趣与醇美, 只要细细品读, 就能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与田园劳作的美好。

又如, 《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锤炼、手法应用、内容剪切、结构安排都有其精妙之处, 作者为广大读者塑造了一个令人无限向往的世外仙居。在教学中, 教师可先带领学生领略世外桃源仙境之美好, 然后引导学生再细细品味,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

六、结语

古诗词鉴赏下中学语文 篇5

一、有关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古诗词历经了上千年的积淀、传承,形成了浩瀚壮阔的“诗歌海洋”。但随着时代的更迭与语言习惯的不断变换,传统古诗词也会让一部分学生感觉“脱节”、“吃力”,甚至不知从何处展开学习,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说,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传统文化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搭配,使得古诗词的鉴赏学习变得十分枯燥、刻板。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缺少了赏析过程,因而也使学生们忽视了感性阅读这一重要环节。

第二,在高中语文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老师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筛选,使得学生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提升古诗词鉴赏的高度。比如在追求新课改古文教学的“少而精”目标时,单纯为了减少文言知识的教授量,便放弃了对文言文常识的知识学习,由此给学生造成了缺乏古诗词鉴赏的实践体验与理论知识基础匮乏的后果。

第三,教学目标出现偏差,过度重视高考而忽视学习的本质。不少师生或家长都存在一种“一切向高考看齐”的想法。因而也很难让学生从内心出发对古诗词鉴赏进行深化学习,取而代之的是对一些表现手法、写作方式的死记硬背。例如学习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一系列的“套话”。这些方面的学习也都对学生展开古诗词赏析造成阻滞。

二、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要对高中语文的古诗词赏析的这一部分教学做到有所提高,首先需要帮助老师们树立起崭新的教学理念,由过去以强制灌输和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转换为从文字美学、诗词赏析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具体的学习方式可以先由老师先阅读一些品质较高的古诗词作品,同时教会同学们一些有关于文学鉴赏、分析技巧与审美方式的基础知识,再将合适的佳作向同学们进行推荐,让学生们以此为案例展开赏析。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的过程中,老师们也要发挥自己的引导性作用,真正以古诗词为载体,将学生引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中,并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以完成对古诗词的基调的进一步升华。

(二)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

语言的教学不应是沉闷的、乏味的,而是应该生动的、融洽的。所以,在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中,老师要精心设计出一些游戏环节或互动项目,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们完成学习目标。课堂活动的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学习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时,老师可以播放一首由《虞美人》为基础创作出的同名歌曲,通过聆听悠扬动听的旋律,一下子将同学们带入到歌词意境中。接着老师再对李煜其人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然后再由同学们对这首词展开讨论,并就其讨论内容得出鉴赏分析的结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新式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可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互动性空间,同时也有利于真正让学生掌握整首词的深层意境内涵。

(三)利用有效资源展开赏析教学

现今的新式教学存在一个显著特点,即各项科技手段已经不断地被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因而,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对杜甫的《登高》一诗展开学习时,老师可以先选择一些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最好是包含许多祖国各地的秋江景致的视频、图片,同学们在“一饱眼福”的情况下,也会对“沙洲”、“滚滚长江”、“落叶乔木”等内容产生具体印象。紧接着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想象着所看的青山绿水、水清沙白变成一幅古画的样子,再由老师从旁对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展开讲解,让学生们对诗人的情感逐句逐字地进行体会。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也使得高中语文的课堂学习不再单调、无趣。

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欣赏教学是灵活多样的,并不局限于某一固定形式,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加强方法探究、总结有益经验,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完成古诗词的鉴赏、学习任务,从而为学生鉴赏领悟古诗词之美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古诗词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精神、美感价值,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因此,提高高中语文的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则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本文从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入手,并着重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广大师生朋友提供参考。

古诗词鉴赏下中学语文 篇6

一、以探究模式导入, 破除先入为主的古诗词学习桎梏

古诗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形式, 是传统也是精髓;作为一种文学方式, 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与韵律, 与当代文学表达习惯具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往往首先学习相应的释义, 而教师在释义教学环节所采用的策略以直接展示为主, 稍显乏味, 由此极易引起学生的无趣与倦怠情绪, 随后的古诗词鉴赏与领悟便无从谈起。因此, 笔者认为, 要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 首先要完善课堂导入模式。探究模式常被用于开放化、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环节, 突破传统思维, 将其用于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可获得意外效果。例如, 《离骚》一诗, 该诗与常见的古诗不同, 首先, 其篇幅较长, 结构分化不明显;其次, 该诗灵活采用了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 具有多层内涵, 不易于理解;另外, 诗歌的背景相对隐晦, 与现代生活出入极大, 对学生学习形成较大困难。而常规的“释义— 阅读—翻译—情感分析”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容易进入灌输式教学误区, 从而形成桎梏, 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 教师可以“探究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对诗歌进行分部分学习, 如小组A学习第一章 “被贬”, 小组B学习第二章 “反思”, 小组C学习“再试”, 小组D学习“徘徊”等;教师在此过程中可根据各小组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在探究模式的过程中, 教师应撤掉常规学习套路, 使学生对诗歌进行自我学习与感悟, 为其后期更深刻地体验诗歌情感奠定思维基础。

二、以文学背景渲染, 建立交互体验的古诗词学习氛围

要真正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义, 不仅要认清、看懂古诗词的字面含义, 还应从作者的背景、情感、地位等方面出发进行想象、思考, 以期通过换位模式达到理解的最高效化。笔者认为, 进行古诗词文学背景的教学并非简单向学生陈列相关知识与故事的, 而应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体验为基础进行渲染式教学。同样以《离骚》 为例, 对于该诗歌的文学背景, 主要包括了作者、作者的社会身份、时代背景、作诗的直接事件以及作者生平事迹等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构建最完善的文学背景体验模式, 是提高学生文学背景认知水平以及情感领悟水平的关键。对此, 教师可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构建一个动态化的古诗词课堂。首先, 教师可从互联网等课程资源中下载《离骚》的朗读音频、背景介绍小视频以及对《离骚》一诗的各角度赏析评价等内容;在此基础上, 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流畅化设计, 以音频为导入, 使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聆听有感情的诗歌朗读;欣赏完朗读后, 通过视频的文学背景介绍了解屈原的作诗环境, 包括外在环境与心理环境。其次, 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针对该诗歌进行讨论, 可自由发挥自我看法, 必要时教师可设置相关开放性的话题, 使学生的自由讨论有方向可循。另外, 在学生经过思考与体会后, 组织学生开展详细的教学活动, 并穿插各种鉴赏评论, 使学生能从多角度认识诗歌, 为其形成独立看法奠定基础。

三、以创新鉴赏落幕, 发展与时俱进的古诗词学习成果

古诗词鉴赏下中学语文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无论在必修还是选修教材的编排上, 都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古诗词语言极其优美、凝练, 但由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的不同, 学生在接受与理解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同时, 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 古诗词鉴赏教学因考而教、因考而学, 形成了一套相对模式化、应试化的教学方式, 或强调从表达技巧入手揣摩诗词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 或注重从语言的品味来了解诗词的深远意境。这种支离破碎的分析往往导致诗意的丧失, 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活动中来?如何使古诗词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有效接轨?结合实际教学, 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诗词鉴赏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意境把握, 事半功倍

古诗词的鉴赏, 贵在对诗词意境的把握。能否把握诗词的意境, 意味着是否可以对诗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当下的教学, 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通过片面的意象来分析诗词, 比如“杨柳、梅花、登高”等。但笔者认为, 教师应全方位、立体化的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形象, 通过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构建诗歌意境, 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感情。

例如, 对于叙事写景类的诗歌, 可以首先教导学生用白话描绘诗词中所呈现的画面, 从而身临其境, 把握作者隐含在内的感情。如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王维诗歌的特色即“诗中有画”, 因此,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把《山居秋暝》一诗前六句所描绘的景色用白话文的方式描写出来。转换写作的过程, 其实就是对诗歌理解的过程, 也是对诗歌意境把握的过程。其次, 让学生体会所描绘景色的特点, 给人的感受, 也就是对这首诗所营造的意境的二度把握。通过这样的转换, 对于学生感受诗歌整体意境、理解诗人的创作将大有裨益。

二、知人论世, 以旧带新

诗人由于所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经历等因素, 会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和风格, 其作品也不可避免的会留下自身风格的烙印。因此, 知人论世是古诗词鉴赏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知人论世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对于诗人的介绍, 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 抓住要点, 切忌浮泛。如在进行陶渊明诗歌的教学时, 教师应将时代背景分析与作者经历介绍作为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其思想根源, 探寻陶渊明甘愿种豆南山下、远离世俗的真正原因。同时, 教师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 可将新识与旧学结合教学。先从之前学习过的该诗人的其他作品入手, 引导学生诵读旧学, 强化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记忆和理解, 再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比较阅读, 加深理解

诗词的对比性阅读鉴赏在高考中经常有所涉及。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不妨采用诗词对比阅读的教学方式, 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对比性阅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1. 将同一种风格进行比较, 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这种写作风格的了解, 也便于教师进行总结。

例如, 同是婉约风格的词, 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醉花阴》, 其写作的内容都是典型的离愁别恨, 写作技巧都以典型的意象来渲染离别的难舍难分, 学生可以通过二者的对比结合从而总结出婉约派的风格。

2. 将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可以概括出这一时期社会现象。

例如, 陆游的《示儿》和辛弃疾的《菩萨蛮》都反映了南宋时期爱国志士对百姓的同情, 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3. 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便于从不同角度全方位了解一位作家。

例如, 杜甫的诗篇大多寄托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如在学习《兵车行》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客至》与其进行对比教学, 让学生看到杜甫除了忧国忧民的作品外, 还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

四、创新载体, 构建情境

古诗词的教学情境, 是与古诗词的内容有关的课堂气氛与情感体验的总称。恰当的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挖掘诗词的“形”与“神”, 将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鉴赏兴趣, 弥补学生在生活阅历方面的缺陷, 使学生融入到诗人的意境之中, 课堂教学往往事倍功半。

古诗词具有整体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实际教学中, 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在展现诗词美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通过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 创设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景气氛。言简意赅的解说, 悦耳动听的音乐, 能调动各种感官功能, 增加教学的魅力。如在柳永《雨霖铃》的教学中, 由于学生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 对于离愁别绪的感悟相对会较差。教师在讲课之前可播放歌曲《送别》, 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离别的悲凉, 进而达到理解这首词离别主题的目的, 用音乐语言来诠释诗歌语言, 使学生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与诗歌主题达到共鸣。

古诗词鉴赏下中学语文 篇8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 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在小学语文课程中, 古典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 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进而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吸收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力量。

现今的小学古典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逐字逐句地翻译和讲解, 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词义及篇章机械背诵, 使原本充满情趣的古典诗词被拆解成一个个干巴巴的语言符号, 古典诗词的独特美感荡然无存。

诗词是抒情文学的代表, 是想象和情感的产物, 同时饱含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情感体验为主线, 去领悟诗词独特的美感。

一、吟诵诗词的音乐美

黑格尔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 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 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辞藻还更为重要。”[1]在中国古代, 诗乐本为一体, 而后古乐失传, 诗歌不再配乐歌唱, 但其特殊的音乐性却得以保存。《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2]中国古典诗词大都音韵和谐, 朗朗上口, 给人一种音乐的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在富有美感的韵律和节奏中感受诗词独特的音乐美, 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在吟诵的过程中, 可以增加知识的讲解, 告诉学生是什么促成了诗歌的音韵和谐, 如平仄、对偶、韵脚的选择, 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

此外, 课堂教学可以采用“配乐诵读”,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能在诗与乐的配合中,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古琴曲《庭院深深》作为背景音乐, 引导学生在音乐和诗词的双重美感中, 融入主观的情感, 在节奏和旋律中去感受诗歌的抑扬顿挫, 从而激发想象, 在节奏、韵律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诗词在网络上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古曲, 《渔歌子》便是其例, 语文教师可以和音乐教师适当合作,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古曲引导学生进行配唱和跟唱, 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二、构筑诗词的绘画美

苏轼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中国诗人擅长“寄情于景”或“借景抒情”, 他们注重意象创造, 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物象相融合, 营造丰富动人的场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超越表面的词句,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在头脑中去构筑丰富而生动的形象。

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深秋寂寞晚景图。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深秋季节, 去感受万物萧索背后的人的情感寄托。配合以时代背景和作家处境的介绍, 去体会元代民族高压政策之下, 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悲凉的处境和情感。

再如《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同样适合此种教学方法:西塞山前, 白鹭在自由地飞翔, 江岸桃花盛开, 春水初涨, 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 身披绿色的蓑衣, 冒着斜风细雨, 乐然垂钓。

通过想象, 大自然的生机、春天的秀美, 如在眼前。想象构建的画面感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进入一个全新的层面, 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三、品味诗词的情感美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毛诗序》很早就关注到了情感的重要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 无情则无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说:“诗意语文的核心和灵魂有且仅有一个字:‘情’。”[3]然而从现今的小学诗词教学来看, 平淡而死板的授课模式往往忽略了诗词的情感核心, 使古诗词的韵味荡然无存。

从人教版小学语言教材的诗词选编来看, 涉及的题材内容和情感内容较为广泛, 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羁旅乡愁、咏物抒怀、人生哲理都有所涉及。在小学诗词鉴赏课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情感体验诗词曲赋, 使学生能够与作家的情感产生共鸣, 进而起到感染和教育的作用。

如《悯农》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 反映了农民艰辛劳动的场景, 语言虽然通俗, 却是平中见奇。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在头脑中构筑锄禾的场面, 体味劳动人民的艰辛, 进而告知学生他们的“盘中餐”正是“粒粒皆辛苦”, 以情感去体会作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 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此外, 小学语文课本中诸多名篇都可以唤起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的名篇, 此诗写出了九九重阳游子思乡怀亲的深切情感, “游子思乡”也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重要题材之一;《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绝小诗, 表达了客居他地浓烈的思乡情感, 语言清新朴素, 韵味含蓄深远;《赠汪伦》亦是李白的诗作, 李白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 形象地表达了真挚深厚的朋友之情;《送孟浩然之广陵》, 语言质朴, 不动声色, 寓情于景, 离别感伤之情溢于言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作, 写作此诗之时, 杜甫饱经“安史之乱”的风霜, 漂泊在四川, 得胜消息传来, 诗人欣喜若狂, 希望回到家乡, 也表达了浓烈的爱国情感;苏轼的《题西林壁》, 表现了不同于普通情感的人生哲理, 借助庐山的形象, 运用通俗的语言, 告知一个真理: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便会存在片面性。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必须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此诗含蓄蕴藉, 却意味深远。

凡此种种, 寄寓着作家的情感, 文学阅读和文学欣赏本是一种情感的沟通活动, 读者与作者之间最终以文学文本为依托, 实现情感共鸣。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是民族精神文化力量的体现。“古典诗词鉴赏”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还原古典诗词的独特美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思想, 进而开阔学生的胸襟和培养学生超凡脱俗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一卷本)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关于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分析 篇9

一、当前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首先, 是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相对比较功利化。在高考这根教学指挥棒的指引之下, 高中的语文之中诗词的鉴赏教学相对趋向于功利化。在日常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侧重于对鉴赏技巧方法的灌输, 但是很少对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进行培养, 特别是高三教学阶段, 很多诗词鉴赏的技巧都如同潮水一般地涌向了学生。而有相当一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师, 并不注重诗词鉴赏题目上的质量, 反而是比较追求诗词鉴赏题目的数量, 希望通过训练上的多多益善, 能够压中高考的题目。这些现象的出现, 归根到底就是对于学生高考成绩的追求, 忽视了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一个渐进性的过程, 极大地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自然规律, 丧失了诗性美的追求, 很大程度上和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即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的要求相违背。

其次, 是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地位没有进行凸显。在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学生往往是被放在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 诗词鉴赏通常是缺乏学生的个人体悟, 而变成了一种教师个人自己对于题目的解读。实质上, 学生才是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视的主体, 无论是谁, 包括教师也无法进行代替和包办。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鉴赏主体, 无论是学生的经验、知识, 还是这些学生的情感、性格以及思想都是不尽然相同的, 所以他们对于诗词等文学作品的鉴赏, 必然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个人特色。所以, 诗词鉴赏的教学应该要以学生作为中心, 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 不应该以教师的个人审美强加于学生身上。

最后, 是教学过程的僵化、趋向于模式化。在整个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过程之中, 诗词本来就是一种具有相对较强文学特征的一种体裁, 但是往往在教学的过程之中, 教师并没有注重对这些诗词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 而是要求以僵化的解答模式, 即是第一解题、第二释词、第三结构、第四总结等类型的手段, 对诗词鉴赏的艺术进行人为的切割。而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机械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僵化的教学程序, 也极大地削弱了诗词本身的趣味性, 也对学生的主体创造性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抑制。

二、加强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建议

(一)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

新的课程改革,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较高的要求。而就在诗词鉴赏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学生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意识正是处在于一个初步形成的阶段, 因此, 高中的语文教师是有着不可以进行推卸的教学引导责任。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要将主导型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高中语文教师要更好地提升自身对于传统诗词的鉴赏综合素质。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 更不能够固步自封。因为高中的教材不可能常常进行修改, 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自己诗词鉴赏知识的更新, 在日常的教学备课的过程当中, 要如同一池活水, 才能够包容各种新的知识。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对传统的中国诗词进行积累以及关注, 更要关注到现当代的诗词发展。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不够重视新体诗, 所以其所教导的学生接触的数量也不多。实际上, 现代的诗词因为节奏明快, 意境优美, 也可以引起高中生的喜爱以及共鸣。

(二) 尊重高中生的个体性差异, 将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发挥出来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 一方面, 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 也是学生不断认识自己并且发展自己的过程, 是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过程。在诗词的鉴赏教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的语感的培养, 要关注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现实的状况, 高中的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到语言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教师要转变自身对于学生的传统观念, 要认识到当前的高中生并不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鉴赏主体, 不能够刻板地接受知识,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 都是一个具有完整自我审美价值观的个体。所以, 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当中, 高中生才是诗词鉴赏的主体, 高中语文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对于诗词的鉴赏感受以及审美价值观去代替学生对于诗词的鉴赏以及感受。高中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且尊重学生的诗词鉴赏的主体地位, 并且让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在鉴赏过程当中得以发展, 特别要珍惜学生的创造性的鉴赏理解。教师在诗词鉴赏的教学过程当中, 促进学生个人审美价值观的发展, 这样才能够在高中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 要引导学生对诗词创作以及诗词鉴赏的手法技巧的掌握

传统的诗词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都是和诗词这一种文学体裁的特征以及审美上的追求相互适应的。诗词常见的表达方式不少, 如反语、对比、衬托、双关、通感、互文、夸张、借代等修辞上的技巧, 而表现技巧有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等。所以, 高中的语文老师要注意对这些技巧的特征以及作用, 向学生进行传授, 才能够让学生在解答诗词鉴赏问题的时候, 用词更为准确。不过, 这一方面不能够仅仅依靠填鸭式的灌输, 而是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鉴赏实践上的经验进行剖析、体悟, 这样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才能够有质的提升。学生要通过这些诗词中不同的意象, 去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意象之间的联系。

三、结语

诗词鉴赏对于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对于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这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的方面。

参考文献

[1]曾祥富.浅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读”的方法[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 (4) .

[2]史道仁.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 2008, (14) .

上一篇:收入与分配改革下一篇:病理生理学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