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

2024-08-02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共8篇)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 篇1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

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及想象能力。学习与鉴赏古诗可分以下五步进行:

读准字音。

在古诗文中,有些字不常见,有些虽是常见字,但读音与现今汉字的发音完全不同。

例:给下列诗句或诗题中加点的字注音。

(1)《鹿柴》

(2)万条垂下绿丝绦。

(3)萧娘脸薄难胜泪。

(4)燕山月似钩。

《鹿柴》中的“柴”读“zh伽i”,不读“ch佗i”;

“绦”读“t 佟o”,不读“ti佗o”;“胜”读“sh佶ng”,不读“sh侉ng”;“燕”读“y佟n”,不读“y伽n”。

了解词义。

读懂一首诗的重要一环是理解诗句中词的含义,特别是对古今意思差别比较大的词要着重理解。

例: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忙趁东风放纸鸢(yu佟n)。

(2)舂(ch侪ng)锄扑扑趁春晴。

(3)留取丹心照汗青。

(4)小溪泛尽却山行。

第(1)句中的“纸鸢”是“风筝”的意思。第(2)句中的`“舂锄”不是什么锄头而是白鹭鸟。

第(3)句中的“汗青”是指史书或史册。第(4)句中的“却”不是表示转折而是“再”的意思。

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

弄清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创作了怎样的诗,对于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是诗人在饱受战乱之苦后写的,了解创作背景后再来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喜欲狂”的感情就容易多了。

朗读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掌握诗歌的节奏。

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如五言诗可按以下三种方法诵读:

一是“二二一”(三拍),如:床前/明月/光。

二是“二一二”(三拍),如:举头/望/明月。

三是“二三”(两拍),如:君看/一叶舟。

七言诗有这样几种读法:

一是“二二二一”(四拍),如:梅子/金黄/杏子/肥。

二是“二二一二”(四拍),如:泉眼/无声/惜/细流。

三是“四三”(两拍),如:三万里河/东入海。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 篇2

1.读准字音。

在古诗文中,有些字不常见,有些虽是常见字,但读音与现今汉字的发音完全不同。

例:给下列诗句或诗题中加点的字注音。

(1)《鹿柴》

(2)万条垂下绿丝绦。

(3)萧娘脸薄难胜泪。

(4)燕山月似钩。

《鹿柴》中的“柴”读“zhài”,不读“chái”;“绦”读“tāo”,不读“tiáo”;“胜”读“shēng”,不读“shèng”;“燕”读“yān”,不读“yàn”。

2.了解词义。

读懂一首诗的重要一环是理解诗句中词的含义,特别是对古今意思差别比较大的词要着重理解。

例: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2)舂(chōng)锄扑扑趁春晴。

(3)留取丹心照汗青。

(4)小溪泛尽却山行。

第(1)句中的“纸鸢”是“风筝”的意思。第(2)句中的“舂锄”不是什么锄头而是白鹭鸟。第(3)句中的“汗青”是指史书或史册。第(4)句中的“却”不是表示转折而是“再”的意思。

3.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

弄清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创作了怎样的诗,对于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是诗人在饱受战乱之苦后寫的,了解创作背景后再来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喜欲狂”的感情就容易多了。

4.朗读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掌握诗歌的节奏。

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如五言诗可按以下三种方法诵读:

一是“二二一”(三拍),如:床前/明月/光。

二是“二一二”(三拍),如:举头/望/明月。

三是“二三”(两拍),如:君看/一叶舟。

七言诗有这样几种读法:

一是“二二二一”(四拍),如:梅子/金黄/杏子/肥。

二是“二二一二”(四拍),如:泉眼/无声/惜/细流。

三是“四三”(两拍),如:三万里河/东入海。

成考语文6_古诗文阅读与鉴赏1 篇3

一、理解句子,把握文意

二、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 首先,尽可能地了解文意,这是提取信息的基础。其次,在阅读中对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要特别关注。其三,领悟题干所示,准确对信息进行删选、提取。另外,有些信息就具有隐蔽性,需要仔细挖掘其潜在的有价值的部分。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四、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表达某种观点,宣泄某种情感的载体。阅读优秀的作品,常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愉悦精神,同时也是在与作者进行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阅读者在字里行间应能感受到作者那种时代的心律和情绪的脉搏。读其书自然也就想见其人了。* 如何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从作品本身分析挖掘出作者的观点态度。1.有的作品直接表露作者的观点态度,如直接议论的文字 2.对于隐性和暗示的观点态度,要细心体会,仔细领悟才能把握

二、要具体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1.发掘文章的论点或由论点引发的感慨,这一般就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2.发掘作者对事件的是非评价,这种价值判断是作者观点的体现; 3.发掘作者对人物的爱憎情感,这种思想情感的倾向性体现了作者的态度; 4.还可以从用词的褒贬色彩去发掘,推断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非标准。第五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要正确地解读 通过吟诵达到动情 把握意象,深入意境 仔细品味诗的情致理趣 第六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以诗作本身为本,从“文本”出发,深入理解其意,力求评价客观、公正。应抓住关键诗句,透视其思想内容 要从诗作的意象中发掘其思想内容 要顾及全篇,顾及全人,要联系时代背景 考纲与命题 《考纲》的鉴赏评价,有三方面,可以概括为:

(一)写了什么(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事物、景物、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2)语言、语意。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 ①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② 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③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二)怎么写 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效果,最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使“可见”(形象)通过技巧表现(表达)“不可见”(思想感情)

(三)为什么写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①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name=baidusnap0>人生意义、政治意义; ②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③评析作者、作品思想的时代局限性等。关于文言文 关于文言文

一、成考文言文命题特点 1.文言文总分: 16分左右 2.选段数量:1-2段。3.文体种类:趋多,由传统的传记、游记向议论、说明发展。4.考点类型:主要是翻译、理解表达。趋向于对文章的理解和创造性的主观表述。考点集中在文意上,其次是人物形象、品质、才能、句意理解。

二、如何复习? 1.一举多得的意识 学习古文,同时也在为第1、2、3、4题打基础。2.充分利用教材 3.多看多练 翻译可利用课内典型材料训练;精选训练材料。

三、如何解题? 1.整体阅读(初步把握文中写了几件事,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品质、议论文则注意观点); 2.看问题,认真审清题干。3.信息筛选题:弄清题干的中心内容(人物的性格、品质)是什么;结合原文弄懂每一句话所表现的人物侧面(性格、品质、经历);进行筛选。注意区分题干中的关键词和修饰语,如“直接表现”和“表现”、“全都是”等。4.文意理解题:将每一选项在文中找到对应点,看与原文是否一致,或看选项分句间逻辑上是否成立。注意审题认真,看选对选错;对选项仔细辨别比较。5.翻译题 文言文翻译中,句子不易理解,容易混淆的重要原因,除词义障碍外,就是每一句的主语不清,导致对词语的不同解释。因此,翻译,首先弄清每个分句的主语,这样对句意的理解就相对容易和准确。审:先整体读一遍,补充完整每一句主语,弄懂大致意思。切:能直译则直译,不能则意译。联系上下文将划线句子切割成一个个语言单位(词),一定要一一对应翻译。翻译的方法 留:人名、地名、朝代名、官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度量衡;对:一一对译;换,删,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调:语序。连缀成文。答题时切记:字迹工整,不要有错别字,遇到不熟悉、拿不准的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猜度。***往往翻译是觉得吃力的地方,就是给分点。这就需要特别注意句中难解字词的翻译。可以在草稿上翻译,最后誊抄上去。关于诗歌鉴赏

一、如何鉴赏诗歌

(一)消除心理上的畏难情绪乃至恐惧心理 诗言志 对诗歌感情的理解几乎是诗歌鉴赏的主要出发点。所以,鉴赏诗歌其实主要是对诗人的情感理解。

(二)读、译,解决诗歌写的问题 译诗,理解诗歌所写内容。这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的做法。有一种观点认为,古诗一旦翻译,就没味道了,所以不屑于译诗。但是对于赏析是必要的。如果对写景、咏物的诗,描写对象都可能没搞清楚,就急着答题,肯定很难切合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所写内容,最简单的方法是弄清楚每句诗的主语(描写的对象),这有助于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读 析 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古代诗词的一般结构:先写景,后抒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诗歌创作的大致“套路”(赏析、背诵有效)

起、承、转、合 起句:写景叙事。

承句:承接上文,继续写景,叙事。转句:笔锋逆转,引向抒情,议论。

合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 2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1)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2)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三)读诗、评诗,解决怎么写此诗的问题 1.用了什么样的语言 2.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 小结:读懂诗歌 译---析---评 景---象(境)--情(理)注意:题目

诗眼、题眼、词眼。类别 暗示 注释

二、诗歌鉴赏如何答题 内容分类 1.常见的诗歌内容类型 送别类(或黯然神伤或旷达热情)怀古类(或借古讽今或表达追慕先贤之意)边塞类(或揭露战争罪恶;或表现对国家关怀、奋勇杀敌的精神;或厌倦战争、思念家乡)思乡类(或边塞思乡,或羁旅故园之思)闺怨类(或抒思亲之情,或叹迟暮之感,或写向往之情)隐逸类(或言高洁隐逸之趣,或表厌世虚无批评时政之情)山水田园类(或抒热爱自然之情,或现回归田园之乐)忧国伤时类(多关怀民生疾苦、心忧天下)借景抒情类、咏物言志类,等等 2.常见的意象、意境(特点)意象、意境: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如人、物、景等。意境指的是由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感、志趣的意象,艺术地组合到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流水、斜阳(夕阳、落日)、风、烟、霜、杨柳(垂柳、柳枝、柳)、落花(落红、残红)、松、菊、梅、梧桐、芙蓉、丁香、红豆、杜鹃、蝉、鸿雁、灯(烛、蜡、炬)、登高、凭栏、吹笛、吹箫、吹笙、饮酒。意境特点如孤独凄凉、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激情飞越、沉郁顿挫、苦闷感伤„„ 5.常用的表达技巧术语(知识)常说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 篇4

第一步是用一周的时间,把任汝芬的序列一看一遍。

第二步看的是肖老师的1000题,很快的速度把选择题做完。

第三步看同学暑期强化班的课件,那里有名师所说的重点,名师总比我们刚刚考研的学子理解的深很多,他们能更好的抓住重点。

第四步是买了本风中劲草,我理解的那是精简版的任老师序列一,

再把把肖老师的1000题,重新新做一遍选择题,不会或者做错的就一定要在风中劲草上找答案,每页都把错题勾画出来,以便下次只看错题。

第五步是找些视屏资源,看看名师们是怎么教你答主观题的。

第六步是(我比较幸运)有好些同学会把上辅导课用的测试卷或者说是模拟卷复印给我,我也找些同学买的试卷型资料来做,当然,也还是只限选择题,大题就是看下问题,在心里估算着怎么来答,连提纲都没列出来就糊弄过关了。

第七步是重温做错的选择题,然后就是背诵一些可能考的大题,就是押题吧。我很俗吧,当时大家一拥而上的买肖老师最后四套卷,我也就买了。然后就背了这后面一半以上的大题。至于为什么没选任老师的最后押题卷,是因为自己的时间又不是很充足,就没有购买。

初三语文古诗鉴赏资料 篇5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以下是初中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些意象,以及相关诗句的例举:

▐ 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 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 柳

折柳 “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 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

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张继)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 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曹操)

▐ 斜阳(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范仲淹)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 风、霜、烟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李贺)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落花(落红、残红)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晏殊)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

▐ 松

坚贞高洁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刘桢)

▐ 梅

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陆游)

▐ 菊

坚贞高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陶渊明)

▐ 萍

多传达惆怅和哀愁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文天祥)

▐ 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李煜)

▐ 草木

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短歌行》曹操)

▐ 杜鹃(子规)

凄凉哀伤的象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鸿雁、青鸟

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王湾)

▐ 舟

表达离情别绪、思乡、愁苦之情。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王湾)

//初中语文古诗词典故归纳//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典故:

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主题分类//

(课内古诗词有30首,课外古诗词有11首是新课标的推荐篇目,共41篇)

1.送别诗,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劝勉友人乐观开朗的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2.离别之诗,抒发对家乡的思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

3.别后对家人,对朋友的思念。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

《水调歌头》 苏轼 宋

《武陵春》 李清照 宋

《望江南》 温庭筠 宋

《蒹葭》 《诗经》 春秋

《无题》 李商隐 唐

4.表达思归之心,羁旅之愁。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5.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赤壁》 杜牧 唐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

6.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石壕吏》 杜甫 唐

《春望》 杜甫 唐

7.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观刈麦》 白居易 唐

《泊秦淮》 杜牧 唐

8.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闲适恬淡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东晋

《饮酒(其五)》 陶渊明 东晋

《游山西村》 陆游 宋

《西江月》 辛弃疾 宋

9.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宋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渔家傲》 范仲淹 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宋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

10.即景抒情/ 言志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望岳》 杜甫 唐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观沧海》 曹操 三国

11.抒发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行路难》 李白 唐

《相见欢》 李煜 唐

12.抒发对春天等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

13.表现对年华已逝,好景不长的感伤。

《浣溪沙》 晏殊 宋

14.对国事的关心,代父从军的叙事诗

《木兰诗》《乐府民歌》 南北朝

15.表达对爱情、理想的追求。

《关雎》 《诗经》 春秋

//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主题分类//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 篇6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表达了思妻念家,设想他日团聚叙旧忆今的生活感慨,至今为很多人欣赏而吟诵,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成功地运用了诗词创作中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诗重要的表达技巧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清楚古诗中的“实”与“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诗、教诗、写诗。同时,高中生把握了这种表达技巧,从而读懂诗歌情感,辨明态度观点,这无论对高考还是鉴赏诗词都是必备的能力。

古诗中的“实”是指“实景”,即在诗人当前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等。《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姜夔过扬州时目睹的凄凉之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苏轼所见的赤壁险峻之势;《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绘了柳永与恋人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场景。

古诗教学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教学贵在长期的给学生营造一种吟诗积淀的氛围,所以教学不能只局限在短短45分钟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人让学生与诗作伴。所以教学的框架应该划定在整个语文学习范畴。

化虚为实 情感手法鉴赏

古诗中的“虚”其一指虚化而不可见不可触的事物,如诗人内心的情感、精神、气势等,这些“虚”往往要借助实景实事来表现。清代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中说过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这种绘画上“计白当黑”的艺术与诗词中由实显虚的手法是相通的。

如杜牧的《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虚实结合是本诗的一大特点,其中秋空与南山是实写,秋色是虚写。通过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抽象虚泛的秋色,两相比高,以实托虚,不但写出了南山的高峻,也写出了秋色高昂充沛的气势,给人畅阔之感,表现出诗人峻拔向上的胸怀。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类似于诗歌中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景为实,情为虚,抓住二者在性质上的相似联系,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度量,使诗词别开生面。

诗词的创作是讲究情感手法的,诗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在教学生赏析时要明确交代情感中所包含的内容。让学生有“法”可循。诗词的情感手法不外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 等方面。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准确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这样赏析的语言才会准确;其次,要教会学生结合诗句谈各法的作用,因为鉴赏本身不仅仅是指出采用的手法,而很多情况下,写作手法并不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教学生赏析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及诗词的整体意境,辨清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鉴赏。

由实入虚 艺术手法鉴赏

中国古诗大多比较简短,但在文学里诗词的长短并不与其意蕴的多少成正比,钱钟书就说过“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上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这种被钱先生称为“怀孕的静默”的境界便是欣赏古代诗词时常常提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中蕴含的韵味,而这需要由实入虚。

叶绍翁著名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小诗以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了满园的春色,更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片盎然的春意。虽未进院内,但动人的春色早已充满了诗人和读者的心灵,弥补了访人不遇的失落。此诗的妙处是由实显虚,以少胜多,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此处虚实结合的妙处是由实入虚,以少见多,以简胜丰,使诗歌在有限的言语之外含有无尽的意味,这种隽永的余蕴吸引读者久久品味,正如英国诗人济慈的名言“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虚实结合 审美手法鉴赏

古诗中的“虚”其三指现时不存在,由诗人构设想象而成的虚象。通常包括(一)神怪世界或梦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仙境;(二)已逝之景,是诗人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如崔护《题都城南庄》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诗人回忆去年与女子邂逅的情景;(三)设想之境,还没有发生或不知其实际情况如何,是诗人自己设想出来的情景,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诗人想象离别后的孤苦情景。

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也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下面这首《破阵子》即通过虚实相生表达了辛弃疾晚年的心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梦境中词人驰骋沙场,实现抗金复国的一生愿望,而现实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腐朽没落,词人无奈身老,醉酒愤叹,壮志未酬。二者的强烈对照衬托出辛弃疾戎马半生却抑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虚”和“实”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是以虚境中的美好反衬现实中的不如意,两者相反形成对比,反衬出诗旨。例如苏轼《江城子》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的梦境与“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现实,梦境中是年轻时夫妻恩爱情深,而现实是妻亡十年,惟留下词人悲苦思念,两相对比而悼念亡妻之情愈显悲切。

古诗中虚实结合的妙处之三是虚实相生,以梦境、回忆、设想等多种方式增加诗歌的内容,扩大诗歌的意境与蕴涵,增强诗人情感的表达,给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小结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 篇7

1、是现实中某种品格、品质、精神的象征。

一般的咏物诗常借助这种形象,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而这些形象就成了某种品格、品质、精神的象征。如: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地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中作者以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高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羡名利的思想品质。菊花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2、是现实某种心情、情感的折射。

现实中许多情感都要借助诗歌去抒发,并通过诗中塑造的形象让人去感受。如: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首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妇之作。前两句,写在寒夜,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激起士卒的乡愁,迁客(诗人)不禁悲伤轮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后两句,写大雁北飞,这里突出了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表明迁客(诗人)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诗歌通过刻画笛、迁客、雁这些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哀怨、思念和遗憾之情。

又如: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中为我们塑造了画眉鸟的形象:啼声婉转,在山花树丛中自由飞翔,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是现实中某种理想、志向、追求的寄托。

自古志士仁人就不乏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不懈的追求。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些人往往是把这些情感寄托在诗歌当中,而诗歌中的形象通常是这些情感的寄托。如:

【仙吕】后庭花

【元】吕止庵

功名揽镜看,悲歌把剑弹。心事鱼缘木,前程羝触藩。世艰难,艰声长叹,满天星斗寒。

这首元曲,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深夜不寐、忧虑国事的志士形象。他揽镜自照,鬓发已斑。青春年华,却消磨于官场,此刻自哀华年已逝,功业无成。仕途艰险坎坷,愿望无法实现。进不能实现救世济民的志向,退又不能忘情国事,进退两难。他一生的理想追求,功业志向在艰难的世道面前化为乌有,只落得一声长叹。而满天的寒意,正是他的悲哀。

4、是现实中某个阶级、阶层的代表。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语文学习 篇8

目录

1.魏收《寻隐者不见》 2.寇准《书河上亭壁》 3.曾公亮《宿甘露僧寺》 4.欧阳修《画眉鸟》 5.欧阳修《别滁》 6.苏舜钦《夏意》

7.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8.周敦颐《题春晚》 9.曾巩《西楼》

10.司马光《过故洛阳城》 11.王安石《江上》 12.刘攽《雨后池上》 13.张舜民《村居》

14.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15.苏轼《东坡》

16.黄庭坚《夜发分宁奇杜涧叟》 17.【北宋】董颖《江上》 18.陈与义《早行》 19.杨万里《小池》 20.徐玑《新凉》 21.罗与之《看叶》 22.陈与义《襄邑道中》 23.陆游《梅花绝句》 24.翁卷《山雨》 25.某尼《悟道诗》 26.文同《北斋雨后》 27.范成大《横塘》 28.叶绍翁《夜书所见》 29.王安石《梅花》 30.李唐《题画》

31.陆游《禹迹寺南……》 32.程俱《豁然阁》 33.唐庚《春归》 34.梅尧臣《东溪》 35.陆游《幽居初夏》 36.文天祥《夜坐》 37.欧阳修《戏答元珍》 38.吴锡畴《春日》

39.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40.刘克庄《戊辰即事》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寻隐者不见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注:真,即“真人”,指得道成仙的道士。

芝,灵芝。1.隐者所居之地有何特点? 2.诗中的对“风”、“松”、“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风无形,松苍劲,云渺渺,远离尘世,远离尘嚣,清幽恬静,安谧神秘。

2.除了点明隐者所居之处,也烘托了隐者的高洁与脱俗,更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以及寻而未遇的怅惘之情。

2.阅读寇准的诗,完成后面题目。书河上亭壁 【宋】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怎样奇妙的画面?

3.全诗以景写情,隐隐传达出诗人情感上的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

1.秋日暮色中,诗人独自上高楼,凭栏俯瞰:河面上烟波浩淼,船只稀少;河岸上,一片辽阔。望着那悠悠流水,诗人的心中不免生起绵长的思绪。

2.一带远山,静卧在落日余晖中;秋山本是无情物,却似有情又有意,扯过夕阳余晖披在身,金灿灿,暖融融。

3.前两句诗人触景生情,悠悠江水凄凄之境勾起

诗人绵绵愁绪,后两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不愿任这愁绪泛滥,于是“顾左右而言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景色的观赏上,这就是所谓的“以景撇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银山:江中巨浪。1.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甘露寺的什么特点? ②怎样理解“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诗? 答案

1.长江之滨,悬崖之上,陡峭险奇。

2.诗人宿于甘露寺,是在傍晚,还是在早上,推开窗子,向外看长江,在一刹那之间所产生的奇妙感觉:窗下波涛翻滚,水天相接。那江水拍打着,翻卷着,似乎就要扑涌进窗里一般。4.阅读欧阳修的诗,完成后面题目。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如山间自在啼。1.诗的前两句表现什么内容?

②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

1.描绘了画眉鸟在山林间的美好形象:自由自在,百啭千啼;山花烂漫,姹紫嫣红;画眉鸟翻飞于高高低低的树间,恣意欢畅。

2.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的思想感情。5.阅读欧阳修的《别滁》,完成后面题目。别滁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诗的前两句对饯别场景作了怎样的描绘?气氛怎样?

2.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且”字,它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的明媚、春花的烂漫、柳丝的轻扬,一句话,是一个看不出有半点离愁别绪的饯别场景。气氛明快而热烈。

2.且,是暂且、姑且的意思。一个“且”字,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开怀畅饮的表面上的欢悦,而透露出来则是被表面上的坦然平静掩饰着的内心里的极不平静。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松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诗写诗人在炎炎夏日午休的环境,这个环境由哪些景物组成? 2.第二句用“明”字来写“榴花”之色,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3.第四句写“莺啼”,诗人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④诗人午休的环境特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有庭院、凉席、榴花、树阴、莺啼。

2.一个“明”字既写出了榴花之红红如火,榴花之艳艳如燃,照理,很刺眼;可是由于是隔帘而望,所以润润的,娇娇的,很悦目。

3.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夏日午间庭院中的宁静安谧的氛围。

4.宁静、清凉。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2.写出你对诗人“满川风雨看潮生”心情的理解。答案

1.晚云沉沉,笼罩四野;两岸上,春草青青;不时地会有一棵两棵缀满了花的树,从船边,从眼前闪过。

2.诗人在泊舟之后,没有躲进古祠,而是站立在古祠之外,看那“满川风雨”,赏那涛翻浪卷的大潮。若非胸襟开阔者,情怀旷达者,谁能如是之从容?由此可见,诗人的心情十分闲适,十分超然。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渔樵一路归。

1.用自己的话描述第二句诗句所描写的画面。2.诗人笔下的村野日暮时分的气氛怎样? 答案

1.苍茫暮色之中,几只昏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翻飞于密林之外。2.恬淡、静谧中更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9.阅读曾巩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竹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楼四面稀疏的帘子用钩卷起。1.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2.品味尾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答案

1.海上的波涛,翻卷如云,前一片刚飘过去,后一片又追上来;天上的乌云,翻卷如浪,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北风在呼啸,雷声滚滚来:一场骤雨即将到来。2.“卧看”二字,可见诗人胸襟之壮阔;“急雨来”三字,更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期盼。从这尾句之中,不难体会到诗人澎湃的心潮,激越的心绪。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过故洛阳城 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1.诗的前两句描绘“连山”之青,“素波”之明,用意何在? 2.“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尾二句该怎样理解? 答案

1.诗人用“连山”之“青”,“素波”之“明”这明媚的一切,来反衬衰败后的洛阳的凄凉。2.“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人有识”。3.“春风不识”,因此年年吹拂春草年年绿;“人有识”,因此就怕见这满城野草满城绿。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1.阅读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低徊”一词描绘出了“晚云”怎样的情状? 前二句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这幅图画的基调是怎样的? 若说这首诗也以天象与江上景物的变化暗写船上人心情的变化,请你简要地说明诗人心情变化的情况。

答案

1.暮云低垂,雨意浓重。2.朦胧、悠远,开阔、奇幻。

3.诗人的心情可由下面的图示来表示:沉重——愁苦——疑惑——豁然开朗。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雨后池塘的状态? 2.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更作”怎样解释? 答案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用“明镜”来喻池塘,以“磨”字来拟写池塘波平如镜的情状。

2.东风乍起,吹打杨柳似起舞;随后,凝在杨柳枝叶上雨滴,纷纷落下,敲打着荷叶,若琵琶声声,如鼓声阵阵。

3.“更作”就是“再作”的意思。

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风,使得杨柳翩翩起舞,这已令人惊奇不已;落下的雨滴,敲打着荷叶,又化作美妙的乐音,更令人叫绝。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整首诗描绘的“秋日村居图”风格怎样: 答案

1.夕阳下,晚归的牛,悠闲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它的背上没有骑着牧童,却驮着几只更加悠闲的寒鸦。

2.清幽、宁静、恬淡、安详。

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请依次写出这四个场景。2.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1.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2.匆来匆去。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各题。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1.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2.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1.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2.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1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夜发分宁奇杜涧叟 【宋】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1.首句给全诗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2.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醉”与“愁”? 答案

1.离之愁,别之绪。

2.因离愁而借酒浇愁,却愁更愁;醉眼朦胧中,那满川的风,满川里铺银泻玉般的月光,怎也是一派愁容?莫非也在替那离人愁?“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不过是“景因情异”罢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江上

【北宋】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钩。

1.二句写江上秋景,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秋景图”: 2.前两句诗中的景物,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3.诗人笔下的“江上”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案

1.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江面上,波平如镜;远远地飞来两团白雪,直待它们飞近了,飞到了眼前,才发现那竟然是一对雪白江鸥。2.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3.辽阔、静穆、澄净,充满着勃勃生机。

1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题目。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这首诗,为渲染出行之“早”,诗人调动了各种感觉从各个角度来表现,请围绕下面题目作具体回答。

1.句从什么角度,表现了什么内容的? 2.次句从什么角度写的?

3.三、四句又是从什么角度,写处了早行时环境的什么特点? 答案

1.从触觉的角度:露水湿衣觉轻寒。突出了一个“早”字。2.从视觉的角度:天上星斗还分明。不仅突出了“早”,而且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3.视觉与听觉并用的角度。早行的环境很清冷,很寂寞。

19.阅读杨万里的诗,回答后面的题目。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这首小诗中,“小池”是一个具有怎样意境的所在?请作简要的赏析(不少于60个字)。

答案

小池是一个清幽、精致、温馨,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所在。一眼清泉,汩汩细流,喷也无声,流也无声——恬淡安谧。小小荷花,蓓蕾初成,孕着奇胎,即将绽放……就引得蜻蜓急不可待地立于“尖尖角”之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原因是隐喻着人才刚刚显露出才能,就受到了爱才者的关注,于是呵护,于是培养,于是终于茁长为参天大树!

2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新凉 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1.首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凉”?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试作简要分析。2.尾二句又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新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案

1.是侧面描写,兼有映衬的手法。诗人不直接写“凉”,而是写水,写田畴上稻子的叶子,写透过树丛的日光……而这一切无不透露出无限的凉意。

2.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黄莺在这刚刚凉爽下来的青山之中欢快地鸣唱着。这样写,不仅写出了爽人宜人的凉意,更写出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

2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看叶 罗与之

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人借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试作简要的分析。答案

花是美的,姹紫嫣红开遍,这只是春天的一种形式罢了。叶子也有叶子的美!绿影扶疏满眼看,意味也许更绵长。于平凡中见不凡意。

2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1.首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美好的场景? 2.次句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3.你对船上主人公这次乘船航行的心情有怎样的认识?

答案

1.航船顺流而下,两岸落英缤纷;花的世界花的海,航船如在花中行。甲板,船舷,被花映衬得一片红彤彤。

2.用了映衬的手法,以动衬静。表现了航船顺风顺水而行,十分迅速。3.悠闲、愉悦,并且有一种凌云壮志滚涌在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之中。

23.阅读下面陆游的诗,回答后面各题。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首二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怎样一个背景? 2.你对诗中梅花的形象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野外,雪中,月下;空旷,寂寞,清冷。

2.诗人以梅自况。梅是高洁的,却无人问津,因而寂寞,因而愁苦。这正是被罢官得不到重 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2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本诗描写的是山间之雨,为表现其特点,诗人所采用的手法特别新颖:写雨却不从“雨”字着笔。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象?后两句又写了什么景象?试作简要分析。答案

前两句写的是一整夜天气晴和,月色皎皎,星光灿烂,天上既无云彩也无雷声。后两句写的是早上起来,忽然发现溪流里的水满了,流得湍急起来。想来一定是别处的山里在夜中下了一场酣畅的雨!

2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悟道诗 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在这首诗中看,诗人悟出了什么道理?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请试作简要的分析。答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

从这首诗中还可悟到这样的道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注]放吏衙:放弃属吏的例行参见。

有人认为这首诗景、情、事三方面巧妙结合,抒写了诗人的闲适心情,你是怎样认识?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答案

首联总写环境的幽雅,统领全诗,引起下文。颔联写室外的鸟雀、蝴蝶,“占”、“寻”二字尤其传神,将景物的清新、淡雅,以及勃勃的生机,乃至诗人心情的愉悦、闲适,紧密的融合在了一起。颈联笔锋一转,写到了室内与知心好友品画、品茶的高雅的情趣,只是两个细节,就把诗人不同流俗的志趣概括浓缩在了方寸之内。尾联写的是面对着清幽的景色,摆脱了公事的烦冗的超脱之感,那感受太美妙了,就宛如当年一无挂碍在山里的家中一样,活得真切,活得洒脱。诗人就是这样将景、情、事三方面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2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横塘 范成大

南浦①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①南浦在屈原的《九歌·河伯》中有:“子交子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在江淹的《别赋》也有这样的句子:“送君南浦,伤之如何?”于是后人便以南浦来指代水边的送别之所。这首诗在后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与前两句有什么紧密联系?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答案

这首诗的后两句属于直接抒情。“年年送客横塘路”,“年年”表明送客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横塘”诗人送客的必经之路;在这句诗中诗人用的虽然是直接抒情的方式,但却把笔墨荡开,不去写眼前的离别之情,而去写以往的送别经历,接着就为眼前的离愁增添更加浓郁的色彩。“细雨垂杨系画船”,是用来写眼前的送别的,但是那别情却是用景物暗示出来的。蒙蒙细雨,依依杨柳,彩绘画舫,无一不象征着离别离情。作后一句诗中的这一切景物与前两句有着互补关系,“石桥”、“朱塔”、“细雨”、“垂杨”、“画船”,合在一起,在“绿川”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构成了一幅多么空灵秀美的画面!

2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诗中的有这样的评价,“以无知儿女之乐,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妙处。答:叶绍翁的这首七绝,写秋声、秋色、秋思、秋愁,却不落窠臼,别有情致,寥寥二十八个字,除了用“萧萧梧叶”“寒声”“江上秋风”等,从正面来衬托自己客居异乡“秋风思归”的愁苦之情外,后两句诗采用的则是反衬的手法,用孩子们在篱笆边挑着一盏灯笼捉蟋蟀这样一个细节,以孩子们的无忧无虑、活泼天真与自己的凄然神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反衬出了诗人的羁愁之

29.阅读王安石的《梅花》,回答问题。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南宋人李壁评价这首诗时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明。答案

决非抄袭之作!古乐府不过就是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与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本诗,则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情感与追求——“凌寒独自开”,明写的是梅花不惧恶境傲霜斗雪的品格,实写的是诗人的情感世界。30.阅读宋代诗人李唐的《题画》,回答问题。题画 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①据明代郁蓬庆《书海题跋》记载,钱塘人宋杜云:李唐,擅长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③牡丹,一名富贵花。这首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只是借题发挥,实有弦外之音。请结合原诗,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诗人旨在借“题画”来讽刺那些趋炎附势者,醉心声色犬马者,贪恋荣华富贵者,一句话,讽刺的是那些缺少真正审美能力的人。诗人所题的画,画面十分淡雅宁静,让人不由得想起“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句:滩涂之上,白云深处,一带远村……看上去,画成它十分容易,实际上画好这一切是恨不容易的。但这样的艺术就是“不入时人眼”,因为时人只喜欢大富大贵的牡丹,他们哪管什么艺术不艺术呢!3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诗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陆游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①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②一柱香。

[注]①河阳愁鬓:即潘鬓。晋潘岳曾为河阳令,其《秋兴赋》云:“斑鬓发以承弁兮。”后世因以潘鬓为鬓发班白的代名词。②蒲龛:蒲,蒲团,僧徒坐禅及跪拜之具。龛,供奉佛像及神像的石室或柜子。

1.苏轼为追悼亡妻王弗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江城子》,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将陆游的这首诗中的中间两联与苏诗坐比较,看二者在抒发感情上有什么异同?

2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这首诗的“诗眼”为一“空”字。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案

1.相同点:抒发的感情相同;不同点:苏诗直抒胸臆,陆诗寓情于景;苏诗直率,如江河奔涌,陆诗委婉,似溪流百折。2.一个“空”字,贯穿诗的始终。“空”,空虚,空漠,空冷,空无之意。空虚之感,空漠之心,于是,眼前的一切便全成“空冷之景”;万念俱灰,怎能不顿生空无之念。但这“空”字的背后跳动着的则是一颗滚热的心。

3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豁然阁

程俱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①。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②。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注:①孤迥,借代月亮。

②剡溪,晋王子猷(徽之)性情率性潇洒,全凭兴趣雪夜访戴,使此溪声名益显。

1.本诗一至六句写作者黄昏出游和登阁所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2.诗的最后四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怎样的志趣?(4分)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一幅晚霞飘浮、清风徐吹、帆破湖面、碧浪千顷、风挟云雨、镜湖碎月的图景。(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4分)

2.前两句写乘舟返城,隐隐流露了作者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2分)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摒弃世俗、率性而为(1分)、自由恬静的高雅志趣(1分)。

3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归 唐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②柳外圆。禽声犯寒食③,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释: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惠州。②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1.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3分)2.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3分)诗中“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惠城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2分),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1分)(本小题最多得3分)

2.(4分)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2分)前面写东风浩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1分)结尾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1分)从而极大地强化了抒情的力量。(1分)(本小题最多得4分)

3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往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①东溪,即宛溪,在安徽宣城县。②野凫:野鸭。1.请联系首句的“发船迟”与尾句的“车马疲”,做简要赏析。(3分)2.历代诗论家对颔联极为赞赏,请从情与理的角度简要分析之。(5分)参考答案(1)“发船迟”写乘舟泛溪,靠近溪中一个美丽的孤岛,便坐在舟中观景,小船也仿佛知晓他的心意,迟迟不发。“车马疲”,写临近黄昏的时候,乘着马车返回城市,尽管神疲体倦,12 却是尽兴而归。“车马疲”写返程途中车马驰骋、尘土飞扬,同“发船迟”写扁舟迟发使诗人得以悠闲赏景,前后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扰攘闹市的厌烦之情。更反衬出对幽美宜人的东溪的向往之情,使全篇首尾呼应。【3分】

(2)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野凫眠岸”“老树着花”八个字,就捕捉住水乡春日最具特征的景物,诗人用简淡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有意闲”“无丑枝”,表达了他对野凫眠岸和老树着花的独到感受、新鲜发现,此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厌恶污浊官场和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闲意”。【5分】

3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生出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籜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②以动衬“幽”(“下鹭”)(1分)③以声衬“幽”(“鸣蛙”)(1分)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1分)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1分)

36.阅读下面这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1.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4分)

2.简要分析全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参考答案

1.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2分)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2分)

2.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抒发了 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3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

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1.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寓意?(6分)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5分)参考答案

1.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风光图(或“写出夷陵春意萌动的景象”),(2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早春的雪压枝头,雪中的橘树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春雷中,竹笋即将破土出芽。(2分)作者捕捉这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对未来的希望。(2分)2.答案一:“不须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活遭遇的豁达态度,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如风如雨的政治斗争中虽遭挫折仍顽强坚定,相信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政治的春风和自然的春风一样,迟早会吹进这偏远山城的。(观点2分,分析3分)答案二:“不须嗟”是诗人无奈的自我安慰。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慨叹自己政治上的不如意。(观点2分,分析3分)

3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春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1)颈联除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14(2)“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颈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以“逆(迎接)”“私(偏爱)”两个动词,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人的热情亲昵之状(2分),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2.一是伤春之情。作者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感叹春光流逝。(2分)二是忧国之情。作者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2分)

3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4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戊辰即事① 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注】①戊辰:公元1208年(宋嘉定元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1.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2.“西湖插柳”改为“栽桑树养吴蚕”,你认为这符合情理吗?请说说理由。(6分)参考答案

上一篇:数据分析,商务统计人士必看的10个中文博客下一篇:高中美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