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感悟

2024-09-24

古诗词鉴赏感悟(通用8篇)

古诗词鉴赏感悟 篇1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中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古诗词鉴赏,对众多的初中生而言都觉得有点难。那么,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到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谈一谈几点注意事项。

1 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2 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

(2)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

(3)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象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

3 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在作品中为逻辑思路,又弄清楚词和词、句和句的逻辑联系,那么就能透彻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4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4.1 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4.2 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4.2.1 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4.2.2 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5 注意作品的“含蓄之美”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注意到作品中的“含蓄之美”。一般而言,含蓄之美在诗词中的体现有如下的情形(举2点):

(1)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

(2)讽咏时事,寓意精警。如《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描写烟雾茫茫,迷蒙冷寂的水上夜色,连用二“笼”字,意味深长。“夜泊秦淮近酒家”,前四字承上写景又点题,后三字自然引出下文。“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是曲笔,因为谁都知道,真正不知亡国恨而沉醉在这乐曲(因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声中的是那班贵族官僚。“隔江犹唱《后 庭 花》”,微妙地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连成一线,表现出诗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凉和无限的感慨,堪称发人深省之作。

 

古诗词鉴赏感悟 篇2

近十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十分关注古诗词教学的发展,对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一线教师对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了解和掌握,能够搜集到很多有关古诗词教学的辅助资料,但对古诗词鉴赏具体的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总体来说不高。作为高中这个特殊学段,古诗词鉴赏的具体目标应该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研究现状

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研究范畴,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关于古诗词鉴赏目标的定位;关于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的研究;关于古诗词鉴赏方法的研究;关于古诗词鉴赏内容的研究。

三、高中古诗词鉴赏目标研究意义

(一)古诗词自身价值

古诗词的认知、教育、审美等价值得到了教育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孔子在《论语》中不止一次提到过学诗的重要性。他认为“不学诗,无以言”①,并且肯定了诗歌抒发情感、认识事物、人际交往、疏泄情绪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事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木兽草之名。②宗白华先生肯定了诗歌的审美陶冶的功能:“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③

(二)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价值

以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举例来说。人教版必修有五册,共选入课文有79篇,其中古诗词集中在必修二、三、四中,共22篇(诗14篇,词作8篇),占到接近28%的比例。在人教版选修系列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代诗歌散文共48篇,其中有古诗词30篇。无论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古诗词的比重体现出了它的重要地位。

四、高中古诗词鉴赏目标依据

(一)古诗词特点

我国古诗词,与外国诗歌题材相比,它蕴含了抒情性、高度凝练、表达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等特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特点是中华民族沉淀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感受体悟。

(二)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而古诗词教学的鉴赏目标,是让学生可以“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三)学生自身情况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高中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矛盾中,这个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古诗词鉴赏目标应使学生通过与先人对话,陶冶性情,追求高尚品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社会发展要求

国学热现象的出现,说明大众对传统文化、古诗词学习的强烈需要。而“中国梦”也要求高中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古诗词中彰显的家国情怀、理想追求、高尚道德可以引导高中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高中古诗词鉴赏目标内容

(一)感悟优秀民族文化

古诗词鉴赏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热爱祖国、勤劳勇敢、团结统一、自强不息……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秀民族精神。

(二)学做谦谦君子

1. 浩然正气。

通过古诗词鉴赏,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面对挫折,能够直面问题,不断改变。得意时,安详自若,失意时,乐观旷达。

2. 审美素养

高中古诗词鉴赏应该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加强古诗词诵读,在诵读中体验作品意象和意境,感受美、理解美。

3. 语文素养

通过古诗词鉴赏,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积累丰富的诗词知识,培养语感,提高高中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目标应该适应高中段的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使学生在感悟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践行君子品格、修养,提高审美素养、语文素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摘要:古诗词鉴赏教学目标是古诗词教学得以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从古诗词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自身情况、社会发展要求四个维度确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具体目标:感受优秀民族文化,学做谦谦君子。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君子修养,文学素养,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世颖.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2]张爽.高中古诗词鉴赏策略[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3]游思源.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4]蒙芳玉.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2.

[5]刘玉娟.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4.

鉴赏古诗词 感悟妙趣乐 篇3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决定着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因为良好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新课导入技巧,具体可以把握三个环节。

1 音乐导入,妙趣横生

初中生有着微妙的音乐心理,而音乐也对学生起着神奇的作用。在初中语文导入新课时,用音乐导入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笔者在执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导入时,就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首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许多学生喜笑颜开,竟然拍着小手跟着唱了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之中。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2 成语导入,引人入胜

假如运用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导入新课,就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例如,笔者在执教《陈涉世家》时,先在黑板上写了“揭竿而起”四个大字,并提问:谁晓得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话音刚落,大家迅速翻阅汉语成语词典,片刻,就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秦朝的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号召戍边的士卒进行反抗暴秦的农民大起义。如此的导入,虽然简单,但言简意赅,效果显著。

3 点评导入,别具一格

当接触到一篇新的古诗词时,首先映入师生眼帘的是作者的姓名。因此,我们在介绍作者生平的基础上,可以借名人对作者的评价进行有效的导入。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课时,可以借助苏东坡对王维的经典评价来导入:苏轼曾经在仔细阅读、分析王维的诗和画作之后,评论该诗说:“味摩诘之诗,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学生针对苏东坡的精彩评价,饶有兴趣地继续讨论,找出体现“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毋庸置疑,借助名人的评价导入,能使学生在初学时就抓住了作品最显著的特点。

二、注重诵读,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考利斯指出:鉴赏文学作品恰似开着许多窗户的一幢楼房,课堂三维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被动地顺着教师的那一扇窗户观望文学作品,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打开自己心中的窗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阅读感受力的重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必须把握如下环节。

1 读通诗句

学生读通诗词是完成诵读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扫清诗词中的文字障碍,正确辨析多音字,才能准确流畅地进行诵读,为进一步理解作品夯实基础。例如,笔者在执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先让学生自己轻声朗读,找出自己感到不确定的字音,许多学生找到两个多音字:骑(jì)、发(fā)。接着,师生进行互动,分析词性,明确读音,使学生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准确流畅地齐读,从而初步感知文本的意象美。

2 读懂内容

读懂内容,就是在疏通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究诗词内涵铺好路。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结合文本中注释初步理解课文,把带有疑虑的字、词、句画上记号,并拿出来供大家讨论解决。例如,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时,不少学生提出“聊”是“勉强、姑且”的意思,说明“狂”虽是聊发,但缘自真实感受,突显了作者的豪迈之气。也有学生提出苏轼正值盛年(40岁)之际不算老,但作者自称“老夫”,其实与“少年”两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地流露出他内心郁积的情绪。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才能带着相应的语气进行诵读,教学效果更显著。

3 读透诗意

“文眼”是指最能概括大意、揭示主旨的关键性字词,它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古诗词与现代文一样都有“文眼”,因此,学生只有抓住“文眼”进行仔细斟酌,才能品味古诗词的深刻内涵。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最能体现豪情的是一个“狂”字,怎样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狂放状态和意气风发的豪情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找出突显豪情壮志的语句,不断感受到气势恢宏的场面、声势浩大的阵容和作者气宇轩昂的雄姿,逐步感悟到作者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三、用多媒体,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古诗词意蕴深邃,初中生全面掌握其深刻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渗透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全方位感知古人的思想情感,有利于获得更深启迪。例如,针对南唐后主李煜,我们通过网络渠道初步了解其人。李煜不仅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而且是整个词史上的杰出代表。作为南唐的国君,他在前半生的统治生涯中生活极其奢侈豪华,因而创作的题材比较狭窄,大部分反映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恨等内容。亡国后,悲凉孤寂的逆境使他的词作向思乡之情和亡国之恨转化,具有很高的造诣。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无限思绪。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就用多媒体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由《虞美人》改编),学生在悦耳的音乐声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对作者描述的形象有一种真实的体验,并驾驭想象来领略自然流畅、和谐完美的意境,凸显了人世间喜怒哀乐的人文情怀。

四、品味修辞,领悟作者写作技巧

诗词与一般的散文体文章相比,尤其讲究修辞手法,如果学生对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只是一知半解,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鉴赏效果。古诗词的作者往往采用比喻、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情感形象外化出来。学生在鉴赏作品时,如果能仔细分析修辞的具体运用,就更能领悟作者丰富的意蕴。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是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山何依旧、世事全非的凄凉景象。春天本应鸟语花香,杨柳依依,花红柳绿,令人赏心悦目,但诗中描写的是草木丛生、凄风苦雨的境地。如此的对比运用,更强烈地流露出诗人忧国爱国的情怀。学生只有把握住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才能体会作品表露的真情实感。

古诗词鉴赏 篇4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字意〗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在夔州写的。那时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译文:

夕阳徐徐落入西边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昏暝暝。松间明月增添夜的凉意,风中泉声听来别有情味。打柴的樵夫们将要归尽,暮烟中的鸟儿刚刚栖定。期望你能如约来此住宿,我独抱琴等在萝蔓路径。

点评:

孟浩然的诗,其特点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挟异”。这首诗写极平凡的事,但却挥洒自如,诗中有画,盛富美感。

诗写在山间夜宿,期待友人不至。诗的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不心焦,不抱怨,足见诗人风度。境致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亦是佳品。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的借马来抒情,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而发出了感叹。

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峡中览物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

【原文赏析】:

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形胜有馀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诗词注释】:

鹤注当是大历元年在夔州作。邢劭诗览物惜时形。

曾为椽吏趋三辅①,忆在渲关诗兴多②。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舟中得病移裳枕,洞口经春长薛萝③。形胜有余风土恶④,几时回首一高歌。

此公在峡而思乡也。上四追忆华州,下四峡中有感。向贬司功,而诗兴偏多,以华岳、黄河足引壮思也。今峡江相似,而卧病经春,无复前此兴会矣。盖此间形胜虽佳,风土殊恶,几时得回首北归,仍动长歌之兴乎?题曰“览物”,指山水言。舟中承江,洞口承峡。形胜在此,风土亦在此。移裳枕,舍舟登岸也。

①赵曰公曾为华州司功,故曰椽吏。三辅,京兆、扶风、冯诩也。华属扶风。②希曰潼关在华阴县,即桃林之塞,华岳在其地,黄河亦经华而东。③庚信枯树赋“横洞口而倾卧。”谢灵运诗“相见山阿人,薛萝若在眼。”陈允锡注洞口,五溪之口。④风,谓其俗杂夷。上,谓其地多瘴。后汉唐羌疏南州土恶。杜诗“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此在峡而忆华州也。白乐天九江春望诗云“烟岂异终南色,盆草宁殊渭北春”,苏子瞻横翠阁诗云“已见西湖怀濯锦,更看横翠忆峨嵋”,其句意皆本子少陵。

朱瀚曰初联语平。巫峡、华岳,首尾痴肥,忽如、犹似,衬笔庸滑。瞻、见二字,不免合掌。第五似病呈,移字亦晦。洞口指何地,未明。七八句,亦近庸率。断非少陵真笔。

杜诗“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元范德机云“黄河东去从天下,华岳西来拔地高。”觉杜平板而范流动矣。杜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宋朱淑真云“水光激浪高翻雪,风力吹沙远涨烟。”其峭拔惊奇,亦堪步趋少陵矣。-----------仇兆鳌 杜诗详注-----------

《无题》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释]

1、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评析]

这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首联写有约不来的怨思,上句说负约,下句写梦见醒来已经天明。颔联写远别,上句写远别思念成梦,下句写醒后寄书。颈联写往昔爱情生活成了幻梦,上句写褥衾可见,下句写香帐可闻。末联写其人已远,情虽深挚,也不得不恨。

李氏的艳情诗,善于把生活的原料,提炼升华为感情的琼浆玉露,使其超脱亵俗味,臻于完美。然而,也因此,李诗却比较深奥费解。

李世民<<赐萧禹>>

疾风知尽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知者必怀仁.在疾风的吹袭下,可以知道哪一棵是刚劲有力的韧草;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可以说明了社十忠诚坚贞的臣子。板荡;世局动荡不安。李世民就是唐太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两句诗是唐太宗的名句,其含义与鲍照的“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相似。这两句诗常用来比喻在危急艰险的环境里,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高下;也常用来赞美忠贞志士的伟大情操,浩然气节绝不改变。

龚自珍《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到“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餐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认为清王朝是“衰世”。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他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乙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

诗意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龚自珍《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半亩: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意谓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此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中来回闪动荡漾。

渠:它,指方塘。

活水:指流动不息的水。这句是回答前句的“问”。说是塘水清澈,能映照万物是因为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古诗今译: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愉悦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读张道洽瓶梅

文 / 钱江源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横斜烛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澹月知。

疏篱。茅茨。梅影。

都说你是梅痴。——我的老乡,你在哪里?

在瘐岭?池州?襄阳?珠山?

借着烛火,你是否在《宋百家诗存》里寻梅、嗅梅、折梅、咏梅;还是在《瀛奎律髓》里访梅、对梅、见梅、忆梅呢?

小溪流着娟娟月色;窗台爬满缕缕幽馨。

时光须臾。读你暖暖的瓶梅;读你火红的情愫与爱恋。

几片冰水竟饲养出虬枝铁干上最诡秘的笑容;数枝春天终渲泄出内心深处最绚美的繁华。

七百年了,我突然发现,你我之间,正黏着一瓣浓稠的梅香啊!

我知道,仕途坎坷、君昏臣愦、冰天雪地……

但你终究绕过了隆冬、功名、尘世和南宋三千尺长长的唏嘘。

与梅对坐。不必在意微云、澹月、人喧……蛰居在一朵瓶梅的坚贞里,临寒玉立,共同坚守着——骨头中最昂贵的火焰;灵魂里最高洁的绝唱!

在这霜冻的季节,捋几缕梅香细捻成长长的灯芯,点亮心灯。今夜,我与你用同样的目光,静静地抚摸着瓶梅的孤傲与高洁,咽着一句句隔世的寒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译文三: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译文四:

(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 [zhí] 尺。

译文五:

三秦护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我和你在离别时都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全国各地都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

不必在告别的地方,像普通儿女一样挥泪告别。

《送上人》 作者: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解】:

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福地。

【韵译】: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评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遣悲怀三首

作者:元稹

(一)谢公最小偏怜女1,自嫁黔娄百事乖2。

顾我无衣搜荩箧3,泥他沽酒拨金钗4。

野蔬充膳甘长藿5,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宅。

(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6,潘岳悼亡犹费词7。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8。

全部注释

1.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此以谢安最偏爱侄女谢道韫之事为喻。

2.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3.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4.泥:软缠,央求。

5.藿:豆叶。

6.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7.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8.同穴四句:希望死后与妻同葬一处。又希望来世再为夫妻。但这些希望都难以实现。现在能做到的,只是彻夜难眠,以刻骨铭心的苦苦思念来弥补她生前所经受的艰难困苦

【作品鉴赏】: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还能为妻子做些什么呢?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为什么“自悲”呢?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长时间呢!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纷至沓来,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事之笔抒情,恒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常闻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颇近似,似应合为一说。即谓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矜持”与冷静。如此,则作品无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读者觉有漫天诗思飘然而至,却又无从于字句间捉摸之。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美术鉴赏课感悟 篇5

短短几周,我的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获益匪浅。我深深感受到绘画,建筑,陶瓷,玉器的美感。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仿佛进行了一场美的旅程,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进入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世界的美,明白了我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真正的陶冶了我的情操,领略到体会到多种艺术作品的美。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感觉我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在身边的各种各样事物中发现美的足迹。通过在课堂上和课下对一些艺术作品的赏析,我真正的开阔了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了我的审美意识。

在像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书画中,我仿佛臵身到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中。在这幅名画中,作者以长卷形式,主要描绘了两部分的景象,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据说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让我们不禁对作者高超的画技佩服的五体投地,而且在这样一部名作中我对宋朝的宋代社会、服饰、风俗、技术、建筑、市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大大的开拓了我的视野。在许多的这种鉴赏活动中,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许多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与感受,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我感觉在这种的名作的赏析过程中我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情操得到了陶冶,总之在无形中我的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玉器的赏析时,我对中国的玉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领略到了玉中所蕴含的美,看到了玉器所折射出的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进行相关的课程时,我逐渐体会得到了:玉器是中国之粹,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玉器从

古至今都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因其本身的温润美洁等特性,代表着君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古语,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玉石的喜爱程度之深。更明白了玉器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装饰物,更是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玉自身的性质也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由于玉的难得和稀有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它们成为古代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许多权势者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在这种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社会文明的演变过程中玉着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文化方面,玉也创造了很多相关的璀璨文化。古往今来,关于玉的诗歌词句也是数不胜数。《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说;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可见玉在人们的心中是神圣的,纯洁的。在对玉器的赏析中我不仅收获到了丰富的关于玉器的丰富知识,更体会的玉器所代表的谦谦君子的高尚品德和玉石说象征的高尚精神,在此过程中我感觉思想境界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内心得到进化。

在进行陶瓷的文化赏析过程中,我深深的为我国的瓷文化和瓷技术感到深深的骄傲。中国的陶瓷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装饰俏丽新颖的特点而享誉海内外。中国的陶瓷绘画和陶瓷书法是从国画和书法中吸取绘画和书法技法的精髓。我在陶瓷中可以体会到它的年代久远,它的其优美造型,它所承载的古老的华夏文化,和其高昂的货币价值!现在所保存的古代陶瓷有明清的紫砂,有闻名于世的元代青花,也有珍贵无比的宋五大官窑瓷器,有盛唐的三彩,有汉魏的陶俑,有数量巨大的秦兵马俑„„更惊人的是还有史前古陶,面对这些经历无数风雨的看似那么娇贵脆弱的古代陶瓷,让我怎能赞叹它年代之久远!看那色彩斑斓的唐三彩,看那素面朝天的越窑瓷,看那典雅宁静的青花瓷„„让我怎能不赞叹其造型之优美。每一件陶瓷都体现了她当时所处的环境,都表现了时代的文化,古老的华夏文化多少在陶与瓷的身上有所刻画。陶瓷文化所反映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而是凝结在陶瓷的几代人的行为方式。总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陶瓷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陶瓷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代的特色都有了一点了解。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对陶瓷文化的热爱,增强了认识更多的中华文化的兴趣。

美术鉴赏课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在美术鉴赏课上,我们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更有我们的人生价值观的升华。还增加了我们对于美术意义的认识,给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进行了很好的引导。

古诗词鉴赏・元代诗词 篇6

一、阅读下面两首元诗。完成1~3题。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揭侯斯

两髯背立呜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

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呜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1.首联是怎样写出两位把橹船家形象的?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中“触目”为“目光接触到”或“看到”之意,但在诗中有一联却写的是作者听到的,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山如龙人云去”一句写得极妙,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山坡羊

冬日写怀

乔吉

冬寒前后,雪晴时候,谁人相伴梅花瘦?

钓鳌舟,缆汀洲,绿蓑不耐风霜透。

投至有鱼来上钩,风,吹破头;霜,皴破手。

【注】乔吉(?~1345),字梦符。号鹤笙翁。太原(今属山西)人。流寓杭州,一生穷困不得志,浪迹江湖,寄情诗酒。

1.本曲写怀,显然是从柳宗元那首著名的五言绝句《江雪》脱化而来,但本曲的意境却与《江雪》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赏析“谁人相伴梅花瘦?”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雪》中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傲然独立、清峻高洁、坚持自我的人格理想的形象,这首曲子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一枝花

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

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

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花做主②?

【注】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景物。

1.这首曲子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誉,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它“语极俊丽,举世歌之”,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题为“春日送别”,但曲子中并没写到送别时的情形或送别的对象,有人说把“送别”二字去掉更好。请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叠词的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水仙子

无名氏

夕阳西下水东流,一事无成两鬓秋。

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

强登临情思悠悠,望故国三千里,倚秋风十二楼。

没来由惹起闲愁。

1.结合全诗赏析“夕阳西下水东流”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这两句源于哪几位诗人的诗作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曲最后以“没来由惹起闲愁”作结,余味无穷,“愁”点明题旨,作者用“没来由”修饰“愁”值得玩味,果真是“没来由”的“闲”吗?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完成1~4题。

普天乐

滕宾①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

院宇深,秋千系。

好雨初睛东郊媚。

看儿孙月下扶梨。

黄尘②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普天乐?道情

张可久

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

樽前有限杯,门外无常鬼。

未冷鸳帏合欢被,画楼前玉碎花飞③。

悔之晚矣,蒲团纸被④,归去来兮。

【注】①滕斌(生卒年不详),一作滕宾,字玉霄,黄冈(今属湖北)人。至大年间(1308-1311)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②黄尘:暗用唐代令孤楚《塞下曲》“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句,这里指官场上的风尘。③此句系用石崇的美人绿珠坠楼的典故,以代指亡国嫔妃之祸。④“蒲团”指蒲草编织的圆垫,为僧道坐禅跪拜所用。

1.这两首曲子都以“归去来兮”作结,似乎都有隐退之意,但两首曲子思想情感上又有

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曲子在语言风格上迥然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绍翁《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被后人称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滕曲“数枝红杏,闹出墙围”融化前人名句,铸为新曲。你认为此曲中是用“一枝”好,还是用“数枝”好,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首曲子中分别刻画了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退隐①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②立云沙③,回首看山家④。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①张养浩官至礼部尚书、监察御史。元英宗至治元年,作者因直言谏君而得罪皇帝,便借口父亲年迈而隐退。这首曲子为他隐退历城时所作。②倚仗:拄杖。仗,通“杖”。③云沙:云海。④山家:山那边。

1.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山的?看到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云霞,我爱山无价”一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意象?诗人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高中古诗词鉴赏策略 篇7

学会诵读诗词,读懂诗词文本

1. 整体感知,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通过诵读破解文句、疏通字面障碍,把握重要词语,确认描写对象,明白诗词写了什么,从整体上来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

2.留意细节,通过表面信息了解诗词的相关内容

(1)看标题。

大多数的古诗词的标题一般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特别是感怀诗和怀古诗,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学生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2)看作者。

解读诗歌,诗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因此我们要尽量多地了解与诗人有关的信息。“诗言志”,诗歌所抒发的是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我们了解了作者就对诗歌内容有了深入的把握,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如:杜甫的诗歌,浓厚儒家思想的浸渍,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所处的唐代由盛而衰的时代背景,整合成了杜甫诗歌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古道热肠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郁顿挫”。

(3)看注解。

诗后注解有两个作用:一是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了解高考对诗词的考查点,制定答题策略,规范答题模式

1.鉴赏诗歌中的意象

(1)“意象”概念。诗词中的意象就是指富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人物或客观景物。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有很多,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古诗词常见意象。

(2)分析意象的解题步骤: (1) 明确诗词中的意象; (2) 根据诗词中意象的修饰语分析意象的特点,从而揣摩作者的情感; (3) 规范解题模式:“通过修饰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烘托了……意境。”

2. 鉴赏诗词中的语言

古人创作诗词,特别讲究炼字,经常是一字传情、一字现境、一语显旨。高考的考查重点就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1)品味关键词句。 (1) 词句所蕴含的色彩、情味; (2) 运用了什么手法; (3) 作用是什么(写出了什么;表现出了什么;) (4) 点评妙处(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该词句在诗词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2)学习炼字。 (1) 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该字在原句中描述的景象; (3) 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分析语言特色。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要求学生在平常复习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答题术语,如: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直率、清幽、雄奇、悲慨、质朴、沉郁等。

3.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鉴赏表达技巧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表达技巧,很多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模糊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

(1)“表达技巧类”解题要领: (1) 准确分析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 结合相关诗句点明这个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理解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 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2)鉴赏表达方式的解题要领: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鉴赏表现手法的解题要领: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句意+文意+主旨情感)。高中考察范围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衬托、烘托、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古抒怀、象征、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4)抒情方式: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同一首诗中可以同时具有两种抒情方式,例如以杜甫的《蜀相》为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都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5)赏析修辞手法的解题要领:主要通过揭示手法(什么地方使用了什么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写出了什么+表现出了什么)、点评妙处来完成题目。

4.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这种题型主要考察点在于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

(1)“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类”解题要领: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 (2)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这种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如: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寄情山水、羁旅愁思、借古讽今等题材的诗词。

(3)“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类”解题功能?要领:

(1)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2) 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古诗词鉴赏 篇8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语言平易,结构严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赞誉,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

答:

(2)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它天成自然,毫无造作之迹,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写出一首与它表现方法相同的唐诗。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兰

李 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林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1)这首诗起笔写孤兰的处境,虽说被野艾莠草所埋没,仍一枝独秀,临风而卓然挺立,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答:

(2)“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清风”借指什么?“香气”比喻什么?就行文讲,是由悲怆转入怨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3)这首诗托物言情,寄意幽深,诗之比兴寄托明显,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杏 花

庾 信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衬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1)这首五言古诗具备了律诗的雏形,体现了诗人早期诗作的绮艳风格。读后,请说说它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答:

(2)这是一首由景入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好诗,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他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这首咏“早雁”的诗,构思巧妙,含蓄深沉,委曲尽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2)这首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雁比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请你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燕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1)这首诗借咏燕以寄志,抒发了诗人久居朝廷而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答:

(2)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语言平直,全系白描,运用巧妙的比兴手法,寓意深沉,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6.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调

李 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李诗中的“枉然”与“借问”二词;刘诗中的“真国色”三字,比较一下二者用字炼意的佳妙。

答:

(2)刘诗在标题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

答:

7.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买 兰

方 岳

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

却是樵夫生鼻孔,担头担得入坤来。

题郑所南兰

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注)郑所南:前三十年大都在南宋的飘摇避势中度过。后四十余年,处于元人淫威统治下,终于报国无门。

(1)两首诗中都写到“离骚”,它各自表达了哪些内容?

答:

(2)两首诗都以“兰”作比,写到人,前者流露出什么感情?后者写出了什么心理活动?

答: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临安:今浙江杭州。②汴州:今河南开封,时为北宋国都。③苏堤:今杭州西湖名堤,为苏东坡所筑。

(1)林诗中的一个“休”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吴诗中的“半出城”三字,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2)林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吴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答:

9.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

蔡 襄

迎腊梅花无数开,旋着飞片点青苔。

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

梅花绝句(其三)

陆 游

闻道梅花 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蔡诗中以“青苔”衬托梅花,暗指梅花生长的环境,表达了什么意象?陆诗中首句写梅花 “ 晓风”,二句接写梅花如“堆雪”,这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答:

(2)两首诗在表达诗的意象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

1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秦诗用字精巧,尤其是三句中的“含”字,四句中的“卧”字,说说它们“巧”在何处?

答:

(2)徐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它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古诗词鉴赏(参考答案)

1.(1)“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字作“望”不可,因为无“悠然”的情味。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唐,王维,《鹿柴》)

2.(1)表达了诗人受压抑的现实处境。

(2)借指引荐者;比喻自己的才能抱负;感慨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3)“莫道春风好,春风易白头。君看花里鸟,亦有世间愁。”(明,李东阳,《白头翁画》)

3.(1)词采华丽,章法井然,对仗工整,声调悠然。

(2)“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唐,王维,《红牡丹》)

4.(1)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对人民命运的忧念与关心的感情。

(2)“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记渔阳上谷无?”(宋,陆游,《闻新雁有感》其二)

5.(1)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寓意深沉。作者是唐开元名相,此诗是自抒抱负襟怀的一首述怀明志之作,不是单纯有感于心而发于笔端的寄志。

(2)“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开花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图》)

6.(1)“枉然”与“借问”二词,一抑一扬,顺笔否定神女,赵飞燕都不能与红湖媲美,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之势回旋其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只有此花的“真国色”,才能如此“动京城”,反过来也正反映了此花的“真国色”。

(2)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李诗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起诗人思接千古的浮想。

7.(1)方诗是指兰花油润光泽,娟秀淡雅,姿态万千,甘厚纯正,清新温馨,颇合君子之道的形态:君子之德,大丈夫之才,世上有几人能识?倪诗是指南宋当时仁人志士销声匿迹,无所作为,任北军纵横的可悲局面。

(2)前者流露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无尽惋思;后者写出了见画上的兰而联想到茅草,再联想到南宋正气的消亡这一心理活动。

8.(1)一个“休”字,表达对南宋统治者既痛切又愤恨的感喟:“半出城”三字,既写了游春的盛况,也写出了西湖的美丽风景。

(2)林诗中采用上句写景,下句写情,语言流畅、直率,朗朗上口,为后人所喜爱;吴诗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用拟人化的笔调,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结尾别致,耐人寻味。

9.(1)突出地表现了梅花的孤傲高雅;既有近景,又有全景,比喻逼真。

(2)蔡诗看似闲适,实则疏宕,表现了诗人羡慕隐居生活,想逃禄归耕的忧郁心绪;陆诗写得别具一格,诗人借写梅花的高洁、傲霜,来暗喻自己一生痛苦辛酸而孤傲自洁的品质和性格。

10.(1)为全诗增添了一番色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上一篇:2018端午节致辞下一篇:孺子歌,孺子歌先秦无名,孺子歌的意思,孺子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