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

2024-08-03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精选10篇)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 篇1

诗词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 凝练含蓄的语言, 真挚醇美的情感, 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词鉴赏的前提是理解, 鉴赏的核心是审美, 即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 达到某种美的享受。古诗词的学习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主要组成, 古诗词鉴赏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也有重要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古诗词鉴赏能力, 要从学生和教师双面角度综合思考,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方法, 真正融入到古诗词文化中。

一、丰富教学资源, 更新教学理念

古诗词鉴赏教学理念需要尽快更新, 让古诗词的教学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诗意和情感的课堂, 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不能单纯的讲解每一句诗词, 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感受诗词中的内容和情感, 主动的进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情景中, 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教师适当的介绍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等, 也不能因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偏差进行批判, 而是要以指引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感受到作者所要描述的情境和表达的情感。

如今计算机网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语文学科本身就十分广泛和丰富, 尤其是古诗词鉴赏方面的教学资源更加广泛, 这也是丰富高中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将不同方法和内容互相融合和渗透, 但是如果是讲解古诗词, 一般会利用教学录像, 这种方式也是在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将每句诗词所对应的景象通过多媒体显示, 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形象化美感, 也能深化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资源应该不断丰富, 方式也要向多样化发展。

二、挖掘作品中的“意境”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 油然而升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 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 情与景的融合。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 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 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 人“无计留春住”, 花亦然。

2 . 情景分列。在诗词中, 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 表面看来, 情与景是并列的, 实际上情景一致, 情景交融。在一首诗中, 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 如杜甫的《蜀相》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 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 下半部分抒情, 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 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 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3.景略情在。有的诗词, 本是触景生情, 情与景一致, 但写成诗时, 却把景略去了, 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 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 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 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 但意境很完美。

三、把握重点句找“诗眼”

想要强化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就不能简单了解诗词大意, 古人喜欢在诗词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诗词中的每个词甚至字都有独特的涵义, 所以学生要加强理解性鉴赏能力就要找到诗句中的关键词。如杜甫《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仅仅两句诗词中就是包含了六个修饰词和六种景色。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诗中一个“空”字就将雨后山里的自然风景画描述的淋漓尽致。有些诗歌, 除了重点词语外, 对某一句的理解也很利于把握全诗的主旨。例如杜甫《客至》中“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两句引出了客至, 同时将诗人闲居的生活境况及寂寞之中的惊喜形象的表现出来, 应该是把握全诗主旨的重点句, 即“诗眼”。诗词学习关键在于鉴赏, 而不是由教师带领一句一句的解析, 最好是在课余时间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诗词, 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理解。

四、品味语言, 整体感知

鉴赏一首诗, 整体感知很重要。阅读任何一首诗, 通览一遍后首先就应思考三个问题;此诗写了什么, 用什么手法写的, 抒发了何种情感。这是鉴赏诗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品味语言, 抓准“诗眼”,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古诗特别讲究炼字炼句, 讲究以少总多, 一字传神。任何诗总要抒发诗人的某种情感, 而这些情感的宣泄往往会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某一个字上, 这“一句”、“一字”即为整首诗的“诗眼”或某一联的“诗眼”, 要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把握全诗的关键, 即“诗眼”。如李诗, 弄清诗眼“折柳”的寓意——惜别、怀乡, 全诗所抒写的情感——思乡便一清二楚。又如王诗, 把握“咽”、“冷”等字的妙用, 便能明了诗人恬淡宁静的情感。此外,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均是一字而境界全出。诗眼即全篇之“警策”, 抓住了“诗眼”, 便能领会诗人的感情, 把握全诗主旨, 其它题就能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占有很大比例, 通过文本的分析, 古诗词的鉴赏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学中要以学生为课堂主题,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抓住“诗眼”, 挖掘“意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旨, 从而把握古诗歌鉴赏的大方向, 达到更好地鉴赏诗歌的目的, 不断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古诗词鉴赏冲刺训练八 篇2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1)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孤雁》一诗的诗眼是一个“孤”字,说说这首诗是如何紧紧扣住一个“孤”字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 金 门

卫元卿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故巢无觅处。

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辛苦?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1)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描绘了怎样的春天景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中可以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萨都拉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螿泣。到而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1)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哪几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首句“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结合诗句说说有哪些字说明了“更无消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尾句在艺术上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 周明龙提供)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 篇3

一、品作者,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 他认为要理解作品, 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这才能品读作者,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主要作品、人生经历、诗词的内容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内在联系。所谓“论世”就是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与时代环境对于作者的影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作者的主要作品、人生经历、诗词的内容与作者气质的内在联系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例如李后主李煜的诗词主要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 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 题材较窄, 内容匮乏;第二类为降宋之后, 李煜以亡国的悲痛, 富以自身感情而作, 此时期的作品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前期。代表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 皆成于此时。李煜降宋之后的词作大多凄婉孤寂, 充满忧伤、悔恨, 眷恋的思想感情, 更多的抒发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思念故土的情怀, 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眷恋与惋惜之情。故有词云:“后主虽拙于治国, 然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之评价。

二、捉意象, 感悟意境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鉴赏古典诗词, 捕捉意象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 注意意象的字面色彩和感情色彩。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诗人通过暖色调传达积极乐观、急于入世、意气风发的情感体验;通过冷色调传达消极低沉、颓唐迷茫、孤寂凄凉的情感体验。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 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 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传达作者的富有生活情调, 对生活充满热爱, 无比欣喜的心情。

2. 通过动静结合, 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 传达情感。如:“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 诗中“月照, 泉流, 竹喧, 莲动”这些动态的景物, 传达山间秋天的月夜是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

3. 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产生联系, 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后在诗歌发展的漫长的历程当中形成了传统意象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古人善于对自然界的一切赋予情感, 高山、流水、花草、树木本无情感, 但是通过古代诗人的艺术重塑, 自然界的一切皆有情, 皆通人性。比如说菊花—高洁的品质, 梅花—孤傲, 不谐流俗的品格, 莲花—代表爱情, 桃花—代表美, 人荷花—洁身自好的品质, 牡丹—寓意富贵, 丁香—愁思或情结等等。

在古典诗词当中几个或若干个意象的组合, 才能创设出诗词的意境, 通俗地讲意象的设计与组合是为意境的创设所服务的。通俗地讲,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 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那么在诗词鉴赏当中怎样感悟其意境, 怎样把握其“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呢?有三个技巧性方法:

1.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的诗是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予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如:“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杜甫《江汉》) ,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 也有寓意, 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 就像自己漂泊他乡, 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 “秋风”则是眼前实景, 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 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 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 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 并以“老马”自喻, 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作者通过“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组合创设雄壮、开阔, 凄凉的意境, 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和作者“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借人、事抒情

此类诗歌多以历史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为题材, 作者借这些事件和人物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 借助项羽兵败乌江自刎之义举, 表达出作者自己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忘死的豪情壮志。出语掷地有声, 正气凛然, 不让须眉, 虽身为女子, 对靖康之变亦是激愤难当。尤其“至今思项羽”一句, 其英雄气概令苟安者汗颜, 抒发一女子的炙热的爱国情怀。“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是说, 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 为国家建功立业, 死也要为国捐躯, 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 溢于言表, 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3.托物言志

此类诗多借助某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 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杜甫《孤雁》) ,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 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 乘船沿长江出川, 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 故交零落, 处境艰难, 通过孤雁的心志表达心中的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诗人与孤雁, “物我交融”, 浑然一体, 给读者创设了一种暗淡、渺茫、寥落、孤寂的意境。

诗歌的主旨常借助意境来表达, 通俗地讲是让读者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作者正是通过借景抒情、借人、事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怀, 衬托诗歌的主旨, 给读者提供无限遐想的空间的。

三、抓“诗眼”, 赏析寓意

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 “诗眼”是指诗中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意味和精神内涵的词或字眼。一般情况下绝句的四句诗与律诗的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都存在着“起、承、转、合”的节奏与诗韵, 而其中的“合”处往往是诗人寓意的亮点, 即“诗眼”。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杜甫) 诗中表现作者情感意味和精神内涵的一联显然是尾联,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 仕途坎坷, 年迈多病和孤独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 新来戒酒, 所以虽有万般愁绪, 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 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尾联又从白发日多, 护病断饮, 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 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 便跃然纸上,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寓意。

四、体会修辞, 领悟作者的感情

古诗词中, 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 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比喻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 词人描写闲愁就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一样繁多, 像狂飞乱舞的满城风絮一样纷乱, 像淅沥不止的黄梅时雨一样绵长, 令人无法排遣。拟人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 稻花飘香, 沁人心脾, 蛙声一片, 又闹又静, 富有乡土气息,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 而是一片蛙声, 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 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 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夸张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 “飞”字, 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 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 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 那高空直落, 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对偶 (如:“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 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 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无比惊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 涌到天边, 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 在骄阳的映照下, 更显得格外艳丽。反问 (如:“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 从初日, 江花, 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 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 色彩绚丽耀眼, 层次丰富, 几乎无需更多联想, 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能不忆江南?”这一反问, 即点题又强调对江南美景的无限向往与喜爱之情。通感 (“避鸟声如剪, 隔岸奇花色欲燃”林东美《西湖亭》) , 前一句写鸟鸣之快如剪刀, 听觉与视觉沟通;后一句写花色欲燃, 花色之艳丽, 像要燃烧, 视觉向触觉挪移。鸟声与花色, 却听之有音, 视之有温度, 异常形象生动。对比 (如:“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过华清宫》李约) , 今昔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 歌舞生平, 今朝杂树丛生, 宫殿荒凉。诗人通过咏史抒怀, 感叹王朝兴衰, 物是人非, 今非昔比。

总之, 体会, 明辨各种修辞手法是领悟作者本意, 体会诗人真情实感, 感悟意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重视诵读, 咀嚼关键

在古诗词鉴赏中, 诵读是感悟古诗词的前提,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体会出诗词的意蕴内涵。诵读经典的方法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朗诵, 一种是唱诵。在课堂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以配乐的形式, 可以反复诵读, 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也可以根据诗词风格的特点, 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句、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等“咬文嚼字”的方法, 咀嚼关键词句,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把握古典诗词的韵味。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我们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也是如此, 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乐学”的态度, 掌握“会学”的技能, 从而形成“自学”的终生受用的素质。

摘要:对古诗词的鉴赏品读整理出一些带有方法性的提示, 期盼为高职生真正读懂诗词、品读诗词长河中其他优秀诗词提供借鉴方法。

古诗词鉴赏冲刺训练九 篇4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客 思

贾 岛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1) 阅读两首诗,从诗歌表达情感和修辞技巧两个方面,分析两首诗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说,柳宗元的诗三四两句妙绝,在境界上要超过贾诗,你怎样认为?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 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末怀李白

杜 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而遭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到湖南,杜甫于是赋此诗。

(1) 前两联“怀”李白的原因有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这首诗,简要分析“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深刻内涵。说说这里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 此词为作者(山谷)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

(1) 词的上阕中的“也有”和“不道”表达了作者心情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玉台”两句用《太平御览》中“杂五行书”之典故(“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赏析该典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结合最后两句探究作者在这首词中蕴含的的复杂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 佶①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 ①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本词作于1127年作者与其子宋钦宗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

(1) 作者也是北宋著名书画家。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作者在上阕前六句是如何描写杏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下阕和上阕在内容和情感上有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结合全词,赏析层深手法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 ①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 这首诗歌的首联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第二、三联,任选一联说说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请概括本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1) 诗的开头两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尾两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家港市教研室 朱治国提供)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 篇5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意境,审美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传统表明:培养学生一定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对增进学生基本文学素养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目前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种相对落后的倾向: (1) 语言化倾向。把古诗词鉴赏课上成文言串讲课, 把古典诗词当做文言文讲解, 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概念化倾向。把古诗词意境的赏析变成冷性的“诗物”与“诗情”的简单对照, 忽视了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 (3) 支解化倾向。把一首诗词的整体赏析变成了单调的诗词词句的局部分析, 忽视了诗词鉴赏的有机性和整体功效。这些倾向可以使人感到, 当今的古典诗词教学主要是不能发挥学生主体在诗词审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其实, 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从美学角度看, 这个过程必须突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即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 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休谟曾提出, 美“只存在于鉴赏者的心里, 不同的心会看到不同的美”。杜卡斯也认为, 在审美领域,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独立思考的绝对君主”, 唯有自我, 才是“最终的、错误的判断者”。由此看来, 忽视了学生主体在诗词审美活动中的自主性原则,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自觉形成是不利的。为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时代、教材、古典诗词的特点, 依照一定的原则去培养学生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1.注重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原则

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 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淮南子·齐俗训》说:“夫载哀者闻歌而泣, 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 笑可哀者:载使然也。”这就说明一个人心境的好坏, 不仅能强化或钝化他的五官感受力, 而且还有可能引起完全相反的感受。古诗词审美亦然。学生以恰当的情绪进入诗词意境赏析, 能动性必强, 效果必佳;以不当的情绪状态进入诗词意境赏析, 能动性必弱, 效果必劣。很难想象, 杜牧的《泊秦淮》这样充满深沉忧伤感情基调的诗, 若学生带着淘淘然的心境去学习, 能真切地体验出“烟笼寒水月笼纱, 夜泊秦淮近酒家”是何等复杂情绪的集中流露吗?因此, 古诗词教学一定要带着注重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 一定要让学生带着和诗词相应的情绪色彩进入诗词审美学习。这是发挥学生审美活动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苏轼说“静故了万群, 空故纳万境”, 刘勰说“水停以鉴, 火静而朗”, 无非都是强调审美心境对审美活动的能动作用。

审美心境的培植是个复杂的心理工程。一般说来, 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心境的第一步工序。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我们选取用导语去震动学生的心灵, 以求先声夺人之妙。其次, 要注重吟诵对培植审美心境的特殊功效。古诗词毕竟是语言艺术, 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 因而又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我们吟诵就要吟出诗词的情感味、音乐味, 让学生在听吟或自吟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再次, 要注意教学辅助手段的恰当运用。如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利用挂图解说、乐曲欣赏或幻灯片等教学辅助手段, 物化诗境诗情, 对保持学生审美心境其作用不可低估。只有这样反复刺激, 学生的审美心境才有可能产生并强化。

2.激励学生追求诗象审美的重旨效应的原则

所谓诗象审美的重旨效应, 指诗词物象情感体验的多重性功效。学生审美活动能动化展开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诗词意蕴进行深层次的自觉把握。而诗词的意蕴一般是寄托在诗象中。因而对诗象进行自觉审美体验就成了对诗词意蕴进行自觉把握的关键, 也就成了学生审美活动能动化展开的关键。如何使学生对诗象的审美达到自觉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巧妙点拨, 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激励学生敢于根据诗象描写的特征指向去顿悟诗象的“韵外之致”。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所绘画面, 全是名词的连缀, 物象方面好像是孤立的, 但意蕴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 似离实合, 似断实连, 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教师就应该激励学生追求诗象审美的重旨效应。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在脑海中将物象转换成一幅山水画, 顿悟诗人的寓情于景。这样, 既避免了要领化剖析的单调乏味, 又体现了学生审美活动的能动性原则。

3.建构诗词审美的动态化模式的原则

古诗词教学为什么一味徘徊于语言化、要领化剖析的老路, 学生审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一直得不到合理培养, 原因又在于我们没有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动态化的诗词审美模式。学生审美活动长期处于被动状态, 必然丧失自我意识, 而建构一个动态化审美模式就等于教给学生一个可操纵性的审美方法。有方法指导的审美活动才是自觉的审美活动, 它可以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正是在这尝试中, 学生的能动性才得以极大发挥。

一般说来, 艺术审美具有相互关联、逐步推移、渐次深化的特点。这表现在诗词审美模式建构上, 就是注重“诗言”感受, 我们不但要学生读出“诗言”含义, 而且还要学生读出“诗言”韵律、节奏、色彩美等。如王维的《汉江临眺》, 写的是诗人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抒发作者对汉江风景无限热爱之情,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前三联对仗十分工整, 其中“通”、“中”、“空”、“翁”是韵脚, 节奏二、三顿, 朗朗上口, 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感知。审美第二层次当是主客体间的同情与共感。所谓同情、共感是指主体与对象间心物两契, 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它表现在诗词审美模式建构上, 就是注重“诗物”、“诗情”审美体验。审美第三层次是再创造愉悦。它是欣赏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评价再次观照审美对象, 从而获得深厚的情感享受。这表现在诗词审美模式建构上, 就是注重“诗境”感受、诗法感知。此种感受与感知需要学生生发联想意识与全方位审美意识。比如《天净沙·秋思》, 通过写景, 烘托“断肠人”浓烈的思乡愁绪。若我们引导学生以自己依依惜别亲人师友的情景来比况, 我们相信他们定会重生强烈的情感震颤。这就是“诗境”意蕴感受。其结果必是基于“诗物”、“诗情”而又超越“诗物”、“诗情”的绵长的情感氛围享受。若我们再联系此曲的内容, 学生则不难发现前四句全写景, 勾勒出一幅暮色苍茫、秋风萧瑟的晚秋夕阳图。除自然景物外, 还出现了瘦马的形象, 以物喻人,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这就是“诗法”审美评价。

当然, 读诗不像读散文, 诗比散文难懂, 原因在于诗歌这种体裁很特别。清代诗论家吴乔曾经说:“意思犹五谷也, 文, 则炊而为饭;诗, 则酿而为酒。”这个比喻准确地道出了诗歌的特点:诗歌的素材和语言是经过提炼浓缩的。因此在诗歌中, 句子成分的省略、句子的紧缩都是很常见的, 有时出于格律音韵方面的需要, 甚至打乱了句中词语的排列顺序,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歌的“跳跃性”。很多诗歌从外表看似乎句与句之间毫不相干, 上句与下句之间缺少必要的联想, 这样, 学生阅读诗歌就觉得它的含义不及散文的含意那样紧密和顺畅, “难懂”主要表现在这里。这就需要在当今的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师生的摆位问题。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 篇6

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练, 意境清新深远, 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 从古至今,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着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 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

一、激发兴趣, 产生信心

相较于现代文而言, 古典诗词更注重语言的凝练、音律的和谐, 好的诗词往往能在较短的篇幅中融合多种意象, 营造一个完整的审美意境。但由于我们现代人与古人写作诗词的时代相隔已远, 古今语言习惯、社会心态都有巨大差异, 很多学生在接触古代诗词的时候会感觉艰深、枯燥, 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以致我们对古诗词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古诗词学习, 不同的学生其领悟能力与兴趣都有差别。因此,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培养信心, 使学生相信只要本身拥有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那么古诗词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难学。

二、加强诵读, 增强记忆

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是“有声胜无声的”。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和谐、对仗工整、意蕴悠长, 浓厚的音乐美、建筑美和意境美自然统一、浑然一体。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中明确指出, “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诵读和领悟诗词情感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准确地、有感情地诵读更有利于我们体会诗词的内容以及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情感。

1. 准确地读。

所谓准确地读, 就是要注意读准诗词中字词韵脚和句读。古人为了让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制定了押韵、平仄等规则。在律诗或绝句中一般只有一韵, 找出韵脚比较容易。而乐府诗或宋词中则有可能出现两韵。转韵往往体现着诗词层次、情感上的变化。把握韵脚变化对诵读很有意义。

2. 有感情地读。

所谓有感情地读是指在读准诗词字、音、句读的基础上, 深入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倾诉的情感。诵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时, 应考虑到作家本身的写作风格、人格特点,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 驰骋想象, 力求以“感同身受”的方式来重现作者的心路历程。在诵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时候也要注意语气的区别。

三、品味佳句, 积累语言

我们教材中所选用的古诗词, 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 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洗礼, 愈发显得珍贵。尤其是那些名句, 更是熠熠生辉, 对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手法、品德修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反复推敲, 领悟诗人手法的巧妙。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 不写依依不舍的情怀, 而代之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积极向上的情绪。李白怀才不遇, 仕途坎坷, 却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呼声。这些名句将积淀于学生的精神中, 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灵魂。

四、掌握规律, 举一反三

古典诗词的教学成败,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点的传授。能够被教师具体引导学生鉴赏的诗歌毕竟占少数, 那么便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典诗词中语言的习惯、规律及社会文化心态等相关知识, 举一反三, 由一篇作品推及一类作品。

1. 作品背景的铺垫。

古典诗词作品的写作年代与我们所生活的年代之间相隔久远, 如果没有作品背景的铺垫, 学生有可能根本无法理解作品的意义, 更不要说审美层次的鉴赏了。因此在讲授古典诗词作品前应注意作品背景的铺垫, 如作者生活的年代、社会风貌及作者自身的人格特点都应有所涉及, 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自行查阅, 课堂上再作适当的提点。学生了解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后, 将更容易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更容易“感同身受”, 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理解诗歌的主旨。

2. 字、词、语法的讲授。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笔者认为, 工具性更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 对古诗词中语言的审美能力还有相当大的局限, 教师应更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 比如对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及文言句式等知识点的讲授, 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能。

五、开展活动, 提升能力

初中生生性活泼, 喜欢竞争, 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外举行一些活动, 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让他们学习诗词。比如, 可以根据古诗词的特点举行古诗词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这些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组合等方式进行。这种形式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学生赛得开心, 学习效果自然好之又好。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 篇7

古典诗词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 以达到形神一体。这就要求古诗词鉴赏往往需从意象入手, 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 注重感性与领悟。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极富立体感, 在技巧上与绘画关系甚密”。如刘禹锡的诗句“清光门外一渠水, 秋色墙头数点山”。因为视线为墙头所阻隔, 墙外远处的山峰看起来只是突出在墙头上的几个点点, 立即给人一种立体与距离感。从这个意义上说, 诗人的眼睛如同画家的眼睛, 由诗即能得画, 诗情画意, 跃然纸上。可见,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图片时必须注意诗所描述的意境, 注重讲解诗的韵味。杜甫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鹏空好音”。“碧草”与“黄鹏”是易解的东西, 但“自”与“空”则包含着深刻的意蕴在其中。

古典诗词讲究虚实结合,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 就是指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 通过直接呈现在鉴赏者面前的“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 从而调动鉴赏者的感悟力、想像力, 由“实象”入“虚境”、由“虚境”悟“实理”, 从而达到一个具有意中之境, “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古诗词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媒介, 通向诗的内层, 达到“神通”、“顿悟“这一审美境界。“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限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瞥。”诗句借助境实, 将诗人的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虚表达得淋漓尽致。借助多媒体课件, 可以介绍杜甫身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诗人气质, 但诗人的情感与“鸟惊心”、“花溅泪”必得通过启发性的提问, 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 设身处地的思考, 才有可能披文入情, 由表及里, 领会诗的内蕴, 同时通过反复诵读, 体会诗的韵律美。

古诗词以其凝炼、含蓄的语言散发着它“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独特文学魅力, 而恰当运用多媒体, 挖掘古诗词的“形”与“神”, 能够弥补文学积淀少、鉴赏能力差、生活阅历浅的现代学生的困惑和迷茫, 也使课堂教学往往事倍功半。

一、对诗词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写作缘由、名山大川、园林建筑、人物场景等相关知识, 运用媒体技术可使学生快速轻松地获得大量直观的印象与信息。老师可以把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也可以提供相应的网址, 让学生自己搜索、筛选和整理。这也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现“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原则。这种方式不局限诗词本身, 与诗词相关的知识也可以扩大阅读、延伸阅读。如在鉴赏陆游和唐碗堪称词史上“双璧”的两首《钗头凤》时, 陆游和表妹唐婉之间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 沈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它的建筑风格及历史渊源等等, 光凭老师介绍, 恐怕学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和透彻领悟的。如果可以通过媒体把“沈园”的图片、简介、陆游和唐婉在那一方粉壁上留下的《钗头凤》手迹等, 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并且把电视《沈园的故事》播放给学生看, 伴着优美的画面、动情的解说、哀婉的歌曲、直观的人物, 那两首《钗头凤》也便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心中, 那风中的“红酥手”也自然成为学生的永远记忆, 这相对于传统的鉴赏方法, 显然效果要更胜一筹。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大多是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动手制作自选素材, 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得力助手。形象思维的基础是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 言简意赅的解说, 悦耳动听的音乐, 能调动各种感官功能, 增加教学的魅力, 其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的教学效果, 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企及。如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学, 可以提供一段优美的琵琶曲, 使学生感到声情并茂, 对白居易在文中所塑造的琵琶女有一种切实的体验和感受, 从而为他们提供形象思维加工的表象素材, 保证思维加工的顺利进行。另外, 还可以配上古韵诗词的吟诵, 使学生从吟诵的节奏和韵律上体味到古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形成一种很实在的感性体验。

三、通过古诗词多媒体课件教学,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 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代诗歌, 意蕴深广,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 可以更深切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 更真切地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讴歌, 对人生社会的思索, 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

四、注重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多媒体课件可以克服时空限制, 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资料, 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意境。意境产生美, 只有引学生进入意境, 他们才会感知古诗词的整体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五、运用媒体帮助学生记诵诗词作品。在鉴赏过程中, 为了能够让学生深透理解, 往往要求学生把教材中的作品背诵下来, 但死记硬背的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多媒体既直观又形象, 通过相应的配乐诵读或由作品改编的歌曲播放给学生, 如《一剪梅》《雨霖铃》《虞美人》等, 学生在欣赏、仿读或吟唱中就能潜移默化地背诵作品, 提高了教学效率, 也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走进古诗词课堂, 给古诗词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合理编制多媒体课件, 注重通过课件还原诗人通过诗词所欲表达的意境, 挖掘出古诗词的“形”与“神”, 这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学生鉴赏古诗能力培养策略探研 篇8

一、古诗词“先学后教”的重要作用

“先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目标,明确方向,自主学习。“后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法,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交流的情况加以点拨,只有学生面对难度大的知识不好解答时,教师才集中讲授。

(1)我国的古代文化需要弘扬。我们国家是个文化大国,具有五千年优秀灿烂的文化。当今的中国经济在腾飞,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我们的文化。文化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尤其是小学生,要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就要学习古代文化,而古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是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2)学生的文化修养需要陶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很多,古诗词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质,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内在修养。如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小学生学到了待人要热情有礼;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中学到了要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学到了友情的美好;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中学到了孝心和爱国的情操……

(3)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需要提高。要说背诗,小学生或许都会一些,但要让他们鉴赏诗歌,说出作者写作的主题是什么,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文中最欣赏哪几句,好在哪里……他们或许说不出所以然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很明显小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高。小学语文教师就要想办法通过“先学后教”,来提高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最先可以先扶后放,然后边扶边放,最后达到自主鉴赏、全面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古诗词课堂“先学后教”的策略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入诗境。小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很长时间,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古诗文时要善于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快速进入诗词情境。小学课本景物描写和叙事类诗歌多一些,学习景物描写的诗歌时,可以投放图片,如学习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可以投影“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径、凋零的花枝、金黄的油菜地、追蝶的小孩”等图片,学生很容易走进图片中的境界,从中得到很多信息,再学习诗歌时理解就深刻多了。学习叙事式的诗歌时,可以做成漫画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可以投影漫画“一个小孩在池塘边的草丛中钓鱼,忽然旁边来了一个人东张西望,他向小孩远远地招手问路,小孩怕鱼受惊吓跑了,远远冲路人摆手不回答。”这样的漫画,贴近孩子生活,学生非常喜欢,对诗歌的情境很快就明白了。教师还可以用美妙的语言讲给学生听,带着他们走进诗歌情境……

(2)自主先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喜欢被别人关注,被别人欣赏。教师就要让学生表现,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舞台。如学习《清平乐·村居》一课,我们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自己读诗歌,自己译文,自己提出问题来鉴赏诗歌,能让他们自主学习的尽量让他们做,即使做得不尽人意,主要以鼓励、肯定为主,教师稍作补充。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热情高涨。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我们就要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敢于放手,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明确方向,保障学生学习的高效。小学生理解古诗歌难度大点,语文教师要做好“导演”这个角色,毕竟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重难点,这个目标的确立还靠教师把握,教师要给他们指明学习的方向。如学习《墨梅》一课,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密切关注,他们翻译怎样了,重点词语会翻译吗?了解作者王冕及写作背景了吗?提出问题时要和学生一起挑选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教会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才是古诗词鉴赏的问题,关注学生组内的讨论情况,讨论是否按照规定时间来,讨论是否到位,展示时人员的确立,尤其不能让机会被几个优秀生瓜分……

(4)精心设计,实现先学后教。古诗词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师除了在创设情境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还要注意根据每个诗词的特点,精心设计导学,从而实现先学后教。如有的诗歌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它的主题,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像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中蕴含了季节“春”,时间“夜”,事件“雨”,情感“喜”。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诗歌中自主找到关于春天的景物,哪些词语表现夜晚,哪些词语表现下雨,最后感受作者的“喜”在何处。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有难处时稍作点拨,重点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可以集中讲授,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情怀,但也不乏在遇到喜事时候的欢欣鼓舞,本诗就是这样的情感。

三、结束语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五) 篇9

春 宫 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1. 首联表现了宫女什么形象?

2. 试分析颈联写景的作用。

3.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以此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 宫

朱庆馀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 诗中反映了行宫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2. 三、四两句中哪两个词最能表现宫女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 首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2. 本诗如何表现美人的形象和心理的?结合诗句分析。

四、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 江 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1. 试分析“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独”的表现力。

2.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 为何会“肠断白苹洲”?试结合全诗分析。

(作者:顾芳,南京市第九中学)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宫 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1. 首联表现了宫女什么形象?

2. 试分析颈联写景的作用。

3.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以此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 宫

朱庆馀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 诗中反映了行宫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2. 三、四两句中哪两个词最能表现宫女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 首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2. 本诗如何表现美人的形象和心理的?结合诗句分析。

四、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 江 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1. 试分析“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独”的表现力。

2.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 为何会“肠断白苹洲”?试结合全诗分析。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 篇10

一、要了解一点文学常识

其一,了解古文的一般常识,是培养古文鉴赏能力的基本条件。比如说了解体裁的分类、韵律、对仗和句字数的规定等,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句式相当整齐,所以本文从内容上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从形式上是一篇骈体文,文章自成一体,当世人又称之为“吴均体”。

其二,还要了解古文的风格、意境、理趣、意象等方面的知识。如就风格而言,古文的风格类型较多,有豪放、沉郁、委婉等,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就是属于平淡清丽这一类,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属于含蓄蕴藉这一类;如就意象而言,了解具有文学传承性的春恨、悲秋、明月意象,猿鸣的悲哀及子规的凄凉意象等,也有助于学生借助具体的形象把握作品的基调及作者的情感倾向。这种借助意境来抒发个人情怀的文章,在古诗词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二、要培养一点想象能力

在古文中,作者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靠形象来抒发感情、感染读者。鉴赏者在鉴赏时要调动有关知识展开想象,获得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感受,进而把握作者赋予作品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旨。想象是阅读欣赏作品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读者读到这里,眼前仿佛呈现出这样一派景象:春光明媚,村中人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那里没有战争,人的思想是那样的纯正,民风是那样的淳朴,好一幅其乐融融的“世外桃源”图。由此,也就能从文中读懂陶渊明写作本文的真正目的——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光明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想象能力是鉴赏古文所必不可少的,必须努力培养。

三、要知晓一点历史知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历史知识而知古今。在古文的创作上,作者往往借史论今,阐述兴衰存亡之理;或追慕古贤,抒发个人的胸怀与抱负;还有的以古人自比,感慨怀才不遇,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等。在作者看来,古代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古代书籍中记载的神话传说,都可以入文。这就要求鉴赏者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古文化知识,了解一些历史人物掌故等。如果缺乏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就不能正确的理解文义,不能正确地理解典故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所起的作用。如“亲贤臣,远小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鉴赏此文需知晓一定的历史知识。如知道先帝因为“亲贤远佞”治国有方,汉室兴隆,言下之意是要求后主刘禅应该向先帝学习;知道先帝驾崩后,诸葛亮辅佐刘禅,主持国家军政大事,所以,他在三国鼎立,局势动荡这一危难时刻,向后主刘禅上“表”,提出三点“建议”,自己出师伐魏。这样,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本文,就容易多了。如果鉴赏者对这些过于陌生,就很难把握作品的文字内外的深刻寓意。

四、要进行一点思维训练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去捕捉信息,盲目相信教学参考资料,往往会出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寻找有关信息,以有关信息为依据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讲到上阕开头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有解释认为其中“别枝”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鸟鹊惊动起来”并引张继《枫桥夜泊》诗中的“月落乌啼”为证。对这一“别”字的解说,学生感到不太好理解,由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个字。

所谓“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实际上也就是从上下文,从语言环境中寻找有关信息,依据有关信息来分析,推敲。寻找有关信息,大的方面有两个:一是从形式方面入手,二是从内容方面入手。

辛弃疾的《西江月》就是一首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结合得很好的词。

因此,要让学生能更好地阅读古文,读懂古文,必须引导他们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我相信,只要有正确的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去推敲、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五、要掌握一点解题技巧

“新课标”对“文学鉴赏”的测试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据此,解答古文的鉴赏题可主要从三方面考虑:

(1)对古文中关键字句及诗句内容的理解;(2)对古文语言艺术的品味与分析;(3)对古文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总之,近年来的中考考查古文鉴赏的综合性强、难度大,这就需要平时教学中重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加强阅读,找出解题方法思维规律。同时,通过对古文的审美教育,学生也能陶冶思想情操,提高文学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要求。“薄发”源于“厚积”,我们必须重视平时的“厚积”,方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应付古文鉴赏能力的考查,不断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上一篇:财务管理创新问题下一篇:射野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