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总结

2024-07-13

古诗鉴赏总结(共8篇)

古诗鉴赏总结 篇1

思源辅导中心

古诗词鉴赏讲义

授课老师:张成专题

一、古诗词鉴赏题型

1.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景(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有“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

2.分析技巧型

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明确: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3.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唱、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范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明确: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

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5.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头: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6.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游子思乡归: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专题二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注: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二、描写手法

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等。

三、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双关、对比、互文、通感、顶针等。

常见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专题三 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语言

(一)风格

1.激越高亢——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豪放派,其他如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2.清婉(新)秀丽——如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等婉约派,其他如山水田园诗人

3.语言绮丽(重视修饰,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其他如婉约派中反映儿女情长的诗作.4.语言平易(浅显易懂,口语化,但含义隽永)如李绅《悯农二首》

(二)特点 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1.清新自然——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渲染气氛,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斩钉截铁,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含蓄——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耐人寻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表达技巧

(一)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二)方法技巧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3.联想——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

诗歌名家风格特色

★隋唐五代

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

白居易:流丽坦畅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

王之涣:晴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幽静谐和

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

★宋金

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

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

范成大:清新妩媚杨万里:浏亮晓畅周邦彦:富丽精工陆游:雄放流畅

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文天祥:沉郁悲壮

★元明清

马致远:清隽流畅关汉卿:泼辣清新于谦:朴直浅近顾炎武:苍劲沉郁

王士祯:含蓄清远纳兰性德:抑郁婉约龚自珍:清奇瑰丽

专题四 诗歌内容

诗歌内容

1、爱情诗

2、讽刺诗

3、哲理诗,4、送别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6、边塞诗

7、咏史诗

8、咏物诗

9、咏怀诗

10、怀古诗

11、山水诗12.闲适诗

专题五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1.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3.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4.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5.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6.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7.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8.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古诗鉴赏总结 篇2

一、以时度诗

各个历史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风格习惯, 每首诗无不染上时代的色彩, 留下历史的足迹, 所以诗词鉴赏就必须和历史背景相结合, 尤其和当时的重大事件结合起来, 才能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时, 首先让学生对这首诗产生的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这首诗是杜甫在公元757年, 也就是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写成的, 当时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 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 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在长安城作者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在这个春天诗人登高望远, 看见中华大地山河依旧, 但国家却四分五裂,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唐朝由盛转衰已经不可避免, 不由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春望》。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个背景,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感悟, 读了全诗, 就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花, 耳闻鸟鸣, 感伤国事, 思念妻儿, 潸然泪下, 担惊受怕……就会逐步融入到诗人的情感中。从而对整个诗文有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由此看来搜集与诗歌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 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 也拓宽了学生知识的视野面。

二、以人论诗

对诗歌的理解还要注意把对作者的了解结合起来。以唐诗为例, 整个盛唐人才辈出, 灿若群星, 有浪漫主义的大师, 又有现实主义的巨匠。陈子昂的诗慷慨激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整首文字挥舞着一股思古之情, 令人不禁感慨万千;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一面。诗人的诗歌都是诗人自己心声的流露, 所以其诗歌的风格与其本身的性格以及生平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比如:李白的名篇《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读了这首诗就会感到有一股豪侠气概扑面而来, 这就与李白本身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李白被人们誉为“诗侠”、“诗仙”, 是一位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正是因为他本人有这种豪气, 所以才写下了“金樽清酒斗十千”这样的豪言壮语。李白的人生也是坎坷的, 李白年少成名, 很早就显露了吟诗作赋的才华, 李白被召入京, 供奉翰林。但玄宗对他礼遇有加, 不过是赏识他的才华, 政治上不受重视。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生傲岸苦不谐”的清高使他无法忍受这种处境, 又遭到权贵的谗毁, 仅一年余即离开了长安, 此诗就是写于他离开长安之后, 正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 让他生出了“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心情, 并生出了不可抑制的激愤之情。但李白本身的性格是豪放的、积极的, 所以他仍坚信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 最终会有一天“直挂云帆济苍海”。诗的每一行、每个字几乎都是作者本身性格和经历相融合后的有感而发。因此在古诗教学时, 让学生对古诗作者进行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可以帮助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 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独特风格的印象, 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三、以读品诗

中国的诗歌讲究音韵和谐、平仄相间, 一首诗就是一件艺术珍品。历代文学大家, 他们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天才地凝结在一起,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将自己的才情与自己的时代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古典诗词或思乡, 或怀古, 或言志, 或叙事的主题, 文字在他们手里或亭亭玉立, 或娜娜多姿, 虽然静止在纸面上, 但作者的喜怒哀乐却都孕育于无声的语言中。这些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载体, 是千百年来智慧的源泉。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呢?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 变成让学生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使其蕴涵在诗歌中的感情外化。通过诵读训练, 不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而且有助于背诵、理解能力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 那优扬悦耳的旋律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 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长期进行古诗诵读教学, 不仅会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水平, 也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诗歌, 本身是美的表达, 希望通过对古诗的鉴赏不断提高学生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对美的赏析能力。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并将其继承下来, 发扬光大, 这才是古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

古诗鉴赏总结 篇3

一、捕捉情点

意境美是由客观形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谐统一组合而成的,作品的深邃意境中写到的事物,都是作者动情的事物。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和性格加到事物形象上面,成为它的有机组成总分,在意境中表现自己。就是说,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进行移情的想象,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移到自然事物上,使自然事物好象也有了人的感情。事物的情感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人高兴时,山河欢笑,青山点头,树木起舞;人悲伤时,山河带恨小鸟哀鸣,草木念悲。典型例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且由于同一事物“动情点”不同,还会写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如对月亮,诗人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漂亮的姑娘,一块玉璧,一个面盘,一只烧饼,……可以觉得它眉开眼笑,也可以觉得它带恨含愁,还可以觉得它翩翩起舞、天门伫立、朦胧如梦。可见动情点既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又是作者主观的情和客观景的焊接点,是创作意境的落脚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些点。因此,分析研讨的意境美,首先必须抓住作者的动情点。

如《赠汪伦》诗中次句:“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含有意外的意思,可见李白没有料到汪伦会前来送行,突然发现他来了,诗人感到十分高兴。这“忽闻”正是作者的动情点。教学这首诗时,必须从这一动情点入手,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境:性格质朴豪放的汪伦,踏着节拍,唱着热情的民歌,来为李白送行,使诗人深受感动,于是亲切自然地运用“桃花潭水”的生动比喻和“深千尺”的夸张,来向这位友人表示由衷的赞美和感激,真是言有尽而情无穷。

二、进入境界

构成意境的客观因素,具体来讲可以是场面、景物,可以是人物、情节,也可以是语言等。意境包括情和景,当然,情意是主要的,但是思想感情的抒发,需要景物来表现,而且二者必须巧妙地结合,构成一定的意境,才能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就是说,凭借“境”的描述,引发自己的想象活动,进而深入其中以悟其意境美。

《望庐山瀑布》一诗,作者把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熔铸于庐山香炉峰瀑布奇观的描写之中。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必须抓住“瀑布”壮观精彩描写,进行创造想象,如同身临其境: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云烟,远远望去,瀑布就悬挂在前方河流上边。从那“直下三千尺”凌空飞来的雄伟气势,和把现实的人间与天外银河联系起来的奇思异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极其奔放的感情。

三、领悟意蕴

诗贵在景与情结合得自然融洽,而且贵在有深刻的内涵。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当一个真理、一个深刻的思想、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文学或艺术的作品中,这种文体,色彩与素描就一定是卓越的。”意境美是真善美的统一,诗人为了造高境界,力求“言已尽而意无穷”。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只有使学生领悟到作者在作品中匠心独运地创造的意境美,才能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如《草》一诗,前二句先写古原上野草的繁茂,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接着,诗人面对茂盛的野草,不由得想起它年年都是秋天干枯,到春天又欣欣向荣的生长规律。后来又描写了野草即使是被熊熊的野火烧掉了,来年春天一到,它又蓬勃地生长出来,对野草的生命力发出由衷的赞美。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到诗的表层意思是不够的,因为诗中不还蕴含着对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精神的歌颂。

古诗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一首古诗传诵千年,每个时代,每个环境,每个人在感受的意境中是各不相同的,它呈现给人的艺术意境异彩纷呈,让人美不胜收。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意境美的赏析研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最普通的,最基本的鉴赏古诗意境的方法,联系现实的生活,丰富自身的阅历,跨越时空,真正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田园风光的古诗_古诗鉴赏 篇4

游山西村 /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初秋行圃 / 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江村 /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四时田园杂兴 /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相关阅读

古诗鉴赏大全

菩萨蛮・梅花吹入谁家笛

冯延巳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明月夜留别

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古诗词鉴赏 篇5

基础医学院 临床医学系 五年制四班

20125610402

曹秀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里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作者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诗人在三十岁以前所谓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后来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诗人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诗风基本沉郁顿挫,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杜甫也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杜甫忧国忧民,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嫉恶如仇,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创作背景

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此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内容赏析

此诗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与“三重”写风势之大,“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一次更突出风势。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不难体味出诗人苦痛,无奈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同时写出诗人生活贫苦。“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古诗鉴赏训练(二) 篇6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2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3分)

(3)这是一首蕴含着丰富而高雅理趣的写景诗。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理趣?(2分)

(1)(2分)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评分标准:答出突出“新春”特点或突出了“早”字,得1分;答出“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柳枝上刚露出的几许嫩黄柳芽)的初春之景”,得1分。

(2)(3分)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答出以上三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即可。答出手法,得1分,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得2分。其它手法(如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等),言之成理,亦酌情给分。

(3)(2分)①感觉要力求敏锐,要努力发现新的东西。

②不要一味从众,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③许多有价值的高雅的事情,要趁早做,如读书、立志、奋斗、奉献、成才、孝敬„„ ④要善于在别人不在意的地方发现生活中的美。

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一点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角度,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答: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1分)

(2).(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阅读下面这首涛,完成(1)-(2)题。

同王微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2).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6分)

(1).浓郁的思乡之情,(2分)思念京洛友人之情。(3分)

(2).用洞庭秋色渲染凄凉氛围,(2分)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2分)用湘水北流反衬自己不能北上与友人团聚。(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完成(1)-(2)题。

【双调】水仙子 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1).“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分)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1).①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梅花的洁白和芳香。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写出三种手法各1分,形象特点:洁白、芳香、飘逸2分。设问,以景作答酌情给分)(2).寻梅时的殷切:从冬至前到冬至后,从溪南到溪北,由树上到树下诗人在苦苦寻梅。遇梅时的喜悦:冷风送来清香,梅花就在飘香的地方,像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女,圣洁而飘逸。酒醒后的失落:从见梅乍喜的如醉入梦的境界中清醒过来,此时又传来令人断肠的笛声,还有一片朦胧的昏黄月光。(每种情感2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独 坐① 李 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客久翻②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注】:①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②翻:反而。

(1).这首诗一、二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独坐时的心境的?请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和感伤,又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乐观豪情。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概括分析。(6分)

(1).答案:首二句用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独坐时的心境。以“有客”衬“无人”,有客时兴高采烈,眼神中闪烁出欢欣和喜悦;无人时愁闷无谴,只能与落花为伴,向飘零的落英倾洒心头的孤苦。(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点出心境4分)

(2).答案:同意。颈联点出了独坐的原因,客居他乡久了,反而疑心自己在梦中,表面看,亲朋好友来了,就不思念家乡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只是朋友来了,诗人才暂时中断无穷无尽的哀叹和感伤(答因“落花暮春”“客居”而感慨时光的流逝、风烛残年的境况、人生的凄楚也可;结合颔联答出早晚一“暖”一“凉”却隐含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意也可。);尾联展现了诗人以琴娱情,以书励志的晚年客居生活。诗人刚读过书,抚过琴被满天绚丽的晚霞吸引来不及整理琴与书,独坐观赏晚霞,“送”字表现出诗人对红透天边的晚霞含有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对晚霞的喜爱,不正是对晚年客居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吗?诗人独坐黄昏,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豪情。

(观点1分;概括出“思念家乡等”及“对生活充满信心”各2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不同意不给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1)这两首诗字句相似,音韵相近,而所抒之情却不尽相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5分)(2)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6分)(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主人公的旅思乡愁,(1 分)但常诗的感情更倾向于落第之后羁留帝京的失落、羞愧与沮丧。这从“耻作„”“恐逢”两句可以看出。(2 分)杂诗不涉具体情事,但表现的乡情乡愁更苦涩难堪,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2分)(2)“溪”字的表达效果有三,其一,以“溪”修饰“月”,将月色有形化,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生动形象。其二,“溪”本是名词,移用到这里作定语后仍保留其名词的形象感,溪月相映,更见美感。其三,溪水是流动的,这又与“一树梨花”的静美相映衬,动静结合,显出景物生机。(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分析。(5分)(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2分)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2)、尾联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2分)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2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2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2分)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1分)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2分)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每点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唐)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②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

(1).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1分)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1分)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长势繁密幽深。(1分)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2分)(2).蚕娘是一个勤劳的、因喜获丰收而内心喜悦的形象。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2分)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形象。他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2分)

(结合诗句1分,性格特点概括1分,如果有分析“我”的酌情给1分。)

【诗歌赏析】

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瞧,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卜 算 子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②立。鸥鹭苦难亲,矰缴③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释】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进逼洛阳,中原大地沉浸在血与火的深渊。作为主战派的朱敦儒也加入南渡的队伍,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汀(tīng):水边平地,小渊。③矰缴(zēngjiǎo)。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1).这首诗表现了旅雁的哪些特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本词处处写雁,实则处处写人。透过旅雁的形象,你眼前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请加以描述。(5分)

(1)、旅雁特征:失群孤危、饥渴辛劳、孤宿寒汀、哀怨忧惧、无所依托、无力续飞。(2分)

这首咏物词运用象征(托物寓意/借物喻人)的手法,(1分)以南飞失群的孤雁来抒发诗人身世的浮沉,生活的动荡不安,(1分)同时也象征了在靖康之变中广大人民流离艰辛的景况。(2分)

(2)、大批民众背井离乡,颠沛南逃,路上风雨交加。有的人不幸走散,饥寒交迫,前无亲人可投,孤苦无依,后有追兵相逼,困顿不堪。(共5分。“南渡人多”1分,“天气状况”1分,“心理焦虑”1分,“走散后的情景”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悲 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2).后人评此诗“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1).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惘、孤独的情感。(2).古人写悲秋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别,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①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②微:指泉声细微。③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1).第二联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句简析。(5分)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分别是“覆”和“唯”。(2分)这两句充分表现出秋天一片清寂、荒芜的景象: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1分)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2分)

(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分)诗人借助深秋时节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凄凉荒寂的氛围,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4分)若答动静结合(整个氛围的 “静”中,听到细微的泉声;结尾处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都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或用典手法(用典意在表达:我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在4分下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①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海门:大海的门户,古代镇江北固山距海比今天要近二三百里。②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③乘桴:乘小筏。孔子有“道不行,乘桴.游于海”。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据说太阳从这里出来;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旧时指日本。

(1).“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1).(5分)诗人看到眼前景物,油然而产生飘然出世之想:如果乘着木筏,顺江而下,一直到东面日出处的扶桑该是多么惬意。这种心情可能是由眼前幽静的境界引起的,也可能暗含有如孔子“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感慨。但不管哪种情况却“恨未能”,即东游的想法都不能实现。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诗人具有积极用世精神,不会离开现实社会。诗人向亲友表露的就是这种意志坚毅的政治家的胸怀。【评分标准】对诗句内容理解正确2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2).(6分)①远近结合,虚实结合。首联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②视听结合。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③巧用比喻,动静结合。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动一静,生动形象。④以时间为序。前三联依次写了黄昏、初夜、夜深的不同景象,层次分明。【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1).诗人所拜访的是一个避世清修、洒脱散逸的高僧形象。(2分)禅室建于山头,远离尘世,禅室无人,窗外溪流鸟飞,僧人不知何处而去;静谧幽雅的环境烘托出僧人的情趣高雅;“挂僧衣”的细节体现了僧人的悠闲洒脱。(3分)

(2).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味。(2分)②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2分)(从“以响衬静”角度作答亦可)③讲究炼字。“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春生”?总体来看,这些意象描写对全诗有何作用?(4分)(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鉴赏其抒情的技巧。(4分)

(1)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2)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作者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行踪,愁苦心情的抒发,既生动形象,有含蓄蕴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姑苏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①,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注]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

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1).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2).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5分)(1).①诗人以云彩、柁牙、星影、白鹭等意象,刻画了一个江水澄澈、星光明灿、归云飞动、鹭眠于沙的宁谧恬淡的意境。(2分)②远景近景相结合。前句写的是远景,后句写的是近景,两相结合,使画面极富层次之美,有立体感。(2分)③动静结合。前句写的是动景,以归云绕柁牙写舟之动,动感十足;后句写静景,白鹭眠沙滩安闲静谧,突出江之静。(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如有其他答案,如描绘景物色彩等,分析合理,可以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2).①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以今日柳扫古落花,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柳被拟人化了,带上了作者的情感,被赋予历史见证人的身份。(2分)②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绾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2分)③有借古讽今之意,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1).这首诗中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2).你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5分)

(1).(6分)“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2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独”若答成“孤”“寒”“空”也可酌情给分。)

(2).(5分)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空园孤壁,静寂凄清,抒写了作者长期客居他乡的孤独与凄苦。(1分)②衬托。(1分)滴露之声,从反面衬托夜阑人静;(1分)以夜阑人静、“野僧”为邻,从正面衬托飘零孤单之情。(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不按要点回答,所答内符合要点意思亦可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 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海棠的“百种千般巧”在上阕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下阕通过“朝与暮”“繁与少”的对比,强调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1).“巧”在形色:花瓣儿薄如蝶翅,轻盈有致(2分);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娇美(2分);“片片”状花瓣之薄,“点点”言花朵之密(1分)。

(2).下片将早晨的“朝与暮”和“繁与少”对比,强调海棠变化之大、受损之重,流露出词人对风雨无情吹打鲜花的惋惜与不满(3分),暗喻作者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4分)

(2)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甁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1).简要说说“晓晴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5分)

(2).“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6分)

(1). “寒”字写出了风雨过后,深秋气候的寒冷(1分),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1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1分),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2分)。

(2).颔联: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颈联: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

古诗鉴赏法门举隅 篇7

“诗界革命”的旗手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里以“诗之外有事, 诗之中有人”一句概要诗歌创作之精髓。并指出“其述事也, 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 以及古人未有之物, 未辟之境, 耳目所历, 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 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於晚近小家, 不名一格, 不专一体, 要不失乎为我之诗。”在黄遵宪的诗歌创作观里, 述事与炼格既要来自于世俗生活, 又要不同于古人既有之笔意格调, 要突出“我”之存在的主体性特征。黄公之诗歌观, 甚得诗歌本质。因引其“诗之外有事, 诗之中有人”两句以为诗歌鉴赏之法门, 再观诗歌鉴赏。

其一, 诗之外有事。

黄公此句强调了诗歌创作的情境性特点。据此, 可将鉴赏细分为三个层次:一、诗歌鉴赏要善作情境性联想;二、诗歌鉴赏须要价值观的对应;三、诗歌鉴赏须要价值观的超越, 即做到当下性与历史性的融通。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一.诗歌鉴赏要善作情境性联想。时空的界限是产生诗歌阅读接受障碍的主要因由, 但经典艺术作品总是人类生活的精炼形式, 在诗歌鉴赏中善作生活情境的联想与想像, 以生活的逻辑为抓手来切入诗歌的情绪, 是解除诗歌鉴赏时空障碍的第一要素。

以2011年重庆卷为例:

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 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 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 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 吟对沙鸥一怆神。

题目要求概括表述“客愁”在诗中的表现。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生活情境生发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虽“今之世异于古, 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但人类的普遍情感大体总是相通的。从诗文来看, “问津”“孤枕”“乡国梦”可以看出是人至他乡, 可定为“客”, 至于“愁”, 不管是“交游落落”还是“吟对沙鸥”俱可看出。漂泊在外的作者, 孤寂到要对沙鸥吟哦, 与“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 沙鸥意象的衬托之意不言自明。

二.诗歌鉴赏须要价值观的对应。诗歌的情绪往往挣扎于个人取向与时代价值的悖谬, 个人的命运, 有时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有时更多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制约。今时今日的人要跨越时间刻下的沟壑去理解诗人其时其境的心情与思想, 就势必首先要理解那个时代的公共价值, 看到诗人的精神价值取向与时代公共价值间的分裂, 从而思考、摸索、理解这种价值分裂中的精神建构的轨迹, 促成建立鉴赏者与作者的价值对应关系。

以2010年全国卷Ⅱ为例:

梦中作 (1)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 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 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 (1) 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 (1049) , 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本诗注解是一个关键, 再联系诗人的相关背景, 大致可猜出诗家既想超脱又有依恋的矛盾心理。欧阳修在诗中分叙不同意境:先写静夜景色, 扑朔迷离, 这是作者被贬后失意的表现;次写传说故事, 世事变迁, 写前途不明又无可奈何之情;再写酒兴已阑, 油然思家, 这是对官场的厌倦和幻灭。诗中一句一景, 以景达情而又情景交融, 对仗十分工整。

诗是一种价值观存在。诗歌的共鸣, 不仅在于情绪, 更在于价值共鸣。诗歌鉴赏披文入情, 要看到诗歌语言细微处流露出的价值倾向, 即“诗外有事”是也。

三.诗歌鉴赏须要价值观的超越, 即做到当下性与历史性的融通。价值观的对应共鸣毕竟不能够在两个价值观全然不同的时空维度里完全实现, 更多的鉴赏与阅读, 是在一种当下性历史里的“自以为是”或说“自作多情”。这种解读的姿态是被新历史主义所认同了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 在当下历史中解读古代经典, 实际是一次古代与现代的融通, 在这样的鉴赏姿态下, 诗中与诗外的“事”并不是一个“框限”, 而是一个面向现代的“打开”, 求取的是一个现代性的解读维度与评价结果。

以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为例。此诗内容浅显, 阅读无虑。关键是命题者的提问: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 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 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此问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交融。张耒以诗教子, 可谓浪漫而充满艺术气息。同龄人“北邻卖饼儿”为参照, 形象励志。卖饼儿“虽大寒烈风不废”, “业无高卑志当坚, 男儿有求安得闲”, 意在唤儿坚毅, 持之以恒, 父母之心, 可见拳拳。

一切当代人眼中的历史都是当代人自己选择的历史, 不进入当代人视野的历史是死亡了的历史, 这也正是“存在即合理”的另一个绝妙的证明。诗歌鉴赏, 在价值共鸣之外, 更需要有这样一种价值超越的姿态, 这也正是诗歌作为文学主流之一支的历史责任之一吧, 故而其言近旨远、“诗外有事”。

其二, 诗之中有人。

黄公此句强调了“人”在诗歌中的话语霸权。亦是其“我手写我口”“不失乎为我之诗”的另一表达。不管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 古典诗歌, 莫不是“我”之情绪控制的结果。因之, 诗歌鉴赏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情感的细微与绵密;二、情意的满与空;三、情绪的具象与抽象。

一、情感的细微与绵密。诗歌是绝高的艺术创作技巧的结果, 有尺素万里之妙, 故而, 诗歌鉴赏, 不能不关注到字、词、句式等的感知和探究。

以2003年全国卷为《过香积寺》例。第三联的“咽”字下得极为准确、生动、传神。诗人运用倒装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写出了泉流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 声音细小了, 低沉了, 喑哑了, 仿佛人在痛苦的幽咽。而“冷”字则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 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 使视觉向触觉转移, 互相交通, 深刻而奇妙地表现出幽僻, 阴冷的感受, 从而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描绘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句句是景, 而以“安禅制毒龙”结, 把自己的情志毫无痕迹地化到了诗中, 真是如盐入水, 了无痕迹。

二、情意的满与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形式, 情感表现产生诗歌巨大广阔的艺术空间。诗歌的情感时而贲张如烈焰, 时而藏匿若轻烟, 因此, 鉴赏时必要注意诗歌创作中挖空心思的情感表现技法, 如留白、跳跃、重章叠唱、以景结情、借景抒情等手法等。

以2010年江苏卷为例: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在临江的高楼上宴饯, 橘柚香气满座。叙事状景暗含惜别之情。只说风雨入舟, 实则兼写出行人;因为“凉”意必然是身体的感觉, 更多的可能是心理的感受。“引”“入”二字呼应, 点出秋风秋雨特点。此一句寓情于景, 句法字法运用皆妙, 耐人涵咏。真是“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诗的后段不道惜别之情, 却虚写“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不正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一版本?诗人从视 (月光) 听 (猿声) 两个方面造构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以景结情, 惆怅别情立显。

三、情绪的具象与抽象。中国古典诗歌的最精妙处莫过于将抽象化的情绪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 诸如意象、意境、修辞等都构成了诗歌情绪具象化的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又不避抽象, 在高度的晦涩里寻求一种情绪的瞬间爆发。

以2010年安徽卷为例: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 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 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客居他乡, 岁暮时节, 异族入侵。“还”字说明战争一直在延续, 隐含着多少的无奈和忧愤。而烟尘之大竟然“犯”雪岭, 鼓角之声可“动”江城, 敌人入侵规模之大可见一斑。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借代、反复的修辞, 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 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境。天地间每天在流血, 可是“朝廷谁请缨”呢?诗人直陈豪情:济时敢爱死?为拯救黎民苍生, 暗示自己虽死不恤, 以身报国。然而“寂寞壮心惊”, 报国无门, 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的情绪也达到高潮。

以上是情感的具象化, 是诗歌鉴赏指导中必不可少的一节。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诗歌情绪的抽象化表达特征。如脍炙人口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初看表面无奇, 不过是一个冬日独钓情景的单调呈现。但若将每句第一字拈来组合, 意境刹那广大无限:“万千孤独”!这是作者有意的一个曲笔, 但却通过最直白不过的平铺直叙来达成, 情绪在叙述里似隐全无, 而读者却在这高度的情绪抽象里分明感到了内心渗出的丝丝寒意。这种抽象化表达在古典诗歌里俯拾皆是, 因为并不是每个诗人都喜欢流露情感, 委婉本是中国诗歌一贯的表情。委婉到了极致, 即成为抽象。

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个性化审美意境, 是诗人在物我交融的陶醉中进行创作的结果。真正的无我之境其实是不存在的———诗人的主观情志融入物境之中, 成为物境的一部分, 暂时忘却了自我, 不过如此而已。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心凝神释, 与万化冥合”, 此之所谓也。黄遵宪所言之“诗之外有事, 诗之中有人”, 将古典诗歌的情境性与主体性合而为一, 真谓甚合诗心。

古诗鉴赏—咏物诗 篇8

南中咏雁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注:本诗作于流配南方的岭表途中。

(1)本诗借“咏雁”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2)本诗主要用什么手法表现自己的情感的?

2. 赏析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骢 马

万 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1)这首诗每一联都从某一个方面刻画赞美了骢马,请做分析。

(2)请分析这首咏马诗的主题。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咏 蟹

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1)人们一般都用螃蟹来讽刺那些横行不法的恶霸,本诗则另辟蹊径,试分析本诗的寓意。

(2)本诗善用双关,请举例说明。

4. 读下面唐人雍裕之的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1)这首诗咏的是什么物?请说明理由。

(2)为什么说“莫近鬓毛生”?这样写有什么新意?

5. 赏析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来 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 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

(1)“竟还空”是什么意思?其中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上一篇:劳里埃大学好不好下一篇:对识字写字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