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古诗鉴赏

2024-11-23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共8篇)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 篇1

辽宁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2008年辽宁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1)(3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简析】本题考查考修辞手法的运用。只要熟悉修辞手法,结合具体意象来分析,答这道题是不难的。(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简析】本题考了两种手法:写景顺序和动静结合。答题时,既要调动自己对艺术手法的积累,又要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解析】这首元散曲写浔阳的景色。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圞,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09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答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于情的关系,给2分。2010年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2011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是E级。本诗是绘画诗,鉴赏时要抓住画中的景物,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氛围。要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来进行赏析,还必须结合诗中观画者(作者)的反应。作答时,一要描摹画面景物,二要交代观画者的表现。

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是E级。一般来说,涉及诗评的试题,大多和诗歌表达技巧有关。分析本题,判断是不是“太过”、太夸张了,要看作者的意图,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作者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具匠心,深析透辟,即以意胜。

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作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2012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答案】 8.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方法点拨】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二可看抒情字眼。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9.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考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析】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

【方法点拨】(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013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注]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4 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6分。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2015新课标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015新课标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9.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5 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③①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2)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充分利用标题和注解答题。

7.【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③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找到写曹霸画技的内容,那么前面都应是铺垫的内容;只要考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比如本题,从提问来看,应是考查篇章结构的技巧。8.【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答案】

(1)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①8 排兵布阵,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虽然发现自己身体的衰老,但不服输,还想冲锋陷阵,报效国家。而用“健”“明”,可以结合“三十年前”,知道作者此时已经年老,但他感觉自己依然是“臂健”“眼明”,与三十年前没有什么区别,身体如此,精神、志向也如此,未曾改变过。【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如用“弱”“昏”,抓住“尚”“犹”分析;而用“健”“明”,可以结合“三十年前”这个语境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本题就是选择课内学过的一首词,作者也是熟知的辛弃疾,难度降低。

2016沈阳市一模

泥溪

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谁家刚齐饼,味过八珍烹。

注:齐:通剂,调也,调和味道谓之剂。

8、诗歌的前两联描绘斜阳江曲之景,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2016沈阳市二模(实验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賦,何意陆沉黄绶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令得近乡关。

注:(1)凌云: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賦》“飘飘有凌云之气”.(2)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3)湔祓:举荐提拔(4)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5)陆沉:沉晦埋没

8、首联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诗人在尾联向“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2016沈阳市三模

睦州四韵

杜牧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

注:(1)这首诗是作者在睦州刺史任上所作,时已迁官外放多年。睦州,治所在今浙江省建德县。(2)钓台:东汉名儒严子陵垂钓处,位于富春江畔。(3)杜陵客:杜牧自谓。杜牧家在长安万年县杜陵原。

8、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谈谈你对“溪山实可怜”一句的理解。(5分)

9、尾联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2016省实验高三一模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江城子

(唐)牛峤

鵁鶄飞起郡城东。碧江空,半滩风。越王宫殿,蘋叶藕花中。帘卷水楼鱼浪起,千片雪,雨蒙蒙。注:鵁鶄,水鸟名。

越中览古

(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8、《江城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江城风物?请简要分析(6分)

9、两首诗歌表达的诗人情感有哪些异同之处?请简要分析(5分)

2016省实验高三四模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正宫

醉太平

怀古

张可久

翩翩野舟,泛泛沙鸥。登临不尽古今愁,白云去留。凤凰台上青山旧,秋千墙里垂杨瘦,琵琶亭畔野花秋,长江自流。

8、“泛泛沙鸥”一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有何意蕴?有什么作用?(5分)

9、“凤凰台上青山旧,秋千墙里垂杨瘦,琵琶亭畔野花秋,长江自流”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016省实验考前模拟

晓征

戚继光

霜溪曲曲转旌旗,几许沙鸥睡未知。笳鼓声高寒吹起,深山惊杀老阇黎。

注:(1)明嘉靖四十一年八月,戚继光奉命率部来闽清剿倭寇。行军途中,他有感而发,作此诗。(2)阇黎:梵语acarya“阿阇黎”省略,意为高僧。

8、本诗尾句极有趣味,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点。(6分)

2014年辽宁卷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 篇2

一.看题目, 判断诗歌题材、情感

1.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歌题材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诗歌题材大致有这几类:山水田园诗、咏怀诗、怀古诗、咏物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边塞诗等。每一种题材的诗歌所涉及到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意象等各有其特点。因此, 只要我们能够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 也就能够找出该诗歌题材所对应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内容。如何才能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呢?从诗题出发是最好的方法, 如:

春日秦国怀古 (2011.新课标卷)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在这首诗歌题目中, “怀古”两个字直接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古诗。这一诗歌题材通常有以下特点:结构方面一般是写作者到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内容方面多涉及到国家、统治者、古地、古人等;情感方面多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之情, 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个人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 揭露统治者的奢侈、昏庸和腐朽。怀古诗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通常采用寓情于景, 乐景写哀情, 哀景写哀情等手法。常用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故等。通读全诗, 我们不难发现, 诗人通过对秦国古地今天的破败之景的描绘抒发了对秦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每一年的诗歌鉴赏题, 有很多是可以从诗题判断出来的。《野菊》 (2012.天津卷) ———咏物诗, 《蝶恋花·出塞》 (2011.浙江卷) ———边塞诗,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2010.山东卷) ———咏怀诗, 《送魏二》 (2010·江苏卷) ———送别诗, 《春日忆李白》 (2011.江苏卷) ———思乡怀人诗。

2.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

南朝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出“诗以言志”一说。写诗是为了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因此, 我们把握住诗歌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就基本读懂了诗歌。从诗题出发我们通常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捕捉到诗人的情感, 如:

思远人 (2012.新课标卷)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从诗题“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 因思念而想到要研墨写信, 情到伤心处便落下眼泪。泪水打湿了红笺。

又如《最爱东山晴后雪》 (2012.安徽卷) , 诗题中“最爱”直接表明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悦之情;《怀天经、智老, 因访之》 (2011.四川卷) , 诗题中的“怀”字, 一语道破了诗人对朋友间友谊的珍视。

二.从常见诗歌意象判断题材、情感

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熟记并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是高考的必备。如, 《度破讷沙》 (其二) (2012.湖南卷) 第一问:从题材来看, 这首诗属于什么诗?这首诗有雁、铁衣两个重要意象, 雁, 思乡之意;铁衣, 战场上特有事物, 暗含军旅生活的艰辛。由这两个意象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2012.山东卷) 第二问: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孤, 孤独之意。舟, 水上交通工具, 没有定所。结合诗句中的雁、霜月、枫桥等意象, 我们可以判断出“孤舟”有漂泊、流浪、思乡、孤寂之意。

《野菊》 (2012.天津卷)

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菊花, 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向, 象征高洁与孤高。陶渊明对菊花情有独钟, 如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菊花是远离世俗繁杂的高洁之物的象征, 与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心境相契合。李清照也喜欢以菊花入诗,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借用菊花表达了对赵明诚的思念与孤寂之情。

对菊花这一意象有初步了解后, 再来解读这首诗就显得轻松许多。山野中的菊花, 花色清淡, 香气清馨, 有人观赏与否, 它依旧灿烂的绽放着美丽的花朵。尾联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意在表现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情趣。甚至有的诗歌鉴赏题是直接考查某个意向的, 如:

江城子 (2012.江西卷)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问: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杨柳”“飞絮”两个事物均为暮春景物, 有凋谢、逝去之意, “杨柳”多在送别诗中出现, 有依依惜别之意;“飞絮”随风而逝, 有离别与漂泊之意。

三.寻找诗眼

古人作诗, 喜设诗眼, 善设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是诗眼,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过处, 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流露出作者奉诏回京的喜悦之情;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形象的表现了春天到来时杏花争相开放的热闹情景, 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通过这一“闹”字表现出来;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通过对月亮、清霜、江枫、渔火、钟声等凄凉与萧瑟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幽寂凄凉的氛围, “愁”字是该诗的“诗眼”, 为全诗定下了忧愁的感情基调。

诗眼何在?诗眼主要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具体位置经常出现在标题或首联中。如《最爱东山晴后雪》 (安徽卷.2012) , 诗题中的“爱”字便是诗眼, 流露出作者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 再如:

怀天经、智老, 因访之 (2011年.四川卷)

今年二月冻初融, 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 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 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 纶巾鹤氅试春风。

问: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标题中的“怀”字便是诗眼, 有怀念之意, 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可知诗人形象情趣高雅, 珍视友情, 风流飘逸。

四.关注注释

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部分, 经常会给出注释, 所给注释往往对诗歌的解读有帮助作用。如:

咏素蝶诗 (2010年.全国卷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此题考查的是诗人借咏素蝶来抒发何种情感。由注释中“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等信息, 可知诗人怀才不遇, 尾联“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向往。通过对注释和尾联的解读, 我们可知诗人在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技巧, 对素蝶的歌咏意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及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再如:

雨雪曲 (2010年.陕西卷)

雨雪隔榆溪, 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 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 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 苍苍别路迷。

注: (1) 江总 (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 字总持, 济阳考城 (今河南兰考) 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2) 榆溪:指边塞。 (3)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问: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从注释中“榆溪:指边塞。”这一信息, 我们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再结合结尾句“漫漫愁云起, 苍苍别路迷”就能判断出此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又因难以回到家乡而增添了不少的忧愁。

高考古诗鉴赏例谈 篇3

【关键词】:古诗鉴赏 答题方法 型 形象 意境 炼字

中图分类号:G63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08-02

高考古诗鉴赏题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为使学生有“法”可依,有例可援,进而提高古诗鉴赏的水平。下面举例谈谈高考古诗鉴赏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一、鉴赏形象型

第四桥

宋•萧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境。

答题步骤:

1、体味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和其中的关键字词;

2、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3、指出形象描绘的作用或效果;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形象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心境,虽然是孤独一人,却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二、鉴赏意境型

梦回

宋•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

1、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氛围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诗歌开篇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象,阵阵捣衣声更是触发起无限的愁肠。尚未入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正是诗人愁肠百结、彻夜不眠的诗人的自况。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三、鉴赏炼字型

溪亭

宋•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

1、表明自己的看法。

2、准确阐释二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3、具体分析这二字所描绘的景象;

4、说说这两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综合概括,形成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迈上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寂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在亭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四、鉴赏诗眼型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正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2、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名“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五、鉴赏语言风格型

长干曲四首(其一)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

答题步骤:

1、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分析作者的感情;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饰,烘托出一个素朴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六、鉴赏表达技巧型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元•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在这首小令的上阕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答题步骤:

1、准确地指出曲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2、结合全曲说说这个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3、分析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表现出怎样旨趣;

4、综合概括,形成答案: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抒情方式。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面对;而眼前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外面的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黄昏的雨滴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一景一物,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

七、理解诗句意义型

看叶

宋•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的“意味长”包含哪两层意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题步骤:

1、明确诗句的表层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义;

2、分析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

3、综合概括,形成答案:“意味长”,一是说这种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说,绿叶不像花那样生命短暂,它给人的美感是长久的。通过这一饱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附众人的审美趣味。

八、评价观点态度型

霜天晓角•梅

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有人说本词是“怀人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答题步骤:

1、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2、从诗中找能佐证观点的材料;

3、综合概括,形成答案:(1)是咏梅之作。词题是“梅”,词的内容句句或直接或间接写梅。上阕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与“天淡”、“云去来”相融相洽。下阕虽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情。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篇4

1.怀古诗:

形式标志:古迹、古人名、“怀古”

写法特点: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对比

内容特点: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壮志难酬。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大前途命运。2.咏物诗

形式特点:物象为题、“咏”

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托物抒情

3.山水田园诗

形式特点:景物描写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内容特点;

1)热爱自然美景

2)喜欢田园生活恬淡闲适

3)归隐,厌弃官场,对现实不满 4.战争诗

形式特点:“塞”、“征”、“军”、行文中有“胡”字

写法特点:典故使用

内容特点: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2)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 3)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战争的惨烈 4)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无望的痛苦 5.行旅诗

形式特点:特殊意象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对写法、想象、联想

内容特点:

1)旅途的艰辛、寂寞、飘零之感 2)思乡怀人 6.闺怨诗

1)妇女队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2)盼归

3)希望丈夫建功立业 4)对战争的厌恶 7.送别诗

形式特点:“赠”、“送”、“别”

写法特点: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想象

内容特点: 1)依依不舍 2)慰勉或告白 3)想象别后

4)祝愿

答题方法

一、鉴赏人物形象型

提问方式:

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性格特征+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

9.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如王昌龄的《闺怨》

10.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

11.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

二、鉴赏事物形象型

提问方式: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

某某指什么?某某在诗中是什么意思?某某的寓意是什么?

答题步骤:

1)概括诗中所描绘诗中的主要物象 2)分析物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

3)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意象:

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菊花象征隐逸品格的高洁 折柳表惜别

梅花象征傲霜斗雪、坚强纯洁的精神 松树象征坚贞高洁。

竹象征正直谦虚的胸怀 梧桐象征凄凉悲伤

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 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

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 落叶代表悲秋、失意

落花流水象征韶华易逝、美人迟暮 闻雁叫而思归

望月怀远(思人、感慨人生)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鹿车:归隐山林

草木茂盛:表现荒凉、凄冷,以茂盛来反衬之,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漏声:时间短暂

渔樵:隐士归隐山林

落叶落木: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岁月的衰老。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猿猴:哀伤 凄厉 沙鸥:飘零 伤感

玉:高洁、脱俗

沧州:隐居。蝉:高洁 寒蝉:凄凉。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春雨是清新,凉爽的,让人感受到自然人生美好的一面.秋天的雨是冰冷的,是绵延不绝的,让人体会到悲凉,愁苦,冷清

二、鉴赏意境型(或景物形象)

提问方式: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常用意境词: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晦涩、深远、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清新、淡雅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1.鉴赏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个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比另外某字)好在哪里?

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A、首先表明看法;

B、用一两句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C、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D、适当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公式:⑴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应关注词语的不同词性)

2.鉴赏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

(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本诗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找出来并分析它的作用。

解题方法:该词对突出主旨有什么作用;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公式:对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作用

四、鉴赏表达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准确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技巧;

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的内容;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怎 样的主旨。

公式: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烘托、象征、对照、铺垫、总起、白描、虚写与实写、直说与用典、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细节描写、欲扬先抑、前后照应、铺陈渲染用典、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想象、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互文、夸张、拟人

双关、比兴、用典等。

表达方式:抒情、议论、叙述、描写、说明等。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烘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动和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虚和实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柳咏《雨霖铃》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是实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虚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对照 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用典作用:言简义丰

反复作用:强化情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

排比作用:增强语势,节奏美和韵律美,使感情抒发强烈 比兴作用:生动形象,扩大诗歌意境,丰富诗歌内容 叠字作用:声律和谐,突出景物特征,营造意境氛围

五、理解诗句意义型

提问方式:

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试从内容主旨鉴赏这首诗?

答题步骤与要点:

阐明诗句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义;

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主旨。

公式:表意+深意+(手法)+感情主旨+评价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痛苦、孤独、烦闷、悲叹、恬淡、闲适、欢乐、喜悦、留念、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内容:思乡思亲、热爱大自然、怀才不遇、歌颂劳动人民、反对官府厌恶战争、关心民间疾苦等

六、评价观点态度型

提问方式:

有人认为本诗表达什么,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你同意哪种看法?

答题步骤与要点:

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公式:观点+理由(表现手法、形象特征,主旨)

七、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解题方法: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整首诗的语言特色)、举例证(结合诗中语句、内容及思想感情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

古诗小鉴赏 高考复习(高三) 篇5

1.迎春(清)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①,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注:①律转鸿均:指一个朝代的乐律与历法制度的变革和确立。意思是化淳俗美,天下太平律,音律、乐律。鸿,大。钧(亦作均),平。

②肩摩毂击:形容路上行人车辆很多,非常拥挤。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代指车轮。

这首诗歌咏传统节日--春节的盛况--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车队如龙,家家户户燃放鞭炮,逛接“春神”。诗行中充溢着对新春莅临的无限喜悦。

2早梅[南朝陈]谢燮①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注:①谢燮,南朝陈诗人。②疑:恐惧。③别意:特别注意。

这首《早梅》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诗人抓住了一个“早”字,用极富表现心理状态的“疑”字和“畏”字,写出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巧妙地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3.早梅[唐)张谓①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注:①张谓,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天宝二年登进士第,《全唐诗》存其诗一卷。②白玉条:形容缀满花朵的梅枝。

③迥:远。傍:靠近。

这首《早梅》构思新颖,在写梅花的诗中别具一格。诗人“错”把梅枝作雪枝,这就不仅写出了梅花的早发,而且写出了梅花的晶莹如玉,皎洁似雪。利用人的“错觉”突出梅花特征,可谓“错”中见奇。

4.岭梅(1)(南宋)张道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注:①岭梅:岭上梅林。②张道洽,字泽民,号实斋,开化(今浙江省开化)人,端平年间进士。他曾做过池州佥判、襄阳府推官,著有梅花诗三百余首。③诗境;富有诗意的地方。④物华:美丽景物。⑤应酬:交际往来。这里是应接的意思。

这首咏岭梅的小诗,写得婉转、含蓄。诗人并未直接描绘梅林如何广阔、明艳和幽香,而是从诗境处处、物华时随有起笔,来点染环境,制造气氛,衬托梅岭景色的不同寻常。既然它吸引了频繁的游客,使人目不暇接,那么,梅花的香艳夺人,自在读者意料之中,就无须多费笔墨了。

5.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①墨梅:中国画泼墨画法,单用淡墨而不着颜色画出的梅花。这首《墨梅》描绘了梅花的形象,写出梅花的精神。②我家:即我,家是助词。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池塘。传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句是作者以双关语意,自比王羲之。③淡墨痕:指用淡墨勾画出的梅花。④清气:清香之气。满乾坤:充满天地之间。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题在自画的墨梅画幅上的。朵朵素朴淡雅的梅花,在诗人笔下,显出了淡泊为怀、自然朴素的气质,表达了诗人轻视功名利禄,不愿与世俗合流的高尚情操。

6.春雪(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①,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②。

注:①华;同花。②庭树:院内的树木。

这是一首写早春飞雪的诗。雪为什么“作飞花”?原来时已二月,却是草芽初生,芳华未见它是“嫌春色晚”故而如此的。这就不仅写出了云花像落花,而且写出了雪花的精神--为了展示春色,才飞到了大间.韩愈主张“陈言务去”。托雪花比作落花,前人已有不少警句,但韩愈的这看却独辟蹊径,写出了新意。

7.春思(南朝梁)王僧儒

雪罢枝即青,冰开水复绿。复闻黄鸟声(3),全作相思曲。

注:①罢:停止。②冰开:解冻。复:又。③黄鸟:鸟名,即黄莺。

这首诗写景和抒情都十分自然,没有造作之感。前两句景中含情,意在写节序变换容易引走人的思念;后两句借黄莺鸣啭,表达对心上人的饲想,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织,情与景巧妙地融

8未展芭蕉①(唐)钱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②。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注:①未展芭蕉:芭蕉叶因天冷卷曲而尚未层开。②烛、蜡:形容未展芭蕉。③芳心:指芭蕉嫩叶。怯:害怕。④缄:封闭。这句是说,卷着的芭蕉叶好象是一纸书札,它里面写着什么事情呢?

春寒料峭之时,一株株绿叶卷曲的芭蕉,可能不会引起一般人的注意,但钱却能神思飞动,孕育成篇。诗人把卷曲的芭蕉叶比喻为紧封的书信,又把春天吹开芭蕉嫩叶比做暗中拆看密信,这样,就把未展芭蕉那种蕴含着的美展示给读者了。诗中遣词用字也颇见功夫。“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含蓄生动。“犹卷”,说明芭蕉未展状态只是暂时的,写出了它的发展生机。一个极富感情色彩的“怯”字,使无意识的芭蕉人格化,形象而又传神。

9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②,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呈:呈送,恭敬地送上。水部张十八员外,即张藉。张籍排行十八,当时为水部员外郎。②天街:京城的街道。润;滋润。酥:酥油,乳制品,这里形容润软的泥土。③遥看:远处看。近却无:走近一看又没有了。④绝胜:绝对胜过,大大超过。烟柳:柳色如烟,指春天柳绿花红的景色。皇都:皇帝居住的都城,这里指首都长安。

“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人们对这细腻而传神的描写表示啧啧赞叹。初春,草芽细小而稀疏,在身前身后很难发现它们,但是从远处看,众多的小草就可以被视线连起来而成为青青的一片。诗源于生活,诗人如果没有细心的观察,就不可能把初春的景色描绘得如此酷肖逼真。

10.钟山即事①

(北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3),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①钟山:即紫金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②弄春柔:在春风中摆动柔软的枝叶。③茅檐:指茅草房。终日:一整天。④“一鸟”句:梁代王籍《过若耶溪》有“鸟鸣山更幽”的句子,这里是反用其意。幽:幽雅,幽静。

这首即景小诗,有浓厚的田园风味,反映了诗人山居环境的寂静和恬淡的生活情趣。全诗用语朴素自然,反用前人诗句,不落窠臼,读来给人以新颖之感。

11.绿柳[南朝梁)萧绎

长条垂拂地,轻花土逐风(2)。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

注:①拂:拭。《楚辞大招》“长袂拂面。”②花:这里指柳絮。③疑:似,象。④障:遮蔽。

这首咏柳诗,主要描绘柳树刚刚抽叶飞花时的情景。作者集中着墨于柳的花、色、叶,巧妙地突出了一个“绿”字,颇有特色。此外,这首诗的语言明白晓畅,形象鲜明,尤其是后两句更富有诗情画意。

12.池上絮[唐)韩愈

池上无风有落晖①,杨花晴后自飞飞。为将纤质凌清镜(3),湿却无穷不得归。

注:①晖:日光。②杨花:即柳絮。③纤质:谓纤小的身躯。凌:渡过,逾越;清镜:指池水。④湿却:湿了。

这是韩愈一首描写柳絮的诗。微风不兴,柳絮满天,夕阳之下,诗人坐在明澈如镜的池塘岸上,静心地看着柳絮怎样轻轻地飘落在水中,那纤细的绒毛又是怎样被水一点一点地润湿而再也不能飞起。这样的观察和描绘,说明诗人对大好春光是有无限情趣的。

13.杨花[唐]吴融

不斗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注::繁茂的花朵,华同“的花朵那样姹紫嫣红,妩媚悦目,但它却有那些鲜艳的花朵所没有的特征。它不怕风,并且还能驭风而起,在空中像雪花一样自由自在地飞舞。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杨花和百花相对照,写出了杨花的特色。

14。移家别湖上亭(1)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③,欲别频啼四五声④。

注:①移:迁移。②系:拴缚。③浑:完全。④频:连续几次。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小诗,可是诗人却不写情而状景,把离情寓于春景的描写之中。春风吹拂,藤柳轻摇,黄莺鸣啭,这些本来就是往日常见的景物,但是当诗人将要离开这里的时候,它们仿佛都在系别情,唱离曲,对诗人倾诉着绵绵不尽的惜别之情。这首诗因情设景,情景之间浑然无迹。

15.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①,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①二月天:二月天气。②拂堤:指杨柳枝条拖在堤岸上,像是拂拭堤岸。春烟:春天空中弥漫的云气。③纸鸢(yuan):指风筝。

这是春日村景的一瞥。春光明丽,草长莺飞,堤上的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拭着堤岸,像是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似的。一群活泼的儿童,放学归来,趁着风势,把纸鸢放上高高的蓝天。短短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画面。

16.剑门道中遇微雨

(南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2),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一一七二年)陆游参加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任军职,驻守汉中(今陕西南郑一带)。正当投入收复长安的军事准备时,突然被调往成都府安抚司去做闲官。这首诗就是作者由陕入川途经剑门时所作。剑门:指剑门山,在今四川省境内。微雨:蒙蒙细雨。

②征尘:远行人在路上沾染的尘土。杂:掺杂。酒痕:酒渍。③消魂:形容心神愉快,兴奋之极。④合:应该。未:不。这句意思是,我这个人该算是个诗人了吧?

这是一道旅途即景诗。一、二句用的是反衬手法,看似迷恋景物,流连醉乡,实则因报国理想不能实现,借此发泄胸中的郁闷与不平。第三、四句因环境而产生联想。前代诗人常有驴背行吟的有趣故事,于是触动作者灵机,写出“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人剑门”的诗句。他不是自得其乐,而是以轻松幽默的自嘲形式,抒发内心深处的感慨。

17.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1)

[唐]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2),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榕:常绿乔木,生在我国南方。②宦情:做官的情怀。羁思:滞留异乡的思③春半:春天的中间,即指二月。意转迷:神情转而迷惘。

在百花争妍的春天里,一场风雨之后,也可能出现叶落花飞的现象,这,我们不会把它同“秋”相提并论。可是诗人对此却感到“春半如秋”,并且还“意转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情”使之然。“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是客观的,然而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却是经过自己头脑筛选过的,所以它无一不融合着诗人当时的情感。柳宗元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例。

18.宿浚仪公湖亭

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矶。雨馀不遣浓云散,犹向山前拥翠微。

注:①浚仪:古蚕唱刺饿瞬在今河南省开封。②白鸟;指鸥鹭一类的水鸟。③渔矶:水边突出的大石,因渔船过往,常在石崖下的水中捕鱼,故曰渔矶。④遣:使,教。⑤向:朝着。拥:遮掩。翠微:青翠的山气。

这首诗描写江南水乡的雨后春景。一、二句写白鸟在久雨初停后,时而三两相伴,展翅起飞,时而悄然降落,戏水争食,显得情趣盎然。三、四句写浓云未散,拥聚前山,表明雨歇是短暂的.,又在酝酿着另一场春雨。这种江南水乡春天常见的景象,在诗人笔下显得生气蓬勃。全诗由白鸟而到渔矶,由江边而山前,层次分明,浓淡适宜,读来使人视野开阔,胸怀舒展。

19.湖上①(南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注:①湖:指西湖,在今浙江省杭州市。②红树:开满花朵的树。乱莺啼:形容群莺没有次序地啼鸣。③长:生长。④人意好;游人心情舒畅⑤箫鼓:吹打乐器。

这是一首春日游湖的即景诗。诗中景物历历,色彩鲜明。作者把人们浓郁的游兴同艳花丰草、啼莺飞鹭等优美景物,自然而和谐地联结在一起,从物到人,由景及情,给读者以鲜明的立体感,反映了诗人对祖国风光的无比热爱。

20.麦田①

(南宋)杨万里

无边绿锦织云机⑦,全幅青罗作地衣。此是农家真富贵,雪花销尽麦苗肥。

注:①这首诗是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O年)作者途经临平(在今浙江省境内)时所作。②绿锦:绿色的锦缎,这里是形容碧绿的麦田。织云机:意思是绿锦是天上的织云机织出来的。言锦的质量不凡。③罗:质地稀疏的丝织品。地衣:大地的衣装。④雪花销尽:意思是冬尽春来。

这首即景诗,把绿油油的麦田描绘得如罗似锦,青翠欲滴,秀美壮观。诗人以优美明快的语言,对农家的劳动成果,进行了热情的赞颂。

21.南园[唐]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①南园:李贺有《南园》诗十三首,本书选录三首,这是其中的一首。②花枝:指木本花。草蔓:指草本花。③小白长红:指各色娇媚的花朵。越女:战国时越国的美女西施,也泛指一般美女。这句说,园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就象美女的腮颊一样丰润娇媚。④可怜:可爱。嫣:娇艳。日暮:指春残。⑤嫁与:嫁给。这句的意思是,连媒人都不用便直接嫁给了春风。

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气象万千。诗人选择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花,细腻地加以描绘,因而使诗中透出了浓烈的青春气息。以拟人化的手法,用“越女腮”形容娇媚的花朵,形象、生动;把叶落香飘说是“嫁与春风”,想象奇特,并与前面的“越女”相吻合,显得自然、贴切。

22.南园[唐]李贺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1),鱼拥香钩近石矶①。

注:①书幌:书房的帷幔。②拥:簇拥。香钩:带着香饵的钓钩。石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这首描绘南园春色的诗.写得很有情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开始咬钩摄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通过窗户直入书房,更使人感到春意弥漫,欢欣不已。“鱼拥香钩近石矶”--句写得十分传神。水是清的,鱼是小的,只有清水,才能看到里面的一切;如果是大鱼,就会把香钩一口吞下,只有小鱼,才能出现欲食不能;欲罢不休,围着香钩拥来拥去的情形。能把景物写得这样准确、生动,这不仅需要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也需要他具有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

23.横塘

[南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①横塘;古堤塘名,在今江苏省境内。②南浦:南面的水边。《楚词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后来常称为送别朋友之地为南浦。③朱塔:红色的塔。依然,还是以前的样子。

这是一首河边送客的诗。一、二句写南浦景物与自然风光。春色降临人间,大地一片青翠,配以石桥和朱红色宝塔,红绿相映,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图。三、四两句不仅景物鲜明,而且写得情意绵绵。在蒙蒙的雨天里,那千万条雨丝和低垂的柳枝,好象都在系舟留客。全诗清丽别致,意境优美,读来琅琅上口。

24淮中晚泊犊头

(北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①淮中:淮河中部一带。泊:把船停靠岸边。犊头:淮河岸边一处渡口。②春阴:春季的阴云。垂野:低垂在原野上。③幽花:僻静地方的花儿,这里当泛指野花。明:明艳夺目。④古祠:古老的祠堂。⑤满川:整个河川。生:上涨。

这是一首写春晚淮上风光的小诗。一、二句侧重写景。阴云低垂,春雨欲来,原野一片碧绿,野花光艳耀眼,展开一幅自然优美的风光画面。三、四句景中寓情。晚泊小舟于古祠之下,于满川风雨中静观春潮升涨,这不仅反映了作者恬淡自然的生活情趣,也蕴含着诗人思潮起伏和某种不平静的心情。

25.山房春事[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②,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①山房:官僚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物。②梁困:在今河南省商丘东,是汉梁孝王刘武建造的。③极目:远望。④尽:完了。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的诗。诗的一、二句写眼前梁园的荒芜,选取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个是远景一一极目之中的三两家;一个是近景--绕树低飞的归巢昏鸦。这一远一近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梁园的萧条冷落,静寂荒凉。三、四两句用人去园空,花开依旧,写出了梁园今昔的对比,含蓄地抒发了对安史之乱造成严重破坏的无限感慨。

26.夜月[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①,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更:旧时计时,一夜分五更。更深:夜深半人家:指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②阑干:横斜的样子,北斗阑干:说明夜色已深。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新透:初次透过。这句是说,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窗户传到了屋子。③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

这首诗题作“夜月”,但诗人真正的用意既不是写夜,也是不写月,诗中所写的却是“春”,是生机勃勃的春意:斜月当空,夜深人静,一阵叽叽的虫声(入春以来的第一次)破窗而入,这仿佛使人感到“春”已扑面而来!后人说这首诗写得“春意盎然”,是十分中肯的。

27.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蛱蝶飞来过墙去(1),却疑春色在邻家。

注:①蛱蝶:蝴蝶的一类,成虫赤黄色,幼虫灰黑色,身上长有很多刺。②却疑:反倒怀疑。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雨后的景象。如果是在暮春,花朵的凋谢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也许不会引起诗人的惊叹,但是,这里是“初见花间蕊”,说明还不到春意将阑的时候。在春事方兴之际,竟出现了也落花飞的现象,而由于花儿的被摧落,蛱蝶也纷纷飞过,不肯在此停留。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诗人的惋惜和对风雨的厌怨。

28.春日[北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①一夕;一个晚上,一夜来的意思。轻雷:轻微的雷声。万丝:形容纷纷细雨。

②霁光:雨过转晴,阳光出现。浮瓦:映照在屋瓦上面。参差:交错的样子。

③芍药:花名,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朵大而美,供观赏,根可入药。含春泪:形容雨后水汪汪的花朵。

④无力:这里形容枝蔓柔软。蔷薇:一种蔓生灌木,开白色或淡红色花,味清香,果实可人药。卧:这里指花枝倒伏。

这首描写雨后庭院的小诗,构思新颖,遣词精巧。诗人着意刻画了雨后清晨,阳光闪耀,花木鲜妍,庭院呈现一派清新幽雅景象。诗人不是简单描绘芍药含雨、蔷薇委地的情景,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无知花木以栩栩生机,从而增强了诗的意趣。

29.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1),莫为轻阴便拟归(2)。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山光:山中的风光景色。物态:景物的姿态。弄春晖:指景物在春光中争妍。

②拟归:打算回家。

③入云:走进深山里去。因为大山深处多云雾,所以“入云”。沾衣:衣服被云雾打湿。

这首诗通过“留客”,写出了春天的“山光物态”;又通过写大山深处云雾缭绕,无雨“亦沾衣”,宛转地达到了“留客”的目的,构思可谓奇巧。“山光物态弄春晖”一句,更是写得含蓄凝炼,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充实那春晖之中山光物色的千姿百态。

30.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

注:①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②窗含:因为是从屋内往外看,所以景物好象是被窗口含着似的。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边。千秋雪:岷山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称“千秋雪”。③泊:停船靠岸。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地方。门前的船不一定都是去“东吴”的,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当时诗人想到那里去漫游。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高三) 篇6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关于古代诗人的情况,你能说几个?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诗经》: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苍凉雄健 王维:含蓄生动 边塞(岑参、高适):雄浑奇拔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清丽俊逸 杜牧:含蓄绰约

李煜: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晏殊:明朗疏淡 苏轼:雄健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婉约凄切 „„

二、注意诗词提示性信息(题目、背景提示、注释)请看下边一首诗:近试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

再看2010年全国高考卷ⅱ: 梦中作欧阳修

如何应对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 篇7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 抓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 使诗歌生动形象, 境界全出。

2. 抓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 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 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 “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列出九种景物, 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 明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 是渗透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不同特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宏大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抓住了关键, 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 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 走进诗的艺术境界, 解诗答题。

二、认真审题, 研读已知信息

拿到古诗鉴赏题, 我们不必急于看诗歌, 而应先审清题目中明确的和隐含的信息。如先看一下本诗的题目是从思想感情还是从表达技巧上去考查的, 明确问题指向, 而后带着问题去读诗歌内容。这样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边读诗一边回味刚才的问题, 在读诗时便开始寻找答案, 寻找关键字词。

三、读诗必须“三看”

在平时语文教学及试卷讲评中, 我多次向学生强调对每一首古诗都应做到“三看”, 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

1.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灵魂。

读标题不仅能够明确作者的写作内容、文章中心, 有时还能找到作品的线索, 看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感情基调。例如: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这首诗:“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 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全诗从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到风吹叶动、入幌拂埃, 都是在说风, 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 通过微风形象, 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 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这直接关乎诗歌内容主旨一类题的答案, 所以必看。

2. 了解作者, 知人论“诗”。

若是高中课本中学过该作者的相关作品, 学生会很好地把握这个诗人的生平、诗作风格, 便于理解诗作。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应要求学生掌握作家生平经历, 不求死记硬背但求了解, 积累越多, 越容易把握诗作。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一生坚持抗金, 但不受重用, 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

3. 若有注释, 一定不能漏掉。

高考试卷上一般都一字千金, 既然给出注释就必然对做题有帮助。有些注释往往是诗作内容、文章立意或作者感情的有效补充。例如: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 便是生灵血染成。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胡城县:今安徽阜阳县西北。

第二题所问的“诗中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就必须结合注释去考虑。注释中交代了杜荀鹤的生活年代在晚唐时期, 所以诗中社会问题自然是晚唐社会的概括。另外结合诗句的内容就不难看出, 诗作是揭示晚唐时期吏治腐败和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的。

四、反复诵读诗歌, 整体把握

这一点也应该贯彻到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诗歌, 学生可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作者, 在诵读之中揣摩诗作所蕴含的感情。另外, 多读多诵亦有利于我们把握古诗的语言风格及所用的一些修辞方法, 比如对偶、反复、设问、对比。

五、结合诗句准确切入, 拟写答案

无论是诗歌内容的鉴赏还是艺术表达技巧的欣赏, 如何写准答案可能是师生都很头疼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揣摩题目中的信息点, 找准切入点再下笔。我们在前三个要点“读好”的基础上, 做到了审题清楚, 把握住题向。答题时, 应遵守“如何问、如何答”的原则, 落实好三个点: (1) 紧扣题目指向作答。 (2) 结合作品内容分析, 扣住问题侧重点, 形象、生动地阐释诗句内容。 (3) 要有综合鉴赏、整体把握的意识, 万不能割裂诗文内容, 只答技巧或感情。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解答技巧 篇8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也是考生们最感困难的考点之一。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解答这类题呢?考生只要具备一定的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掌握“读懂——审清——找,准——答全”的具体方法,解答还是不难的。

一,读懂

我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语言的结晶,它语言凝炼,意蕴深远。语言结构独特,考生阅读的难度大,如果连诗词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要想解答鉴赏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赏析先得读懂。

1读标题,明确诗歌的类型,确定赏析的方向。

诗歌的题材不同,其表现方法就不同,表现方法不同,赏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赏析前要先明确诗歌的类型,以确定赏析的方向。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主要有写景、咏物、怀古三类,这三类诗词的表现特点各异:写景诗借景抒情,咏物诗托物言志,怀古诗借古讽今。诗词的标题往往就能显示出诗歌的题材类型。《秋夜》(2004年福建卷),《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江苏卷),《冰芙蓉》《窗前木芙蓉》(2008年广东卷),《题李世南画扇》(2008年宁夏卷),这些题目显示的诗歌类型很清楚,它们分别是写景、怀古、咏物、题画(题画诗多为写景诗)诗。

2读作者,读诗人的经历、思想倾向及其诗歌风格,读诗作的时代背景。

“诗言志”,言诗人之“志”;“歌诗合为时而作”,作时代之“诗”。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兮”、“扈”、“汩”、“侘傺”等楚方言,他的每首诗几乎都是以楚声谱写出的“地方戏”;李白性格豪迈率真,感情奔放,思维活跃,他的诗歌显示出了豪放飘逸清新明朗的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杜甫一生布衣,又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时代,开元盛世、玄宗征边、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阶段和事件无不在他的诗歌中显现,透过他的诗可以探究到唐的兴衰史,其诗不愧为“诗史”;陆游一生积极投身于抗金复国的洪流之中,至老“尚思为国戍轮台”,临终还望“王师北定中原日”,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

诗的“志”、诗的“格”、诗的“言”,诗的“风”都不是一律的。诗意会因人、因时、因境而异。读诗就得要先读诗人,读诗时,读诗境。而后才能悟诗意。

3读诗句,把握基本内容,感悟思想情感,弄清主要写法。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在前两“读”的基础上要逐句读诗词,整体理解其意。古诗词讲究格律,每一种体式一般都有句数、句式、字数、平仄、押韵、对仗以及用字用词等方面的限制,加之它语言凝练含蓄。读诗句特别要注意其几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绿”性一变,静态的绿色转换成了在春风吹拂下。万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视觉形象,诗的感染力大增;语序颠倒,“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将词序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词意就贯通明白了;词语省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补上省略的应为“(漫天)黄沙(中)(我)(身经)百战(磨)穿(了)金(铠)甲,(如果)不破楼兰(我)终不还(乡)”,语句连贯完整后,诗意也好理解了。

掌握古诗词的这些表达规律,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将诗词拟成散文,把握诗词的整体内容,就能吃透诗意,弄清主要写法。

二审清

高考诗歌鉴赏题命制的角度多: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练字;单角度鉴赏,多角度鉴赏;单项赏析,对比赏折;一项一问,多项多问。解答前应审清题意,理解命题意图,明确答题方向和条项。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07年江苏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就规定的两旬进行赏析。两个问题。前一个问思想感情,后一个问表现手法,“哪种”是要求考生回答出一种手法。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吴西逸《[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2008年四川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就诗歌具体内容的角度命制的,特别强调的“归隐”是解答的中心。题目考查的是情节内容的赏析。

鉴赏的类别要求不同,解答的角度和方法就不同,考生要把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看清楚。题目千差万异,要求各有侧重,审不清,解答就会出差错。

三找准

古诗词鉴赏的角度很多,要能准确完整地解答其题日,必须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找准鉴赏点和答题的对应点并以此作为解答的依据。有的题目说得很清楚是就某一个字、某一句话、某一联、某一片,还是整首诗词的哪个方面的赏析;有的却没有言明,要考生根据题干的提示到具体的诗词中去找出赏析点。

黄氏延绿轩商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瞄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人”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007年天津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要求赏析的点说得非常清楚,前一个是两个叠词,后一个是一个诗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可以在诗中直接找出赏析点,然后结合诗中的对应点以及全诗进行分析,这两个题目的解答要点就清楚了。[正官]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自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2008年辽宁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要求对“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结合的方面作分析,题干中并没有言明什么景(赏析点),要解答这个题目,先得找出曲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然后再理清顺序和分辨动景和静景进行赏析。曲中描写的景是“长江”、“淮山”、“江帆”、“山泉”、“晚云”、“夜露”、“新月”、“塞鸿”。分析可见“江山”是远景,“帆泉”是近景;“江山”是静态,“帆泉”是动态;前四句写白天,后四句写夜晚。这样找出赏析的对应点进行分析,一解答起来就清楚了。

四答全

诗歌鉴赏题解答要坚持用必要的术语、结合诗句分条具体作答的原则。答规范,答全面。

诗歌赏析题的命题角度不外乎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炼字等,每种题目的命题都有其规律,解答也有一定的规范。考生要把

握规律,按照规范逐点解答。

情节内容主要指意象、意境、情景、情境、事件、细节等具体内容,这类题目解答的要领:找出诗歌中具体的情节内容,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分析其作用。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004年江苏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都是就情节内容命制的,根据题目的指向,在诗中可以找出“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表示边塞地名的词;“三春白雪”是边塞的气候特点,“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描写的是征人们频繁被调动、时时忙练兵的艰苦的戍边生活,每个情节中都蕴含了“征人”之“怨”。通过分析可以这样答:

(1)诗中涉到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地名都是边塞地名,诗中写的内容都是征人们的戍边生活。

(2)征人们怨年年岁岁的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的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景色单调,通篇都充满了“怨情”。

“诗言志”。“志”者思想感情也。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这类题目的解答要领:熟悉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和诗作的背景,找出作者情感的具体载体(情节内容),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春日即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昊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②张罗地,指门前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2008年全国高考卷二)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的分析。注解说得很清楚,作者是南宋的官吏,因主战,触怒秦桧等投降派被削职。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落职失势闲居在家时所写。题为“春日即事”,说明这是因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的写景抒怀诗。前两句描写的是春残日暮的景象——天近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清冷凄苦的景色;后两旬描写的是冷寂的闲居生活——门可罗雀,归鸟声声,自己掩门——空寂落寞的处境。仔细探究这两幅哀景,可以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悲哀之情:前者表现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空寂寂寞愁绪,后者表达的是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叹。通过这样逐步的分析,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这首诗通过对春残日暮的景象和冷寂闲居生活境遇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读懂——审清——找准——答全”是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好方法,考生不妨一试。

上一篇:浅谈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程下一篇:求实英语课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