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历年常见失误

2024-06-12

高考作文历年常见失误(共10篇)

高考作文历年常见失误 篇1

近年高考作文常见失误总结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存在的失误,大体上说可以归纳为七个“不”:

一、审题不准。

不少考生误以为话题作文题目宽泛,写作时也可以不着边际,于是不用心审题,随便立意,其结果偏离话题。2002年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为数不少的考生不认真审题,仅仅就协作、互惠、双赢等作发挥,严重偏离了题目要求。

2003年的话题包含了两方面意思,即感情与认知的关系,但是一些考生的作文里只有感情没有认知,或者是只有认知没有感情,忽略命题关系双方,片面地只写一方。2005年话题“铭记和忘记”是一组应当辨证理解的关系双方,而有些考生只写“铭记母亲给予自己的爱”等单方面的事情;有些考生平行罗列命题关系双方,没将二者有机结合,虽然也写了应该忘记什么、应该铭记什么,但是二者没有联系,也没有对题目进行深化和升华。

二、概念不清。

由于不明白话题中主要概念的内涵,随便用意思“差不多”的词语顶替,轻则偏离话题,重则另立话题。2006年福建高考作文话题之一是“留一点空白”,对于“空白”这个概念,可有的考生误作“后路”(给自己多留后路),有的考生误作“过失”(德国人反思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空白--给被侵略国造成的灾难),有的考生误作“荒废、虚度”(过去是那么荒唐,只给自己留下一片空白,一片没有颜色的天空),有的考生误作“明智”(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其结果“一着走错,满盘皆输”。还有一个话题是“戈多今天已经来了”,“戈多”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物,或者一种信念、一个理想、一种期待;可以是作者自我,也可以是他人他物;可以实指,也可以虚代……“戈多”作为人、物、理念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审美性、象征性、哲理性、多义性和宗教意味,侧重于指向精神家园的建设与人生理想的树立,弄不清“戈多”的寓意,自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三、材路不广。

学校生活单调,平时积累匮乏,临场作文选材捉襟见肘,只好选择自己同学的相关事例作为论据,或者在自己的家庭中选择事例作为论据。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是“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的意见”,有的考生写自己的同桌不听取语文老师的指导,语文考试不及格;写自己的母亲相信自己的教育方法获得了成功。这种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1

转来转去的论据,很难有较强的说服力,文章也显得幼稚。还有考生胡编一些幼儿化的故事来完成作文。另一种做法是套用时文以解决燃眉之急,把报刊杂志上与话题有关的故事复述一下,有的虽一时瞒过评卷老师,甚至得满分,但后来又往往被披露出来,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胡编乱造故事的,究其根源还是在于材路闭塞无从下笔。

四、立意不高。

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话题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有篇作文的基本观点是:一切没有绝对,意料之外的事很多,这在情理之中,我们应该对其有足够的准备,才能成功应对。这样立意相当肤浅,再加上在论述过程中,多是涉及“出人意料”的内容,很少提到“情理之中”,更没有谈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只能达到“基本符合题意”的要求(得31分)。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有的考生从“人要善于玩弄心计”的角度立意,评价薛宝钗是有能耐的“新新女性”,这种立意反映出了考生思想认识上的偏颇;有的考生羡慕冬妮娅的出身、曹操的权势,流露出庸俗的思想;有的考生大编特编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艳遇,趣味低俗,粗鄙不堪……由于思想格调不高,甚至错误,不合“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表达再通畅,也难以得到理想的分数。

五、扣题不紧。

有一种作文,从头写到尾没有出现话题、话题的关键词或与话题相近的表述,也就是说从没有点及话题,结果很影响成绩。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主意显露,紧扣话题,当然不必画蛇添足,故意点题。如果只是一般的文章,或者文意隐晦,还是需要扣题之笔的。事实上写得好的文章总是善于扣题的。还有一种作文是在每一段开头、结尾和中间都跟话题中的某个关键词扯上关系,但是把这些字眼抽掉之后,就完全是另一篇文章。表面看步步切题,其实一点也扣不住题。显然,光有扣题的技巧还不够,还需要从内容上扣住话题来写。不过相对而言扣题总比不扣来得好,因为它毕竟是合乎题意的外在表现。

六、文体不明。

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认识不够充分,片面求新,摈弃自己有可能写好的记叙文、议论文之类文体,去写散文、小小说、寓言故事等没有把握写好的文学形式,结果写出来的作文不伦不类,让人啼笑皆非。这与文体不限要采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没有矛盾,主要是提醒考生要量力而行,不切实际的文体“求新”往往适得其反。

七、书写不佳。

还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是作文的书写。字体太小、笔画太细、字迹太潦草,扫描到电脑根本看不清,据统计每30篇作文就有1至2篇几乎无法辨认,这又怎能得到好的成绩呢?平时要注意书写,争取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方便阅卷”,减少隐性失分。上面着重谈论近些年高考作文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应以此为鉴,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作文复习备考更具针对性,也更富有成效。

高考作文历年常见失误 篇2

高考作文命题虽然已经摸着石头过河好多年, 但在内容的设定和命题的视角诸方面的改革, 千呼万唤出不来, 内容仍有局限, 视野也不够开阔。

高考作文的题材和主题从政治挂帅到追逐社会热点到关注现实生活, 再到感悟人生、奢谈文化, 并未真正回归到写作本体上来。就高考作文命题的视野而言,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合作与竞争俱在, 和平与冲突共存, 但高考作文命题似乎只欣赏世外桃源般“诗意的生活”。近年来的命题意向可以说是舍质而取文, 避实而务虚, 只重感悟而不重思考, 只求人文而不顾法理, 只讲伦理道德而不问国计民生, 只谈个人修为而无关天下大势。

传统的话题大都是围绕伦理道德做文章, 虽然用心良苦, 但高考作文命题的终极目的, 应该是培养学生使用母语传情达意的能力, 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升学生人文关怀的境界。要在命题的内容、话题的立意等方面进一步拓宽思路,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自然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

由于现实环境的制约, 作文命题尚有许多雷区未能突破, 如2004年福建卷要求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写作:

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这些明星中, 为何只有死人 (霍金是未死的外国人) 和虚构的人?中国当代不也有许多很耀眼的“星”吗?哪怕歌星、影星、球星, 哪怕政星、商星、文星;就是窃国大贪星也未尝不可呀!

高考作文中涉及古代、寓言故事的比较多, 但涉及现实深层问题的比较少。若从语言表达和价值取向来说, 倒是与时代的特色相吻合, 尚华丽精致而不尚朴素质实, 尚虚灵高蹈而不尚自然真淳。

二、伪材料和伪命题

在提供材料的作文中, 有些材料 (如时兴的寓言故事) 要做文章中的引论, 有些材料 (如事实和数据) 要做文章中的论据, 因此提供和运用材料的前提, 就是要可靠, 要有信度。

我们不妨先看看2004年的几道高考作文题。

全国卷 (四) 所供材料是一位哲学家告诉一个富人“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 “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的原因。哲学家的意图显然是讽刺富人眼里只认得钱, 但他用的是诡辩术, 把“水银”这个概念偷换成了“白银”。试想, 哪个人在窗子里看到的不是别人?哪个人在镜子里看到的不是自己?一方面, 要求考生在作文中所举事例信而有征,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一方面, 所供的材料却常常是随手拈来, 或寓言、或故事, 连起码的生活逻辑都不顾, 遑论信度?如果考生运用所供材料, 并依此引出结论, 岂不大谬?

浙江卷的材料是关于某省人文科学素养低的问题。材料中的“某省”不知道是哪个省, 但推想得出来, 该省的经济发展相当超前, 恐怕不亚于浙江省。不知道这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达标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就算浙江省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高出该省一倍, 其达标比例也只占到15%。如果真是这样, 浙江的命题者要求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作, 岂不是和绝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也未必达标的浙江的考生为难吗?

湖北卷的材料是刘禹锡《昏镜词》小引中的故事, 讲“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的道理。刘禹锡的本意无非是借此寓言揭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有些人常常不愿意正视自身存在的缺点。而命题者却不问这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生活的逻辑, 当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如果真如刘禹锡所说, 人们干脆端一盆水来当镜子照就行了, 又何必挖空心思发明铜镜, 发明玻璃镜呢?让我们比较一下2005年的台湾作文题:

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镜子”。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 从“它”照见了容颜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戏局中, 从“它”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它”。试以“对镜”为题, 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

同样的题材, 人家一句“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它’”, 就非常真实、客观地道出了某些人的社会心理。

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命题材料还很多, 如2002年卷登山者救人的故事。如果按照生活的常识, 在命题者虚构的困境中, 俩人都活着走出雪地, 只是浪漫的幻想。在暴风雪中, 既然“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 怎么还有闲心扒开雪地去看脚下碰到的“一个僵硬的东西”?还要“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 “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而且救醒后还能“搀扶着走出雪地”?

命题者自己拿一些虚假的东西糊弄人, 却好意思要求考生的写作“感情真挚”!

命题闭门造车, 自然有违生活的逻辑;若认葫芦为瓢, 缺乏的就是起码的常识。不妨再看看2005年江苏卷话题“凤头、猪肚、豹尾”的导语:

我们常用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 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 中间要充实丰富, 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固然如此, 仔细想想, 小到生活、学习, 大到事业、人生, 又何尝不该这样呢?

“凤头、猪肚、豹尾”实为古人对一种写作模式的经验总结, 未必全面、准确。单说这作文的开头, 既可是暴风骤雨式的先声夺人, 也可是和风细雨式的娓娓道来;既可单刀直入, 也可曲径通幽;华贵如凤头凰头者可以, 本色如鸡头狗头、奇谲如牛头马面者也未尝不可, 怎会“固然如此”?如果“大到事业、人生”的开头, 则承袭祖上的阴功者有之, 白手起家者有之, 一帆风顺者有之, 历尽坎坷者有之, 暴发者也有之……“何尝不该这样”之说未免武断。命题如此, 岂不率尔!

三、命题显失公平

任何命题形式的高考作文,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扫除写作障碍。对问题的思考要求有深度, 有难度, 这无可厚非;但对知识的要求就不能过高, 应该具备常识性、普泛性, 不论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 男生还是女生, 甚至“优等生”还是“差等生”, 都能有话可说, 这是写作的前提。

1998年的全国卷高考题目是从“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中选择其一。语文阅卷老师大都遇到过写了父母双亡的遭遇的作文, 其中不乏编造的痕迹。经历过磨难的考生, 写这种作文会有深刻的体会, 但对那些生活中没有经历过波折的考生, 就不公平。同时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点:主题先定。就第一个题目而言, 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品格追求, 面对困难和挫折, 你不能表现出你的柔弱, 你的无奈, 更不允许放弃或者逃避, 你只有“坚韧”, 别无选择。第二个题目“战胜脆弱”, 就立意来说, 你必须战胜脆弱;就结果来说, 你必须是战胜了脆弱, 不管事实是不是这样;就过程来说, 你必须是经过了一番“翻江倒海”的心理战, 最后终于战胜脆弱。结果是既定的, 需要填充的只是过程, 不编造又如何切题?考生除了个性、禀赋、学养等的不同, 在所熟悉的文体、擅长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语言风格诸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正如曹丕在评论建安七子之短长时说:“王粲长于辞赋, 徐干时有齐气……然于他文, 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 今之俊也。应4和而不壮, 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 然不能持论……”考试科目粗分为文、理二大类, 而大学的学习科目却很复杂, 将来走向工作岗位, 对写作的文体和其他要求更是三百六十行, 行行有别。就学生的天赋而言, 有长于形象思维者, 近几年的诗化命题正是投其所好;有长于理性思维者, 喜欢分析论证, 面对诗意化的命题, 就往往有些力不从心;还有缺乏创新思维而娴于应用文体者, 依近年来的命题走向, 只能无用武之地了。

学生应该关注社会重大事件, 写作当中可以自由联想;作为高考命题, 却要尽量回避。2008年高考前夕, 本人在作指导时, 就曾对学生断言, 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不会直接考, 但相关的题材应该注意到。因此, 笔者要求学生设计两篇作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和“感动”。遗憾的是, 全国第一卷的题材就是汶川大地震, 四川卷的话题是“坚强”。

这是不公平的, 考生和指导教师都在猜题押题, 绝大部分教师和考生都认为不会涉及汶川大地震, 可是就有好多人自信这样的题材不会考, 因此根本未曾宿构。这是严肃的高考, 还是考官与考生、导师之间的赌博?难道未曾写过的考生活该?

四、命题上的偏题怪题

2005年全国卷 (一) 的材料:

有一次, 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 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 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教授的回答的确有点出人意料;但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 才真正“出人意料”, 因为这实在不在我们的“情理之中”。从这则材料中首先能看到的话题应该是“秘诀”之类;何况, 这则材料对这个话题来说也并不典型。

2006年天津卷:

《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收录了一个新词——愿景, 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

很惭愧, 自以为学富六车, 居然没听说过“愿景”一词, 大概已经太落伍了;但问起学生, 问起同事, 同样没听说过。天津再时髦得可以, 想必考生中也难免有不少如我等孤陋寡闻者。好在对词义有个解释, 还不至于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该话题的立意角度肯定比开放的天津还要开放, 无论国家、社会, 还是集体、个人, 何者没有“愿景”?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道题不但不偏不怪, 还典型得很哪, 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不就在一遍又一遍地写“所向往的前景”吗?

2007年北京卷要求谈谈对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体会。这句古诗在清人方东树眼里是“卓然名句, 千载不朽”的, 但其中的美学意蕴、人生感悟, 专家学者说得清吗?我们的中学生能有多少“体会”?何况, 对古典文学 (诗词) 的欣赏能力, 课程标准也只作一般要求。对古典诗词作深入探究, 并具备较高的鉴赏能力, 不是一个中学生所必需的要求和必备的素养。这样的疑义, 只宜专家“相与析”, 不合考生“共欣赏”。

2007年安徽卷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最真实的妈妈, 最亲切的妈妈, 十八九岁的考生们却不得不乘着满目的春色, 洋溢着满脸的春光, 挎上一个小篮篮, 还应该“带着感动出发”去看自己的妈妈, 不知是否还要甜甜的歌声伴奏:“世上只有妈妈好……”什么叫扭捏作态, 这就是。

国外的作文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题目较长, 把内容主题明确地展现出来, 以免误解。而我们的作文题目字数很少, 顶多一个完全句, 如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常常只有一个句子成分, 如1977年内蒙古卷“在红旗下”;更多的情况是只有一个词或短语, 如2006年辽宁卷“肩膀”;而1977年浙江卷“路”、上海卷2003年“杂”和2004年“忙”、2005年北京卷“安”和江西卷“脸”、2006年安徽卷“读”等与科举制下的“一字题”有何区别?不难想象, 这些笼统而含糊的题目会引发多少歧义。历年来的作文考题始终没有摆脱八股考题的影响, 总习惯于以模棱两可费解难懂的考题来难为考生, 干扰了通过作文来考查考生写作能力的考试主导方向, 使考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在猜测题意上而不是写作本身。有些命题以图代题, 让考生看漫画写作文。文字材料尚且费解, 漫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歧义, 一幅漫画让三个人看, 恐怕会有三种理解。所以中国的考生在写作前要做的基本工作是猜测命题意图以便“扣题”。如此的考试, 已搞不清是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还是考查考生揣测题意 (考官命题意图) 的能力。

高考作文的命题技术不成熟, 导致猜题押题, 增加了应试的博弈性和不公平性。

参考文献

高考临场作文常见失误及其对策 篇3

笔者认为考生即使发现自己临场作文出现了失误,也要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乱了阵脚,而要想方设法地加以补救。否则过度紧张或惊慌,则会导致大脑一片空白,找不到对策而白白丧失良机。

下面,我们具体说说常见的临场作文失误与补救办法。

常见失误一:思维短路

有些考生也许是由于心理紧张,也许是由于平时阅读积累不够,在临场作文的时候,突然脑袋里面一片空白,一下子不知道用什么材料来写作文,无从下笔。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思维短路。

补救办法

无论如何,考场作文总得写。在这里,笔者教你几招,或许可以让你从“山穷水尽”之中走出来,寻找到“柳暗花明”的写作阳关道。

第一招:回忆自己平常最熟悉的生活素材特别是作文素材,多方挖掘。应该明确,一则事例可以证明的观点不是惟一的,而是多元的。当多方搜索也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时,不妨把以前用过的很熟悉的事例想一想,看看能否用在文章中。这样一来,我们也许可以从熟悉的生活素材中寻找到一个角度来写自己的文章。当然用这一方法,一定要注意详略的处理。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第二招:仔细翻阅手中的试卷,从中寻找和发现写作素材。当你搜索枯肠、苦思冥想而不得时,不妨把近在眼前的试卷翻一翻,或许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收獲。不仅试卷中的文言诗文可以用来做写作文的材料,还有现代文阅读材料或者是其他试题中的语句甚至一个词语都可以引起我们的联想,触发我们的写作灵感,从而打开我们的写作思路。当然,这一招是不得已而为之,在用的时候,一定要灵活处理材料,千万不要牵强附会。

第三招:回想学习过的课文,作文素材取之不竭。把课文中涉及的名人事例、名篇名句、典故诗词搜索一遍,一定会有切合作文题目的素材。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只要能合理利用,素材就会“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个时候我们的写作思路就会如泉水一样汩汩而流了。

常见失误二:离题偏题。

由于高度紧张或粗心大意等原因,“离题偏题”是考生在写考场作文时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也是最头痛的问题。而聪明的考生却能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发现“离题偏题”,及时纠正,从而使自己的考场作文获得高分。

补救办法

考试作文过程中,我们考生至少要进行两二次的“题旨”检查,发现“离胚偏题”,不要惊慌,要及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使行文最大限度的贴近题意。如是写了一两段就发现“离题偏题”,那就停下笔来冷静地审视已写的内容。如果这些内容在后面还有挽回的余地,就当机立断,利用有用部分努力向正确方向靠拢:如仔细审视后发现已写部分没有利用价值,就一定要大胆舍弃,忍痛割爱,重新开始。如是写完全文后,才发现文章“离题偏题”了,那也不必惊慌,我们也可以在文章结尾补写一两段甚至是一两句突出主旨强调主题的话,形成“逆挽”之势。这样,或许可以使文章显得奇峰突起、跌宕起伏、曲折有致,收到点铁成金、化拙为巧的效果。

常见失误三:中心不明

有些考生因为写作文时并没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也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笔下的文字完全是自己内心感受的客观表现,所以。文章往往出现以下现象:(1)主题游移不定,多个中心。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本身写作范围和“话题”就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有些考生或者是怕偏题,或者是思考不成熟、不深入。难以取舍,面面俱到。所以,造成文章多个意思,多个中心。(2)散乱无中心。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只要是与话题有关的内容,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补救办法

要使文章中心明确,必须注意:(1)明确中心。也就是做好审题立意的工作,由多个角度最终确定一个中心。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比较有深意,含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否则“意多乱文”。记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2)紧扣中心。选取的材料,表达的感情或观点,一定与中心密切相关。无关的话不说。反面的话为避免极端。也只能略说。如果发现材料不当,要寻找要与中心的共同点,用议论性的话(小观点)拉回来。(3)点明中心。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还要注意点题,既要点标题,也要点话题。此外,也可以在不同段落中,尽可能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来突出你要写的主旨。

常见失误四:用例不当

有的考生审题立意都正确,可得分却并不如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所使用的例子不当。考场作文用例不当常见的主要有两种情形:(一)引用的例子与主旨无关。这种情况无法挽救,只能舍弃:(二)引用的例子能体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但阐述不够明确,致使阅卷老师没有看出这个例子的用意。因为每一个素材都不可能只具有单一的用途,它在不同的情况下往往会表现不一样的主题,所以被判为用例不当是完全有可能的。

补救方法

要明示用意,就需要考生仔细分析所要引用的例子,分忻这个例子包含哪方面的意思,这些含义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起作用,你要用的是例子哪个角度的含义……这些信息,在行文过程中都要明确地表达出来。一般说来,用作论据的事例应注意占今结合、中外兼收,文理渗透——所有适合于说理范畴的,都可以作为撷取之例。这样的论据才具有代表性。

此外,还有些例子虽然具有某种意思,但是这种意思比较偏,或者说尚有争议,最好不要用,这就是所谓的谨慎出新。

常见失误五:结尾无力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文章结尾如果结不好的话,会让人觉得作者功力有限,虎头蛇尾,有时还会引起阅卷老师的怀疑_——开头写得不错,结尾怎么这么一般啊,会不会开头是从哪里抄的呢?这样,阅卷老师可能就会对你的整篇文章产生一定的误判。

其实,文章对于结尾的要求无非是:①能扣紧主题,照应开头及前文;②能深化或升华文章主旨,引入思考;③漂亮有力,发人深思,引人联想;④具有一定的回味余地。

补救方法

结尾首先要保证能再次强调文章主旨,要保证你的结尾与题目能形成照应,起码要在结构上显得完整,其次才是去追求优美、哲理、蕴义,及升华主旨、深化文章主题等作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同学们一是要积累一些有文采、富有哲理性的素材,比如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幽默典故等;二是要学会将积累的材料巧妙地使用,比如将诗词上下句(片)拆开,一句用在开头,一句用在结尾,形成天然的首尾呼应,或者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来表现,达到豹尾的效果。

常见失误六:时间掌握不当

平时考试训练,写作书写蛙约在千字左右,照理说屡次训练不应该出现作文不能按时成篇的现象。可实际情况诸如上述三种危机均可导致作文不能按时成篇,而一旦发现自己在时间掌握上的失误以后,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补救办法

(1)如果因审题、列提纲费时过多,眼看“慢工出细活”不能完文,就要抢时间,按照已拟就的提纲,采用粗线条成文,保证头、中、尾的完整性;(2)对不必要的内容要忍痛割爱;(3)如果因雕琢“凤头”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就要快刀斩乱麻,迅速调整布局,缩小“肚”的容量,力争安上尾巴,即使“鼠尾”也行,切不可为再塑“猪肚”而使文章不能成篇。

【相关链接】

题目出现在薄弱环节上怎么办?

高考作文历年常见失误 篇4

【失误作文】

分享是一种幸福

济宁考生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跟别人交换,那你还是拥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份快乐,与别人交换,那你就拥有两份快乐。?

——题记?

我们不过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但有时候改变人一生的,往往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仅仅是一声呵护,一种关怀,一点引导,一点分享。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正是给别人的生命里增添了一种色彩,犹如一片彩云散入人们心田,化成种子,生长出一棵茁壮的大树,树上的每一片叶子上都写着两个字“希望”。分享正是给人以希望,当你发现其神奇功效时,你就知道:快乐需要分享。也许分享后,你会有另外一种叫做“幸福”的收获。?

最好的朋友也许就是你最好的倾诉对象,同龄人也许有共同语言吧,对他们说自己的快乐与痛苦时,会畅所欲言,你会感慨,啊,有朋友真好!?

记得小时候,我很不听话,我总觉得我是一个倒霉的`孩子。我以为我在老师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坏孩子,但是,记得有一次,老师说我的作业写得非常好,还给我写了一个又大又红的“优”字,并且鼓励我说:“人生要靠自己去努力,但是,你必须拥有充足的自信,你对你自己都没有信心,那还何谈成功?要懂得与别人分享。”从那时起,我便把我的快乐与别人分享,当时我的感觉不仅仅是兴奋,并带有一丝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分享也许是解脱自己的一种方法,不愉快时,与别人分享可能对自己更好,青春时光很快就流逝,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坦的,但你要学会解脱自己,有快乐时同别人一起快乐。?

高考失误作文评析:传递 篇5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花开的意义时,我想,他也开始思考人生了。生命很绚丽,也很轻易枯萎,可又怎样传递自己青春的花香呢??

青春是一丛注定要历经风雨、注定要生气勃勃的植物。王蒙的《青春万岁》里就有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这样响亮地唱着:“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我们也只有感受青春的激情,享受青春花开的声音,才能将青春的花香传递。我们应该蜕去青涩,震动生命的力量,开出花朵。我们的生命无法承载太过轻飘的生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难以承受之轻》诠释着生命的重量,诠释着青春的花香。当西西弗斯无休无止地推着石头上山时,他用微笑去承受生活的循环往复的单调和沉重,传递着自己的青春花香;当贝多芬在两耳失聪后还奏响《欢乐颂》的时候,他用美丽的旋律表达对音乐的渴望,传递着自己的青春花香。?

“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海子的青春,也许有许多痛苦,但是海子从来不把痛苦留在世上,他写诗,他创作,他在酝酿自己的青春的花香:“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地/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泥土高溅/扑打面颊/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虽然海子的生命早早地随风而逝了,但谁能说他没有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把自己的青春的花香在世间相向流传呢??

青春之花盛开的时候就必然要承受凋落,唯有在花开的时候让生命有了意义,让享受有了目的,让生命也插上了羽翼,才能将青春之花香传递。?

名师点评:?

文章以“青春的花香”为立意点,来写青春的内涵,并且扣住了“唯有在花开的时候让生命有了意义,让享受有了目的,让生命也插上了羽翼,才能将青春之花香传递”这一立意,较好。语言也颇有文化味道,诗意化,但有堆砌套作的嫌疑。?

文章在构思布局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是立意不具体不明确,什么是“青春的花香”,它有什么具体的精神内涵,虽然也有一些事例,总是在似是而非中滑过,没有明确的阐释。?

二是结构不严谨紧凑,中间的具体论证缺乏系统的调度组织,假如按照用什么是“青春的花香”来阐释内涵,用为什么要传递揭示“青春的价值”,用怎么样传递来延伸“青春的长度”,这样再丰实内容就会浑然一体了。?

历年江苏高考作文 篇6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二、专家点评

典型的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多元化,可以使考生不至于无话可写,但要从小处入手,尽量选取一个角度,聚集才能写透彻。

本次作文的立意要注重对“车”的解读,从表面来看,“车”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是人类科技的进步的表现。但这样的立意可能会过于肤浅。我们要具体分析材料:1.见证发展与承载真情;2.观念变迁与人生哲理。可以说如果把车看作是实用性质的工具,那么可以立意为科技的进步;但如果要深入到内里层面,需要在“观念”的改变这一哲学思辨的层面思考,如果这样考虑,则可立意为观念改变世界固有的样子。但综合来看,其实本质上应当是人类的思维与观念推动世界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立意参考:

(1)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时化发展,可以结合核心价观富强这一角度,写一曲国家富强的赞歌。

(2)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可以从时下社会对“共享单车”的下反思辨谈共享理念。

2016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2015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文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以拒绝平庸为题,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中,好与坏,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沉淀为经典。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篇作文。请以“品味时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

1、角度自选;

2、立意自定;

高考作文历年常见失误 篇7

一、多则材料作文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如:

文题一: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洒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二: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过:“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回地方,我也是一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拨】

文题一中的第一则材料叙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清晨的公共汽车里人们没有笑容,它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笑容缺失现象”的一个缩影;材料二是转述澳洲—位记者对中国“笑容缺失现象”的大惑不解,更深一层,是对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排它式地暗示;材料三是说“笑容缺失现象”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探讨。由此可见,三则材料的聚焦点是我国“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并且,这里的“笑容”专指微笑,折射了公众普遍存在的在公共交往中对自己封闭和对他人冷漠的心态。

在文题二中,马玉祥与拿破仑的话其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在提炼观点时,关键在于分析其统一点。“要做一个好兵”有没有合理点?“想当元帅”是否有合理的地方?想当元帅是否排斥做一个好兵?两者有无相通的地方?相通的地方又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想通了,那么提炼出的观点也就可能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

【失误回放】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种情况往往是片面孤立地理解材料,只是就某则材料或材料中的某个点展开论述,而忽视了各材料间的联系,缺少对于多则材料的整体把握。例如,上文第一题有学生脱离了“微笑”的具体语境,忽略了这种微笑是在公共场合的微笑而非职业微笑,是在优美环境里缺失的微笑而非在其它情境下缺失的微笑,因此,没有深入挖掘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人们的何种心态。

(2)目光短浅,浅尝辄止

这种情况往往是只看到材料的表面现象,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意识到材料间潜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例如,上文第二题有学生或仅扣住“想做一个好兵”来谈“人生的正确定位”,或仅扣住“想当元帅”来谈“勇于争先,实现人生价值”,却没有想到两则材料的相通之处——自我定位,自我价值的认知。

【应对措施】

多则材料作文概括的讲,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互补关系,即对同一问题作相同层面的描绘、阐述。一类是矛盾对立关系,即对同一问题提供两组相反的事例。审题时,不能只取一则材料而置另一则材料于不顾,要逐则分析,找出这几则材料的内在联系点,依此立意。这样的审题立意才会全面、深刻、辩证。

二、单则材料作文

1.寓言故事类

提供一则寓言或寄寓隐含某些哲理的寓意性材料,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展开议论。这类材料作文乍一看给考生提供的发挥余地很大,实际上审题立意的难度较大,一旦审题出了问题则会全盘皆输。如:

天太冷,小鸟被冻僵了,于是它飞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好温暖,渐渐苏醒过来。它温暖而快活地躺着,不久开始唱起歌来。一只路过的猫听到歌声,便走过去看个究竟。循着歌声,猫很快发现了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

请认真阅读上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点拨】

这是一则寓言类的材料。寓言故事中的三个主体非常明晰:小鸟,牛,猫。三者各自的情节故事是这样的:

小鸟——被冻僵了,因一堆牛粪而复苏;苏醒过来,温暖而快活地躺着,唱起歌来,被猫发现并吃掉。

牛——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身上,使之复苏。

猫——循着歌声,发现了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

从牛和猫的角度不是太好立意,可从小鸟的角度立意。小鸟被冻僵了,因一堆牛粪而复苏,据此可立意:并不是每一个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都是你的敌人。甚至可以联系现实引申“辱骂与打击有时也是一种爱护”。

小鸟苏醒过来,温暖而快活地躺着,唱起歌来,被猫发现并吃掉,据此可立意:不可缺乏忧患意识,一得意便忘形。

【失误回放】

(1)舍本逐末,误解寓意

没有立足于对关键语句、重要细节的品味,而是抓住次要信息,据此立意,偏离了材料的中心。例如,有学生仅仅依据“猫循着歌声,发现小鸟,将其吃掉”这一情节,大谈特谈猫的狡猾,谈人的防范心。

(2)瞻前不顾后,偏离题旨

找准了关键语句、重要细节,却没有整体把握,而只是孤立的片面的解读,曲解了材料透露出的重要信息。例如,有学生依据“苏醒过来,温暖而快活地躺着,在牛粪中唱起歌来”,竟然得出“不能满足现状”、“人生要有追求”等立意。

(3)偷换概念,曲解寓意

没能严格的依据材料概括信息,而是加入了自己先入为主的一些判断、认识,因此,据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偏离材料旨意的。例如,依据“牛救了被冻僵的小鸟”,得出“无心的举动也可能会惠及他人”的立意。

【应对措施】

找出寓言故事中的不同主体,并严格依据材料概括出不同主体的故事情节,依据概括出的信息,瞻前顾后,整体把握,选择最适合立意的角度。

2.诗歌类

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诗歌材料本身的解读。冷静品读,仔细体味,悟出诗的意蕴,把握住诗的主旨,才能确定写作的重心。如: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但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的苍白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点拨】

这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小诗,作者抓住露珠这个意象来观照和反映人生,次要的意象是枫叶和荷花。

从露珠的角度来看,居枫叶之上则喜,居荷叶之上则悲,由此及彼,我们可以联想到有人处顺境洋洋自得,处逆境则委靡不振,据此可以“如何正确面对境遇”、“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为题展开。

从叶和花的角度来看,枫叶的颜色为红色,荷花的颜色为白色,不同的背景使相同的主体呈现不同的状态,由此,似乎也可以从“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思想、品性,环境影响人的成长”、“环境改变人生(包括写家庭教育、社会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可以)”、“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等方面立意……

【失误回放】

(1)另起炉灶,抛开材料

完全抛开小诗来立意,如谈“母爱”、“孝心无限”……

(2)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审题不够全面,例如:只讲“眼泪”,与枫叶、荷花、露珠完全脱离;只着眼于露珠或枫叶、荷花;寻找真正的枫叶(荷花、露珠);社会的发展变化。

(3)笼统含混,泛泛而谈

例如,只是看到了“露珠”在“枫叶”和“荷花”上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据此立意“人生具有两面性”、“选择人生”,却没有深入探究造成“露珠”不同状态的原因——“枫叶”和“荷花”(环境)的影响,因此也偏离了题旨。

【应对措施】

诗歌的解读方法,不好一概而论。有的可以抓住不同主体,类同于寓言故事类作文材料的解读;有的要分层,分析各层间的关系;有的要抓住关键句子,反复品味。要真正抓住诗的主旨,准确立意,关键还在一个“活”字。

当然,以上只是新材料作文的常见类别,不能涵盖所有类型。就审题立意的失误原因而言,各种类别的作文题目仍需具体分析,应对措施不可一概而论。唯有将各种审题立意方法融会贯通,才能走上准确审题立意的康庄大道。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 篇8

人生在世,就是对事物的探知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阻碍――“外六根,内六尘,中六识”,也就是感情的亲疏冷热,它是人性在外表联系中的体现,但更是人类在探知道路上的拦路虎。对于一个人的感情如何,和他的关系如何,蒙敝了事物本身的特质,也影响了是非曲直的判断。在中国的谚语里,就有“爱屋及乌”的说法,爱一座屋子,连屋子上的乌鸦也爱,也许,这体现了很深的感情,但倘若屋子是坏的,乌鸦是报丧的呢?这里,作者对屋子的感情,影响了他对乌鸦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方式便是不明智的。

“六亲不认”是对不顾亲情的忘情的人的斥责,但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中国这个人性味太浓的社会里,我们正需要的是这种“六亲不认”的大义凛然。这里所说的六亲不认,并非是指不顾情,而是指在干事业,做工作时不能太顾及亲情、友情等感情,过多的顾忌,会蒙敝人的双眼,搅乱人的视听,混淆人判断曲直的标准。人类要在探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就要绕过这个阻碍,保持澄明的心灵。唐太宗任人惟贤虚心讷谏,才有了一代贤臣魏征,他敢于直谏、死谏,唐太宗多次和他争执不下,几次恨不得处决他,但太宗认识到魏征的直率原则之贵,并未因为自己的喜好影响了国事处理,最终造就了“开元盛世”。这正应证了韩非子所提出的观点,同时也说明了对事物正确的认知,不能受到感情亲疏的影响。

其实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艺术。我们泡茶的时候,第一泡淡洌,第二泡沉香,第三泡甘醇,为什么第三泡时才最爽口宜人?那是因为前两泡冲击了茶叶上的蜡质与灰尘,第三泡才泡出茶叶的真醇之味,香味才更浓郁。我们探知亦如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逐渐抛下认知的阻碍,用澄静清明的心智,抛下感情亲疏的羁绊,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路,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

历年高考零分作文 篇9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而为人,养尊处优》。

《神童诗》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古圣先贤指点、激励后生小子勤勉治学求取功名的谆谆之言。读书使我快乐,读书使我充实,读书使我睿智。我沉浸在读书的世界而不能自拔。在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征途,我披荆斩棘,我奋勇前行。因为我知道:学习也是劳动,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我孜孜不倦的劳动,必将在今天高考的考场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同学们,有一种错误理论我今天必须给大家指出来,它就是:劳动不分贵贱,劳动者是平等的。作为人,劳动者是平等的。但是作为劳动,则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上》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天然是有区别的,不承认这一点是不行的。马克思把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并且指出: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由于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同,从而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一小时复杂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可以是一小时简单劳动形成价值的若干倍。

因此,那些指责我们中学生不爱劳动的可以闭嘴了。我们不仅在劳动,而且在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复杂劳动。

人猿相揖别,区别在于人的智商的进化。实验证明,猴子大猩猩之类的,只会做一些简单的重复的机械的劳动,只有人类才会完成高智商的脑力劳动。

人类的进步,总是体现在不断告别高强度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农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告别食不裏腹颠沛流离的狩猎文明。同时,耕牛骡马和犁铧等劳动工具的出现,进一步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工业文明的出现,机器代替了人,把文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成为一种趋势,扫地机器人、快递机器人、家务机器人必将大量出现,从而再进一步取代人的繁重体力劳动。

从社会的发展的规律看,人类自身不断地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是一条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同学们可能不相信,通过研究,我发现:懒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生来不是为了辛苦劳作的。几乎每一次的人类发明,都是为了解放人的双手。田间劳作太辛苦了,于是有了耕牛和犁铧;手工劳作太辛苦了,于是有了蒸气机推动下的机器大生产;洗碗扫地太琐碎,于是有了洗碗机扫地机等智能机器。

老师同学们,演讲到这里,我想我的结论已经很明确了:生而为人,就是为了养尊处优,就是为了追求优渥的生活条件。

下面我想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这句话就是———

不劳动一时爽,一直不劳动会一直爽!

高考作文素材:历年作文素材 篇10

2010年高考作文素材:历年作文素材28例2011-01-29 16:39历年高考作文素材的选择十分重要,作文素材的优略选择决定了素材作文是否是好坏文章的判断,因而下面为大家提供了作文常需要的素材。

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信念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信念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友谊揩干的。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友谊的清风灌满征帆。友谊不是感情的投资,它不需要股息和分红。(友谊可以换其他词语)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毅力。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扇动的翅膀。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划线处可以换其他词语)

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快乐=物质/欲望。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快乐方程式。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大,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话“知足常乐”。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物质消费有限,而欲望无穷大,将会怎样呢?路瓦栽夫人有那么多“梦想”,又有那么多“陶醉”,她怎么能不痛苦、伤心呢?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让他各自用上帝给他的声音。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爱,有的.时候不需要山盟海誓的承诺,但她一定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与问候;爱,有的时候不需要梁祝化蝶的悲壮,但她一定需要心有灵犀的默契与投合;爱,有的时候不需要雄飞雌从的追随,但她一定需要相濡以沫的支持与理解。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即使青春是一枝娇艳的花,但我明白,一枝独放永远不是春天,春天该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青春是一株大地伟岸的树,但我明白,一株独秀永远不是挺拔,成行成排的林木,才是遮风挡沙的绿色长城。即使青春是一叶大海孤高的帆,但我明白,一叶孤帆很难远航,千帆竞发才是大海的壮观。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淡,只收藏精彩。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她都不会在你背后留有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从头再来,她绝不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

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的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的翻飞盘旋,执著的寻求。

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

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秘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的天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经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黄金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漏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梨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

春蚕死去了,但留下了华贵丝绸;蝴蝶死去了,但留下了漂亮的衣裳;画眉飞去了,但留下了美妙的歌声;花朵凋谢了,但留下了缕缕幽香;蜡烛燃尽了,但留下一片光明;雷雨过去了,但留下了七彩霓虹。

《太阳每天都不辞劳苦地升起》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

宽容,是一种豁达,是比海洋和天空更为博大的胸襟,是宽广和宽厚的叠加,延续和升华。宽容有度,宽容无价,宽以待人,这是人生处世的基本法则。

★ 全国卷历年高考作文

★ 高考作文素材:历年作文素材

★ 历年高考作文真题及:早

★ 高考作文格式

★ 高考作文范文

★ 历年四级作文范文

★ 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 历年高考命题作文

★ 高中英语历年作文

上一篇:六一的周记150字下一篇:幼儿园老师三八妇女节活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