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

2024-09-08

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精选12篇)

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 篇1

古典诗歌鉴赏除了掌握一些常规的鉴赏方法之外,还应该掌握一些特殊的鉴赏技巧。教师可以在诗歌鉴赏实践阶段尝试使用,使用得好,自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一、把握词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鉴赏时一定要详加分辨。

例如: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已老,莺正年轻。梅子熟了,果肉鲜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二、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语序的颠倒是古人创作诗歌时为了氤氲的和谐,有意实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在解读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特点。

1. 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 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 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 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2)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 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以上这些特殊的鉴赏技巧有必要提醒学生重视并尝试使用。

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 篇2

古诗词的欣赏,对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一、反复颂读,品出诗味

读是理解诗歌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诵读放在首位, 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融视听于一体,增强学生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观的情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突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内”。诗歌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读出诗味来。

二、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情思表现为具体的景观。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和熏陶中唤起大脑的形象思维。

这样,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出现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在体会意境中,学生就能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于“意境”是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世界,因此,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而言,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藤枝是那么干枯,树干是那么苍老,停在枯枝上的乌鸦是那么昏暗,在这个萧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然而,寂寞荒凉的古道、寒冷透骨的西风、疲惫不堪且瘦弱无助的老马将把游子载向何方?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徐徐落下,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冷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如何不令人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实”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 品析语言即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抓住“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的言外意、话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领会。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论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技巧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典诗词 鉴赏技巧

在古典诗词鉴赏方面,外国的专家曾说过,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施加给学生,逼迫学生顺着自己的赏析思路走,而是应该鼓励启发学生们去打开自己的大脑,寻找自己的鉴赏思路。中国是是诗的国度,从人人皆知的《诗经》、屈原的《楚辞》到唐诗三百首等等都诠释着中国古诗文化的光辉灿烂。目前,我国已经将古典诗词的鉴赏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中,因此,我们不但要去感受体会古典诗词所特有的意蕴美、语言美,而且还要学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应对考试和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是对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的鉴赏技巧的一些总结。

1中国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但现在的学生没有处在诗人的环境中,因此他们无法体味和把握诗词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准确理解诗词,那么老师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将学生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分类,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参考,还可以使他们迅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气势磅礴,言辞优美;二是对人生的感慨,如离愁别绪、人世间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的概叹;三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满腔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懑。

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诗人的感情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人所处时代来入手,详细了解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特点以及诗人的状况,这样能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我们需要进入诗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这些都是诗人通过事物来抒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能抓住这些物象也能帮我们进入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时,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将以上两个方法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慢慢积累诗词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了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后,他们就能准确的对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了。现将中国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总结如下:第一种是正与反的对比,例如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腐败与清廉的对比,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的对比等,作者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来表达这首诗词的思想,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种是诗人常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来彰显社会的某种风气,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主张或观点;第三种是将虚实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比方说在一首绝句中,作者可能前两句写的是实际的景象,而后两句作者可能会发出一些议论,这些议论就为虚,告诉人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种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被我们捕捉,也更容易使我们靠近这些大师级人物来感触他们的境界;第五种是借助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诗词中,任何一句描写景色的诗句,其实都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他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雄心壮志,再如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借描写黄鹤楼的景色来抒发人去楼空的凄凉之情。

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话,这将会给予他们极大帮助,能够使他们很快地理清鉴赏思路,看懂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3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那么我们对其的鉴赏就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2]蒋永胜.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浅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上,2011,6.

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 篇4

一.看题目, 判断诗歌题材、情感

1.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歌题材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诗歌题材大致有这几类:山水田园诗、咏怀诗、怀古诗、咏物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边塞诗等。每一种题材的诗歌所涉及到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意象等各有其特点。因此, 只要我们能够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 也就能够找出该诗歌题材所对应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内容。如何才能快速判断出诗歌的题材呢?从诗题出发是最好的方法, 如:

春日秦国怀古 (2011.新课标卷)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在这首诗歌题目中, “怀古”两个字直接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古诗。这一诗歌题材通常有以下特点:结构方面一般是写作者到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内容方面多涉及到国家、统治者、古地、古人等;情感方面多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之情, 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个人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 揭露统治者的奢侈、昏庸和腐朽。怀古诗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通常采用寓情于景, 乐景写哀情, 哀景写哀情等手法。常用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故等。通读全诗, 我们不难发现, 诗人通过对秦国古地今天的破败之景的描绘抒发了对秦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每一年的诗歌鉴赏题, 有很多是可以从诗题判断出来的。《野菊》 (2012.天津卷) ———咏物诗, 《蝶恋花·出塞》 (2011.浙江卷) ———边塞诗,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七十九) (2010.山东卷) ———咏怀诗, 《送魏二》 (2010·江苏卷) ———送别诗, 《春日忆李白》 (2011.江苏卷) ———思乡怀人诗。

2.有的诗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

南朝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出“诗以言志”一说。写诗是为了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因此, 我们把握住诗歌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就基本读懂了诗歌。从诗题出发我们通常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捕捉到诗人的情感, 如:

思远人 (2012.新课标卷)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问: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从诗题“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 因思念而想到要研墨写信, 情到伤心处便落下眼泪。泪水打湿了红笺。

又如《最爱东山晴后雪》 (2012.安徽卷) , 诗题中“最爱”直接表明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悦之情;《怀天经、智老, 因访之》 (2011.四川卷) , 诗题中的“怀”字, 一语道破了诗人对朋友间友谊的珍视。

二.从常见诗歌意象判断题材、情感

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熟记并掌握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是高考的必备。如, 《度破讷沙》 (其二) (2012.湖南卷) 第一问:从题材来看, 这首诗属于什么诗?这首诗有雁、铁衣两个重要意象, 雁, 思乡之意;铁衣, 战场上特有事物, 暗含军旅生活的艰辛。由这两个意象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吴松道中二首》 (其二) (2012.山东卷) 第二问: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孤, 孤独之意。舟, 水上交通工具, 没有定所。结合诗句中的雁、霜月、枫桥等意象, 我们可以判断出“孤舟”有漂泊、流浪、思乡、孤寂之意。

《野菊》 (2012.天津卷)

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问: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菊花, 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向, 象征高洁与孤高。陶渊明对菊花情有独钟, 如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菊花是远离世俗繁杂的高洁之物的象征, 与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心境相契合。李清照也喜欢以菊花入诗,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借用菊花表达了对赵明诚的思念与孤寂之情。

对菊花这一意象有初步了解后, 再来解读这首诗就显得轻松许多。山野中的菊花, 花色清淡, 香气清馨, 有人观赏与否, 它依旧灿烂的绽放着美丽的花朵。尾联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意在表现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情趣。甚至有的诗歌鉴赏题是直接考查某个意向的, 如:

江城子 (2012.江西卷)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 泪难收。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 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问: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杨柳”“飞絮”两个事物均为暮春景物, 有凋谢、逝去之意, “杨柳”多在送别诗中出现, 有依依惜别之意;“飞絮”随风而逝, 有离别与漂泊之意。

三.寻找诗眼

古人作诗, 喜设诗眼, 善设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是诗眼,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过处, 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流露出作者奉诏回京的喜悦之情;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形象的表现了春天到来时杏花争相开放的热闹情景, 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通过这一“闹”字表现出来;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通过对月亮、清霜、江枫、渔火、钟声等凄凉与萧瑟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幽寂凄凉的氛围, “愁”字是该诗的“诗眼”, 为全诗定下了忧愁的感情基调。

诗眼何在?诗眼主要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具体位置经常出现在标题或首联中。如《最爱东山晴后雪》 (安徽卷.2012) , 诗题中的“爱”字便是诗眼, 流露出作者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 再如:

怀天经、智老, 因访之 (2011年.四川卷)

今年二月冻初融, 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 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 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 纶巾鹤氅试春风。

问: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标题中的“怀”字便是诗眼, 有怀念之意, 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可知诗人形象情趣高雅, 珍视友情, 风流飘逸。

四.关注注释

在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部分, 经常会给出注释, 所给注释往往对诗歌的解读有帮助作用。如:

咏素蝶诗 (2010年.全国卷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此题考查的是诗人借咏素蝶来抒发何种情感。由注释中“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等信息, 可知诗人怀才不遇, 尾联“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与向往。通过对注释和尾联的解读, 我们可知诗人在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技巧, 对素蝶的歌咏意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及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再如:

雨雪曲 (2010年.陕西卷)

雨雪隔榆溪, 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 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 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 苍苍别路迷。

注: (1) 江总 (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 字总持, 济阳考城 (今河南兰考) 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2) 榆溪:指边塞。 (3) 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问: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从注释中“榆溪:指边塞。”这一信息, 我们就能判断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再结合结尾句“漫漫愁云起, 苍苍别路迷”就能判断出此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又因难以回到家乡而增添了不少的忧愁。

语文古诗词的鉴赏答题技巧 篇5

诗歌鉴赏的题型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

1 知人论世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作品常常会渗透作者的经历以及思想感情。所以欣赏诗歌之前,首先要对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就拿赏读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来说,一个是经历盛唐的辉煌,一个是目睹了唐朝由盛而衰。这两种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富有不同情感气质的诗人:豪放飘逸、浪漫不羁的李白,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杜甫。

2 了解诗歌的各种题材

古典诗词的题材,往往能或隐或现的揭示诗歌的内容,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题材上诗歌主要可以分为:

2.1 写景抒情的田园诗歌。代表人物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这类诗歌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2.2 怀古咏史诗歌。这类诗歌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杜牧的《泊秦淮》,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3 托物言志诗歌。刘熙载在《艺概》中曾说过“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这类诗歌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2.4 羁旅行役诗。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都是此类诗歌。

2.5 闺怨诗歌。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如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属于此类。

3 熟悉诗歌的意象,了解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出现在诗歌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在诗歌赏析中,应该首先并及时抓住诗歌的意象,品读其中的特征以及所寄予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诗词当中的意境。诗歌具体的意象有很多,如花草类,景观类,乐器类等等。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常用含蓄,简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就在这里。欣赏诗歌要充分而合理的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深入诗人所描摹的意境。

4 答题紧扣诗歌内容解题

必须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风格和思想内容。

4.1 语言的考查。如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这些问题都是整首诗而言,因此可以记住一些常用的描摹术语,如: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凝练简洁,绚丽多彩;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通过结合具体诗歌,能更深刻的了解。例: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2 形象分析考查。形象分析就是对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进行赏析。并能将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如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什么意境。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请回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答: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4.3 评价写作技巧、风格和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型必须弄清诗歌的写作手法,首先,应该掌握修辞赏析法。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一些修辞的运用,来领会诗人含蓄的情感。其次,了解诗歌多种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等。

浅谈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篇6

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种类繁多,角度多样,我们应依据实例认真归纳分类,以便熟练掌握。

一、熟知常见类型,熟记常用术语

表达技巧包含四类,有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其中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衬托、对比、用典、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抑扬结合、象征等;修辞手法常考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比拟、对比、借代、双关、对偶等;描写手法主要考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中的渲染和烘托等;抒情方式常见的有: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等。其中,有些表现手法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衬托、对比、用典、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也属于抒情方式。

关于如何分辨它们,要求我们必须熟知其内涵,还得多分析感悟相应实例,才能真正铭记于心,灵活运用。

二、密切联系课文,引入源头活水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不少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刘禹锡《石头城》中的“借古讽今”,杜甫《登高》中的情景交融,辛弃疾《清平乐》中的“白描” 等,不一而足。

当然,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钩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桂枝香 金陵怀古》等篇目,都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春夜喜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运用了虚实结合。也可以从课内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采用了这种手法,这样就可以取得“小投入”而“大产值”的效果。

三、立足诗词整体,联系思想内容

有些古诗词考查题目虽然在具体语句上进行探究,但局部分析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特别要明白的是,表达技巧只是形式上的讲究,只有全面把握诗歌主旨,才能更好地体会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例一: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逐臣:是被放逐之臣,这里指贾谊因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步)本诗采用了“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第二步)先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调回贾谊,虔诚求教,后笔锋一转,点出汉文帝垂询的内容。(第三步)诗由赞叹化为慨叹,由歌颂化为讽刺,表达了诗人对汉文帝的讽刺,对贾生的同情。

四、申清题目要求,寻求答题启示

前面说过,表达技巧丰富多彩,设题角度五花八门,因此必须从题目中寻求答题的切入口,以免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有的题目,“小角度”设题,“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中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必须从哪个角度鉴赏,答题时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表达技巧只是,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做出分析说明即可。

例二: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先明确诗歌哪里运用了比喻修辞,因为诗歌题目是“未展芭蕉”,而诗句中并没有出现芭蕉这一意象,由此可知诗句中的“烛”“蜡”“芳心”“书札”就是“芭蕉”的喻体。回答其意蘊及表达效果是需要结合有关诗句,并紧扣比喻修辞的特点。

答案:把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比喻非常新颖,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冷”“绿”,“冷”使人感到那仅仅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以美丽的联想。

五、善于比较分析,辨清相近手法

在实际阅读鉴赏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烘托与衬托”、“对比与衬托”、“比拟与比喻、拟人”含混不清,要想辨清,首先得牢记对它们的定义,其次要总结出它们的区别,第三要通过实际例子找准强化这种印象。关于对它们的定义,这里简略不提,主要来谈谈它们的区别。

(1)烘托与衬托的区别。①烘托指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现的事物写出来,即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叫烘托,在相应句子中,它只写前一事物,而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②用作烘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关的,而用作衬托的次要事物与主要事物是相似或相反的。

(2)对比与反衬。反衬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与被衬托的事物,最终要突出的是被衬托的一方,两个事物有主次之分,如以小衬大,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喜衬悲,以丑衬美,以误衬对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就运用了反衬,以“蝉噪”“鸟鸣”突出环境的幽静。在对比中,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

(3)比拟与比喻、拟人的区别。学生们对比喻与拟人还是清楚的,判断一个句子是否运用了比喻,只要看是否能找出本体和喻体;而拟人则是要看句子中是否把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或语言动作等赋予了无生命或非人类的生物。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解答技巧 篇7

一.读懂

我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是人类语言的结晶, 它语言凝炼, 意蕴深远, 语言结构独特, 考生阅读的难度大, 如果连诗词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 要想解答鉴赏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 赏析先得读懂。

1.读标题, 明确诗歌的类型, 确定赏析的方向。

诗歌的题材不同, 其表现方法就不同, 表现方法不同, 赏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赏析前要先明确诗歌的类型, 以确定赏析的方向。诗歌从题材的角度看, 主要有写景、咏物、怀古三类, 这三类诗词的表现特点各异:写景诗借景抒情, 咏物诗托物言志, 怀古诗借古讽今。诗词的标题往往就能显示出诗歌的题材类型。《秋夜》 (2004年福建卷) , 《登金陵凤凰台》 (2008年江苏卷) , 《水芙蓉》《窗前木芙蓉》 (2008年广东卷) , 《题李世南画扇》 (2008年宁夏卷) , 这些题目显示的诗歌类型很清楚, 它们分别是写景、怀古、咏物、题画 (题画诗多为写景诗) 诗。

2.读作者, 读诗人的经历、思想倾向及其诗歌风格, 读诗作的时代背景。

“诗言志”, 言诗人之“志”;“歌诗合为时而作”, 作时代之“诗”。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兮”、“扈”、“汩”、“侘傺”等楚方言, 他的每首诗几乎都是以楚声谱写出的“地方戏”;李白性格豪迈率真, 感情奔放, 思维活跃, 他的诗歌显示出了豪放飘逸清新明朗的风格, 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杜甫一生布衣, 又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时代, 开元盛世、玄宗征边、安史之乱等重要历史阶段和事件无不在他的诗歌中显现, 透过他的诗可以探究到唐的兴衰史, 其诗不愧为“诗史”;陆游一生积极投身于抗金复国的洪流之中, 至老“尚思为国戍轮台”, 临终还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旋律。

诗的“志”、诗的“格”、诗的“言”, 诗的“风”都不是一律的, 诗意会因人、因时、因境而异, 读诗就得要先读诗人, 读诗时, 读诗境, 而后才能悟诗意。

3.读诗句, 把握基本内容, 感悟思想情感, 弄清主要写法。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 在前两“读”的基础上要逐句读诗词, 整体理解其意。古诗词讲究格律, 每一种体式一般都有句数、句式、字数、平仄、押韵、对仗以及用字用词等方面的限制, 加之它语言凝练含蓄, 读诗句特别要注意其几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 “绿”性一变, 静态的绿色转换成了在春风吹拂下, 万草始生, 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视觉形象, 诗的感染力大增;语序颠倒,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将词序调整为“望中犹记, 四十三年, 扬州路烽火”词意就贯通明白了;词语省略,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补上省略的应为“ (漫天) 黄沙 (中) (我) (身经) 百战 (磨) 穿 (了) 金 (铠) 甲, (如果) 不破楼兰 (我) 终不还 (乡) ”, 语句连贯完整后, 诗意也好理解了。

掌握古诗词的这些表达规律,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将诗词拟成散文, 把握诗词的整体内容, 就能吃透诗意, 弄清主要写法。

二.审清

高考诗歌鉴赏题命制的角度多:情节内容, 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词语练字;单角度鉴赏, 多角度鉴赏;单项赏析, 对比赏析;一项一问, 多项多问。解答前应审清题意, 理解命题意图, 明确答题方向和条项。

“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007年江苏高考卷) 。

这个题目是就规定的两句进行赏析。两个问题, 前一个问思想感情, 后一个问表现手法, “哪种”是要求考生回答出一种手法。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从归隐角度看, 这首元散曲 (吴西逸《[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008年四川高考卷) 。

这个题目是就诗歌具体内容的角度命制的, 特别强调的“归隐”是解答的中心。题目考查的是情节内容的赏析。

鉴赏的类别要求不同, 解答的角度和方法就不同, 考生要把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看清楚, 题目千差万异, 要求各有侧重, 审不清, 解答就会出差错。

三.找准

古诗词鉴赏的角度很多, 要能准确完整地解答其题目, 必须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 找准鉴赏点和答题的对应点并以此作为解答的依据。有的题目说得很清楚是就某一个字、某一句话、某一联、某一片, 还是整首诗词的哪个方面的赏析;有的却没有言明, 要考生根据题干的提示到具体的诗词中去找出赏析点。

黄氏延绿轩高启

葱葱溪树暗, 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 一时放春入。

[注]芜, 丛生的草。

(1)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007年天津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要求赏析的点说得非常清楚, 前一个是两个叠词, 后一个是一个诗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可以在诗中直接找出赏析点, 然后结合诗中的对应点以及全诗进行分析, 这两个题目的解答要点就清楚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 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2008年辽宁高考卷)

这个题目是要求对“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结合的方面作分析, 题干中并没有言明什么景 (赏析点) , 要解答这个题目, 先得找出曲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 然后再理清顺序和分辨动景和静景进行赏析。曲中描写的景是“长江”、“淮山”、“江帆”、“山泉”、“晚云”、“夜露”、“新月”、“塞鸿”。分析可见“江山”是远景, “帆泉”是近景;“江山”是静态, “帆泉”是动态;前四句写白天, 后四句写夜晚。这样找出赏析的对应点进行分析, 解答起来就清楚了。

四.答全

诗歌鉴赏题解答要坚持用必要的术语、结合诗句分条具体作答的原则, 答规范, 答全面。

诗歌赏析题的命题角度不外乎情节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词语炼字等, 每种题目的命题都有其规律, 解答也有一定的规范。考生要把握规律, 按照规范逐点解答。

情节内容主要指意象、意境、情景、情境、事件、细节等具体内容, 这类题目解答的要领:找出诗歌中具体的情节内容, 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分析其作用。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 (2004年江苏高考卷)

这两个题目都是就情节内容命制的, 根据题目的指向, 在诗中可以找出“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表示边塞地名的词;“三春白雪”是边塞的气候特点,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描写的是征人们频繁被调动、时时忙练兵的艰苦的戍边生活, 每个情节中都蕴含了“征人”之“怨”。通过分析可以这样答:

(1) 诗中涉到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地名都是边塞地名, 诗中写的内容都是征人们的戍边生活。

(2) 征人们怨年年岁岁的频繁调动, 怨时时刻刻的练兵备战, 怨气候酷寒景色单调, 通篇都充满了“怨情”。

“诗言志”。“志”者思想感情也。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 也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这类题目的解答要领:熟悉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和诗作的背景, 找出作者情感的具体载体 (情节内容) , 分析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春日即事李弥逊 (1)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2) ,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1) 李弥逊 (1085—1153) , 字似之, 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 (2) 张罗地, 指门前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高考卷二)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思想感情的分析。注解说得很清楚, 作者是南宋的官吏, 因主战, 触怒秦桧等投降派被削职。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落职失势闲居在家时所写。题为“春日即事”, 说明这是因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的写景抒怀诗。前两句描写的是春残日暮的景象———天近黄昏, 小雨霏霏, 落花狼藉———清冷凄苦的景色;后两句描写的是冷寂的闲居生活———门可罗雀, 归鸟声声, 自己掩门———空寂落寞的处境。仔细探究这两幅哀景, 可以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是一种悲哀之情:前者表现作者政治上失意的空寂寂寞愁绪, 后者表达的是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叹。通过这样逐步的分析, 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这首诗通过对春残日暮的景象和冷寂闲居生活境遇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 篇8

对于古诗词鉴赏, 无论中考还是高考, 试题题型无外乎两种: 客观性选择和主观性解答。面对试题, 仔细阅读题意, 明了试题问我们什么就为怎样搜集信息做好准备。因为通过对历年中高考试题古诗词鉴赏这一模块的分析、比较、归纳、整理, 我发现古诗词鉴赏试题形式为:

(1)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3) 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4) 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句中, 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5) 塑造形象型

提问方式:分析诗词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或诗人如何以某物展示自我形象的?

二、明确分类是必要的知识储备

古诗词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我们这里是以内容分类的:

(1) 送别诗

形式特点:“赠”“送”“别”

写法特点: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想象

内容特点:1) 依依不舍或勉慰或告白;2) 想象别后或祝愿的咏物诗

形式特点:物象为题、“咏”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托物抒情

(2) 山水田园诗

形式特点:景物描写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内容特点:1) 热爱自然美景;2) 喜欢田园生活恬淡闲适;3) 归隐, 厌弃官场, 对现实不满

(3) 边塞诗

形式特点:“塞”“征”“军”、行文中有“胡”字

写法特点:典故使用

内容特点:1) 建功立业的渴望;2) 久居边关的乡愁;3) 塞外生活的艰辛;4) 报国无门的怨愤

(4) 行旅诗

形式特点:特殊意象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对比、想象、联想

内容特点:1) 旅途的艰辛、寂寞、飘零之感;2) 思乡怀人

(5) 咏古诗

形式标志:古迹、古人名、“怀古”

写法特点: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对比

内容特点:1)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 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壮志难酬;2)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多借古讽今;3)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 担忧国家大前途命运。

(6) 闺怨诗

内容特点:1) 妇女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或希望丈夫建功立业;2) 对战争的厌恶

三、中规中矩是解答的原则

游戏都有规则, 我们解答古诗词鉴赏也有模式。

答题技巧:

(1) 分析意境型

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 注意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这样的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倾向 (因什么而有这种情感) 。

公式:何地+何时+景色特点

(2) 分析技巧型

1) 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2) 结合诗句, 阐述用这种手法效果;3) 阐述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公式:手法 + 表达作用 (句意 + 文意 + 主旨情感)

(3) 分析语言特色型

1) 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炼字型

1) 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2) 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 塑造形象型

1) 什么形象; (性格特征 + 身份) 如: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形象的杜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积极乐观, 笑傲人生的苏轼等;2) 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 形象的意义。

(6) 内容概括性

模式:这首诗采用了什么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技法, 写出了 (意象) 的 (某某) 特点, 表现了 (突出了) (某某) 思想、感情, 起到了 (某某) 作用。

此外, 我们在鉴赏时还要:看题目, 知分类;看注解, 了背景; 看诗人, 明风格。

四、工正书写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当我们在头脑中完成了整个鉴赏过程, 就需要工正、认真地将这一成果展示出来, 使它文通字顺, 清晰明了。

只要我们落实了古诗词方面的相关知识, 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 并有目的训练, 在古诗词鉴赏上的困难就会烟消云散, 我们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文学素养的提升也会水到渠成。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然而实际教育教学中, 学生很难准确地表现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特别是面对古诗词鉴赏时是“老虎吃天—无法下爪”, 考试中也频频于此处失分、跌跤, 使之成为学生的一块软肋。下面,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一些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

古典诗词鉴赏的三个层面 篇9

一、语言的接收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 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说法, 又称“代字”。如把月亮说成“玉兔”、“婵娟”, 如“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 ;把信使说成是“青鸟”, 如“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 ;柳代“别离”, 分别时“折柳相送”, 如“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 ;“凭栏”代“相思”, 如“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李煜) 等, 《诗经》中《黍离》一章, 诗人通过对旷野的描述, 由“苗”到“穗”到“实”的物象变换, 反复抒叹了自己的郁愤心情, 后人就常常用“黍离之悲”来表达国破家亡后的苦闷心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丰富, 当一种文化现象、历史典故用精妙的语言在诗词中再现时, 就是用典,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短短百十个字, 就用了七个典故。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懂诗词的语言, 掌握一定数量的“代字”和典故是必需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注意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名人佳话, 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字面意义的理解。

对于诗词语言意义的理解, 还有一些语法结构上的难点。众所周知, 古典诗词由于分行、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要求, 使诗词句子的语法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子的语法, 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实为“千古江山, 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苏轼《浣溪沙》一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 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装。有的诗词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互文来改变它的语法结构, 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主人下马客在船”, 实为“主人客人下马在船”。学生只有掌握了这类解读诗词的常识后, 对字面意义理解就相应的才到位。在诗词鉴赏过程中, 诗词句子成分的省略、词性的变换常会干扰学生对字面意思的理解, 如李白《忆秦娥》中“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就应理解为“秦娥在秋夜的幽梦被萧声碎然惊断”才正确。对诗词最基本的语言符号的把握, 是诗词鉴赏的起点和基础, 失去了它, 诗词鉴赏就成了空中楼阁, 但鉴赏者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 要达到能对一首诗词进行整体鉴赏乃至评价的要求, 鉴赏者就要善于从抽象的语言符号中唤起相应的具体的意象, 由诗词表层的字面意义逐步体味它深层的言外之意。

二、意象的解读

古典诗词的意象, 是借助客观物象 (如山川草木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古诗词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打上了作者感情的烙印, 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媒介物, 诗人用语言符号向读者传达了能唤起具体知觉的意象, 同时也提供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读者根据其语言外壳去进行再想象、再创造。因此, 我们在鉴赏品评具体的作品的时候, 透过作者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体会到作者倾注在其中的认识和感情。

鉴赏古典诗词, 只有抓住了作品的意象, 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 意象所体现的情调, 意象的社会意义及作用, 才能有效地鉴赏古典诗词。我们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一词, 来回答后面的问题: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入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 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 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 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准确解答此题, 必须了解“杜鹃”这一意象在古代的含义。由文中“声声只道不如归”可知, 其叫声像“不如归去”, 联系“行人”一词, 就可知道本文的主题是游子怀乡, 最后两句是自言自语, “争奈归期未可期”一句正是游子思家而有家难归的感慨, 因此, 理解了杜鹃及其叫声这一意象的含义, 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是: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由文中“声声只道不如归”可知, 其叫声像“不如归去”, 联系“行人”一词, 就可知本词的主题是游子怀乡。最后两句既是自言自语又是对杜鹃问的回答。不是自己不想回家, 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归期, 自己不能主宰生活。“争奈”意为“无奈”, 正是游子思家而有家难归的感慨。

意象的解读又受到知识经验的制约, 但作为诗词鉴赏的中介, 一般不会太难, 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典型意象的代表意义, 因为作为诗词的意象, 只有通过对意象的体验、思考, 才能进一步深入到诗歌的内涵, 进一步品味到诗歌的意境。

三、意境的品味

诗词意境的品味, 是对诗词深层意蕴的把握。在古代诗词中, 诗人经常通过“景”的描写把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 瀚海大漠, 高山小溪, 古道边关, 清风残月, 绿叶红花, 草木鸟兽都是诗人抒情的对象, 而意境是景与情的统一, 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 是主观的“意” (意识) 与客观之“境” (存在) 的辩证统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安逸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 作者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生活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 而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 即古人所说的情与景谐, 思与景共。我们读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总会感到一种磅礴的气势, 激昂的情怀;读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会感到一种婉约的韵味, 伤感的情怀。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作者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大赦回归写下的诗, 诗人用“彩云”、“轻舟”等感情色彩十分浓郁的形 (境) 抒发了自己获释归来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作者托物载情, 有情有景, 有力地烘托出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和主题思想。

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还要了解诗人的生活道路、气质、个性特征, 掌握诗人的创作风格, 同时, 还要对诗词表现方法的掌握, 诗人常用的修辞方法、结构技巧, 作好诗词这些鉴赏常识的准备, 有利于诗词意境的品味, 准确地把握意境。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的审美艺术 篇10

一、鉴赏形象之美

古典诗词中的形象与一般小说、戏剧中以人物为主的形象有所不同, 它既可以是人物形象 (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 也可以是景象, 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例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都是诗词中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往往倾注着作者的思想, 只要我们细心品味, 感受诗情, 就会发现美之所在。

1. 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虽然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完整, 但能通过精当的描写, 简练的刻画, 在一个神态, 一个动作中浸透作者的情感。鉴赏中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就会体会到作品主人公的鲜活的形象, 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 男青年的热烈痴情, 淳朴憨厚, 女青年的漂亮活泼, 伶俐俏皮, 靡不毕现。再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2. 景物形象。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 烘托感情。这时的景物形象就含有“意”的形象, 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我们通过鉴赏诗词中的意象, 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诗人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 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 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 轻轻着笔, 通过丰富的想像, 巧妙的比喻, 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纯然写景, 既有描写的细致, 又有比喻的生动, 读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3. 事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某些事物作为具体描写对象, 在形象的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 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雁、梅、竹等。如:“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籍秋风。” (虞世南《蝉》) 诗人将蝉人格化, 带有明显的自况意味, 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二、鉴赏语言之美

诗是语言艺术中最为精粹的一种,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性, 抒情性, 含蓄性, 精确性, 凝练而又有乐感的突出特点。鉴赏诗词时, 只要注意这些特点, 仔细推敲, 就会品味到诗歌语言的自身之美。

1. 品动词。

在鉴赏诗词时, 我们要重点关注动词, 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它是诗人经过反复琢磨, 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表情达意。如:“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 旧红板没一条, 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 剩一树柳弯腰。” (孔尚任《哀江南》) 在这里, 一个“剩”字引人注目, 作者并没有用“留”、“见”, 其妙处就在“剩”字一般是被动的, 而且有“残存”, “残余”的意思, 另外“剩”字有时间性, 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字只就眼前而言, 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2. 品形容词。

在诗词鉴赏中, 形容词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抓住诗句中精练传神的形容词去品味, 对把握诗的意境, 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如:“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 写尽环境之孤苦, 由此可达人心。再如:“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 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 作者用一个“忽”字, 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 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 想起了丈夫, 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3. 品叠词。

叠词用得好, 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绵密曲折, 音节流畅, 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 , 其中的“依依”和“霏霏”虽是相叠的两个字, 却可以“以少总多”, 不但把客观的景物显现在读者面前, 而且让人看到了人物的剧烈的思想活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名句“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也生动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万分愁苦之情, 令人叹惋。

三、鉴赏技巧之美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既包括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 也包括白描、渲染、想象、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各种表现技法, 还指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鉴赏出技巧之美, 有利于准确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

1. 析虚实。

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 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 以虚衬实, 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杨柳扶晓风, 残月挂枝头, 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 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2. 析动静。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 或一动一静, 相辅相成。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 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 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 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 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以声写静, 以动衬静。

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 篇11

一、高考关于古代诗词鉴赏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鉴赏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景物,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容,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诗歌都是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的,鉴赏诗词不能抛开诗歌的形象,只有分析诗歌形象,才能把握住诗人的感情脉搏,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其屮重点是应该领悟诗歌的意境。这里的“意”指思想感情,“境”指生活画面。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诗歌的语言是简洁、凝练、含蓄又富有韵律的,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要抓住对词语句子的理解,然后才是“修辞”层次上的“鉴赏”,即从词语的锤炼、句子的选择、修辞格的运用、语言的个性化、语言的风格上去理解诗的内容,体味作者诗中表达的感情,进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志向,把握诗的主题。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从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到各种因素的配合、变化,都有“技巧”问题。在诗歌中,材料方面的有无相关、虚实结合、虚实相衬、以小见大,结构方面的断与续、伏笔与照应、对比、映衬、悬念等等,这些都能体现技巧的表达效果,也都是我们在鉴赏中应思考的方面。

4、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时要求实事求是、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关于古诗词思想内容的鉴赏,古人早有“诗言志”的说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更提出了“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这都说明,诗人的创作绝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志可言。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怀”、“咏怀”、“感怀”诗自不必说,就是那些写景诗、咏物诗说到底也莫不寄情言志:可描绘自然风光,表达恬适安闲的心境;或颂扬壮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挚爱;或描写花鸟虫鱼,表达生活的高雅情趣;或叙写亲情友情,抒写人类情感的至真;或抒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表达深沉的哲理思索。凡此种种,可谓千姿百态,是无尽的思想宝库。

二、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任何情感,任何内容,均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因而弄清作品的字面意义是理解作品深层意义的第一步。理解作品表层含义需要注意两点:

(1)明白词语的含义。这里词语的含义并非指一般的意义,而是指特殊的含义。其一是诗、词、曲中使用的典故,只有理解典故的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此句中“封狼居胥”即用了典故,原指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的事,此隐指南宋张浚隆兴元年北伐而败于符离之事。

(2)理清句子的结构。诗歌的语言力求凝练,有时还要求对仗,讲究音韵,因而不同于一般散文的语言。其句子结构的特点,一是省略跳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即此类句子。读诗时,读者须将这些互有关联的景物组织起来加以理解。二是语序有时不是正常的排列,理解时须调理成正常语序。如“碧梧栖老凤凰枝”,理解时应将语序调成“凤凰老栖碧梧枝”,句中语序调整主要是根据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对有些句子,只停留在表层意思,是远远不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思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表现形式去深味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意,弄懂诗句的语境意义和意境意义。

(1)诗句的语境意义。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去把握:①对上下文中的有关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如杜甫《将赴弄南寄别李剑州》中:“使君高义驱古今,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焉知李广未封侯”句的表面义为“怎么知道您像李广一样不能被封侯”,那么此句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呢?一应弄明白“李广未封侯”的典故之义。李广,汉初抗匈奴名将,屡建战功,但终未封侯受赏,因而古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叹。二应联系上文语境来看,李剑州“高义驱古今”,“文翁能化俗”,高风亮节,功绩卓绝,但“三年寥落坐剑州”,既未被重用更未受封,因而作者对李剑州的不公待遇深感不平。但作者更主要的是从积极角度安慰、鼓舞李剑州,以李广喻李剑州功绩显赫,虽寥落暂处剑州,但以后会有锦绣前程。②联系作者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感而发,因而联系作者的处境及作品的背景,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容。

鉴赏古典诗词三美 篇12

一.鉴赏诗歌中艺术形象美

白居易的《琵琶行》运用典雅凝炼的诗歌语言塑造的不朽的艺术形象不仅有“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遭逢不幸、身世凄凉、技艺超群的琵琶女形象, 还有遭受迁谪之苦、满怀忧愤之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慨叹的诗人自我形象———江州青衫司马白居易形象, 更有“金声玉振, 珠玉落盘”般令“主人忘归客不发”的《琵琶曲》音乐形象。无论其中的哪一种艺术形象, 都倾注和浸润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教学时, 引导学生认知、感悟上述艺术形象, 有利于引导学生加深对这首流播千年、闪烁着音乐异彩的不朽诗篇深远、丰富意蕴的理解, 有利于引导学生感知诗人倾注于诗歌中的丰富情感和美丽情愫。故此, 教学时, 在学生基本读通、读懂诗歌内容大意的前提下, 我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下列思考题供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取得了很好的品鉴效果:

1.找出并细读深品文本中描写琵琶女、江州青衫司马、琵琶乐等艺术形象的诗句, 说说诗人是借助怎样的创作手法塑造上述艺术形象的。

2.在上述三个艺术形象中, 最令人感动或者最令你欣赏的是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二.鉴赏诗歌语言的凝练美

古典诗词具有语言高度凝炼之美学特质。教学时,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其高度凝练、意蕴丰富的字、词、句等, 既可引导学生感知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美, 又可培养学生的语感, 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凝炼精美的语言表达内心丰富情感的能力, 从而克服冗长累赘等写作陋习。纵观古典诗词历史画卷, 愈是流播深广、脍炙人口者, 其语言的凝练精美特质愈发显著。白居易是中国古代流芳百世的著名诗人, 其《琵琶行》流播海外, 成为千古绝唱, 定然与语言的精美凝练有着不可分割之关系。鉴于此, 教学时, 我曾采用下列方法引导学生鉴赏其高度凝练的语言, 取得了极好的鉴赏效果:

1.请细细品读《琵琶行》第一段“浔阳 江头夜送 客 , 枫叶荻花 秋瑟瑟。……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说说这14句共98字向读者提供了哪些具体的、重要的信息?并说说这些信息在文章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2.假如请你用白话文将上述信息介绍给读者, 需要多少字?

3.找找文本中还有哪些诗句也具有如此言简意赅、精美凝练之美学特点?

三.鉴赏文本营造的空白美

中国古典山水画、诗词音乐等艺术作品均非常注重留白。这种留白技巧运用得好, 不仅可以起到“不著一色 (字) (音符) , 尽得风流”之空灵生动和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还可以给受众在充分享受愉悦的艺术审美过程中提供广阔的二度创作空间, 让受众体味到二度艺术创作的快乐。白居易不仅精于古典诗词创作, 还具有极高的音乐修养:他不仅创作了《琵琶行》《秋夜听弹高调凉州》等脍炙人口的音乐诗文和谐共鸣的音乐诗, 还创作了《废琴诗》《清夜琴兴》等阐述音乐原理的论乐诗。在其音乐理论中, 非常强调鉴赏主体的能动作用, 主张鉴赏者应该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淀, 要懂得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调动自己的情感积累, 通过移情的艺术品鉴方法来丰盈音乐的艺术意蕴。无需置疑, 这种高明的音乐艺术理论也运用到了其音乐诗的创作实践中:在其《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时, 恰到好处地留有大量的空白, 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审美愉悦和二度创作快乐。比如文本在描写琵琶女出场演奏前的“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时, 再如对琵琶女演奏过程中的一次次突停、暂停描写等均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效果, 让读者在沉浸于余音袅袅的琵琶音乐美妙境界之中, 引发主体感知音乐的敏锐思维, 对之进行合情合理的二度创作, 从而加深对音乐艺术形象的感受。教学时, 宜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鉴的方式对之充分感知、体味。

上一篇:孕妇妊娠下一篇:人性化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