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技巧 (高二)

2024-09-18

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技巧 (高二)(精选10篇)

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技巧 (高二) 篇1

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技巧 (人教版高二)

成安三中  杨莹莹

【摘要】在语文学习中,鉴赏古典诗歌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必考点,绝大多数学生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常常会无从下手。诗歌是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自我感受的一种文学式样,其特点是用精炼的语言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要读懂一首陌生的诗歌,除了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来谈一谈如何解读古典诗歌。

【关键词】 意象   意境    对比    企慕情境    人类精神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目标作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感受思想和道德的力量,受到美的熏陶,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宋代文豪苏东坡当年就说过:“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①诗人做诗是这样,读者读诗又何尝不是这样?倘或读诗一味追求解读内容一致,答案确定,这就犯了文学阅读之大忌,也就算不得“知诗”之人了。古典诗词的创作,并不全依赖创作者的显意识,诗歌的内在意蕴,有的诉诸其潜意识或非自觉意识,有的甚至是人类或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表现。这就好比一座大冰山,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当然是容易感受的,但冰山在水下的那个部分,就真有点“高深莫测”了。

一、突破诗歌答案禁区

长期以来,两极对立思维在语文教材编写和语文教学中表现得根深蒂固,其表现就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常常会遇到学生高举答案与我“争是辨非”的状况,于是,课堂上便花费不少时间与学生重新“求同存异”,即便这样,学生们还会唏嘘一片,仿佛老师犯了多大的罪过,只是会自圆其说罢了。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是思想观念的僵化和封闭造成了语文诗歌学习中的刻板,教条。

茅盾曾提出“现实主义是贯穿中国文学史的红线”的观点,后来的文学史教材基本上都加以遵循。在作家的评价上,凡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百姓疾苦、阶级斗争的,都是最优秀的作家,而有些很有特色、很有成就的作家,可能因为不属于现实主义系统,就被戴上了感伤主义、唯美主义、甚至是形式主义的帽子。重视现实主义有它的合理性,在某个历史阶段甚至是必须的,但纵观整个文学史,用多维的眼光来公正客观地衡量文学成就,特别是考虑到生活和人的心灵世界的多样性和文学自身的无限丰富性,这种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两分的观念是存在很大缺陷了。

如果说上面说的误区侧重表现在对作家的思想倾向、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评价上是思想误区的一方面表现的话,那么内容与形式的两分是思想误区的另一个表现。这个误区更多地表现在对文学作品(诗歌)的整体认识上,尤其是对诗歌的艺术分析上。我们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是内容与形式一分为二,似乎文学作品(诗歌)可以一刀切开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称为内容,另一部分称为形式,或一部分称为思想,另一部分称为艺术。而在潜意识里,实际是认为形式即器皿,里面注入的液体便是固有的不变的内容,或者说,形式即包裹躯体的衣裳,而里面的躯体与其没有裹进衣裳之前的状态是一样的。这实际上是违反辩证法的,是机械论思想方法的表现。

文学史教材为了表述条理性的方便,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分开论述,是可以允许的,但也是不得已的;而如果就此形成一种思维方式,真的认为作品是由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两部分构成的,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最普遍的课文分析思路,就是先归纳出内容的几个要点,再归纳艺术特点的几个要点,我们就认为对作品的解读完成了。我们很少能够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从作品整体构成的角度,甚至从形式要素切入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我们除了两分法,找不到一些好的、既关系内容、也关系形式的切入点。其实,中国的诗歌理论就提供了这样的切入点,如意象、意境、气韵等概念,就是既与内容相关、又与形式相关的。

二、关于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心理学研究曾提到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即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型。“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而清浅的溪流中漫淌。”②与属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固有情感关系密切的原型意象,在我国的《诗经》民歌中多有出现,但我们在解读时常常忽略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样的句子无异于大白话,我们不禁要怀疑:“这也能称为诗吗?”“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园田。” 古人说的“趣”,其实正是作品透发出来的“生气”与“灵机”。陶渊明是在身边的普通事物中发现了美,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也只有在田园生活中,人与自然之间才存在和谐的关系。这就形成了“闲适之趣”。难怪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要称陶渊明是魏晋“新自然派”的哲学家了③。

杜甫在《登高》中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夔州向来以猿多著称,峡谷以风大闻名。这里的描写,决非偶然,它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首联登上高处,感受猎猎之风,聆听空谷猿鸣。移动视线,由高处又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诗一开始便有悲凉的气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但诗人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这上面,接着又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句中的“无边”、“不尽”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还能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他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飘泊的生涯何时是尽头?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咏怀古迹其二》)以抒发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三、注意诗歌中的对比手法

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虽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的,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白居易在《长恨歌》诗中以“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马嵬驿千古悲剧中令人刻骨铭心的一幕,而这一幕悲剧的受害者却偏偏又是悲剧的制造者。晚唐诗人李商隐在《马嵬(其二)》一诗中认为,这场悲剧的根源在唐玄宗自己身上,是他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才带来了安史之乱,结果他不仅失去了爱妃,空前强盛的唐王朝从此也走向了衰亡。这种深刻的历史反思正是通过对比手法来实现的。

在虚与实的对比中观照历史。开头“海外徒闻更九州”两句中,唐玄宗听方士说在海外仙山上寻访到了杨贵妃是“虚”,二人当初盟誓“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而未可知,也是“虚”。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是“徒闻”音讯,聊以告慰;是“此生休”,阴阳两隔,形影相吊,“此恨绵绵无绝期”。诗人将传说与现实、愿望与现实作对比,在对比中回顾历史,在巨大的反差中凸显现实的失落和凄凉,进而让人深思:悲剧的原因何在?

在治与乱的对比中渲染气氛,揭示原因。“虎旅鸣宵柝”,“六军同驻马”渲染出战乱中动荡紧张的气氛,更为紧张的是,“六军”“虎旅”却不是为了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为了发动兵变逼死杨贵妃!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时二人在皇宫时“鸡人报晓筹”的宁静,“七夕笑牵牛”时的悠闲。在这种动荡紧张的气氛下,当初的宁静悠闲便越发令人留恋回味。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这种对比手法巧妙自然地启示人们去思考这场悲剧的根源在哪里。原来诗句已告诉了读者答案:正是当初未能居安思危,贪恋女色、荒废朝政才酿成了二人“此生休”的悲剧。

在尊与卑的对比中抒发感慨。“四纪为天子”,尊荣之极;“卢家有莫愁”,平凡卑微。可是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并开创了“开元盛世”局面的唐玄宗居然保不住自己的宠妃,甚至不能像普通百姓那样享受家庭的幸福呢?诗人在强烈的对比和冷峻的诘问中抒发感慨,启发读者去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在解读一些古典诗歌时,如果能够注意到诗歌中对比的表现手法,在对比中分析内容,在权衡下感悟作者的情感,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企慕情境与人类精神

被各种教材选为课文的《诗经秦风蒹葭》,人们一般作为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但是毛传却笺曰:“一方,难至矣。”突出了双方被一水阻隔而难以相会的情境意蕴。如据此思路想开去,我们会发现,“在水一方”的情境在古典诗文中不断地出现,楚辞《九歌》中《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曹植《洛神赋》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还有苏轼《前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如此种种其意境和情感的表现,都有与美人隔水相望的情境,似乎都可看成是《蒹葭》“在水一方”的情景再现!

若把《蒹葭》当爱情诗读,我们可以读出情感缠绵往复的特点。与此相似,汉代无名氏所作《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就是借用牛女故事重新演绎“在水一方”母题的好例,放在东汉后期这一特定的时代氛围中读此诗,具有一种总体性的象征意义,它以“游子”与“思妇”为表征的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后则有唐代李商隐著名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杨莹

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技巧 (高二) 篇2

一、为了考试, 规范答题步骤。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既然是为了考试拿到分数, 我们就要寻找规律, 有人说其实没规律, 那我们就在规矩上做到位, 在细节上下功夫, 这就是答题步骤, 某一点会不会成为得分点我不知道, 但万一算得分点, 我一点也不少;不算, 多了又不倒扣分。以此题为例:岑参的《高冠谷口招郑鄂》 (谷

口来相访, 空斋不见君。涧花燃暮雨, 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 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 山霭碧氛氲) “阅读这首诗, 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答案这样写:“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 谷口山花欲燃, 高树接天, 人迹罕至, 鹿群常来, 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参考答案这样写:“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 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 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 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笔者改动后的答案这样写:“郑鄂是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 (步骤一, 总述) 。谷口山花欲燃, 高树接天, 人迹罕至, 鹿群常来, 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 虽然偏僻幽深, 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 (步骤二, 分析) 。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步骤三, 升格) 。”

这样一来, 不管标准答案千变万化, 我就扣准这三步走, 不多不少, 分析全面, 除非是诗意理解错误回天乏力, 否则, 分数再拿不全那也是应该是标准答案有问题。

二、为了精准, 抓住形象的本质。

步骤一总述不能流于空洞, 要抓住形象的本质。以此题为例: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学生答案写道:“本诗描写了一个独自在江边钓鱼的渔翁形象。千山鸟已飞尽, 万里无人踪迹, 孤独的老人在天寒地冻的江边钓鱼。表达了作者对孤独的渔翁形象的赞扬。”乍看这样的答案, 一步也不少, 再一细看, 关键点一点也没有:渔翁形象是什么样的, 没有;作者为何赞美这一形象, 也没有。所以不能得分。试看加工后的答案:“诗歌中的“蓑笠翁”是一个清高孤傲的人物形象 (步骤一)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 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 忘掉一切, 专心钓鱼, 形体虽然孤独, 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 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步骤二)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 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步骤三) 。”注意, 这一形象, 不是普通的渔翁, 是一个清高孤傲的渔翁, 这个形象是作者在遭受了苍凉生活的背叛后幻化了、美化了的自我, 是诗人的思想。因此这个点尤其重要, 一定要答到本质特征, 所以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答这一题时不能落下作者, 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环境, 社会背景, 人生遭遇, 才能把形象概括得更完整。

三、为了全面, 分析要有针对性。

步骤二分析部分不能泛泛而谈, 要有针对性, 还举《江雪》一例学生的答案, “千山鸟已飞尽, 万里无人踪迹, 孤独的老人在天寒地冻的江边钓鱼。”这样的分析别说第一点本质特征没答到给不了分, 就算答到了也觉得莫名其妙, 跟形象特征毫不相干, 所以在分析时要象推理一样“据理力推”, 你说是什么形象就要有针对地用原文论证,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 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 忘掉一切, 专心钓鱼, 形体虽然孤独, 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 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再如2011年四川卷陈与义的《怀天经、智老, 因访之》 (今年二月冻初融, 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 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 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 纶巾鹤氅试春风) , 要求赏析“诗中诗人”的形象特征。这一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情趣高雅, 珍视友情, 风流俊逸”, 我想大家很显然误会了, 这不是标准答案, 这只是一个标准得分点, 笔者曾尝试让学生讨论这个答案, 并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分析, 学生汇总出这样的分析我很欣慰:“诗人客居他乡, 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 情趣高雅;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 珍视友情;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 身披鹤氅, 风流俊逸。”总之, 有理有据, 方成气候。

四、为了完善, 情感要紧扣。

关于在这一题是否要重视诗作情感, 笔者认为, 毋庸置疑, 全诗主旨情感不可脱节, 任一角度的赏析都离不开主旨情感。例如2009年天津卷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绿竹半含箨, 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 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 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 会见拂云长) 问“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依次分析, 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 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 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 以及竹子的清香, 固然如此, 但没有前三联着力写出竹子新嫩洁净清香的可爱形象从而传达的作者的喜爱之情, 又哪来尾联“但令无剪伐, 会见拂云长。”所传达的对竹子所喻人才的怜惜呵护之呼吁呢。所以说保险起见, 情感要扣紧。

五、为了熟练, 做好总结记忆。

以上所说只是一些答题注意点, 实际学生在把握诗歌形象上, 先要学会关注背景, 知人论世, 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更要学会进行总结并记忆。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

关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的几点体会 篇3

关键词:语文 鉴赏 阅读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明晰艺术手法的能力,这也是多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诗歌鉴赏是这些年来比较稳定的题型,而且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在不断的加大,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很好的把握诗歌内容以及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呢?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把个人的体会,应用到课堂实践中,还是行之有效的,现在把我的几点体会展示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求不断进步。

鉴赏古代诗歌,要求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能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无论是那一条,都是以读懂为前提的,所谓读懂,就是从语言入手,析文入情,理解内容,把握主旨。要想作到这点,其中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从题材入手,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中国古代诗歌虽然浩如烟海,但是根据诗歌的基本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可以把诗歌进行分类。这些诗歌因题材不同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各异;也因题材相同而使其具有某些共性。把握住这一特性,对于阅读数量有限、理解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无异于找到了一条捷径和一个简单的方法,帮助他们破解诗歌鉴赏这道难题。

中国古代诗歌从题材上可以分为这样的几大类:

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通过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例如陶渊明的诗歌,王维的诗歌,以及一些诗人因人生失意而把目光转向静谧的山林,或者投向悠闲的田园,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其共同特征是对自然山水田园的热爱、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追求闲适生活的态度等。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是这样的作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面对农村宁静的自然风景,面对和温暖的农家生活,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赞美,流露出深深的向往之情。另外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白石滩》《鹿柴》等都属于这类作品。即使是以其他风格著名的诗人也有这方面的作品。

——这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宁静闲适。一般表现诗人厌恶官场,追求自身心灵的安宁,表达对自然的热爱、歌颂和向往。这类诗歌紧扣诗句,抓景物特征,分析诗人的个人经历,就能够准确理解全诗,依问做答。

边塞诗

这类诗歌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之事,多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或表现战争环境艰辛苦寒、思乡念亲、厌恶战争,讽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者表现将士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身经百战的将士的豪迈情怀抒情高亢雄壮。他在另外的边塞诗里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则表现了征戍者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这类诗风格悲壮苍凉,雄浑豪放。这类诗歌抓诗句里借以表意达情的意象,如曲、笛、自然景物等,从诗的词句里捕捉诗歌的情感信息及主题。这类诗歌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因此还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但是要注意的是,诗歌里表达感情的复杂性,要整体把握,就所问进行回答。

怀古诗

这类诗的特点是临物有感,见景抒坏,或者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的悲叹、沧海桑田的感慨,或者表达追慕先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或者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等。例如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杜甫咏怀诸葛亮的诗,将怀古与抒怀融为一体。另外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戴叔伦的《三闾庙》,戎昱的《咏史》,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等诗作都是这类作品。

——这类作品风格大多沉郁不平,满怀感慨,悲愤惆怅。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身世等综合因素作答,也很容易。

咏物诗

这类诗歌描写某种客观事物,刻画其特征,借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自表品格,抒发情感,表述情怀。在古代诗歌中,梅花、兰草、菊花、竹子、大雁、鸣蝉、杨柳、月亮等都是常被拿来入诗之物,杜甫的《孤雁》、骆宾王的《咏蝉》、王勃的《咏风》等都是这类诗,诗中将人品与物征相类比,达到或褒或贬、表达个人心志、品性和格调的目的。另外陆游、李商隐等也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咏物佳句。

——这类诗歌风格高洁,表现个人不同凡俗的品质,表达不同流合污的人生情怀,找到这类诗歌中物与人的相似点,从物的特性牵引到人的品格上,也就是抓住了诗歌的精髓和核心。

送别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相当数量的送别诗,这类诗歌一般为即兴之作,表达诗人告别亲人朋友时的瞬间情感,从表达的情感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伤别离,文字间流露的情感是缠绵不舍、悲伤痛苦、对前路充满迷茫、对远行人充满担忧和牵挂,例如柳咏的《雨霖铃》、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等;二是劝勉鼓励,积极乐观,文字间对前程充满信心,对远行的友人鼓励祝福,例如李白的《送友人》“挥手自滋去,萧萧班马鸣”,面对离别,李白豁达而乐观,体现了诗人一贯的豪迈风格。其他诗人关于这方面的诗歌很多,浩如烟海。

——阅读这类诗歌,要用心去体会别离之人的心态,把自己融入诗的意境中去,揣度诗人的心境,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从而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

羁旅行役诗

為了生计前程而千里奔波,是那个时代的以及今天这个时代的普遍的事情。在古典诗歌中这类诗歌数量很多,通常表现游子漂泊在外的艰辛,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苦,对前程茫然未知的忧虑以及对安逸稳定生活的期盼,例如《早寒有怀》,短短的几十个字就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早春迷茫黄昏的江景中了。

——这类诗歌一般感情沉郁厚重,充满凄迷孤寂的的情感,思乡念亲的感受刻骨铭心。眼前的一景一物都是诗人感情爆发的触点,我们只要善于抓住表现情点的意象,联系诗人的自身处境,就可以把握整首诗的思想脉搏。

除去以上几种主要题材以外,还有如“闺怨诗”、“写景叙事诗”等其他题材的诗歌,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技巧 (高二) 篇4

(一)句子类型及解题思路

1.总领句:在下文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关键要判定总领到哪个或哪些自然段。

2.总结句:在上文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关键要判定总结了哪个或哪些些自然段。

3.过渡句:前句总结上文,在上文筛选信息;后句开启下文,在下文筛选信息;整合信息。

4.主旨句:在文章后三分之一处或全文筛选整合议论句。

5.修辞句:分析修辞句特点,结合附近上下文议论句,整合信息。(比喻句,比拟句,象征句,双关句。。。)

6.特殊含义句:分析句中关键词,结合附近上下文议论句,整合信息。

(二)句子释义类型及答题思路

1.句子的特定含义

(1)概括意义

含义:是对某些文段或者全文的意义的概括,往往是总领句、总结句和主旨句。一般说来,作者对这些句子会进行适当地阐发。

答题思路:首先必须分析句子本身的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上文或下文或后文或全文论证这些句子的议论句,最后探讨整合其具体含义。

例题:年天津卷《造心》

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

造心先得有材料。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有的心是用丝绸造的,柔滑飘逸。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锋利多刺。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朴素。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疮。有的心是用尸骸造的,腐恶熏天。有的心是用眼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电光石火。一颗潦草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杂乱无章。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心的边疆,可以造的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一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没有哪次地震火山,可以彻底颠覆心灵的宏伟建筑。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冻结心灵深处喷涌的温泉。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心的规模,也可能缩得很小很小,只能容纳一个家,一个人,一粒芝麻,一滴病毒。一丝雨,就把它淹没了。一缕风,就把它粉碎了。一句流言,就让它痛不欲生。一个阴谋,就置它万劫不复。

心可以很硬,超过人世间已知的任何一款金属。心可以很软,如泣如诉如绢如帛。心可以很韧,千百次的折损委屈,依旧平整如初。心可以很脆,一个不小心,顿时香消玉碎。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因为人生有太多的压榨和当头一击,会与独行的心灵,在暗夜狭路相逢。如果没有精心的特别设计,简陋的心,很易横遭伤害一蹶不振,也许从此破罐破摔,再无生机。没有自我康复本领的心灵,是不设防的大门。一汪小伤,便漏尽全身膏血。一星火药,烧毁绵延的城堡。

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

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造心当然免不了失败,也很可能会推倒重来。不必气馁,但也不可过于大意。因为心灵的本质,是一种缓慢而精细的物体,太多的揉搓,会破坏它的灵性与感动。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上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美好的心,即使巨轮沉没,它的颗粒也会在海浪中,无畏而快乐地燃烧。

试题: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

(2)哲理意义

含义: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达出来的深刻含义。它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显现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答题思路:分析句子的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文段的句子,或前或后,以警句形式整合信息。

例题:福建卷《日历》

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试题:“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2.句子的深层含义

(1)隐含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

含义:作者使用比喻修辞格或象征手法而产生的句子临时义。

答题思路:通过分析喻体和本体、象征体与本体的相似之处,探究整合句子隐藏的真实本义。

例题:全国高考试题《门》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埋头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门关着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

试题: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A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B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C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2)附加意义

含义:作者运用双关手法,使句子表面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着一个意思,而后者才是真正想表达的意义。

答题思路:分析谐音或谐义,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文段的句子,或前或后,整合信息。

例题:20全国二卷《春天的梦》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诗歌鉴赏技巧 篇5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XX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自古以来人们的悲秋与自己认为“秋胜春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表达自己乐观豁达的情怀。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的调和。XX年高考ⅱ卷考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前面三联主要是静景,最后一联写农家在田地辛勤耕作为动景,动景和静景相映成趣。

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虎,叙述为实,议论为虚……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词的上阕写眼前离别实景,下阕则写离别后设想的种种情景,此为虚写,全词通过虚实结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依恋之情。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三、答题方法及得分技巧

(一)熟悉考题范围,明确答题思路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文学作品主要指古代的诗、词、曲。

1.形象

古诗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事物,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感情投射到客观形象上,达到“意”和“象”的相互交融、相互统一,从而构成“意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目的就是抓住意象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的主观感情。

2.语言

语言方面常考的热点有以下两点:

(1)对诗人所锤炼字词的赏析。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明证。因此,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

(2)把握诗歌语言的大致风格。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3.表达技巧

解答此类题应在熟悉诗歌常见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细心审题。答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4.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

要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二)精练答题语言,学会看分答题

回答诗歌鉴赏题要特别注意答题策略,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对“综述题”一般采用“总——分——总”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同时,考生应关注所答题目所含的分值,因为高考评分时一般有明确的采分点,如所给题目为4分,答案一般从两个方面作答,如是3分,答案可能是用三句话,从三个角度解答。

鉴赏诗歌技巧 篇6

2、“箫管迎龙水庙前”、对比、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同情 。

3、①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是“可爱”的意思。

4、(1).由小到大,生命力强。

(2).托物言志。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策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评说】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5、(简析) “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6、 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7、 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8、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9、“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10、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11、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答题技巧 篇7

一.景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鉴赏设题, 一般是问“有哪些意象”、“描写了哪些景”、“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分析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或“这些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不管以什么样的题型考察, 答题时均可以遵循四大步骤:找———描———点———析。首先找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然后描绘这些形象所组成的画面, 再点出诗人写景所用的手法, 最后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示例一: (2007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第一步, 找出景物形象:“新晴”下的“南亩”, “倾家”而出的农人;第二步, 描绘画面:雨后, 阳光明媚, 农人全家在农田里正辛勤地耕作;第三步, 点出手法: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第四步, 分析情感: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参考答案]尾联写了雨后, 阳光明媚, 农人全家正在农田里辛勤耕作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 给前面所绘的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 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 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示例二: (2009年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1)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 (2) 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1)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2) 青旗:酒旗,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解析:第一步, 找出景物形象:“柔桑”、“嫩芽”、初生的“蚕”、“平岗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第二步, 描绘画面: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第三步, 点出手法:借景抒情;第四步, 分析情感: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

[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诗人借景抒情, 表达了自己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

二.事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诗歌一般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人格追求。事物形象类的设题一般是“诗歌描写了怎样的形象”“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回答此类题可以遵循三大步:归纳事物特点———点明方法技巧 (拟人或托物言志) ——分析思想情感。这样答题可以不遗漏要点。

示例一: (2009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 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 (t uò) , 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 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 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 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 即严武, 受封郑公。箨 (tuò) , 笋壳。帙, 包书的布套。

问: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请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第一步, 归纳事物特点:嫩、新、阴凉、净、香;第二步, 点明方法技巧:托物言志;第三步, 分析思想情感:寄寓了诗人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的理想。

[参考答案]竹的形象:嫩竹新出, 竹影阴凉, 雨洗竹净, 风送竹香。诗人托物言志, 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 不要摧残人才 (答案符合诗意, 言之成理即可) 。

示例二: (2010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 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 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 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 (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 而为人所忌恨, 仕途数起数伏。

(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解析:本诗设题很清晰, 恰好反应了上面所说的三步。只是顺序不同而已。

[参考答案] (1)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 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 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 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 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人物形象类的鉴赏

此类鉴赏设题一般是考察人物形象的特征和人物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类设题一般是“刻画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怎样的性格特征”或“怎样刻画人物形象”, 回答此类题目也可以遵循与事物形象鉴赏相似的三大步:第一步, 分析形象特点;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

示例一: (2008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联系其写作背景, 回答问题。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 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 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 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 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 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 侯蒙见之大笑, 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 官至宰相。

问: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解析:第一步, 分析形象特点:根据诗文和注释, 可分析出词中人物幽默、乐观;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借事抒情;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表现了诗人受人讥讽后的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和其志向的高远。

[参考答案]诗人借事抒情, 表现了人生态度: (1) 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 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2) 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 他不自卑, 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3) 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 “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示例二: (2010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 回答问题。

访隐者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 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结合第三、四句, 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第一步, 概括形象特点:“山翁”足不出户, 无人造访, 隐居世外;第二步, 点明人物描写手法:采用了侧面烘托;第三步, 分析作者思想情感: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参考答案]本诗写了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 足不出户的隐居生活, 通过描写隐士居处幽僻的景色, 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环境侧面烘托, 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法无定法, 同学们应根据情况灵活应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 上面所谈的步骤还是应了熟于胸。只有熟练掌握了上面的技巧,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才能手到擒来, 迎刃而解。

高中诗歌鉴赏的几点教学体验 篇8

在教学过程中,据反馈信息看,学生对诗歌理解的能力欠缺,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三点原因:(1)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对内容把握不准;(2)思路不清晰,表达能力欠缺;(3)综合分析能力不够,不能紧紧抓住诗歌内容,往往凭着臆断答题。针对学情,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相应对策,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学生往往是知道方法不去用或用不好,住不住诗人的“志”。这就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会透过显性信息把握潜在信息。一首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就要通过其外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蕴涵潜在信息,越是优秀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就诗歌而言,内在信息包括形象和情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中所书写的对象也不外乎人、事、物、景(形象)和情(情感),而做题中我们尤其要把握潜在的形象信息和情感信息。这其中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如:特定意象的含义,不同题材的诗歌常见的思想情感,常用典故等。

二、明确诗歌鉴赏的方向和方法

诗歌的意象是外在信息与潜在信息的契合点。我们指点学生阅读古典诗词,正是希望他们通过诗人对瞬间事物、情感的把握,引起心灵的共鸣,进而能更准确的体味诗人情感。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捕捉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艺术空间,体味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其次是分析技巧。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读者,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我们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侧重于以下几点:分析各种修辞手法,在表达方式中侧重描写和抒情。修辞做好常见修辞手法的学习,在练习中巩固,要让学生会结合修辞特点谈运用的效果。描写手法侧重于动静、虚实、正侧面(以上三者要分清是结合还是反衬)、多角度(要明确角度,如色彩词、嗅觉等)。抒情要注意分析景情关系,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以景衬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还是以景结情。

通过技巧分析,提高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这也是高考中重要的考察点。

三、培养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

1.扩展延伸法。“文贵隐,诗贵藏”,诗歌言简意丰,字虽少,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对诗歌内容和意境正确把握的基础上,经过合理想象,扩展成一篇和诗歌相互辉映的散文。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温庭筠《商山早行》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诗中意象组合,加以想象联想,构思画面,这样学生对诗的理解一定会加深,收获颇丰。

2.模拟再造法。诗歌里有许多使用各类修辞手法来创造意境的。如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对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等,我们不仅可以模拟诗歌的这些修辞,更可以模拟诗歌本身,再造诗歌意境。

3.追问添补法。有些诗歌,因字数的限定,使上下句之间,似乎有一些跳跃,对这类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创设一个近似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找到诗歌缺失的环节。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篇9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一、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对比、反问等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2、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偶)

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 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①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②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画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2.借用典故抒情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台 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4.其他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烘托反衬、抑扬结合、细节描写 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又如:“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就是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

以景衬情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

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细节描写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篇10

1.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3.鉴赏诗歌主要从诗人、诗句分析、内容理解和手法技巧。这个看似很简单,其实却是要求鉴赏诗歌的人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有足够的文言知识储备,还能够对诗歌的发展与格式特点有一定了解。知人论世,这是文学中经常要做到。

上一篇:爱_让生命之火重新点燃下一篇:七年级新年的味道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