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诗词部分

2024-06-24

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诗词部分(共5篇)

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诗词部分 篇1

“大学语文”诗词部分的复习要点

一、单元内容概要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借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恩《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

(l)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倩。

(3)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如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和辛弃疾《水龙吟》“把吴构看了,栏于拍遍”等诗句。

学习诗词,还应把握以下几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1.比喻。如们渊明《归国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对摆脱羁绊、重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2.夸张。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

3.象征。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浮云蔽日”象征群小包围皇帝,蔽其视听;苏轼《水调歌头》以月之“阴晴圆缺”象征人之“悲欢离合”。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以“柳色新”象征离别,“柳”的意象是具体的,而作为其对应物的“离别”则隐含不露。

4.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辛弃疾(水龙吟)下片就连用了张翰、刘备、桓温三个典故。

学习本单元,还应掌握有关诗词体裁的一些常识:

1.以句式分,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2.以体裁分,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律体等。

3.近体诗,是唐宋以来流行的、形成于唐代的一种格律诗体,它在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它主要分为:

(l)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者称五绝,每句七言者称七绝。如《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都是七绝。

(2)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者称五律,每句七言者称七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五律,《蜀相《书愤》为七律。

4.古体诗,与近体诗的讲究声律相对而言的,而不以创作时间而定。唐宋以来的诗人也多作古体诗。如《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春江花月夜》、《游子吟》等。

5.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水龙吟》等。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差异颇大。沿用至今的有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阙或上阙,把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阙或下阙。

二、单元知识要点

诗词基本知识要点

1.《沁园春·雪》。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2.《迢迢牵牛星》。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为东晋陶渊明。本诗主要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采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

4.《出塞》(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诗人。该诗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诗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也是首送别诗。作者王维,盛唐诗人。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_

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首七言诗,属怀古诗。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该诗抒写诗人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8.《蜀相》,七律诗,属怀古诗,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诗中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相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诗作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相结合,并运用了设问句。

9.《枫桥夜泊》,七绝,周羁旅诗,作者张继,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写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惆怅心情。该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诗,也是作者自创的新乐府诗。作者孟郊,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穿线缝衣的细节,歌颂了真挚的母爱。诗中运用了比喻与象征的修辞手法。

11.《乌衣巷》,七绝,作者刘禹锡,中唐诗人。本诗通篇写景,并寓情于景。

12.《赋得古原草送别》,五律,属送别诗,作者白居易,中唐诗人。该诗借描写春草以寄托别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

13.《江南春》,七绝,属咏史诗,作者杜牧,晚唐诗人。该诗借描绘江南美丽的春景,寄予历史的感慨。本诗写景具有整体性,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14.《夜雨寄北》,七绝,属于相思诗,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本诗以诗代信,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北归的感情,构思巧妙,含意丰富。

15.《虞美人》,这是首词,作者李仍,五代南唐词人。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比喻贴切生动。

16.《望海潮》,这是首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本词描写杭州的繁华景象,与西湖的秀丽景色,赞美城市风光,表现了百姓与地方官的游乐。多用铺叙与白描手法。

17.《水调回头》,这是首中秋咏月词,作者苏武,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该词通过描绘中秋佳节,饮酒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安慰和祝愿。运用设问句,以月贯穿全词,构思缜密。

18.《武陵春》,这是首词,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该词通过对主人公外在情态举止与内心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心情,构思新颖。

19.《书愤》,七言律诗,作者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20.《水龙吟》,词,作者辛弃疾,宋代大词人,该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词中多用典,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表现手法。

三、基本要点归类

1.作品作者

《沁园春。雪》: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迢迢牵牛星》:无名氏,选自《古诗十九首》。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东晋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

《出塞》(其一):王昌龄,盛唐诗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代诗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盛唐诗人。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蜀相》:杜甫,盛唐伟大诗人,其诗称为“诗史”。

《枫桥夜泊》:张继,中唐诗人。

《游子吟》:孟郊,中唐诗人,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说。

《乌衣巷》:刘禹锡,中唐著名诗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中唐大诗人。

《江南春》:杜牧,晚唐著名诗人。

《夜雨寄北》:李商隐,晚唐杰出诗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五代时著名词人,后世称之为南唐后主。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北宋著名词人。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苏轼,北来杰出的文学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跨北宋、南宋。

《书愤》:陆游,南来杰出的爱国词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南宋大词人。

2.作者归类

作者属于唐代诗人的有:王昌龄、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其中,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属于盛唐诗人。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为中唐诗人。杜牧、李商隐为晚唐诗人。

创作词的几位作者的有:李想、柳永、苏武、李清照、辛弃疾。

3.体裁归类

五言古诗:《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游子吟》。

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

七言绝句:《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

七律:《蜀相》、《书协》。

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4.题材归类

送别诗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诗有:《迢迢牵牛星》、《夜雨寄北》。

“虞美人”、“望海潮”、“水调歌头”、“武陵春”、“水龙吟”、“沁园春”均为词牌名。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沁园春·雪》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本诗作者毛泽东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首词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抒情方法

这首词通过对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评说,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今日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2.表现手法

这首词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啊娜多姿的北方雪景,来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

下片则直抒胸臆,借评说古代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并畅想今日情景,来表达诗人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雄伟理想。

3.修辞手法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以及转折和对比等表现手法。

(1)词的上片后六句运用了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例如:“红装素裹,分外妖烧”是比喻,用妇女的穿着和风采,来比喻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不仅使景物显得色彩动人,而且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景色的暗示。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是比拟,此句以物拟物,将群山起伏拟作银蛇舞动,将高原绵延拟化为白象奔驰,变静态为动态,使景物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也是对中国人民高涨的革命情绪和敢于同强大敌人争高下的英雄气概的暗示。

(2)词的上片和下片中,都有一个情景的转折和对比。上片以“须晴日”表示转折,构成晴空烈日和冰天雪地的对比,大好河山显得愈发多彩多姿。下片以“俱往矣”表示转折,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和今朝的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暗示历史和今朝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这两处转折和对比,既深化了主题思想,又增添了起伏跌宕的气势。

《迢迢牵牛星》

背诵本诗,识别《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抒写爱情的五言古诗。诗作内容取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描述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1.抒情方法

这首诗主要采用间接抒情。全诗无一句是情感直抒,而是或借事抒情,或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方法以外显内,比直接抒情更生动形象,更耐人寻味。

2.表现方法

这首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作者用大量笔墨描述传说中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用意却是抒写现实生活中思妇的离愁别恨。字字落笔天上,句句情注人间,含蓄而蕴藉,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同时,也正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从而使得此诗处处闪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首诗的语言中多用叠字。全诗十句,六句用了叠字。有的叠字(加“迢迢”、“纤纤”、“盈盈”、“皎皎”、“札札”)用来传达物性,有的叠字(如“脉脉”)用来模拟情态,都显得贴切自然。这些叠字的运用,增强了全诗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

《归国田居(其一)》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作者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这首五言古诗,是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之一。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主题思想

此诗抒写诗人崇高自然的心态,表达诗人归隐田园后不胜喜悦的心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官场的黑暗,表现出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表现手法

本诗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方法。

(1)诗中多次运用比喻,收到了使诗的旨意更加鲜明生动的效果。例如:用“尘网”和“樊笼”喻仕途的束缚和险恶,贴切醒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中包涵多重喻意:“羁鸟”、“池鱼”的喻意是官场的狭隘,禁烟:“旧林”、“故渊”的喻意是田园的广阔、自由;而这两句的总体喻意,则在于表现诗人对逃脱世俗困扰,重返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2)诗人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例如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树林、小池与深渊等一系列对比,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点醒,将诗人好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出塞》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作者王昌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之一。诗人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注意本诗主要运用了历史典故,来体现多重寓意,主要为后两句。表面上作者有感于当时边患无穷,唐将无能的现状,呼唤汉将军李广之辈的人出现,明写汉将,意指唐将。

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将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用与无能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断对比。从而体现出诗人的多重情意:歌颂李广,讽刺唐将;失望于当前,希望于今后。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从抒情角度看,诗的前两句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参考答案:(1)诗人慨叹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希望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安宁。(2)借景抒情。解答题目时要注意: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感叹边塞上战争的连绵不断及其带来的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国家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2.(2001.7.自考题目)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的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竭石滩湘无限路

C.江枫渔火对愁民

D.巴山夜雨涨秋池

本题考查的是对本诗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春江花月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张若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脸炙人口的长篇抒情诗。诗作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缠绵悱侧的离情别绪,表现出诗人对人情难圆的感叹和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在理解本诗时要重点把握本诗的抒情方法。这是因为全篇主要的抒情方法为借景抒情,处处情景交融,而各部分的情景交融又有不同的方式。

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观,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其作用在于从总体上为下文抒写人情提供引人道思的环境,制造启动情怀的氛围。

后面三部分都是合写景物和人情。

二、三两部分,主要是用江月永照,引出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出人间离别;用月光遍洒,引发思妇绵绵相思。在这里,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是相反相成,即通过景与情的对比反衬,鲜明地体现出月圆人难圆的旨意。最后一部分,则是用春归、花落、雾漫、月残等自然景观来引发游子的思归之情。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什么问题的思索?

(2)本诗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人生短暂,宇宙永恒。(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思索。

2.(2000.4.自考题 单选)以下诗题属于乐府古题的是()

A.《春江花月夜》

B.《江南春》

C.《迢迢牵牛星》

D.《登金陵凤凰台》

此题考试内容为诗的类别。

《送元二使安西》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本首诗通过送别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地表达出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这首诗分为两层,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叙事抒情。前两句先描写送行时的自然景色。诗人特地赶来相送,情深意切。刚刚下过细雨的早晨,浮尘不起,好像是大公作美,有意为远行的人清扫一路风尘。这表示对即将上路远行的朋友的关切。再写饯别的客店,青青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也别有一番清新之色。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处处蕴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后两句写饯行告别,是借叙事抒情。诗人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表明对朋友的关切与祝愿。结尾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畅想别后的情景,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相聚。以此涵盖全诗,情致绵绵,韵味无穷。

《登金陵凤凰台》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诗人于天宝三载(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漫游各地。天宝六载(747)到达金陵,登临凤凰台,写下了这首杰作。诗人写登台所见,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存在,感叹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这一历史兴衰之感,引出对浮云蔽日、国事日非的忧虑。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相关重点内容的把握。

1.抒情方法

本文运用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等多种抒情手法。诗开头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抒情写意,说明六朝的豪华侈奢已一去不复返。三、四句借事抒情写意,说明沉湎于奢侈生活的帝王、热衷权势的豪强,虽得意一时,却终将湮灭无存;

五、六句借景抒情写意;最后两句则借象征手法抒情达意,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表现手法

(1)运用对比手法,使主旨更加鲜明突出。

诗中处处充满了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三山、青天、长江、白暨洲,这些自然景物亘古不变,吴官花草、晋代衣冠之类的人事迅速更迭、变迁。六朝豪奢一时,终究衰亡;现实表面辉煌。实则“浮云蔽日”。

(2)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寓意深远,表情曲折。

末句以“浮云”比喻奸佞小人,以“日”比喻皇帝,“浮云”、“蔽日”则象征着奸邪当道、蒙蔽君主。“不见长安”,则指贤者远离京城,不得进见,报国无门。

《蜀相》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记述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词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心情。因此,在理解本诗时需要从以下两点对抒情方法进行重点掌握,这是因为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借事抒情。

(1)借景抒情:“柏森森”渲染了庄严肃穆静温悠远的气氛,敬仰之情暗含其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字面上描写草堂碧草青青,春意盎然,黄鹏鸣叫,空作佳音;实际却是借景抒情,表示虽大好春色在前,自己却无心赏玩,同时又暗示此处少有人来,饲堂寂寞冷清。情因景生,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2)借事抒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写诸葛亮的功绩和为人;这两句借事抒情,包含着诗人对诸葛亮一生的高度评价。末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借事抒情。

《枫桥夜泊》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张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诗人旅途中的愁怅心情。

在理解本诗时要注意对抒情方法掌握,这是因为此诗全篇借景抒情,主要特点是“诗中有画”:残月、栖鸦、霜天、渔火、枫林、远寺、夜钟、客船,有声有色,远近相接,层次分明。而画中的主体则是漂泊异乡、黯然失魂的诗人。

《游子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孟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孟郊自创的新乐府诗。通过描绘典型事例,运用比喻象征,礼赞了温煦深挚的母爱。在理解本诗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本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新颖贴切,巧妙完美,耐人寻味。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句中,以“寸草心”比喻子女对慈母的心意,以“三春晖”喻指母亲对子女的爱。小草在春天的阳光下萌发,象征子女在慈母的爱抚下成长;小草不能报答春阳的恩德,象征母爱深厚,子女也难相答母容干万一。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下列作品中,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有

A.《游子吟》B.《出塞》

C.《江南春》D.《春江花月夜》

E.《迢迢牵牛星》

2.下列标题属于词牌的有

A.《游子吟》B.《虞美人》

C.《出塞》D.沁园春》

E.《望海潮》

此题考查的是对体载的掌握。

《乌衣巷》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凭吊金陵古迹乌衣巷,描绘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感叹沧海桑田,暗示社会总在发展变化,豪门大族不可能永享富贵的情景。

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抒情手法的把握,这是因为此诗全篇寓情于景。诗人咏怀古迹,通过自然景物(野草、斜阳、燕子)的描写,来体现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感叹,却没有发一句议论。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白居易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咏物以送别,借描写古原上春草离离的景象,寄托了送别友人时的深挚情意,以示送别。诗人描写春草的茫茫无际,赞颂春草生命力顽强,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与祝福。

在表现手法上,此诗巧用典故。此诗乃咏物抒怀之作,描写春草以示送别。春草与离别最早结缘,源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婆婆”,白居易的“又送王孙去,美美满别情”,这里巧妙地化用原诗意,将春草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进一步开拓意境,丰富内涵,总束全诗。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知识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诗的前四句与送别有什么关联?

(2)全诗分为几层?从送别的意义上看,各自有什么特点?

_参考答案:(1)以草的枯荣,象征人间的离合,坚信别离必有再聚时,也以春草再生鼓励离人坚韧不拔。(2)前六句为一层,借春草安慰离人,鼓励离人;后二句为一层,点明送别。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层次划分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江南春》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杜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方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描绘江南春景,寄寓历史感慨。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把握抒情方法,这是因为此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后两句专写烟雨中的南朝佛寺。南朝广建佛寺。亭台楼阁,金碧辉煌,掩映在花丛烟雨之中,成为江南一景,而今却所存无几。诗人借佛寺关系历史发展,得出如下结论:信佛决不会带来长治久安。

《夜雨寄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绝句。诗人滞留巴蜀地区,收到妻子的来信,以此诗作答,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北归团聚的感情。

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这是因为此诗构思巧妙,通过重复“巴山夜雨”,将眼前与将来、实景与想象融合为一,展现自己与亲人悲欢离合的情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两次写“巴山夜雨”,前一次以秋雨萧瑟之景来渲染长夜难眠的离愁别恨;后一次则通过设想未来,表现出诗人切盼回到妻子身边的愿望。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仔细阅读本诗,简答下列问题:

(1)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诗中的中心景物是什么?

(2)诗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与空间?

参考答案:(1)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

和妻子、巴蜀和北方联结起来。(2)时间:分离的现在与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

山与夫妻团聚的长安。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联结起来的意境。

《虞美人》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李煜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李煜投降宋王朝后,于976年到达汴京,受封“违命侯”。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过着屈辱的生活。他用这首词,追怀故国,思念往昔,抒发埋藏在心底的哀愁。

在理解本词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此词多处运用比喻手法,比喻形象生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将愁思比作满江春水,奔流不息。这个比喻非常真切地表现了词人身陷“小楼”不得自由,而又怀念故国的满腔愁怀。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寓意是什么?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两句诗有什么言外之意?

(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春花秋月似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囚禁生活与春花秋

月无缘,表示痛不欲生的绝望心情。(2)表示物是人非。(3)追怀故国,有亡国之痛,思念往昔,表达阶下国的内的哀愁。本题旨在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现手法的应用能力。

《望海潮(东南形胜)》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词用铺叙手法,写杭州风貌,上片写城市繁荣景象,下片写西湖秀丽景色。因此,在理解本诗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把握,这是因为此词善用铺叙。

全词描绘景物都是用的铺叙手法。如上片用“形胜”、“繁华”领起,而后又以铺叙的手法来描

写杭州城市的秀丽风光和繁荣景象。下片以“清嘉”领起,铺叙西湖美景。取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生动自然而又意趣横生。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句就都纯用白描。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词。它是一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水调歌头”为词牌名。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时苏拭出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当时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出任密州地方官,而此时苏轼与弟弟苏辙已分别七年未能相见。中秋之夜苏轼触景生情,遂作此词以表怀念之情。“月到中秋分外明”,词人饮酒赏月,写下了这首一向极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表达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以及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安慰和祝愿。所以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表现手法的把握。

(1)全词以月贯穿给终。上片从问月赞月,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下片从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写到月光永照。

(2)语言凝炼精当,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推崇。如“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等句,均流传千古而不废。

以下的题目有助于对文章中点的理解

1.(2000.4.自考试题)苏轼《水调歌头》中,最能体现“兼怀子由”的词句是()

A.不知天上宫闹,今夕是何年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C.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参考答案:前三项均与主题无关,只有D项提及一个“别”字,显然表达了与兄弟久别的思念之情。

2.(2000.10.自考试题)下列词人中,其作品以风格豪放著称的是()

A.柳永 B.苏武

C.李清照 D.李慎

参考答案:此题考查内容为作者知识,豪放派的著名代表有苏轼、辛弃疾两人,选项中仅有苏武,故选B.3.(2001.4.自考试题)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雨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是苏轼的()

A.父亲B.哥哥

C.儿子D.弟弟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掌握本首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李清照在靖康之难中,经历国破家亡的惨痛遭遇。此词抒情时主要通过叙述人的举止情态抒情,将外在情态与内心活动相结合,成功地塑造出形神兼备的主人公的形象。外在情态如“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表明词人抑郁苦闷,百无聊赖,满腹忧伤,不能抑止。内心活动用“闻说”、“也拟”、“只恐”等句来表达,然而,无限哀愁毕竟无法排遣,诗人再也兴不起游玩的兴趣。

请看以下的试题: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含义是什么?

(2)词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的?

参考答案:(1)春光依旧,而丈夫故去,自己流离失所。(2)外在情态与内心活动。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含义和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书愤》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掌握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早岁的壮志豪情和前线的斗争生活作映衬,抒发壮志未遂、时光虚掷的愤慨,企盼有诸葛亮那样的人物出来兴师北伐,完成统一大业。

诗的前四句为借景抒情。回顾年轻时把一切事情看得那样简单,以为凭着豪情壮志和坚定如山的气慨,就能轻而易举地收复失地。言外之意是:世事复杂难测,自己的愿望很难实现。

结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借典故抒情,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对南宋投降派的斥责,二是盼望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出来,兴师北伐,达到九州一统的目的。

本诗运用了对比和典故两种表现手法。

(1)今昔对比,古今观照。全诗通过今昔对比,现实与历史的观照,突出了主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2)善用典故。用诸葛亮作《出师表》的典故,斥责投降派的丧权辱国,又表达了自己希望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山河的愿望。

请看下面的考题: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所书的“愤”有哪些方面?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写的是什么?其语言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1)中原未能收复,年老力衰,壮志未酬,投降派当道,没有恢复北方的英雄。(2)高度概括了历史事实与自身经历。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静中有动,透露出战争的气氛。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2.(2000.4.自考试题)陆游《书愤》中高度概括历史事实与自身经历的名句是()

A.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参考答案:这一题考诗词背诵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只有B项符合题干要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词运用情景交融、叠用典故的手法,抒写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关心国事、渴望收复中原的爱国精神。因此,在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以下内容的掌握。

1.抒情方法

这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主要表现在上片,用多种景物的组合,传达出复杂的感情。

2.表现手法

(1)善用典故。下片连用张翰见西风起而辞官、刘备鄙视许汜、桓温感伤岁月流逝三个典故,表达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家难归,有志难伸;不求私利,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岁月蹉跎,时间易失,年华虚度,悲哀之至。

(2)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句中,“玉暂螺髻”是比喻,以远山为本体:“献愁供恨”是比拟,以山拟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句中,“落日”、“断鸿”则有象征意味,黄昏落日,令人联想到南宋国势衰微;离群的孤雁,则使作者联想到自己和宋朝百姓背井离乡的遭遇。

请看下面的题目: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把吴钩看了,栏于拍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比拟、比喻、象征(2)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无人理解的悲愤。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运用的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

2.(2000.4.自考题目)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之后,紧接着所写的是()

A.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B.尽西风、季鹰归未

C.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本题目考查考生对诗词原文的背诵以及理解。

3.(2001.10,自考题目)下列词句,运用典故的有()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C.体说鲸鱼堪绘,尽西风、季鹰归未

D.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E.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参考答案:此题是考察对课文的熟悉。在诗中的下片连用张翰见西风起而辞官、刘备鄙视许汜、桓温感伤岁月流逝三个典故,表达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家难归,有志难伸;不求私利,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岁月蹉跎,时间易失,年华虚度,悲哀之至。所以正确答案为CDE。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篇2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诗词部分 篇3

新疆奎屯市二中 高葆金

请说明下列各题中诗句表现手法的艺术特色: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2、“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3、“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子规》余靖;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5、“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春雨》•周邦彦又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韦庄

6、“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卢纶

7、“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赵师秀

8、“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韩愈

9、“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

10、“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1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王维。

12、“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1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

14、“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15、“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绝句二首》•杜甫;再

如:“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越调•平湖乐》•王恽

16、“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杜甫;再如:“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林景熙)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再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18、“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19、“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琵琶行》•白居易;再如:“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度大庾岭》•宋之问“长沙”代贾宜。

2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谐“情”《竹枝词》•刘禹锡;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

21、“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李白;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2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再如:“有请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秦观

23、“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店,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李白;再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雁歌行》•高适

2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廷钧;再如“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25、“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文天祥。

26、“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踏纱行》贺铸。再如:如 “红豆生南国”《相思》•王维。

27、“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再如“莫,莫,莫„„错,错,错。”《钗头凤》•陆游

2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白居易。

2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再如“邯郸驿里逢冬天,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

应说着远行人。《邯郸至除夜思家》·白居易

30、“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债中行》•岑参;再如“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31、“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王维

3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 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33、“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儿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白居易

3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

35、“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南乡子》•苏轼•梅花词,和杨元素。

36、“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过山农家》·顾况

附:参考答案:

1、直抒胸臆

2、融情于景

3、托物言志

4、托物起兴如

5、巧用衬托

6、联想巧妙

7、细节逼真

8、欲扬先抑

9、欲抑先扬

10、以动写静

11、以静写动

12、以虚写实

13、以实写虚

14、虚实相间

15、乐景写哀

16、巧用问答

17、巧用比喻

18、巧用讽喻

19、巧用借代 20、巧用双关

21、巧用夸张

22、巧用拟人

23、巧用对比

24、巧用白描

25、巧用典故

26、巧用象征

27、巧用反复

28、巧用互文

29、巧用曲笔 30、言有尽而义无穷

3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2、开门见山

33、卒章显志

34、首尾呼应

35、不着一字尽现风流

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诗词部分 篇4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写“文学类文章”,在作文部分的“有创新”中,要求考生“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这些要求,为考生个性化写作、创新文体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创新文体,各有自身的特色,能充分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但是创新文体也有体式,作文也要讲规范。这里,结合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实际,撷取几种创新文体,结合文体规范,谈谈创新文体的写作技巧。

一、小说 技法指导

(一)人物形象

写小说,要把刻画人物形象放在重要的位置,要让人物“活”起来,具体来讲,就是要生动地描写人物的言行。

(二)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主干,考生要学会运用误会、巧合、陡转、抑扬等设计情节的方法,尽最大努力显示出小说情节的曲折性。

(三)细节描写

抓住人物活动或心理上的细枝末节,进行精细地描述,借此揭示出人物性格的本质与个性品格。【文例】

忧与爱 江苏考生

老王蹲在墙角,两手对插在袖筒,终于不耐烦地啐了一口。

小区近来又开始搞绿化,就在老王所住公寓后,轰隆隆的机子整天响个不停。这咬一口,那儿又吐出来,一排常青植物规矩地躺在路边。

而老王进城一年多了,还是不能习惯这个奇怪的地方。看到这些小树,他总忍不住怀念老家那片地。“噫,种两垄豆角呐!这么好的地!”他望着花坛,叹了口气。老王从前可是个种田好手,手上老茧至今又厚又硬。

前年拆迁,老王无奈地住进高楼,地耙、平车、铁锨都没地儿放,只好当破烂扔了,只一把锄头实在舍不得便留在了墙根。

离开了老王的土地像塌陷的土坑,只有被寂寞逼疯的草在向上生长。那块地,他回去看过几次。晒豆腐干似的被晾在那儿,没有动静。

他觉得心疼,那份烦忧藤条般缠捆了笑容。老王是个粗人,提炼不出“家园荒芜”这样的概念,他只是担忧。

像担忧秋日里留在地里没收的一亩庄稼,担忧扔在墙角的一包麸皮,或者一只秃了尾巴的老黄狗。他抛弃了它们,他被逼无奈。

始终是放不下的,生活可以一夕之间改头换面,而对土地生生不息的爱哪能说断就断? 忧与爱是利箭进入皮肤,因为深,所以痛。老王渴望重回故土,哪怕再扛一扛锄头。

然而作为一个农民,一个失了根的农民,他能怎样反抗?唯一可以抚慰自己的,还好,还有一把锄头。“举——前探——”老王扛着锄头在一群老头老太太前做着示范,“好,回落——收!”戴眼镜的老人们略显生疏地扛着锄头。

老王啐了口唾沫在手上,想起前些日子自己被邀来做“锄头健身操”的教练,他稍一迟疑也就答应了。因为他肩扛锄头时,心里那份空落落的感觉才会淡一点,那块干旱的心地才如久旱逢甘霖一般滋润起来。

最近,老王又开始了新研究——“铁锨健身操”。

沉溺于此,只因他不知如何排解他的忧,正如不知如何安放他的爱。

技法鉴赏:作者善于细节勾勒,于细节中灌注情致,蕴含深思;全文亦自细故入手,小小锄头中承载着对于农业文明远逝情境的阔大思虑。由于落实到了农民的感觉之中,文章中呈现的田园“荒芜”之忧才尤为牵动情思。

二、寓言 技法指导

1第

(一)想象大胆新奇。要展开想象的双翅,突破现实的时间和空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大胆地、创造性地编写新故事,描写新环境,塑造新形象,表达新思维。

(二)构思新巧动人。寓言的情节比较简单,但必须在构思上求“新巧”。一是要善于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从新的视角演绎故事。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寓言的主角。二是要敢于突破时空限制,构筑新故事,生动有趣,富有讽刺意味。三是要善于运用陡转、巧合、悬念、抑扬等手法,兴起情节的波澜。

(三)寓意积极深刻。思想感情健康向上,不悲观失望,不消极颓废;要对生活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精加工,把揭示生活本质意义的深刻思想寓于短小精悍的故事之中。

【文例】

紫藤和残墙 程 楠

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有一堵伤痕累累的残墙,与四周郁郁葱葱、野花四放的环境显得极不协调,但它仍然固守着自己的天地,默默不语。

春日里,幼小的紫藤芽从残墙脚下悄悄探出脑袋,揉了揉矇眬的睡眼,争先恐后地沿着残墙拼命攀登,终于紫藤们爬上了残墙的顶端,它们欢笑着到处开放,一朵朵紫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远远望去,满眼浅紫像一个紫色的瀑布从上流下。这时,紫藤成了这静寂的角落里最美的风景。

偶尔一个路人经过此处,惊讶地看着这墙紫藤,啧啧地赞叹:“天呀,竟有这样美丽的花!”说完,却又摇了摇头:“只可惜,这堵墙太破了!”骄傲的紫藤听了路人的话,高挂在云霄的心灵突然间坠入了幽暗的峡谷。紫藤认真地俯视身下的邻居,果真又老又丑,与自己那美丽的身姿相差甚远。紫藤急了,为自己美丽的身姿遭到玷污而呜呜哭泣,这处娇艳的风景已黯然失色。

伤心的紫藤松开了原本紧紧抓住残墙的手,背过身来,要挣脱恶魔似的残墙,憧憬着那远处美好的风景„„

夜里,下起了一场暴雨,铺天盖地,毫不留情,哗哗而下。清晨,万物从担心恐惧中醒来,却见那墙紫藤已不复存在。它们躺在这边的泥中,片片花瓣凋落在雨水中。昔日的繁华已逝,昔日的荣耀不在,只留下一片狼藉的紫藤伤心地诉说着命运的不公。

可怜的紫藤花,如果能用一颗谦虚的心面对一切,如果能牢牢地抓住自己的邻居——那堵残墙,或许就能够在相互扶持中战胜暴风雨的摧残,或许就能够在风雨过后的晴日里一展昔日那美丽的容颜。而今它只能静静等待枯萎命运的降临了。

技法鉴赏:作者善于独辟蹊径地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调动想象,将紫藤、残墙拟人化,新鲜活泼,别开生面。紫藤的悲剧结局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要抱着谦让之心面对万物,要学会相互扶持,努力协作;不要孤芳自赏,恃才傲物,脱离集体。

三、书信 技法指导

(一)格式正确,突显文体特征。特定的格式是书信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外在标志: 1.称呼,顶格书写以示尊重,后面用冒号以引起下文。

2.问候语,单独成行,空两格写“您好”等,后面用叹号表达真挚、热烈的感情。

3.正文,写在称呼语下一行,首行空两格书写。如果写的是几件事或一件事的几个方面,分清层次。祝愿语,正文结束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祝”“祝您”等词语,另起一行顶格写“健康”“进步”等语(写给教师可用“教安”“教祺”,写给编辑可用“编安”,写给作家可用“撰安”,写给病人可用“痊安”,还可随季节变化写“春安”“夏安”“秋安”“冬安”等)。

4.具名,在结尾的右下方,如信纸空格较多,以离开祝愿语二、三行为宜。5.日期,写在具名下一行偏右处,与具名稍错开。

(二)语言得体,情感抒发自然。只有用得体的语言,抒写真情实感,才能起到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的作用。例如称呼的写法,就大有讲究:写给长辈的一般按辈分称呼,如王伯伯;写给平辈或晚辈的,可以直呼其名;同事之间可在姓前加“老”“小”,以示亲切,关系亲密的可直呼其名,但不宜连名带字都写上;给领导或名人写信可用职务或职称来称呼,以示尊重;还有的在称呼前加“尊敬的”“敬爱的”表示尊敬。考场作文用书信,内容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基于生活经验的虚拟,但感情必须是真挚的。

(三)思想明确,符合话题要求。写信时必须做到思想明确、态度真诚,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收信人理解我们,信任我们,接纳我们。考场作文写书信,主题思想来自对话题的准确把握,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限定的范围之内。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化解话题,点明题意。

【文例】

给皇上(四郎)的信

2第

吉林考生

皇上(四郎):

臣妾近日闲来无事,加上这天又实在热得紧,心中甚感烦闷,昨儿便遣了槿汐去宫外打听近日是否有新鲜趣事。槿汐去了一日,回宫后跟臣妾说,骄阳如火之下,紫禁城外亦是一片肃静,百姓都呆在家中避暑,所以并无趣事,只一间修船的小店热闹些。臣妾十分好奇,命槿汐细细说与臣妾听。那热闹事其实也是一桩小事,可臣妾听后颇有感触,想与四郎一同分享。

据说,这家修船的小店有个工人素擅给船上漆。一日,一个富商将这个工人招去给他的船上漆。这工人漆船时,发现那船的底部有一个小洞,就顺手将那洞补上了。船漆好后,工人收了工钱,便回到了店里。谁想没过几天,那富商给这个工人送来了一大笔钱。工人看着那些钱,说:“工钱您已经给过了。”富商说:“这是感谢你补洞的钱。”工人说:“那只是顺手补的。”富商答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着那条船游湖时,我的五脏六腑都碎了,因为我知道那条船的底部有个洞。但他们却平安回来了。我当下就知道是你补上了那个洞,所以我特来感谢你。”

四郎,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件事十分有趣?想那修船工,不过随手做了一件小事,却救了那富商孩子的性命,保住了富商一家的幸福。臣妾就想,若后宫这许多嫔妃,日常也帮彼此做一些力所能及、互惠互利的小事,而不是钩心斗角、相互倾轧,这后宫之中,会少流多少血、少生多少恶?若这朝中重臣和各地方官员都能本着爱民如爱子、爱国如爱家之心,为百姓谋福、为社稷谋利,这天下何愁不定,这百姓何愁温饱不济?

臣妾深知皇家“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臣妾亦知自己刚才针对朝臣说的一番话僭矩了,但臣妾实在是不吐不快。四郎,臣妾做出之前的一番思索后,就总在想,这世间纷乱不绝,正因为缺少如那修船工一般把分外之事亦当作分内之事做了的人。随手做的那么小的一件事,却救了几条人命,这真是怎么想也想不到的事情。四郎曾对臣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来必是想告诉臣妾,这小事是轻视不得的,只有将小事认真细致地做成了、做好了,末了还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才会一步步地接近那被上天臵于云端的幸福。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修船工这一举手之劳所造的功德,又岂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臣妾以前常听人说,圣人在民间,而不在经史典籍中,深不以为然,昨日闻修船工之事,今日又借为四郎解闷之机,做出如上思量,方识此言之真、之妙、之大智慧。试想,世人不论贫富贵贱,皆为圣人,皆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之时,河清海晏之象是多么宏丽!

臣妾此番言语,不知四郎作何感想?

嬛嬛

技法鉴赏:作者取材于收视率颇高的《甄嬛传》,以甄嬛给雍正帝写信之形式,借甄嬛之口,立“人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天地便一片祥和”之意,构思行文可谓精巧至极。形式符合书信体式,语言得体而有深意。

作者善于独辟蹊径地把自

【题例】(2013·天津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点拨:审题要抓住关键,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据此,可以有以下立意角度:

1.水的思考,常见的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水是生命之源,然而,地球上的生命之源却在一天天地枯竭,大自然在流泪,我们却不知道珍惜。

2.平凡生活、点点滴滴的幸福与快乐,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不可缺少的东西,往往被人们忽视。人们热衷于远处的风景,却忽视近处的美丽。

推而广之,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有很多方面,如: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我们对别人的尊重,文明礼貌的种种行为表现等。

试题规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文体,甚至可以尝试创新文体。佳作展台:

非正常拍摄

3第

天津考生

[第一组镜头] 时间:2012年6月5日 地点:天津劝业场门前

干净的步行街,刚刚洒扫过的地面在太阳下能照出人影。一张花花绿绿的冰糕纸飘落地面。一只休闲鞋实实地踏在冰糕纸上。“妈的!”抬脚将纸踢飞。纸翩然落下。

冰糕纸好像很喜欢高跟鞋敲打的地面的节奏,随着高跟鞋走了好几米。高跟鞋蹭了几次才摆脱这张厚脸皮的纸。„„

十几分钟,这张纸不知被多少次踩踏。一个小女孩捡起它,放进垃圾箱。女孩的妈妈面无表情,嘴里说着什么。

画外音:公共环境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维护的义务。举手之劳的事,为什么就变得那么艰难?有人会说,家门内自己负责,家门外与我无关,不管什么事儿,全当没有看见。小女孩是可爱的,长大之后的她还会这样吗?

[第二组镜头] 时间:2012年6月6日 地点:海河富有桥边 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

100米外,一群人正在向河里撒鱼苗。远处依稀可见红红的标语,上面的字看不清楚。应该是“爱护母亲河,净化母亲河”一类吧。

桥下,十几个人排列整齐,每个人全套装备:马扎儿、水桶、遮阳伞、几个鱼竿。没有人说话,很静。

桥头牌子上写着:景观河道,禁止垂钓。

水边到河堤的草地,被踩出了清晰的小道,小道上的草已经枯黄。有两个人收起鱼竿,两条小鱼从河里“游”进了桶里。„„

画外音:景观河道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维护的义务。不能为了自己的兴趣,而让“禁止垂钓”成为可笑的牌子。您钓上的小鱼,说不定是刚刚放养的鱼苗。您难道希望自己的母亲河一天天沧桑下去?

从我做起,加油!

技法鉴赏:这是篇形式新颖的考场作文,采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将生活中无视公共环境的几种现象,用“集束镜头”的方式予以呈现。画面是客观的,但画面的选择却由作者的主观倾向来决定。画面的陈述语言是简洁的,基本上是画面的组合跳跃,很少有衔接过渡的语句。这符合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每组镜头后的画外音,则是对画面所呈现现象的深度分析,话不多,但一语中的,指出根源,发出呼吁。在紧张的考场上,能写出如此有特色的文字,没有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是很难做到的。

【试题展示】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味。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水,并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的内涵范围作文。

名师点拨:这道题兼具开放性与限制性,写作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发散思维,联想想象。可以着眼于水的数量、外形、运动、性质、作用等特点,由水及人,揭示水的哲理意蕴。

2.独创思维。选择最能体现自己的创新思维、独特视角、深刻见解、文化素养的角度进行阐述。3.力图创新,包括立意、选材、文体、语言等方面的创新。【考场作文】

水边绝响 陈晓琪

人不是因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个老人,这个硬汉,赢得了人生真正的较量。海上,两个生命,两个毅力坚强不屈的精神,一个拼死反抗,一个全力搏斗,他们在充满敌意的海.................中殊死搏斗,那种坚强、刚毅、勇敢以及蔑视死亡的精神,使灵魂得到了升华!“来吧!我跟你奉陪到死!”这就是老人那亘古不变的骄傲,这就是他坚硬执着的灵魂!

琴韵如水,仿佛天籁,渺渺散去,杳至无极。冥冥间,我仿佛看到一条无尽的河流,向远方延伸,当页

4第 听到被放逐的消息传来,是什么还能让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写下壮丽的《离骚》?是那不屈的精神,不灭的信念!

波光粼粼,水影散乱,他们的灵魂在这些纷繁的灵魂中不断再现,他们的生命虽然已随水而逝,但灵魂却伴随着流水在不断再现中得到永恒。流逝的河流就是永恒的河流,他们在水中看到了生命的全部,完成了对自己的证明!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无论形式还是意境,每一句都美得畅快淋漓。作者是谁?不错,是苏轼。他的豁达,他的豪放,使我疯狂地迷上了他所有的诗词。曾经,几句有意无意的嘲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字狱,九死一生的他,...终于悟出,原来一切不过如此,清静无为、超然物外才是做人之本。..隔着苍茫的时空,苏轼向我们吹来浩然之气,时近千年,不停息的永远是那千里快哉风。一个用文字记录感情的人是困苦的,他需要一种无助的恐惧,需要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需要一股强大的可以摧毁一切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感情中,苏轼找到了永恒的文字。

老师点评:考生思维比较活跃,能由水展开联想,内容涉及桑提亚哥(老人)、屈原、苏轼等,将水的流逝与精神的永恒作对比,思想也比较深刻。

存在问题:

①文体:文体感不强,材料之间关系松散。

②语言:用语笼统或不当。如“两个生命”“疯狂地”等词语,使用都不合情境。

③结构:论述与论点不一致,如苏轼一段未紧扣住“水”进行论述;结构不完整,正文主要是三个分板块,无首无尾,有分无总。

升格指导:①文体——根据材料实际,建议采用小标题作文。

②语言——修改词语。如“两个毅力坚强不屈的精神”一词,可改为“两股坚强不屈的精神”。③结构——丰富句子,如“一切”改成“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增补议论,如苏轼一段与“水”的联系不够,增补“这是他在政治之河中的处世哲学”等能扣住“水”的点睛之语。

【请你升格】请根据老师的指导,给作文升格。▲升格例文见答案部分→

页 5第

参考答案

真题精解 写作升格 升格训练 【请你升格】

水边绝响 陈晓琪

大河汤汤,无尽延伸。这是一条永恒之河,在这里我可以隐约看到,无数徜徉着的灵魂,他们漫游水边,执着地追问生命,生命的绝响至今轰鸣。

——题记

老人与大海

人不是因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个老人,这个硬汉,赢得了人生真正的较量。海上,两个生命,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一个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的老渔夫,两股坚强不屈的精神,一个拼死反抗,一个全力搏斗,整整两天两夜,他们在充满敌意的海中殊死搏斗,那种坚强、刚毅、勇敢以及蔑视死亡的精神,使灵魂得到了升华!“来吧!我跟你奉陪到死!”

这就是老人那亘古不变的骄傲,这就是他坚硬执着的灵魂!

屈原与汨罗

琴韵如水,仿佛天籁,渺渺散去,杳至无极。冥冥间,我仿佛看到一条无尽的河流,在向远方延伸,当听到被放逐的消息传来,是什么还能让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写下壮丽的《离骚》?是那不屈的精神,不灭的信念!

波光粼粼,水影散乱。他的生命虽然已随汨罗江水而流逝,但灵魂却伴随着流水在不断再现中得到永恒。流逝的河流就是永恒的河流,他在水中看到了生命的全部,完成了对自己的证明!

苏轼与长江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茫茫大江之上,是谁是吟唱?不错,是苏轼,在吟他的豁达,在唱他的豪放。曾经,因几句有意无意的嘲讽,招来了一场严酷的文字狱。九死一生,他终于悟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原来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不过如此,清静无为、超然物外才是做人之本。这是他在政治之河中的处世哲学,但这也使他在生活中对其他美好事物的追求更加执着。

隔着苍茫的时空,苏轼向我们吹来浩然之气,时近千年,不停息的永远是那千里快哉风。一个用文字记录感情的人是困苦的,他需要一种无助的恐惧,需要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需要一股强大的可以摧毁一切的社会责任感。

大江东去的波涛中,苏轼找到了永恒的文字。思行水上,我们触到了文化与精神的温度。

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诗词部分 篇5

【例题赏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诗文赏析】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例1】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简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 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⑴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这是一首题画,共诗八句,前四句承题描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想,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⑵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

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后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③皇树: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④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①(1)请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中的“若教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表明他种橘树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

(2)示例一:我认为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无论是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颔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这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被贬柳州,无论是写现实的还是写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橘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被贬谪的时日已久,也许难以再被重用,要在这柳州终老一生了。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越山见梅

吴文英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上一篇:交通拥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下一篇: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