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语文试题(高起点)

2024-10-10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高起点)(共7篇)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高起点) 篇1

二、文言文阅读

21、典型的深秋景象,古代农业社会的文人认为“天人合一”,情景互渗,运用类比联想思维方式,通过寻找天人之间相似、相关处类比联想,以我观物,以物抒情,因秋景的空旷、凄凉、萧瑟与离愁别绪间存在太多的相似、相关处,故“秋景”逐渐成为抒发“离愁别绪”的典型景象。“碧云天”,天高云淡,格外空旷的空间与“离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孤独离人更觉孤独;“黄花地”,暗用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意,花的凋零唤起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愈珍惜短暂的青春,离愁别绪愈强烈浓重;“西风紧”.秋风的凄凉,与离人心理感受的凄凉相似。故借秋风的凄 凉抒发心理的凄凉;“北雁南飞”,雁与离人间存在多种相似、相关处,“北雁南飞”,雁与离人间存在多种相似、相关处,可含多重意蕴。引人遐思。如其相似处:“东飞伯劳西飞雁”,用飞雁写赴京赶考的张生;其相反处:雁有自由,人却无,而无论相似、相反皆增强了离愁别绪。

22、“晓来谁染霜林醉?”将霜林叶红比拟为人醉脸红,拟人;“总是离人泪”.认为是自己的眼泪将霜林染红,夸张泪水之多。渲染即将送别张生时的离愁别绪的强烈浓重,通过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对张生爱情的真挚强烈。

23、抒发了莺莺强烈的离愁别恨。

24 、 除:授职。

猥以:以我。猥:鄙,谦词。

当:担当。

笃:重。

25、首先陈说朝廷征诏,急如星火,自己进退两难。原来州郡长官都曾荐举.丽自己都由于这一原因没去?意在表明自己这次难以奉诏并非偶然。而这次朝廷的征诏特急,使自己一下子陷人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26、点出了上表的起因,点明了奉亲与奉诏的矛盾。

27、使:派遣,驱使,命令。

使:让,允许。

者:的人。

者:。

28、“悬牛首于门”指“禁女子而男子饰”。“卖马肉于内”指“服之于内”。

29、原因: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

启示:欲施政于民.要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民。

三、现代文阅读

30、“九斤老太康健”象征农村旧貌段有变化。

“六斤…??新近裹脚”象征农村年轻的一代在走前辈走过的路。

“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象征人们仍然在贫穷落后之中,修补几千年来的传统旧习,沿袭传统。

31、这段文字是小说的结尾,描写了辫于风渡过后,鲁镇临河土场上又恢复了往日宁静的场面。作者通过上述描写暗示读者:辛亥革命终归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果,中国农村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封建复辟势力还会卷土重来,类似于辫子**的事件还会上演.从而深

化了作品的主题:唤醒民众,揭示旧思想仍然钳制着人们的灵魂。

【解题思路与技巧】七斤,原来是这场风渡的波及者,因在城里被革命军剪去了辫子.而辫子军复辟后,他心惊胆战,为自己的命运忧心忡忡。后来辫子军失败了,七斤又重新被人尊敬。一场沸拂扬扬的**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人们似乎也并没有难为七斤,七斤只是担忧了

一场,思想上也没有真正受到触动,也无任何变化。**过后,“十八个铜钉的饭碗’’照常使用.九斤老太依然康健和不平。农村的面貌没有什么变化。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六斤头上的双丫角已变成了大辫子,她又裹起了小脚,在走前辈走过的老路。皇帝虽然被****了,但旧的思想和习俗仍钳制着人们的灵魂,农村依旧如一潭死水。广大农民精神上仍没有觉醒,他们的思想依旧那么麻木、愚昧。他们仍然沿袭传统.走过去的老路。在揭示辛亥革命后封建农村落后的社会面貌的同时,作者指出了启蒙和唤醒民众的重要性,否则无法改变他们的悲剧性命运。

32、细节描写、场面描写。

33、“米龙老爹”

34、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35、机智、勇敢

36、清。

37、悲凉。

38、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静。

【解题思路与技巧】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四、作文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1、成人考试题及答案(专升本)--大学语文

2、成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3、20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4、历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真题及答案

5、20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高起点) 篇2

"…First, she stopped a man who refused to answer any questions because he had no time.Next, a man told her it was none of her business whether he used deodorants or not.Then she interviewed a man who was hard of hearing and, instead o answering her questions, began asking her all sorts of his own Finally, Carol found a young man with a pleasant smile on his face.He was coming towards her slowly and seemed ready to talk.He looked surprised when she put her first question.'I'm doing a research, too.It's about soap powders, 'he said." (2005

年成人高考英语试题)

55.Carol found in her work that________________.

A.few people were willing to answer her questions

B.it was not easy to make herself understood

C.men did not like her questions very much

D.young people were more helpful

根据文章大意以及问题题干, 可以直接将答案的信息定位至文章的最后一段 (上文所摘) 。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以轻松地排除选项B (难以被理解) 和选项C (年轻人更乐于助人) 。剩下的A和C就有些难排除了。A的观点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回答她的问题”, C选项的观点是“人们不怎么喜欢她的问题”。这两个选项和段落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有关系, 相关的表述体现在“First……Next……Then……”具体几个案例上。通过这一信息点, 我们可以认为选项A和选项C都是合理的。但是英语的选择只能是单项选择 (choose the best answer) , 此时就需要考生冷静下来重新理清楚我们的逻辑链条了。也就是说, 我们要首先承认选项A (几乎没有人愿意回答她的问题) , 选项C (人们不怎么喜欢她的问题) 才有可能成立, 即由于A推出C。如果我们选择了C项, 说明A项一定是正确的, 这样就会产生了两个正确的选项。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当一个选项是以另一个选项为前提的时候, 只能选后一个选项。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为A。何谐老师在对考研英语阅读理解选项分析时曾提出一个数学的公式:由于有了X才有Y, 选X不选Y。

这就是我们上文中提到的命题命脉, 命题人希望考生找出最直接的、对原文的解释最根本的选项, 而非一些衍生出来的选项。即我们平时在训练学生解题时一直强调的“according to the passage”。这样, 我们在排除选项时, 就可以用上面我们归纳出的公式来做出选择。此类试题每年都有出现,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At the end of each unit, you and your classmates wil work together to solve a problem based on the functions you have just learned.” (2006年成人高考英语试题)

37.At the end of each unit learners are required________________.

A.to perform a task

B.to make a travel plan

C.to introduce a classmate

D.to learn another function

问题中提到at the end of each unit…考生需迅速在文中扫视到这一短语, 以便找到问题的答案。第三段提到“At the end of each unit, …” (你和你的同学将共同努力解决一个能用上你刚刚学过的语言功能的问题) 。根据这一意思, 我们来对选项进行分析。D选项to learn another function“学习另一个语言功能”, 文中并未提及, 而且原句中的base on的意思是“建立在……基础上的”, 而不是“新的”, 这显然与文章的意思不符, 可以直接排除。剩下A选项to perform a task (完成一个任务) , B to make a travel plan (制定一个旅游计划) , C选项to introduce a classmate (介绍一个同学) 。很显然, 如果A选项成立的话, B和C都正确。根据上面我们提到的公式, “如果有了X, 才有Y, 选X不选Y”, 我们就可以快速地选出A选项。

综上所述, 只要考生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冷静地理清楚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抓住命题人的命题命脉, 攻克成人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关并非难事。

参考文献

[1]高中起点升本、专科英语及解题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高中起点升本、专科英语应试模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浅谈高考语文试题 篇3

一、高考语文试题的积极作用

高考语文试题从积极作用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面广,有效性高。和早期传统语文试题相比,当前采用标准化模式的高考语文试题明显具有覆盖面广,阅读量大,有效性高的特点。试题覆盖的语文知识点、能力点是早期试题的好几倍,测定的范围成倍地扩大,能有效防止猜题押题等偶然因素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2.评分趋于合理公正。标准化试题分主客观试题。客观试题为评分带来很大的方便,评分标准统一、准确、快捷。主观性试题也在最大限度上控制误差,评卷老师的主观态度受到限制,用计算机评分、采分、合分,大大提高了阅卷速度,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3.便于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谨性。在标准化考试实施的二十年间,呈现试题量大,知识点多的特点。考试时间是120或150分钟,而试题量最多时达41小题,要在这较短的时间内答完试题,思维不敏捷,速度不快是不行的。再者主观题中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作文,思考不严谨,答题不规范,是难以得高分的。

4.适应大规模考试。标准化考试的理论依据是控制论中的可控性理论思想,这种观点强调对人的知识水平、能力进行精确测量,因而标准化考试有明确详尽的指标体系,从命题到考试到实施、评卷、报考成绩,整个过程都是规范化的,对于大规模的高考选拔性考试作用明显。

二、高考语文试题的消极影响

从高考命题的发展过程来看,语文高考三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诚如王大绩先生所说:语文高考命题以精读能力的考查方式实现了阅读能力考查的突破,以话题作文结合分等评分的考查方式实现了写作能力考查的突破,以语言表达题目的设置实现了对思维、语言能力综合考查的突破,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选拔优秀人才作出了贡献。可是从考试的结果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来看,高考语文试题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题量大,难度高,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分省命题后各省的语文试卷大致在23小题左右,而在语文高考的发展过程中,试卷题量最高时在41小题,文字量达万言之多,学生戏称“哈达卷”,题量大,大题套小题,一题多问。为了应对高考,中学教学相应增加难度,深、难、偏、怪的题目大量涌现,学生早晚学习必须应对大量的试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些偏、难、深、怪的题目中消磨怠尽。学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但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老师敢说自己语文教得好,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高考的命题导向所致,高考语文难度大,与生活脱离得远。

2.重视语言知识的考查,轻视文学知识的考查,造成学生文学知识的短缺

研究三十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发现语文高考试题重语言知识的考查,轻文学知识的考查。在语言知识方面十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从知识结构来看,它覆盖了语音、文字、词语、成语、标点、句式、病句、修辞、文言语法等多项内容。在题目设计上求难求深,偏难偏怪,以选择题为主,重辨别轻应用。这样一来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身心疲惫,既没学好语言知识,又远离经典名著,知识越学越枯萎。二是教师的教学以语言知识为重,任意肢解课文。教师不是把底蕴丰厚、气韵生动的言语作品让学生吟哦讽诵、涵泳感悟,而是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为语言知识学习的载体,将课文当作静态的语言规则的例证去教,把篇分成段,把段切成句,把句割成字,讲辞格,正字音,析句式,辨字形,条分缕析,就如同解牛一般将其肢解为一个个琐碎不堪的知识点,忽视乃至有意割裂了流转贯注于言语作品之中的文气文脉。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文学知识欠缺。

3.重思维结果的考查,轻思维过程的考查,降低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标准化试题的大量采用。标准化试题的结构决定了考生只能根据命题者的思路去确定答案,只是对命题者思考分析的结果作一番选择,考生在试卷上留下的只是一些英文字母,它只能测试思维的结果,而无法测试思维的过程,无法检测学生在多层次思维过程中的差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标准化考试的客观题占总分的30%,为了得到这30%的分数,在中学教学中,师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而题目设置的偏、难、怪、深又使师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在扑朔迷离中被消磨殆尽。最为严重的是它忽视语文的综合性,忽视语言的模糊性,过分地强调精确性,使学生思维变得单一,任何事都求精求唯一,思维被限制,信心被耗尽,对语言的敏感性,对鲜活语言的追求被扼杀了,学生游戏于ABCD之中,增加了投机取巧的意识,降低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发展。

4.泛政治、泛道德教化使学生的思想求同不存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作文方面。如: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1982年命题作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6年写议论文《树木·森林·气候》,1991年《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8年命题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2001年话题作文“诚信”,2002年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等等。可以看出,这些命题突出了政治道德教化的意味。作为教育肯定要宣传一定社会主流意识思想,宣传真善美,批判假丑恶,但不是浅层次的非此即彼的选择或只有唯一选择,这种主题先行的命题方式,使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假话说尽。有人就戏称98年为“残疾年”,2002年为“离婚年”。主要原因就是考生多写自己父母死亡或残疾,父母离婚,自己进行艰难的选择等,以骗取阅卷老师的同情和怜悯。本来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提高其思想修养,而学生的思想不但没有趋向良好,反而尽显“恶”的方面,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高考语文试题基础题偏难怪深,阅读题模棱两可、扑朔迷离,作文题主题先行的问题,使得学生越学越没有了自信,教师越教越没有底气,因此有人大声疾呼:“语文试题要大刀阔斧改,不要慢慢来,因为指挥棒已经指挥失常,非改不可!” 高考语文命题已造成了应试教育的大面积泛滥,成了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有人甚至呼吁取消高考,不取消这根“指挥棒”,学校教育改革就很难进行或不可能进行。

三、高考语文试题产生弊端的原因

1.教育观念的落后是高考语文试题产生弊端的重要原因

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重识记,轻应用,轻创新。尽管当前高考语文试题已远不是停留在识记层面,并且识记的题目也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但考试内容重归纳、接受,轻演绎、批判,写作方面代圣人立言的问题依旧很严重。在很大程度上考不出学生的文化修养,创新能力。由于教育观念是落后的保守的,那么高考试题也只是浅层次的不断复制,增加难度不是通过考察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文化修养水平来实现,而是增加选题迷惑项,搞“弯弯绕”,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设置陷阱为难学生。教育观念的落后影响了高考的出题模式,而繁琐的出题模式反过来又制约着中学语文教学。

2.语文知识体系的缺失是高考语文试题产生弊端的直接原因

我国语文教育历史悠久,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却是近100年的事情。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语文开始独立设科,称“国文”。近100年来,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无到有阶段,逐步淡化阶段和反思争论阶段。影响半个世纪的语文知识体系主要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俗称“八字宪法”,这个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一直遭到人们的质疑与否定,从逐步淡化走向了反思重构的阶段。由于知识体系的不确定性,使高考命题缺乏可参照的母体,尽管从1990年以后每年高考都发布《考试说明》,并在1997年制定了考试难易层级,可考试说明对考试内容的规定甚是泛化,有和无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而,高考试题也就成了一个大拼盘,众多知识点,一会儿考,一会儿又不考,考与不考,不是根据其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而言,而是个别专家的意见或是民间对高考试题批评的程度。语文成了人们对高考批评的主要学科。

3.对语文教育与考试研究的不足也是高考语文试题产生弊端的一个原因

百年来,对语文知识体系构建的争论,对语文性质的争论都没有一个最终定论,对语文教育规律的研究也缺乏本土理论支撑。理论的缺失往往会造成实践的盲从。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建议语文教学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体系的完整,这一提法本身就是对一个学科的嘲讽,既要求学一个学科,又不要求学这个学科完整的知识,这显得很荒唐。到底哪些知识要学哪些知识不要学倒成了问题。因而高考的考试内容就具有天生的随意性了。再者,我国高考是由国家教育部组织,高考命题与阅卷由教育部和各省招生办或考试院主持,命题内容具有随意性,命题与阅卷队伍具有流动性。这种随意性与流动性不利于对高考语文试题的研究与创新,缺乏整体性与一致性。年年队伍在变,年年考题形式大同小异,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只是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已。

语文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灵魂的教育,是基础的基础,然而,各种各样的理由依然羁绊着语文高考改革的步伐,我们期盼着一个既能进行人才选拔,又能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语文高考新制度的诞生。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高起点) 篇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的是()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梁启超

2.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是()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A.李清照

B.欧阳修

C.柳永

D.苏轼

3.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

A.类比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对比法

4.“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出自()

A.《左传》

B.《国语》

C.《战国策》

D.《韩非子》

5.《灯下漫笔》一文的作者是()

A.茅盾

B.冰心

C.鲁迅

D.钱钟书

6.《沙滩上的脚迹》选自()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A.《闲书》

B.《茅盾全集》

C.《朝花夕拾》

D.《往事》

7.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

A.巴金

B.茅盾

C.老舍

D.赵树理

8.散文诗《门槛》全文采用的是()

A.象征

B.对比

C.比喻

D.类比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诗出自()

A.《归田园居》

B.《饮酒》

C.《种豆南山下》

D.《山居秋瞑》

10.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首()

A.五言律诗

B.五言绝句

C.七言律诗

D.七言绝句

11.“气,水也;言,浮物也”一句所用的修辞格是()

A.层递

B.比拟

C.比喻

D.对偶

1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A.《左传》

B.《汉书》

C.《史记》

D.《后汉书》

13.“易安居士”是指()

A.辛弃疾

B.李清照

C.王安石

D.苏东坡

14.从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看,《炉中煤》是一首()

A.颂歌

B.战歌

C.牧歌

D.恋歌

15.下列各句中,“则”表示转折关系,可以译为“却”的是()

A.既来之,则安之

B.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

C.到则披草而垒,倾壶而醉

D.兵强则士勇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___。

17.一篇议论文,一般都包含有论点、论据和________三个因素。

18.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擅长___________著称。

19.《麦琪的礼物》是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__________的杰作。

20.《诗经》包括风、雅和___________三部分。

21.《爱尔克的灯光》在写作上一个重要特点是以_________为线索贯穿全文。

22.苏轼《水调歌头》词:“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3.李商隐《无题》诗:“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24.《李将军列传》在文末引民谚:“桃李不言,__________。”

25.《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横线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是社稷之臣也。

是:

27.弃甲曳兵而走。

走:

28.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轻:

29.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30.功施至今。

施:

31.高城深池。

池:

32.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要:

33.燕国殷富。

殷:

34.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之:

35.凌出华林部甚远。

凌出: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清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观》)

国不堪贰:

37.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李将军列传》)

吏当广所失亡多:

3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谨庠序之教:

39.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五代史伶官传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0.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前赤壁赋》)

自其不变者而现之: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42.《谏逐客书》一文在哪几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43.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所指的“第三样时代”的含义是什么?

44.《爱尔克的灯光》一文中,三种灯光分别象征着什么?

45.《宝玉挨打》一文中,宝玉挨打的导火索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6.本段描写了哪两种景象?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47.从这段话来看,《秋水》这篇文章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讲道理的?

48.这段话中,包含并演化出的两个成语是什么?

(二)阅读《诗经·氓》中的两节,回答文后问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耿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49.写出上面两节诗的比兴句及其比兴意义。

50.这两节诗在内容上构成什么关系?

51.女主人的悲惨遭遇是怎样造成的?

(三)阅读《麦琪的礼物》中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一句最后的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52.两个“笨孩子”指的是谁?为什么?

53.为什么又说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

(四)阅读《**》结尾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了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54.六斤的“新近裹脚”和“一瘸一拐”地走路有何象征意义?

55.十八个铜钉的饭碗有何象征意义?

七、作文(50分)

56.题目:干粮与猎枪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高起点) 篇5

语 文 第1卷(选择题共39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强劲(jìn)择菜(zhái)订正(dìnɡ)扰动(rǎo)B.挫折(cuò)刹那(chà)似的(sì)病菌(jūn)C.蜕变(tuì)连累(lâi)支撑(chēnɡ)马匹(pǐ)D.编纂(zuǎn)崇拜(chónɡ)迫切(pò)模糊(mó)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弛 挖墙脚 一诺千斤 旁征博引 D.纹身 贴标签 贻笑大方 真知灼见 C.脉搏 金刚钻 萎靡不振 集思广益 D.陨落 名信片 莫衷一是 相辅相成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B.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沙中。..C.这本书是启蒙老师惠赠的,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它。..D.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晚唐政治上的败落,诗人杜牧替古人担忧,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阿房宫赋》。.....B.有些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浑然天成,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苦心经营的妙笔。....C.培根和笛卡儿提出的科学方法论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D.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5.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你不敢轻视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巷头鸡皮鹤首的老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

B.一个天使般的微笑若能化解一个人多年的苦闷,就应该是无价的,也应该是解决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C.“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D.这些陈旧的观念不清除,将会直接阻碍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行。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前,稍微精确一点说,两亿年前,世界上还没有花。后来,有了蕨类和苔藓,有了松类和苏铁类。但是,这些植物并不形成真正的花和果,其中一些是无性繁殖,以种种手段来克隆自己。有性繁殖是经过相对发展的事情,通常与花粉被释放到风中或水里有关。由于一些纯粹偶然的机会,花粉找到了到达这一种类其他成员那里的途径,一颗小小的、原始的种子就产生了。与现在相比,这个有花之前的世界是一个更为缓慢、简单与沉睡的世界。进化缓慢地持续。世界上的性太少了,它发生在那些靠得很近和种属紧密相连的植物之间。这种保守的繁殖途径就产生了一个生物学上较为简单的世界,因为它所产生的新鲜事物或者变化相对较少。

由于缺乏果实和大种子,不能支撑许多温血的生物,爬行类动物统治着世界。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变得寒冷,生命就会减缓为一种爬行。当时的世界看起来更为质朴,比起现在来还要绿,缺乏花果所能带来的色彩和形状模式(更不必提气味了)。美还不存在,也就是说,事物被观看的方式与欲望毫无关系。

花改变了一切。被子植物——那些能够形成花,然后又形成被包裹住的种子的植物——在白垩纪出现了,它们以极快的速度在世界上传播。现在,不再需要依赖风或水到处运送基因了,植物已经可以谋取动物的帮助了。这是一份共同进化的巨大合同:用营养来换取运送。有了花的出现,各种全新水平的复杂性就来到了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相互依赖,有了更多的信息,有了更多的交流,有了更多的试验。

植物的进化依据新的动力来进行,这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吸引。现在,自然选择就更为喜欢那些能够固定住花粉传递者注意力的花,那些能够吸引住采集者的果了。其他生物的种种欲望在植物进化中变得极为重要了。道理很简单:那些成功地满足了这些欲望的植物会有更多的后代。美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出现了。新的规则加快了进化的速度。更大、更明亮、更甜、更为芬芳,在新的规则下,所有这些品质都很快得到了回报。专门化也得到了回报。由于植物的花粉是被放臵在昆虫身上来传递的,这就有可能传递到错误的地方(比如传到那些没有关系的物种的花上),造成一种浪费。所以,能够尽可能地在看和闻上与其他物种区分开采也成为了一种优势。最好是能够掌握单独一种专心致志、愿意献身的花粉传播者。动物的欲望于是就被解析、细分了,植物们则与之相应而专门化了。于是,前所未有的花的多样性就出现了,它们绝大部分有着共同进化和美的标志。

花变成了果实和种子,而这些也在地球上再次创造生命。靠着生产糖分和蛋白质来诱惑动物去扩散它们的种子,被子植物就增加了世界上食物能量的供应,使得大型的温血哺乳动物有可能出现。没有花,在没有果实的叶子世界里活得很好的那些爬行动物很可能还在统治着世界;没有花,我们可能就不存在。是花产生了我们这些它们的最大钦佩者。

6,本文讲述的核心问题是

A.花与美 B.花与生物进化 C.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 D.进化方式与进化速度 7.下列对“花改变了一切”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花使植物得到了动物的帮助,因而有性繁殖不只发生在种属紧密相连的植物间。B.花变成了果实和种子,增加了食物能量的供应,为动物种类的增多提供了条件。C.花的出现改变丁缓慢、简单与沉睡的世界,各种全新水平的复杂性来到这个世界。D.花满足了动植物的欲望,动物的欲望被解析、细分,植物也随之相应而专门化了。8.下列与“新的动力”有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能够成功地满足其他生物欲望的植物,后代会更多。B.昆虫受到花的吸引,有时会将花粉传到错误的地方。C.为满足动物的欲望,花粉以极快的速度广泛传播。D.拥有花粉的植物和传播花粉的动物之间存在吸引。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不失去已掌握的单独的一种花粉传播者,花的特征会越来越鲜明。B.在共同进化中,动物使花的种类越来越多,这将导致无性繁殖逐渐消失。C.不能生产满足大型温血哺乳动物需要的糖分和蛋白质的植物将会渐渐被淘汰。D.花的色彩与气味是植物专门化的标志,花有一一对应的动物作为专门的传播者。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裒①,字伟元,城阳营陵人也。祖脩,有名魏世。父仪,高亮雅直,为文帝司马。东关之役,帝问于众曰:“近日之事,谁任其咎?”仪对曰:“责在元帅。”帝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邪!”遂引出斩之。

裒少立操尚,行己以礼,身长八尺四寸,容貌绝异,音声清亮,辞气雅正,博学多能。痛父非命,未尝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也。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家贫,躬耕,计口而田,度身而蚕。或有助之者,不听。诸生密为刈麦,裒遂弃之。知旧有致遗者,.皆不受。门人为本县所役,告裒求属令。裒曰:“卿学不足以庇身,吾德薄不足以荫卿,属之何益!且吾不.执笔已四十年矣。”乃步担干饭,儿负盐豉,草屐,送所役生到县,门徒随从者千余人。安丘令以为诣己,..整衣出迎之。裒乃下道至土牛旁,磬折而立,云:“门生为县所役,故来送别。”因执手涕泣而去,令即放.之,一县以为耻。

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彦后为西夷校尉,卒而葬于洛阳,裒后更嫁其女。彦弟馥问裒,裒曰:“吾薄志毕愿山薮,昔嫁姊妹皆远,吉凶断绝,每以此自誓。今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此则京邑之人也,岂吾结好之本意哉!”馥曰:“嫂,齐人也,当还临淄。”裒.曰:“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用意如此,何婚之有!” .北海邴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乡邑佥②以为邴原③复出。裒以春性险狭慕名,终必不成。其后春果无行,学业不终,有识以此归之。裒常以为人之所行期于当归善道,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

及洛京倾覆,寇盗蜂起,亲族悉欲移渡江东,裒恋坟垄不去。贼大盛,方行,犹思慕不能进,遂为贼.所害。(选自《晋书·孝友传》)[注]①裒:音póu ② 佥:皆。③ 邴原:汉末学者。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或有助之者,不听 听:听任 B.告裒求属令 属:联系 ..C.安丘令以为诣己 诣:造访 D.犹思慕不能进 慕:依恋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步担干饭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B.因执手涕泣而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此则京邑之人也 无以,则王乎 ..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某所,而母立于兹 ..12.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哀有操行的一组是

①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 ②安丘令以为诣己,整衣出迎之 ③计口而田,度身而蚕 ④裒以春性险狭慕名,终必不成 ⑤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⑥辞气雅正,博学多能

A.②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①③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王裒因父亲为文帝所杀痛而不仕。B.王裒对管彦做了校尉并不持否定态度。C.王裒改嫁其女是因为管彦去世。

D.王裒的学生怕触及老师的思亲之情而不读《蓼莪》一诗。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 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1分)

四、(22分)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乡 人 管 彦 少 有 才 而 未 知 名 裒 独 以 为 必 当 自 达 拔 而 友 之 男 女 各 始 生 便 共 许 为 婚。

1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知旧有致遗者,皆不受。(2分)(2)吾德薄不足以荫卿。(2分)(3)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2分)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17.填空。(4分,每小题1分)(1)陆游曾用“,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2)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潭清,”两句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3)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4)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 》总称“名人传”。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杨柳①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扬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 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18.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6分)

六、(11分)22.请根据下列语句,给“流星雨”下定义。(3分)要求:必须为单句,语序合理,不得丢掉语句中的信息(可增删词语)。①流星雨是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②流星雨发光自勺原因是受大气摩擦。

③流星雨发出白勺光亮如同从一点进发出的焰火。④流星雨如下雨一般。

23.请欣赏右面这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你对这幅漫画的感想(30字以内)。(5分)要求:思想健康,表意明确,语句连贯得体。

24.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3分)

七、(60分)25.作文。(60分)题目:肩膀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15分,每小题3分)1.D 2.C 3.C 4.B 5.A

二、(12分,每小题3分)6.B 7.D 8.C 9.A

三、(12分,每小题3分)10.B 11.A 12.D 13.C

四、(22分)14.乡人管彦牛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断句共4处,每处1分。错1处扣1分。15.(1)老朋友中有来送礼物的,他都不接受。

译出大意给1分。“遗”译为“礼物”一类的意思给1分。(2)我的德望轻微,还不够用来庇护你。

译出大意给3分,“荫”译为“庇护”一类的意思给1分。(3)何必用自己能做到的责求别人做不到的呢。

译出大意给1分,“责”译作“责求”一类的意思给1分。

16.(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17.(1)出师一表真名世(2)烟光凝而暮山紫(3)元杂剧(4)托尔斯泰传

五、(18分)18.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2分)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2分)19.“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2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2分)20.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21,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2分)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2分)结合原文赏析;(2分)以上四题,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六、(11分)22.流星雨是流星群在与地球相遇时,因受大气摩擦发出如同从一点进发的焰火般的光亮而又状如下雨的一种自然现象。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高起点) 篇6

阅读下列短文,然后根据短文的内容从每小题的四个选择项中选出最佳的一项,并把它前面的大写字母填入左边的括号里。

A

Jimmy was five years old and his brother, Billy, was only a baby. One morning his mother waited for an important telephone call for hours, but nobody called. There was no bread in the house and she had to go out to buy some. Jimmy stayed at home to look after the baby. When the mother was out, the telephone rang and Jimmy answered.

Mr. Baker:Hello! May I speak to Mrs. White?

Jimmy:Sorry, Mother is out.

Mr. Baker:Well, when she comes back, say to her, “Mr. Baker called.”

Jimmy:What?

Mr. Baker:Mr. Baker. Write it down. B-A-K-E-R.

Jimmy:How do you write B?

Mr. Baker:How do I write…? Listen, little boy, is there anybody else with you?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Jimmy:Yes, my brother Billy is here.

Mr. Baker:Good. I want to talk to him, please.

Jimmy:All right. Jimmy took the telephone to the baby‘s bed and put it beside its head. Not long after that his mother came back.

Mother:Did anybody call?

Jimmy:Yes, a man called. But he only wanted to talk to Billy.

( )51. Jimmy‘s mother waited for ________.

A. an important man B. a good friend

C. a telephone call D. a piece of good news

( )52. Jimmy‘s mother went out because ________.

A. she waited for hours B. nobody called

C. she had to buy some bread D. she had to buy some milk

( )53. Jimmy couldn‘t write down Mr. Baker’s name because ________.

A. he had no pen or paper B. he couldn‘t read or write

C. he had to look after the baby D. he had to play with his brother

( )54. Mr. Baker wanted to talk to ________.

A. a child older than Jimmy B. a child younger than Jimmy

C. Jimmy‘s brother Billy D. Jimmy’s sister Betty

B

The cowboy is the hero of many movies. He is, even today, a symbol of courage and adventure. But what was the life of the cowboy really like?

The cowboy‘s job is clear from the word “cowboy”。 Cowboys were men who took care of cows and other cattle. The cattle were in the West and in Texas. People in the cities of the East wanted beef from these cattle. Trains could take the cattle east. But first the cattle had to get to the trains. Part of the cowboy’s job was to take the cattle hundreds of miles to the railroad towns.

The trips were called cattle drives. A cattle drive usually took several months. Cowboys rode for sixteen hours a day. Because they rode so much, each cowboy brought along about eight horses. A cowboy changed horses several times each day.

The cowboys had to make sure that the cattle arrived safely. Before starting on a drive, the cowboys branded the cattle. They burned a make on the cattle to show who they belonged to. But these marks didn‘t stop rustlers, or cattle thieves. Cowboys had to protect the cattle from rustlers. Rustlers made the dangerous trip even more dangerous.

Even though their work was very difficult and dangerous, cowboys did not earn much money. They were paid bally. Yet cowboys liked their way of life. They lived in a wild and open country. They lived a life of adventure and freedom.

( )55. The cowboy‘s job was ________.

A. to be a hero B. to take care of cattle

C. to be a rustler D. to be a driver

( )56. Cowboys ________.

A. made a lot of money B. had a difficult job

C. did not like their way of life D. were rich

( )57. When you do something new exciting, you have ________.

A. a symbol B. an adventure C. a job D. a trip

( )58. The cowbo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movie. He was the ________.

2009年广东高考语文仿真试题 篇7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荡心旷神到百战不

B.会贯通峥马倥偬

C.起挖精神逐茕茕

D.盆天地煞山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1)本诗刻划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刻划人物形象的?(5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4)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何以来临

何中华

①晚清以降,西方的坚船利炮对中国的征服,使中国文化的底气不足,中国哲学长期以来处于失语状态。随着后现代的来临,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启示价值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越来越凸显出来。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自我迷失,也迫切需要重建文化认同的根基。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从而为恢复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首先要求一种哲学的复兴。

②笔者认为,同科学的情形相比,哲学创新有一个特点,即它不是积累性的。这不太像经验科学那样,可以通过积少成多,最后孕育着总体上的质的突破。哲学创新归根结底是元哲学层面上的重建,可谓“一是皆是,一非皆非”。所以,元哲学层面上的突破就具有前提的意义,需要先行地着手。解决了元哲学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将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问题”“话语”“范式”等不同层面。在一定意义上,这三者也是元哲学预设的展开了的表现形式。“中国问题”的自觉提出,“中国话语”的自觉建构,“中国范式”的自觉生成,既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前提,也将构成这种发展的本身。

③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于中国和中国哲学来说,事情的复杂性在于,“问题”不仅仅有一个时代性的维度,还有一个民族性的维度。在哲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给出一种答案不过是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之一种,而提出问题却意味着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哲学境界在极致之处当然有超越中外古今之隔膜从而达到会通的可能性,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哲学又总是需要立足于哲学家的现实处境并以此处境作为问题提出来予以追问并回答,所以,哲学的原创不可能逃避时空坐标对哲学家的约束。再者,哲学之研究只有返回到当下现实的原点,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要紧的在于,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就此而言,强调哲学的问题意识,乃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必要准备。

④在哲学上,只有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独特话语系统,才能够在言说层面上真正拥有话语权。我们受西方的影响至深,这不仅表现在观念和价值偏好上,也表现在言说方式上,以至于中国哲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格式化为西方哲学的复制品。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水土不服”,甚至连“中国哲学”的称谓能否成立都成为问题,这意味着中西文化在运思方式上的确存在着某种异质性。因此,那种东施效颦式的模仿,靠批贩西方哲学来支撑门面的做法,只能阻碍哲学的自主性。

⑤哲学研究范式是哲学学派得以形成的标志,是哲学学派得以整合和认同的原型,也是哲学学派孕育成熟的标准。不同范式、不同学派之间的和平竞争、平等对话、相互辩难,是哲学创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恰当而健全的学术格局和学术生态的形成,有赖于哲学研究范式的自觉建构。当然,从根本上说,哲学学派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人为的塑造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消极后果。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学者们可以无所作为、袖手旁观、消极等待,而只是说不应急于立山头、挂旗号、划圈子。只有在适宜的氛围中形成的学派及其内核——研究范式,才可能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选自2008年9月3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多选,按正确选项给分,选对一项或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在后现代时期来临之际,中国哲学的原创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伟大复兴。

B. 哲学创新不同于科学创新的一点是它不会走从量变到质变的途径,而是通过元哲学的重建实现总体上的质的突破。

C. 不能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中国哲学就不能在世界上真正拥有话语权。

D. 尽快推进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建构,将有利于中国哲学学派的早日形成。

E. 近代以来,强势的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传统的中国哲学就失去了影响力。

13.下列关于“中国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问题”必须集中反映当今中国的时代要求、时代呼声。

B. “中国问题”的时代性维度意味着中国哲学只有提出并解决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C. “中国问题”的民族性维度意味着原创的中国哲学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中国哲学。

D. 准确提出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味着开辟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比解决这个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

14. 本文作者为什么呼唤原创的中国哲学?(4分)

15.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怎样才能来临?(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定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到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些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光明湛然,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出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有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16. 文章开头写“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 有哪些作用?(4分)

17. “‘心中之月的境界”是怎样的境界?(5分)

18.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月到天心”的理解。(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警察与歹徒搏斗身中3刀后追出44米遇害

田文生

这是一个普通的生命:个头不高,身材偏瘦,但穿上警服,就虎虎生风。

这个名叫周鑫的民警,用生命铸就了“人民卫士”的光辉形象。他“上路”那天,重庆市涪陵区10万余人夹道相送,送葬车队用了1个多小时,才走完短短的7公里路程。

44米血路见证当代警察的担当

2009年2月20日,30岁的重庆市涪陵区敦仁派出所内勤民警周鑫加完班后,换上便装准备回家。他刚拉开出租车门,突然听见有人高喊:“逮到!逮到杀人犯!”

一名男子慌不择路地跑过来,右手提着的长长猎刀在路灯照射下闪着寒光。

有情况!“站住!我是警察,把刀放下!”赤手空拳的周鑫冲上前用力拉住已跑到前面去的高个子。

路边监控录像记录下这一切,此刻是20时01分。

持刀人用力摔开了身高比他矮13厘米、体重比他轻10公斤的周鑫,但周鑫再次死死抓住对方的双臂,一分钟、两分钟……僵持中,持刀人猛地挣脱右臂,举起猎刀狠狠地刺向周鑫!

周鑫闪开了第一刀,却被第二刀深深扎进左大腿,鲜血汹涌,疼痛让周鑫松开左手,右手却依然死死抓住对方:“我是警察,放下刀!跟我去派出所!”

又一刀深深扎进了周鑫的右大腿!持刀人再度挣脱,双腿受伤的周鑫依然奋力追赶!

此刻,周鑫身上的鲜血不断向外涌,不断向外涌!

周鑫再次扭住行凶者,对方转过身来,一声狂叫,将尖刀直接刺进周鑫的胸膛!这一刀刺进胸腔8厘米,切断了周鑫的主动脉。

歹徒夺路而逃。血流如注、生命垂危的周鑫拖着两条鲜红的腿,捂着胸口,坚持追出44米,最终倒在血泊之中。

这44米遍洒鲜血的血路,是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的直接见证。

此刻,监控录像显示,时针指向20时09分。

民警很快赶来,周鑫被送进了涪陵区中心医院,20时33分,各种抢救的努力没能创造奇迹,周鑫永远地走了。

半小时后,民警将藏匿家中正清洗血迹的嫌疑人邵骜杰抓捕归案。邵骜杰,19岁,无业,吸毒人员。当天16时至被周鑫发现前,他已先后无故提刀刺伤四人。

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周鑫的出现,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他是个好人!有情有义”

周鑫英勇牺牲前不到两小时,与家人通过一次电话,家人把电话放在周鑫女儿的耳边,“幺儿!”听到周鑫的声音,孩子咯咯笑了。没想到,这一声“幺儿”,竟是周鑫给7个月大的女儿最后的呼唤,此时,孩子还不会叫“爸爸”。

周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庭,对群众同样怀有深厚的感情。

社区贫困户禹华国,妻子已故,家里有生病的女儿和年幼的儿子,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周鑫了解情况后,多方协调,帮助禹华国申领了低保,还替他联系了一份打扫卫生的活儿干,让他走出困境。

“他是个好人,有情有义,对我的好,说不完。”54岁的冯树生说,“我办户口、身份证这些事,都是周户籍掏的钱,过年过节,他都会给我糖啊、肉啊这些东西。看到娃儿头发长了,他就带去理个发。”

2006年8月,周鑫在查处“8·20”故意伤害案中,运用良好的群众基础,深入居民当中,与目击群众拉家常,获取了至关重要的旁证材料,终于使犯罪嫌疑人承认了犯罪行为。

周鑫常说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身上的警服”。从警10年来,周鑫以高度敬业的精神参与查破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数百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近百人。

“取义成仁今日事,彪炳千古吊涪陵”

周鑫牺牲后的第三天,涪陵万人空巷,10万余名群众自发从易家坝广场排到涪陵殡仪馆长达7公里的街道两旁,为周鑫做最后的送别,不少市民甚至追到了殡仪馆内。

送行队伍中,有举着“周叔叔,你是我们的榜样”纸条的小学生;有手捧“周户籍”遗像,为英雄买来祭品的低保户老人;大批出租车司机自发地把车停在路边,只为等待为英雄送行的那一刻……

在周鑫事迹报告上,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批示说:“周鑫同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事迹十分感人,他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人民群众的安全,他是全国民警的好榜样……”

2月25日,重庆市政府追授周鑫“重庆市人民卫士”荣誉称号;4月2日,周鑫烈士被追授一级英模荣誉称号。

周鑫宁死也不放过罪恶的英雄事迹,引发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在不少人看来,这位民警身上散发的光辉让自己经受了灵魂的洗礼。

许多网友发帖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追思。网友“凤城风云”写道:我们为重庆有这样一个英雄儿女而骄傲。真可谓:草长莺飞杨柳青,十里长街送周鑫;取义成仁今日事,彪炳千古吊涪陵。

(选自2009年4月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9. 文中画线处两次提到监控录像显示的时间,有什么作用?(4分)

20. 文章在写完“44米血路见证当代警察的担当”后,为什么还要再写“他是个好人!有情有义”和 “取义成仁今日事,彪炳千古吊涪陵”这两部分?(5分)

21. 对于周鑫的事迹,《人民日报》4月5日也刊发了一篇报道,题材与本文基本相同,题目是《壮烈·敬业·为民(时代先锋)——追记重庆市涪陵区公安局敦仁派出所民警周鑫》。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 请为下则新闻拟一个标题和导语。标题不超过20个字,导语部分不超过60个字。(6分)

据台湾媒体报道,3月27日当天,有台湾本地游客在台岛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看到大批大陆游客,随后就在一处岩石上发现刻有简体字样“中国常州赵根大”,还有一个常州同乡“卢建中”也有刻字。该台湾游客又听到园区广播“来自常州的旅客,请尽速集合”,直觉“赵根大”真有其人,因此向有关部门投诉。

报道称,依岛内规定,若是逮到现行,可开罚3000到1.5万元新台币。此外,也有人投诉游客随手乱丢垃圾、任意抽烟。尽管并未查证何人所为,但这仍让大陆游客有些尴尬,现场的台湾导游也顺便给旅游团上了一堂文明旅游课。台媒认为,这些缺乏公德心的行为实在该好好改进。岩壁上的刻字无法人工消除,只能随风化慢慢消失,所以管理人员也只能严加提防下一个“赵根大”和“卢建中”。

23.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有代表在热议全民参与推选“国花”议案,理由非常充分:为共和国60华诞添喜庆。一曰:梅花,傲霜雪而开,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二曰:牡丹,雍容华贵,有倾城倾国之艳。你也试着推选一种吧,并陈述理由,不少于70个字。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档电视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向嘉宾提问:“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

那些嘉宾纷纷回答:

“用来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

“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

“用来看看后面有没有跟进了不怀好意的人。”

……

在一再启发而仍不能说出正确答案时,主持人终于说出了非常简单的道理:“肢残人摇着轮椅进来时,不必费神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

嘉宾们都显得有些尴尬,其中一位抱怨说:“我们怎能想到这一点呢?”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 B(Bróng;A骀、迨读dài, 其它读 yí;C孑音jíe,其余音jué ;D豇音jiāng, 岗音gǎng,其余音gāng)

2. D(A“一饭千金”《史记·准阴侯列传》载:西汉的韩信年轻时贫寒,有一位漂洗衣物的老年妇女曾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成了楚王,以千金报答这位老妇人。后用“一饭千金”指受恩厚报。B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含贬义。 C项“寸量铢称”意思是点点滴滴地计量,比喻繁琐而不切实用;D“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3. C( A“点燃……好奇心和求知”欲搭配不当;B“围绕”后面缺中心词;D“要求”和“鼓励”重复,“吸纳稳定毕业生就业”语序混乱,且搭配不当)

4. C(解题思路:根据行文的逻辑思路)

5. B(迁: 提拔;升迁)

6. D (D而:连词,表转折; A介词,把/介词,以……身份;B连词,并且/副词,将要; C代词,代指前文害民的官校/结构助词)

7. D(A奇:意动用法,认为奇;B廷:名词做状语,在朝廷上;C前:名词做动词,上前)

8. B(A文章引用和尚的话是为了表现于谦从小就不一般;C于谦推辞封号,但朝廷并未同意;D杀于谦及后悔的是复位后的“上皇”,不是景帝)

9.(1)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2)①顾佐担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②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

10.(1)刻画了一个身手矫健,箭技高超(1分)的狩猎英雄(1分)形象。(2)一至三句,以“晓出”“分围浅草”“红旗向日”点明了狩猎的时间、地点,营造出壮丽的场景,(1分)为人物出场作铺垫;(1分)后两联正侧结合。(1分)颈联以“抽”“控”“背手”“翻身”来突出人物的身手矫健,(1分)尾联以围观人群的表情和“雁落寒空”的特写镜头侧面描写了狩猎者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1分)

11.(1)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4)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12. A、 D(A属于张冠李戴,从下文可以看出,原创的中国哲学需要元哲学的重建,与传统的中国哲学以及西方哲学都有着总体上的质的不同;D项似是而非,与原文意思相反,原文第5段里强调指出“从根本上说,哲学学派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人为的塑造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消极后果……”,“尽快推进”的说法与原文不符)

13. B(原文第3段说,“在哲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给出一种答案不过是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之一种,而提出问题却意味着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视野”。这里“中国问题”的时代性维度主要指提出问题,并不要求同时解决问题)

14. 本题着重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①从晚清以来,中国哲学长期处于失语状态。②随着后现代的来临,中国传统哲学的启示价值越来越明显。③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重建中国哲学作为文化认同的根基。④中国哲学的复兴将有力地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每点1分)

15. 本题着重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中国哲学的原创首先要解决元哲学的重建问题,元哲学层面上的突破具有前提性的意义;(2分)解决了元哲学的问题,要着力解决的是“中国问题”的自觉提出,“中国话语”的自觉建构,“中国范式”的自觉生成。(2分)按照这种途径展开,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就能来临。

16. 本题着重考查对作品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答案: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在黑暗中行路,人的心中会充满了恐惧,而有了月光的时候,心整个沉淀下来,心里也有了月亮的光明。(2分)为下面写心中有月,心中有光明作铺垫。(2分)

17. 本题着重考查发掘文学作品内涵意蕴的能力。答案:“心中之月”的境界是光明湛然:心中之月带给人光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射着光明,照亮着人的心灵;拥有心中之月的人具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广的心怀清凉明净;拥有心中之月的人具有澄澈清明的心灵魅力永恒;心中之月具有永恒之美,散发着弥久的魅力。(答出2点3分,答出3点5分)

18. 本题着重考查对新闻要素和特点的理解把握能力。答案:在文本中,“月”即“光明”的象征,“天心”既指天中又指心灵,“月到天心” 是说月亮不只是悬挂在天上,更埋藏在每个人的心里。(2分)天上的月亮可以驱散黑夜的恐惧,给万事万物带来光明,是一种亲切的生命(1分);心中的月亮会让人心里永远光明湛然,使人心灵宽阔、清明,散发着永恒之美的魅力(1分);而天边之月与人心之月是相应相容的,所以作者给本文拟题为“月到天心”。(2分)(要求答出题目四个字的具体所指,天中之月和心中之月的特点,以及两者的相容相应)

19. 本题着重考查对新闻要素和特点的理解把握能力。答案:(1)时间是新闻的重要要素之一,有必要交代清楚。第一次交代了英雄开始与歹徒搏斗的具体时间,第二次交代了英雄倒在血泊中的具体时间(1分);(2)说明周鑫徒手与歹徒搏斗长达8分钟,凸现了英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形象;(1分)(3)表明材料来源真实可靠,增强了真实感,现场感。(2分)

20. 本题着重考查对选材意图和写作目的的理解分析能力。答案:因为“他是个好人!有情有义”这一部分用具体事实写出了他平时的爱民与敬业,表明他时刻不忘警察的使命,因而在突发的偶然事件中才有必然的英雄行为。(或:交待了人物的背景材料,全面刻画了人物形象,彰显人物的精神品质);(3分)而“取义成仁……”这一部分与开头照应,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用具体事实进一步写出了周鑫的英雄事迹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或:用具体事实写他身上散发的光辉对人们的灵魂的洗礼)。(2分)

21. 探究题,结合文本内容,涉及文体特征与拟题艺术。答案:《人民日报》的题目更好。(1分)因为它的正标题既高度概括了全文的基本事实,(1分)又对英雄进行评赞,(1分)副标题则明确交代了报道对象;(1分)正副标题结合,传达了丰富的信息,(1分)而本文的题目未能涵盖全文。(1分)

本文的题目更好。(1分)因为它概括了周鑫坚毅顽强英勇无畏地与歹徒搏斗这个最主要的事实,(2分)有震撼力,(1分)引人注意,(1分)而《人民日报》的题目则显得平淡,缺乏吸引力(1分)(或:正标题中使用括号在表达上不符合规范。

22. 标题:公园岩壁刻字,部分大陆游客在台不文明(2分)

导语:台湾游客指控,在岛内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被大陆观光团成员刻上歪歪扭扭的简体字留念。对此,管理人员呼吁游客要有公德心。(4分)

23. 示例:我推选兰花。(1分)外观漂亮:叶态绰约多姿,叶色终年常青,花朵高洁幽香,香味清逸高雅。(1分)分布广泛: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兰,一兰在屋,满室生香,闻之去烦荡浊,给人有安神舒心的感觉。(1分)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性格特征。(1分)以兰取名的人不计其数,可见兰花早已成了我国人民生活中寄予美好理想和殷切期望的图腾。(1分)(要求答出花名1分,理由中应阐述清楚该花的特征,特征应包括外形、内质、分布,各1分,结论1分,语言通顺1分)

24.(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本试题由深圳市宝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拟制)

上一篇:小学作文: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下一篇:感悟红色记忆 弘扬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