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

2024-08-04

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共7篇)

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 篇1

最后30天内,考生不要再试图做难题。高考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根”在教材,对教材和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是制胜的基础。

在复习备考时要坚决克服重资料、轻课本,重解题、轻听课,重深难题、轻基础题的倾向。总的要求是点点落实,板块清晰,网络完善。

回归课本时,也要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可以说,每一道题都不可能只考一个知识点,而是综合了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因此,复习备考时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弄清其来龙去脉,同时注重应用和理解,以及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 篇2

1. 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掌握, 扣准考纲词汇, 利用早、晚自习听写, 争取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

抓住高考必考的语法大项, 从冠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到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定语从句和名称性从句、连词和状语从句再到特殊句式、情景交际做适量的单选练习, 查漏补缺, 为综合运用 (如完型填空、短文改错) 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高考题型结构, 有计划地选择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及写作的专项训练, 实现由语言知识到语言应用能力的转化。在读的方面, 选择不同体裁的文章如记叙文、说明文、描述文、议论文、应用文以及不同的题材如科普知识、人物传记、国内外风土人情、故事传说、广告说明、书信通知、历史文化、新闻报道等学生感兴趣、难易度与高考相近或偏难的文章。从高考实战出发, 计划在第八周集中做阶段性的课堂限时阅读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速度。此前, 要给学生讲清楚阅读理解常用的设问方式, 也就是看明白题干的意思如: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false?All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maybe true or false except…Or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that…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is…Or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learn/conclude that…It can be inferred/concluded from the passage that…The writer suggests that…Or The word“…”refer to…The underlined word“…”probably means…

还要给学生讲做题的方法如:

1. 抓住文章的首段与末段及段落的首句和末句, 文章的首

段与末段及段落is的首句与末句一般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段落的中心思想, 其他段落及句子只起补充、说明、解释或引用的作用。

2. 进行合理推断。

学生对文章有了详细而全面的理解后, 就要按文章内容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做出判断, 表示逻辑关系的标志词是连接词、副词、代词、介词短语、关系词、插入语等。

3. 猜测推敲生词。

通过对全文的理解、句与段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以及通过构词法猜测生词的含义。

4. 利用常识解题, 如 (1) 了解著名作家、艺术家及其主要

作品; (2) 了解一些科普知识; (3) 了解西方社会风土人情、社交活动、新年、圣诞节活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4) 了解世界各地新闻、地理常识位置; (5) 懂得一些缩略语。

完形填空综合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下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应首先看懂文章的第一句, 接下来浏览全文, 然后边研读边根据上下文结构、逻辑、常识、词法知识等进行初步推测, 最后应通读全文, 再从阅读的角度看文章是否通顺、是否符合逻辑。实践证明, 阅读理解好的学生, 完型填空必然强。练习时牢记几个原则: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上下求索、首尾连贯。

具体方法如下:

1.略读全文, 掌握大意;

2.瞻前顾后, 谨慎选择;

3.复读全文, 仔细检查。另外, 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到:注意重点词组、习语和常用句型的积累和应用, 注意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常读、常悟以阅读带动完形填空能力的提高。

对于书面表达, 鉴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平时强化词汇、语法知识的运用并要求学生利用早自习背诵一定篇目的经典范文。在集中训练阶段, 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将范文译成汉语, 再逐字逐句翻译成英语, 最后对照范文改错。鼓励基础较好的同学写作时大胆使用复合句、非谓语动词、倒装句、强调句等较复杂的结构。另外, 在写作中还要鼓励学生巧用连接词, 如first, second, third, finally,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thing,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besides, what's more, in addition, moreover, however, while, otherwise, on the contrary, despite, even though, except for, instead of, after all, also, not only…but also, as well as, both…and, either…or…, neither…nor…, since, because, thanks to, due to, on condition that…in a word, generally speaking, in my opinion, as far as I know, as we all know etc.并且严格要求英文书写练习, 无标点符号错误、大小写错误、单词拼写错误, 考试中要求学生做到卷面整洁。

至于改错题, 一旦学生的写作提高了, 其短文改错能力亦随之提高。因此近两个月要多看优美的文章, 少看有错误的文句, 主要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 如冠词、名词复数、介词、连词、人称代词、时态等方面的错几乎每年都有, 训练时要往这方面倾斜。第三轮复习应综合大练考, 以提高应试能力。以综合运用训练为主, 加大模考力度, 教育学生把每次模考当成高考, 积累临场经验, 强化应试技能, 最终把高考当成平时的模考。另外, 让学生做近几年的高考题, 对训练中发现的知识漏洞及时采取措施弥补。五月下旬, 适当调低练习题的难度, 让学生回归课本和考纲中的基础知识, 查漏补缺。经过综合运用训练, 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做题熟练程度会明显提高, 自信心也就越来越强, 在高考中定能取得理想成绩。

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策略 篇3

1.研读考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和考生复习备考的依据。考生在解读考试大纲时,除了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该关注典型例题以及往年样卷。它们不但能使考生对高考试卷的构成、形式、题型等有所了解,更能引导考生把握本年度高考命题走向。

2.回归课本。高考题目几乎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考生運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重点一直没有变化。语言表达题的字音、词语,文言阅读的实词、虚词,诗歌鉴赏的内容、方法,现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写作的典型范文等都可在平时所学的课本中找到答案或依据;名句名篇默写更是直接来自课本。这些都需要考生自己或者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整理。

回归课本时,也要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可以说,每一道题都不可能只考一个知识点,而是综合了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因此,复习备考时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弄清其来龙去脉,同时注重应用和理解,以及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3.看错题集。错题集的建立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类整理,把错误类型集中的题目按语言运用、文言、诗歌、阅读等分别归类;二是勤于回头,利用每天早读课、课间、晚睡前的时间碎片化记忆;三是整理细节,对每一道错题的整理,至少注意这样一些细节:这是什么问题,为什么出错,应该怎样做,该类题型还会有哪些变式等;四是拓展延伸,把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习题进行纠错或巩固训练,不能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4.看积累本。许多考生在高一、高二时都有语文学习积累本,上面一般收集了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名言名句、解题技巧、优秀范文(优美文句)、读书笔记等。这时要花一定的时间多读多感悟,力争使“纸上的东西”转化为自己“肚子里的东西”。

5.规范答题。许多考生平时练习时不注意规范答题,不会组织答案,导致无谓的失分。这一现象考生在最后阶段一定要高度重视。不规范答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答题时思路混乱,误以为写得越多越好,啰哩啰唆;二是答题没有条理性,如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不能分点作答,特别是不能依据题目的赋分进行分点作答;三是缺少答题术语,如现代文阅读中的某段落作用题,一般分为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常用的术语为——回答开头的一般作用有:点题、统领全文、引出话题、呼应后文、为后文作铺垫,交代时、地、人、起因,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埋下伏笔、暗示人物性格特点等;回答中间的一般作用有: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什么,开启下文什么)等;回答结尾的作用有:呼应开头、照应前文、升华主题等。

6.重视阅读。对语文学科来说,一份高考试卷中一般有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四大项。可以说,阅读是重点中的重点。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考生在第三轮复习时要每天坚持做上述四项阅读中的一类:一是培养语感,二是进一步回顾阅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三是继续熟悉阅读题的答题术语。做阅读题时一般先看题目,熟悉题型;然后细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遇到对应的题目时可以先用笔勾画一下;最后带着题目到文章中去搜寻信息要点,归纳答案,这时要特别注意先前所勾画部分的内容。题目做完后与参考答案对照,一定要感悟答案所由(即答案出自于文中何处)与答错所因(即答错题目的原因)。

此外,考生要明确答题方面的几个重点:做“理解关键词语”题时要联系上下文进行解答;做“概括文章要点”题时要先从文中寻找重点词句,再用自己的话语连缀;做“分析作者观点”题时要整体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重点找寻文中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做“赏析表达技巧”题时要注意答案的构成,一般是先指明技巧手法,再解说技巧手法,最后分析所用技巧手法的效果。

7.准备作文。高考作文从某一方面讲也是在考做人,因为作文就是做人。作文需实现两个再现:一是再现行为过程。作文不仅要体现考生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更要把感悟的过程展现出来,就是要求考生选取行为过程中典型的、美好的、感人的、有意义的东西再现出来。二是再现思维过程。在行为过程的再现中,考生能揭示出思维的活动过程,这样就可以使文章更充实、有见地,从而起到陶冶情操、感染人心的作用。在中学生的作文中,存在一种较普遍的不良现象:一味追求选材、手法和语言的新、奇、特,而忽略对文章立意的推敲、斟酌和提炼。考生要懂得在立意上下功夫,也就是说要仔细揣摩、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再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感悟,从而确立较佳的立意角度。在这一阶段,考生可以把之前模拟考试中所写的作文拿出来进行修改,修改时重点关注文中有无“再现行为过程”,有无“再现思维过程”。考生在最后准备作文时一定要在这两个“过程”上下功夫,这样就有可能使自己的作文在最后阶段上一个台阶。

除了进行作文修改外,考生在这一阶段也可进行一些作文专项训练,如:审题立意的训练,细节描写的训练,有效论述的训练,整理与运用材料的训练,强化文采的训练,发展等级能力的训练,写作提纲的训练等。专项训练对于提升整篇文章的规范程度是大有裨益的。

8.真题模拟。最后阶段,考生应该选做一些近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审题、解题的能力,方便随后的复习巩固。

9.强化记忆。第三轮复习结束就是高考的到来,故而这一阶段的有效记忆对高考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来说,记忆字音、字形、词语(近义词辨析和成语)、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虚词、课内外名句名篇、阅读题的答题术语和模式、作文的新鲜素材等,在这一阶段会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效果。考生千万不能小瞧了最后阶段的记忆,俗话说的“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就是这个意思。

10.调整心态。研究表明,影响高考成绩的多种因素中,考生学习基础的重要性居第四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居第三位,考前心态的重要性居第二位,而临考心态的重要性居第一位。由此可见,有好心态才会有好成绩。

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 篇4

 前言:第三轮复习从五月中到五月底,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冲刺阶段,这段时间的复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着高考的成败,因此,这轮复习是三轮复习法中最关键的一轮。考生的脑子里不但有了所有课程的框架脉络,而且对于高考试卷的结构、题型也应该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高考理综在冲刺阶段复习时,要做到三个回归:一是回归课本,以“本”为主;二是回归考试大纲,以“纲”为导;三是回归高考题,以“练”为辅。找准高考题型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向,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物理】

理科综合试卷中,物理大题在最后的位置。做到那里时往往只剩30分钟,该如何提高速度?因此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和高考时,还是要以前面的题目为主,做好选择题和计算题第一题及实验题。要稍稍把速度加快一点,至少要保证物理计算题的第一题有充足时间做。遇到比较难,可能会消耗大量时间的题目先放在一边,先做容易的、好拿分的题目。把能拿到的分数尽量拿到,再考虑其他的难题。如果遇到受力分析题目时一定要作图,即使画出图来往往要三四分钟,很浪费时间。但是如果没有图,作答只是干巴巴的,很可能评卷老师看不懂,影响你的得分。如果你把图作得直观,可以让评卷老师看懂你的图。画图不会耽误时间,对你解答和老师评分都很有帮助。

【化学】

对考生来说,“一模”后应进入综合训练和自我反思阶段。建议考生将高三以来最主要的若干次考试的试题和自己的答卷找出来,做错的题目反思错误的原因,做对的题目反思获得的经验。考前应该充分熟悉近年广东化学试题,体会命题的特点,做到胸有成竹。对于化工流程图的题怎么拿高分?首先化工流程图的题每位学生都是可以拿分的,即使题意不明也可以尝试回答某些问题,因此不要惧怕这类题型。化工流程图的题要拿高分,必须透彻分析流程中物质的转化过程。这样必然能提高化学这门科目的分数。

【生物】

生物科目很注意对图形的考试,而教材的图往往是高考命题的出发点,经常围绕这些图形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生物特别应该将理论联系生活、生产实践和实际。通过看教材的目录和图,把自己的弱项补全。要想在最后阶段提高成绩?始终要记住三句话:在后期“自信比分数更重要,反思比做题更重要,基础比难题更重要”。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查漏补缺

本阶段主要是调整心态,回顾错题本;在这一时期,可以适量做一点题,保持做题的感觉。训练答题顺序和时间的分配。本时期也是加强高考的实战训练时期,也是回归课本查漏补缺的阶段。通过做高考题来剖析命题思路及方向。并且可通过做真题来检测复习的程度,以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模拟试题的训练,培养答题手感。切记不要再做新题、生题和难题、怪题,更不要去押题。

主要目的是更进一步提升做题手感,提升做题速度与准确度。选择题应多以理解为主,死算为辅。解答题应以融会贯通为主,总结解题中共性思想。重点放在小题、简单题上。大家到了这个时刻,应该有这种觉悟:难题是极少数同学才会做出来的,90%以上学生是不可能完全做出的。因此竞争的部分反而是小题、简单、中等题,而不是大题,绝大部分学生应该摆正心态,把这些题吃透,尤其是选择题,分值比例很大,是学生最容易拉开分数的题型,因此要做专项训练。如果理综这部分不丢分,完全可以考出270分以上(总分300分)。

第三轮复习的应试技巧

理科综合是150分钟考理化生三科的内容,考生往往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读题不仔细,或只看题一半即开始答题,求快不求准,书写不规范,结果会导致不必要的丢分。

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 篇5

文本一∶

大地山河①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儿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汉“呀,要大得多吧?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步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成风,听说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②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忧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吧?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西北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得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茅盾在抗日战争前后创作的散文作品集。②女大∶延安中国女子大学。

文本二∶

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与“虚“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就散文的“虚实相生“而言,其着眼点显然在“虚“,“实“是为“虚“而设的。在《埃菲尔铁塔沉思》中,游丝一般的思绪(“虚“)占据了全篇的核心∶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速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

在此作者采用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抽象意绪借助于有形的景物显现出来,也就是使抽象的思想情绪形象化。

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如果只有“实“,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逼真,也无生气与灵魂;如果只有“虚“,没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就会显得抽象,虚无蝶缈。恰当的做法是以“实“带“虚““虚““实“结合,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够言有尽而意无穷。

(节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从江南水乡的风光写起,然后写黄河在水浅季节是几股细水,又写延水河“实在威风“,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征。

B.真正认识西北高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使认识既概括又具体;多角度感受之后,才能真切地了解西北的大地与山河。

C.“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通过列举数字突出了夏季延水河的威力,引发读者想象其情景。

D.文章结尾写西北的“雪“,可使多坎陷的道路变得砥平;西北那一望皆白、无边无际的美丽“雪景“,能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暮春三月,……群莺乱飞“出自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文本一引用它来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与西北的景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B.文本一特意提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意在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等教育,很早就在陕北建立了大学,这是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歌颂。

C.对“白雪纷纷何所似“问题的回答,一般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佳妙,但作者茅盾认为对于北方而言,“撒盐空中差可拟“更有道理。

D.文本二引用了《埃菲尔铁塔沉思》中的一段文字,是因为它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8.文本一的主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9.散文讲究“虚““实“结合。请依据文本二,赏析文本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6分)

6.(3分)A【解析】不能体现“神凝”的特征。

7.(3分)C【解析】A项错在“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文中说的是“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B项错在“意在”,文中“女大”只是“大石头”的一个修饰成分,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等教育”无关。D项错在对原因的解说,文本二引用文字,是因为它很有虚实相生的特点,能支持作者的观点。

8.作者通过与江南水乡景色的对比来具体表现西北高原景色的雄浑壮观,从而抒发了对西北高原景色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内容2分,情感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情感只答“对西北高原景色的喜爱之情”给1分。)

9.①文本一中关于西北的河流、盐池、高原的景象等,都是具体的实的描写。②而对于江南水乡的景色、“心境清凉而实在”的思想感受等,是虚的描写。③虚实结合,相辅相成,使内容得到了生动的解说,使思想感情得到了形象的表达。(实2分,虚2分,效果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谈 月 亮

茅 盾

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那时我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邻舍的老头子在街上玩。先是我们走,看月亮也跟着走;随后我们就各人说出他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像饭碗口”,是我说的。然而邻家老头子却说“不对”,他看来是有洗脸盆那样子。

“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老头子笑嘻嘻说。

于是我立刻去搬一个凳子来,站上去,一比,跟老头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头顶的月亮还只有“饭碗口”的大小。我要求老头子抱我起来,我骑在他的肩头,我比他高了,再看看月亮,还是原来那样的“饭碗口”。

“你骗人哪!”我作势要揪老头儿的小辫子。

“嗯嗯,那是——你爬高了不中用的。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你活到我的年纪,包你看去有洗脸盆那样大。”老头子还是笑嘻嘻。

于是我相信我自己是完全失败了。在许多事情上都被家里人用一句“你还小哩!”来剥夺了权利的我,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正岂有此理。月亮在那时就跟我有了仇。

曾经看见过这么一件事,那时也正是中秋快近,忽然有从“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一对儿,到了我的寓处。大家都是卯角之交,我得尽东道之谊。而且我还得居间办理“善后”。我依着他们俩铁硬的口气,用我自己出名,写了信给双方的父母——我的世交前辈,表示了这件事恐怕已经不能够照“老辈”的意思挽回。信发出的下一天就是所谓“中秋”,早起还落雨,偏偏晚上是好月亮,一片云也没有。

“我想——昨天那封信太激烈了一点。”女的开口了,依旧望着那冷清清的月亮,眼角还噙着泪珠。“还是,我想,还是我回家去当面跟爸爸妈妈办交涉,——慢慢儿解决,将来他跟我爸爸妈妈也有见面之余地。”

我耳朵里轰的响了一声。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使得这个昨天还是嘴巴铁硬的女人现在忽又变计。

月亮光照在她脸上,忽然她低了头,手捂住了脸,就像闷在瓮里似的声音说:“我撇不下妈妈。今天是中秋,往常在家里妈给我……”

我不愿意再听下去。我全都明白了,是这月亮,水样的猫一样的月光勾起了这位女人的想家的心,把她变得脆弱些。

从那一次以后,我仿佛懂得一点关于月亮的“哲理”。我觉得我们向来有的一些关于月亮的文学好像几乎全是幽怨的,恬退隐逸的,或者缥缈游仙的。跟月亮特别有感情的,好像就是高山里的隐士,深闺里的怨妇,求仙的道士。他们借月亮发了牢骚,又从月亮得到了自欺的安慰,又从月亮想象出“广寒宫”的缥缈神秘。读几句书的人,平时不知不觉间熏染了这种月亮的“教育”,临到紧要关头,就会发生影响。

把月亮的“哲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也许只有我们中国吧?不但骚人雅士美女见了月亮,便会感发出许多的幽思离愁,扭捏缠绵到不成话;便是喑呜叱咤的马上英雄也被写成了在月亮的魔光下只有悲凉,只有感伤。这一种“完备”的月亮“教育”会使“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人也触景生情地想到再回去,并且我很怀疑那个邻舍老头子所谓“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的说头未必竟是他的信口开河,而也许有什么深厚的月亮的“哲理”根据吧!

从那一次以后,我渐渐觉得月亮可怕。

星夜使你恐怖,但也激发了你的勇气。只有月夜,说是没有光明吗?明明有的。然而这冷凄凄的光既不能使五谷生长,甚至不能晒干衣裳;然而这光够使你看见五个指头却不够辨别稍远一点的地面的坎坷。你变作“短视”了。你的心上会遮起了一层神秘的迷迷糊糊的苟安的雾。

人在暴风雨中也许要战栗,但人的精神,不会松懈;人撑着破伞,或者破伞也没有,那就挺起胸膛,大踏步,咬紧了牙关,冲那风雨的阵,人在这里,磨炼他的奋斗力量。然而清淡的月光像一杯安神的药,你在她的魔术下,脚步会自然而然放松了,你说不定会向青草地下一躺,眯着眼睛望天空,乱麻麻地不知想到哪里去了。

自然界现象对于人的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而把这一点畸形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文学。当然也有并不借月亮发牢骚,并不从月亮得了自欺的安慰,并不从月亮想象出神秘缥缈的仙境,但这只限于未尝受过我们的月亮文学影响的“粗人”罢!

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我又每每这么想。

1934年中秋后

(原载《申报月刊》第8卷第10期,有删改)

【注】

*

“狭的笼”原为俄国盲诗人爱罗先所作童话的篇名,这里借指封建家庭的樊笼。

12.文章开头写“与老头子争辩月亮大小”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文中画线句子的语境,简要概括“月亮”有哪些“可怕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结尾说:“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何谓“粗人”?这句话有什么意蕴?(4分)

________________

15.有人认为本文“谈月亮”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是“独辟蹊径”,也有人认为是“故作惊人之语”,对此,你是怎么看的?(6分)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以自己“争辩”的失败,表达对“大人”以年龄、资历来压制“小人”权利的不满;交代出月亮与“我”结仇由来已久,引出下文对月亮更大的不满;由感性故事切入,富于趣味,为下文理性议论做了铺垫。(每点2分)

13.①

使人苟安于现状。(答“人们借月亮发牢骚,得安慰,变得短视”亦可)②

使人丧失斗争的勇气。(答作“临到紧要关头,不能坚持到底”亦可)(每点2分)

14.“粗人”指不受旧有文化束缚,积极、果敢、勇于斗争的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旧有“月亮文学”的批判,指明了改造旧文化的方向,呼唤积极的时代文学、时代精神,孕育时代新人。(每点2分)

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 篇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使下令分义勇戍边,选诸军骁勇士,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调民造干糒,悉修城池楼櫓,关辅骚然。光极言:“公私困敝,不可举事,而京兆一路皆内郡,缮治非急。宣抚之令,皆未敢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徙知许州,趣入觐,不赴;请判西京御史台归洛,自是绝口不论事。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光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惟不喜释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C.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D.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史书。

B.永兴军,文中指永兴军路,北宋行政区划名,治所在京兆府(今西安市),辖境约为今甘肃、山西、河南三省的部分地区。

C.西京,北宋四京之一。宋朝建立初,以开封府为东京,河南府为西京,应天府为南京,大名府为北京。西京是北宋的首都。

D.释老,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文中指佛教道教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学说主张。在宋代,儒释道三家并立,而以儒学较为尊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平素生活简朴,学识渊博。他对财物没有嗜好;少年老成,聪颖过人,读书异常刻

苦,曾考中状元。

B.司马光敢于犯颜直谏,力请建储。他与当时的谏官范镇一起,冒死劝说仁宗皇帝早立继承人,皇上被说服。

C.司马光熟知地方政务,治理得法。他反对在内郡招募奇兵、修建城池,反对在国家贫弱的情况下发动战事。

D.司马光为人忠信正直,遵守礼法。他每次回故乡扫墓,必定要去看望兄长司马旦,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宣抚之令,皆未敢从,若乏军兴,臣当任其责。

(2)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10.B(3分)

11.C(3分)

12.A(3分)

13.(1)宣抚使的命令,都不敢听从,如果缺乏军需,我应当承担这个责任。(“从”,“乏”,“任”各1分,语意通顺2分)(2)妻子去世,出卖田产用来安葬她,穿简朴的衣服,吃清淡的饮食度过了一生。(“丧”,“以”,“终”各1分,语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七岁时,就显得凛然老成,很喜欢听人解说《左氏春秋》,随后讲给家人听,便明白了书的大意。从此,手不释书,到了废寝忘食,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仁宗宝元初年,考中进士甲科。应庞籍之请,担任并州通判。麟州的屈野河西岸好田地很多,西夏不断蚕食,成为河东的隐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前去调查,司马光建议:“筑两座城堡制约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耕种的人多粮食就便宜,也可以逐渐缓解河东从远处高价买粮的忧虑。”庞籍接受了他的计策,可是麟州守将郭恩大胆狂妄,夜间领兵渡河,不加防备,全军覆没,庞籍得罪罢官。司马光三次上书,引咎自责,朝廷没有答复。庞籍去世后,司马光在堂上跪拜庞籍妻子,像待对自己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人们对他的行为很赞赏。

起初,仁宗的身体不适,没有立继承人,天下都很担心,却没人敢说。谏官范镇第一个提出来,司马光在并州得知后也跟着上奏,还给范镇写信,劝他以死相争。到后来,司马光又当面对仁宗说:“臣过去担任并州通判时,曾经三次上奏,请陛下决心实施。”仁宗沉思了一会儿,说:“是不是说要选宗室继位?这话忠臣才会说,一般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臣上奏这件事,自己还以为一定是死罪,没想到陛下能接受。”仁宗说:“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种事。”

司马光以端明殿学士的职衔出任永兴军知军。宣抚使下令分派义勇去戍守边疆,挑选各军中的骁勇士卒,招募街市上的无赖少年作为奇兵;征调民众做干粮,修筑城池、攻守的器械,关中地区民心动摇。司马光极力上言:“官府、百姓都疲惫不堪,不可发动对外战争,况且京兆路都是内地州郡,修筑城池不是急务。宣抚使的命令,都不能执行,如果军需有缺,臣来承担责任。”于是,这一路百姓幸免骚扰。调任为许州知州,神宗催促他进京朝见,他不去;请求任命为判西京御史台,回洛阳居住,从此绝口不谈国家大事。

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厚正直,节俭守信,生活起居,遵守礼法。在洛阳的时候,每次回夏县扫墓,一定要去看望他的哥哥司马旦,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侍奉周到如同对待严父一样,关心体贴,如同照顾婴儿一样。司马光对财物看得很淡,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对于学问,无所不通,只是不喜欢佛教和道教,他说:“它精妙的道理不如儒家,荒诞的内容我不相信。”他在洛阳有三顷田,妻子去世,出卖田产用来安葬她,穿简朴的衣服,吃清淡的饮食度过了一辈子。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帝问光,光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侍讲吴申起曰:“光言,至论也。”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元祐元年复得疾。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B.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C.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D.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故有“内相”之称。

B.四六,即四六文或骈体文。其文常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

律,并注重藻饰和用典。

C.《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

D.曹参代萧何,指萧何死后曹参任国相,推翻萧何在任时立下的规矩而自立一套治理国家的体系,且取得成功。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自幼聪颖,手不释卷。因读书多见识广,故能关键时刻砸缸救人,成就佳话,并为他后来步入仕途打下基础。

B.宋神宗要把司马光提拔为翰林学士,司马光却以自己不能作四六文为由加以推辞。然而终究推辞不掉,只好赴任。

C.司马光认为治理天下就好比住房子,房子坏了就修补一下;没有倒塌就不要另造新房。吴申认为司马光所言切中要害。

D.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当皇帝要重用司马光时,王安石以韩信树汉赤色旗为喻,表示反对。

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

(2)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

10.【答案】D

(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A项,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讲述两件事情,应分开;B项,父池/天章阁待制,讲的是司马光父亲司马池的官职,它是个判断句,中间应分开;C项,爱之退/为家人讲,理解有误,应为“爱之/退为家人讲”,意为“喜爱它(左氏春秋),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

11.【答案】D(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中“推翻萧何在任时立下的规矩而自立一套治理国家的体系”错,应是按照萧何当年立下的规矩治理国家,“萧规曹随”是也。)

12.【答案】A(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强加因果,此项中所讲司马光读书多见识广、关键时刻砸缸救人以及后来步入仕途这三件事之间均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13.(1)汉武帝采取高祖变乱更易规定的措施,(结果)盗贼布满了半壁天下;元帝更改孝宣帝时的政策,汉朝的王业从此就衰落了。

(2)皇帝说:“现在天下一片混乱,这大概就是孙叔敖所说的‘国家现在执行的政策,是民众所厌恶的’。”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少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鞠其子如昆弟,时人多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命光按视

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报:批复

C.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

D.不赀之富

赀:计算,估量

11.下列对文中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鞠其子如昆弟,时人多之。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10.C

11.C

12.B

13.(1)

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又奏赋以风”的意思是“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所以“风”同“讽”,意思是“讽谏”。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说法错误,“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设譬引喻”“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说法错误;异兽和日食事件中司马光并没有设譬引喻,还有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没”,同“殁”,指死;“升堂”,上堂;“光升堂拜其妻如母”,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鞠”,指抚养;“昆弟”,亲兄弟;“鞠其子如昆弟”,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多”,称赞;“之”,代词,他,指司马光。(2)中“臣”,臣子自称,翻译成“我”;“向”,先前;“意”,指心想;“即行”,立即施行;“春秋鼎盛”,指正当壮年;“遽”,立即;“为”,做。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稍微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高三政治第三轮复习备考策略 篇7

一、回归课本,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主体知识体系

回归课本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新课程高考文综政治强调对综合知识的运用,注重对各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考生在考前一个月里,从整体把握考点,按照高考考纲,把握好教材的内同和高考价值之间的关系。如《经济生活》知识回归教材可这样建立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线索。国家: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分配制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秩序的建立)—加强宏观调控(目标、手段—财政、货币政策)—倡导科学发展观—实现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关注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企业:关注商品的价格和消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参与经济全球话,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企业义务—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劳动者: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职业技能—学会理性投资。

二、把握导向,研究高考试题,关注时政热点,形成高考政治对社会热点介入

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政治突出时代特点和社会热点。例如:下表为近四年38题考点考查情况。

近四年38题考点考查情况

年份实考当年重大热点

2015政府预算管理、财政知识预算法、财政赤字

201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文化创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反腐倡廉

2013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企业转企改制党十八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梦

2012民生、分配改善民生、幸福感 、社会心态建设、稳定物价

上从表可以看出,出题背景材料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热点素材。2016年高考高考政治仍不回避热点,贴近学生生活,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命题素材,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习总书记访美英、两岸历史性会晤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互联网+” 、反腐倡廉、企业改革、生态文明、雾霾笼罩等都可能是2016年高考命题素材。

三、考法指导,训练必要的答题技巧和心理素质,提升高考应试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考生要研读高考的各种题型。高考文综政治分为选择题和客观题两部分,笔者认为,“文综得选择题者得天下”,做好文综政治选择题是高考政治获取高分的关键。高考政治选择题主要有计算题、图表题、漫画题、材料题等,针对不同的题型考生要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客观题的解答“三部曲”一是审题,阅读设问找准答题知识范围、分值和切入点;阅读材料,对材料分层,根据标点符号,标划关键词句,搞准材料的中心。二是回归课本,将分析的材料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回忆、检索、筛选课本知识,确定和材料最紧密联系的理论知识。三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要“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专业术语+时政语言)。

临考前注意加强应试心理辅导,克服考生高考到来过重的紧张、焦虑情绪,注重营养补给、科学安排食谱、防病健体,控制心情、提升信心、保持清醒,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充足睡眠。

四、查漏补缺,加强对知识和能力的巩固,巧做加减法

巧做加法要做到三点:一是重视新教材的新增点。例如:2015年全国卷Ⅰ主观题考“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新增知识点,地方卷也有涉及新增知识,所以预计明年高考教材中有修改的知识点还是高考热点。二是关注各地模拟试卷常考的知识点。高考不回避热点,各地模拟卷常考知识也是高考高频考的知识。考生要经常整理考过的模拟试题,从中找寻命题规律,学会举一反三。三是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记忆,整理错题笔记。加强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论、知识范围的把握。在备考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只知道疯狂做题,疯狂练习,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都搞不清,所以,考生最后阶段的冲刺中多看课本,强化知识的记忆和区别。巧做减法,一减高考近几年主观题考过的知识。一般上一年主观题考过的知识下一年度不会再考,例如:2015全国卷Ⅰ主观题考了财政和人大的知识,2016年高考就不再考。二减不符合当下的热点主干知识点。高考政治以时政材料为背景材料命题,例如:2015年全国卷Ⅰ考的“预算法”为背景材料的书本知识,这些不符合当下的热点主干知识2016年高考将不会出现。

上一篇:初中祖文素材:励志美文摘抄下一篇:工会干部创先争优活动的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