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对联复习资料

2024-06-24

高考语文对联复习资料(精选8篇)

高考语文对联复习资料 篇1

高考对联专题复习关于对偶的法则

律诗(又称近体诗)的中间两联需使用对仗,俗称对联,语法中称对偶句。对偶句常被用到词、曲中。对联在今日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雅称楹联。它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生产、生活中。作者应用对偶句这一特定句型,施展才华,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它的语法规则(建议命名为《王力定律》)是:

一、句型性质:

句型相同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如:旧国云山在,新年风景馀。(李颀《送人归》)

句型不同的句子也可以造对偶句。如:江流横万里,天柱插三峰。(桂林南溪山刘仙岩古联—石刻)

(下联是倒置句:“三峰像天柱似插入云霄”)

高山耕棘石,昃路响牛铃。(胡自立自勉联)

(上联是省略句:“在高山之上耕于棘石之间”)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上联是兼语式,下联是连动式)

两句单句可以造对偶句。如:绿林行客少,赤壁住人稀。(刘长卿《送和州》)

一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如:犹悲堕汨碣,尚想卧龙图。(陈子昂《岘山怀古》)

二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如:云影遥临盖,花气近熏衣。(陈子良《游侠篇》)

甚至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如: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白居易《客中守岁》)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十字句)

此联为流水对。

二、对偶句的语音节奏与语义节奏规律:

对联的上下联的语音节奏与语义节奏有对应一致的,并且占绝大多数。如:

欲归—群鸟乱,未去—小童催。(杜甫《晚晴》)

也有,上下联的语音节奏与语义节奏不同的。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王维《酬比部》)

对联的语音节奏是固有的,是由平仄相间决定。以五言为例,节奏是2 — 2 — 1的。但语义节奏是多变的。一副对联的语义节奏可以和语音节奏相同,也可以不同。如:

花密—藏—难见,枝高—听—转新。(杜甫《百舌》)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杜甫《梅雨》)

色—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李颀《篱笋》)

门—看五柳—识,年—算六身—知。(王维《慕容承》)

云—薄—翠微寺,天—清—黄子坡。(杜甫《重过何氏》)

玩雪—劳相访,看山—正独呤。(刘长卿《酬张夏》)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王维《辋川闲居》)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

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杜甫《茅堂检校》)

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时,可以说是无语义节奏相对的对联。如: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白居易《客中守岁》)

节奏上的差异更能显示对联的艺术美和汉语的文字特点。对联的艺术美是自然美,它包孕有对称美,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对称美的成分更多些,纯粹对称美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的。

三、词(词组)的对仗规则

语素(字)、词、词组(短语)、句子是语法单位。在研究词和词组的对仗规则时,在理论上有区分语素、词和词组的必要。利用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这一定义可以把词与语素、词组区别开来。即词以“独立运用”这一性质区别于语素,以“最小的”这一性质区别于词组。有时词与词组的界限不十分清楚。语法学家建议用扩展法区分。如“过客”中间可插进别的语言成分(即扩展)为“过江之客”而语义不变,是词组。而“大军”中不可能插进别的语言成分,使意义不变,是词。“过客”对“大军”就是词组与词相对。

(1),对联基本上要遵守相对词(词组)的词性相同原则,是名词的还要兼顾门、类划分标准,原则上词性是对仗规则的参照物。

(2)词(词组)可以与非词(词组)相对。这时,只是词(词组)的组成单位相对,但要求其组成单位的语法性质相同,这叫做“字面相对”。如: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词“防”与“放眼”的一个成分相对。词“眼”与“肠断”的一个成分相对。词“量”与“肠断”的一个成分相等。

(3)词也可以与词组相对。如:

(明)顾宪成所撰的著名的东林书院联,就是词与词组相对,当然更不能认定为句式相同了。录联语如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天下”是一个词,复音节单纯词。“读书”是词组(短语)。

过客来自北,大军居在西。(储光羲《留别》)

“过客”是词组,“大军”是词。

(4)词组可以与非词组相对。如: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牢骚太盛”是词组,“风物长宜”无结构可言。

特别提醒:我们决不能认为在诗、联的句子中,相邻词之间一定存在语言结构关系。(“结构相同论者”在给出的结构分析中就是这样认定的,这种认定,使人永远也读不懂古人的诗,更妨碍今人之创作。)录王力先生一段话如下(胡自立对原文作了如下处理:补出被省略之词,句序作了倒置):

“大漠(的)孤烟直”不能认为与“春浪(方生)棹声遂急”同类。

“秋虫(的)声不去”不能认为与“微风(徐播),(清)韵可听”同类。

“烟尘犯雪岭”不能认为与“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同类。

“巢由不见尧”不能认为与“勋业(尚赊),频看镜(以自惕)”同类。

“山月照弹琴”不能认为与“池水(静涵),(籍)观为政(之术)”同类。

“鸟影渡寒塘”不能认为与“泉声咽危石(是“危石阻水泉声咽”的倒置)”同类。

以上六对句子,在作句型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前面的句子是简单句,相邻词之间存在结构关系。而后面的句子,是复杂句,相邻词之间无结构可言。“结构相同论”往往忽视后者,这样一来诗、联的句子在他们眼中都变成了简单句。

(5)词(词组)的语法功能与其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并不总是一致的。如:名词“学问”的组成成分“学”、“问”均是动词性的。动词“栽树”,“栽”是动词性的,“树”是名词性的。

在作对仗时,大多数的情况是词(词组)互为对仗,它不但要求所用词(词组)的性质相同,还要求其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相同并兼顾词性的活用。古人只重视词(词组)的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形式,不大理会词(词组)的结构。如:“伏枕”(病)古人只重视它是动+名式的名词,并不理会它是动宾结构。“悲笳”古人只重视它是形+名式的名词,并不理会它是偏正结构。“伏枕”对“悲笳”就是动宾结构对偏正结构。

这是一个句型相同造对偶句与句型不同造对偶句都适用的对仗标准。

(6)词性与词的结构类型无关,结构相同也只能是在词性相同的前题下才能相对。

如:“缺德”(形)、“过年”(动)、“除夕”(名)。这三个词都是动宾结构。但词性不同,不能对仗。

“过年”对“除夕”属词性失对。

“信息”对“埋藏”属词性失对。

(7)王力先生认为:古人在名词构词法上有下面词性活用规则。如:青钱买野竹,白帻岸江皋。(杜甫《北邻》)

“野竹”对“江皋”中,“野”是形容词,“江”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孤烟”对“落日”中,“孤”是形容词,“落”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

春日垂霜鬓,天隅把绣衣。(杜甫《送何侍御》)

“霜鬓”对“绣衣”中,名词“霜”与动词“绣”都活用为形容词。

(8)同义词的使用不是“合掌”的判定标准。虚词相对不算错,使用一对同义词也是可以的。由于使用借代修辞格,一些原来不同义的词在对偶句中成了同义词也是常有的。

“合掌”是指联语的对偶意义相同。“合掌”是因为对同一事物的描写面雷同造成的。如: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洪秀全《吟剑》)

对不同事物的描写如果选择的描写面相同,有可能形成正对(事异义同),正对也是要尽量被免的。如:

国共和谈兄弟笑,宋胡聚会手足情。“国共”与“宋胡”虽有差别,由于“和谈”与“聚会”属描写面相同,此联归于“事异义同,正对为劣”之范畴。

狭义、部分、异位合掌是错误理论,因为至今无人给出一个科学的定义,是一种偷换概念类的无定义概念。

独有英雄驱虎豺,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冬云》)

“英雄”与“豪杰”是同义词,但两联句义不同,认定为部分(狭义)合掌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美玉无瑕珍蕴色,昆山琢石喜逢缘。(胡自立为某玉店撰联)

“美玉”与“琢石”是同义词,上、下联句义完全不同,认定为异位合掌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9)对联按名词的门类,掌握宽严,分为工对、邻对和宽对。此项分类与句型无关。楹联(包括春联、喜联、挽联)原则上需用工对(但也允许有突破)。诗联在要求上低于楹联。

(10)句子的成分按下面的定义式(对担当句子成分的小句和结构也按此规定进行划分):

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补语|定语+中心语

主谓 述宾

中心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是修饰成分。

主语和谓语相对待,没有主语,也就没有谓语,反之亦然。述语和宾语相对待,没有宾语也就没有述语;定语、状语、补语合称为附加语,附加语和中心语相对待,没有附加语,也就没有中心语。

此定义式,不能理解为“诗、联的句子是一个个词连接起来的线性序列”。无论诗、联的句子还是散文的句子,词(词组)与词(词组)的连接是有层次的,对律诗和楹联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可使用层次分析法。使用现代语法的层次分析法分析诗、联时,要注意诗、联句型与散文句型的处别。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可借鉴语法学家研究古代汉语的指导思想:寻求古代汉语语法的大同或者说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我们设定的参照对象是现代汉语。我们的目的是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中发掘并把握古代汉语的特点,从而学好古代汉语。

主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作对仗时,词性要求从严。如: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上急湍。(杜甫《小寒食》)

“戏蝶”、“轻鸥”是名词,都作主语中心语。同词性相对。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杜甫《东楼》》

“战骨”、“征魂”是名词,都作句子宾语中心语。同词性相对。

谓语(或述语)中心语相对时,形容词可以与动词相对。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杜甫《房兵曹》)

“摘”、“呼”同是动词,做句子谓语中心语。同词性相对。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始新。(杜甫《喜达行在》)

“睹”动词、“新”形谷词。词性不同都作谓语中心语。

(11)词性对仗标准与句子成分之关系:

附加语与中心语相对时,词性要求相同。否则视为词性不甚合。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

出句的句义是:口衔细山石。

对句的句义是:心里希望海波变得平静。

“海波平”是主谓结构(也有称小句的)做句子的宾语。形容词“平”是小句的谓语,而形容词“细”是出句的定语,它们组成对仗,词性相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出句的句义是:常建清晨入古寺。对句的句义是:初日照射着高山上的树林。时间名词“清晨”是出句的(附加语)状语与对句的主语“初日”相对。词性相同。

下面几例就不同了,因词性不同被视为“词性不甚合者”。

云嶂宽江左,春耕破瀼西。(杜甫《卜居》)

动词“破”是对句的述语。

出句的述语“宽”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意思是“云嶂使江左变宽”(这是一个兼语句)。虽然“宽”活用为动词,仍被视为词性不甚合。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梁。(杜甫《重过何氏》)

动词“移”是出句的述语。“家才足稻梁”是“家才有足够的稻梁。”的省略。“足”是形容词做“稻梁”的定语。动词与形容词相对被视为词性不甚合。

眼穿看落日,心死着寒衣。(杜甫《喜达行在》)

“落日”是“日落”的倒置。形容词“寒”是“衣”的修饰语。动词“落”处在结构“日落”的谓语位置。动词与形容词相对被视为词性不甚合。

(12)例外:

谁言断车骑?空忆盛衣冠(王维《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

疑问代词“谁”(主语)与副词“空”(状语)的对仗视为合律。

附加语与附加语相对时词性要求可宽。

绵水细不见,峦江清可怜。(苏轼《初发嘉州》)

“不见”是动词、“可怜”是形容词。都挡当句子的补语。

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储光羲《官庄池》)

“先后”是形容词、“去来”是动词。都是句子的定语。

****深更白,松竹远微青。(杜甫《泊松滋》)(“更”是副词,“微”是形容词)

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杜甫《陪李七》)(“老”是形容词,“才”是副词。都在状语位置。).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夫。(杜甫《喜达行在》)(“犹”是副词,“喜”是动词。都在状语位置。)

对联知识及考试

对联考查的十种变式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上闪亮登场,并获得了一致好评。然而七套涉及对联的高考试卷如出一辙,都采用了给出上联要求对出下联的命题方式,这未免过于单一。

近一年来,历经各地高考命题专家的潜心摸索,对联考查题型出现了全新的变化。

现撮举十种变式,作一简述,以期能为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据事对句式

这种题型的设题模式是,提供一个背景事件,并根据背景事件提供上联,要求考生根据背景事件写出下联。

例1 杨利伟首航太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某报举办了一个征联活动,上联是“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请你围绕这一事件对出下联。

上联: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

下联:_____

参考示例 ①佳音传神州,世界震惊 ②梦想越环宇,神州沸腾 ③功德圆天外,人间欢舞。

高考语文对联复习资料 篇2

一、《沁园春·长沙》

1、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书生意气挥洒多少豪情;

湘江水边忆同学年少, 伟人壮志抒写几许华章。

2、独立寒秋, 看层林碧江, 风光千般好;

历尽峥嵘, 见同学书生, 豪情万丈高。

3、立湘水, 看矫健雄鹰击长空, 俊少年争逐击中流;

携百侣, 忆风华书生挥豪情, 弄潮儿竞相主沉浮。

二、《采桑子·重阳》

1、苍天难老几多年年年逢重阳, 黄花飘香;

人生有限数十载载载为人民, 战地洒血。

2、人生易老几重阳, 伴黄花志士斩寇杀贼;

苍天难老数秋风, 映白霜革命摧枯拉朽。

3、秋风冽冽, 黄花仍香气扑鼻;

战火纷纷, 革命更劲头冲天。

三、《再别康桥》

1、轻轻招手, 寻梦人漫溯康河, 草也青青, 梦也青青;

慢慢挥袖, 求学者再别康桥, 来也悄悄, 去也悄悄。

2、绵绵情意系康桥碧水蓝天;

依依惜别恋河畔金柳青荇。

3、康河旧梦梦难寻, 漫溯长篙, 只留几许沦漪;

才子深情情未了, 挥摆衣袖, 不带一片云彩。

四、《死水》

1、破铜变翡翠, 乱铁锈桃花, 折射社会旧颜;

剩菜成罗绮, 残羹蒸云霞, 怒斥中国丑态。

2、让丑恶去开垦绝望的死水, 依然不美丽;

使腐败来振兴衰落的民族, 还是不强大。

3、死水无活力, 扔进破铜乱铁一臭到底;

学者有激情, 拒绝丑世恶俗百毒不侵。

五、《赞美》

1、一个历经沧桑的农夫倒下去, 无悔;

一个忍受屈辱的民族站起来, 可赞。

2、日寇踏遍河流、村庄、草原, 中国行将灭亡;

人民放下锄头、耕犁、眼泪, 民族毅然挺立。

3、压抑千载的怒吼, 一声惊雷, 炎黄子孙觉醒了;

隐忍百年的耻辱, 两行热泪, 中华民族站起来。

4、暗云干风忧郁的森林笼罩的是埋藏的年代;

鸣鸡吠犬沉默的农民憧憬的是光明的未来。

六、《错误》

1、暖暖东风吹不起轻轻柳絮, 痴情女错揭春帷;

达达马蹄化不开浓浓愁思, 过路人误扰心扉。

2、街道向晚东风恶, 达达马蹄错!错!错!

春帷掩窗柳絮落, 满满相思莫!莫!莫!

3、苦等归人犹未果, 思情深深意切切, 魂牵青石路;

尽过千乘皆不是, 斜晖脉脉声悠悠, 肠断寂寞城。

七、《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1、喂吗, 劈柴, 简简单单享受生活;

烧水, 做饭, 平平淡淡拥有幸福。

2、洞穿世态炎凉, 不想身处俗世, 意冷心灰;

看清人间险恶, 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八、《致大海》

1、大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自由之翅膀轻舞飞扬翩翩而去。

2、大海自由奔放;

囚徒苦恼忧伤。

九、《篱笆那边》

1、篱笆那边有草莓, 真甜;

上帝这里有规则, 好烦。

2、要草莓勇敢穿越篱笆;

为真我毅然挣脱束缚。

3、听凭草莓的诱惑与真我同行;

摒弃上帝的信条与天性共挽。

十、《致橡树》

1、凌霄花, 痴情鸟, 伟大爱情须地位平等;

橡树干, 红硕花, 坚贞内心应心灵相印。

十一、《雨巷》

1、丁香淡淡, 沁人心脾, 花也香来人也香;

雨巷长长, 恼人思绪, 路也长来梦也长。

2、清清冷冷悠悠长长雨巷满芬芳;

寂寂寥寥惆惆怅怅姑娘太哀伤。

3、雨缭绕, 巷悠长, 缥缥缈缈;

情蒙胧, 梦凄婉, 缠缠绵绵。

浅谈高考语文中的对联创作 篇3

关键词高考对联变体对联创作原则创意设计

一、 对联,彰显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对联本为楹联,又曰春联,俗称对联。流传至今邈邈然已有千载,它是由律诗对偶句发展而来,但句式更为凝炼、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需要作者有较高的文学功底才能驾驭。对联写作始于后蜀主孟昶;宋代经济繁荣,造纸术进一步发展,遂以春联代替桃符;明代,对联发展到了成熟期。渐渐地,它还成了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思想沟通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当年孙中山从海外归来,途经武昌总督署,拿着自己的名帖: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孙中山找张之洞的目的是宣传“驱除达虏”的政治主张。可张之洞不了解孙中山,看到孙中山名帖后,让门官递上一个纸条: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安敢称兄弟?孙中山看了付之一笑,随手写了回折: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对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针锋相对,毫不示弱。张之洞与孙中山一问一答之间,偶成一副妙对!全对共30个字,各自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张之洞以朝廷一品大员自居,不愿见布衣书生;孙中山以胸怀“天下为公”、“驱除鞑虏”的梦想,敢于傲视王侯,对出掷地有声的下联!看了孙中山的回折,张之洞为孙中山的才情和傲骨精神所折服,终于会见了他。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对联能发挥出独特功能。

现在的对联,早已从象牙塔里走回民间,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结婚有婚联,华诞有寿联,人死有挽联,春节有春联,重大庆典有贺联,山川名胜,公园景观有楹联,人们仍喜爱以对联的形式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怀。寥寥数语,写尽人生百相,世态冷暖,或深远悠长,或怃淡清新,或诙谐幽默,或凝重沉痛。“龙的传人”还将它远播五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2005年春晚播出的各省市献上的“写对联迎新春”节目,成为晚会的一个亮点。

二、 对联创作,占领了高考一席之地

对联创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也符合新课标的主要精神——语文的实用性、探究性、审美性。正因为如此,2004年全国和各省市十五份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七份试卷考查对联写作。至此,几乎每年都有对联写作题,并将其纳入仿句题的考查点。可以预测这样的考题还将频频出现在今后高考试卷中。

笔者仅以2012年四川高考卷的对联创作题为例,谈谈高考考场对联创作之难。

2012年四川高考卷要求考生补写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要求:①内容与节日相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

(1) 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2) 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提供的答案是:(1) 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2) 清风一缕拂丹桂

端午、中秋,都是中华传统佳节,命题者注重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考生进行一次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理应肯定。可当代中学生,有几个人懂得对联创作?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近百年来,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早已从学生的课本中删去,“婴儿和洗澡水”早已被一起倒掉,没有“对课”,不学声律,要学生创作对联,这就如同让不会跳舞的人去表演冰上芭蕾。考查的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尽管考题中的两点说明“内容与节日相关”,“可以不考虑平仄”,降低了难度。但从提供的答案看,仍讲平仄,对联若不讲平仄声韵,就丧失韵律美。更何况对联创作不是仅仅讲究平仄。考生在考场上写好此题,谈何容易?

但是,对联创作已经成了高考不可回避的考点,师生必须予以重视。

笔者特撰写此文,就对联创作最基本的原则,谈谈自己的认识。

三、 对联创作的八大原则

1 上下联的语意关联的创作原则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对句。它要求既要有“对”,又要有“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例如,2005年福建卷的一道对联题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创伟业”。要求考生写出下联与横批,有考生作出下联“须眉巾帼郎才女貌入洞房”,横批为“子孙满堂”。这位考生严重违背了对联创作语意关联与词性相对的原则,把旨在振兴中华的下联写成婚联。

从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1) 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是对联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就是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关,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例如:

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这副对联难对处为出句“文武双全”的“双”字,它是表“两”的意思,但又不是数词。对句“德才兼备”的“兼”字,它本表“一手执两禾”,有“两”的意思,也不是数词,上下联对得天衣无缝。

(2) 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意思相反。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体现一个事物正反两面性,具有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它在内容结构上,有目的关系,转折关系等。例如:

破千年旧俗,立一代新风。

上联体现一种行为,下联表示这种行为目的,上下构成反对,体现破旧立新这一主题,相反相成。

相传,明代的解缙,是联坛高手,他出生贫寒,他家大门对着曹尚书家后院竹园,在除夕,他拟了一副对联: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后来,仆人告知曹尚书此事,曹尚书说:“我家的竹园,怎能让他撰写春联?”于是下令仆人把后园竹子统统去掉一截,解缙又撰写一联: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一气之下,再令仆人把院中的竹子连根刨掉,解缙又撰写一联: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解缙的聪明机智,用“反对”来应付曹尚书的霸道。endprint

(3) 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似流水一般,顺畅自然。就是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相连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境界。上下两联有转折、选择、连贯、因果、条件、递进、假设等多种关系。例如:

(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代李绅《悯农》)

(2)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2 上下联字数相等的创作原则

一般来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而每副对联的字数多少则没有限制。但不包括特殊的讽刺联。袁世凯死了,有人拟一联加以讽刺:“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这怎算对联?其实,这副对联就用上下联不对,寄寓一个强烈讽刺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3 上下联词性对应相同的创作原则

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等。对联一般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副词对副词。简称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还要句型相同就可以了。例如:

病灾不染清洁地

| | |||

名 副动形容名

|| |||

福寿常临健康家

也有些对联违背这一创作原则,例如人们熟悉的一副对联:“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其中“岁寒”与“春风”词性不对,不能算是工对,但可以算作宽对,这也是允许的。若把此联改成“桃李杏春风三友,诗书画墨海一家”,就显得对仗工整,内蕴丰富。

4 上下联节奏相同的创作原则

所谓节奏相同,要求上下联的音义停顿、节拍的轻重长短必须一致,短语结构也要相同。节奏是古代韵文的重要内容,通过停顿和韵律的变化,造成和谐的音乐美。对联也同样需要节奏产生美感。例如:

迎新春/更盼/祖国/统一

逢佳节/倍思/台湾/回归

上下联均为三二二二式。

5 上下联平仄协调的创作原则

对联的上下联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要相协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铿锵有力。要做到平仄相协调,必须掌握一点音韵知识。

平仄是根据传统的四声分的。传统的四声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四声中的“入声”字,分别归到今天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里去了。

两联中对应的字,如果上联字是平声,下联中对应的字一般是仄声,反之亦然。上联末尾一般为仄声,下联末尾一般用平声。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平仄相对,而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为仄声字,对句最后一个字必须为平声字。

6 避讳上下一义,语义雷同的创作原则

对联上下句间可以是并列(正对),目的、转折(反对),选择、因果、连贯、条件、递进、假设(流水对)等关系,但上下联内容不能相同。王力《诗词格律》:“出句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下面一联,便有“合掌”之病。

家家爱清洁,户户讲卫生。

“家家”“户户”意思大体一致。这副对联形式上对得很工稳,内容上则有“合掌”之病。

7 避讳上下联同字的创作原则

对联中,除带有衬字性质的相同虚词用于上下联同一位置不避重复外,非出于特殊需要,相同实词处于上下联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均不允许。对联的最大特点是以寥寥数字包蕴尽可能多的内容,文字重复无疑减少了对联词句包含的信息。如下面两副对联,未避讳上下联同字,就成了病联。

①药圃无凡草,药店有秘方。

②月圆花美千家乐,家富民强万户欢。

①中的两处“药”字在上下联同一位置,重复使用,使这两句话更像标语。②中的“家”虽不在上下联同一位置,也不被允许,同时也削弱了联语的整体美感。但上联或下联各自出现相同的字,是允许的。例如:

党心军心民心同心同德构造和谐社会

工业农业商业各行各业齐奔梦想征程

8 上下联语意轻重平衡的创作原则

对联上下联,对立的双方,分量轻重,要大致相当,大体平衡,这样才能给人以美感。如果上下联语意轻重失去平衡,很不相称,就会令人感到不稳定,犹如大胖子与小瘦子并列台上说相声,有些滑稽可笑。

例如:

人笑庭中,采得新芽香宅院。

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

“庭中”与“海外”,“宅院”与“神州”,大小悬殊,显然上下联不相称,把上联“人笑庭中”改为“春满山中”,“香宅院”改为“香四野”,修改后,上下联语义表达就比较均衡。

春满山中,采得新芽香四野

茶销海外,赢来美誉耀神州

对联的创作原则远不止这八种,只是择其要点,略加说明。

四、 对联的意境创设

上文讲述的对联八大创作原则,保证对联“入格”,使对联合乎要求。创作精美的对联,还得通晓对联意境的创设。对联意境,等同于诗歌意境。它包含四个层面,即立意新、构思巧、用词工、修辞妙。

1 立意新

对联创作,与诗词相同,追求清新别致的立意,呈现给读者的是内情与外物融为一体的画面。譬如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一九六一年)》之颔联:“斑竹一枝千滴泪,彩霞万多百重衣。”此联堪称立意新的范例。

此联上句出自洪昇《黄式序出其祖母顾太君诗集见示》。洪昇原句:“斑竹一枝千滴泪,湘江烟雨不知春。”斑竹,又称湘妃竹。《博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不知春:湘江尽是烟雨,不见艳阳,不识春天。两句说顾太君的诗集充满凄苦之情。endprint

毛泽东借用洪昇诗句的上句,写出下句:红霞万朵百重衣。这一改,境界全出。依斑竹泪,诗人又想象出“红霞衣”,同属二妃,但都是故乡久远而优美的神话,信手拟来,浑然天成,诗人笔下描绘的是湘江斑竹掩映、霞光流彩的美景,抒发了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喜悦之情,与原诗“凄苦之情”毫不相干,堪称神来之笔。

2 构思巧

对联受其限制者甚多,愈显构思重要。所见之物,所感之情,所悟之理,融为一体,以恰切灵动之词构成联语,再呈现画面。这既是思维过程,又是思维之结果。

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天,为表示庆贺,笔者撰写了一副对联:

一飞船二英雄六号飞天四海联唱

三座舱五昼夜十月升空九州同庆

这幅对联的构思别致,巧用数字入联,将笔者之情,赋予所见所感之物,构成情景交融的画面,让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天壮举成了永恒的记忆。

3 用词工

用词工,主要体现炼字炼句功夫深,陶明浚《诗中杂记》曰:“下字之法,贵乎响,贵乎丽,贵乎切,贵乎精。”“贵乎响”,指所用之词清晰动听,朗朗上口,合乎抑扬顿挫;“贵乎丽”指所用之词,文采浓郁,有画面感;“贵乎切”指所用之词准确灵动,强调“唯一性”; “贵乎精”,语言耐人寻味,须有哲理,须有情韵。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日黄昏。”

这是林逋咏梅诗的颔联。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见此词也。”欧阳修为何作此评价?因为此联用词绝妙。“疏影”“暗香”,写出梅花稀疏的特点和清幽的芬芳;“横斜”写出了梅花洒脱的姿态,“浮动”写出梅花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的水边的环境映衬,绘出一幅绝妙的月下梅花图。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确实让人陶醉,成了千古绝唱。

4 修辞巧

对联巧用修辞格是为了让对联主旨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对联常用的修辞格有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顶针等。现仅举两例略加说明。

“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桃源寂寞林”。

此联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雪”,表面上说的冰雪的雪,雪与“薛”谐音,实际指薛宝钗;“林”,表面指树林的林,实际上指林黛玉的林。用的是谐音双关修辞格。让对联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

“天镜照晴空,谪仙去后来坡老;

石钟留胜迹,小姑依旧待彭郎”。

这是江西石钟山江天一览亭名胜联。

天镜,指鄱阳湖;谪仙指李白;坡老指苏轼;小姑,指彭泽县小姑山;彭郎指彭浪矶。此联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格,将天上风情,史上人物,拢收眼底。天镜为鉴,太白去,东坡来,留《石钟山记》传世,又有痴女小姑,翘盼彭郎,言及六种人、事、物,生动畅爽,读来妙趣横生。

五、 值得关注的变体对联创作

对联有“严对”,与“宽对”之分,宽对并不是不严,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将要求“放宽”一些。宽对往往比较实用,如林则徐手书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副对联不拘平仄,也不避讳上下联同字的创作原则,是宽对。也可看作是变体对联,它表现了林则徐职高而不愿荫及子孙,教育后代要自食其力的思想,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到余味无穷。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仿写题,要求仿句与例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对偶句,实际上就是一种变体对联的写作,它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又特别受到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

如2006年江苏高考卷第19题:

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提供的答案是:

唯在清明,大陆宝岛,同祭一个祖先;或在春节,将一声声鞭炮,燃放成永远不变的快快乐乐与和和美美。

可考生往往只注意到题干的明示信息,“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却忽略了暗示信息,这是副叠字联,仿写内容要符合情理这一要求,导致答案貌合神离。如:“唯在重阳,江南江北同登一座高山,或在端午,将一粒粒粽子,烧成万年不化的结结实实和方方正正。”形式上写对了,字数、结构符合要求,但不合事理。江南江北怎么会在重阳节同登一座高山?粽子怎么会烧成“千年不化”?如果学生真的了解对联创作的一些知识,作这道题就易如反掌。因此,这种“仿句题”虽没有创作对联那样要求严格,但仍需要懂得对联创作知识。

笔者又做了两个答案:

(1) 唯在重阳,江南江北同酿一壶黄花;或在端午,将一颗颗粽子,烧成千古相似的咸咸淡淡与香香甜甜。

(2) 唯在端午,江南江北,同悼一位伟人;或在重阳,将一朵朵黄花酿成永远不变的香香甜甜与浓浓烈烈。

现在网上也有充满时代特色的变体趣联,如

上联:情已欠费爱已停机缘分不在服务区

下联:思无应答想也占线感情不能再充电

横批:心若移动如何联通

此联最大的特点就是巧用双关修辞格,加上活泼时新的词语,把生活中关于爱情题材的内容演绎得生动幽默,不仅不庸俗,反而显得高雅。可又不全合对联创作的原则。

变体对联不像对联的要求那样严格,只要求有一部分达到对联要求即可,创作也较容易,不束缚人的思想,充满生活气息,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反映新时代新生活中新鲜事,令人耳目一新。

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学样式,对联与我们的生活太密切了,学点对联写作知识,加强对联写作训练,打破对联创作的神秘感,将受益终身,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高考语文对联复习资料 篇4

吉安县二中语文备课组刘春兰胡晔

2011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题研究

一、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我省制定的《考试说明》。

全卷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均在两纲及《考试说明》的范围之内,没有超纲的题目,没有偏题、怪题、刁难题,试题科学、严谨,能有效地考查出考生真实的语文水平。

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彰显课改精神,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新课改。

今年高考是我省高中新课改后第一次高考,语文试卷有继承,有创新,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彰显了课改精神,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新课改。2011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在稳定的基础上,对考查的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①针对新教材中新增的“名著导读”板块,首次增加了关于名著阅读的题目。②试题除结合必修教材外,十分重视结合选修教材,如《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散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有利于促进选修课的正常开设。③首次设计了考查探究能力的题目。④首次对小说阅读鉴赏能力进行了考查。

三、试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稳定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化。

2011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题,在全卷结构、题型及赋分上,与2010年的试题保持了很好的连续性,考生拿到试题,心中不慌,有利于发挥水平。

在稳定的基础上,试题在考查的知识能力点与题型、赋分上做了一定变动:①首次设计了小作文(语言综合表达题),取代往年的语言表达题。②首次设计了探究题。③首次设计了文言断句题。④首次设计了名著阅读选择题。⑤用选词填空题、标点符号题替换2010年考过的成语辨识题、衔接连贯题。⑥去掉了文言文筛选信息、分析概括题。⑦将翻译题、诗歌鉴赏题分别增加2分。⑧将作文题的赋分由60分降为50分。这样做,突出了新课程标准精神,有利于加大区分度,对中学生全面掌握高中语文知识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四、试题具有较好的信度、区分度与效度,难度适中,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试题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基础知识与阅读试题均为新材料、新情境,无撞车现象,小作文试题反押题力度大,不给考生以宿构,套作的可能性,具有很好的可信度。

难度适中,抽样统计:第一大题(18分)平均分10.08分;第二大题(9分)平均5.16分;第三大题(9分)平均3.48分;第四大题(28分)平均12.97分;第五大题(21分)平均11.97分;第六大题(15分)平均9.18分;第七大题(50分)平均34.37分。全卷抽样平均87.21分(2010年抽样平均83.59分)。全卷容易题3题(1、8、19),共10分,占总分的7;中等题12题,共116分,占总分的77;难题6题(5、9、10、12、14、16),共24分,占总分的16。全省高考语文最高分为141分。提高了语文学科对高考的贡献率。

今年试题的区分度好于去年,这得益于:①36分的选择题在命题上着力降低难度,这样上等水平的考生可以获得高分,中等水平的考生可以获得比较好的分数,而水平较低的考生仍旧做不出。

②小作文(综合性语言表达题),将水平较低的考生有效地区分出来。

③大阅读难度降低,减少了表达技巧鉴赏题,增加了筛选整合题,有利于中上考生的发挥。

五、试题坚持了高考语文江西卷“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语文教材,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的命题指导思想。

今年的试题进一步突出了“回归语文能力本位”,考查学生真正会读书、会写作的能力。例如文言文阅读,去掉了分析概括选择题,不给考生猜测的拐杖,考的就是真实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今年的试题“回归语文教材,导向读书”的力度是历年来最大的:①语文基础知识中字音、字形题中的词语多数出自教材。比如,蹑niè足行háng伍(必修3《过秦论》)/彳chì亍(必修1《雨巷》第6页有注释与读音)/着zháo装(这是干扰项,试题注音错,应读zhuó。必修2《故都的秋》有“着zhuó着很厚的青布单衣”)/少不更(gēng)事(必修3《祝福》)/造诣yì(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校xiào对(这是干扰项,试题注音错,应读jiào。虽未出现于课本,但2007年字音题却考了这个词语。/珐(fà)琅(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动人的北平》)/茕qióng茕子立(必修5《陈情表》)/蟊máo贼(必修4《哈姆莱特》)/弹劾hé(必修4第64页《苏武传》注释4,内有“劾”的注音)/勖xù勉(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内有“相勖”的注释及注音)/鲜xiān有所闻(这是干扰项,试题注音错,应读xiǎn。必修5《陈情表》有“终鲜xiǎn兄弟”,初中课文另有“陶后鲜有闻”。)/圭臬niè(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都江堰》)/肖xiào像(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特利尔的幽灵》)迤yǐ逦(迤逦yǐlǐ必修5第3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注释7,另有注音。)/咄duō咄逼人(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不落言筌”则源自《说“木叶”》;等等。

②名篇填空题,均出自高中必修与选修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但没有考一句名句。想投机取巧,只抓名句的学生,在这次高考中严重失分。

③文言实词均是课文中学过的,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比如D选项“亦不能夺之矣”的“夺”,意同《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文言虚词的比较例句也出自教材。文言翻译中的“数”(多次,屡次)“遇”(对待)等关键词都在课文中学过。

④诗歌鉴赏题典故的出处来自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之《〈孟子〉选读》第一课。,将选修教材完全抛开的教师,其学生答这道题就要吃亏

⑤小作文在写作知识与技巧方面,依据的是《必修一》“表达交流”中的《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一文,文中提供了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与鲁迅的画像材料相似。《必修二》中的《学习描写》,以及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的《联想与想象》(包括“例文借鉴”中出现的往年高考的样题与描写例文);联系到的写作训练则有“我心目中的孔子”,“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均为肖像描写)等。

⑥小阅读材料来自原读本。

⑦大作文命题材料源于选修教材《诸子散文选读》中《有教无类》的课后练习,如果教师重视教材,学生对这段话的解读应该没问题。

今年的试题选材与往年一样注重弘扬传统文化,让人文积淀丰富的考生获得好分数。

六、【复习建议】:

1、认真学习领会高考语文江西卷“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语文教材,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的命题指导思想。

2、研究江西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以及7年自行命制的高考语文试题。

3、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对必修与选修同等对待,不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对课文后的应用性练习加以巩固。

4、注意复习的系统性,要按照《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知识能力点进行系统的复习。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要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上下工夫,而不是一味讲解题技巧。

6、要采用各种方法(如早读、课前5分钟交流等)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

2012年命题预测及复习

一、字音

2005年 着重考声母、韵母辨正8个多音多义词 翎(lín)说(suì)

嚼、脉、提、模、重、蛇、说、更 2006年 着重考声调区分

多音词不是考查重点 纰毗譬匹

2007年 着重考多音字5个 校对、莞尔、刹那、

一曝十寒、不肖子孙、莞尔 2008年 着重考多音字6个 炮烙、否极泰来、咸与维新、下乘、隽永、执拗、便宜行事

2009年 着重考形声字 赡养禅让祓除 2010年 着重考多音字6个 臭、禁、说、传、吓、否

2011年 着重考多音字7个 行伍、着装、少不更事、校对、鲜有所闻、肖像、迤逦

【特点】 1、特别重视从课本中提取语音题的命题素材;比例占得最重的一般是多音多义词

2、除多音多义词、形近易误读词、音同易误读词外,还须特别关注统读词。七年的考题涉及的统读词有:械、凿、栉、炙、恪、馁、酝、酿、匹、譬、咄等等。2011年考及的统读字是“咄”,相较于往年,2011年统读字考及的`比重小了。

3、特别关注1985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广电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4、江西省的命题人特别“自恋”与执拗,特别爱将自己命制的头一年或头几年的语音考查题中的词语拿来命题。如:“匹”“游说”“否极泰来”“不恤”“隽永”等词语就反复重复出现过。“匹”分别以“匹配”“匹夫之勇”的脸孔出现在2006与2007年的试卷上。2011年题,前六年已考的词语竟然又有四个词语出现在2011年试题中,这些词语为:2005年的“少不更(gēng)事”、2007年的“校(xiào)对”。另有2007年的“不肖(xiào)子孙”在2011年换成“肖像”变脸来考,2010年题中的“逶迤(yí)”于2011年题换成“迤逦”来考。尤其是2011年的“迤逦”的命题招数,是既杀回马枪,又考多音字,这是最大的陷阱与迷魂阵!

【复习】 1.必修五册的课文及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重点词语,必须一一归纳汇总,反复巩固,强化复习。

2.以上教材课文中词语,只要是注释中的词语出现了注音,这些词语就是复习的重点词语,就要加倍注意。2011年江西高考题中的16个词语绝大多数是课本注释中有注音的词语。

3.一定要注重理解记忆,如“鲜有有闻”的“鲜”,在作“少”这个义项解释的词语中都读第三声,假如明年考“寡廉鲜耻”呢,可要知道也应该读第三声,因为“寡廉鲜耻”中的“鲜”也是作“很少”解释。

4.应当特别关注多音字,这是江西字音题的第一考试重点。

5.要防止命题人“杀回马枪”,这就要加强对江西七年试题中已出现了的100多个词语的一一理解记忆,尤其是要关注多音多义词,要有充分的准备应对像2011年以“迤”字来设陷的这类题。

6.另外统读字、形近易读错字、音同形似字也要全面掌握,尤其是上面提及的教材中的这类词语。

7.注重江西命题人的干扰项设置的特点,即往往将三个干扰词语集中于一个能力点上设置,因此平时复习时就应该也有必要注重归类复习。比如:“间不容发、渐染、草菅人命、命途多蹇、僭越”等加点词就涉及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词语比较归纳复习的问题。

二、字形

2005年 全对的一组 蕴籍、糟塌、痉孪 2006年 全对的一组 凑和、亲睐、

竭泽而鱼

2007年 两个错别字的一组 暴燥、赢弱、百废待新、

一愁莫展、如愿以尝 2008年 全对的一组 诀巧、好高鹜远、

功亏一匮

2009年 轮空 2010年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吻颈之交、偿试、

改弦更章

2011年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侯补国萃亲睐

特点 1、不拘泥常见常用字,以课本(含文言文)词语为主

2、考依音辨形与依义辨形3、拉大距离

复习1、课内外结合,书面易误字为主2、双音合成词与成语均要重视

三、选词填空

2005年 委任/委派不管/尽管推卸/推诿 2006年 馈赠/捐赠日前/目前该//本

2007年 置疑/质疑兴味/趣味反之/否则 2008年 年轻/年青以至/以致

踌躇满志/自鸣得意

2009年 国事/国是况且/何况荣誉/名誉 2010年 轮空(命题者认为要出新)

2011年 投降/投诚分别/分头

深孚众望/深负众望

特点 1、常见近义词2、实、虚词结合

四、成语试题

2005年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忍俊不禁、不容置喙、不以为然、恒河沙数

2006年 轮空

2007年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休养生息、不堪设想、情不自禁、按下葫芦又起瓢

2008年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踌躇满志、自鸣得意

2009年 下列名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不假思索、情不自禁、死得其所、居高临下

2010年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曾几何时、举重若轻、刮目相看、拾人牙慧

2011年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得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深孚众望、深负众望

复习搞清成语意思(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前提,考察语境是基本切入点。

重点:(1)注意易望文生义的成语。(2)注意有两个意义的成语。(3)注意含有相同语素的成语是否混用。(4)注意成语潜在的褒贬色彩。(5)注意成语的固定陈述对象。(6)注意谦敬成语是否误用。(7)注意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8)考虑成语的语法特点(词性,搭配以及和前后语境是否重复或矛盾)。

五、病句辨识

2005年 语序混乱(好多种当年周恩来用过的东西)不合逻辑(戴上伪科学的面具)

搭配不当(球馆是团体)

2006年 成分残缺(由于…..为…..提供条件)搭配不当(提高、培养水平)

不合逻辑(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2007年 表意不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狂犬)不合逻辑(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不合逻辑(低一倍多)

2008年 成分赘余(当初始料未及)成分残缺(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胃肠病的药粥系列产品)一个有争论的病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2009年 搭配不当(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主客倒置(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句式杂糅(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领导来到县里)

2010年 成分残缺(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成分赘余(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主客倒置(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

2011年 一面对两面(是否)成分残缺(处于超负荷运转)不合逻辑(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特点 1、均在6种病句范围之内,4句类型不同,每年不避重复。2、对逻辑病句情有独钟。3、错误的句子有隐蔽性。4、正确的句子有迷惑性。(科学无禁区,不过并非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承担任务,开创前景,难道谁能否认这是青年的崇高使命吗?)(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六、衔接连贯

2009年 衔接题出自教材第五册《孔孟》

2010年 衔接题出自教材第六册《数学与文化》

2011年 轮空

特点 1、课内外结合。2、重点考逻辑顺序,考布局谋篇等方面的能力3、语段的选择:在结构上,在其他方面(如论证方法等),一般论说文章有的,它大体都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4、2012年可能考。

复习训练排序选择题的选择能力。一看起始句和结尾句,二进行分类

七、标点使用

2005年 陈述句误用问号(票价如何定?需要论证)完全引用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外

书名号误用且冒号管辖范围不当

2006年 书名号误用(课程)误用点号造成层次不清(分号、逗号与顿号)

2007年 轮空

2008年 括号未紧跟被注释的词语说话人在中间误用冒号误用点号造成层次不清(逗号与顿号)

2009年 轮空

2010年 轮空

2011年 误用点号造成层次不清(误用分号)重复使用(省略号与等等)倒装句点号误用

特点 1、难度较大 2、正确项故意设置干扰

复习规则、语气与层次。

八、综合性语言表达题的特点

1、题型:改写、扩写、缩写、续写、仿写。

2、体裁:解说词、演讲稿、读后感、小评论及种种的说明和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肖像描写等)等。

3、要求:有具体的在阅卷评分上的要求,包括一项或几项语言表达(句式、修辞、简明、得体)的要求、写作方法(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描写角度,人称)的要求以及字数的要求。

4、课内外结合。题目采自教材,或选取一处,或综合几处;或直接采择,或移花接木,方式不一(底线是能够“逃逸”)。

5、阅卷按要求分项评分,目的是拉开距离,加大区分度。

2011年真题回顾:20.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15分)

要求:一、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二、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三、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四、不少于200字。

分析:2011年,江西省高考语文首次出现微型作文试题,这一题整体偏易,因为:(1).画面本身非常简单。(2).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比较熟悉。(3).看图说话式的作文,写法比较固定。(4).命题的四个要求都很基础。

命题特点主要有:1.指导性。在教材“去鲁迅化”的大潮中,命题人以鲁迅为切入点,对广大的中学生有明显的提示目的。即不管教材如何变化,都应立足于重点和经典,不可盲目跟风。

2.基础性。这一命题的四个要求分别为“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运用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200字”。纵观这四点要求,都是基础性的。题干中“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这一要求,有很强的基础性。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对先生的了解应该是比较深刻的,脑子里的材料也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因此,比较容易下笔。

3.开放性。看图作文,注重虚实相生,写作过程既要依托画面的内容,更要阐释画面以外的旨趣。这样就做到了广度和深度的结合,既让所有的考生都能下笔,又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体现出不同考生的层次。

4.纠错性。微型作文的出现,对于纠正以往语文教学当中的不足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以往的教学只注重记叙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而忽视了另外两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而注重描写和抒情的小作文的出现,正好弥补了大作文的这一点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一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九、古诗文阅读(一)、古代诗歌鉴赏

2005年 《绝句》(吴涛) 1、季候特点2、情味

2006年 《三江小渡》(杨万里) 1、诗眼2、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

2007年 《金陵晚望》(高蟾)

《金陵图》(韦庄) 1、为什么“伤心”?

2、简要分析“一片伤心画不成”和“谁谓伤心画不成”

2008年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2009年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2010年 《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2011年 《清明》黄庭坚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的出处,尾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特点 1、均考诗(唐宋)2、命两题为主,以利评分客观,加大区分度3、均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尽量与课内接轨(刘禹锡《石头城》、“子规”、“人乞祭余骄妾妇”)

5、逐渐要求知人论世(加注作者“被贬”)6、题中不避术语(诗眼、虚实、意象)

复习1、重点训练学生读懂、理解一首诗词2、重在提高结合诗句分析的能力

3、重在提高审题能力。4、注意开放式鉴赏能力的训练。

(二)、文言文阅读

2005年 《旧唐书唐临传》 2006年 《醉书斋记》郑日奎(清)

2007年 《催科》江盈科(明) 2008年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2009年 《卖酒者传》魏禧 2010年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

2011年 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特点 1、避免撞车是选材的前提2、记人为主的文章3、写景、议论文可能性不大

(四)、文言实词的理解

2005年 坐令请假为狱 2006年 省僻赚烂漫

2007年 济完延比岁 2008年 克如贿鄙

2009年 数吾侪立捐 2010年 薄除属愀然

2011年 比矫指(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夺

特点 1、单音节词语、短语、连绵字结合考。2、重点考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不考偏僻的实词。3、重在结合课文。4、释义以字典为据(如“属”《辞海》释为“连缀,接连”;《古代汉语字典》释为“连接”)5、难度不稳定

复习1、重点复习古今异义与一词多义义项的选择2、重点训练结合语境推断的能力

3、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容易理解错的实词

(五)、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2005年 不相同 且(副词,暂且/将要)也因以

2006年 都不相同 以者之(音节助词/代词,她)与

2007年 都相同 而(连词承接/转折)以(介词,因为/把)之(结构助词主谓间/的)于(介词,被)

2008年 轮空

2009年 不相同 为所之乃(副词,就/才)

2010年 不相同 而于之(代词,它/代词,这)乎

2011年 不相同 以而(连词,一承接,一转折)为于

特点 1、严格限制在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2、不避重复(如:以、之、而),但有变化。

3、遇有争论,就“都不相同”(饱饮墨以俟/投汨罗以死)。4、越考越细。5、难度适中,拉大距离。

复习1、系统化,以课文句子为例2、没考过的要注意,如“焉”、“其”等字

3、“以”“之”“而”是热门4、要细,但不要在词性上搞得过于复杂,而是重点在意义是否不同(如“以”作“因为”解,是连词还是介词之类;又如“以其功闻于朝”)

(六)、筛选信息

2005年 “宽于待物” 2006年 “醉书”

2007年 “催科”危害 2008年 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

2009年 卖酒者乐善好施 2010年 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

2011年 轮空

特点 1、均为三合三不合。2、2008年、2010年为选择分别表现的2句。3、难度均低,送分题。

复习加强训练:谁说的,说谁的,说什么的。

(七)、文言文断句:1、结合选文文意理解考查断句能力。2、采用选择题形式。

(八)、文言文翻译

2005年 8分 两句“会”、“白”、“为国之要”、“人残”

2006年 9分 三句“床”、“以之”、“{”、“指”、“诚”、“畔”

2007年 10分 三句“陟”、“若我何”、“逋赋”、“但”、“非仗”、“有司”

2008年 10分 三句“损”、“不吾叛”、“而”、“嗣”

2009年 10分 三句“甚”“不名博”“大饮啖”“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匪唯”“长者”“抑亦”

2010年 10分 三句“挟”“干”“复”“因”“典”“左右”“玩好”“以”“骄人”

2011年 12分 三句“以”“切谏”“内”“迁”“卑”“逢”“独”“抗礼”“贤”“所疑”“遇”“加”

特点 1、句子短小。2、重视直译,翻译字字落实。3、得分点: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重要虚词、特殊句式、课内迁移。4、难度适中,拉大距离。

复习1、培养结合语境把握句意的能力。2、培养一个一个字翻译的习惯。

(九)、古诗文句默写题

1、江西卷在全国的同类题目(古诗文句默写题)中坚持赋予最高的分值。

2、诗文句子随机抽测而不拘于名句(但也不刻意回避);包含一些生僻的字词,以防挑背、选背和有口无心、不会默而只会背。

3、导向作用积极而明显,各方反响和实际效果都很好,命题思路和形式已经比较成熟了,应当自觉保持其稳定性。

十、名著导读的考查

名著范围 《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三国演义》《堂吉诃德》

考查内容 主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就是考是否真正读过。

能力 识记

题型 选择题

分值 3分

复习抓重点,明细节。2012年可能变换考查形式,例如结合大阅读考,比较阅读。

十一、现代文阅读

(一)、小阅读的命题特点

2005年 词语的理解(“太阳风”,限制的周密性)句子的理解(本身的理解)不定向筛选(偷换概念)推断(将可能性说成必然性)

2006年 词语的理解(“生物发光”A.分类B.定义C.条件)不定向筛选(A.缩小范围B.张冠李戴C.文中无据)推断(A.依据不合原文B.强加因果C.文中无据)

2007年 词语的理解(“书斋”,缩小范围)句子的理解(结合语境,特定含义,绝对化)不定向筛选(A.绝对化B.张冠李戴C.绝对化)

2008年 词语的理解(“白日梦”,A缩小范围B缩小范围C偷换概念)语句的理解(“前者”和“后者”的指代意义“可逆”“不可逆”的含义)文意的理解(“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的说法不符合文意,混淆概念)

2009年 1、词语的理解。对“想象”的理解。A项偷换概念,B项将否定说成肯定,D项缺少必要的限制,扩大范围2、文意理解题: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3、知识运用题:下列不属于文中所说的“拟人”的一项。

2010年 1、词语的理解:“竞技庆典”。A扩大范围;C缩小范围;D绝对化。2、不定项筛选信息。3、推断。

2011年 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特点 1、词语的理解7年均考。(除自然科学类的文章阅读外,均不在定义上作文章。)

2、句子的理解只有2年考过。(主要考对句子本身的理解以及结合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3、不定向筛选除2009年外,每年均考;定向筛选从未考过。

4、推断不是考查重点。5、重点考理解能力。6、材料均有一个明确、集中的说明对象。7、科技、社科均选,以社科为主,但均以说明为主。

8、除范围大小、肯定否定、可能必然、现实未来、条件因果等之外,结合常识和绝对化是江西的特色。

复习1、注意社科文命题的特点

2、提高“根据题干要求,采集有效信息,判断选项与原文是否一致”的能力。

3、在理解能力上下工夫。理解能力:⑴对语言的意义具有换一种说法仍然全面、准确地保留其意义的能力。⑵结合上下文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意义的能力。4、提高比较选择的能力。

拉大得分距离,必须高度重视

(二)、大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复习

2005年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1、解释“匆忙走路的人”在文中的含义(理解)

2、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多角度鉴赏表达技巧)

3、找出与“伤心”相呼应的词语,分析作用(鉴赏结构)4、多选题

2006年 《秋光里的黄金树》

周涛 1、写落叶为什么联系孩子和老人(分析综合与鉴赏技巧)

2、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画线段落(鉴赏)

3、结合原文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理解)

4、如何逐层表达主旨(分析综合)

2007年 《泰山很大》

汪曾祺 1、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筛选整合信息)2、一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鉴赏结构)3、分析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筛选整合信息)4、多选题

2008年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 16.“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理解与筛选整合信息)

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分析综合)

18.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鉴赏)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2009年 《木车的激情》 16、“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理解)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5分)(鉴赏)18、联系全文,概况本文主旨。(6分)(分析综合)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2010年 《饮一口汨罗江》 1、结合文意,概括“泊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理解)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结构分析)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2011年 《晚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16.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17.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18.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

19.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命题特点 1、材料6年散文1年小说。2、重视文章的整体感知。3、十分重视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每年均考。4、十分重视考查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5、重视课内外比较阅读。6、十分重视考查鉴赏能力。7、小说阅读就考环境、人物、情节。8、多选题以提高得分率为命题指导思想。

复习1、重视文章学的知识复习。2、重视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提高。3、要提高准确把握表达技巧的能力与多角度鉴赏能力。4、要增强四种意识:审题意识、文本意识、得分点意识、规范意识。5、要提高理解语言与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6、要提高探究能力。

十二、大作文的命题特点及复习

2005年 “脸”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常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请以“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6年 雨燕孵化之后很胖,飞不高,雨燕的妈妈要求它加强锻炼减肥,这样才能展翅高飞。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题目自拟,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2007年 语文,我们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

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1、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要求:⑴不得另拟题目⑵不得透露个人的有关信息⑶立意自定⑷文体自定

⑸不得少于800字⑹不得抄袭或套作

2008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与漫画,按要求作文。(60分)

20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籍。专家认为,田鼠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类热中吃野味,致使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数量急剧下降。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要求:①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②题目自拟。③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有关。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2009年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今年3月25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还有人认为……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0年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1年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研究结论 1、限制逐年加大,审题要求外易内难。2、逐步有文体要求。

3、07、08、09、11年都有选择的要求。4、内容由虚到实,由冷到热。

5、每年作文不论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有提示语,而且这些提示语对于审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6、纯材料作文,只在2011年出现。

作文预测 1、因为增加了所谓小作文,大作文必然有文体的要求。

2、由于今年大作文套作大量出现,2012年纯材料作文考的可能性不大。

3、2012年从课内出大作文的可能性不大。

4、2012年最可能考的是有提示语的命题作文(如“回到原点”之类的)或者论题限定性作文

复习1、重点提高审题的能力。

2、重点提高立意的能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3、重点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议论文)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篇5

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起来构成的(也称词组)。根据短语包含词语的多少可以把短语分为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简单短语的内部只有两个词,一种语法结构关系;复杂短语的内部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可能很多)的词,并且词与词的结构层次和语法关系都比较复杂。还可以从结构和功能这两个角度对短语进行分类,因此就有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别。

从结构上划分短语指的是:

根据短语内部两个词的语法结构关系划分短语,而要区分短语(词组)的类型要注意掌握三点:

1、词性;2、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3、词的位置。

短语的类型从结构上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补充短语)、并列短语(联合短语)。

结构特殊的短语还有:

连动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复指短语)、介宾短语等等。

常用的短语类型:

(1)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两部分的关系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

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

(2)动宾短语:

也称“述宾短语”。动宾短语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行为动作,后一部分是受动作支配的,前后两部分是支配关系,前一部分为动语,后一部分为宾语。

例如:“端正态度”。

(3)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短语。偏正短语有两种类型:定中和状中。基本结构:

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如:“晴朗的天空”。

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如:“忽然离开”。

(4)中补短语(补充短语):

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语法特点:

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

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

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

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例如:“安静几天”、“好极了”、“干得好”。

(5)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特点:

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

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6)兼语短语:

这种短语是一个动宾短语套上一个主谓短语的复杂短语。

如:在“叫你去”中,“你”兼作“叫”的宾语和“去”的主语,因此叫“兼语”。兼语短语里的两个动词不属于一个主体,而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主体。

(7)同位短语(复指短语):

由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从不同角度指称同一个人或同一事物,共作一个句法成分。可以是“名+名”,也可以是“代+名”,还可以是“代+代”。

例如:“作家鲁迅”“为谁服务这个问题”“他们自己”。

(8)介宾短语:

介宾短语就是介词和宾语所构成的短语。介宾短语的主要作用是在句子中作状语。

短语结构类型:

一、并列短语:

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1、类型

⑴名+名文化教育今天或明天(名词短语)

⑵动+动调查研究愿意并实行(动词短语)

⑶形+形光辉灿烂庄严肃穆(形容词短语)

⑷代+代我和他这样那样(名词短语)

⑸数量+数量四面八方千秋万代三斤五两(名词短语)

2、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

例如:工厂农村我你他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⑴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⑵大小顺序:省、市、县

⑶年龄顺序:老、中、青

⑷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⑸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盐酱醋

3、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

例如:姐姐和我(名词+代词)勤劳勇敢不怕苦(形+形+代)

二、偏正短语:

前面的词来修饰后面的词,后面的词的意义是主体。(动词、形容词前的修饰语叫状语,名词代词前的修饰语叫定语)示例:不坚固一辆汽车伟大的祖国

1.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1)定+中(名、代),如:(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2)状+中(动、形),如:[很]好看[独立]思考[慢慢]地走

2.旧语法:“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新语法:统一为“的”。

三、动宾短语:

前面的词表示动作,后面的词是动作支配的对象。(动词支配的对象即宾语)示例:看清楚晒太阳

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

动词+宾语。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

四、述补短语:

前面的词的意义是主体(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词来补充说明前面的词。(即补语)示例:酷得很看透了

A、动+补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

五、形补短语:

B、形+补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六、主谓短语:

主语是陈述的对象(往往是名词、代词),谓语是陈述的内容(往往是动词、形容词)示例:上帝死了脑袋晕

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结构形式:A名+动B名+形C代+动D代+形

七、复指短语:

两部分组成,语法地位一样,所指内容相同,意义上有复指关系,结构上是同位关系,在句中做同一成分。复指短语都是名词性的,中间一般不能加入虚词;加后意义有变化。

八、方位短语:

由名词或动词加上方位词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时间。

九、量词短语:

由数词或指示代词加上量词组成。

十、介宾短语:

由介词加上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加名、介加代、介加名词短语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5:升华主题——材料选用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古人丰富文章内容的经验之谈,但是,我们说有了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还要善于充分合理的使用。

1. 选用材料的原则。

①真。一是触动自己灵魂的生活故事应该成为考场作文的首选,只有感动过自己的材料,才有可能写出真情实感,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二是材料要符合历史事实。引用名言、名句,作者不可张冠李戴;转述历史事实,不能信口开河。三是编述故事要有生活依据,要反映现实人生,不可怪异猎奇。

②新。就是用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材料表现文章的主题,新材料主要是指来自生活、与生活同步的新人、新事、新物。

③小。就是小处落笔,借小事情,表现大主题。生活是浩瀚的海洋,我

们只写一束浪花,生活是雄浑的大合奏,我们只写一支插曲。这朵浪花使生活更加千姿百态;这支插曲使生活的乐章更加丰富多采。

④深。鲁迅先生主张对文章选用的材料要往深处开掘 ,即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作者对材料的深入开掘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否则文章不会有深刻的思想。

2.选用材料的方法。

① 浮想联翩,聚合材料。

考场作文选材的关键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材料库,考生要善于以高考作文试题

的材料、话题、引语等为媒介,展开联想,聚合材料。在这方面,读一读习作《学会倾听,善莫大焉》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文章先以强势排比造势,在不容置疑的氛围中提出中心论点。

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是一种气度,因此,学会倾听,你就能够道德高尚;学会倾听,你就能够胸襟开阔;学会倾听,你就能够受益无穷。一句话,学会倾听,善莫大焉!

接着便展开了跨越时空的联想:

伯牙弹琴,弹到描绘高山的曲调时,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善哉!峨峨兮泰山。”弹到描绘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因为学会倾听,世上便有了这一段有关知音的千古佳话。

白居易做完一首诗,总要吟唱给一些老妪听,以倾听她们的意见,然后对诗句进行修改。因为学会倾听,白居易的诗才明白如话,平实易懂,有“平民诗人”的美誉。

蒲松龄一间草棚,一枝毛笔,几张板凳,几壶茶水,他长期倾听无数路人讲述民间故事,因而我国便有了第一部既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真实感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学会倾听,不仅能让我们交得知心朋友,写出精妙文章,还能让统治者、领导人在体察民情、安邦定国方面有所作为,取得成就。

在生活、艺术领域尽展其才之后,又用一个轻巧的过渡,将笔触转入了“治国平天下”。

唐太宗广开言路,他善于倾听魏征等忠臣的进谏,改革时弊,这才是唐代的“贞观之治”。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就是为了倾听各民主党派提出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的合理意见吗?中国共产党人学会了倾听,因此才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现在全国各地的“市长热线”,不也是为了倾听社情民意而设立的吗?因为学会倾听,密切了干群关系,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可见,学会倾听,在历,在现实里,都是有极大好处的。相反,如果不会倾听,则于己、于人、于家、于国都会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

在完成了正面的说理之后,又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向了问题的反面。

周厉王闭目塞听,把百姓的意见当成洪水猛兽,把提意见的人抓来杀掉,周厉王最终也没有好下场。

西楚霸王项羽听不进谋士范增的建议,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马谡恃才自傲听不进部将王平的劝告,屯兵山上而被魏军断了汲水道,结果街亭失守,蜀军败退,马谡的脑袋也搬了家。

正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倾听,于是我们把父母的关爱当成唠叨,把老师的善意批评理解成蓄意中伤,把朋友的逆耳忠言当成落井下石,结果不仅自己情绪低落,还伤了父母、老师、朋友的心。

作者“思接千载”,联想到不愿“倾听”的周厉王、西楚霸王、马谡,三个典型例子足以警醒世人。

无论如何,因不懂得倾听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应该成为前车之鉴,而由善于倾听所带来的无穷好处则应成为后事之师。只有做到牢记前车之鉴,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不断地创造新的辉煌。

我们之所以生有两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或许就是上天为了让我们少说废话,多听忠言。因此,让我们大家都学会倾听吧!学会倾听,善莫大焉。

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严密的收拢,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综观全文,钟子期、白居易、蒲松龄、唐玄宗与周厉王、项羽、马谡等正、反事例,聚于一篇之中,材料丰赡,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②打磨材料,升华主题。

鲁迅先生主张对文章选用的材料要往深处开掘 ,即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如习作《沸腾生命》一文的一段文字:

“放寒假在家时,父亲向我问起学校里的生活,我告诉他说:‘其实真的很没劲。’我父亲是一个铁匠。他听了我的话的后,一脸惊愕。沉默了半晌之后,转过身用他那双粗壮的手操起了一把大铁钳,从火炉中夹起一块被烧得红通通的铁块丢入身边的冷水中。‘滋’的一声响,水沸腾起来,一缕缕白汽向空中飘散。父亲说:‘你看,水是冷的,然而铁却是热的。当把热热的铁块丢入水中之后,水和铁就开始了较量。他们都有自己的目的,水想使铁冷却,同时,铁也想使水沸腾。现实中,何尝不是如此呢?生活好比是冷水,你就是热铁,如果你不想使自己被水冷却,就得让水沸腾。’我听后感动不已。”

其实这时读者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已经做到了“以情动人”,但作者以为还没有给读者以理性的启迪,主题思想还不够深刻,于是作者又在结尾加了一段文字:

“如果你不想被平庸无色的生活冷却了你的斗志,你就用生命的激情与辛勤的汗水把这盆冷水煮沸。”

作者在充满情感的故事里,融入了理性的思考,读者由此也得到了理性的沉淀和永恒的启悟:沸腾生命。

成人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篇6

2. 临川派是 明 代万历时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其开创者 汤显祖 为临川人。其代表作《牡丹亭》大胆构思,演绎主人公 杜丽娘 和 柳梦梅 的痴情幻梦的情感历程。

3. 《金瓶梅词话》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 文人独立 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 题兰凌笑笑生 。

4. 郭沫若的诗集 《女神》 以惠特曼式的雄浑和豪放,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对自然的礼赞和对民主理想的热切呼唤,显示出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5.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顾城《一代人 》、舒婷《 神女峰 》

6. 以徐志摩为代表的 “新月诗派” ,借鉴国外象征主义诗歌,意欲在诗歌中去处散文成分,用诗的思考方法和表现方法进行“纯诗”的追求,提出了诗歌的“三美” 主张,强调艺术上的“和谐”、“均齐”,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并尝试了多种诗歌体式,为新诗尽了赋形的历史使命。

7. 鲁迅 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 《狂人日记》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他的小说集 《呐喊》 和 《彷徨》 则无可争议地成为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显示了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相结合的实绩。

8. 33郁达夫的抒情小说采用“自叙传 ”的形式。

9. 20世纪30年代,在北方,“京派”作家的创作非常活跃。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情感是诚实、从容、宽厚,题材新鲜,结构完整,文字流丽。 沈从文 是京派小说的开创者,也是京派小说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小说的价值在于他的 “湘西” 主题。

10. 朱自清散文名作有 《背影》 《荷塘月色》 《春》

11. 30年代报告文学的成熟之作是夏衍的 《包身工》 和宋之的 《一九三六年春天在太原》

12. 贾平凹及其主散文刊物 《美文》最先亮出了弘扬“大散文”的旗号。

13. 曹禺 的《日出》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为背景,以 陈白露 的活动为中心,展示了当时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鬼”与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

14. 39《伤逝》主要人物是 涓生 和 子君 。《爱,是不能忘记的》作者是 张洁 (注意其它作品)

15. 卢梭 是18世纪启蒙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16.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妮娜》 《复活》

17. 按课文内容填空

18.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19.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21.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2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23.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24. 此情可待成追忆,是当时已惘然。

25.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6.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7. 44,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28. 45,通过意象化的抒情来表现微秒的内心感受,传达丰富的象征内涵,已经成为新诗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29. 46,1918年,《新青年》4卷4号上刊登了七则“随感录”其中六则以白话写成,它们标志着真正意义的现代散文的诞生。

30. 47,老舍曾因创作《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31. 48,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32. 话本开辟了小说创作的新局面,成为后世演义小说和白话小说的雏形。

33.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代表性作品有《三国演义》、《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等。

34. 《伦语》为语录散文

35.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36. 每首词都有相配和的曲调,曲调的名称叫做“词调”或“词牌”

37. 18世纪,元杂剧《赵氏孤儿》曾流传到欧洲。

38. 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高考语文二轮冲刺复习技巧 篇7

2012年的高考复习很多学校已步入第二轮的紧张备考阶段。语文学科的二轮复习和模拟考试同时展开。语文学科的二轮复习首先要研读新考纲,明确考试要求,整体把握复习内容,然后将其分类细化。针对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要求,复习时应各有侧重。

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共分五个部分: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这部分内容可分成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方面是字词的音、形、义,应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复习,融会贯通地进行记忆和理解,以常见常用为原则,偏、难、怪的不必涉及。第二方面是标点和病句,重在对类型的掌握。要对考纲要求的病句类型和常见的标点错误烂熟于心,再配合适量的练习,对每一类型中的具体情形多些了解。第三方面是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以上这些主要见于第Ⅱ卷的语言运用题的考查。这类题的复习重点应放在掌握具体题型上,要对高考练习题中出现的题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见多才能识广。当然,见多不是大量盲目地练习,而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巧学精练,一般每种题型练习两三道就可以对该题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了。另外需要注意,这类题大多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从复习的时段上看,这个阶段记忆和背诵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是最佳阶段。第一轮的复习内容已有部分开始遗忘,及时复习巩固,可以起到强化记忆、加深印象的作用。抓好本轮复习,更有利于考场上有最好的发挥。所以,这个阶段背诵记忆的内容,应作为重点来抓。注意回归教材,以教材中出现的为主,适当地有所扩展即可。

古诗文阅读。

古文方面,要弄清高中阶段应掌握的古汉语基本语言知识,做题时重点放在文言文断句、翻译和对人物的分析评价、对文意的理解领会上。古诗方面,要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积累古诗鉴赏中常用的一些词语,学会用鉴赏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当中还应注意练习逐字逐句揣摩的功夫。现在也有将诗歌鉴赏和文学常识结合起来的考查形式,应引起注意。在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中注意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

现代文阅读。

阅读能力的提高要贯彻熟能生巧的方针,重点放在对规律方法的总结上。一方面总结命题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归纳阅读理解的技能、技巧。要经常不断地保持一定的阅读量。

写作。

这一部分是语文试卷上的重头戏,绝对马虎不得,要确保不失误。对于作文,考生要对自己心中有数,而要想心中有数,就得做一定量的审题训练。审题准确、立意正确是正常发挥的前提。除了过好审题关,还要练好写作技巧。写作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的掌握和提高,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实践。隔段时间动动笔,写一篇作文,这是必不可少的。写完的作文还要进行修改,在不断的修改中才会有提高。试着写几篇改几篇,相信你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强化弱项。

二轮复习有一轮复习作基础,不必再贪多求全,对于已掌握的知识能力可以少花费甚至不花费时间和精力,而是要针对自己的弱项,有重点地复习,专攻某一项或某几项。找出知识上的缺漏和能力上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复习才是最有效的复习。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篇8

【关键词】诗歌鉴赏 鉴赏技巧 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分值为6分,自2002年至2007年,一直是以主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考试命题选点十分灵活,要想把握住出题人的赋分点,必须花大力气吃透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要求,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考试大纲》针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出题的。以2006年江西高考题为例,命题者让考生阅读杨万里的《三江小渡》,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一是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其二是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第一个问题是在要求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二个问题则是在要求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试就是指挥棒,考什么则讲什么。要想把“诗歌鉴赏”这个单元复习好,主要应该分三步走,深挖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

高考复习切不可抛开教材,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从教材中挖掘资源。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共有诗歌42首(不包括附录)。其中唐宋以前为8首,唐宋时期为23首,现当代为8首,外国诗有3首,唐宋诗歌占了半壁江山。

教师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把这42首诗歌统一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早读的时候多读多背,教师有针对性地抽查。一旦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这42首诗歌,那么,在接下来将要复习到的名篇、名句默写中也占据了先机。

通过归纳,我们可以整合出许多与《考试大纲》相联系的知识点。

诗歌中的形象可以是景,如刘禹锡《石头城》中所展示的故国萧索之景;可以是诗人自己,如陆游《书愤》中老当益壮的作者;可以是诗人心目中的别人,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刻画的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当然,不管是写景、写物还是写别人,诗中刻画的形象多为诗人的感情寄托。

诗歌的语言注重修辞,姜夔《扬州慢》中一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的手法反映了人们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辛弃疾《永遇乐》中一句“金戈铁马”则用借代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当年”那场战争的惊心动魄;李白《将进酒》中一句“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人生短促之叹。

诗歌的语言也注重“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以一“自”字和一“空”字道出了诸葛武候身后的寂寞;而《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则以一“坼”字和一“浮”字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宏伟壮丽。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山居秋暝》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竹喧”来写“林静”;《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东船西舫悄无言”来烘托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李煜的《虞美人》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虚景,以实衬虚,把读者带进作者的亡国哀思之中;杜甫的《登高》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惨淡的画面不正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旅夜书怀》则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句否定,一句肯定,道出了作者不受重视的苦闷。

另外,《秦风·无衣》运用赋的手法写了秦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卫风·氓》运用比兴手法道出了弃妇由伤心到坚定的性格变化轨迹。

在诗歌的思想内容背后往往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态度。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山林之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描绘一个梦境,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结束全篇,表达了作者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杜甫的《兵车行》中,“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是作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通过温习高中三年所学的诗歌,可以起到强化“考纲”意识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鉴赏诗歌的知识体系。

第二步,借鉴名家的鉴赏方法,积累鉴赏术语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鉴赏辞典”,涵盖非常广,选摘了自先秦一直到现代的诗词,请名家写出鉴赏评论文章。这套丛书很有价值,老师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鉴赏文章,组织学生学习、借鉴。

浪漫主义诗人多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而现实主义诗人则多采用形象和具体的手法来反映民生疾苦。《唐诗鉴赏辞典》中有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倦夜》,分别由何国治与何庆善写出了鉴赏评价文章。

白居易的诗清新通俗,李商隐的诗华丽、含蓄。可以选白居易的《观刈表》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孟浩然为山水田园诗人,岑参为边塞诗人。可以选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和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柳永为婉约派词人,辛弃疾为豪放派词人。可以选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为北宋词人、一为南宋词人,从他们的词中可以体会到时代的特征与两种流派的不同风格。

苏轼的《题西林壁》道出了一个平凡的哲理,《宋诗鉴赏辞典》有何满子对此诗的评论;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闲适》作为一首元曲小令,明快清新,可以印发给学生。

一共选择十篇鉴赏文章给学生阅读,阅读量约为一万五千字。通过阅读可以从中学到鉴赏术语。如在形象方面有生动、雄伟、萧瑟、清幽、凄清、浩渺等;在语言方面有清新、庄重、含蓄、明快等;在思想感情方面有喜悦、愉快、悲苦、孤苦、乐观、悲观等。从而在答题的时候做到语言规范。

第三步,归纳解题方法

有了前两步的铺垫,学生解题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做起题目也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第一,细读诗歌。所谓“细”,意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先看作者,属于何朝何代,诗歌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以李清照为例,前期的诗词多明丽、雅致,后期的诗词多凄清、洗练。再看题目,通过题目,多可“猜”出诗歌的体裁,像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送别诗(如《赠汪伦》)、思乡诗(如《旅夜书怀》),诗歌体裁不同,主题有差别。三看诗句,诗歌讲究“起”、“承”、“转”、“合”。首句多点题,次句则承接第一句而写,第三句多是为第四句作铺垫,因此,“诗眼”一般是在第三句。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重要的是,读者要能够解释诗句的含意。

第二,弄清楚命题者究竟问的是什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的时候,多会要求考生从某一个角度来答题,2007年江西省高考卷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对“一片伤心画不成”和“谁谓伤心画不成”作简要分析,高蟾说“画不成”,韦庄说谁谓“画不成”,原因在哪里?

第三,条理清楚地答题。命题者有时连提几问,考生一定要清楚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按照次序来,切不可打乱步骤,胡乱回答,让阅卷者无从给分。

第四,答案必须落实到诗句,切忌扣“大帽子”。

考生积累了很多的鉴赏术语,这是一件好事,但乱用便成了坏事。如“深化了主题”,深化了什么主题,没有写;“表现作者的感情”,什么感情,也没有写。或者是写了深化什么主题,表现什么情感,但不作任何分析,脱离原诗句作抽象的回答,自以为答案很精练,实则空洞无物。

上一篇:态度调查问卷护士下一篇:西游记名著阅读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