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2024-10-22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通用8篇)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篇1

201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字形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不会吧?你居然不认识她?她可是响誉国际顶顶大名的小提琴家耶!B.一篇题为《题纲挈领有效复习》的文章这样说道:记忆的内容要注意“抓大放小”,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最后这段时间里,不要纠缠于细微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大的方面。

C.大度是一种做派,一种浅薄者绝难企及的人生境界。蔡元培鄙弃罢黜百家的文化专制,提倡学术自由。当然自有倾向,但含而不露,相信自己稳操胜券,故从容不迫

D.单位加强自身建设的整改意见,虽然洋洋洒洒数万字,但是缺少的就是立杆见影的措施和办法,虚化的东西太多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等量齐观

万家灯火

马首是瞻

跋山涉水

B.义无反顾

半途而废

毕恭毕敬

辰钟暮鼓

C.一应具全

峰回路转

横征暴敛

见异思迁

D.图鼠忌器

雷厉风行

临渊羡鱼

少不更事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告罄 股份制 劳燕分飞 骨鲠在喉

B.编纂 笔杆子 小荷尖角 竭泽而鱼

C.狂躁 露马脚 前倨后躬 唉声叹气

D.赝品 摄相机 要言不烦 磕磕绊绊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脉络 里程碑 顶顶大名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矫健 百叶窗 戳力同心 疾风知劲草 C.词藻 实名制 仗义直言 多行不义必自毙 A.般配

掉书袋

好高鹜远

文过饰非

有志者事竟成 B.寒暄

俯卧撑

既往不咎

厉行节约

事实胜于雄辨 C.厮杀

故纸堆

炙手可热

稗官野史

英雄所见略同 D.安详

连锁店

循私舞弊

轻歌曼舞

万变不离其宗

D.融洽 众生相 融会贯通 口惠而实不至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辐射 狼籍

文过饰非

山青水秀 B.缘分 喝采 不经之谈 老羞成怒 C.坐落

差池

各行其是

再接再厉 D.凭吊 踌躇

精美绝仑

声名鹊起 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应运而生

文意枯索

心惊胆战

去粗取经

B.婉然可见

无垠空间

卖弄技巧

虚实相生 C.空中楼阁

轻鸢剪掠

吞言咽理

凌风出尘 D.婀娜娇羞

洞悉一切

不勘重负

咀嚼再三 8.下列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烟霭

A.戏谑

A.福祉

A.涕泗

9.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糟蹋

副食店

流连忘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装祯

暴发户

稍安勿躁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萎靡

工夫茶

常年累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D.斡旋

勘误表

指手划脚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10.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由于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大大超过降雪的速度,人们担心如果南极西部冰盖开始崩蹋,海平面将上升1-1.5米。

B.劣质节能灯寿命特别短,浪费了大量工业原料;玻璃壳里的汞金属,造成了环境污染;劣质灯还存在一定幅射,破坏人体生理系统,造成情绪不稳,甚至发生病变,诱发癌症

C.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倍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

D.我坐在开罗“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光下,俯瞰平静的尼罗河。河上有白色三角帆的木船,静静地行驶,B.座右铭 B.伤脑筋 B.百叶窗 B.推销员

C.目不遐接 C.裨官野史 C.辘辘饥肠 C.斩钉截铁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D.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D.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D.仰之弥高,钻之弥艰 好像在玻璃般的水面漂行

1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宋祖英在钢琴演奏声中缓缓地从舞台下方升起,与8名小演员深情演唱《爱我中华》。

B.“莲花河畔”一楼盘倒覆事故发生后,上海将对全市基建工程进行“地毯式”检查。

C.郴州火车事故的“制动失效”说,引起不少公众质疑,铁道部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D.检出病因对症下药,比稀里糊涂乱吃药合算,而且可以避免误诊和漏诊,眈误病情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力能扛鼎

毁家纾难

病入膏肓

功亏一匮

B 哀声叹气

犯而不较

一筹莫展

要言不烦 C 如雷贯耳

融会贯通

额手称庆

高屋建瓴 D.饮鸠止渴

前倨后恭

宵衣旰食

曲突徙薪

13、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句是()

A.7月20日下午,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对备受公众关注的杭州“5.7”彪车肇事案进行一审判决,被告人胡斌一审被判有期徒刑3年。

B.继“莲花河畔”一楼盘倒覆事故发生后,26日邻近的淀浦河防汛墙又出现了70余米塌方险情,有关方面连夜组织抢险工作

C.郴州火车事故的“制动失效”说,引起不少公众置疑:两列车为何同现车站?是信号还是制动失灵?撞车列车为何到站不停?

D.湖南人身上积淀了祖辈们传下的“霸蛮”的刚硬特性,而近代的湖南人又把这种蛮劲与胸怀天下社稷民身的情怀联系在一起

1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B.合肥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安徽在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C.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木讷寡言不黯世事

D.从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断壁残垣,2008年.我们艰难跋涉;从奥运圆梦到“神七”翱翔太空,2008年,我们激情飞扬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题纲 水龙头 神智不清 委曲求全 B.松弛 泊来品 明枪暗箭 精兵简政 C.安详 摄像机 唉声叹气 要言不烦 D.辐射 候车室 耳题面命 悬梁刺股

16.下列各旬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60年来,长沙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从曾经的历尽苍桑到如今的繁华都市,长沙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手笔书写着发展传奇。

B.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C.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频繁断流的危机后,古老的黄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再次呈现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象。

D.杂文的本质是说理的,这种短小的文艺性评论应该鞭挞丑恶,针贬时弊,激浊扬清,求索真理,剖析人性

【参考答案】

1.C 2.A(B.晨钟暮鼓;C.一应俱全;D.投鼠忌器。)3.D 4.C(A项“好高鹜远”的“鹜”应改为“骛”;B项“事实胜于雄辨”的“辨”应改为“辩”;D项“循私舞弊”的“循”应改为“徇”。)

5.D(A、鼎鼎大名;B、戮力同心;C、仗义执言。)

6.C(A山青水秀—山清水秀;B喝采—喝彩;D精美绝仑—精美绝伦)7.C(A去粗取经—去粗取精;B婉然可见—宛然可见;D不勘重负—不堪重负)8.C(A.遐—暇;B.裨—稗 常一长;D.艰—坚)9.A(B装帧,少安毋躁C“功夫茶”“长年累月” D“指手画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0.D(A组:蹋—塌 B组:幅—辐 C组:倍—辈)11.D(“眈”应为“耽”。眈,注视;耽,沉溺。)

12.C(A功亏一篑B 唉声叹气

犯而不校D.饮鸩止渴)

13.B(“彪”应为“飙”或“飚”;“置”应该为“质”;“民身”应为“民生”)15.C【解析】C。缘份一缘分 14.D 【解析】A项的“波滔”是“波涛”的误用,B项的“头酬”为“头筹”的误用,“凸显”“突显”只是词义有区别(前为“清楚地显露”,后为“突出地显露”),字形都是正确的。C项“不黯世事”应为“不谙世事”。

15.C(A项中“题”应为“提”;“智”应为“志”。B项中“泊”应为“舶”;D项中“题”应为“提”)16.C(A.苍桑一沧桑,B.急功进利一急功近利,D.针贬一针砭)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篇2

关键词:铁和铁的化合物,高考专题复习,实效性,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在课程体系中, 元素化合物知识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也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生长点。高三学生已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 具备了归纳、概括铁和铁的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条件, 这为学生的自主复习整理知识奠定了基础;高三学生已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一定水平的自主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具备了自评和他评的能力, 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

然而, 学生知识、技能、观点与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常见的问题有: (1) 由于缺乏将零散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能力, 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不清; (2) 制备铁的化合物的工业流程中需考虑诸多问题, 部分学生缺乏综合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高考复习中, 教师在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的同时, 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提高新课程复习教学的实效性。本节课整合并提升新教材不同模块中的相关知识, 既能使学生应用化学理论和观念分析、理解元素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又能使学生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进一步理解深化基本理论。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开发其学习潜能, 培养其创新精神, 提高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重要应用;认识化学在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实现物质间相互转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掌握运用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原理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与解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梳理, 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合作探究和问题讨论, 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将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 构建知识网络, 形成学科观念和学科思维

[教师]铁元素常见的价态有0 价、+2 价、+3 价, 请写出铁及其离子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 思考并回答哪一种离子更稳定?

[学生]Fe:[Ar]3d64s2;Fe2+:[Ar]3d6;Fe3+:[Ar]3d5。因为Fe3+的3d轨道上有5个电子, 半充满, 因此Fe3+更稳定。

[教师]用箭头表示出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并标注相关物质的重要性质、转化试剂等。

[学生]板演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追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知识网络图, 有没有需要补充或提出疑问的?

[学生]指出错误并及时改正, 补充其他相关内容。

[归纳]梳理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时易出现的问题, 强化核心考点。

设计意图:明确铁及其离子的结构, 帮助学生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 培养化学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图梳理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自主构建和发展分类观和转化观;同时, 突出“铁三角”核心转化关系, 强化三者的性质及转化试剂, 落实核心考点。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 把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混乱的思维条理化, 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

(二) 问题探究, 整合提升化学理论和方法

[教师]怎样制备铁的重要化合物 (如FeCl3等) ?工业上可以采用硫铁矿 (主要成分为FeS2) 来制备, 通常先通过焙烧来预处理硫铁矿, 得到Fe2O3。接下来该如何转化呢?

[学生]加入盐酸溶解Fe2O3, 将Fe2O3转化为FeCl3。

[追问]同学们有需要补充或提出疑问的吗?

[学生1]加入盐酸溶解后得到的是FeCl3溶液, 还要通过“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步骤才能得到FeCl3晶体 (FeCl3·6H2O) 。

[学生2]Fe3+易水解, 需要在上述过程中抑制Fe3+水解, 可以在HCl气氛下将FeCl3晶体 (FeCl3·6H2O) 转化为FeCl3固体。

[追问]通常铁矿石中还会含有杂质, 焙烧后还会有SiO2, 该如何处理呢?

[学生]过滤就能除去杂质。

[追问]如果“焙烧”时没有完全氧化, 还含有Fe3O4, 又该怎么办呢?

[学生]由于Fe3O4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FeCl3, 可以通过加入Cl2或H2O2的方法将FeCl2转化为FeCl3。选择Cl2或H2O2作为氧化剂不会引入新的杂质。

[归纳]同学们分析、补充的都非常好, 不仅考虑了转化步骤和试剂, 还考虑到转化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转化就可以顺利地制备出FeCl3。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工业生产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学科价值。通过设置适当的教学铺垫, 把有难度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相对容易的问题链, 结合简单的流程图, 由简到繁分析焙烧产物的不同成分, 分层推进, 分散教学难点;将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逐步引导学生从化学理论的视角分析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以下制备氯化铁晶体 (FeCl3·6H2O) 的工艺流程, 并回答问题。要求:先独立思考, 后交流讨论、汇报。

例题精析: (2011年江苏卷·16) 以硫铁矿 (主要成分为FeS2) 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 (FeCl3·6H2O) 的工艺流程如下:

(1) 提高“酸溶” (浸取) 过程中浸取效率的措施有____________。

(2) 通Cl2氧化时, 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为_____________。

(3) 在通Cl2氧化过程中, 检验Fe2+是否完全被氧化的方法是___________。

(4) 制备氯化铁晶体 (FeCl3·6H2O) 过程中需保持盐酸过量, 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1]问题 (1) :将硫铁矿烧渣粉碎, 增大接触面积, 提高反应速率和原料利用率。

[学生2]问题 (2) :Cl2+2Fe2+=2Cl-+2Fe3+。

[学生3]问题 (3) :加入NaOH溶液, 观察到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 最后变为红褐色。

[学生4]问题 (3) :也可以先加入KSCN溶液, 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新制的氯水, 溶液变为血红色。

[学生5]问题 (4) :抑制Fe3+水解。

[设疑]对于问题 (1) 、 (2) 、 (4) , 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对于问题 (3) , 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检验单一的Fe2+和Fe3+? (讨论略)

[追问]对于单一的Fe2+和单一的Fe3+的检验方法, 同学们讨论的很正确。根据以上分析讨论, 再想一想对于问题 (3) 有需要补充或是提出疑问的吗?

[学生]问题 (3) 要考虑Fe2+和Fe3+混合的情况, 前面同学提出的两种方法中Fe3+会干扰Fe2+的检验。因此需选择不与Fe3+反应的试剂, 可以这样操作: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向其中滴加少量酸性KMnO4溶液, 若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 则说明Fe2+未完全被氧化, 有Fe2+存在。

[教师]分析得非常好, 回答此类问题要考虑到离子检验时的干扰问题, 还要考虑到检验离子的实验步骤以及语言的规范化。

设计意图:以本专题基本问题 (根据典型高考题改编) 整合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基础知识、技能、概念和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在化学实验探究中,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化学实验原理、评价并设计实验方案, 逐步培养其综合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实验观。通过学生积极的讨论交流, 在师生、生生互动中, 化解认知的困惑,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知识的碰撞讨论中,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 反馈提高, 巩固强化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工艺流程, 完成问题。要求:先独立思考, 后交流讨论、汇报。

[练习] (2015年南京市·16) 硫铁矿烧渣的主要成分为Fe2O3、Fe3O4, 以及少量SiO2、Al2O3等。由硫铁矿烧渣制备铁红 (Fe2O3) 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还原焙烧时, 大部分Fe2O3、Fe3O4转化为FeO。

几种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时的pH如下表所示:

(1) Fe粉除调pH外, 另一个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e粉调节溶液的pH为___________。

(2) “沉铁、过滤”步骤中生成FeCO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 若将得到的FeCO3沉淀充分洗涤, 检验洗涤是否完全的方法是。

[学生]问题 (1) :将溶液中Fe3+还原为Fe2+, 便于与Al3+分离;pH为5 (4.7~7.6, 或4.7~7.6之间任一数值) 。

[教师]问题 (1) 答案正确。实物投影学生问题 (2) 的典型错误答案, 请同学们分析讨论。

[学生1]首先, NH4+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为可溶性盐, 所以不需写在离子方程式中。因此, 可分析得出部分的反应物为Fe2+和HCO3-, 部分的生成物为FeCO3和CO2。

[学生2]离子方程式左右两边H和O元素不守恒, 但是酸性条件下不会出现OH-, 产物FeCO3与H+不共存, 只能是在离子方程式右边添上H2O。

因此, 离子方程式为:Fe2++2HCO3-=FeCO3↓ +CO2↑+H2O。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思路清晰准确, 非常棒。接下来问题 (3) 应如何回答?

[学生1]问题 (3) :需要检验最后一次的洗涤滤液中的离子, 但是NH4+和HCO3-量少, 现象不明显, 所以可以选择检验SO42-。也就是要选择量多的离子, 检验的灵敏度才高。

[学生2]问题 (3) :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滤液1~2mL于试管中, 向其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若无白色沉淀产生, 则表明已洗涤干净。

[归纳]分析工业流程问题中的注意要点:1.正确分析流程中各步转化及操作的用途。2.混合体系的离子检验需排除杂质离子的干扰。3.书写方程式时, 根据信息和氧化还原规律正确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4.检验洗涤是否洗净, 正确判断、表述实验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题进行变式训练, 使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会从化学理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 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反馈纠正的复习效果。同时, 在学生的探究讨论中, 抓住新鲜生成的“知识增长点”, 放大并解决这些具有较高思维含量的问题, 拓展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规律。

五、教学感悟

在本节高考复习课中, 笔者聚焦专题复习, 尝试通过以下几点教学策略来提高高考复习的实效性。

(一) 知识结构化策略

知识结构化是指按照一定的线索整理知识, 使之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能否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结构化的知识, 是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指标。同时,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科观念形成的重要载体, 与其密切相关的核心学科观念主要是分类观、转化观以及化学价值观。

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学科观念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本节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物质类别自主梳理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把碎片化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核心知识脉络。另一方面,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知识学习培养学科能力, 主动建构学科观念。本节课中, 通过实际工业流程的分析讨论, 学生在不同观点和答案的碰撞中, 逐步构建起转化观和化学价值观。

(二) 知识问题化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问题的质量决定思维的质量。叶澜教授曾指出,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 根据考纲、考点,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在一系列的“问题串”中, 学生的思考不断被引向深入, 不断提升“最近发展区”, 使知识体系逐步完善, 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体系的重要节点,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创新素养。

本节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从化学概念与理论的视角分析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 进而整合铁和铁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自己思考相关制备的重要环节及其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随时板书记录并评价。并且,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的一系列小问题更具有思维含量, 把知识获得的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利于学生自己归纳出清晰的思路, 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当然学生的回答极具开放性, 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

(三) 知识方法化策略

教学设计要渗透方法指导, 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掌握化学基本方法和有效复习方法, 并能迁移运用于学习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还要从考试要求、命题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 加强方法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题训练 篇3

赛马与马术运动在古代也称为“驰逐”或“走马”,是以马的骑乘与饲养为基础的体育活动。早在公元前13世纪的商代晚期,人工饲养马匹并将马用于骑乘和争战就已经出现,至春秋战国时,赛马和马术活动就已形成,因此赛马活动迄今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赛马活动的产生是以远古的游猎生活为基础的。马的骑乘文化发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那里曾是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等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所以《左传》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

在骑射生活作为主体的同时,马匹的驯养和骑术便受到了重视。周时,马的调教和驾驭称之为“御”,与“射”一样成为“六艺”之一。马在战争中的使用愈加突出,武王伐纣时就已“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戎车即以马驾驭的战车。至春秋战国时,骑射之风更盛,我们熟悉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就是汉地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发挥骑兵技能的例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就明确叙述了孙膑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的故事,说明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齐威王时期,赛马就已经流行齐国了。

汉代赛马活动不仅流行于民间,也盛行于宫廷。汉武帝极为热衷赛马,经常举行赛马活动,这与当时的尚武风俗也有很大关系。在出土的许多画像砖和陶俑中,都出现了汉代的赛马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赛马活动更因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长盛不衰,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室壁画中的赛马图,就是当时赛马活动的生动写照。

自汉代以来,除了赛马之外,还形成了以骑术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马上技艺,如骑手在马上做出各式造型,或进行高难度的骑射,或百骑争先,竞相夺标等等。这就要骑手不但有驭马的技巧,还要掌握好马上的平衡和保持矫健的身手。当时的马术已归为百戏之类,成为一种具有杂技性质的表演。

唐代的赛马与马术十分兴盛,自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就将马术列为军事训练的科目。宋代的汴梁马术技艺更为成熟,表演技巧精湛高超,曾为皇帝表演立马、骗马、跳马及在马上倒立、镫里藏身等多种马上功夫,在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很多马术表演。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的时代,更带来了游牧文化的许多特点。元代统治者在进入中原地区以前,早就有走马、走驼为乐的活动。即使是定鼎大都之后,每当六月吉日,还要北至上京去赛马。此外,在当时的大都(北京)城内,也在民间开展赛马活动,一直持续到明代,京城都要在每年春季走马骑射,明以来六百年在北京城郊兴盛不衰。

清代的宫廷赛马场地自康乾始多选择在木兰围场一带,每年秋季举行,是“木兰秋狝”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声势浩大,蔚为壮观。除了宫廷赛马之外,在北京城中也有许多赛马活动,按不同时间分别在不同地点举行,如正月赛马多在白云观和安定门、德胜门外,二月在太阳宫,三月在蟠桃宫,六月在先农坛,七月在黄寺,八月在广安门外,九月在钓鱼台,十月以后天气转凉,赛马便停止了。

(摘编自赵珩《中国古代赛马与马术运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赛马活动的产生离不开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猎生活,这一点《左传》“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可以印证。

B. 自汉代以来,马上技艺飞速发展,骑手可以在马上做出各式造型,马术成为一种具有杂技性质的表演。

C. 宋代的汴梁马术技艺更为成熟,曾为皇帝表演立马、走马、骗马、跳马及在马上倒立、镫里藏身等多种马上功夫。

D. 清代北京城中的许多赛马活动,依据时间确定地点,还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如二月在太阳宫,10月后停赛。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赛马与马术运动,都是以马的骑乘与饲养为基础的体育活动,但是早期人工饲养的马匹多用于骑乘和争战。

B. 马匹的驯养和骑术受到了重视,是因为骑射生活作为了主体,马的调教和驾驭称之为“御”,与“射”一样成为“六艺”之一。

C. 由于汉武帝本人的喜好及当时的尚武风俗,使得汉代赛马活动空前发展,这在出土的许多画像砖和陶俑中都被证实。

D. 自汉代以来,形成了以骑术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马上技艺,骑手掌握好马上的平衡和保持矫健的身手最为重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赛马活动流传广泛,历史悠久,迄今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3世纪的商代晚期。

B. 武王伐纣时“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孙膑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的故事,说明当时骑射之风很盛。

C. 元代和明代,京城都是赛马的重要场所,元代就在此地开展民间赛马活动,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明代,这与统治者的重视有关。

D.赛马活动历经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清代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蔚为可观的文化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茶不过一种灌木的叶子,作为人类吃食的一种,饮茶本来是散发着人间烟火气的活动,但南朝以来,特别是唐宋两代的中国人,将这项活动从消食止渴、除腥去腻的功能中升华起来,成为一种极具抒情与写意的艺术。就连背经叛道、对传统嫉恶如仇的鲁迅也曾经感慨:“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佛教有苦集灭道“四谛”,中国茶道也有人总结出“四谛”:和、静、怡、真,说的是茶文化的四种文化内涵。

“和”是中国茶道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茶本身是一种相当平和淡泊的饮品,茶道讲究喝茶过程的和谐安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在世事的繁杂与人情的纷扰中,人很容易心火上炎,内里空虚,阴气乘机下潜,导致气机不畅和脏腑关系的紧张。这时候和友人一起饮一壶清茶,将心火淬去,使阴阳平秘,自然神清气爽,身心安泰。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茶性质淡泊清和,与君子性情相应。茶虽然淡泊,但却意味深长,淡泊之中有绵绵若存的韵致,妙不可言。

“静”是茶饮给人带来的一种意境。古诗云:“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宋代,茶道与香道在上层社会与文人墨客中相当流行。那时候已经有专门的茶宴,还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徽宗赵佶是一名书画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饮者,他认为:“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茶道讲静,就是茶人通过茶事来修养心性,达到宁静致远,感而遂通的境地。古诗云:“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怡”是茶人饮茶之时的怡然自得的身心况味。这种况味是难以言说的。其带来的身心愉悦,不是节庆假日假面狂欢那种粗糙的快乐所能比拟的。古诗中试图阐释茶中滋味的不少,唐代诗人崔道融有这样的名句:“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南宋时期的海南人白玉蟾也有这样的句子:“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说的都是茶给人带来的身心的愉悦。茶道是一种美育,能够涵养性情,变化气质,给人带来一种窗明几净的感觉。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它能够助人进入身心澄明的静观状态,去品味生命存在的真意,获得真实的受用。无论是酒肉鱼类,还是五谷杂粮,质地和味道都比较浓浊,在食物之中,算起来茶称得上是最清纯的。因此它能够潜入人身体气脉的深处,进入微循环,分解沉积的能量,尤其是对人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循环有很好的改良作用。如果人能够循着茶的滋味作细致深长的观照,进入老子所说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状态,就能返璞归真,窥见绵绵若存的“玄牝之门”。茶禅一味,在禅宗那里,茶成为一种法器,品茶是参禅的一种方式,顺着茶微妙的芬芳,体认芬芳的觉性,就可能明心见性。

(节选自孔见《中国人的活法》,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饮茶本来是散发着人间烟火气的活动,但南朝以来的中国人却渐渐消除了这项活动中的消食止渴、除腥去腻的功能。

B. 茶本身是一种平和淡泊的饮品,茶道也讲究喝茶过程的和谐安详,所以“和”是中国茶道的核心。

C. 宋代的人们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

D. 品茶是参禅的一种方式,如果人能够循着茶微妙的滋味作细致深长的关照,就可能返璞归真,明心见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茶“最能降火”,而身处世事繁杂与人情纷扰中的人容易心火上炎,若能饮一壶清茶,自然心火淬去,神清气爽。

B. 古诗云“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意思是茶人可通过茶事来修养心性,达到宁静致远、感而遂通的境地。

C. 唐代诗人崔道融的名句“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恰是茶人饮茶之时怡然自得的身心况味的写照。

D. 南宋时期白玉蟾的诗句“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是说喝茶可以品味生命存在的真意,获得真实的受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茶味淡泊清和,但却意味深长,恰似君子之交。古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写成“君子之交淡如茶”也未尝不可。

B. 茶境宁静清幽,韵高闲洁,能让人得到一种审美的沐浴。当茶的清香缓缓浸润你的心田和四肢百骸时,你的精神也会变得清澈澄明。

C. 茶道能涵养性情,变化气质,带来身心的洗礼和净化,这种愉悦不是节庆假日那种粗糙的快乐所能比拟的。

D. 作为人类吃食的一种,茶称得上是最清纯的,它能进入人身体气脉的深处,进入微循环,助人进入身心澄明的静观状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同时祖先灵魂不灭,常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赖或者畏惧。就这样,在很早的时候,祖先观念便与鬼神观念相结合,发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观念。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些列入国祀的“祖先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为超越氏族的远世共祖而被祭祀;另一类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

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从祖先升格成为“祖先神”,必须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就像《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标准,只有生前具备了以上的品质,死后才能升格为“祖先神”。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明来崇拜,这与他们的神明崇拜观念密切相关。事实上,祖先与“祖先神”不同。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而对“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荫庇子孙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同时,“祖先神”也具有惩罚降祸的能力,但绝不会无缘无故祸害自己的子孙后代,除非子孙对祖先不敬,或者做出违反族规国法的事,才会受到“祖先神”的惩罚。

很多时候,祖先直接被称为鬼。称呼祖先为“祖先鬼”,有时是为了凸显对祖先的敬畏。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性节日,对“祖先鬼”的祭祀也要特别隆重。由于“祖先鬼”爱作祟害人,使人生病,平日生活中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一旦说了祖先名字,就会把“祖先鬼”招引出来作祟害人。在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相信祖先是鬼,但和别的孤魂野鬼、恶鬼、厉鬼不同。祖先是家鬼、好鬼,不仅不会作祟害人,还能保护家人不受伤害。

祖先除了被称为“祖先神”、“祖先鬼”外,有时还鬼神并称,《孝经·感应》载:“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唐玄宗注曰:“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礼记》中也记载:“夫宗庙,鬼神所居。”这里用鬼神泛指一切祖先的灵魂。

(摘编自凤凰网“文化国学栏目”,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无论是把祖先称作“神”还是“鬼”,都是子孙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孝思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元祭祀的源头。

B. 祖先可以被称为神,也可被称为鬼,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

C. 原始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能保护本族成员,于是出现祖先崇拜,这也是我们对祖先祭祀行为的起源。

D.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点源于《国语·鲁语》,书中记叙了列入国祀的祖先神,一类是有一定血源关系的,一类是没有直接的血源关系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国语·鲁语》中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说明在虞夏时代,黄帝是氏族共同的祖先,被人们当作始祖祭祀。

B.《礼记·祭法》的话说明普通人的祖先要升格为“祖先神”,就要对国家、民族、社会和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

C.祖先在生前是凡人,死后则是超人。人们崇拜的是他能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还能保境安民,捍患御安。

D.“祖先神”有荫庇子孙和惩罚降祸的能力,而“祖先鬼”爱作祟人,使人生病,所以平日生活里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

3. 根据原文内容分析,下列现象不属祭祀祖先的是(3分)

A. 今天的安徽南部、江西婺源一带有很多“汪公庙”,民众是为了纪念隋末唐初的汪华保障当地未受战乱之苦而建祠供奉。

B. 壮族人民每逢过节或遇重大危难事件,都要到土地庙跪拜求签,他们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王,能够保佑当年风调雨顺。

C. 自汉武帝开始,中国皇帝每年均会祭孔。汉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

D. 浙江文成有座“刘基庙”,供奉着明朝军师刘伯温。他辅佐朱元璋一统大明江山,古称其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

参考答案

一、1. C。(A原文第二段的转述。B第五段原文转述,C原文第七段表述为“元代统治者在进入中原地区以前,早就有走马、走驼为乐的活动”。“走马”与宋代表演无关。D原文第八段的转述)

2. D。(A原文第一段转述。B原文第三段的转述。C原文第四段表述为“汉代赛马活动不仅流行于民间,也盛行于宫廷。”可推知汉代赛马活动“空前发展”,“汉武帝极为热衷赛马,经常举行赛马活动,这与当时的尚武风俗也有很大关系” 这句话中“也”表明是并列的两个原因。 D原文第五段表述为“这就要骑手不但有驭马的技巧,还要掌握好马上的平衡和保持矫健的身手。”“不但,还”句式表明两点都很重要,是并列关系)

3. A。(A第一段原文表述为:“早在公元前13世纪的商代晚期,人工饲养马匹并将马用于骑乘和争战就已经出现,至春秋战国时,赛马和马术活动就已形成,因此赛马活动迄今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以推知这一活动“历时悠久”,但是其形成时间为“春秋战国时”。由原文“汉代赛马活动不仅流行于民间,也盛行于宫廷”及其他段落,可以推知这一活动“受众之广”。B来自原文第三段,“至春秋战国时,骑射之风更盛”这句话是推断依据。C 依据原文第七段推断。D基于对全文的理解与判断)

二、1. A(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先看B项,原文第三段说“‘和”是中国这茶道的核心 ,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茶本身是一种相当平和淡泊的饮品,茶道讲究喝茶过程的和谐安详。”由此可以看出B项“所以”前后的内容是正确的,而原文中后句是对前句的诠释,所以B项表述为因果关系是可以的。C选项是对原文第四段所引用的宋徽宗的话语的理解分析。根据引用的话语,我们知道选项表述的宋徽宗的观点是正确的。也正是这样一个事例,让我们知道“宋代的人们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故C没有问题。D选项来自原文第六段,重组整合了“如果人能够循着茶的滋味作细致深长的观照……品茶是参禅的一种方式,顺着茶微妙的芬芳,体认芬芳的觉性,就可能明心见性”这几句话,将“顺着茶微妙的芬芳”,表述为“循着茶的滋味作细致深长的关照”意思基本一致,所以D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最后看A项,前一句表述是原文的直接转述,没有问题,但后一句显然来自原文南朝以来的中国人“将这项活动从消食止渴、除腥去腻的功能中升华起来,成为一种极具抒情与写意的艺术”,从句意来看,南朝以来的中国人并没有消除茶消食止渴除腥去腻的功能。故A项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2. D(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A项来自原文第三段,首句是对原文的摘抄,没有错误,重在后部分的表述,它来自“在世事的繁杂与人情的纷扰中,人很容易心火上炎,……这时候和友人一起饮一壶清茶,将心火淬去,使阴阳平秘,自然神清气爽,身心安泰。”前后句在原文中的关系就是前因后果的关系,A项的表述也是如此,故A正确。B项来自原文第四段的后部分。此项所用诗句是对茶道讲静的例证,故B项表述和原文的语意一致。C项来自原文第五段,首句就诠释“怡”的内涵,而崔道融的诗句恰是阐释茶中滋味和茶带给人的身心愉悦,是“怡”的形象表述。故C项正确。最后看D项,D项诗句来自原文第五段,且此诗句之后“说的都是茶给人带来的身心的愉悦。……给人带来一种窗明几净的感觉”等,而D项诗句后的表述则来自原文第六段“它能够助人进入身心澄明的静观状态,去品味生命存在的真意,获得真实的受用。”这是对“真”的表述,故D项错误)

3. D(A项内容来自原文第三段,“茶味淡泊清和,但却意味深长,恰似君子之交。”是对原文“茶性质淡泊清和,与君子性情相应。茶虽然淡泊,但却意味深长,淡泊之中有绵绵若存的韵致,妙不可言”这几句的理解、筛选和整合,A项后半部分的表述很明显是对这个内容的迁移理解,君子之交淡如水还是君子之交淡如茶,也许智者见智,各有理解,但表述为“也未尝不可”,合情合理,故A项无误。B项是对原文第四段的“静”的内涵的理解。“茶境宁静清幽,韵高闲洁,能让人得到一种审美的沐浴。”这是对“静”的具体表述,没有错误。“当茶的清香缓缓浸润你的心田和四肢百骸时,你的精神也会变得清澈与澄明。”这是对饮茶和饮茶带来的身心宁静愉悦的形象表述。B项没有问题。C项来自原文第五段,它的表述是对第五段开头两句和结尾句的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没有错误。D项来自原文最后一段,对茶道之“真”的理解,它整合了此段的大部分内容,但在表述上没有注意到不同句子的陈述对象的不同,原文首句是说“真是中国茶道的极致追求,它能够助人进入身心澄明的静观状态”,而D项表述为作为吃食的茶能助人进入身心澄明的静观状态。陈述对象转换错误,故D项为正确选项)|

三、1. D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点源于《国语·鲁语》”与原文“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不符合)

2. C (“祖先在生前是凡人,死后则是超人”曲解原文“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而对“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荫庇子孙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同时,C项将“祖先”与“祖先神”的作用随意合并)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篇4

(四)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造:到,往 . B.寡人奉先君之宗庙 . C.王之走狗已具矣

. D.宣王谢曰 .

奉:继承 具:具备,完备 谢:感谢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今王有四焉

C.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D.斗趋见王为好势

青麻头伏焉 .

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

如今人方为刀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斗说齐宣王拥有先王的四种爱好,是为了赞扬宣王具备了先主那样的优良素质,同时也缓和了当时紧张的说话气氛。

B.王斗对齐宣王直言正谏,批评他“好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并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标榜的所谓“忧国爱民”的谎言。

C.对于齐宣王而言,九合诸侯的先主齐桓公是他不能不折服的,王斗用先主与宣王作类比,找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即宣王的不足之处。

D.齐宣王终于承认自己“有罪于国家”,并改正了错误,“举士五人任官”,因此“齐国大治”,这反映了王斗高超的进谏技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2)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硃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代理 .B.墨者多自免去 墨:贪污,不廉洁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加快,迅速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B.礼官辄表贺 一鸣辄跃去 ..C.率夺还之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臣请为王言乐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听说他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疏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8.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2题。

苏辙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

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逐已。(选自《宋史.苏辙传》)

【注】①坰:(jiōng)遥远的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的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的肚脐,喻不可及。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得一项是()

A.辙面斥其非 非:过错、错误 .B.沮之则引退 沮:败坏。贬损 .C.吕大防、刘挚患之 患:厌恨 .D.人臣被祸 被:遭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出淤泥而不染 ..B.知虎豹之欲食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且放白鹿青崖间 ..D.勿为流言惑 公为我呼入 ..1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12.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答: 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答:

【参考答案】

1. D(谢:道歉)2.D 3.A(“赞扬宣王”表述错误)

4.1)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

(2)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做。5.D.(疾:憎恶、痛恨、憎恨。)6.C.(A凭借……的身份;目的连词。B总是;立即,就。C全,都。D因(此);给。)7.C.(“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不对,原文中说“帝犹优诏奖瑞”“……遂改督南京粮储”“……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8.(10分)①(5分)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触忤”“市”“是”“遁”,语意1分)

②(5分)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士大夫当作鱼肉),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已而”“劾”“鱼肉”“缙绅”各占1分,句意1分。)

9.C(担心)

10. B(都是结构助词,主谓只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如果,假设连词;却,转折连词。C.况且,递进连词;暂且,副词。D.被,介词;替,介词)

11.A(是“先皇”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

12.①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

(给分点:“亲”、“远”,“殆”,判断句,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① 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再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用,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篇5

1.[2017·湖南省长沙市一中月考四]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A.对于这个方案,我有充足的论证,引用了很多案例,他说我调查不够,我不以为然,....因为,具有前瞻性的方案,是创意,还没有实施,去哪里调查?

B.闹得纷纷扬扬的“安大线”和“安纳线”石油管道铺设之争终于尘埃落定,2004年....最后一天俄政府决定修建“泰纳线”。

C.“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丰年。”鼓楼是侗族村寨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侗族人休息和娱乐的地方。

D.在大量的犯罪证据面前,犯罪分子抱残守缺、丑态百出,最终不得不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E.笼罩在华北的大范围重度雾霾刚走,预测新一轮雾霾又将来袭。关于雾霾是怎么来的,有关方面和专家竟莫衷一是。缺乏权威科学的说法,加重了公众的疑虑。....答案:BD 解析:A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正确。用在此处,符合文意。B项,“纷纷扬扬”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用在此处不合文意,应改为“沸沸扬扬”。C项,“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用在此处,符合文意。D项,“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用在此处不合文意。E项,“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用在此处,符合文意。

2.[2017·河北省辛集中学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A.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虽然不断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拥堵,但大多屡试不爽,拥堵....依旧,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提高人们的交通意识。

B.有人误将贵阳目前的经济总量与一线城市同日而语,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贵阳....奇迹般地创造出五个“中国第一”,大有弯道超越的势头。

C.在书名上大做文章是伪劣辞书编写者的惯用招数,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等精品辞书前加上“新编”“新世纪”等,以此来鱼目混珠。....D.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出所扮演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得先学会“无动于衷”,才能惟妙惟肖,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E.岁末钱荒,互联网巨头们却趁火打劫,于12月下旬相继推出新的理财产品,分食流动性资金,这对于原本资金紧张的银行间市场简直是釜底抽薪。....答案:CD 解析:A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用在此处不恰当。C项,“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使用正确。D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使用正确。E项,“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用在此处不恰当。3.[2017·湖南省师大附中月考三]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A.柴静十多年来一直住在原来租的房子里。这一爆料在微博上得到了大量转发,网友们纷纷表达对柴静的溢美之词。....B.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G20峰会上发表不刊之论,称目前的中国存在生产重复严重、....设备库存过剩、地域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

C.身为人民公仆的张二江,鲜廉寡耻,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财物达两个亿,情节之恶劣可以说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D.《白鹿原》继在话剧舞台上演之后,又被改编成舞剧。小说原作者陈忠实称,用舞蹈形式来演绎这部作品,是他始料不及的事情。....E.中国式放生已经将人们误导入一个形式的过程,这种乱象已经越演越烈了,基本上可以说,放生行为与放生者谋求的善,是分道扬镳的。....答案:CD 解析:A项,“溢美之词”指过度的赞美。含贬义,不合语境。B项,“不刊之论”指不可磨灭或不可更改的言论,不合语境。C项,“登峰造极”攀登到山峰的顶点。比喻达到高深的境地。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使用正确。D项,“始料不及”指事态的变化发展是起初意想不到的、没料到的。使用正确。E项,“分道扬镳”指分路而行。比喻志趣、目标不同,各走各的。此处应为“南辕北辙”。

4.[2017·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②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描述了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美丽情景,歌曲旋律优美,而演唱者阿宝的嗓音穿云裂石,更让听者印象深刻。....③北京城的历史遗迹虽然非常丰富,然而几度沧桑,实物留存不过是雪泥鸿爪而已。....④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⑤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渡过难关。

⑥当前,伊朗正面临以色列、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制裁和军事上的威胁,但伊朗政府并不认为局势已经不绝如缕。....A.①③④ C.②③⑥

B.①⑤⑥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①“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使用不当。②“穿云裂石”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使用正确。③“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使用正确。④“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本句望文生义,错解为“危险的语言和行为”。⑤“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使用不当。⑥“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使用正确。5.[2017·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月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当前,全国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经历过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②俗话说得好: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错中错。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③从社会发展来看,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所以大家要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④如果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主动脉,那么小微文化企业就是我国文化产业中不可一视同仁的毛细血管。....⑤科隆新年夜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德国民众对外来难民的恐慌情....绪,科隆市长的发言人说,政府决不容许“无人区”的出现。

⑥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A.①②④ C.②⑤⑥

B.①③⑥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①“无可非议”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这里使用正确。②“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使用错误。③“息息相关”呼吸相互关联。使用正确。④“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多用于指人。应为“等量齐观”。⑤“耸人听闻”指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此处应为“骇人听闻”。⑥“光怪陆离”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使用正确。

6.[2017·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在对待叙利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互相倚重的一面。

②奥巴马此次企图以贸易保护来维护美国本土企业的利益,却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从长远来看无异于釜底抽薪。....③同样都是携款外逃,有人花钱买岛,有人却落拓不羁。今年4月,中央纪委网站登载....了外逃腐败分子忏悔录,以作警示。

④理想中是“铿锵玫瑰”,现实里是无人关心的“野草花”,女子三大球缺关注,收入与男子判若云泥。这已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⑤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悠远的意境。

⑥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 现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A.①③⑥ C.②③⑤

B.①④⑤ D.②④⑥

答案:B 解析:①“顺风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使用正确。②“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错误。③“落拓不羁”形容行为放浪,不受拘束,性情豪放,行为散漫。此处应为“穷困潦倒”。④“判若云泥”形容差别大。使用正确。⑤“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使用正确。⑥“卓尔不群”属于误用对象,该成语形容人的才华卓越。

7.[2017·湖南省衡阳市月考]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在那样的时代中,有的人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却很少有人像瞿秋白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直面自己。

②在座谈会上,抗洪救灾英模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③只要上下一致,勠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能够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

④看着景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对“禁止烧烤”的警示牌习以为常? ....⑤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大学演讲时说,中哈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要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

A.①②⑤ C.②④⑤

B.①③⑥ D.③④⑥

答案:B 解析:①“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使用正确。②“广开言路”形容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用错对象。③“勠力同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使用正确。④“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觉得很平常。此处使用错误,可改为“熟视无睹”。⑤“临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此处使用错误,应改为“临危受命”。“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⑥“唇齿相依”像嘴唇和牙齿一样互相依存,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使用正确。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有位国外学者曾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这个社会给我们更多的是物质财富,可是....在精神上我们却很难获得足够的自由。

②美国近来在南海加大了所谓的“自由巡航”力度,但是IS的恐怖威胁远未解除,叙利亚局势又错综复杂,使得美国左支右绌。.... ③在法兰西大球场入口,工作人员目不交睫地盯着安检显示仪,认真检查着进来的每一....名球迷和记者,包括采访器材。

④为了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该学校把上课铃声换成了小提琴协奏曲,同学们都说铃声像晨钟暮鼓,让人昏昏欲睡。....⑤学校普及足球运动,众多家庭难以袖手旁观,因为这是涉及每个孩子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同步提高的大事。

⑥她自从入选国家排球队,可谓行不由径,决心要在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所以在训练....中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严格要求自己。

A.①②⑤ C.②⑤⑥

B.①③④ D.③④⑥

答案:A 解析:①“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用正确。②“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使用正确。③“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使用错误。④“晨钟暮鼓”佛寺、道观早晚仪式。早上敲钟,晚上打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望文生义。⑤“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使用正确。⑥“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不符合语境。

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人以为自己很忙。

②2016年两会召开期间,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深化改革”“反腐倡....廉”“养老改革”“环境治理”等话题。

③一直不瘟不火的京津冀一体化问题,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路线图越来越明....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的产业转移也提上日程。

④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写作仍然要经历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⑤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打破“亡羊补牢”的思维定式,对待工作既不凑合也不麻痹,恪尽职守,力求做到曲突徙薪。....⑥九寨沟自然山水巧夺天工,那艳丽典雅的群湖,奔泻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连绵起伏的雪峰,令人流连忘返。

A.①②④ C.①④⑤

B.①③⑤ D.④⑤⑥

答案:C 解析:①“人浮于事”工作人员的数目超过工作的需要,事少人多。使用正确。②“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与“谈论”重复,且其后常不加宾语,常作“对„„津津乐道”。③“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乏味,也不过火。使用错误。④“不易之论” 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使用正确。⑤“曲突徙薪”把烟囱改造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清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使用正确。⑥“巧夺天工”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多指工艺品(不能指天然形成的事物)。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安。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轻易言死。....②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可救药的癌症,但他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鞠躬尽瘁....为人民办事。

③对于这样的意见,也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④老年人活动中心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⑤如果不未雨绸缪,将来就要被动,就难以保证明年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今年看明年”,及早准备。

⑥摆好后,他照例是横瞅瞅,竖看看,里磕磕,外扳扳,直到那砖横平竖直了,他自己也觉得称心如意了,这才摸起另一块。....A.①②④ C.②⑤⑥

B.①③⑤ D.③④⑥

答案:C 解析:①“苟且偷安”是贪图安宁,不求上进的意思,与语境不合。可改为“苟且偷生”。②“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③“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可改为“囫囵吞枣”。④“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无所不有。一般不在前边列出具体事物。可改为“应有尽有”。⑤“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使用正确。⑥“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使用正确。

11.[2017·四川省资阳市一诊]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恒大集团工会举办首届职工书画展,公司职工舞文弄墨,共度国庆佳节。....②薛刚和李明明认识也有十八年了,但除了见面点点头,寒暄几句,就没有别的,他们之间至今还是白头如新。....③在那流金砾石的岁月里,许多科学家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惜舍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搞国防建设。

④作家刘慈欣创作的长篇小说《三体》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科幻佳作,获得第73届“雨....果小说奖”当之无愧。

⑤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成功评选了十大流行语,“新常态”“高大上”“萌萌哒”等词语脱颖而出。....⑥王维在诗歌中常常把宗教体验转化为一种审美体验,从而创造出出神入化而又饱含禅.... 宗神韵的千古佳句。

A.①③⑤ C.②③⑥

B.①④⑤ D.②④⑥

答案:D 解析:①“舞文弄墨”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含贬义。本句形容职工各展才华,不合语境。②“白头如新”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本句形容两个人关系没有进展,使用正确。③“流金砾石”能使金子和石头融化,形容天气极热。本句形容战争岁月,属于望文生义。④“脍炙人口”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常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本句形容长篇小说《三体》受人喜爱,使用正确。⑤“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本句形容“新常态”等词语成为热词,用错对象。⑥“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本句形容王维的诗歌,使用正确。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①关乎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党委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如果个别领导干部好为..人师,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②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③家具市场产品鱼目混珠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网购平台上售卖仿冒名品家具的卖家也....越来越多,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一轮彻查严打的行动了。

④在《虞美人》这首词中,南唐后主李煜的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

⑤经过衡中三年的努力学习,理科成绩优秀、喜欢航天专业的李楠考上了北航,文科成绩过人的孙博到人大读了新闻系,这也算各得其所了。....⑥搞学术研究若方向不明确,时而东时而西,就会歧路亡羊,很难取得成果。....A.①②⑥ C.②④⑤

B.①③④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好为人师”指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使用错误。②“求田问舍”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多含贬义。使用错误。③“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使用正确。④“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用错对象。⑤“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使用正确。⑥“歧路亡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使用正确。

13.[2017·江西省吉安三中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他常常不管青红皂白,不满意下属做的事时总是先批评完再说,他觉得批评下属是理. 所当然的事。...②虽然你家钟鸣鼎食,但你更应该努力,做出一点成绩来,而不是这样吃喝玩乐到死。....③今天我们虽然萍水相逢,但好歹也认识十几年了,既然能在这偏远之地再见面,就一....起聚聚。

④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⑤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做鬼都感激二位爷的恩典,结草衔环,一定会报答您二位....的。

⑥他们俩常一起出入,偷东西、打架,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们就是高山流水,真令人讨厌。....A.①②④ C.②③⑥

B.①④⑤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①“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使用正确。②“钟鸣鼎食”作定语,常与“之家”连用。使用不当。③“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用在此处自相矛盾。④“涸辙之鲋”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鲫鱼)(见于《庄子·外物》)。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使用正确。⑤“结草衔环”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比喻感恩戴德,至死不忘。后世用来代指报恩。使用正确。⑥“高山流水”褒义,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使用对象不当。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美联储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邻为壑,冲击了他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了....全球范围的货币战和贸易战。

②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认为,人应该“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做到外圆内方,才能既受....尊重,又能有很多朋友。

③青年教师有的讲课水平高,有的科研能力强,半斤八两,高校应该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④丁俊晖打球沉着稳健,善于思考,控球细腻,竞技状态与日俱增,在世界台联官网公....布的新一期世界排名榜上位居第一。

⑤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进程,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⑥受南方持续强降雨影响,福建省泰宁县池潭水电厂附近山体突然分崩离析,引发大型....泥石流灾害,当地政府紧急展开救援。

A.①②⑤ C.②④⑤

B.①③⑥ D.③④⑥

答案:A 解析:①“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使用正确。②“外圆内方”指人外表随 和,内心却很严正。使用正确。③“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一般为贬义词。④“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与“竞技状态”不搭配。⑤“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使用正确。⑥“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15.[2017·湖北省巴东一中月考三]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张海迪在两会上指出,《慈善法》审议通过后,既能让人们认识到捐赠的意义,又能使全国上下出现激浊扬清的清明景象。....②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思维与潮流,这一代人过惯了太平盛世的舒适日子,要求他们效法先民焚膏继晷、废寝忘食的干劲,既苛求,也不切实际。....③对张伯苓这样一个政治上有些糊涂又有些声望的人,周恩来并没有把我们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认识强加于他,让他接受,而是逐渐地循循善诱,启发自觉。....④“女当家”在选房一事上大都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便销售顾问再如何地巧舌如...簧,她们仍会坚守自己的选房法则。.⑤晋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习以为常,有了寒食一节。....⑥在这个城市疏离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A.①②④ C.②④⑥

B.①③⑤ D.③⑤⑥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 篇6

一、[2017·湖南省衡阳四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路遥的“平凡世界”

厚 夫

1986年夏,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大体有眉目后,路遥决定去南方的广州逛几天。一来,自己这几年埋头创作,对中国社会的变化不是很敏感,亲自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走走,现场感受那里的变化,寻求心灵体验,对接下来的创作有好处;二来,即将开工的第二部是写改革开放大潮下我国北方城乡底层人物的梦想与追求的,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又如何把握?

路遥就是这样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是在深入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文学想象,而不是不负责任地随意胡编乱造。在广州的每一天,他都把自己的见闻与观感写到笔记本上。笔记本写满了,他对同行的王天乐说:回吧,犁地的绳子等着我哩„„于是,他们又回到西安。

该想到的都想到了,该做的准备工作也告一段落了。路遥又决定去一趟长安县柳青墓,看看长眠在那里的柳青老人。从文学起步的那天起,路遥就受到柳青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精神姿态,包括创作风格。这次,在《平凡的世界》三部曲的第二部即将开始创作之时,路遥去柳青墓显然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平平常常的祭扫。

很多年后王天乐这样回忆道:“回到西安后,路遥忽然要领我去一趟长安县的柳青墓。路遥好像对柳青墓地特别熟悉,哪里又多长了几根草都能说清楚。他在柳青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碑前,放声大哭。„„”路遥在柳青墓前为什么放声大哭?到底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这些已经永远是历史之谜了。不过,按照路遥的性格来推断,他一定向柳青老人汇报自己的创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创作决心。路遥经常给朋友们说,作家要突破的永远是自己;作家在拳击台上的对手就是自己,要不停地战胜自我。柳青生前也经常告诫作家: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文学是以六十年为一个单元的。如今,在长篇小说创作进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沼泽之时,路遥虽是位精神硬汉,但也更需要柳青赐予特定的精神力量!

路遥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精心建构的虚拟文学世界中,与小说中的人物倾心对话。第二部是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北方城乡人物的奋斗与悲欢离合的,该出场的人物都已悉数出场了,他们在路遥精心搭建的文学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故事在路遥的笔下不断延伸,人物在路遥的笔下不断丰满,他的第二部不断接近目标。

在第二部初稿的最后创作过程中,路遥明显地感到自己身体变化呈加速度状态——苍老许多不用说,走路力不从心,眼睛仍在发炎,难受得令人发狂。他感到这来自身体内部的变化正在让所谓的“青年时代”在瞬间就此永远结束。他还吟起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句:“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色的落叶堆满了我心间,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

写到最后,路遥大声给三弟王天乐朗读起来。他的眼里闪着泪花,王天乐的眼里也闪着 泪花。路遥笔下倾注了无限情感的中国农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了„„

(节选自厚夫《路遥传》,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与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的冲突,文明与落后,新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冲突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其重要的内容。

(路遥《路遥自传》)②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路遥《平凡的世界》)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广州之行,让路遥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为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作了准备。

B.路遥写作前专程祭拜柳青,在柳青墓前放声痛哭,这是向前辈汇报自己的创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创作决心。

C.路遥认为作家应该突破自我,不停地战胜自我;在精神姿态、创作风格上都应当有所创新,突破前人。

D.路遥是一位用生命写作的作家。当这位“精神硬汉”发现青春不在之时,他感到了自己的苍老和力不从心。

答案:A 解析:B项,“向前辈汇报„„创作决心”是作者的推断。C项,“在精神姿态„„突破前人”于文无据。D项,“感到了自己的苍老和力不从心”错,路遥吟起叶赛宁的诗,其中有“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的句子,可见没有“苍老和力不从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路遥注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反对胡编乱造,表明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文中说“更需要柳青赐予特定的精神力量”,表明没有柳青就没有当今的路遥。C.路遥把自己沉浸在创作中,与人物对话,创作出丰满的人物形象。D.路遥的作品关注中国底层人物的命运,尤其是对中国农民倾注了无限情感。E.“他的眼里闪着泪花”是因为他感到自己已不是青春少年。

答案:BE 解析:B项,“没有柳青就没有当今的路遥”太绝对。E项,“因为它感到自己已不青春少年”曲解文意。

3.写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最后,路遥高声朗读,眼里充满了泪花。从选文内容看,路遥的眼泪里饱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欣喜的泪水。在一部饱含了作者的心血,反映了作者对当代生活深刻理解的作品行将完成的时候,作者流下了激动、欣喜的泪水。②悲壮的泪水。路遥呕心沥血创作的同时,身体每况愈下。在感受到身体内部变化的同时,他并未感伤,而是内心沉寂,为自己感到骄傲与自豪。③爱的泪水。路遥对中国底层的农民充满无限感情,当历史进入崭新的时期,农民开始了新的生活的时候,他的泪水里饱含了对人民的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 波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

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信中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

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断,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说自己“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分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苏翁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

【相关链接】

①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1960年前后,汪曾祺曾在张家口沽源县下放劳动。在寂寞荒凉的塞北,他终日画马铃薯图谱、口蘑图谱,他说像他那样研究且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他把在当地采到的一枚大白蘑带回北京,为家人做了一大碗鲜汤,令亲人快乐无比。

(摘编自崔普权《汪曾祺:文坛上的美食家》)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汪曾祺婉辞“美食家”桂冠,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不了什么大菜,自己能做的,不过是家常饭菜,对鱼翅什么的不是特别喜欢。

B.汪曾祺作画,信手挥洒,以抒其意,大体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其入画对象,日常物事占绝大多数,显出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

C.作者喜爱汪曾祺文章与做人的风格,因为他的文笔典雅,有味有趣;他虽然雅,但他更是俗的,对世俗生活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D.文中拿陶渊明、苏轼与汪曾祺相比,突出了他们的共同点,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既有风雅,又有与世俗真诚的亲近。

答案:C 解析:“文笔典雅”错,从文章所举之例看,应是“文笔清新”。5.文章标题说汪曾祺“亦雅亦俗”,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雅,是说汪曾祺有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他抒情节制,不刻画大奸大恶,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②俗,是说汪曾祺具有平民的情怀:他的作品表现出世俗化、平民化,使读者感到可亲可感。

6.材料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汪曾祺亦雅亦俗的?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高考物理能量专题复习指要 篇7

在中学物理中,涉及许多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电能、内能、核能等,这些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转 化,并且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的概念及其有关规律(如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贯穿于中学物理学习的始终,是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主线,是我们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每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中都会出现考查有关能量知识的试题,并且时常会以“压轴题”出现。

有关能的知识与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规律以及电磁学知识的联系是新课改后近年高考的热点。

能量难点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能量的相关规律,相关规律的应用是以正确理解定律为前提的,下面将各规律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分析如下。

一、与能量相关的重要物理规律简析

(一)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的内容: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2.动能定理的公式表达式:∑W =Ek2-Ek1

式中∑W是各个外力对物体做功的总和,Ek2-Ek1是做功过程中始末两个状态动能的增量。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注意事项。

(1)要明确物体初、末两个状态时的动能,“增量”是末动能减初动能。ΔEk>0表示动能增加,ΔEk<0表示动能减小。

(2)要正确分 析全过程 中各段受 力情况和 相应位移,各力位移相同时,可求合外力做的功,各力位移不同时,分别求各力功,然后求代数和。

(3)动能定理表达式是标量式,不能在某方向用速度分量来列动能定理方程。

(4)动能定理适用单个物体,对于物体系,尤其是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系,不能盲目地用动能定理。由于此时内力的功也可 引起物体 动能向其 他形式能 (比如内能)的转化。

(5)动能定理尽管是在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的,但对变力做功情况亦适用。动能定理可用于求变力的功、曲线运动中的功以及复杂过程中的功能转换问题。

(6)动能定理中的位移及速度,一般都是相对地球而言的。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在只有重力和弹力 做功的情 况下,系统的动能和势能 可以发生 转化,但总的机 械能保持 不变。

2.定律的三种理解及表达形式。

(1)初态机械能等 于末态机 械能,即E1=E2,注意初、末态选同一参考面。

(2)物体或系统动能的增加(或减少)等于物体或系统势能的减少(或增加),即:△Ek增=△Ep减

(3)系统由A、B部分组成时,A部分减少的机械能等于B部分增加的机械能,

即 EA增=EB减

注意(2)(3)不用选参考面。

3.定律适用条件。

(1)对单个物体,若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该物体机械能守恒。

(2)对某一系统,物体间只有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系统跟外界没有发生机械能的传递,机械能也没有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如没有内能产生),则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重要说明:条件中的重力与弹力做功是指系统内重力、弹力做功。对于某个物体系统包括外力和 内力,只有系统内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或者其他力的功的代数和等于零,则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也就是说重力做功或弹力做功不能引起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只能使系统内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三)功能关系

1.功能关系:能是物体做功的本 领,也就是说 是做功的根源。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究竟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用功来量度。功和能有根本的区别,功是过程量,能是状态量。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可以从能量变化来求功,也可以从物体做功的多少来求能量的变化,不同形式的能在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

2.功和对应的能量变化的量值关系。

(1)重力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WG=-ΔEp

(2)弹簧弹力的功→弹性势能的变化W弹=-ΔEp.

(3)电场力的功→电势能的变化W电=-ΔEp

(4)分子力的功→分子势能的变化W分子=-ΔEp

(5)克服安培力的功→电能的变化|W安|=ΔE电

(6)一对滑动摩擦力的总功→系统的动能变化Wf总=-fL相对 =ΔEk系统

(7)一对静摩擦力的总功→系统内物体间机械能的转移W总=0

(8)合力的功→动能的变化W合=ΔEk

(9)除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他力的功→系统机械能的变化W其他=ΔE机

(四)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 产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就是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1.能量守恒应从下面两方面去理解。

(1)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一定等于增加量。

(2)某个物体的能量的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一定等于增加量。

以上是我们应用能量守恒定律时的两条基本思路。

2.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是。

(1)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的正确图景。

(2)研究物体在运动过程 中有多少 种形式的 能(如动能、势能、内能、电能等)在转化,关键是弄清什么形式的能增加,什么形式的能减少。

(3)增加的能量和减少的能量用相应的力做的功来表示,然后列出恒等式ΔE减=ΔE增

二、典型例题透析

(一)动能定理类

【例1】 (2014年高考福建理 综)图1为某游乐场内水上滑梯轨道示意图,整个轨道 在同一竖 直平面内,表面粗糙 的AB段与四分之一光滑圆弧轨道BC在B点水平相 切。点A距水面的高度为H ,圆弧轨道BC的半径为R,圆心O恰在水面。一质量为m的游客(视为质点)可从轨道AB的任意位置滑下,不计空气阻力。

(1)若游客从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到B点时沿切线方向滑离轨道,落在水面D点,OD=2R,求游客滑到B点的速度vB大小及运动过程轨道摩擦力对其所做的功Wf;

(2)若游客从AB段某处滑下恰好停在B点,因为受到微小扰动,继续沿圆弧轨道滑到P点后滑离轨道,求P点离水面的高度h。(提示:在圆周运动过程中任一点,质点所受的向心力与其速率的关系为F向=mv2/R)

【命题意图】

考查动能定理、平抛运动规律、圆周运动等知识,在能力上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推理和应用能力。

【解题思路】(1)游客从B点开始做平抛运动,将运动进行分解,即可求出游客到达B点的速度,A到B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即可求出运动过程中轨道摩擦力对其所做的功。

(2)设OP与OB的夹角是θ,在P点离开轨道时,轨道对游客的支持力为0,由重力指向圆心方向上的分力提供向心力,结合动能 定理与向 心力的表 达式即可 求解。

(1)游客从B点做平抛运动,有:2R=vBt,R=1/2gt2

代入解得:

从A到B,根据动能 定理,有mg(H -R)+Wf=1/2mv2B-0

解得:Wf=-(mgH-2mgR)

(2)设OP与OB间夹角为θ,游客在P点时的速度为vp,所受支持力为N,从B到P由动能定理可得:

过P点时,根据向心 力公式,有:

解得:h=2/3R

【探讨评价】本题中正确判断出游客在P点离开轨道时,轨道对游客的支持力为0,由重力指向圆心方向上的分力提供向心力是解题的关键。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类

【例2】(2014年高考福 建理综)如图2所示,两根相同的轻质弹簧,沿足够长的光 滑斜面放置,下端固定在斜面底部挡板上,斜面固定不动。质 量不同、形状相同的两物块分别置于两弹簧上

端。现用外力作用在两物块上,使两弹簧具有相同的压缩量,若撤去外力后,两物块由静止沿斜面向上弹出并离开弹簧,则从撤去外力到物块速度第一次减为零的过程,两物块()。

A.最大速度相同

B.最大加速度相同

C.上升的最大高度不同

D.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不同

【命题意图】考查机械能守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

【解题思路】设斜面倾角为θ,物块速度达到最大时,有kx=mgsinθ,若m1<m2,则x1<x2,当质量为m1的物块到达质量为m2的物块速度最大位置的同一高度时,根据机械能量守恒得:ΔΕP=mgΔh+1/2mv2(ΔEP是弹性势能的改 变量,此时两物 体相同 ),所以,因为m1<m2,所以v1>v2max,此时质量为m1的物块还没达到最大速度,因此v1max>v2max,故A错;由于撤去外力前,两弹簧具有相同的压缩量,所以撤去外力时两弹簧 的弹力相 同,此时两物 块的加速 度最大,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F-mgsinθ)/M,因为质量不同,所以最大加速度不同,故B错误;由于撤去外力前,两弹簧具有相同的压缩量,所以两弹簧与物块分别组成的两系统具有相同的弹性势能,物块上升过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所以上升到最大高度时,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所以两物块重力势能的增加量相同,故D错误;由Ep=mgh可知,两物块的质量不同,所以上升的最大高度不同,故C正确。

【探讨评价】本题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典型应用,既有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又有动能,且发生相互转化并保持不变。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出最大速度时的临界条件和对机 械能守恒 定律△Ek增= △Ep减 的灵活应 用。并注意相同的弹簧形变量相同时,具有相同的势能。

(三)功能关系类

【例3】(2014年高考广东理综)图3是安装在列车车厢之间的摩擦缓冲器结构图,图中1和2为楔块,3和4为垫块,楔块与弹 簧盒、垫块间均有摩擦,在车厢相互撞击时弹簧压缩过程中()。

A.缓冲器的机械能守恒

B.摩擦力做功消耗机械能

C.垫块的动能全部转化成内能

D.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命题意图】考查功能关系及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由于楔块与弹簧盒、垫板间存在摩擦力作用,需要克服摩 擦力做功,转化为内 能,并消耗机 械能,机械能不守恒,所以A错误,B正确;垫板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内能,所以C错误;弹簧压缩,弹性势能增加,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所以D错误。

【探讨评价】

本题的难点是对摩擦反冲器工作原理的理解,当反冲器在F1、F2的作用下,图中1和2楔块与弹簧盒接触面产生弹力,使楔块压缩他们之间的弹簧,此时两楔块与3和4垫块、弹簧盒都存在滑动摩擦,并整体相对弹簧盒向里运动,压缩盒内的弹簧,达到反冲的作用。

(四)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类

【例4】 (2014年高考上 海理综)如图4,水平面内 有一光滑金属 导轨,其MN、PQ边的电阻不计,MP边的电阻阻值R=1.5Ω,MN与MP的夹角为135°,PQ与MP垂直,MP边长度小 于1m。将质量m=2kg,电阻不计的足够长直导 体棒搁在 导轨上,并与MP平行。棒与MN、PQ交点G、H间的距离L=4m。空间存在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0.5T。在外力作用下,棒由GH处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左做直线运动,运动时回路中的电流强度始终与初始时的电流强度相等。

(1)若初速度v1=3m/s,求棒在GH处所受的安培力大小FA。

(2)若初速度v2=1.5m/s,求棒向左移动距离2m到达EF所需时间Δt。

(3)在棒由GH处向左移动2m到达EF处的过程中,外力做功W =7J,求初速度v3。

【命题意图】

考查电磁感应、电路、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

【解题思路】(1)棒在GH处速度为v1,因此

(2)设棒移动距离a,由几何关系知EF间距为La,磁通量变化ΔΦ=1/2a(L-a+L)B。

导体棒做题设运动时,回路中电流 保持不变,即感应电动势不变,有:E=BLv2

(3)设外力做功为W ,导体棒在EF处的速度为v′3。

由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得:

由于电流始终不变,

小说专题复习指导与训练 篇8

哦,香雪

铁 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空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面,双手紧紧捂着耳朵。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

“怎么我看不见?”香雪微微眯着眼睛。

“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就是那种连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

尽管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但她们还是围了上来。

日久天长,这五彩缤纷的一分钟(指火车停站的一分钟),竟变得更加五彩缤纷起来,就在这个一分钟里,她们开始跨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

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着台儿沟的寒冷。

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紧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的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车上,旅客们曾劝她在西山口住上一夜再回台儿沟。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

哦,香雪!香雪!

1.台儿沟有什么特点?那里的人有什么特点?请简述。

答:

2.阅读下面句子,结合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尽管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但她们还是围了上来。(姑娘们为什么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

答:

(2)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女学生为什么也红了脸?)

答:

3.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析。

答:

4.作为小说,本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但却能够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欲罢不能。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给以探究。

答:

一、文体特征。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都具有三个相同的特征,这就是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生动地描述丰富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形象地描绘自然和社会环境。就《哦,香雪》而言,作者塑造了一个心灵如水晶般的品质高尚的女学生香雪的形象;描述了香雪上火车买铅笔盒的故事;香雪生活的环境是一个贫穷、落后、闭塞的小山村。

二、命题角度。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性格等,往往是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关系的。比如台儿沟偏僻、闭塞、贫穷,远离城市,正因为这样,香雪和她的同伴们才向往大山外的文明。第一题正是从这个角度命题。二是人物形象。小说的主要任务就是塑造栩栩如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哦,香雪》的主人公是香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命题人自然要设题给以考查。三是情节。有的小说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有的则没有。比如《哦,香雪》就没有,可它又能够抓住读者的心,这是为什么呢?就完全可以设题让考生给以探究。四是语言。这包括作者的叙述语言和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往往受到读者的关注。正因为这样,命题人也就往往从这个角度命题。比如上面的第4题。

三、命题趋势。环境、形象、情节、语言,一如既往,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除此之外,还有如下命题角度值得我们重视。一是续写小说的结尾。很多小说,往往具有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比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比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能不能续写出合情合理的结尾,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读懂小说的前半部分,找出其中的伏笔,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续写小说的结尾,其实是考查我们是否将小说读懂了的好方式。二是概括小说的主旨。这需要我们从小说的情节、形象、语言等多方面入手归纳,也就是说,概括小说的主旨,实际上是考查我们对小说的整体把握能力。三是分析小说所使用的手法,这包括结构手法,比如倒叙、插叙、补叙、过渡等,也包括表现手法,比如欲扬先抑、渲染烘托、象征等。四是比较中外小说的不同等。外国的小说,多心理描写,情节发展较缓慢;中国的小说多有生动的对话,情节发展一波三折。通过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外小说的不同。

四、解题要诀。分析人物形象,应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入手。如香雪,她看中了人家的铅笔盒,人家要赠送给她,她却执意将一篮子鸡蛋送给人家交换,因为她没有贪占别人便宜的习惯,这样,一个淳朴、善良、品质高尚的山村少女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地立在了我们面前。分析人物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小说中没有纯粹的景物描写,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带有作者的感情和写作目的的;二是无论是描绘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哦,香雪》第一段说“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实际上是在写台儿沟的偏僻、落后、闭塞,借此写出香雪生活的自然环境。正因为香雪生活在这样的一环境里,一个人造革学生书包、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才吸引了她,我们读来才感觉真实可信。写香雪的同伴,实际上是在写出香雪生活的社会环境。写香雪的同伴,作者突出了一个叫凤娇的,她惊喜地发现了旅客中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马上拉来香雪看,爱美的香雪也感兴趣,但她更感兴趣的是学习用具,因为她还是一个学生,这样,也就突出了香雪。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需要抓住特点,比如跌宕起伏,比如倒叙的运用、插叙的运用、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尾等。小说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作者的叙述语言,可从是否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否生动形象、是否含蓄有味等方面入手分析。

【名题精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也就是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能力。能力层级为D。

在“解题要诀”中,我们已经说过,“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带有作者的感情和写作目的的”。所谓写作目的,具体地说就是:(1)推动情节发展,点化人物的命运;(2)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的转折。解答这道题目,只要能够知道这些知识,再梳理一下小说情节发展脉络,也就能够作出准确回答: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2.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在“解题要诀”中,我们已经说过,“分析人物形象,应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入手”。鲍勃虽然是被通缉之人,但他没有忘记二十年前和朋友的关于相会的约定,并且冒着风险来了。从鲍勃的这一行动能够看出他重视友情,信守诺言。我们再抓住鲍勃和吉米与便衣警察的对话来分析。鲍勃看到一个警察向自己走来,他心里很不踏实,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由此我们能够知道鲍勃心里非常警觉,很怕警察发现他就是被通缉的罪犯。但不管怎么说,鲍勃来了,说明他是抱着侥幸心理。再接着看他们之间的对话,则能够知道鲍勃这个人是乐观开朗、心直口快。分析到这里,答案也就出来了,即:重视友情,信守诺言;乐观开朗,心直口快;心存侥幸,企图逃避法律。

3.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探究题,是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人物形象的丰富意蕴。能力层级为F。这是新课程考纲规定考查的最高级别。

命题人给了4种观点,我们认同哪一种都可以,重要的是答出理由。理由哪里来?从文本中来。千万千万不要架空分析。只要抓住了文本,我们去仔细阅读,理由是不难寻出来的。比如说鲍勃值得同情,是因为他重情谊守信用;比如说鲍勃罪有应得,是因为他是通缉犯;比如说吉米忠于职守,是因为他不徇私情;比如说吉米背叛了友情,是因为他通过便衣警察抓捕了朋友。

【能力冲浪】

喀布尔人

泰戈尔

我的五岁的女儿敏妮,没有一天不叽叽呱呱地说个不停。

我屋子的窗户是临街的。我正在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间敏妮不玩了,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一个喀布尔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正在慢慢地走过。他穿着宽大的污秽的喀布尔族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正要出门,出乎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又说又笑。我这小女儿,一生中除了她父亲以外,似乎从来没遇见过这么一个耐心地听她说话的人。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她这些东西呢?”我说,一面拿出一个八安那的银角子来,递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

糟糕得很,一个钟头以后我回来时,发现那个不祥的银角子引起了比它的价值多一倍的麻烦!因为这喀布尔人把银角子给了敏妮,她母亲看到这亮晶晶的小圆东西,就不住地追问:“这个八安那的小角子,你从哪里弄来的?”

“喀布尔人给我的。”敏妮高兴地说。

“喀布尔人给你的!”她母亲吓得叫起来。“呵,敏妮!你怎么能拿他的钱呢?”

“我没有要,是他自己主动给我的。”敏妮差一点要哭出来了。

后来才知道,敏妮和喀布尔人已不是第二次见面了。小贩每次来,总是用杏子等干果来贿赂敏妮那小小的贪婪的心。

他取得了敏妮的信任。

我看到,他们常说些好玩的笑话,给他们增加许多乐趣。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的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儿:“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个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来,这种小孩子和大人的对话里面,带有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敏妮的母亲偏偏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因此她对于这个喀布尔人充满了疑虑,常常叫我注意他的行动。

每年一月中旬,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去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工夫来看敏妮。旁人也许以为他们两人有什么密约,因为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天早晨,我正在书房里看校样。忽然我听见街上有吵嚷的声音,往外一看,我看见这个喀布尔人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他被人忘却了。我们仍在原来的地方做原来的事情,我们很少或是从来没有想到那个曾经是自由的山民正在监狱里消磨时光。

一年一年过去。又是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原来是那个喀布尔人。

“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

这个人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不满意地看了我一会,说声“再见”,就走出去了。

我觉得有点抱歉,正想叫住他,发现他已自动转身回来了。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吧?”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

1.你喜欢喀布尔人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2.作者塑造喀布尔人这个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说明。

答:

3.本文在情节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述。

答:

4.倪培耕在《泰戈尔诗化小说》中写道:“如果说,契诃夫以刻画性格见长,凝练深沉;莫泊桑以描绘世态见长,辛辣机智;泰戈尔则以抒写情感见长,激荡肺腑。”倪培耕如此评价泰戈尔的小说,你同意吗?请结合本文谈一谈。

答:

【参考答案】

【高考对结】

1.贫穷、落后、闭塞,是一个远离城市、远离现代文明的小山村。虽然如此,台儿沟的姑娘还是有一颗对美孜孜以求的心。

2.(1)香雪的心思在学习上,关注的总是与学习有关的东西,不是与穿着打扮有关的东西,而姑娘们都已经不上学了。(2)女学生很单纯,在她的人生字典里只有“赠送”,没有“交换”,现在香雪要用鸡蛋换她的铅笔盒,她自然是红了脸。

3.香雪是一个心灵如水晶般的品质高尚的女学生,她也爱美,但她更喜欢与学习有关的东西,比如皮书包、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

4.作者将这篇小说诗化了,具体地说就是,作者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和谐的诗意境界,塑造单纯、高尚、美丽的女主人公香雪的形象,成就了这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体短篇小说。

【能力冲浪】

1.喜欢。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他深爱女儿,可是身在异国他乡,爱又不能够,于是去爱敏妮,以慰藉自己不能爱女儿的心灵。

2.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细节描写。比如二人逗耍的细节。敏妮说:“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喀布尔人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喀布尔人对敏妮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之所以喜爱敏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家中也有一个像敏妮一样的小姑娘。

3.开始就设置了悬念,这就是:喀布尔人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孩子?难道是抱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带着悬念去读,读到结尾,才知道他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女儿,可他短时间内不能够回家,于是去爱敏妮,以慰藉自己爱女儿的心灵。

4.同意。读完本文,谁也会被感动:天下竟有这样伟大的父亲?他爱女儿爱得如此深沉,实在让人想不到。他只是一个穷苦的小贩啊!父亲的伟大与出身、职业是没有关系的。如果泰戈尔不是以抒写情感见长,又怎么会感动我们读者?

上一篇:下半年安徽省货币银行学:金融创新考试试题下一篇:当下就是最美的时光,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励志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