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测试(共8篇)
高考语文专题测试 篇1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测试(16-16)
测试范围:实用类文本阅读——其他;姓名: ;得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4月21日在京发布。
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0.38本,连续7年稳步提升;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纸质图书、电子书的阅读量略有提升。
在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上升的同时,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依然保持下降趋势。据统计,2013年,人均报纸阅读量较2012年的77.20期(份)下降了6.35期(份),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也比2012年的6.56期(份)下降了1.05期(份)。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首次超过半数,达到50.1%,较2012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均有所上升。
据统计,我国超九成有数字化阅读行为国民是49周岁以下群体,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其中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的16.52分钟增加了5.18分钟。
据中国新闻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获取便利”是我国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其选择比例超过六成,“方便随时随地阅读”和“方便信息检索”,也成为国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重要原因。魏玉山表示,超九成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就不再购买其纸质版,这一数据连续4年持续上升,反映出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作用不断加强。
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0.5%的国民认为当今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阅读不重要的比例仅为5.2%。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表示,国家将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平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并将加强全民阅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动全面阅读立法和规划工作,努力营造“书香中国”浓厚氛围。(徐硙)材料二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对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
2语文专题测试1 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附图: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
2014年4月25日)1.下列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的观点是绝大多数国民认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持续增长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
语文专题测试2 B.相对于材料一而言,材料二更侧重于报道,纸质图书阅读方式仍然受到大多数成年国民的青睐和纸质图书的阅读主体是未成年人。
C.材料二则认为大多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纸质图书阅读;而未成年人是数字化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
D.相对于材料二而言,材料一更侧重于报道,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体。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的数据分析:A项中“绝大多数国民认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持续增长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错误,“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的应是“当今社会阅读方式的持续增长”。C项中“未成年人是数字化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错误,应为“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D项侧重于报道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持续增长”,而不是“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故选B。
2.下面针对三则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A.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共同阅读状况是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呈上升趋势,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呈下降趋势。
B.材料三认为“浅阅读”虽然“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而没有时间和耐心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但这种阅读方式是可取的。
C.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状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E.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答案 AE 解析 B项中张宝义对浅阅读是持反对态度的,故B项是错误的。C项中所指的三家媒体中,只有新华社才可以称之为“国家的喉舌”。故C项是错误的。D项中所指的三者都暗示“中国人的阅读状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错误,第三则材料是说明浅阅读的表现和危害的。并没有这方面的暗示。所以此题应选AE。
3.浅阅读是当前社会的一种很普遍的阅读现象,对这种阅读形式的看法不一,谈谈你的观点和认识。(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解析 要求考生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只要能够基于自己的观点,结合自身的体验,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但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12分)材料一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语文专题测试3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开启了重返地面的“回家”之旅。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材料二
随着神舟十一号在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LM-313雷达(代号“回收一号”)的回收跟踪测量任务也宣告结束。
“回收一号”雷达用于飞船返回段测量,从载人飞船突破大气层奔向地面的那刻起,“回收一号”就密切“注视”着它,搜索返回路径,捕捉目标,告诉地面等待的人们,神舟十一号回家了。
至今,“回收一号”已连续11次执行“神舟”飞船回收任务和“和平号”空间站返回测量任务,均圆满完成任务。它还接过“嫦娥”回家,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可谓一个“老司机”。
11月18日中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着陆回收任务开始了,“回收一号”静静地立在回收场里,目光如炬。当返回器距地面一定公里时,雷达屏幕上开始出现捕获范围内的第一点。此后的时间,回波捕获持续、稳定,直到神舟飞船安全着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材料三
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之后,还要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天宫二号”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携带太空机械臂上太空。天宫二号最核心的作用是:宇航员在太空中和机械臂如何进行配合,为将来天舟货运飞船把不同荷载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太空后,航天员和机械臂互相配合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做“训练”。如同我们盖高楼大厦,需要一个塔机来运送建筑物资一样,可以简称其为“太空塔机”。
6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着航天科技的奇迹,到现在的航天科技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华儿女见证着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选自“中国红河网”,有删改)材料四
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探索太空的脚步又迈出了关键而坚实的一步,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航天人充分发扬航天精神的重要体现。
航天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付出的心血,甚至牺牲自我的奉献,才成就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长足进步,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神州航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在设计、制造、试验、测试等各环节,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做到极致,控制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100%成功。仅对接器而言,语文专题测试4 框里就有100多个测量动作、位臵、温度的传感器,近300个传递力的齿轮,1万多个紧固件,数以万计的导线、接插件、密封圈和吸收撞击能量的材料等。
(选自“长江网”,有删改)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详细报道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区域成功着陆的消息以及重大意义。
B.材料一侧重于整体方面的报道,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倾向于对某个部分的介绍,比材料一更具精度。
C.从材料二中的内容看,“回收一号”雷达对于飞船返回段的测量非常准确,为飞船的成功着陆立下很大功劳。
D.三则材料围绕这次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的中心事件,通过介绍中国与太空强国的对比情况,让我们普通民众对此次发射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答案 C 解析 A项,“重大意义”并没有详细报道。B项,“比材料一更具精度”表述不当,两则材料报道角度不同。D项,“与太空强国的对比情况”并没有涉及。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A.材料一有关神舟十一号的报道,无论是飞船发射的时间还是着陆时间都精确到分钟,直接体现了“回收一号”雷达的准确性。
B.材料二中“它还接过‘嫦娥’回家”使用拟人、比喻手法,准确表述了“回收一号”的重要作用;而词语“老司机”的使用,使新闻显得活泼、俏皮。
C.材料三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介绍天宫二号携带太空机械臂的重要意义;第二段主要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变化,歌颂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D.依据材料三的报道,“太空机械臂”其实就是一个“太空塔机”,是负责运输不同荷载包括小型舱段的。
E.三则材料分别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既有对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的介绍,也有对航天精神的歌颂。
答案 CE 解析 A项,直接体现的应是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也从侧面体现了“回收一号”雷达的准确性。B项,没有比喻。D项,偷换概念,“太空塔机”指的是“天宫二号”。
6.结合材料一、二、三的具体内容简要概括中国航天人精神的内涵。(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航天人景海鹏、陈东在太空中为期30天的驻留,充满着各种变数,如果没有奉献、牺牲精神,就没有如今的成功。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无论是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还是“回收一号”,它们之所以能顺利完成任务,都与航天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分不开。③建设航天强国的不懈追求精神。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都凝聚着航天人坚持不懈的精神。
解析 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两个方面。第一,要分析三则材料中具体的人物、事件体现的航天人精神,比如神舟十一号的制造、发射以及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等。第二,把握这些具体的人物、事件体现的精神品格等,比如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航天人
语文专题测试5 的奉献和不怕牺牲的精神等;材料三的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不懈追求。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12分)材料一 1962年美国正式投入使用第一台电子可编程序的工业机器人,标志着第一代机器人诞生,从此机器人开始进入人类生活领域。有人认为机器人是引领全球经济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它可能极大程度地改变甚至颠覆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如工业机器人造就了“黑灯工厂”,即不需开灯的全机器人工厂;医学上,达·芬奇机器人已经能帮助医生完成更高质量、低创伤的手术,且能进行远程操作;家庭生活中,多款家庭机器人已经能够帮助看家、与人聊天、陪小孩学习。机器人正逐步实现智能化,以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
微电子、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凭借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获得超强的运算处理能力,甚至模拟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机器人正从依赖嵌入程序或输入指令执行命令向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和自主作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信息技术企业大举进入机器人产业,带来强大的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推动了机器人的智能化。
此外,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谷歌旗下波士顿动力公司的阿特拉斯类人机器人身高1.9米,重150公斤,能够两足行走,上肢举起和搬运重物。日本软银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拥有自己的表情且“健谈”。(2)机器人概念从传统的机械臂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随着中央处理器、传感器的微型化和产品的智能化、联网化,多台机器人间能实现数据共享和协作,汽车、家电、手机、住宅、无人机等产品也具备了机器人的特征。(3)人类协作新时代来临。传统上工业机器人往往被铁栅隔离以防止伤及工人,新一代机器人与人在同一个空间内紧密接触、密切配合,安全地并肩工作。例如库卡轻型智能工业助手机器人在接触到人体时,受力传感器会及时限制机器人的运行力量,自动与人保持安全距离。(4)机器人成本持续下降。随着机器人数字化零部件的增加,兼之技术和工艺日益成熟,其成本比雇佣工人低的拐点正在到来。
(取材于《迎接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材料二 自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之后的几十年里,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得到极大的推广和迅猛的发展,日本逐渐成为工业机器人产量和拥有量较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工业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但也逐渐进入了自主研发阶段。按照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发展过程,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示教再现机器人,主要由机器人本体、运动控制器和示教盒组成,操作过程比较简单。第一代机器人使用示教盒在线示教编程,并保存示教信息。当机器人自动运行时,由运动控制器解析并执行存储的示教程序,使机器人实现预定动作。这类机器人通常采用点到点运动、连续轨迹再现的控制方法,可以完成直线和圆弧的连续轨迹运动。由于操作容易、可视性强,所以在当前工业领域应用最多。
第二代是离线编程机器人,该机器人编程系统是采用离线式计算机实体模型仿真技术,首先建立起机器人及其工作环境的实体模型,再采用正逆解算法对实体模型进行控制和操作,在离线的情况下进行路径规划,然后通过编程对实体模型进行三维动画仿真,以检验编程的正确性,最后将正确的代码传递给机器人控制柜,以控制机器人运动,从而完成相关工作。
语文专题测试6 第三代是智能机器人,它除了具有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特点以外,还带有各种传感器,这类机器人对外界环境不但具有感觉能力,而且具有独立判断、记忆、推理和决策的能力,能适应外部对象、环境协调工作,能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在工作时通过传感器获得外部的信息,并进行信息反馈,然后灵活调整工作状态,保证在适应环境的情况下完成工作。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断得到拓展,也越来越胜任日趋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业和摩托车制造、金属冷加工等制造行业,已经可替代人工完成装配、焊接、浇铸、喷涂、打磨、抛光等复杂工作。近几年来,许多工业机器人已经应用到教育、科研、航空等领域,辅助科研人员创造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05~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达到25%;2014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超过日本,达5.6万台,约占世界总量的1/3,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不过,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仍然较低,2012年仅为25台/万人,而当时世界平均水平为58台/万人,可见中国的机器人化和工业高级自动化仍然任重道远。
(取材于孙英飞《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研究》)材料三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搭载着“玉兔”号在月球湾着陆区着陆,开展科学考察和探测。“玉兔”号是中国研发的第一辆月球车,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化、低耗能、高集成和高智能的空间机器人。
“玉兔”号上携带着多种先进的敏感器,配套齐全,不仅可以眼观六路,还可以耳听八方。它有三双“眼睛”,即全景相机、导航相机和避障相机,每双眼睛都是一对立体相机,能拍摄月面立体的图像。为了看得更远,“玉兔”有一根可以高高竖起的桅杆,导航相机和全景相机就安装在桅杆的顶端。全景相机看得最远,用来观察巡视区周围的三维地形地貌;导航相机和避障相机用来获取近处的三维地形地貌信息,指引“玉兔”号在月面上行走。
“玉兔”号月球车前安装有机械臂,能辅助其末端的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伸到感兴趣的位臵进行月壤探测,不仅增加了探测范围,还提高了探测的灵活性。“玉兔”号车后安装着三根全向天线,桅杆上安装的则是锅形的定向天线。全向天线不仅可以用来接收地面的指令和向地面传回自身状态的信息,还可以随时与着陆器保持联络。定向天线可在桅杆的辅助下指向地球,传输相机拍到的图像数据。
“玉兔”号月球车不仅能独立自主地工作,还能在地面遥控操作的控制下开展测量。下面以遥操作为例来看“玉兔”号是如何行动的。
首先,地面控制“玉兔”的导航相机对周围环境进行成像,并下传到地面;地面接收到数据后进行处理,完成路径规划并生成相应控制命令,确定月球车前进的路线。接着,地面将控制命令发给“玉兔”,“玉兔”接受后按照规划的路径移动到达目标点。
在“玉兔”号开始移动时,如果车前光线好,就由避障相机对车前的月面进行成像,确认车前环境是否符合要求。但如果“玉兔”号处在背向太阳的状态,由于月面是真空环境,不存在大气对光线的散射,车前将一片漆黑,此时就需要激光点阵器工作,在车前打出一组激光点,避障相机通过对激光点进行成像,就可以根据打在月面上的激光点阵的实际形状判断车前的环境是否满足形势要求。
此外,“玉兔”号上还携带了惯性测量单元和太阳敏感器等姿态测量设备,在月球车姿态出现异常时,能有效地控制月球车下一步的运动,确保安全。
语文专题测试7
(取材于望舒《“玉兔”成长记》)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关注的视角倾向于机器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而材料三却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解读,讲解更为详细、具体。
B.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看,相对于美、日等发达国家而言,中国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但已能胜任日趋复杂的工作,工业高级自动化水平位居前列。
C.机器人在医疗、家庭生活、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变和颠覆了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D.目前的智能机器人已经具有了独立判断、记忆、推理和决策的能力,能完成更加复杂的工作。如“玉兔”号月球车能独立自主地开展测量。
答案 A 解析 B项,“工业高级自动化水平位居前列”错,从文中看“中国的机器人化和工业高级自动化仍然任重道远”。C项,“改变和颠覆了”表述不当,源信息在材料一中,原文是“它可能极大程度地改变和颠覆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理念”。D项,“‘玉兔’号月球车能独立自主地开展测量”错,仍然需要在地面遥控操作的控制下开展测量。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但都是谈的机器人这个共同话题,第三则材料尽管说的是“玉兔”号,但其本质上就是一个高智能的空间机器人。
B.机器人正逐步实现智能化,其成本比雇佣工人低的时代已经到来,且已从传统的制造业向航空航天等科学考察和探测领域进军。
C.中国2014年装机量超日本,从“玉兔”号月球车来看,机器人个体在小型化、低耗能、高集成、高智能等方面也完成了全面超越。
D.尽管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要晚,但相对于美日等机器人应用的先进国家,中国也已进入了机器人智能时代,“玉兔”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E.依据三则材料所介绍的内容,机器人在工业制造、航空航天科技领域取代人类已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答案 AD 解析 B项,“成本比雇佣工人低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已经”表述不当。C项,“全面超越”错,以偏概全。E项,“取代人类”于文无据。
9.材料一说“机器人正逐步实现智能化,以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中国机器人的发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
二、材料三,简要概括。(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都具有先进的传感器、相机等部件,对外部环境具有感觉能力。②都具有独立判断、记忆、推理和决策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③都能适应外部环境或外部对象协调工作。即能获取外部信息,并进行信息反馈,灵活调整工作状态。④都不断拓展人类应用或探测领域和范围。如:制造行业、教育科研航空领域、月球探测等等。⑤都能胜任日趋复杂的工作,有成效。如:完成装配工作、科研工作、月球探测工作等。
解析 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先选定相关文字,再分类、组合、概括。
语文专题测试8
高考语文专题测试 篇2
仿用句式, 指的是仿写与例句或语段中的指定部分句式相同的句子, “仿”的是形式, 表达的内容要求是“新”的。仿写类题, 一般有两方面的得分点, 即形式和内容。考生在仿写句子的同时, 不仅要追求“形似”, 而且要注意做到“意谐”。
所谓“形似”, 就是要弄清例句的“骨架”, 这样才便于模仿。一般说来, 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所谓“意谐”, 就是要求考生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修辞手法等方面做到协调一致, 考生往往会因为考虑不周, 在这一环节上丢分。
做任何题目, 都要从审题入手。只有审清题意, 才能抓住正确的答题方向。就仿句题来讲, 考生既要看清题干中的“显性要求”, 又要审出例句中包含的“隐性要求”, 这样才能抓准形式和内容两个答题方向, 尽可能多地拿分。
做专题训练, 老师讲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运用这些方法。许多老师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只注重历年高考题。高考题是必须研究的, 也是必须让学生接触的, 但是一味地盯着高考题, 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甚至抵触情绪。所以, 老师们不妨采用以下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 有兴趣才会有动力。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呢?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考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从学生的考题答案中大做文章。我把这种方法命名为“取之于生, 授之于生”。
“取之于生”, 就是具体分析学生答卷中的答案, 但选择例子要有针对性, 切不可盲目。同学们自己分析失分原因,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会非常积极地配合, 老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 务求对题目讲精、讲透, 绝不能草草了事;“授之于生”, 就是师生一起科学地整理课堂内容, 教授给学生方法, 使他们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在这里, 我仅举一例, 供大家参考。
仿照下面的示例, 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基本一致, 修辞相同。
示例:母爱, 如同疲惫时的一杯清茶, 当你软弱无力时, 淡雅的清香一飘荡, 便使你神清气爽。
答案一:母爱, 如同得意时的一句叮嘱, 当你忘乎所以时, 温馨的话语一回荡, 便使你找回自我。
分析:这个学生犯了最不该犯的错误:结构不当。这种失误, 只要学生稍微细心一点, 就完全可以避免;同时, 该生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二:朋友, 如同悲伤时的一颗繁星, 当你难过忧愁时, 耀眼的光芒一闪耀, 便使你快乐幸福。
分析:这个学生疏忽大意, “一颗繁星”不合逻辑。
答案三:冲动, 如同争吵时的一把利剑, 当你愤怒难当时, 清寒的剑影一闪过, 便使你失去理智。
分析:这名同学能很好地把握住结构特点, 内容上也合乎逻辑, 但是, 话题偏颇, 感情色彩与例句不一致。例句是对母爱的赞颂, 考生最好选择真善美的事物为话题, 感情要定位在以赞颂为主。
答案四:友情, 如同寒冷时的一杯热酒, 当你孤独无助时, 浓浓的酒香一吹拂, 便使你心生暖意。
分析:“寒冷”和“孤独无助”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答案五:父爱, 如同颓丧时一句鼓励的话, 当你迷茫停滞时, 暖心的话语一说出, 便使你充满斗志。
分析:这名学生的答案内容最确, 感情真挚, 但是他对隐性要求分析不透澈, 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父爱”和“话”不是本喻体的关系。
答案六:父爱, 如同饥饿时的一桌饭菜, 当饥饿难耐时, 浓郁的菜香一飘扬, 便使你精力充沛。
分析:结构相仿, 话题一致, 也运用了比喻, 内容上也互相联系, 但是, 把父爱比作“一桌饭菜”, 非常不恰当。
答案七:母爱, 如同饥渴时的一杯冷饮, 当你口渴难耐时, 浓浓的甜味一飘荡, 便使你精神舒畅。
分析: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与例句雷同。雷同句没有考生自己的思考和智慧, 无异于抄袭。
出示满分仿句, 并让学生分析体会。
答案八:母爱, 如同孤独时的一朵鲜花, 当你寂寞惆怅时, 明艳的香蕊一绽放, 便使你心脾恬适。
答案九:母爱, 如同烦恼时的一曲古筝, 当你意志消沉时, 优雅的旋律一拨动, 便使你激情昂扬。
答案十:母爱, 如同烦恼时的一曲清乐, 当你郁郁寡欢时, 动听的旋律一萦绕, 便使你心情愉悦。
答案十一:母爱, 如同烦躁时的一阵清风, 当你心烦意乱时, 轻柔的身姿一掠过, 便使你心旷神怡。
分析完了上述十一个例句, 学生们自然就会总结出以下注意事项:
审题:不仅要看显性要求, 而且要注意隐性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下手。
形似:只要细心, 结构上是不会丢分的。
内容:要注意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话题、感情色彩要保持一致;内容要合乎逻辑, 前后要有必然的联系;内容不能与例句雷同。
事实上, 以上注意事项适用于做任何类型的仿写题,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 利用试卷讲评攻专题, 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江敏.例谈高考仿句问题.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 .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题训练 篇3
赛马与马术运动在古代也称为“驰逐”或“走马”,是以马的骑乘与饲养为基础的体育活动。早在公元前13世纪的商代晚期,人工饲养马匹并将马用于骑乘和争战就已经出现,至春秋战国时,赛马和马术活动就已形成,因此赛马活动迄今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赛马活动的产生是以远古的游猎生活为基础的。马的骑乘文化发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那里曾是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等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所以《左传》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
在骑射生活作为主体的同时,马匹的驯养和骑术便受到了重视。周时,马的调教和驾驭称之为“御”,与“射”一样成为“六艺”之一。马在战争中的使用愈加突出,武王伐纣时就已“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戎车即以马驾驭的战车。至春秋战国时,骑射之风更盛,我们熟悉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就是汉地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发挥骑兵技能的例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就明确叙述了孙膑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的故事,说明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齐威王时期,赛马就已经流行齐国了。
汉代赛马活动不仅流行于民间,也盛行于宫廷。汉武帝极为热衷赛马,经常举行赛马活动,这与当时的尚武风俗也有很大关系。在出土的许多画像砖和陶俑中,都出现了汉代的赛马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赛马活动更因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长盛不衰,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室壁画中的赛马图,就是当时赛马活动的生动写照。
自汉代以来,除了赛马之外,还形成了以骑术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马上技艺,如骑手在马上做出各式造型,或进行高难度的骑射,或百骑争先,竞相夺标等等。这就要骑手不但有驭马的技巧,还要掌握好马上的平衡和保持矫健的身手。当时的马术已归为百戏之类,成为一种具有杂技性质的表演。
唐代的赛马与马术十分兴盛,自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就将马术列为军事训练的科目。宋代的汴梁马术技艺更为成熟,表演技巧精湛高超,曾为皇帝表演立马、骗马、跳马及在马上倒立、镫里藏身等多种马上功夫,在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很多马术表演。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的时代,更带来了游牧文化的许多特点。元代统治者在进入中原地区以前,早就有走马、走驼为乐的活动。即使是定鼎大都之后,每当六月吉日,还要北至上京去赛马。此外,在当时的大都(北京)城内,也在民间开展赛马活动,一直持续到明代,京城都要在每年春季走马骑射,明以来六百年在北京城郊兴盛不衰。
清代的宫廷赛马场地自康乾始多选择在木兰围场一带,每年秋季举行,是“木兰秋狝”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声势浩大,蔚为壮观。除了宫廷赛马之外,在北京城中也有许多赛马活动,按不同时间分别在不同地点举行,如正月赛马多在白云观和安定门、德胜门外,二月在太阳宫,三月在蟠桃宫,六月在先农坛,七月在黄寺,八月在广安门外,九月在钓鱼台,十月以后天气转凉,赛马便停止了。
(摘编自赵珩《中国古代赛马与马术运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赛马活动的产生离不开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猎生活,这一点《左传》“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可以印证。
B. 自汉代以来,马上技艺飞速发展,骑手可以在马上做出各式造型,马术成为一种具有杂技性质的表演。
C. 宋代的汴梁马术技艺更为成熟,曾为皇帝表演立马、走马、骗马、跳马及在马上倒立、镫里藏身等多种马上功夫。
D. 清代北京城中的许多赛马活动,依据时间确定地点,还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如二月在太阳宫,10月后停赛。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赛马与马术运动,都是以马的骑乘与饲养为基础的体育活动,但是早期人工饲养的马匹多用于骑乘和争战。
B. 马匹的驯养和骑术受到了重视,是因为骑射生活作为了主体,马的调教和驾驭称之为“御”,与“射”一样成为“六艺”之一。
C. 由于汉武帝本人的喜好及当时的尚武风俗,使得汉代赛马活动空前发展,这在出土的许多画像砖和陶俑中都被证实。
D. 自汉代以来,形成了以骑术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马上技艺,骑手掌握好马上的平衡和保持矫健的身手最为重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赛马活动流传广泛,历史悠久,迄今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3世纪的商代晚期。
B. 武王伐纣时“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孙膑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的故事,说明当时骑射之风很盛。
C. 元代和明代,京城都是赛马的重要场所,元代就在此地开展民间赛马活动,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明代,这与统治者的重视有关。
D.赛马活动历经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清代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蔚为可观的文化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茶不过一种灌木的叶子,作为人类吃食的一种,饮茶本来是散发着人间烟火气的活动,但南朝以来,特别是唐宋两代的中国人,将这项活动从消食止渴、除腥去腻的功能中升华起来,成为一种极具抒情与写意的艺术。就连背经叛道、对传统嫉恶如仇的鲁迅也曾经感慨:“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佛教有苦集灭道“四谛”,中国茶道也有人总结出“四谛”:和、静、怡、真,说的是茶文化的四种文化内涵。
“和”是中国茶道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茶本身是一种相当平和淡泊的饮品,茶道讲究喝茶过程的和谐安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在世事的繁杂与人情的纷扰中,人很容易心火上炎,内里空虚,阴气乘机下潜,导致气机不畅和脏腑关系的紧张。这时候和友人一起饮一壶清茶,将心火淬去,使阴阳平秘,自然神清气爽,身心安泰。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茶性质淡泊清和,与君子性情相应。茶虽然淡泊,但却意味深长,淡泊之中有绵绵若存的韵致,妙不可言。
“静”是茶饮给人带来的一种意境。古诗云:“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宋代,茶道与香道在上层社会与文人墨客中相当流行。那时候已经有专门的茶宴,还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徽宗赵佶是一名书画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饮者,他认为:“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茶道讲静,就是茶人通过茶事来修养心性,达到宁静致远,感而遂通的境地。古诗云:“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怡”是茶人饮茶之时的怡然自得的身心况味。这种况味是难以言说的。其带来的身心愉悦,不是节庆假日假面狂欢那种粗糙的快乐所能比拟的。古诗中试图阐释茶中滋味的不少,唐代诗人崔道融有这样的名句:“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南宋时期的海南人白玉蟾也有这样的句子:“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说的都是茶给人带来的身心的愉悦。茶道是一种美育,能够涵养性情,变化气质,给人带来一种窗明几净的感觉。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它能够助人进入身心澄明的静观状态,去品味生命存在的真意,获得真实的受用。无论是酒肉鱼类,还是五谷杂粮,质地和味道都比较浓浊,在食物之中,算起来茶称得上是最清纯的。因此它能够潜入人身体气脉的深处,进入微循环,分解沉积的能量,尤其是对人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循环有很好的改良作用。如果人能够循着茶的滋味作细致深长的观照,进入老子所说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状态,就能返璞归真,窥见绵绵若存的“玄牝之门”。茶禅一味,在禅宗那里,茶成为一种法器,品茶是参禅的一种方式,顺着茶微妙的芬芳,体认芬芳的觉性,就可能明心见性。
(节选自孔见《中国人的活法》,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饮茶本来是散发着人间烟火气的活动,但南朝以来的中国人却渐渐消除了这项活动中的消食止渴、除腥去腻的功能。
B. 茶本身是一种平和淡泊的饮品,茶道也讲究喝茶过程的和谐安详,所以“和”是中国茶道的核心。
C. 宋代的人们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
D. 品茶是参禅的一种方式,如果人能够循着茶微妙的滋味作细致深长的关照,就可能返璞归真,明心见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茶“最能降火”,而身处世事繁杂与人情纷扰中的人容易心火上炎,若能饮一壶清茶,自然心火淬去,神清气爽。
B. 古诗云“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意思是茶人可通过茶事来修养心性,达到宁静致远、感而遂通的境地。
C. 唐代诗人崔道融的名句“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恰是茶人饮茶之时怡然自得的身心况味的写照。
D. 南宋时期白玉蟾的诗句“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是说喝茶可以品味生命存在的真意,获得真实的受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茶味淡泊清和,但却意味深长,恰似君子之交。古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写成“君子之交淡如茶”也未尝不可。
B. 茶境宁静清幽,韵高闲洁,能让人得到一种审美的沐浴。当茶的清香缓缓浸润你的心田和四肢百骸时,你的精神也会变得清澈澄明。
C. 茶道能涵养性情,变化气质,带来身心的洗礼和净化,这种愉悦不是节庆假日那种粗糙的快乐所能比拟的。
D. 作为人类吃食的一种,茶称得上是最清纯的,它能进入人身体气脉的深处,进入微循环,助人进入身心澄明的静观状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同时祖先灵魂不灭,常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赖或者畏惧。就这样,在很早的时候,祖先观念便与鬼神观念相结合,发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观念。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些列入国祀的“祖先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为超越氏族的远世共祖而被祭祀;另一类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
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从祖先升格成为“祖先神”,必须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就像《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标准,只有生前具备了以上的品质,死后才能升格为“祖先神”。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明来崇拜,这与他们的神明崇拜观念密切相关。事实上,祖先与“祖先神”不同。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而对“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荫庇子孙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同时,“祖先神”也具有惩罚降祸的能力,但绝不会无缘无故祸害自己的子孙后代,除非子孙对祖先不敬,或者做出违反族规国法的事,才会受到“祖先神”的惩罚。
很多时候,祖先直接被称为鬼。称呼祖先为“祖先鬼”,有时是为了凸显对祖先的敬畏。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性节日,对“祖先鬼”的祭祀也要特别隆重。由于“祖先鬼”爱作祟害人,使人生病,平日生活中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一旦说了祖先名字,就会把“祖先鬼”招引出来作祟害人。在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相信祖先是鬼,但和别的孤魂野鬼、恶鬼、厉鬼不同。祖先是家鬼、好鬼,不仅不会作祟害人,还能保护家人不受伤害。
祖先除了被称为“祖先神”、“祖先鬼”外,有时还鬼神并称,《孝经·感应》载:“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唐玄宗注曰:“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礼记》中也记载:“夫宗庙,鬼神所居。”这里用鬼神泛指一切祖先的灵魂。
(摘编自凤凰网“文化国学栏目”,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无论是把祖先称作“神”还是“鬼”,都是子孙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孝思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元祭祀的源头。
B. 祖先可以被称为神,也可被称为鬼,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
C. 原始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能保护本族成员,于是出现祖先崇拜,这也是我们对祖先祭祀行为的起源。
D.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点源于《国语·鲁语》,书中记叙了列入国祀的祖先神,一类是有一定血源关系的,一类是没有直接的血源关系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国语·鲁语》中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说明在虞夏时代,黄帝是氏族共同的祖先,被人们当作始祖祭祀。
B.《礼记·祭法》的话说明普通人的祖先要升格为“祖先神”,就要对国家、民族、社会和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
C.祖先在生前是凡人,死后则是超人。人们崇拜的是他能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还能保境安民,捍患御安。
D.“祖先神”有荫庇子孙和惩罚降祸的能力,而“祖先鬼”爱作祟人,使人生病,所以平日生活里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
3. 根据原文内容分析,下列现象不属祭祀祖先的是(3分)
A. 今天的安徽南部、江西婺源一带有很多“汪公庙”,民众是为了纪念隋末唐初的汪华保障当地未受战乱之苦而建祠供奉。
B. 壮族人民每逢过节或遇重大危难事件,都要到土地庙跪拜求签,他们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王,能够保佑当年风调雨顺。
C. 自汉武帝开始,中国皇帝每年均会祭孔。汉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
D. 浙江文成有座“刘基庙”,供奉着明朝军师刘伯温。他辅佐朱元璋一统大明江山,古称其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
参考答案
一、1. C。(A原文第二段的转述。B第五段原文转述,C原文第七段表述为“元代统治者在进入中原地区以前,早就有走马、走驼为乐的活动”。“走马”与宋代表演无关。D原文第八段的转述)
2. D。(A原文第一段转述。B原文第三段的转述。C原文第四段表述为“汉代赛马活动不仅流行于民间,也盛行于宫廷。”可推知汉代赛马活动“空前发展”,“汉武帝极为热衷赛马,经常举行赛马活动,这与当时的尚武风俗也有很大关系” 这句话中“也”表明是并列的两个原因。 D原文第五段表述为“这就要骑手不但有驭马的技巧,还要掌握好马上的平衡和保持矫健的身手。”“不但,还”句式表明两点都很重要,是并列关系)
3. A。(A第一段原文表述为:“早在公元前13世纪的商代晚期,人工饲养马匹并将马用于骑乘和争战就已经出现,至春秋战国时,赛马和马术活动就已形成,因此赛马活动迄今在我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以推知这一活动“历时悠久”,但是其形成时间为“春秋战国时”。由原文“汉代赛马活动不仅流行于民间,也盛行于宫廷”及其他段落,可以推知这一活动“受众之广”。B来自原文第三段,“至春秋战国时,骑射之风更盛”这句话是推断依据。C 依据原文第七段推断。D基于对全文的理解与判断)
二、1. A(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先看B项,原文第三段说“‘和”是中国这茶道的核心 ,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茶本身是一种相当平和淡泊的饮品,茶道讲究喝茶过程的和谐安详。”由此可以看出B项“所以”前后的内容是正确的,而原文中后句是对前句的诠释,所以B项表述为因果关系是可以的。C选项是对原文第四段所引用的宋徽宗的话语的理解分析。根据引用的话语,我们知道选项表述的宋徽宗的观点是正确的。也正是这样一个事例,让我们知道“宋代的人们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故C没有问题。D选项来自原文第六段,重组整合了“如果人能够循着茶的滋味作细致深长的观照……品茶是参禅的一种方式,顺着茶微妙的芬芳,体认芬芳的觉性,就可能明心见性”这几句话,将“顺着茶微妙的芬芳”,表述为“循着茶的滋味作细致深长的关照”意思基本一致,所以D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最后看A项,前一句表述是原文的直接转述,没有问题,但后一句显然来自原文南朝以来的中国人“将这项活动从消食止渴、除腥去腻的功能中升华起来,成为一种极具抒情与写意的艺术”,从句意来看,南朝以来的中国人并没有消除茶消食止渴除腥去腻的功能。故A项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2. D(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A项来自原文第三段,首句是对原文的摘抄,没有错误,重在后部分的表述,它来自“在世事的繁杂与人情的纷扰中,人很容易心火上炎,……这时候和友人一起饮一壶清茶,将心火淬去,使阴阳平秘,自然神清气爽,身心安泰。”前后句在原文中的关系就是前因后果的关系,A项的表述也是如此,故A正确。B项来自原文第四段的后部分。此项所用诗句是对茶道讲静的例证,故B项表述和原文的语意一致。C项来自原文第五段,首句就诠释“怡”的内涵,而崔道融的诗句恰是阐释茶中滋味和茶带给人的身心愉悦,是“怡”的形象表述。故C项正确。最后看D项,D项诗句来自原文第五段,且此诗句之后“说的都是茶给人带来的身心的愉悦。……给人带来一种窗明几净的感觉”等,而D项诗句后的表述则来自原文第六段“它能够助人进入身心澄明的静观状态,去品味生命存在的真意,获得真实的受用。”这是对“真”的表述,故D项错误)
3. D(A项内容来自原文第三段,“茶味淡泊清和,但却意味深长,恰似君子之交。”是对原文“茶性质淡泊清和,与君子性情相应。茶虽然淡泊,但却意味深长,淡泊之中有绵绵若存的韵致,妙不可言”这几句的理解、筛选和整合,A项后半部分的表述很明显是对这个内容的迁移理解,君子之交淡如水还是君子之交淡如茶,也许智者见智,各有理解,但表述为“也未尝不可”,合情合理,故A项无误。B项是对原文第四段的“静”的内涵的理解。“茶境宁静清幽,韵高闲洁,能让人得到一种审美的沐浴。”这是对“静”的具体表述,没有错误。“当茶的清香缓缓浸润你的心田和四肢百骸时,你的精神也会变得清澈与澄明。”这是对饮茶和饮茶带来的身心宁静愉悦的形象表述。B项没有问题。C项来自原文第五段,它的表述是对第五段开头两句和结尾句的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没有错误。D项来自原文最后一段,对茶道之“真”的理解,它整合了此段的大部分内容,但在表述上没有注意到不同句子的陈述对象的不同,原文首句是说“真是中国茶道的极致追求,它能够助人进入身心澄明的静观状态”,而D项表述为作为吃食的茶能助人进入身心澄明的静观状态。陈述对象转换错误,故D项为正确选项)|
三、1. D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点源于《国语·鲁语》”与原文“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不符合)
2. C (“祖先在生前是凡人,死后则是超人”曲解原文“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而对“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荫庇子孙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同时,C项将“祖先”与“祖先神”的作用随意合并)
高考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测试题 篇4
1.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2.《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最能表明()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B.西周的分封制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在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也在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 3.《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主要是()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中央集权制度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4.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5.《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为此秦开创了()A.郡县制 B.皇帝制 C.三公九卿制 D.中外朝制
6.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继承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①禅让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7.秦朝时李崇任陇西郡守,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下列与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免 B.是陇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有权任免辖区内所属官员 D.陇西地处秦朝的西部边疆
8.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9.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0.“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史实是()A.废分封,行县制 B.废丞相,设内阁C.实行刺史制度 D.推行行省制度 1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为“海内新定,同姓寡少”,为了“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柳宗元说:“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灭亡是由于未实行分封制B.秦朝灭亡是由于实行了错误的地方管理制度 C.西汉统治者正确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D.柳宗元认识到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12.《前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①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②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 ③宰相分管事务较多 ④宰相不被重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14.《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1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16.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刺史制度 B.科举制 C.编户制 D.察举制 1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运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8.下图中,图一和图二标示的两个王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分别是()
图一
图二
A.分封制与行省制 B.郡县制与封国制C.分封制与刺史制 D.郡县制与行省制 19.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ACCDA DCDBB DBCAD DBADC 经济史
1.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 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朝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 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7.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叫青铜时代,关于商朝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商朝青铜器精品的代表是四羊方尊B.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D.商朝青铜制造业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8.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9.某现代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可能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宋代缂丝图一副③唐代青花器一件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2.下列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荣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15.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BCBCC DBDDB BDBDC 思想史 1.(原创)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C.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2.(2005年唐山4月模拟)《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3.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A.教育应分类别进行,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 B.对平民进行教育 C.不问出身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教育不应分类别
4.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其实质是要()A.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B.维护奴隶制度 C.主张建立封建制度 D.主张“百家争鸣”
5.(2004年高考上海卷,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6.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7.下列思想中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准则范畴的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制天命而用之”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儒家思想创立并完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常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称为“孔孟之道”。其核心是()A.“仁”、“仁政”、“爱人”、“政在得民”B.“六经”:《诗》、《礼》、《书》、《易》、《乐》、《春秋》 C.“三纲五常”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9.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 10.“少治《春秋》„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这位思想家应该是()A.朱熹 B.顾炎武 C.董仲舒 D.程颐 11.下列哪一言论不是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的体现().A.“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B.“塞兼并之路”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春秋大一统” 12.封建儒学不断发展,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核心是
A.克己复礼 B.“三教合归儒” C.君权神授 D.人无有不善 13.下列属于董仲舒的思想观点的是()①春秋大一统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三教合归儒” ④ “三纲五常”、“孝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原创)读图,下列哪一思想家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董仲舒
B.程颐 C.孟子 D.庄子
15.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的主张是在()
A.南北朝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时期 D.明清时期 16.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
B.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C.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 17.(原创)下图是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的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800多年前,曾经在这里举行过多次由朱熹请来的另外一些大儒的讲学活动与大辩论活动,大开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术自由、探究辩诘之风。当时请来的大儒主要有()
A.陆九渊、陈亮 B.王阳明
C.程颢、程颐 D.李贽、黄宗羲
18.下列各项中,发挥和光大儒家思想的是()
①“制天命而用之” ②“焚书坑儒” ③“天人感应” ④“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2005年珠海深圳三校4月模拟)关于理学的演变,不正确的是 .A.理学和心学是明清两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B.明朝初期程朱理学盛行
C.明朝中期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即心学 D.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使理学走到极端 20.儒家思想开始受到近代社会思潮的批判,始于()A.明朝后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维新运动时期 D.新变化运动时期 21.(原创)最早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的是()A.黄宗羲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 22.(原创)下列哪一项不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的主张().A.黄宗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B.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C.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 D.三人都尖锐地揭露道学家是“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23.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的是()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4.这维护君主的至尊地位,历代统治者不择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西汉、南北朝、隋唐与秦、明、清显著不同的是()A.借助宗教,神化君权 B.重视发展官方教育
C.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D.制造冤案,消除异己
25.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高考语文试题专题1 篇5
用语文的方式优化备考效果。“语文方式”十二个字,三个词语:感悟生活、关注语言、锤炼思维。基本原则:读依据、精答题。精明,聚焦。[成语熟语要点] ①考查重点为成语,大多是常用成语,少有过于浅白或艰偏的; ②备考中要检查知识积累,纠正望文生义、偏解语素等易错点; ③备考中要强化聚焦比较意识,错误点有对象、性质、色彩等; ④考场上可避难就易,聚焦关键点,快速筛出最有把握的选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答案:
解析: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解析]参考答案:
A(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聚焦词语:气势。判断:使用正确)
B.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礼节或仪式。聚焦词语:语言。判断:使用不正确。应该为:繁琐芜杂)C.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聚焦词语:喜爱。判断:使用不正确。应该为:情有独钟)
D.不绝如缕:形容声音细微而连绵不断。聚焦词语:叫卖声等。判断:使用不正确。应该为:嘈杂一片)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他为那本很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写了续篇,但遗憾的是,续篇相形见绌,不能让人....满意。
B.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东山再起,必须有制度化的举....措。
C.观众期盼已久的歌剧《三兄弟》近日在人民大剧院上演,其音乐大气磅礴,跌宕起伏,让人赞叹不已。....D.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解析]参考答案:
A.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聚焦词语:不能让人满意。判断:使用正确)B(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聚焦词语:现象。判断:使用不正确。应该为:死灰复燃)
C.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忽高忽低,很好听。聚焦词语:音乐、赞叹。判断:使用正确)
D.白云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聚焦词语:变迁、无法预料。判断:使用正确)[辨析病句要点] ①考查重点是感知语病,而不是病句类型辨别和修改语病; ②认识“所有的病句问题,归根结底是用词不当的问题”; ③备考中要坚持默读语句,在感性认知基础上做理性判断; ④考试中,首先要默读语句,聚焦于疑窦点,认定语病点。1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3分)【 】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答案: 解析:
B并列词语搭配不当,应为“提供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介词错误,“经过”改为“通过”;主谓搭配不当,在“80%”后加“的患者”;
D、结构混乱,改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解析]参考答案:
A.错误点: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改正: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还是本科生。B.错误点: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改正: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到解释。C.错误点: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改正:说明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D(没有语病)[语言连贯要点] ①考查重点是语句的衔接,可能采用不同题型,不要受题型变化干扰; ②语言连贯的原则:共同的话题,合理的句序,语句间的衔接和呼应; ③备考中要坚持认知语言为主,方法为辅,不宜用方法代替认知语言; ④考试中要关注句号,聚焦重要信息及重要信息间的关系,快速判断。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解析:
⑤起领起作用,应位于开头; ②⑥由“因此”连接;
③①④是具体措施,先有机制,在执法,之后是淘汰、震慑,是后文“这样”指代的对象,应在最后。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①④③② C.⑥④③②①⑤ D.⑥②③①④⑤ [解析]参考答案:
(①今天的事,②经营,③因此,④接力棒,⑤如果,⑥今天„„接力)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①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⑥④③⑤② C.④②③⑤①⑥ D.④⑤⑥③②① [解析]参考答案:
(①是,②利用,③促进,④通过,⑤换取,⑥也是)[变换句式要点] ①变换句式题目是保留语句内容,改换语句形式的语言表达题目; ②变换句式题目有长改短,短改长,整改散,散改整等多种样式; ③备考时,要自觉利用变换句式题目,辐射到现代文阅读的领域; ④考试中,要注意审读题目要求,根据要求区分语句的两类信息。
【2011年辽宁课标卷·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解析] 区分两类信息:
重要信息: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次要信息中的重要信息:用、就。
参考答案: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阐释的依据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阐释的内容既有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也有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还有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备考答案: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阐释运用了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阐释的内容包括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以及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等。
【海南宁夏卷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做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答: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解析:抓住句子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句中的定语或状语。注意使用“润滑剂”——介词、副词和关联词。长句变短句要抓住最难于理解的成分,使变后的文段语序合理,意思明了,前后通顺。
[仿用句式要点] ①仿用句式题目是典型的读、写结合的题目,兼顾考查吸纳能力和释放能力; ②仿用句式题目要求保留语句形式,改换语句内容,精度考查发散思维能力; ③备考时,要自觉利用仿用句式题目强化读写意识,辐射到写作的广阔领域; ④考试中,要注意审读例句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效果,用恰当的语言展示思维。
【2011年辽宁课标卷·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
[解析]例句是排比句,喻体要有相关性。每句的前半是明喻,后半是释喻;释喻含正反两面,词语既要恰当对应喻体,又要合理意会本体。
备考示例:
①生活如一道溪,应该多一些自然的风情,少一些呆板的雕凿;生活如一条河,应该多一些清澈的涟漪,少一些浑浊的淤积;生活如一片海,应该多一些浩荡的宁静,少一些狂躁的咆哮。
②学习如一块石,应该多一些敲击的力度,少一些苔藓的潮气;学习如一簇火,应该多一些燃烧的恒定,少一些游移的明灭;学习如一盏灯,应该多一些实用的光明,少一些炫耀的陆离。
高考语文作文专题辅导1 篇6
----怎 样 写 好 记 叙 文070326
阜宁县明达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崔巍嵩
在近年高考作文的影响下,“话题作文”满天飞,似有一统天下的趋势。于是乎,经众多备考专家的探究和倡导,“大散文”(实际上是“大杂文”)的写作形式成了考场上的流行色,议时政、论文化、侃人生、谈生存等,成了文章内容的“座上宾”,其余的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小人物、小事情、小感受很难表达心中的大道理、深思考;自然,“假”、“大”、“空”作为学生作文的典型现象成了中学作文教学中备受抨击的一大“症结”,相应地,传统的文体写作特别是记叙文的写作也就成了作文教学的“真空”。试问,有多少老师在真诚倡导并实践着“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理念?有多少学生真正关注了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点滴?有多少师生真正实践着记叙文的写作?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其实,无论考试作文怎么变,记叙文写作是关键;合格的表达首先从记叙开始。既然如此,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文?成功的记叙文又应具有哪些特质?
一要体现“记叙”性质。
所谓记叙文,即记人或叙事的文章。记人或叙事,二者必居其一,但又不能以此否定另一面,因为人与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须得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这一行为主体来推动;当然,人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所以,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是(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情。例如下文:
长在水底的眷念
那时,她和几个女生坐在草坪上,聊着家乡,眸子里满是眷念的神采。湖区夏日在她的描述下成了最美的风景,几个女生叽叽喳喳地说,假期要随她去摘莲藕。就连在不远处看书的同班男生磊,也突然插话说他也想去。而她爽快地统统答应。
麻雀女生的承诺,似是刹那花开的美丽。
假期来临,女生们各自飞散,只有磊背着行囊,在她楼下痴痴地等。她下了楼,他鼓起勇气,迎上去道了声“嗨!”她礼貌地回了一声,却在他面前轻快地跳了起来,挥舞着红色旅游帽,眼神闪亮地冲着他身后大喊:“这边!”
磊转过头,看见了她的爱情。同班男生林在他身后。林比他高,比他帅气。磊看着她小鹿一样从他身边跳过去,眼神一点点黯淡。她和林牵了手回她的家乡,去看荷。
翌年仍是。她与林奔向快乐,而另一个男人陷入黑暗。
转眼又是来年。在她楼下的等待竟成空,去找林,却见林正挽着另一个女孩的手。女孩年轻的身体紧挨着林。她嗫嚅着问林去不去看荷?林却冷冷地低声说,那些残荷他已看厌,然后挽着女孩离去。落下她伤心哭泣,仿佛世界变成无底深渊。
“我可以陪你去看荷吗?”一个男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她擦了擦眼,看见磊期待的眼神,那样熟悉。
湖还是万顷清波,荷还是连天如碧,只是已错过素手采红莲的季节。她的假期,其实荷花已谢了,莲蓬也难觅。往年还会有快乐,今朝却唯余凄惨。
磊见她神情凄惨,突然跳到没腰的湖水里。她不明白他要做什么,那片残荷里既无芙蓉一瓣,也无莲蓬一朵。磊潜下水底,不久上岸,手里竟有一支白白、嫩嫩、胖胖的莲藕。
磊说,虽然荷花一年年开了又谢,莲藕却一直悄悄地长着。
那一刻,她灿然地笑了。因为她突然明白:属于她的那一份最美的眷恋,原来一直在水底悄悄地生长,并结成果实。
点 评: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很美的青春故事,故事情节简单但完整,人物形象叙述简洁但又颇为鲜明,人与事和谐交织,记叙文的特质表现充分。
二要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
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一气呵成”,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干瘪,行文缺乏波澜。好的记叙文,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一“背景”就是呈现人物、事件的舞台。背景,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环境;强化“背景”设置,就是强化环境描写。可以说,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同样,人物活动,情节推进,也离不开细节,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思想,往往就是靠几个细节来完成的。因此,强化典型的细节也非常必要。例如下文:
答卷
飞飞扬扬的雪飘了一夜,刺骨的寒风丝毫不给人们驻足的机会,折断的枯枝插进雪中咯吱咯吱作响。山沟里的早晨是如此的冷清、静寂。
村头的路口边开始有人影在晃动了——那是二憨在打扫大路的积雪了。这是全村唯一能够通汽车的路。记得十年前,二憨为了给母亲治病,就是偷了停在这条路上的一辆卡车上的铜线,才被送进那一个人住的阴森森的“大房子”里的;三年前,也正是从“大房子”出来,走在这条路上,二憨听到了母亲过世两年的噩耗,那时,光着头的他跪在了这条路上。
现在,二憨在村中无依无靠,只有每天守着路口,打扫打扫清洁,勉强在村中混得口饭吃,可村里的人总看他不顺眼,见了他或是指指划划,或是“敬”而远之,尤其是村中一有什么不见了,就特别爱怀疑二憨,这让二憨实在是有口难言。
“唰——啪”,二憨把雪堆到路边,雪堆的样子看上去像是一个可爱的小孩,正在注视着这位手脸已冻得通红的小叔。天儿实在太冷了,路上好不容易过来两个人,二憨慢慢地抬起头,朝那边喊了一声:“喂,村里有人进城吗?”那两人却不理会他,反而转身朝山上的小路径直摸去,隐约间,他仿佛看见两人扛了一件什么东西。二憨甚是惊异,这大冷的天,天又蒙蒙亮,谁会朝那雪岭里去?况且山里的野兽饿了一个冬天,正等着美餐送上口来呢!不行,要去帮帮他们,想到这里,二憨向山上追去。不想那二人见有人追来,竟越走越快,二憨感到事情不妙,加快了步伐„„
终于追上了。
“你们干什么,走这么快,把这箱子抬到哪儿去?”
那两人没有说什么,却转过身向他扑了过来。二憨拼命反击。衣服撕裂声在雪中格外地清晰,二憨的鲜血在雪地上格外地殷红,他的呼吸在风中越来越微弱„„
当二憨用最后一口气将箱子抱到村委会门口时,他看见眼前红色的人们,却没有谁来搀扶他,当他在雪地上已不能动弹的时候,二憨的一生就像这一片小小的雪花,在村里的天空飞了起来,在山沟里的天空飞了起来,飘落在路口的雪堆上,化成一个句号,圈在这一段路的末尾„„
点 评:一条山路,演绎了主人公二憨的一生。在这条山路上,十年前的情形、今晨的经历都显得很简单,只需几句话就可叙述清楚;但读后并不觉得文章简单,相反倒是曲折有致,而且韵味十足,这与文中的环境和细节描写分不开。如果把这些背景性和细节性语句删去,结果会如何,读者不妨一试。
三要挖掘典型意义。
记叙文,记人或叙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总得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义。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从这一角度讲,缺乏典型意义的人与事是没有写作价值的,不宜进入行文中。例如下文:
妈妈的等待
我回到家,母亲在剥豌豆。“考差了吧!”母亲叫我一起坐。“是啊,又考差了。”“来一起剥豌豆吧,你一碗,我一碗,看谁快!”
剥豆子是我幼时很爱玩的一个游戏,因为每次剥豆子母亲总是让我赢。“妈,算了吧,又不是六七岁的孩子了。”“怎么能说不是孩子呢?”“好,我知道在你眼里我永远是孩子,我玩就是了。”
我不经意地随便剥着,想起了小时候母亲和我剥豆子的情景。每次我总是用小手努力地剥着,却怎么也追不上母亲,母亲看着我便放慢了速度等我,就像百米赛跑时,母亲总是等候在终点线前等我跑过来然后让我跑过终点线自己再跑过去祝我跑了第一。母亲总是这样,等候着我穿衣,我吃饭,我放学。
而现在,突然发现母亲碗里的豆子还没有我的多。母亲老了,不再拥有令人骄傲的青春,除了这个一直让母亲等候的我,她什么都没剩下。我开始放慢速度,就像母亲等我一样,我决定让母亲赢一次,让母亲接受一次我的等待。
“哈哈!看来你要加油啊!还没有我这个老婆子剥得多。”“好啊,我一定要赶上你!”说这话的同时,我的动作更加迟缓了。可是,母亲也更加慢了,她分明是在刻意地等我!我终于明白,母亲不会赢我的,因为在她的心中,我永远是那个需要她等待去照顾的孩子。
最终,我选择了和母亲同时结束这个游戏。母亲笑了,我也笑了。母亲笑是因为我的胜利,我笑却是因为我完成了今生第一次的我的等候。
今生第一次等候,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次。于是,在那以后,我总是在出门前等候着母亲与我同行;吃饭时总是等候着母亲就座;等候母亲逛街,扶着母亲搀着母亲。我明白,在我和母亲的人生长跑路上,我永远偿还不完母亲,因为母亲给予我的等候实在太多太多,她用了她的一生来等候着我。
朋友,等候你的母亲吧!她们已没有太多时候让你来等候了。记住,给即将滑落的叶子以承诺和行动,不要让它们苦等了一个漫长的冬季。
高考物理能量专题复习指要 篇7
在中学物理中,涉及许多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电能、内能、核能等,这些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转 化,并且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的概念及其有关规律(如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贯穿于中学物理学习的始终,是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主线,是我们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每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中都会出现考查有关能量知识的试题,并且时常会以“压轴题”出现。
有关能的知识与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规律以及电磁学知识的联系是新课改后近年高考的热点。
能量难点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能量的相关规律,相关规律的应用是以正确理解定律为前提的,下面将各规律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分析如下。
一、与能量相关的重要物理规律简析
(一)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的内容: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2.动能定理的公式表达式:∑W =Ek2-Ek1
式中∑W是各个外力对物体做功的总和,Ek2-Ek1是做功过程中始末两个状态动能的增量。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注意事项。
(1)要明确物体初、末两个状态时的动能,“增量”是末动能减初动能。ΔEk>0表示动能增加,ΔEk<0表示动能减小。
(2)要正确分 析全过程 中各段受 力情况和 相应位移,各力位移相同时,可求合外力做的功,各力位移不同时,分别求各力功,然后求代数和。
(3)动能定理表达式是标量式,不能在某方向用速度分量来列动能定理方程。
(4)动能定理适用单个物体,对于物体系,尤其是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系,不能盲目地用动能定理。由于此时内力的功也可 引起物体 动能向其 他形式能 (比如内能)的转化。
(5)动能定理尽管是在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的,但对变力做功情况亦适用。动能定理可用于求变力的功、曲线运动中的功以及复杂过程中的功能转换问题。
(6)动能定理中的位移及速度,一般都是相对地球而言的。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在只有重力和弹力 做功的情 况下,系统的动能和势能 可以发生 转化,但总的机 械能保持 不变。
2.定律的三种理解及表达形式。
(1)初态机械能等 于末态机 械能,即E1=E2,注意初、末态选同一参考面。
(2)物体或系统动能的增加(或减少)等于物体或系统势能的减少(或增加),即:△Ek增=△Ep减
(3)系统由A、B部分组成时,A部分减少的机械能等于B部分增加的机械能,
即 EA增=EB减
注意(2)(3)不用选参考面。
3.定律适用条件。
(1)对单个物体,若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该物体机械能守恒。
(2)对某一系统,物体间只有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系统跟外界没有发生机械能的传递,机械能也没有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如没有内能产生),则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重要说明:条件中的重力与弹力做功是指系统内重力、弹力做功。对于某个物体系统包括外力和 内力,只有系统内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或者其他力的功的代数和等于零,则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也就是说重力做功或弹力做功不能引起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只能使系统内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三)功能关系
1.功能关系:能是物体做功的本 领,也就是说 是做功的根源。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究竟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用功来量度。功和能有根本的区别,功是过程量,能是状态量。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可以从能量变化来求功,也可以从物体做功的多少来求能量的变化,不同形式的能在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
2.功和对应的能量变化的量值关系。
(1)重力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WG=-ΔEp
(2)弹簧弹力的功→弹性势能的变化W弹=-ΔEp.
(3)电场力的功→电势能的变化W电=-ΔEp
(4)分子力的功→分子势能的变化W分子=-ΔEp
(5)克服安培力的功→电能的变化|W安|=ΔE电
(6)一对滑动摩擦力的总功→系统的动能变化Wf总=-fL相对 =ΔEk系统
(7)一对静摩擦力的总功→系统内物体间机械能的转移W总=0
(8)合力的功→动能的变化W合=ΔEk
(9)除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他力的功→系统机械能的变化W其他=ΔE机
(四)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 产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就是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1.能量守恒应从下面两方面去理解。
(1)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一定等于增加量。
(2)某个物体的能量的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一定等于增加量。
以上是我们应用能量守恒定律时的两条基本思路。
2.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是。
(1)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的正确图景。
(2)研究物体在运动过程 中有多少 种形式的 能(如动能、势能、内能、电能等)在转化,关键是弄清什么形式的能增加,什么形式的能减少。
(3)增加的能量和减少的能量用相应的力做的功来表示,然后列出恒等式ΔE减=ΔE增
二、典型例题透析
(一)动能定理类
【例1】 (2014年高考福建理 综)图1为某游乐场内水上滑梯轨道示意图,整个轨道 在同一竖 直平面内,表面粗糙 的AB段与四分之一光滑圆弧轨道BC在B点水平相 切。点A距水面的高度为H ,圆弧轨道BC的半径为R,圆心O恰在水面。一质量为m的游客(视为质点)可从轨道AB的任意位置滑下,不计空气阻力。
(1)若游客从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到B点时沿切线方向滑离轨道,落在水面D点,OD=2R,求游客滑到B点的速度vB大小及运动过程轨道摩擦力对其所做的功Wf;
(2)若游客从AB段某处滑下恰好停在B点,因为受到微小扰动,继续沿圆弧轨道滑到P点后滑离轨道,求P点离水面的高度h。(提示:在圆周运动过程中任一点,质点所受的向心力与其速率的关系为F向=mv2/R)
【命题意图】
考查动能定理、平抛运动规律、圆周运动等知识,在能力上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推理和应用能力。
【解题思路】(1)游客从B点开始做平抛运动,将运动进行分解,即可求出游客到达B点的速度,A到B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即可求出运动过程中轨道摩擦力对其所做的功。
(2)设OP与OB的夹角是θ,在P点离开轨道时,轨道对游客的支持力为0,由重力指向圆心方向上的分力提供向心力,结合动能 定理与向 心力的表 达式即可 求解。
(1)游客从B点做平抛运动,有:2R=vBt,R=1/2gt2
代入解得:
从A到B,根据动能 定理,有mg(H -R)+Wf=1/2mv2B-0
解得:Wf=-(mgH-2mgR)
(2)设OP与OB间夹角为θ,游客在P点时的速度为vp,所受支持力为N,从B到P由动能定理可得:
过P点时,根据向心 力公式,有:
解得:h=2/3R
【探讨评价】本题中正确判断出游客在P点离开轨道时,轨道对游客的支持力为0,由重力指向圆心方向上的分力提供向心力是解题的关键。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类
【例2】(2014年高考福 建理综)如图2所示,两根相同的轻质弹簧,沿足够长的光 滑斜面放置,下端固定在斜面底部挡板上,斜面固定不动。质 量不同、形状相同的两物块分别置于两弹簧上
端。现用外力作用在两物块上,使两弹簧具有相同的压缩量,若撤去外力后,两物块由静止沿斜面向上弹出并离开弹簧,则从撤去外力到物块速度第一次减为零的过程,两物块()。
A.最大速度相同
B.最大加速度相同
C.上升的最大高度不同
D.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不同
【命题意图】考查机械能守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
【解题思路】设斜面倾角为θ,物块速度达到最大时,有kx=mgsinθ,若m1<m2,则x1<x2,当质量为m1的物块到达质量为m2的物块速度最大位置的同一高度时,根据机械能量守恒得:ΔΕP=mgΔh+1/2mv2(ΔEP是弹性势能的改 变量,此时两物 体相同 ),所以,因为m1<m2,所以v1>v2max,此时质量为m1的物块还没达到最大速度,因此v1max>v2max,故A错;由于撤去外力前,两弹簧具有相同的压缩量,所以撤去外力时两弹簧 的弹力相 同,此时两物 块的加速 度最大,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F-mgsinθ)/M,因为质量不同,所以最大加速度不同,故B错误;由于撤去外力前,两弹簧具有相同的压缩量,所以两弹簧与物块分别组成的两系统具有相同的弹性势能,物块上升过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所以上升到最大高度时,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所以两物块重力势能的增加量相同,故D错误;由Ep=mgh可知,两物块的质量不同,所以上升的最大高度不同,故C正确。
【探讨评价】本题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典型应用,既有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又有动能,且发生相互转化并保持不变。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出最大速度时的临界条件和对机 械能守恒 定律△Ek增= △Ep减 的灵活应 用。并注意相同的弹簧形变量相同时,具有相同的势能。
(三)功能关系类
【例3】(2014年高考广东理综)图3是安装在列车车厢之间的摩擦缓冲器结构图,图中1和2为楔块,3和4为垫块,楔块与弹 簧盒、垫块间均有摩擦,在车厢相互撞击时弹簧压缩过程中()。
A.缓冲器的机械能守恒
B.摩擦力做功消耗机械能
C.垫块的动能全部转化成内能
D.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命题意图】考查功能关系及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由于楔块与弹簧盒、垫板间存在摩擦力作用,需要克服摩 擦力做功,转化为内 能,并消耗机 械能,机械能不守恒,所以A错误,B正确;垫板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内能,所以C错误;弹簧压缩,弹性势能增加,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所以D错误。
【探讨评价】
本题的难点是对摩擦反冲器工作原理的理解,当反冲器在F1、F2的作用下,图中1和2楔块与弹簧盒接触面产生弹力,使楔块压缩他们之间的弹簧,此时两楔块与3和4垫块、弹簧盒都存在滑动摩擦,并整体相对弹簧盒向里运动,压缩盒内的弹簧,达到反冲的作用。
(四)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类
【例4】 (2014年高考上 海理综)如图4,水平面内 有一光滑金属 导轨,其MN、PQ边的电阻不计,MP边的电阻阻值R=1.5Ω,MN与MP的夹角为135°,PQ与MP垂直,MP边长度小 于1m。将质量m=2kg,电阻不计的足够长直导 体棒搁在 导轨上,并与MP平行。棒与MN、PQ交点G、H间的距离L=4m。空间存在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0.5T。在外力作用下,棒由GH处以一定的初速度向左做直线运动,运动时回路中的电流强度始终与初始时的电流强度相等。
(1)若初速度v1=3m/s,求棒在GH处所受的安培力大小FA。
(2)若初速度v2=1.5m/s,求棒向左移动距离2m到达EF所需时间Δt。
(3)在棒由GH处向左移动2m到达EF处的过程中,外力做功W =7J,求初速度v3。
【命题意图】
考查电磁感应、电路、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
【解题思路】(1)棒在GH处速度为v1,因此
(2)设棒移动距离a,由几何关系知EF间距为La,磁通量变化ΔΦ=1/2a(L-a+L)B。
导体棒做题设运动时,回路中电流 保持不变,即感应电动势不变,有:E=BLv2
(3)设外力做功为W ,导体棒在EF处的速度为v′3。
由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得:
由于电流始终不变,
“地球与地图”专题测试 篇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深圳的张先生与王先生驱车到深宝花园洽谈业务,图1、图2分别是张先生和王先生车载导航屏幕截图,据此回答1~3题。
1.如果张先生和王先生的导航屏幕规格分别是7英寸和5英寸,且屏幕对应的实际面积相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相同速度行驶,张先生屏幕上显示位置的光标移动速度快
B.以相同速度行驶,王先生屏幕上显示位置的光标移动速度快
C.屏幕上显示位置的光标移动速度相同,张先生车速快
D.屏幕上显示位置的光标移动速度相同,两车行驶速度相同
2.张先生导航上N代表正北方,根据两幅图信息可知王先生的行驶方向为:
A.自北向南 B.自西北向东南
C.自南向北 D.自东北向西南
3.由于王先生导航未升级,屏幕上未能显示“深宝花园”位置,熟悉深圳的张先生通过电话告知王先生的行驶方向快捷可靠的是:
A.沿现有位置前行至创业一路交叉口左转下立交桥,再直行
B.沿现有位置前行至创业一路交叉口右转下立交桥,再直行
C.沿现有位置前行至泽讯木业交叉口右转,再左转直行
D.沿现有位置前行至泽讯木业交叉口左转,再右转直行
图3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4~6题。
4.图示地区东南角甲山峰高度可能是:
A.944 B.1 044 C.1 144 D.1 244
5.P、Q两地的地理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PQ沿线经过两条河流
B.P地人们可以看到Q地人们的活动
C.两地种植业发达,但盐碱化现象严重
D.两地分属不同河流流域
6.在图示区域建一条观光索道,为保证最大限度观赏图示区域风景,最佳路线选择是:
A.甲乙线 B.甲丁线 C. 丙丁线 D.乙丁线
读极地俯视图(图4),回答7~9题。
7.图中四个地点分别位于东西半球的有:
A.东半球3个;西半球1个
B.东半球1个;西半球3个
C.东半球2个;西半球2个
D.东半球0个;西半球4个
8.图中四地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 C.③ D.①
9.图中四地位于同一板块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图5为某区域经纬网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若AC与BD实际距离相同,甲乙两艘大小相同的轮船以相同马力分别从A地和B地出发驶向C地和D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船先到达 B.乙船先到达
C.两艘轮船同时到达 D. 乙船比甲船早一小时到达
11.关于A、B、C、D四地日期和区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地区时和日期均相同
B.A、B区时相同, C、D区时相同,A、B日期比C、D晚一天
C.四地区时与日期均不同
D.A、B区时相同,C、D区时相同,A、B日期比C、D早一天
12.若C地位于新西兰附近,下列关于四地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A.A地位于B地的正北方
B.A地位于B地的正南方
C.C地位于D地的东北方
D.C地位于D地的东南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6分)图6中左图为甲、乙、丙、丁、戊四地相对位置,右图为戊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沿A—F—D有一段公路,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图为东南亚某山区,沿A—F—D修建公路,在修建过程中以及建成后的维护会遇到哪些困难。
(2)若该图为西亚某山区图,图中有恐怖组织的藏身之地,据图判断最可能藏身于何处 (填字母),并说明判断理由。
(3)若美军获知恐怖分子在该区域密谋恐怖袭击,为尽快解除其威胁,根据图中位置关系以及地形状况,美军最好选择甲、乙、丙、丁中的 军事基地,发射地对地导弹予以精确打击,并说明理由。
14.(26分)图7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站在图中最高处,能够看见BCDE中的 。
(2)A、B、D三处均有陡崖,在雨季最容易出现“飞流直下三千尺”景观的是何处?为什么?
(3)图中适于建水坝的是 (填字母),说明理由。
(4)若图示区域为我国南方地区,B地附近最容易发生哪些地质灾害?其自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2.B 3.B 4.A 5.B 6.A 7.A 8.D 9.B 10.A 11.D 12.B
13.(1)滑坡、泥石流多;路线弯曲,修建工程量大;建成后需设置较多指示牌以保障行车安全;由于路线位于谷底,道路排水困难(每点2分,共8分,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E(3分) E地四面环山,隐蔽性强;距离公路近,利于与外界沟通;地形相对平坦开阔,便于生活居住(9分) (3)丙(2分) 图6中南面地势相对较低(2分),对导弹干扰较小(2分)。
【高考语文专题测试】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10-22
19届语文高考月测试题06-29
高考语文辨析病句专题练含答案07-06
【走向高考2016】(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5 链接资料05-16
(热点自测)201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练习11-1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课案1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练习07-04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 课案1 语句的扩展练习08-28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即时踩点快训:熟语(成语)运用 Word版含答案05-30
语文高考改革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