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精选8篇)
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篇1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高波:让权力及其行使者同在阳光下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之一
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的“七大改革任务”头一项。这项改革以“一规范两加强”(即规范用权行为、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为实体内容,既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关于“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精神,也延续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的要求,并进一步明确了改革落点和操作路径。
给重点对象套上“紧箍咒”
从廉政理论说,权力制约不力、监督乏力,将导致权力“超载”和用权主体的低成本滥用,进而引发内生性的高腐败风险。从反腐实践看,相当多的违纪违法行为主体是主要领导干部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把权力公器作为谋私工具,严重透支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用。前几年在受纪律处分的县处级以上干部中,一把手占比达三分之一以上。因此,总书记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抓起。主要领导干部也就是一把手,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了,把自身管好了,很多事就好办多了。”
《方案》聚焦重点对象,进一步强化了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定向监督和贴身监督。具体手段包括:一是“分解法”。按照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原则,确定主要领导干部分管事项、掌握权力及应负责任,合理分权、科学配权,并对直接掌管人财物等高风险部门和岗位进行更具体、更有效的权力限制。二是“清单法”。推行部门和领导干部权力清单制度,厘清公权和私权边界,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给主要领导干部用权行为套上“透明的笼子”,防止公权私用。三是“倒逼法”。通过主要领导干部向上级纪委全会述廉述责并接受评议质询、干部选任“一报告两评议”、用人责任离任检查等监督问责机制制度,进一步增强主要领导干部谨慎用权、正确行权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自律意识。
让权力行使减少“自由度”
抽象地看,腐败的主体是人,权力是其载体。具体而言,防治腐败既需“盯住人”,也要“管住权”,这如同一枚硬币之两面。当前,要着力减少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自由裁量度、决策随意性和免责可能性,其两大现实路径是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因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都是政府专门机关的专业性监督,具有执行易、成本低、上手快、见事早等比较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说,行政监察更具事中监督的操作空间,审计监督尤有事后监督的强大效力,两者既有分工又可协作,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对权力行使的监督闭环。
从反腐败职能定位和机构职责看,行政监察机关具有教育警示、纠偏惩戒等职能,其调查和政纪处分权有较强威慑力,应适时修订行政监察法,进一步明确其职能定位和工作规则,突出主业、强化主责,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化“三转”实践成果。行政监察机关要把监察监督“嵌入”行政管理全过程和各层面,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同步监督,深入开展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推进依法用权和公开透明,进一步改变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施政行权的“观感指数”。同时,审计机关是一支可信赖的监督“特种部队”。要充分发挥其盯紧“钱袋子”、看住“印把子”、查清“账本子”等专业优势,通过任期内轮审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和财经政策、法规纪律执行等方面的审计监督,确保正确行使权力及其正向效果预期。
从反腐败实际工作需要看,行政监察和审计机关应加强全方位协作配合,建立健全线索移送、案件协查、结果运用等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增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的合力与实效。应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主动出击、前移关口,深入到“三公”经费使用、公共资源配置、重点项目建设等高风险领域,靠前发现并及时纠正主要领导干部用权不妥、用钱不当等行为,进一步提高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现率,并为“打虎灭蝇”提供更多优质线索。
为阻遏腐败增加“提前量”
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一把手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利多不逾矩,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对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有“牵一发动全身”之效。《方案》要求规范主要领导干部用权行为,如同是健全完善交通法规和红绿灯、标示线等行车规则体系,而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则有如交警执法。对闯红灯、压黄线等违章行为进行及时发现、严厉打击,既是从严治标的必备手段,也是震慑“新发”的有效途径。
这些改革举措的预期收益还在于,进一步提高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压强”,进一步提高“高含金量”的权力的公开透明度和规范行使度,进一步提高主要领导干部滥用、私用、擅用公权的被发现概率、被识别可能,从而抓早抓小、抓实抓牢,防止小问题“被养大”,防止“蝇患成蝇窝”、“小虎变大虎”。可以预见,随着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逐渐深化,《方案》确定的举措逐一落实,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定向监督和对权力行使的全程监督,将会形成叠加效应和倍增效果,并带动各个责任主体加强协作、凝聚合力。对于坚决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来说,这是具有震慑作用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彰显反腐决心的战略性安排。高波:党委要扛起主体责任种好“责任田”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之二
牵好“牛鼻子”
落实好党委主体责任,前提是认识到位。必须看到,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分提并论,是纪律检查工作理念思路的重大创新,也是对反腐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以及对刹风整纪工作不力、责任不实的强势纠偏。不可否认,仍有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委,或是“挂帅不出征”、“做主不当家”,把落实中央反腐部署流于形式;或是“己身不正,不能正人”,导致“逆淘汰”和潜规则屡禁不止;或是“用心抓发展指标,用嘴抓反腐治标”,把党风廉政建设全都推给纪委。党委主体责任的缺位,削弱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实际效能,也严重损害了党的执政形象。
《方案》要求,推动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牢固树立“一个观念、两个意识”,即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和执政意识、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意识。实质上,这是要求党委增强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意识,并且上升到了执政意识的高度。而在此基础上厘清责任、强化落实,就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牛鼻子”。牵好这个“牛鼻子”,要求党委一把手亲自抓、主动抓、严格抓,不当甩手掌柜,不开空头支票,既要承担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也要当好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古人云:“上为之,下效之。”党委一班人尤其是“班长”扛旗引路,始终是落实主体责任的重中之重。
说到底,党委负主体责任是党章规定的职责,有责任就要担当。《方案》要求,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这就必须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主体责任体系,如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党组织,都要按照中央要求积极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都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融入到各自工作之中。按照改革举措同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的要求,确保职责权力延伸到哪里,组织监管就跟踪到哪里;腐败风险潜藏在哪里,配套措施就跟进到哪里,不留死角、不留隐患、不留特区。可以说,这是对党委“责任田”的界定,更是对其“责任心”的强调。
当好“台柱子”
落实好党委主体责任,关键是行动到位。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不抓谁抓?打个比方讲,如果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视为一台“大戏”,那么,党委不应是台下的“看客”,而应是台上的“主角”;不应当走过场“跑龙套”,而应当是挑大梁的“台柱子”。各级党委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主体责任落到实处,真正把担子担起来、把职责履行好,是此次纪检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
因此,《方案》紧贴当前的反腐败工作实际,既概要申明了党委主体责任“为何抓”,也具体指出了落实主体责任“抓什么、如何抓”。在具体内容上,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党委(党组)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和班子其他成员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规定动作”,分工不分家,扛起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推动责任、执行责任;在工作机制上,就是要进一步强调督促各级党委(党组)层层传导压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制定上下贯通、层层负责、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确保党的执政体系形成完整的责任链条和防控腐败风险的闭环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彰显“立行立改”之基调,在督促党委履责时“有详有略”地点出了务实可行之策。如,完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专题报告制度,让各级责任主体为履职尽责“签字背书”,杜绝“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卖力”。此外,要求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进中央和地方反腐败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特别是进一步推动纪委、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审计机关在查办党员、国家工作人员违纪违法、涉嫌犯罪案件中的协作配合。这些举措既是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的“点睛之笔”,也是党委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的“题中之义”。
守好“硬杠子”
落实好党委主体责任,要害是问责到位。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显著,然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级党委决不能淡化责任、放松要求。当前的反腐实践一再证明,哪里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好,哪里的党风廉政建设就会出问题;哪里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哪里的反腐败工作就有新进展。因此,《方案》要求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强化问责追责的“硬杠子”。这将会有力推动建构责任分解、责任落实、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通过检查考核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到实处。对于领导不力、不抓不管导致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四风”问题突出,或者发现重大腐败问题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的,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切实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这种制度安排是告诫,亦是鞭策,对于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而持久的导向价值。
权力系于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对各级党委来说,扛起主体责任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渎职。这是执政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自觉和庄严承诺,也是《方案》着力强调的内容亮点,我们对此重大改革的牵引力、冲击力和执行力充满期待。高波:做好落实纪委监督责任这篇大文章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之三
紧扣“三转”主题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根据党章和党内法规要求,从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形势判断、提出的工作要求出发,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以上率下、以简御繁,围绕“三转”主题词,通过一系列动作为落实监督责任做出了一篇“范文”,这成为十八大之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最“亮眼”的实践成果之一。可以说,这是纪检体制改革“再出发”的重要逻辑前提,也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再提速”的实践先导。
《方案》进一步要求,切实推动各级纪委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确保纪检体制改革“不跑题、不走调、不变样”。一是明确职责定位,主要是继续深化“一清一调”,即清理有关议事协调机构,把不该管、管不好的业务工作交给主责部门,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调整纪委机关内设机构,聚焦中心任务,把更多力量放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主业上来。二是改进方式方法,主要是继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确保反腐败任务的完成度,进而提高党员群众的满意率。三是改进工作作风,主要是继续贯彻落实“四个字”要求和“四句话”标准,即“严、细、深、实”的作风要求,“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的工作标准。
改革带来压力,创新增添动力。面对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新思路新任务新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凝聚共识、付诸实践,把“规定动作”做到位,把“自选动作”做到家,求真务实地解决反腐败工作发散有余、聚焦不足、职能泛化、效果打折等问题。特别是要在不增加机构、编制、人员的条件下,把更多的资源力量压到主业上,把更实的监督责任扛到肩膀上,进一步彰显“三转”释放的改革综合效应。
勤练三项“基本功”
如果说“三转”是一种体现问题导向的动态过程,那么,往“监督、执纪、问责”上快转、真转、实转,就是其必然的结果导向。党的十八大之后,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加快“三转”、聚焦主业、担当主责,着力做好“监督、执纪、问责”三件事,取得了明显成效。统计表明,近两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了18万多名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且受理信访举报量、初核问题线索数、立案数、结案数等核心指标,均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态势,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大大增强。因此,基于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方案》要求“督促各级纪委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更好发挥纪委作为党内专门监督机关的作用。
监督执纪问责,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浑然一体、自然一脉,既是党的纪检机关的三项“基本功”,也是其基本职权和核心能力。从纪检机关的赋权来源看,监督执纪问责,是党章赋予纪委的“法定职责”。《党章》作为“党内根本大法”,对纪律检查机关的地位、定位等作了明确界定,监督执纪问责是其“存在依据、立身之本”。纪律检查机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重点或有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也是这三项“基本功”。如《方案》提出,探索纪委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进行监督的有效途径,就是遵照党章要求“做实”党内监督的创新部署和改革亮点。
同时,从纪检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看,加强监督执纪问责,既是坚决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腐败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当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胶着,对纪委履职尽责的压力感和期望值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加强上级纪委领导等有利条件下,纪委回归主职主业,坚守主责主项,将逐渐告别“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尴尬,走出“既是全能纪委,又是失能纪委”的悖论。而纪委能否把刹风整纪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首职要责”,始终保持打击贪腐的高压态势,亦将成为衡量纪检体制改革得失成败的试金石。
把握两大“关键点”
必须看到,监督权也是权力,是权力就有滥用可能,用权力就有贪腐风险。因此,王岐山同志反复强调,信任不能代替监督。随着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一些纪检监察系统的“内鬼”、“虎患”相继被除,既表明打铁需要自身硬的立场,也说明防治“灯下黑”的紧要。因此,《方案》提出两大关键举措,着力以铁的纪律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铁军”。一是加强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纪律约束,加大纪检体制内的自我监督力度,对监督者进行“再监督”,对检查者进行“再检查”。二是建立健全纪委相关责任追究机制,对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不力,发生区域性、系统性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地方、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严肃追究纪委相关责任,对追究者进行“再追究”,对问责者进行“再问责”。
总之,落实《方案》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推进纪检体制改革是一次重要战略机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锁定”任务、把牢机遇,书写下“内强主业,外树威信”的新业绩,不断以反腐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证。高波:让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落地”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解读之四
汇报工作“向上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从严治党、从严治标,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作出了一系列带有开创性、实体性的重大改革部署,开始从纪检体制“破冰”、“破题”。根据党章规定,党的地方各级纪委和基层纪委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是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钢筋龙骨”。但由于诸多深层次掣肘因素的存在,使其在执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运转不畅、实效不佳等问题。比较典型的情况是,一些地区和部门党委凌驾于纪委之上,纪委唯同级党委主要负责人马首是瞻,造成党内监督“上级太远,同级太难,下级太软”的弊端。这也成为党内外有广泛共识的体制性“病灶”和一把手监督难的“病根”。因此,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发挥纪检体制应有效能的呼声此起彼伏。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强调,“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方案》作为其实施路线图,首先给出了改革的“第一落点”,即“建立健全下级纪委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制度”,并明确提出了“五项制度”,即定期报告制度、专题报告制度、即时报告制度、约谈制度、处置反馈制度,以要言不烦的方式基本覆盖了纪委工作面和主要业务链,进一步明确了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工作的知情权、话语权和指导权。同时,《方案》明确了上级纪委领导的“四项基本要求”,即支持和指导下级纪委“聚焦主业、履行职责、排除干扰、开展工作”。这也充分彰显了此次纪检体制改革的实践导向和务实之风,强调易行、可行、必行,避免改革措施“空转”而难以“落地”。这些制度一旦形成“闭环效应”,将使得各级纪委视线“上移”、责任“上挂”,有助于走出以往“不敢监督、不能监督、不易监督”的怪圈。
查办案件“上为主”
毋庸置疑,纪委作为专司纪律检查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即办案能力。查办案件工作是纪委的分内之责、立身之本,其体制机制改革也堪称此次改革“核心之核、重中之重”,在改革中只能强化不能弱化,只能充实不能冲淡,只能聚焦不能失焦。因此,《方案》要求“推进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并将其作为加强上级纪委领导的“第二落点”。从改革导向上看,这将促使同级党委的话事权收窄,上级纪委的管控面加宽,既可以视为对下级纪委不作为的监督机制,也是对下级党委乱作为的有效制约机制。
具体来说,《方案》为了更好地落实查办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的要求,支持和促进下级纪委依纪依法查办案件,明确提出了三项实体性任务。一是研究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的具体办法,明确报告范围、报告形式和处置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有案不查、瞒案不报、徇私包庇的,严肃问责;三是建立案例指导制度,防止执纪不统一和处理畸轻畸重。换言之,就是要规范办案权、减少自由裁量权,既防止下级党委对纪委办案的非正常干扰,又有利于防止纪委系统内“灯下黑”,确保查办案件工作始终“在轨”运行,为坚决遏制腐败滋生蔓延开辟主战场、打好主动仗。
提名考察“上层次”
在此次“改制”之前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干部任用管理等因素导致双重领导体制“变味”,人们将纪委难办案、办案难的尴尬境地描述为:“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为此,《方案》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基础上明确了第三个“改革落点”,即“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这也有效地打在了“七寸”上,对于强化纪委权威、切实担当主责,具有不容低估的现实影响和深远意义。
从具体操作看,《方案》细化提出“一办法+一库两制度”的任务要求,即建立健全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明确上级纪委、组织部门等在提名考察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纪委书记、副书记备用人选库及其管理制度,健全交流推荐制度。从改革目标看,以纪委主要领导干部人事权的适度分离和调整为契机,意味深长地提出了“一实三化”方向,即在规范程序中“做实纪委的监督权力”,推动纪委负责同志提名和考察工作“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应当看到,这些改革设计和操作办法有助于规避党委对同级纪委的人为干预,在将办案的事权和干部提名考察的人权“同步上提”基础上,为纪委领导班子“减负减压,增添底气”,更好地担当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进行监督等重点任务。
从某种程度上说,改革的落点既是撬动全局的支点,也是决定改革能否“落地”的关键。可以预见,通过改革和加强上级纪委领导的三大“落点”精准发力,牵一发动全身,功一时利长远,必将为纪检体制改革大业提供更有力的战略支撑,带动纪检机关在刹风整纪、反腐惩贪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篇2
通过提供不同形式的财政资助, 如出口补贴、进口替代补贴、生产或与之脱钩的补贴、税收减免等, 帮助本国企业获得优势, 从而抵御外国竞争者, 是世界各国都在广泛应用的措施。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工具, 补贴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国内政策目标, 但其在经济领域内的采用, 可能会引起贸易扭曲, 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因此, 从GATT时代起, 人们就试图对补贴行为做出约束, 以限制由补贴带来的贸易扭曲。
从《哈瓦那宪章》开始, 国际补贴制度经历了半个世纪由简到繁的变化。以《哈瓦那宪章》为模板的GATT 1947只在几个条文中分别对补贴做出零散的规定。1960年, GATT缔约方为禁止的出口补贴制定了详细的列表。东京回合谈判达成了少数成员间适用的《补贴守则》。之后的乌拉圭回合谈判, 产生了全体WTO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ASCM) 。该协议对什么是补贴、什么是专向性补贴、补贴的数额如何计算等问题都做出了规定, 并根据补贴对贸易的扭曲程度将其分为三大类, 即禁止、可诉及不可诉补贴。不仅对补贴的构成, ASCM还对调查补贴案件、征收反补贴税等程序性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相比之前的各个协定, ASCM对于补贴和反补贴行为的约束都更为详细具体, 更具可操作性。
然而, 就目前的ASCM而言, 一些基本概念的涵义和法律后果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最近的WTO案件显示, “专向性”、“公共机构”等概念在补贴争议中扮演重要角色, 而成员对于“严重侵害”和“类似产品”等术语也表达了非常不同的理解。事实上, 在补贴和反补贴纪律广泛使用的今天, 对于什么是补贴以及为何要对补贴进行限制仍然充满争议。
鉴于以上原因, 在2001年11月多哈回合正式启动之后, 补贴纪律的改革就成为了多哈规则谈判的三个议题之一。WTO各成员对于补贴制度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第1条补贴的定义、第2条专向性以及第14条补贴利益的计算。这三条是补贴的实质性规定的重要内容, 它们直接影响什么样的补贴需要受ASCM的约束。2008年12月, 规则谈判工作组主席公布了草案修改稿, 希望以此作为进一步谈判的基础, 然而各成员对上述问题的修改至今没有减少分歧。
一、补贴的定义
对于补贴定义的争议, 几乎在每个WTO争端解决机构受理的补贴案件中都能找到。ASCM破天荒地为补贴下了定义, 但似乎它引起的问题比解决的还多;关于谁是授予补贴的机构, 哪些行为是补贴而哪些又不是, 什么是授予的利益等问题, ASCM第1条的确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在草案出台之前, 各成员对于第1条提出很多修改意见。比如, 美国曾提出要对“公共机构”、“委托或指示”做出明确的定义, 为“政府控制”提供清晰的标准。欧盟要求专门对“变相补贴”做出定义, 对“国有企业”行为提出分析标准。加拿大计划为“间接补贴”做出具体的定义。但最后这些设想都被谈判主席公布的草案文本省略掉了。
对于第1条, 草案只修改了一处, 并且是以对第1.1 (b) 条脚注的方式做出的。它补充到:接受者获得财政资助的条件比其若在市场上按商业条件能够获得条件更为优惠, 那么就是所谓的“授予一项利益”。在相关的情况下, 为了确定是否存在利益, 第14.1条应当为确定是否存在这样更有利的条件提供指导。虽然大部分代表团支持该脚注的目标和大方向, 对于其具体表述仍然存在许多疑问。比如, 如果利益的确定依赖于与市场条件的比较, 那么在某些情况下, 不存在可比的市场条件时该如何处理?很明显, 对于ASCM第1条的第二种财政资助———政府应收款项的不收, 通常缺乏市场基准。税收减免并非是唯一没有市场基准的补贴。在British Steel Corp.v.United States一案中, 英国政府向British Steel公司注资, 因为该公司完全国有, 所以不存在该公司的市场价值。美国认为全部的资产注入都是补贴, 因为根据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它是亏损企业, 没有任何“股权价值”, 私人投资者是绝对不会投资的。British Steel则认为, 即使公司是亏损的, 对于净现值为正的项目, 私人投资者也会对其注入资金, 这是合理的经济行为。要判断私人企业是否会对这样的公司注资其实非常困难, 不同的企业, 因为其技术能力、资金能力、利益考量点的不同, 会做出不同的决定。对于政府的股权投资, 通常也缺乏可比的市场条件。第二, “若在市场上按商业条件能够获得”缺乏明确的含义, 不清楚这里的市场是指补贴所在地市场、成员境内还是全球市场。第三, 该补充条款说14.1条应当为确定利益提供“指导”, 令人困惑的是:这意味着必须“严格遵守”第14.1条来判断政府提供的是否比市场更优惠, 还是说第14.1条提供了判断该问题的一般指导原则。最后, 该补充条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第14条, 而恰恰是14条的内容最具争议, 各方对草案文本争执不下。
对于第1条补贴定义, 尽管许多成员提出了修改建议, 但最后都没有被采纳, 主要原因在于补贴定义直接影响ASCM处理的补贴的范围, 而各方对于到底应当加强还是放松对补贴的约束存在巨大的分歧, 并且很难对此达成妥协, 于是主席文本中只能对大家可能达成共识的总体原则做出规定。另一方面, 为补贴及其构成因素做清晰的定义或者提供具体的标准存在很多技术上的困难, 至少, 从多年来的WTO补贴案件来看, 无论对补贴如何解释, 似乎都存在不合理之处。
二、补贴的专向性
由于ASCM只约束那些具有专向性的补贴, 因此它对于补贴的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 由于专向性缺乏具体的标准, 使得行政机关在判定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这当然会使得补贴行为受到审查的WTO另一方成员不满。加拿大因此在多哈回合中针对专向性问题提出了非常具体的修改建议。比如, 对于“企业或产业或一群企业或产业”的决定应当根据国际标准工业分类进行;对于事实上的专向性应当根据全部事实进行判定, 而不能只依据第2.1 (c) 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对授予特定企业不成比例的大量补贴中的“不成比例”要有客观的标准。
然而到了主席草案中, 对于专向性问题只在两处进行了修改。一处修改纯粹是技术性的, 由于第3条做了修改, 第2.3条明确了第3.1 (a) 和 (b) 的情况是具有专向性的。另一处是在第2.1 (c) 条中增加对于以提供管制价格 (regulated price) 的货物或服务方式进行的补贴, 如何判定其是否具有事实上的专向性的考虑因素。这实际上是美国、欧盟针对一些国家对本国的自然资源、能源规定比较低的国内价格, 作为原材料提供给本国生产商而提出的。它实际加强了对于补贴的约束, 当然受到一些转型经济体和发展中成员的反对。一些代表团质疑“规范”的定义, 并想知道哪些法律规范属于这里所称的“规范”, 而哪些又不属于。也有代表认为, 应当处理的是双重价格问题 (原材料的国内销售价格低于出口价格或国际市场价格) , 而不是价格是否被政府管制的问题。还有代表团认为, 如果一国按统一价格向国内企业提供水、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或原材料, 都被认为是具有专向性的, 那么就没有“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了, 这已经完全颠覆了“专向性”的含义。当然, 这一条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如果管制价格导致了一国境内只有一个价格, 那么会被认为不存在国内市场价格, 因此, 要从国外寻找可比的市场价格作为与管制价格比较以确定其补贴程度的基准, 但是, 很难确保这些外部基准是与补贴国的国内条件充分相关的。
对于专向性的修改, 正如加拿大所说的, 要提供清楚和客观的标准, 使得补贴行为具有可预测性, 另一方面, 要给予补贴调查机关必要的自由裁量权, 对不同案件中的不同因素进行评估。尽管一些成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标准, 但很显然, 由于清晰、明确的定义或标准只会限制调查机关的权力, 而WTO的一些重要成员更希望的是加强对补贴的约束而不是对补贴调查机关的约束, 因此, 在最后的草案文本中没有体现出这些修改意见。
三、补贴数量的计算
补贴数量计算对于补贴的认定以及反补贴措施的实施都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确定的补贴幅度是反补贴税征收的基准。其次, 如果补贴的幅度为零, 或者足够低的话, 将不被认为存在补贴, 或者不需要征收反补贴税。而计算补贴的方法和基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结果, 因此, WTO各成员在对待该问题上表现出一致的不妥协态度。
对于第14条的标题, 草案将其由原来的“以接受者所获利益计算补贴的金额”改为“补贴金额计算”, 从草案公布后的一系列讨论会来看, 绝大多数代表团并不同意这一修改。按照接受者收到数额计算补贴利益, 而不是按政府授予的数额计算, 是各成员在多次会议中表达的一致意见。由于第14条的内容并没有特意强调这一点, 有成员为此还曾建议修改内容, 以使其严格符合原标题。而现在的修改方案却是使标题含义变得模糊, 当然会遭到各方的反对。
成员方对于是否要增加一条针对长期亏损融资机构的条款存在严重分歧。对于长期亏损经营的机构提供政府贷款或担保, 或者向缺乏贷款、股权价值的国有企业提供融资, 如何判断其提供了利益, 是否要确立比较的基准, 各成员方意见很不相同。从支持者的角度来讲, 现在有很多政府融资机构长期亏损, 向国有企业提供贷款, 其优厚的条件是在市场上不可能获得的, 或者向那些没有股权价值的国有企业增资扩股, 这是正常的私人投资者不可能做的, 这些长期扭曲市场的行为应当被约束。从反对者的角度来看, 首先这是对国有企业的歧视, 同时它也不成比例地增加了发展中成员的负担 (因为通常认为发展中成员有更多的国有企业) 。其次, 补贴的基准很难确定。该条款是从长期亏损的融资机构的角度提出补贴问题的, 也就是从政府提供补贴的数量来判定, 而第14条一直强调, 从接受者也就是获得贷款或贷款担保的企业来计算补贴额, 两者显然矛盾。第三, 为该条的众多术语提供定义或判定标准非常困难, 比如, 如何确定一个企业是在信贷、股权投资上毫无价值的。最后, 很难解释为什么这条要强调接受者为国有企业, 如果同一机构对在信贷、股权投资上毫无价值的“私人企业”也提供融资, 是否就不受这一规定的约束。
第14.1 (d) , 也就是现有ASCM的第14 (d) 条, 增加了对于管制价格判断其接受补贴的幅度的内容。要求是:如果政府是按照管制价格提供货物或服务的, 那么政府是否得到充分的报酬, 应当根据当时的市场条件, 提供货物或服务的非管制的价格来判断, 然后根据质量、可获得性、适销性、运输和其他销售条件进行调整, 但是, 如果没有非管制价格, 或者由于政府是该种货物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导致了它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从而使得市场价格也被扭曲, 那么报酬是否充分可以通过该货物或服务的出口价格来判定, 或者通过其他国家的市场价格根据质量、可获得性、适销性、运输和其他销售条件进行调整后来确定。这一条款实际上把外部市场基准这一标准明确写入了协定中。从加拿大软木案之后, WTO的争议解决机构似乎已经确认了这一市场价格获得方式的合理性, 但就像用国内价格判断市场价格会存在不合理的状况那样 (比如, 在加拿大软木案中, 由于加拿大政府在立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使得私人企业提供的立木砍伐费价格也必须与政府保持一致, 因此美国认为加拿大国内缺乏真正的市场价格) , 用外国价格确定市场价格也不见得就合理, 甚至可能更不合理。造成同一商品不同价格的原因, 除了一国给予了补贴, 另一国没有, 还有可能是因为气候、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消费习惯、比较优势等因素。在缺乏具体标准的情况下, 一旦确立外部市场基准, 很有可能被补贴调查机关滥用, 这不禁让人担心它会变成新的“替代国制度”。
另外, 草案还新增第14.2条, 关于上游补贴的利益计算。成员大致上同意这一条款的设立, 但对于具体的细节问题还有争议。比如如何确定“没有关联”的各方是否应当适用外部市场基准等。新增的14.3条处理在调查的时间段内如何分配补贴利益问题。成员各方大致同意对于一次性给付的利益和重复给付的利益要有不同的分摊计算方法, 但同样也对具体的操作方法存在很多分歧。
四、小结
与《反倾销协定》的修改不同, 该协定在草案出台后, 逐步减少分歧, 形成更为一致的改革方案;《反补贴协定》在2008年的修改草案公布后, 原有的分歧基本没消除, 各成员又提出不少新的修改建议。这实际上是与谈判桌外的全球经济变化密切联系的。在多哈回合之初, WTO成员很少实施反补贴措施, 并且习惯地认为非市场经济成员不适用反补贴措施。因此在谈判之初, 谈判组收到大量对《反倾销协定》的修改意见, 而很少有成员注意到ASCM的问题。而现在, 反补贴措施频繁采用, 似乎成为许多成员在选择贸易救济措施时的最爱, 当然其修改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 许多成员采用各种手段帮助本国度过危机, 比如“救市计划” (Bailout) 、“购买美国货” (Buy American) , 这使得补贴的使用量也是前所未见的。
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人民银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7;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50-01
一、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直面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新形势,立足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新要求,作出了“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重大部署。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这是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对纪律检查体制改革7项任务的具体化,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责任导向和执行导向。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法加强行政监察等工作。二是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落实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四是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五是创造条件,加快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六是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七是健全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廉政风险防控等方面法规制度。
二、人民银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困难和问题
(一)推进改革的配套制度急需跟进。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涉及需要党委支持、部门配合的事项,亟待完善相应的制度作保障。比如,各级纪委要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党委班子成员的监督,但没有操作层面上的刚性制度,使“同级监督”缺乏有效的平台和载体;落实“两个为主”、“两个全覆盖”,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具体操作程序、配套制度规定。
(二)纪委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现行工作体制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决策权在党委——党委集体决策;执行权在行长——实行行长负责制;而监督权无论是纪委还是内审等监督部门都是在“决策权”、“执行权”领导下开展工作。而且人民银行的党委书记和行长职务一般由一人担任。这样,“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相互制约是很难实现的,“决策权”、“执行权”一人担任,难以形成相互制约。
(三)纪律检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多头管理体制带来的管理障碍。自2010年起,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纪检监察工作转由总行直接进行考核。同时,不少分行由于管理半径太大、管理成本过高等原因,部分纪检监察职责授权省会中支管理。这就形成了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和地市中支受多头管理的现象,多头管理很容易导致有考核权的上上一级纪委对基层行纪检监察工作日常检查少、情况了解少、工作指导不切实际、针对性差。二是授权管理模式运行不尽合理。从全国人民银行系统来看,部分纪检监察职责授权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管理情况也不尽一致,有未授权的、有部分授权的、有完全授权的,还有授权以后又想收回授权的。实践中,被授权单位的工作也难以把握,哪些能管哪些不能管,管理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工作量与考核比重也不匹配,分行和省会中支对市州中支纪委的考核结果也有不一致甚至完全颠覆的情况。三是机构设置仍存弊端。目前,人民银行绝大多数县(区)支行都设置了纪检组长,但受单位编制、人员等影响,纪检组长大多是副行长兼职,存在“专职不专”、纪检组长和副行长职责冲突等问题。
三、推进人民银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探索推进纪律检查派驻机制。人民银行系统应借鉴和探索试行纪律检查派驻机制,有效提升纪检监察执纪监督水平。要按照层级管理的制度,改革现有纪检机构管理体制,将各分行、营管部、省会中支纪委改为总行纪委派驻机构,将市州中心支行纪委改为分行纪委派驻机构。所有派驻机构由派出单位直接领导,实行统一管理,向派出单位负责,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派驻统管实现了上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垂直管理,有利于解决纪委监督权威性和独立性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纪委监督同级党委的举措和手段。一是强化双重领导下的监督机制。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落实“两为主”、“双报告”和“派驻机构改革”等创新举措,增强纪委监督能力。二是健全纪委对党委决策干预机制。党委作出重要决策或出台重要政策,应事前与纪委通气,纪委认为存在重大纪律或廉政风险时,可按程序提出修正意见建议。党委拟提拔任用的干部人选,组织部门在考察酝酿之初,应同步征求纪委意见,纪委有确凿证据认为不应提拔使用的可行使一票否决权。三是建立纪委对同级党委班子成员涉案初步调查处理机制。探索改革纪委依据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监督和案件查办的模式,建立对同级党委班子成员涉案线索核查处理机制。试行党委班子成员个人重大事项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向同级纪委备案,纪委可按程序进行核查。
(三)建立和健全日常联系工作机制。目前,上下级纪检监察部门大多数是不固定、松散式联系沟通,没有形成制度化的联系工作机制,不利于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对下级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从实际来看,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定期工作报告制度。下级纪检监察部门主要负责人每半年向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全面汇报工作;也可不定期汇报专题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定期述职制度。下级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每年须向上级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述职,并接受考核和评议。三是建立健全约谈汇报制度。上级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可就有关问题或工作,不定期约谈下级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或责成其进行汇报有关情况。
参考文献:
[1]朱春林.深化纪检体制改革[N].学习时报,2004-3-25.
[2]皖纪研.推进纪检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纪检监察,2014(15).
[3]潘蓉.创新改革纪检监察体制机制.科技与企业,2015(4).
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篇4
立足本届 一干到底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是姊妹篇,体现了破与立的辩证统一。纪律检查机关贯彻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要立足本届任期,坚持立行立改,确保到2017年基本完成提出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先例可循,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大胆创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都要靠改革来推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内的党的建设,是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保证。没有这个保证,其他改革就无法深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改革的本质是组织和制度创新。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把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单独列段,明确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我们的改革要围绕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蔓延势头这个目标进行,解决好反腐败工作责任不清、机构职能分散、案件查办不力等问题。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各项措施是系统的、连贯的,必须着眼全局、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目的就是实现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实质是要推动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查办案件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巡视监督和派驻监督等,都连着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如果单就某一项改革谈改革,只抓住 1 某一个方面来落实,改革就无法深入和持久。
党中央对纪律检查体制改革高度重视、领导有力、要求具体。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单独列为一个专题、专设一个小组。制定《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推进纪检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我们的任期是有限的,但党的事业是无限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首先要立足本届,把任期内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做好。要坚持问题导向,实践探索、循序渐进,不断总结、固化为制度,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要把每一项工作做得实一点、细一点、深一点。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既是对党章规定的重申,又对纪律检查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是对前一阶段改革实践成果的总结,更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启。时间表、路线图已经确定,说到就要做到,干就要一干到底。要密切联系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把能做到的先做起来,靠改革、靠创新、靠管理,推动党的纪律检查事业不断发展。
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之二
改革不能观望等待
改革必须求真务实、实践探索,重在落实。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不能只强调客观原因、坐等条件成熟,不能搞成发文件、写讲话。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改起,真正把中央的大政方针、顶层设计落到实处。
有人说,中央纪委是不是可以多发一点文件,告诉我们改革改什么,落实主体责任该做些什么;或者列出一个责任清单,下面好“照单”办事。等政策、等文件,这是一种依赖心理,是推脱责任、缺乏责任担当的表现。还有的希望搞出一套办法、设计一套指标,规定主体责任的权 2 重比例,对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这完全是错用绩效考核方法来衡量党的建设,是新的形式主义。在我们国家,党是领导一切的。主体责任是政治责任,在党章上写得清清楚楚,没有权重问题。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是要求各级党委都要抓好党的建设,要管要治!落实主体责任不需要再发文件,关键是敢不敢、愿不愿意把这个责任真正担起来!
有些纪委领导干部总喜欢强调客观,动不动就说级别太低、权威不够,一提起改革就要求提高级别、增加编制、增设部门。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就是在为纪委明确职责定位、树立权威。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抓住重点,深入下去,以现有的编制和人员,干出成绩,切实履行监督责任,就一定能增加工作的权威。有些纪检组的同志“顾虑”甚多:大家在一口锅里吃饭、一个楼里办公,日久生情、太熟悉不好监督。在一起工作、生活,正是为了方便监督。别忘了,派驻干部的工作证是纪委发的,你可是纪委的干部啊。搞监督的人就得经常打听张家长、李家短,发现了问题,不能装聋作哑,好像没听见、没看到。决不能让“人情世故”把党内关系庸俗化。
还有的同志一说到改革,就定一揽子方案、搞顶层设计,鸿篇巨著、贪大求全。有的纪委领导在推进改革中,不联系实际,也不把自己摆进去,离开自己的责任去讲别人的问题,老是拿基层说事、推脱。改革一定要唯实,不能悬在空中。离开了具体内容,改革就是抽象的、空洞的。我们党搞革命、建设和改革,解决13亿人的温饱和小康,哪一件事是靠嘴说来的?那都是硬碰硬做出来的!实践比制度更重要。与其出文件、写方案,倒不如把该做的先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中央要求,密切联系本地区、本部门实际,从具体问题出发,盯住 3 一件件工作,真抓实干,循序渐进,不断把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引向深入。这也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之三
改革就是要改体制动机制
改革必然是“里子”的变革、内涵的深化,必定要触动体制机制。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保障纪委更好地履行党章规定的职责。
当前,腐败问题多发,一个重要原因是反腐败体制机制不健全。有的党委书记一谈到反腐败工作的具体问题,就习惯把责任推给纪委,口口声声“支持”纪委工作,却忘记自己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对监督执纪畏首畏尾,对参与地方和部门业务却乐此不疲,把自己的主业当成副业;有的纪委书记怕得罪党委书记,不主动向上级纪委报告工作,以给本级党委“不添乱”、“抹稀泥”为能事,不去查办案件甚至到上级纪委为有问题的人说情。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改革,靠制度创新。三中全会决定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对创新反腐败体制机制提出要求。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按照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实现改革目标的具体任务、重要举措。
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关键在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书记要是不抓,纪委书记再“折腾”也“折腾”不到哪里去;部门党组书记要是不管,派驻纪检组长能耐再大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要层层落实主体责任,去年先是抓到中央和国家机关、省一级,今年要抓到地市一级。省委落实好了,才能抓好地市委书记;市委书记落实好,县委才好办。纪委的监督责任也是如此。我们国家太大,任何工作都不能搞一贯到底。要先抓好本级,再抓下一级,一级抓一级,把 4 压力传导下去。
要推动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党章规定,纪委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但由于缺乏具体措施和程序保障,实践中纪委仍处在“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的状态。改革纪律检查体制,就是要围绕“两个为主”,抓住案件查办、干部提名以上级纪委为主等一个个具体问题,提出要求、探索实践,制定规则、健全制度,保证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畅通无阻,保证纪委监督的权威性。
逐步实现派驻和巡视全覆盖,意味着党内监督没有例外、不留死角。用原来那种常规巡视和点对点的派驻模式,实现全覆盖是很难真正做到的。我们不能一说全覆盖,就先想要增加一堆编制,扩大一批职数,搞人海战术。必须转变方式、创新方法,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的改革任务;在开展常规巡视的同时,开展机动灵活的专项巡视,逐步实现全覆盖的目标。
改革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源泉,需要不断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化认识,从点滴做起,循序渐进,求真务实,把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的要求落到实处。
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之四
坚持立行立改
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表态期已经过了,现在要的是行动、是落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须臾不可懈怠,要立足工作实际、立行立改,从具体问题抓起。只要符合中央精神、看准了的事,就要下决心去做。
立行立改,是迅速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基本路 5 径。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把学习和领会转化为行动和实践,针对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具体任务,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将时间、目标、措施分解再分解、具体再具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牢牢把握立行立改这一原则,2014年抓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推动中央国家机关和省一级落实“两个责任”;在中央办公厅等部门新设7家派驻纪检机构,探索实现全面派驻的有效途径;改进巡视工作,发挥利剑作用,持续强化震慑;开展查办案件和线索处置以上级纪委为主的试点,使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大起底成为日常工作,规范线索管理和处置,提高纪律审查质量和效率,等等。这些都是靠立行立改实现的,哪一件都不等不靠、扎实推进。2015年干什么,明年干什么,后年干什么,都要明确下来。我们就要有这种意识、坚持这种工作方法,这就叫任期责任制。
坚持立行立改,就是看准了的事情要先做起来。抓住工作实践中急需改变、上下已形成共识、解决起来比较容易的突出问题,先改起来,力争取得实效,逐步把改革向前推进。改革要从问题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认识到一个问题,就抓住一个问题不放,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全局,推动改革深化。改革要抓住关键,紧紧围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拿出切实管用的具体措施,在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上创新突破,形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支撑,保证责任落到实处。
改革要在实践中推进,不断积累经验,逐步上升为制度。现在巡视的实践就走在了巡视工作条例的前面。那么为什么不及早修改条例呢?因为条例修改得靠充分的实践支撑。我们根据中央提出的要求,聚焦中心任务、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实现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常规巡视全覆盖,探索开展了3轮专项巡视,6 推动省区市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修改条例就有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在巡视工作实践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边探索、边总结,修改条例自然就水到渠成。
改革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落实好改革的各项任务,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成效,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障。
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之五
强化自我监督 防止“灯下黑”
谁来监督纪委?这是党内和社会上都很关注的问题。监督面前没有特殊群体,监督别人的人更要带头接受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自觉、主动、严格地把自身置于被监督之中,强化自我监督,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纪检监察机关承担着维护党纪政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监督执纪的人,更要守纪律。从查处的纪检监察干部违纪案件看,欺瞒组织者有之,利益输送者有之,跑风泄密者有之,拉关系抹案子者有之,以案谋私者有之,这些人严重败坏干部队伍的形象。纪委不是天然的“保险箱”,纪检干部也并没有天生的免疫力,必须加强管理,使监督常在。
自我约束、自我健康,才能不辱使命。我们这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就是靠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净化,才始终保持了先进性、纯洁性。纪检监察干部手中掌握着监督执纪的权力,时刻面对着腐蚀与反腐蚀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被“围猎”、触“红线”。防止干部出问题,仅靠个人的自觉性是不行的,仅靠外在的监督也是不够的,必须实现自我净化,强化自我监督,确保监督权始终在制度的笼子里规范有 7 序运行。
己不正,焉能正人?在大的问题上,纪检监察干部一个跟头都栽不得啊。面对各种诱惑,要日日、时时、处处告诫自己,忠诚、干净、担当是一个无尽的过程,是一辈子的事,不是一阵子。对党的忠诚是第一位的,干净是必须守住的底线,担当是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纪检监察干部要联系身边的案例,把自己摆进去,对照革命先烈,检查自己的忠诚度。要讲纪律、守规矩,耐得住孤独,忍得住寂寞,保持定力,锤炼党性。
越是权力机关,越要加强监督;越是纪检干部,越要严格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在组织创新和制度建设上不断探索,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机构的作用,教育干部增强纪律观念,改进干部管理和选拔方式,加强对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监督,严格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回避、保密制度。对跑风漏气、瞒案抹案、以案谋私等违纪行为零容忍,从严惩处,坚决防止“灯下黑”。公开曝光要常态化,让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都发挥作用。
学校纪律检查评比方案 篇5
卧牛吐小学政教处 2017年3月1日
为更好的加强我校常规管理,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不断提高为目标,切实搞好学校纪律、卫生工作,进一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及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维护良好教学秩序。为此,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和检查小组:
1、学校纪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多可,副组长:郭磊,成员:各班班主任。纪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学校纪律工作会议,指导、研究学校纪律工作,解决学校纪律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2、学校纪律工作检查小组,组长:郭磊,副组长:值周教师,成员:各班纪律委员。纪律检查小组每天对学校纪律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对各班级纪律情况进行每周评比,各年段成绩第一名颁发“纪律流动红旗”。
二、检查评比时间:
1、每天早晨第一节课前10分钟由值周教师带领学生干部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
2、值周教师、学生干部课间检查。
3、值周教师不定时检查。
三、检查评比方式:
纪律日常检查项目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及精神面貌、课间纪律、午间纪律、其它纪律。检查形式采取固定时间检查、不定时间抽查,学生干部查与学校值周教师查相结合。检查评分采取扣分制,每班每周基础分为100分,根据扣分标准,视班级学生违纪情形在班级基础分上进行扣分(每天扣分最多不超过20分),每周五统计,每周一升旗后宣布上周检查结果,每个学段第一名颁发“纪律流动红旗”并拍照记录做为“优秀班主任”、“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的评选参考。
四、具体检查项目及扣分标准:
1、上课迟到、早退每人次扣1分。
2、课间在教室打闹、跑动、大声喧哗每人扣2分。
3、课间未经老师同意,私自出校每人次扣2分。
4、课间不准跨越花坛、践踏破坏花木违纪每人次扣1分。
5、间操迟到每人扣1分(间操铃响后到操场者视为迟到)。
6、间操说笑、打闹、吃东西现象每人扣1分。
7、间操做操时态度不认真,东张西望,动作不到位、不整齐、敷衍应付,每人扣1分。
8间操旷操每人扣2分(因病请假者除外,班主任老师提前向检查老师或学生干部说明人数,弄虚作假者每人扣2分,因特殊原因长期不能做操者需向政教处备案)。
9、楼内行走不按右侧通行或互相拥挤、勾肩搭背,每人次扣1分。
10、楼内严禁学生追逐、打闹、大声喧哗,吹口哨、跑踏楼梯,玩各种球类等,违纪每人次扣2分。
8、在校园内随意骑自行车,(放学时必须在出校门后才能骑车)如有违反,每人次扣2分。
9、校内穿奇装异服留有长指甲男生留长发、怪发、染发女生化妆烫发或染发、佩带首饰每人扣1分。
10、升旗仪式过程中不尊重国旗,不严肃认真,不脱帽,不敬礼,听广播通告时,大声喧哗,打闹违者每人扣1分。
11、乱扔垃圾、说脏话、骂人、每人次扣2分。
12、少先队员每天必须坚持佩戴红领巾违者第人扣1分。
五、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六、本方案自2017年3月6日起执行
政教处 郭磊
班级纪律卫生检查方案 篇6
一、组织办法
1.每班推荐一名学生以级为单位组成检查小组对班级卫生每天两检查,由组长负责,主抓纪律卫生的教师进行指导。
2.主抓教师日常进行全方位不定时检查,包括课堂、课外、两操一课、饭场、寝室等场所的纪律卫生诸方面。
3.检查结果及时登记,每天小总结,每周大总结,结果公示,学生会上表扬先进,抨击后进。
二、纪律检查扣分标准
1、教室纪律(1)、凡进教室的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若有闲谈、串位、翻桌、跳凳、打闹、看与学习无关的书籍等每人次扣1—3分。(2)、上课迟到、早退、请假每人次扣1分,旷课一节每人次扣1分,上课擅自离开每人次扣2分。(3)、上课打瞌睡、坐姿不端、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等每人次扣 1分。
2、升旗仪式(1)、集合达不到快、静、齐扣2—10分。
(2)、升旗中乱动、乱说、不行注目礼每人次扣2 分。(3)升旗仪式前卫生无打扫完扣5分。
3、出操纪律(早操、课间操、活动课)(1)、集合达不到快、静、齐扣2—10分。
(2)、无故缺席每人次扣1分。(3)、跑步队伍松散、排面不对正、步伐不整齐、口号声音不宏亮、做操不整齐,不符合要领扣2—10分。(4)、各种活动不能及时到位、活动不认真,人为损坏器材扣2—10分。
4、寝室纪律(九年级老师要求学生进寝室要静。)
(1)熄灯后有说笑、寝室内出现亮光、洗漱每人次扣1分。(2)熄灯后1小时内解手每人次扣1分。
(3)熄灯后室内外走动每人次扣2分。(4)熄灯后听收、录音机每人次扣2分。
(5)无故串寝室、串床位每人次扣2分。(6)进寝室晚每人扣1分。(7)关门、锁门每次扣2分。(8)夜晚私自外出,私自外宿每人次扣7分。
(9)翻墙跳窗每人次扣10分。
5、日常行为规范(1)、损坏公物或践踏花草,根据情节轻重扣1—10分。(2)乱扔果皮纸屑扣2分。(3)、男生留长发、怪发扣2分。
(4)、女生烫发、带首饰扣2分。(5)、教室内穿背心或光背扣2分。奇装异服扣3分。
(6)、寝室以外穿拖鞋扣2分。(7)、饭场违纪扣2分。
(8)、随意扔摸倒饭扣2分。(9)、吵架、污辱谩骂他人扣5分。(10)、吸烟、喝酒扣5分。(11)、超出一般男女学生交往每人次扣5分。
(12)、知情不报,不揭发扣5分。(13)、寝室带火种扣5分。
(14)、打架斗殴每人次扣8分。(15)、不尊重教师、不服从管理扣5分。(16)、吹口哨、发怪腔、乱写乱画、乱泼乱倒、乱撒乱拉、不按规定随便出入每人次扣2—5分。
三、卫生检查扣分标准
1、教室卫生(1)、无打扫扣5分。(2)、打扫不干净扣1—3分。
(3)、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扣2分。(4)、桌子摆放不整齐扣2分。
(5)、墙壁、天花板、门窗有污迹每处扣1分。
2、清洁区卫生(1)、无打扫扣5分。(2)、地面不洁扣1分。(3)、有砖瓦、杂草、纸屑、纸团、食品袋、棍棒等每个扣1分。(4)、绿化带、花池内无拾净每处扣1分,垃圾箱满而无倒扣2分,无放好扣1分。
3、寝室卫生(1)、室内外地面不洁扣1分。
(2)、墙壁、门窗有污迹每处扣1分。(3)、室内用具物品摆放不整齐扣1---3分。
(4)、室内有污水垃圾扣1分。(5)、床铺叠放不整齐每床扣1分。
(6)、值日不打扫扣3分。(7)、卫生间地面不洁、手纸不入篓、篓满不倒、便池不冲刷各扣1分。
四、未尽的违规事件可视其情节轻重,对纪律或卫生酌情扣2—10分。
电力用电检查存在问题与实施对策 篇7
一、进行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电力企业进行电力用电检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履行相应的用电检查职责, 同时也是在服务于广大用电客户, 维护用户们的用电利益, 对于偷电窃电行为给予严肃处置。在进行电力用电检查工作时, 更像是供电之后的售后服务, 针对用户的反馈情况给予处理, 同时也根据实际状况进行执法立案。正确进行电力用电检查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力企业形象的树立, 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 保护用户的用电安全, 加强其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规范的用电检查操作, 促进用户合法用电行为, 加强意识的相应转变。这些都是目前电力企业进行电力用电检查的重要意义。
二、进行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存在问题及发展现状
在进行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实现在电力企业在进行的电力用电检查工作仍然不能够满足用户们的用电服务需求, 这就需要电力企业明确目前电力用电检查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以此针对问题进行相应地调整, 以适应其管理要求的发展。目前电力用电检查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其用电检查工作不能落在实处, 往往流于形式化。除此之外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计划及明确的工作规范,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电力企业有明确的规范, 但检查过程中却不能够按照规范去严格执行。检查及对不合理行为得而处理力度较小, 不能起到其处理作用。
目前的技术服务也不能够完全解决偷电、窃电的基本问题, 对于技术较高的窃电手段仍然不能予以解决。换句话说就是反用电检查能力较弱。检查人员的综合素养较低, 技术水平较弱, 检查制度不完善、检查手段不规范等都是目前在进行电力用电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并且加强电力企业进行电力用电检查的工作, 是每一所电力企业要攻克的重要难题。
三、加强电力用电检查工作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 建立用电客户基本信息档案库以方便用电检查工作的开展
建立用电客户的基本信息档案库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 一旦建立客户信息的档案数据库, 不仅仅可以及时了解用电客户的用电状态, 同时也能实时掌握其违规行为, 对于损耗增加并且电量变化较大的客户可以给予突击排查工作, 针对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及时地处理与规范, 不仅能够方便用电检查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用户的用电安全以及用电权益。
(二) 建立用电信息数据库
用电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是与用电客户基本信息档案库的完善配套的, 用电信息数据库则是宏观意义上的综合用电情况, 综合用电设备的基本状况, 以及相应的配电网络结构, 用电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电力企业进行相应的决策行为提供数据依据, 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以符合管理系统等多种数据系统进行用电信息数据的管理, 以此进行相应的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设计与规划, 从而促进电力企业更好地行使用电检查的职责。
(三) 增强进行配网检修、检查工作的相应频率
偶尔进行电力用电检查工作是无法起到监督与解决问题的基本作用的。所以要对用电检查工作的开展进行相应地规划, 要使用不定时检查与定时检查进行有机结合, 普检与随机抽查有机结合, 进行夜间巡查等方式, 本着对客户用电负责任的态度, 促进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开展, 了解用户的实际需要与实际情况, 进行并且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 针对各种变电设备也要进行相应的监测, 防止非法窃电, 促进用户合法用电意识的树立与转变。
(四) 加强电力用电检查管理的宣传工作
加强电力用电检查管理的宣传工作能在两个方面上促进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开展, 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可以促进用户们树立依法用电、合理用电的意识, 以意识的转变带动行为的转变, 并且增加对于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理解度, 认识到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能够从自身做到规范用电, 一旦发现违法用电及窃电现象也应该及时予以举报, 帮助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则是促进电力用电检查部门能够加强与用户之间的联系, 转变服务观念, 提升服务水平, 更好地进行相应的电力用电检查工作。
(五) 建立相应的电力用电检查机制
一切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法规制度的相应支持, 电力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电力用电检查机制来促进并且协助目前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进行, 以制度的保障促进检查工作的完善, 同时也能够保证其相应的监管力度, 在对违法用电情况进行处理时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与执法规范。国家在1996年时就出台了相应的电力用电检查机制《用电检查管理办法》, 在《用电检查管理办法》中详细阐述了实施细则, 各个电力企业可以在结合《用电检查管理办法》的前提之下, 结合目前电力企业进行用电检查的实际情况, 建立相应的电力用电检查机制。
(六) 规范用电检查管理工作
在进行用电检查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将工作流程予以明确, 并且规范好工作行为, 明确工作准则, 不能忽视相应的检查程序, 检察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相应的用电检查证, 出事合法的证件进行相应的用电检查管理工作, 在结束检查之后要出示检查的单据, 以此为用电客户提供规范的管理工作, 提升服务水平, 增强顾客的信赖度。
除此之外在进行用电检查的管理工作时, 注重其规范化也是在保证检查人员的基本安全, 规范进行检查操作, 身着相应的绝缘设备, 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不仅仅能够维护用户用电安全, 也能够维护检查人员的自身安全。
(七) 提升电力用电检查人员的综合素质
电力企业要对电力用电检查人员进行相应地培训工作, 从服务、技能这两大方面入手, 既要提升电力用电检查人员的专业技能, 增强反用电检查能力, 掌握各个设备的使用技巧及使用方式, 又要转变用电检查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态度, 增强其服务水平, 以此提高检查人员的工作效率, 以提升电力用电检查人员综合素质的方式, 促进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管理的进一步加强。
结语
在进行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即不规范、无计划、水平低等多种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电力企业首先要明确进行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再通过建立用电客户基本信息档案库以方便用电检查工作的开展、建立用电信息数据库、增强进行配网检修、检查工作的相应频率、加强电力用电检查管理的宣传工作、建立相应的电力用电检查机制、规范用电检查管理工作、提升电力用电检查人员的综合素质等多种手段, 维护用户的用电权益, 保证供电秩序, 加强电力用电检查的管理工作, 顺应电力体制的改革, 并且屡行电力企业用电检查的相应职责。
摘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电力用电检查工作作为电力企业的重要内容, 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而言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在目前的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发展过程之中, 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电力企业要对此进行相应地反思, 对如何做好电力用电检查工作进行相应地探索。本文将以进行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重要意义为着手点, 针对目前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存在问题及发展现状进行具体地分析, 从而提出改进电力用电检查工作的具体措施, 以此维护用电用户的基本权益及供电秩序。
关键词:用电检查工作,信息档案库,电力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武英.论电力企业如何有效开展用电检查管理工作[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 2015:1.
[2]朱叶, 刘泓.电力企业用电检查工作的难点及其解决措施研究[J].机电信息, 2013 (33) :150-151.
[3]张佳丰.用电检查工作在电力企业供用电工作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 (1) :22.
[4]毕可慕, 鞠维强, 谷虎.浅析客户超容用电检查问题[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 2016:1.
[5]陈雄新.电力企业有效开展用电检查管理工作的研究[J].硅谷, 2014 (1) :124+97.
实施安全检查遇到的困难与对策 篇8
关键词:安全检查;安检;法院;审判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法院审理和执行的案件逐年递增,审判任务及审判环境等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诉讼中暴力抗法,扰乱诉讼秩序事件屡见不鲜。近年来,无锡两级法院发生了多起当事人带马刀等管制刀具、农药等危险物品进法院,准备在法院行凶或自杀的问题,甚至发生了法院工作人员在法院被携带刀具的当事人砍伤的严重事件。法院和法官处在社会矛盾的第一线,法院工作人员的人生安全受到严重威吓、法院的审判秩序受到影响,法院形象乃至司法权威受到损害。为保障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司法人员的人身安全,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最高人民法院于2004年5月24日发文《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安全检查规则》,各地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但由于各地法院实际情况不同,在实施安全检查工作中,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笔者结合从事一线安检工作实践,谈一谈安检工作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一、安检工作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1.安检工作阻力较大。具体表现在:一是受检人员抵触情绪比较大。安检处经常听到抱怨:“你放心,我的包里没藏炸药,没有枪!”,“放心吧,我们不是坏人”,“法院的门真难进,比座飞机还严”等,受检人员不理解、不配合。二是部分法院工作人员对安检工作存在疑虑,经常听到一些议论:“草木皆兵,有这必要吗?”,不理解,不协作。三是部分律师对安检工作有意见,不配合安检,有的要求安检人员出示进行安检的法律依据,有的要求安检人员出示警察证,千方百计找“理由”出“状况”,不理解,不支持。
2.安检工作技防手段落后。一是安检场所设置不合理。有的法院没有固定的安检场所;有的法院虽然设有固定的安检场所,但设置不合理;二是安检设备简陋。有的法院“安检”设备简陋,只有手持“安检”器,没有配备电子“安检”门,X光扫描安检机等安检设备。三是利用监控作用不够。有的法院没有安装监控设备,有的法院虽然安装了监控,但安装的监控数量少,质量差,没有发挥监控设备作用。
3.安檢工作质量效率不够。一是质量方面,存在安检人员与被检人员,与律师等争吵的现象;存在安检尺度时紧时松的现象;二是效率方面,存在高峰时段安检处比较拥挤的现象。
二、安检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1.思想重视不到位。一是部分同志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法院成立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搞安检都过来了,出事的法院毕竟少数,没有必要一人生病全家吃药;二是部分同志对法院审判秩序和审判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认为搞安检费人,费财,添麻烦。在法院资金、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舍不得投入安检工作,安检工作搞形式,走过场,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2.宣传教育不到位。一是受检人员不了解安检工作,从而不理解、不配合。一些诉讼当事人及旁听人员对进法院要接受安检,思想上不理解,产生抵触情绪。当工作人员要求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及旁听人员走安检门,接受安检时,有的消极甚至不配合接受安检,与安检人员“理论”,影响安检工作顺利开展。二是一些本地律师认为自己是依法出庭履行职务的专业人员,法院对他们也要进行安检,是对他们的不信任,是地位不平等的突出表现,是对他们人格的侮辱。而一些外地律师则认为,在他们住所地进当地法院不需要接受安检,而他们到无锡法院却要接受安检,同样都是法院,为什么规定做法不一样。
3.安检措施不到位。一是安检力量配备不足。有的法院固定安检人员少,有的法院没有女性安检人员,有的法院则安排保安人员负责安检工作。二是安检人员培养教育不够。部分安检人员服务意识不强,遇到受检人员不理解、不配合时,缺乏耐心,不能做耐心细致的解释疏导工作,特别是遇到言语不当,甚至谩骂、侮辱人格受到委屈时不能忍辱负重,与受检人员发生争吵。部分安检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从事安检工作敷衍了事,不善积累安检工作经验,掌握受检人员特点,业务技能差,遇到矛盾和问题不能及时正确化解和处置。
三、安检工作解决问题的对策:
1.统一思想,营造氛围。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法院有关安检工作的规定要求。认真传达学习上级法院有关司法安全的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做好安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全体干警澄清思想上的模糊错误认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二是要及时通报上级法院有关司法安全的事故通报,用其他法院及公安部门近几年发生的问题,血的教训,敲响警钟,从而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和克服松懈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三是要加大安检工作的社会宣传力度。要通过媒体加大对法院“安检”工作目的、意义的宣传力度。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要让所有到法院参加诉讼和旁听人员知晓,法院“安检”是保证他们人身安全,确保审判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从而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2.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一是齐抓共管。办公室、行政装备科、法警队等相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搞好协调,各负其责,真正形成全力。二是增强安保力量。在人少案多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抽调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技能精的司法警察担任安检工作,按照工作量配备法警或协警负责院部及法庭的安检工作,配精配齐安检力量。三是注重技防。结合实际,科学设置安检场所,安装电子门禁,有效封闭审判、办公区域;配备x光物品安检仪,通过式安检门,身份证识别器等安检设备,提高安检效率和质量;设置设电子监控设备,全程监控办公区、审判区域,舍得投入,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安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如何领导深入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08-20
20150105-0208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系列评论10-27
纪律检查工作06-06
财经纪律检查08-10
班级纪律检查表格08-03
办公纪律检查通报10-20
纪律、卫生检查评比细则10-22
严守政治纪律对照检查09-12
生产工艺纪律检查表10-20
车间工艺纪律检查制度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