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2024-10-20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精选12篇)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篇1

高考作为选拔考试, 基础与能力并重, 化学作为理综学考的一项, 有着重要意义。高三复习如何针对性的复习, 考场中如何运筹帷幄, 快速高效准确解题, 这些都是有技巧的。

一、考前复习准备策略

1. 树立目标

首先根据平时测试考试成绩, 预估自己的学习水平, 尤其是模拟测试成绩更具参考性。再次, 具体分析失分状况, 看看自己的那些分数是有能力得到的;然后根据这些细节查找问题, 预计提分空间。一般有机化学比较简单, 容易得分, 无机化学较失误, 实验题型能力差异显著, 计算题失分最大。根据自己的情况, 针对性的训练, 减少失误, 树立高考的基本目标。

2. 强化心理素质

首先, 建立自信心, 近几年化学高考习题比较固定, 难度不大, 考点明显, 无偏难怪题。同学们可以充满自信, 坚信自己能正常发挥。再次, 考试前和考场中放松心情, 平静答题, 不要背负心理包袱, 认真审题, 遇到不会的题目不要心慌, 自己不会其他同学也会觉得困难, 这时候心理素质很重要, 仔细梳理基础知识, 认真分析题目, 找到解题思路。再次, 也不要骄傲, 认真检查, 减少失误。

二、考场考试答题策略

1. 总览全局

考前会提前5分钟分发试卷, 这时候不能动笔但可以看题。此时应该浏览试卷结构, 对试题难易度心中有数, 按照自己特点大致分配时间, 留好涂卡时间, 把会做的题目提前做好, 也就是先易后难。理综时间是150分钟, 平均每一学科分配50分钟, 化学试题是7+3+1, 即7道选择, 3道必做题, 1道选做题。个人情况不同, 解答各类试题所需时间就有差异, 合理分配时间就会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得分率。

2. 认真审题

“出题者是精明人”。解题就是攻, 出题者是守, 攻守之间是智谋的较量。高考试题中往往有多个信息点 (包括卷首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 大题指导语, 图像中的特殊点、实验特殊操作、不正确等相关要求类;无色、酸性等限制条件类等) 。审题主要是注意:应学会找到题干, 看清关键字词和符号, 阅读理解题目要求防止思维定势曲解题意, 然后仔细琢磨, 体会命题意图, 降低过失性失分。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找出关键字、词、句, 一个逗号一个逗号地读题。如正确、错误, 元素符号、元素名称,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结构式、电子式等等, 特别注意括号中给的信息。如果没有用的话出题者是不会给大家的。

(2) 要边分析题目边写出题中相关反应过程或者原理。

(3) 要明确题中所给的现象和数据, 能够根据题意推导出连锁的相关数据。

(4) 要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为此对Ⅰ卷的信息点可用笔打点或横线加以强调突出, 也为以后的检查速度奠定基础, Ⅱ卷虽不能做明显的标记, 可以通过前后对照阅读和反复阅读进而找出隐含条件。以便解题。

3. 规范用语,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阅卷人是挑剔人”。有时候学生会莫名其妙的丢分而不知原因, 这也是考生考试中丢分较多之处。高考阅卷对专业术语也有一定要求, 高考不是比谁难题做得好, 而是比准确性。而今的高考难度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所以我们考生应该规范专业术语和答题格式, 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4. 学会取舍

题目有难易, 答题有顺序, 先简单后复杂, 遇到极难之题目, 要忍心舍去, 有时间最后再研究。所以提前浏览全局是前提。

化学难题一般是大题或者自己比较弱的章节试题, 所以可以选择性的做题。解题时开始认为简单, 结果在一个环节卡住了, 毫无头绪这是应该先把它放在一边, 先做下面的题目。做到后面思维打开了, 忽然明白了回头再补上, 心态的控制非常重要。选择题难的话不能不做, 最好用排除法和代入法或者特殊值法以及区间法进行选择。把能得的分尽量都得到。

5. 把握细节, 减少失误

高考中还有很多细节决定成败。答题卡的填涂, 最好边做边写答题卡, 或者做完选择题先涂卡, 最后再涂卡一旦时间不够就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大题做一道写一道, 不要写在草稿纸上再抄写, 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高考时间有限, 应该惜时如金, 进行最科学的安排布局。草稿纸一般可以再要, 在使用草稿纸的时候应该科学安排和使用, 不要随机乱写乱用, 因为一旦检查或者回头看比较乱, 很难找, 影响效率和心情。所以草稿纸也要有绘画的使用, 可以像作业本一样按照题目顺序使用, 并标好题号, 整齐有序, 有条不紊。

涂卡的2B铅笔和答题专用笔要有备用的, 不要到时候有质量问题而无法使用。铅笔提前削好, 笔尖削成涂卡最方便的扁头, 提高涂卡速度。答题笔笔水充足。计时手表最好佩戴, 以便掌握答题进度。压轴大题能做最好, 不会做也不要空着, 写上相关反应方程式, 或者根据题意, 按照题目条件列出相关方程也会得一些基础分, 而不是零分。但前提是前面的题目快速做完, 需要有充足时间是研究压轴大题。

高考是一项融知识、能力、体力、心理于一体的选拔性考试, 细节把握, 心态调整, 战略战术都是学生考场中需要体现的能力。总之, “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决定成败”, 提前备战, 高考才能实战成功。

摘要:古语有云:“兵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高考中如何取得满意成绩, 需要未雨绸缪, 最好考前准备工作才能减少失误, 甚至超常发挥。本文围绕高考大纲及考点, 就高考化学中各种题型的答题准备策略以及答题技巧略谈个人经验。

关键词:高考化学,答题,技巧,策略

参考文献

[1]龚春燕.创新学习的方法[J].中国教育报.

[2]张方国.化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M].

[3]时晓霞.情感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 2011 (1) :128.

[4]陈耀亭, 刘知新.课堂化学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王作民.中学化学教学与科学素质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997 (7) .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篇2

一、填空题答题规范

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错别字泛滥

类(内)囊体 斐(裴)林试剂

高压蒸汽灭菌法(气) 增殖(值)

糖原(元) 双缩脲(尿)试剂

健(建)那绿 丙酮(铜)酸

液(叶)泡 水蒸气(汽)蒸馏法

反射弧(孤) 三体综合征(症)

靶(耙)细胞 核苷(甘)酸

乙烯(稀) 光合(和)作用

磷酸二酯(脂)键 反馈(溃)

(2)生物学概念混淆

原生质层

原生质体

半透膜

选择透过性膜

原生生物

原核生物

细胞液

细胞内液

血红蛋白

血浆蛋白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中心体

中心粒

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

遗传信息

遗传密码

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生长素

生长激素

中枢神经

神经中枢

传导

传递

种群

物种

染色体组

染色体组型

(3)方程式、图表书写不完整

方程式中用等号表示,缺乏反应条件。

(4)文字书写、表达中出现的不规范

a.字迹潦草,随意涂改

b.表达口语化,不善于用生物学科语言回答问题

c.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d.表达详略不当,主次不分

e.表达不完整或语言抽象,意思模棱两可

填空题规范答题策略

(1)准确用字、用词,尽可能用生物学专业术语表达。

(2)语言表达条理要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3)字迹清楚,保持卷面整洁。

(4)把握答题要点,提高表达的科学性和简洁性。

二、遗传图解答题规范

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字母、符号使用混乱

2.不写“P、F1、×、↓、♀、♂”等符号,或符号写错

3.不写“亲本表现型、子代表现型、比例”等必要文字

4.基因型书写不规范,如:aA,BXbX等

遗传图解书写规范要则

1.正确书写“P、F1、×、↓、♀、♂”等符号

2.写出“亲本表现型、配子(根据要求)、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

3.注意基因型书写中的潜规则

如:Aa,XBXb,写遗传图解时一般将母本放在前面。

三、实验题答题规范

实验题类型

(1)改错型:实验目的、材料、过程或结果有错误,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找出并加以改正。

(2)补充完善型:一般给出了具体材料及条件,要求完成实验操作的部分步骤,并预期结果,分析原因。

(3)分析实验结果型:这类试题以实验为背景,要求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解读,进行分析。着重考查学生科学思维的品质。

(4)设计型:设计型实验题是在目前实验考查难以做到动手操作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选择、分析实验的思路和方案。

实验改错题规范答题策略

第一步:分析取材是否正确。

第二步: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是否正确。

第三步:分析药品与试剂的使用是否合理。

第四步:步骤及操作分析,主要有以下情况:

①漏做或顺序颠倒某个实验步骤。

②操作方法错误。

③有没有设置对照,如果有看对照设计是否合理。

④实验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第五步: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对照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等量原则

可重复性原则

实验设计书写步骤及规范描述

——四段表述法

取材、分组、编号

【语言描述】

①若实验材料为植物,可描述为“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A、B、C……”;

②若实验材料为动物,可描述为“选择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1、2、3……”;

③若实验材料为溶液,可描述为“取两支(或多支)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或甲、乙、丙……),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

实验处理;实验组、对照组设置

【语言描述】

可通过“适量”和“等量”表达出来,如“在A、B两组均加入等量的(或相同的)……”;“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在B组中加入等量的……(如生理盐水、蒸馏水、清水等)”。

培养(或处理)观察、记录

【语言描述】

将两套(或多套)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或用相应方法处理,如振荡、加热等),一段时间后(或定时)观察(或测定)……做好记录(计算出平均值);A组中出现了……现象,B组中出现了……现象。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验证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

预期结果

唯一

不唯一(写全多种可能)

实验结果

唯一

唯一

验证性实验是“不需要”预测实验结果的,因为实验结果是“已知的”。探究性实验一般有多种可能的预测结果,大多有三种。

【语言描述】

探究性实验的每一个结果和结论一般都用“如果(若)……就(则)……”来描述。

实验设计题答题规范策略

准确把握实验目的;

精心策划实验方法;

合理设计操作过程;

严格设置对照实验;

准确预测实验结果;

简明组织语言文字。

四、提高高三学生规范化答题能力教学策略

对错因进行统计分析,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注重基础,注重易错字和易混淆概念辨析;

加强审题规范化训练,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方法。

1.认真读题,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隐含条件和限制条件。

2.筛选加工信息,排除干扰。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篇3

【关键词】成人高考;语音;字形;大纲;复习;试卷

一年一度的成人高考拉开序幕,又降下帷幕,经过几个轮回的艰苦努力,又一次取得优异的成绩,我所教的几个班在此次语文考试中,战果累累,均分达到96分的高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以文字的形式形成成人高考语文辅导心得和体会,以供大家商榷。

在成人高考的语文系统复习中,老师要起到主导的作用,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认真的研究教学大纲,确定复习的方案。2011年成人高考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改革,基础题六小题为由18分提高到24分,“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及时更改了复习的方案,把重中之重突出在基础部分。而我个人又觉得语文学习基础中的基础那就是字词的学习,只有学好字词才能领悟句式,才能写好作文。

在此我结合成考语文复习的课本、练习册以及近年来的全国成人高考考试试卷,加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初成文字如下:

一、语音考查

语音部分侧重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等级为A,虽然能力等级是所有考查题里面相对简单的,但是却是最不容易得分的。

通过这几年的复习,我简单讲讲我的心得。

我们要明确语音题考什么。

从2005年至今,成考的语音题重在考查形声字、多音字、形近字,以双音节词和成语为主。字词基本上来自于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丛书《语文及解题指导》和习题册,当然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字词。

在考查形声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遇字千万不能读半边,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但是命题人在考查你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些形声字不读它的声旁的音的字,比如:“刹那”的“刹”不读声旁“杀”音,而读chà。

“发酵”的“酵”不读声旁“孝”音,而读jiào。

“歼敌”的“歼”不读声旁“千”音,而读qiān。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形声字的声旁的韵母和声母全变了。

如:“泥淖”的“淖”不读“卓”音,而读“nào”。

“亵渎”的“渎”不读“卖”音,而读“dú”。

第二种考查形近字

比如:“陷”与“谄”、“馅”相近,将“谄”误读成“陷”音。

“掣”与“擎”相近,容易将“掣”误读成“qing”音。

“肆”与“肄”相近,容易将“肄”误读成“sì”音。

在考查多音多义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熟练的掌握和积累一字多音的现象。

比如:“一哄而散”的“哄”字,我们习惯读成“hōng”,其实不然,它读“hòng”,还可以再补充给学生另一种音,就是“hǒng”,“哄骗”。

“安步当车”的“当”字,我们习惯读成“dāng”,其实不然,它读“dàng”。

“强人所难”的“强”字,在这儿要读成“qiǎng”,而不是“qiáng”。

因为字词比较多,就不一一列举。下面以历年来的高考试题为例:

(2005年)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崛起 茁壮 罢黜 咄咄逼人

B. 拾掇 辍学 啜泣 缀字成文

C. 委托 萎缩 倭寇 虚以委蛇

D. 亵渎 木牍 牛犊 买椟还珠

答案为:A 这条题目考查的全是形声字、形近字,字形相近,声旁相同,读音不尽相同。

(2010年)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解嘲 解数 善解人意 不求甚解

B.和面 和缓 和衷共济 随声附和

C.差池 差距 差额选举 差强人意

D.标识 识破 博闻强识 远见卓识

答案为:C 这条题目考查的是多音字,字词不难,也多是一些常见字,关键在于我们学生平时一定要多注意,多积累,多诵读。

二、字形考查

字形考查,能力级别为A,分值4分,重视率是100%,从07年开始,《考纲》特意加上了“常用字”的考查,明确了考查范围就是常说、常读、常写的字。但是如果写了错别字就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纠正错别字必须从主观上认真对待。

近几年来,字形考查的主要对象是形似字、同音字、近义字等。

(1)形似字的考查:

“宽敞”的“敞”字容易混淆成“凋敝”的“敝”。

“肄业”的“肄”容易混淆成“酒肆”的“肆”。

“草菅人命”的“菅”容易混淆成“管理”的“管”。

(2)同音字的考查:

“涣然冰释”的“涣”容易混淆成“焕然一新”的“焕”。(这两个字互相混淆)

“责无旁贷”的“贷”容易混淆成“以逸待劳”的“待”。

“各行其是”的“是”容易混淆成“无所事事”的“事”。

(3)近义词的考查:

“串插”的“串”容易混淆成“穿插”的“穿”。

“略夺”的“略”容易混淆成“抢掠”的“掠”。

“融会贯通”的“融”容易混淆成“溶液”的“溶”。

(4)音、形、义都相近而导致的错误:

“急躁”的“躁”容易混淆成“干燥”的“燥”。

“泄密”的“泄”容易混淆成“一泻千里”的“泄”。

“振聋发聩”的“振”容易混淆成“震耳欲聋”的“震”。

所以,为了避免错别字,我们一定要从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理解字义,做到万无一失。

下面举一个全国统考的试题给大家看看:

(2006年)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山清水秀 磨拳擦掌 大声疾呼 苦心孤诣

B.出类拔萃 防微杜渐 再接再厉 天网恢恢

C.言简意赅 因地制宜 强弩之末 萍水相逢

D.永葆青春 变幻莫测 孤注一掷 余勇可贾

此题答案为A,“摩拳擦掌”的“摩”写成“磨刀”的“磨”,这条题目考查的是音、形、义都非常接近的形声字,这就要求我们学生根据字形来理解字义,“磨”有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的目的。只要仔细辨别就不会错了。

从成考字词可以看出,字形题以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为主。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应该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复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不断地夯实基础,掌握方法,才能提升能力,更好地进入句的学习。

谈高考数学试题答题策略 篇4

事实证明, 正确运用数学高考答题策略, 不仅可以预防各种心理障碍造成的不合理丢分和计算失误及笔误, 而且能运用科学的检索方法, 建立神经联系, 挖掘数学思维和知识的潜能, 考出最佳数学成绩.

一、调理大脑思维, 提前进入数学情境

考前要摒弃杂念, 排除一切干扰思绪, 创设数学情境, 进而酝酿数学思维, 提前进入角色.由于高考数学在下午考试, 因此平时应有意识地把答数学的最佳状态调节到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为最佳.

二、凝心聚力, 集中注意力, 消除焦虑怯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集中注意力是考试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定的神经亢奋和紧张, 有益于积极思维, 但紧张过度, 则会走向反面, 产生焦虑, 抑制思维, 所以又要清醒愉快, 想得开.拿到题后, 不要急着去做, 而应通览全卷, 摸透题型分布及熟悉程度, 然后稳做一两个熟题易题, 稳定情绪, 提高兴奋点, 消除焦虑怯场, 快速进入最佳考试思维状态.

三、灵活多变, 因人因卷选择合理的解题策略

在通览全卷, 情绪基本稳定, 数学思维进入最佳考试状态后, 考生可根据自己平时的解题习惯和方法, 结合整套试题结构分布规律, 灵活选择答题策略进行解题.

1. 先小后大策略

选择题、填空题分值高, 占总分的53.3%, 且大部分都是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易于把握的题型, 因此要认真细致地进行解答, 容不得半点马虎, 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 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 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基础.

2. 先易后难策略

先易后难就是先做中低档题, 再做综合题、自己认为难做的题.具体做题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 果断跳过一些无从下手的题目, 从易到难, 但前提是要认真对待每一道题, 不能走马观花, 有一点难度就放弃, 影响解题情绪.

3. 先熟后生策略

通览全卷可以得到许多有利的积极因素, 也会看到一些不利因素, 此时不要惊慌, 要想到试题偏难对所有考生都难.通过这种暗示, 确保稳定情绪, 待情绪稳定后, 先做内容掌握熟练、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题目, 最后再设法做中高档的题.

四、做题切忌太快, 也不能太慢, 要快慢结合

在做高考题时有些学生只知道一味地快, 认为快才能得高分, 结果题意未清, 条件未全, 便急于解答, 导致思维受阻或进入死胡同, 欲速则不达.应该说, 审题要慢、细, 解答要快、准, 审题是整个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 题目本身是“怎样解题”的信息源, 必须搞清题意, 挖掘隐含条件, 综合所有条件, 提炼全部线索, 为形成解题思路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 而思路一旦形成, 则尽可能快速完成.

五、确保运算准确, 立足一次成功

数学高考题的容量在120分钟时间内要完成大小22个题, 时间很紧张, 不允许做大量细致的解后检验和重复计算, 所以尽量运算准确, 关键步骤力求一步到位, 不要做重复的无用功.

六、讲求规范书写, 力争既对又全

高考客观性试卷最终是人进行阅卷, 因此卷面的整洁度也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又一保证.这就要求解答时不但要会而且要对, 对且全, 全且规范.表述不规范、字迹潦草是造成高考失分的因素之一.因为字迹潦草, 会使阅卷教师的第一印象不良, “感情分”也就随之降低, 此所谓心理上的“光环效应”.

七、以退求进, 立足特殊, 发挥一般

对于一个较一般的问题, 若一时不能取得一般思路时, 可以采取化一般为特殊 (如用特殊值验证法解选择题, 我总结了九种答选择题的策略) , 化抽象为具体, 化整体为局部, 化参量为常量, 化轻弱条件为较强条件, 然后通过对“特殊”的思考与解决, 启发思维, 达到对“一般”问题的求解,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回避结论的肯定与否定, 解决探索性问题

对探索性问题, 不必追求结论的“是”与“否”、“有”与“无”, 可以从一开始, 就综合所有条件, 进行严格的推理与证明, 则步骤所止, 结论自现.

九、面对难题, 讲究策略, 争取得分

会做的题目当然要力求做对、做全, 而对不能全面完成的题如何尽可能的得分, 这是大多数考生都存在的一大难题,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方法, 以供参考.

1. 跳步解答

解题过程若卡在中间某一环节时, 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 以此作为条件继续往下推理, 看能否得到正确结论.若得不出, 立即改变方向, 寻找其他途径;若能得到结论, 则可回头再攻克这一过渡环节.若时间特别有限, 中间结论来不及证实, 就只好跳过这一步, 写出后继各步, 一直做到底.另外, 若题目有两问, 第一问做不上, 则可以第一问为“已知”, 完成第二问的解答.

2. 分步解答

对于一个疑难问题, 自己确实“无处下手”时, 可设法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或一系列有限步骤, 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 能演算几步就算几步, 由于每进行一步总可得到相应的分数.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模式:应试答题 篇5

1、认真规范书写;

2、不出现错别字;

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

1、直选法

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

2、添加

3、替换

4、换位

5、重组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

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

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1、读懂材料;

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略谈历史高考答题方法与策略 篇6

一、准确地把握、运用史学观念

许多学生认为做高考试题能否得分,完全取决于会与不会,只要会作就能得分。但实践证明,面对日益改革创新的高考,这种做法的效果不好,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贯彻“深化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兼顾历史基础、方法、思维等方面的考查。因此,应对如此考试,必须从核心理念上来理解、把握历史学科以及历史高考。总体来讲,应当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对新的历史情境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解决问题。

(一)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二)“全球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二、审题谨慎、规范作答。

第一、认真准确地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建议考生在审题时最少读两遍题。第一遍读题时要将关键词标注出来,明确答题要求。第二遍读题是判断答题的思路和方向是否合理,防止因审题失误而出现错选或跑题的情况。一般来讲,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通览试题 :①确定材料主题:所有问题要围绕主线组织答案;②时空定位:透过材料情境,联系课本知识线索。

其次,认真审题:①审看设问类型,确定答案应该来自课本还是材料:②审题要全面准确:答项语有几个;限定语是什么;主干语是什么;③审题时易出现失误的两种情况:抽掉部分设问环节连不上;把好几个问题糅合在一起。

最后,整理思路:①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高考看卷就是看点给分;②详略得当:一看分数多少;二要点到为止,不要纠缠在一点上罗嗦太多;③答案的思路和角度要规范全面:分析原因、条件或影响时要从根本-直接;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和事件当事各方等方面,辨证思考,全面分析;④分解设问,列表规划,列成几个小问题,防止漏问;⑤把题干信息及与教材结论有机结合,教材基本结论把握要准确。

第二、处理好答题环节是取得好成绩的重点。在答大题时不要随意改变顺序,最好是按照题的正常顺序依次完成,或者按模拟时形成的习惯来答题,否则就可能出现不适应或时间把握不好的情况,影响答题的效果。近几年来许多省高考阅卷陆续开始了网上阅卷,这就对试卷的清洁程度有了更严格的要求,而在高考中由于紧张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按习惯在答题,所以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答题习惯。

网上阅卷时代,因为评卷是看采分点给分的,因而规范作答对于考生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规范答题要做到:①答题格式规范,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②语言规范,使用历史学科语言 ,用最简捷的语言,最准确地表达考生的思想 ;③书写规范,书写时字迹大小适中、卷面整体清洁。

高考理综无机推断的答题策略 篇7

一、无机推断的细节

高考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注重细节的考试。有人说: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在推断题中,首先,我认为无机推断中最重要的就是细节,下面以一道例题说明。

例题: 有A、B、C、D、E、F六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原子只有一个核外电子; B和A形成的化合物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2︰1的两种; C与B同周期,且不是零族元素; D是厨房调料中最常见的一种金属元素; E是D同周期原子半径最小的一种元素; F是一种常见的Ⅷ族金属元素,试求:

1. 写出六种元素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 C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 写出 A 与 B 形成的一种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________。

3. A 与 B 元素 2 ︰ 1 形成的化合物熔沸点高于同周期其他元素与 A 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C 的单质具有很强的__________性,所以很易________________电子; C 与 B 单质反应,_______( 填元素名称) 显负价。

5. D的单质以_______________键结合存在,颜色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光泽; 电解D与E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时,阴阳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_____,加入酚酞,____________极区显红色。

6. E与A和一种非金属元素G形成的既有非极性共价键又有离子键的化合物H的名称是__________,尿素中G的含量是______________,所以,H与尿素________肥力好。

7. F在工业生活中应用广泛,制作Zn与F的原电池时,______作负极( 填元素符号) ,而保护F的制品是,可行的方法是___________( 多选) 。

A. 用Cu与F相连,保护F

B. 把F放在接上直流电的负极形成电解池

C. 把F泡入水中,并通入新鲜空气

D. 在F表面镀Zn

分析: 本题是一道十分普通的无机推断题,可以说对于久经沙场的同学们来说没有任何难度。但是,对于中等学生,尤其是不细心的学生来说仍有很多易失分的地方。比如,第一问,问元素名称。这一类题在近几年出现频率很高,很多考生因为推出结果,往往是长舒一口气,写上元素符号不检查,导致大量失分; 第二问考查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近年来,元素周期律与无机推断往往和化学键、晶体结构、方程式计算、环境保护、工业等方面联合设题,是这类题型的一大趋势; 第三问很多考生会按照日常做作业的方式填写“氢键”,结果一定是不得分的。氢键在考试中一定要填写清楚是分子间氢键还是分子内氢键,因为这种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第四问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常识,最后一空考查二氟化氧,是考生的积累,因为考生很容易因为顺口写成“二氧化氟”; 第五问考查金属晶体,考生往往因为重要性而记住分子晶体、原子晶体,而金属的结合方式容易被遗忘,对电解的考查,考生往往会把氯化钠溶液与熔融混淆,这是一个非常易错的点,考生需要加强记忆,老师也需要多强调。而氢氧根的移动方向也是高考中经久不衰的考点; 第四问中,考查了简单的化学计算,如果考生记得尿素的N含量为47. 7% 大于氯化铵,就不必写出尿素的化学式,而考生如果不记得含量也不会写尿素,自然会失分; 最后一问考查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知识,该项知识往往会有题目来考查,所以出现在无机推断中的往往很简单,考生只需要细心,写清阳极与正极、阴极与负极,牢记规律、放电顺序,即可得分。

这一道综合性的简单题,发现很多失分点。所以,一定要抓住细节问题,确保会做的题不失分。

二、适当运用猜测法

许多老师并不提倡学生“猜答案”,因为这不是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但是许多时候,我们合理运用猜测法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精力耗费。就比如数学里面的“分析法”,都说“由因导果顺藤摸瓜,执果索因逆序破案”是一种得心应手的方法。而猜测法就如“逆序破案”的分析法。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多次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猜测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下面仍然以一道例题来说明。

例题: 有A、B、C、D、E、F六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是ⅠA族元素; B和A形成的化合物是正四面体分子,常用作萃取剂; C与B同周期,是航天工程与生物工程中应用广泛的一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一种酸; D是半导体工业的重要元素,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先驱,其氧化物是现代通信的重要工具,我国著名河流黄河中该物质含量丰富; E是D同周期的一种元素,其组成的一种化合物被称为“细胞能量的通货”; F是一种铁合金中常见的金属元素,常在自行车架中使用,试求:

1. 写出六种元素的元素符号 A________ B______ C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 写出 A 与 B 形成五原子分子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

3. C 与 A 形成的一种六原子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该物质的燃烧热为 QKJ/mol,写出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4. D 的单质以_______________键结合存在,氧化物为_________晶体,1mol 氧化物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 E 与 A 和一种非金属元素 G 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该物质__________( 有 / 没有) 刺激性气味。

5. 生活中应用广泛,制作Zn与F的干池时,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F原子电子排布为____________。

分析: 本题与上一道例题差不多,但是题目信息量明显增大。A有很多可能性,但是一般来说原子序数逐渐增大的,A大概是氢。仔细分析,只能是氢,但是考试中往往没有大量时间,所以,我们可以猜测是氢; B由此可以猜出或许是碳,也不是很确定,但大概也八九不离十; C可以猜出是O或者N,但读完最后一句可以明确是N,此时也印证了前面的猜测是正确的; D凭着经验可以猜出是Si,但考生如果不熟练,就要从大量的信息中挑选出自己熟悉的判断依据来判定; E涉及学科综合,考生如果不知道,可以先猜测,但在第四小题中可以感觉出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F元素也不很明确,但是与其挨个猜测合金的成分,不如从题目中来看,考查电子排布,那一定是Mn了,当然,如果知道自行车为锰钢就更好了。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策略对于高考的优势。所以,我们倡导学生注意细节、合理猜测,在理科的学习中能够更灵活、更有效地解题。这样,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考试,才能培养一种自我解决的创造性的学习思路,才符合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宗旨。

摘要:近年高考中,元素周期律与无机推断的难度又呈大幅上升趋势。在解决这类问题中,通过倡导学生注意细节、合理猜测,这两种策略在理科的学习中能够更灵活、更有效地解题。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篇8

下面我们从考试内容和答题形式两个方面是来谈谈这“八项注意”。

1. 文言翻译:译准“得分点”。

文言翻译是近几年考生失分最多的题之一, 主要原因是译不准“得分点”。译不准的原因, 除了能力不足之外, 对“得分点”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例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试题, 要求翻译:“马病肥死, 使群臣丧之, 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 以为不可。”该句的“得分点”是“病肥”、“丧之”、“棺椁大夫礼”、“争”、“以为” (5个点共5分) ;而像“马”“死”“葬”等人人都会的知识一般不作“得分点”。翻译时, 对这些“得分点”必须高度重视, 集中全力译得准确通顺, 千万不可模糊或出错。参考答案:马患肥胖病而死, (楚王) 让群臣为它治丧, 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 认为不可以。

2. 古诗词鉴赏:试用“三问解答法”。

对于古诗词鉴赏题, 可以采用“三问解答法”———这首诗写了什么, 用什么手法写的, 写的怎样 (表达效果) 。多年的阅卷经验证明, 只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 运用这个方法还是很有效的。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问题1.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问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

下面我们运用“三问解答法”来分析一下。

写的什么?萋萋的草、东流复西的涧水、无人欣赏的芳树、自开自落的花、春山、空自啼叫的鸟等。

用什么手法写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对仗的修辞手法。

写的怎样?借写景表现了山中的宁静, 流露出伤春、凄凉之情。

据此, 组织答案如下:问题1.对偶 (对仗) 。“芳树”对“春山”, “花”对“鸟”, “自落”对“空啼”。问题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 有山有树, 有花有鸟, 可谓一句一景, 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山中的宁静, 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3. 名句默写:写准确, 做最有把握的题。

关于名句默写, 最重要的是书写准确, 不要写错别字。其次是选做最有把握的题, 不要多做 (高考名句题一般是选做, 多做的题出了错要扣分) , 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失分。再次是书写要工整、笔画清楚;否则, 可能被视为书写错误而扣分。

4. 阅读理解:整体把握, 圈点勾画, 多答一些。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 但是改进方法也有明显的效果。有两种做法是应该避免的:不读完文章就做题和阅读时不会圈点勾画。前者的问题是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答题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后者可能会遗漏文章中有助于答题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因此, 一定要通读全文, 边读边圈点勾画,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然后再做题。另外, 根据高考阅读题的评分标准, 评分主要看要点, 要点齐全就可以得满分, 但多答的内容不扣分, 因此, 答题没有把握时宁可多答一些 (当然不要超出答题的范围) , 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遗漏得分要点。

5. 语言表达:拟草稿。

语言表达题是一个考查范围很广、灵活性很强的题型, 要做到不丢分很不容易, 特别是有些难度较大的题, 如对联、仿句和概括文意等, 很难一挥而就, 因此, 要先拟写草稿, 修改后再写到试卷上。

6. 写作:中心集中, 文体鲜明, 语言晓畅, 书写清楚。

写作是语文试卷的重头戏, 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 不允许出现任何闪失。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 应试作文不同于平时写文章或文学创作, 考试性质和形式以及阅卷的方式决定了它的特殊性, 因此, 必须摸清应试作文的特点和写作规律。根据多年的阅卷经验, 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需要处理好。

第一, 文章的中心必须尽可能地鲜明、集中。中心模糊的文章, 不可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第二, 文体要鲜明。写作议论文就是议论文, 散文就是散文, 小说就是小说, 不能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那种文章老师看了肯定反感。

第三, 语言晓畅。考试作文的语言不能过于含蓄更不能晦涩难懂, 阅卷的时间限制决定了老师不可能用较多的时间去琢磨你的文章, 如果你的文章让老师在短短几十秒内“看不懂”, 那么, 你也只能得一个你自己“看不懂”的分数。因此, 文章语言一定要明白晓畅。

第四, 书写清楚。书写清楚是对卷面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份试卷是考生和阅卷老师共同完成的。既然如此, 你就没有理由不跟阅卷老师配合好, 如果你的字让老师难以辨认, 故意“难为”他, 他可能就会“难为”你, 所以, 必须把字写清楚。当然, 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写工整、漂亮, 看了有一种愉悦感, 那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了。

7.“答题说明”:答题前先阅读。

高考语文考卷开头都有一个“答题说明”, 用来说明答题的注意事项和要求, 尤其是现在很多省份进行“网上阅卷”, 需要注意的更多, 要求也更严格, 因此, 必须认真阅读。

8. 涂卡、修改:重视细节。

客观题的阅卷特点是机器只认符号不认人, 因此, 必须涂写规范, 合乎要求。涂答题卡, 一定要涂写清楚、规范;如果修改, 必须擦干净, 否则, 可能会吃亏。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篇9

完形填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文章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充分考查考生对事物判断的逻辑能力。完形填空一般是从交代背景开始, 依次推进, 直到高潮, 而后结局, 环环相扣, 条理十分清楚。 (2) 文体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 充分考查考生对事物的应变能力。近几年出现了故事、新闻报道、应用文、夹叙夹议的文体等, 突破了单一的叙述文体。 (3) 从选择最佳答案中, 增加词义辨析来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4) 以单词填空为主, 短语整体填空为辅。 (5) 备选答案的单词多以实词为主, 虚词为辅, 而虚词又以连词为主。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完形填空正朝着语言交际化、情景生活化、词汇运用灵活化的方向发展, 语言运用和情景交际融为一体。因此, 在备考以及平时的学习中, 要加强语言的实际功用, 而不能一味以语法为中心, 脱离语言的实际作用, 同时还要注重各种文体的阅读。根据完形填空的特点, 学生在应试完形填空题型的过程中,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略读全文, 掌握大意

略读即快速地读, 以了解文章内容、结构为目的。完形填空首先是测试理解能力, 所有的题目只有在比较准确地理解短文意思、了解其文章结构和句子结构后, 才能有把握去选填。很多考生在考试时为了节省时间, 边读边选, 这样做是十分容易出错的。因为边读边选会一再打断阅读理解的整体连贯性, 不易统揽全文, 理清文章的脉络。边读边选还很有可能造成断章取义, 一空填错, 后面都跟着填错。较好的办法还是先花1分钟~2分钟把文章略读一下。注意:快读的目的是读懂, 只快不懂或似懂非懂, 走个过场, 那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考生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情况, 调整自己的心中有数。

完形填空短文的第一句通常不设空。这便于考生对短文主题、内容或背景有个大概了解。第一句也常直接点明主题内容, 是设置语境的框架性句子。通读全文时, 不要拘泥于一词一义的理解。对个别不理解的单词、短语, 只要不影响理解就可以不管它。

二、瞻前顾后, 谨慎选择

文章既明, 就开始选择。完形填空的每个空格究竟该选择哪个选项才恰当, 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语境。语境即上下文。它包括选择项与所在句子中的语意联系, 所在句与周围语句的意义上的关系, 所在句在本段中所起的作用, 所在句在整篇短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文章内容主线的关系。有些选择项根据上下句就能比较容易地做出判断, 而有些选择项就必须根据整篇文章的大意才能推出。第二, 语法知识。从语言环境角度筛选后, 不能得出最佳答案, 还要从语法角度再考虑动词的形式、句子的结构形式等。第三, 必要的常识。第四, 注意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和一些固定搭配。总之, 判断正确答案要从多角度去考虑, 把语境、语法、词法、常识、固定搭配等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是做完形填空题的最佳方法。

三、复读全文, 仔细检查

完成选择后, 最好再用一两分钟时间将短文从头看一遍。为了使这一遍阅读顺畅, 建议考生第二步就把选择的词语填在空格中。阅读时, 对感觉不恰当的, 可尝试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纵观加联想。通读全文, 掌握大意。在通读的过程中, 通过前后联想, 猜测空格词的意思, 以期达到掌握大意的目的。第二步:先易且定夺。对照选项再读全文, 验证、修正原来的猜测, 将有把握的答案确定下来。这时, 往往绝大多数小题都已解出。第三步:攻难再复读。重点检查尚未解出的小题的前后句子, 解出那些原来拿不准的少数题。第四步:反思并修正。将所选单词放入原文中。重读全文, 看看有无逻辑上的问题, 以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篇10

模式之一:鉴赏形象型。

1. 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这首诗中所描画的形象是怎样的?

2.解答分析

这一题型主要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自身形象或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考生要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概括其特征, 并揭示出作者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情感。

3.答题思路

(1) 描绘出诗中的形象 (绘形象) 。

(2) 概括形象的特征 (明特征) 。

(3) 结合文章的主旨写出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情感 (析情感) 。

4.示例 (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 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 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 (1) 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 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 (绘形象、明特征) ;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 处境凄凉, 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绘形象、明特征)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 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析情感) 。

模式之二:鉴赏意境型。

1. 提问方式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情景关系是答题的核心。

3.答题思路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景) 。考生在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境)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明媚灿烂、恬静优美、雄浑壮阔、孤寂冷清、清幽寂静、萧瑟凄凉等。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要结合意境氛围特点来分析。

4.示例 (全国卷II)

春日即事

李弥逊 (1)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2) ,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 (1085-1153) , 字似之, 吴县 (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人, 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之时, 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景象 (景) , 从这些凄冷 (境) 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情)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冷落车马稀, 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 关上了自己的家门 (景) , 从这些凄清 (境) 的事物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慨叹 (情) 。

模式之三:鉴赏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或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其表达效果。

2.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所用的能增强表达效果的手段方法, 考生要准确答题, 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技巧、其它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大类。

(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借代、双关、顶针、回环、互文等。

(2) 表达方式技巧

(1)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2)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等。

(3) 其它表现手法:象征、用典故、烘托、衬托、对比、比兴、渲染等。

(4) 结构技巧:以景结情、卒章显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

3. 答题思路

(1) 明确用了何种手法 (明手法) 。

(2) 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如何在诗文中运用的 (阐运用) 。

(3)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析效果) 。

4.示例 (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明手法) , 将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比作“浮云”, 将皇帝比作“日” (阐运用) , 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之情 (析效果) 。

模式之四:鉴赏炼字型。

1.提问方式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分析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 答题思路

(1) 表明看法并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释含义) 。

(2) 把该字放入诗句中展开想象描述景象 (绘图景) 。

(3) 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诗人 (作者) 怎样的感情 (点情境) 。

4. 示例 (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 (其三)

潘大临 (1)

西山通虎穴 (2) , 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 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 (3) , 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 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 (约1057—1106) :字邠老, 黄州 (今湖北黄冈) 人, 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 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 请找出来,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拳”在诗中为蜷缩意 (释含义) ,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绘图景) 。“退”在诗中为飞翔意 (释含义) ,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绘图景)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宁静而又开阔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情境) 。

模式之五:鉴赏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考生不能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诗的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自然、质朴淡雅、朴实无华、平白如话、不事雕饰、简洁洗练、典雅绮丽、华美绚丽、雄浑豪放、含蓄隽永、活泼明快、欢快风趣等。

3.答题思路

(1)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明特色) 。

(2) 结合有关诗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示例证) 。

(3)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析感情) 。

4. 示例 (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1)

是日惊秋老, 相望各一涯。离杯消浊酒, 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 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 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 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 多次拒绝清廷征召, 流亡北方, 考察山川形势, 志存复明。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并作简要分析。

答: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深沉凝重 (明特色) 。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天地存肝胆”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江山阅鬓华”“逐客已无家”紧密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示例证) 。在抒写离情别绪之中, 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 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析感情) 。

浅谈地理高考主观题的答题策略 篇11

[关键词]主观题 地理 信息 审设问 规范答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115

从近几年的地理主观题的命题可知,综合题的考查主要以区域的图为载体,再结合与该区域相关的某些材料(材料新颖、贴近生活、关注现实),考查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生物、土壤等)与人文地理特征(资源、工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等)的相关内容。而且近几年地理主观题的设计更加公平、真实、可靠,稳中有变、变中出新,设问具有渐进性与开放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与难度的设置呈阶梯式递进。

针对以上地理主观题的特点,以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37题为例谈谈地理主观题的答题策略。

一、全面获取有用的信息

主观题的地理信息包括材料文字信息、图表信息、设问中的信息。学生要尽可能地获取这些信息,因为这些信息给出了出题的意向、设问的方向以及解题的要点。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地理主观题中的文字材料有时比较多,承载着解答问题必需的信息,是考生获取答题信息的重要来源。考生要认真地阅读文字材料,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这就考查了考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难度较大,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区域定位,包括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定位。位置确定后还可以分析出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等)与人文地理特征(资源、工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基本情况。二是读图表名,图表名往往反映出该图所要表达的重要地理事物。三是读图例,看点线。图例承载的内容比较丰富但简洁,考生一定要根据图例的内容来分析图表。

3.从设问中获取信息。设问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设问为解答问题提供具体限制性的词语,如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这是设问最重要的信息,切不可轻视。

二、审设问,明确考查方向

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包括明确考查知识范围,明确考查意图与明确答题类别。根据问法的不同,设问可分为限定性设问(知识范围具体明确,这种问法比较多见)与开放性设问(知识范围比较笼统),在解题时前者主要使用演绎法,后者使用归纳法。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答题要求,可以使用不同的答题模式。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37题的第一问是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明确考查的是分析工业的区位优势条件。

三、规范答题

1.按问作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首先根据分值判断得分点的个数,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37题第一、二问8分,应有3~4个得分点;第三问6分,应有2个得分点。其次根据问题判断题的基本方向。例如第一、二问归纳起来都是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的分析包括地理位置、矿场资源、能源、土地、水源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科技、工农业基础、政策、工业惯性等方面;微观布局时还包括环境因素的分析,如大气、水、固体废气物污染等。

2.关注细节,采点答题。要抓住关键词,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同时要注意条理性和层次性。答题时一定要有层次,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看出是从哪几个方面作答的。同时还要分清轻重,将重要的答案要点写在最前面,次重要的紧跟在其后,无关紧要的放在最后或不写。但要注意的是考生在分点作答时要注意分点的序列号不能与题目中出现的序号相同。如题目中或图中有出现①、②序号的,则考生在分点时要避免出现①、②序号,可以采用如a、b序号。

3.答题时点要多,但应避免重复作答点。在答题时,除了按通常的思路写出常规的作答点外,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答案要点,但不要在同一得分点上写很多内容。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右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

考生首先要获取有用的信息。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沙特阿拉伯的人口主要集中于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该国磷酸盐矿分布于甲地,其特点为便于开采,储量丰富且优质;工业分布的变化——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2.从图中获取信息。沙特阿拉伯属于西亚,靠近亚洲、非洲、欧洲,靠近消费市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主要分布在该国的东部地区);该国濒临海洋(地中海、波斯湾、红海),海运便利;甲地位于沙漠地区,附近的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也是工业区;乙地是工业区且临海,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有铁路连接甲乙两地;城镇主要分布在该国的西部地区,甲地位于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

3.从设问中获取信息并明确考查方向。第一问分析建设工业的优势条件,第二问分析建设工业的不利条件。第一、二问都是限定性的设问,直接回答就可以了。第三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挑一种观点说出合适的理由即可。

参考答案如下。

(1)①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②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③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①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②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③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高考语文答题策略 篇12

下面我就以2010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为例,谈谈古典诗歌的解题程序和规律,以及引导学生如何规范古典诗歌的答题要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无论诗歌的命题形式如何变化,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解题的基础。只有真正理解整个诗歌的思想内容,才能真正做好古典诗歌鉴赏题。那么如何快速地整体把握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呢?

一、把握诗歌内容

要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 知人论世

“诗言志”,在鉴赏古诗时,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际遇及情感抱负。比如,王昌龄(公元698—756年),盛唐著名诗人,家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背景有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诗人有如此的经历,就不难理解诗中的“醉“凉”“忆君”“愁”等情感了。

2. 诗歌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标题可以知道一些文章的内容。从《送魏二》题目直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一想到送别诗,学生就应该想到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而这些诗歌表达的情感不外乎就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情深意长的勉励及坦陈心志的告白。

《送魏二》从标题看,也是一首送别诗,体现的必然,诗人和友人之间的送别之情。

3. 紧抓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因而要分析诗眼,展示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在《送魏二》中,“醉别”“忆君”“愁”“梦”这些关键词无非就是诗眼,能准确透露出诗歌本身的情感。诗人和友人为什么“醉别”?“愁”什么?等等,紧紧扣住这些诗眼,反复思考,自然就能揣摩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4. 意象意境

把握意象,感知意境。意境(或叫“境界”“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形象体系。在这体系中,既有十分鲜明,富有启示性的生命景象的图画,又包含诗人主观情感,两者融合而成的和谐的艺术境界,即所谓意境。简单地说,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感知意境的方法就是发挥想象,补充画面。想象,是形象思维活动,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考生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使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空间,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体系,确定意境的基调,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么。情感是读者在进入诗歌意境后的心理反应活动,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诗歌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共同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丰富的情感、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启示,等等。

“江”“楼”“橘柚”“江风”“雨”“舟”“潇湘月”“清猿”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迷离、凄清的秋天的画面,再联系“送别”这一主题,就能理解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伤感心情。

5. 诗歌注释

在高考试卷中,诗歌的注释不可忽略,往往暗示诗歌的内容。有的诗歌鉴赏题没有注释,若有,考生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命题者添加注释,无非是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总之,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和背景,阅读标题,走进诗歌意境及揣摩可能有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整体认知,再读题目,明确答题的要点,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

二、明确答题要点

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呢?要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还是只涉及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同时还要注意,无论题目如何要求,答题时都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送魏二》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第1题,考查学生的筛选信息和识记的能力和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将课内教学和课外考查结合起来,这种命题方式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老师和学生重视教材的学习,扎扎实实地搞好语文课堂教学。

第1题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第2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命题者已经降低试题难度,明确告诉是“惜别深情”。要求做简要说明,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到诗歌中去找根据,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3题,借用古人的鉴赏语,实质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评价,“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这里的“之”指代谁?“情”是什么?第3题的难度明显高于第2题,只有理解了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的“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这句话,考生才能答好题。

三、规范答题要领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题时一定要扣紧命题要求组织答案。

简答题,其实质就是微型论文,即必须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就诗歌鉴赏题而言,论点就是对问题的最直接的回答,比如表达了什么情感,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等;论据是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并把摘录的词句用双引号标好,这样才能既条理清晰,又全面周到。

曾经有人将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模式进行归纳,分为分析意象、意境型、分析技巧型、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情感主旨型、评价题型等,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实际上无论是什么模式,无非包括三个方面,即表现手法、内容描述和概括、诗人情感等。这样理解,就能很好地掌握答题的要领,使得答题更有条理,也更容易接近得分点。

比如:

(2)一、二两句诗中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这里,命题者已经告诉考生“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观点(论点)已经很明确了,关键是考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说明,如果按照表现手法、内容描述和概括、诗人情感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的话,参考答案应是这样的:

表现手法:双关、烘托等;内容概述:秋风秋雨的的凄清,诗人和友人依依惜别,两人借酒浇愁,“醉别”暗示着情谊之深,“江风引雨”气候已变,风雨入舟,“凉”,一语双关,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暗示心理的感受,“引”与“入”字呼应,描绘了秋风秋雨的的凄清特点;诗人情感:悲凉一切景语皆情语,烘托了诗人和友人内心的悲凉的依依惜别之情。

标准答案是: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又如: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就是观点(论点),还是让考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表现手法:想象和虚实结合;内容描述和概括:“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里由眼前的实景,想象友人到达潇湘之后的愁苦与孤寂的虚景,虚实结合。诗人情感:惜别深情。

标准答案是: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上一篇:助教教师下一篇:研究生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