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答题策略

2024-07-26

高考历史考前答题策略(共10篇)

高考历史考前答题策略 篇1

高考历史考前辅导与应试策略(二)

(三)来自高考阅卷老师的建议 参加高考的考生在高考中,不仅要同自己的心理作斗争,还要注意制定与高考阅卷老师的心理相符的对策。因为阅卷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分数的高低,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根据作者参加高招评卷工作的经验,给高三考生提出以下建议。

1、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评卷工作是一项任务很重的工作,除了要保证评卷质量外,评卷速度对评卷任务的完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一些考生答得啰啰嗦嗦,拉拉杂杂,就会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认为你可能不太懂,从而影响到你的得分。为了阅卷老师能有良好的第一印象,除了做到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让人一看就舒服外,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答案要点化。为提高速度,在实际评卷操作中,评卷老师一般只注重“关键词”,对学生所答文字只是“看”或“瞅”,而不是“读”或“念”。一般情况下,评卷老师一边签名(除第一份签全名,其余只签姓),一边浏览考生的答案,一边作翻页准备,在做上述动作的同时写出所改题目的得分。所以,你的答案决不能像写作文那样,大段大段的一气呵成,下笔千言,不切要点。你的答案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如果某题不止一问,你应该一问一答,将每一问的答案分成不同的段落,并在每段前简要标明你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千万不要把几个提问混起来回答;如果某一问答案要点不止一个,你应该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的要点,并在每一要点前标上序号,如⑴⑵⑶„„,①②③„„,或者abc„„;如试卷空间允许,最好能将这些序号上下排列,沿左侧照齐,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

(2)答案要点要醒目。有的考生组织答案时写的文字很多,甚至长篇大论,但不得要领,命不中“得分点”。你应该把你答案的每层意思都总结出关键词,并尽可能把关键词“要点”写在最前面,然后再进行解释。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改卷时,评卷老师看的只是“关键词”,如果你的“关键词”写得过于“隐蔽”,没有让评卷老师在“瞬间的一眼”看到,你极有可能失去本来应该得到的分数。“把金子摆在老师最醒目的位置”,“把得分点作为队长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改卷老师想不给你分都难。

(3)合理安排答题空间。有的同学写答案时习惯从所给空间的中间写起,写到最后甚至写到密封线内。密封线是要“密封”起来的,评卷老师根本看不到。如果答案写到密封线以内,不但密封线以内的文字无效,露在密封线外的文字因为缺了后半行,语句不通,想给分都十分困难。由于空间不够,有的同学写到最后几行字体越来越小;或者从答案末端画一大箭头转再到左侧,继续补充答案,给老师十分不好的印象,以至老师给起分来对你十分“苛刻”。所以,组织答案时,一下笔就应该尽量从左侧开始,把空间留在右侧,用不完可以空着;若检查时灵感再现,想起好的要点可以继续补充。

2、答出技巧与水平,让人满意,让自己多得分

主观题的得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考生所写的答案要点,二是阅卷老师的印象,这里的印象除了上面所讲的第一印象外,还有老师通过考生所写的答案内容可获得的此考生是一个优秀学生,还是不理想的学生的信息,这些印象直接影响着具有弹性的分数。主观题的得分一般都有弹性,为了操作起来方便,每个评卷老师每道题都有1分内的拍板权,因此,要想拿到这1分,就必须让评卷老师满意(如果主观试题多,加起来就是好几分了,故应当予以重视)。要想尽量多得分,除了做好攻略一中的几点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答案要点要全面。评卷时“采点给分”,即用标准答案与你的答案相对照,照上几个“得分点”给几个相应的要点分。在评卷点,一般都要制定一个更为详尽的评分细则,比如同义词替换、新增要点等。为得到更多的分数,你组织的答案包含的“要点”一定要多。为做到这一点,答题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原则。注意,这里的“多多益善”指的是“要点”多,而不是“文字”多。当然,“要点”多可能“文字”也会相应增加,但绝不是长篇大论。比如关于圆明园“维持现状”还是“重新修建”问题,让你选择一种观点,并给出理由。你的答案应该是给出尽可能多的理由(要点多),而不是把其中的某一个理由叙述的多么充分(文字多)。因为改卷时,老师看的是你给出了几个合理的理由——每一个理由都有固定的分数;如果你只阐述某一个理由,即使你论述的再充分,评卷时也只能给一个要点分。所以,在不知道确切答案的情况下,你的答案包含的要点应该“多多益善”。

(2)答案内容“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如上所述,评卷时“采点给分”,而不是按深度给分(深度至多加1分,一般考生得不到)。如2005年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评卷时凡是知道“一分为二”的,首先就可以得到4分;对积极和消极作用稍加说明,即可得满10分。如果只回答积极或消极其中一个方面,理由阐述的再详尽,评卷细则说“至多给6分”。实际操作时,评卷老师在标准答案和评分细则以外一般不随意新增分数;而只要答案全面,思路开阔,只要包含“要点”,老师对阐释部分都显得十分宽容。如本题对积极和消极作用只要有所说明,即使解释的不够准确、全面,根据“可给可不给的分尽量地给分”的评卷原则,一般都会给满分或大部分分。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广度”比“深度”显得更为重要。

3、按分作答、自信得分

(1)值多少分回答多少内容。有同学会问,面对一个问题,回答多少内容算是“正好”呢?答曰“一分价钱一分货”,“给多少分回答多少内容”。高考试卷每一个小问题后面都标有相应的分值,标10分分值的题目需要回答的内容一定比标4分分值的题目需要回答的要点多。根据近几年的经验,文综试卷一般每个要点2分(不绝对)。但是,有一个情况你必须清楚,就是你回答的要点不可能和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所以,你组织的答案应该尽可能详尽,如果把你组织的答案看做数学上的“集合”,那么你的“集合”里包含的“要素(得分点)”一定要多,评卷其实就是求你的“集合”与标准答案“集合”的“交集”。如果把标准答案比作“鱼”,你组织的答案就应该是“鱼网”,为了多捕“鱼”,你的“鱼网”是不是应该应适当大一些呢?

(2)写在试卷上的文字不要轻易划掉。有人曾把高考改卷工作形容为“错误里面找正确”,其实一点也不过分。评卷老师“相当”宽容,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点,只要你的答案 能让老师“发现”,老师就会给分。试题内容无论你会还是不会,一定要敢于回答。回答错了一般也不要划掉,因为错误部分不影响你正确部分的得分。何况,你认为错误答案的,说不定里面还包含“得分点”呢。评卷老师是来“给分”的,不是来“扣分”的,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点,不会因前面的错误而受到“株连”。即使你对某一题目十分陌生,也要尽量答上几点,因为阅卷老师给0分是十分谨慎的;更何况每个评卷老师都有1分内的决定权,只要答案不是太不像话,一般都会多少给点分。

高考历史考前答题策略 篇2

一、自我查漏补缺

一模以后, 考生学习过程的三大要素是:做题、听评讲课、回归课本。怎样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才能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我建议考生以自诊错误为突破口, 通过归纳错误, 从而有选择地听评讲课和针对性地回归课本。

1. 提前作出自我诊断

针对做题时出现的错误, 除了需要老师宏观的指正之外, 更多的还是需要考生进一步的自我诊断, 从细节上了解自己的错误。考生可以参考下表, 对大型考试中做错的试题, 提前作出抽样分析统计。

(1) 思维导图。

(2) 操作图例 (以材料解析题为例) 。

2. 有选择地听评讲课

考生通过上表, 对每次重要的考试提前进行分析、对比、归类、综合后, 根据自身实际, 有选择地听教师的评讲课:一是对于考时不懂、考后也不懂的错误题型, 考生应该重点听老师讲如何在技术上争取到一些分数;二是对于考时不懂、参阅答案后豁然开朗的“跳一跳、够得着”的错误题型, 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 在认真听老师归纳解答方法的同时, 也要倾听其他同学回答的思路, 并且要在试卷空白处或者笔记上写上每一道做错题目的考后反思, 让错误上升为自身的理论认识, 再用新的理论认识去指导接下来的针对性训练;三是对于技术性的失误, 解决问题关键不是在于听老师强调多少次, 而是在于考生自身的态度和平时训练的重视程度。

3. 有针对性地回归课本

考生做错的试题, 估计有部分是“为新而新”“偏怪难”, 对于这一部分, 应该大胆地舍弃。考生应坚持以主干知识的错误为主攻方向, 针对薄弱的主干知识, 回归课本相关内容, 课本介绍有限的知识, 可以适当借助网络资源等, 尽量对薄弱主干知识进行全方位挖掘。

4. 力争三者实现良性循环

第二轮复习结束后, 大型的考试不是很多。考生应该购买一两本市面上信誉较高、影响较大的最新教辅资料, 针对考时不懂、粗心大意的错误题型, 进行限量限时训练, 做错的试题可以通过自身对照答案、询问老师同学等途径去解决, 一段时间后, 再绘制表格、归纳总结, 逐步缩小错误范围, 努力实现螺旋式的进步。

二、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 是考生在第二轮复习中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一般从同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角度, 按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角度对知识进行归类;或以通史为体例, 从同类知识的角度, 按时间顺序划分归纳等。但是知识的构建, 应该以不破坏第一轮复习构建的知识体系为前提, 尽量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以自成体系、线索清晰、方便检索为原则, 既可以选择适合自身基础的单一模式, 亦可以选择递进式的多样模式。我以古代中国历史为例, 在第一轮复习的蓝本基础上, 草拟了三种模式, 供不同层次的考生参考。

(1) 基础:立足蓝本, 以单元构建知识体系。 (适合基础一般的考生)

(2) 拓展:按照复习进度, 以通史体例构建知识体系。 (适合基础中等的考生)

(3) 深化:整合同时期中西方、必修选修的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适合基础较好的考生)

三、提高应试技能

1. 平常注意培养

考生可以通过整理第一、二轮复习笔记和已做过的试题、自我诊断表等, 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的、精炼实用的做题技巧, 如: (1) 选择题做题方法可归纳为“找关键 (重点词、转折词、设问限定词等) 、排异项 (排除表达不符合史实项、与题干无关项等) ”的口诀。 (2) 材料解析题归纳为“审问审材、对接知识、规范作答”的口诀, 即审问 (审每一项设问中有几个小问、分值、回答依据) 、审材 (审材料类型、关键词、转折词、朝代、时间、引注等) , 对接知识 (根据材料所给的线索, 联系相关的阶段特征) , 规范作答 (标序分点、点多面广) 。然后做与高考模式相对应的综合试卷、做与高考试题相近的最新模拟题等, 以经典试题和常考题型为主, 用方法指导实践, 让实践锤炼方法, 务必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2. 发挥临场智慧

略谈历史高考答题方法与策略 篇3

一、准确地把握、运用史学观念

许多学生认为做高考试题能否得分,完全取决于会与不会,只要会作就能得分。但实践证明,面对日益改革创新的高考,这种做法的效果不好,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贯彻“深化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兼顾历史基础、方法、思维等方面的考查。因此,应对如此考试,必须从核心理念上来理解、把握历史学科以及历史高考。总体来讲,应当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对新的历史情境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解决问题。

(一)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二)“全球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二、审题谨慎、规范作答。

第一、认真准确地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建议考生在审题时最少读两遍题。第一遍读题时要将关键词标注出来,明确答题要求。第二遍读题是判断答题的思路和方向是否合理,防止因审题失误而出现错选或跑题的情况。一般来讲,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通览试题 :①确定材料主题:所有问题要围绕主线组织答案;②时空定位:透过材料情境,联系课本知识线索。

其次,认真审题:①审看设问类型,确定答案应该来自课本还是材料:②审题要全面准确:答项语有几个;限定语是什么;主干语是什么;③审题时易出现失误的两种情况:抽掉部分设问环节连不上;把好几个问题糅合在一起。

最后,整理思路:①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高考看卷就是看点给分;②详略得当:一看分数多少;二要点到为止,不要纠缠在一点上罗嗦太多;③答案的思路和角度要规范全面:分析原因、条件或影响时要从根本-直接;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和事件当事各方等方面,辨证思考,全面分析;④分解设问,列表规划,列成几个小问题,防止漏问;⑤把题干信息及与教材结论有机结合,教材基本结论把握要准确。

第二、处理好答题环节是取得好成绩的重点。在答大题时不要随意改变顺序,最好是按照题的正常顺序依次完成,或者按模拟时形成的习惯来答题,否则就可能出现不适应或时间把握不好的情况,影响答题的效果。近几年来许多省高考阅卷陆续开始了网上阅卷,这就对试卷的清洁程度有了更严格的要求,而在高考中由于紧张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按习惯在答题,所以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答题习惯。

网上阅卷时代,因为评卷是看采分点给分的,因而规范作答对于考生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规范答题要做到:①答题格式规范,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②语言规范,使用历史学科语言 ,用最简捷的语言,最准确地表达考生的思想 ;③书写规范,书写时字迹大小适中、卷面整体清洁。

2018高考考前历史练手题 篇4

1.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计表》”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战即已开始,中华民族局部抗战已经开始,故B正确。东北地区不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领导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则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排除A。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与材料不符,排除C。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与材料部分时间不符,排除D。【答案】B 6.下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据此判断该艺术品 A.是晋侯权力至髙无上的象征 B.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 C.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 D.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 【答案】B 7.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激发国人民族意识 B.丰富国民史学知识 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 【解析】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意在唤醒国人的民族危亡意识,即编译者们旨在激发国人民族意识而非丰富国民史学知识,但是材料未涉及反清革命思想和国人全球视野方面的信息,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A 8.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解析】试题分析:至今,“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也没有完全普及,许多台湾民众还是不认同它的,故A项说法有误。C项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而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同时,题干根本没有涉及到港澳回归,故D项也不符合。而根据材料信息“返乡运动”和“想家”,即可明确B项符合,所以本题选B项。【答案】B 9.乌尔比安《论告示》 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材料“执法的人不应当对自己行使司法权”“也不应当对自己的妻子、儿女、解放自由人或其他属于他自己的人”与现代刑侦法中的回避原则是一致的,体现的正是法律的公平和公正。【答案】B 10.著名喜剧大而卓别林曾在一次宴会上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当时人们不理解爱因斯坦主要是因为

A.他利用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B.他否定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相对论无法通过实验予以证实D.相对论的观点违背人们的常识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是可以变化的,打破了传统的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对人的传统观念的一次颠覆,因此人们一时难以接受,D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不符;B说法本身不正确,相对论继承和发展了经典力学;C与史实不符,相对论已经得到实验印证。

11.1947年,新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伟大学毕业典礼上闸述他的欧洲复兴计划:“我们的政策不是针对国家或主义而言的,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而言。”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B.完全超越了意识形态范畴 C.促进了美苏缓和紧张关系D.主要目的是控制西欧国家 【答案】A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基督教在西欧建立了神权统治。随着西欧经济的复苏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在14世纪城市经济比较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反抗,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十日谈》虽然讴歌了人性,但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是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他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整理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別概括薄伽丘和莎士比亚人文王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伽丘和莎士比亚人文主文思想的异同,并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答案】(1)薄伽丘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意大利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追求世俗生活的乐趣,反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说教;意大利有丰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薄伽丘自身的经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压迫;英国宗教改革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莎士比亚自身的经历和文学素养。

(2)相同点:主张人性解放;反对教会统治;歌颂爱情;追求现世生活等。不同点:薄伽丘的人性局限于本能层面;莎士比亚更加强调人性的高雅和人的理性。

实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或思想解放运动)。

异同,据材料“《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他的作品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并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实质结合文艺复兴的实质回答即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钱移穆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英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围绕材料,请结合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论题:革命的本质是建立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阐述: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人民思想意识不能适应共和制的需要,最终走向失败。这证明革命不能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

17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王权专制,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的传统,并根据现实需要,确立责任内阁制、不断进行议会改革等,逐步形成了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的格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这证明革命的本质就是推翻旧制度以适应现实的需要。总结:综上所述,中外历史证明,能够根据国情需要建立新制度并适时进行调整的革命才有可能成功,而为了革命的需要强行建立新制度,只能走向失败。(注意: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均可得分)1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对政府的纸币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元世祖首先发行了“中统元宝钞”,以铜钱为本位,以足量白银作为准备金。同时下令,收兑江南流通的南宋纸币,禁用铜钱,原来发行的各种纸币作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并颁布《至元宝钞通行条例》,其中对纸币发行、准备金设置、旧币兑换、维持币值稳定、伪造处罚等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元世祖的货币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走向成熟 ——摘编自戴建兵、陈晓荣《中国古代货币金融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世祖货币改革的背景和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世祖货币改革的影响。(6分)【解析】

(1)背景:根据“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原来发行的各种纸币作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联系远超国家统一的背景概括;

特点:根据“以足量白银作为准备金”“颁布《至元通行宝钞条划》”“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对政府的纸币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并颁布《至元通行宝钞条划》”概括归纳。

(2)根据“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元世祖的货币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走向成熟”以及对远超社会经济的作用分析得出。【答案】

(1)背景:完成国家的统一;多种货币并行,币制混乱;吸取金朝纸币滥发的教训。(3分)

特点:为纸币发行设置准备金;用法律的形式规范纸币发行;纸币改革的措施详细明确;货币改革具有延续性。(6分)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篇5

1历史大题答题模板公式

1、历史背景

(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 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

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2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 如“鸦p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p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p私运和中国的禁烟运 动”讲的是鸦p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p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p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 《黄埔条约》”讲的是鸦p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p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p战争的影 响。

1、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高考历史答题术语 篇6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

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

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

主要原因: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刍议高考化学答题策略 篇7

一、考前复习准备策略

1. 树立目标

首先根据平时测试考试成绩, 预估自己的学习水平, 尤其是模拟测试成绩更具参考性。再次, 具体分析失分状况, 看看自己的那些分数是有能力得到的;然后根据这些细节查找问题, 预计提分空间。一般有机化学比较简单, 容易得分, 无机化学较失误, 实验题型能力差异显著, 计算题失分最大。根据自己的情况, 针对性的训练, 减少失误, 树立高考的基本目标。

2. 强化心理素质

首先, 建立自信心, 近几年化学高考习题比较固定, 难度不大, 考点明显, 无偏难怪题。同学们可以充满自信, 坚信自己能正常发挥。再次, 考试前和考场中放松心情, 平静答题, 不要背负心理包袱, 认真审题, 遇到不会的题目不要心慌, 自己不会其他同学也会觉得困难, 这时候心理素质很重要, 仔细梳理基础知识, 认真分析题目, 找到解题思路。再次, 也不要骄傲, 认真检查, 减少失误。

二、考场考试答题策略

1. 总览全局

考前会提前5分钟分发试卷, 这时候不能动笔但可以看题。此时应该浏览试卷结构, 对试题难易度心中有数, 按照自己特点大致分配时间, 留好涂卡时间, 把会做的题目提前做好, 也就是先易后难。理综时间是150分钟, 平均每一学科分配50分钟, 化学试题是7+3+1, 即7道选择, 3道必做题, 1道选做题。个人情况不同, 解答各类试题所需时间就有差异, 合理分配时间就会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得分率。

2. 认真审题

“出题者是精明人”。解题就是攻, 出题者是守, 攻守之间是智谋的较量。高考试题中往往有多个信息点 (包括卷首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 大题指导语, 图像中的特殊点、实验特殊操作、不正确等相关要求类;无色、酸性等限制条件类等) 。审题主要是注意:应学会找到题干, 看清关键字词和符号, 阅读理解题目要求防止思维定势曲解题意, 然后仔细琢磨, 体会命题意图, 降低过失性失分。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找出关键字、词、句, 一个逗号一个逗号地读题。如正确、错误, 元素符号、元素名称,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结构式、电子式等等, 特别注意括号中给的信息。如果没有用的话出题者是不会给大家的。

(2) 要边分析题目边写出题中相关反应过程或者原理。

(3) 要明确题中所给的现象和数据, 能够根据题意推导出连锁的相关数据。

(4) 要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为此对Ⅰ卷的信息点可用笔打点或横线加以强调突出, 也为以后的检查速度奠定基础, Ⅱ卷虽不能做明显的标记, 可以通过前后对照阅读和反复阅读进而找出隐含条件。以便解题。

3. 规范用语,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阅卷人是挑剔人”。有时候学生会莫名其妙的丢分而不知原因, 这也是考生考试中丢分较多之处。高考阅卷对专业术语也有一定要求, 高考不是比谁难题做得好, 而是比准确性。而今的高考难度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所以我们考生应该规范专业术语和答题格式, 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4. 学会取舍

题目有难易, 答题有顺序, 先简单后复杂, 遇到极难之题目, 要忍心舍去, 有时间最后再研究。所以提前浏览全局是前提。

化学难题一般是大题或者自己比较弱的章节试题, 所以可以选择性的做题。解题时开始认为简单, 结果在一个环节卡住了, 毫无头绪这是应该先把它放在一边, 先做下面的题目。做到后面思维打开了, 忽然明白了回头再补上, 心态的控制非常重要。选择题难的话不能不做, 最好用排除法和代入法或者特殊值法以及区间法进行选择。把能得的分尽量都得到。

5. 把握细节, 减少失误

高考中还有很多细节决定成败。答题卡的填涂, 最好边做边写答题卡, 或者做完选择题先涂卡, 最后再涂卡一旦时间不够就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大题做一道写一道, 不要写在草稿纸上再抄写, 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高考时间有限, 应该惜时如金, 进行最科学的安排布局。草稿纸一般可以再要, 在使用草稿纸的时候应该科学安排和使用, 不要随机乱写乱用, 因为一旦检查或者回头看比较乱, 很难找, 影响效率和心情。所以草稿纸也要有绘画的使用, 可以像作业本一样按照题目顺序使用, 并标好题号, 整齐有序, 有条不紊。

涂卡的2B铅笔和答题专用笔要有备用的, 不要到时候有质量问题而无法使用。铅笔提前削好, 笔尖削成涂卡最方便的扁头, 提高涂卡速度。答题笔笔水充足。计时手表最好佩戴, 以便掌握答题进度。压轴大题能做最好, 不会做也不要空着, 写上相关反应方程式, 或者根据题意, 按照题目条件列出相关方程也会得一些基础分, 而不是零分。但前提是前面的题目快速做完, 需要有充足时间是研究压轴大题。

高考是一项融知识、能力、体力、心理于一体的选拔性考试, 细节把握, 心态调整, 战略战术都是学生考场中需要体现的能力。总之, “态度决定一切, 细节决定成败”, 提前备战, 高考才能实战成功。

摘要:古语有云:“兵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高考中如何取得满意成绩, 需要未雨绸缪, 最好考前准备工作才能减少失误, 甚至超常发挥。本文围绕高考大纲及考点, 就高考化学中各种题型的答题准备策略以及答题技巧略谈个人经验。

关键词:高考化学,答题,技巧,策略

参考文献

[1]龚春燕.创新学习的方法[J].中国教育报.

[2]张方国.化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M].

[3]时晓霞.情感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 2011 (1) :128.

[4]陈耀亭, 刘知新.课堂化学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高考复读生考前心理疏导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高中复读生;心理压力;疏导措施

高考复读生是指已经参加了高考,但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或者对考上的学校或专业不满意而选择重新在学校或机构复习,准备参加下一年高考的学生。在高考来临之际,高考复读生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高三应届学生。我们深入了解高考复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其症结所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复读生走好高考的最后一里路。

一、考前复读生心理症状

这些因为各种原因而重新选择复读的学生,他们与一般应届高三学生相比可能面临着更多来自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并可能導致其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四、五月这一期间本来是高考冲刺阶段,但有些复读生却出现异于应届生的表现,不是重视知识的梳理和高考前的备战,而是出现了对高考的迷茫,对学习的木然,似乎很着急,又似乎无所谓,好象不是自己在参加高考。学习质量明显下降,甚至无心学习,出现旷课、吸烟、喝酒、上网的现象。尤其出现省、市质检之后,自己感觉到顶了,没有“后劲“了。出现一周甚至几周学习中断现象,这是高考前及其可怕的情形。严重的会导致前功尽弃、功败垂成的情况发生。

二、考前心理压力原因探究

1、对自己认识不清。很多复读生入学之初就抱复考非名牌大学不上的激切心理。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学习实力。主观认为只要我复读,我一定如何如何,当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就会产生焦躁情绪。在这种焦躁情绪的影响下,更要在每次的学习或考试中证明自己,而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恰恰不利于实力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从而进入这样一个学习的“怪圈”。

2、学习进入“高原期”。经过近一年的复习,学生的体力、脑力、精力已经消耗的所剩无几,尤其是复读生,可以说连续二年的高考可以说是超负荷。出现了学习中“高原区”,出现了“缺氧”现象,他们知道这段时间对于自己这一年甚至一生的意义,但的确会出现自己不希望“心不在焉”的现象,所以出现了苦闷、懈怠甚至不和常理的叛逆现象。

3、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淡化。复读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不良的倾向。老师、同学的偏见,社会的歧视,再加上自己的自卑情绪使他们对人际关系过度敏感。多数复读生主动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交流,甚至不愿接受亲属朋友的安慰,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4、认为成绩唯一。即将高考的高中复读生将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很多高中复读生由于受到多方面压力,开始将成绩作为自身唯一的追求,忽略其他事物,在每次考试中和考试后都“分分计较”,对在考试中作弊的同学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对班级集体活动表现得漠不关心,并且经常对班内积极向上的同学挖苦讽刺,造成同学之间关系严重恶化。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并且情绪会随着成绩的变化出现很大波动,不能经受挫折,经常容易出现陷入成绩深渊而不能自拔。

三、考前心理压力疏导策略

策略1:树立合理目标,保持适当的动机水平。耶基斯-多得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表明,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达到最佳学习状态;中等强度的动机和压力水平,可以保持良好的情绪与心态,学习效率最高。曾经失败过一次的复读生面临不利处境及将来可能出现的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认知往往表现出以偏概全、绝对化、孤立化的特点,并产生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尤其是认为这一次的高考就是人生的背水一战,只有考上,并且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在没有客观分析自己水平的情况下,盲目制定高目标、严要求。强动机、高压力不但起不到促进效果,相反却会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抑制能力发挥,降低学习效率。

策略2:学会放松,改变心态。复读生面对内外各方面的压力,往往生活在过度焦虑中,压抑的情绪得不到适当发泄,久而久之会影响心态和学习效率,甚至带来生理方面的不良反应。学生可以适当采取一些有效的放松方法,主动改变心态。如渲泄,找朋友倾诉,把郁闷写进日记,写进给朋友的信中,把不愉快的、压抑的情绪抛出;转移,参加适合自己兴趣的娱乐活动,让头脑、情绪得到松驰;自我安慰,精神上自我肯定,不沉沦于一时失败的沮丧,以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洒脱对待人生,把过去看做人生的一种经历,而不是负担,充满信心,坚信自己能战胜一切困难。

策略3:正确归因,放弃错误观念。归因就是从行为结果推论行为原因,根据归因类型可分为内归因型和外归因型。与归因类型相对应可将人格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复读生对自己高考失利原因分析,如果是内控型,认为失败是由自身能力造成,属于不可控因素,易产生自卑情绪,若认为是自身努力程度不够,属于可控因素,就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刻苦努力;如果是外控型,认为失败是自己运气不佳,属于外部可控因素,在以后的学习和考试中也会抱有侥幸心理,若认为是考题太难,就会在以后学习中更加努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归因类型,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对每次的考试和学习失误都进行正确归因,这样,不仅有利于查漏补缺,而且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策略4:坚持,坚持,再坚持。首先是坚持,最重要的也是坚持。“行百里者,半九十”,“坚持就是胜利”,这种坚持不一定是坚持在学多少,是一种状态上的坚持,是一种心态上的坚持,是整个一年复读的延续。千万不能中断。咬咬牙,一定要把这一个月盯下来。就如同“长征”,没有一个红军战士事先知道要走“二万五千里”,但就是一步步走完了这伟大的征程。告诉学生坚持到6月7日就是成功。哪怕这一个多月一点新知识都没有,你另十个月的知识增长也足够你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

高中复读生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我们应更加关心学生,疏导学生的不良心理,而不是一味重视成绩和名次。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端正高考态度,在高考中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方法 篇9

2.有没有: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不要无中生有

3.全不全:选项只能对应材料的一部分,也就是以偏概全

4.选项与材料主体范围是否一致:选项往往放大材料主体范围,使得结论难以成立。

5.选项表述是否绝对化。

6.选项关键词要突破:选项出现了陌生词汇一定要尽量弄明白,即使是猜测也可以,不可囫囵吞枣,否则就容易因肤浅的感性认识而带来判断错误。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方法 篇10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的整理

一、选择答题技巧的整合1、要明确答题的要领。许多考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老是答非所问,从而造成失分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答题的要领,也就是没有回答出出题人想要的答案。通常来说题目的材料都会包含一些图表、历史俗语或者是漫画,考生要从这些材料中分析出题人真正的意图,要思考考察的是什么。而考察的主题内容有很多,有历史事物的目的、原因、性质、特点、结果、影响等等,考生在回答的时候就要依据题意选好正确的回答方向。如果题目问的是性质,考生就不要回答目的了。

2、认清题目的限制条件。一般来说,题型都会有限制条件的,无论是时间限制、地点限制,又还是人物、领域的限制,例如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等等方面。以其中的时间限制为例,可能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哪一年等等。也可能时间限定不明确,会有上限但没有下限,又或者有下限没有上限,例如明朝中期以前对外交流的关系特征。那在解题的时候,考生就要把握好时间的界限,保证答题的准确性。

二、大题解答技巧的汇总

1、说明题型的解答。要解答这类题型,首先就要认清什么是说明题。这类题型很好辨认,题目中会包含反映出、表明、体现这些字眼,只要这些词基本就能确定是说明题了。而这类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考生要做的就是对此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来解决问题。

2、叙述题型的回答技巧。这类题题目中一般会包含概述、简述的字眼,且这类题型就是考察考生对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是否了解。考生答题的时候,一方面可以直接从教材中提炼答案。另一方面,考生也要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回答,包括人物的主要活动,另外回答的时候要整理自己答题的要点,注意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与重点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高三历史复习应注意问题

加强基础知识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但依然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因为《考试说明》中所确定的任何一项能力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能力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任何高层次的理论说明都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采取各种方式熟记基础知识,把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准确无误地记忆在头脑中,从而获得大量足够的感性认识,以便在考试时根据所学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使所学知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得出正确答案并进行高层次的理论说明与阐释。

重视培养思维能力

近年来,历史高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上升,很大一部分都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就连多项选择题的备选项目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对课文的机械照搬,而是提供了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这样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事件设问,并作出简繁适当的回答。特别对那些立意很好的问题,可以进行再设计,并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归纳、整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间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目前高考中几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这种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以及阅读理解历史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得出正确选项。对于前者可采用肯定法,后者则可通过仔细阅读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采用肯定和排除法找到正确选项。

上一篇:工作中要学会勤思考下一篇:教师继续教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