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2024-05-24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通用12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篇1

在近几年历史高考中,知识和能力立意已成为高考的大方向,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率,掌握有效的复习方法尤其重要,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力求夯实知识基础,提高学科能力。

一、主干知识逐个击破

所谓历史的主干知识,也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阶段特征,以及一定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等。文综历史考试受分值大、所考知识点少的限制,往往侧重于主干知识考核,因此在复习时要特别注重主干知识的掌握。如:

中国古代史部分: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理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系统归纳古代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科技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掌握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新的生产力代表的出现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1中国近(C代H3)化2C、=工CH业CH3化、民主化是中国10.近4代史的重点;理解新、旧2民主主CH3义CH革=C命H2的两个历史过程,尤2.其03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民主主义胜利的历程;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建国初期的三大任务,社会主义的曲折前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形成,等等。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正确认识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发达的历程,尤其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创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三次工业革命及比较,近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几乎每年都考,常考常新;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如:资本主义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及教训;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警惕复习中的误区

针对目前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我建议复习中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从而增强复习效果。

1. 知识性失误。

表现为史实记忆不清、概念模糊、知识零乱、结构不明、记忆不全面、知识点混淆的现象相当突出。

2. 思维性失误。

思维混乱,考虑不周,脱离史实,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缺乏思维规律,做题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等。有的同学因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清,表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缺乏逻辑性,讲了后面的历史又回过来讲前面的历史。

3. 缺少计划性。

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必修一、明天必修二,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必修一、或复习必修二、或复习必修三,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三、一轮复习重在基础

第一轮复习,不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认识、理解、记忆的过程,因此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还要做到能力的提升。

第一轮复习,考生必须理清单元知识,把握阶段特征,挖掘各个考点知识,掌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理解其基本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中外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以突出各自的个性特征。例如,复习“戊戌变法”时,明确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除了解其背景、过程、结果外,还需了解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机遇。同时,还可将它与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比较。也可与世界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这样就可加强中外知识的融会贯通,突出时代特征,加强对已复习内容的巩固,还能为后续阶段的相关知识复习引路铺石,为第二轮复习奠基。

四、全面复习

自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历史试题选择题的命制一直是采取主题式命制方式。这种主题式的命题方式,体现了对学科内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对高考复习专题教学发挥了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缺点是形式比较单一,更限制了对教材知识抽样考查的范围。基于这种现实,这几年各地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了较大的改革,选择题多根据能力考查的需要进行自主命制。这种主题和非主题相结合的选择题考查方式的出现,既体现了对学科内综合知识的考查,又增强了根据考查能力需要进行抽样考查知识的自由性,提高了对知识考查的覆盖率。针对这种选择题考查呈现方式的变化,同学们在高考复习中,要依据高考大纲,对考点进行全面落实。这就要求同学们熟练地掌握所有的书本知识,包括隐性的一些部分,而复习中有的同学往往只注意正文部分,这样容易造成学习中的薄弱点。因此,在复习中,除正文部分外,前言、大事年表、材料、图表、注解、习题、黑体字学生都要注意,以免造成知识上的遗漏。还要关注教材细微点,如鸦片战争的爆发与总理衙门的设立,分别标志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中央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等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篇2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A:春秋末期,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西汉牛耕推广,出现耦耕。

C:唐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的步犁基本定型。

D:精耕细作:秦汉垄作法,汉代代田法和区田法。

E:西周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北魏实行均田制,明朝后期租佃制盛行

F:古代农业的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在明清时期暴露出保守性和落后性以及封闭性。

(2)手工业的发展:

A:冶金业: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B:制瓷业:最早发明瓷器,东汉成熟,生产青瓷。唐代的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元代出现了青花瓷,明朝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瓷等。

C:纺织业:我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有丝国的称号,明朝中后期在纺织业发达的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元代的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松江是元明两代的棉纺织中心,明朝后期棉布成为主要的衣料,苏州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3)商业的发展 :

A:原始社会有物物交换,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私商崛起,黄金白银成为货币,是一个繁荣的时期。

B: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的发展;两汉有丝绸之路;隋唐有大运河;广州是最发达的外贸港口;唐政府设立市舶使。

C:宋朝打破坊市制,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边境出现榷场。元朝的大都是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

D: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出现了徽商和晋商等。

(4)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A:资本主义的萌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特征是:雇佣关系,商品生产,增殖利润,工场手工业。

B:重农抑商:商鞅变法的时候开始提倡,明清时期强化,主要表现是: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的范围,征收重税。影响: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工业文明的潮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篇3

一、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历史复习的基石

第一轮复习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掌握章节知识结构,着重提高分析教材和理解教材的能力,初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复习时应从微观人手,起点要适当低一点,速度要慢一些,尽量挖掘教材体现的信息。可以基本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以教材自然章节为单位进行教学。如中国古代史以朝代为单位,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基础进行教学。但在章节内部需要按照科学性原则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挖掘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成为完整而又逻辑严密的系统,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发展规律,建立一个科学的、符合教材要求的知识系统。

二、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策略

现在的历史试题在学科内综合题上注重考查知识体系上的框架结构。常常在一个专题内容上连续发问,多方位、多角度考查一个历史事件的内涵及外延;试题更多地突出时代感,强调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

1.抓实基本环节,巩固历史知识基础

综合考试中历史学科对知识点的考查相对比较集中,如2002年全国文科综合卷第23~27题,连续考查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与人类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如果对这一块知识不熟悉,就很容易连续失分。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合理安排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周期以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首先要完成预习。预习的原则是复习旧知、认识新知,即先“温故”而后“知新”。预习要有一定的目的性,特别是对历史阶段性内容要注意梳理教材史实结构,归纳时代特征,明确学习目标。预习中还要注意发现问题,要大胆提问,质疑教材,质疑教师,质疑权威。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有常法,学无定法”,就是说学习要有一定的方法,同时也要因人而异。要敢于、善于提出新问题。

其次要处理好课堂听与记的关系。课堂主要以听为主,同时也要适当做好笔记,预习中所遇问题的讲解、教材内容的延伸性分析、课堂上感觉比较模糊的内容都应该记下来作为课后复习、巩固的依据。

第三要在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由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浩翰庞大,与其他学科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因而在复习时要注意学会用语文分析课文的方法概括教材前后内容及重点、难点,用政治原理制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用数学思维形成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最后用历史的分析法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这个过程不需要完全记住知识点,只是要求能对本节课的内容从历史阶段、历史特征上理解、运用;然后在第二天读一下。这个读是要求记忆的,该记该背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上必须完成。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记忆。一周左右,要把这个内容回顾一下,可以很简单地看一看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去点一下以激活学习思维。一个月的时候再通过试卷、练习等多种方式督促自己再好好地回归教材。将该掌握的内容完善起来,才能克服平时感觉没有多少东西可看,考时却处处感觉生疏的现象,到考试时才不会心慌。

2.明确阶段性学习任务,逐步优化历史思维

高三第一阶段的学习应以历史学科内知识体系为主,兼顾学科间可以联系的相关内容,目的是夯实基础。作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学科,更注重考查在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基础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因为历史现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在相互联系中确定着某一历史现象的特性。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例如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三、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教法

1.不浮躁,脚踏实地

(1)夯实基础。掌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理解其基本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将与本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以突出各自的个性特征。例如,复习“戊戌变法”时,明确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除了解其背景、过程、结果外,还需了解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机遇;同时,还可将它与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比较;也可与世界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

(2)关注教材细微点。如中国近代史上的“新军”与“新四军”,鸦片战争的爆发与总理衙门的设立,分别标志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中央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等等,不一而足。

2.抓重点,有的放矢

(1)研究、用好三年来的试卷和最新考纲。揣摩历年高考真题的设计意图、设问角度、思维价值等,明确复习目标,提高解题能力。在新考纲出来之前,可参照上年考纲确定复习重点,提高时效,做到有的放矢。

(2)注意课后及时复习。课后一定要能对本节课的内容从历史阶段、历史特征上理解、运用;然后在第二天及时复习,该记该背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上必须完成。一周左右,要把这个内容再回顾一下;一个月的时候再通过试卷、练习等多种方式督促自己再好好地回归教材。

3.练技巧

讲求实效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适度进行训练,注意总结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在第一轮复习中是必要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篇4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 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 再现历史基本知识, 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 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 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 突击抽查边角知识, 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 形式更加多样化, 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 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

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 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 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 隐性介入热点问题, 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 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 明确高考能力要求, 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 在平常复习时, 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 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 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 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 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 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 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 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 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 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 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 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 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 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 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 建立典题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 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 缺少精心的参悟, 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 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且科学性较高。因此, 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 把答案写出来, 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 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 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 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 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 寻找答题途径。

(3) 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 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 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 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 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 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 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避免文学化语言。

3. 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 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2) 紧扣题意:“问什么”———时间、关键词。如原因、背景、过程、影响等;“怎么问”———答题方式, 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篇5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并进行适当的训练。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

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选用一些文综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

第三,注重培养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第四,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

学霸教你如何学历史

虽然我高中不是学文科的,但是我也曾经学过史地政,所以我还是可以理解文科生的痛苦:需要记忆大量的枯燥的知识点。还有最可怕的是——遗忘。其实,知识点本来就是枯燥的,这一点没有办法改变,关键在于你能忍受得了这种枯燥。不知道你之前选文科的理由是什么,但我敢肯定的是,你心里一定是有所预期和准备的。既然有心理准备,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正面它。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期培养的,而培养兴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从所做的事情中获得成就感。纵然背知识点非常枯燥,但是你会不会发现通过不断记忆之后自己对一件历史事实又明确了很多,是不是在考试的时候能更好的答上相应的题目,当阅读一些历史课外读物,你和作者心有灵犀的时候,是不是也非常有成就感呢。所以,学习和做学问,总是一个“死去活来”过程,只有忍受得了枯燥,才能有资本享受甜美的果实。《明朝那些事儿》写得非常有趣,但是这样一部巨著,也是建立在当年明月读了无数本枯燥的史书的基础上的,所以,苦尽甘来。加油!

历史材料题怎么做?历史文言文材料题怎么做?

历史不背肯定是不行的哦,你之后存在的那些问题,根源都在于不去背基础知识。所以才会上课听不懂,习题也不会做。所以还是得下功夫多背一背,然后不管是选择题、材料题都会提高一个台阶的。材料题也是得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才可以做的哦。历史文言文材料看不懂我觉得是语文的问题吧。文言文材料圈画一些重点字词,知道大概意思就行。就是怕理解偏了。所以还是多看看文言文材料练练比较好。

历史年代表怎么记忆?

首先,背书一定要边背边理解,背的时候要看历史目录,比如一个单元,每一课的小标题,把目录化作思维导图,背过之后回看目录,看能不能想起相应的知识,想不起就再倒回去背,反复记忆。把时间连成线索,可以在纸上自己总结时间和相应的主要事件,而不是单纯地看时间表,比如从中国近代史开始,看了课本自己总结。做错的题,就倒回课本,找到原知识点,记住背景、过程、影响,这样就能和其他事件区分开了。不要死记硬背,记住要点,一点要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历史事件怎么串成一条线记忆?

浅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篇6

【关键词】一轮复习方法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尊重学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160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的结束,关于怎样进行一轮复习的思考迫在眉睫。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习惯于新课教学,对复习课的设计与探讨显得较弱。作为经验较少的我来说,现在反思自己曾经的一些做法存在许多问题如:1.备课方面忽略学情,本着“宁可错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精神,把所有能搜集到的知识一股脑的填塞给学生。2.引导学生构建简要知识框架,用三五分钟串联讲解,剩余时间就听任学生复习。结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放弃听课、教学成绩极不理想。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总体战略的“第一战役”,其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所用时间较长,复习效果决定着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为了不再留下遗憾,在又一个高三即将来临之际,根据自己工作以来的学习和思考,谈谈我对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认识。

一、删繁就简,突出主干,确定复习目标

(一)研读课程标准,突出主干知识

据有关消息报道,2016届的历史高考试题不再由四川省单独命题。而当下我们只完成了人民版教材的学习,应该如何应对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考试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以人民版必修三教材《神权下的自我》为例,其课本内容围绕“古典文化的再生”“人性的启蒙”“与上帝直接对话”三个子目介绍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本课重点突出的主干应该是什么?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去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如下阐述: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基于此,对本课处理就应该着重突出:掌握意大利文艺三杰、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和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结合背景深刻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二)研读高考试题,确定复习重、难点

要确定复习重、难点目标,研读近3年来全国高考试题是十分必要的。在研读高考试卷时,可按专题板块的比例、题型、分值分布、难度分布、考察的四大能力进行归类,以明确重、难点。以人民版必修二教材《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为例,通过近3年对本知识的考查统计共有14次。集中考查重农抑商(10次)和海禁政策(4次),常见题型为选择题,非选择题只有2个,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大能力。有了以上依据,我们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的重点就是这两大政策,而本节中“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一内容就可以弱化处理。

二、以学定教,拓展知识

(一)尊重学情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是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在复习课的设计中,我们可尝试采用“以学定教”的方法进行复习,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在课前写好“学情反馈”,教师在尊重学情的前提下,精讲学生未懂的、易混的、易错的、易考的知识。

(二)以多种方法夯实基础

1.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密度大,内容繁琐、记忆负担繁重。学生记忆的内容大多是零星的、细碎的,极易遗忘。若在一轮复习中采用框架结构复习法,将繁杂的历史知识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把知识点变成知识链,达到历史学习微观和宏观的统一。

2.设置问题再读教材。

从对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分析,选拔性考试的规律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淡化了知识型命题,强化了问题型命题。“用教材教,课标为中心,教材是教学资源”这一新理念已在教学中逐步确定下来。要达到一轮复习的效果,我认为这一理念需要更加落实。

在一轮复习中可将问题在宽度、深度、角度、梯度和难度上加以发展。以人民版必修三教材《神权下的自我》中“文艺复兴”为例,新课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是:“阅读第一子目内容,归纳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背景;分析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在一轮复习中,可将问题设置为:“有人说,文艺复兴运动就是一场复古运动。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学生若有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就会从多角度去思考该问题,从而达到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历史思维的培养。当然还可设计问题纵横串联知识点,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以问题为中心来复习历史,可以将基础知识系统化,使得历史学习条理清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考点聚焦法。

在一轮复习中,除了夯实基础外,还应聚焦某个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扩展。以人民版必修二教材《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为例,除了我们传统认为中国古代一直是重农抑商,而在对高考题的研究中,发现所用的材料打破了我们的常规思维。如“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采用各家之言,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拓展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基本能力和逻辑思维。

三、高效训练,讲、练、评结合,提高答题技能

分数永远是学生、家长、教师关注的焦点,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成绩不仅仅反映了学生是否记住了某一历史知识,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应准备高效训练和制定科学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答题技能,讲、练、评结合,不断寻找增分点。如:1.选择题(学法指导:勾画题干和题支中的关键信息,答案写在题号前,限时完成。)2.材料题(学法指导:认真审题,一审答案来源,二审题型特点,三审答题角度,四审答题指向;规范答题,要有答案提示语,答案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限时分值的70%以内完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篇7

一、盯住目标, 把准方向

目标是复习的方向和指针, 高三复习的方向就是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 而高考出题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这就是我们要盯住的目标。因此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界定知识和能力并实施教学是科学和准确的, 它能使我们对每节课、每个专题的重点内容和涉及的具体能力要求一目了然, 从而把准复习大方向。例如在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时,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中可知本节课需掌握的主干知识是“宗法制和分封制”。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深化理解, 分析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进而达到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关于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 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情境材料, 渗透三维目标的培养要求, 即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管齐下, 夯实基础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 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 着力加大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 但千万不能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 否则会吃大亏的。历史基础知识实际上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 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我在指导学生梳理、整合知识的过程中, 因生而异, 因课而异, 因材施教, 灵活应对, 取得明显成效。

首先, 要重视指导学生读书, 把书读好、读透、读精。学会读目录、课文、地图、插图、年表、题目, 提高阅读能力, 做到准确、快速地提炼有效信息;教师重点讲线索、阶段特征、结构、历史概念, 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 让学生学着去分析、挖掘、整理。其次, 借助学案提高复习效率。要求学生在课前把某节课或某个专题主干知识的整理作为自己预习的依据, 在课堂上直接提问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 或者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梳理和完成等形式, 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 使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效节省课堂的时间。再次, 使用设计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准确记忆知识要点, 理清知识内在联系。此方法是直接将书本中的某节课或某个专题知识进行问题化设计, 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 展开小组讨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各种思想得以充分交流, 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得以增强, 学习的兴趣也得到提高。

三、纵横拓展, 有效整合

作为一轮复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 要拓宽主干历史知识, 进行适度的纵横联系, 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十分必要。教师要认真备课, 找好联系的切入点, 引领学生思考、联系, 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

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纵向联系。如在复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时, 教师可引领学生提炼出这一制度在2000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七个时期即萌芽 (战国) 、形成 (秦朝) 、巩固 (汉朝) 、完善 (隋唐) 、加强 (宋朝) 、发展 (元朝) 、强化及终结 (明清) 的发展演变及阶段特征, 再从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变化史实来印证上述阶段特征。通过这样的联系, 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一重要史实的理解, 而且可以进一步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 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相关史实思考这一制度演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趋势:弱相权, 强皇权;弱地方, 强中央。最后, 引导学生得出该制度的特点及实质。

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横向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关联的知识点, 通过纵向联系提升学生的比较问题能力, 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内涵的理解, 拓展历史知识的外延, 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很有帮助。如在复习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 应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比较分析能力的提升, 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比较注重对文史常识的考查, 目的主要是考核文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知识面。如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公元纪年法“对时间段的界定”,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艺术素养“书法的类型”,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12题考查文史常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 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史地常识“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等。此类题目看似容易, 但考生得分率并不高, 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面窄, 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有必要对一些历史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我在一次回答学生提问“为什么在不同历史阶段关于历史时间的表述有很大不同, 有距今多少年、公元前多少年、民国多少年、辛亥年、贞观多少年”等问题时, 专门介绍了几种纪年法及计算方法:干支纪年法 (尾数定天干, 余数定地支) 、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公元纪年法, 另外, 还介绍了谥号 (后人对皇帝的评价, 如汉文帝) 、庙号 (皇帝死后在家族内的排位称号, 如唐高祖) 等。

四、精选精炼, 提升能力

一轮复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近年高考的命题趋势, 精心选题, 组合练习试卷, 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训练。选题首选历年的高考题、省市质检题, 要选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试题, 还要选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概念、文史地常识等相关的试题。通过例题点评、练习训练和考试检测等形式, 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存在的不足, 对各类试题进行及时评讲, 规范答题格式和专业术语, 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 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要加强审题和解题方法的研究和指导, 在平时讲课、训练和测试讲评中,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熟练地掌握各种题型的应对策略, 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 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准确表述历史概念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

新课程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策略 篇8

一、认真研究考纲与考试说明, 把握备考复习的方向性

高三历史总复习备考时, 千万不要陷入盲目之中, 不分主次地进行知识扫荡, 时间对文科考生来说是很宝贵的。作为一线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备考时, 一定要明确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当年的基本考试方向, 如果复习方向反了, 再多的精力都可能付之东流。课标、大纲、说明不仅是教师和学生备考的基本依据, 同时也是命题专家们命题的基本依据。因此研究《新课标》《新考纲》和《考试说明》是所有高三教师指导复习和准备迎接高考挑战的学生必须关注的重点对象, 特别要研究考纲、考试说明中提供的能力要求点和整体制定的立意, 明确考试范围与目标要求, 只要这样, 才能更好地把握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的方向性, 以提高复习效率。

二、立足基础、突出主干, 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1.依据学生的实际程度确定对知识点及不同层次的目标。速度要慢一点, 步子要稳一点, 要求要细一点, 落实要具体一点。要以读为主, 精讲促读, 安排适当练习, 做到循序渐进, 稳扎稳打, 把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位。

2.突出“读、讲、记、练”四个结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而后教师进行重点的讲解与指导, 之后组织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教师进行必要的多角度提问, 最后让学生做些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多少适中、紧扣教材知识内容的练习题, 以巩固所学知识。

3.组织学生弄清课本的彩画、插图、注解、思考题等有关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准确识记基本的重要的历史史实, 这样既能强化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能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为以后综合训练和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在复习中对历史主干知识、阶段特征、重要的历史概念、原理等要做具体透彻的分析, 如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性质、特点、影响等, 要通过对具体史实的分析,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以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三、正确处理常规教学和备考复习的关系

高考是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的, 是对课程目标 (或教学目的) 是否达到、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实施的测量和评价, 是力图反映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 高考的考纲、考试说明与新课程目标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我们基于区别而强调高考备考, 基于联系而重视常规教学。过于强调备考, 而忽略常规教学, 为考而教, 只能是“缘木求鱼”。当然只注重常规教学肯定也是不对的。所以, 我们的思路是追求“统一性”。力求常规教学切实贯彻新课改理念, 备考提高模拟试题的质量和重视试题讲解。平时多练手, 考试多反思。

四、把握新史观和社会视角

新课程高考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和史学研究新成果。文明史观等新史观统领试卷已成定局, 史学名家的观点判断和评述也时时闪现。这就要求我们的复习备考不能仅仅局限于即成的结论, 要积极地运用史学新成果引导学生去重新阐释和解释历史, 用符合时代的眼光从历史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 为未来的发展寻找科学可信的途径。新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公民, 新课程高考也在引领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培养学生面对社会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实施时, 不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要把课程和社会、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 寻找最佳的契合点, 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人类的命运。

五、关注热点、联系现实, 增强复习备考的时代性

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不是很牵强的将现实材料与过去历史扭结在一起, 而是通过设置一些与时政热点密切相关的情景材料来考查历史的反映。

历史高考热点不同于政治学科的时政热点。历史高考热点除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外还包括时事热点, 其出发点是为当今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侧重于用历史材料、历史现象来佐证、反映现实问题, 实际上是历史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从近年文综试卷可知, 作为非常热的热点, 往往是作为中心背景出现的, 并非是为了考热点而出现的热点。对以前曾作为热点的冷点问题 (特别是近两三年) , 要提防由冷变热, 并对其进行适量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训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篇9

2011年的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 综合研究今年高考试题, 可以说是稳中有变、变中出新、新中带奇。具体来说, 有以下特点。

(一) 立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突出主干知识与焦点问题。

2011年历史试题均依据考试大纲或本省市考试说明, 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同时, 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与焦点问题。

1. 考查时间、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等基本知识与理解、分析、综合、判断、归纳等基本能力。

如北京文综第23题历史文献排序;天津文综第9题国际关系大事排序;上海单科第9题的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民族政权的对峙;广东文综第23题的马歇尔计划;福建文综第23题的杜鲁门主义;浙江文综第12题“小国寡民”;浙江文综第15题的明清会馆;江苏单科第15题罗斯福新政内容;山东文综第9题的科举制与读书、做官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等。

2. 焦点及热点问题是历年高考必然会涉及的问题, 在2011年的高考试题中, 侧重考查以下焦点与热点问题。

(二) 利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2011年高考试题运用了多种类型的材料, 如图片、示意图、漫画、海报、宣传画、表格、媒体报道、诗歌、歌谣等, 有的甚至是学生的课堂笔记。具体表现如下。

1. 图片材料。

课标文综第25题“货币使用示意图”, 第32题商品、资本流动示意图;天津文综第4题的“大清邮票”, 第10题的“马拉汽车”;江苏单科第7题“天津同升和帽庄”, 第17题“阳台对话”;山东文综第10题农业生产工具, 第13题营业执照;福建文综第14题的坎儿井, 第24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化图, 第16题的境外抗战;浙江文综第22题的绘画作品, 等等。

2. 漫画材料。

北京文综卷第17题“殖民侵略”;江苏单科第2题“进士分布图”;福建文综第22题经济大危机时期的漫画;安徽文综19题“近代德意志代议制 (政体) 的特点”;上海单科33题“对垄断组织本质的认识”;四川文综17题“20世纪初中国政治民主的社会诉求”, 等等。

3. 表格材料。

北京文综卷第19题企业结构表;山东文综第12题民族工业的发展;广东文综第17题农民会员数量变化原因, 第18题杂志封面等;上海单科第3题“欧洲中世纪的采邑制”, 第29题“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海南单科第22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影响日本政局变动的社会因素”;福建文综第24题“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等等。

4. 重要历史人物言论。

课标文综第26、27题, 分别摘选黄宗羲、苏格拉底言论;江苏单科第9题、第10题、第24题A, 分别摘选费孝通、毛泽东、米庆余等言论;福建文综第18题、第41题B, 分别摘选林则徐奏章和康有为、白寿彝言论;浙江自选第9题, 分别摘选夏衍、[美]马士的言论;海南单科第29题, 摘选奕䜣等言论, 等等。

5. 对思想史的考查较多, 难度相应较大。

江苏单科第5题用进化论的观点诠释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第13题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天津文综历史第3题李贽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课标文综第27题苏格拉底捍卫思想自由原则的主张;北京文综第20题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福建文综第21题文艺复兴时期探索与发现、思想与文化等成就;浙江文综第38题顾炎武的分权和评判君主专制思想;山东文综第27题黄宗羲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安徽文综第14题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对待西学态度的比较, 等等。

(三) 古今贯通, 中外相联。

2011年高考试题中, 贯通古今、中外相联的题目较多, 这类题目综合性相当强, 难度相对较大, 试题分值都较高。如天津文综历史第12题的古今的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19分) , 第13题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对全球化的认识;山东文综第27题明清儒家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福建文综第38题古今中国政治的重大变革;浙江文综第38题中国古代到现代的政治文明;安徽文综第35题古代和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等等。

(四) 贴近生活, 关注热点及地方文化。

1. 社会生活在高考试题中也成为命题关注的区域。如天津文综第6题;浙江文综第17题;江苏单科第7题, 等等。

2. 考查地方历史、关注地域文化。新课标自主命题的省市试题重视地方历史文化的考查, 给本地考生以亲切感。北京文综卷第12题北京出土的货币;安徽文综第12题的安徽名胜古迹和第35题的古代安徽经济, 等等。

(五) 文史常识与史学研究题屡有出现。

2011年高考试题重文史常识与史学研究的考查。如天津文综第1题的古今地名对照;山东文综第27题史实与史观;广东文综第38题;浙江文综第14题;安徽文综第22题;浙江文综第14题, 等等。

个案评析:

1. 课标文综卷。

(1) 创设新情境, 提供新材料, 在新情境下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主干知识少, 边缘化知识变得重要。尤其是选修内容。如第45题答案完全来源于材料中, 与课本知识无任何联系。第47题显得有点偏、难。

2. 北京文综卷。

(1) 稳定性。试题形式和分值仍然保持不变, 材料沿袭以往风格。即围绕某一主题, 引用四段材料, 探究四个问题。如第37题以“国家制度”作为切入点, 分别从“秦到汉的政治制度”, “1787年宪法与《独立宣言》”等4个方向设计问题。 (2) 时代性。北京文综卷从来不刻意回避热点, 如第38题涉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努力。

3. 天津文综卷。

延续2010年的试题布局, 将政治、历史与地理三部分明确分开;关注主题知识、热点问题, 如第6题的民生问题、第7题城市化、第8题的危机意识、第9题的单位GDP能耗、第12题的法制与社会。

4. 安徽文综卷。

继承2010年试题的特点, 稳中求新。 (1) 创设新情境, 引用新材料, 知识考查与能力立意并重。如第12题的安徽境内的文物古迹;安徽文综第13题绘画作品;第16题的中国军队境外抗战;第19题德意志第二帝国漫画;第20题大国崛起示意图。 (2) 选修内容一改2010年单纯采用选择题的方式, 而是一道选择题、另一道与非选择题相整合, 分值基本基本稳定在10分左右。 (3) 两道非选择题的设计可以说是东边日出西边雨。一道题延续2010年强综合、大跨度的设计特点, 如第35题中国古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另一道题则是中外横向对比, 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如第36题的政治制度变化。 (4) 关注社会热点。如第22题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露问题。

5. 福建文综卷。

(1) 考查内容基于模块, 突出主干知识, 引用丰富材料, 体现能力立意。如“坎儿井”、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美国的经济危机。 (2) 运用新材料, 纵横考查历史知识。如第38题第二小问, 通过三个时段和三幅漫画解读出有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与当时的国际环境, 总体要求比较高。

6. 广东文综卷。

创新仍是广东历年高考试题的特点, 2011年表现为:如第16题以辛亥革命后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为题, 从微观中看辛亥革命宏大历史的影响;第17题以大革命时期农民入农会的数量变化看北伐战争的影响;第38题将历史知识与史学研究相结合, 第39题以探究的方式考查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思潮的兴起与变革, 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等等。

7. 江苏单科卷。

(1) 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泛, 图文并茂。如第2题、第6题、第7题、第11题、第17题等。试题难易度起伏较大。如第1题学生可能就会碰钉子。其他如第6题、第9题等难度亦不小。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如第2题的科举制、第4题的行省制、土地制度的变迁等。非选择题以“小切口、深分析”的方式设计, 新颖而有高度, 具有综合性、探究性的特点, 如第21题儒学的教化功能;第22题剖析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及评价;第23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原因、对政治的影响及认识。

8. 山东文综卷。

(1) 灵活考查思维能力。如第11题通过对近代纺织企业与其他行业的数量比较, 考查了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不均衡性, 考查历史思维深度与广度。如第15题从空间上涉及欧美四个主要国家, 从时间上涉及近代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 考查考生对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把握。 (2) 突出研究性, 注重对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考查。如第27题以“史料”“史论”“史观”为主线设题, 突出了史料在历史探究中的地位。

9. 浙江文综卷。

整体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 凸显理解和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融为一体;贴近时代生活, 强调“以史为鉴”。不刻意回避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辛亥革命100周年、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中东问题, 引导历史教学培育民族精神和培养世界意识的现代公民;注意梯度区分, 关注知识联系, 如第12、21题中外关联, 第38题古今贯通, 等等。

二、2012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提升策略

高考复习要求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一) 夯实基础知识, 理解历史概念。

考题形式千变万化, 新颖材料层出不穷, 但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大家的历史知识贮备上面。因此, 要脚踏实地, 稳步推进, 牢固地掌握备考知识点, 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为下一轮综合复习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重要经济政治制度、重要历史概念、重要历史结论等, 并作相应的分类、对比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梳理主干知识;注意对历史素养方面知识的复习。

(二) 把握历史主干, 重构知识体系。

在夯实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对历史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意义重大。最好是打破模块局限, 构建通史框架体系。按历史发展的阶段重新整合历史知识, 构建通史框架, 加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 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史观。

(三) 了解基本史观与史学范式。

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证史观。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现象与本质;实事求是;英雄与人民群众史观;阶级斗争史观, 等等。

2. 全球史范式。

要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将中国史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考查。尤其是要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主动融入世界, 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因、表现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3. 现代化范式。

它强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 推动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 从而带动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现代化的理论来阐释历史。

(四) 关注人类社会。

在平时复习时, 应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 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公民意识为例。历史上, 封建专制制度、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培养了适应封建政治文化发展的臣民意识, 根本谈不上什么公民意识。近代以来的思想启蒙运动、政治革命, 公民意识在不断提高。但近代的中国, 民众的这种意识却极其淡薄。改革开放后, 随着思想得到了较大的解放, 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 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意识得到提高。在复习过程中, 以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为主线, 联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律制度与人文主义, 古代中国封建专制集权制度, 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革命, 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律制度建设与完善等史实, 来构建小专题进行复习。

(五) 训练高考试题, 提高解题能力。

解题能力只能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高考试题的规范性、导向性是毋庸置疑的,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要注意训练近三年的高考试题 (尤其是新课改区的试题) 。

浅析高考历史选修内容的复习策略 篇10

其实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程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色之一,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设置与必修课程相辅相成的选修课程是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设置历史选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兴趣、视野和个性的全面发展[1]。就应试复习而言,要从课程设置的目的出发,把握学科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复习的实效性,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观念的更新包括学科素养的提高,比如《探索历史的奥秘》通过对向学生介绍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之谜和探究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揭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体会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2]。这个模块专业性特别强,吸收了大量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其涉及范围不仅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 对长期处于中学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而言,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吸收新知的领域。

二、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总结认识规律

学习历史目的之一是探寻历史发展规律, 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通过对相关历史事物的比较才能实现。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比较找异同。“同”为历史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特征。比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不管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还是科学家,在对他们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时代背景, 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必须分析人物的阶级立场,阶级立场决定了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是评价人物的基点;坚持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同背景下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家的比较,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比较;追求民族独立的孙中山、凯末尔和甘地的比较等。

在2013年江苏高考中,21题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22题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都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教师要科学整合教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我们可以科学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选择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强化通史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历史认知的需要。

如在选修一改革模块中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专题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欧洲宗教改革、戊戌变法。复习梭伦改革,可对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背景与结果了解更完整、全面,学习商鞅变法能对复习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必修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补充认识,学习宗教改革可对必修三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发展的体现或内涵理解更准确、透彻,复习戊戌变法可更准确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与意义[3]。

具体教学中, 我们要把教科书中结论性的知识活化为可以讨论的、探究的主题,精选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比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每一单元基本上都可以用背景———措施———作用整合,并对这三部分进行适当的材料补充,通过材料的补充,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这三部分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割裂了任何一部分, 就难以完整地分析本单元所涉及的改革。

四、教师要进行规范化训练,增强教学实效性

选修部分是通过材料题形式考查,历史科的高考《考试说明》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明确列出了三条具体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4]。

教师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做题方法: 一读, 是解题的前提;二找,是解题的关键;三思,是解题的核心;四答,是解题的落脚点。按照这样的步骤,在平时的训练中强调规范性,自然就增强了复习的实效性。如2014江苏高考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 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 (2分)能注意到从权利分配的角度,拥护者和反对者两个方面,加上分值2分,再加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答案就很容易产生,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

在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 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把握科学方法与正确策略,这些问题最终就可以得到解决。我们相信选修课程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一定会满足高考的要求,提高课程价值和学习意义。

摘要:在高考历史选修内容多、分值小、时间紧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应从更新观念、把握教材总结规律、整合教材构建知识体系等方面加强学生的规范化练习提高复习效率,更好地为学生高考服务。

英语高考第一轮复习的六种策略 篇11

【关键词】英语 高考 复习 体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52-02

在常规的高考英语复习中,我们通常把9个月左右的复习过程分为三个或四个阶段,即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第三轮复习乃至第四轮复习。但无论怎样划分,前三个阶段的任务都是一样的。而在这几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即第一轮)复习又是后面复习有效进行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认认真真、扎扎实实过好第一轮复习,我们的高考才能取得成功。高考第一轮复习一般是从当年10月份开始到次年3月中旬结束,历时6个多月。而高三复习一共只有9个月,从第一轮复习的时间跨度上就可以看出它对高考成功的重要意义。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基本内容,熟悉高考所涉及的重点词汇、句法、语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笔者根据多年的英语高考备考复习实践,现对多年来从事高考第一轮复习的体会进行总结,以便进一步做好后期复习工作。

一、明确认识,激发动力

对刚进入高三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还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一下子就进入高考复习多少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再加上一看又是“吃剩饭”,走回头路,没有多少新鲜感,好多知识似懂非懂,不能积极地跟着老师的节奏来复习,这样第一轮复习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所以,在第一轮复习开始前,教师必须把第一轮复习的重要性讲清楚,并将自己的一整套备考思路向学生和盘托出,如课时的安排、教材的处理和资料的使用,让学生真正明白第一轮复习的意义、要求和预期的效果,把学生和老师的认识统一到一个方向上来。然后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第一轮复习的成功做好思想动员和精神准备。

二、扎实备课,紧扣考点

要做好第一轮复习,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英语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教材和考题,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紧扣高考考点,该考的一个不漏,不考的一个不讲,突出复习的针对性和导向性。要根据《高考考试说明》对课本和资料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补充,坚决摒弃照本宣科、机械重复知识点和复习资料的做法。不能拘泥於资料,对资料要取长补短,对资料内涉及考点的内容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要通过帮助学生分析该内容、该知识点的出题角度、考查方式、考查深度使学生学到资料上没有的东西。备课要突出高考第一轮复习的特点,大容量、高密度,合理使用课件和其他教学素材,做到考点题型化,训练高考化,课堂既不能显得枯燥无味,一味的重复知识,提不起学生兴趣,又不能过于虚华,让学生看了热闹而无所收获。

在每单元课文复习时,首先,要根据话题材料进行一些背景材料补充和相关文化知识如历史、地理、政治等语言信息的输入,一方面增加新鲜感和趣味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语言材料的输入中自然地拓展词汇知识,体味异域文化的韵味,充分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其次,要运用语篇分析法,帮助学生树立语篇意识和语篇分析的能力。既要通过复习知识点来做好知识的积累,同时要从提高写作的角度考虑,树立学习课文为综合运用语言服务,尤其是为高考书面表达做准备服务。

尽管近年英语高考逐渐淡化语法,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但是对于高考,语法还是不能被忽视的,要“为写作而学语法,强调学以致用”。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要按单元顺序对语法进行梳理。重点梳理各种时态、语态、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独立主格结构、倒装、虚拟语气等习题,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从而达到扎实语法功底的目的。纵观近几年的英语高考题,从词汇角度讲,《高考考试说明》中列举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是考查的重点;从语法角度讲,非谓语动词、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虚拟语气、倒装句以及强调句型应该是第一轮复习的重点。这些内容年年必考,在英语试题的各个角落都有体现。

三、精选例题,明辨是非

在第一轮复习中,不论是词汇复习还是语法复习,都要精选一些例题来帮助学生掌握复习内容。在例题选择上,要做到精、准、效。精就是要精炼、经典,例题有典型性、代表性,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准就是选题要紧扣考点,切中要害;效就是例题要有实效性和启发性,通过这一例题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一个知识点,学会一种做题思路和方法。如下面两个例句:

1.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_____we spent together on the farm with the farmers 15 years ago.

A.when B.that C.what D.How

2.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_____we lived together on the farm with the farmers 15 years ago.

A.when B.that C.what D.How

这两个句子,都考查定语从句,看似相同,其实不同。“1”句中先行词“the days”之后的定语从句中需要及物动词“spent”的宾语,即先行词要做从句中“spent”的宾语,该句需要一个关系代词,所以选B.that 。而“2”句中,先行词“the days”之后的定语从句不需要主要成分,所以需要一个关系副词来做引导词,因此选择的答案应是A.when。

类似的知识在高考英语中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收集、整理此类知识,通过仔细的辨析、比较和质疑,帮助学生弄清楚易混点和易错点,从而准确掌握知识,正确进行使用。

四、加强积累,扩大内存

在第一轮复习中,除了复习语法、句法和词汇知识外,还要加强对基本词汇和基本句型的朗读、背诵和记忆。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的常用句型,这些句型结构很相似,很容易被混淆,无论是在完形、改错还是书面表达中都非常有用,要让学生准确理解、牢固记忆并正确使用。

第一部分:

1.There is no doubt that ...

2.There is no point/sense (in) doing sth ...

3.There is no need to do sth ...

4.There is no possibility/chance that ...

5.It is no wonder that ...

6.It is no use doing sth...

第二部分:

1.It is /was + 点时间 + when…

2.It is /was + 介词短语/时间副词 + that …

3.It is /has been + 段时间 + since + 一般过去时

4.It was + 段时间 + since + 过去完成时

5.It be/take +段时间 + before...

第三部分:

1.It is the first/second ... last time that sb. has done sth.

2.It was the first/second ... last time that sb. had done sth.

第四部分:

1.As we all know... / As is known to all ...

2.It is known that...

3.What is known is that...

由于以上句式都很相似,所以必须让学生记忆清楚,防止混淆。

在词汇方面,应加大实词的积累。在单项选择、完形填空、单词拼写和短文改错中,动词和名词约占60%-70%,其次是形容词和副词。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尽可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要记住与一个词有关的多个同源词,达到举一反三,扩大内存。词汇量扩大了,英语成绩自然就提高了。如:succeed (v.成功)、success(n.成功)、successful(adj.成功的)、successfully(adv.成功地)、unsuccessful(adj.不成功的)、 unsuccessfully(adv.不成功地)。

五、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中,除复习有关知识点、词汇、语法和句法外,还要督促学生完成相关练习。词汇练习、语法练习、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等,每一项都不能忽视,要将这些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练习根据复习进度、课本话题进行合理搭配,做到花样齐全,内容多样,切实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和能力。

要科学分配训练任务,根据学生的水平分层布置。学习好的学生,可让他们每天做两到三篇阅读理解、一篇完形填空、一篇短文改错,每周一篇作文。学习中下的学生,每天做一篇阅读理解、一篇完形填空,每两周一篇作文,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训练任务布置下去,老师就要按时进行严格检查,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规定任务,同时对检查结果和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反馈,确保学习不走过场,真正体现复习效果。

六、重视检测,认真分析

为了检查学生阶段性复习效果,必须按期进行阶段检测。检测题要贴近学生实际,难度适中,内容要有针对性,必须对学生该阶段复习的重点进行命题,选题要精,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对每一道题都要精雕细琢,确保考试能体现检查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

对试卷要认真严格评阅,严格按高考阅卷标准来评卷,得分有理,扣分有据,做到客观、公正、准确,使考试结果能真实反映每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通过严格阅卷程序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提高学生的得分意识。

考试后对试卷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要具体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题型,每一个知识点。通过分析试卷来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还未完全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和答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思考这些问题来调整和优化复习思路、复习内容,以期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

英语第一轮复习在高考总复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第一轮复习扎实有效地进行下去,后面的第二轮、第三轮复习才会达到预期效果。如果第一轮复习走了过场,缺乏实效,那么其后的几轮复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极大地影响学生高考英语的成绩。所以,我们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第一轮复习。

谈谈艺术类考生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篇12

一、艺术类考生备考的特点

1.从学习时间看 , 艺术类考生与普通文化生有很大区别 , 艺术类考生学习时间短和不连贯是很突出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艺术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概括为两个阶段: 专业课考试前和专业课考试后。专业课考试前, 艺术生平时和周末兼顾专业课和文化课学习, 相对文化课兼顾的时间更少。每年的十月需要到专门的艺术培训学校集中学习, 以便专业课取得更优异的成绩。等到返回学校集中学习都在第二年的一月份左右, 中间陆陆续续还需要参加各高校的校考, 真正专心备战高考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不足四个月, 时间非常短暂。

2.从学习任务和动力看 , 在专业课考试前 , 学生的学习任务是专业课和文化课齐抓, 两头兼顾, 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比普通文化生, 任务单一, 更容易投入学习, 学习效率高。在专业课考试前的三个月学习, 艺术类考生的学习效率不够高。专业课考试后, 学生的学习任务变得单一、明确, 对历史课复习来讲十分有利。学生学习劲头很足,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 很能配合老师复习。家长、学校、老师对他们寄寓很大希望, 过大的压力容易让艺术类考生产生迷茫无助、急于求成、烦躁苦闷的心理, 对历史课复习不利。

3.从学习现状看 , 艺术类考生历史学习起点低、基础差、学习能力弱。 艺术类考生高考成绩由文化课成绩和专业课成绩两部分组成。某些学生报考艺术类主要是因为艺术类考生高考的文化课成绩可以比普通学生低很多。 某些学生文化课的基础本来比别人差, 加上平时和周末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专业课培训上, 文化课学习时间大为减少。某些学生在高一准备学业考试时就疲于奔命, 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理解不深刻, 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艺术类考生在做题时经常会出现看不懂题目要求、不会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不能迅速完成知识迁移、不会总结归纳准确表达等问题。

二、艺术类考生历史复习的教学策略

1.研究考试要求 , 明确备考方向。《浙江省历史教学学科指导意见》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在复习中我们要准确把握考点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教科书的内容, 努力做到三个文本的融通。

首先, 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复习备考的能力等级和知识范围。在这方面做好功课, 可以在复习中更胸有成竹, 提高效率。其次, 我们应整合课程资源, 以必修教科书为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 融合选修教科书知识, 引导学生梳理、掌握基本知识。艺术类考生历史学习时间紧、基础弱, 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对学生帮助较大。这样, 学生在解题时就能够将试题提供的新材料、创设的新情境迅速与教科书建立联系, 进而准确调动各模块相关知识, 并以科学的方法解答问题。同时, 还必须加强对高考的研究。我们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把握高考命题的大方向和趋势, 把握高考命题的新思路、新角度、新题型。

2.整合主干知识, 构建知识体系。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在加大。近几年的新课程高考试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 运用, 某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历史高考主要考能力, 在复习中有轻书本、轻基础知识的现象。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离开基础知识, 能力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复习时间很紧张的艺术类考生来说, 在有限的时间里, 将某本历史书全记下来是不太现实的。近几年高考都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并且艺术类高考文化课成绩比普通文科生低很多。针对这一特点, 笔者建议考生抓大放小, 大胆放弃边枝末节的知识点, 将复习重点放在主干知识上。

3.实行两轮复习 , 合理安排时间。艺术类考生的历史复习时间明显比其他考生少。 当前高三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多轮次教学策略并不适合艺术类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多轮次的复习, 每一个轮都疲于奔命, 都不扎实, 复习有效性不强。鉴于艺术类考生的复习时间安排, 两轮式复习比较适合。一轮复习从专业课考试前就开始, 到二月底基本结束。一轮复习是单元复习, 以讲为主, 以练为辅, 主要目的是掌握基础知识, 理解基本概念。由于艺术类考生高一历史基础比较薄弱, 他们学习历史的时间是不连贯的, 有的中断了数月, 有的甚至中断了近半年。很多艺术类考生对学过知识的记忆已相当模糊, 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没有掌握。教师必须加强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点拨与整理。同时一轮复习要努力为二轮复习做准备, 只要涉及相同专题的内容, 就注意引导学生加以整理, 并随着复习面的扩大而逐渐延伸专题复习。

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 结合综合复习, 重视讲练结合。在这一轮复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串点成线, 加深对原来知识点的理解, 加强运用。二轮复习可以打破专题史的范例, 按照通史顺序重新组织考试内容。学生在复习中体验到不同于教科书的知识呈现、形式的新鲜感和构建知识体系的成就感,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特定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近几年的历史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历史学科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等。对艺术类考生考生来说, 这些能力相对较弱, 提高也较困难。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都要多动脑筋, 用心设计与实施, 持之以恒地不断训练、提高学生。

4.关注学生心理, 授人以渔。艺术类考生完成了专业考试以后, 因为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压力的变化, 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心理。专业课培训考试已结束, 一开始, 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劲头很足, 上进心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化课学习状态, 制订学习计划, 选择配套练习, 积极有序地开展学习。几次练习、考试下来, 一些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急躁情绪, 对历史复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帮助学生消除急躁情绪, 树立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与任课老师的沟通, 通过听课、测试等方法, 清楚自己的知识薄弱之处和能力不足之处。只有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才能有的放矢, 提高复习有效性。在整个历史复习阶段, 教师都要始终关注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艺术类考生只有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 才能在历史复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强化复习效果。无论多么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都代替不了学生的消化和落实。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一 方面是与考试相关的学科知识的强化过程, 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要求学生强化理解记忆, 真正形成理解记忆的东西是不会完全遗忘的。这些被学生充分掌握了的知识和认识, 在试题的提示和情境下可以有效激活, 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局限于对教材的语句的记忆, 而是要对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追踪, 对其背后逻辑关系和历史价值思考和领悟, 加深理解记忆。学生还要概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和阶段特征。

提高艺术类考生高考历史成绩的最后关键环节是掌握解题技巧, 理解答案要求。复习阶段用到的练习、测试卷是较多的, 教师要十分注意上好试卷分析课, 引导学生经常分析自己的答题情况, 整理错题, 经常反思总结。历史高考试题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每一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技 巧。艺术类考生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不同的题型, 经常对做题情况进行归纳、分析, 查找失分的主要原因, 提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南亮.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途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总第342期.

[2]罗永学, 夏玲.教师价值取向与学生历史认识的调查与分析.中史参, 总第326期.

上一篇:完善高效下一篇:棉花高产杂交制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