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改革(精选12篇)
语文高考改革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高考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讨论与交流。从整体上说,高考改革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加深,高中语文教育也不得不迎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与创新。因此,众多学者与专家开始探讨改革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的出路。
基于此,本文在此立足于高考改革的背景浅谈高中语文教育的出路,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改革高考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影响
要探讨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的出路,首先要做的是深入分析改革高考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随着高考的改革,高考语文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多个方面,而传统的语文高中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语文成绩。
由此可以看出,改革高考主要是从教育理念的改革,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否定和创新,是现代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产物。
因此,改革高考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影响,主要在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促使教师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有效改革,迎合高考改革的趋势,也就是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三、改革高考高中语文教育的出路
1.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
如上文述及,在新的高考语文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主要的考点。换言之,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不能再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积累和应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应该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为例,在传统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得分,往往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优美的语句、成语或论据,并熟读优秀的作文范文,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优秀的范文进行仿写,以提高自身的作文分数。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是在要求学生作假,是通过模仿的形式对优秀的范文进行复制。此时,学生进行的不再是精神方面的劳动,而是单纯的借鉴和模仿。基于此,学生虽然能够获得较高的作文分数,却没有发挥写作教学的真实效力,没有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在高考语文改革中,写作部分已经成为改革的重点,命题形式、写作格式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得到变革。因此,教师应该重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要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而不再是为了应对考试。
因此,教师需要学生从生活中进行素材的收集,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写作。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能够在写作中赋予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这样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逐步提升,在迎合高考语文改革的同时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2. 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高考语文的改革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有力体现。因此,在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与生动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行有效提升。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磨灭,不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开展教学。例如,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交流法开展教学。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阅读的体会和观点,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对文章的感情和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小组交流法,教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迎合了高考语文的改革。
3. 渗透审美教育
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考语文也开始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鉴赏古诗文或者现代文,要求学生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帮助学生更健康的成长。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渗透审美教育,即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发现美、寻找美,感受世界的美好,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进而更健康的成长。
鉴赏教学是高中语文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在高中语文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结构美、感情美和描绘的内容美,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考语文的改革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考语文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要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摘要:高考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发生改变,也促使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对改革高考高中语文教育的出路进行研究,旨在促进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建设。
关键词:高考改革,语文教育,出路
语文高考改革 篇2
在日前举办的中高考教育研讨会上,《提分宝典》语文编审教师、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室主任、语文特级教师马雪鸿对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提出质疑,认为如果仅仅提高语文的分数,看不到改革的意义何在,并表示语文改革应抓住根本,不能流于形式。马雪鸿还建议《提分宝典》在进行新版修订时,语文科目切勿跟风。
本次中高考教育改革研讨会是由“目标导向备考法”课题组主办的,来自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四中、北师大附中等名校的特级教师及《提分宝典》各科主编参加了此次会议。
去年北京市出台的2016年中高考改革方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语文学科将从150分增加到180分的变化更是引发了一片热议。对此,马雪鸿老师认为,在详细说明出台之前,还看不到这样的加分有什么实际意义。“分数增加了,考试时间是不是也要相应增加?”马雪鸿表示,这是自己知道这个消息后的第一反应。如果考试内容增加而时间不变,势必造成考生的考试时间紧张,失去了考查的目的,如果考试内容不变只是增加分数,则会造成答对的分更高,答错的分更低。因此需要出台更具体的方案,才能看到这次改革的意义所在。
马雪鸿说,回顾历年各地中高考,语文科目都尝试过很多创新,但大多都是形式上的。比如今年新增加的“微作文”就是之前一些命题的变形。他认为,中高考改革应该抓住语文的根本,而不在于所谓的创新。“(语文学科)谁敢说题目创新,只能说明你题型见的太少!”马雪鸿表示。
语文高考改革 篇3
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能力培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然,我们尝试新课改、进行课堂探索,必须切实把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铭记在心。“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手段;“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手段,我认为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根!
一、“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强化汉字书写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
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节目播出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网络科技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快捷的变化,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培养起来的汉字书写能力受到严重削弱,表现为提笔忘字,识记的汉字数量减少,书写效果也不甚理想,错别字现象增多,甚至能写一笔好字的学生变的凤毛麟角。提笔忘字,挥笔错别字,有眼不识字,已经成了人们的现代病。因此,提高教师汉字书写教学以及提高学生执笔书写的积极性势在必行。其实,节目的意义,不是看几位优秀选手对于汉字的驾驭是多么熟悉和信手拈来,而是要看更多的孩子能写对多少字,让更多的人反思提笔忘字的尴尬,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之美。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及早发现不足,利用课堂教学加以纠正和强化,这无疑是对汉字和汉语文化的打捞,其积极意义不言自明。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只强调会写字,写好字,多识字,而是要能理解和驾驭文字。因此,准确合理地运用文字遣词造句、组织成文,加强学生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尤为重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启发学生去想象、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精神,使视觉经验词语化;联系生活实践,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努力使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说真话,讲真事,表真情,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书声琅琅,书香为伴”,强化读书读报活动,提高学生阅读水准
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小学都在大力提倡和开展读书、读报活动。从本省的高考命题模式中不难看出,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科技文阅读、古文阅读、诗词阅读、文学文本类和实用文本类阅读占据了语文试卷总分数的大部分,而在实际教学中却不难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无论是阅读的数量,还是阅读的速度、质量都很难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水平。原因在于学生大多把“读名著”变为“看名著”(即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或者借助科技手段用听有声读物的方式代替通过传统的纸质书本的文本阅读。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听”和“看”就没有意义,只是强调“读”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心灵的沟通。正因为“读”在教学中具有值得思考的特殊价值,所以必须树立“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乐趣”的意识。学校中要形成一种读书、研究的文化氛围;积极倡导“书声琅琅,书香为伴”的思想,将“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从而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财富,也为写作积攒了素材。
三、“声声入耳,心心相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
据有关专家调查研究,一个人一生中运用听、说、读、写的手段进行学习和社会活动的比例分别为45%、30%、16%、9%。可见,语文教学中“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英语教学中的听力相比,语文教学中的“听”似乎并不为大家所重视。我在高中全国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中第一次接触语文听力,就感触颇深。事实上,高中课堂的实际教学中确实也没有“听“的针对性训练,很多语文教师甚至认为这对高中生来说不应该成为问题。然而,就是这个大家都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却给我带来了些许尴尬。痛定思痛,居安思危,语文教学中的“听”确实不能等闲视之。在课堂训练中,在强化听的练习时,怎样提高学生听的质量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采取合理的方法将“听与写”“听与辨”“听与记”“听与说”“听与思”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同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听读时,提出有价值的关键性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要学生有要求地听,有目标地听,有成效地听,进而提高学生对段落文字的掌握能力和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落实了听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必然会得到提升。
四、“言之有理,说而有序”,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口语方面的要求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能根据不同需要正确运用规范语言进行口语表达,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论辩能力。”由此可见,口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艰巨的教学内容。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锻炼学生敢于开口,议时事政治,谈感想体会,背古今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其次,在引导学生独立研读文本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将自己的感悟提纲挈领地写在书上相应的地方,然后提醒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前,将自己的体会先进行一次梳理,即“我准备表达什么,怎么去表达,先表达什么,后表达什么。”这样一来,学生说话不仅有条不紊,而且还提高了交流的效果。长期的系统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有顺序地表达的良好习惯;最后在探究文本的内涵时,老师首先应明确文本本身公认的价值取向,以便及时地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评价与引导,让学生懂得“言之有理”。正确的开放性的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相反,脱离文本承载的教育价值的教学,没有丝毫的意义。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潜心领会《新课标》精神,仔细玩味高考改革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意见,植根于基础语文教学实践,彻底掸去教学中飘浮在我们脑海中形成的浮尘,把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发展当作我们教学的神圣使命,是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
[2]章熊,张彬福,王本华.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荣生,韩雪屏.语言知识新视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寿沂.打磨语言:追求语言表达.开明出版社.
[4]王占馥.思维与语言运用.广东教育出版社.
语文高考改革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能力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然,我们尝试新课改、进行课堂探索,必须切实把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铭记在心。“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手段; “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手段,我认为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然,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根!
一、“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强化汉字书写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
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节目播出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网络科技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快捷的变化,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培养起来的汉字书写能力受到严重削弱,表现为提笔忘字,识记的汉字数量减少,书写效果也不甚理想,错别字现象增多,甚至能写一笔好字的学生变的凤毛麟角。提笔忘字,挥笔错别字,有眼不识字,已经成了人们的现代病。因此,提高教师汉字书写教学以及提高学生执笔书写的积极性势在必行。其实,节目的意义,不是看几位优秀选手对于汉字的驾驭是多么熟悉和信手拈来,而是要看更多的孩子能写对多少字,让更多的人反思提笔忘字的尴尬,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之美。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及早发现不足,利用课堂教学加以纠正和强化,这无疑是对汉字和汉语文化的打捞,其积极意义不言自明。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只强调会写字,写好字,多识字,而是要能理解和驾驭文字。因此,准确合理地运用文字遣词造句、组织成文,加强学生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尤为重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启发学生去想象、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精神,使视觉经验词语化; 联系生活实践,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努力使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说真话,讲真事,表真情,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书声琅琅,书香为伴”,强化读书读报活动,提高学生阅读水准
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小学都在大力提倡和开展读书、读报活动。从本省的高考命题模式中不难看出,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科技文阅读、古文阅读、诗词阅读、文学文本类和实用文本类阅读占据了语文试卷总分数的大部分,而在实际教学中却不难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无论是阅读的数量,还是阅读的速度、质量都很难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水平。原因在于学生大多把“读名著”变为“看名著”( 即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 ,或者借助科技手段用听有声读物的方式代替通过传统的纸质书本的文本阅读。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听”和“看”就没有意义,只是强调“读”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心灵的沟通。正因为“读”在教学中具有值得思考的特殊价值,所以必须树立“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乐趣”的意识。学校中要形成一种读书、研究的文化氛围; 积极倡导“书声琅琅,书香为伴”的思想,将“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从而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财富,也为写作积攒了素材。
三、“声声入耳,心心相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
据有关专家调查研究,一个人一生中运用听、说、读、写的手段进行学习和社会活动的比例分别为45% 、30% 、16% 、9% 。可见,语文教学中“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英语教学中的听力相比,语文教学中的“听”似乎并不为大家所重视。我在高中全国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中第一次接触语文听力,就感触颇深。事实上,高中课堂的实际教学中确实也没有“听“的针对性训练,很多语文教师甚至认为这对高中生来说不应该成为问题。然而,就是这个大家都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却给我带来了些许尴尬。痛定思痛,居安思危,语文教学中的“听”确实不能等闲视之。在课堂训练中,在强化听的练习时,怎样提高学生听的质量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采取合理的方法将“听与写”“听与辨”“听与记”“听与说”“听与思”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同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听读时,提出有价值的关键性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要学生有要求地听,有目标地听,有成效地听,进而提高学生对段落文字的掌握能力和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落实了听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必然会得到提升。
四、“言之有理,说而有序”,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口语方面的要求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能根据不同需要正确运用规范语言进行口语表达,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 能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具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论辩能力。”由此可见,口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艰巨的教学内容。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锻炼学生敢于开口,议时事政治,谈感想体会,背古今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 其次,在引导学生独立研读文本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将自己的感悟提纲挈领地写在书上相应的地方,然后提醒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前,将自己的体会先进行一次梳理,即“我准备表达什么,怎么去表达,先表达什么,后表达什么。”这样一来,学生说话不仅有条不紊,而且还提高了交流的效果。长期的系统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有顺序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最后在探究文本的内涵时,老师首先应明确文本本身公认的价值取向,以便及时地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评价与引导,让学生懂得“言之有理”。正确的开放性的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相反,脱离文本承载的教育价值的教学,没有丝毫的意义。
语文高考改革 篇5
素材A 十大“重播神剧”让人无奈
春节期间,“安陵容”一天内在电视上死三次,可见《甄嬛传》重播有多频繁。有媒体盘点十大重播神剧:除重播新秀《甄嬛传》外,《还珠格格》、《新白娘子传奇》、86版《西游记》、《亮剑》等毫无悬念上榜,其中《亮剑》重播了3000次。电视台称“成本低、效果好”是主因。而与“重播神剧”一道出现的是,老剧重拍也愈演愈烈。
素材B 中南大学“最激进改革”
中南大学在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中,有15个学科跻身前十,比2009年增加了3个。这是中南大学“最激进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8年前,钱学森曾提出,中国的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之问”成为压在中国教育工作者心头的一块巨石。2012年2月底,中南大学推出了被称为“最激进改革”的一揽子计划,最受关注的是,讲师不上课,教授和副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新上岗青年教师8年内无需承担教学任务,专心科研。2012年,中南大学获得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励,SCI论文数位居全国高校第六位。【素材点拨】重播神剧的出现,无疑说明了在影视剧创作上缺乏创新,没有改革;中南大学对钱学森之问的破解,充分证明了只有创新才能取得成功,只有改革才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因循守旧将意味着被淘汰,固步自封将使之退出历史舞台。
高考改革启动 篇6
不分文理科 计分三加三
高考将不分文理科,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数外科目不变、分值不变。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标志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改革在上海浙江先行试点,全国层面的高考改革将于2017年全面推进。
《意见》规定,2014年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并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此外,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意见》还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专家表示,改革有望破除“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等沉疴顽疾,但还有待细化设计。(摘自《新京报》)
看看咸菜的两面性
咸菜的消费量与胃癌的发病有很密切的关系。以韩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为例。韩国的咸菜很有名,在韩国的饭店就餐,总要摆上几碟咸菜。而韩国的胃癌发病,竟占所有肿瘤的1/5。日本的咸菜也是其食文化的重要部分,日本胃癌的高发,在全世界也是很有名的。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冰箱的普及,新鲜蔬菜供应增加了,很多国家腌制食品的消费量大大减少了,胃癌的发病率也相应地减少。虽然咸菜消费的减少带来了胃癌发病率的下降,同时也带来了结肠癌发病率的上升。
每个铜钱都有两个面。至于结肠癌发病率为什么上升,一般认为是脂类食物的摄入量增加之故。大部分人并没有把胃癌的下降与结肠癌的上升联合考虑。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有一种生理反射称为胃结肠反射。就是胃受到刺激时,会反射性地引起结肠排空,这一反射有利于食物的摄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吃咸菜导致的胃刺激,增加了结肠的排空,减少了结肠癌的发生。
至于咸菜中的致癌物质,则比较复杂。以往认为癌是基因突变引起,所以只有引发基因突变的物质才能够致癌,比如苯并芘、亚硝胺等。现在的观念则是,大部分致癌物并没有致突变作用,任何导致器官和组织长期慢性损伤的因素均可致癌。(摘自《健康报》)
腰背疼痛当心多发性骨髓瘤
40岁以上人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腰背疼痛、骨痛、贫血、蛋白尿、反复感染等,或在对应的专科经过常规治疗无效,就应当引起重视并作相应检查,考虑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性,及时到血液专科检查。((摘自《文萃报》))
“绿色人参”秋葵,真有那么神?
最近,被封为“绿色人参”、“植物黄金”的秋葵走红网络。据说这种蔬菜有降血糖、预防癌症等多种功效。它真有那么神奇吗?
秋葵的特色之一就是含有黏液蛋白,这种成分对保护胃肠道、控制血糖有一定作用。秋葵蛋白质和钙含量比较高,含钙量几乎和牛奶差不多。秋葵还有很多可溶性纤维素,可以促进消化和胃肠道蠕动,阻止胆固醇吸收,因此有降脂通便的作用,有助于减肥。每百克秋葵的果实约含蛋白质20克、脂肪0.1克,跟其他蔬菜一样都是低脂肪、低蛋白的食物。
秋葵中还含有以维生素C为代表的维生素类物质。每100克秋葵的嫩果中,约含有21.1毫克的维生素C、0.2毫克的维生素B1(硫胺素)以及0.36毫克的维生素E,是补充维生素的不错来源。另外,秋葵含有丰富的锌、硒微量元素以及植物黄酮,有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也有益于抗肿瘤,但说能预防癌症就太夸张了。秋葵虽然营养价值高,但是也不能过分的神化,不能替代药物食用。
秋葵是寒性食物,清热利湿,因此最适合体虚湿热、想要减肥的人群食用,但是脾胃虚弱的人则建议不吃。此外,由于秋葵含有草酸钙,因此肾结石和高尿酸者也不适合食用。建议不生吃秋葵,因为秋葵表面有些小绒毛,生吃会损伤肠胃。(摘自《健康报》)
延长T恤衫寿命法
棉质T恤衫洗过几次后,就会发现衣领处松松垮垮影响穿着。洗衣时,领口处用橡皮筋绑住,这样做就不会因为洗衣机的翻搅致使领口很快松掉。(摘自《生活百科》)
紫菜干巧治偏头疼
偏头痛是暑期高发病,天气闷热、室内外温差大以及睡眠不足都可能会诱发偏头痛,尤其是白领和女性患者居多。
医生给偏头痛的患者推荐一个很简单的食疗偏方,就是买点海苔(紫菜干)当小零食吃,白天上班时抽空就嚼嚼,晚上再用紫菜干煮碗紫菜蛋花汤喝。紫菜干之所以有治偏头疼的作用,是因为紫菜里含有大量的镁元素。据测定,100克紫菜里含有460毫克镁。而镁对偏头痛有预防作用。
近年来医学界注意到,镁离子在偏头痛发作机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偏头痛的患者进行检测后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着低镁的现象。
此外还要提醒的是,干奶酪、巧克力、酒,含咖啡因的饮料如茶、咖啡,腌熏的肉类如香肠、火腿等,都有可能诱发偏头痛,患者应该尽量忌口。(摘自《健康时报》)
脚跟干裂或是脚气所致
炎热的夏季,很多人为外露的粗糙干裂的脚跟感到尴尬。干裂的脚跟不仅影响形象,它还可能是一种病。
脚跟干裂可能是“脚气”引起的。脚气,医学上也称为足癣,夏季是高复发期,该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对人体皮肤、毛发侵犯以后产生的红斑、丘疹、水疱、脱皮等病变,依感染的部位不同有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皮癣等。
一般人患了脚气会感觉痒,但不是所有患者都痒。有的患者因为长水疱所以感觉痒,也有患者被真菌感染后不长水疱,症状只是长厚皮、脱皮、粗糙、干燥等,在冬天寒冷干燥时会裂口,会感到疼。
专家提醒,足癣引起的脚跟干裂可以用抗真菌药物,也可以用中药外洗,如当归、白芨、苦参、地肤子各10克,水煎、泡洗,每次数分钟,每日一次。(摘自《京华时报》)
语文高考改革 篇7
2004年起, 我国高中新课改 (新一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 实验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份启动。之后的几年里, 高中新课改实验逐步在全国20多个省份推行。新课改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时至今日, 高中新课改已在全国许多省份有序推进, 高考的形式及考查的内容也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了改革。而许多人对于高中新课改、尤其是高考的改革却仍持怀疑态度。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妨以200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1为例, 来分析改革中的高考试题以及其中所体现的课改理念, 这无疑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高中新课改尤其是高考改革的认识, 坚定课改的信心, 从而推动高中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一、试题分析
2009年全国卷I英语试题总体来讲难度一般。试题选材贴近时代发展和考生生活实际, 突出了文化意识, 重点考查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试题对语法知识的考查偏向基础性知识, 并将其置于实际情景、语境中考查, 旨在引导考生从僵化和死板的语法规则中摆脱出来, 从而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
1. 听力。
试题情景丰富多样, 包括购物、宾馆住宿订房、飞机上确认座位、中美学校文化比较、名人采访等。情境真实, 交际性强, 侧重考查学生在上下文中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对话2中的full board, half board以及对话9中的daypack等都需要借助上下文来推断其意思。
对话2:
M:I like to stay two nights, please.
W:Do you want or ?
M:What’s the difference?
W:Full board includes all meals, and half board includes just breakfast and dinner.
对话9:
W:We have a locker of our own which is a small box with a lock.We keep textbooks and our personal things in it;I just bring a to school.
M:A daypack?
W:Yes, it’s a small bag that you carry on your back,
M:What do you carry in it?
W:My notebooks or a few books for homework. (对话9只选取了一部分)
2. 单项填空。
单项填空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 单项填空考查内容覆盖面广, 涉及许多基本语法点。且阅读试题中, 语法词汇知识的考查完全置于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信息的交际语境里, 起到了既淡化语法又不轻视语言知识的作用, 体现了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测试原则。此题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法知识和一定量的阅读, 能够灵活掌握所学词汇、短语。如33题如果只死记push有“推”的意思, 就很难做对这道题。35题考查非谓语动词的基础知识, 即过去分词表被动完成。将基础知识点置于生动的情景之中, 体现出语法为交流所用的目的。
33.Encourage your children to try new things, but try not to___them too hard.[C]
A.drawB.strikeC.rushD.push
35.Now that we’ve discussed our problem, are people happy with the decisions___?[C]
A.takingB.takeC.takenD.to take
3. 完型填空。
文章讲述19世纪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成名作《金银岛》的创作灵感原来是来自于儿子的图画。选材新颖, 人文气息浓厚。完型填空考查的知识点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 完型所考查的都属基础词汇, 以动词、名词为主。对连接副词的考查说明考查的方式更灵活, 命题的角度从理解一句话发展到理解句子之间以及句子与整个篇章的联系, 充分体现了“突出语篇”的命题方向 (如36、52题) 。词汇考查灵活, 注重基础词汇在不同语境的不同意义 (如49题) 。
4.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题材涉及以下方面:
阅读理解题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 题材多样, 内容体现时代性, 人文性。如阅读B讲的是未成年的年轻电脑程序师遭遇的问题 (由于年龄不足18岁, 不能办理信用卡、不能驾车等) , 体现时代性, 接近学生生活。阅读C讲述的是饲养宠物可能引发的传染病问题, 与近几年来非典、禽流感等有关, 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2) 符合新课改理念,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于语言知识之中。如阅读A表达的是母象感人的爱子之情, 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挚爱亲情。阅读C讲的是饲养宠物带来的传染病问题, 有利于引发学生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
(3) 语言鲜活地道, 如:keeping the calf pressed against her huge body, be there for him when he needs you free up the line, clam up, kind of a lazy day.
5. 短文改错。
短文改错具体分布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 考查内容属英语基础性知识。这些错误均是学生英语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如时态一致、主谓一致、固定搭配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和交流, 再次体现了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新课改思想。
6. 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要求考生假定自己是在英国接受英语培训的李华, 外出前需给房东写个留言条。内容包括外出购物、替房东还书以及告知房东Tracy来电话之事。
从题目要求可以看出, 该留言条内容贴近实际生活, 要求明确, 考生不易离题。近年来, 出国学习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在国外顺利地学习生活离不开有效的沟通, 而沟通又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今年的书面表达考查的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来进行交流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
分析2009年试题, 我们发现新改革的理念已经完全渗透在高考试题的命题中。2009年试题再次体现了“注重基础, 强化语境, 突出语篇, 强调应用”的命题原则。卷面上没有出现偏题、怪题和难题。试题考查内容都是考生以后英语学习和交流所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试题突出了语境化、交际化和时代气息, 强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高考英语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新课改催生了新高考, 新的高考又促进了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分析200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1, 我们发现高考英语改革就“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评价”再次为高中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1. 为什么而教?
高中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观念, 明确教学目标。英语教学不是为考试而教, 而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为学生“全人”的发展而教。当今社会,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任何人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不可能够用终身。在这种情况下, 可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就必须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因此,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不能再是让学生记忆书本知识以应付高考, 而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发展不仅仅指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应是全人的发展。使得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英语能力的同时, 养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实现全面发展。
2. 教什么?
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 高中英语教学就应以必备的基础知识为主, 如基础词汇, 基本语法知识以及一定的英语分析、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求偏难偏怪。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主, 打好基础, 同时又不限于教材, 要积极开发优质课程资源, 如阅读材料, 视听材料等等。在开发课程资源时, 要注意材料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 还要体现思想性、时代性、人文性、文化性,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怎样教?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灵活教学。比如词汇教学, 应特别注意一词多义、近义词等, 将词汇置于不同情景之中学习, 体会其不同含义。用活教材, 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 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可采用英语讨论、辩论、多种角色扮演、情景小剧表演等方式,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 如何评价?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有多种方式, 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 日常家庭作业评定, 学习效果自评, 平时检测等。评价内容应包括语言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要善于从评价中发现问题, 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真正做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聚焦高考改革十大亮点 篇8
高中将不分文理科, 高考计分3+3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 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 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 每科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 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 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 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 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 计入高考总分。
2014年, 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试点省 (市) 的其他在校高中生和没有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高中生, 仍实行现行高考办法。
东部高校为中西部学子留专门名额, 部属高校严控属地招生比例
自2007年以来, 国家采取多项措施努力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这次改革将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 同时部属高校要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力争到2017年, 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加分项目大“瘦身”, 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实行考试加分政策, 一类是补偿性的, 一类是鼓励性的。但在实施过程中, 出现加分项目过多、分值过大特别是资格造假等问题。这次改革主要采取3项措施。一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 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二是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 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 (区、市) 所属高校在本省 (区、市) 招生。三是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 严格认定程序, 做好公开公示, 强化监督管理。
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贫困生”, 不再让“寒门难出贵子”
由于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存在差距等多种因素, 农村学生考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相对较低。今后将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这项计划从2012年开始实施, 当年安排1万名, 2013年扩大到3万名, 2014年扩大到5万名, 覆盖22个省 (区、市) 的832个贫困县。力争到2017年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 并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年两考, 覆盖所有科目避免偏科
今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统一组织实施。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 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2014年, 教育部将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公开防“注水”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更好地规范评价的内容、程序, 确保内容客观真实、程序公开公正。一是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二是严格程序, 强化监督, 确保公开透明, 保证内容真实准确。三是各省 (区、市) 制订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要求, 学校组织实施。2014年, 教育部将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
高职院校相对分开招生
根据改革方案,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将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 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 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 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 2017年成为主渠道。
自主招生严控规模, 安排在高考后进行
这次改革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的措施。一是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达到相应要求, 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二是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 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三是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四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五是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 逐步取消录取批次
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的变化主要有:一、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二、在制订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政策和规则、决定招生重大事项等方面充分发挥招生委员会作用;三、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 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四、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 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五、建立招生问责制, 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 对录取结果负责;六、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七、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 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八、改进投档录取模式, 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考试招生全程接受监督, 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主要采取3项措施:一是加大招生工作的信息公开力度, 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 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等信息, 全程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加强制度保障, 强化教育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健全诚信制度和教育考试招生法律法规。三是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对考试招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开一起, 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
台湾高考“分类考试”改革 篇9
一、20 世纪 50~60 年代从“分类”到“联考”
台湾高考制度的改革主要与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1950年台湾大专院校只有9所, 基本上沿用民国高校分别招收新生的规定, 实行自主考试, 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实施自主招生。
(一) 台湾早期自主招生中的“分类考试”
1951年台湾教育部颁布“专科以上学校招生办法”12条, 其中明确规定各高校采取自主招生, 自行决定招生方式。笔试采取分类考试的方式, 分甲、乙、丙三组进行测试, 其中甲组招收理工院校和师范院校理科, 乙组招收文法商院校和师范院校文科, 丙组招收医农院校和师范院校考古系、理工院校动、植物系。师范类院校规定进行面试 (主要是口试) , 其他院校不同院系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规定是否进行面试。各院校根据自身状况决定招生人数, 招生前同招生简章一同报教育部备案。[1]
1952及1953年的招生考试基本上与1951年相同, 只是对于报考医学院的考生略有改变, 笔试由原来的乙组改为甲组, 从原来的文科组变为理科组。
资料来源:杨李娜.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0.
(二) 实施“联招”及其反响
上述这种“分类考试”为主的自主招生在台湾一直延续到1954年春季。1954年秋季台湾高考首次举办联合招生考试, 由国立台湾大学、台湾省立师范学校、台湾省立农学院、台湾省立工学院4所公立高校联合招生, 其他院校仍分别为独立自主招生。联合招生4校组成了委员会, 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任主任委员。当年台湾教育部决定接受陆军军官学校的委托, 为其代办招生事项。1955年台湾教育部决定在上年4校基础上再加国立政治大学5校组织联合招生考试。1956年台湾教育部进一步规定, 所有高中毕业生都要参加统一的毕业会考和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合一的统一联合招生考试。至此台湾所有公、私立专科以上高等学校 (包括军事院校等) 均开始实施统一的联合招生。
实施这种统一会考、升学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完全一致的试卷考察不同各中学的办学水平和各校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 并适当简化学生升入大学的程序。事实上, 通过1956年台湾省教育厅举办的由82所中学, 7014名高中毕业生参加的这一台湾教育史上盛况空前的联合招生考试, 确实也达到了当时上述种种预想的目的, 使不同中学办学、学科教学情况一目了然, 并在节省考生费用和考生应考精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弊端也随着显现出来, 主要有:
1.考生的录取机会大大减少了, 参加统一联招的考生只有一次录取机会。
2.高校反映:考试科目不如原来的分类考试合理, 比如理工学院建筑系应规定考徒手画其他学院则不一定对此考评等等。
3.考生和家长及社会各界普遍反映, 由于中学各校所处环境、文化传统、生源状况等等具体情况存在很大差异, 实际上不应该也很难用同一考试结果作为标准来评定所有的中学。
4.参加联考的高校都要在不同地区组织联考不仅费用可观而且还要耗费很多精力。
鉴于上述原因, 后来一些高校对联招提出异议。1958年台湾教育部部长梅贻琦召集当时台湾19所高校校长讨论联考的存废及分类考试问题。综合讨论的结果梅贻琦提出应采取“自由联合招生”, 愿意联合考试的高校进行联招, 其他高校则依旧采取自主招生、分类考试的办法。
但事实上, 对于台湾教育部来说, 联招却有很多好处, 除了节省考生费用和应考精力外, 更加便于管理。统一考试统一录取使考试的内容更加容易为上层权利机构所控制, 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强化。便于通过考试内容的设计来左右高校的办学方向, 并由此影响社会舆论, 在社会各界思想的统一。
由于当时台湾政府的导向作用和台湾教育部的压力下, 有些高校考虑到学校声誉、管理等方面会遇到的困难, 为图省事、省时, 不愿费心组织自主招生, 提出由台湾教育部统一实施联招困难最少、便利易行, 要求联招, 致使最终未能实施“自由联合招生”, 那些提议自主招生的高校也不得不放弃。
从考生来讲, 尽管有很多从内心讲并不情愿, 但也不得不认同联招的方式, 比如:1954年台湾高校联考国文作文题为“论各院校联合招生”, 本来很多考生对于联考心存异议, 但为了能够取得较高的分数, 在现实的压力下, 不得不违心地赞同联考制度, 并被迫“论证”联考的优越。就这样, 在台湾教育部的强力推行下, 高校联考制度逐渐确定下来。
二、20 世纪 70~80 年代“新分类考试”
20世纪70年代, 随着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人力资本所建立的新中产阶级社会阶层取代了旧时主要由自由经营者为主的旧中产阶级迅速崛起, 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由于社会多以学历、文凭任用人才, 高等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受到空前重视, 社会经济地位大幅度提升, 由此也强化了新中产阶级对于子女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 通过高考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奋斗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考生的不断增加、录取率的降低使高考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联考的弊端日益显著, 由此使得高考改革迫在眉睫。
(一) “新分类考试”改革
1972年台湾对高校联考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大学与专科院校联合考试彻底分离。事实上早在1960年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就提出:标准性质不同的高校不应该实行联合统一考试, 大学与专科不应该同时考, 尤其是职业性的专科学校更应该实施特别的单独招生考试。[2]尽管遭到一些专科学校校长的反对, 台湾教育部还是在1972年宣布当年大学与专科 (职业) 院校采取分类考试, 原因是“大学与专科学校教育宗旨不同, 分类招生, 可使考生更容易选择适合自己志愿的科系, 同时亦可增加一次报考的机会”[3]。当年“联招会”的招生统计结果显示, 专科 (职业) 院校录取的学生, 绝大多数并非是大学联招落榜者, 这似乎也充分证实了分类考试的合理性。
尽管此后大学与专科学校分类考试已成定局, 但当时社会各界对于大学自主招生的概念仍不明确, 很多人认为:分类考试只不过是为了使高校招生政策与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密切联系, 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 还谈不上切实反映高等院校各院系、高中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真正愿望[4]。
进入20世纪80年代, 鉴于台湾社会民主化进程推进, 高考制度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批评建议, 台湾决心对高考制度进行彻底改革。1981年经台湾行政院建设委员会教育组专家研究建议:高等院校各院系应根据各自不同需求采取较复杂的加重计分制度, 以期更好地发挥其特色;采取全开放选科考试, 学生可以自由越组报考、高校院校可以跨组录取, 以便更好地满足考生意愿;所有高中课程均列入高考范围。
专家研究小组在总结以往高考制度利弊得失的基础上, 提出高考改革的几项基本原则:进一步充分发挥大学教育的功能;尽可能使考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入学;兼顾考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评;不止于满足高考形式上的公平, 更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理念上的公平;促进高中教学正常化;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保证改革顺利进行。[5]以此为指导, 台湾开始实施“招考分离”的新分类考试制度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招考合一”。
(二) “新分类考试”具体实施
新分类考试实行跨组报名的统一考试, 先将高校各院系根据其性质分为十类, 再根据相同考试科目分为四组:一类组 (文、法、商) 、二类组 (理甲、工甲) 、三类组 (理乙、工乙、农乙、医学) 、四类组 (农甲) 。这样分组的目的是将高校不同的院系分开编组, 使学生不至于冲着高校的排名过分在排名靠前的院校激烈竞争, 同时也照顾到了考生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选择院系的机会。鉴于旧时分类考试中甲、乙、丙、丁四组考生录取相差悬殊, 新分类考试采取“跨组”报名方式, 以使考生有更多的选择, 便于考生进入适合自己的院系。新分科考试与旧时分类考试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旧分类考试是分组进行的, 而新分类考试实施自选学科考试, 除了共同的国文、英文、三民主义三科之外, 考生可以从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社会数学、自然数学等七科中自由选择科目参考。每个类组包括六、七门考试科目, 跨组报考考生最多可选九到十门科目。
新分类考试实行统一录取, 但通过加重计分的方式给予高等院校充分自主权招收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生。旧分类考试中曾有主科加重计分的方式, 比如, 甲组数学、乙组国文各加重25%, 这在高校看来并没有利于各院系选拔出最适合的学生, 比如, 乙组英文系加重国文成绩, 还不如加重英文成绩更适切。因此, 新分类考试采用高校各院系“自定加重计分科目”办法, 规定最多可加重三科, 并以满分125或150分为限, 以便于考生总分相近时, 主科成绩突出的考生获得优先录取的机会。新分类考试继续采用高低标准的办法, 高校各院系最多可以制订三门主科的高低标准。旧分类考试是考前填志愿, 新分类考试改为考后填志愿, 考生收到成绩后, 参照前一年高校各院系最低录取分数及本年度各院系公布的不同科目的高低标准、加重计分和自己成绩在全体考生中的百分比统计排位, 适当衡量自己的能力, 做出更符合自己兴趣的选择。
(三) “新分类考试”评价
新分类考试制度得到了台湾社会各界的好评。
首先从考生来说, 新分类考试给予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考生不仅可以选科还可以跨组, 考试之前考生可以自愿选择考试科目, 还可以跨组选择科目; 考试之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科目的成绩, 参照各高校不同院系对于不同科目具体的加重计分方法, 根据自己的志趣选报不同高校的不同院系。
其次冲淡了以往对于大学排名的过分重视。院系与考生通过分学科考试进行双向选择, 有助于双方的多元化选择, 学生更重视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学科的学习水平选择高校的院系, 有助于避免联招中过分重视高校排名, 出现数万人同报同一志愿的现象。
再次也更加有助于各高校不同院系的“特色化”发展。大学不同院系给出的加重计分和不同科目高低标准的要求, 更容易使其找到促进院系自身发展的“适合的”学生。而且通过不同科目高低标准, 能够达到录取资格的考生范围缩小, 也减轻了录取工作的负荷。
新分类考试得到了广大考生的赞同, 据1986年调查统计, 约70%的高中生对新分类考试表示满意[6]。
当然在新分类考试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比如跨组选科实际上, 考生在选择一组考试的6~7门科目参考学习压力已经很大, 很少再有考生能够再考组选考。再有由于一般高校加重计分并不足以拉大成绩差异, 在突出学科特长等方面似乎并未尽如人意等等。这些都成为下一轮高考改革的直接动力。
三、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新分类考试”推进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台湾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各高校招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 使进入21世纪的“分类考试”面临新的改革。
1992年5月台湾大考中心提出高考制度改革建议书“大学多元入学方案”, 方案包括十四项多元入学制度的标准和三大基本原则。其中十四项标准为:1.高校各院系拥有招生方式的自主权。2.招生方式简明合理。3.能引导高中正常教学。4.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比如参照高中成绩和口试成绩等) 。5.力求教育公平, 避免性别、城乡和文化背景的歧视。6.保证高中教师的充分参与权。7.省时、省力、省钱。8.公平、公正、公开。9.不因离校时间的长短而影响其入学的均等机会。10.让学生能通过多种途径入学。11. 能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12.要能顾及学生的特殊才能和兴趣。13.鼓励学生学习的动机。14.要具有可行性。三大基本原则是:渐进、包容、兼顾。[7]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对高考改革做出长期规划, 逐步推进, 从现实出发, 每一阶段都预留出下一步改革的空间, 不断完善。同时改革要多管齐下, 相互配合, 广泛听取学生、家长、老师、高中、大学、社会各界人士等各方意见, 兼顾各种环境条件的配合, 多项沟通, 兼顾现实与理想、理论与实践, 逐步使新的高考制度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基于上述建议, 首先对考试科目、计分方式和招生都做出了更加弹性的设计, 主要有:将考试科目分为“基础科目”和“指定科目”两部分, 其中“基础科目”的设定主要是为了引导高中教学正常化, “指定科目”则用来反映学生学业所达到的高度。高校的各院系对于考试科目的指定和成绩评价可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考试成绩改为采用分级的方式以避免分分 必较, 以及采用固定的标准化答案, 目的在于使高中教学能正常发展。高校招生分两批次进行, 第一批让高校各院系有机会从第一志愿报考该院系的考生中选取最适合的学生, 第二批次则以统一招生的方式处理其余报考考生。这样无疑加大了高校各院系的招生自主权, 避免了完全采用各院系单独招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为了顾及学生的特殊学科才能和兴趣, 鼓励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推荐甄选”的方式招收学生。高校各院系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招收在某一学科具有特殊才能或潜质的学生。随着“推荐甄选”招生方式的不断推进, 台湾高考终于通过对分类考试的不断改革实现了对过去一元化选材招生方式的突破性改革。对于高校而言扩大了高中与大学的联系, 使高校招生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性, 发展出了多元化的选材标准, 有利于突出高校各院系的特色, 同时淡化了大学排行榜。对于高中, 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使教育机会更加均等, 促进了教育公平, 也有利于高中教育的正常化。
总之, 台湾通过对高考中“分类考试”的不断改革, 使高校招生的自主性不断强化, 不再受“联合考试”结果的制约, 高考也不再是高校招生的唯一标准, 而只作为招生的工具之一, 突出了高校各院系的特色, 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部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编著.第三次中国教育年鉴[M].台北:正中书局, 1957:499~500.
[2]齐觉生.现行联考制度之比较研究[J].台湾学报, 1962, (1) :17.
[3]方炎明.我国大学入学考试制之改革[A].“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学会”编.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动向[C].台北:幼师文化事业公司, 1977:85.
[4]丘爱玲.大学联招政策变迁之研究 (1954~1997) [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 1998:124.
[5]宗亮东.大学入学考试之改进——教育部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研究委员会专案研究小组报告[A].辅导与教育论文集[C].台北:正中书局, 1986:727~732.
[6]杨明宗.大学联招新制之实施[J].教育资料文摘, 1986, (12) :33.
高考英语改革利弊谈 篇10
1.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兴趣
把英语考试变成社会化考试,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因为英语是第二语言,没有语言环境,学习英语比较枯燥乏味,中国式的英语教育主要是词汇和语法教学。如果高考把英语变成社会考试,中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英语。有兴趣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去学习。现在提倡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
2. 让英语教学更加理性
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参加工作,大家都要被迫学习英语。有个社会调查,中国人花在学习英语上的时间比其他科目要多3倍。但是花了这个时间,以后就一定会用到英语吗?我觉得教育部提出改革是非常明智的。高中英语可以作为选修课,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
3. 转变中国式英语教学方法
在中国的英语教学课堂上最多的是词汇和语法学习。掌握了这两样,英语肯定得高分。这就是中国式高分英语的“秘诀”。以我个人为例,从初中就开始学习英语,天天就是背单词和语法、做题、考试,在课堂上从来没有进行过英语口语练习。听力学习也是为了高考。希望这次改革的提出,让英语真正成为沟通、交流的工具,这样才能达到学英语的目的。
4. 让有专业才华的学生有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殊才能,作为一名大专英语教师,经常会听到学生埋怨,要不是因为英语,我也不会来这个学校,所以不要再强迫我们学习英语。听了这样的话,作为一名老师觉得可悲。不是学生可悲,而是中国式教育的可悲。可能这个学生在其他科目很有天赋,却被英语毁了,而英语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不一定有用,却断送了他们可能美好的前程。希望通过改革,能减少类似的事件发生。
5. 让教育变得更加公平
城市与农村教育水平差距很大,尤其英语教学水平差距更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城市英语教育启蒙早,师资水平高,有外籍教师和专业的语音室。而对农村学生来说,英语教师都是其他科目的兼职老师,也没有学习过系统的专业知识,让农村学生如何和城市的学生竞争?不一样的起跑线,造成教育的不公平。英语成为社会化考试,可让各高校对英语有要求的专业在招生时标明,这样既不埋没其他学科人才,同时也可以选拔英语专业人才。
教育部提出高考英语改革,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很多。(1)英语教师担心改革后英语重要性受到影响,课堂权威性会受到挑战。我作为英语老师,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通过改革,英语的重要性并不会降低,反而会让学生没有压力地去学习英语,效果会更好。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再只重视考试,而轻视口语表达与运用了。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改革不易,实施起来更不易。希望大家把握这次改革机会,让中国学生走出英语应试教育的困境。(2)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认为改革对他们不利。我认为英语是一门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工具,就像会开车、会游泳是一种技能一样,而不仅仅是用来得高分的工具。高考改革并不会影响英语的重要性,毕竟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在高端行业还是需要具备英语专长的人才。这并不影响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因为进入大学和社会以后,因为英语有特长,所以一样有用武之地。(3)学生家长认为没有高考的压力,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认为中国教育现在提倡自主学习,不再是以前那种高压式的学习方式,这样对学生有好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强压有时适得其反,中国的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自主选择,未来是他们自己的,喜欢什么就选择学什么。
从长远考虑,高考英语改革利大于弊,对中国教育改革会有积极的影响。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希望早日实施。
参考文献
[1]段应刚.浅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教研),2010,(11).
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思考 篇11
一、新课改重要理念在高考中的反映
1重视数学本质
引导学生用定义解题,回归教材,数学相关定义以教材为准。
2突出几何直观
数形结合解题。题目已给出图形的要充分利用图形,题目未给图形需要自己画图的,迅速正确画图;抽象问题若能具体化,可画图帮助思考。
3避免过于繁杂的计算
“多考点想,少考点算”,基本运算强调做到“正确、合理、迅速”,想清楚了,把算法思想引入。
4强调数学的应用价值
联系实际的问题会逐步增加,除了以概率考查联系实际问题外,函数、三角、数列等也可以考查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情景的题目,要求学生能创造性的处理题目中的问题。
6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考重点地考查学生进入大学后继续学习的能力,考查与高等数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高考考查的重点
1高考题目的来源及特点
(1)以教材习题、例题改编的题目;(2)传统的经典题目改编的题目;(3)国外教材、资料选编题目; ⑷高等数学为背景的题目;(5)数学竞赛改编的题目;⑹联系实际问题的题目
2重点考查数学的“双基”。
强调通性通法,淡化技巧
3在知识交汇点出题。
一般的基础题目有3至4个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知识前后联系及应用能力
4在学生易错处设计题目。
5考查空间想象力,推理论证能力,计算能力,数据处理的能力
6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三、新课程对能力的要求及高考主要考点对能力的要求1新课标对能力要求的界定
对知识的要求
了解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
理解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
掌握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
2新课标高考考试内容与要求的变化
增加知识点:(1)幂函数;(2)函数与方程;(3)算法初步;(4)推理与证明;(5)空间直角坐标系;(6)几何概型;(7)茎叶图;(8)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9)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提高要求部分:(1)Venn图的应用;(2)分段函数要求能简单应用;(3)函数的单调性;(4)函数与方程、函数模型及其应用;(5)一元二次不等式背景和应用,加强了与函数、方程的联系;(6)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7)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8)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方差;(9)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10)要求通过使利润最大、用料省、效率最高等优化问题,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11)对原大纲未作要求的直线、双曲线、抛物线提出了同样的写出参数方程的要求
减低要求部分:(1)反函数的处理,只要求以具体函数为例进行解释和直观理解,不要求一般地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2)解不等式的要求,如分式不等式,含绝对值不等式;(3)仅要求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对棱柱、正棱锥、球的性质由掌握将为不作要求;(4)不要求使用真值表;(5)文科对抛物线、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的要求由掌握降为了解;(6)理科对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的要求由掌握降为了解,对其有关性质由掌握降为知道;(7)对组合数的两个性质不作要求;(8)原大纲理解圆与椭圆的参数方程降为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它们的参数方程;
删减知识点:(1)两条直线的夹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3)线段的定比分点、平移公式;(4)分式不等式
2重要的数学思想及方法。
数学基本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消去法、割补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坐标法、参数法等。
数学逻辑方法:如综合法、演绎法、分析法、归纳法、类比法、反证法、同一法、构造法等。
数学思维方法:观察与思考、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
常用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
四、基础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基础、重视教材
(1)重视“双基”教学,在概念定义、通性通法上回归教材,把握教材上典型例题、习题的变式训练;(2)对各种资料适当处理,删去偏难、偏怪、超纲、解法太唯一的题目;
(3)对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在教学时要求逐步提高,达到高考要求;(4)新课标上删减的内容不宜过分拓广加深。
2抓好中低档题的教学
(1)中低档题在高考中的地位占50%左右;(2)“小、灵、通”题目是训练重点,由“小灵通”累积为“大综合”题;(3)抓中低档题三点:入手点、关键点、警戒点。
3加强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
(1)提高练习的效率;(2)讲好例题,练好习题;(3)题目不求多,但求“活”、“联”
4上好讲评课
(1)讲题目背景,考查知识点;(2)讲“学生易错处”,错误原因;(3)讲相关题目,问题拓展
5训练考试技巧
语文高考改革 篇12
1.英语题型多样化。对高中生来说,枯燥乏味的英文经常让他们倍感烦恼。由于其存在形式的单一,还有就是晦涩难懂的题型,都是让他们难以接受的内容。但是高中的英语课程改革也许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点。不仅应在原有的基础题型上进行了修正和改良,还应增加些与高考如出一辙的题型。让学生们在做题的同时享受到了学习英语的快乐并且与高考零距离。英语题型的多样化,从书面上看好像很平凡,并没有太多的作用。但是,我们如果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就会发现,对于学生的一生英语学习意义重大。那么这样说,我们就很能理解调动高中生学英语的根本方法就是改变英语课本里的题型并增加高考题型。从简单乏味的传统题型,到现如今活泼实用的高考题型,这种完善会让高中生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对英文的热爱和才能。让他们可以自由自在的在英语的世界里畅游,汲取其中的知识营养,不断地丰富自我的英语能力。
2.英文词汇量的增加。广东省今年加入全国卷对于英语课程的词汇量将会随着全国大纲的出现而增加。英语教育改革应将英文词汇量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不仅要将更多历史名著带到课堂上,还要在很大程度上,带动高中生对英语词汇量的积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丰富英语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来不断的对其进行深层度理解和交流。这是一个让学生更加喜欢英语的好办法。英文区别于母语的本质就在于我们对它的不熟悉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很枯燥就会对我们的学习造成巨大的阻碍。那么对于词汇量的大量积累既是对自身英语知识的一种提高,也更加适应了全国卷阅读理解的题型。
3.加强学生的口语练习。区别于前两点来说,加强学生的口语练习是一个突破性的进步,因为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如果没有很好地进行练习,那么再强的理论知识也没有作用。所以,对于高中生在英语课堂上加强练习英语这改革来说,可谓历史性的突破。不仅可以充分让高中生寓学于乐,还能促进其交流能力。
4.全国统一卷推动英语教材统一化。对于广东学生来说,英语全国卷的统一实行的一个必然结果就应该是全国英语教材的统一化,这对于广东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加快高中学生英语教材的统一,是推动我国高中生英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然要改革考试内容,那么统一全国高中生的英语教材也应该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高中课程改革与我国高考英语关系分析
1.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考英语紧密相连。作为高中生的英语课程改革,其中必然关联到的就是高考英语。那么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英语课程中的设置和安排。就一定要根据高考英语体现的内容对其进行深度的考察和探究。反言之来说,高考的内容也应该根据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来制定。所以说二者密切相关。当高中生面对英语课程的改革是否会有一个良好的接受效果也会体现在高考的成绩上。高中课程和高考英语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高中生对英语课程改革的接受效果和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同于其他学科,英语作为一项舶来品,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历史都和我国不一样,那么这就要求我们高中的英语教育要秉承一个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原则。对待英语,我们要根据其特殊性来决定教学方案和考试内容。进行充分的考验和调查的同时,对高中英语课程进行分析。因为只有良好的考试结果才是王道。改革只是通往这条王道上的一段路程。如果我国的高中英语教育进行铺天盖地的改革,但是很遗憾的是,体现在英语高考上的成绩很不理想。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说我国高中英语教育的改革是成功的呢!所以,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和高考英语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值得我国的高中教育在改革的时候作为重点考察部分。
2.高中课程改革对高考英语的影响。提高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英语题型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以及加强学生的口语练习等方面。那么究其根本来说,这几项改革内容都将原来枯燥乏味的英语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不仅包括对英语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也包括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了英语成绩的最大提高,这不仅能帮我省的高中生从英语怪圈中解脱出来,还让我国的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人性化、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实用性。
结束语:我国高中英语的教育十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教育的一个难题。对于很多的高中生来说,学习英语压力很大,由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不专业,会导致其在学习中备受煎熬。那么,针对于我国对于高中英语教育的改革来说,一个好的教育方式会很成功的让高中学生爱上学习英语,爱上来自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使用英语的生活。这对于我们的高中英语教育来说是鼓励也是挑战。每一次英语的改革都会或多或少的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将找到高中英语更好地教育方法和实践内容。让高中学生在英语中能自娱自在的畅游并且对其未来的人生规划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帮助。
摘要:高中英语课程作为我国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着我国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所以,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和英语高考的改革从客观上来看对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因为英语在我国的适用范围较小,实践的环境也并不完善。正由于众多原因的存在,才引发了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对于我国的高中生来说英语课程的改革将会让其对英语重新产生兴趣。通过对英语课程的改革不仅对我国高考英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让我国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上升了一个台阶。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高考英语改革
参考文献